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屈原寫的詩

屈原寫的詩

時間:2023-05-30 09:04: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屈原寫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由于社會和個人的因素,詩人的思想情感大多是豐富、復雜甚至矛盾的,不能以悲或喜簡單地加以概括、劃分,但縱觀中國古典詩歌,其思想內容多寫悲愁,抒寫悲愁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旋律。上自屈原的《離騷》開啟先河,下承杜甫發揚廣大,延至李清照一脈相續,言愁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特質,是中國詩人永遠的情結,言愁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詩篇,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我們的民族經歷了太多苦難,而我們中國詩人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憂國憂民,反映在詩歌中,抒寫悲愁是歷史傳統和詩人情感的必然選擇。鑒賞古典詩歌的思想感情,就必須學會剪理詩歌的千愁萬緒, 只有這樣,才能走進古典詩歌,走進詩人的心靈,領略古典詩歌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結合有關詩人詩作加以探究:

第一,家國之愁。人生天地間,無不有家國之愛、故鄉之思。當國家罹難,詩人無不書寫濃濃的家國之愁。這種憂國憂民之愁根據不同的背景和際遇,又可分解為家國之恨、戰亂之憂、黍離之悲、故鄉之思。屈原的《離騷》,為中國古典詩歌奠定了悲愁的基調。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說:“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種深怨幽愁,是國仇家恨,源于屈原的大愛。從屈原開始,這種大愛與大愁并生的情感濡染了一代代中國的詩人騷客,并逐步形成傳統,鑄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核。“詩圣”杜甫更是以其善感的心靈觸摸時代,以深廣的襟懷體恤蒼生,用如椽的巨筆描述國難。在《對雪》一詩中詩人寫道“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時刻關注著“安史之亂”的戰況, 詩人的悲憫情懷與日月齊光,昭示后人。心憂天下,是我們的民族魂。

在抒寫家國之愁的詩歌中,還包括思鄉詩和懷古詠史詩,游子思鄉的原因除了國難和戰亂外,還有羈旅異地、客居他鄉、仕途失意、貶謫流離、科舉落第等多種原因,抒發的情感都是羈旅之愁、故鄉之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在詩人屢試不第后客居建德江時所寫,那種落魄失意和思鄉之情充塞江天。懷古詠史詩抒寫的是盛衰之悲,其目的是借古諷今,以前朝的國運衰微警醒當朝統治者要以史為鑒,其實質憂慮的仍是國家的盛衰安危。特別是中晚唐詩歌和兩宋詞中,這類詩歌居多,如杜牧的《泊秦淮》、劉禹錫的《石頭城》、王安石的《金陵懷古》等。

第二,離別之愁。送別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詩人一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來表達離愁別緒,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許渾的《謝亭送別》一詩,詩人用“紅葉青山”反襯對朋友的留戀之情,用“滿天風雨”的凄涼之景來表達蕭瑟孤寂、黯然神傷的離別之情。還有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劉長卿的《重送裴郎中貶吉州》等,都異曲同工,堪稱送別詩的典范。

第三,相思之愁。謳歌愛情是詩歌乃至一切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在古典詩歌中愛情詩是最能撥動心弦的華章,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名句。愛情詩按照相思雙方的關系可以細分為閨中懷人、游子思婦和悼亡懷舊三類。閨怨詩多寫女子閨中思念丈夫,丈夫出征或出游或經商,如王昌齡的《閨怨》詩。而柳永的《蝶戀花》一詞抒寫的是游子思婦,詞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用夸張手法訴說了相思愁深。愛情詩中最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當屬悼亡詩,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是字字血淚、句句真情,讀來令人“惟有淚千行”。

第四,失意之愁。中國詩人大都懷有治國安邦平天下的雄心壯志,他們年輕時積極入世,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李白的“濟蒼生,安社稷”,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這些詩人理想的集中體現。但由于生不逢時,朝廷昏聵,政治腐朽,社會黑暗,他們有的屢遭貶謫、仕途坎坷,有的受人排擠、有志難伸,有的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有的知音難覓、懷才不遇,有的品格高潔、不與塵俗為伍。當他們的理想在殘酷的現實中破滅,難免會有落寞失意之愁,甚至消極避世、迷茫沉淪。這種情感態度的產生也是合乎情理的、值得同情的,我們應該深入體味、準確把握。

中國古典詩歌抒寫悲愁有些單寫一種愁,但大多詩詞抒寫多種愁思,并且多種愁思往往是彼此聯系、富于變化的。李清照的《武陵春》就抒寫了由悲轉喜、由喜轉悲、悲喜交集的感情變化。詞的上闋由傷春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國破家亡,喪夫失愛,流落江南,孤苦伶仃,觸發了更多更深的悲愁,人事皆休,欲語淚先流,悲至絕望。接下來“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兩句,情感轉好,心有些喜。最后兩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悲從心來,愁生千鈞重,難以驅遣。一轉一深,一深一妙,抒情婉曲幽深,布局錯落有致,復雜矛盾的情懷展露無遺。大凡經歷戰亂、憂國憂民、個人又遭遇不幸的詩人,他們的作品常常悲愁千結,像屈原、李白、杜甫、王安石、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陸游等。

試問閑愁都幾許,鑒賞古代詩人的作品,需要我們字字推敲,知人論世,走進詩人的心靈,傾聽詩人的心聲,領略詩人豐富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毛詩序》。

[2]司馬遷 著《史記?屈原列傳》。

第2篇

屈原是在禮崩樂壞、社會政治大動蕩的戰國后期登上政治舞臺的,在善與惡,美與丑,忠誠與背叛,投降與反投降的斗爭過程中,以其道德勇氣和價值承擔,為中國知識分子優秀傳統的形成和精神譜系的確立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彰顯出了某些重要的現代知識分子固有的精神性特征。在人文精神逐漸衰落,知識分子愈來愈被有機化而喪失了批判的鋒芒,知識不再被視為探索真理的武器而是買賣的資本,以及知識分子的“自救”與“救世”成為普遍關注焦點的社會轉型時期,在“專家越來越多而知識分子卻歷史性地消失了”(福柯語)的時代,作為政治斗士和人民詩人的屈原身上所擁有的知識分子精神性特征卻被異樣顯著地凸現出來,其知識分子品格對于當下知識分子的人格重建與走出精神困境也不無啟示意義。這或許正是屈原能夠超越時空,引發當代人強烈情感共鳴的原因所在。

屈原無疑是一個痛苦的理想主義者,更是一位政治悲劇人物,遭遇“勢”對“道”的擠壓和排斥幾乎是屈原式以道自重的傳統知識分子共同的精神性困境與悲劇性宿命。

“眾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離騷》),朋黨小人以揚才露已、傲視君王的名義,迫使屈原遠離了權力的中心而流亡,把一個既是國家和君王的忠臣,又是代表著社會良心的真正知識分子打入了另冊,顯然這是作為個體生命的知識分子所不能承受之重。隨著勢對道的擠壓,道的尊嚴與價值的失落,無道的楚國也敲響了自己亡國的喪鐘。屈原的痛苦和精神困境源于他無力以道抗勢,無法以一己之力量挽狂瀾于既倒,獨自去守護道的獨立地位和精神價值。屈原的絕望源于勢高于道,特別是勢以裸的暴力對道的貶抑和否定。雖然如此,屈原仍然以個體的力量抗衡著如磐的黑暗,為道的莊嚴性而與勢相抗頡,乃至于最后以死來反抗絕望。

知識分子永遠是批判性的,超越時代的思想意識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人格,使作為生命個體的屈原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而處于孤獨的困境。屈原的知識分子品格還表現在德性與知性的統一德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藝術就是反抗”,馬爾庫塞賦予了藝術和審美一種政治性的革命和造反功能,他以為藝術是用“被壓迫者的語言”去“抗議和拒絕現實社會”,因而,革命與抗拒才是藝術的本質,藝術最終是以一個虛幻的世界來疏離和超越現實,使反抗主體獲得了再生。屈原作為知識分子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和不可調和的抗爭性,更集中更準確地體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之中。在屈原后期的詩歌創作中,他以藝術的形式(政治抒情詩)來控訴現實政治的黑暗,批判楚王的無道和昏庸,抒發心中的憤懣和理想,既有對高遠理想境界的熱烈追尋,又有對丑惡現實的深刻悲哀。《離騷》正是這樣一部抒憤之作。

屈原自沉汨羅江無疑正是這種崇高體驗激勵的結果。屈原是希望以死明志,以極端的方式來反抗絕望。亦即是說死亡本身是他自由意志的抉擇。“隨波逐流的圣人之道,既非他所能效法,漁父那野云閑鶴式的隱式哲學,亦不足以消除他心中的積怨,他需要的只是將精神與肉體一齊放置到邪惡的熔爐中冶煉,以痛苦的代價去獲得生存的意義。這只能是以身殉道的超越。”生命的毀滅本來是人類最本質和固有的焦慮和恐懼,規避和延遲死亡是一切動物更是人的本能,屈原卻視死如歸,不僅是坦然地迎對死亡,更準確地說是勇敢地擁抱死亡。

他的自沉不單成就了詩人的性格,更為死亡本身鑄入了濃郁的情感色彩和鮮明的人格特征,使死亡產生了沉郁悲壯的崇高力量,昭示出了他以死明志、用生命的毀滅來見證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徹底背叛和決裂的堅定決心。屈原為理想而生,為反抗絕望而死,以死亡實現了生命意義的升華,提升了人的主體精神,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抗爭,將一個大寫的人的形象矗立在幾千年來人們的心中,把知識分子反抗無道社會的激情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的覺醒意識使他定格成中國古代社會最為崇高、偉大的歷史人物之一。

第3篇

關鍵詞:杜甫;屈賦;藝術手法;浪漫主義;意象;情思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6248(2017)01-0009-06

Abstract: QU Yuan is the learning example of DU Fu in his creation of poetry. DU Fu’s poem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QU Fu,especially in artistic technique. This paperanalyzed the contents of DU Fu’s poems which is relevant to QU Fu by mean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 Fu has literary pursuit of critic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re are many direct applications of QU Fu in his creation. And he is also influenced by QU Yuan’s personal spirit and cultural mentality. DU Fu’s creationis influenced by the technique of metaphorin QU Yuan’s poems, such as “Li Sao” to express his rich feelings.QU Yuan compa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nd uses flowers and birds in nature to express beauty and ugliness. In the choice of the image, DU Fu learns from Qu Fu, but he expands the symbol of images to all natural things.Some of DU Fu’s romantic poems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QU Fu’s romanticism. Through fantasy and the god world, QU Fu’s romanticism depicts magnificent strange pictures, and such romanticism is also expressed by hot and insistent pursuit of ideals and beliefs.Similarly, DU Fu’s poems also construct the virtual world by fancy imagination, but the images are affected by real person and full of optimistic and romantic affection.Some of DU Fu’s poems inherit the theme of sorrowful autumn in QU Fu, with the images of dead wood, autumn rains, and autumn wind.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is type of poem written by DU Fu both exceed that written by QU Yuan. DU Fu’s poems not only enrich and develop this theme but also expand the expression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it.

Key words: DU Fu; QU Fu; artistic technique; romanticism; image; emotion

歷史上,杜甫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卒時卒地、家世籍貫、李杜交游、重要行蹤、李杜優劣、詩史說、杜詩風格集大成說等方面,成果為數眾多,在此不一一例舉。近些年,關于杜甫的研究成果頗豐,一些文章就杜甫詩歌的藝術手法進行了深入研究,談到杜甫對屈原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大都從文化精神和政治思想方面來考察。人們用文化學的方法探討屈原和杜甫身上獨特的人文精神、文化心態,探討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較少關注杜甫在藝術手法上對屈原及其作品的繼承與發展,本篇文章就該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 別裁偽體親風雅的創作追求

作為一位集大成的詩人,杜甫詩歌受到前代許多優秀詩人的影響。元稹說:“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1]宋人認為杜甫為詩歌集大成者,無一字無來處。以《杜詩鏡銓》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其中箋注杜詩淵源的共有21家或者文體,涉及到的文體或作家有《詩經》《離騷》、司馬遷、柏梁體、漢魏樂府等等。由此可見,杜甫作為“集大成”的詩人,頗善向古人學習,并在前人的基A上有所揚棄,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正如他自己詩中所說的那樣:“別裁偽體親風雅, 轉益多師是汝師。”“別裁偽體”,重在創造;“轉益多師”,強調繼承;即有所揚棄,博采眾長,在繼承和借鑒的同時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這諸多的眾家之長中,杜甫深受屈原的影響,誠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做后塵。”屈賦是他在詩歌創作上學習的榜樣。

屈原及其作品對其后中國的文學創作有極為深遠重要的影響。魯迅高度評價“其影響于后世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2],可以稱得上是“逸響偉詞,卓絕一世”,其文學成就哺育了各時代的作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屈原無論從藝術手法和人格精神上都對杜甫產生了很大影響。

杜甫在不少詩作中直接表達了自己對屈原的仰慕與學習。如《上水遣懷》:“中間屈賈輩,饞毀竟自取。”《贈鄭十八賁》:“羈離交屈宋,牢落值顏閔。”《地隅》:“喪亂秦公子,悲涼楚大夫。”《壯游》:“氣屈賈壘,目短曹劉墻。”《送覃二判官》:“遲遲戀屈宋,渺渺臥荊衡。”《戲為六絕句》其三:“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醉時歌》:“先生有道出羲黃,先生有才過屈宋。”《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不必伊周地,皆知屈宋才。”《陳拾遺故宅》:“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

除此之外,杜詩還有不少直接從屈賦里點化的句子,可明顯看出其中的學習和借鑒。《醉歌行》里的“眾賓皆醉我獨醒”清晰可見 《漁父》“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影子;《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里“諸生頗盡新知樂”和《少司命》“樂莫樂兮新相知”極為相似;《憶昔二首》中“遠行不勞吉日出”點化自屈原《離騷》中“歷吉日乎吾將行”一句;杜詩“江中風浪雨冥冥” “冥冥甲子雨”“無邊落木蕭蕭下”皆酷似屈原《山鬼》里“雷填填兮雨冥冥”“風颯颯兮木蕭蕭”兩句;《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浩歌彌激烈”《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中“嗚呼生別離”有《少司命》中“臨風恍兮浩歌”“悲莫悲兮生別離”二句的痕跡;更有《佳人》中“零落依草木”與《離騷》中“惟草木之零落兮”這樣意境相同的悲秋名句;《戲作寄上漢中王二首》里“秋風裊裊吹江漢”、 《江上》“高風下木葉”等句與《湘夫人》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兩句頗為神似。不難看出,無論是對屈原及其作品的欣賞與追求,還是對屈賦大量的點化及運用,這都可以看做是杜甫對屈賦的欣賞與學習。

二、 一脈相承的浪漫主義手法

繼《詩經》開創現實主義創作傳統之后,屈原又開創了與其并肩而立的浪漫主義文學傳統,這一傳統哺育了其后從者甚眾的浪漫主義作家。屈原生活在江漢川澤山林之饒的中國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富饒的物產使生活在此地的人們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追求自由和發展個性。楚地氣候溫潤潮濕,森林茂密,河湖星羅棋布,地貌奧曲多變,這些自然條件極有利于培養人們的浪漫情思[3]。再加之楚人信鬼神,重祀,巫風盛行,對未知神靈世界的追求和信奉更容易激發想象。特殊的自然生活環境,與詩人本身良好的文學素養及個性因素合力,共同塑造了屈賦浪漫主義的文學創作特征。屈賦的浪漫主義,一方面在于他的創作中通過幻想和神靈世界描繪出瑰麗奇異的畫面:如《離騷》中詩人幻想自己神游天地之間,《九歌》中塑造出許多豐富生動的神話人物。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不向現實妥協,感情熱烈奔放,敢于執著追求理想,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其在《離騷》中表現出的那種敢為追尋理想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執著。杜甫那些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作顯然是受到了屈賦浪漫主義的影響。一方面,杜詩中一些非現實的仙境及神話人物的塑造與描寫是深受屈賦影響的。杜甫的《陂行》一詩可見非常明顯的痕跡。對比一下屈原的《遠游》和杜甫的《陂行》不難看出這一點。

祝融戒而還衡兮,騰遣鸞鳥迎宓妃。張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遠游》

此時驪龍亦吐珠,馮夷擊鼓群龍趨。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枝翠葉光有無。咫尺但愁雷雨至,蒼茫不曉神靈意。《陂行》

鸞鳥與驪龍,宓妃與湘妃等,杜甫利用大膽奇特的幻想,在現實的寫實之外,賦予了陂闊大奇特之美。杜甫在《陂行》中刻畫營造了一個同屈賦中極為相似的神異世界,可見其受到了屈原此種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影響。在杜甫詩中,類似描寫神仙世界的其他詩作也不在少數。《奉同郭給事湯東靈湫作》寫到:“翠旗澹偃蹇,云車紛少留;”又寫:“鮫人獻微綃,曾祝沉豪牛。”全詩除篇首寥寥數語外,其內容都是描繪神異幻境,這其中的神靈鬼怪大部分源于楚辭。再看虞舜與羲和二神(《同諸公登慈恩寺塔》),馮夷(《玉臺觀二首》),蒼梧帝子(《過南岳入洞庭湖》),山鬼與湘娥(《祠南夕望》)等許多杜詩中的神話人物,皆是屈賦中創造和描繪過的神話形象。

杜甫除了在神異幻境的創作上高度學習屈原之外,在詩歌創作上大膽不羈的想象更是與屈賦一脈相承。屈原被誤解和放逐,深有舉世皆濁和不被理解的痛苦,詩人通過想象,在幻想的空間中神游八方,借此排解胸中苦悶,尋求安慰。《離騷》《遠游》等作品中皆充滿詩人想象構造出的虛幻世界,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杜詩雖不如屈賦那樣有大量且豐富生動的神話世界和神仙形象,但其通過奇特想象來構造虛幻世界,塑造形象的匠心是相同的。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一開始寫的是當詩人登上大雁塔,立于塔頂俯視長安城,這是對詩人身處現實世界的真實描寫。接下來通過“回首叫虞舜”便將現實與想象出的時空連接起來,這與《離騷》中屈原于九天俯瞰楚國、重華陳詞中的場景何其相似。杜詩:“途窮乃叫閽。天老書題目,春官驗討論。”(《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與《離騷》中“吾令帝閽開關兮”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二人在不同時空同游于虛幻的神仙世界。杜甫詩中“昆侖”與“瑤池” 、“羲和”與“少昊”皆是幻想中的神仙,而非塵世俗人,詩人將脫離凡塵的幻境和神仙形象融進詩歌進行創作,使全詩充滿奇異絢麗的浪漫主義光彩。杜甫在其詩《桃竹杖引贈章留后》中用了晉時張華的神話傳說,還通過諸如“水仙”和“江妃”等一些神話形象的塑造和刻畫來表達個人理想,展現詩人欲“乘濤鼓ぐ椎鄢恰閉庋浪漫大膽的想象。在以現實主義著稱的杜詩作里,正是這些為數不多洋溢著詩人幻想非現實主義大膽奇特的創作,讓我們接近和了解他沉郁頓挫詩風外的另一種風格,這些詩歌創作神奇而又獨具光彩。

杜甫創作上浪漫主義的另一面則是他在詩歌中表現出的樂觀開朗和浪漫情思。詩人在《百憂集行》中曾回憶年少時:“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這首詩將詩人青年時的活潑敏捷躍然于眼前,閃現一種樂觀青春的積極浪漫色彩。在其詩作《飲中八仙歌》中著力描寫了8位名士浪漫生活的典型場景。用飽蘸熱情和贊賞的筆墨來著力刻畫8位名士,體現了杜甫對這種放達樂觀、灑脫不羈浪漫精神的追隨與贊賞:

知章騎馬似乘船,……汝陽三斗始朝天,……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這8人社會地位不同,既有王公宰相也有白衣青衫。杜甫采用漫畫素描的手法來寫其醉態,8人各具千秋,自有特色。酒中八仙的醉態與醉趣,傳神地展現出了他們嗜酒如命的表象后是放浪不羈的性格。這正是盛唐時代特有的放達樂觀、高揚理想精神風貌,是一種與盛唐的時代精神相契合的積極浪漫主義。這種以放達樂觀精神為底座,表達手法酣暢淋漓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在杜甫詩歌創作中難得一見。詩人飽含熱情、筆墨傳神地刻畫并謳歌這些人物正是源于內心對他們的贊賞與追求。雖然此類作品和人物刻畫在杜詩中并不多見,但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三、 比興手法的繼承與拓展

屈原發展了《詩經》里廣泛運用的賦、比、興手法,其創作寫景于物、托物以諷,使詩歌的境界和表現力得到擴大,其比興手法運用的更槌墑燉狹罰從比興的廣度上一個接一個,從深度上更注重事物的內在聯系,更具深刻內涵,從而更有象征性。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談到:“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4]《離騷》首次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男女喻君臣,香草美人這兩大傳統[5],這種方法在后世的文學創作中屢見不鮮。

屈原首以男女喻君臣關系,其后諸代學者不絕如縷。杜甫一飯未嘗忘君,在他的詩歌中亦繼承了這種表達。《牽牛織女》中本寫男女感情,詩后卻筆鋒一轉,用“明明君臣契”點出君臣主題,這顯見是來自屈原的以男女喻君臣。《寄韓諫議注》中寫到“美人娟娟隔秋水”再次突破男女喻君臣的模式,擴展至喻朋友之誼,突破了原有的單一模式,拓寬了詩歌象征的廣度。

屈賦中善于用自然界的動物花鳥表達美丑好惡,以自然之物表現情感,寄托喜怒好惡。在他筆下“芙蓉”“幽蘭”“秋菊”“杜衡”皆為香花美草,喻美好潔凈有氣節;“鴆”“雞”“鳩”“鶩”等皆為惡禽臭物,低俗惹人生厭。杜甫在其詩歌創作中也善用這種象征手法,《杜詩詳注》序中仇兆鰲評杜甫的詩歌創作:“比物托類,尤非泛然……如杜鵑之憐南內,螢火之刺中宮……動皆切于忠孝大義。”[6]杜甫《園官送菜》并序中直言此詩因“傷小人妒害君子”而作。詩寫“乃知苦苣輩,傾奪蕙草根”,用蔬菜傷蕙來喻小人傷害賢良,繼而怒斥:“小人塞道路,為態何喧喧”,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憤懣不平。要特別指出的是杜甫在意象的選擇上并不完全與屈原一致。屈原多喜用“芙蓉”“幽蘭”“杜衡” “茅” “鳩”“鶩”等花鳥意象。杜甫選用意向的范圍則遠比屈原廣,在他的詩中自然萬物都可拿來做象征的意象,用于表達思想感情。

杜甫早年志存高遠,詩中也多喜詠雄鷹和駿馬這些壯偉的動物。《鳳凰臺》《朱鳳行》中大量使用馬、燕、鷹等動物意象來抒懷,此時其所作的詠物詩大都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到了后期,其詩作則多詠平凡之物,比興手法的運用更加靈活多樣、別開生面。作于成都的《江頭五詠》表面上寫物,實際上5首詩都是借物起興以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平和無奈。最后一首《花鴨》更是全詩用比,含意深廣,詩人以花鴨無泥、緩行、顏色黑白分明來寫自己高潔、從容、是非分明,整首詩從表面上看是寫花鴨,實則寫詩人自己,全詩用比,諷刺頗深,為其代表性的托物之作。

杜詩中,比興手法的運用寓意深廣,極為豐富。《古柏行》中寫:“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這既是對孔明廟前高大滄桑古柏的描寫,也是他渴望君明臣賢,君臣際會炙熱感情的表露;《除草》一詩中借除草喻除奸;《雞》中以雞喻人無德無信;《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中,又用雄鷹高飛來表達自己才能和志向難以施展的憤懣。杜詩中隨處可見大量而豐富的比興手法,這是對屈賦比興手法的學習和借鑒,不同的是杜詩中比興使用的范圍更廣、寓意也更為深刻。

四、 悲秋傳統的開創與發展

悲秋是中國文學創作上的一個傳統,這一傳統的源頭可追溯到屈原。屈原在《湘夫人》中寫到:“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在一開頭就用不多的筆墨描繪出一幅南方深秋水邊圖景,為整首詩歌定下了感傷的情感基調;整首詩歌雖未有直言悲秋之句,但深含悲秋之意,這首詩開啟了后世悲秋文學主題。《悲回風》中又寫道:“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這是對深秋萬物凋敝,秋風清冷,草木隨風凋零的的悲嘆,由凋敝的自然景物引發內心情感之苦悶。通過秋天蕭瑟景象的營造來傳達凄涼的感情。一如潘嘯龍所評“正如琵琶在秋風中的幽幽獨奏”[7]。毋庸置疑,屈原的創作中有著明顯的悲秋意識。

自屈原后,悲秋主題便滲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學的血液之中,詠者眾多。特別是在文人們失意的時候,秋景便與心情境遇自然結合在一起,自有一番寂冷、郁結與落寞。杜詩多沉郁頓挫,自然少不了慷慨悲涼的悲秋主題。杜詩中頻現枯木、秋雨、秋風等意象,悲秋主題的詩歌創作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屈原。這是因為杜甫懷揣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卻仕途失意、遭遇坎坷、生活困窘、漂泊不定。他的一生飽經風霜,漂泊孤苦之感時時縈繞于心頭,因而,詩人對自然界的風雨也比順境之人更加敏感。秋天蕭瑟悲涼的景色特別容易引發詩人那些情思與神傷,更容易引發羈旅之愁和落寞之苦。所以,杜甫中晚期此類詩作較為多見。這其中,有些如《悲秋》《傷秋》等可見詩人直言悲秋,也有些如《登高》《秋興八首》等雖未直言,卻在詩中可見濃厚的悲秋情感。

《登高》被楊倫稱贊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8]。這首詩寫于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期,詩首聯兩句一連用了風急、天高、猿鳴、渚清、沙白、鳥飛實寫詩人眼前之景,通過這6個特有的場景來描繪典型的江邊秋景;接下來“無邊落木”“不盡長江”為點睛之筆,將讀者和詩人一起帶入了深秋圖景,詩人仰望風中飄落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的江水,由此秋景生出萬般情思;緊接著在此基礎之上點明“悲秋”,面對這樣肅殺悲涼的景象,詩人想到自己年老多病、羈留他鄉、生活漂泊貧困,難免心中涌起無限悲涼;詩的后兩句是對詩人現實困境的描寫,整首詩以秋景寫人生境遇,蕭索中彌漫著濃厚的寒意和悲傷情感情。

《秋興八首》和《登高》感情基調基本相近,也是詩人晚期創作。這組律詩是杜甫公元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因詩以秋發興,故曰:“秋興。”自公元759年棄官客秦州至今,杜甫已輾轉漂泊7個年頭,這7年不僅國運未轉,世人自己也落魄江湖,更遇秋氣蕭颯,觸景生情難免引起詩人萬般感傷,孤舟、病軀、漂泊、艱難困苦此時都涌上心頭,人生諸般不得意都化作愁思傾訴與筆墨間。8首中的第一首在首聯即開門見山,用“玉露楓樹林”“氣蕭森”來構建場景,以秋景起興,引悲秋之苦,發悲秋之嘆;接下來的頷聯用“江間”“塞上”來分指巫峽與京城周圍,“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兩句簡明地說明作者身處遙遠的巫峽,但心中掛念著京城。手法采用由近及遠的排比類推,詩歌顯得氣勢雄壯。用“兼天”f在下的“波浪”,用“接地”說在上的“風云”,兩句相反相成,凸顯出秋季的陰暗蕭瑟,也傳達出詩人此時低沉的心境。接下來“叢菊兩開他日淚”可知詩人飄零夔州已有兩年,遇此開放,難免勾起回憶,淚如泉涌。最后,“孤舟一系故園心”深情地表達出詩人雖然漂泊在外,歷經磨難,但思歸之心未改。全詩通過對秋天特有景物的描寫營造悲苦蕭森的氛圍,引發詩人的情感,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到詩人濃厚的思念與悲傷。

《秋雨嘆》一詩刻畫出一幅秋雨連綿,草木枯死,蕭條敗落的圖景。在這樣的場景中,決明承受著風刀霜劍的摧殘,這正是詩人動蕩漂泊,飽經風霜的真實生活境遇。孤立無援、被風刀霜劍苦苦相逼的決明儼然成了詩人的寫照,詩人寫對凄風苦雨中決明的憂慮,實則是此秋雨秋風引發了詩人對自身命運和生活困境的哀嘆。

杜甫晚年的一些詩作,諸如《暮歸》《宿府》《客亭》《九日》《客夜》等詩歌中悲秋情感表現的更為頻繁和深沉。如《暮歸》一詩從題目看不寫“悲秋”而寫“暮歸”,但詩的一開始即用“霜黃碧梧” “烏啼”“白鶴棲”等意向勾勒出深秋寂靜清冷的場景。繼而聯想到到自己客居他鄉、思鄉難歸。詩人此時已57歲,生活依舊漂泊無定,艱難困苦,人生的艱辛和不如意都在都因這秋景更顯悲涼,讓人陷入凄涼無助的情感當中。杜甫是唐代經歷苦難最多的詩人之一,政治上的不得意,生活上的困苦漂泊,都或濃或淡地通過他的詩歌反映出來,這些詩作透出一種失意和悲涼,詩人多是通過悲秋這一主題表達出來這種感情。毋庸置疑,杜甫詩歌中悲秋主題借鑒和繼承了屈原的創作,但杜甫通過其詩歌創作充實并發展了這一主題,使之走得更遠。

五、 結語

屈原、杜甫是中國文學的兩座高峰,各自對其身后的文學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杜甫無論從人格還是藝術創作上都是極其仰慕屈原的,反映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可以看到他努力向屈原學習和借鑒的影子。仇兆鰲在注杜詩時多次援引楚辭,也可見二者聯系緊密。杜甫的這種繼承和創新首先表現為對以屈賦為代表的楚辭進行直接運用或點化上。杜甫還多次在其詩作中表達了對屈原的仰慕。杜甫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多有向屈原借鑒和學習的地方,不僅在神仙幻境的虛構上與屈原相似,他詩歌里那些奇特的想象明顯可以看到屈賦影響的痕跡。杜甫詩歌對屈賦的比興手法多有學習借鑒,不同之處在于杜甫將比興手法更進一步發展,范圍拓展更廣,寓意更深。杜甫詩歌中悲秋主題的源頭可以追溯至屈原的創作,但杜甫使這一主題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

[1] 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C]//董潔,阮元.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6649.

[2]魯迅.魯迅全集第9冊.漢文學史綱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段海蓉.《北征》與《離騷》之比較與啟示[J].杜甫研究學刊,2002(3):23-26.

[4]王逸.楚辭章句[O].成都存古書局,木刻本.

[5]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杜甫,仇兆鰲.杜詩詳注原序[M].北京:中華書局,1978.

[7]陳緒萬,尚永亮.詩騷觀止[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楊倫.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 華文軒.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魯迅.魯迅全集第9冊:漢文學史綱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段海蓉.《北征》與《離騷》之比較啟示[J].杜甫研究學刊,2002(3):23-26.

[4]王逸.楚辭章句.第一卷[O].成都:四川成都存古書局木刻本.

[5]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杜甫,仇兆鰲.杜詩詳注原序[M].北京:中華書局,1978.

[7]管亞平.杜甫與屈原的詩歌淵源[J].龍巖師專學報,2003,21(4):35-37.

第4篇

2017端午節升旗儀式主持稿【1】

唐:敬愛的老師,

白:親愛的同學們,

齊:大家早上好!

唐:我是主持人唐

白:我是主持人白

唐:今天的升旗儀式由我們一(5)班主持

白:我們的班級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我們的班級口號是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唐:擔任本次升旗儀式的升旗手是高粲然,她踏實勤奮,關心集體,樂于助人。護旗手是丁東婷史澤宇。他們愛學習,愛勞動,是心中有集體的好學生。

白:我宣布:街小學端午時節粽飄香主題升旗儀式現在開始!

全體立正。

白: 下面進行大會第一項:出旗!

唐:第二項:升國旗、奏國歌,全體少先隊員敬禮!(升旗手護旗手升旗至完畢)禮畢!

白:第三項:唱國歌。指揮:閆梓祎

唐:第四項:宣誓!請同學們挺胸、抬頭、舉起右手 忠于祖國(全校生:為祖國服務!)

白;宣誓畢!請同學們放下右手。

唐: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白:端午節就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有其獨特的由來傳說和習俗活動。

唐:白洛菲,你知道端午節蘊含的相關知識呢?

白:當然,我們班的很多同學也知道,那咱們進行一場知識競賽怎么樣?

唐:行啊

白:聽題,搶答

第一題,端午節是陰歷的幾月初幾?張軒嘉答陰歷五月除五

第二題:端午節還有什么其他的名字?杜浩宸答:午日節、重(chng)五節,五月節、女兒節,詩人節等、

第二題:端午節有了多久的歷史了?王一伊答兩千三百多年

第三題:端午節我們有吃什么的習俗?有什么傳說?

李沛澤答:端午節起源于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腐敗而投汨羅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粽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第四題:端午節我們會佩戴什么?安家樂答掛菖蒲,艾草、掛香囊、掛五彩繩

第五題:端午節我們有什么競技活動?劉心悅答賽龍舟。

唐: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既然知識競答分不出高低,咱們再來比一比有關端午節的詩歌朗誦吧,

白:謝謝同學們,激烈的比賽結束了,下面有請一五班吳秉澤的媽媽給大家頒獎。

吳媽上臺,講端午寄語。你們都是非常棒的,每人一個小粽子,作為獎品。我們過端午,紀念屈原,就是要牢記中華民族的根,傳承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發揚傳統文化,謝謝大家。

唐:請上周值周長宣讀上周值周總結。

白:請各班有序帶回!(主持人退場)

2017端午節升旗儀式主持稿【2】

(男)尊敬的老師

(女)親愛的同學們

(合)大家好!

(男)我是三一班的王思哲

(女)我是三一班的張妍

(合)很榮幸能夠主持這次升旗儀式

男: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女: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男:同學們,我們剛才念的這首詩寫的就是端午節

女:這首詩是我國唐朝詩人文秀寫的《端午》

男:這個星期四是農歷五月初五

女:我們又將迎來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男:讓我們再一次走近端午,領略中華五千年的文化

合:話端午 敬先人主題升旗儀式現在開始!

(男)第一項:請升旗手上臺,介紹升旗手事跡。

(女)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表示祝賀。

(男)請鄧老師為升旗手佩戴綬帶。

女:第二項:出旗,全體立正

(男)下面將要走過主席臺的這支護旗隊伍是我們三一中隊的同學們,這是一個和諧競爭,樂善好思的集體,同學之間互相比賽,又互相關懷,每位同學都積極踴躍地發揮自己的長處,為班集體貢獻一份力量。

(男)面對著鮮艷的五星紅旗,我們心潮起伏,熱血沸騰

第5篇

薺是甜的,荼是苦的,薺和荼不可能生長在一起。蘭花要保有自己的幽香,它只能生長在幽深的山谷中。一個人想要保持自己高貴的人格,他這一輩子,注定要走上一條不歸路。

我敬佩屈原,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精靈,身上綴著鮮花、披掛香草,寬大的衣袂,在風中獵獵作響,而那頎長的身軀,卻紋絲不動, 他渾身散發著蘭花的芬香,即使是在兩千兩百八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散發著千古的清香。屈原被評為世界四大文化偉人之一,但我懷疑他是否愿意和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同坐在一個國際殿堂里受大家的崇拜。許多人一說到屈原就會想到他的《離騷》、他的《九章》、他的《天問》,然后才會感嘆他是個愛國而又不得志的詩人。其實屈原不是詩人,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力圖使國家政治修明,繁榮強盛,人們過著“大同”生活的愛國政治家。他的一生是在追求國家強盛的道路上輾轉奔波,但他遭受更多的是猜疑,妒忌、排擠,最后得到的確實流放在外的結局。我想那是在絕望的情況下,他才拿起沉重的筆,寫下自己那無聲的哭訴,一個愛國的政治家,卻不能在為官上有所作為,而在文字尋找寄托,而現在的我們只記住了他的文筆,卻忽略了他的愛國情操,對他而言,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悲哀?

“高山流水,知音何在?弦聲已絕,如何獨生?”這是俞伯牙的絕唱,失去鐘子期這個知音,他選擇了絕弦。屈原在從政路上,始終一個人蹣跚獨行,沒有朋友,沒有知音,只有敵人,但他從沒有選擇絕弦。我曾無數次的想象,如果有佛家所說的“輪回”,我多么想我曾生長在那個時代,我一定會跟隨著大夫的腳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成為這個偉大孤獨者的摯友,讓他知道,他不是孤單的,他的高潔明志是有人懂得的。在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時代,他為什么要那么執著呢?“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他沒有必要抱著懷王這個剛愎自用的“空木頭”,他大可選擇到他國尋找其他圣明的國君,但他沒有,“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方能與世推移”這是賈誼與司馬遷對他的勸說,但他仍固執地選擇了留下來。我想那是他對楚國最真摯的愛,他義無反顧的精神讓他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但他從來沒有后悔,在投入汨羅江的那一刻,我想他應該是笑著的,因為即使是死,他也要選擇在自己的國度里。

在我心目中,屈原是孤獨的。為了心目中那個美好的楚國,為了自己的不悔追求,他寧可選擇結束自己的一生,也不離開楚國,去茍且偷生,因為他對這個國家愛得熱切,愛得深沉。相比他的敢愛敢做,我覺得自己卻是一個可悲的人。我既追求獨立不羈,卻又跳不出現實當中的框框條條,我患得患失,自因為可以做到很多事情都以冷眼相看,卻發現自己早已“當局者迷”。我常常對自己產生懷疑:是否我想得太多了?是否現實就是現實,容不下我太多幼稚無知的想法?面對現實,我無從適從,只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屈原,他是一個明智的勇敢者。他以他的獨具匠心經營著自己的精神世界,盡管別人不理解,但他始終堅持著,他漠視孤獨,漠視自己,或許他曾揚天大笑:別人笑我太癡狂,我看別人看不穿。

我常常會想起屈原的《悲回風》,在夜深人靜的晚上,靜靜地撫摩著那古老的文字,心里不禁涌起一陣莫名的感動。或許它不是屈原最好的作品,但卻是他最悲傷的作品。那是屈原在心里最灰暗的時候寫的,每一句都是心里血淚的哭訴,純然是一絲悲哀,一片絕望。“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路已走到盡頭,他選擇了在同樣的五月五,跟隨伍子胥的腳步,縱身跳進滾滾汨羅江。那濺起的雪白而有冰冷的水花,濺滿了楚國大地,也濺滿了兩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史,也一直濺滿到我的心里。

在我心目中,屈原是山,他有著山的堅定與傲然;在我心目中,屈原是海,他有著海的胸懷和坦然,我想只要我們這個民族存在,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就會綿亙不絕地傳下去。因為這樣一個愛國之人,我們不敢忘,我們也不能忘。

第6篇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祖國在我心中”。

我偉大的祖國----中國,我熱愛祖國的名山大川,我熱愛祖國的唐詩宋詞,好比如愛國詩人陸游在臨死前寫下了《示兒》這首愛國詩文。我國的詩人有很多,屈原、李白、杜牧、李商隱……他們寫的詩,可謂人人皆知啊!

我國不僅有朗朗上口的唐詩,還有意義深長的宋詞。辛棄疾、李清照、柳永……。尤其是蘇軾的《水調歌頭》,詞中以問天、問月來探索人生哲理,抒發他想要的超凡脫俗,卻依然熱愛人生的矛盾心情。

詞人、詩人豐富了祖國的文化藝術寶庫,而沈括、詹天佑……又都是有作為的科學家。

我們的祖國有著廣闊的大地,豐富的礦產資源,更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干勁端莊的方塊字教我端正做人;一個個令我深受感動的神話故事;一部部扣人心弦的歷史名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滋養著我們,熏陶著我們,讓我們了解祖先的輝煌事跡。我們的祖國,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壯麗的山河:波濤洶涌的長江黃河;高大挺拔的珠穆朗瑪峰;天下第一美的桂林山水……,我們一直生活在祖國母親的懷抱……

當原子彈發射成功,當神州5號載人飛船往返太空的時候,當香港、澳門回到祖國懷抱的時候,當青藏鐵路猶如一條巨龍給西藏人民帶去富足和安康的時候,世界聽到了我們的聲音。

祖國在我心中,祖國在你心中,祖國在我們中華兒女的心中。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吧,用我們優異的成績回抱偉大的祖國母親!

第7篇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樣,異彩紛呈。節日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如清明、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八等。對于這些浸潤、涵養著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節日,古詩文中多有記載和描寫,由此使得這些節日平添了許多詩情畫意。

中國傳統節日中,清明是唯一與農時節律“二十四節氣”相吻合的節日。這是一個追憶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傳》一書中就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在古人看來,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與國防和軍事這樣的大事相提并論。所以中國古詩文中寫清明的篇什著實為數不少。而眾多有關清明的詩篇中,筆者以為,頗具代表性的作品無疑是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清新雋永的詩不用典故,也無華麗的辭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樸素的語言,寫出了清明時節的氣候特征和人們緬懷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詩同樣寫得悲慟不已,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代詩人高菊卿也有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讀完這篇小詩,亦讓人不禁悲從中來。宋代另一詩家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則一反常態地走出“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的悲切氣氛,而是興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賞春的愉悅心境,詩曰:“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北宋文學家王禹的《清明》詩亦可算是詠清明詩中的另類:“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作者在詩中沒有寫踏青探春、懷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態地描寫了詩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鄭板橋描寫清明的小詩言簡意賅:“小樓忽灑夜窗聲,臥聽瀟瀟還淅淅,濕了清明。”一個“濕”字,將清明前后多雨陰濕的天氣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諸多古詩人筆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詩亦畫,亦人亦物,各種各樣的情感盡在其中。

與清明節有著密切關聯的是寒食節。寒食節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煙火,吃冷食。這一節日源自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曾輔佐他的介子推而設立的,至今已延續2640余年。唐代詩人盧象的《寒食》一詩闡明了這一節氣的來歷:“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兩節便合而為一了。

端午節在中國也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曾先后入選國家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節日本是夏季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氣,后因楚國詩人屈原端午這一天投江殉國,從此端午又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唐代詩人文秀有《端午》一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因為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所以這個傳統節日頗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有關七夕的古詩不勝枚舉,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當屬五代后唐時期楊璞的詩作《七夕》:“未來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絕句《秋夕》亦堪稱為此類詩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這首詩寫得形靜而神動,表現了對愛情的向往。全詩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哀怨與期待相互交織的復雜感情見于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七夕》:“煙霄微月澹長空,云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詞人秦觀的《鵲橋仙》也是描寫七夕的名篇:“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詞描寫的是天上景象,實際是詞人七夕仰觀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別是詞的最后兩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時至今日,依然為人們所引用。

中秋當屬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是一個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節日,因而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的詠月詩大都與思鄉懷古有關。蘇軾《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詞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聲縱情。中秋之夜,為懷念遠在他鄉的弟弟,蘇軾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誠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親人的思戀。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推出一輪人世間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充滿暖意的詩句讓本是清冷的月光顯得浪漫而又溫馨。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詩中眾多詠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詩曰:“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語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環境氛圍,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感,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現了作者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內心感情:“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民間在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故又稱之為登高節。杜甫的《九日》詩曰:“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從此不須開。”詩人借助重陽登高、飲酒賞菊,因花生情,表達了思親念鄉、憂國憂民的情懷。此外,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等,都是描寫重陽節的經典名句。

臘八是一年之中最后一個傳統節日,民間有煮食臘八粥的習俗。對此,宋人陸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的詩中寫道:“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小詩寫出了隆冬臘月之中透露出的春意,也描述了人們互贈臘八粥的熱鬧場景,讀后頓覺清新氣息撲面而來。

中國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新時期,繼承發揚蘊含在諸多節日之中的中華文明優良傳統,對于培育國人高尚的道德情懷、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乃至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8篇

我生在黃巖,長在黃巖,見得最多的果樹是橘樹,吃得最多的水果是蜜橘,并和所有黃巖人一樣,對橘樹和橘子有特別深厚的感情、而且以家鄉的蜜橘馳名中外而感到無比驕傲。

黃巖蜜橘成熟在初冬季節。這時候橘果由青轉黃。成熟了的橘果有一層金燦燦的表皮,顏色美,氣味香;橘皮的里面是白色的,它不像表皮那么光滑,倒像牛、羊的“百片胃”。剝開橘皮,有魚網似的橘絡網著橘瓣。每個橘果大約有十瓣梳形的橘瓣,分別由一層極薄的橘膜包著。橘瓤俗稱“橘米”,因為它的形狀大小像米。晶瑩飽滿的橘米呈金黃色,里面全是美味可口的橘汁。那大小如綠豆的核就稀疏地嵌在橘米的中間。

所謂“黃巖蜜橘”,是黃巖出產的所有橘子的總稱,不是說黃巖只有一種橘子叫“蜜橘”,其實,黃巖蜜橘的品種是很多的。有聲譽很好的“本地早”,顧名思義,大約就是黃巖本地的早熟品種,而“汕頭蜜橘”則該是從廣東汕頭地仄引進來的品種了。有甜酸適口的廣橘,有香氣濃郁的乳橘,有色彩漂亮的朱紅橘,有個子肥大的柑橘,還有香甜無核的無核橘等等。

這些不同的品種,吃起來各具特色,各有佳味。據老橘農說,澄江兩岸的水土十分適宜柑橘生長,所以早時黃巖的橘園只集中在澄江兩岸。解放后,為了發展柑橘而不影響糧食生產,勤勞智慧的黃巖人民把澄江兩岸優良的柑橘品種,成功地種遍了黃巖全境。現在地處山區的頭陀、寧溪,靠近海邊的三甲、金清等地也都種上橘樹了。黃巖的橘子含糖量比較高,國內外人都喜歡吃。每年除有大量鮮果出口之外,加工制成的橘子露、橘子罐頭也暢銷國外,深受國外顧客的歡迎。用它換回許多外匯,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它那香氣濃郁的橘皮、網罩似的橘絡和珍珠玉屑般的橘核都是很好的藥材。尤其是橘絡,據說要賣二十多元一斤,十分珍貴。橘子的全身都是寶啊!

我愛橘子,先前只愛它的果實美味香甜和它的果樹終年常青。現在,隨著知識的增長,我更愛它“獨立難遷”的性格。爸爸在我幼小的時候常指著橘子給我講故事。他說:淮河以南本是橘子的故鄉,橘子生長在這里,年年長出又香又甜的果子,讓人們吃了可以得“福”。如果硬要它離開故土,把它遷種到淮河北岸去,它就不高興,結出來的果實也變成苦澀得不可人口的“積”了。爸爸每講完這個故事,就搖晃著頭吟起“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蘇世獨立”的詩句,并告誡我說,做人也要有橘子這樣堅貞不移的品格才好啊!小時候的我,哪里能夠聽懂這些詩句,明白這些道理呢?今天,看過《屈原》這部電影后,我才知道爸爸早時念的原來就是屈原寫的《橘頌》,這使我進一步認識了橘子的高貴品質,更愛橘子了。

簡評

本文層次清晰,語言流暢,飽含感情的敘述使這篇說明文顯得與眾不同。

作者由單個橘子的介紹開始落筆,的結構、種類、種植范圍、銷售情況、依次介紹了黃巖蜜橘藥用價值等內容,作者使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如說橘皮的里面“像牛、羊的“百葉胃”,將橘核比成“珍珠玉屑”文章結尾處與《橘碩》相聯系,這樣的聯想也是自然而流暢的。

第9篇

宋玉,約生活在公元前298年—前222年左右,又名子淵,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辭賦作家,其藝術成就極高,與同時期杰出楚辭作家屈原齊名,被后世并稱為“屈宋”。盡管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相當的地位,但關于宋玉的文獻記載極少,無論是生卒年月,還是仕途履歷,都莫衷一是。關于宋玉較早的史料記載,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雖不過寥寥數語,但因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因此這段簡略的記述,也成為后人評價宋玉的主要依據。

西漢韓嬰所著《韓詩外傳》中記載了宋玉因其友而見襄王,襄王待之無以異,乃讓其友;而西漢經學家劉向在其編撰的《新序》一書中,也認為宋玉因其友以見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見察;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習鑿齒在其所撰寫的人物志《襄陽耆舊記》中記載宋玉“始事屈原,原旣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懼其勝己,言之於王,王以為小臣”。雖然宋玉的生平已不可以考,但從上面為數不多的記述中,仍然可以看出宋玉出身低微,雖然儒雅風流,長于詞賦、通曉音律,卻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充其量只能說是楚襄王身邊一個沒有什么實權的文學侍臣。而在楚考烈王繼位后,宋玉更是遭到冷遇,被免除了一切職務,被放逐到他的賜地云夢之田,從此終生落魄,生活得異常艱辛,甚至無衣裘以御冬兮。

數年后,秦兵滅楚,宋玉也在兵荒馬亂中悄無聲息地死去。雖然生前潦倒,死后寂寞,但宋玉卻在文學上有極高的成就,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宋玉留下的作品約有16篇,分別是《九辯》、《招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在宋玉之前,屈原以情入詩,使楚辭形成一種固定的文學形式,而宋玉在此基礎上,創出一種韻散結合,屬于文而不同于詩的賦體文學,并開大賦之先河,打破了楚辭與詩經原有的形式。

南北朝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在其文學批評著述《文心雕龍》中,將宋玉與屈原相提并論,認為“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屈平聯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云”。賦體文學的發展,在漢代時達到頂峰,競相模仿者無數,如漢代漢賦的代表人物司馬相如,在其《子虛賦》、《上林賦》等散體賦中,其結構、內容、表現手法上,皆有不同程度借鑒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如都采取上、下兩篇,首、中、尾三段式的結構,而《美人賦》則模擬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的主客問答體式。著名楚辭學者吳廣平先生認為,漢代所有的辭賦作家,似無一人從整體上超過宋玉;也無一人,像宋玉那樣對后世產生那么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宋玉在賦體文學上的成就可謂是空前絕后。而到了唐宋,唐詩宋詞中大量出現宋玉作品中的典故,如《登徒子好色賦》中東家之女,李白的詩中便曾出現“揚清歌、發皓齒,北方佳人東鄰子”。《高唐》賦中的朝云暮雨也時有出現,如“一枝濃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來如不如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空使蘭臺公子賦高唐”等等詩句。而宋玉這個名字也頻頻被詩人們提起“,何事荊臺百萬家、惟教宋玉擅才華”“;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妙手寫徽真,水翦雙眸點絳唇。疑是昔年窺宋玉,東鄰,只露墻頭一半身”;唐宋時詠宋玉的詩作,甚至已經超過了屈原,宋玉的文學影響力在這一時期達到巔峰。

二、托物諷諫的文學思想

明代開始,朱熹視宋玉為禮法之罪人,認為宋賦為屠兒之禮佛,倡家之讀禮,對宋玉的人格持否定態度。而近代郭沫若在寫《屈原》時,也將宋玉定位為沒有骨氣的文人,認為他只是想官更高、祿更厚而已。事實上,宋玉所處的時代,楚國已經衰敗不堪、岌岌可危,一直掙扎在存亡的邊緣,宋玉盡管只是個出身低微的文學侍從,出于種種客觀因素不能如屈原般對楚王直諫,卻通過自己的作品勸百諷一、托物諷諫。如在《釣賦》中,宋玉用釣魚這一極其平常的活動,形象地向楚襄王說明,歷代昔堯、舜、湯、禹這樣的明君,皆是以圣賢為竿,道德為綸,仁義為鉤,祿利為餌,方能以四海為池,萬民為魚,使得天下歸心,而夏桀、商紂這樣昏庸殘暴、不懂為君之道的暴君,只能使竿折輪絕,餌墜鉤決,波涌魚失。宋玉借著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委婉地向楚襄王闡述了深邃的治國之道,即“:王若建堯、舜之洪竿,攄禹、湯之修綸,投之于瀆,視之于海,漫漫群生,孰非吾有?”宋玉精通音樂,其所著的《笛賦》是中國文學史上較早,描寫音樂的詠物賦。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鄭聲作為俗樂的代表受到許多國家統治者的喜愛,但這與儒家所提倡的雅樂背道而馳,孔子就曾說過惡鄭聲之亂雅樂,認為這種以滿足聲色享受為目的鄭聲有涉于。宋玉在《笛賦》中認為“夫奇曲雅樂,所以禁也”;而正是北里這樣的靡靡之音,最終導致了殷商的覆滅,是以“檀卿刺鄭聲,周人傷北里也”。君主若要為世保兮,絕鄭之遺,要遠離這樣的腐朽的音樂文化,方能嘉樂悠長,俟賢士兮;鹿鳴萋萋,思我友兮,為國家招攬賢士。在《高唐賦》中,宋玉在向楚襄王講述楚王與巫山女神夢中相會的故事時,勸諫君王,若要見到神女,除了必先齋戒,差時擇日,更要“思萬方,憂國害。開賢圣,輔不逮”。奉勸君主以天下人為念,為國家的禍福而憂慮,多任用人才,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可以說“思萬方,憂國害。開賢圣,輔不逮”這十二個字,是宋玉興國方略的具體體現。他希望通過這樣的勸諫使君王警醒,以達到政治清明,長治久安的目的。

《九辯》是宋玉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宋玉已經到了“無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見乎陽春”的地步,但卻依然保持著高尚的情操“,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窮處而守高,食不偷而為飽兮,衣不茍而為溫。寧可永遠貧窮也要保持情操,決不為飽食和暖衣而做有失道義的事。雖然失職見疏、窮困潦倒,國家依然在他心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被貶多年,遠離朝堂,使他對于社會的黑暗面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對國家的擔心遠遠多于自己的關心。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他擔心小人高升,而君主正遠離有賢能的人,事綿綿而多私兮,竊悼后之危敗,小人以私害國,擔心國家會因此崩潰,卒廱蔽此浮云,下暗漠而無光。

天地似乎都已經被浮云遮住,導致下界昏暗無光。在亂世中,他只希望能夠等到君主的醒悟,想親自去見君主、游說君主,卻無法可想、無路可去。愿自往而徑游兮,路壅絕而不通。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只能將愿望寄托在流星上,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儵忽而難當,只能賴皇天之厚德兮,還及君之無恙,希望依靠著皇天的厚德,保佑楚王永遠安然無恙。除了憂國憂民的思想之外,《九辯》的藝術性也極高,在其開篇,宋玉便接連用了十多個排句,形象地描繪了遠行凄愴的情緒和蕭瑟落寞的秋景,通過感嘆秋風、秋葉、秋雨、秋月等景色,在秋燕、秋蟬、秋雁等動物身上賦予了人的感情,將感情與自然巧妙地融合,表達了宋玉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情緒,首創了悲秋的文學主題。之后千百年,悲秋這一主題在文人學士的筆下不斷地被重復。

第10篇

作為一種群眾性的水上運動,中國各地的龍舟競渡,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即端午節)前后舉辦。端午節,又稱端五節、端陽節,是中國人歷來最為重視、慶祝活動最為出彩的傳統節日之一。在中國,端午節、中秋節和春節并稱“三大傳統節日”;或者,將元宵節包含在內,并稱“四大傳統節日”。

一、龍舟競渡的歷史淵源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慶祝項目,又稱龍舟賽。受限于不同地域的局限性的傳承,關于龍舟競渡的歷史淵源,至今仍眾說紛紜。

關于龍舟競渡較早的記載見于《荊楚歲時記》[1],“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觀之。”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著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懷沙》等幾十篇膾炙人口的詩詞,聞一多先生贊譽其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2]由于楚王的昏庸和奸臣的陷害,屈原的救國抱負得不到施展,以致于楚國都城終被秦軍所破。屈原聞訊,感到已無力拯救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殉難。相傳,屈原投江后,湖南當地的百姓悲痛萬分,馬上出動了大批漁船從各個方向駛入汨羅江設法營救。但是,一直尋遍汨羅江、洞庭湖,都未能尋到屈原的尸體。百姓們為了使屈原的尸體不受到魚蝦的侵蝕,又向江中投放了粽子一類的食物。由此,逐漸演化為角黍投江、龍舟競渡的端午習俗。這也是當今關于龍舟競渡起源最廣為百姓接受的一種說法。

此外,還有一種并不廣為人知的龍舟競渡起源的說法,源于《荊楚歲時記》記載[1],龍舟賽卻與越王勾踐有關,“《越地傳》云(競渡)起于越王勾踐,不可詳矣。”

據聞一多先生的考證,他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3]中論述為,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借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斷發文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端午節),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還在急鼓聲中,劃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游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聞一多先生基于大量的歷史文獻和考古文物的說法,是學術界關于龍舟競渡淵源較權威的解釋。筆者也更為認可聞一多先生關于龍舟競渡起源的推論,龍舟競渡應是源于古吳越人進行的龍圖騰祭奠活動。競渡用的是龍舟,將整個舟船刻成龍形的目的,同吳越人文身一樣,大概也是避蛟龍所害。只不過屈原在端午節這一日投江,后人在戰國時期之后又逐漸將龍舟賽和屈原聯系在一起的。

研讀屈原的偉大作品之一,即根據楚國流傳已久的民間祭神樂歌加工改寫的民歌——《九歌》。在其《湘君》篇中[4]就對劃龍舟有了直接的描寫,“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郭沫若先生將其譯為:”你們躊躇不肯走,等待誰呵,在那河的中流?打扮得多么美好呵,快來趕我這香木的龍舟。湘水呵,沅水呵,不要起風波! 江里的流水呵,也要心平氣和! 你們等待著先生,沒有來么? 吹著排簫,在想哪一個?駕著龍舟我們往北飛,在洞庭湖中我們好打來回。”可見,龍舟遠早于戰國之前就出現且存在了;早在屈原之前,已有龍舟競渡之俗。龍舟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久遠,應該是史前圖騰社會的遺俗,最古老的端午節,在屈原之前的龍舟競渡,這才是端午節的真正由來。

二、龍舟賽的形式

龍舟賽是極其壯觀和富有刺激性的競技活動。自古至今有很多詩篇描寫了龍舟競渡扣人心弦的競賽場面。

唐代詩人張建封(735—800)在著名的《競渡歌》中寫道,“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掛彩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同時代詩人劉禹錫(772—842)所寫《競渡曲》一詩則記述的是湖南沅江的龍舟賽場面,“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時至今日,龍舟賽的形式各具地域性特色,龍舟競渡仍震撼人心。參賽的龍舟船頭要有一人擂鼓助陣;舟尾有一人掌舵,作為指揮撐大槳。具體龍舟上的劃槳人數根據不同龍舟的大小和長短來確定。在接收到下達的競渡令后,龍舟競發,奮力爭先,鼓聲雷動。在三峽秭歸——屈原的故里,龍舟競渡的形式尤其搶眼。龍舟賽要配以一整套楚地民歌和陜江號子的唱腔和曲調,即起鼓、挑橈、游江、招魂、競渡、回舟等[5]。橈工和岸上的觀看龍舟賽的百姓一起和調,響徹云霄的龍船調為本就壯觀的龍舟競渡更添了高亢的競技氛圍。

第11篇

關鍵詞:文學 音樂 關系 影響

中國的音樂文學指的是與音樂有關的文學作品,與普通文學作品不同的是,音樂文學特別突出對作品音樂性的體現。普通的作品不是以音樂作為文學作品的核心的,但是在音樂文學作品當中,很好地體現出音樂的發展面貌。不同時期的音樂文學作品能夠體現出不同的當時的音樂形態與音樂風格。音樂與文學能夠相互相容、相互促進。在中國,音樂文學史是作為音樂與文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型學科來探討和研究的。中國的古代音樂文學作品是中國音樂文學的主體,我們應當對我國的古代音樂文學作品進行詳細的研究,以促進我國音樂文學的發展。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文學作品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音樂文學作品是《詩經》和楚辭。《詩經》是我國歷史上一部音樂文學的專著。《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在所有的三百零五篇作品當中,大部分都把音樂與文學結合在了一起。詩經中的《風》記錄的是當時地方的民歌;詩經中的《雅》描寫的是當時的宮廷樂辭;詩經中的《頌》主要描寫當時廟堂祭祀時的樂曲。所以有人評價《詩經》是詩中有樂,樂中有詩。《詩經》是由我國古代著名儒家思想家孔子著成的,孔子也是一個極具音樂天賦的人,孔子會彈奏很多種樂器,也會經常歌唱。《論語》中就描寫了孔子“子于是日哭,則不歌”,除了這個時間,其他的時間段孔子是經常歌唱的。孔子也有很強的音樂鑒賞能力,他在齊國聽過《韶》樂后,竟然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孔子非常注重音樂的押韻,他不但能夠欣賞歌曲而且也是一個很好的作曲家。所以我們在稱贊孔子是文學家的同時,他也是個很好的音樂家。孔子能夠按照自己的對音樂的理解編纂《詩經》,最終把一部完美的音樂文學作品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詩經》在我國古代是作為音樂文學教材出現的,孔子是中國第一個把音樂與文學結合提來,提倡音樂文學教育的人。在孔子的思想當中認為音樂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能夠促進文學的普及。這個思想對我國后世的音樂文學創作起到了很大的影響。而《詩經》也經常被人們以歌唱的方式傳頌。

在《詩經》之后,《楚辭》是戰國時期的一部音樂文學作品,《楚辭》主要以當時我國南方的歌曲作為創作靈感,《楚辭》的創作者屈原在音樂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當時的楚國也以歌曲聞名,《楚辭》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楚國的歌曲,雖然屈原在原有的歌曲之上加入了自己的創作元素,但是《楚辭》與音樂之間還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屈原的另一部文學作品《離騷》也具有很強的音樂性。《楚辭》中詩歌有很多都會采用歌曲的形式,也會提到很多例如鼓、瑟、鐘、塤、笙、竽等樂器。所以有人說《楚辭》就是一部音樂文學史詩,蘊含著豐富的音樂元素,使得它很好地在楚國傳播。能夠很好地體現出當時楚國的音樂特色,《楚辭》對楚地的民歌進行了吸收,并且把北方的文學形式融入其中。很多學者認為,《楚辭》具有獨特的風格,通過對《楚辭》的研究,我們可以對當時楚國的音樂、歌曲、舞蹈進行了解。《詩經》與《楚辭》都給后世的音樂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漢朝時期的音樂文學作品

漢朝是我國音樂文學快速發展的時期,漢朝最具有代表性的音樂文學形式是漢賦以及漢樂府。漢賦是由詩歌發展而來,注重文采和音韻的音樂文學作品形式。漢賦吸收了《楚辭》的音樂文學特色,并且在《楚辭》的基礎之上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當時的漢賦不僅僅是在民間被人傳唱,在宮廷之中也舉行過大型的唱誦辭賦的比賽,當時的統治者也非常推崇漢賦這種文學形式。在漢代時期,全國流行唱賦的風氣,漢賦在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漢賦主要表現了當時的歌舞技術以及音樂的演奏技巧。很好地表現出當時人們的歌唱、舞蹈以及樂曲演奏時的場面。

漢樂府是漢朝時期的主要的音樂文學形式,漢樂府是當時主管音樂的國家機關,樂府的職能就是采集和改編各種形式的歌曲歌謠,以及為詩歌編樂曲等。漢代樂府詩的改編多為民謠,漢代的樂府詩歌主要用于祭祀、朝會和軍旅之需。漢代的樂府對漢代的音樂文學普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讓民間的音樂走入了宮廷,讓音樂這種藝術形式能夠更加廣泛的傳播。

從樂府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音樂類型,樂府詩打破了《詩經》中固有的以四言為主的模式,樂府詩是我國音樂文學的里程碑,也為后來唐宋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唐朝時期的音樂文學作品

唐朝是我國詩歌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唐朝的許多詩歌與音樂也是緊密結合。在王建所著的《涼州詞》中就描寫了“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這體現出當時社會中音樂的盛行。唐朝時期音樂的盛行,對唐朝的詩歌創作也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在唐代唱詩的風氣盛行,詩歌成為表達人們內心情感的主要方式,歌曲與詩歌的結合,更加促進了詩歌的傳播。唐詩受到漢代以及西晉時期民間歌謠五絕和七絕的影響。在唐代的詩歌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樂府的情韻以及民歌的清新。唐代的詩歌大多都是五言或者七言,詩歌講究韻律,這也極大地體現出了詩歌的音樂性。特別是唐代詩歌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人的詩歌,在當時是婦孺皆知,他們詩歌廣為流傳的主要原因就是歌唱。他們的許多詩歌都被改編成為了歌曲,并且在他們的詩歌當中很多都蘊含了音樂的元素,例如李白所著的《清平三調》、杜甫所著的《贈花卿》和《水調歌頭》以及白居易所著的《長恨歌》和《琵琶行》都被大家廣為傳頌。唐代的文學作品很多都是受到音樂的影響,唐代的文人往往都喜愛以琴會友、舉酒把歌,在他們的詩歌作品當中很多都有音樂的印記。正是唐代的音樂風靡,才產生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音樂文學作品。在唐代的中期,詩歌講究平仄押韻與辭藻的華麗,白居易與元稹等人吸取了漢代樂府詩手法,把詩歌描寫的重點放在寫實上,這也就是當時的新樂府運動。新樂府為我國音樂文學開辟了一條嶄新的文學創作途徑。

四、宋朝時期的音樂文學作品

宋代時期也是我國音樂文學作品快速發展的時期,宋代的詞被后世廣為流傳,很多詞被改編成為音樂,詞中的語句字數參差不齊,但是依然講究平仄的押韻。其實詞這種文學形式在唐代已經產生,但是在宋代推廣發展開來。宋代的詞吸取了唐代詩歌的精華,很多的詞都與音樂緊密結合,可以說宋代的詞就是當時的流行音樂。在宋詞當中氛圍“豪放”和“婉約”兩種不同的風格,這兩種風格在音樂的表達方面也有不同之處,能夠表達出人們不同的情緒。宋朝人們喜愛作詞,喜愛歌舞。宋朝的統治者也非常推崇歌舞這種娛樂活動,宋朝的詞為當時的音樂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經過加工和制作,詞轉變為歌曲的形式被人們廣為傳頌,統治者對于音樂文學的推崇,很大程度上也激發了當時的音樂文學創作。整個國家也涌現出很多例如蘇軾、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晏殊等優秀的詞人。宋詞在剛開始產生的時候是依附于音樂的,宋詞剛開始流行的時候,都是配有曲調的。宋代的詞能夠反映出人們的內心情感,抒發人們內心的情志,是一個很好的情緒表達的方式。通過對當時情況的分析,很多歌曲都是先有樂后有詞,宋詞與音樂的完美結合也有效地推進了宋詞的傳播。在宋詞的創作過程當中也有很多是描寫歌曲、舞蹈元素的,在宋詞當中我們能夠了解當時的戲曲、歌曲、舞蹈等娛樂形式,以及能夠表現出當時人們唱歌、舞蹈時那種熱情的場面。宋代的詞對當時的歌曲、舞蹈創作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五、元朝時期的音樂文學作品

元朝是我國戲曲文學的繁榮時期,元朝的戲曲是當時一個重要的音樂文學形式,由于南北方藝術形式的不斷融合,元曲吸收了南北方的不同的文學創作風格。元曲包含了散曲與雜劇,這也是元曲的重要表現形式。散曲主要是以清唱為主,歌曲內容主要是以敘事、寫景和抒情為主。散曲也氛圍葉兒與套數兩種形式,葉兒是一個曲子用一個曲調來演唱,例如馬致遠所著的《天凈沙秋思》,散曲直接體現出了元代時期的民族融合。

元代另一種主要的音樂文學形式就是元雜劇,元雜劇中包含著大量的音樂和舞蹈的元素,這也為我國后來戲曲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元代的雜劇是當時一項重要的文藝娛樂形式,把文學作品與舞臺的表演結合起來,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能夠聽到歌曲而且能夠看到人物的舞臺表演,使音樂文學的表現更為生動。元代的雜劇在我國的音樂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元代的雜劇有很多的優秀作品流傳至今,例如《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等等。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達出人們內心的情感。由于明清時期戰火與水患的原因,元雜劇流傳至今的不多,但是不可否然元代雜劇在我國音樂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國古代的音樂文學能夠體現出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不論是詩、詞、戲曲都能很好地與音樂相結合,通過對這些音樂文學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我國音樂的發展,也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文學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泓.音樂審美與文學審美之間的關系研究[J].作家,2008(20).

[2]趙洋洋.談音樂中的文學性因素[J].作家,2011(14).

[3]孫孝良.淺談音樂與文學之比較[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04).

[4]王洪軍.中國古代音樂史:你應是怎樣的一門學問――對學科性質兼及構建視野問題的思考[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04).

第12篇

1、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鄉國情懷

我國文學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它所反映的鄉國情懷。大量的作品表現了對于鄉土的眷戀,對于國家的執著深情。在我國的詩文里,對于故土、故國的思念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詩•采薇》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之悲傷。征夫行役,思念故土,自此之后,此主題就在詩文中不斷出現,并且衍化而為游子思鄉,遷客懷土。此故土情懷到唐代作者那里,更是無處不在。無論是山水漫游,或是貶謫遷徙,對于故園的思念,常常是對于心靈的一種慰藉,是心靈寄托之所在,不過寫的更加動人。李白的《靜夜思》,家喻戶曉。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是在勝跡中引起對于故鄉的懷念,是望故鄉而不可見,鄉情與遼闊江水一樣迷茫。對于故鄉的思念往往帶著一點傷感,帶著對以往歲月的留戀與回憶。王績見鄉人問家園情形,對于家園的惦念幾乎是無處不在:“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渠當無決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后開?”(《在京思故國見鄉人遂以為問》)王維則問的及其簡潔而情思無限:“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他關心的是那記憶著一段少年往事的一樹梅花,故鄉意味著那值得懷念的青春歲月。與鄉土情懷相關聯的,是對于國家的愛戀。家國之思,常常難以分割。屈原忠而見疑、忠而見棄的悲憤之情,被后代文人引以為忠君愛國的典范。他那雖九死而不悔,上下求索的精神,引入我國的文學傳統中,被反復詠嘆。路游的那些至老不忘報國的詩,曾經激勵過無數的愛國者。“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之二》)甚至在臨終前,還系念國事。岳飛的《滿江紅》則幾乎成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縮影。鄉國情懷的泛化,是對于山川之美的描寫和贊頌。我國的山水詩文特別發達,與鄉國情懷是有著密切聯系的。

2、中國古代文學的親情主題

我國文學對愛情的描寫,可以分為民間作品和文人作品。來自民間的一系,表現出更為充分的人性特點。從《詩》開始到樂府民歌,所表現的男女之愛很少受到禮的約束,表現的更為熱烈執著、更帶野性色彩。除了大膽的描寫之外,表現愛情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堅貞執著。《上邪》、《孔雀東南飛》等都表現出不受壓抑的人性的本然狀態。文人描寫愛情之作,一方面是含蓄,不像民歌那樣直白;一方面也深化了,使其更豐富、更曲折、也更多樣。大多數的作品里帶著理想的色彩,帶著浪漫的情調,把人間的美好愛情,更加幻化,加進詩情,加進動人的情節和美麗的詞采,或者加進悲劇色彩,理性的評說,使愛情主題變得更為豐富而復雜。我國古代文學中愛情婚姻主題的經典莫過于《紅樓夢》。這部小說把少男少女的感情世界、把他們的感情糾葛放在一個大家族、一個社會的衰敗過程中來展開。如花的年華,初開的情竇,繁華的生活,理想的愛情追求,歡樂與哀愁,都彌漫于其中的悲涼之霧中,無可挽回的走向悲劇的結局。把愛情婚姻主題寫的如此深刻復雜,可謂空前。與愛情主題并存的,是友情主題。在我國古代文學里,表現友情的作品數量極大,行旅懷思、贈答送別等。古人說的“詩可以群”,也多是指以詩表達友情而言的。那些對友情真誠執著,把朋友的命運視同一己而為之廢寢忘食、憂思牽掛的故事,更傳為千古佳話。向秀《思舊賦》借麥秀黍離之悲,寫對于摯友生死相隔的刻骨銘心的思念,見舊居而追思往昔宴游,由笛聲而憶故友臨刑前從容彈奏《廣陵散》時的情境。一種生死與共、難以為懷的深情,感動著千古讀者。李白與杜甫,元稹與白居易的友誼是為人所熟知的事例。讀杜甫懷念李白的詩,你會體會到友誼在一個人心中占據到何等重要的地位。他的夢李白詩,寫夢境中兩人相見的情境:分明實有,又疑其實有;分明已見其憔悴容顏,又疑其何以能到此。沒有刻骨銘心的牽念,絕寫不出如此動人的夢境。

3、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人生感悟

我國的文化傳統里,有著天人一體的思想。這一思想反映到文學中,就出現了對于生命雖短促而宇宙卻永恒的感悟。大量的對于歷史、對于人生的思索,實際是對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視生命熱愛生命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當個性得到張揚的時代,這種表現就更為突出。魏晉戰亂造成的人命危淺,促成人生感悟詩文的大量涌現。陸機把對人生的感悟上升到哲理的思索:“川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野每春其必華,草無朝而遺露。經終古而常然,率品物其如素。”(《嘆逝賦》)作為個體的生命最終是要逝去的,但作為“人”卻是永生的。個體雖逝去,而人世永存。猶如川河與水的關系。水流不斷,今日之水,已非昨日之水;而川河卻依舊。草木春華而秋露,歷萬代而常然。后來的《春江花月夜》也是這種感喟,不過詞采寫的更為美麗。

除以上外,我國文學還有更多的內容,如對于苦難百姓的同情,對于人生不幸的反映,對于現實黑暗的抨擊,對于公正的呼喊等。但是執著而深沉的家國情懷、熱烈而真摯的親情主題,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卻是我國古代文學中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它表現了一種對于生命的熱愛,對于民族的自豪,對于社會的責任感。既是對于生命的張揚,也是對于群體的認同和依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晋城| 翼城县| 峡江县| 香格里拉县| 朝阳市| 关岭| 肥西县| 鄂尔多斯市| 隆回县| 砀山县| 广宁县| 威信县| 贵德县| 北川| 固安县| 黄浦区| 伊宁县| 苗栗市| 昌平区| 喀喇沁旗| 武义县| 尤溪县| 融水| 新和县| 固原市| 班戈县| 彭山县| 莒南县| 霍邱县| 福贡县| 临海市| 长武县| 长寿区| 灵璧县| 平利县| 龙山县| 昭通市| 隆安县| 新泰市|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