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北京的春節(jié)課文

北京的春節(jié)課文

時間:2023-05-30 09:47: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北京的春節(jié)課文,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北京的春節(jié)課文

第1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北京春節(jié)原文

照北京的老規(guī)矩,春節(jié)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zhōu)。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nóng)業(yè)展覽會。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進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干果與蜜餞(jiàn)摻(chān)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jié)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們最喜歡。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店鋪多數(shù)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lián),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xiāo),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nèi)城外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fàn)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小孩子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lǘ),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廟會上有賽馬的,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并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tài)與嫻(xián)熟技能。

多數(shù)鋪戶在正月初六開張,不過并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上市,春節(jié)的又一個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jié)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hǔ)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1],春節(jié)在正月十九結(jié)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臘月和正月,在農(nóng)村正是大家最閑的時候。過了燈節(jié),天氣轉(zhuǎn)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干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nóng)村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1]末廟:廟會的最后一天,指廟會結(jié)束。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北京的春節(jié)課后練習

按照北京的老規(guī)矩,春節(jié)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那天,家家都熬臘八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的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nóng)業(yè)展覽會。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進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干果與蜜餞攙合成的。孩子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jié)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鋪戶多數(shù)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年前

1、這個片斷主要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寫了年前的哪些日子,有哪些活動或習俗,從中感受如何,請完成下表:

時間習俗或活動感受

3、請在片斷中找出一個諺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個諺語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觀念;目標;教學方法;評價;反思

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做好語文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一、轉(zhuǎn)變教學觀念

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實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的轉(zhuǎn)變,即:將“以師為中心”的課堂轉(zhuǎn)變成“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的語文課堂;將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轉(zhuǎn)變到“課內(nèi)外相結(jié)合”模式上來;將以單一的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堂轉(zhuǎn)變成素質(zhì)教育和能力齊頭并進。只有做好這幾個方面的轉(zhuǎn)變才能真正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才能確保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xiàn)。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弊端,要認真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基本理念,進而,為高效課堂的實現(xiàn)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完善教學目標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中,教師僅是對知識目標進行設計,導致學生就像一個知識接收器一樣等待著教師的灌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效語文課堂的順利實現(xiàn)。因此,在素質(zhì)教育下,我們的課堂不再是培養(yǎng)“高分低能”人才的基地,而是要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fā)展,以確保語文教學價值的高效實現(xiàn)。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由單一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實現(xiàn)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轉(zhuǎn)變,這也為學生健全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下面以《北京的春節(jié)》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例進行簡單介紹。

知識與技能:學會本節(jié)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翡翠、萬象更新、燈火通宵、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詞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北京春節(jié)的一些習俗,并體會詳略得當?shù)膶懽魇址ā?/p>

過程與方法:情境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傳統(tǒng)年文化的獨特魅力,使學生領悟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同時,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從上述三個方面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全面的教學目標的設計可以說是一堂課的縮影,所以,教師要完善教學目標,要明確任何割裂這三者的教學目標都是不利于學生健全發(fā)展的。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都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進而,確保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三、多樣教學方法

長久以來,我們的課堂呈現(xiàn)的都是“灌輸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沒有主動性,教師高高在上,用一成不變的模式來講授語文知識。這樣的課堂讓我們開始思考,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否能夠真正促使學生健全的發(fā)展呢?不可否認,這種效率相對較低的課堂是不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發(fā)展的。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有效展示語文課堂價值的同時,也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以《北京的春節(jié)》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例進行簡單介紹。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所以,為了提高課堂的效率,在導入課時,我首先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播放了“春節(jié)兒歌”,即:“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目的是給學生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同時,也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春節(jié)的景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結(jié)合現(xiàn)在比較淡的過年氣氛形成對比,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要讓學生真正找到發(fā)展的空間,同時,也大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第3篇

課文主要寫臺灣小朋友只看見過棉花做成的雪,沒有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故鄉(xiāng)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小朋友們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課文以對話為主,內(nèi)容貼近兒童心理特征,語言淺顯易懂,師生最后的對話蘊涵著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tǒng)一的愿望。

【設計理念】

“運用”乃語言學習之根本。學語文,必須充分挖掘語文因素,加強語言運用訓練。憑借課文美的語言,展開想象,進行表演。以角色對話為主,以讀為本,將文本、作者、學生緊緊地凝聚、包容在一起;以“情”為經(jīng),感悟臺灣師生向往祖國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臺灣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有感而發(fā),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真情實感,努力使教學因“運用”而有效,因“運用”而回歸語文的本質(zhì)。

【學習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讀好問句。

2. 體會課文中師生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感受祖國統(tǒng)一是海峽兩岸兒童的共同心愿。

3. 積累第9自然段中的語句,知道詞語搭配的妙處并學習運用。

【教學流程】

一、 談話導入引情感

臺灣是個美麗而又富饒的寶島,在那兒小朋友們也要過春節(jié),可他們有一點遺憾,是什么呢?(很難看到下雪)是啊,那里的小朋友盼望能到祖國,到北京去看雪。

(看雪、玩雪是每個孩子都十分喜歡的事情,筆者承接上節(jié)課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在談話中不知不覺地引發(fā)“情感”——“遺憾”,一下子觸動了學生的心,使學生產(chǎn)生期待心理,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

二、 訓練語言鋪情感

1. 請大家打開課本,大聲地讀一讀,想想哪兩段是寫看雪的?(指名交流)

(課件出示第2、第9兩段話)

2. 請大家再用心地去讀讀這兩段話,感受感受,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3. 交流讀書心得。

第1段話是寫臺灣小朋友看雪,第2段是寫北京小朋友看雪。

第1段是寫假的雪,第2段是寫真的雪。(從哪兒感受到的?)

……

4. 訓練語言,感受美麗、快樂。(學習第2段)

師:這兩段話都寫了小朋友們看雪的情景,你覺得哪個雪景更美呢?那么美的雪景你能讓它出現(xiàn)在眼前嗎?有什么好辦法?(邊讀邊想象)讀著讀著就會出現(xiàn)了,請大家讀讀第2段,邊讀邊想象,反復地讀,直到白茫茫的雪景在你眼前出現(xiàn)。

(1) 指名交流:這北京的雪怎么樣啊?

(北京的雪很大。北京的雪很厚。北京的雪很美……)

你們是從哪兒感受到雪很大、很美的?(天上飄著雪花……)

(2) (課件出示)看,雪花紛紛揚揚地飄下來了,沒過多久,地上、樹上、屋頂上都是一片潔白。看,小樹穿上了潔白的衣裳,多美呀,現(xiàn)在,你想說點什么?(雪花漫天飛舞,好美的世界啊……)

(3) 指導朗讀:小朋友們都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了感嘆,那就用朗讀來表達你此時此刻的心情吧!

(4) 指導積累:我的眼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片美麗的雪景了!你們想把它永遠留在心中嗎?看著畫面,把第1句話用最快的速度記在心里!如果帶上表情和動作,感覺會更美的。自己趕快試試吧!

(指名背,請女同學背,男同學背)

(5) 指導運用:雪景美,語言更美,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師生合作讀,如師讀天上飄著,生接讀雪花,飄著后面故意放慢節(jié)奏,引導感悟詞語搭配的妙處。以此方式師生合作讀“地上鋪著雪毯,樹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點擊“飄著、鋪著、披著”變紅)

師:“飄著、鋪著、披著”這幾個詞交換一下行嗎?(生讀并交流)

“飄著雪花、鋪著雪毯、披著銀裝”搭配真妙,富有節(jié)奏,這就是詩意的表達。這么美的語言才能表達這么美的雪景,我們來學學這一招。

引導看圖,啟發(fā)表達:山上、路燈、房子、汽車……

雪娃娃,戴著帽子,穿著銀裝,拿著糖葫蘆,可愛極了!

小結(jié):美麗的雪景讓我們陶醉,我們仿佛已經(jīng)來到了雪地上。

(6) 師:你們想去痛快地玩一回嗎?你會怎么玩?

引導學生進行詩意的表達,再次感受詞語搭配的妙處。如:

小伙伴們踩著雪地,滾著雪球,打著雪仗,玩得可開心了!

(7) 讓我們帶著一份快樂的心情來讀讀第2句話。

(8)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伴著優(yōu)美的樂曲到雪地上去開心一回,小朋友們可以坐著背,可以站著背,能帶上表情、動作就更好了。(齊背第9段)

5. 引入情境,感受快樂或遺憾。

(1) 雪景多美呀,小朋友多快活呀,可是這一切臺灣的小朋友是看不到、感受不到的,他們只能——靜靜地站在櫥窗前看著用棉花做成的雪,請你去讀讀這段話,有什么感受?(遺憾……自由讀,指名讀)

是呀,對于他們來說就算看看這假雪也是——非常開心的。(請一、二組讀。請三、四組讀)

(2) 如果你就是站在櫥窗前的小朋友,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真的雪花是什么形狀的,是什么感覺……)

(在讀懂課文“寫什么”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么寫”的。抓住“飄著——雪花、鋪著——雪毯”等,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詞語搭配的妙處,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在課文內(nèi)容的學習中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學習表達的方法。讓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品出美文的魅力,真正體現(xiàn)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

三、 深情對話悟情感

1. 師:的確,在臺灣小朋友的心里有許許多多的問題要去問他們的老師,老師是怎么回答的呢?請小朋友拿起筆,快速默讀老師和孩子的對話部分,用

”畫出孩子們提的問題。畫好后讀一讀,你有什么感受?

2. 運用“問句”,感悟孩子們的情感。

(指名讀出句子,課件出示)

讀讀孩子們的話,你體會到什么?

A. 您看到過真的雪嗎?(好奇)

B. 您是在哪兒見過的呢?(驚奇)

C. 北京離這兒很遠吧?(打探)

D. 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急切)

(引導交流:好奇、驚奇、打探、急切……)

那是怎樣的情景呢?你們“爭著”來問問我。(理解“爭著問”)

(對了,就是這樣的急切,恨不得現(xiàn)在就飛到北京去看雪)

(1) 師:孩子們迫不及待的心情,課文中沒有用一個“急”字來反映,而是用了一連串的“問句”,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開火車讀)

(2) 你能用問句來表達“急不可待”的心情嗎?

小結(jié):臺灣孩子多么盼著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3. 反復誦讀,感悟老師的情感。

A. 老師微笑著點點頭。

B. “小時候,在我的故鄉(xiāng)。”(學生在地圖上指出北京和臺灣的位置)

C. “不算太遠。”

D. “那里的小朋友正盼著你們?nèi)ズ退麄円黄鹜鎯耗兀 ?/p>

(1) 師反復誦讀:“小時候,在我的故鄉(xiāng)。”從這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思念故鄉(xiāng)、傷感……)

小結(jié):老師多么盼著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2) 師:小時候,老師離開北京去了臺灣。臺灣溫暖如春,沒有下雪。她想起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北京正在下雪,她多么想回去看看啊。讀——老師多么盼著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師:長大后,她還是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她給孩子們講起童年玩雪的情景,再讀——(第九段)

師:這年冬天,她又想起了家鄉(xiāng)的雪景,她含著淚水深情地訴說——學生飽含深情地讀(老師多么盼著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3) 師:所以當孩子們爭著問老師——“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學生接讀)老師望望大家,深情地說:“

”(學生接讀)

(學生試讀,齊讀,感悟“深情”)

小結(jié):北京小朋友盼著臺灣小朋友來玩。帶上急切盼望的心情再讀最后一句話。

4. 分角色深情朗讀對話。(同桌、師生)

(本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文本對話,抓住一連串的問句,感受“盼著去北京看雪”的急切心情,體會用“問句”表達急切心情的獨特秘妙,學習運用這種表達方式,并以讀為本,讓學習過程成為扎扎實實的豐富的語言實踐過程。最后的“設境引讀”,引導學生悟出了文本的味外之旨——盼雪乃盼回歸。)

四、 抒發(fā)心聲融情感

1. 師:我們由衷地感受到了盼雪是臺灣小朋友的心愿。這個愿望什么時候才能實現(xiàn)呢?(臺灣回歸祖國)

我們的祖國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如今越來越強大,香港、澳門都已經(jīng)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臺灣也是她懷抱中一個多災多難的孩子!這么多年來,臺灣老師在盼,臺灣小朋友在盼,北京小朋友在盼,你在盼,我也在盼,讓我們一起深情地盼著臺灣早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2. 給臺灣的小朋友寫一封簡短的邀請信,邀請他們到北京、到我們的學校來做客。

到北京來看雪吧,——

到我們學校來玩吧,——

第4篇

[關鍵詞]語用訓練 語文 核心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6-05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要求閱讀教學必須要將重心聚焦在文本的言語上,創(chuàng)設各種扎實有效的言語實踐平臺。

一、緊扣文本語言,羅列遴選,提煉價值

入選教材的文本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對文本蘊藏的教學價值進行必要的選擇,并借此準確定位閱讀教學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重點開掘出核心教學資源,將教學與訓練的重點放置在對語言感知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上。

以《北京的春節(jié)》為例,這篇課文至少潛藏著以下幾個教學價值點:(1)以時間為序組織、鋪陳素材;(2)詳略取舍的材料設置;(3)鑒賞散文獨特的言語風格;(4)緊扣表達的關鍵性詞語,感知核心語言的表達效益;(5)借助資源背景,探尋文眼,掌握“知人論世”的閱讀之法。

一節(jié)課的時間如何能包容如此多的教學價值呢?整合、刪減就成了必然。基于新課標理念和課后思考題,筆者認為(1)和(2)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必須掌握的寫作策略,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理應作為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而(3)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可將其與(4)進行巧妙融合,引領學生初步感知散文語言的風格,形成初步的語言鑒賞意識;(5)在以往的教學中已有所涉及,且并不是這篇課文的顯著特點,應大膽舍棄。

經(jīng)過如此刪減、融合的課程,不僅體現(xiàn)了文本的顯著特點,更契合了學生真實的內(nèi)在需要,為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二、聚焦語言特質(zhì),仿照形式,實踐練筆

教材文本中蘊藏著大量獨特、典型的言語形式,教師除了引領學生悉心品味、仔細揣摩語言的深度內(nèi)蘊之外,更要注重對其言語形式的提煉,引領學生在大量實踐性的仿寫中構建整體性的意義集合,為學生深入探尋言語形式的內(nèi)在特點、感知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提供渠道。

如《秋天的雨》中有一段話:“你看,它把紅色給了楓樹……”這段話借助排比、反復的句式將秋雨對萬事萬物的滋潤展現(xiàn)出來。教師引領學生感受語言魅力后,提煉出“它把( )色給了( )”的句式,引導學生練筆。

作者匠心獨運的語句給予了學生典型的價值依托,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有話可說的實踐平臺,促進了學生典型句式的高效積累。

三、把握寫作方法,整合素材,提煉修繕

在回歸寫作本位理念的呼吁下,閱讀教學的語用訓練不能僅僅局限在遣詞造句的層面,而要將視閾進一步擴展,引領學生關注作者對于寫作素材的選擇與處理。

說理文是小學高年級教材中的重要文體,對典型事例的選擇是說理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以《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文為例,作者分別選用了謝皮羅、波義耳、奧地利醫(yī)生三個人的事例。但說理文事件的描寫注重對能夠凸顯中心論點的素材的聚焦、放大,而無需進行細致、深入的描寫。在掌握這一特質(zhì)之后,教師隨后為學生補充了古代科學家沈括的事例。這一素材對人物描寫得異常細致。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將這篇素材作為課文的一個事例,是否妥當?學生意識到事例描寫過于細致,有喧賓奪主之嫌,會讓說理文變成記敘文。隨后,教師引領學生根據(jù)說理文的需要,對這篇素材進行刪減整合,使其成為一個合理的說理文事例。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依循著說理文的文體特征,對已經(jīng)形成的現(xiàn)有材料進行整合梳理。這一實踐過程,為學生學會選擇材料、整理材料提供了歷練平臺。

四、依循文本意蘊,強化體悟,補充創(chuàng)生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文本自身并不產(chǎn)生意蘊,而是讀者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體悟與思考之后,文本才伴生出相應的意蘊。這樣的認知過程能為學生豐富認知、強化對文本的感性理解奠定基礎。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文中有一段話:“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你總會和我在一起。”教師可借助這段話引導學生以“逆境”為主題對阿曼達進行一次人物的聚焦特寫,借助對人物動作、神態(tài)、語言以及心理的刻畫,形象地展現(xiàn)阿曼達身處逆境、意志堅強的特點,從而與課文后面“了不起的父與子”形成鮮明的照應之勢。

這種形式的語用實踐,不僅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高度拓展,還在言語實踐的過程中反哺于文本的體悟,可謂一舉兩得。

第5篇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板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10-0045-03

一、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被大量使用,一些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受到了冷落,甚至淡出課堂教學。毋庸置疑,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具有許多優(yōu)越性,但是一些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學功能和強大的生命力。板書就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板書直接影響到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它是評價教學的標準之一。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板書的設計和運用。

二、板書設計的要求

課堂教學中的板書,應當以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為原則。教師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利用板書將課文中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來,力求做到“講起來方便,記起來深刻,看起來自然”。因此,在設計板書時應注意以下要求。

(一)準確性

板書具有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的功能。因此,教師在設計板書時一定要注意板書內(nèi)容的準確無誤,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重點、難點,抓住關鍵的單詞、語句,借助文字、圖像、符號以及色彩,準確、科學地體現(xiàn)教材的內(nèi)容。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減輕學習負擔。

(二)靈活性

板書要有周密的計劃,但也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上課之前,教師對板書的內(nèi)容應有事先的設計,但在課堂的實際教學中還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講課中如果學生不能順利接受,那板書的內(nèi)容可進行適當?shù)脑鰷p。倘若某重點問題學生一時無法理解,教師可以增加板書的量,盡量采用學生熟悉的詞語,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三)概括性

板書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提煉”,不要求面面俱到,要抓住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突出重點和關鍵,力求以簡馭繁,以少勝多,切不可不分主次。言簡意賅、畫龍點睛,能引起學生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給學生一種“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感覺。

(四)啟發(fā)性

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板書內(nèi)容的完成過程本身包含著啟發(f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設計板書的空白處,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根據(jù)板書內(nèi)容聯(lián)想出整節(jié)課的知識,回顧當堂收到的所有信息。

(五)美觀性

板書作為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應當具有美觀性。對于學生來說,整潔、美觀的書寫不僅能幫助其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更能訓練其對美的欣賞能力。為此,教師在設計板書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借助板書使學生理解、掌握、深化教學內(nèi)容,而且還要考慮板書的整體布局、搭配好色彩再加上一些簡筆畫等,使之圖文并茂,豐富板書的內(nèi)容,從而給學生以整體規(guī)范美。

三、板書設計的具體方法

板書要從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目的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要進行設計。英語教學板書大致有以下基本形式。

(一)綱目式板書

綱目式板書是一種最基本的板書形式。在教學中,教師參照課文的主要線索、事件發(fā)展順序或內(nèi)在聯(lián)系概括內(nèi)容整體結(jié)構,先寫大提綱,然后邊講內(nèi)容邊書寫第二、第三層次的知識點,最后再進行綜合,得出結(jié)論。綱目式板書不但利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語9A Unit Three Teenage problems Main Task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如何寫書信的提綱,筆者將Millie的書信作為參考,設計一個綱目式的板書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構架:

1. Introduction

2. Main body

Cause of stres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A lot of homework Plan my time carefully)

Cause of stres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Not enough time for hobbies Choose one hobby to do each day)

Cause of stres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Feeling bad … )

3. Conclusion

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課文綱目進行自主學習,能較容易地掌握教學內(nèi)容,理清文章的脈絡,了解課文。這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全面認識,避免在認識問題上產(chǎn)生片面性。

(二)表格式板書

表格式板書是將教學內(nèi)容用表格的形式體現(xiàn)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教師先列出表格的欄目,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材料閱讀,并且用簡潔的文字歸納出欄目中所填寫的內(nèi)容。表格式板書便于學生抓住要領,有利于學生掌握有關知識和培養(yǎng)分析概括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語9A Unit Two Colours and moods一課時,筆者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要求,設計了表格式的板書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見下圖)。

學生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獨立學習、合作探討、共同解決問題的樂趣。他們通過表格板書的引導掌握了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圓滿完成學習任務,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圖解式板書

圖解式板書是運用符號、線條、圖形,配以簡要文字解釋教材內(nèi)容的一種板書形式。圖解式板書最常用的是思維導圖,通過主題關鍵詞用相關的層級圖建立起記憶鏈接,引導學生在目標明確的情況下進行學習。圖解式板書便于學生把握教材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語7A Unit3 Let’s celebrate 一課時,筆者通過引導學生畫出對比圖,從節(jié)日時間、飲食習慣、節(jié)日活動等角度去分析春節(jié)和萬圣節(jié)的不同之處,較好地完成了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New Year & Halloween這一教學目標(見下圖)。

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把語篇文字轉(zhuǎn)化為圖表材料,體現(xiàn)了閱讀中的思維過程,為篇章的整體理解搭好了“腳手架”,有助于準確把握篇章主題,理解篇章內(nèi)容,梳理篇章結(jié)構,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大腦潛能,訓練思維能力。

(四)設問式板書

設問式板書是以問題形式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板書。教師根據(jù)教學的目的要求,設計出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一步步探究。通過閱讀了解問題的答案和要求,了解全文的內(nèi)容,從而找出課文中所要學習的知識。設問式板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語8A Unit3 A day out 一課時,為了測試學生是否了解Linda去北京世界公園旅游的這次經(jīng)歷的過程,筆者設計了以下設問板書:

1. Where did Linda go?

2. Who did she go with?

3. How long was the journey?

4. Did she enjoy it at the beginning?

5. What was the best part?

6. Where can Linda’s mother see the photos of the trip?

通過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教師很好地了解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也為學生學習更深層次的知識做好了鋪墊。

(五)對比式板書

對比式板書是把所學內(nèi)容中彼此對應的兩個方面排列進行對比而形成的板書。教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設計出比較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作出解答,然后教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回答對比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使之形成鮮明的對照。對比式板書有利于學生通過對比獲得知識,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例如,教授在動詞和形容詞加后綴變成名詞時,筆者將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agreement, illness, invention, celebration, happiness, invitation等單詞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這些詞的詞性和后綴。通過對比式的板書,學生們很快發(fā)現(xiàn)這些動詞和形容詞加后綴變名詞的規(guī)律,如動詞加ion, ment,去掉e加ion或ation;形容詞加ness或者去掉y加iness等。

agreement= agree + ment

illness= ill + ness

invention= invent + ion

celebration= celebrate-e + ion

happiness= happy - y + ness

invitation= invite - e + ation

學生從對比式板書中清楚地看到了二者之間的異同,有利于他們的理解。

(六)歸納式板書

歸納式板書是根據(jù)已知的某些知識點總結(jié)概括出一般結(jié)論的板書。教師對所講內(nèi)容進行逐一分析或讓學生進行歸納討論,總結(jié)出所學知識的要點,從而在學生的腦中構建出整體知識網(wǎng)絡系統(tǒng)。歸納式板書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nèi)容的結(jié)構,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歸納能力。例如,在講解bore,interest ,amaze,frighten等表示心理狀態(tài)的動詞時,它們都是及物動詞,大都含有“使……”的意思;而它們的現(xiàn)在分詞形式應該是“令人無聊的”“令人感興趣的”“令人驚奇的”“令人害怕的”,過去分詞形式則是“感到無聊的”“感到有興趣的”“感到驚奇的” 和“感到害怕的”。所以,凡表示“令人……的”都是-ing形式,即sth.be -ing;凡是表示“感到……”都用-ed形式,即sb.be-ed;因此板書這些類似用法的詞,讓學生進行歸納、記憶。

boring 使人無聊的 ――bored 感到無聊的

interesting使人感興趣的――interested感興趣的

amazing 令人驚奇的 ――amazed 感到驚奇的

frighten 令人害怕的 ――frightened 感到害怕的

exciting令人激動的 ――excited感到激動的

delighting令人高興的 ――delighted感到高興的

encouraging令人鼓舞的――encouraged感到鼓舞的

pleasing令人愉快的――pleased感到愉快的

worrying令人擔心的――worried感到擔心的

學生通過板書中的歸納,不僅學會了本課時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又進一步理解了學習重點和難點,便于學生舉一反三,將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促使對知識的總體認識,在學生頭腦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除以上幾種常見的板書形式外,英語教學的板書還有很多,比如注解式板書、簡筆畫式板書、線索式板書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選用。另外,一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要不拘泥一格一式,如果能綜合運用多種形式其效果會更好。

板書設計體現(xiàn)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融入了教師的智慧和思想。優(yōu)質(zhì)的板書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有利于他們記憶和思維。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應科學地設計板書,只要我們認真關注板書的設計,并把它當作藝術來設計,那么板書一定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推器”,教師教學的“好助手”。

參考文獻:

[1]劉春彗.板書技能 演示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呂良環(huán).英語案例教學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劉顯國.板書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

[4]張志賢.職高英語課堂教學板書設計要點分析[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0,(2).

第6篇

一、課程重組:撬動學校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源動力

讓“立德樹人”落地生根。2014年國家教育部下發(fā)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成為指導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綱領,課程改革也成為當下實現(xiàn)上述任務的重要選擇。然而反觀當下,學校課程建設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各學校通過開設校本課程,構建國家三級課程體系。“加法”式的課程構建模式不僅存在較為突出的內(nèi)容交叉和重復現(xiàn)象,而且還出現(xiàn)“加重負擔、爭搶時間”現(xiàn)象。同時,學科割裂的現(xiàn)狀與“培養(yǎng)完整的人”的目標理念相悖,不能實現(xiàn)課程對學生整體發(fā)展的關鍵作用。基于上述現(xiàn)狀,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亟須從目標、內(nèi)容、方式和評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整合。

2001年實行第八次課程改革以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走過如下階段:以改結(jié)構為中心的“1.0版本”,即構建三級課程體系的結(jié)構;以改關系為核心的“2.0版本”,即改革課堂的師生關系:現(xiàn)如今,課程改革已走向以改意義為核心的“3.0版本”,即旨在實現(xiàn)教育的意義――“立德樹人”。為此,東凱小學確立“建設人文、和諧、典雅的書香校園,培育智慧、健康、友愛的文明少年”的辦學理念,提出“言行文明、志趣高雅、基礎寬厚、視野高遠”的學生發(fā)展目標。要落實上述育人理念。課程重組就成為必由之路。東凱小學從學生的學習認知規(guī)律和學校實際出發(fā),把語文、品德和傳統(tǒng)文化等學科重組為人文素養(yǎng)板塊;把數(shù)學、科學和探究活動等重組為科學素養(yǎng)板塊:把音樂與美術重組為藝術素養(yǎng)板塊;把體育和心理健康重組為身心素養(yǎng)板塊,依此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根本愿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要想迎接轉(zhuǎn)型的挑戰(zhàn),難以繞過“核心素養(yǎng)”這一重要問題。因為學校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國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是至高無上的課題。那么核心素養(yǎng)究竟是什么?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為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所必備的品格和能力,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和家國情懷,同時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和創(chuàng)新實踐。從價值取向上來看。它反映學校培養(yǎng)目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致性。從指標選取上看,它既注重學科基礎,也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fā)展所必備的素養(yǎng)。如此看來,知識將不再是教育教學的唯一目的,“人”的素養(yǎng)回到教育教學的中心,教育教學也會相應從“知識核心時代”轉(zhuǎn)向“核心素養(yǎng)時代”。教育的轉(zhuǎn)型必須構建相適應的課程體系。重組之后的課程體系,就是積極適應教育轉(zhuǎn)型,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的有機整體。

重組后的課程主要目標在于改變知識的分割狀態(tài),讓零碎的教育信息與鮮活的生活現(xiàn)象、學生的認知經(jīng)驗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只有以核心素養(yǎng)指導、引領和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使之自覺為“人”的終身發(fā)展服務,“教學”才能升華為“教育”。

實踐指向:深度學習的真實發(fā)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當下的課程改革重在改革的意義,既包含教育的意義,還應有學習的意義。過去教育教學的改革,過多地研究教師“教”的方式,而當下的課程改革,更注重研究學生深度學習的方式,這是課程改革的飛躍。要想讓學生的學習真實地發(fā)生,深度學習得以在課堂上實現(xiàn),就必須有相適應的課程。

課程改革倡導的“深度學習”指向的是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是以整合的知識為經(jīng)驗,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就倒逼課程的改革,需要建立與深度學習相適應的課程。課程重組撬動整個課程結(jié)構的變化,就是指向深度的課改,構建跨學科的綜合課程。在課程整合教學研討中,東凱小學數(shù)學許老師執(zhí)教一堂整合課《營養(yǎng)午餐》。許老師利用相關科學知識,引導學生計算出科學的午餐所需要的熱量。讓學生根據(jù)給出的菜單,進行營養(yǎng)午餐的合理搭配,指導學生利用排列組合的數(shù)學知識列出菜單。然后根據(jù)學生所喜歡的午餐食用情況。在利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統(tǒng)計后,為餐廳工作人員提供建議。最后根據(jù)不同學生的體質(zhì)。利用科學知識,為不同學生的合理膳食提出參考建議。這是基于生活中切實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研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效解決生活中所存在現(xiàn)實問題的整合課。學生經(jīng)歷這樣學習過程。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通過學習來提升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學習才是學生的深度學習。

有效保障:教材整合與開發(fā)。究竟以什么樣的形態(tài),把重組之后的課程呈現(xiàn)給學生和老師?構建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材體系。無疑是關鍵環(huán)節(jié)。東凱小學《人文素養(yǎng)課程》是以語文學科為核心的“一體兩翼”課程。具體架構:《語文與修身》課程為“一體”;適合晨誦使用的誦讀教材《清音》,以及學校的系列主題活動課程,分別是“兩翼”。《語文與修身》是《人文素養(yǎng)課程》的主體,即“一體”。教材以人教版現(xiàn)行版本教材為主線,沿用教材的主題單元排列體系,融合在相應學段《品德與社會》和《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有更加完整而豐滿的學習載體,創(chuàng)編人教版的主題單元。人教版原有的單元主題不變。選編北師大版、蘇教版、S版等教材與該單元相同主題的經(jīng)典篇目,以及重構《品德與社會》和《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知識點,適當整合內(nèi)容,適量拓展篇目,適時遷移和外延實踐活動。《語文與修身》教材的每個主題單元選編七篇課文,分四個版塊,各自承擔相應的任務:第一版塊為精讀課文,主要是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學會基礎知識、掌握學習方法:第二版塊為略讀課文,是學生在習得學習方法后進行遷移、鞏固,形成學習能力的平臺:第三版塊為自讀課文,是學生習得方法、形成能力之后嘗試運用的練習場所:第四版塊為該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板塊,主要落實學生“知識的綜合性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jié)合”的目標。教材整合既保障教材的政治性、認知的科學性和學科的語文素養(yǎng)功能,又構建出適合學生學、練、用的開放型文本學習載體。

在“兩翼”中,《清音》教材的內(nèi)容包括詩歌、散文、詩詞、小古文等文體,融合原有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還能讓學生從誦讀傳統(tǒng)文化中感悟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校主題系列活動》是根據(jù)學生學習需要,為學生設計的系列主題實踐活動,是學生能力遷移、運用的平臺,同時由此也踐行《品德課程》“真正讓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的教學策略。從某種意識上來講,學校主題活動承載了育人的實踐。“一體兩翼”的《人文素養(yǎng)課程》結(jié)構,不僅符合學生整體認知規(guī)律,還有效減輕因內(nèi)容重復給學生所帶來較重的課業(yè)負擔。

實踐載體:項目課程研發(fā)。在課程整合過程中,最難以突破的瓶頸是跨學科的整合。為破解這一難題,我們研發(fā)了“項目課程”。所謂項目課程,就是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出發(fā)點,為完成某一項目的學習,而研發(fā)的與學習相關的綜合性課程資源。“21世紀技能”、“核心素養(yǎng)”成為關注的課題。研究表明,這種跨學科學習對學生的各種技能和核心素養(yǎng)能起到較好的培養(yǎng)價值。比如,芬蘭教育的“混科教學”、美國政府認可的“STEM項目課程”,對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都能起到顯著作用。鑒于現(xiàn)有的師資條件和實際發(fā)展需要,東凱小學在課程重組過程中切塊進行。從重組課程中挖掘整合點,以服務學生的學習需要為核心,研發(fā)“項目課程”,較好解決學科之間的壁壘,學生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方式,以研究項目問題、解決項目問題為主線,變?nèi)蝿諏驗閱栴}導向,從而引發(fā)深度學習。

項目課程是實施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良好載體,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課程。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的第八單元中,《電腦住宅》創(chuàng)造性地闡述了電腦的神奇和未來將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方便,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由此受到啟發(fā),結(jié)合《機器人踢足球》《兒童的奇想與發(fā)明》《明天的太陽城》等,研發(fā)《我們的奇思妙想》項目課程。在這一項目課程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閱讀系列文本,提取相關科技信息,以小組合作方式,結(jié)合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比如門禁系統(tǒng)、烹飪系統(tǒng)、空調(diào)模式等,展開奇思妙想,用文字方式寫下未來住宅、公園和餐廳等空間的設想。緊接著根據(jù)學生興趣和愛好的不同,可以求助美術等學科教師,完成奇思妙想后的空間格局構圖;可以在計算機教師的幫助下,在電腦上完成三維立體構圖;可以在科學教師或家長的指導下,嘗試制作奇思妙想的手工作品等。一個項目課程,學生可能要持續(xù)幾天,甚至幾周,這是持續(xù)學習的過程,也是深度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項目課程接近尾聲時,交流、展示同學奇思妙想后的所有成果。在介紹成果詳細信息的同時,可以在其他同學作品中擴充視野。由此培養(yǎng)文學、美術和科學等方面的能力。總之,項目課程的開設是學生綜合學習最好的載體,也是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分科與整合的課堂樣態(tài)并行,是課程重組有效實施的途徑。課程重組之后,整合的課程如何實施。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有些學校探索了“全科教學”、“教師包辦教學”,但都因地域與教師結(jié)構水平的差異,存在不可復制性。就現(xiàn)有教師隊伍來說,教師接受的師范教育。專業(yè)性太強,知識面過于狹窄,存在許多學科短板,難以承擔多門學科的教學。課程改革不能僅僅局限于課程整合的形式,更要注重課程整合的內(nèi)涵和實質(zhì)。實踐發(fā)現(xiàn),全程分科教學的學生,缺少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探究能力,完全依靠綜合性學習的學生,一定會缺少精細化知識的支撐。因此,課堂教學應實行分科與綜合教學相結(jié)合的形式,不可以偏概全。

在《藝術素養(yǎng)課程》整合中,首先需要音樂、美術學科教師,按照課程標準,重新梳理學科素養(yǎng)的教學點,并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實施重組。在重組之后的藝術素養(yǎng)課程中,原有學科內(nèi)獨立成體系的教學內(nèi)容,要按照課程標準實施分科教學。兩門學科可以整合的內(nèi)容。堅持以提升學生綜合藝術素養(yǎng)為核心,實施整合教學。在學校課程整合教學展示中,美術學科的楊教師展示藝術素養(yǎng)課《和你一起聊春晚》,以《春節(jié)序曲》音樂為主線,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采用聽聽畫畫的方式給樂曲分部分,然后再讓學生用不同的顏色將樂曲不同部分的情緒表達出來:在第二環(huán)節(jié)中,引用老舍先生《老北京的春節(jié)》,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春節(jié)的習俗;在第三環(huán)節(jié)中,伴隨背景音樂《春節(jié)序曲》,引出和春節(jié)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比如剪窗花、寫春聯(lián)、畫京戲臉譜、制作年畫等。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表達方式,展現(xiàn)自己心目中的春節(jié)。雖然用近三節(jié)課的時間,但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全方位地感受了春節(jié)的藝術魅力。“藝術是相通的,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不僅僅是美術這一門學科的任務,而是需要一個整合的藝術課程來實現(xiàn)”。楊老師在課后深有感悟地說道。

由上可見。在課程的分科和整合之間,存在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分科教學賦予學生精細化的知識儲備,用來作為綜合化學習的基本支撐;整合后的綜合學習給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提供施展的舞臺。因此。分科與整合應是課堂教學的兩種樣態(tài),既要保留分科教學的基本樣態(tài),又要依托重組之后的整合點,積極開發(fā)項目課程。上述兩種樣態(tài)并存,既能有效地解決課程整合實施的難題,同時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課程重組:讓學校教育生態(tài)呈現(xiàn)新的樣貌

發(fā)展了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學校育人要靠課程。課程建設則要靠教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程是教師施教與學生學習的直接鏈接,教師、課程和學生作為主體,互為因果、彼此互動、相互改變,是學校教育的“共生體”。通過課程建設,改變了教師的專業(yè)“行走”方式,為學生智慧成長提供了動力支持,促使東凱小學的課程建設取得了“三贏”結(jié)果。這就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定義,教師不再只是課程的忠實執(zhí)行者,不再單純地把完成教材教學內(nèi)容當成終極目標。如今,東凱小學的教師逐漸具備了課程意識,以及對課程進行甄選與構建的能力。課程重組不僅提升了教師整合教材、駕馭課程標準的能力,更提升了教師的教育境界,開始擁有了批判性的教育思考。教師在參與課程建設的同時,促進了教師個人的專業(yè)成長。

培育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東凱小學實施課程重組之后,每周四天實行“半日課程”,上午安排重組整合之后的國家課程,下午全部安排音樂素養(yǎng)、美術素養(yǎng)、體育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的校本課程。在師資方面,學校聘請社會上具有較高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資質(zhì)的老師任教,課堂采用校外教師主教、校內(nèi)老師助教的管理方式:學生則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從課程菜單選擇所喜歡的課程,以走班形式找到自己喜歡的伙伴、教師和課堂,自由進行學習。這樣的課程設置方式,不僅搭建屬于學生自己的童年夢想舞臺,而且極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讓學生在童年味道十足的體驗活動中快樂成長。東凱小學的課程建設不僅僅是提升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重要的價值是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成就學生的生命精彩。讓學生主體站在課堂的中央,一切的創(chuàng)新、重組都圍繞學生的發(fā)展。每一門課程都散發(fā)著濃濃的童真童趣、釅釅的文智味道、智慧的情思元素,流淌著快樂的因子,放大著幸福的光華。

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高品質(zhì)的學校教育離不開高品質(zhì)的課程體系。學校利用課程重組,對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造就未來優(yōu)秀公民,讓學校的辦學理念通過課程有效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得以實現(xiàn)。學校的文化品位不再停留在口頭和墻壁上,而是真正地通過課程融入師生的身心,這才是真正有品位的學校文化。課程重組撬動的不僅是學校的課程結(jié)構,還撬動了學校的變革力,讓學生學得更好、成長得更好。

第7篇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文化意識"是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而現(xiàn)階段我們使用的新教材五六年級Culture time這一文化知識學習板塊,則通過照片和簡單的英語介紹,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有利于學生比較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英語,并能認識和理解本國文化。

【案例描述】

任何語言的學習都不能脫離對文化的學習,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是密切的。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載體,它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和熟悉英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新教材五六年級中的Culture time板塊教學,通過圖片和簡單的對話以及文字介紹,呈現(xiàn)中外文化的異同,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因此,我在實際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塊內(nèi)容,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文化、體驗語言,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學期面臨的更換新教材,已有知識儲備與新教材教學內(nèi)容部分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孩子們初學困難較多,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發(fā)現(xiàn)新教材的學習樂趣。因此在學習第三單元Holiday fun文化板塊時,我盡量設計有趣味的活動,力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快樂學習中感知文化、體驗語言并參與活動。

1.中西節(jié)日知多少

圍繞本單元主題Holiday fun,我課前布置學生了解各種中西方節(jié)日名,課堂上以小組競賽的方式,比一比哪個小組知道的節(jié)日多。

T: What holidays do you know?

S1: Halloween.

S2: National Day.

S3: Christmas.

S4:…

孩子們不僅要能用英語說出節(jié)日名,還鼓勵他們用英語說出節(jié)日的時間以及各個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通過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課堂比賽運用交流,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了解了更多的節(jié)日,同時運用語言進行真實的交流、分享與學習,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不僅學習語言,運用語言,體驗語言和外國文化而且建構知識和技能。新課改特別強調(diào)學生參與,強調(diào)"活動",強調(diào)"操作",強調(diào)"實踐",強調(diào)"考察",強調(diào)"調(diào)查",強調(diào)"探究",強調(diào)"經(jīng)歷"。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也應注意采用體驗式活動,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就不再僅僅屬于認知、理性范疇,而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學生除了對圣誕節(jié)有所了解外,對其他的西方節(jié)日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適當增加西方比較有趣的同時比較盛大的節(jié)日如Halloween――萬圣節(jié):10月31日是西方的萬圣節(jié),它已成為孩子們最喜愛的節(jié)日之一。在這個節(jié)日里,人們點然Jack-o-lantern(南瓜燈),孩子們戴著各種面具裝扮成各式各樣的人或動物,叫喊著:"Trick or treat!"挨家挨戶索要糖果。在講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做各種各樣的面具及南瓜燈,分別扮演所要糖果和惡作劇的小孩,愿意給孩子糖果和不給糖果的鄰居。通過表演,讓學生從中感受西方文化的氛圍,真實地了解西方的萬圣節(jié)。

2.中西節(jié)日來PK

接著,我讓學生自愿選擇加入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組還是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組。讓孩子們選擇一下自己喜歡的節(jié)日,并向大家來一一介紹該節(jié)日以及你喜歡的原因。頓時課堂上氣氛熱烈,討論聲此起彼伏,課堂上時不時傳來孩子們歡樂的笑聲。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方式,他們喜歡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習不再變得那么枯燥,每一個孩子都興奮的訴說著各自喜愛的節(jié)日,認真聆聽他人的介紹,遇到不會表達的地方,請教同桌或老師,大家一起快樂輕松的學習。

我們常說,中國的學生學出來的都是一口中式英語。我們的孩子學英語最缺乏的就是一個英語的環(huán)境,和良好的興趣。我們也常說,要要學好一門語言,就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我們就可以利用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的這一特點,利用西方節(jié)日文化來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就可以將這些知識帶入課堂,讓學生們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書本上的文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讓孩子們逐漸產(chǎn)生了跨文化意識,本文將以跨文化意識中的節(jié)日文化為例,說明跨文化交際在小學英語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實施性。《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 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上。" 由此可見豐富合理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知識是學好一門語言的必要條件,只有在了解了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和了解了英語運用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以及運用英語。在英語交流中,學生應該注意中西方文化的異同。中西方節(jié)日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加強學生對中西方節(jié)日對了解, 可以擴寬英語交際范圍,使英語交談更得體。

3.節(jié)日Party歡樂多

第二節(jié)課,對于孩子們前一節(jié)課激烈的討論結(jié)果,孩子們經(jīng)過投票選擇人氣最高的西方節(jié)日Christmas圣誕節(jié),開展了一次歡樂多多的圣誕Party。孩子們一起布置圣誕樹,互贈禮物,在參與交際活動中感知異國文化,體驗語言特點,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樂,輕松愉悅歡樂多多。

西方和中國都有許多的節(jié)日,他們種類不同,有些是比較富有宗教色彩的,有的是趨于生活化的而這些節(jié)日在我們中國也越來越流行,而中國也有很多節(jié)日,但是他們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慶祝方式也不同,如果把這些帶入課堂,會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用中西方最重要的兩個節(jié)日,同時也是學生們最熟悉的兩個節(jié)日:春節(jié)和圣誕節(jié)進行對比。 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圣誕節(jié)。在圣誕節(jié)節(jié)日期間,一般家庭都會擺放圣誕樹,家人朋友直接交換圣誕卡,小朋友會在晚上睡覺前在床頭放圣誕襪,等待圣誕老人給他們送禮物,還有就是都會有一頓豐富的圣誕大餐,最不可少的就是火雞了。而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圣誕節(jié)在我國也很流行,學生們都喜歡在當天交換圣誕卡片,在上面寫上:Merry Christmas!而中國的節(jié)日所承載的文化就大大不同了: 在中國最隆重的節(jié)日莫過于傳統(tǒng)的春節(jié)了,也就是農(nóng)歷的新年。這個節(jié)日是從我們古代就傳承至今的,除夕夜有守歲的傳統(tǒng)習俗,除夕夜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放鞭炮,正月拜訪親戚等風俗習慣。而餃子則是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食品,全家聚在一起看春節(jié)晚會,孩子們都會穿新衣服,也會收到壓歲錢。我們還可以將萬圣節(jié)與中秋節(jié)進行對比。每年的 10 月 31 日是西方傳統(tǒng)的萬圣節(jié)前夜,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比較有特點的就是南瓜燈,而黑色和橙色則是萬圣節(jié)前夜的傳統(tǒng)顏色。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在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它是一個團圓的日子,節(jié)日當天都會吃月餅、賞 月、玩花燈等風俗。由此可見西方的節(jié)日注重宗教文化,而中國的節(jié)日則比較注重人文色彩,可見中西節(jié)日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

【案例反思】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比較有限,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所選取的文化內(nèi)容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小學生所學的語言內(nèi)容及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導入形式也應符合學生的特點,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

1.感知異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新教材中有大量關于中外文化的對比的題材,通過比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從而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中西文化的比較易幫助學生增加文化底蘊,增加跨文化交際意識,讓學生自己感受和意識到文化在交際中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如果不了解,可能會鬧笑話,甚至產(chǎn)生誤會或更嚴重的后果等等。

非英語語言國家的兒童學習英語,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英語語言環(huán)境,學生難以形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阻礙了英語學習。教師要精心設置英語課堂環(huán)境,甚至形成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把學生帶出教室,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在這個環(huán)境里,逼得每個人都要用英語去交流信息,這樣的"環(huán)境氣候"對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實踐中是這樣來營造英語氛圍的:在課堂上,教學用語盡可能說英語,模擬仿真英語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模擬英語情景的練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交際訓練的機會;善用現(xiàn)代音像手段和網(wǎng)絡資源,給學生呈現(xiàn)一個多姿多彩的英語世界;在學校的宣傳欄和班級的黑板報開辟英語角;在英語廣播中向?qū)W生介紹學習英語的小竅門和課堂外的英語小知識。學校的公共宣傳欄面向全校師生,版面較大,可以介紹一些需要時間進行記憶的習慣用語和名言名句。學生每天都有機會到宣傳欄閱讀,這有助于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

2.體驗語言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情感

通過體驗語言的方式,特別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文化意識。如在教學句型"Where are you from?"時,教師可以通過板書"I'm from Nanjing Jiangsu China"使學生了解地名的英語表達順序是從小到大,而漢語則是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體驗語言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從而使他們在交際中正確靈活地運用。

在長期的歷史積累中,許多詞語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在詞匯教學中可以為學生介紹其相關背景知識,以便真正了解其內(nèi)涵。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涵義。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涵義的介紹。在上動物一課時,教授"dog"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多為貶義,如"喪家犬""走狗"等,而在英美人眼中的狗卻是人類最忠實可靠的朋友,有"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lucky dog"(幸運兒)等常用詞語。而在教授顏色一課時,我列舉了許多外國例子"green hand"(生手)"black tea"(紅茶)"blue water"(大海)。對英語詞匯的正確認識、運用有利于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例如"love、dear"等詞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場合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國,這樣的詞語一般只用于親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間。因此我們要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

3.參與交際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在活動期間,教師可以通過英語課堂,讓學生了解異國的歷史文化、物產(chǎn)民俗、自然風光等。例如學唱英語歌曲,讓學生接受西方音樂的熏陶,同時與所學的單詞、句子相結(jié)合就更加容易上口和記憶。孩子們在學唱英語歌曲的過程中,同時深深地受著文化的熏陶,并且由此獲得的認識、情感,必將遷移到以后的英語學習中去,產(chǎn)生不可低估的價值。再比如,還可以開展以節(jié)日文化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

小學英語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圍繞英語交際活動來展開的,這些內(nèi)容可以體現(xiàn)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本和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條件,為學生設置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給他們提供"舞臺",讓他們開展角色表演,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進行語言的運用。如有學生過生日,我設計場景,讓學生模擬購買生日禮物。抽簽決定誰擔任售貨員,誰擔任顧客。"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買好禮物后,到小壽星"家"過生日,現(xiàn)場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教材中適合角色扮演的任務還有很多,如祝賀,就醫(yī),過節(jié),旅游等都可以通過學生參與,表演,體驗來完成。教師可以讓學生聽錄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語音語調(diào)。還可以讓學生觀察碟片或錄象中的輔助語言,讓他們咀嚼其中文化知識,樹立文化意識。如看"The Chicken Run","The Lion King"等,然后讓學生模仿,比比誰模仿的象,學生十分踴躍。學生還可以表演自編短劇或經(jīng)典短劇,學生在表演的時候,可以從細節(jié)了解西方文化知識,如招呼,握手,用餐禮儀(刀叉用法,就坐位置,食品種類,上菜順序等),語言習慣,手勢體態(tài)等等。"運用"是課堂語言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之一,而它的典型示范就是"角色扮演"。通過"角色扮演",小學生可以初步提高結(jié)合社會文化恰當使用語言的意識,提高文化敏感性。

參考文獻:

[1] 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3)

第8篇

關鍵詞:閱讀教學;問題設置;誤區(qū)

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教學策略。問答作為外語課堂中最普通的一種話語形式,對語言的習得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1],甚至可以說,一節(jié)課的成敗就在于問題的設置是否能培養(yǎng)能力、訓練思維、滲透文化,是否能帶領學生走向文本的深處。但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常常因為缺少聽者意識,僅僅從自身的角度,而沒有從聽者或者學生的角度來設置問題,從而導致預期的效果難以達成。下面筆者以NSEFC Book 6 Unit 5中的“An exciting job”教學為例來說明問題設置中的常見誤區(qū)。

一、針對問題指向不明誤區(qū)的對策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一個個問題就像是指引學生前進的一個個路標,只有每一個問題都指向明確,學生才能順利地到達教師期望的目的地。如果指向不明,學生就很難找到前進的方向。

導入部分,筆者在讓學生觀看完視頻,并且介紹了火山各部分的名稱后,提出了一個問題:What will happen when a volcano erupts?這個問題的指向并不明確,因為聽者既可以理解為火山噴發(fā)時,火山本身會發(fā)生什么變化,也可以理解為火山噴發(fā)時,周圍的環(huán)境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在提這個問題時,筆者希望學生進行如“Boiling rock erupts from the crater; the lava flows slowly down the mountain”的回答,以此來補充火山學家工作的惡劣環(huán)境。結(jié)果,由于問題的方向不明確,學生從火山噴發(fā)的后果來回答(All the plants will be destroyed),影響了課堂的進程。

如果教師時刻把學生放在心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設置問題,就能有效地避開此類誤區(qū)。或者可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用同樣的問題來問自己,看能否回答出自己期望的結(jié)果。所以,如果把上面的問題改成:Can you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he volcano eruption? 那么學生回答起來就不會出現(xiàn)太大的偏頗。

二、針對問題難度太大誤區(qū)的對策

在課堂上,偶爾會出現(xiàn)學生回答不出問題而冷場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多數(shù)是由于問題設置的難度較之前的問題提升得太多,或者是思維的跳躍過大,學生沒有跟上課堂的節(jié)奏。

“An exciting job”這篇閱讀文本,從文章結(jié)構上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作者對于這份工作的熱愛,二是介紹了作者第一次經(jīng)歷火山噴發(fā)的情形。在處理第二部分時,筆者利用表1(斜體部分為學生所填),要求學生找出火山噴發(fā)時及噴發(fā)后火山學家所見、所聞及所做的事情。

找到表格需要的細節(jié)信息之后,筆者提問:What kind of job do you think it is? Give some adjectives.教室里一片沉寂。顯然,與直接從課文中找出信息,完成表格相比,這個問題難度較大,不僅需要學生對作者的工作有深入的理解,同時,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概括出一些形容詞來描寫這份工作。

問題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工具,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活動內(nèi)容和層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2]5,所以,在第二次上課時,筆者設置了一系列難度較小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易到難,逐層鋪墊,形成了完整的“問題鏈”。

(1) Why did they have to put on the special clothes?

(2) If the clothes were broken, what would happen to them?

(3) Do you think it’s easy or difficult to walk with the special clothes?

(4) Which words tell you it’s difficult?

(5) Why didn’t the author collect the lava?

(6) Why did collecting lava need experience?

有了這些小問題的幫助,學生能夠體會到火山學家工作的危險、費力、高強度和高要求等,就可能找出一些形容詞,如dangerous, risky, tiring, exhausting, tough, demanding等。這些詞與文本標題中的exciting不同,與作者自己的感受也不完全相同。但正是這些差異,才進一步地反襯出作者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三、針對問題比例不合理的對策

按照布魯姆的認知目標分類法,我們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提的問題分為展示型問題、參閱型問題和評估型問題[2]6。展示型問題依賴文本的信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參閱型問題是在獲取文本信息之后,針對文本一些要點、亮點進行延伸提問。評估型問題則是在獲取信息、理解文本后,對文本或文本主題或作者態(tài)度做出的全面綜合的思考。

展示型問題、參閱型問題和評估型問題的比例應該設置合理,如展示型問題占60%~70%,另外兩類問題占30%~40%。如果全部都是展示型問題,學生能夠獲得文本的細節(jié)信息,但不能形成較完整的整體印象,不利于發(fā)展和訓練學生的思維,尤其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評判性思維。事實上,促進學生在閱讀時與作者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成為有自己判斷和獨立見解的閱讀者是閱讀的終極目標之一。反之,如果參閱型和評估型問題過多,那么,在同等時間內(nèi),學生沒有把握文本信息,就來回答這些需要概括、推理、判斷的問題,難度會很大,也就很難達成目標。

筆者在進行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時首先設置了以下問題。

(1) Which sentence in Para 1 show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his job?

(2) Why does he think so?

(3) What does he do as a volcanologist?

(4) What did the author feel, hear and see during the eruption?

(5) What did the author do after the eruption?

(6) What does the writer find impressive about volcanoes even after studying them for many years?

顯然,這些問題都緊扣文本,可以直接在文本中找到答案。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些問題上,學生很難對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也很難體會為什么作者對這份工作有這樣深厚的情感。所以,筆者又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

(7)What do you think makes the writer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to continue his work?

(8) Do you want to be a volcanologist in future?

(9) Which qualities and skills do you think a volcanologist should have?

問題7是一個參閱型問題。通過閱讀文本,學生能夠體會出作者對于工作的熱愛,也正是因為熱愛,他才能堅持自己的工作。但學生需要重新回歸文本,來找出支持自己觀點的句子,如:

I have the greatest job in the world.

I am never bored.

I don’t mind because danger excites me and makes me feel alive.

I am enthusiastic about my job.

I am still amazed at their beauty ...

問題8既可以說是一個參閱型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評估型問題。因為學生必須參考文本內(nèi)容,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問題9則是一個評估型問題,它基于文本,但是又高于文本。學生可以根據(jù)文本中所了解的,也可以借助自己頭腦中原本已有的關于火山學家工作的信息來做出一個比較全面的回答。這個問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學生的思路能夠充分展開。教師的設問有效驅(qū)動了學生的深層閱讀和思考,促進了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思維碰撞[3]。

四、針對問題過于封閉的對策

根據(jù)回答者回答的自由度大小,問題通常可以分為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封閉性問題有相對固定的答案,可發(fā)揮的空間比較小,常用于閱讀過程中的問題設置,以幫助學生獲取文本的細節(jié)信息。有些教師為了更好地掌控課堂,大多使用封閉性問題來組織教學,這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設計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使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圍繞文本并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發(fā)表意見,進行語言建構和輸出表達。

上文提到,筆者在閱讀后環(huán)節(jié)向?qū)W生提問:Do you want to be a volcanologist in future?這是一個封閉性問題。如果只是提問學生是否想當一名火山學家,那么學生回答完“Yes”或“No”之后就坐下了。這樣的問題并沒有太大存在的價值和必要。

但筆者的設計并非如此。在學生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之后,適時追問,把這個封閉性問題擴展延伸,才是筆者的真正意圖。通過追問Why?/ Why not? What do you want to do?等問題,獲得學生更多更真實的回答,形成師生間真實的溝通與交流,這才是彌足珍貴的,也是不可復制的課堂隨機生成。

事實上,在筆者試上和正式上這節(jié)課的兩個班里,學生們都有不一樣的精彩表現(xiàn)。例如,有學生滿臉興奮和向往地回答:Yes. This job is so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Although it is a bit dangerous, I want to face the challenge. 也有學生答:No, because it’s so dangerous. I want to live longer. 還有學生答:No. I want to become a cook.當筆者表現(xiàn)出驚奇和興趣時,那個學生非常驕傲地說:I like delicious food. 筆者真的相信,這節(jié)課讓學生們有了對未來工作的看法和對心目中理想工作的選擇,這讓人感動。這是封閉性問題不可能達到的效果。

要避開問題設置的種種誤區(qū),我們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設置有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的問題,同時把握好問題的難度和比例,才能形成和學生的真實交流,收獲意外的精彩。

參考文獻:

[1]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43.

第9篇

【關鍵詞】語文課堂互動 價值 現(xiàn)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54-02

引言

課堂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要戰(zhàn)場和重要手段,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師生雙方的交流與溝通,只有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然而,我們在素質(zhì)教育的大旗下探索多年,卻始終脫離不了應試教育的軌道,課堂互動相比過去有所長,但又遠遠不夠;或者有的互動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無效互動,效果差強人意。筆者基于此種現(xiàn)狀的考慮,結(jié)合具體學科,再次提出了語文課堂互動這一話題。

一、語文課堂互動的內(nèi)涵

我們首先要明晰的是“語文課堂互動”的概念及內(nèi)涵。先談何為“課堂互動”,課堂互動的實質(zhì)是師生之間的思維互動、情感互動以及觀念互動的統(tǒng)一過程,是發(fā)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有目的性、情境性、系統(tǒng)性和雙向性的師生之間的生命交互作用,是成外顯或內(nèi)隱的認知互通、思維互接、情感互染行為和過程。[1]而語文課堂互動則是在語文教學情境中這一內(nèi)容的具體化,可以理解為“語文教師和學生之間在語文課堂教學情境中師生雙方借助各種中介進行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過程。”[2]

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語文課堂互動主要包含教師、學生、教學內(nèi)容三個要素,正確認識這些要素,才能使語文課堂互動更加有效。

(一)教師是課堂互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角,主宰著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只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也只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簡單疊加。在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下,教師由課堂的主宰者成為課堂互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用真摯的感情、優(yōu)美的語言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為什么想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關注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二)學生是課堂互動的主體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被當作受教育者,一直處在“受教育”和“被塑造”的地位,教學的宗旨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學需的“統(tǒng)一”人才,這樣的教育在無形之中扼殺了學生的個性。而互動教學中,學生不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而是具有個性的生命體,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是他們發(fā)揮主動性、張揚個性的場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和社會互動過程。教學并不是把知識經(jīng)驗從外部裝到學生的頭腦中,而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建構起新的經(jīng)驗,而這一認知建構過程常常通過參與共同體的社會互動而完成的。”[3]所以學生應當根據(jù)自己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老師、同學進行互動交流,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建構起新的知識。

(三)教學內(nèi)容的實用性、新穎性、開放性

教學內(nèi)容是語文課堂互動的實體要素,是開展課堂互動的前提。首先,教學內(nèi)容要具有實用性。教師在編排教學內(nèi)容時要依據(jù)自己的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精心組織教學內(nèi)容,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盡量使教學內(nèi)容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其次,教學內(nèi)容要具有新穎性。新穎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激發(fā)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最后,教學內(nèi)容要有開放性。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而在知識更新飛速的今天,封閉的教學內(nèi)容已經(jīng)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膭h除或增加,不斷更新教學內(nèi)容。

二、語文課堂互動的價值

通過語文課堂互動的內(nèi)涵我們不難看出,師生互動的最終目的是“雙贏”。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情景設置讓學生大膽思維,開啟智慧之窗,激發(fā)學生潛能,在課堂上碰撞出靈感的火花,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思,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筆者認為開展語文課堂互動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第一,互動教學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解放其天性,實現(xiàn)他們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再看當前的教育現(xiàn)狀,各地的“問題導學”“學案教學”如火如荼地開展,姑且不論其效果如何,但這些響應課改號召的教學形式,從側(cè)面證明了課堂互動的積極意義。教育學理論明確地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而課堂互動正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一環(huán)。學生通過課堂互動的方式能積極參與課堂,掌握課堂的主動權,不再被教師牽著鼻子走。

第二,課堂互動符合語文學科的特性。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一門以工具性為根本屬性的學科,學生通過語文獲得的首先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而課堂互動無疑與此吻合;再者,課堂互動要求具有一定的情境,表現(xiàn)為師生之間的現(xiàn)實性對話,本質(zhì)卻是師生心靈的溝通,從根本上反應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發(fā)展了自身個性,收獲了健全人格,而這,正是語文科“人文性”的核心。因此我們說,課堂互動是各科都必需的,語文科尤其需要。

第三,課堂互動有利于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我們學語文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會說話”,而這一目標不是通過對課本的理解,或者背誦一些名家作品就可以實現(xiàn)的,需要的是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交流。而課堂互動正可以理解為教師幫助學生鍛煉語言能力,在課堂上,學生恰當、勇敢地與老師或其他同學交流,不僅是他們掌握語文知識的良好途徑,也是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最佳方式。

第四,課堂互動的效果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專業(yè)素養(yǎng)。一個教師是否有“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認識,是否能將這一思想運用到教學的方方面面,課堂互動的開展情況正是一個很好的印證。教師能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課堂互動就會應運而生;教師依舊是傳統(tǒng)的講授,課堂互動自然效果不佳。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靈活運用課堂互動,一個好的教師,善于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善于引導學生思考,這才是課堂互動的目的所在。

三、語文課堂互動的現(xiàn)狀分析

通過筆者的課堂觀察與個別訪談,發(fā)現(xiàn)當前的課堂互動現(xiàn)狀并不盡如人意,歸結(jié)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互動嚴重缺乏。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師對互動性教學缺乏完整的認識。互動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的統(tǒng)稱,對于這種教學理念下指導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完全統(tǒng)一的、具體的程序、方式和方法。其次,學生對于老師的畏懼情緒依舊存在。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尊師重道”的良好品質(zhì)處處發(fā)揮著作用。然而,我們所提倡的“尊師重道”要求的是學生在對于老師的文化素質(zhì)、人格魅力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從內(nèi)心深處感受到的對老師的一種尊重,這種尊重不應該是在“畏懼”的情形下產(chǎn)生的。在互動式教學方式中,嚴重的“畏師”情緒會阻礙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必須建立的一個科學的范圍之內(nèi),這是互動式教學推廣中面臨的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4]

第二,課堂中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上,學生和教師地位存在明顯差異。在互動中,教師的優(yōu)勢較大,學生普遍只是應付了事,沒有參與的熱情和激情,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比如:有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中只把學生當成是考試的機器,一味灌輸,在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當成是主角,學生只是配合他、迎合他,多次提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能不能”,整個課堂陷入自問自答或一問一答的模式,學生完全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像這樣教師主宰式的課堂,忽視了師生的平等地位,從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二是缺少學生之間的互動,多數(shù)學生習慣于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喜歡聽老師的滔滔不絕,這最終導致的是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每況愈下,一系列心理問題產(chǎn)生:由于學業(yè)水平低,怕犯錯誤被同學取笑,而教師對沉默的不寬容,教師沒給每個學生平等的發(fā)言機會,教師的語言輸入過于困難[5]等更使得在主體意識上,教師愈強,學生愈弱。

第三,語文課堂互動失真,互動的話題低效甚至無效。互動中教師的提問很重要,問題作為教師和學生之間對話的紐帶和橋梁,銜接著雙方的思維反應,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熱烈的討論,而平淡無味的問題會使整個語文課堂毫無生機。在某些公開課上,課堂呈現(xiàn)的是一種“虛假繁榮”,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教師問題的設置考慮不周有直接的關系。例如:有位老師在講八年級下冊《云南的歌會》時,課堂本想通過讓學生談民俗方面的知識然后導入課文教學,但在和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學生對此問題過分感興趣,有太多話要說,不知不覺說到了春節(jié)、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嚴重偏離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題,但授課教師并沒有意識到,使得導入就用了近十分鐘的時間,這樣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確是一個敗筆。

第四,語文課堂互動的評價缺失衡量標準。通常意義上,我們的衡量停留在“知識與能力”的層面,對“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評價無從下手。建立全方面、多層次、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將大大改善課堂上的學習氛圍,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進一步擴大課堂的信息容量,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是,在目前語文課堂的評價中,常常暴露出評價方式不公平、不合理的問題。下面結(jié)合人大附中王君老師《老王》的一段課堂實錄,探討課堂互動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

師:再回文本,仔細讀書,然后評判,老王去世了,楊絳的心“不安”,你認為呢?她該不該“心安”?

生:不該,因為在老王去世之前他去過作者家,給作者送香油和雞蛋,當時他就給作者解釋到不是要錢,作者的處境也不是很好,他能給老王的也就是經(jīng)濟上微弱的資助,所以老王去的時候他愧怍。

師:你再把你的發(fā)言來一個畫龍點睛的總結(jié),因為她……,所以她不安。

生:因為他十分善良。

師:說事情,先不說情感,因為什么事情不安?

生: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幫助老王。

師:因為幫助不夠,所以不安,我說的對嗎?

生:我覺得她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了。

師:那就應該心安呀,說明你對這個問題還沒想明白,再想想,我覺得這樣的對話是對有意義的。

從王君老師和學生的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出,王老師在耐心地傾聽學生回答,并針對回答提出質(zhì)疑,從而產(chǎn)生問題的爭鳴,然后進行引導鼓勵。這樣,學生一方面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能再次進行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在王老師的鼓勵中也并沒有喪失繼續(xù)回答問題的信心,這樣的評價稱得上是高效的、有針對性的、有啟發(fā)意義的評價典范。

四、語文課堂互動的策略

在分析了語文課堂互動的現(xiàn)狀后,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改善或?qū)嵤┙ㄗh:

第一,教育理念的更新。語文課堂教學中,推進互動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斷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將交流、對話和溝通引入到師生互動合作之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將學生的質(zhì)疑和提問看成最重要的教學資源。適時考慮學生在學習中會有什么不理解問題?會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怎樣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怎樣去選擇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6]在互動中,教師要敞開心胸,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對話位置,消除學生心中的顧慮和恐懼心理。很多時候,教師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指揮者和領導者的角色,企圖控制課堂而不是給學生自由空間,壓抑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因此要改變教師的角色定位,給予正確的角色理解,改變呆板的教學模式,探索更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互動方式。

第二,課堂互動模式的規(guī)范化。通過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課堂互動過程中,很多教師無章可循,整個課堂互動顯得比較雜亂,所以教師在選用此種教學方法時,要依據(jù)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精心設計,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整個課堂互動要有有提前的預設,同時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耐心傾聽。課堂互動的模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教師和個別學生的互動,也可以是教師和小組學生之間的互動,或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等等,但不是說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都可以用互動的方式進行教學,那些準備不充分、設計粗糙的“互動”教學活動,必然導致師生之間或生生之間互動的雜亂無章、效率低下。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一定要慎重,依據(jù)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做出正確的選擇。語文課堂互動的具體方法可以考慮小組討論法、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展示法等多種形式。

第三,課堂互動要去應試化。在中、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考試就像壓在學生脖子上的枷鎖,教師的一切教學都圍繞著考試的宗旨,甚至在課堂互動過程中也離不開考試的話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類似“這句話是考試的重點,同學們要畫下來,認真背誦”的課堂對話。作為新時代、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師,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需要,注重互動過程中人性的啟發(fā),不把語文課堂互動當做應試的工具或者課改的形式。同時要注意,語文課堂互動不能脫離文本進行。教師無論是營造課堂情境,還是引導學生或使用各類方法,都要善于從教材出發(fā)。教師的任務是在課堂上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或體驗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或體驗某個典型角色,或體驗某種社會情感。學生通過身臨其境來獲得對于課文內(nèi)容的真實感受,以此激發(fā)學生內(nèi)驅(qū)力,培養(yǎng)思維品質(zhì),豐富思想情感,提高學習效果。[7]

第四,教師必須重視課堂上對學生的激勵。魏書生說:“一句話有一百種說法。”因此教師首先要允許學生暢所欲言,鼓勵他們發(fā)表不同觀點,而后要給予恰當?shù)脑u價。這要求老師善于捕捉學生閃光點,給學生成功感的體驗。所以,一句口頭的表揚、一個鼓勵的目光、一次表現(xiàn)機會的給予,都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從而讓他們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只有激勵,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精神狀態(tài)飽滿;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參與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才能讓課堂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師生雙方不斷互動,從而達到培養(yǎng)與完善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激勵性評價帶給學生的是感恩的心,從而引發(fā)他們積極的學習;消極的評價,或者教師對學生的忽視,卻會帶來學生課堂上的不良情緒,最終導致排斥老師、厭惡學習的惡果。所以,每位教師都必須重視用心靈與學生對話,重視對青少年朋友的評價與鼓勵。

五、結(jié)語

語文課堂互動話題的探討,歸根結(jié)底是希冀引起教師對這一問題的再認識,反思自己在平時課堂中的教學行為。筆者希望以后的語文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雙方共同發(fā)揮作用的課堂。希望通過師生互動,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藍秋.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互動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3(2).

[2]周斌芝.語文課堂互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3]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

[4]王艷超.語文課堂有效互動教學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26(12).

[5]于龍,賈鋒.教室里的局外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消極互動現(xiàn)象的成因與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2012(11C).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主岭市| 鄱阳县| 蕲春县| 武鸣县| 射洪县| 宜君县| 双城市| 景谷| 个旧市| 桐柏县| 四川省| 上林县| 和顺县| 胶南市| 苍梧县| 凯里市| 桑日县| 尉犁县| 乌恰县| 大理市| 林周县| 天峨县| 岳阳市| 徐州市| 方山县| 堆龙德庆县| 金湖县| 天气| 毕节市| 仙桃市| 中阳县| 邓州市| 仲巴县| 望江县| 巴林左旗| 临洮县| 浦县| 二手房| 高邮市| 铜川市|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