時間:2023-05-30 09:49: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節的諺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螺,抵只鵝。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
清明暖,寒露寒。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前掛金錢,清明后掛銅錢。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清明不拆絮,到老沒成器。
清明不帶柳,來生變黃狗。
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
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
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滿立夏,寒死老郎爸。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清明刮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清明的氣象諺語1、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云南氣象諺語、
2、 清明有霜梅雨少 江蘇氣象諺語、
3、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 江蘇氣象諺語、湖北氣象諺語、
4、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河南氣象諺語、
5、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山西氣象諺語、內蒙古氣象諺語、
6、 清明響雷頭個梅 浙江氣象諺語、
7、 清明冷,好年景 遼寧氣象諺語、河北氣象諺語、
8、 清明暖,寒露寒 湖南氣象諺語、
9、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山東氣象諺語、
10、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廣西氣象諺語、
11、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 山東氣象諺語、
12、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黑龍江氣象諺語、
13、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 黑龍江氣象諺語、
14、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黑龍江氣象諺語、
15、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江西氣象諺語、
16、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 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云南氣象諺語貴高原氣象諺語、
17、 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 河北氣象諺語、山西氣象諺語、
18、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江蘇氣象諺語、湖北氣象
19、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 福建氣象諺語、
20、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寧夏氣象諺語、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響雷頭個梅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
清明節降水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有的年份連陰雨,寒潮侵襲倒春寒。
地溫穩定十三度,抓緊時機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種下,掌握有急又有緩,
棉花播下鋤夢花,提溫保墑效果顯。
澇洼地里種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來下種,水稻育秧搶時間。
麥苗追澆緊劃鋤,查治病蟲嚴把關。
繼續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樹和桑園,
栽種棗槐還不晚,果樹治蟲喂桑蠶。
牲畜配種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種牧草,種植結構變“三元”。
鯉鯽親魚強育肥,適時栽種葦藕芡,
【清明節農事諺語】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魯)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贛)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云貴高原)
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冀)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蘇)
【清明節農事】
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
降水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有的年份連陰雨,寒潮侵襲倒春寒。
地溫穩定十三度,抓緊時機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種下,掌握有急又有緩,
棉花播下鋤夢花,提溫保墑效果顯。
澇洼地里種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來下種,水稻育秧搶時間。
麥苗追澆緊劃鋤,查治病蟲嚴把關。
繼續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樹和桑園,
栽種棗槐還不晚,果樹治蟲喂桑蠶。
牲畜配種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種牧草,種植結構變 三元 。
【清明節諺語】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節氣的風對未來天氣及年成好壞也有一定預示,農民極為關心,因此,在民間流傳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諺語。比如: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冀)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蘇)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魯)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贛)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云貴高原)
清明節的農事諺語
清明前后寒十天。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清明曬得楊柳枯,十只糞缸九只浮。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清明無雨少黃梅。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清明響雷頭個梅。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無雨,后來哭雨。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適時。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雨打清明節,干到夏至節。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響雷頭個梅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暖,寒露寒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清明節經典謠諺
1、清明不拆絮,到老沒成器。
2、清明不帶柳,來生變黃狗。
3、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4、清明前掛金錢,清明后掛銅錢。
5、清明斷雪,谷雨斷霜。
6、清明曬得楊柳枯,十只糞缸九只浮。
7、清明無雨少黃梅。
8、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滿立夏,寒死老郎爸。
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嗎20xx年的高速路免費開放三天
清明節放假安排20xx年放假安排4月2日放一天4月5日正常上班。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傳統農事諺語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響雷頭個梅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家鄉清明節習俗作文范文一我的老家在貴州,那里離寧波好遠好遠,因此那里的風俗習慣也和寧波的有一定的差別,今天我就講講我家鄉清明節的習俗。
家鄉的清明節和全國各地一樣,都要去祖先墳前掃墓,但家鄉的掃墓的那一天,我們都要清早上山去,并且是不吃早飯空著肚子去的,為的就是讓逝去的祖先先“吃上”早飯,等到在墳前祭掃了一段時間以后,我們再把那些供奉先祖的食物當做我們的早飯,盡管那些食物已經涼了,但我覺得這是對祖先的尊敬。供奉完祖先,大人們會清理一下墳上的雜草,然后從不知哪里砍來的一根樹枝插在墳墓旁邊,我不知道這是什么含義,只聽得大人們說是為了給祖先們遮風擋雨。
當然家鄉的清明節不只只有這些。在掃完墓后,村里的人就會聚在一起,舉行一年一度的“斗雞”大賽,那場面是我見過的最熱鬧的場面,人山人海,大家都圍著看兩只大公雞在那里斗來斗去。我和伙伴們則喜歡在村口那臨時搭起來的秋千上蕩秋千,常常玩得忘了回家。
家鄉的清明節還有很多的活動,我想這些活動習俗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吧!
家鄉清明節習俗作文范文二我的家鄉在南昌,在我們家鄉清明節的主要習俗就是掃墓祭祖。所以又把清明稱為“鬼節”。
民間還有上墳、添墳的習俗。晚輩帶著燒紙,供品等,到已去世的親人墳上,燒紙磕頭。最后給墳墓上添新土,還要在墳頭上壓白紙條。聽老人們講這是給已去世的親人修房屋,防備夏天,下大雨漏水。以此來表示對死去親人的悼念。此時我想起了大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正值春天,萬物復蘇,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除掃墓之外,還有踏青郊游的活動。這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野外去游玩,以此來放松放松自己因工作而緊張的情緒,還可增加家庭的和睦氣氛。古代也有踏青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形象的描繪了當時清明節都城人民郊游踏青的熱鬧景象。
清明節還是植樹的好季節。因此又有插柳植樹的活動。聽老人們說舊時候有“清明不插柳,來年變黃狗”的諺語。
除了以上的風俗以外,還有吃蛋的習俗。這就如同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一樣。這些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已經被淘汰,有的流傳至今,有的還增加的新的內容。
清明除了這些習俗之外,還有我們小伙伴的歡樂活動,蕩秋千,放風箏。最好玩的要數放風箏了。大家在一片寬闊的空地上,跑來跑去,歡聲笑語,共同把風箏送上蔚藍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飛歡樂,放飛夢想,放飛希望……
我們家鄉的清明習俗是不是很有趣,大家也來分享你們家鄉的清明習俗吧。
家鄉清明節習俗作文范文三又是一年清明到。明天周六,我們準備去做清明。每年清明,我們都是步行去祭祖。大概要走8里田間小路,才把幾處祖墳跑過來。到處都是花的世界,油菜花金黃一片,高過人頭。路窄處不得不沾花惹草。
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的馬蘭頭就忍不住摘一把。家鄉有句俗語:清明前,馬蘭甜;清明后,馬蘭臭。馬蘭的吃法我知道的有這幾種:
1、炒馬蘭頭
把摘回來的鮮馬蘭洗凈,放在開水中焯一下,控干水,再像炒白菜用油鹽那樣炒熟。
2、做馬蘭粑
先炒好馬蘭頭備用,再炒干米粉(面粉不必炒),把馬蘭頭倒入米粉中攪拌,太干再加些開水(面粉加冷水)攪拌,揉成面團。做成粑。將鍋燒紅,放油,燒5成熱,把粑放入鍋中煎至兩面有點黃,再向鍋中倒點水,蓋上鍋蓋,烹5至8分鐘就OK了。
清明節祭祖習俗演講稿
清明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在我的 記憶 里,清明節充斥著擾人的鞭炮,紛飛的紙灰,天地間仿佛混混濁濁、充滿著不見天日的戾氣。今年的清明節也不例外。
一陣擾人的鞭炮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我皺著眉頭,舉目遠眺窗外,才知道今天是清明節。我迅速洗漱完畢,帶著紙錢、香燭、鞭炮,領著妻小一起去祭祖。一路上,我看見人們或興高采烈,或嬉笑打鬧,或神色匆匆,就是沒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愁緒。我覺得他們更像是在過 春節 ,如此的畫面我仿佛已感到有些異樣。不過,偶爾會有一兩個神色憂郁的人路過,讓人多少有些欣慰:裊裊的青煙孤獨而又彷徨的在天地間飛翔,雨很給面子的下了起來,倉皇失措的路人忙著找避雨所。我們一行四人在雨住之后來到墓地也照例燒紙錢,放鞭炮,點香燭。
一路上,我睹物釋懷,不禁浮想聯翩。都已經是21世紀了,還用得著這樣嗎?現在不是提倡 低碳生活 嗎?我們的清明節非這樣過不可嗎?清明節不該是一個清清凈凈,懷戀先祖的日子嗎?我們可以過得不那么喧鬧嗎?
其實,我們每次不用那么大肆張揚,我們只要懷著 感恩 的心,踏著泥濘的小路走到祖墳前,輕輕的向他們傾訴自己心中的哀思。或采上一兩朵美麗又帶有芳香的鮮花放在墳前,讓芳香的鮮花陪伴長眠地下的3逝者,那不會費太多的金錢,也留給逝者一個干凈清爽的環境。我們完全可以過得如此綠色。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知道:
一、噪音擾民。清明節放鞭炮,鞭炮聲不絕于耳。年紀大的老人,或心臟病患者或膽小的孩子,可能會被嚇著,那可真是罪過,罪過。
二、污染空氣。燃放的紙錢中帶有二氧化碳,點燃的鞭炮中有硫磺等這些都是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本來嘛,我們環境已經夠壞的了,如果再這樣,這不是促進環境的惡化嘛。
三、影響不好。在我們看來是祭祖,可更像是在搞迷信活動,你瞧嘛,給死人燒紙錢。死人能收到,能用嗎?這不是迷信的心理嗎?
四、浪費金錢。太浪費金錢了,不是嗎?雖然是小小的幾塊,幾十塊,更甚者是幾百塊。你加起來算算,一年三次(還有一次陰歷十月一和一次過年嘛)一次就算你五十嘛,一年就一百五;兩年就三百,五十年就將近一萬塊,一萬塊,可以買好多東西了,并且每個 家庭 的費用加起來,可以促成一個億萬富翁了。
真不知什么時候才能既緬懷先烈,又不污染環境。兩全其美呀!
清明節祭祖習俗演講稿
清明,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期之一,約在公歷的四月五日前后,具體的說清明是在冬至后的第108天。到了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是草木蔥綠、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銀裝素裹、凄涼的景象。農業生產也多忙于春耕、春播了。江南諺語:“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就是在寒冷的北大荒,為了不違農時,清明節前后也搶著播種小麥了,并有“清明忙種麥”的諺語。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多彩而極其有趣的,除了禁煙火、吃冷食、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
清明節在山東省膠東地區人們普遍叫“過寒食”。寒食節在魯膠東地區人們的心目中僅次于春節和正月十五元宵節燈節,都要慶賀三天。孩子們都要脫去穿了一冬的舊棉衣,換上新做的單衣。民間有傳說:“清明不穿棉,穿棉死后變兔子”。民間還有傳說:“老牛老馬也要過個寒食節”。這三天也要給牛、馬一些好草、好飼料,并休耕三天。
記得兒時,每逢寒食節學校都要放假三天,老師帶領學生到效外踏青、郊游。山東呂劇中有一段唱詞:“清明佳節三月三,老師踏青去游玩……”充分說明清明節老師與學生們的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一項很有意義的健身活動。
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祀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去的先人的一種活動。每到清明節,家長都要帶上供品、香、紙、扛著鐵鍬、舉著掃帚,領著孩子們去自家的祖墳祭掃墳墓,將供品擺放在死去的先人墓碑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柳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供品回家。
記得兒時寒食節玩得最有興趣的當數放風箏,蕩秋千了。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身體健康,而且還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人們特別是兒童最喜愛蕩秋千。放風箏是兒童最喜歡的一項活動,牽著高高飛翔的風箏的牽線,仰望著風箏悠哉,悠哉飛翔的形態,踏著綠毯似的小草,吸著春天郊外的新鮮空氣,仿佛進入了仙境,別說有多高興了。
清明不僅是祭祖的祭日,同時又是兒童們踏青、郊游、放風箏、蕩秋千玩耍的好時光。
清明節祭祖習俗演講稿
有這么一首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詩句就是描寫清明的。
我記得每年的清明我都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上墳。今年也不例外,我早早地起了床,等待著爸爸媽媽。我又仔細的看了一下要帶去上墳的東西,那么多的紙錢,還有手機、麻將、各種各樣現代高科技,甚至還有搖錢樹,我不由的嘆了口氣。
我國自古就有祭祖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們的祖先,我們的親人,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我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們,但是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是他們給了我們的今天,難道我們不應該去祭拜他們嗎?
我每一次清明節上墳時,總有一個奇怪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燒的紙錢,上的香,他們能收到、能看見嗎?我們當然會說,肯定不會啊!可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如果是紀念祖先的一種方式的話,那么我們是不是迷信了呢?
清明節祭祖習俗演講稿
四月,清明,幾分陰冷,像是儲蓄了好久,一瞬間,涌了上來。
家鄉的清明,是淡淡的綠,不似洛陽城的金紅一片。門前,有點發蔫的墨綠色柳枝散發著輕輕的香氣,枕邊的艾草露出了嫩綠的臉頰,蔚藍的天空里,游離于白云之間的風箏,似乎也是那樣的綠。
于是,在這淡淡的飄動著的,亦或是搖曳著的綠里,和著細細的雨絲,清明,悄然而至,一切都靜了下來。
雨,剛剛下過,泥土變得濕潤而有些粘稠。一家人,一前一后,在這泥濘的小丘上走著,終于來到了墳頭。爺爺拿出兩張又白又長的紙條,用磚壓在墳頭上。接著,奶奶把紙祭品拆開,分給她的三個兒子,還叮囑著哪些東西應該放在哪里燒。
然后,把香遞給小孩子和幾個兒媳。香一枝接著一枝被點著,頓時,小山丘上煙霧繚繞。緊接著,奶奶開始請求祖先保佑大家一年里順順利利,大家都閉上眼睛,手里緊緊地握著一捆香,或是蠟燭。那些平時調皮的小孩,也分外安靜,學著大家的樣子。
上過香,燒過紙,請祖宗吃過飯,放過鞭炮后,就結束了。山上,縈繞著無盡的思念。
回到家,奶奶把燒豬,切成一塊一塊 的分給大家,曰:“太公分豬肉。”原本死氣沉沉,大家都靜默著,沒有一絲聲響。現在,又回歸熱鬧。小孩子們推推拉拉,爭先恐后地搶燒豬肉,大人們則在一邊拉拉家常。清明,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
柳枝還像以往一樣,緊緊地貼著門,艾草的香氣溢滿了整間屋子。屋外,不知何時又下起了雨,一切景物,又變得模糊。
四月,春,雨,柳,家鄉的清明。
清明節祭祖習俗演講稿
各位宗親,各位來賓,大家好!
清風習習催秧綠,明月悠悠映麥黃。在這個花紅柳綠、風清雨潤的時節,我們吳氏家族吳崗支系匯聚在xx縣xx鎮,隆重祭奠我們的吳氏祖先,追思先人的豐功偉業,聯誼今人的親情友情,共謀吳氏家族的發展大業。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榮幸。
吳姓在百家姓中擺第六位。吳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以吳姓為國號,又以國號為吳姓。千百年來,吳氏宗族至賢讓德,勵志修行,齊家治國,名揚四海。今天,我們站在先人吳復的墓前,又看到了吳復當年橫刀立馬、馳騁疆場的英姿,感受到吳復位列公侯,神采威毅的氣度。悠悠六七百年,吳氏子孫,家興族旺,遍及華夏。在政界、商界、科學界、藝術界……所有行業的功德榜上,無不有我們吳姓的名字。這是先祖功德的庇佑,這是后世子孫自強不息、拼搏奮進的見證。
今天,我們懷著一顆虔敬至誠的心,來祭奠我們的先祖,就是要緬懷先祖的英德,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誨。古人有云,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大地,報天地覆載之德;祭祀祖先,報先輩養育庇佑之恩。我想,這是我們今天祭祖的意義之一。
斯人已乘黃鶴去,輝煌前程待后人。今天站在這里的我們吳氏后人,當弘揚先祖美德,積極促進和加深宗族聯誼,念血脈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誼。我輩當以全族利益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禮誠信,精誠團結,互通有無,族親融合,互幫互助,共謀發展。我想,這是我們今天站在先祖前,祭奠先祖的又一更重要的意義。
孔子說,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矣。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為了后人更加騰達,是為了宗族更加輝煌。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南地區上墳后,回家時要拔些麥苗,并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蝎。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秋千”。時間講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陽出山后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后,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秋千,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并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后,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后,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后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后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游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臥室墻壁,稱為“摔蝎子”。打完后,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蝎。晉北地區禁蝎,習慣在谷雨節。家家墻上都要貼“谷雨禁蝎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蝎子的畫,名為“谷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蝎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只雄雞,并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谷雨節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臺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臺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臺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臺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臺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后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臺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后,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后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后因臺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于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后,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肴系涼菜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此外,舊定海民間還有一個習俗,清明節這一天,城郊及漁農村居民婦女頭插菜花、青蒿,門插柳,俗話云:“清明戴花,來世有媽;清明戴枝青,來世有親人;清明插楊柳,來世有娘舅。”?
一、在幼兒園做好以傳統節日教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對幼兒實施道德教育
實踐活動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教師利用特定的傳統節日,積極開發其中蘊涵的教育資源,組織和指導幼兒自主活動,自主探究,親身體驗,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體驗,讓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例如:
結合“春節”,我園組織幼兒開展“向長輩拜年活動”、“我該怎樣用壓歲錢”等活動,培養幼兒“勤勞節儉、孝敬長輩”的優良品質。讓幼兒通過與家人一起包餃子、貼對聯、放鞭炮等,讓幼兒體會濃濃的“中國味”和醇醇的“中國情”。
結合“端午節”,組織了幼兒進行了“包粽子”活動,向幼兒講述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使學生對端午習俗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于是愛國之情便會油然而生。
結合“清明節”,組織幼兒去踏青,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邀請奶奶、姥姥、媽媽來園和幼兒一起做面燕,讓幼兒了解清明節的習俗,并開展了到烈士陵園“為烈士獻一朵花”祭掃活動,讓幼兒緬懷先烈,傳承優良傳統。
在以傳統節日教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中,幼兒園作為幼兒學習、生活的場所,為了讓孩子們能主動地學習、探索,我們會抓住每一個傳統節日,針對每一個節日的特點,對幼兒實施教育,讓幼兒在操作、參與過程中,體驗并獲得有價值的學習,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指導家長在家庭中利用傳統節日,對幼兒實施德育教育
由于很多傳統節日已被確定為法定假日,這些節日幼兒是在家里度過的,所以教師要積極與幼兒家長聯系,共同幫助幼兒過一個有意義的節日。中國傳統節日是幼兒園和家庭同步開展的實踐活動。在節前我們教師要先與家長溝通,提出活動要求,分別給孩子和家長布置任務,指導家長和幼兒有目的地開展活動,這樣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如春節期間我們開展了“我為爸爸媽媽包餃子”“向長輩拜年”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開展“聽爺爺奶奶講過去的故事”的實踐活動;在中秋節期間開展“分月餅”活動;在端午節期間開展“我為家人做服務”活動……以此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讓幼兒感受親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倍受教育。尤其是許多農村學生家庭仍保留著過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
三、利用傳統節日,家園配合,對幼兒實施德育教育
據調查,孩子們對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知之甚少,為此,單靠幼兒園進行傳統節日的滲透教育遠遠不夠,還要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在幼兒園教師要積極做好中國傳統民俗節日資源的開發、收集和整理工作,積累與節日有關的成語典故、趣聯妙對、古詩詞名句、諺語、歇后語等,了解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等民間傳說,了解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為做好課堂教育和課外實踐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還積極贏得家長的支持,各班教師還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采用家園聯系欄、家長信箱、校信通等形式,搭建家園之間相互交流傳統節日的信息平臺。如大班家長在中秋節前夕,從網上下載了許多有關中秋節來歷的資料,為了讓幼兒看到不同形狀、不同口味的的月餅,他們紛紛讓幼兒將家中的月餅帶到幼兒園;中班家長則在中秋節前后與幼兒共同收集有關中秋節的圖片、月餅盒,以供活動室環境的布置和區域活動之用;鼓勵家長主動為幼兒參與傳統節日教育活動提供教育資源。
1、雞啁風,鴨啁雨,螞蟻攔路要落雨。
2、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
3、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4、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
5、芒種不種,過后落空。
6、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
7、東虹日頭西虹雨。
8、五月南風落大雨,六月南風海要枯。
9、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
10、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11、正月二十不見星,瀝瀝拉拉到清明。
12、清明刮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13、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14、小滿前后,種瓜種豆。
15、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養不得。
16、西風剎南腳,泥頭曬勿白。
17、夏至無雨,囤里無米。
18、東方日出白,就要有風發。
19、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
20、立夏東南百草風,幾日幾夜好天公。
21、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22、正月八,二月八,小貓小狗全凍煞。(寒潮來臨)
23、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
24、早霧一散見晴天,早霧不散是雨天。
25、霧里日頭,曬破石頭。
26、烏云接日頭,半夜雨稠稠。
27、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28、東霍霍(閃電),西霍霍,明朝仍舊干卜卜。
29、夏至刮東風,半月水來沖。
30、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無雨,后來哭雨。
31、三朝霧露發西風,若無西風雨不空。
32、日落烏云洞,明朝曬得背皮痛。
33、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
34、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
35、秋分不割,霜打風磨。
36、棉花云,雨快淋,缸爿云,曬死人。
37、頭秋旱,減一半,處暑雨,貴如金。
38、南天霍西(閃電)火門開,北天霍西有雨來。
39、河底泛青苔,必有陣雨來;煙囪不出煙,一定陰雨天。
40、清明斷雪,谷雨斷霜。
41、日落西北滿天紅,不是雨來就是風。
42、蛇過道,大雨到;蛇上樹,有大雨。
43、要知明天熱不熱,就看夜星密不密。
44、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45、白露天氣晴,谷子如白銀。
46、立秋處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47、雨打清明節,干到夏至節。
48、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適時。
1、端午節諺語有過端午的龍頭——光耍嘴, 癩蛤蟆躲端午——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端午節拜年——不是時候,端午節包粽子——有棱有角,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端午節吃粽子——皆大歡喜,端午節后布谷叫——過時啦(比喻遲了。)。
2、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