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7: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文新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地球村”正從麥克盧漢的預言一步步變為現實,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傳播越來越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對外傳播工作對于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外交環境、經濟發展和文化弘揚,乃至對整個世界的發展與穩定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作為“第四媒體”在實時性、廣泛性、便捷性、交互性、開放性等方面的優勢越來越凸顯,并憑借其強大的信息承載能力為對外傳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平臺。特別是在我國的國際形象被長期“妖魔化”的背景下,利用英文新聞網站這一有力陣地進行對外傳播就顯得尤為緊迫。1995年,網絡媒體真正意義上地被應用于我國的對外傳播中。“2000年,中國網、人民網、新聞網、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和《中國日報》網站被確定為我國首批5家中央重點對外宣傳網站,此后,我國的網絡對外傳播事業迅速發展壯大。”①“目前在我國,一個以中央重點新聞宣傳網站為骨干,中央各新聞宣傳網站、中央與地方新聞網站以及駐外使領館之間互聯互通、密切協作的國際互聯網新聞宣傳體系初步構建完成。”②
目前,我國擁有新聞權限和采編系統的英文新聞網站共有9個,包括6家國家級網站和3家地方性網站。
6家國家級英文新聞網站分別是:
1.人民網英文版(english.省略)
2.新華網英文版(english.省略)
3.《中國日報》網(省略)
4.央視國際網絡英文頻道(省略/01/index.shtml)
5.中國網英文版(省略.cn/index.htm)
6.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英文版(english.省略)
3家地方性英文新聞網站分別是:
1.千龍網英文版(english.省略)
2.東方網英文版(english.省略)
3.南方網英文版(省略)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的英文新聞網站在版面設計、內容采編、傳播技巧和視角等方面都已經有了很大的飛躍。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我國的英文新聞網站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部分板塊有待改進
整體來看,我國的9大英文新聞網站在版面設計和安排上與國際知名的同類網站的差距日益縮小,但作為我國對外傳播的平臺之一,仍有需要改進之處。
服務板塊有待深化。網站的服務功能是檢驗網站建設情況的重要標準之一。一般來講,網站的服務性欄目包括信息查詢、友情鏈接、站點導航、個性化服務等。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的英文新聞網站在服務功能上已經趨于同質化,但仍有很大開發和提升的空間,如網站首頁的服務板塊所占比重太低且不太醒目、服務功能不太齊全等。在強調人性化、全方位服務的今天,網站應該在深化和拓展個性化服務上下工夫,如將喜歡的文章或視頻分享到其他網站,向受眾提供手機版新聞和視頻等。人民網英文版的在線雙語詞典和文章閱讀播放器都是很好的實踐。可以預測,服務板塊的深化和改進將有助于吸引新的受眾群體和留住老用戶群,從而間接提高網站的傳播效果。
“China”板塊有待優化。對外傳播的目的,概括起來就是通過介紹本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情況,擴大和爭取外部世界對本國的認識、理解與支持。由此可見,本國的政治、經濟、風土人情、衣食住行等信息應當成為重中之重,詳細地介紹給受眾。在我國的9大英文新聞網站之中,絕大多數在主頁(HOME)標簽后面都會緊跟著“China”標簽,然而在“China”這一板塊中,有的只有關于政治、社會等方面的少量信息,而把文化、娛樂等標簽放在與“China”標簽并列的位置。有的網站,如新華網,在“China”板塊中有商業、衛生、娛樂等板塊專門介紹中國的方方面面,而與“China”板塊并列的也有對應相同板塊,這樣就顯得過于重復了。如何使“China”板塊與整個主頁的版面最優化共存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此外,在“China”板塊中,除了政治、經濟等硬新聞之外,有關美食、民俗、旅游等軟新聞和實用信息的更新頻率不高。
受眾研究有待深入
無論進行何種傳播活動,首先要弄清楚傳播的對象是誰,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在對外傳播中也是如此。我國對外傳播工作的目標受眾主要為境外人士以及在華外國人。我們只有重視受眾、研究受眾,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我國的英文新聞網站在受眾研究方面仍有待深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受眾細分有待強化。大眾媒介的受眾具有分散性、混雜性和隱匿性等特點。他們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區域,有著不同的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收入和社會背景等,使用媒介的目的、程度和心態也不盡相同。因此,對受眾進行細分,是提高我國英文新聞網站對外傳播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有的受眾對中國的政治信息感興趣,有的想了解中國的經濟情況,而有的只對中國的文化風俗感興趣。再如,有的受眾喜歡閱讀有深度的文章,而有的受眾則偏向于觀看一些有趣的視頻。因此,網站制作人員必須通過與受眾的各種信息交流,詳細了解他們的國別、社會背景、媒介使用習慣以及瀏覽網站的目的等,并將這些信息進行統計和整理,然后根據這些信息對網站的資源進行整合以提高受眾對媒介使用的滿意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日報》網的英文版有綜合版、美國版和歐洲版三個版本。盡管美國版和歐洲版的版面和內容幾乎相同,只有排列順序和個別內容上的一些微小差別,但是我們仍可以看到網站制作人員在受眾分眾化上作出的嘗試與努力。
與受眾的互動有待加強。要詳細了解受眾的背景就必須與受眾進行各種交流與互動,聽取他們的反饋意見。然而,目前我國的英文新聞網站與受眾進行交流互動的方式卻很少,受眾只能通過對網站報道內容進行評論、發送郵件和參與少量的讀者調查的方式進行反饋,這樣下去很可能會導致“南轅北轍”的情況。新華社原社長朱穆之曾經形象地形容這種情況是“你想說的都說了,我想知道的你都未說”。要改變這種情況,網站可以在網頁上長期舉辦一些問卷調查、有獎互動等類似的活動,或者為受眾提供更加便捷的反饋平臺來加強與受眾的交流。這樣不但可以詳細了解受眾的背景和媒介使用目的,而且受眾也會覺得受到重視,從而在心理上得到滿足,這也將對網站的對外傳播效果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品牌建設亟須加強
品牌是指“能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資產,它的載體是用以和其他競爭者的產品或勞務相區分的名稱、術語、象征、記號或設計及其組合,增值的源泉來自于在消費者心智中形成的關于其載體的印象”③。品牌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對于網絡媒體來說同樣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對外傳播中,品牌的樹立在一定程度上與報道、信息的權威性和公信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9大英文新聞網站之間的差異并不十分明顯,都可以稱為綜合類英文新聞網站。這些網站表面看起來內容豐富、無所不包,其實給人一種大同小異的感覺,沒有樹立起自己獨特的品牌。
在網站的整個建設過程中都應該強調品牌意識的樹立,包括網站標志的設計、“……選題的策劃、稿件的選擇、頁面版式等。同時,在市場宣傳上,應該增加投入力度,增加在兄弟網站上的鏈接,增加網站的曝光度,使更多的人看到網站”④。除此之外,這些網站在建設中不應一味地求大、求全,而應結合自身獨特的優勢和資源,走出一條特色化道路。其實,稍稍分析一下,我們就可以看出大多數網站的自身優勢和特點。例如,央視國際網絡英文頻道以CCTV為依托,有著非常豐富的視頻資源;新華網英文版以新華通訊社為依托,在新聞采訪和稿件撰寫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東方網英文版等地方性英文新聞網站對于本地的受眾有著較強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因此,我國的英文新聞網站應當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認真處理好網站建設的每一個細節,提升網站在受眾,尤其是在目標受眾中的知名度和權威性,樹立起自己的品牌。
結語
本文從網站版面、受眾研究和品牌建設三個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國9大英文新聞網站在對外傳播中存在的不足,即服務板塊有待深化、“China”板塊有待優化、受眾細分有待強化、與受眾的互動有待加強以及網站的品牌建設亟須加強。針對這些問題找出解決方案,對我國英文新聞網站傳播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注 釋:
①④梁巖、謝飛:《中國英文媒體概觀》,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版。
②郭習松:《中國對外網絡傳播發展策略研究》,武漢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2005年。
③余明陽、楊芳平:《品牌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準確定位雙語培養目標
雙語教學不能等同于外語教學,以英語為主的外語只是幫助學生掌握新聞學采寫技能、前沿理論知識的一種手段。有學者認為,國際新聞傳播碩士專業應該培養學生的三種核心能力:“國際傳播能力(外語報道能力)、新媒體傳播能力(技術)和由各科綜合知識支撐的宏觀邏輯分析能力”,筆者認為,這三種能力,其實也應該貫穿于新聞學本科生的雙語教育中,只是對其要求還可以稍微降低點。地方高師院校可以結合自身情況,重點在國際傳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上下功夫。根據上述能力要求,地方高師院校可以圍繞四個方面來設定新聞學雙語教學目標:一是擴大學生的大學英語詞匯量,掌握基本的新聞學專業術語,二是掌握各類英語新聞文體的寫作技巧,三是原汁原味地理解西方經典新聞傳播學理論和前沿知識,四是了解英美文化背景。有了科學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雙語課程的設置才能科學。當然,一些地方高師院校還可以利用其完備的師范生培養機制,把培養新聞學雙語教師納入培養目標也是可行的。抓好雙語課程群建設首先要加強新聞學雙語課程的理論研究。這些研究能有效地促進理論界對新聞學雙語教育的認知,引導大家關注、重視新聞學雙語課程的建設。其次,要建設好新聞學雙語課程群。現在很多地方高師院校只給新聞班開設一門雙語課程———《新聞專業英語》。這門課程的內容太單一,雙語訓練非常有限。如果以課程群的形式帶動新聞學雙語教學,效果會好得多。例如可以把《中外新聞作品研究》、《英語新聞采寫》、《外國新聞事業史》、《新聞傳播學名著導讀》、《大眾傳播學》等課程改為雙語授課,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持續強化英語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提高雙語教學的效果。最后,合理規劃雙語教材,以配合新聞學雙語課程群建設。目前市面上的新聞學雙語教程很少,有的教材存在理論性過強、晦澀難懂的情況。任課教師要大膽地舍棄這些內容,適當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反映當代西方新聞理論和新聞實踐發展的前沿成果,也可以直接選用原版西方新聞傳播學教材作為參考書。有條件的高師院校還可以自編新聞學雙語教材。
軟硬兼施,加大投入
雄厚的師資力量是地方高師院校辦好新聞學雙語課程的必要保障。地方高師院校首先要加強“造血”功能,提高雙語教師素質。一方面,選拔英語表達能力強的新聞學專業教師進行英語強化訓練,提升他們的雙語授課能力;或者從外語學院選撥對新聞學感興趣的教師,提高他們新聞素養。另一方面,可以選派一些條件好的教師到國外訪學、深造;最后,也可以視情況從英文報、英文網站等新聞單位引進高水平、雙語型新聞傳播學復合型人才擔任主講教師。其次,各高校還要加大對硬件的投入,如多增訂原版英文報刊,購買英文報道影像資料、先進的攝影與攝像器材,完善多媒體教室和機房設施等。
注重專業實踐
高等院校推行新聞學雙語教育的初衷是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專業課教學,以提高學生利用英語新聞進行國際傳播的能力。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新聞學雙語教學既要貼合實際需要,又必須在專業實踐中得到鞏固提高。首先,要選準合適開展雙語教學的課程,適當增加雙語實踐課時。如可以選擇《英語新聞采寫》、《英語新聞編輯》等課程實行雙語教學,提高學生英語新聞采寫能力。其次,強化對新聞學雙語課實踐環節的考核。教師可以把雙語實踐環節單列為實踐課,單獨考核,單獨計學分,引起學生對雙語實踐環節的重視;也可以對學生發表英文新聞作品作出硬性要求。第三,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教師可以加強與英文新聞網站、英文時政報刊等新聞單位的合作,讓學生真正參與雙語報道實踐,以解決他們同實踐脫節的局面。另外,創辦校園雙語新聞廣播電臺,也是提升學生英語新聞報道能力的有效途徑。第四,雙語教學內容適當對接當地實際。比如,在新聞學雙語教學中,引入地方新聞媒體個案分析,加大對地方媒體的研究,增加學生對地方媒體的熟悉度,方便以后順利上崗;利用現有的攝影器材和網絡設備,組織學生制作英文版的地方宣傳片,或者將本土新聞英文化,增強學生的對外傳播意識。
實施分層次授課,開展聯合辦學
小班授課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方便師生互動。有條件的師范院校,可以嘗試針對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實施分層次小班授課。對過了英語六級的學生,可以采用浸潤式教學模式;對于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課堂中適當增加中文授課的比例,可以采用過渡式或維持式教學模式。在“地球村”時代,教育的國際化趨向越來越明顯。有實力的師范院校可以與國外高校互派教師、交換留學生等形式提高雙語教學效果。另外,實力較弱的地方高校新聞學專業,也可以選擇與實力較強的外國語學院聯合辦學。如果還能與媒體合作,邀請英文報紙或網站的記者、編輯為學生承擔一、兩門實踐課程的教學任務,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無疑會增強雙語教學的效果。此外,雙語教師也要學會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采用英文版書,以英文課件展示課堂內容,播放英文報道視頻等,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營造雙語學習情境,提高雙語教學效果。提高新聞學學生的雙語采寫能力,是融媒時代對全能記者提出的新要求。雖然目前地方高師院校在開展新聞學雙語教育的過程中,會遇到較多的問題,但只要我們堅持努力,將會有更多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背景的記者脫穎而出,滿足各地對外傳播的需要。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意識 英語新聞標題,翻譯策略
Abstract:Headline serves as the role of eyes. Based on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his thesis tries to provid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hose English news translators in their translation of headlines und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so as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Chinese readers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by using the eyes of English news.
Key words:Cross-cultural awareness, English news headlines, translating suggestions
一、引言
新聞翻譯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文學翻譯,新聞有其獨特的文體特征,新聞報道的翻譯,除遵循一般的翻譯原則外,還應遵循新聞翻譯的基本規律。
新聞要求客觀準確,翻譯要求準確、忠實。但是,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和編者雙重身份合一的作者,在詮釋原文時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目的和個人傾向,受到各種主觀和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正所謂精確未必精彩,精彩未必精確。好的新聞往往是真實的內容與完美的語言表達的統一。這就要求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和編者雙重身份合一的作者必須具備跨文化意識。
二、跨文化交際意識
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翻譯既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的移植。譯者與原文打交道,實際上是間接地與原文作者進行跨文化交際。
不同民族由于其歷史、文化、思維和習慣等諸多方面的相似與不同,人類語言的結構體系、詞匯組成和詞義內涵會相應出現異同,因而必然引起言語表述的差異。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的交際活動,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際。
跨文化解碼是指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兩種語言之間的信息傳遞的理解手段及方式。
語言交際在不同文化中都是以自身默契來編碼與解碼的,而跨文化交際是要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與視野去破解東西方社會的不同價值觀、人生觀,以建立跨文化的東西方文化共識,以促進文化溝通,追求以新文化、新價值標準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最終促成交際成功,以避免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
從翻譯角度審視,就要求把原文中的文化內涵在譯文中加以體現,以期能在讀者腦海中激發類似的聯想,進而認識民族特性和人類共性之間的關系,那么,文化交流的目的就達到了,翻譯的價值就得以實現。
三、中英文新聞標題翻譯
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個性,中英文新聞標題也不例外。簡潔和真實是二者突出的共性。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和新聞傳統使中英文標題各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英語新聞標題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一直以來是新聞翻譯的一大難題。了解中英文標題的異同是前提。
從詞匯來看,中文標題喜用動詞,英文標題偏愛名詞。新聞英語一般遵循所謂的“ABC”原則,即:力求報道內容的準確性(accuracy),語言文字的簡潔度(brevity)和文章結構條理上的清晰感(clarity)。為此,英文報紙很少在標題中慘用形容詞或副詞,以求準確、簡潔與客觀,而形容詞或副詞在小文標題中卻頻頻出現。相同點是兩者都喜用縮略語(漢語中,如:“武警”、“政協”、“人世”、“安理會”、“長航”、“人行”等)、“小詞”及大眾化用詞和時髦用語。
新聞英語具有明顯的特點。第一,常用詞匯有特定的新聞色彩。新聞報導常使用某些詞匯來表達事實和事件,因此,這些詞匯經過長期使用后逐漸取得與新聞報導相聯系的特殊意義,成為新聞體詞語(journalistic words)。例如:horror一詞是新聞標題中長用的詞,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動,再如nadir常指“兩國關系的最低點”。此外,新聞報道中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套語,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據有關方面報導),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話)。第二,使用“小詞”。小詞(midget words)即:簡短詞,一般為單音節詞。小詞的廣泛使用一是由于報紙篇幅有限,用小詞可以免于移行,二是由于小詞的詞義范疇很寬,一般比較生動靈活。新聞英語稱這類詞為synonyms of all work (萬能同義詞),如:back(支持), ban(禁止)等。第三,大量使用縮略語。這主要是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比如WB(world bank世界銀行), 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國銷售價), biz (business商業)等。第四,臨時造詞。為了表達需要和追求新奇,新聞報導常常使用“臨時造詞/生造詞”, 即:臨時創造或拼湊起來的詞或詞組,例如:Euromart(European market 歐洲市場),haves and have-not(富人和窮人)等。
翻譯時注意中英文在新聞中不同時態的表達方法:英語中多用現在時態,漢語中多用過去時態,且漢語往往借助時間詞,如:“昨天”、“明日”、“將”等以襯托時間關系。針對新聞英語在句式和修飾方面的特點,可以采用切斷、拆譯、倒譯、插入和重組等方法進行英漢和漢英對譯。
從修辭來看,英漢標題風格各異。漢語標題更重文采,講究對仗和押韻;英文標題則顯得質樸平淡,重在鋪陳事實。英語新聞標題中使用的修辭格有限,較常用的有典故、比喻、擬人、諧音、頭韻、重復、雙關、移位修辭、倒裝等;漢語則常用排比、重疊、借代、回環、警句、倒裝、頂真、對偶、比擬、雙關、委婉、襯托等。某些修辭格如頭韻、回環、頂真、襯托分別為英漢語所獨有。
四、跨文化交際意識下的英語新聞標題翻譯策略
新聞翻譯與其他類型的翻譯如文學翻譯、法律翻譯、經貿翻譯、科技翻譯等存在很大區別。原因是:第一,“新”是新聞的生命,這一特點要求新聞翻譯必須搶時間,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見語新聞傳媒,超過了一定的期限新聞就成了舊聞,新聞翻譯作品就失去了新聞價值。在大多數情況下,譯者沒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全文照譯,完全可以采用靈活變通的手段最快捷地傳譯消息的主要內容。只要完全真實,就是有價值的新聞,而不必忠實于原文的形式。第二,對于同一新聞事實,常常有多家媒體的多種報道,內容龐雜。這時就要求譯者有很強的辨別和綜合能力。哪些是客觀事實,哪些是主觀評論,以及以何種方式對事實進行取舍、組織、整合,這都不是全譯能做到的,必須求助變譯。第三,有時報刊新聞要翻譯成廣播電視新聞稿,這就涉及到體裁和語體的轉換,更需要用變譯。新聞翻譯中適用的變譯方法主要是減、編、述、縮、并、改。
語言簡練是英漢標題的共同特征。翻譯時,可采用省詞法、縮略語、文言概括等手段保持這一風格。英文標題質樸平淡,漢語標題講究文采,因而要充分發揮漢語優勢。漢語標題注重交待新聞事件關涉的人名、地名、人物身份和國籍、具體主題背景等,英語標題有時忽略這些細節。有些原文標題不宜直譯,否則,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比如:直譯后的漢語標題過長甚至有些拗口.或因國文化背景差異而語焉不詳,這就需要引入另外兩種翻譯方法――編譯和解釋性翻譯。由于新聞價值的作用,在對外新聞報導的翻譯中,要考慮外國受眾的要求和興趣,對新聞內容進行選擇,有的放矢。因此,有時在國內報導中占相當篇幅的新聞,在對外報導中則被編譯成簡訊、圖片新聞等。 而對涉及文化差異及背景信息的標題則可以采用增詞法作補充性介紹,以利中國讀者的理解。對于英文標題中的修辭手段,如果漢語有對應的修辭手段,則盡量直譯。若難以與漢語契合,應根據原文的主題和漢語表達習慣,或減詞瘦身,或換用其他辭格進行補償,或者按內容意譯。
1.增詞法。有些在漢語新聞標題中一般都作交待的新聞要素和背景信息(如:人名、地名、身份、國籍等)在英語新聞標題中有時不交待,這就要求運用增詞法:另外.有些英語標題直譯時需要增補詞語才符合漢語習慣。
標題Cautionary Tale:China’s IPos.若直譯為“謹慎的故事:”中國股票上市”,意思不完整,可增加“購買”一詞說明之:“購買中國新股須謹慎”。
2.反譯法。如果標題直譯無法準確表達文章內容,可換一個角度,從反面著筆,反而更達意。
An Unsuitable.Boy (情人眼里出帥哥)
3.修辭格的翻譯。許多新聞標題不僅以其簡潔精煉引人注意,同時也通過運用各種修辭技巧,既有效地傳遞一些微妙的隱含信息,增強語言表現力,制造新奇別致的結果。在翻譯時應盡可能地體現原文修辭特點,如:雙關、比喻、押韻等,使譯文和原文在修辭上基本吻合,從而讓譯文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近乎一樣的感受。
例如:No Fans? No fret!(賽場沒人氣?咱可沒生氣!)
英漢修辭格系統不完全對應,即便是同一辭格也難以做到直接轉換。翻譯修辭格的關鍵在于正確理解。在不能保持原修辭時,可換用其他辭格補償或采用意譯。
After the Boom, Everything is Gloom(押韻)(繁榮好景不再,蕭條接踵而來)(保持原修辭格) On“The Rock”(雙關)(困境中的古巴關塔那摩基地(譯意,雙關義和盤托出)
4.發揮漢語優勢。英語新聞標題平鋪直敘,重事實報道;漢語標題除重事實外更講出彩。因而英語標題漢譯時應多用對仗、押韻、成語甚至文言用語。
Bush’s F1ight Into the Sunset (桑榆暮景照歸程)(文言)
Saving Time for a Rainy Day(儲蓄勞務,未雨綢繆)(四字成語)
Stepping up to the Firing Line (裁人難,難于上青天)(夸張)
5.減詞法。標題Not only Hove I Seen the Future、I’ve Got it Ringing in My Pocket.這是一個較長的句子,譯為“我不僅看到了未來,還讓它在我衣兜里鳴唱”未嘗不可;為了簡潔起見,似可改為“手機暢想曲”。
6.換顏法。有篇文章的標題叫The life of party,可有多種理解,但該文講的是一個美國投機商違規操作,大發橫財,最后鋃鐺入獄并連累他人的事;漢譯時可根據內容變通一下,譯作“筵終人散”,或者點明主題:“某某興衰記”。
7.直譯。當一種文化已被另一種文化所接受,翻譯的時候可以直接轉換。
如Who moved my thumbs? 借用了暢銷書who moved my cheese?的名字.因為該書已為我國讀者所熟悉,亦可直譯為“誰動了我的拇指?”
Opportunity knows―but at a cost. (學習還是賺錢,是個問題(套用英語名句)
五、結論
在英語新聞中,“標題被視作報道全文的縮寫”,英語報刊的新聞標題往往迎合本國讀者的閱讀需要,而且由于思維習慣與中國人不同,英語新聞標題的表達方式也與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譯過程中,無論是采取直譯還是意譯,都要盡可能地把標題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體現出來,以期望能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要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充分考慮到“內外有別”的原則和我國讀者的閱讀心理,對國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有關信息、文化背景知識以及不符合國內讀者閱讀習慣的表達方式進行必要的變通,翻譯時應兼顧三個方面:準確理解標題意義,尤其是要透過字面理解其深層意義;在不曲解原意的情況下發揮漢語特點,以增強譯文可讀性;在文化背景缺失的情況下,注意譯文的可接受性。正如劉宓慶先生在《文體與翻譯》中說的:“即使是明白、易懂的新聞標題,我們在漢譯時也常需加上邏輯主語,或電訊中有關的人的國籍、事件發生的地點等等,總之必須增補介紹性、注釋性詞語以利中國讀者的理解,避免讀者產生誤會。”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與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4]苗 燕:《從新聞語言的特點看新聞的翻譯》,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4.2。
關鍵詞:關聯理論、漢英新聞標題翻譯、最佳關聯性
翻譯活動是譯者在原語認知語境和目的語認知語境之間尋求最佳關聯性的過程。所謂翻譯的最佳關聯性即譯者期望譯文接受者在推導原語意圖和理解譯文時“能以最小的努力取得足夠的語境效果。筆者認為,最佳關聯性也是翻譯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理應作為新聞翻譯實踐和研究的指導原則。
1.關聯理論概述
關聯翻譯理論是由E.A.Gutt (1991)在其博士論文《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中以認知心理學和關聯理論為基礎而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它源于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 (1986,1995)在《關聯: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的關聯理論。兩位對一般的語言交際推理模式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補充,認為人們在語言交際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關聯理論認為,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期待產生一個最佳關聯性,即聽話者在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這就是關聯理論的關聯原則。在關聯原則之下,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Sperber & Wilson, 1986:158, 譯文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
而Gutt在其博士論文中將關聯理論跟翻譯結合在一起研究,提出關聯翻譯論,這個理論“集合可以刷新人們對翻譯的認識”(趙彥春:273)。關聯翻譯理論把翻譯看作一個涉及大腦機制的推理過程,它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Gutt認為“譯文應該是同原文釋義相似(interpretively resembling)的接受與語段(Gutt, 1991:100, 翻譯引自林克難,1994)。最佳關聯性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譯者的責任不僅僅翻譯意思,更重要的是翻譯作者的意圖(翁林穎:117)。關聯理論強大的解釋力以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可以準確有效地指導翻譯實踐。
2.關聯理論與漢英新聞標題翻譯
2.1 中英文標題的差異
從詞匯上看,中文標題喜歡用動詞,英文標題偏愛名詞。相同點是兩者都喜歡用縮略語、小詞及大眾化用詞和時髦用語。
從語法來看,英文標題多用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和一般將來時,時態標志明顯。漢語中沒有非謂語動詞,但可以用偏正結構發揮其功能。漢語標題也有省略,可以省略主語,但英語不行。
從修辭來看,英漢標題風格各異。漢語標題更重文采,講究對仗和押韻;英文標題則顯得質樸和平淡,重在鋪陳事實。
2.2 從關聯翻譯論解讀漢語新聞標題的英譯
上述差異正是理解新聞標題的關鍵,也是新聞標題的難點和切入點。下面,筆者通過結合翻譯實踐中的實例,來解讀漢語新聞標題翻譯的原則和有效手段。
2.2.1 直譯
如果漢語新聞標題的意思簡單/直接/清晰,直接翻譯成英文后不會產生歧義,并且能被讀者接受,則采用直譯法。
例1:愛爾蘭前衛導演打造中國式喜劇
An Avand Garde Irish Director Put a Chinese Comedy on Stage
例2:去世對中國的挑戰
Kim’s Passing Poses Challenges for China
這兩個例子均采用了直譯法,因為這兩個漢語標題都是簡單的陳述句,旨在完整表達一個事件的事實,被翻譯成英文后也不難理解。所以當漢語標題是單一直接的句子,而且新聞事件的本身即具備足夠的吸引效力時,采用直譯法完全可以達到很好的翻譯效果。
2.2.2 意譯
漢語傾向于在表層意思的背后給讀者以深層感悟的留白,力求獨樹一幟,漢語新聞標題常采用修辭手段如擬人,雙關等,這樣與本國文化相關聯的標題,翻譯時最好采用意譯法,化隱晦為明示,益于讀者理解。
例3:澳新護照承認第三性別
Australian passports will now have three gender options―male, female and x.
這里第三性別如果直譯成the third gender,讀者免不了會不知所云,這時就需要在翻譯時根據意思寫出完整的翻譯。
例4:騎驢找馬:如何在職找工作
Ask the Juggle: Job-hunting While Working Full-time
這個標題中,作者引用了漢語中的常見的俗語“騎驢找馬”,很好地表現出了在職的工作者對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滿意但不會辭職,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不想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心態。翻譯的時候,采用意譯法,用ask the juggle(請處理)以達到不錯的翻譯效果。
2.2.3 重構標題,合理翻譯
依據關聯理論,翻譯是一種明示-推理活動,推理包含了從交際者的明示中確定其交際意圖。在這一理論框架下,譯者可以靈活變通,進行語用調整,以類比移譯(趙彥春:282)。由于文化底蘊不同,能被讀者迅速找到最佳關聯語境的漢語新聞標題被翻譯成英文后并不容易被英語讀者理解,這時譯者就需要將漢語標題進行重構和編譯。
例5:11年來超千名老人曾到陳塘莊街市民學校學英語――銀發英語角,真有國際味
English Conner for the Old, showing a globalized world
漢語標題主標題過長,對于版面有限的報刊來說,顯然不能直譯。由于主標題內容在文章中已有說明,譯者可以直接翻譯副標題。抓住主要意思之后,譯者可以編譯,old 與world 押韻,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
例6:整容手術成美國最流行圣誕禮物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a tummy tuck
這個漢語標題雖然清晰明了,但是直譯的話會顯得呆板無趣,于是譯者采用編譯法,在英文譯文中添加了主語I,從而拉近了與英文讀者的距離。
2.2.4 遵循漢語原文的結構或修辭特色
為力求形式美與意境美,譯者在翻譯漢語新聞標題時常常采用一些修辭手段,如對仗,雙關,比喻,押韻等,在最大限度忠實原作者的意圖的基礎上,使讀者在獲知新聞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譯者所提供的最佳關聯預警去理解原文的結構和含義。例如:
例7:在美設自由貿易區 幫中國企業走出去
Setting up a free trade area in US, Wu helps enterprises go global.
根據文章內容,譯者添加了主語,變原來的無主對仗句為完整的句子,并保持前后字數相近,這樣在視覺效果上更加容易吸引讀者。
3.結語
新聞標題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被視為新聞報導的眼睛和靈魂,能夠一下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同時為讀者導讀。漢語新聞標題有著自己的特點與形式,為使譯文更好地為英語讀者所理解,譯者可以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為英語讀者創造最佳關聯語境,從而使其有相似于原文讀者的反應。(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
參考文獻:
[1] Gutt, 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Wilson, D. & Sperber, D. Representation and Relevan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馮慶華. 文體翻譯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國際契約的定義
國際契約是國家、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及法人在國際外事活動中與外國非政府的社會團體及法人之間訂立的,用以規定相互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性文書。其中以涉外合同最為常見。
契約與條約的區別在于,條約是由國家政府之間締結的協議,契約是非政府性的機構之間、或政府與非政府機構之間締結的協議。
2.國際契約的類型
(1)國際合同
國際合同包括涉外經濟合同和涉外非經濟合同,用于跨國的民間商品交流、經濟貿易和其他合作事項,規定雙方議定的相互的權利和義務。
涉外合同必須經過締約各方的商洽和談判,然后用書面形式寫成。一經簽字確認,雙方的相互合作都要以此為依據。
(2)國際契約
這里是指狹義的契約,是國際民間協議的一種,主要用于租賃房屋和買賣土地。
(3)國際協議
國際協議是國際民間的機構、法人之間經過協商或談判取得一致意見之后,規定其權利和義務的文書。其實,合同、契約、合約等,同時也都可能稱為協議。
(二)國際契約的寫作
1.契首
相當于普通合同的首部,包括契約名稱,雙方立契人,立契的時間、地點等。
在標題中,通常要寫出雙方的國家名稱和機構名稱,如《××國××公司與××國××公司××契約(合同)》。
然后分別列出甲方、乙方。
再下面是立約的時間、地點。
2.引言
寫明立契者的國名、機構名或姓名,概括表達出立契的原因、根據、目的等。
3.正文
正文是核心部分,用以逐條表述議定條款。
4.契尾
寫明契約一式幾份,用什么文字寫成,最后是立契雙方的簽字。
【 例 文 】
新華通訊社與沙特通訊社新聞交換和合作協議
(1999年10月31日)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沙特阿拉伯王國友好關系的基礎上,本著促進這種友好關系并拓展兩國在新聞領域合作范圍的原則,新華通訊社(以下簡稱新華社)和沙特通訊社(以下簡稱沙通社)達成以下協議:
第一條
兩個通訊社將免費交換各自的阿拉伯文和英文新聞。雙方交換的新聞僅供對方使用,不得轉售或提供給第三者。
雙方保證在使用對方的新聞時注明消息來源,保持新聞基本內容,不歪曲原意。
第二條
第一條中所述新聞的交換將通過衛星線路或有線及無線電信方式(電報)或任何其他可以把新聞傳送給另一方的適當方式實現。
雙方同意承擔將本通訊社的新聞傳送給另一方所需的費用。
第三條
雙方同意在報道對方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時優先使用對方通訊社的新聞,而非其他通訊社和新聞媒體播發的新聞。
第四條
在兩國間進行正式訪問或發生重要事件時,兩個通訊社將免費交換新聞照片。
第五條
雙方承諾向對方新聞代表團提供一切所需的便利和幫助,使他們能夠以可能的最佳方式完成任務。
第六條
雙方同意根據經雙方認可的計劃在新聞和技術領域交換專家并設置免費培訓課程。
第七條
兩個通訊社的有關人員將進行互訪或通過交換文電的方式尋求加強合作的適當方式,并為履行本協議第六條中所述內容以及落實合作的其他方面制定具體計劃。
第八條
雙方同意滿足對方有關提供特別報道、新聞分析、圖片新聞報道或新聞照片的要求。
提出要求的一方將根據雙方事先商定的協議和對等原則支付費用。
第九條
雙方同意為對方通訊社在本國工作的記者提供所需幫助和便利,使其能夠順利工作。
第十條
本協議有效期二年,自簽字之日起生效。如任何一方在本協議期滿前至少三個月內不向另一方提出終止或修改本協議的報告,本協議有效期將自動延長二年。
第十一條
在執行本協議的過程中出現的任何爭議將由雙方友好解決。
第十二條
本協議用中文、阿拉伯文和英文書就,一式二份,雙方各執一份。三種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本協議于1999年10月31日(回歷1420年7月22日)在利雅得簽署。
新華通訊社代表
沙特通訊社代表
關鍵詞: 英語新聞 遣詞用句 現代英語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成百倍地拓展了現代英語的涵蓋范疇,以至于有人戲言,倘若莎士比亞再生,恐怕也要淪為文盲。而英語世界里這一日千里的變遷和由此帶來的新生事物,除了報刊這個英語新聞媒體外,幾乎找不到更好的手段來記錄了。現代英語已與我們的長輩幾十年以前從課本上學到的英語有了很大區別。雖說是大同小異,但小異在哪兒?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從英語報刊等新聞媒介中尋找。可見,新聞英語無疑將有助于學習者學習現代英語的各種實用文體與風格,擴大學習視野,豐富各方面的知識。
新聞英語中會出現某些人們日常言談中或一段時間內風行一時的“時髦詞”(vogue word)。這些字眼常在一夜之間不脛而走,風行流傳,有的曇花一現;有的則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得以長期使用,成為普通字眼,不再含“時髦”之味。這猶如中文新聞報道中也經常出現的“氣管炎(妻管嚴)”“大款”“下海”等之類的詞語,它們因在含義上帶有某種特色而能增強表達能力,使人過目難忘。
同時新聞英語中,新詞語往往層出不窮。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中總是發生著新的變化,原有的舊詞匯往往很難適應新的現實生活,這時,新的表達方式、新的詞語就應運而生。這些層出不窮的新詞語往往最先在英語新聞報道中創下先例,經人效仿成為時髦詞,如果達到相當程度的普遍性后,便被收入詞典,成為現代英語的一部分。如下面的例子中,為了表現美國總統布什在發表關于巴以戰爭問題的講話時,對不同國家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態度,就用了這個詞multitasking:
――Each time he speaks,Bush has to be mindful of the need to preach hope to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cajole moderate Arabs,warn rogue states,reassure European allies and point a finger at would-be terrorists.It’s a huge piece of multitasking for a man who is best at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Time, May 6,2002)
布什在發表關于巴以爭端講話時,他要同時考慮到對以色列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歐洲同盟國和的不同語氣和態度,所以用計算機的快速的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這一詞,很好地表現了這一點。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現列舉幾則摘自英語報刊含有這類新詞語英語表達的實例,以資佐證:
1.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lled on every region to develop its own export-oriented hit products according to its local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
中央政府號召各地利用本地優勢和特點開發當地的出口型拳頭產品。
2.In order to fully tap the human resources,the rational flow of trained personnel should not only be allowed but also be encouraged.
為了充分發掘人才潛力,不僅應該允許人才合理流動,而且還要鼓勵人才流動。
3.To further develop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Shanghai is to make a number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soon to encourage business peopl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o set up more enterprises in the three forms of ventures,i.e.enterprises for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for Sino-foreign co-production and enterprises with sole foreign capital.
為了進一步發展外向型經濟,上海最近將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以鼓勵國內外經營者創建更多的三資企業,即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
4.The disappearance of such materials as pornographic and obscene books,periodicals and tapes is proof that China’s campaign againstis making progress.
黃色書刊及音響制品現在已難覓蹤跡,這證明了中國的掃黃運動正在取得進展。
5.Some auste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heck the unhealthy tendencies,which according to the press exposures,were rampant in some localities.
從新聞媒介所暴露的情況來看,不正之風在一些地區已非常嚴重,必須采取嚴格措施剎住這股歪風。
以上諸例顯示,閱讀英語報刊不失為接觸現代英語脈搏的一條事半功倍的捷徑,這是傳統教科書和一般雙語詞典所望塵莫及的。這一特點無疑有助于英語學習者緊緊跟上現代英語的發展步伐和提高英語的表達能力。
有些在英語中早已存在的詞語在語言發展過程中變成了新詞,這時它們原有的詞義往往得到擴展和引申,其結果常造成它們的引申義得到強化而掩蓋了本義。遇到這類舊詞添新意的情況時,最好多加留意,切不可望文生義,產生誤解。例如:
――In Barcelona,office space in one of the new 44-story towers (the other is a hotel) at he Olympic Village has helped to ease the office crunch.(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Feb.12,1992)
上例中的crunch一詞原義通常表示“壓得嘎吱作響”等詞義,在此均被引申借喻為“危機”“困境”或“緊缺”之類的意思。又如“source”這個詞,原意為“來源”“源泉”,現在英語新聞報道中常被用來表示提供消息來源的有關“人士”或“官員”:
――Hu Jingtao met Bush in Beijing last February,but according to a source familiar with the encounter,the Chinese political heir came across mostly as a blank slate. (Newsweek,May.6,2002)
類似的新詞英譯在英語報刊中俯拾即是,再舉數例,以饗讀者: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中國國情
bonded area 保稅區
be honest in performing one’s official duties 廉潔奉公
build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construction of a clean government 廉政建設
abuse of power for personal gain;misuse of power for private interest
corruption reporting centre 舉報中心
be responsible for one’s own profit and loss 自負盈虧
jack up price 哄抬物價
with the inflation factors deducted; inflation adjusted 扣除物價上漲因素
bureaucrat profiteering; bureaucrat racketeering 官倒
single youth above the normal matrimonial age 大齡青年
agricultural people to be given non-agricultural status 農轉非
除此之外,新聞英語詞匯還有一個顯著特色就是經常摻用外來語,尤其是新聞報道中記者提及外國或新近出現的事物時,以引起讀者的興趣與注意,或更貼切地表達某詞語的內涵。如:
Some busloads of Iraqi pilgrims were still en route to Mecca,birthplace of the Prophet Mohammed,when the first buses turned back.(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Mar.22,1999)
en route 是法語詞,意思是“在途中”。
――The shipping company,starting from scratch in 1952,has blossomed into the doyen of the maritime freight industry.(Asia Week,Mar.5,1999)
Doyen,是法語,原意是“資格最老的元老”,轉義為“龍頭老大”。
――Hong Kong cinema audiences are dwindling,tired of smashed-up Kungfu blockbusters.(Asia week,Mar.5,1999)
Kungfu源于中文,表示“功夫,武功”,指那些打斗的動作片。
第一階段:選擇“英語新聞”作為研究課題
新聞是對公眾具有知悉意義或指導價值的事實報道。它具有真實性和時效性。英語新聞不僅是翻譯成英文的中文新聞,而且要求精悍的文字中體現信、達、雅的標準。它的特點是詞匯新穎,時代感強,具有傳播性。通過對英語新聞的學習,學生可以在聽、寫、說這三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
課題實例原則。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1 “英語新聞”的課堂設計的原因。對于英語專業的一年級學生來說,第一學期的課堂前五分鐘活動,主要以口語練習為主。學生總是圍繞my hobby,my family,my school life,my favorite sport這些話題談論。到了第二學期,隨著學生詞匯量的擴大,求知欲的增強,這樣的練習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經過多次實踐證明,英語新聞正是符合學生需求的一種良好的課堂活動。
2 “英語新聞”的課堂設計采用的方法。英語新聞在教學的具體實施中,其教學模式可以是靈活多變的,比如讀一聽―寫,聽―寫―讀,聽―說―讀―寫。
實驗前進行摸底調查,以所教兩個班級的62名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結果顯示88%的男生對時事、體育感興趣,而87%的女生則對時尚、娛樂更為關注。于是在教材中平衡選材,注意照顧個體的需求,又注意全局的統籌。課前教師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廣泛閱讀英文報刊,從中找出合適的題材。然后找出新聞中所涉及的相關生詞和短語,總結出每一段的大意,并提出相關問題,時間充裕的話,就讓學生就某個觀點進行討論。下面舉例來說明一下初級階段學生學習的狀態。“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汶川成了每個人最關注的焦點。學生們在課下談得最多的也是地震。于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在教學中加進了這一話題。當筆者把標題“Giving young orphans wings to take flight”和一些關鍵詞:倒塌的房屋(fattened buildings)、流血的受傷者(bloodv victims)、志愿者(volun-teer)、堆滿(strew across)、震驚的(shocked)寫在黑板上時,班里立刻安靜下來,學生們快速地記下這些詞匯,迫不及待在等著筆者讀新聞,因為大地震牽動了每一位同學的心。內容:GONG Ziyu,a24-year-old company worker from Chengdu,had prepared herself for flat―tened buildings and bbody victims,But after arriving in Hanwang as a volunteer and seeing bodies strew across her child―hood playground,she was shocked,當聽完新聞后,許多同學已經熱淚盈眶。當筆者問道:“Who would like to read the news?and give your comment,”一下子就站起來好幾名同學,他們飽含情感地朗讀了新聞,然后各抒己見,表達了對災區人民的關愛,一節英語課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學生們的昕一寫一說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同時也了解了當今時勢。英語課在他們眼里也變得與他們的生活是那么緊密,就在他們身邊。
第二階段:本研究結果的可比性
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后,學生的應用能力增強,他們開始關心國家大事。在這個階段筆者依然把新聞中涉及的生詞寫到黑板上,但是不再給出中文詞義。而是讓他們通過上下文去猜,加深了難度。讓學生慢慢地參與進來,逐漸變為主動。奧運會開幕式是2008年的焦點,于是筆者選擇了與之相關的新聞。標題是:Opening ceremony of Beijing Olytopic Games,內容:Performers dance around a globe with images of 0lytopic athletes dur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on August 8,2008,The three-hour show at Beiiing’s i-conic“BiM’8 Nest”national stadium is set to See more than 15,000 performers showcase the nation’8 ancient history.
Lang Lang performs dur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al the National Stadium,首先我給出學生關鍵詞,奧運會(0lympic Games),開幕式(The Opening Ceremony),表演者(Performers),鳥巢(“Bird’8 Nest”),郎朗(Lang Lang),時間(August 8,2008),由于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從關鍵詞就推斷出新聞的大意。87%的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寫下了新聞,并且完成了英譯漢的任務。又有一些同學談了對開幕式的看法,他們無不為美輪美奐的開幕式喝彩,并且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
第三階段: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教學的環節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到了第三階段,由于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他們便應該參與到這個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筆者事先把任務給學生布置下去,給他們3~5天的準備時間。他們在準備過程中,廣泛地閱讀了報刊,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有一節課上筆者讓兩名學生來做這個課前新聞導人。一名女生崇尚時尚,因此她為同學們選擇了一則新聞:Fashion goes back to 1ts glamorous and groovy roots for autumn,Glossy lips,heavy eye shadow and 60’s―style―clothes domi-nate the catwalks,而另一名男生關注社會情況,對社會不合理現象進行了鞭撻。他選擇了這樣一則新聞:Zhou Zhenglong,claimed to have photographed the tiger with a digital camera last October,He had been arrested on suspicion 0f fraud and may face three years in prison,這兩則風味迥然的新聞,既使我們了解了當年秋天服裝的時尚是復古上世紀60年代,又讓我們了解了“華南虎照”造假者周正龍因犯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小小的新聞使我們在時尚和社會現實中游走,開闊了眼界,把書本和現實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交流的內容也不只局限于生活用語,而是涉及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提高了口語水平,掌握了新詞匯,了解了社會的最新動態。
關鍵詞:傳統教學;高效課堂;英語教學高中生作業繁忙,課余時間很難保證學好英語,全靠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和自覺性。某些學生只能依賴課堂內的有限時間來強化訓練,而教師無法取代學生練習聽說讀寫譯,所以英語教師是不可能通過“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筆者就此談以下幾點做法。
一、聽
除了課本錄音,我一般都會為學生精選一些英文新聞錄音、英文視頻片段、美文錄音、新概念英語等并播放,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說
除了聽錄音、看視頻訓練聽說,課堂上還可以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大膽開口講英文。例如,在“安妮日記”一課,有道閱讀理解題:How did Anne feel about nature before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在安妮和家人隱藏起來之前,安妮對大自然有什么感覺?)教參答案:Before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she took nature for granted, but now she appreciates its beauty and majesty.(在安妮和家人隱藏起來之前,安妮對大自然沒什么感覺,但現在她贊美大自然的美麗壯觀)答案中很多是學生尚未學過的詞匯,其實學生根本不會想到這么復雜的答案。于是,我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后,紛紛給出了十幾種表達方式,甚至有一位學生連續三次站起來給出三種不同的表述。我們不妨欣賞下學生想出來的一些答案:
She paid no attention to nature.(她完全沒注意過大自然)
She took no notice of nature.(她完全沒留意過大自然)
She thought nature was nothing special.(她不覺得大自然有什么特別)
She felt that nature could never have kept her spellbound.(她從不認為大自然會令她著迷)
三、讀
每個單元只學習課本上的一兩篇課文,學生的閱讀量遠遠不夠。一般我都會選幾篇高考閱讀文章、熱點英語新聞、美文欣賞等發給學生限時閱讀,并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情況選定一兩本中英對譯或者純英文的簡寫本名著或者原著,也可以訂閱英文版的報紙雜志,學生之間可以交流互換來擴充閱讀量。
記得一節公開閱讀課,一位教師抱進來一箱子,里面有很多格子,每個格子插著不同等級的讀物,學生根據自己的詞匯量自行選擇符合自己水平的讀物,看完后到教師處領取相應的測試卷,完成并交給教師評分登記成績。如果讀得快還可以繼續換讀物和測試卷,直到下課。整節課教室靜悄悄的,大家都在埋頭讀書做測試卷。但是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都很多,整節課很緊湊,讀了很多東西還做了測試卷。學生將不懂的地方記下來,并在課后自行查工具書或者向教師、同學請教,但課堂上不允許討論以免影響他人閱讀。我認為,只要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到盡量多的知識就可以稱之為“高效課堂”。
四、寫
“寫”的訓練方式更是不勝枚舉。下面以“安妮日記”一課為例。例一:當我講到句型“There was once a time when…(曾經有段時間)”的時候,我讓每個組短暫討論后各派一名學生到黑板上寫出該組句型所造的句子。教師評價后讓未過關的組繼續派人上黑板完善句子直到完全通過。然后,學生互相欣賞句子的內容并評判哪個組的書寫工整美觀。
例二:因為本單元主題為Friendship(友誼),在拓展部分教師讓學生討論“How can you become a good friend at school?(在校如何做同學的好朋友)”小組限時討論完后再讓每個組在規定時間內上黑板寫出自己組的見解,寫的建議越多得分越高。
例三:模仿高考讀寫任務型寫作第一段概括原文,限定學生在五分鐘內用30~35個詞把課文“安妮日記”的大概寫出來。小組討論一結束馬上抄到黑板上,大家一起欣賞。
五、譯
中英對譯的練習相對于其他練習并不算多而且比較簡單。首先,我們不提倡學習外語時總是想著母語,不如直接讓學生多用固定搭配、固定句型來造句;其次,中學生的詞匯量和知識面還不足以讓他們靈活精確地進行中英對譯。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常見的英文諺語和經典名家名句的中英文對譯供學生欣賞,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莎士比亞名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Hamlet)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哈姆雷特》
What’s done cannot be undone. (Macbeth) 覆水難收。《麥克白》
2.英文諺語
Love me, love my dog. 愛屋及烏。
Seeing is believing.百聞不如一見。
3.經典名家名句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When Heaven is about to place a great responsibility on a great man, it always first frustrates his spirit and will.
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發動學生去搜索積累,每日交流一條,堅持下來,高中三年就可以積累很多名句。
關鍵詞:新聞教育,模式探討
一.引言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新聞事業得到全方位的發展,除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外,還出現了衛星電視和網絡;不僅有中文媒體,還有外文媒體;有對內報道,也有對外報道。與此同時,媒體新聞報道也日趨專業化,有經濟類、科技類、教育類、體育類、文藝類等,有關著述亦越來越多(單承芳,1995,p57)。
新聞事業的迅猛發展和新聞報道的專業化促進了我國新聞教育的專業化趨勢。有些院校側重經濟類新聞(如上海財經大學),有些則側重體育類新聞(如上海體育學院);有些側重廣播電視,有些則注重報紙,甚至網絡技術。還有些院校依靠外語的優勢,創辦國際新聞教育,即英語教學+新聞學的模式(郭可,1998)。
本文首先將對我國在1983年出現的國際新聞教育模式作一總結回顧。在這之后將探討國際新聞教育產生的原因及發展過程,并以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來探討該模式的成功之處及存在的問題。最后,本文將根據上述結果就目前新聞教育模式的發展提出個人的建議。
二.我國國際新聞教育為何可稱為一種模式
我國國際新聞教育創立于1983年,它是在我國新聞教育專業化過程中最早出現的。之所以稱它為一種模式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國際新聞教育不是以媒體種類(如報紙、廣電、網絡)或媒體專業內容(如體育、財經、科教等)來進行分類,而是以新聞學與英語的應用相結合為前提的。
第二,國際新聞教育培養的學生決不僅僅是為某一媒體作國際新聞編輯。在過去的十七年中,實踐表明:國際新聞教育培養的畢業生既可以勝任報社工作,也可以到電臺、電視臺、通訊社工作;既可以為中文媒體工作(對內報道),也可以為英文媒體工作(國際報道);不僅可以從事駐外記者工作,也可以從事編輯、攝影、攝像、公關、廣告等工作。既可從事財經報道,也可從事體育、文藝、科技、教育新聞的報道。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國際新聞所培養的人才是全方位的。
第三.從國際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看,盡管是英語教學+新聞學,但它決不是英語課程和新聞課程的簡單混合,而是兩者的一種有機結合:即在適當開設有關的英語課程和新聞課程的同時,還聘請外籍教授用英文直接開設新聞學課程;有時還與中國教師一起開課,使中西文化融為一體,相得益彰(郭可,1998)。在過去的十七年中,國際新聞教育已經形成了獨有的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已實行學分制(盡管還不太完善)。因此,國際新聞教育確已具備了不同于其他專業教育的顯著特點,可以概括為一種模式。
三.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誕生及發展歷程
國際新聞教育模式迄今為止已經走過了十七個年頭。它的誕生與我國在八十年代初期重視國際報道工作的政策有著密切關系。作為一項“應急措施”,國際新聞教育旨在培養更多能從事國際報道的新聞從業人員,以期“讓世界了解中國”。有人曾把國際新聞教育當時的主要任務概括為:變“六條腿”為“兩條腿”,即把原先國外采訪時需要記者、翻譯和司機三人的局面,變成一名既懂外語,又熟悉新聞業務,還掌握開車等技能的復合型記者。國際新聞教育的模式因此又被稱為復合型新聞教育模式(郭可,1998)。
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誕生表明:首先,當時我國改革開放政策正逐步把中國從一個信息封閉的社會變為信息開放的社會,希望中國能了解世界,同時也讓世界了解中國。其次,為了能使信息的交流更加暢通,達成了一種共識:首先要克服英語語言的障礙。
事實證明:國際新聞教育模式后來的發展軌跡與我國英文媒體(如中國日報)和從事國際報道的媒體的發展是基本吻合的(郭可,1998)。
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開創時期(1983-86年):由于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各大媒體(如廣播電影電視部、新華社)的合作以及北京、上海等一些著名高校領導的重視,國際新聞教育在師資的組合、資金籌措、設備和資料方面得到了強有力的保障,因而很快便在復旦大學、北京廣播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廈門大學建立起來(郭可,1998)。
最早的二批學員不是從高中畢業生當中招收,而是在全國英語專業三年級的學生當中招收的。學員在取得一定的英語水平之后,再到上述各高校進行系統的新聞理論和業務方面的學習。畢業后,取得雙學位。這些學員還得到了新聞單位的資助,在這些單位進行為期八個月的實習。通過實習,大批學員都被留在這些媒體,成為媒體的骨干力量,有些則被派往國外,作駐外記者。
第二階段為維持時期(1990-93年):在這一時期,各大新聞媒體停止了對國際新聞教育在資金方面的投入,加上師資匱乏(多數教師出國未歸),國際新聞教育教學的規模大幅度減小。有些高校甚至停辦了國際新聞教育。招生方式也由原來的從高校英語專業招生改為從高中畢業生當中招生(如上海外國語大學),招生人數不斷減少,學制由原來的六年改為五年或四年(郭可,1998)。
這一時期國際新聞教育可以說是處于自生自滅、摸索前進的時期。
第三階段為發展階段(93年至今):在這一階段,國際新聞教育開始走向有序化、正規化。主要表現為:
(1)教學體制開始理順,并逐步實行學分制。既強調了學生的外語能力,又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出了“培養知識基礎厚,專業口徑寬,外語特色強的新聞人才”的目標(郭可,1998)。
(2)國際新聞教育正式被確立為新聞學二級學科下面的三級學科,并建立起固定的教學計劃。
(3)招生人數逐步擴大,如上外國際新聞系的招生人數由93年的30人已擴大到2000年70人(郭可,1998)。
四.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特點
在過去的17年中,國際新聞教育作為一種模式,其特點是明顯的。首先,它強調通才教育,融合了英語教學和新聞學教學。學員在打好英語基礎的同時,又能學到新聞理論和實踐知識。這就使得國際新聞教育畢業生的就業適應性強,且多樣化。他們可以選擇到電臺、電視臺、報紙、通訊社和網站工作,也可以到政府部門、公關、廣告公司、外資企業、駐外機構工作。以上外新聞系為例,在畢業的近500名學生中,有70%至80%進入了京、滬的各大英文媒體,有的畢業生還成為駐美、西歐、非洲、澳洲的駐外記者。
有一點值得強調的是加強英語學習與專業知識學習的關系。英語學習是基礎,這個基礎和能力需要在學校教育中打下堅實的基礎。許多畢業生都在畢業后需要使用這種能力,而且在使用中提高。如果基礎不牢固,則無從使用,更談不上提高了。專業學習是學生日后發展的理論框架和基石。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可以在學校學到的這個框架上添磚加瓦,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所以,國際新聞教育最大的特點體現在于其通才教育。打好英語專業技能的基礎,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適當的方法論之后,學員的總體素質和知識水平均得到了提高,同時,擇業競爭能力增強了,在新聞界甚至非新聞界選擇職業時,都有較大的余地。一位學員在畢業之后進入一家證券交易所作證券分析員。他深有體會地說:“一定要首先學好英語然后再進入證券行業。決不能顛倒過來。證券知識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可以自學,而英語則不行”(張斌,1999/0710)。
其次,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符合了我國人才需求的國際化趨勢。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需要不僅懂得英語,還要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才,要求能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如上文所述,國際新聞教育不以內容為限,廣泛涉及經濟、金融、財會、教育、科技、文藝等各方面,因而使得學員有機會接觸各個知識領域,這就為他們從事這些領域的報道,甚至轉入這些領域工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再加上他們的英語優勢,便很快能與國際慣例接軌。
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教育對充實我國國際報道的新聞隊伍起到了很大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我國主要英文媒體,如新華社的國際報道部門、中國日報、中央電視臺CCTV-9和國際臺以及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英文媒體中,多數記者(包括駐外記者)、編輯都是國際新聞專業的畢業生。有的還走上領導崗位,全面主持工作。例如剛創刊一年的《上海日報》,其70%以上的記者都是國際新聞專業的學員(張慈云,2000/07/20)。
[page_break]五.面臨的問題
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經過17年的發展,在總體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面臨的問題也相當多。
上文提到,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最大特點是英語學習+新聞學。但這一特色是把雙刃劍。國際新聞新聞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亦源于此。國際新聞教育模式所面臨的問題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該模式可能導致學生學習方法論上的矛盾。英語學習和新聞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或者說,各有側重。英語學習需要死記硬背,要大量的時間去記憶;而新聞學需要有敏捷的思維方式和廣泛的興趣,要培養較強的動手能力。
第二,課程內容安排不盡合理。國際新聞教育模式要求學員既要學好英語,又要學好新聞。這在初期的六年制雙學位的情況下是可行的。但是目前我國有國際新聞專業的院校都實行了四年制。在與別的專業同樣的四年中,既要使英語達到英語專業的水平,同時新聞知識還要達到普通的新聞系學生的水準。這就造成學生負擔過重,整天疲于修課,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在學生的實際學習中,往往只顧得上一頭。常常是加強了英語語言的學習(因為需要花較多的時間)而忽視了新聞專業,甚至是中文母語的學習。即便學生很努力,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英語與新聞學之爭不僅反映在學生總體的方法論和學習內容上,也反映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中。由于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國際新聞教育一般由三種類型的教師組成:一類是只教授中文新聞課程(包括技能課,如攝影、攝像等);一類只教英文基礎課;還有一類就是用英文教授新聞類課程。
在我國,由于新聞與英語分屬兩個學科,教師在職稱評定時便遇到了矛盾:到底是評新聞學還是評英語職稱?盡管原則上新聞系的教師應評新聞系職稱,但如果學術成果與學科系列不相符合,實際操作就非常困難。事實上,這一矛盾已成為上面前兩類教師的學術障礙,也因此成為影響國際新聞教育模式進一步發展的原因之一(郭可,1998)。
第四.盡管國際新聞教育模式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既要懂英文,又要懂新聞學,教師待遇卻沒有明顯提高。因此教師隊伍流失嚴重。高質量的教師匱乏,教學投入不夠,且教師在外面兼職較普遍,再加上學生不斷擴招,教學效果逐年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著國際教育模式的進一步發展。
第五.由于教師隊伍的不穩定,教師忙于在外兼職維持生計,極大地減弱了其理論研究能力。國際新聞教育的理論體也因此還未建立起來。所以國際新聞教育要進一步發展還缺乏一種原動力和基石。
事實上,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了國際新聞教育的教學效果,具體表現為:
(1)學員在實際工作中動手能力較差,書生氣十足,或者是心雄手拙:“大事干不來,小事不肯做”。(此話由畢業生說是:“大事不讓干,小事不想干”。)(慕滔,1988,p21)。
(2)學員(包括有些教師)在學習中只重視內容的完整性,忽視方法的掌握及在實際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另外,使用的教材陳舊,教學方法落后,教師上課滿堂灌等,在客觀上都使得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1)國際新聞教育作為一個政府應急措施而出現,缺乏長遠規劃。
(2)國際新聞教育作為培養國際報道記者的模式,較多重視實踐操作而輕視理論建設。同時,由于思路落后和體制問題,與新聞媒體的實踐沒有緊密聯系。再者,從事國際報道的新聞媒體往往廣告收入較少,甚至沒有,他們也難以與國際新聞的教學單位聯合,進行合作教育。這就造成了國際新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3)由于缺乏理論基石,國際新聞教育模式始終未能在教學設計、管理和人事體制上理順新聞與英語兩個學科的關系,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反,兩者的互通性和兼容性均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潛力還遠未發揮出來。
六.幾點建議
盡管作為三級學科,“國際新聞教育”已歸入“新聞學”,國際新聞教育的特色不僅十分明顯,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筆者認為,國際新聞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改革(增加投入和理順體制在此不列入討論范圍):
首先,應明確把國際新聞教育作為一種模式提出來。國際新聞教育的總體思路還是相當可取的,問題在于實際操作。首先明確英語學習與新聞學的關系,確定二者在國際新聞教育中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英語是工具性的,不是最終的目標,新聞學是國際新聞教育的重點,也是學員和教師應該注重的方向。從實際操作上來說,國際新聞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相比的確要付出更多的勞動。英語要扎實學習,專業不僅要跟上,而且還是今后繼續學習的方向。
其次,國際新聞教育的改革重點應是教學方法的革新。應該充分認識到,一名優秀的國際新聞工作者絕非是教育殿堂所能夠造就的。新聞教育的重點就在于讓教育對象明確地知道自身理想和現實的距離,而不是無視或懼怕這種距離(慕滔,1988,p22),換言之,國際新聞教育應該啟發學生去掌握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僅滿足于傳授一般的知識。教師欲教好,學生欲學好,功夫當在新聞和英語之外,或者應在如何使新聞和英語有機地結合起來。國際新聞教育模式作為一種模式,它所確定的只是一個框架,內容則是多維的,與其他學科有緊密聯系的(慕滔,1988,p52)。
再者,國際新聞教育應分設相應的專業。可開設新聞學、廣告學、廣電學、公關學和網絡等專業,使得課程體系更趨合理化,減輕學生負擔,使它們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學習相應專業,以利于掌握更多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單承芳(1995冬)我國新聞教育專門化的強勁趨勢,新聞大學。
2.慕滔(1988春)我國新聞教育模式面臨挑戰,新聞大學。
3.李曉櫻(1998)中國我國新聞教育發展的態勢與走向,華中理工大學學報。
4.張慈云,《上海日報》總編,2000年7月20日采訪。
創始人:Nick D’Aloisi
功能亮點:作為一個新聞網站,Summly沒有一個編輯,它主要是運用算法和技術,讓新聞自動的生成摘要。
應用前景:可用于iPhone、iPad等移動終端的手機閱讀。
科技正在以一種越來越聰明的方式創造價值,這次帶來全新改變的是新聞業。
網絡帶來很多信息量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無用信息,為了解決信息超載,iPhone的閱讀應用Summly能做到自動抓取網站的新聞并用簡短的文字概括文章的精髓。然而,科技的魅力在于,它一個編輯也沒有,卻可以完全自動化地提煉新聞摘要。新版Summly上線一個月以后就吸引了50萬的用戶使用,并在倫敦、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沖上蘋果商店的排行榜的前十名,甚至連傳媒大亨默多克的妻子鄧文迪也親自發微博推薦Summly—看好者認為,它將改變新聞的閱讀方式。
但這個應用的開發者既非大型傳媒公司,也非硅谷科技公司,而是今年僅有17歲的倫敦少年Nick D’Aloisio。
想法產生
2011年年初, Nick D’Aloisio正在家里為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做準備,當他搜索與考試科目的相關資料時,找了很久最終一無所獲。這個挫折讓Nick開始對“總結技術”一類的東西產生興趣,開始自己研究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機器翻譯兩個關鍵領域的技術,并由此建立了一個模型:人們進入一個網站,就可以收到一份摘要內?容。
這項技術現在被用于Summly的新聞總結和摘要上。Nick發現,手機上看新聞的體驗更差,有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要閱讀打開長篇新聞還經常需要等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Summly在Nick的宿舍里誕生了:它提供的是一種“袖珍新聞”,你可以看到新聞從網站上抓取下來時自動生成的摘要。
Summly的前身是Trimit,由Nick創辦于2011年3月,7月正式在蘋果商店登陸,李嘉誠旗下投資公司初期投資了30萬美元。最近,Summly還獲得了新一輪風險投資基金100萬美元的投資,其中不乏耀眼的明星投資人,包括阿什頓·庫徹,小野洋子和Zynga的聯合創始人馬克·皮卡斯,他們為Nick帶來了大量的自然語言處理和人工智能專家,Nick重新設計了應用程序,新版本于今年的感恩節重新。
與其他新聞軟件最大的不同是,Summly的新聞摘要都是利用已經研究出的算法自動提取生成,比如對于一些主題鮮明的文章,對主旨句式進行分析總結。雖然沒有利用人工編輯,但是目前的準確率還不錯。
打開Summly,用戶界面上是各種分類的新聞,比如商業、頭條、科技、創業等,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訂閱的新聞,訂閱的新聞會自動更新,根據手機屏幕的大小,每個頁面只顯示140字以內的信息,也可通過其他操作閱讀750字的版本或者進入全文。這些新聞內容來自于已經合作的300家媒體,用戶也可以把文章分享到Facebook、Twitter并用Email發送,也可以選擇自己收藏。根據Summly的統計資料,關注的最多的新聞是科技、娛樂和商業,來源點開最多的是華爾街日報、衛報 和TechCrunch。
與其他互聯網公司先積累用戶的邏輯一樣,Nick并不打算過早的讓Summly商業化,他認為現階段不斷完善產品最重要,這個產品最讓他自信的是簡單干凈的設計和獨特的技術優勢。
明星團隊
采訪中,Nick語速甚快,面對任何問題都巧妙得體,絲毫看不出這個住在倫敦男孩才只有17歲。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做產品了,他告訴《環球企業家》,早在12歲暑假的時候,就開始自己編程,曾經創建過Facebook上的一款心情應用Facebook Mood;可以通過藍牙提醒附近還有誰在聽相似的歌曲的Songstumblr,以及成年人使用的Geosocial簽到工具。如今,Summly新版本一推出就受到廣泛的關注,與Nick背后的團隊和投資人密不可分。
Summly的高管團隊不乏各種牛人:公司主席Bart Swanson曾是Badoo的COO,并在亞馬遜負責過國際擴張;CTO是曾在沃爾瑪、甲骨文和IBM都工作過的?Eugene Ciurana;高級研究員Christer Samuelsson 是自然語言和機器學習方面的專家,有過30年的行業經?驗。
隨著手機上進行新聞閱讀的客戶端漸漸變多,既有如Flipboard這種專業的閱讀工具,也有如《紐約時報》等傳媒公司的新聞客戶端。Nick絲毫不擔心大公司的競爭和想法被抄襲:“他們的文章太多太長了,我不認為這適合iPhone的屏幕。Summly有在概括提煉新聞方面最好的專家,他們有20多年的研究經驗,這方面世界上最好的技術在我們公司。”
一個十七歲的小孩如何領導這些曾在大公司叱咤風云的老板?當問到對于履歷豐富的員工來說,Nick作為一個創始人是否有足夠的權威時,這個語速很快并且一直很嚴肅的小帥哥笑的很開心。他對《環球企業家》說:“對于創建公司來說,更多的是憑能力取勝而非年齡。Bill Gates和Zuckerburg在建立微軟和Facebook的時候都很年輕。”
如今,Nick的主要工作,從最初創建企業時候的寫代碼已經轉變為制定公司戰略。“我發現我對設計、產品以及產品的功能很感興趣,當然現在也有一些公眾活動,比如產品的推廣等需要我投入精力,不過我的主席Bart也會幫我。”當然,與很多創業公司相似,他們遇到不同的意見時通常會通過激烈的爭論來達成一致。
隨著Summly火速的傳播,Nick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發展的速度太快,即使大家很努力地工作精力也不夠用,比如希望合作的媒體目不暇接。目前,他的團隊只有七個人在倫敦辦公,還有一些研究專家在其他地方幫助他們。他計劃明年公司擴張到20個人,但是不會速度太快:“我們需要找足夠聰明的人才”。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經常聽到語文老師們抱怨:如今的學生學習習慣差、學習興趣不濃、知識面狹窄、閱讀作文能力低、學生成績不理想。難道是老師的教學經驗不豐富嗎?難道是老師的工作責任心不強嗎?不,是因為傳統的重知識、輕能力、輕運用、輕實踐的教學方式已不再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我們必須轉變教育方式,倡導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對此,我就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倡導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加以介紹。
一、深刻理解自主學習的含義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主動的人。這里的“主動”即學習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在教師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征。在一定條件下,個體對于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其自主性表現在:首先,學生應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積極的自主學習態度。其次,應把自己看成教學對象,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控。學生的這種自主性,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認知和發展潛能,為他們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促進他們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如果學生對某個學科或某種知識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產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強烈愿望,這時的學習對于他們來講已不再是負擔,而是樂趣、是享受。這與被動學習相比,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語文教師應抓住語文學科知識面廣、趣味濃的特點,恰如其分、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學習各種語文知識,讓他們產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愿望,從而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三、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自主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語文較其他學科而言,更具有知識的廣泛性,其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數學、生物、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口頭語、廣告語等方面的知識。學生要自如應對現行語文考試中的語言表達運用,聯系生活實際等開放性試題,只憑教師在課堂上的知識傳授是遠遠不及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獲取更多更豐富的知識,解決考試中的開放性試題,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勢在必行。下面以一道中考語文試題為例。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用簡明的語言說說中國電信圖標的創意。此題參考答案為:(1)中國電信英文首字母由“CTC”組成。(2)上半部分的“C”是一個牛角,代表中國電信上市的美好前景。(3)“C”是一個飛翔物的造型,寓示著電信的騰飛。(4)兩個“C”組成了中國電信的一個生動的“中”字。(5)圖標顯示出有速度的弧形結構,代表著中國電信行業的特征與電信寬帶的未來趨勢。(6)兩個“C”是形象化的電話。(7)兩個“C”組成了地球的圖形(地球的經緯),代表中國電信的國際化。這一試題所涉及的知識很難從課堂上獲得,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創新表達。
四、自主學習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在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增強自主學習的針對性、實用性,避免盲目性。其具體做法如下。
1.指導學生課外搜集成語、名言等,積累語言材料。
抓住學生愛動口、好表現的特點,每節課安排一兩名學生在課前的幾分鐘講一則成語故事或名人名言,要求所講內容新穎、生動有趣。按照這一要求,學生會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認真準備,日積月累,學生的語言材料就豐富了。
2.搜集其他學科中與語文學科有用的知識。
語文學科知識覆蓋面廣,可積累其他學科中與語文學習有用的東西。如生物課中的常見動植物的特征,生長生活習性,可以遷移到說明文的閱讀中。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以“布衣之怒”讓秦王屈服,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歷史知識荊軻刺秦王。
3.利用學生愛看電視的習慣,吸取電視中的精華。
我們每天都在進行時事教育,利用看新聞的機會,借助新聞圖文并茂的特點和教材的“新聞”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理解新聞的特點,簡直易如反掌。同時,指導學生正確收看電視節目,如“少兒頻道”“科幻故事”“人與自然”“開心詞典”“探索與發現”等,讓他們在滿足看電視欲望的同時,無意間增長知識。
4.利用戶外活動,外出旅游的機會,留心搜集廣告語、宣傳標語。
時下,繁華的都市里商品廣告、宣傳標語比比皆是,旅游區、花園里保護花草樹木的警示語層出不窮,而這些廣告語、宣傳標語在書寫、造型上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感,在語文試題中也時有出現,平時注意留心積累,考試時便可運用自如。
5.自主搜集中考試題,應對日新月異的升學考試。
關鍵詞: 國外網絡 科技新聞 標題 翻譯
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網絡的興起為科技新聞的傳播插上了翅膀。人們要想了解世界科技的新發展,不必等待新聞報刊的出版,不必等待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只要登錄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掌握世界各地的最新科技動態。在國外,尤其是英美,網絡科技新聞搞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集新穎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兼有新聞報道和科學普及的性質,可讀性極強。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豐富了新聞的傳播形式,加快了新聞的傳播速度,拓寬了新聞信息的覆蓋范圍,從某種程度上說打破了傳統媒體在時間和地域方面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國外網絡科技新聞及時,以新取勝。國外網絡科技新聞記者往往是隨采編隨報道,所報道的科研成果,有的剛剛發表在國際著名科技期刊上,有的尚未公開發表就率先在新聞中予以披露,這種超前性甚至勝過報紙新聞或電視新聞。
新聞事實是信息的內容,如何運用標題的“點晴之筆”將新聞事實完滿、真實、充分地表達出來,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受眾,對新聞信息有著不同的需求,新聞報道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受眾需求,關系著傳播效果的良好與否。因此,新聞信息傳播活動不可能不遵循受眾的心理規律,滿足受眾的心理期待。而標題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先和受眾見面,由此可見一個合格新聞標題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本文將著重探討網絡科技新聞標題的特點及其翻譯。
1.網絡科技新聞標題的特點
1.1運用縮略詞
縮略詞在標題中的使用是極其普遍的,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具體包括首字母縮略詞(acronyms)和截短詞(clippings)。縮略詞指由機構、團體名稱或專有名詞、職業職務名稱中各單詞的第一個字母構成的單詞。如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GMT(Greenwich Mean Time),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等。而截短詞則是將一個單詞,一般是較長的單詞略掉一部分,即通過“截短法(clipping)”構成的新詞。常見有兩種方式:“留頭去尾”(grad―graduate,homo―homosexual,rep―representative,gym―gymnasium,vet―veteran)和“截頭留尾”(copter―helicopter,quake―earthquake,chute―parachute),此外也有截去頭尾保留中間的flu―influenza,tec―detective或截去中間保留頭尾的dept―department,govt―government。
例如:“CT Scans for the Oceans”(用于海洋的CT掃描技術);“Plate Movement May Have Cut Quake Toll”(板塊運動會減少地震損失)。
1.2采用新術語
語言是發展變化的,網絡英語科技新聞報道的通常是關于各個科技領域最前沿的成就,代表著各個研究領域的最高水平。新聞中時常含有科學家為描述某個新現象所創造的新術語。例如:“Mysterious New ‘Dark Flow’ Discovered in Space”(太空中神秘而新奇的“暗流”);“White Coat Hypertension”(白大褂高血壓);“The Birth of Dark Energy”(暗能量的誕生)等。
1.3省略詞語
省略是網絡科技新聞標題較為明顯的特點之一。標題往往只保留實詞而略去諸如冠詞、連詞、介詞等虛詞,突出關鍵詞語、增強節奏感。其中,省略較多的虛詞是冠詞及系動詞be,are,seem等。例如:“Tropical Parents (Are) More Likely to Hear,‘It’s a Girl!’”(熱帶父母更有可能生女孩);“Unique Habitat (is) Found Inside Earth”(地球內部獨特的棲息地);“Hubble Sees (the) Ring of Dark Matter”(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暗物質環);“Astronomers See (a) Second Earth in the Making”(天文學家發現正在形成中的“第二地球”)等。
1.4使用非謂語動詞結構代替時態
網絡科技新聞標題中非謂語動詞結構的使用極為普遍。通常情況下動詞不定式在標題中常用來代替一般將來時的表達形式,表示將來發生的事情。分詞在新聞標題中常用來表示不同的時態和語態。V-ing形式表示正在進行或立刻要進行的事情,而過去分詞則表示被動語態或某種狀態。例如:“Smallest Black Hole Found”(科學家發現了最小的黑洞);“Alien Planet Being Eaten Alive”(正在被活活吞沒的系外行星);“Five ways to avoid spots”(五招使你遠離粉刺困擾);“Secondhand Smoke Linked to Fertility Problems”(被動吸煙會帶來生育問題);“To slow global warming,install white roofs”(搭建白色屋頂,減緩變暖趨勢);“Oceans to Fall,Not Rise,Over Millennia”(海平面正在下降)等。
1.5使用表“可能性”的情態動詞
網絡科技新聞報道的都是科技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僅是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還沒有得出最終結論或為了避免絕對化,故在標題里大量使用表“可能性”的情態動詞。例如:“A Bite of Chocolate a Day May Keep Blood Pressure at Bay”(一天一口巧克力,血壓有望能降低);“Alcohol in Early Pregnancy May Prompt Fetal Cell Death”(早孕期間飲酒會造成胎兒細胞死亡);“Could Global Warming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Kidney Stones?”(全球變暖會使腎結石患者的數量增加);“Plate Movement May Have Cut Quake Toll”(板塊運動會減少地震損失);“Hot Mantle May Prop Up the Seafloor”(高溫地幔可以支撐海底)等。
2.網絡科技新聞標題的翻譯
2.1直譯標題
直譯和意譯兩種譯法各有長短,翻譯中需視實際情況而定,揚長避短,但無論直譯還是意譯,都應把忠實于原文內容放在首位。就網絡科技新聞標題翻譯而言,如果英語標題的含義明白,譯成漢語以后中國讀者不至于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可考慮采用直譯或基本直譯。例如:“Soccer Is Good for Your Sleep”(足球運動有利于睡眠);“The Secret of Turtle Island”(海龜島的秘密);“Where Did Water Come from?”(水從何方而來?)等。上述三個標題直譯最能體現文章的主題,較為符合此類標題的譯法。
2.2適當增減標題中詞語
國外網絡科技新聞標題往往迎合本國讀者的閱讀需要,而且由于思維習慣與中國人不同,新聞標題的表達方式也與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譯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內外有別”的原則和我國讀者的閱讀心理,對國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有關信息、文化背景知識及不符合國內讀者閱讀習慣的表達方式進行必要的變通,該刪則刪,該增則增。例如:“Mars Lander Runs into Tough Digging”(“鳳凰”號火星探測器的挖掘陷入困境)這篇網絡科技新聞的報道是有關“鳳凰號”火星探測器的,國內的新聞媒體大多直接采用“鳳凰號”來代替其全稱,故翻譯時加上“鳳凰號”會使標題更符合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又如:“Running on Air”(靠空氣行駛的汽車)如果直譯為“靠空氣行駛”會使讀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2.3套用讀者熟悉的習語
在漢譯國外網絡科技新聞標題時,套譯家喻戶曉的諺語、詩歌、電影或流行歌曲的名稱較容易喚起讀者的親切感,能為新聞增色,加強新聞傳播效果。例如:“A Bite of Chocolate a Day May Keep Blood Pressure at Bay”(一天一口巧克力,血壓有望能降低)“一天一個蘋果,醫生遠離我”是中國讀者較為熟悉的諺語,把一個普通的科技新聞標題譯為“一天一口巧克力,血壓有望能降低”能有效地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起到良好的傳播作用。
3.結語
網絡科技新聞標題的翻譯,同其他類的翻譯在本質上是如出一轍的。近代翻譯大師嚴復所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對網絡科技新聞標題的翻譯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信”要求譯者在漢譯時,要堅持嚴謹的翻譯態度、準確翻譯專業名詞,切忌望文生義;“達”要求譯者在漢譯時,不可逐字死譯、生搬硬套,不可拘泥于一兩種翻譯技巧,應靈活處理標題形式;“雅”要求譯者在漢譯時,要懂得采用恰當的修辭手段,注意錘詞煉句,言簡意賅,獨具匠心。總之,要譯好新聞標題,除透徹理解原文內涵外,應善于比較研究英漢兩種語言標題的特點,并兼顧三個方面:(1)準確理解標題,領悟其妙處;(2)譯文要體現標題特色,增加可讀性;(3)盡可能符合目的語語言習慣,為讀者著想。
參考文獻:
[1]董力.英語新聞標題的特點及漢譯對策[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04).
[2]李艷.英語新聞標題的特點與翻譯技巧[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5,(7).
[3]高云.科技英語標題翻譯之我見[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2,(10).
[4]蘆春光.淺議英語新聞標題的特點和翻譯技巧[J].科技信息,2007,(32).
[5]陳明瑤,盧彩虹.新聞英語語體與翻譯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
[6]劉其中.新聞翻譯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7]許明武.新聞英語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