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25: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孫子兵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11年5月1日星期日天氣:晴
早上,爸爸把我早早地拉起來。他要干嘛呢?只見爸爸穿著一件新襯衫,黑色的短褲,正急急忙忙的收拾行李。媽媽卻有氣無力地坐在沙發上,垂著頭。我問爸爸:“爸爸,要干嘛去?”爸爸爽朗地回答:“去孫子兵法城。可你媽不能去,太可惜了!”太好了,我也埋頭收拾行李。
“呼哈,走嘍。”我和爸爸飛一般地跑上大伯的依維柯。人很多,光小孩就六七個,都比我大。一會兒上來一個小弟弟,可算有比我小的了。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顛簸,終于到了。
可下車一看,不是孫子兵法城,而是渤海革命老區紀念館!不過,也不錯啊!第一二三四五展廳都是密密麻麻的名人頭像和蠟像。最后一個讓人起雞皮疙瘩,是一個地下送信者,因遭遇追捕,把信塞進腿部傷口內,后來被壞人殺害。
吃了午飯,我們才進了孫子兵法城。真像夢里一樣!在這里,我們看到許多從地底下挖出的古代兵器,刀槍劍戟,都非常珍貴!在這里,我還見識了連環計、苦肉計、趁火打劫計……三十六計真是應有盡有!可真是一飽眼福啊!
孫子兵法城果然名不虛傳!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梁鄒小學三年級:徐婧嫻
1、《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是2008年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春秋)孫武。該書一計一集,計計相扣,在展現中國古代兵法和東方智試想文化的同時,濃彩重墨描繪出一幅二千年前中國戰國時期政治、軍事與各階層不同的人物情感相交融的歷史畫卷。
2、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3、《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遺孫子”。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于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 War)還早2300年。
(來源:文章屋網 )
1、《孫子兵法》的作者是有著“兵圣”之稱的孫武。孫武是春秋時期有名的軍事家,他的著作《孫子兵法》在后來的軍事領域被廣泛的推廣應用,而目前這本兵書更是被翻譯成各種各樣的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傳播。
2、孫子是后世人對孫武的尊稱,古人習慣尊稱有學問的人物為某某子,比如孔子,孟子,鑒于孫武在軍事領域的成就,所以大家也習慣稱其為孫子或孫武子。孫武有很多很高的頭銜,如“兵家至圣”,“東方兵學的鼻祖”等。
(來源:文章屋網 )
Sandro在中國事業成功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他花了很多時間以及耐心來聆聽并了解他中國的同事,中國的供應商以及合伙商。 雖然有些在中國的業務十分困難,甚至與在本國的業務之間存在不同的做法,但是Sandro總是非常有耐心的去理解為什么有些事情要用特定的方法去實現,并且試圖讓他中國的同行意識到為什么有些事情需要以國際化的方法來執行。
所以,在一次與重要供應商的談判活動中,Sandro決定由他的中國項目經理人領導談判。這是因為Sandro考慮到:在中國他尚未具有大項目談判的經驗,他覺得先從他的專家同事那里學習經驗會比較好。
陳先生是一位來自中國的項目經理人。他與Sandro分享了他的談判策略,即先不透露任何要求/信息,讓談判對方接受最低的價格。 而且,在談判時他也就是這樣做的。
在談判進行一半的時候,Sandro發現一些事情使之他的目標有所偏離,比如說:
雖然公司有采購成本最小化的政策條例,但是供應商最后由于意識到其商議的價格低于其生產成本,然后他們會要求加價。這樣的情況發生的越來越頻繁。當這個買方不同意加價的要求時,賣方則會停止供應。由于商議的價格低于成本,買方也不會找到其他可供選擇的供應商以同樣的價格供應所要產品。
該筆交易的一個關鍵的要求之一是讓供應商對(產品的)質量及運輸交付時間作出保證。然而,這些問題還沒有被討論到是因為陳先生擔心如果現在就討論這些問題會使得他們的購買價格上升。 陳先生認為保證最好的價格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在對方同意價格之后闡明這些具體的要求。 但是,Sandro知道:如果這些問題留到價格談妥之后討論,供應商可能就不會保證他們的產品質量和運輸時間,因為他們會覺得他們拿到的這個價格不包含做其他額外事情的成本。
Sandro把他的觀察和發現記在心里,于是他開始思考:在中國,是不是有一個更好的辦法能夠在談判協議中獲得長期的承諾和保證?
Formulating Your Negotiating Strategy
制定你的談判策略
孫子兵法中提到過這樣一句話:“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這其中的道理也可以適用于談判策略的制定。 這里,我們可以沿用孫子兵法的5大元素:
道:你的談判目標或者預期的結果
天:超出你控制之外的外部因素
地:在你影響下的外部因素
將:進行談判的人員
法:進行談判的方法
首先,你需要去定義你的談判目標是什么,或者說對于談判,你所期待的結果是什么樣的。 而你最需要考慮的是:你是不是只是想要贏得談判,還是你期望能夠獲得一個可持續的結果?
有趣的是, 雖然常常提到說中國的生意人認為談妥的協議在今后會因為一些不可預見的情況發生可能會被重新商議,大部分中國的談判者還是會認為簽訂合同或者協議時談判成功的標志。 然而,他們往往目光太過短淺以至于不能夠預見這個簽訂的協議或合同在長期意義上并不是可持續的,就如當這個協議被認為是不公平的時候,他的談判對手會進行重新談判。 所以,這個談判結果并非是可持續性的。
因此,為了獲得一個可持續性的談判結果,你不得不要考慮更多一些的因素,比如說:
除了價格或者即時的滿足,你想要實現的談判結果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你認為的最好的談判情況,比較好的以及最差的談判情形?
為什么你的談判對手會同意你的要求?
對于你的要求,你愿意以什么作為對你談判對手的回報?
什么時候應該放棄談判并尋找其他談判商?
然后,接下去的一個問題就是: 讓你的談判對手知道你的想法是不是安全?
The best victory is the one that is won without fighting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簡而言之,談判可以被這樣定義: 通過給別人他們所想要的東西,讓他們給你想要的東西。
問題是:大部分的人都想要其他人給自己更多自己想要的東西,而與此同時自己又不用給予對方太多他們想要的東西。 雖說這種想法背后的理由是為了控制成本或者最大化利潤,但是這種思維方法存在一些瑕疵:
如果你給予別人更多他們想要的條件,并不意味著你需要付出更多。有的時候你可以耗用最低的成本或者零成本但是卻能夠讓你的談判對手收益頗多
很多時候,不給你的談判對手得到他們真正想要的(除了更低的價格以及即時的滿足)會比你給他們一點他們想要的成本高得多
有的時候,你需要教育你的談判對手,讓他們明白可持續的談判結果也正是他們想要的!
正如孫子所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你想要讓你的談判對手對你的要求屈服或者給予你更多你想要的條件,你需要讓你的談判對方感受到:
當他們給你所想提出的條件時,他們也能從你這里得到他們想要的(除了價格以及即時的滿足)
你要確保不論他們與你達成什么樣的協議,你的談判對手都會對所達成的協議感到開心,即時達成的協議對你是最有利的
你要做出努力讓你的談判對手轉化成你長期的合作伙伴
孫子也這樣說過:“以正合,以奇勝。”沒完沒了的談論價格不會有什么好的結果。但是如果談判雙方都愿意對彼此想要得到的結果進行探討并發現其理由,他們也許就能夠一起相處一個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能夠同時滿足雙方的需求。
中國有這樣一個表達:掏心話。 這其實對于長期進行合作的買方和賣方來說很熟悉。 即使他們是你的談判對手,還是要回到中國理想的談判狀態即考慮你生意伙伴的利益。其中的竅門就是讓你的談判對手盡快的相信你能夠這樣做到。
Know Yourself and Your Adversary
知己知彼
當我們提到說我們需要取得我們對手的信任,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是表現的很友善并且喪失我們所有的利益。 正如孫子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對于談判者來說意味著:
你不能戰勝所有的談判對手。 知道誰可以值得信任并且讓他們也能相信你,才是取得最后勝利的關鍵。
你不是只能通過與你的談判對手進行交談才能了解他們。 你還可以從他們的同事,生意伙伴或者綜合的行業消息中獲得更多關于你談判對手的信息(包括你是不是需要給他們想要的)
在談判時, 了解你的談判對手和讓你的談判對手了解你一樣重要。 如果你的談判對手是那些你并不了解的人,在較小的交易中透露一些不是特別敏感的細節。
總而言之,雖然有很多技巧,貼士以及其他的資源告訴我們如何在談判中取得勝利,但是在你的談判對手心里只有一件事情他/她會考慮:“我為什么要讓你贏?”
關鍵詞:《老子》;《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異同
春秋時期,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有兩件:祭祀祖先和戰爭,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隨著時間的推移,理性主義逐漸抬頭,原始神秘主義的成份逐漸減少,表現在國家政權結構中的是巫的消失和史的出現。史官代替巫行使溝通天人的權力,此時在職能上巫史不分。老子作為周守藏史,事實上就是當時的史官,他既是記錄歷史,掌管國家圖書資料的主管人員,又是王公進行宗廟祭禮活動時的主持者。此外史官還要掌管天文歷法,并對出兵作戰及行軍打仗之類的國家重大活動進行預測、謀劃和大自然中的異象進行解釋,如西周末年史官伯陽父以“陰陽”理論對地震的解釋。這些活動都可以看作是史官的職責所在。
太史公認為《老子》一書含義深奧:“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司馬遷《史記》(下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第673頁)盡管如此,我們認為要理解老子思想,不能脫離其史官身份。從其史官身份出發,老子在書中所表達的思想無非是他推天道明人事的結果,是他對天道的態度和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其中自然會包含老子軍事思想。
孔子曾問禮于老子。以孔子為參照,可知孫子應與老子同時而稍晚于老子。根據現有資料,《老子》一書為老聃所作,成書年代不應晚于戰國初年。《孫子兵法》雖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但成書年代大概在春秋末至戰國初這一過渡時期是可以確定的。那么我們可以推測《孫子兵法》或與《老子》同時或稍晚于《老子》。《孫子兵法》的成書或多或少受到了《老子》思想(以及語言風格)的影響,比如關于奇正問題的內容等。
老子在第六十四章說“其未兆易謀……”,《孫子兵法》中也有“上兵伐謀”之說,二者如出一轍。老子認為,在事物發展還沒有明顯跡象時最容易圖謀,即在敵國尚未采取行動時,己國應有所準備。孫武認為,指導戰爭的最上的策略就是挫敗敵人的戰略計謀;在敵人初定謀略,將有所行動之際,我方就要有所察覺,并要在謀略上擊敗敵人,使其不敢輕舉妄動。由此而看,《孫子兵法》的觀點似是受老子影響而發。
如何才能做到事先就掌握敵方情況呢?對此,《老子》只是指明需要“先知”,但沒有具體說明先知的方法。孫武的回答則是“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即一定要從知道敵方情況的人口中去取得消息,換句話說,就是要使用間諜。《孫子兵法》提出間諜共分五種:“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間諜不僅種類多,而且可以使用間諜的領域也很寬泛,即“無所不用間”,可見孫武對于運用間諜刺探消息以指導戰爭的重視。“五間俱起,莫知其道”,五種間諜的混合使用,會使敵人莫測高深、暈頭轉向。一個高明的將領一定個善于使用間諜的優秀戰爭指揮者。
春秋時期,在進行戰爭之前,都要在宗廟之中進行“廟算”,事實上就是對敵我雙方力量對比和運作進行“沙盤推演”。這種在宗廟之上的模擬演習肯定也需要用到間諜的情報,這一點毋庸置疑。孫武認為戰前的這種模擬演習很重要,“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老子于此也有相同的觀點:“善數不用籌策。”老子語言晦澀深奧,此句話似可以理解為“善于計算的不用籌策。“籌策”是古時的計數工具,也是孫武所提到的“廟算”所使用的算籌。由此,我們揣度,老子的“籌策”應是孫子所說的“廟算”,而上句中的“數”字也需要我們認真考慮。《易傳》謂“極數知來之謂占”(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81頁),窮極筮數預知未來就叫做占筮。
老子曾為史官,而史官兼管天文歷法,龜卜草筮。那么“善數不用籌策”是不是隱含有這種戰前演習性質的“廟算”,而需要史官運用卜筮的手段來預測結果呢?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這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也符合老子的史官身份,表明當時的“廟算”還帶有一些神秘主義色彩的。但孫武對于這種神秘的占筮不以為然,他說:“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要事先了解情況,不可用祈求鬼神的方法,不可用相似的事情來做類比推測(吉兇),不可用夜視星辰運行的度數去驗證,一定要從知道敵情的人那里取得。通過相似的事情來做類比推測。大概就是指卜筮時觀裂紋或卦爻象以定吉兇的方法吧。這是《老子》與《孫子兵法》“戰前預知”思想的不同之處。
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相互征伐,它們打著各種“正義”的旗號,擴張領土、擄掠人口以增強實力,進而相互兼并、爭奪霸權。連年的戰爭,只是為了滿足諸侯爭做霸主的野心,卻使百姓不堪其累。
老子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指出戰爭的結果就是賊害人民,殘荒田畝。孔子修《春秋》,指謂“春秋無義戰”,根據《老子》的示弱理論,老子對孫子的這一觀點應該是同意的。
對于諸侯之間戰爭的目的,《老子》和《孫子兵法》相同之處在于都持批評態度,所不同的是兩者思想的層次有高低之分。
1、孫子兵法的戰爭觀是重戰與慎戰相統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用兵以謀略制勝為核心;治軍文武兼施,恩威并用。
2、孫子兵法國防思想:《孫子兵法》展示出的軍事思想是我國千年以來軍事、政治的最燦爛的精華,其中孫武的國防觀是孫武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開篇就點出了國防的重要性:國防的根本在于重視政治與民心。
(來源:文章屋網 )
摘 要 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孫子所著的《孫子兵法》是最早而又保存得最完整的軍事著作,其內容博大精深,現已被廣泛用于各個領域。隨著科技在競技網球中應用范圍的不斷延展及科學訓練理論的深入廣泛利用,現代網球比賽中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對抗性也越來越強,運動員之間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的差距也在日益縮小。因此,網球競技過程中運動員戰術謀略運用水平高低,往往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
關鍵詞 孫子兵法 網球 戰術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世界優秀網球運動員在網球競賽中運用的戰術謀略和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思想。
(二)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
二、結果與分析
(一)知彼知己謀略在競技網球戰術中的應用
孫子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即孫子認為了解敵人和了解自己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基礎。這是孫子軍事思想的主要代表性觀點之一。
經典案例分析:2006年溫布爾登公開賽決賽,整場比賽納達爾在一區幾乎把所有的一發二發都發向了內角與中間,外角只有5次。而二區一發幾乎都是內角,二發則全部發向外角與中間。很顯然,這樣的發球戰術是把球多發到費德勒接發球較弱的一方——反拍,如果不能發球制勝,也將進入相持階段,而相持階段納達爾的優勢強于費德勒。這一戰術的使用這便是很好體現“知彼知己”謀略的應用。由此我們可以抽象出“競技網球戰術中的知彼知己謀略思想”據此再去指導我們的競技網球實踐過程。
(二)正合奇勝謀略與競技網球戰術中的應用
孫子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是孫子奇正用兵思想的代表性觀點。競技網球場是瞬間的戰役,要想在競技網球場取得勝利就需要:競技能力的全面發展;技戰術的創新;靈活善變。
經典案例分析:在2006年溫布爾登公開賽決賽。
由表1知納達爾這樣的發球戰術明顯缺少了變化與攻擊性。費德勒可以提前知道他的發球路線并做出準備,納達爾這樣的戰術謀略違背了“奇勝”的謀略,這也是他失掉比賽的原因之一。發展全面的綜合能力是運動訓練及競賽的基本要求,也是運動員參賽時的戰術運用的基礎和前提。這就是“以正合”在競技網球運動競賽中的基本含義。而發展自己的特長和絕招,在技戰術的準備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恰好體現出“以奇勝”的含義。
以上案例恰恰能夠說明孫子兵法的這一謀略思想。由此我們可以抽象出“競技網球戰術中的正合奇勝謀略思想”據此再去指導我們的競技網球實踐過程
(三)攻心奪氣謀略與競技網球戰術中的應用
孫子說“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而在高水平的競技網球比賽中,由于運動員的體、技、智能等都已十分接近,因此比賽過程中運動員會大打心理戰,擾亂對方的軍心,提升自己的士氣。
經典案例分析:高水平的競技網球比賽中,非受迫性失誤與運動員的心理素質的好壞呈負相關,且具有統計學意義。以下是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費德勒、納達爾非受迫性失誤比較。
通過表2看出納達爾在三年溫網決賽中非受迫性失誤次數基本是25這個范疇,可以看出其心理波動在溫網上變化不大,費德勒2006、2007年基本沒有變化,但2008年突然增多,接近納達爾的兩倍。分析原因,費德勒是溫網五連冠得主。面對小將納達爾的步步緊逼,能否取得六連冠,使費德勒心中壓力劇增。所以心理素質在競技網球制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上案例恰恰能夠說明孫子兵法的這一謀略思想。由此我們可以抽象出“競技網球戰術中的攻心奪氣謀略思想”據此再去指導我們的競技網球實踐過程。
三、結論
1..競技網球戰術謀略。競技網球戰術謀略是指在網球比賽的準備和比賽進行過程中,教練員和運動員從客觀實際出發,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競技網球比賽規律,采用恰當的手段和計策,以智取勝的藝術和方略。
2.在高水平的競技網球比賽中戰術謀略占據關鍵地位。網球是世界上第二大運動,而隨著競技網球運動技術水平不斷地提高,比賽的對抗性越來越強,運動員之間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的差距也在日益縮小。因此,網球競技過程中運動員戰術謀略運用水平高低,往往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
3.競技網球戰術中孫子兵法謀略思想的體現。競技網球戰術謀略中的孫子兵法思想主要體現在:知彼知己、正合奇勝、攻心奪氣等很多方面。孫子兵法的這些思想都有其深刻的哲學、心理學基礎,對我們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競技網球戰術的精髓,科學地制定和靈活地運用競技戰術,爭取運動競賽的優異成績,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孫武.孫子兵法[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2] 李長瑞,張有理.體育競技與《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J].山西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
[3] 黃臘梅,劉慧.《孫子兵法》的謀略思想在競技運動中的運用[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9.
引言:《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或《孫武兵書》,由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孫武草創,后來經其弟子整理成書,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孫子兵法》被稱為“兵學經典”。它不單是一部軍事著作,其中蘊藏了豐富的哲學智慧,在哲學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飽含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樸素的唯物論,二是樸素的辯證法。
一、樸素的唯物論思想
(一)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世界。在戰爭中,他竭力反對用迷信的方法去預測勝負,主張“禁祥去疑”(《九地》),“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用間》),重視人的作用,認為軍隊出現任何失敗和錯誤,都不能怨天尤人,要從人的因素中找原因,表現出鮮明的無神論思想。(二)實事求是地分析事物,正確認識事物。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謀攻篇》)要正確認識自己和敵人,不能盲目的自信和自卑。要知道,在決對的實力之下,任何陰謀詭計都是蒼白無力的。(三)透過現象看本質。孫子在《行軍篇》中有云:“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者;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這里所說的“樹動”、“草障”、“鳥起”、“獸駭”是現象,而“來”、“疑”、“伏”、“覆”才是本質,通過分析表面的現象來揭示敵人的處境和意圖。用假象調動敵人,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反用。(四)實踐出真知。《虛實篇》中說:“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孫子認為:通過戰爭實踐,即試探性地進攻,可以獲取敵人的真實情況。(五)充分利用客觀物質條件。孫子在《火攻篇》中說:“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借助天氣、氣候等條件攻擊敵人。孫子在《九地篇》、《地形篇》中專門對地形地勢進行了分析,以及對行軍作戰的影響。強調物質的重要性,要求人們要做好物質的儲備。(六)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孫子說:“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虛實篇》),也是講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在作戰中取得主動,避免被動。他認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認清形勢、科學決策、正確指揮,運用戰爭規律指導作戰,是能夠取得戰爭主動權的。孫武把認識和運用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這就可以避免機械唯物論的錯誤。
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孫子兵法》中滲透了樸素辯證法的思想。可以說,辯證法是《孫子兵法》的靈魂。書中提出了幾十對相互對立的的范疇,如死生、存亡、奇正、虛實、險易、廣狹、勝負、鈍銳、利害、速久、陰陽、智愚、攻守、動靜、眾寡、飽饑、得失、短長、朝暮、輕重等。孫子對事物進行了一分為二的觀察,貫穿著對立與統一的思想,雙方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一)事物對立與統一的規律。“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九變篇》)這句話是孫子認識和解決戰爭的關鍵。《孫子兵法》對于虛實的分析深刻而精辟。他指出,無論攻守、強弱、虛實、遠近等戰爭中對立的雙方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是對立與統一的。(二)永恒發展的觀點。孫子指出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變化中。孫武把這些變化比作“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勢篇》)。他在《虛實篇》中形容說:“夫兵形象水”,“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爭象流動的水,時刻處于動勢之中,水沒有固定的形態,戰爭也沒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恒地變化著。軍隊的士氣是“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軍爭篇》),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戰爭需要的物資和進行的時間也在不斷變化著,“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虛實篇》)總之,戰爭及與戰爭相關聯的事物,一切皆變。他強調一切都在變化,要根據形勢調整好自己,使形勢有利于自己,充分利用變化。(三)普遍聯系的觀點。孫武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又曰:“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作戰篇》)可見一場戰爭,對于國家財力的消耗是何等之巨!如何能夠在戰爭時期避免國力過度消耗,使得百姓免受貧困之苦,這是需要著意解決的問題。孫子認為世界萬物存在普遍聯系。分析事物要全面,要從各個不同的地方觀察、思考,了解彼此之間的影響與聯系。
結語:可見,《孫子兵法》不單是一部軍事著作,其中也蘊涵了豐富的哲學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抽象思維、樸素的整體性思維和辨證思維,在這部軍事專著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由于孫子對瞬息萬變的戰爭規律進行了高度抽象的概括,因此提出的謀略思想,不僅可以適用于軍事活動的領域,而且可以適用于政治、外交、商業等人類社會生活的其他各種領域。對于這樣一種高度概括和高度哲理化的謀略思想和豐富的哲學智慧,有人將其稱之為謀略哲學。
作者單位:商丘市睢陽區教體局
作者簡介:夏萊(1972― ),女,河南商丘人,重慶工商大學MBA,商丘市睢陽區教體局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保密;謀略;《孫子兵法》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85
謀略是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設計的解難方案,一切謀略的根本目標都是克敵制勝,以最小的代價贏得最大的勝利。立足當代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依據科學可信的預測,形成各種配套應變之略,才能臨危不懼,處變不驚,應付裕如,穩操勝券。早在2500多年前,大謀略家孫武就在《孫子兵法》中提出了許多用兵之道,為我們今天研究保密謀略的方法提供了有益借鑒。因此,循著《孫子兵法》的思路,研究保密謀略的方法,感悟其精要,意義尤為重大。
1 奇正相生的方法
何為“奇正相生”呢?《辭海》中對“奇正”的解釋是:“奇正是我國古代兵法術語,先出為正,后出為奇,其內容根據戰陣具體情況而不同。”兵法中的“奇正”最詳盡深刻的論述主要見于《孫子兵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這一思想,在哲學層面上解釋了“奇正”理論的本質內涵。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內部,都包含著既相互聯結相互統一,又相互對立相互斗爭的兩個方面。這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爭,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奇正就是一對相互依存、相互斗爭又相互轉化的矛盾。所有戰爭謀略,無非奇正變化之結果。“奇”與“正”相互轉化,衍生出無窮無盡的謀略來,包括保密謀略。孫臏用“減灶增兵”巧擒龐涓,韓信用“背水列陣”擊敗陳余,“重疊設伏”襲擊日偽等等都是巧用奇正妙法的結果。巧就巧在針對人們常規思維定勢、用超常規思維謀略取勝。
正確運用奇正相生的方法,必須注意把握以正為本、以奇制勝、奇正相生三個方面。
1. 1 以正為本
正為保密謀略常法正法,奇為保密謀略的變法奇法。正法反映的是保密謀略指導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是原則保密的方法;而奇法則反映著保密謀略指導的特殊規律和方法,是超越一般的保密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則謀劃保密,是充分利用古今中外創造的無數保密經驗和我國保密法謀劃保密事宜,是一切保密行動的指南。如果在考慮保密問題上,相關人員不能把自己思維正確性建立在一定的保密理論、法規原則基礎上,那就難以找到判別自己思維正確性的合理尺度,也容易失去保密謀略藝術的方向性,滑入脫離實際、好高騖遠、一味追求出奇用險的怪圈之中。
1. 2 以奇制勝
謀略貴在用奇,保密同樣旨在出奇制勝。事實上,一部人類歷史,就是奇謀、奇兵、奇襲、奇技、奇法等寫成的出奇制勝的奇術史。以多端變化、奇變不竭的巧妙奇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達到“勝乃無窮”之效果。要在密謀嚴控的前提下,敢于險中求勝求奇地;跳出常規求奇法;超常用器求其技;隱真示假求其密。比如,在1950年朝鮮戰爭上,美軍為挽救戰爭初期的敗局,其司令官麥克阿瑟力排眾議,謀劃了條件極其險惡、常人不可想象的仁川登陸作戰,有效地利用了以奇制勝的謀略思維。麥克阿瑟針對人們通常的思維習慣和保密措施,隱真示假,又故露真情,這一反常策略,真假混雜,使對手難辨真偽,最終大獲成功。
1. 3 奇正相生
“奇”與“正”是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當一個奇招妙計的保密方法被普遍認識采用后,這種奇法也就轉化成為正法了,其正法同時轉化成為奇法。先出奇制勝,后以正為奇,都會使對手措手不及,防不勝防。保密上也是如此。人們常常說,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認為最安全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由此,把握奇正相生規律,活用奇正相生方法,是現代指揮員和決策者必須把握的思維藝術。在如今信息化條件下廣闊的保密戰場上,以我之“奇”擊敵之“虛”,以我之“正”對敵之“實”,保密謀略“循無端之環”,唯有善于出奇擊虛者,才是領悟了奇正相生之要義。
2 利益相衡的方法
保密謀略是一種斗智,實際上是權衡利害、趨利避害的智謀,目的在于謀取優勢和主動,特別是“智”在出其不意,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孫子說過:“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雜于害而可解。”美國人則推崇“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國家利益。”可見,權衡利弊是一切謀略運籌決策的基本尺度。所謂利益相衡,就是決策者從總體上權衡利害,兩利權衡取其重,兩害權衡取其輕。保密謀略高明與否,關鍵在利害得失是否想明白了、算清楚了。
利與害是相對的,于己有利,必然于對手構成一定危害;于對手有利,必然對己形成一定危害。保密就是要趨大利、避大害。但必須明白,利與害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在態勢有利時,要善于乘勢奪利,在局勢不利時,要善于轉害為利。在保密戰場上,特殊形勢下,更要舍小利護大利、舍局部護全局,即轉患為利。從動態過程看,對我們有利的變化,應從三個變量中去把握:暫時不變,變得越有利,變得有害。對我有害的變化也應從三個變量中去把握:暫時不變,變得越有害,變得有利。從雙向對抗中看到和預測到敵我各種變化快慢,謀略家此時就要從利與害中做出最佳選擇。要善于把握這種要領,以取得保密斗智的最終勝利。
趨利避害道理易懂,但在保密謀略中要用好這個方法還需把握以下環節。
2. 1 善于抵制誘惑
保密戰場上充滿著各種誘惑――美食、金錢、美女都是敵人拋灑的“魚餌”,設下的“陷阱”。往往“餌”越大、利越多,敵人的陰謀也越大,用心也更險惡。貪妄之人,重賞之下利令智昏;愚蠢之人,蠅頭小利即被俘虜。保密戰線的謀略家和執行者都必須始終以維護民族、國家、集體利益為重,嚴控自己的貪心欲望,保持理智為業,以免掉入敵人設下的陷阱之中。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因抵制不住各種誘惑而誤國、害國、斷送人生的例子,不勝枚舉。
2. 2 勇于犧牲和放棄
保守秘密,有時候是需要為維護國家利益而犧牲和放棄局部利益甚至生命的。最典型的莫過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犧牲考文垂保住“超級機密”,戰爭的結果證明,當初丘吉爾“丟卒保車”決策是何等的正確而英明。在現代經濟發展中,不少知名企業為確保品牌名聲和長遠利益,而毅然決然毀掉不合格品,道理也在權衡利弊中。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無數革命先烈,為確保我軍軍事秘密安全,不惜主動犧牲自己生命的實例,更是俯拾皆是。
利害相衡方法人人都用,對抗各方都在權衡利弊,趨利避害。因此,打好利害牌,既不會使己方做無謂的犧牲,又可左右對方決策,影響對方行動。正因為如此,所以現代外交活動中,常常有人利用“銀彈外交”“金援外交”“美人外交”等手段,這些秘密伎倆,雖然為人不恥,但卻反映出密謀決策常常打著利害相衡、趨利避害這張牌。
3 剛柔相濟的方法
在國家政治、經濟、外交領域,剛柔相濟是一條重要原則,在個人立身處世中,它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同時,剛柔相濟更是謀略運用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來說,剛柔相濟中的“剛”是指剛強、勇敢,敢于碰硬,具有一定攻擊性特征;剛柔相濟中的“柔”,特指示弱、退讓、大愚若智,具有策略性防御特性。剛柔相濟的機理《黃石公三略》如此揭示:“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意思很清楚,偏重弱或剛任何一方,都會招致“必削”“必亡”的嚴重后果;唯有能柔能剛,剛柔相濟,才能使國家威名遠揚。真可謂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大謀略家諸葛亮對將帥運用剛柔相濟方法亦有過如下詮釋:“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意思是說,將領柔韌無剛,部隊戰斗力必然會削弱;剛強而五柔韌,戰斗力勢必喪失殆盡,只有剛柔相濟,方才符合為將之道的常規。無論治國,還是治軍和打仗,都要學會用“剛”的同時,學會用“柔”。只知用“剛”不知用柔,就容易折斷;只知用“柔”不知用“剛”,其強度、力度和速度就不夠。高明的謀略者總是剛柔兼備,以剛助柔,以柔助剛,剛柔適度,才能互補,立于不敗之地,這也是保密謀略內含的基本方法。
與此同時,還要把握好剛柔相互轉換,做到剛柔互寓、互推、互長。否則,剛與柔所要達到的目的就難以真正實現。保密謀略運用剛柔相濟方法,就是需要把“堅決的堵”與“科學的疏”有機結合,做到堵中有疏,疏中設堵,堵疏相長、互推、互補。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歐洲小國瑞士,人口600萬,常備軍只有4萬人。它身處兩次世界大戰中心地帶,卻100多年來沒有發生過戰爭。為什么如此幸運呢?秘密就在于這個國家運用剛柔相濟的安全謀略,對外奉行永久中立,對內卻“全民皆兵、武裝中立”。
4 長短互補的方法
長短互補也是一種施計用謀的基本方法。人們常常說,“尺有所長,丈有所短”。長與短都是相對概念,是相輔相成的,在不同時空中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時空不同、對象不同、目的不同、用處不同,長可衰退成短,矮可升華成高,判別尺度依據目標要求而定。單純的長與短是表現為表象單一性,而長短互補則變成內在偶合性,產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強能增效效益。
特別要注意的是,用謀略不可一廂情愿、以己度敵,而必須站到對方立場思謀慮變。我們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對方會設法尋找我方的短處;我方要揚長避短,對手卻極力隱藏自己的短處、力求發揮其長處。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針對己方的長短處,采取欺騙措施,“揚短抑長”,把我方短處公開亮出來,讓對手疑惑而產生顧忌;我方長處則設法隱護起來,使對手麻痹大意而落入我方圈套,是很高明的一招。孫臏“圍魏救趙”用的就是這以招,善于用看似拙劣的手段掩護最高明的行動,為隱而暴則隱蔽之更深,為揚而抑則揚之更甚。此乃“長短互補”法中內隱著的秘籍。
5 優劣互換的方法
在任何形式的對抗中,優與劣總是存在著。“優勝劣汰”是自然界的法則,“優勝劣敗”是人類的法則。但優與劣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這種動態性,決定了優與劣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轉化,既有總體上的優劣轉化,也有局部上的優劣轉化,還有各種構成要素和方面的優劣轉化。
一、“兵不厭詐”。遇敵交戰,雙方動作不時地變化,運動速度,幅度大小,手足的勁力、角度等等無法預測。雙方為取得勝利均會使用一些奇詭的招式進行攻防。功夫高深者能精神內涵,機宜盡蘊,運用戰術手段閃驚巧取,避其鋒芒,搶先進攻之。
《陳氏太極拳匯宗?用武要言》曰:“拳術如戰術,擊其無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釣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巧取有誰知,佯輸詐走誰之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孫子兵法?計篇》云:“兵者,詭道也,遠而示之,近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之。”
陳氏拳論同孫武兵法對照,有三點相同處:
1、佯輸詐走,利而誘之;2、擊其不備,襲其不意;3、強而避之,閃驚巧取。
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散打中應掌握好時機,領悟人勁,探測對方動向,臨機應變,瞬間發打。所謂:“電光猛閃,其快無比”。
《陳氏太極拳匯宗?用武要言》曰:“捶自心發,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二人相敵,性命所關,外觀諸人,內觀諸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太極拳十大要論》曰:“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
《孫子兵法?作戰篇》和《孫子兵法?謀攻篇》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兵貴勝,不貴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其疾如風,不動如山,動如雷震。”
二者對照可看出陳氏太極拳明顯引用了孫武“兵貴勝,不貴久”和“知己知彼”的戰略思想。得機得勢,乘而發之,使對方無從反應和運化。進攻如同迅雷不及掩耳一樣。靈活運用戰術,有進攻有防御,忌盲目。做到知己知彼,有把握的打擊對方。
三、“方則止,圓則行”。散打除做好防御外,還應圓轉靈活,八面轉換,觸處成圓,滾卷起落,圓直變化,易化易發,能攻能守,轉引轉擊應付自如。
《陳氏太極拳匯宗?拳經總論》曰:“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神穆穆貌皇皇,氣象混淪,虛靈具一心。”“足隨手運圓轉如神。”“凡手足一動一靜要令其轉圈。”陳鑫先生云:“圓轉自如,渾浩流行,絕不滯機,每勢完仍歸到渾然一太極氣象,絕無跡象可尋,端緒可指。”“終而復始,始而復終,惟始與終,循環無窮。”“轉引轉擊,一片神靈。”“至虛至靈,一舉一動俱是太極圖象。”
《孫子兵法?勢篇》云:“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善戰者,求之于勇,不責于人,故勝擇人而任勢,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于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陳氏太極拳拳論可能是受到“渾渾沌沌形圓而不敗”等上述觀點的啟發。創出“圓轉如神”、“終而復始循環無窮”、“轉引轉擊”等技擊理論。圓形勢無定勢,變化多端,渾然一體為陳氏拳技擊和防御的中心指導思想。
四、“避實擊虛”。技擊時要主動牽制和觸動對方,觀其虛實,避開防守部位,乘勢借力攻擊弱點,以改變對方虛實運動方向。
《陳氏太極拳匯宗?用武要言》曰:“虛而實擊,實而虛之,避實擊虛。”“勢雖不侔,而動歸與一,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皆具,陰陽合德。”“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孫子兵法?虛實篇》云:“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住,日有短長,月有死生。”“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由此看出陳氏太極拳是創造性的、科學的采用了周身一家,虛實兼顧,避強攻弱和乘隙而進的軍事搏擊觀點。
五、“以迂為直,后發先至”。搏擊時應靈活運用拳勢,引誘對手,迂回對方,乘虛而入,所謂:“迂回側擊為奇”。強敵進攻,要采取防御方法,退讓避其鋒芒,在敵力舊勁已過,新勁未生之際迅速攻擊。
《陳氏太極拳匯宗》“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嘗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返。”“當退則退,速其氣而回轉扶勢。”陳鑫云:“太極拳纏法也,不明此不明拳。”“沿路纏綿,靜運無慌。”
《孫子兵法?軍爭篇》“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兵之情重速,乘人不及。”“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陳氏拳采用孫武的迂回戰術,既可避其鋒芒,又可攻其不備,迂回理論作為陳氏拳的核心纏絲理論。纏絲勁處處能迂回牽制對方,能因勢利導,能乘勢攻擊,還能使對方無可乘之機,最后達到“轉引轉擊”的神奇效果。
六、“常山之蛇,首尾兼顧”。雙方對陣應沉著冷靜,外示安逸,靜觀其變,當發現對手有空隙、弱點后,應一觸即發,使其不及抵御。在防御時應靈活順勢而變,宛如常山蛇之形。
《陳氏太極拳匯宗》曰:“前后合住精,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狂張氣,一片幽用之神,盡是大雅風規。”陳鑫云:“兩肩撣下,兩肘沉下秀若處女,見人肆若猛虎下山。”又云:“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胳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
《孫子兵法?地篇》云:“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以決戰事,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逸,敵不及拒。”“勢如行弩,節如發機。”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意思是欺騙敵人也是一種兵法。若只是正直作戰是不能獲勝的。欺騙人或被欺騙有時也是一種智慧的比賽,也是一種策略。孫子在兵法中一再說過,真實的策略要隱瞞,因為如果讓敵方知道了真實情形,則我方的弱點暴露就會招致失敗。“兵之形,避實而擊虛”。關于虛實有兩種解釋,其一是空虛的虛,指力量薄弱,給人有機可乘。充實的實,指士氣旺盛,戰斗力強的狀態。第二種解釋就是虛偽的虛,事實的實。
股價的變動,反映了投資者內心的虛實。有很多的投資者并沒有自己的謀略,僅僅領先商業情報作為謀略攻勢。但只依據情報往往是不能獲勝的。要注意事實,所謂事實,就是要收集可以信賴的數字,然后作定量的研究,根據自己的目的意圖把這些數字作適當的處理,這樣,自己就會有一個根據地,然后從這里看清股市的虛實動態,等待攻擊的機會。
2、要跟從勢
孫子曰:“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將此運用到投資方面的意思就是:股票市場上的勢就是資金的流動。金錢流動的強弱就代表封的強弱,勢是因為期待賺錢而產生的。期待愈大,資金的流動性也就愈大,勢就愈強,而其他人也會跟著這個勢進行,所以也就加強了這個盛世,在這種狀態下任何人都無法壓制這個勢。這勢就會發揮意想不到的威力,而出現令人驚異的行情。
孫子認為在戰爭中,要保持站在有利的地位,只要擁有有利地位,勢就永遠在自己這邊,但勢的變動性很大。現在雖然在自己這邊,可只要敵人一有動靜,自己這方就有可能陷入不利的地位。投資股票也是如此,因為大家都想賺錢,于是順著強勢而去買股票,股票也因此而一路高漲,但這時候只要某些人開始套利,那投資者賺錢的期待就會感到不安,買手采取觀望的態度,勢也就慢慢萎縮了。在此期間,如果賣壓一增加,今后對于漲價的希望就會破滅,股價也會下跌。所以說,市場的動態是由勢來決定和支配的,而自己的力量無法造成勢的投資者,就只有跟著勢來進行。但必須跟著勢強的股票,以加強本身的勢。
3、文武雙全
孫子曰:“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意思是所以要教士兵學會仁義,以軍法訓練士兵,才能成為必可取勝之軍旅。運用于股票市場就是:“文”就如股票投資中的基本分析,“武”就象股市中的技術分析,作為一個投資者要文武雙全,才能出入自如,成為股市上贏家。
4、結交須先知
孫子曰:“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意思是不了解各國諸候的企圖,不能與之結交朋友。在股票投資中,與其他做手一起炒股票必須事先了解其他做手的目的,投資策略是什么,作到知已知彼,以免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5、靜觀其變
孫子曰:“火發而兵靜,待而勿攻。”意思是敵人內部火勢已經燃起,而敵軍仍能保持鎮靜,要觀察等待,不要馬上進攻。在股票行場中,在低檔價位出現連續利空,且重大的利空出現而股價仍然跌不下去時,不要把股票賣出去,更不可放空。
6、貴在先知
孫子曰:“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入,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一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意思是:“英明的君王,賢能的將帥,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成就超出一般人之上,就是因為能先了解敵情。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取決于鬼神迷信,不可以用過去相似的事做比較,也不可以用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做推測的依據,一定要取決于間諜的情報,才能真正了解敵情。在股票市場中,只有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尤其是在敵暗我明的情況下,更應如此。市場主力大戶的心理是難以推測的。
7、心迷股市轉,心悟轉股市
孫臏曰:“凡兵之道陣、勢、變、權。”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將也,得四者生,失四者死。“意思是凡數戰斗有四要素:第一;實施戰斗在于陣;第二,陣勢優于敵人;第三,造成勝敵之優勢;第四,乘勢掌握機會在于權。戰爭的目的在于求得勝利,勝利在于戰略戰術設計之優良,而戰略戰術的設計,則以陣、勢、變、權為戰斗的四要素。所以孫臏說:能夠明察這四種道理的,就可以破強敵而擒猛將,得此四者則生,失此四者則死。在股票市場中,作為投資者要心迷股市轉,心悟轉股市,在進行股票操作前,先策劃整體的操作戰略,瞄準和確認股市中的大勢,占有比對方更有利的優勢地位,隨機應變,善于把握比較好的時機,能夠做到這樣,在股票市場中定能穩操勝算。
8、必備素質
孫子曰:“將帥須知,1.上知天之道;2.下知地之理;3.內得其民之心;4.外知敵之情;5.用兵則知八陣之運用日;6.見可勝之形則戰;見無可勝之形則上。”意思是,作為將帥需要知道天之道即陰陽、寒暑風雨、晦明。下知地之理,即為知道地之遠近、陰易、廣狹、死生。內得其民之心,即為內得其民則同仇敵愾,為國家效命。外知敵方之情,即為知敵之強弱,將之賢愚,以及正品、裝備、戰術等。用兵則知八陣之部署與運用,則可以知已之長攻敵。在股票市場中,作為市場主力和操盤者需要知道股票的大勢,了解投資大眾的心理,也要了解公司董監事對股價所持的態度,還有其他主力對作的現象。另外,在炒股票時,要注意制定策略,在有把握贏的趨勢中才下場,若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應暫時休息。
9、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孫子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意思是在戰爭中,要乘敵人在無防備的情況下,在敵方思想松懈,放松警惕的情況下,乘敵人不注意時攻打沒有防備的地方。在股票投資中也是如此,一些市場老手和做手總是在市場熱火朝天、大勢正旺的時候賣出股票,而在市場冷落,人流稀少,岌岌可危的情況下買進股票,最后總是碩果累累。
第二招,訓練孩子自立能力。祖輩千萬不要包辦代替,這是在訓練孩子提高生存能力。比如上學放學,讓孩子自己背書包;比如不要總對孩子說“小心”、“不要”。
第三招,家庭教育以父母為主。理念上有沖突,私底下多和孩子父母溝通。
第四招,玩是孩子的一種權益,不能抹殺這種權益。4個老人盯著孩子,總擔心孩子出事,無形中抹殺了很多玩耍、冒險的樂趣。而且孩子不出去玩,總和老人在一起,容易模仿老人,心理狀態也會成人化。
第五招,理解孩子模仿的習慣。比如講臟話,不要把它看得很嚴重。有些臟話孩子只是出于好奇去模仿,不要去強化,當孩子出現這個問題時,我們的高招就是淡化這種所謂的劣跡。
第六招,要善于鼓勵孩子。鼓勵不是簡單的表揚,也不是金錢獎勵。當鼓勵讓孩子變成一個自主行為時,祖輩對孩子的教育就成功了。但是祖輩往往喜歡用物質條件來與孩子等價交換,比如掃地給幾顆糖,這樣的等價交換其實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正確的教育方法是要把鼓勵變成對孩子的內在激勵。我們可以用積分制的辦法,激勵孩子形成好的習慣。
第七招,尊重孩子。不要永遠把孩子當成一個長不大的娃娃。
第八招,跟孩子交往要有互動。孩子平時不愛說話,尤其見了陌生人不肯打招呼,有客人來了躲起來,祖輩會擔心自己教出來的孩子沒有家教。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祖輩和孩子可以有一個互動,事先告訴孩子等一會兒誰要來,這個人和大家有什么關系,讓孩子對陌生人不感到陌生、害怕。
第九招,觀念的更新。祖輩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處理問題簡單化。在觀念更新過程中,祖輩不要排斥孩子的一些想法,也不要排斥孩子父母的一些想法,要樂于接受。
最后一招,以群治獨。老人一般很少出門,出門也在社區里,這讓孩子也跟著出門少了。其中會帶來一個大問題,孩子對社會了解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