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劍閣崢嶸而崔嵬

劍閣崢嶸而崔嵬

時間:2023-05-30 09:38: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劍閣崢嶸而崔嵬,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一夫當關下一句:萬夫莫開。意思是:山勢又高又險,一個人把著關口,一萬個人也打不進來。形容地勢十分險要。

2、“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出處唐朝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3、劍閣:四川劍閣縣大小劍山之間的栽道名劍閣,又名劍門關。

4、崢嶸:山又高又徒;”山勢又高又險,一個人把著關口,上萬人也打不進來,形容地勢十分險峻。也形容一個人有萬夫莫開之勇,一個人擋上萬個人。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李白的《蜀道難》詩中形容“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門關之險不必細述,因為連“劍門”兩字,都有鏗鏘之聲、金石之形。

但關于劍門關的詩句,偏偏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細雨騎驢入劍門”一句。劍門有什么細軟溫柔的景物,讓詩人有如此情懷呢?

到了劍門才知道,劍門有一硬一軟“雙絕”,硬的一絕自然是天下聞名的劍門關,軟的一絕是豆腐。游客在品嘗了劍門豆腐后的共同感受是:不吃劍門豆腐,枉游天下雄關。這話聽起來,仿佛劍門的豆腐比劍門關還勝一籌!

確實如此,大約因為去劍門的人,事先都知道有個劍門關,卻不知道那兒還有一個通街賣豆腐、豆腐菜品達200多種的劍門鎮吧。看了劍門關總要吃飯,結果竟吃出一個意外的驚喜,自然對劍門豆腐印象更深刻。

劍門鎮古樸的小街上,100多家豆腐店的招牌令人目不暇接。隨便走進一家,菜單上全是豆腐菜品,100~200個菜名看得人眼花繚亂,沒飽口福,先飽眼福。

劍門豆腐大致分三類:一是傳統家常菜,如麻辣豆腐、雞扒豆腐、熊掌豆腐等;二是做法與三國典故有關的,如桃園三仁豆腐(花生仁、核桃仁、杏仁)、周瑜水師(豆腐燒魚)、火燒赤壁(鍋巴豆腐)等;再有就是創新菜。

創新豆腐分創形和創味兩種。前者如水井豆腐,白盤中間倒扣一玻璃杯,杯中2/3是清水,水面上飄著一朵蘿卜雕成的小荷花,店家端上桌后囑咐:杯子是看的,不要碰,杯子周圍的什錦豆腐才是吃的。食客們便一邊吃、一邊看、一邊猜這道菜是怎么弄出來的,一頓飯平白增添許多熱鬧。創味菜的典型是懷胎豆腐,這是一道象形菜,盤中有10幾個金黃色橢圓形的豆腐球,像懷胎的母兔。兔肚子是雞蛋包豆腐、豆腐包肉陷,層次分明,各層味道迥異。它是在傳統口袋豆腐基礎的一種創新,然其形其味都是一般口袋豆腐不可比的。

因為劍門豆腐搬不了家,手藝再好的大師傅,離開劍門關25 km,做出的豆腐菜的味道就不行。這種現象給劍門豆腐抹上一些神秘色彩,“要吃劍門豆腐,只有去劍門關”,也讓劍門豆腐名氣大增,形成了當地人非常自豪的“豆腐壓斷劍門關”的奇景。

凡是去劍門關的人都非常滿意,他們看了以“天下險”著稱的劍門關,吃了劍門鎮的豆腐宴,留下了永難忘懷的印象。以后在別的地方吃豆腐時,他們會說:“哎呀,吃豆腐要去劍門,那里的豆腐,才叫絕呦!”

第3篇

峰尖長嘆放余騷,謗譽評說任天由。

茍活世間,十年有六。行年六歲,入學為童。夙不得志,只求玩耍,好不痛快。時入少年,方才醒悟。升至初中,性情大變,思緒跌蕩或凌霄峻嶺或萬丈山崖。惘迷積聚,多行無理之事。但至交甚廣,自認乃性情者也。為名節不畏頂撞師長。為同學不惜住院療傷。為班級不怕雙夜未眠。為兄弟不吝膝下黃金。

時過境遷,離八十以投工大附。欣喜之至,榮幸之至。欲有事業于師生,造成績至父母。抱負滿懷,只待盡忠孝之時。自此除體委一職,開學即位。貿舊書以供班費,操隊列以鎮班威,自以為盡以其職。

一日夜傍,不知何方神靈托夢于我。只見各個威武少年圍吾而聚,言傳身教,不時鞭打以會之。其意棄體委一職,以來保身,血光免避。吾心領神會,次日午當,旋即修書于師長。尊神靈之囑托,隱歸班中,不問政事。

潛身心以為修行,苦余心志,勞己體膚。度半載以正身,終代霽穎而稱雄,再拜班長,復職為公。多欣喜而鮮憂愁。望展宏圖,見盡才能,而樹鴻儒之志。欲立班規正風除邪,留傳名揚兮。

任其職則行其事,而行事之所艱,為我所不料;正氣之卑微,為我所不及。迫變策行兮,棄明虛走暗道,望能確的。天應吾心,校立東風助我于此時之赤壁。清淤潭,除腐朽,還青天光大。望如朝日于吾心,復升冉冉哉。

度年升學,少年壯志不泄而再立兮。痛吟王昌齡之豪句“青海長云暗方雪,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凌云豪氣有人可比乎?苦我單相愿,復驟風雨,再黑烏云,煩憂重重,深我悠悠淚雙痕。

游污谷渾潭,蛇龍混雜。恐余不入世俗,截面觸壁,不為歡。非宮廷樓閣之勾心斗角,非博學文才之多重。其進吾退,其復進,吾再退,直至今朝無可退焉,愁心間無以解,苦罷!嘆以《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吾不擅傷人惡語,吾不長辱宗爛文。而此時此景,迫吾唾罵啐濺之。小之一家,大之一國,無不以結繩之力破千鈞;少之有雙,多之廣眾,無不以磚石之勁筑廣廈。可非我所愿,此室諸君好猶雙氧之硅欲結無望。更甚者,唯恐天下不亂,且任重職,機關算盡,挑撥是非,無理與師長,失信于同學,自認統蒼天于孤掌,狂大無邊垠,囂張無尺規。以蛇心毒婦詠之好不為過。吾與此人共事恥,吾于此人共習辱,吾于此人行交恐。

第4篇

Windows 10這一年,微軟很拼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6月底,因為在一周年更新測試版的升級界面“念”了幾句古詩,Windows 10又成功搶得一波頭條。從“坐和放寬”到吟詩作對,不知不覺中微軟的“大殺器”Windows 10已經走完了一年時間。

微軟曾公開表示,Windows 10將會是最后一個Windows,后續版本皆圍繞這一版本升級包進行升級。也正因如此,即將的便是微軟的第一個周年更新包。事實上,為了推廣Windows 10,微軟幾乎使出了渾身解數。

免費升級,是微軟為Windows 10策劃的最重要的推廣方式。微軟表示,自Windows 10的一年內,所有持有正版Windows系統副本的用戶,皆可以免費升級到新系統。有意思的是,將自己最核心的業務免費,對于微軟來說也是第一次。不僅如此,為了提升Windows 10的升級速度,微軟還破天荒的和國內的騰訊與奇虎360進行合作,通過《電腦管家》和《360安全衛士》兩款系統輔助軟件引導用戶完成系統升級。

事后來看,微軟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情非得已。Windows 7跟不上移動大潮,Windows 8又難堪大用,微軟需要拯救自己和坑里的合作伙伴。因為對于一個平臺來說,用戶規模永遠都是硬性指標。而對于劍指多屏合一的微軟來說,這也是自己花錢買時間的一種合理選擇。

面向普通用戶,微軟推出了免費升級計劃,而在面向開發者時,微軟則畫下了Windows 10可以兼容iOS和Android應用的大餅。微軟將推出專門的工具,幫助開發者輕松地將iOS和Android應用遷移到Windows 10平臺上去。

遺憾的是,這一計劃進展并不順利,我們只在幾個Windows 10測試版中看到過Android虛擬機。隨后微軟宣布因性能太低而放棄這個計劃,僅兼容iOS應用,但時至今日用戶和開發者都沒有看到這個功能的身影。

理想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據市場研究公司Net Applications的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5月,Windows 10的市場份額達到了17.43%。不久前,Windows 10還在美國超越Windows 7,一舉成為了該國市場份額最高的操作系統。盡管Windows 10的市場占有率增長速度已經好于家族的其他成員,但在全球范圍內離Windows 7如今近50%的市場占有率還有很大差距。

如果說微軟通過免費升級策略,以及頻繁的升級彈窗提示,讓這一年Windows 10在PC端的市場占有率有了較大提升,那么移動端的Windows 10 Mobile則完全是粉絲之痛。自去年7月Windows 10桌面正式版以來,有關移動版本的消息便層出不窮,然而直到今年3月,國行的Windows Phone用戶才收到正式版Windows 10 Mobile的推送。即便如此,很多此前介紹的功能,在這個版本里也并未出現。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盡管Windows 10 Mobile的市場占有率在Windows Phone陣營當中已經超過了23%,但Windows Phone本身的占有率僅為智能手機市場的4.03%,表現持續低迷。在今年的build大會期間還一度有傳言稱,微軟或將放棄Windows Phone業務。雖然事實可能并非如此,但微軟已經在大幅精簡手機業務―今年5月,微軟宣布和富士康達成協議,將其從諾基亞手中收購所得的手機業務中的功能機部分賣給富士康。

不僅僅是找來富士康接盤,微軟還與小米達成深度合作,小米將在旗下手機產品當中內置微軟的Office系列產品。小米想完成國際化,而微軟則劍指中國市場。值得一提的是,微軟之前還為部分小米手機推出了Windows 10 Mobile的適配版本。然而,備受期待的Surface Phone至今仍然不見蹤影。

免費期結束,Windows 10挑戰依舊

隨著一周年更新包的,Windows 10為期一年的免費升級活動也將結束。免費策略的初衷是刺激用戶更快升級到Windows 10,并提升OEM廠商對于新系統的重視程度。然而,即便是免費也沒能幫助Windows 10攫取更多份額。

雖然Windows在中國的正版普及率對于為期一年的免費升級活動會有影響,但就連盜版用戶也不著急升級到Windows 10,這就說明問題還是出自于自身的產品力。對于PC用戶來說,Windows 10的新特性聊勝于無,而對于Windows Phone用戶來說,微軟又一直動作遲緩,且終端產品的可選擇性也極為有限(對此,在后面的文章中將會有詳細分析)。

第5篇

李白寫實的文學思想源于史學的“實錄”精神,表現為對真實性的追求,對寫實的作風和技巧的追求,其在作品中的體現又因文體不同而有異,散文舉例證實,畫贊返實入虛,詩歌似虛而實。它是對李白浪漫主義文學思想的補充。

【關鍵詞】 李白/實錄

在唐代文學研究中,歷史傳統和唐代文士的關系已經得到人們的關注,但有些問題還有深入討論的必要,李白與史學傳統的關系就是一例。不少相關的論文實際上已涉及這一問題,如李白詩歌中的歷史人物及其人格范式、李白與六朝詩人及其文化傳承等。本文則從李白使用“實錄”一詞的意義,進而探討李白寫實的文學思想及其在創作中的運用。

史學傳統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錄”精神。《漢書·司馬遷傳贊》云:“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這是對“實錄”最權威的解釋,也成了后世優秀的史學家遵循的修史原則。“實錄”一詞,多出現于史學著作中,初唐人修的幾部史書,都使用過“實錄”二字。如《晉書》卷94《隱逸傳》云陶潛《五柳先生傳》:“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陳書》卷27《江總傳》:“總之自敘,時人謂之實錄。”《南史》卷48《陸慧曉傳》:“廬江何點常稱:‘慧曉心如明鏡,遇形觸物,無不朗然。王思遠恒如懷冰,暑月亦有霜氣。’當時以為實錄。”但“實錄”一詞卻很少出現在初盛唐作家的詩文作品中,人物傳記中偶有出現,如盧藏用《陳子昂別傳》云:“君故人范陽盧藏用集其遺文為序傳,識者稱其實錄。”而李白在《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中使用了這個詞,這自然引起我們的注意,李白文云:“吾希風廣成,蕩漾浮世。素受寶訣,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逸老賀知章呼余為謫仙人,蓋實錄耳。”[1](卷27,P1263-1264)李白此處“實錄”二字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是真實的記載,并不是李白的杜撰,李白《對酒憶賀監序》也說:“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1](卷23,P1085)二是指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也是符合事實的,因為李白“素受寶訣”。

劉知幾《史通》多次提到“實錄”,《采撰》云:“至如江東‘五俊’,始自《會稽典錄》,穎川‘八龍’出于《荀氏家傳》,而修晉、漢史者,皆征彼虛譽,定為實錄。茍不別加研核,何以詳其是非?”[2](卷5,P117)《邑里》云:“欲求實錄,不亦難乎!”[2](卷5,P114)《浮詞》云:“夫文以害意,自古而然,擬非其倫,由來尚矣。必以庾、周所作,皆為實錄,則其所褒貶,非止一人,咸宜取其指歸,何止采其四句而已?”[2](卷6,P160)《敘事》、《直書》、《鑒識》、《序傳》都用到“實錄”一詞,大致是真實記載歷史事跡和人物的意思。

李白的“實錄”正是源于史學的概念,當將之轉化為文學思想的角度來認識,可以理解為對真實性的追求,對寫實的作風和技巧的追求。在李白的散文創作中表現出一種對真實的自覺追求和技巧的運用,這在同時代的作家中并不多見。為了追求真實的效果,李白自覺地運用了舉證的方法。

方法之一引時人語坐實。他在贊美別人時,常引當時人的話來證明一種事實。如《上安州裴長史書》盛贊裴長史高義重諾,云:“故時人歌曰:‘賓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門。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須驅馬埒華軒。’”《與韓荊州書》為說明韓荊州在士人中的聲望,云:“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方法之二引輿論證實。《任城縣廳壁記》,稱贊縣令賀公,“撥煩彌閑,剖劇無滯。鏑百發克破于楊葉,刀一鼓必合于桑林。寬猛相濟,弦韋適中。一之歲肅而教之,二之歲惠而安之,三之歲富而樂之。然后青衿向訓,黃發履禮。耒耜就役,農無游手之夫;杼軸和鳴,機罕嚬蛾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權豪鋤縱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讓于道路,任者并于輕重。扶老攜幼,尊尊親親,千載百年,再復魯道。非神明博遠,孰能契于此乎!”[1](卷28,P1298)此段文字肯定有夸張的地方,但李白為了坐實對賀公的美譽之詞,作了必要的交待,“白探奇東蒙,竊聽輿論,輒記于壁,垂之將來。俾后賢之操刀,知賀公之絕跡者也。”[1](卷28,P1300)李白的才情于此可見,上文表揚賀公,不免有夸大之辭,但“竊聽輿論”一語,看似平常,卻意味深長,一慰賀公,免去賀公擔心過獎之慮,因為“輿論”如此,古人很重輿論,輿論反映民意,文中果有不符實際之處,因是來自輿論,也會得到別人的諒解;二安民眾,李白文中贊美賀公的地方不免有曲諛之處,但李白指出這是源于輿論,是公眾的意見,并非李白憑空杜撰。

方法之三以細節坐實,《秋于敬亭送從侄端游廬山序》:“初,嘉興季父謫長沙西還,時予拜見預飲林下,端乃稚子,嬉游在旁。今來有成,郁負秀氣。”[1](卷27,P1267)對往事的追記,用了“嬉游在旁”的細節,栩栩如生,非常真切。《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并序》有總的概括,也有細節的記載。“先時邑中有聚黨橫猾者,實惟二耿之族,幾百家焉。公訓為純人,易其里曰大忠正之里。北境黎丘之古鬼焉,或醉父以刃其子,自公到職,蔑聞為災。官宅舊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車嘗之,莞爾而笑曰:‘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遂汲用不改,變為甘泉。蠡丘館東有三柳焉,公往來憩之,飲水則去,行路勿剪,比于甘棠,鄉人因樹而書頌四十有六篇。”[1](卷29,P1387-1388)四個細節的勾劃,表現了李公四方面的品德:一層是表揚李公教化橫猾;二層是表揚李公正壓鬼怪;三層是表揚李公德變泉水;四層是表揚李公政贏頌聲。

特別是寫自己的行為品德時,李白更是如此,非常講求這種技巧。他明白:一旦重在描述自我言行的文學創作進入流通,真實性成了文學創作的重要價值判斷。下面舉《上安州裴長史書》以作說明。

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中,作者陳述事實,自舉例證:第一,以散金濟人來證明自己的輕財好施:“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白之輕財好施也。”[1](卷26,P1245)第二,以善理友人后事證明自己存交重義:“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于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1](卷26,P1245-1246)

同樣以別人耳聞目睹之事實證明自己品行才情的不凡:第一,廣漢太守親見其養高忘機之舉——“又昔與逸人東嚴子隱于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1](卷26,P1248)第二,蘇@②贊其文之事,“四海明識,具知此談”——“又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群僚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不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識,具知此談。”[1](卷26,P1247)第三,馬公盛贊其文,“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前此郡督馬公,朝野豪彥,一見盡禮,許為奇才,因謂長史李京之曰:‘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澈,句句動人。’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1](卷26,P1247-1248)

李白文章重視引用他人之言證明真實性,這里卻提示我們對李白個性和生存方式的進一步思考,細繹李白引用時人語之處,會隱約感到李白正生活在失去別人信任的危機之中。一般與別人的交流中,只要陳述事實即可,但李白在每陳述一個事實之后,總是心有余悸,擔心別人不相信,故又向對方申述一下,這件事誰也知道,這句話誰也聽說過。如《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四海明識,具知此談”、“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就是如此。造成這一尷尬局面的原因,固然有小人的誹謗,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云“謗言忽生,眾口攢毀”。也由于自己言行失檢,他有時行事說話可能略帶夸張,并不考慮其后果和影響,這樣致使和他交往過的人對李白留下一個說大話的印象。他在《上李邕》詩中說:“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這句話很值得體味。

【內容提要】

李白寫實的文學思想源于史學的“實錄”精神,表現為對真實性的追求,對寫實的作風和技巧的追求,其在作品中的體現又因文體不同而有異,散文舉例證實,畫贊返實入虛,詩歌似虛而實。它是對李白浪漫主義文學思想的補充。

【關鍵詞】 李白/實錄

在唐代文學研究中,歷史傳統和唐代文士的關系已經得到人們的關注,但有些問題還有深入討論的必要,李白與史學傳統的關系就是一例。不少相關的論文實際上已涉及這一問題,如李白詩歌中的歷史人物及其人格范式、李白與六朝詩人及其文化傳承等。本文則從李白使用“實錄”一詞的意義,進而探討李白寫實的文學思想及其在創作中的運用。

史學傳統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錄”精神。《漢書·司馬遷傳贊》云:“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這是對“實錄”最權威的解釋,也成了后世優秀的史學家遵循的修史原則。“實錄”一詞,多出現于史學著作中,初唐人修的幾部史書,都使用過“實錄”二字。如《晉書》卷94《隱逸傳》云陶潛《五柳先生傳》:“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陳書》卷27《江總傳》:“總之自敘,時人謂之實錄。”《南史》卷48《陸慧曉傳》:“廬江何點常稱:‘慧曉心如明鏡,遇形觸物,無不朗然。王思遠恒如懷冰,暑月亦有霜氣。’當時以為實錄。”但“實錄”一詞卻很少出現在初盛唐作家的詩文作品中,人物傳記中偶有出現,如盧藏用《陳子昂別傳》云:“君故人范陽盧藏用集其遺文為序傳,識者稱其實錄。”而李白在《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中使用了這個詞,這自然引起我們的注意,李白文云:“吾希風廣成,蕩漾浮世。素受寶訣,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逸老賀知章呼余為謫仙人,蓋實錄耳。”[1](卷27,P1263-1264)李白此處“實錄”二字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是真實的記載,并不是李白的杜撰,李白《對酒憶賀監序》也說:“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1](卷23,P1085)二是指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也是符合事實的,因為李白“素受寶訣”。

劉知幾《史通》多次提到“實錄”,《采撰》云:“至如江東‘五俊’,始自《會稽典錄》,穎川‘八龍’出于《荀氏家傳》,而修晉、漢史者,皆征彼虛譽,定為實錄。茍不別加研核,何以詳其是非?”[2](卷5,P117)《邑里》云:“欲求實錄,不亦難乎!”[2](卷5,P114)《浮詞》云:“夫文以害意,自古而然,擬非其倫,由來尚矣。必以庾、周所作,皆為實錄,則其所褒貶,非止一人,咸宜取其指歸,何止采其四句而已?”[2](卷6,P160)《敘事》、《直書》、《鑒識》、《序傳》都用到“實錄”一詞,大致是真實記載歷史事跡和人物的意思。

李白的“實錄”正是源于史學的概念,當將之轉化為文學思想的角度來認識,可以理解為對真實性的追求,對寫實的作風和技巧的追求。在李白的散文創作中表現出一種對真實的自覺追求和技巧的運用,這在同時代的作家中并不多見。為了追求真實的效果,李白自覺地運用了舉證的方法。

方法之一引時人語坐實。他在贊美別人時,常引當時人的話來證明一種事實。如《上安州裴長史書》盛贊裴長史高義重諾,云:“故時人歌曰:‘賓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門。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須驅馬埒華軒。’”《與韓荊州書》為說明韓荊州在士人中的聲望,云:“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方法之二引輿論證實。《任城縣廳壁記》,稱贊縣令賀公,“撥煩彌閑,剖劇無滯。鏑百發克破于楊葉,刀一鼓必合于桑林。寬猛相濟,弦韋適中。一之歲肅而教之,二之歲惠而安之,三之歲富而樂之。然后青衿向訓,黃發履禮。耒耜就役,農無游手之夫;杼軸和鳴,機罕嚬蛾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權豪鋤縱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讓于道路,任者并于輕重。扶老攜幼,尊尊親親,千載百年,再復魯道。非神明博遠,孰能契于此乎!”[1](卷28,P1298)此段文字肯定有夸張的地方,但李白為了坐實對賀公的美譽之詞,作了必要的交待,“白探奇東蒙,竊聽輿論,輒記于壁,垂之將來。俾后賢之操刀,知賀公之絕跡者也。”[1](卷28,P1300)李白的才情于此可見,上文表揚賀公,不免有夸大之辭,但“竊聽輿論”一語,看似平常,卻意味深長,一慰賀公,免去賀公擔心過獎之慮,因為“輿論”如此,古人很重輿論,輿論反映民意,文中果有不符實際之處,因是來自輿論,也會得到別人的諒解;二安民眾,李白文中贊美賀公的地方不免有曲諛之處,但李白指出這是源于輿論,是公眾的意見,并非李白憑空杜撰。

方法之三以細節坐實,《秋于敬亭送從侄端游廬山序》:“初,嘉興季父謫長沙西還,時予拜見預飲林下,端乃稚子,嬉游在旁。今來有成,郁負秀氣。”[1](卷27,P1267)對往事的追記,用了“嬉游在旁”的細節,栩栩如生,非常真切。《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并序》有總的概括,也有細節的記載。“先時邑中有聚黨橫猾者,實惟二耿之族,幾百家焉。公訓為純人,易其里曰大忠正之里。北境黎丘之古鬼焉,或醉父以刃其子,自公到職,蔑聞為災。官宅舊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車嘗之,莞爾而笑曰:‘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遂汲用不改,變為甘泉。蠡丘館東有三柳焉,公往來憩之,飲水則去,行路勿剪,比于甘棠,鄉人因樹而書頌四十有六篇。”[1](卷29,P1387-1388)四個細節的勾劃,表現了李公四方面的品德:一層是表揚李公教化橫猾;二層是表揚李公正壓鬼怪;三層是表揚李公德變泉水;四層是表揚李公政贏頌聲。

特別是寫自己的行為品德時,李白更是如此,非常講求這種技巧。他明白:一旦重在描述自我言行的文學創作進入流通,真實性成了文學創作的重要價值判斷。下面舉《上安州裴長史書》以作說明。

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中,作者陳述事實,自舉例證:第一,以散金濟人來證明自己的輕財好施:“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白之輕財好施也。”[1](卷26,P1245)第二,以善理友人后事證明自己存交重義:“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于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1](卷26,P1245-1246)

同樣以別人耳聞目睹之事實證明自己品行才情的不凡:第一,廣漢太守親見其養高忘機之舉——“又昔與逸人東嚴子隱于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1](卷26,P1248)第二,蘇@②贊其文之事,“四海明識,具知此談”——“又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群僚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不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識,具知此談。”[1](卷26,P1247)第三,馬公盛贊其文,“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前此郡督馬公,朝野豪彥,一見盡禮,許為奇才,因謂長史李京之曰:‘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澈,句句動人。’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1](卷26,P1247-1248)

李白文章重視引用他人之言證明真實性,這里卻提示我們對李白個性和生存方式的進一步思考,細繹李白引用時人語之處,會隱約感到李白正生活在失去別人信任的危機之中。一般與別人的交流中,只要陳述事實即可,但李白在每陳述一個事實之后,總是心有余悸,擔心別人不相信,故又向對方申述一下,這件事誰也知道,這句話誰也聽說過。如《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四海明識,具知此談”、“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就是如此。造成這一尷尬局面的原因,固然有小人的誹謗,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云“謗言忽生,眾口攢毀”。也由于自己言行失檢,他有時行事說話可能略帶夸張,并不考慮其后果和影響,這樣致使和他交往過的人對李白留下一個說大話的印象。他在《上李邕》詩中說:“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這句話很值得體味。

在不同的文體中、在不同的描述對象中,李白的寫實思想所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比如李白筆下有一批間于文與詩之間的韻語——畫贊,分析這類文學品種更利于我們分析李白寫實的觀點。唐代繪畫以及雕塑大致以實為主,從流傳的文人畫看,韓干畫馬、吳道子畫人物,大致上屆于寫實一類,唐人稱為人物造像叫“寫真”;敦煌壁畫屬于民間藝術,由于繪畫的基本功欠缺,寫實也不能逼真,寫意如飛天的形象,除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外,表現出民間藝術的大膽活潑。

既然在“畫贊”中,李白面對的對象是繪畫中接近真實的事物,他在“贊”語中,就不能就實物論實物,而是要盡力表現其神韻,李白的畫贊,正是展示了一種返實為虛的過程:

《壁畫蒼鷹贊》:“突兀枯樹,旁無寸枝。上有蒼鷹獨立,若愁胡之攢眉。凝金天之殺氣,凜粉壁之雄姿。觜铦劍戟,爪握刀錐。群賓失席以愕眙,未悟丹青之所為。吾嘗恐出戶牖以飛去,何意終年而在斯!”這里用了擬人、夸張、襯托的手法,“吾嘗恐出戶牖以飛去”正說明繪畫達到了“逼真”的效果。《方城張少府廳畫師猛贊》:“張公之堂,華壁照雪。師猛在圖,雄姿奮發。森竦眉目,颯灑毛骨。鋸牙銜霜,鉤爪抱月。”《金鄉薛少府廳畫鶴贊》:“高堂閑軒兮,雖聽訟而不擾。圖蓬山之奇禽,想瀛海之縹緲。紫頂煙赩,丹眸星皎。昂昂佇胎,霍若驚矯。形留座隅,勢出天表。謂長鳴于風霄,終寂立于露曉。凝玩益古,俯察愈妍。舞疑傾市,聽似聞弦。儻感至精以神變,可弄影而浮煙。”在畫中物象逼真的基礎上側重展現其神采。

李白一方面贊美繪畫的“真”、“自然”:“粉為造化,筆寫天真。”(《金陵名僧@⑤公粉圖慈親贊》)“愛圖伊人,奪妙真宰。”(《安吉崔少府翰畫贊》)“圖真像賢,傳容寫發。”(《宣城吳錄事畫贊》)“筆鼓元化,形成自然。”(《江寧楊利物畫贊》)另一方面也希望畫能體現出神采和空靈:“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虛空其心,寥廓無主。”(《志公畫贊》)“了身皆空,觀月在水。”(《魯郡葉和尚贊》)“至人之心,如鏡中影。揮斥萬變,動不離靜。”(《李居士贊》)要能“窮神闡化”(《當涂李宰君畫贊》)。附帶提一下,“水月鏡影”比喻虛幻景象或作為藝術境界的形神虛實已包含在李白的畫贊中,“水中月、鏡中影”又作“水中月、鏡中像”,“水中月、鏡中花”,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云:“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李白“水中之月”、“如鏡中影”的比喻本質上就是“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之景,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追求文學創作的“空靈”、“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文論家一般是在論述司空圖文學批評時提及的,司空圖在《與極浦書》中云:“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談哉!”有云司空圖的看法可能受到劉禹錫《董氏武陵集紀》“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的啟發。[3](P676)如果從文學思想表述的相似性來說,在戴叔倫、劉禹錫、司空圖之前應當加上李白。

再說詩歌,李白詩歌極富浪漫情調,但仍然能體現其寫實的文學思想。比如李白詩中有一組關于鳥的意象群[4](P148-161),這些鳥類,除來自傳統文學中那些神話、傳說的鳳凰、大鵬、精衛、天雞等外,大部分還是來自于現實中的黃鵠、雁、孔雀、子規、杜鵑、鷹、鷓鴣、白鷴、鵝、鴨、鸛、鸚鵡等。如李白筆下的子規,《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奔亡道中五首》:“歇馬傍春草,欲行遠道迷。誰忍子規鳥,連聲向我啼。”又如鷓鴣,《山鷓鴣詞》:“苦竹嶺頭秋月輝,苦竹南枝鷓鴣飛。”《同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二首》:“秦地見碧草,楚謠對清樽。把酒爾何思,鷓鴣啼南園。”《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山鷓鴣者》:“客有桂陽至,能吟山鷓鴣。清風動窗竹,越鳥起相呼。”《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醉題王漢陽廳》:“我似鷓鴣鳥,南遷懶北飛。時尋漢陽令,取醉月中歸。”盡管這些鳥類在詩中所起的作用或有不同,但都是生動的現實生活中的意象。

李白詩歌多有寫實佳作,而有些詩歌因對所描述對象多渲染烘托之詞,而疑其為非寫實之作。李白的文學稟賦在于能將別人難以描述的奇特景象描寫出來。比如《蜀道難》就表現出李白的這一才能,南朝陰鏗有《蜀道難》詩一首:“王尊奉漢朝,靈關不憚遙。高岷長有雪,陰棧屢經燒。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比起李白的詩,陰鏗寫蜀道難相當單薄。李白詩中表現蜀道之險,雖有夸張,卻都是實錄,詹鍈先生《李白蜀道難本事說》分析《蜀道難》主題諸種說法,甚有見地,其中匯通《劍閣賦》、《送友人入蜀》、《蜀道難》諸篇說明寫蜀道的情形也是對其險阻艱難的實錄,文云:“按太白有《劍閣賦》,題下自注云:‘送友人王炎入蜀。’賦中寫劍閣之險,與此詩極為近似。如:‘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詩:‘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劍閣崢嶸而崔嵬’,又:‘連峰去天不盈尺。”上則松風蕭然瑟颯’——詩:‘枯松倒掛依絕壁。”有巴猿兮相哀’——詩:‘猿猱欲渡愁攀援。’又:‘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詩:‘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送佳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詩:‘問君西游何時還?’‘望夫君兮安極,我沉吟兮嘆息。’——詩:‘側身西望長咨嗟。’”[5](P34)其將《劍閣賦》與《蜀道難》相似或相同句意作了比較,無非使人們知道,他們的共同之處正說明其描寫的真實性。另一首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開始是這樣寫的:“海客談瀛洲,煙波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個開頭不容忽視,盡管李白此詩極想象之妙,但李白充分考慮到詩歌的真實性,瀛洲,是神話中仙山,李白用了“信難求”給以否定,而天姥山是現實存在的山,在今天浙江新昌。盡管此山云霞籠罩,但是可睹的,而且接下去描寫了天姥的高聳。詩是寫夢,夢中神游就不是真實的存在,故作者明晰交待了入夢與出夢的過程,由“我欲因之夢吳越”至“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李白詩名極高而掩蓋了他的文名,應該說李白的文章在初盛唐的散文中是有特點的,當我們一旦注意到李白在文章中的論證方法時,發現李白清楚的思維能力和詩歌的邏輯力量,通脫而不迂執,能選用活生生的事例說明問題。這樣的行文特點在詩歌中也有體現,否則會錯讀了李白的詩歌。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有頭有尾,層次分明。《唐詩別裁》云:“詩境雖奇,脈理極細。”《唐宋詩醇》云:“此篇夭矯離奇,不可方物,然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節次相生,絲毫不亂;若中間夢境迷離,不過詞意偉怪。胡應麟以為‘無首無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說夢也。”這里對胡應麟的批評是正確的。

李白對真與美概念的理解是辨證的,運用也是辨證的,詩中的想象和夸張大多以現實為基礎。《秋浦歌》其五:“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如果說“弄天上月”,肯定不真實,猿不可能達到那個高度,“弄水中月”,就很真實,不過月是水中月,只是真實月亮的影子,這就有了虛中寓實的意味,也表現了詩人觀察自然現象的敏銳。

李白有些詩記實性較強,如《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寫作緣起盡見序文,序云:“王屋山人魏萬,云自嵩宋沿吳相訪,數千里不遇,乘興游臺越,經永嘉,觀謝公石門。后于廣陵相見。美其愛文好古,浪跡方外,因述其行而贈是詩。”詩較長,五言六十句,計六百字。如序所言,詩敘寫了魏萬相訪的過程和行跡,歷歷在目,夾帶詩人的才情和區域山水的高度概括以及對自然景物特點描寫的夸飾,成為獨特的敘事詩。此詩寫實性極強,如王琦注所析,首寫魏萬愛文好古,而隱居王屋之事;次敘其自嵩宋沿吳相訪之事;以下則敘其乘興游臺、越之事和自臺州泛海至永嘉遍游縉云金華諸名勝之事;最后則敘其自姑蘇至廣陵相見和其還山而相別。如其中敘述魏萬乘興游臺、越之事云:“遙聞會稽美,一弄耶溪水。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天臺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月色,百里行松聲。靈溪恣沿越,華頂殊超忽。石梁橫青天,側足履半月。”[1](卷16,P748)臺、越之景,一一據實描寫。整首詩歌敘事和序中所記魏萬所到之地和所為之事次序一一對應,詩歌結構正是以事實為基礎而順次展開,其記實的條理性為理解李白詩歌的寫實一面提供了一個證據。

一個作家的文學思想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的,不僅因為主流和非主流思想的并存,而且還表現為由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呈現出異態分布的狀況。我們分析了李白寫實的美學思想和作品中的寫實傾向,但仍然認為李白詩歌以浪漫主義為主流,而本文的寫作只是對李白思想和創作的另一方面的分析,只是對李白主流文學思想和創作的補充,希望能豐富古代作家創作和文學思想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2] 劉知幾.史通通釋[M].浦起龍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王運熙,楊明.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无为县| 达日县| 双鸭山市| 锡林浩特市| 平和县| 铜梁县| 建昌县| 三明市| 郧西县| 仁怀市| 台江县| 格尔木市| 克拉玛依市| 康乐县| 大厂| 阳原县| 天祝| 交城县| 沈阳市| 锡林郭勒盟| 务川| 西和县| 临潭县| 开平市| 兴山县| 会同县| 汝阳县| 淳安县| 阳城县| 霍邱县| 镇原县| 兴安县| 嘉祥县| 敦化市| 蒙阴县| 广宗县| 阜康市| 威信县| 广宁县| 三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