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5: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箱養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溝鯰,又稱斑點叉尾 ,原產于美國,具有生長快、易飼養、肉味鮮美等特點。梅山水庫和響洪甸水庫水面開闊,水體清新無污染,水質常年穩定在國家Ⅱ類水標準以上。從2002年開始先后開展小體積高密度網箱溝鯰養殖,現已普及推廣到多規格網箱養殖,并注冊了“天堂灣”牌商標和通過了中國海關入美綠色認證。“天堂灣”版溝鯰質優、味美、環保,食用安全,現主要通過外貿加工出口美國。 網箱養殖溝鯰周期短、見效快、收益大,可大規模發展。現將小體積網箱養殖溝鯰的技術介紹如下。
1網箱設置
(1)規格。小箱2m×2m×1.5m或2m×2m×2m,底部11目,密眼,食臺高度20±3cm,中部安裝直徑10cm投餌管道及雙層遮陽網制成的遮陽蓋;大箱3m×3m×2m、3m×4m×2m或4m×4m×2m,成魚箱目徑3.0cm,魚種箱1.0~1.5cm。
(2)設置。網箱設置的水域開闊,水位穩定,避開交通及人員過往頻繁的地區,防洪防旱。線狀排列,排距20m以上。
2苗種進箱
苗種進箱前網箱應提前下水,一般夏季7~10d,春秋季2~3周,冬季1個月,以便箱壁附著藻類而光滑,減少魚種剛進箱時不適應到處亂撞受傷死亡。網箱下前應按順序,逐排檢查,尤其是邊角,看是否有斷線、滑節、掉頭等。苗種放養,1只箱最好能一次性放足,魚體規格整齊、體質健壯。放養前魚體要經消毒處理,一般用3%~5%的食鹽水浸洗至應激反應(約3~5min),或用100~200mg/kg福爾馬林浸洗1h左右。苗種運輸時,最好能用25mg/kg福爾馬林藥液運輸,這樣可減少魚種進箱消毒處理環節,減小勞動強度,降低死亡率。嚴禁使用孔雀石綠、漂白粉等危險性較大的藥品消毒。規格大于50g/尾的魚種應先在大箱中暫養一段時間后再進小網箱。網目大小與放養規格關系見表1。
放養密度:大箱:夏花600~800尾/m2,大規格魚種80~120尾/m2;小箱:夏花1400~1600尾/m2,大規格魚種300~400尾/m2。
3飼料投喂
一般在魚進箱的當天不投食,第2天開始少量投鉺,投餌量根據魚的攝食情況逐步增加至正常投餌量。在魚種進箱后7~10d應喂2 500~3 000mg/kg土霉素藥餌,減少魚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及運輸、進箱受傷等應激反應,控制死亡率。
網箱飼養的溝鯰一般不宜飽食,飽食往往是發病的內因。飽食的飼養方法不但效果差,而且很不經濟,一般來說溝鯰的日投飼量應控制在其飽食量的70%~80%為宜,俗稱“八成飽”,即停止投餌,魚全部下沉,再投僅20%魚上浮攝食。
投喂方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飼料系數的高低,一般來說大箱用手撒法,小箱采用一次性倒入法。
大箱飼養的溝鯰必須在其進箱前期投餌馴化,馴食最好在魚群饑餓的情況下進行,在投餌初期邊投餌邊敲打箱架或小船、木桶等發出適度的聲響,一小把一小把慢慢地投喂,每次1h左右,直到魚一聽見聲響便集群浮出水面為止。大箱投餌一般遵循“慢、快、慢”的原則,即投餌開始應慢,待魚大量上浮搶食時再快,到魚搶食不猛時再慢投至“八成飽”結束。
小箱投餌采用一次性倒入法,即將一餐餌料一次性通過投餌管道全部倒入。檢驗沉性餌料投飼量是否達到飽和的方法是:投餌5~10min后,用一直徑4cm的空心管,一端用手封口伸入網箱底部,然后猛然松手,再慢慢蓋緊上口,取出檢驗是否有餌料剩余。飽和投飼量確定后即按此投飼量投飼7~10d后再增加10%~20%確定飽和投餌,再按新投餌量投喂7~10d,如此往復至結束。除此之外,還可采用表格投餌法(如表2)。根據魚體規格從表中查出投餌率,用投餌率×網箱存魚總重量,即得投餌量。網箱存魚量的確定:網箱存魚量=網箱存魚尾數×平均規格。
由于梅、響兩庫水體大,生物耗氧很低,其水中溶氧量、水溫晝夜變化很小,可增加夜間投餌,同時上午投餌盡量提前,下午投餌盡量推后,使其投餌時間間隔盡可能趨于一致,尤其夏季高溫季節夜間水溫更能適合溝鯰的生長。
4日常管理
(1)觀察。主要利用投餌時仔細觀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集群活動狀況;②攝食強度;③體色、體表;④有無死魚及漂浮物;⑤網箱完好程度;⑥網眼是否被糊。發現問題及時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尤其注意以下幾種情況:①攝食量陡然下降,往往是病的前兆或發生了逃魚現象。②網箱有溝鯰活動,或網箱附近有溝鯰捕獲,一般是逃魚的結果,發現后立即檢查網箱破漏處,直到查出補好為止。
(2)記錄。在整個網箱養殖期間要按天記好網箱日志,以備積累資料,總結經驗,提高技術水平。
(3)檢測分析。每月定期檢測1次,取魚30尾,求出魚體平規格,計算全箱存魚量、生長速度、凈膛魚重量、飼料系數、千克魚飼料成本等,總結經驗,分析存在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同時也為投飼提供實際依據。
5疾病防治
關鍵詞:草魚;網箱養殖
草魚是一種喜歡在水域的中層及下層等進行棲息的一種淡水魚類,通常情況下草魚在水域上層棲息時間相對較短。而在幼苗期間,草魚喜食水生昆蟲以及水體中的浮游生物,因此在對其進行養殖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水域水質的干凈,確保水體中的浮游生物及昆蟲的大量存在。而使用網箱對草魚進行養殖,不僅能夠保證草魚養殖的高效和高產,還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因此可以使用網箱的方式在湖泊以及水庫等水域中進行養殖,以達到降低養殖成本,快速增加經濟收益的目的。
1網箱養殖草魚水域的確定
在選擇草魚養殖水域時,一定要從以下2個方面上進行注意:首先,要確保養殖水域內沒有被污染,且水域中還含有豐富的浮游生物以及水生昆蟲,保證幼魚成長時期餌料充足;其次,使用網箱的方式對草魚進行養殖,要保證養殖水面的寬闊性;同時,水位要相對穩定,還要選擇背風且向陽的區域進行養殖。此外,要保證養殖區域水深在3 m以上,且周圍交通要具有一定的便捷性。而所選區域一定要滿足草魚生長的需求,有效提升草魚的產量,增加養殖戶的實際收入[1]。
2網箱的配置
2.1網箱結構
在對草魚養殖的網箱進行選擇時,一定要選擇長方體網箱或者是正方體網箱來養殖草魚,而一般情況下,長方體網箱能夠滿足實際養殖需求。通常網箱都是由箱體、框架以及浮力裝置等部件構成,而網片通常會選用聚乙烯材質的網片。一般情況下,養殖戶所選用的養殖網箱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小型網箱的面積通常在15 m2左右,中型箱體面積在30 m2左右,大型網箱面積在60~100 m2,而超大型網箱的面積通常能夠達到500~600 m2以上。雖然大型或者是超大型網箱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成本就能夠進行草魚養殖,實際上草魚的養殖產量并不是十分良好。選用小型網箱會增加網片的實際使用數量,增加了網箱的整體造價。因此,草魚養殖規模不大的情況,會選用中型網箱來進行相應養殖。同時,還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實際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按照草魚的實際生長情況來對網箱的大小進行更換,確保草魚在水體中游動的順暢性。
2.2網箱的使用策略
在網箱使用過程中一定要對網箱的有效固定以及網箱實際的下水時間進行科學且合理的安排。因此在對網箱進行固定時,一定要保證網箱上綱呈拉直狀態;同時,將箱體的角繩固定在魚排松木板上,之后使用聚乙烯材質的綱繩在網箱上綱的周圍進行纏繞固定,在固定好箱體以后,在其各底角處設置相應的重物,重物通常會選擇石塊或是沙袋,并且要保證重物的質量在3~5 kg,進而有效保證養殖箱體不會出現隨意挪動等現象發生。而在網箱下水時,要保證網箱中沒有任何草魚魚種,水體中的藻類植物能夠附著在網片上,使網片變光滑,有效保證草魚外表皮受到良好的保護,有效降低網片擦傷草魚鱗片的現象發生[2]。
3草魚魚種的選擇以及養殖密度的確定
在對魚苗品種選擇過程中,一定要確保魚種的品質優良,因此必須要選擇體質健壯、鱗鰭完整的草魚魚種,如果所養殖的魚苗是從外地購置和引進的,一定要對魚種進行相應的檢驗、檢疫,保證魚苗品質優良且沒有魚病的存在。如果在使用自繁自養的形式來進行研制,必須要保證草魚養殖水域的規模,提升草魚的實際成活率,進而達到節約養殖成本的目的。而在對草魚養殖密度進行確定時,一定要根據草魚的實際情況,餌料的供應、水域條件及養殖技術等進行考慮,確定草魚的實際養殖密度。通常情況下,要根據草魚的生長情況來對魚種的養殖密度進行確定,草魚在50~100 g時,要保證每平方米內草魚的質量在15 kg以下,放養密度通常在200~300尾;當草魚生長到200~250 g時,每1 m2內的草魚的總質量在30 kg以下,養殖尾數在100~150尾;而在草魚成長到500 g以上時,每1 m2的草魚密度要保證在30尾左右[3]。
4網箱養殖技術的注意事項
4.1分箱注意事項
在草魚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根據草魚生長情況來對其進行換箱,而在換箱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草魚死亡的現象發生,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實際原因就是因為魚群缺氧或者是受到驚嚇而導致的死亡。因此在進行換箱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進行換箱前就要停止對草魚的喂食,通常情況下在停喂兩天以后,增加相應的添料,如,維生素C粉等,添料喂養3 d左右即可[4]。其次,要將網箱進行適當提升,通常選擇早晨或者下午時段進行提升工作,2次提升時間保證在9 h左右;同時,要將草魚提升到潛水層中,連續提升2 d就可以進行換箱。最后,在換箱時,要對草魚魚體進行相應的消毒,然后按照草魚生長的大小進行分類,最后將規格相同的魚放置在相應的網箱內。
4.2餌料投喂的注意事項
在選擇草魚喂養餌料時,要選擇最為合適的膨化顆粒飼料,保證飼料質量的良好。飼料粒徑的大小要根據草魚生長情況進行調整,草魚單尾質量在200 g左右時,就要保證飼料粒徑在3~3.5 mm,而單尾質量在750 g左右時,飼料粒徑要在4.5 mm左右。而對飼料投喂數量進行確定時,一定要按照草魚的情況來進行確定,并且還要充分對養殖水域溫度、魚類健康水平和水體質量等進行考慮,而投放飼料數量要保證網箱內70%左右的草魚不在進行搶食即可,通常情況下在早晚各投放1次飼料,保證魚體生長的實際需求[5]。
5結論
想要保證草魚養殖質量和產量的良好,就可以運用網箱養殖技術來進行養殖,不僅可以提升草魚養殖的便捷性,還可以提升草魚養殖的效率和產量。此外,需要注意的就是,要盡可能科學地選擇養殖水域和網箱,提升草魚養殖的質量和產量。
參考文獻
[1]鄧小紅.超大網箱與普通網箱養殖草魚對比試驗[J].科學養魚,2015(1):20-21.
[2]熊占山,胡國宏,張家松,等.標準化網箱草魚成魚健康養殖技術[J].黑龍江水產,2015(1):37-42.
[3]熊占山,胡國宏,張家松,等.標準化網箱草魚育種技術[J].黑龍江水產,2015(2):33-38.
[4]林波.網箱養殖草魚成活率的技術對策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5(8):303-303.
關鍵詞 黃顙魚;網箱養殖;效益
中圖分類號 S965.1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0-0292-01"
黃顙魚網箱養殖高產試驗是駐馬店市科技局下達的2011年市級科技公關計劃“黃顙魚健康高效養殖技術及產業化示范”項目的一部分。項目組于2011年按計劃進行了網箱養殖黃顙魚高產試驗,取得了良好的試驗效果,現將試驗介紹如下,以供參考[1-2]。
1 材料與方法
1.1 水域條件
試驗在宿鴨湖水庫下屯泄洪閘南側炸口處進行。該水域水面寬闊,上游沒有污染源,水質清新,微流水,環境安靜,常年水深在3 m以上,溶氧量在5 mg/L以上,流速0.05~0.20 m/s。
1.2 網箱及飼料臺設置
1.2.1 網箱設置。試驗網箱的制作材料為聚乙烯,規格為5 m×5 m×2 m,雙層封閉式。網衣網目為2~3 cm,網衣底網目1.5 cm,用直徑15~20 cm的竹竿作框架,扎好后放入水中呈“一”字型排列,靠竹竿浮力浮在水面上,箱與箱之間用粗鐵絲捆扎,間距3 m,然后用繩固定在離岸50 m處。在養殖過程中,網箱上的藻類附著物能夠起到減少魚體擦傷、避免魚病發生的作用。為了使網箱上有藻類附著物,一般提前7~10 d將新制的網箱放在水中[3-8]。
1.2.2 飼料臺。用直徑3~4 cm的塑料管在網箱內圈成一個直徑1.5 m左右的封閉圓圈,用聚乙烯繩固定在網箱中央。
1.3 苗種投放
放養的苗種為河南省宿鴨湖生態養殖股份有限公司桂莊水產苗種場2010年培育、苗種規格均勻(20 g/尾)、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色鮮艷、活動能力強的黃顙魚。放養時間為3月28日。試驗共設4個放養密度,分別為:1號箱100尾/m2,2號箱130尾/m2,3號箱150尾/m2,4號箱180尾/m2,共放養14 000尾。放養前根據情況用5%食鹽水浸泡5 min左右,消毒殺菌后入箱。
1.4 養殖技術
1.4.1 馴化投喂。試驗采用澳華集團武漢市生產的黃顙魚專用配合飼料。蛋白含量35%~38%,粒徑2~3 mm(前期2 mm,后期3 mm)。自然生長的黃顙魚習慣在夜間游弋、采食,在人工養殖的過程中,必須進行馴化,使黃顙魚在白天攝食。在魚種進箱第2天就要開始馴食,由于放養苗種在池塘培育時就用漂浮顆粒飼料,所以在網箱養殖過程中比較容易馴化。馴化成功后,每天投喂2次,投喂時間為9:00—10:00, 17:00—18:00,每次投喂的時間不超過10 min。投喂過程中要根據攝食魚的數量逐漸調整投喂飼料的數量和快慢,掌握“慢—快—慢”、“少—多—少”的原則。開始投喂時,攝食魚的數量較少,投餌的動作要慢,數量要少;隨著攝食魚數量的增加,要逐漸加大投餌的數量,加快投餌的動作;當攝食魚的數量逐漸減少時,就逐漸減少投餌量和投餌動作。影響投餌量最主要的因素是魚的體重,其次是溫度。在水溫處于18~25 ℃時,投餌量是魚重的5%~7%;當水溫為24~30 ℃時,投餌量為魚重的7%~10%;當水溫超過35 ℃時,應該減少投喂量或停喂。每日具體投餌量還應根據天氣和魚的攝食情況來確定。
1.4.2 網箱管理。魚種放養前要提起網箱檢查網衣是否有破損,每隔7~10 d清理1次網箱,防止網眼堵塞,影響水體交換。每天早晚檢查網箱是否損壞。為防止逃魚,發現破洞應及時修補,特別是水面下30 cm左右的網衣容易被水老鼠咬破或被雜物等刮破造成逃魚事故。
1.4.3 水位控制。注意水位的變化,及時根據水位升降調節網箱高度。
1.4.4 清除異物。定期清除網箱內異物及箱體附著物。
1.4.5 生長鍛煉。每隔15 d左右拉動網箱1次對魚類進行鍛煉,增強魚的體質,同時抽樣稱重,根據魚的生長情況調整投餌數量。同時,做好網箱養殖日志,記錄每天水溫、攝食、投喂、死魚及病害相關情況,以便總結經驗。
1.4.6 遮蔭。黃顙魚喜在弱光下攝食,在箱蓋上覆蓋遮蔭網以利于黃顙魚生長生活。
1.4.7 病害防治。黃顙魚在飼養過程中一般不易得病,養殖過程中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將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劑掛帶或全池潑灑進行消毒,以減少魚病發生。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黃顙魚對敵百蟲、硫酸銅等藥物較為敏感,其使用量比常規魚用藥濃度要低。
2 結果與分析
11月10日后陸續捕撈銷售,魚苗共生長227 d。收獲黃顙魚13 681尾,產量3 259 kg,規格均在200 g/尾以上,最大個體達到520 g,平均規格為243 g/尾,黃顙魚產量為32.59 kg/m2,成活率97.7%,餌料系數1.46。黃顙魚銷售價格以30元/kg計,實現銷售收入97 770元。養殖過程中飼料費39 144萬元,魚種費1.0萬元,網箱折舊、藥品費等1.2萬元,成本為61 144元,凈利潤為36 626元,平均凈利潤為366.2元/m2,投入產出比1∶1.59。
3 結論與討論
(1)雖然4號箱養成規格相對較小,但也達到210 g/尾,在市場上也比較暢銷。因此,網箱養殖黃顙魚放養密度180尾/m2以上也可以。
(2)由于管理人員的責任心、技術水平,甚至生活習慣對這種養殖成敗意義極其重大。因此,對黃顙魚網箱養殖管理人員的選擇非常嚴格。
(3)總體來說,網箱養殖黃顙魚投資省、見效快、操作簡便,是一種較好的養殖方式。但由于試驗時間短,試驗仍存在不足之處,在以后的規模試驗中要揚長避短,以獲得更高的產量和更大的效益。
4 參考文獻
[1] 張長競.沙塘網箱養殖瓦式黃顙魚試驗[J].水產養殖,1994(6):27.
[2] 蔣艾青.網箱養殖黃顙魚試驗[J].淡水漁業,2001(1):19.
[3] 李貴雄.山區水庫網箱養殖黃顙魚試驗[J].水利漁業,2007(1):36,38.
[4] 何國力,張谷秋.水庫網箱養殖黃顙魚試驗[J].重慶水產,2001(3):44-45.
[5] 阮慶文.黃顙魚養殖效益高[J].農家致富,2012(11):6-7.
[6] 來兵.黃顙魚養殖高產技術[J].重慶水產,2011(1):32-35.
水庫網箱養殖鯉魚技術
1.網箱養鯉的水域條件①水域條件。水域面積應在100畝以上,水質指標要符合《漁業水質標準》。養殖水域應無水草、雜物,風浪平穩,水流緩慢,環境安靜,交通便利,水深應在4米以上。②水溫、溶解氧、透明度。鯉魚的最適生長水溫為25~30℃,因此,要選擇生長期較長的水域。水域溶解氧要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要大于70厘米,應有微水流。
2.網箱布置和生產設備 ①網箱。常用3×4股或3×5股的聚乙烯線制作網箱,且常設套箱,內層為無結節網箱(封閉式),外層為結節網箱(敞口式),除蓋網之外,全箱為雙層。網箱規格多為5米×5米×2.5米,網目孔徑為2.5~3.0厘米。在蓋網一角的兩邊各留長約l米的活絡網口,便于進行魚種投放和生產期間的檢查等操作。②網箱的架設和布置。多采用浮動式,蓋網應高出水面約50厘米,便于鯉魚上浮攝食,蓋網的網目可大些。根據生產規模的大小,可將多個網箱按箱距2~5米串聯成行,有多行網箱并列時,行距為5~l0米,相鄰兩行的網箱應交錯間隔排列。為了便于人工投喂,也可以將兩只網箱間隔l~2米組成一對,或4只網箱為一組按箱距l~2米“田”字形排列,每對(或每組)的間距為5~10米,然后再串聯成排,排間距應在50米以上。如果網箱設置區的兩岸距離較近,可在兩岸打樁,在樁間系纜繩加以固定網箱。如果網箱設置區水深只有4~5米,水位也較穩定,可以往水下打樁固定網箱,兩排網箱間可搭簡易走道,供人行走和投餌管理。在一定的水域范圍,網箱不可過于密集。當網箱只能設置于水深不足4米的淺水中時,除疏散布置外,還應經常移動網箱,以避免局部水域過度污染。③投餌船和投餌機。人工投餌需配備小船,每人配1只投餌船,可管理4~5個網箱。使用投餌機能定時、定量投喂,可減少餌料浪費,提高餌料利用率,節省勞力。④餌料加工設備。網箱養鯉需采用配合顆粒飼料,養殖者應根據生產規模、餌料需求量,選定相應生產能力的餌料加工機組,或采取集中生產、分散供應的辦法。
3.魚種放養 ①放養時間。魚種一般在4月份前后放養,適宜水溫為12~15℃。網箱要在魚種放養前7~10天下水。②魚種選擇、規格及放養密度。魚種要求體色一致、無潰瘍、無寄生蟲、無鰭條破損等。魚種規格一般為100~150克/尾。在不同網箱內可以放養不同規格的魚種,但在同一網箱內魚種的規格應一致。放養密度一般為150~200尾/米2。③魚種消毒。魚種消毒常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洗20~30分鐘或3%~5%食鹽溶液浸洗10~15分鐘,具體消毒時間要根據魚種體質強弱、水溫高低、藥液濃度等靈活掌握。浸洗消毒時須注意觀察魚的動態,如有異常應立即撈出放養。
4.餌料投喂 ①餌料要求。配合顆粒飼料要營養全面,蛋白質含量在30%以上,不能投喂霉爛變質的餌料。②投餌方法。一般采用人工投餌。從魚種進箱第三天起按魚種體重的0.5%進行投喂。投喂前堅持采取敲擊鐵桶、船沿等方式來制造聲響刺激,使魚種形成條件反射,每次馴食時間不少于45分鐘,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一般7~10天便可馴食成功。投喂顆粒大小適宜的餌料,體重50~200克的鯉魚采用粒徑3毫米以下的,體重200克以上的采用粒徑3~5毫米的。③投餌量及次數。一般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1%~6%。馴食期間日投餌率為0.5%;水溫15℃時,日投餌率為1%;水溫20℃時,日投餌率為2%左右;水溫25℃時,日投餌率為3.5%左右;水溫30℃時,日投餌率可達4%~6%。具體投餌量應視天氣、水溫和魚的攝食等情況而靈活掌握,一般情況下保證魚吃八成飽即可。水溫升到12℃時開始投喂,日投喂2次;水溫20℃左右時,日投喂4次;水溫25℃以上時,日投喂5次;9月份以后日投喂次數逐漸減少到3~4次。
5.生長情況檢查每隔10~15天隨機從各養殖網箱內撈出15~20尾魚檢查其生長情況,觀察體表顏色是否正常、有無寄生蟲,再量體長、稱體重,做好記錄。
6.日常管理 ①日常投餌時應注意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如有異常,應立即查找原因,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在大風浪、水流急或水體混濁的情況下,應注意適當減少投餌量。當水溫急劇下降或陰雨天無風、溶氧降低時,投餌量也應減少。②水位若常有變動,應隨時加以調節,使網箱正常浮于水面。③及時清洗網箱上的雜藻及污物。定期檢查網箱有無破損,框架、浮子、纜繩有無松動;每7~10天或大風前后,應潛水檢查箱體、纜繩等完好情況,防患于未然。④建立完整的生產記錄。為每只網箱編號登記,記錄魚種放養量、生長情況、死亡情況、餌料消耗、魚群活動、魚病防治及天氣、水溫變化等,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7.成魚出箱鯉魚經過6~7個月的養殖,平均體重可達800克以上,這時應根據市場需求、水溫條件等,合理確定出箱銷售時間。養成的鯉魚如不能及時出售,應適當投喂一些餌料,以免魚體減重。
8.魚病防治網箱養殖鯉魚發病率較低,由于密集養殖,一旦發病則流行快、傳染率高,給防治帶來很大困難。因此,應嚴格把好水質、餌料關,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及早發現病兆、準確診斷、及時治療,以減輕病害造成的損失。
轉貼于
一、材料與方法
1. 水域環境條件
養殖庫區選擇在洛南縣謝灣水庫,該庫區交通方便,水域較寬闊,水庫周邊植被覆蓋率高,光照充足,平均水深12米,水源充沛,水質清新、無污染,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和《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的要求,且水庫水體呈微流水狀態,水體交換條件好,溶氧高,浮游動物豐富,屬富營養型水庫,適合網箱養殖濾食性魚類。
養殖網箱設置在水深5~8米,浮游生物豐富的水庫中上游較開闊的庫灣。該區域背風向陽,環境安靜,無雜草、污物,風浪較小,水流緩慢(流速為5厘米/秒),水域表層溶解氧含量為6~10毫克/升。養殖期間,水域表層水溫在13~29.5℃之間,水體透明度在40~60厘米之間,pH值為7.0~8.3。
2. 網箱的制作與設置
①網箱的制作。網箱材料選用3×3聚乙烯線編織的單層結節網片,網片結節為雙死結,網目尺寸為5厘米;網箱采用單層六面體封閉式結構,規格為6米×6米×3米,箱體用直徑10~15厘米的毛竹做支架。
②網箱的設置。網箱上沿露出水面約50厘米,網箱四角用直徑50厘米、高100厘米的圓柱形密封的塑料桶做浮子,磚塊做沉子,放置網箱50個,按“品”字形交錯排列。每排網箱用聚乙烯繩相連,箱與箱間距為4米,成“一”字形排列,兩端用重約20千克有孔的長方形石頭當沉子,拉直錨繩并固定箱體,用以防止大風大浪;排與排之間間隔15米,與水流方向垂直連行排列,以便于水體交換和生產操作。
③網箱的放置。放置網箱前,要仔細檢查箱體,查看網箱是否有破洞和結節松動。魚種入箱前十天網箱下水,浸除網衣中的有毒物質,同時使網衣上著生生物膜,以免擦傷魚種。在魚種入箱前一天再次對網箱進行1次全面檢查,查看四周是否拴牢,網衣有無破損。
3. 節能燈的安裝
在每只網箱中間的水面上架設1只10瓦的防水節能燈,每晚通電照明,誘集浮游動物和飛蛾入箱,這樣既為魚類提供活體餌料,又方便生產管理。
4. 科學放養
①放養品種。主要放養鳙魚種,為了減少青苔等藻類附著網箱,搭養少量刮食性魚類——武昌魚。
②魚種來源。投放的魚種由洛南縣魚種場培育,選擇體色正常、體質健壯、鱗鰭完整、規格整齊、無傷無病的優質大規格鳙魚種進行放養。
③放養規格與放養密度。鳙魚種放養規格為450~520克/尾,每箱放養150尾。同時,每個網箱搭配放養180~200克/尾的武昌魚50尾。
④魚種消毒。魚種在捕撈、篩選、運輸、計數等操作環節中,應做到輕、快、穩,盡量減少機械損傷,降低魚病感染機會。在魚種入網箱前,用3%食鹽溶液對魚種浸洗消毒約10分鐘,殺滅體表各類病原菌,然后將魚種緩慢倒入網箱中,盡量減少因溫差而引起的應激反應。
⑤投放時間。由于冬季魚體活動能力差,在操作過程中可減少魚體損傷,提高魚種成活率,選擇在2009年12月15日中午(晴天)將魚種投放入箱。
5. 日常管理
①開燈誘餌。每天(雨天除外)天黑開燈,天明關燈。開燈時間一般控制在夏季19~20時,春、秋季17~18時;關燈時間控制在7~8時。
②經常巡箱。每天堅持早、中、晚巡查,觀察水色、魚的攝食與活動情況,檢查網箱有無破損,發現破損及時修補。
③網箱清洗。要經常清洗、翻曬網箱,及時清理網體,保證箱內外水體正常對流交換。清箱從一邊開始,提起網衣,用竹條抽打,用長柄尼龍刷在網衣上來回洗刷或用手揉搓并在水中擺動以疏通網目。操作時要細致,不要損壞網衣。一般10~15天清洗1次,洪水季節若水體渾濁,應適當增加清箱次數,并及時撈取網箱內的死魚。
④防逃防洪。經常檢查網箱有無破洞,防止逃魚損失。洪水季節要及時清理網箱周圍的垃圾,并及時調整錨繩的長度,確保網箱底部距水體底部至少2米以上。
⑤適時施肥。根據網箱周邊的水質與水體中的浮游動物含量、魚的生長情況,分3次(6月10日、8月5日和9月28日)給網箱設置區周邊補施化肥共23千克(尿素6千克、過磷酸鈣15千克、氯化鉀2千克),以促進水體中浮游生物的生長。所施化肥必須用水充分溶解,均勻潑灑于網箱設置區周圍,而且在施肥時必須先施磷肥和鉀肥,后施氮肥,次序不得顛倒,也不能同時混合施用。
⑥數據記錄。認真仔細地做好日常管理記錄,內容包括每天的氣溫、水溫、水位變化,每箱魚的放養日期、放養數量和放養規格,魚的活動、攝食、防病治病以及死魚情況,網箱清洗、翻曬日期等,為分析養殖生產總體情況提供依據。
6. 病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病害防治方針,在用藥防病時,嚴格按照《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的規定進行。除了在魚種放養時給魚體進行徹底消毒外,養殖過程中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開春3~4月份做好水霉病的預防工作,每個網箱第一天用2~2.5千克食鹽對水潑灑,第二天用0.5毫克/升水霉凈全箱潑灑,第三天用同樣濃度的食鹽溶液全箱潑灑,以徹底殺滅水霉病菌。
②定期使用漂白粉等消毒藥物吊袋、掛簍進行疾病預防,每只網箱用4只袋子,每袋裝漂白粉100克,連續3天。因為藥物隨著水體對流損失較多,所以使用的劑量可適當大一點。
③在魚類生長旺盛的6~9月份,每月對養殖網箱水域以及周邊2米以內的水域用生石灰潑灑1次,每次用量為15~25克/米3,以調節凈化水質。
④在7~8月份用氯制劑與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交替掛袋,用于防治寄生蟲性疾病。
在整個養殖生產過程中,由于科學管理、預防及時、用藥方法得當,魚種未發生疾病。
二、結果
1. 養殖收獲情況。2010年11月23日開始出售商品魚,11月30日結束,收獲商品鳙魚7020尾,重量21 902千克,平均尾重3.12千克;收獲武昌魚2400尾,重量1320千克,平均尾重0.55千克,網箱養殖平均單產為12.9千克/米2,商品魚養殖平均成活率為94.2%。
2. 養殖經濟效益。生產商品鳙魚21 902千克,平均售價為10元/千克(網箱邊價格),收入21.9萬元;生產武昌魚1320千克,平均售價12元/千克(網箱邊價格),收入1.58萬元,兩項合計收入23.48萬元;生產總成本為7.227萬元,總利潤16.253萬元,每口網箱利潤為3250.6元,投入產出比為1∶3.25。
三、分析與討論
1. 網箱養殖是目前水庫水域開展商品魚養殖最易發展的形式,適度規模發展對水體負面影響較小,可顯著提高水庫養殖綜合效益。
2. 網箱養殖商品魚起捕比較方便,在日常管理中必須及時掌握魚的生長情況,并密切關注市場行情,把握起捕時機,是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關鍵。
3. 網箱養殖的水域一定要選擇背風向陽、環境安靜、水流緩慢、水質好且餌料生物豐富的富營養型水庫。
4. 水庫網箱的布局要科學、合理,養殖過程中需準備幾只空箱,以便于翻箱和曬箱。
5.網箱養殖密度要根據養殖水域浮游生物豐歉程度來確定,密度過小浪費網箱,密度過大不利于魚類生長,達不到預期上市規格。
6.放養規格要依據出箱上市要求(體重3千克左右)而定,放養規格過小,不能預期上市;規格過大,成本過高。因此選擇500克/尾左右鳙魚種較為合適,這樣既能做到當年放養當年上市,又能縮短養殖周期。
7. 搭配放養的魚種要適量,每箱放養規格200克/尾左右的武昌魚種50尾(不超過2尾/米2),這樣既能刮除箱壁上的附著物,防止網箱網眼堵塞,保持網箱內水體交換的暢通,增加經濟效益,又可降低洗箱的勞動量。
關鍵詞 黃顙魚;網箱養殖;套養;細鱗斜頜鲴;產量;效益
中圖分類號 S9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276-01
黃顙魚(P.fulvidralo Richardson)為鲇形目、鮠科、黃顙魚屬,俗稱汪丫魚、黃姑、黃臘丁;在我國分布較廣,喜棲息于河川緩流和水庫、湖泊等水體中,屬底棲生活魚類,是一種典型的廣食性小型經濟魚類[1]。黃顙魚食性雜,飼料系數低,抗病力較強;由于其肉質細嫩、肌間刺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售價居高不下。
為了探索網箱養殖黃顙魚套養細鱗斜頜鲴的效果,筆者于2011—2012年在南陵縣進行了網箱養殖黃顙魚試驗,現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養殖水域狀況
本試驗養殖水域水質清新、溶氧豐富、各項水質指標符合GB 11607《漁業水質標準》和NY 5051《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的規定,氨氮含量在0.05 mg/L以下,水位較穩定,水深適宜,周圍無工業污水流入,養殖實施地點交通相對便利,電力設施齊全。
1.2 網箱與設置
網箱結構為4.0 m×3.0 m×1.5 m(長×寬×高),雙層,內層用聚乙烯無結網片制成,網目大小為0.8 cm,外層用4.0 m×3.0 m×1.5 m的聚乙烯網片縫合而成,網目大小為3 cm,面積為12 m2封閉式網箱。網箱箱口及箱底部用直徑為0.5 cm的網繩縫合并且在4個角留出來10~15 cm的綱繩,用以固定箱體之用,使網箱放置在水體中不變形。網箱設置點位于水庫背風向陽處,水深4~5 m,透明度為1.2 m。網箱入水深為1.0 m,露出水面為0.5 m,網箱放置呈“非”字型排開,行間距3.0 m、箱與箱距離為2.0 m,行網箱兩邊用錨綱固定,泡沫塊作浮子。使用的新網箱,先放入水中浸泡7~10 d,使網衣上附著藻類生成生物膜,以避免魚種入箱時磨擦受傷;使用隔年網箱下水前用太陽曝曬、清水沖洗,同時用20 mg/kg高錳酸鉀浸泡20 min進行網箱殺菌消毒。
1.3 魚種放養
放養黃顙魚種從南陵縣當地購得。于2月12日、3月6日分2次運回入箱,入箱時規格放養黃顙魚規格為15~25 g/尾,放養密度為500尾/m2;細鱗斜頜鲴規格為12 cm/尾,放養密度為每只網箱放養10~15尾。魚種入箱用5%的食鹽水溶液浸浴5 min后入箱。
1.4 黃顙魚馴食
黃顙魚進箱第2天開始馴食,馴食開始用全價配合膨化黃顙魚專用料,按照“慢—快—慢”及“少—多—少”的原則進行投喂,每天投喂5次,然后逐漸減少投喂次數。7 d左右若黃顙魚上浮吃食魚達80%時,則說明馴食成功,此時應控制在每天投喂2次,上午、下午各1次。
1.5 飼養與管理
餌料投喂日投餌量視天氣、水溫的變化而定,一般為魚體重的1%~7%,其中養殖早、后期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1%~4%,高溫季節為魚體重的4%~8%;日投餌2次,時間掌握為天亮后1 h與傍晚天黑前1 h,每次投餌量以2 h內吃完為度。平時勤巡箱,檢查網箱的安全,注意觀察魚的活動和攝食情況,以調整投餌量。每7 d調整1次餌料投喂率。
1.6 病害預防
黃顙魚病害較少,但應注意預防,網箱中一旦發病則損失較大。因此,加強防病非常重要。養殖期間每隔15 d用生石灰、晶體敵百蟲、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在網箱四角輪流掛袋。
2 結果與分析
2.1 成活率
起捕期間對1#、2#、3#、4#、5#、6#網箱進行黃顙魚及細鱗斜頜鲴成活率進行統計,分別為91.9%、95.9%(表1)。
2.2 產量及效益
2012年10月1日開始陸續起捕上市,至2012年12月7日結束,共產商品黃顙魚5 832 kg,平均尾重162 g,最大個體重369 g;收獲細鱗斜頜鲴40.2 kg、平均尾重492 g;投入餌料7 582 kg,餌料系數為1.3,實現產值12.07萬元,飼料、人工、網箱折舊、漁藥等費用等共計6.52萬元,總利潤5.55萬元,平均利潤770.8元/m2,投入產出比1.00∶1.85。
3 結論與討論
網箱養殖黃顙魚是利用水體空間進行優質水產品養殖,具有養殖周期短、見效快、便于管理養殖模式。從試驗結果可知,網箱養黃顙魚平均盈利770.8元/m2,經濟效益較為可觀,在周邊具有示范帶動作用。在養殖黃顙魚網箱內套養寡食性魚類細鱗斜頜鲴有利水質改善。由于網箱養殖黃顙魚需要投喂大量飼料,飼料殘渣及黃顙魚糞便促進網箱內藻類生長,若任其藻類生長且不進行清除,箱體四周就會著生大量藻類以致堵塞網眼,影響箱體內外水體的交換,進
(下轉第278頁)
而影響網箱內魚類生長。利用細鱗斜頜鲴生物學特性攝食殘餌及附著在網箱四周藻類,有利網箱內外水體交換,促進黃顙魚生長,同時在不增加投飼的情況下每只網箱可收獲得細鱗斜頜鲴商品魚6.7 kg。
黃顙魚體表光滑無鱗,易受傷,試驗中所用黃顙魚種是從當地選購,因運輸路途近,采用低密度、低溫時段進行運輸,選購魚種規格相對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入箱前進行魚種消毒,養殖成活率較高,個體差異小,群體產量較好。因此,在進行網箱養殖黃顙魚時,應首選經人工馴化投喂全價膨化顆粒料黃顙魚種,使黃顙魚入箱后盡快攝食人工飼料,提高魚種成活率。
此次試驗細鱗斜頜鲴放養規格為12 cm/尾,放養密度10~15尾/箱,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各網箱放養成活率平均為95.9%。從整個試驗過程網箱附著藻類生物量來看,各網箱附著藻類較少,可以達到控制附著藻類、利于箱體內外水體交換的目的[2-6]。因此,筆者認為此次試驗放養細鱗斜頜鲴規格為12 cm、放養密度按每只網箱10~12尾較為適宜。
4 參考文獻
[1] 蘇雪紅.水庫小網箱養殖黃顙魚試驗[J].內陸水產,2001(1):9.
[2] 王榮林,周玉慶,馬國方,等.蟹池青苔生物生態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水產,2007(6):42.
[3] 周華書.黃顙魚網箱養殖技術[J].福建水產,2007(2):46-47.
[4] 錢華,張和林,卜興泉,等.蟹池套養細鱗斜頜鲴青苔少效益高[J].水產科技情報,2009,36(4):168-170.
關鍵詞 黃鱔;網箱養殖;集約化
中圖分類號 S966.4;S96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4-0279-02
黃鱔(Monopteras albus)俗稱鱔魚、田鰻、長魚等,為溫熱帶淡水底棲生活魚類,在我國分布廣泛。黃鱔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旺,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淡水養殖品種之一,我國的黃鱔養殖主要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蘇、南昌、四川等地。近年來,福建省的三明、寧德、南平、龍巖等地陸續開展黃鱔養殖,但還處在試養階段,養殖規模總體較小,產量偏低,效益尚未凸顯。
2008年以來,福建省建寧縣建達漁業有限公司開展了網箱生態養殖黃鱔技術試驗示范,投放規格為6 m2的網箱1 200個,經過4年的試驗示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表1)。其中,2011年7月12日,投放平均規格為16 g/尾的鱔種開展養殖,10月 21日受福建省科技廳委托,三明市科技局對“網箱生態養殖黃鱔技術示范”項目進行了實地測產,現場隨機抽樣驗收網箱3個(每個6 m2),平均每個網箱產出黃鱔27.2 kg,最小個體體長26 cm,體重18 g,最大個體體長56 cm,體重313 g;個體平均全長41 cm,平均體重102.1 g,平均成活率達86.1%;平均增重19.7 kg,增重倍數2.6,折合3.28 kg/m2,飼料系數1.76,按現行價50元/kg計算,產值226.7元/m2,扣除種苗、飼料、人員工資、網箱折舊等費用122.5元/m2,利潤104.2元/m2,投入產出比1∶1.85。
1 養殖池選擇與改造
應選擇在交通便利、避風向陽、周邊環境安靜、四周無高大樹木和建筑物、無工農業和生活污染、地勢稍高、不易淹沒、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渠分開、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NY5051―2001)》、鱔種和餌料魚易得的地方建池。養殖池以東西走向、長寬比約為3∶2、面積2 000~10 000 m2、池埂高1.8~2.0 m、水位能長期穩定在1.4~1.5 m、進排水設施完善的池塘為宜[1]。
2 網箱設置及相關配套
選用30目的聚乙烯無節網片制作成規格為3.0 m×2.0 m×1.5 m的長方體敞口式網箱,四周用木樁固定,上端用鋼絲繩拉緊。在池塘中以多排并列排開,每排相隔3 m,排內網箱間隔1 m,離塘埂3 m以上。網箱入水深度0.8 m,出水0.5 m,離底0.4 m以上。平均每1 hm2水面設置網箱600只左右。這種網箱設置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水體養殖面積,網箱中的溶氧含量高,有利于黃鱔的生長。在每個網箱兩端水草水面上放2個投餌臺。放養前15 d,用生石灰450 kg/hm2消毒池塘和箱體[2]。
3 移植水草
養殖前應先在池塘、溝渠等天然水域將水草培養好。水草以水花生(喜旱蓮子草)為最佳,水葫蘆、紅萍次之。放鱔種前20 d往網箱中移植水草,移植時去根洗凈后用菊酯類藥物和硫酸銅對水草進行浸泡殺蟲消毒,主要是殺滅水草上的螞蝗等寄生蟲。待藥性消失后,在網箱內投放占網箱面積70%~80%的水花生,以為黃鱔提供遮蔭和棲息場所,同時還具有凈化水質、增加水體溶氧量、提供魚巢、預防敵害等功能[3]。
4 鱔種選擇與投放
一般在6月,挑選體質健壯、無病無損傷、黏液豐富、活動敏捷、體色呈黃色或青黃色、帶有大斑點的野生深黃大斑鱔或淺黃細斑鱔的苗種作為鱔種,而背色青灰、烏黑、體形纖細、頭大尾小的劣質苗種不宜作鱔種。采用帶水運輸,運輸時間在10 h以內,同時應避免高溫天氣運輸。放養規格為30~50 g/尾、放養密度為9~12 kg/箱。入箱之前最好使用碘制劑,并加入一定量的電解維他浸洗5~8 min,并挑除傷病的個體[4]。
黃鱔馴食成功后,投放濾食性和刮食性魚類,每1 hm2水面分別放養規格為5~6 g/尾的鰱魚種、鳙魚種、鯽魚夏花、13~15 cm的細鱗斜頜鲴4 500、1 200、2 250、750尾。
5 馴食
從市場選購的鱔苗和野生鱔苗,為了使之接受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養殖時必須先進行馴食。馴食時,在每個網箱兩端水草密集的水面上設置2個飼料臺,黃鱔入箱后3 d內不投放任何餌料,使其處于饑餓狀態,第4天傍晚開始投喂約為黃鱔體重1.5%的蚯蚓(或魚糜、配合飼料的混合料,魚糜∶配合飼料=9∶1)。馴食1~2 d后,改喂絞碎的鮮活小雜魚、螺絲肉等,并不斷增加配合飼料,7 d后使鮮魚和配合飼料各占1/2,直至養殖結束[5]。
6 日常管理
6.1 餌料配置
黃鱔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注意保持蛋白質和氨基酸平衡。目前,黃鱔的常見飼料為鮮魚拌配合飼料,鮮魚以低質魚為主,配合飼料應選擇全價黃鱔配合飼料,魚糜與配合飼料各占1/2,并注意攪拌均勻。馴食的飼料品種應保證可持續供應,以免供應不及時導致黃鱔減食或拒食,影響黃鱔的養殖效益。
6.2 投喂
根據黃鱔晝伏夜出、喜靜怕動的生活習性,實行1 d喂1次,17:00―18:00投喂,全天的投喂量1次喂完,一般按黃鱔體重的3%~6%投喂,以黃鱔在20~30 min內吃完為宜。上午不驚動黃鱔,讓其休息,減少活動和消耗能量,促進生長。應根據攝食情況、水質狀況、季節及天氣變化等,適時增減投喂量。
6.3 水草
初移植時,可追施適量氮肥以促進水草旺長。養殖過程中視水草生長情況進行治蟲施肥,保持箱內的水草碧綠長青。當水草高度超過出箱口時,為防止黃鱔順草外逃,應及時割去。
6.4 分箱
投放規格為30~50 g/尾的黃鱔,養殖過程中一般只需要在放養后60~70 d分箱1次,分箱次數太多,不僅影響食欲,而且也會影響成活率。
7 水質調控與病害防治
7.1 水質調控
7.1.1 周期性施用微生物制劑。自鱔種入箱后,每隔10 d,周期性施用微生物制劑――養殖寶(主要成分為多種益生菌,有效活菌數高達20億個/mL以上),用量為深1m的水面首次使用15 kg/hm2,自第2次開始用量減半。使用時將養殖寶15 kg/hm2對水225 kg/hm2充分浸泡4 h后全池潑灑。
7.1.2 適時換水和調節水體pH值。養殖過程中,池塘水位應保持1.5 m,水位過低或水質惡化要適時加水或換水;每個月于施用微生物制劑前3 d用生石灰調節1次水體pH值。
7.2 病害防治
7.2.1 徹底清塘消毒。投放鱔種前,為了殺滅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和其他的有害生物,要用足量生石灰進行徹底消毒。
7.2.2 水生植物的蟲害防治。要加強對箱體內水花生的管理。夏季水花生易遭蟲害,可使用純生物殺蟲劑噴殺,切勿使用1605、甲胺磷、殺蟲霜等。
7.2.3 飼養前的換水與藥浴。苗種運至目的地后需先換水,新、舊水的溫差必須≤2 ℃。用碘制劑浸洗黃鱔5~8 min,并加入一定量的電解維他。
7.2.4 藥物預防。根據不同疾病選擇不同的預防方法:預防腸炎病,可在飼料中拌入大蒜頭、食鹽、大蒜素等;預防肝臟損壞,在黃鱔攝食量較大時,使用保肝寧(含膽汁酸)拌飼投喂,每月1~2個療程;預防傳染性疾病,可用環保型藥物(如雙銨碘凈、聚維酮碘、季胺鹽絡合碘、一元二氧化氯等)每隔15 d對池水殺菌消毒1次;預防腸道寄生蟲病,可用驅蟲藥物拌餌,30 d為1個療程。
7.2.5 做好飼養管理工作。馴食用的蚯蚓,使用前先用3%~4%食鹽水浸泡5~8 min,可以有效預防黃鱔腸炎病。高溫季節經常換水,始終保持池塘水質的鮮、活、嫩、爽,每隔15 d向池塘內潑灑1次生石灰20~30 mg/L,以為黃鱔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若無法換水,則每隔15 d全池潑灑1次養殖寶。為了防止箱體內水質惡化,要定期清除網箱上的附著物,促進網箱內外水體的交換。食場需要每天都進行清理,并每隔7 d用生石灰消毒1次[2-3]。
8 參考文獻
[1] 羅實亞,王善武.黃鱔的人工生態養殖[J].現代農業科技,2012(5):345-346.
[2] 袁榮干,黃愛軍.池塘網箱養鱔的常見問題與改進建議[J].海洋與漁業,2012(7):66-67.
[3] 羅法剛.黃鱔網箱標準化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3):280-282.
1. 重新調整養殖網箱的布局
根據產量計劃確定養殖網箱的規模。通過當地政府組織,科技人員闡明養殖網箱合理布局的科學道理,廣泛動員養殖戶按比例拆減70%的現有網箱,并根據(NY/T 5061―2002)《無公害食品 大黃魚養殖技術規范》標準,進行重新布局。
2. 加強網箱區環境的日常保護
(1)每個養殖區網箱連續養殖兩年后,應統一收上擋流裝置及網箱,休養3~6個月。
(2)根據放置網箱地點的淺與深,養殖4~5年后,可在預留的空閑海區內移動網箱位置。并對原網箱點的底質進行清理,以利底質生態環境的修復。
(3)網箱區的環境衛生:一是“漁排”上的人糞尿等生活污水、廢棄物、殘餌、垃圾、病死魚、油污等應收集上岸進行無害化處理。二是換洗網箱應在彩條布箱內消毒后沖洗,并把沖洗網箱的污水進行收集和處理。三是“漁排”要有防油污設施。
3. 推廣魚、貝、藻間養的生態養殖模式
在留足網箱之間的通道和周邊空間的前提下,采用海水魚網箱、貝類、藻類養殖區間隔布局。貝類可濾食水體中懸浮的殘餌顆粒和浮游植物而生長良好,并使海水變得清潔;藻類可吸收魚類和貝類排放的氮、磷而生長良好,且藻類光合作用產生的氧,可增加水體中的溶氧量,保證魚、貝生命活動需要,促進魚、貝類產生的污染物的氧化,還可生產出優質貝、藻產品。如此在網箱區一帶形成一個互利互補的良性生態群落,既提高海區養殖效率,又可以改善海區生態環境。
4. 使用優質、適口人工配合顆粒飼料并適量投喂
優質、適口的人工配合顆粒飼料能夠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餌料系數,減少殘餌量。應以優質的浮性人工配合飼料代替鮮雜魚肉投喂,既可保護水產資源,又可減少殘餌對網箱養殖區的污染。
二、為海水魚網箱養殖提供種質優良與體質健壯的苗種
1. 苗種的種質要求
使用原種或經選育的生長快、個體大的良種親魚;改變目前由于濫用小個體親魚進行近親繁殖,造成海水魚養殖種類個體小型化、抗病力下降和性成熟提前等種質退化現象。
2. 苗種的體質要求
推廣低密度生態式培育,大黃魚全長2厘米魚苗的出苗量宜控制在每立方米5000尾以下(其他海水魚養殖種類還要更低些),做到育苗階段不用藥或少用藥,魚苗生長快、活力好、無病害,成活率高。
網箱養殖的海水魚魚種放養密度應適當,不是密度越大越好。在網箱區水較深、布局合理、水流暢通和水質良好條件下,養殖的大黃魚可按每平方米單產105公斤或每立方米單產15公斤、成活率90%的計劃,以及魚種和養成魚的規格來投放魚種。
三、病害的防控
目前網箱養殖海水魚的主要疾病是由病毒性、細菌性、寄生性、敵害生物、餌料引起的及其他引起的。防治魚病,應以防為主。
1. 苗種檢疫
(1)苗種的調運或投放前要進行檢驗、檢疫,防止病原體帶入。(2)有病的苗種應在原地進行治療、處理,痊愈并殺滅了傳染性病原后才能調運與投放,從源頭上切斷病原傳播。
2. 病害防治綜合措施
1.1試驗地點
1.1.1試驗地點2013年5月10日在吉林省白山市云豐水庫三道溝江段用網箱養殖斑鱖成魚試驗。試驗網箱二支,分A和B。1.1.2網箱條件網箱規格為(長×寬×高)4×4×6m,所用網片網目3.5cm。制做網箱的網片均為二層。用2寸直徑鍍鋅鐵管做成框架,用直徑50cm、長80cm的泡沫塑料做浮子,每2m設一個浮子。 網箱設置在背風,水流緩的頭道溝。將很多的網箱,聯在一起。上面設置生活區和生產區。
1.2魚種放養
A箱:斑鱖魚種春片規格11.8g/尾(體長7.1cm,全長8.6cm)。放養量1040尾,放養密度1040尾(12.27kg)÷16=65尾(0.77kg)/m2。B箱:斑鱖二齡魚種規格217g/尾(體長21.7cm,全長26.1cm)。放養量640尾,放養密度640尾(138.88kg)÷16=40尾(8.68kg)/m2。放養前將魚種用4%鹽水浸洗10min。計數后放入網箱內。
1.3飼養管理
魚種入箱后,每天投喂二次餌料魚。餌料魚主要是池沼公魚(冰鮮魚),還有在云豐水庫內捕撈的麥穗、棒花等小雜魚。冰鮮魚化開后,用4%食鹽水浸泡2h,然后向網箱內投喂。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
1.4魚病防治
1.4.1選擇無病,健康的魚種進行養殖。
1.4.2運輸中操作小心,勿使魚體受傷。
1.4.3魚種入箱前用4%食鹽水浸洗10min。
1.4.4投喂的飼料魚一定要新鮮。特別是在7、8月份高溫季節,更要注意。
1.4.5以防為主,在高溫季節,要用抗菌類藥物,氟苯尼考純粉,每噸飼料魚用100g,與飼料魚一起攪拌均勻。攪拌后要放置30min,然后投喂。也適當用殺蟲藥,每半月用一次;高溫季節每半月用一次。
1.4.6養殖季節要經常清洗網箱上的附著物,保證水流暢通,同時也起到防病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重新設置新的網箱,將箱內的魚倒進新箱。
1.4.7一般在7、8月份易發生魚病,主要是爛鰓、腸炎。這時要投喂氟苯尼考純粉,每噸飼料魚加100g。將藥與飼料魚在一起攪拌后,放置0.5h后才可以投喂。同時要停食1d,然后少量投喂。
1.4.8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混合比為5:2,濃度為0.7g/m3防蟲。用滴流的方法進行。即用塑料桶裝上藥液,倒掛在網箱上方,使藥液下流。塑料管的粗度直徑在5mm,通入水中后,從深度1m以下開始,每半米有一小孔,孔徑為2—3mm,管的長度可達水深度5.5m處。在鴨綠江水流的上游設置,每次設置二根管,每3d用藥一次,2h藥物用完。
1.5測定及觀察項目
每天早、中、晚各巡視網箱一次,觀察魚類的活動和攝食情況;測定水溫和透明度一次;每三天測定溶氧和pH值一次;不定期測定魚類的生長情況,同時檢查魚體是否有寄生蟲及其它疾病發生。2013年5月和8月對鴨綠江三道溝江段水質進行污染和浮游生物進行監測。
2、試驗結果
2.1鴨綠江三道溝江段水質及浮游生物情況
透明度80—170㎝,溶氧7.2—11.1mg/L,pH值8.0—8.7。COD5.27mg/l,總磷0.014mg/l,總氮3.560mg/l。浮游植物72/1.08萬個/mg/L,浮游動物155/3.715萬個/mg/L。
2.2成魚出網箱規格
A箱成魚出箱規格為體長23.9cm,全長27cm,體重261.3g/尾。B箱成魚出箱規格為體長28.4cm,全長33.6cm,體重609.1g/尾。
2.3成魚出網箱成活率
A箱養殖成活率為80%。B箱養殖成活率為93.4%。
2.4成魚出箱產量
5月10日放養,10月3日養殖結束,養殖期共146d。A箱:出箱尾數832,總產量217.4kg;單產為13.6kg/m2。B箱:出箱尾數598,總產量364.2公斤;單產為22.8kg/m2。
2.5生長情況
A箱:增重倍數:261.3g/尾÷11.8g/尾=22.1倍。特定生長率:SGR(%)=Ln(Wt-Wo)/T×100=Ln(261.3-11.8)/146×100=5.519/146×100=3.78。(式中SGR:特定生長率;Ln:自然對數;Wt:出池規格;Wo:放養規格;T:試驗天數。)B箱:增重倍數:609.1g/尾÷217g/尾=2.8倍。特定生長率:SGR(%)=Ln(Wt-Wo)/T×100=Ln(609.1-217)/146×100=5.971/146×100=4.09。(式中SGR:特定生長率;Ln:自然對數;Wt:出池規格;Wo:放養規格;T:試驗天數。)
3、討論
3.1關于成魚飼料
斑鱖是可以吃死魚的小型兇猛魚類。經試驗,用冰鮮雜魚飼養斑鱖成魚效果很好。投喂時魚類攝食兇猛。所以在生產上投喂冰鮮魚或水庫中的小型成魚,進行規模化養殖是可行的。但投喂的飼料魚一定要保證其鮮度,不能投喂儲存時間長或變質的飼料魚。這樣就要保證有冷庫或較大的冰柜,用來儲藏飼料魚。保證飼料魚的質量,就能夠取得防治魚病、獲得較高魚產量的理想效果。
3.2抓好防治魚病的關鍵環節
在A網箱中,斑鱖春片養殖成魚(二齡),此階段很易得病。特別是爛鰓和腸炎病,一旦感染,死亡率很高,本試驗達死亡率達20%,也很難治療,嚴重地影響斑鱖的養殖成活率和經濟效益。相比之下,B箱是養殖的斑鱖三齡成魚,其發病率低,死亡率僅6.6%,這個階段的成魚不易得病。經幾年來的前期工作,筆者深刻地認識到,防病重于治病。在本試驗中,采取了如本文試驗方法中1.4魚病防治中所提到的八種防治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在7、8月份到來之前,6月下旬就要采取防治措施,投喂藥物,主要是用氟苯尼考藥物,每三天到一周就得投喂一次藥餌魚。魚病防治工作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的工作內容,涉及到養殖生產的成敗,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3.3關于斑鱖成魚的生長
莼湖鎮,有著1500多年的海洋文化底蘊。近年來,莼湖鎮在積極發展海洋經濟,帶動城鎮建設和其他產業綜合發展,特別是在形成海洋旅游雛形、城鎮框架拉大、綜合環境改善、工業經濟發展等方面花了大力氣,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全鎮經濟總量達到40億元,其中一產8億元,二產30億元,三產2億元,財政收入8852萬元,人均收入5074元,先后擁有“浙江省網箱養殖第一鎮”、“中國青梅之鄉”、“中國牡蠣之鄉”等美譽。
致力于發展海洋經濟,
總產值超過7億元
近年來,莼湖鎮的發展重點是建設奉化東部海洋大鎮,依托象山特優勢,發展海洋經濟,提高城鎮檔次,進而帶動各行各業快速發展。積極做好適度控制外海捕撈、扶持網箱養殖和大力培育海洋休閑3篇文章,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值7.32億元,占全鎮農業經濟總量的91%,從業人員達到28000多名。全鎮現有9000多名漁民轉產轉業,分別投入網箱養殖和海洋休閑業,部分漁民還投身到海洋運輸和海產品加工,極大地保護了有限的海洋資源。一是積極發展外海捕撈業。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莼湖一帶的吉奇就有奉蚶和吉漿進貢朝廷。在宋朝,就形成了桐照、棲鳳和洪溪3個漁業村,村民世代以出海捕魚為生。如今全鎮擁有漁船497艘,其中250馬力以上鋼質外海捕撈漁船有327艘,去年實現外海總收入3.25億元。在適度控制外海捕撈的同時,注重培養漁民素質,增強愛護海洋意識;鼓勵漁民積極改革網具,保護海洋生態;積極依托科技,提高捕撈質量和安全保障。外海捕撈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興起,海上接鮮船、鮮活魚運輸車、冷凍冷藏、魚品加工等產業不斷興旺,解決了8000多名漁民的勞動就業。目前全鎮有寧波和奉化市海鮮品加工龍頭企業6家,其中寧波致遠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水產加工、海鮮運輸,其加
工產品遠銷東南亞國家和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二是重視發展海洋養殖業。積極扶持養殖業的發展,無論是網箱養殖,內塘養殖,還是牡蠣養殖,鎮黨委政府想方設法為養殖戶排憂解難。目前,全鎮擁有海涂面積3萬多畝,網箱養殖31300只,內塘養殖16800畝,牡蠣養殖11300畝的規模,實現養殖業經濟總量2.88億元,從業人員達到1100多戶、18501人。注重擴大養殖規模,不斷提高養殖品種檔次,外塘養殖主要有大黃魚、美國紅魚、七星鱸魚、黑鯛、紅鯛、銀鯧魚等,內塘養殖主要有奉蚶、牡蠣、青蟹、南美白對蝦、白蟹等名貴海鮮,水產品原始性和鮮味成分豐富,產品附加值高。三是因地制宜發展海洋休閑業。在大力培育海上養殖的同時,還花大精力挖掘海洋休閑旅游資源,引導轉產轉業漁民解放思想,把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做到綠色無公害、保持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擺上了黨委政府議事日程。從2002年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進行招商引資,并于2003年初在桐照黃家灘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海上旅游休閑項目―――向陽海岸休閑娛樂公司,繼而在2003年下半年,又成立了一家集餐飲、娛樂、休閑、住宿為一體的“海上人間”娛樂休閑城,開辟了游海水、觀海景、吃海鮮、購海貨、住海島等娛樂休閑項目。可以說 ,莼湖鎮的海洋旅游日益興旺,游客人數與日俱增。
致力于振興工業經濟,
各類企業達到560多家
面對宏觀調控政策和生產要素制約趨緊的情況,莼湖鎮積極順應形勢、主動化挑戰為機遇,努力轉變工業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和制度創新,使經濟綜合實力更加強勁。一是各項經濟指標增長明顯。盡管全鎮地理優勢并不是很突出,但是通過不懈努力,目前全鎮已發展到560多家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生產總值30億元,從業人員11800多人,工業銷售13.8億元,自營出口2120萬美元。二是積極培育“塊狀經濟”。近年來,著手對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幾個產業區塊進行聚集,形成舍網、下陳、洪溪和桐蕉司4個塊狀經濟帶,目前該4個區塊擁有企業300多家,其中上億企業2家,500萬以上企業60多家。 在桐蕉司工業區塊,已經形成不銹鋼和電動工具兩大產業鏈,其中包括8家不銹鋼企業和50多家電動工具配套企業,使資源在同一區塊內得到共享,發揚了效益,提高了企業競爭能力。三是產業優化升級步伐不斷得到加快。近年來,全鎮企業技術改造力度不斷加大,2002年技術改造資金1.16億元,2003年達到1.34億元,去年達到1.79億元,連續3年技術改造投入均超過1億元。目前,全鎮企業產品不斷打入國際市場,質量信譽和企業規模深受合作伙伴贊許,產品在市場上深受青睞。其中協誠電動工具有限公司電動工具有限公司電動工具、寧波怡順旅游用品有限公司賬篷在國際市場上名聲鵲起;南海集團公司運用科技興企,創造了人均創利稅20萬元的佳績。
致力于營造新型城鎮,
公共投入達億元
按照省中心鎮建設總體規劃,注重“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方針,堅持“以地生財、滾動發展”原則,拓展新區規模和拉大城鎮框架,構筑中心鎮發展新藍圖,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近年來,已設計完成了《莼湖鎮總體發展規劃》,拉大了莼湖集鎮框架近一倍,使城鎮發展空間更趨科學合理。一是城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全鎮投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8500余萬元,重點實施下湖線一級公路、中心小學、穿鎮道路、村級公路和港灣式停靠站建設,為實施中心鎮建設規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積極實施自來水工程,成立自來水公司,日供水能力達到8000噸,惠及6個行政村,29000多人。二是積極實施新興城鎮計劃。莼湖鎮近年來推出了一批新型農村住宅―――梅苑小區小康住宅工程,共有80多套住宅。以提高城鎮檔次為目的的行政區中心廣場建設項目,已經通過報批、經過專家認證。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全面實施,舊房拆建等各項工作都已全面就緒。涉及城鎮形象工程的舍輞溪河道整治改造工程,已進入招標階段,集休閑、活動、綠化于一體,該工程將在年內動工。
致力于加強基層組織
建設,“民情系列”制做法
得到推廣
莼湖鎮黨委不斷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全面提升黨建工作整體水平,確保黨的先進性建設取得實效、走在前列。一是突出主體優先,在加強村級班子建設上走在前列。大力整合村干部隊伍,配強配齊村級班子。支持關心村干部工作和生活,為全鎮各村書記、村主任每年進行一次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在全鎮17個非公有制企業中建立黨支部,廣泛開展“達規范,創五好”活動。嚴格規范農村“四項制度”,不斷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涌現了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小康建設示范村―――袁岙村優秀典型。二是突出體制創優,在創新服務群眾上走在前列。莼湖鎮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推出了“四公開一承諾”和“民情系列”制度,把鎮干部照片、名字、電話、職務全部在各村公開,推出“民情車、民情箱、民情冊、民情窗、民情室、民情會”系列制度,各項工作更具透明,群眾監督更加明顯,涌現了章胡村優秀農村指導員胡志波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干部。三是突出思想領先,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上走在前列。積極開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社會風尚,認真開展“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城鎮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廣泛開展“
黃鱔網箱養殖病蟲害較多,大致可分為5類:一是生態性疾病,主要是收購運輸、養殖中管理不善,導致生態失衡而引起的,如發燒病、發狂病等;二是細菌性疾病,如腐皮病、赤皮病等;三是真菌性疾病,如水霉病等;四是寄生蟲病,如棘頭蟲病、毛細線蟲病等;五是各種蟲害,如水蛭、水老鼠等。由于發病初期很難觀察到,一旦病癥明顯就會造成較大的損失。對于黃鱔網箱養殖常見病蟲害的防治,國內眾多專家、學者、技術人員提出了不少有效技術。要以“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為方針[1],保持黃鱔養殖箱內外的生態平衡。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經驗,現總結如下。
1常見生態性疾病的發生癥狀及防治技術
1.1發燒病
發燒病主要在運輸途中發生,主要是因為在運輸過程中,密度過大,黃鱔分泌的黏液過多,積聚發酵,溶解氧降低造成的。該病的癥狀為:黃鱔互相纏繞,體表黏液大量脫落。在預防上,應嚴格控制裝運密度;套運泥鰍,利用泥鰍上下躥游特征,防止黃鱔相互纏繞;在運輸箱中添加生姜片,每箱100 g[2]。治療需要及時更換新水。
1.2發狂病
發狂病一般在初夏和晚春發生,主要是鱔苗剛下箱后,由于天氣、環境等突變造成應激反應強烈,降低鱔苗體質,使其生理代謝紊亂,影響黏液分泌,使鱔苗體表的皮膚失去抵抗力,導致病毒侵襲感染而發病。病鱔沒有食欲,常在箱內或纏繞在水草上似箭狀快速游動,類似發狂;呼吸困難,頭伸出水面,張口;身體以“S”和“O”狀旋轉掙扎,全身肌肉表現痙攣發抖;用手接觸其身體,有僵硬感,體表沒有明顯外傷、潰爛,黏液少或無粘性黏液脫落[2]。預防上,在運輸中,保持水溫穩定及水環境優良,以盡量減少環境變化造成的應激;為增強黃鱔體質,可將維生素C、復合多維等拌入飼料中投喂,以降低應激反應。治療上,可在箱內外全池潑灑速健V9 0.3 g/m3水體;然后在患病網箱內潑灑植物抗毒C 10 mL/箱[3]。
1.3出血病
出血病在苗種投放前期或成鱔入冬前易發,是由于苗種質量不好,或天氣因素如連續低溫、降雨等惡劣環境,造成黃鱔抵抗力降低,而使細菌、病毒交叉感染的一種綜合征。病鱔晚上將身體部分露出水面,白天將頭部露出水面,體表布滿血斑,而且血斑的形狀各異,偶爾全身有彌漫性出血癥狀,最明顯的部位是腹部;紅腫,口腔、鰓部都有血樣黏液,解剖肝臟腫大、黑褐色、無彈性,腹腔、腸道充血。預防上,可用聚維酮碘10 g/m3水體浸洗鱔體。治療上,首先進行全箱消毒,可選用戊二醛,第2天全箱潑灑聚維酮碘1 g/m3水體;配合內服藥物,如止血藥物、抗病毒藥物、大蒜素等,連服7 d;用菌毒凈1 mg/L對全箱潑灑,同時在飼料中添加三黃粉3 g/kg、鱔康寶5 g/kg進行投喂[4]。
2常見細菌性疾病的發生癥狀及防治技術
2.1腐皮病
腐皮病常在夏秋季節發生,主要是放養密度大、苗種規格不一致、分箱操作不當、網箱浸泡有問題等因素造成鱔體受傷,使細菌感染所致。病鱔體表有黃豆粒大的圓形、橢圓形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最明顯的部位是腹部兩側;病鱔頭常伸出水面,游動乏力;嚴重時其表皮腐爛,出現潰瘍,嚴重的骨胳和內臟露出,偶爾可見腸道、充血發炎。預防上,應盡量避免鱔魚受到損傷;立秋后,控制水草面積,保持網箱內有15%的空水面;在白露前和寒露前,用生石灰30 g/m3水體遍撒網箱,連續撒3~5 d。治療上,可用聚維酮碘1~2 g/m3水體進行消毒;將蟾蜍去頭,在池中拖動[5]。
2.2 赤皮病
赤皮病在春末夏初高發,大多數是捕撈或運輸造成外傷,從而使細菌侵入皮膚而引起的。病鱔體表局部有出血發炎癥狀,鱗皮脫落,特別是腹部和兩側比較嚴重,呈塊狀脫落。預防上,可用漂白粉1 g/m3水體,對水全池均勻潑灑。治療上,可將病鱔放入2.5%食鹽水浸洗15~20 min;或者用2.5%~10.0%的食鹽水擦洗患部。
2.3 細菌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病在夏季最為流行,主要是黃鱔吃了腐敗變質的餌料或饑飽不均,使腸道有寄生蟲寄生等所致。病鱔行動比較慢,沒有食欲,體表特別是頭部發黑,腹部有紅斑,紅腫,輕壓腹部會流出黃色或紅色的黏液,腸內無食物,局部或全部充血發炎。在預防上,平時投喂時拌入少許大蒜素投餌,不投喂腐敗變質餌料,及時清除殘餌,防止水質惡化;用生石灰30 g/m3水體,清池消毒。治療上,以內服與外用藥物相結合為原則,每5 kg黃鱔用磺胺噻唑5 g或呋喃唑酮1 g拌餌投喂,連喂3~5 d;每5 kg黃鱔用大蒜素3~5 g拌餌投喂,每隔5~7 d連續投喂3 d;每10 kg黃鱔用地錦草、辣蓼或菖蒲500 g煎汁,拌入飼料內投喂,連續喂3 d;外用藥物常用生石灰10 g/m3水體,或漂白粉1~2 g/m3水體,或禽用紅霉素溶液2~3 g/m3水體,浸泡黃鱔10~15 min。
2.4爛尾病
爛尾病在高密集養殖池和運輸途中比較易發,且不容易治療。其是由產氣單胞菌中的一種細菌引起的疾病。病鱔尾部充血發炎,然后肌肉壞死潰爛,嚴重時尾柄或尾部肌肉腐爛,只有尾椎骨露在外面。預防上,應加強黃鱔池的水質與環境衛生管理,避免細菌大量繁殖。治療上,可用聚維酮碘1~2 g/m3水體進行消毒;用呋喃唑酮0.24 g/m3水體,全池潑灑;用金霉素0.25 U/mL浸洗消毒患病黃鱔;將蟾蜍去頭,在池中拖動。
3常見真菌性疾病的發生癥狀及防治技術
常見真菌性疾病主要是水霉病,在晚春、早冬最為流行。該病主要是由于黃鱔相互咬傷、機械損傷或致害生物侵襲致傷,而傷口被水霉菌感染所致。發病初期無明顯癥狀,幾天后患處有棉絮狀的菌絲向外長出,并迅速在體表蔓延擴展,成為肉眼可見的“白毛”,肌肉糜爛;患病黃鱔離穴獨游,沒有食欲,最后消瘦死亡。預防上,可用生石灰消毒,注意操作過程中避免鱔體受傷。治療上,可用5%碘酒或1%孔雀石綠軟膏擦抹患處;用2%~3%食鹽水浸泡病鱔 3~4 min,連續浸泡2~3 d;更換新水,全池潑灑0.04%蘇打水和0.04%食鹽水。
4常見寄生蟲病的發生癥狀及防治技術
4.1棘頭蟲病
棘頭蟲病主要是棘頭蟲的頭部鉆入黃鱔腸壁黏膜后,破壞組織,常裹在胸壁黏膜內形成包囊,使腸中其他致病菌進入腸壁,引起發炎所致。病鱔幾乎沒有食欲,體色變青發黑,紅腫。解剖后可以看到腸內有白色條狀蠕蟲,體長8.4~28.0 mm,可以收縮,吻部牢固地鉆進腸黏膜內,從而引起腸道充血發炎,嚴重時可造成腸穿孔。預防上,可用90%晶體敵百蟲0.05 g/m3水體,全池潑灑。治療上,每100 kg黃鱔用甲苯咪唑和左旋咪唑0.2~0.3 g,拌餌投喂,隔2 d后再用同樣方法投喂1次;每50 kg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40~45 g混于飼料中投喂,連喂6 d。
4.2毛細線蟲病
毛細線蟲病主要是毛細線蟲的頭部鉆入腸壁黏膜層,通過破壞組織,使腸中其他病菌可以侵入腸壁,引起組織發炎潰爛。病鱔腹部向上,頭伸出水面,體色發黑,紅腫;解剖后可以看到后腸內有乳白色、細小如線、體長2~11 mm的毛細線蟲。預防上,可以用90%晶體敵百蟲0.05 g/m3水體,全池潑灑。治療上,可以用水浸泡獸用敵百蟲片(0.5 g/片),然后碾碎,按0.1%的量拌飼料進行投喂,連喂6 d;每50 kg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5.0~7.5 g拌飼料進行投喂,連喂6 d。
5常見蟲害的發生癥狀及防治技術
5.1水蛭
水蛭危害的患病黃鱔活動遲緩,食欲減退,影響生長。用肉眼可見到出血點,大量寄生時鱔體會流血不止。預防上,可在放苗前用生石灰進行徹底清塘。治療上,在苗種下箱前用聚維酮碘10 g/m3水體浸泡10 min;用禽畜類血放入箱中誘殺水蛭[6];用10 mg/L的CuSO4浸洗鱔體10~20 min。
5.2水老鼠
水老鼠可以咬破網箱,位置在水面上下幾厘米處。預防上,每天早上提起網箱四角,上下檢查網箱,發現箱內有殘餌應及時撈出。及時修補網箱被咬洞口,經常在養鱔池四周用鼠夾捕鼠和投放鼠藥滅鼠[7]。
6參考文獻
[1] 劉文燕.黃鱔網箱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4):326,328.
[2] 程咸立,鄧德虎,邊光中,等.池塘網箱黃鱔病害的預防與治療[J].水利漁業,2005,25(1):66-67.
[3] 呂代鈞.黃鱔網箱健康高效養殖技術[J].農家顧問,2011(2):39-42.
[4] 柳富榮.魚塘網箱生態健康養殖黃鱔技術研究[J].現代漁業信息,2010,25(1):3-6.
[5] 周羽英,張華東.黃鱔網箱養殖新技術[J].新農村,2011(1):32.
浙江省寧波市海水網箱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起始于1990年代,并在過去的20多年里得到了迅速發展。傳統海水養殖網箱的數量眾多,結構型式各有差別,但絕大多數傳統網箱都是竹竿、木板或鋼管結構的小型網箱,多為正方形,規格為3m×3m,部分為6m×6m;由于受環境污染、養殖方式的影響,病害頻發,養殖產量、成活率、經濟效率每況日下,面對困境,如何解決網箱養殖企業、養殖戶養魚的現狀,從技術層面上講,改造網箱,預防病害、縮短養殖周期,提高養殖魚類品質和口味,促進國內市場消費,開拓國際市場。而三層網箱是在養殖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的結果,其特點是擴大了網箱的養殖容積,是一種單位面積魚類產量高,養殖成活率高,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強,且投資成本低的網箱,并且該網箱對生態環境影響低,對周圍水質環境污染小。其設置有三層網衣,因此可以養殖三種適合不同水層的魚類,分別投放于相應的網衣內,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由于多層網衣的深度大,在喂食時魚糧可以在網衣內停留較長時間,大部分的餌料會被各層魚類所吞食,且上方魚類所產生的排泄物也有部分被下方魚類吞食,因此不但餌料使用率高,而且對周圍水質環境污染小,同時也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
一、三層網箱的構造
網箱木材全部采用進口櫸木,木板寬度為25cm,厚度為9cm,木板接口處留出50cm,用不銹鋼螺絲固定;采用直徑為38的聚乙烯繩作為樁繩;為增加網箱抗風浪能力,網箱均制作成雙層木板;浮子均采用直徑為45cm實心泡沫浮。中層網箱和外層網箱采用雙層網衣,利用網片間的摩擦以減少污損物的附著。根據養殖海區實際情況,可以設置不同規格的三層網箱。本試驗在寧波市象山縣新橋鎮網箱養殖基地和西滬港網箱養殖基地開展,采用外層網箱規格為25m×25m×8m,網眼3.5cm,網衣42股,中間層為24m×24m×7m,網眼3.2cm,網衣32股,并在6m×6m或3m×3m框架上安裝9只6m×6m×5.5m網箱,網眼2.8cm,網衣32股。
二、養殖環境選擇
養殖區內海水污染少,年平均海水鹽度20‰~32‰,年平均pH值8.0~8.5,年海水溫度12℃~25℃,砂石底質,水質清澈,適合海水魚類養殖。水深8m以上,流速30cm/s~150cm/s,最大流速不超過2m/s,無洄旋流,透明度在1.0m左右,附近有山阻擋,風浪較小。
三、養殖模式
1.普通養殖養殖品種以適養魚類為主。2.立體生態養殖網箱養殖區一定區域內養殖海帶或其它大型藻類,三層網箱以適養魚類為主,內外層間距間養殖海參,海參以海帶為餌,而網箱養殖過程中殘餌糞便則轉化為海帶生長的養分,從而達到綜合利用、生態習性無補,構建魚、藻、海參立體養殖模式及綜合生態效應。
四、養殖試驗
1.養殖時間:2011年4月~2011年12月2.養殖地點:寧波市象山崇堍港和西滬港3.養殖品種大黃魚、鯛科魚類、鱸魚、美國紅魚等。4.放養規格最外層放養平均規格250g~300g的黑鯛或300g~400g的真鯛;中間層放養平均規格0.8kg~1kg的鱸魚或規格1kg以上的美國紅魚;最里層放養平均規格80g~100g的大黃魚或規格200g~250g的鱸魚。5.放養數量外層放養黑鯛或真鯛50000尾,中間層鱸魚35000尾或美國紅魚40000尾,最里層大黃魚1500尾或鱸魚1200尾。6.養殖結果(1)生長速度外層黑鯛每月增重約50g,中間層鱸魚增重約80g,紅魚每月增重150g以上;最里層鱸魚每月增重約20g~30g,大黃魚每月增重30g以上。(2)餌料系數上層魚吃剩的餌料和排泄物,成了下層魚的飼料,所有魚在同一水體中形成共生關系,餌料投喂減少32.9%。(3)品質由于各種魚類生態習性互補,活動面積大,不但體型好、味道鮮美,鱸魚出口價格比傳統網箱高800美元/噸。(4)養殖周期大黃魚常規養殖需17個月達到商品規格,而通過三層網箱養殖14個月就可到商品規格,周期縮短3個月,黑鯛常規養殖達到500g規格需23個~24個月,三層網箱養殖18個月即可到500g規格,養殖周期縮短5個月以上。(5)人力一只立體多層大網箱養殖面積相當于16只傳統的淺水小網箱,由于投餌、換洗網衣的次數下降,1個勞動力可以管理2個~3個三層網箱;傳統網箱由于換洗網衣、投餌次數多,1個勞動力僅能勉強管理15個網箱,因此三層網箱與傳統網箱相比勞動力減少了50%以上。(6)病害應用了鱸魚、大黃魚免疫防病新技術和病害測報網絡,在線水質監控技術,養殖病害發生率比全市平均發病率低8%~10%。(7)養殖經濟效益養殖試驗采用6個三層網箱,3個大黃魚-鱸魚-黑鯛,3個養殖大黃魚-美國紅魚-黑鯛。2010年4月份通過改造網箱,最里層養殖大黃魚、黑鯛、鱸魚,中間層部分養殖美國紅魚,2011年4月,把養殖在最里層的鱸魚放養到中間層,黑鯛放養到外層,至2011年12月出箱,鱸魚成活率90%,產量50400kg,售價36元/kg,產值181.44萬元。黑鯛養殖成活率95%,平均規格500g以上,產量23750kg,售價50元/kg,產值118.75萬元。美國紅魚平均成活率100%,規格2.0kg以上,產量80000kg,售價24元/kg,產值192萬元。大黃魚養殖成活率80%~82%,養殖規格500g以上,產量6560kg,售價50元/kg,產值22.14萬。6個網箱共計產值2153.73萬元,網箱制作投入80.4萬,魚種投入514.08萬,飼料投入450萬,人工管理、燃料、折舊、加工試驗等128.7萬,獲利980.55萬,平均每只三層網箱獲利163.425萬。
五、分析討論
1.飼料系數和環境效應從普通模式上看,6個三層網箱的養殖魚增重了27萬kg,鮮雜飼料投入160.71萬kg,而飼料投入為16.6元/kg,按普通網箱養殖1kg黑鯛魚需8kg鮮雜飼料,養殖鱸魚需10kg鮮雜飼料,養殖美國紅魚需9kg鮮雜飼料,大黃魚需7kg~8kg鮮雜飼料,達到同樣養殖效果,需投入鮮雜飼料238.44萬公斤,飼料投入約為24.72元/kg,也就是說養殖1kg魚,三層網箱比普通網箱節省了2.9kg鮮雜飼料,餌料系數下降了32.9%。從立體生態模式看,網箱中的殘餌、魚類排出糞便轉化為氮、磷等物質,被人工放養在這里的海帶、海苔等藻類和浮游植物來吸收;而海帶等餌料又可作為養殖在網箱區間的海參食用,且藻類光合作用產生的氧,可增加水體中的溶氧量,保證魚生命活動需要,促進魚類產生的污染物的氧化,海區上中下層存在的物種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食物鏈,對港灣的生態修復作用巨大。2.勞動力資源隨著勞動力資源的緊缺,勞動力成本上漲幅度很快,已影響到很多行業的開工和進一步發展,由于三層網箱空間大,水體流動性好,最里層網衣3個月一換,中間層和最外層由于采用雙層網衣和生物防污,可以不用換洗網衣,而普通網箱原來1個月一換網衣,勞動強度大,人手多,大大抑制了生產的發展,三層網箱把更多的人力從繁雜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便于更好的日常管理。3.經濟效益由于三層網箱養殖周期短,降低了氣候風險,提高了成活率,而且在餌料和人力上節省了大量的成本,因此從傳統的資源消耗性漁業經濟轉變為高附加值的生態漁業經濟,在保持生態平衡中提高了復養指數和單位經濟效益。4.品質三層網箱由于水體交換性好,各種魚類生態習性互補,活動面積大,魚體發生病害少,養殖魚種經過先期的免疫,大大減少了用藥,從而提高了養殖魚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