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8: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梯子橫著放,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當我第一次看見這個題目的時候,感覺腦子里一片空白,不管怎樣都無從下手。梯子不用時請橫著放,可是橫著放會被絆倒,豎著放不小心就會砸下來,但顯然,還是橫著放的安全性更高些。出題人到底想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題記
從小到大每件事都深深地告訴我一個道理,“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
盧瑞華說過:“在中國,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我們不缺少各類規章制度,缺少的是對規章制度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者;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就像那個成語故事一樣“一日一錢,千日千錢,時間長了,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我們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要想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就應該多看點課外書,多積累好詞好句,日積月累,基礎知識扎實了,學習成績就會越來越好。
不管做什么事,我們都要三思而后行,都要為大家的安全和利益著想,考慮問題盡可能周到一些,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問題,同時,也要盡可能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識。在英國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缺了一枚鐵釘,掉了一只馬掌。掉了一只馬掌,失去一匹戰馬。失去一匹戰馬,損了一位將軍。損了一位將軍,丟了一次戰斗。丟了一次戰斗,輸了一次戰役。輸了一次戰役,毀了一個王朝。可見,如果不注意細節,就有可能釀成大事,哪怕是這枚小小的鐵釘,也會牽扯到整個王朝的生死安危。
其實,梯子不用時請橫著放,還說明了另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崗位不同的職責和不同的權力,所以應該各盡其職各負其責,把自己該負責的工作做好。7月24日,這是一個讓中國人都晝夜未眠的晚上,突如其來的暴雨讓整個北京城陷入了危機之中,可謂是十萬火急,但人們并沒有因此感到慌張。相關部門的有關人員,整夜都在受災地區幫忙,不管是排水集團還是地下管道管理部門,不管是道路疏通部門還是警察,他們都在按照自己的崗位.職責,有條不紊地工作著。就連最平凡的環衛工人,都在沒日沒夜地守著自己的工作土地。在這件事情中,每個人的工作都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盡一份心,盡一份努力,還有什么事能難得倒我們呢!在每個地方,梯子雖都有專人保管的,但是偶爾看見了梯子豎著,我們不妨伸一伸手把它放下,就會有許許多多的人,因此受益,這也就是現代社會所提倡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境界.和諧社會。
梯子不用時請橫著放,讓我們去關注每一個細節,去成就每一件大事,以百姓的利益和安全出發。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
【關鍵詞】高考;作文;出題;水平
不管是中考還是高考,語文試卷中最受關注的一定是作文題,這不僅是因為作文能考出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審美等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從現實角度看,作文分值是試卷中最大的部分,得分的高低關乎學生的未來,所以人人重視。
寫作水平的高下并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而是長期努力日積月累的結果。從學生個體看,作文水平高低有其很強的穩定性,很難企望平時作文水平低下的同學能在考場上寫出出彩的作文。但是,我們卻常常會在考場上發現,有些平時寫作水平較高的同學,在考場上作文得分不高,甚至被判為離題的不及格文章常常出現。在這個問題上,除了要反思平時作文教學中的問題外,我們更應該要反思出題者是否也有問題。而后者常被人們忽視。
所以有必要反思如何出作文才能考出學生真正的水平,審視作文出題是否合理。那么出題者應該要考慮那些問題呢?至少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出題的依據
高考語文考試是對高中階段語文教學效果的檢驗,所以出作文題者首先要考慮的是,出題要考查學生相關方面的能力,依據是什么?顯然高中階段作文出題應該要圍繞教育部制定的《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是出題者原則上的依據。那么這個新課程標準對寫作是如何規定的呢?該標準從寫作的“課程目標”、“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提出了要求。出題者要依據這些規定,努力出最能讓學生發揮真實寫作水平的題來。
其次,評價作文主觀性極強,因此《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13年版)》對作文考試的評價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參照高考對作文的評價出題,使評卷者能準確評出考生的真正寫作水平。這個評價標準是出題者出題的最后依據。這個標準共有兩大部分:基礎等級與發展等級。其中基礎等級有六小點:①符合題意②符合文體要求③感情真摯,思想健康④內容充實,中心明確⑤語言通順,結構完整⑥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其中基礎等級六點要同時評價,共占50分。而發展等級就其中某一點評價即可,占20分。出題者要據此出題,利于評卷者對考生的能力作出客觀準確的評價。
二、出題要考慮學生的因素
毫無疑問,出題者必須從學生答題的角度去考慮,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總體寫作水平高低、知識結構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出一題適合學生能臨場發揮出真實水平的作文。那么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考慮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從思維規律特點來考慮,從縱橫兩條思維路線來考慮。縱線思維的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地思考。近幾年的新材料作文,大都能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取觀點的能力。讓學生寫作時能符合題意,力求深刻。比如2006年廣東高考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給了考生如下的縱向思維:
雕刻是要細致不斷地努力用工具加工,是一種勞動的藝術,雕刻是去掉去外形無關的部分,保存有用的部分。每雕刻一下,離成功就越近一步。所以雕刻可以指得到的“天使”的手段或方式。“天使”是指非常美好的東西,可以指理想,成功等美好的東西。那么材料是告訴我們要追求到某種美好的東西就要不斷努力,去除無用的,保存有用的過程。
如此學生就可以從縱向上深挖材料的內涵,準確審題了。
出題還必須給學生以橫線思維的空間。橫線思維就是發散思維,這決定學生寫作選材立意的廣度,是能否體現學生作品的個性化的極其重要的因素。我們反對的是夸夸其談,大而空,千人一面的文章,殊不知學生這種寫法,可能是出題者逼出來的。如“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這類針鋒對麥芒的辯論式作文題,不能給學生以橫線思維的空間,那么學生寫出模式化的無個性的作文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所以,如果出題不考慮學生的思維規律特點,學生無法通過已有的思維能力去解讀材料,那么出題者的本意再善良,本意再有創意,都只是空話,遭人批判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這要求出題所用的材料難易要適中。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材料作文,所給的材料如同佛教里的法偈,要靠學生有“慧根”,通過頓悟才能理解。這種材料的出現,對于這些年輕的生長于學校與家庭呵護之下的學生,他們的人生經歷不足于理解這樣的內容,于是亂寫一所,離題當然也是在所難免的。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梯子不用時請橫著放》被眾多的人們所批評,主要的原因還是這個材料沒有重視學生的思維規律特點,讓學生無法切入思維角度。梯子橫著放與堅著放各有優缺點,堅放省地面空間,但不穩易倒,橫放穩固,但占地面空間大,且會增加人們被絆倒的可能。材料明顯偏向“不用時將梯子橫放”,且作文要求是“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這樣的題目讓學生思維無所適從。
我們不妨把眼光放遠點,看看國外的作文題。如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作文題:“想象你是某兩個著名人物的后代,誰是你的父母呢?他們將什么樣的素質傳給了你?”,這個題目意思明了,學生絕無離題之虞。
其次,出題者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特別是城鄉的差異,讓不同的學生能有一個平等的競爭機會,讓他們都能發揮自己見識經歷的特長,“以我手寫我口”,寫出自己想寫的話,寫出自己最熟悉的內容,寫出自己的風彩,那么學生的作文就能個性豐富,精彩紛呈,而不會眾口一辭,千人一面。如2013年全國大綱卷“同學關系”的作文,切合每個地域每個學生,切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
比較國外的“高考”,如在文學成就非常高的法國,他們考試作文題共有三個,考生可選作一題。這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差異性,能讓考生更好地寫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擅長的題材,如此學生就能展現出自己的寫作實力。
最后出題者要從文體的寬容度方面考慮學生能發揮特長。全國的作文文體要求大多是詩歌除外,其他的文體皆可,有的規定只可寫議論文和記敘文。學生個性有異,有的擅長寫議論文,有的擅長寫記敘文,出題者在出題時不能對文體有所偏重,讓人覺得該題適合于寫成某種文體。這樣就便于學生發揮自己文體的特長。
參考文獻:
[1] 周小蓬,王萍.《中外作文考題比較的啟示》
我想,每個人坐上駕駛位,開始一段旅程,都有他專屬的音樂陪伴。
以色列的研究人員曾給受試者佩戴心率檢測儀,并讓他們一邊模擬駕駛一邊聽各種類型的音樂。結果發現,與聽慢歌或什么也不聽的人相比,聽快歌的人闖紅燈或發生車禍的幾率高出兩倍。專家指出,聽慢歌還可能讓司機犯困、精神溜號等。因此,開車時最好專心致志,什么音樂都不聽。
也許,你看到這個調查結果和我一樣,第一反應是說臟話,哪有這樣的,難道不聽歌,聽發動機、聽風噪、聽同行車輛的協奏曲嗎?或者,干脆把汽車音響系統卸掉。
早在1923年,美國首先出現了裝配無線電收音機的轎車,隨后許多轎車都步其后塵,在儀表板總成上安裝了無線電收音機。人們從此開車時少不了音樂。上世紀70年代初,卡式收錄機進入了市場,一種可播放卡式錄音帶的車用收放兩用機出現在轎車上,同時機芯開始應用集成電路。直至80年代末,一般轎車的音響多以一個卡式收放兩用機與一對揚聲器為基礎組合,揚聲器分左右兩路聲道,有的置于儀表板總成的兩側,有的置于車門,有的置于后座的后方。如今的播放設備從CD到MP3,蘋果系列產品,想要什么有什么。
在城市中,開車是件煩躁的事,如果沒有音樂放松心情,那豈不是更加煩躁。在高速上,開車是件辛苦的事,如果沒有音樂來緩解疲勞,那豈不是要枯燥死?
要不為了安全,音樂人們啊,開發路上的音樂吧。
鉆欄桿,翻欄桿
上高中時因為成績差,被老師強行安排主動找好同學請教功課(雖然最后高考數學還是沒及格),一日夜行至好功課君家小區,為了改善心情換了條路,結果暈圈了,為了省事我翻了他家小區的欄桿,腳尖到腳跟緩緩落地的一剎那,如舌頭從前向后抵住某種沉醉的美味之時,小區的保安警惕且很負責地沖了過來。我不知道怎么想的,對他說了句,我是學生,然后敞了敞沒有系扣的棉服,展示了里邊的校服圖案……危機迎刃而解。
從家里小區出來,圖省事翻個欄桿能節省不少時間。小區和我想法的人很多,這幾年來居民們沒少折騰這些欄桿。有部分欄桿因為上邊的爬山虎少,翻起來比較平滑,加之有些人的翻越之法比較華麗,鐵欄桿和空心的石板柱子已經快脫離了。還有些人將鐵棍橫著焊在欄桿上,形成一個小梯子;也有人干脆剪斷幾根欄桿的鐵柱,而這也大大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鉆欄桿,讓捷徑老少咸宜。我從翻欄桿到鉆欄桿,人老了好幾歲。
鉆欄桿也有一定風險,我有兩件衣服都被剮破。欄桿洞有時有陷阱,有一次我看到敞開的欄桿鐵柱上面被抹了一層惡心的黏著物,之后我又恢復翻欄桿的習慣。現在似乎所有的欄桿洞都被“修復”了。
每年高考作文題公布后,都能引發公眾吐槽的狂歡。這也挺好,每年這時候全社會雞飛狗跳,不要說考生緊張,家長幾乎都瘋了。為了保障高考,毒青蛙的,封電梯的,自發維持交通秩序的,無奇不有,侯虹斌因此感慨,愚蠢會成群結隊出現。好了,考后大家難免松弛一下,樂上這么一回。將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題匯聚到一起,確實壯觀。
吐槽狂歡中,郭德綱過去一長文談規矩,被視為“命中高考作文”,此事成為熱點。奇怪,這怎么會成為熱點?很多高考作文我都“命中過”,比如我寫過“夜空安在”一文,說的就是遼寧卷高考作文題(評論科技和夜空的喪失)。至于江西卷的“探究學習”,幾乎是我《知識不是力量》中的重點內容。至于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我也寫過“入鄉不隨俗則落地不生根”。問題是我長期寫作,關注常識,就是命中大部分考題,大家也不奇怪。郭德綱瞎貓撞上死老鼠巧合上一題,就有人大呼小叫。要是給范冰冰猜到,那還不知道要把人激動成什么樣子。這就是對于不同人期望值差異造成的怪現狀,此事日后再說,暫且按下不表。
但是被押寶押中,似乎是高考出題的忌諱,估計因為這個原因,會出現一些被視為“奇葩”的考題 ―― 學生無法猜到啊。張頤武教授說:“我看高考作文,有兩個重點。一不容易被押到。高中老師押題正常,被人押準了就是出題不行。”我不能認同這種觀點。當然我能理解,如果題目有一定的范圍或題庫,能拿到,不免會有老師、學生投機取巧,把精力放在對癥下藥的準備上,這種顧慮情有可原。但是我覺得作文題神神秘秘,今天是沙漠明天是提籃,壞處更大。純粹通過考題的難以猜測去區分人群,也容易產生一個很不好的效果,那就是會產生寫作無法訓練的錯覺。如果純粹是要淘汰,要把一批人考倒,我無話可說。安徽作文常犯這種錯誤,比如有2009的題目是“彎道超越”,家里沒車的孩子,對于彎道超越的感觸就沒有有車族家庭那么深刻。說梯子不用橫著放稍中立一些。但今年的編劇和改編的話題,又顯得不利于農村孩子了。
可是我們不妨跳出這些題目,去想想教育的初衷是什么?考試是要考人會的,還是要考人不會的?是要把人考得越來越好,還是把人考倒?
高考能否告訴未來的考生,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標不明確,怎么出題都行,反正把大批考生考得迷失方向就行。要達到的目的,如果是這個,那就考他們不會的,考他們猜不到的。而今的高考是獨木橋,千軍萬馬要過,所以淘汰是必然。可是現在高校也從精英教育變成平民教育。日后淘汰的需要會慢慢下降,而通過測評讓人各自發揮各自特長的需要會加強。這就需要考題在內容上多一些常識,少一些玄秘。如果多為平常的話題,甚至讓學生可以去準備,那么老師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如何改進寫作方法、思維方法和表達習慣。
我看到“美國高考”SAT的考題,就全是一些看起來很平常的話題。例如今年5月的SAT 作文考題選項包括:“應該根據人的潛力,抑或是經驗和成就去評價一個人?”“我們是否應該表達和權威人士不同的看法,哪怕有負面效果?”“人們是否應該追求眼下的享受,還是根據計劃,實現未來的成功?”“領導者應該追隨自己的信念,還是公眾的意見?”這些題目要求學生“表達對于此問題的觀點,并使用自己閱讀、學習、經驗或觀察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我感覺這些題目都很平常,每個學生,無論背景如何,都可以表達的觀點,且有個人發揮的空間。由于題目不偏,也容易增加考試的信度,亦即學生不會因為話題過于陌生,而發揮失常,因為這些題目基本上也是平時大家茶余飯后都會談到的話題。
SAT還有相關評分標準,從中能看出要做作文到底要考什么,比如滿分作文應該具有如下特征:“對于所提出問題,能形成一個有效的,深刻的觀點,能體現出優秀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能使用恰當的范例、論證和其他論據,證明這一觀點”;“布局合理,重點突出,有一致性和觀點的發展”;“體現出語言的熟練使用,能使用多樣、準確且合適的詞匯”;“句式結構有合理的多元性”;“沒有語法、使用和標點拼寫等細節上的錯誤。”
這樣的考題和標準,就能指導平日的教學。我從孩子的作文課作業上,看到老師正是依據這樣的標準去訓練的。比如論點和論據,他們使用比較模式化的“五段法”作文。這種類似于古代八股的高度程式化,和話題的熟悉,反倒能夠辨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有無得到合理訓練。
總而言之,我覺得好的高考作文題,應該背景中立,不讓特定群體家庭的學生感到無從下手。二是話題常識,讓所有學生都能有所發揮。三是范圍寬泛,能讓學生結合自己各自不同的閱歷。若有可能,我甚至還希望出一些和現實結合的話題,而不全是各種虛擬的場景。快上大學的學生,對于一些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熱門社會問題,也理應有所關注,并能清晰陳述自己的觀點,不人云亦云。若能如此,高考作文的社會作用可能更大一些,而不僅僅用于淘汰和吐槽。
不要怕考題被人押到,更需要在意的是,考題能否激發出語文教育的活力來。我希望未來的高考作文題,不是《阿甘正傳》里說的巧克力盒子,你永遠不知道盒子里裝的是什么,會不會基本靠命,考得好不好基本靠碰,而應該是一個所有人都能看得見的靶標,普通人經過適當的訓練,能越來越好準地射中靶心。教育是要開啟民智,讓人走出愚昧混沌,要想神秘莫測,就不要去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