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面對錯誤的作文

面對錯誤的作文

時間:2023-05-29 18:23: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面對錯誤的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面對錯誤的作文

第1篇

初春,正是乍暖還寒時節,風依舊呼嘯,傍晚更是寒冷。

這個時候,人人都應在溫暖的家中,街上只有孤零零的幾個人。

只要拐個彎,再走幾步就到家了,可是我卻遲遲不敢往前走——我把剛存了錢的銀行卡弄丟了。

一陣寒風掠過,我不由得打了個寒顫,腦子里的兩個小人仍在激烈的斗嘴。

一個小人說:“快回去吧,這多冷啊,回去認個錯就行了。”

另一個小人:“不能回去,銀行卡弄丟了,回去認錯一定能得到原諒嗎?”

前一個小人:“在這會被凍死的!快回去吧!”

后一個小人:“不行,爸媽問起來怎么說?”

前一個小人:“先回去,別走邊想!”

最終前一個小人勝了,先回去再說吧,到時候隨機應變。

這樣想著就到了家門口,只要推開門就能進去,可是我又猶豫了。

回想起出門前的那一幕:

我在家里閑著沒事干,正巧,爸爸要去把我的壓歲錢存到銀行里去,叫我一起去。

我正閑著呢,邊想自個獨自去存錢,爸爸本來是不同意的,可經不住我的軟磨硬泡就同意了。出門前千叮萬囑一定要拿好銀行卡。

我也滿口答應了。

可是沒想到......

“吱呀”門開了,爸爸出來了:“你怎么站在門口啊!錢存好了嗎?快進來!”

“存好了!”我慢慢吞吞的跟著爸爸走了進去,一邊走一邊想著怎么才能逃過此劫。

到了屋里,媽媽已經做好了飯,爸爸似乎沒有察覺到我的異常,直到吃完飯爸爸都沒問我要銀行卡。

我本以為就這么過去了,可是我正看著電視的時候,爸爸突然說:“把銀行卡給我吧!”

我愣了一下,剛想對上了我想好的詞,看到爸爸嚴厲的目光,我沉默了好一會才說: “我……爸爸,對不起,我、我把……銀行卡弄丟了!”

本以為爸爸會大發雷霆,可是沒有,爸爸拍拍我的肩說:“傻孩子,銀行卡可以再補辦,你早點告訴我,我們就可以早點去了?”

我沒有說話。

爸爸繼續說:“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沒有膽量承認。”

我點點頭。

第2篇

責任永遠在我心中

――《論責任》讀后感

靈武市逸夫小學 周志軍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人們對責任已經淡漠和遺忘,尤其出現了對責任的錯誤理解。人民日報發表的任仲平的文章《論責任》對此有更深刻的詮釋,讀了這篇文章后深受啟發和教育。對工作極端負責,來自于對人民極端熱忱;對人民極端熱忱,體現為對工作極端負責。只有對人民有了真感情,深刻體認到自己的工作對于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性,對工作才會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對群眾虛情假意,就會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作風飄福對群眾真心實意,就會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幾十年從沒批評過學生的霍懋征老師、教育家魏書生等等師德楷模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辛勤付出,他們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把平凡的簡單的事做好,這其實就是不簡單。從教十六年了,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改變促使我發生了變化,由一個稚氣未干的小伙子變成了成熟穩健的青年,可沒有改變的是我的個性和責任心,對工作、對家庭問心無愧,因為我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了,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潮流中我承擔了應該承擔的責任,用一顆真誠善良溫和的心面對生活和工作。

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必須有堅實的文化知識作保證,還要有科學的方法和勤勞勇敢的品質,更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做鏡子。責任缺失帶來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交通車禍、礦難、水污染、傳染病漫延,教學質量下降、食品中毒等事故都說明責任與生命息息相關,它是成就事業的可靠途徑。責任出勇氣、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責任心,再危險的工作也能減少風險,沒有責任心,再安全的崗位也會出現險情。責任心強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責任心差,很小的問題也可能釀成大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都與責任相聯結,都通過履行責任來體現,來升華。每個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責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和發揮。教師的課堂教學充滿著創造,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師生的交往互動,處處體現了教師的責任。愛是教師工作的核心,真摯高尚的師生感情激勵人、鼓舞人、感動人。

武多多同學是一個文靜的小姑娘。她上課很少發言,在作文中寫出了自己內心的煩惱,她認為周圍的人和事都是那么令人討厭,不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心情都很郁悶。看到這位只有十一、二歲的小女孩痛苦的內心活動,批閱作文時我告訴她調解心情的七八種方法,勸解引導她快樂生活,勤奮學習,通過與她交朋友談心、溝通,小姑娘笑容多了,變得歡快了、開朗了。孩子內心的思想是復雜的、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及早發現并給予指導,做孩子們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真誠和他們交流,從中體會“責盡心安,苦中之樂”。

如今做家長的教育子女要么是傳統封建的打罵、壓制,要么是寵愛、驕慣的溺愛式,從一個誤區進入了另一個誤區,對于孩子做事或說話的是非觀念越來越模糊。北師大版的新教材,編排的“面對錯誤”這個單元就是對小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錯誤如何在做錯事之后去積極改正這一焦點上去引導孩子們勇敢地面對錯誤,減少錯誤預防做錯事。教師要對學生的終身負責就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組織討論、交流,運用心理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明辨是非觀念的能力。教學“面對錯誤”這個主題單元的課文時,我結合學生生活學習中的真實事例展開討論,讓孩子們勇敢地去面對錯誤,認清錯誤的原因及危害,從內心深處去感悟做人的原則,并且寫真情實感的作文――懊悔的一件事。五(4)班楊鵬志同學將抱了寵物店小狗的事能及時改正并在作文中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當楊鵬志將作文在班里讀完之后,全班同學掌聲不斷。我表示要推薦這篇作文去報社投稿,楊鵬志同學激動地站起來說:“老師,我平時從來不寫作文……,”我馬上鼓勵他:“你真了不起,平時從來不寫今天都能寫這么好,可見你真聰明!你一定能學得好,關鍵就看你是否努力了……”。

教師肩負的責任是重大的,教書育人是我們神圣的使命,我們由過去的教書匠已變成學生成長的促進者、指導者、引領者、保護者,我們只有認真做好每件事,落實每個環節,才能確保提高實效。我們在教育指導學生的同時還肩負著對家長的培訓任務,每次與家長交談,我都會提醒家長配合學校去用心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學習興趣,這對于小學生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其次是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醒做父母的一定要不斷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孩子的需要。

作為校長的助手,學校的一名管理人員,我的工作方法、工作態度和能力都需要不斷提高,尤其要加強與同事的合作、交流,克服懶惰思想扎實開展工作,在安全保衛工作方面更是要以身作責、率先垂范,創新開展工作,將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抓細節,嚴要求定期排查,用具體行動影響和帶動周圍的人,做負責任的楷模,要勇于任事敢于擔當,真正對學生負責,對教師負責,對群眾負責;發揮好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常察社情,常慮民憂,常思己責,不遺余力地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責任永遠在我心中。

第3篇

關鍵詞:初中英語;寫作;糾錯

一、初中生英語寫作錯誤類型

經過對初中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寫作出現情況的觀察,發現出現錯誤的情形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單詞錯誤。比如,將Christmas寫成Chrismas,這是犯了漏掉字母的錯誤;將reseatures寫成restautants,這是出現錯誤排序的問題;將fourty寫成forty,這是犯了添加字母的錯誤;將monitor寫成moniter,這是把or寫成er;還有將單詞詞尾添加后綴的問題搞不清楚,將luckily寫成luckly等等。第二,各種詞性的錯誤使用。比如,將形容詞錯誤用為動詞,we are very happy寫成 we very happy;將名詞的可數不可數、單復數弄錯,There are more new supermarket(supermarkets);將副詞和形容詞亂用,His father looks angrily at him寫成His father looks angry at him等等。第三,句子錯誤。I very like you就是一個錯誤句子,犯了語序錯誤的毛病;He is the boy gave me apples yesterday,就是缺乏主語的體現;He is back now feel very happy,違反了連詞的使用規則等等。

二、造成初中生英語寫作錯誤的原因

通過上面簡單介紹初中生英語寫作出現錯誤的幾種類型,我們分析:造成初中生英語寫作錯誤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語際錯誤。就是受到了自己母語的影響和干擾,導致學生將母語帶動了所學的新語言中所產生的錯誤。也就是說當學生所學的新語言和自己的母語有某些相似的地方時,就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幫助其接受新語言;反之,如果所學的新語言與母語之間存在著不同的語言規則時,學生潛意識里的表達邏輯就會對新語言的學習產生一定的消極作用。比如,Her Sound is Sweet.就犯了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干擾。在英語中,大自然的聲音應該用Sound,人的聲音應該用voice.

第二,語內錯誤。該錯誤是指由于學生對所學新語言的一知半解和不懂,根據自己有限的學習經驗做出的錯誤的判斷和推理導致發生的錯誤。比如,1 bought some toies yesterday就犯了過度概括的錯誤,正確的應該是1 bought some toys yesterday;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們往往為了減輕學習負擔,常常會出現簡化單詞的現象。在In the southern of the town build two factories句字中省略了構成被動語態的助動詞be.應該為:Two factories were built in the southern of the town.

第三,教學錯誤。該種錯誤通常是發生在教學過程中,與老師的誘導、教學行為有很大的關系。比如,老師在教學生被動語態時,特別提出,無論哪一種被動語態,一定要注意運用be動詞或該詞的過去分詞。導致學生會誤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適用be動詞。A traffic accident was happened yesterday.正確的應該是.A traffic accident happened yesterday.

三、對策

第一,從老師方面來看。我們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老師要對英語學習進行整體的規劃和設計,尤其是英語寫作方面的訓練,提出一定的訓練方法和內容。老師也要積極的為鍛煉學生寫作能力尋找素材,幫助學生提起寫作興趣,讓寫作形式豐富多彩,并通過對學生寫作文稿的修改和審校,來進一步的鍛煉其寫作能力。同時也要積極主動的組織學生參與寫作的各種實踐活動,根據寫作計劃與訓練策略,適當的調整鍛煉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做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其次,要以讀促寫。老師要在教學范文時,要求學生對文中優美的句子進行摘抄和背誦,讓學生在邊讀邊寫的過程中,領略到文章的含義,并提高自己的記憶能力;最后,要掌握糾錯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學生出現寫作錯誤時,老師一定不能嚴厲批評和指責,要讓學生發現錯誤,并鼓勵學生重新學習和糾正。比如,在平時的評閱過程中,老師應圈出學生的寫作錯誤或提示錯誤類型,讓學生糾正并分析原因,培養他們改正錯誤的能力。

第4篇

關鍵詞: 中介語 錯誤分析 大學英語寫作

一、引言

寫作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英語學習中五項基本技能之一,語言的準確性、流利、得體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通過寫作得到學習和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寫作錯誤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隨著英語教學的發展,特別是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對書面表達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寫作作為五項基本技能之一,在各種考試中,都占有相當大的分數比重(占總分的15%左右)。但是,從考試結果來看,大學英語教學在寫作方面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寫作教學日益受到廣泛的重視。英語寫作作為一項輸出技能,在提高學習者綜合運用英語語言能力方面,直接地體現著Swain提出的有關語言輸出的三個功能: 1.引起學習者對于語言形式注意的功能;2.提供學習者對其假設進行檢驗的功能;3.促使學習者有意識地使用目標語進行反思的功能。由此可見,英語寫作研究對于改善英語教學是非常有意義的。外語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利用自己有限的目的語知識不斷地進行假設驗證,通過試驗、出錯,采取不同的策略不斷地構建和創新自己的語言系統的過程。目前在大學英語寫作中,由于種種原因,絕大部分學習者的作文中總是有一些錯誤屢錯屢犯,寫作水平處在一種停滯不前的徘徊狀態,未能達到目的語這個理想的終點――這種現象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很普遍。為此,筆者嘗試從二語習得理論的角度對學生產生的錯誤作一次歸類并對產生錯誤的原因作出探究,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進行初步探索,從而提出一些對教學的啟示。

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中介語理論彌補了錯誤分析理論的不足,它把語言學習者作為研究中心,揭示了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的一般規律,豐富了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這種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由Selinker(1972)首先提出,并被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是目前外語教學中用來解釋和分析學生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所產生的錯誤的理論基礎。中介語的提出使對外語學習過程的研究有了一個新的視角,完成了外語教學理論由研究怎樣教到研究怎樣學的轉變。由于中介語的構建過程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重組過程,又是一個新的知識結構的形成過程,是一個以簡單的目的語知識為起點向成熟的目的語語言能力趨近的過程,因此中介語的語用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對英語學習者所犯的中介語錯誤的研究在中國有著尤其重要的意義。漢語和英語隸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系,這種巨大的差異在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中介語發展過程中必將引起各式各樣的錯誤。但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錯誤已不再被看作是學習者學習能力低下的表現,而是學習者的一個學習手段,是說明學習者語言學習方式和策略的依據。所以,對英語學習者寫作中錯誤的分析與研究,了解他們中介語發展的特點,掌握其外語發展水平,對提高學習者自身的學習能力、減少其犯錯的可能性以及改進英語教學方法都有現實意義。

二、中介語的錯誤分類

Dulay,Burt & Krashen (1982)曾指出有必要對錯誤進行表面描述,或是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其作簡單描述,例如,從句法、詞匯等方面或更為詳盡的角度入手。因此,從語言學的角度入手對錯誤進行分類描述,所遵循的依據是詹姆斯(2001)的錯誤分類標準,即語言劃分等級。他認為,語言有四個等級――本體、詞匯、語法和銜接與連貫,所以出現了與之相對應的四類錯誤,即本體錯誤、詞匯錯誤、語法錯誤和銜接與連貫錯誤。

1.本體錯誤

本體錯誤主要指文章中出現的拼寫、大小寫轉換及標點符號使用錯誤。

(1) Good major can help us have a good grip of the skill. (拼寫錯誤)

(2) In present age,a good trademark is very important. (大小寫轉換錯誤)

2.詞匯錯誤

詞匯錯誤,主要是指詞匯的語義或概念錯誤,是學習者運用母語中存在的詞匯形式,這種形式不能轉換成需要表達的意思。在詞匯層面,主要是學習者不知道某些漢語詞語在英語中的正確表述,從而將漢語生硬地翻譯成英語。

(1) Students can devote themselves in their major study. (搭配錯誤)

(2) They think that good universities will apply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m. (選詞不當)

3.語法錯誤

傳統的語法涉及形態和句法兩方面。本研究中的形態錯誤主要指單復數、動詞第三人稱單數等錯誤;而句法錯誤則包括短語、從句、句子及段落錯誤,例如句子順序錯誤、懸垂分詞、句型使用錯誤、時態錯誤等。

(1) We could see TV program, and doing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2) There are some reason.

(3) We will be difficult to have a foothold.

4.銜接與連貫錯誤

銜接錯誤主要涉及的是指稱、替換、省略、連詞及詞匯銜接方面的錯誤。

(1) In my opinion, I think we must have a good major in a good university,it can help me to find a job easily.

(2) I couldn’t choose a good major,too.

5.其它方面的錯誤(中國式英語)

此外,在以上四類錯誤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類中國學生經常犯的錯誤,也就是中國式英語。中國式英語主要指英語學習者在用英語表達時由于受到漢語思維和特定文化的干擾而套用漢語的規則和模式所產出的不符合本族語者表達習慣的英語。如:

If you very like your major,you will be very interested in the major.

三、分析錯誤來源

每一個錯誤都找到來源是困難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們認同Richards對于錯誤的分類,即:干擾錯誤、語內錯誤和發展性錯誤。

由于學習者的發展性錯誤(developmental errors)在特定的時間會失去效力,我們的研究將集中在前兩種錯誤來源上。下面我們將使用一些學生作文中的例子簡單介紹語際錯誤和語內錯誤。

1.母語的影響――語際錯誤

a.詞匯遷移:即假定一個介于母語和第二語言之間的不存在的形式。(Richards,1974:177)

例如:We should say both have their goods.

b.詞序遷移:即以母語為參照重新設置一個第二語言中不存在的短語結構。

例如:It’s different from longly benefits and nowly benefits.

c.句法遷移:由母語所導致的第二語言語法錯誤。

例如:Our society is very developed nowadays.

d.語義遷移:由于受母語詞匯搭配的影響,盡管第二語言的語法是正確的,但其詞匯搭配卻不恰當。

例如:In my opinion,I think a good majo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ood university.

e.語用遷移(又叫話語遷移或文化遷移):在特定的條件下,由于母語語用知識的影響,致使第二語言的表達不準確。

例如:Although learning is hard to me,but I still like to study what I like.

2.違反第二語言規則――語內錯誤

語內錯誤的分類也按照Richards(1985:174-81,182-8) 的分類標準,包括:

a.過度歸納規則:當學習者以目的語中的其它結構為基礎,造出奇怪的結構時,這種錯誤便出現了。通常的表現形式是以一個奇怪的結構替代兩個目的語結構。

例如:We must to plan our future.

b.臨近影響:這種錯誤通常由相鄰語言成分的不一致性引起,如主語和謂語的一致問題。

例如: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c.忽視規則限制:這種錯誤出現通常是因為將規則用到了不適合的語境中。

例如:There are a lot of choice in the future.

d.規則使用的不完善:這種錯誤牽扯到沒有充分發展使用一種結構的問題。

例如:How to choose a good major or a good university is important for us?

e.錯誤概念假設:當學習者沒有能充分理解母語和目標語的差距時,這種錯誤便產生了。比較典型的此類錯誤包括混淆too和very,make和do,以及was的用法等。(Gui Shichun,1988:68).

例如:I will make our best to give people education.

3.交際策略錯誤

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另一種錯誤――交際策略錯誤。交際策略是指當學習者因為某些原因在表達時不能接觸到準確的語言結構的情況下,有意識地使用口頭的或非語言的機制。(James,1998) 也就是說,當語言學習者面對他們感覺到陌生的事物或不確定正確的目標語表達方式時,這種錯誤就出現了。 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傾向于使用簡單的詞,大部分是他們在中學學過的。他們總是回避使用在大學里學的詞,因為不確定使用得是否準確。因此,句子的錯誤率很低,這也是回避的一種表現。在樣本中,學生很少使用復雜的句子,例如帶定語從句或狀語從句的句子,這也說明他們對這些復雜的句子不熟悉。例如:If you are in support of me,please hand yours for me.(vote for me)

4.誘導錯誤

還有一些錯誤是由于語言教師錯誤使用或教材編輯者給出錯誤的定義、例子、解釋等,誤導了學生而造成的。例如,老師會把動詞worship 解釋為很多學生都明白的“a general word for pray”。學生還知道pray 經常與介詞to連用,因而他們就會假設worship也有相同的用法,于是便有了這樣的結構:“worshipping to God”。這一錯誤是由教師的定義不準確引發的。

四、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和建議

中介語是二語習得者對目的語規則所做的不正確的歸納與推論而產生的一個語言體系,因此,中介語經常被視為不能容忍的錯誤,但它貫穿于二語習得過程的始終,是任何一個語言學習者在學習外語過程中的必由之路。在外語教學中,錯誤應被視為是學習者第二語言發展狀況的一種標志。錯誤的出現表明學習者在建立其中介語過程中積極地進行假設――驗證,不斷修正那些偏離目標語語言規則的語言現象,使之接近目標語系統。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允許錯誤的存在,有效把握錯誤演化的進程,以便使中介語向目標語靠攏。

因此,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產生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現象,是學生學習語言內化知識的外顯反映。因而對于教師來說,對學生作文中的錯誤應持寬容態度,允許錯誤存在。通過對學生錯誤的分析,教師不但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錯誤,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而且還可以對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在課堂上一一解釋說明。此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從懼怕出錯的心理障礙中解脫出來,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自由的寫作氣氛,激發寫作熱情。通過這些寫作策略的指導,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用意識,增強語感,而且能讓學生不斷改正自身的錯誤,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Dulay,H.C.,Burt,M.K.Language Two.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4]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s Analysis.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

[5]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s Analysi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Richards,J.C.Errors Analysis:Perspectiv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Longman,1974.

[7]Richards,J.et.al.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London:Longman,1985.

[8]Selinker,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10:209-230.

[9]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Cook G&Seidhofer b(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OUP,1995:125-144.

第5篇

[關鍵詞]作業批改 批改方法 批改藝術

英語作業是學生復習語言知識點、鞏固和操練句型、培養語感、提高外語交際能力的重要環節;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及時彌補教學中的缺陷、調整教學方案的重要手段。因此,作業批改在教學中不容忽視,尤其在新課改的今天,如何通過作業的批改,更好地激發學生學語言的興趣,提高師生教與學雙方的質量,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此,我想談談我在這方面的做法和體會。

一、改進批改方法

現象:許多同學在平時作業或在多次考試中重復相同的錯誤,而這些錯誤往往是老師用紅筆一一改正過的。比如,occurred拼成 occured;The book is worth reading.寫成 The book worths reading.

思考:傳統的精批細改、全批全改學生作業,發現錯誤馬上給予糾正的方法耗費了教師大量的寶貴時間,而對學生來說,他們關心的是分數而不是哪兒出了錯,因此學生對精心批改的紅色痕跡看都不看就“束之高閣”,根本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改進:(1)按學生學習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針對學習態度好、自覺性高、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全面,有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英語成績優秀的學生,我先作適當指導,講明具體要求和方法步驟,然后讓他們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最后把作業中正確的、錯誤的進行分析、總結,這樣學生成了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不僅能使他們全面準確地掌握知識,也培養了他們的獨立工作能力;對于人數較多的中等程度的學生,他們上進心較強,我把他們召集起來進行集體性面批面改,在糾正錯誤的同時鼓勵他們多設疑,我給予釋疑,使他們進一步掌握知識,又及時表揚作業好的,激發進取心強的同學,引導他們向優秀生看齊;學困生的特點是學習懶惰、不努力、自律性差,我就采取個別面批面改的方法,先當面直接指出錯誤,并嚴格要求其當場改正,再共同查漏補缺,使之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一步。(2)針對作業難易程度和作業中錯誤的不同程度進行區別對待。對于簡單的、出錯率低的練習,我采用重點批改或全批不全改的方法,即重點批閱學困生的作業,了解其掌握程度;或全批所有同學的作業,但只用符號簡單提示,引起注意,令其自己改正;若是一些檢查學生的普遍性錯誤的練習,比如默寫學生易錯的單詞、詞組,我采用分層批改法:建立一個由教師――課代表――組長――組員的班級網絡,依次進行操作,這樣既節省了老師的時間,又讓學生在批閱過程中體驗問題、更正錯誤,進而不斷加深印象,逐漸培養對錯誤的分辨能力和獨立糾錯能力;作文批改更需要有針對性,我會根據訓練要求作專項批改,或專批My Good Friend中的人物描寫,或專批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中的細節描寫,或專批應用文中的格式,或專批My View on Tutorial Centre中的論據列舉的合理性,等等。

二、講究批改藝術

現象:大部分學生因理科作業占用時間長而忽略了語言學習需靠日積月累的特點,尤其是男生能從理科的解題思路、解題技巧中迅速獲取成就感,而難以在枯燥乏味的語法規則和詞匯背誦上體現起優勢,因此他們對英語缺乏激情,對傳統批閱中的“√”“×”符號無新鮮感,甚至感到麻木,又在面臨無數次的“×”后自信心連遭挫敗,進而產生厭倦――退步――厭惡的惡性循環。

思考: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在關注結果的過程中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探究精神,要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簡單的“√”“×”既不能提示學生錯在哪里,又易刺傷學生自信心,且不能全面評價一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學習潛力。

第6篇

的確,這個T臺不夠大,所以,只有足夠美的才有機會站上來,可是,下面的觀眾卻也足夠多,所以,你的一個精彩或失誤都會得到震耳的歡呼或噓聲。無論怎么樣,你是出色的,因為你有面對淘汰和批評的勇氣,假如你又恰巧獲得了上臺的機會和掌聲,那么,我知道,也允許你有一點的沾沾自喜,只要接下去你會更加努力。

長 篇

作者簡介:

1987年生,安徽太湖縣人,2001年太湖縣中考狀元,現就讀于安慶一中省理科實驗班。曾獲安慶市網頁設計比賽一等獎,安徽省“新華教育杯”作文比賽一等獎。愛好寫作,現已有二十余篇文章發表于《語文學習》、《讀書時報》、《作文與考試》等報刊。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馬拉雅山的圣廟去朝圣,路途遙遠,山路難行,空氣稀薄,他雖然攜帶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來還是顯得舉步維艱,氣喘如牛。他走走停停,不斷往前眺望,希望目的地趕快出現眼前。

就在他的前方,他看到一個小女孩,年紀不會超過十歲,背著一個胖嘟嘟的小孩,也正緩慢地向前移動,她氣喘得很厲害,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雙手還是緊緊呵護著背上的小孩。

印度教徒經過小女孩的身邊,很同情地對小女孩說:“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你背得那么重!”

小女孩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你背的是一個重量,但我背的不是一個重量,他是我弟弟。”

沒錯,在磅秤上,不管是弟弟或包袱,都沒有差別,都會顯示出實際的重量。但就心而言,那小女孩說得一點沒錯,她背的是弟弟,不是一個重量,包袱才是一個重量,她對她的弟弟是出自內心深處的愛。

當愛成為一種喜悅的關懷與無求的付出,愛便失去了重量,再也不成為負累了。

這樣的愛畢竟只占一部分,被愛的負累折磨的人們都在期望自己的愛也能像小女孩的那樣,沒有重量。

可是這樣很難,不是嗎?故事中的兩個孩子都很小,他們的心靈純潔,他們之間的親情也是至真至純的。而社會中人,很難保持這樣的純真,也就難以到達小女孩的境界。

所以,我們更應該正視愛的負擔,而不是空想著去掉那份重量。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愛本身就是一種負累,其中包含了寶貴的責任感。

如果你是珍惜愛的人,請拾起這份責任感,背起那愛的包袱,前行吧。

我常常思考,愛的所謂“罪過”到底從何而來,愛帶來的痛苦又是哪兒來的。

世人對待愛的錯誤態度是原因之一。這主要是針對擁有愛的人來說的。有的人把愛當作理所當然的擁有,不懂得珍惜,結果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有的人又把愛看得太高,高到難以攀登,結果怯懦讓人錯失了本應屬于自己的愛;有的人愛得太深,卻又不知該如何表達,結果把愛變成了壓在胸口的石頭……如此這般,可以說,很大一部分人都難以用平靜的心態對待愛。

社會與輿論對愛的偏見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種偏見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封建思想的殘余已經深深烙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而人們并不自知。舉個例子,人們喜歡根據愛發生時間的先后,擁有愛的人的身份、年齡的大小……給愛分各種各樣不同的類型,并主觀地打上“對”與“錯”的印記。這其實是極其可笑的。愛只有一種,從來就不會有對錯之分。幸而時間可以撫平傷痕,“男尊女卑”的思想早已沒有立足之地,對社會邊緣人群愛的權利的寬容與保護又使我們深深地感到欣慰。

既然人們的錯誤帶來了愛的罪過,那么這罪如何救贖呢?我想,要讓每一個人都消除對愛的錯誤理解與偏見是很難的事情。讓擁有愛的人真誠地面對愛,才是最好的方法。每個年齡都有每個年齡的愛,愛沒有尊卑,沒有貴賤,沒有成熟與不成熟,更沒有所謂的“罪過”。假如社會的偏見讓你喪失了愛的勇氣,無力面對自己的愛,那么請記住愛默生的話:“我們也許有偏見,但是命運并沒有偏見。”

如果你是珍惜愛的人,請拋棄錯誤的想法,坦然地去愛吧。

記得劉墉說過這樣的話:

“愛,沒什么好悔,它只是那樣發生、那樣進展、那樣消逝,或――那樣老去。今日不可能預測明日的愛,明天也不必否定今天的愛。愛像是腳印,我們踩著印著,走到今天。回頭,即使腳印在冰雪之中,或早已湮滅,不復可尋,仍然知道,那是我們走過來的愛。”

“人的一生能有多長,人的一生就能有多少愛。”

也許,你心頭的那份愛給你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負累;也許,世人的偏見讓你覺得自己的愛像是一種罪過。但你能因此就忘了愛的甜蜜與漫馨么?

第7篇

【關鍵詞】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1-

語言是有聲的、有型的、有情的。作為一門語言,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聽、說、讀、寫四項語言基本技能是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表現形式。聽和讀是輸入,是理解和吸收語言信息的手段,只有達到足夠的輸入量,才能保證學生具有說和寫的輸出能力。所以,口頭表達是書面寫作的基礎,書面寫作是口頭表達的提煉和升華。其中,寫作能力是最難掌握的一項,學生能否運用已學的英語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書面交際,在寫作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真分析了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欠佳的原因,對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的策略進行了一定的探究。

一、創設寫作環境

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的成長需要好的環境,寫作當然也要求有個好的環境。況且,寫作是個復雜的思維過程,環境在此更顯其重要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合作和富有鼓勵性的環境,使他們樂于寫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1)可以結合自身經驗或周邊事物進行環境創設,在描述外貌的寫作教學時,教師結合自身實際,鼓勵大家進行描述;(2)利用多樣的活動進行環境創設,可以利用各種節日、慶祝活動來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寫作素材。(3)利用優秀范文或精美短文作為標本進行寫作環境創設。可以將學生的隨筆、日記、考試作文、習題中的短文作為依據。

二、全方位提高寫作能力

英語寫作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學生多方面的語言運用能力,諸如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組織能力等。針對目前學生英語寫作中普遍存在的恐懼寫作、漢語式作文和語法錯誤多等問題,筆者認為,平時應當開展綜合型教學,將寫作與其他語言基本技能(聽、說、讀)的訓練相結合,從不同層面和不同角度來解決學生英語寫作中的困惑,全方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聽與寫相結合。如果教師將聽力理解與寫作技能結合起來,即把寫作限制在特定的情景中,可使寫作練習成為綜合型的交際性語言練習。聽與寫相結合的好處是:(1)能在聽寫填空中暴露出學生拼寫及語法問題。(2)既可培養學生聽音會意的能力,又可培養其譴詞造句的能力。(3)概要寫作和模仿寫作不僅能評估學生的寫作能力,檢查其對輸入信息的理解,還能檢驗其能否寫出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特定情景和文體要求的短文。

2、說與寫相結合。布里頓(Britton,1970)指出:學生口語句型結構和表達方式往往是他們學習寫作的基礎。所以教師應當在教授寫作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和豐富其口頭表達的技能,因為口頭形式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書面語的結構和措辭。

3、讀與寫相結合。威多森(H.G.Widdowson)在他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中提到,閱讀和寫作可以貫通在一起進行教學。一方面,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前提,是作文素材和表達方式的源泉;另一方面,寫作是閱讀的一種延伸和深化,是一種語言的綜合運用,即語言的輸出。認知理論認為語言學習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語言學習是一個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過程,經過加工的語言信息通過了“輸出”這一環節,才可以說是完成了語言學習的全過程。這種語言習得過程告訴我們,教材中出現的文本是語言信息的載體,也是寫作材料的聚集地;是表達方式的模板,也是學生寫作的話題源泉。

三、重視詞匯量的積累

初中學生在閱讀方面最大的問題就是詞匯量的缺乏,而擴大詞匯量絕非死記硬背就能做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接觸各種不同體裁的英語文章,利用“在句中記,在文中記”的方法來積累詞匯。因此我們指導學生依據英語報刊的特點,按欄目、話題、題材、體裁歸類收集常用詞,將出現頻率較高的常用詞匯積累到單詞本子上,查字典寫例句,初步學會這些單詞的運用,放在身邊,利用零散時間反復記憶,加深印象。同時擬定時間以單選、完型、閱讀等形式考察學生對這些單詞的掌握情況,通過測試和競賽的方式進一步激發大家學習詞匯的熱情。不過,由于課程的時間安排問題,測試的工作開展較少,這也是實際教學中的一個不足。

四、批改方式的多樣化

采用多種批改方式,提高學生對錯誤的認知能力。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批改,是最直接明了的指示牌,對學生作文批改方式的多樣化能極大的促進學生對于作文的熱情,恰當的評語更是能夠激發學生創作的激情。在批改方式方面,除以往由教師包辦傳統的批改方式外,可以增加學生互相批改的方式,雖然學生批改的水平未必能比得上教師,但是這能激發他們主動找差距的想法,在批改他人作文的同時與自己的相比較。我們常說學生自我檢查往往是燈下黑,同樣的錯誤在批改他人的作文時往往能一語中的。他們會從另外的角度反省自己,增強了主觀能動性。互批是個省時省力又有益的方法,但是教師不能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給學生單獨承擔,在學生批改完畢后,教師要進一步做檢查,加以促進。

五、加強英語寫作訓練

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要靠教師循循善誘的指導,二要靠學生踏踏實實的努力。通過教學實踐探究,我所教的學生在英語寫作方面的能力不斷增強,我自己的寫作指導水平也有一定提高。在教學實踐探究中,我體會到:(1)正確有效的方法來于自對學生全面具體的了解。只有在掌握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指導方案。(2)面對目標持之以恒。無論是寫作技巧,還是譴詞造句能力,都要靠平時的積累和訓練,老師的決心往往決定著學生的行動。老師的責任在于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克服困難,提高水平。(3)充分調動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參與+互動”的模式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導學生寫作訓練的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這一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總之,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取百家之長,多方面改進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同時也要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進行調整以順應不斷更新的課程要求,揚長避短,使得英語作文成為帶動教學的有力臂膀。

參考文獻:

1、李光明,現代信息技術下的初中英語寫作教學[J],英語教師,2008年10期

2、楊愛玲,初中英語寫作中語言障礙探因及對策思考[J],英語教師,2010年10期

3、趙如燕、李彬,元認知策略運用訓練在農村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學理論,2011年12期

第8篇

我不曾將這件事放在心上。因為就成績而言,他一直名列前茅。我沒有必要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無故打擾到他學習的積極性。我承認,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來說,我時時懷有庇護心理。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人之常情?

那天上午,因為備課不夠充分的緣故,直到下課,我授課的內容還沒講完。為了不將最后一個要點拖到下節課上,我打算繼續拖堂幾分鐘。

“老師,已經下課了。”他怯生生地坐在那兒,指著教室前面的大鐘對我說。

“我知道已經下課了,我都不急,你那么著急做什么?”從我的角度來說,拖堂,學生應該高興才對。因為,那是一位老師極負責任的表現。他的“不識相”,讓我有些不悅。

“老師,下節課再講吧。”他低著頭,一邊搗鼓著手里的文具盒,一邊在人群中喃喃地催促。

“我偏不下課,偏要把最后一個例題講完,你能怎么樣?”他一直是我心中的驕傲。不論作文比賽,還是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只要他參加,定能幫我奪回一個名次。可此刻,他卻這般不懂禮貌。他的魯莽和放肆,讓我忍不住怒火中燒。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站起身子,奪門跑掉了。我站在高高的講臺上,險些把杯子扔出去。他在人群中拐來拐去,片刻間便沒了身影。

午后,他如常歸來。我氣急敗壞地狠狠批評了他,他頭也不回,雙肩卻猛烈地顫抖。我把他叫進了辦公室,盤問他為何要無視紀律,任意妄為。

“老師,我沒有逃跑!已經下課了!”他死不認錯,理直氣壯地與我爭辯。

我很生氣,大聲批評他。

后來,他哭了,跟我道歉。我不忍再責罰他,此事也就此過去。但遺憾的是,沒過兩天,他又舊病重犯了。

我驚覺自己的言行開導已經失效,無奈,只好對他進行家訪。因為那時我似乎早就斷定,他有了隱約的厭學情緒。要不,成績如此優異的學生,怎會在課堂上三番五次地逃離?

傍晚,我跟著他,在起風的山路上慢慢地走著。他三步一回頭地看我,面露羞赧。我以為他又要逃跑,于是憤恨地說:“總是要面對錯誤的!”

他開始逆風急行。漫漫的山路上,他走得那么倔強而又堅定。可最后,他還是朝著貧瘠的山上逃跑了。我跟著那個倔強的背影追了半天,最終無奈而又憤然地呼呼喘氣。

過了片刻,他背著個大籮筐從山上緩緩下來了。我正想痛罵,卻見他身后隱約跟隨著一個步履艱難的身影。那是一位面色憔悴的婦人,頂著頭巾,拄著粗糙的木棍,在他的攙扶和帶領下,踩著夕陽回家。

那天的家訪,不禁讓我淚流滿面。整整兩年,直到那夜,我才知道面前這個瘦小黝黑的男孩,早年喪父,母親腳有殘疾。他的母親,就這樣背著籮筐、拄著拐杖顛簸在村與小鎮的幾里山路上,靠賣一點糧食和青菜,維持家用,供他念書。

他爭分奪秒的真正意義,是用自己的奔跑早早迎上趕集歸來的辛苦母親,好讓她少走些山坡上的彎道,少背一段笨重的籮筐。

之后,我和所有任課老師都打了招呼,將最后一節課的下課時間提前5分鐘。那5分鐘,我相信他會跑得很快,會跑過碧草如茵的河岸,會跑過黃沙漫漫的丘陵,也會跑過他母親趕集時必經的那條小路。

第9篇

結果,是人追求的,也是人所想要的。正視結果,個人覺得也總比永遠徘徊在路上來得好。每個結果,都理應得到尊重。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六年級結果的作文800字,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六年級結果的作文800字1“結果”這個詞在詞典里的意思是:在一定階段,事物發展所達到的最后狀態。“選擇”這個詞在詞典里的意思是:挑選。我想“挑選”應該是指挑選形成“結果”的一個發展過程

那么他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我認為選擇與結果是相依相存的。因為只有選擇了以后,才會有結果;而人們又為了某個結果再度選擇。這樣選擇與結果便很巧妙的形成了一個輪回,一個個輪回豐富了我們的人生,使我們的人生充滿了選擇。

其實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開始進行選擇。我們好像一個在旅途中的人,一個不知去向的哪里的人。而人生的選擇,則又恰恰如一條條的路。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路,走向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同的風景,最后又各自得到不同的結果。

人生的選擇是沒有很多時間讓你思考的,因為這個選擇也同時擺在別人面前讓別人選擇,所以我們應當把握住每一次選擇的機會。人生的選擇又是沒有后悔的余地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選擇過后的結果是怎樣的,所以當我們知道的時候,結果使我們無法后悔。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微笑面對我們每一次選擇所帶來的結果,因為它們畢竟是我們認真思考后所選擇的。一個人的選擇往往會影響到其他人的選擇與結果。就像材料中的騎士一樣,他選擇了其中一方,那么這一方就極有可能會因為他的到來而戰勝另一方,同樣的,另一方也極有可能會因為他的到來而戰敗這一方。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一次創造一個結果的機會,既然這樣,那么在這位騎士做出選擇的時候,就應當考慮到他的選擇會造成的后果,那么在他戰敗后不應該再去請求勝者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而應當去坦然面對這個結果。

就像亞里士多德說的那樣,我們只能決定選擇以前的事,就算我們能夠阻止我們的選擇所導致的結果,但也仍然改變不了我們曾經朝那個方向選擇過的事實。所以我們不如在選擇前好好想清,認真對待,盡可能地不選擇錯誤的選擇,也不讓我們的粗心令自己后悔。

人生也有很多令人可惜的選擇,這時我們就需要取舍。雖然在取舍之后我們會感到很可惜,但是我們可以做到重選一次仍然堅持自己的不后悔。

讓我們認真的選擇,坦然的面對結果吧!

六年級結果的作文800字2今天作文課上,我們來到樓下準備大干一場——拔河比賽。

剛分隊就發生了一件難以置信的事。洪某某隊長是個”傷兵”(手指破皮了)。開始選隊的時候,大家紛紛來到我這邊。有了這么多同學的信任,我瞬間感到信心滿滿,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希望結果也如我所愿吧!

為了幫洪某某買創可貼,我們三個化身為“劉翔”,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向藥店,可我晚了一步,被張子豪搶單了。回到比賽場,拔河比賽正式開始。

“各就各位!”邱老師的聲音打破喧鬧,賽場上彌漫著緊張的氣氛。“三!二!一!”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兒了。“開始!”“呀!往后拉!”我大聲叫著,重心往后倒,以“烏龜”般的速度一步一步往后退。對方也不甘示弱,向我們發起猛烈攻勢。我穩如泰山,只退不進。不一會兒,我幾乎沒怎么使力就贏了。但一看手掌已經通紅,一股火辣辣的感覺涌上心頭。

第二局開始前,有一個“神秘嘉賓”加入了對方陣營中。沒想到,這個“嘉賓”成了我們的魔咒。比賽快開始了,我摩擦著雙手,試圖讓雙手恢復得快些。又一聲“開始!”我們雙方把吃奶的力都使上了,兩邊僵持著,誰也不讓誰。到了后面,我似乎體力不支了,可身為隊長的我,又是全隊的主力,怎么能放棄呢?我咬著牙堅持著。可隊員們似乎都沒力了,這時,對方使出“萬箭齊發”的攻勢,我們挺不住了,順勢被拉了過去。看來這個"神秘嘉賓”不簡單啊!

我為了迎接終級之戰,跑到了涼快點兒的地方,甩了甩手,因為此時我的手都快比蘋果還紅了。

馬上決勝局了。我們摩拳擦掌,精神抖擻地來到了賽場,我改了一下戰術:我來負責壓軸,這一局可關系到我可憐的星啊!我捏了一把汗。“最后一輪!開始!”話音剛落,兩邊隊員分別向后拉去,繩子下的沙包左晃一下,剛過不久,又往右邊“飛”一下。因為這是終極之戰,我把僅有的力量全用上了。到了后面,我快沒力了,臨時改了下戰術,站在原地保持不動,只要不被拉過去就行了。可惜“幸運之神"不在我們這一邊,我們往前一傾,被對方拉了過去。這個結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自信心,一下子全沒了,其至感到辜負了大家的期望。

唉,算了!反正友誼第一,比賽第二,輸贏已經不重要。下次如果還有機會,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定會勝利的!

六年級結果的作文800字3一位畫家將自己的心血之作放在街上,分兩次請路人分別標出欠佳處和妙處。兩次要求不同,結果卻驚人的相似——畫上標滿了記號,只是評價由指責變為了贊美。對同一幅畫的同一處評價不同,正是大家評判標準不同的表現。

當畫家請人們標出欠佳處時,人們往往會先入為主,認為這幅畫滿是不足,眼光也就隨之挑剔起來,而后便開始一個接一個地挑毛病。漸漸的,畫上便布滿了標記。反之亦然,當人們著眼于畫上的妙處時,入眼盡是美好,些許的不足便被忽略了——有時甚至連不足也是可愛的,不刻意的。

古人云:“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倘若深思不難發現,評判結果的不同,正是因為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正如波蘭作家波斯特·海瑟所說:“人們對美好的事物總是苛刻的,卻常常對不那么美好的事物給予寬容。”當人們站在批判者的角度時,對“好”的標準就會提高,不好是不好,不夠好也是不好。如此一來,作品中的“好”便寥寥無幾了。而當人們站在鼓勵者的角度時,對“好”的標準就會降低,好是很好,不夠好是很有提升空間,實在無甚可說時也還能夸一句很努力。

誠然,收獲他人的贊譽是作品價值的體現。然而,歷史所銘記的,永遠不只會是他人評價時的金玉良言,而作品本身散發出的不朽的藝術價值與魅力,方才似亙古長存的熠熠星辰,在人類精神長空中璀璨生輝。

再者,畫家將畫作放在大街上收獲的評價是隨機的,這些評價來自不同的過路人,而他們的審美標準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處會得到好和不好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但這并沒有絕對的對錯,因為審美是主觀且私人的,是每個人世界觀的一部分,它必然呈現出不統一性。正是因為各人審美的不同,才使事物的評價變得多維化,變得具有廣泛的參考價值。

多元而又精彩的世界離不開人們多維度的看法。畫家的藝術生涯是如此,個人的進步何嘗不是如此,縱使贊譽的聲音再過悅耳,缺少了不同聲音的探討,怎能有更長遠的發展?伏爾泰擲地有聲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說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因此,我們應懷有包容的態度,擁抱世界的豐富多彩,擁抱或好或壞的評價,從中汲取進步的能量。

六年級結果的作文800字4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暑假里,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它是由吳承恩所寫的。

這本書寫了唐僧和他的徒弟們經歷了很多磨難,最后取得真經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五莊觀吃人參果》里面的豬八戒吃人參果的一幕。豬八戒吃人參果是囫圇吞棗,五口并作兩口,一下子就吃進了肚子里,可是回過頭來,卻不知道這人參果是什么味兒?從這個故事中,告誡我們:做事不能太性急,不能一味地追求結果,往往事情的過程比結果還重要。

這從故事中,讓我想到了我自己去年參加學校運動會的事。由于我體育運動能力比較差,運動會一直跟我無緣,可是這一次在報名的時候,女子400米跑這一項目,我們班居然沒人報名。我想:我雖然跑步不快,但是總比沒人參加要好。于是我鼓足勇氣,舉起手來,跟老師說:“我報名!”

很快,到了比賽的那天,當裁判員一槍令下,我就拼命地往前跑,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能跟他們跑得一樣快,可是慢慢地我的體力就不行了,腿也不聽使喚了,慢慢地被他們甩在了隊伍的最后面。這時候,我的腦海里有兩個聲音,一個說:“別跑了,別跑了,反正得不到名次了,跑完也沒用了。”另一個說:“加油,加油!馬上就要到了。名次不重要,有勇氣參加比賽,就要做到最好,就要完成任務。”兩個聲音不停地在我腦海里吵架。我糾結著,要不要繼續跑下去呢?這時,我耳朵里傳來了很多聲音,“加油!加油!李紫嫣加油!”這時,邱老師也跑過來給我加油,還帶著我一起往前跑,我鼓足勁兒,沖向了終點。

沖過了終點,同學們都來扶我,老師也鼓勵我說:“雖然沒得到名次,但是跑完了400米,真不容易,以后繼續努力!”雖然結果不是很理想,但是在這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堅持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關愛,也讓我從中找到了跟別人的差距,我需要不斷練習,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和體能。

我們不能像豬八戒那樣,只追求吃人參果,而應該細嚼慢咽,嘗嘗人參果的味道,在做事的時候,往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六年級結果的作文800字5半期考試的試卷即將發下來,我洋洋得意,以為自己考得很好。

一會兒,同學們都分別拿到了自己的試卷,開始議論紛紛。“我的試卷呢”我開始發起慌來,心里面七上八下,撲通撲通地跳個不停,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

“你的試卷。”正在這時,一個同學將我的試卷遞了過來。我迫不及待地將其翻開,“93分”,我一看便傻了眼,這簡直就是晴天霹靂,鼻子酸了又酸,不爭氣的眼淚奪眶而出,大腦里一片空白。

定了定神之后,我覺得不應該考出這種慘不忍睹的成績,便將那天考試的情景回顧了一遍:考卷一發下來,我便認認真真地讀題,老老實實地做題,一開始便做得得心應手,心里樂滋滋的,有種喜不勝言的感覺。突然,眼前出現了一只“攔路虎”,我左思右想,就是百思不得其解。這下心里面又開始緊張起來,手都有一種不聽使喚的感覺。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我越來越焦急,此刻,我想起了老師的教誨:考試遇到不會做的題,先圈起來放一下,將會做的做完之后再去思考。于是,我一邊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一邊很快將后面的題做完。又該去功克難關了,我絞盡腦汁,終于在十多分鐘之后將其解決了。我正在慶幸“天助我也”。“叮鈴鈴,叮鈴鈴……”考試結束了,我立即交了卷。

再看看這些做錯的題:列豎式計算題,計算結果是對的,搬到算式后就少了個“0”,那選擇題,明明知道答案的,卻填了錯誤的編號,還有那……好像沒有一道題是應該錯的,實在太可惜了。

第10篇

關鍵詞:以寫促學 高職英語 情感因素

大學英語是我國在校大學生學習人數最多、課時最多、任務最重、歷時最長的一門必修課,但卻普遍存在投入大、產出小的問題。近年來,以寫作為突破口,帶動其他語言技能提高的方法,為不少專家所肯定,并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想是否可以將“以寫促學”這一新的理念引入到高職英語教學中。我們面對的非英語專業高職層次的學生,其特點是學習起點低,班級人數較多,聽說條件受到限制。主觀上,高職學生缺乏情感體驗,缺乏興趣和克服焦慮感的毅力。如果以寫作促進其他英語素質的提高這一理念能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得以實踐,那將是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的重大改革。

一、“以寫促學”模式的基本思路

在我國學外語,一個重要的特點是:眾多的學生無機會體驗真實的目的語使用環境。他們之間用外語交流不是自然的交際,基本上屬于語言操練。即使采用交際法教學,也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操練語言形式的狀況。課堂學習仍是主要的外語學習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的大腦充斥著外語形式和漢語語境知識的結合物,語言形式和功用的匹配容易出現誤差,感到應用外語比較困難,使用外語的動力較弱;他們或因發音不好,或因害怕犯錯,容易出現心理障礙,不愿多開口,難以提高口語水平。另一方面,讀寫條件不差,學生在中學學過不少英語知識并有較好的漢語寫作知識和技能;有學好外語的強烈愿望,想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外語能力而苦于找不到什么好方法。而“以寫促學”正是根據學習環境和學生的特點而制定的有針對性的、局部有效的最佳教學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從提高學生自信心的角度入手,通過設計大膽的寫作任務,促使學生在表達真情實感的過程中,逐漸加大寫作量去打造外語能力,學用外語。

二、“以寫促學”在高職英語中的可行性

根據Swain(1995)的輸出假設,學生在理解語言輸入時并不需要太多的句法分析,但語言產出性運用,如寫作,有助于學習者檢驗目的語句法結構和詞語的運用,促使語言運用的自動化,有效達到語言習得的目的。當學生用英文表達意思時,不得不主動調用已學過的英語知識,斟酌句法規則的運用,琢磨詞語的搭配,掂量詞句使用的確切性和得體性。通過寫作,英語知識不斷得到鞏固和內化;學生具備了這種內化的英語能力,閱讀和聽力便會得到改善,口語也有可能很快跟上,因為語言聽、說、讀、寫技能雖然各具特性,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根基,那就是深層語言能力。在語篇層次上合成句子、活用句子,有助于打造深層語言能力。只有建立在這種能力之上的語言工具,我們才能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光靠句子操練去練聽說,搞速成,語言應用能力發展后勁有限。

“以寫促學”就是鼓勵學生“先有再完善”,放開寫、放膽寫,寫出自信、寫出表達能力,從而獲取成就感。成就感反過來可以增強學好外語的信心,消除學外語的恐懼心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了讓學生樂“寫”不疲,教師應以肯定習作優點為主,不糾纏習作中的錯誤。學習者語言處于不斷波動和不穩定狀態,出錯在所難免。學生犯錯是進步的體現,是不可避免的。這不是我們應該擔心的問題。通過大量接觸語言的正面輸入,隨著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錯誤會自行消失。外語學習最忌諱的倒是一開始就苛求語言使用的正確性,致使學生望而卻步,對學外語失去興趣。學生都不愿學了,花大量的時間去幫他們改錯,又有何用?其實,外語錯誤即使不表達出來,大腦中依然存在。開始學寫時勢必錯誤多,不能因此將錯誤歸于寫。寫的一個好處,是讓錯誤早點暴露出來,使學生意識到自己英語表達能力的差距,促進新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正如我們大膽開口、不怕犯錯、不拘形式練習口語一樣,練習筆語也需要同樣的理念。所以,高職學生可以利用“以寫促學法”來突破英語學習的障礙,將外語知識打造成語用能力和技能。

從高職學生的實際問題看,“寫作法”具有針對性和切實性。首先,“以寫促學”鼓勵學生多寫,這無疑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次,“以寫促學”也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因為沒有輸出,何來創造;第三,“以寫促學”強調通過寫,讓學生克服恐懼心理,體驗自尊,建立自信,這顧及到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以寫促學”的具體操作方法

根據高職學生及教學特征,我們可以設計各種不同類型的練習,對外語的使用提出不同的要求,促使學生在滿足要求的過程中提高外語水平。在設計寫作任務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具備的背景知識、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當前關心的熱點、正在學習的精讀課文、目前的英語表達能力等因素。另外應多鼓勵,樹榜樣,使學生看到進步,樂意堅持寫下去。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訓練一些基本的英語作文技能(如寫主題句和掌握一些連貫手段)之外,盡可能少講作文法,不設框框去束縛思想,而是鼓勵學生課外不受約束地用外語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生活體驗。第二,改變對錯誤的看法,不改或少改錯誤。對學生作文中的語言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在課堂上只針對集體評閱的優秀作文作一些錯誤分析,或將明顯帶有普遍性的錯誤登記下來,在課堂上稍作解釋,重點放在肯定學生的作文優點上。采用“√”的辦法或使用簡單的評語如Excellent,Good,Right,OK等,標出準確的用詞、精彩的句子、思想的亮點等。甚至可以要求學生給自己作文中的精彩之處、首次使用的語言表達做上標記,強化注意,以便教師有針對性地認可和批改。這樣做,對學生而言,保護了他們脆弱的信心,激發了他們的進取精神,增強了他們學英語的動力。對教師而言,批改變得容易省時。第三,在課堂上分析經典范文,或集體評閱一兩篇優秀的學生作文,示范佳句段落,讓學生有范例可模仿。學生多接觸正面的內容,看到自己的差距,才可以明確努力的方向,有追趕的榜樣。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講評優秀習作后給10分鐘學生自己改錯,教師答疑,真正達到改錯的目的。

結束語

我們采用“以寫促學”,即以寫為主線,促進英語技能的全面提高的方式與現在采用的聽說領先的方式有些不同。以寫來帶動,并不否定以讀或其他技能作為突破的方法及其所起到的作用。我們只是把“以寫促學”當作一種新的方式來嘗試。為了使以寫促學的教法奏效,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寫作任務。對以寫促學來說,好的作文任務應該讓學生有內容可寫,能夠寫,愿意寫。然而,寫作任務的好壞不能憑教師的感覺來判斷,而要看學生寫作的情況和寫后的反饋,而且,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調整教學方式,以便使以寫促學真正發揮其功效。

參考文獻:

[1]王初明.外語“寫長法”的教學理念.外語教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2]王初明.外語學習中的認知和情感需要.外語界,1991,第4期,7-11.

[3]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25-144.

第11篇

一、錯題本的背景

在我們的教學中,對于學生作業中常見的錯誤,我們一再要求學生作業做錯后要訂正,但往往學生在作業本上訂正了事,時間長了就淡漠了,換了作業本,更是無從查起,學生心中無數,老師心中也無數,后來的復習補救就沒有了依據。歸根分析,有以下因素:

1.學生作業訂正不認真

面對學生學習中的錯題,我們一貫是這樣做的:在做錯的題上打上紅紅的叉,頭也不抬,再附上兩個字“訂正”。不問青紅皂白的批判,導致的后果是學生不知其所以然,懾于老師的權威,一些同學只好偷偷借來別的同學的作業抄襲,應對老師,作業為什么錯、怎么錯了這個問題始終沒能解決。特別是到了期末,積壓的東西漸漸多了,更是無所適從,便草草了事。有的孩子更是任務形式,認為這是在給老師訂正。

2.未明白產生錯誤的本質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時,家長對于學生的錯誤總是習慣性地說上一句“粗心”,卻不知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粗心”,這個“粗心”能否避免,還是隨之任之。

例如,1÷■-■÷1=0,這類題目每次都有很多同學得出“0”這個計算結果,因為他們選擇性地看中間的兩個數相減得0,而忽視了正確的運算順序。

又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的時候老師再三強調小數點的數位要對齊,到了五年級學了小數乘法后,一些學生做著做著就把原本是小數點末位對齊變成了小數點對齊了。

另外,4.6-(2.5-1.6)=4.6-1.6-2.5=3-2.5=0.5,受到4.6-1.6湊數這個信息的干擾,學生忽視了括號前面是減號,去掉括號后里面要變號的這個規律。

3.對于高段學生,教師講的過多,只會對孩子產生聽覺疲勞

某道題目若是錯的同學多了,老師不免嘀咕:“這道題怎么這么多的學生不明白?”好吧,明天再強調,一遍不行,那就兩遍吧,這種方法對于有一定判斷能力的成年人而言,還是可行的。可是對于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學生來說,確實不勝其煩,尤其是平時就很難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的學生。

其后果是教師勞心勞力,學生收效甚微,且錯題依然層出不窮,學習困難學生加速增長。教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依然辛勤耕耘,但缺失了新鮮感,增加了倦怠感。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面臨一屆又一屆不同的學生,只能發出越來越深的感嘆: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

4.對于同類型的題目第一次做錯了,教師過幾天以只改變數字的題目出現,學生還是錯態百出

在筆者一段時間的觀察與實驗中,發現其實學生犯錯誤的同時也是在創新的過程,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合理地對待他們所出現的種種錯誤,不應該把學習上出現的錯誤當成我們教學過程中的絆腳石。一直在追求“沒錯”就是“勝利”、“成功”的不懈奮斗目標,缺少“主動來應對”的策略。有專家指出,“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教師應該巧用這一“財富”,變廢為寶。

運用錯題集的目的,是解決錯題時空上分散、指導糾錯吃力費時、容易疏漏的問題。每個學生各種情況下的錯題都按本來面目集中到錯題集上,這就等于建立了臺賬,師生復習就都有了準確的依據。教師在平時指導學生訂正分析時,要將錯誤類型相同的歸集在一起,找出共因,采取相應的糾錯補救方法。

二、相關概念界定

錯題本——指在小學高段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把自己做過的作業、習題、試卷中的錯題整理成冊,同時還把“易錯題”“難點題”“典型題”“好題”等,一并整理成冊。

1.易錯題:一些實質很簡單,卻又很容易失分的題目

如,做一種奶油蛋糕,每個要0.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成多少個這樣的蛋糕?

解:50÷0.75=66.666…≈67(個)

錯誤原因分析:

該題在求蛋糕個數取近似值時,許多同學往往根據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不考慮實際生活情況,得67個蛋糕。而實際生活中,在做完66個整蛋糕后,剩下的0.5克奶油并不夠做一個完整的蛋糕。

2.難點題:小學階段由于思維受到限制,對題目中的條件挖掘不足

如,超市原有水果180噸,又運來一批,現在有水果300噸,下面哪幾句話是正確的。

(1)原來的水果占運來的水果的■。

(2)原來的水果比現在水果的■少70噸。

(3)運來的水果比原來水果的■多30噸。

(4)運來的水果占現在水果的■。

錯誤原因分析:此題是對學生分數應用題部分掌握情況的綜合考查,在“總水果”“原來水果”和“運來水果”三個相互區別又相互有數量聯系的概念下,還有對“誰比誰的幾分之幾多多少?”和“誰比誰的幾分之幾少多少?”這兩個知識點的考查。對于小學生來說,信息量是比較大的,錯題的學生基本都是由于分析不清楚數量關系而入了迷魂陣。

3.典型題:題目中有特殊的關系,可以用特定的步驟和方法來解答的題目

如,歸一問題、歸總問題、和差問題、和倍問題、相遇問題、追及問題、工程問題、植樹問題、行程問題等等。要先找準題目屬于哪一類典型的題目,然后按照一定的步驟和方法來進行解答。

4.好題:值得記錄的題目

如,一種商品原價是200元,出售時第一次降價10%,第二次又降價10%,第二次降價后是( )元。

解析:第一次出售降價10%,也就是按(1-10%)=90%出售的,第二次是在第一次降價后又降價10%,也就是按90%的(1-10%)出售的。

列式:200×(1-10%)×(1-10%)=162(元)

三、理論依據

1.學習本是一個學習者積極主動的構建過程。數學學習是一種理性活動,它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深化自身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 程,數學的自我糾錯過程就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為基礎的。

2.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曾經說過:“差錯人皆有之,而作為教師,對于學生的錯誤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諒的。”

3.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嘗試與錯誤是學習的基本形式。”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而關鍵之處在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錯誤中吸取教訓,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4.數學問題的糾正中,數學構建主義學習對新課數學教學的啟示:其一,要把數學教學理解為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其二,數學教學是數學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在這里的主要作用是設計有利于學生主動構建的環節。

四、錯題的原因

筆者在執教的這幾年時間里,對學生數學解題上的錯誤進行了粗略的分析,得出以下幾點:

1.感知不準確不具體

由于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還不完善,加之環境、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導致學生出現知覺水平低、注意力不穩定、不集中、記憶易受干擾、思維定式等現象。因此,在作業、考試觀察時對抽象的數字、運算符號往往只會注意到一些孤立的東西,不去發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實物更是缺乏整體觀察,注意力的集中時間也很短暫。學生還缺乏學習毅力,這主要表現在上多位數或層次繁多的四則混合運算時,現階段是五上的小數乘除法的計算和六年級的分數、小數混合運算。

2.不良的學習習慣

現在的孩子缺少責任心,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總是缺少那么一份責任和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不是丟三落四,就是顛倒錯亂,由于抄題目時字跡潦草,結果0和6不分,4和9混同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有些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任何題目都口算,這時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懶”,其結果就是“慘”;有些雖然有草稿,但也是隨性擺的豎式,這只有浪費時間,結果照樣錯的;有的孩子一場考試考下來竟然沒用一張草稿紙,而是直接在用過的作文稿紙上,或者桌面上進行擺豎式;還有的學生常常發生在草稿本上計算出了正確的結果,卻又忘記抄到題目上的情況,或者是在往上抄的時候抄錯,這樣造成計算上的無辜失分。如,2.4×0.5÷2.4×0.5(出現的錯誤:擅自加括號,結果理想化)(2.4×0.5)÷(2.4×0.5)。

3.由已有知識和思維定式造成

數學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是正遷移,可是負遷移也會隨之而來。這不但是對已有知識的一種干擾,對新學的知識技能也會起到消極的影響。這是很多同學容易出現的錯誤,特別是當某兩個知識點相近或者相似時。

在加減法中最容易出錯的是學生對退位減法的認識還是很模糊,在前一位“借”了,但在最后的計算中卻忘記有“借”這回事。在小數的乘法計算中,對對位的法則不是很清楚。在寫最后得數的時候操作順序顛倒了,先劃去末尾“0”,再去確定積的小數位數。還有就是當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或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時,這樣的錯誤就會更多。

帶分數乘除法中要求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再按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進行計算,而在課后練習中夾帶著一兩題是帶分數的加減法,很大一部分學生都是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通分后再進行相加減。

五、錯題本的建立

新課標中重視對數學知識結構的掌握,更關注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的經歷與體驗。學生的學習是一個過程,糾錯應成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一個良好契機,將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習計算的重要方式,這樣有利于激發孩子們的積極性,也能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從而鞏固了計算能力。錯了,也不白錯,抓住“她”好好欣賞,看看能從中學到些什么!恩格斯說:“最好的學習是從差錯中學習。”

1.在每次作業和考試講解之后,要求學生在作業本或試卷上先訂正好之后,同桌之間相互說說并把錯誤的題目用藍色圓珠筆先抄好。每天每個學生的作業、測驗中,每錯必抄,多錯多抄,少錯少抄,無錯不抄。

2.要求孩子們每周在“錯題本”的最后幾頁寫一下一周病歷,讓孩子們像做醫生那樣,只不過這次是用回憶的方式寫寫本周你都犯了哪些錯誤。而對于這一周沒有錯誤的同學來說,可以幫別人開病歷,并用自己的思路來解決,后者既可以開出一張“經驗方”,也可以在這張方子中大談自己的經驗論。

3.在期中、期末查漏補缺的復習階段,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平時的錯題本,每天自己先選擇若干抄好題,留出空隙,然后再解題、批改,再一次對易錯題進行檢測、鞏固。

六、錯題本的妙用

1.在學校把錯題抄好待回家或之后幾天獨立地把這些錯誤的題目再重新做一遍,這樣既可以防止短時間記憶也可以看看孩子們對于之前老師的講解是否真正理解了。

2.為了便于查找,讓“錯誤”變得更加清晰,我要求他們用索引的方式來編寫,這樣更方便查找,如,標出:“概念錯誤”“審題錯誤”“思路錯誤”“理解錯誤”“無為之錯”五個板塊,對于每一板塊出現的錯誤都要有針對性地分析與反思,這是對于出現前面四種錯誤的要求,而對于“無為之錯”這一板塊除了要求完成上面的兩點外還要側重分析解題技巧、方法和思維。

3.要求學生在錯誤的題目第二次答完之后寫上幾句“警示”語:可以是提示要注意什么;解決這道題的關鍵是什么;或者是以前車之鑒,讓后者不要再犯,還可以改變題目的條件,把已知的變為未知的條件等等。這些看似在給別人提建議,實則是在給自己理清解題的思路,還能在頭腦中形成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解題能力。

4.允許他們在錯題本空的地方自己設計一下圖案,來裝點錯題本,從而提高自己的編排能力和審美能力。

5.對于每周寫的一周病歷,要求以回憶的方式來總結一周的錯誤,之后又是怎么來確診的,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他們對錯誤深惡痛絕。而對于這一周中,沒有錯誤的同學,在給自己或者別人開“方子”后,我們可以看看誰的設計、點子特別好,給予表揚,這樣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并給予他們“神醫”的稱號。

6.每個月都會有“拋磚引玉”這一項活動,這要求學生在平時做一個有心人,在平時的相互交流、錯題本的交換互閱時,看看是否在“錯題”中淘到了“金”。“拋”的是錯題,“引”的是啟發。在這些錯題中找一些典型的題目給他們進行一次“錯題大掃雷”,每月一次的掃雷,可以在游戲中清除很多難題,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7.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學生手上都有一本厚厚的“錯題本”,在復習階段時同學之間、同年級之間可以相互借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就不會再出現“1+1”還不知道等于幾的低級錯誤了。

8.期末復習階段,天天都有很大強度的訓練,反映出來的錯誤又必須及時補救。這時,要求原題上的訂正還是不變,唯一變的是當天的錯題本不再是檢查是否做了,而是要求家長對照著在學校已經訂正好的作業或試卷給自己孩子校對、批改。在平時、雙休日或者考試前夕,有心的家長還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錯題本”給孩子出相應的試卷,來進行檢測,這就不會出現亂買資料或者在家時無從復習的現象。

七、錯題本的實效

1.加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錯題本的使用,可以改變孩子們對待錯誤的態度。做錯、考差,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挫折。面對挫折應該怎樣?不要看到錯誤就膽怯,而是要勇于去面對,弄清楚對待錯題的態度是減少錯題的關鍵。我們對待錯誤一定要“善待”“嚴逮”。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錯題本的使用,可以改變孩子馬馬虎虎的不良學習習慣。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為了自己能少抄一些題目,或者不用抄錯題,從而會選擇在做題時仔細仔細再仔細,只要一有多余的時間就會想著去檢查,以此來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

3.提高孩子們的聽課、做題效率。為了避免自己要抄過多的錯題,孩子們就會抓住在學校的每分每秒,上課更會加倍認真地聽講,不懂就問,不留疑點,爭取不出現或少出現錯誤。在做題時,他們會看清題目,對于題目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都會留心,孩子們的審題能力與技巧因此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4.可以加強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因為對于每一道錯題,孩子們都要給予解題上的技巧分析,因為孩子們會在自己的錯題本上寫上分析的過程,把結論的得出緣由又重新理了一遍,自然對解決事物的邏輯推理能力也有所提高。學生能夠利用錯題集歸類、簡化、舉一反三。

5.把回家作業的主動權還給了孩子。錯的少也就意味著抄得少、做得少,不錯也就等于回家沒有作業了。正因為有這層關系,孩子們在做任何作業都會一看二做三回頭,因為他們知道回家作業的多少,取決于他們的認真程度,錯題多的學生無疑會增加作業負擔,尤其是學習習慣差、成績差的學生,困難本來就多,怕做作業,偏偏錯題多,對他們來說思想上有抵觸情緒,時間上難以安排。雖然執行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我把它看成是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培養好習慣的好時機。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錯題本的使用效果是很明顯的。我們班每次測試的成績都高于同年級的平均水平,而且一些基礎題型和計算題的得分率甚至高達100%。

就教者本身而言,時間長了還可以分析出不同學生和整體教學存在問題的傾向性,便于抓住重點,發現規律,從而克服過去復習時盲目亂抓的現象,提高了復習補救的針對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為提高。學生的錯題處,就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我不僅據此設計復習題,舍棄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教學思路還因此更明確,教改的步伐更堅實,學生自己也懂得了如何依據錯題,重點攻關、補救、反思、進取、創新,各方面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沈濱濱.并不僅僅是粗心:小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及糾正[J].小學教育參考,2009(33):28-29.

[2]鄭曉初.提高計算能力的“錯題醫院”[J].少年兒童研究,2009(04):44-46.

第12篇

第一,為了及時檢查學習的效果

經過預習、上課、課后復習,知識究竟有沒有領會,有沒有記住,記到什么程度,知識能否應用,應用的能力有多強,這些學習效果問題,單憑自我感覺是不準確的。真正懂沒懂,記住沒記住,會不會應用,要在做作業時通過對知識的應用才能得到及時的檢驗。

如果作業做得很順利,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這一部分知識掌握得不錯。相反,則說明這一部分知識沒有掌握好,要及時查找原因,進行調整。

有的學生在回憶考試失敗的教訓時說,自以為知識已經學懂了,作業可以不做或少做了,因此經常少做作業,甚至不做作業,這樣對自己學習的真實情況就缺乏驗證和了解,還盲目樂觀,結果在考試時(實質上是定時間的獨立作業)就一敗涂地。

第二,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通過課堂學習,對新概念、新原理可以初步掌握。可是對在不同的具體情況下,如何應用這些新知識,還不太清楚,而做作業正是對知識的具體應用,使知識的掌握變得更加準確、靈活和充實,使新知識不再是一種空洞的條文或死板的公式。實際上,不少學生正是通過做作業,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區別開來,對事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變換也更靈活。可以說做作業促進了知識的“消化”過程,使知識的掌握進入到應用的高級階段。

做作業還可以使知識不斷地得到鞏固,因為學到的知識,用得越多,保持得就越持久。

例如,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邊角邊公理、角邊角公理、邊邊邊定理,大家一般都記得很牢,有的甚至到中學畢業后幾十年仍然記得,什么原因呢?可能是因為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幾何作業做得比較多的緣故。

第三,可以提高思維能力

面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就會引起積極的思考,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使新學的知識得到了應用,而且得到了“思維的鍛煉”,使思維能力在解答作業問題的過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第四,可以為復習積累資料

作業題一般都是經過精選的,有很強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過的習題也不應一扔了事,而應當定期進行分類整理,作為復習時的參考資料。

下面講一下做作業的注意事項:

 

(一)習題的分類及意義

 

由于劃分的標準不同,習題可以有許多分類辦法。

根據習題涉及的知識范圍和做習題的時間,可以把習題分為:

(1)課后習題

這是指每節課所留的作業。這種作業題知識面窄,針對性強(當然是針對剛在課上學到的知識),難度比較小,這些作業題是比較容易完成的。

課后習題屬于基礎題,是解答綜合性習題的“細胞”。認真做好了這些習題,將來才有可能去突破綜合性更強的難題。因此對這類課后習題,要深入鉆研,精益求精,達到熟練的地步。

(2)單元習題

單元習題指的是每章后面的習題。這些習題的知識范圍涉及全章,有的還要聯系到前面的章節,題目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做了單元習題,可以把分節學到的知識有機地貫穿起來,使知識初步形成系統化。

一般在進行完階段復習或專題復習后,使知識初步達到系統化的水平,這時再來做單元習題就會順手得多。

做單元習題也是對階段復習或專題復習效果的一種檢測辦法。

(3)總復習題

一般在書的最后部分。當然,更多的總復習題是老師在期末考試、畢業考試或升學考試之前,精心選擇或編制的。

這類題目涉及的知識范圍廣,有的要用到整本書,甚至幾本書的知識,有的還要跨學科。

總復習題,一般是在總復習時做,也就是在知識初步系統化以后,再來做總復習題。這時已經是站在知識的全局和整體的高度上思考了,所以做起總復習題也就比較容易了。

凡是自認為知識已達到系統化的學生,不妨做點總復習題,檢驗一下自己的知識有沒有達到系統化的水平。由于總復習題綜合性強,涉及知識范圍廣泛,所以做適量的總復習題,可以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促進“知識之網”的形成。

總之,做總復習題,可以檢驗掌握知識的水平,可以促進知識系統化的形成。

為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同樣內容的題目,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出現。例如,化學題目可以分為:計算題、填空題、選擇題、是非題、鑒別題、改錯題、問答題等等。選擇題、改錯題和是非題要以培養分析、判斷能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計算題則從量的角度反映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問答題可以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和文字表達能力。

了解了不同題型的作用,就應當自覺地去練習各種形式的習題,使自己的各種能力都得到發展。

實際上,根據知識的內容,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對習題進行分類,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做作業的過程

 

(1)做作業前的準備

做作業不是一項孤立的學習活動。從做作業的角度看,預習、上課和課后復習,就是做作業的準備工作。通過預習、上課和課后復習,領會并鞏固了知識,這才有條件在做作業時,獨立地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有的學生作業遲遲完不成,究其原因,就是在做作業之前的學習環節上“欠了債”,結果欲速則不達,甚至還要返工,成了低效率的作業。

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前面的學習階段偷工減料,必將在后邊做作業時受到“懲罰”。

當作業做不出來時,要認真地檢查一下,前面哪個學習環節出了問題?原因是什么?并及時加以解決。

(2)審題

審題要解決三個問題。

①要看得準確

就是說,不要把題目看錯了。實際上,因為看錯題而做錯題的現象十分普遍。例如,老師出了個作文題目“我和我的老師”作為寒假作業,作文時間本來很充足,不少學生寫完以后也很得意,可是發下作文本一看,成績很低、為什么呢?不切題。因為根據題意應當寫三點:寫老師、寫我、寫我和老師的關系。這三個方面,重點應寫我和老師的關系。可有不少學生只寫了“老師”,因而就不切題了。花費了那么多時間寫成的文章,結果不合題意,問題就出在審題上。

在做其他學科的作業時,把重量看成質量,把石灰石看成生石灰,把氧化鐵看成氧化亞鐵……這類看錯題的現象,比比皆是。考試時,不少學生交卷以后才發現,由于審題的錯誤,造成了一步錯、步步錯、全題皆錯的后果。做了無效勞動,丟了很多分,心里自然十分難受。不過,這些學生應該接受教訓,認識到考試時的審題錯誤,正是平時做作業不認真審題而結出的苦果。

造成審題錯誤的原因很多。

有的是單純任務觀點太強,做作業圖快,不講質量,以致忙中有錯;有的是對概念或原理掌握得不好,分辨不清,以致張冠李戴,造成錯誤;有的語文水平太低,看不懂題,如把異同點理解為不同點,使題目少答了一半;有的喜歡套題目,結果往往把貌似而實質不同的題目看成是自己頭腦中的那些固有的題型,以致所答非所問等等。

解決好審題問題,要有一個過程,但應當認識到:看題時,認真、沉著、冷靜十分重要,這樣做從表面看來是慢了,實質上這個慢正孕育著真正的“快”。

一定要客觀地、原原本本地、穩穩當當地把題意搞清楚,這是審好題目的第一步。如能做到不看題,就能記住題目要點,那就更好了。

②要分得清楚

什么叫分得清楚呢?就是要善于“解剖”一道題,尤其是比較復雜的綜合題。

要善于把一道習題分解成各個部分,各種因素,各個方面,各種已知、未知和潛在的已知條件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化繁為簡,化大為小,把問題逐步解決。不耐心地對習題進行“解剖”分析,就會因無從下手而一籌莫展。

③要聯得起來

聯得起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分析題目的基礎上,能將有關的舊知識聯系起來,能把題目的各個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也能與過去解題時用過的有關思路和方法聯系起來。

聯系有關的舊知識,運用有關的概念和原理,就可以發掘出很多潛在的條件,為解決問題打開了通道。

有些學生之所以解不出習題,就是因為有關的舊知識沒有學好,不能使之聯系起來的緣故。

如果能把題目的各個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那么,只要抓住了關鍵的部分,就可以憑著這種聯系,使問題一個一個地得到解決。如幾何中常用的綜合法和分析法,就是把已知和未知一步一步聯系起來的解題法。

如果能聯系起過去解題時用過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把不熟悉的題目轉化為熟悉的題目,從而找到共同點,解題時有如輕車熟路,使問題迎刃而解。

如果平時做作業后,善于比較歸類,那么在做題時,就容易和過去用過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聯系起來。如果平時做作業后,不善于比較歸類,那么這種聯系就難以建立起來。

有時因為題目比較復雜,為了思考方便,可以把審題的過程畫成簡圖,這樣使思考有了支撐點,減輕了記憶的負擔,這對于分析問題,尋找聯系點十分有利。實際上這正是運用學過的有關知識,對題目進行加工改造的過程,經過這番工作,解題的捷徑就容易展現在紙上了。

(3)做題

做題是做作業的第三步,也就是審題后把解題思路表達出來的過程,這是個既動腦又動手的過程。

做題的關鍵是要保質保量,簡單說,就是不僅要把題做對,還要盡量快速完成,以提高做題的效率。現在交作業后,老師一般只給判對錯,而完成作業花了多少時間卻很少有人過問,如果自己在做作業時,不對自己提出效率上的要求,做作業速度慢,錯誤率高,那么,在將來定時、獨立完成習題的考試中,就容易遭到挫折。

學生們都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這要靠平時下工夫才行。因此,做作業時應當給自己提出這樣兩點要求:

①爭取一遍做對

在做作業時,要求自己一次就做對。這要靠自己做作業前做好充分準備,審題沒有誤差,在思維、運算和表達的過程中準確無誤。

一些學生經常說,這些題明明都會,怎么老做不對呢?原來問題出在運算上,造成運算錯誤率高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輕視運算,認為這是簡單問題,懶于動手;二是做作業的獨立性差,依賴性太強,常見的現象是互相對答案或運算時使用計算器。

不少學生在做作業時,馬虎草率,急急忙忙算出答案,然后和同學對答案,對了就算過去了,不對再查找原因。由于在開始做題時,頭腦中就想著:做得對還是不對,過一會兒跟同學對一下答案就知道了。這樣,做題時就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長久下去,就形成了一種依賴思想,對自己能不能獨立把題做對毫無把握,缺乏信心。

還有一些學生,做題時運算的準確率極高,但這是靠計算器算出來的。用慣了計算器的學生一旦離開計算器,連進行最基本的運算都會感到困難。道理很簡單,用計算器只要輸入數據,就可以得出結果,中間的運算過程由計算器代替了,學生當然看不見這種運算過程。經常不進行運算實踐,那么運算能力就“退化”了。

如果一個學生在做作業時,運算過程靠計算器進行,運算結果靠和同學對答數,這樣做作業時必然離不開計算器,離不開同學。而在重大考試時,既不能用計算器,又不能和同學對答案,那時候,誰來替你計算,誰來跟你對答案?

這種依賴計算器和同學而換來的表面上的準確,到重大考試時付出的代價是計算錯誤。

大家知道,考試時要靠自己獨立去完成習題,工作后要靠自己獨立去完成任務,因此,在做作業時也要有這種依靠自己的學習態度,有了這種學習態度才能做題靠自己運算,靠自己檢查核對,這樣,做題的準確率就會越來越高,就能最終達到基本上一遍做對的程度。

②力求做題速度加快

學習不能不講效率,作業題不僅要做得對,而且要做得快。

現在多數學生做作業只滿足于按時交作業,滿足于發下來的作業上全是對勾,至于自己做作業花了多少時間則很少考慮。

每天做作業時應計算一下花了多少時間,在每天交作業時,還要問問班上學習優秀的同學花了多少時間,并加以比較。如果差距比較大,就應當分析一下自己做得慢的原因,是知識沒掌握好,是解題方法太笨,還是運算太慢……找到原因之后要及時改進,直到不僅能把題做對,而且在做題的速度上也能趕上或超過班上最優秀的同學。

在平時做作業時,若能對自己提出一遍做對和速度加快的要求,并把這兩點要求變成具體的行動,那么考試時錯誤百出或者做不完題的現象就與你無緣了。

(4)獨立檢查

有的學生在考試之后,立刻就能對自己考試的結果做出準確的估計。

他們為什么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這是因為他們平時堅持進行獨立檢查作業的緣故。

獨立檢查就是在做完作業之后,自己想辦法來判斷作業做得是否正確。這是保證作業質量的不可缺少的一步,就像產品出廠前要檢驗是否合格一樣。

獨立檢查作業,可以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做完作業對答案,交了作業等老師判對錯,自己心中完全沒有底,這不是好的學習態度。應當學會自己獨立地檢查、驗證作業的結果是否正確的本領。

檢查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紹幾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康县| 名山县| 博爱县| 新巴尔虎左旗| 彩票| 宁德市| 荔波县| 双辽市| 浙江省| 凤山县| 宜君县| 新和县| 麻江县| 旬邑县| 吴堡县| 富宁县| 仲巴县| 肥乡县| 手游| 静乐县| 明水县| 宁德市| 邢台市| 马龙县| 巴马| 河津市| 汽车| 常宁市| 漯河市| 广元市| 舒城县| 邯郸市| 民乐县| 崇信县| 浦城县| 杭锦旗| 三门峡市| 柘城县| 乌兰察布市| 威远县|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