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7 06:29: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近十幾年以來,現代化電視采、編、播技術領域掀起了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數字化革命,數字技術給電視行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新的技術與新的設備,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電視行業里的滲進,專業電視制作設備的更新換代周期也將越來越短,電視節目制作的手段、模式甚至是工作流程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作為電視技術的最終使用者與受益者,電視技術人員在面對各大公司強大的宣傳攻勢和各種各具特點、各有所長的新技術、新設備時,必須掌握主動地位,不斷地捕捉最新的電視制作技術的發展動態,廣泛地比較各種電視設備的性能優劣、價格高低,深入的了解新技術的原理與應用情況,為將來的發展掌握第一手資料。這種新的形勢就為開展專業電視技術的科技情報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更多要求。
二、科技情報工作的步署與實施
開展電視技術科技情報工作是一種提高業務能力、把握專業領域最新技術,開拓視野的有效途徑,其主要目的是隨時跟蹤新技術、新設備的發展動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技術依據。整個科技情報工作共分三個方面:收集、管理和情報的分析、研究與提供。
1.收集
范圍以現代電視技術為中心、相關視聽技術為周邊,以數字為主模擬為輔的現代電視采編制作的技術文獻、視聽產品等。主要類型包括:技術說明、產品說明、產品操作手冊、技術標準、產品宣傳品、相關科技工具書、技術期刊、技術會議文獻、技術論文以及光盤錄像資料等。主要內容包括音頻、視頻、計算機技術三個部分。
方法根據技術工作情況,收集方法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隨機資料這部分資料是隨著買進的設備一起附送的,既各種已引進設備的說明書、操作手冊及附本等。
訂購主要是通過每年的郵局期刊預訂或匯款郵購工作,收集電視技術專業期刊、會議論文文獻及各種標準等。
索要通過與廠家聯系,直接索要某一產品的詳細資料。
網絡下載定期上網搜索,訪問各個電視技術網站,下載、收集電視技術領域最新的科技發展動態。
現場收集主要是通過參加各種產品展示會、技術交流會,較為集中地收集某一技術領域最新、具有發展性、趨勢性的技術資料及介紹。
2.管理
由于收集工作是在專業范圍內開展,規模不大,其管理、檢索方法可沿用簡單的圖書管理系統,大概分五個部分:
驗收蓋章每份收集來的資料都必須驗收蓋章,作為單位財產的標志。
登錄每份資料都必須在入藏前登錄,包括時間、來源、類型、價格、出版單位等。統計按入藏時間為序,統計所得的報表結果即是技術資料財產清單,可以作為轉手、交接的憑據。
分類(編目、排架)根據電視工作的實際情況,可將所有資料分為音頻、視頻和計算機三大領域,每一領域又可分為不同的種類:1、設備說明書及副本2、技術性期刊3、圖書4、工具書5、系統圖6、技術論文7、行業標準8、產品宣傳材料9、音像資料等。
建立查詢系統根據分類,及時地為每一份資料都制作一份獨一無二的檢索卡。合理科學組織、管理檢索卡,建立簡易方便的查詢方式。
保管科技情報工作應由專人負責管理,其它人員也應嚴格遵守借閱制度。科技情報人員應負責技術資料的整理、分類、清點工作。
3.情報的分析、研究與提供
這項工作主要有三個部分:定期總結、專題服務與資料提供。
定期總結報告以一年或半年為一終結周期,以簡單報表的形式概括整個電視技術的發展的最新動態,并預計其發展趨勢。
專題服務根據領導的決策需要或工作中的咨詢需要,針對某個特定的專題或領域進行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歸納、分析與終結。
為技術人員提供完善的資料查詢系統。
三、我臺科技情報工作工作的開展
我臺的科技情報站是根據技術工作的實際需要,經臺監委會審批之后,在原有由臺資料室轉交的部分技術期刊的基礎上,于1999年3月份建立的。科技情報站由技術部專人管理,1999年全年共計收集各種技術資料、期刊、工具書達400多冊。2000年,又根據電視技術的發展趨勢與特點以及大家的反饋意見,更改了部分的技術期刊的征訂,增訂了一批更加符合專業業務需求的專業技術期刊。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共收集了500多份技術資料,其中包括設備技術說明書128冊、技術期刊19種200多冊,和部分專業論文、系統圖和業務交流錄像帶等,內容涉及視音頻工程、計算機視頻技術、網絡技術、電子維修和藝術燈光等。
(一)關于科技情報的收集方面,我臺主要將其分為了三個方面來考慮:主管部門頒布的技術規范標準、廠家提供的技術支持和用戶方進行的技術交流。收集工作的具體開展如下表:
(二)在管理上,我臺科技情報站采取了現代化微機管理、查詢系統,每冊書刊在我頻道的內部辦公網絡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記號,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價格、出版年月、摘要以及備份等檢索信息,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技術人員的資料查詢。
驗收蓋章每份資料都加蓋有“都市頻道科技情報站”字樣,將技術資料與其他節目資料區分開,同時作為單位財產的標志。
登錄每份資料都以唯一的9位數字登錄號登錄在辦公網絡上,左4位數為收集年份,右3位數為序列號(與收集前后順序有關)。同時要在微機中錄入收集時間、來源、類型、技術領域、摘要、價格、出版單位等。
分類(編目、排架)資料分為音頻、視頻和計算機三大領域,每一領域又分9個種類:1、設備說明書及副本2、技術性期刊3、圖書4、工具書5、系統圖6、技術論文7、行業標準8、產品宣傳材料9、音像資料等。其中設備說明書及副本、圖書、工具書、系統圖、技術論文、行業標準、音像資料保存在閉書庫中,技術性期刊和產品宣傳材料因數量較大、借閱人次多而保存在開架書庫。
建立查詢系統利用現有辦公網絡的檢索功能及與每一份資料都唯一對應的電子檢索表,只要輸入關于所需查詢資料的任何一個信息,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詢每份資料的內容摘要、備份情況以及借閱情況。電子檢索表設計如圖一。
保管科技情報站的管理與保管工作必須由專業技術人員來負責。由于電視技術的行業專業性較強,其科技情報工作要求管理人員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以便對資料進行合理的分類與管理,同時對新出的資料進行涵蓋內容、技術領域、適閱范圍等方面的鑒定,以最終確定它是否適合本科技情報站收藏。非專業技術人員管理技術資料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科技情報站的建立為我臺創造了一個自覺學習業務、集體交流、集體提高的業務學習環境。科技情報站為我臺的日常技術保障、技術人員的自我培訓與自我提高、我臺系統設備的升級改以及技術交流論文的寫作等各方面的工作開展提供了大量的專業資料與信息。以前,我臺的設備說明書都由個人自由保管,時間一長資料一多就難免有丟失現象發生。科技情報站建立以后,對所有的技術設備說明書和操作手冊進行集中的閉架管理,中英文分開保管,注意保留適當的備份資料,有利的保障了設備維護、新來技術人員對設備熟悉的資料要求。每月在節目制作之余,近20種涉及視頻、音頻、計算機、燈光等專業技術領域的技術期刊為我臺技術人員的業務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蹤服務和資料選擇余地。另外,科技情報站為每年技術人員的論文寫作也提供了大部分的資料查詢。
四、幾個應注意的問題
借閱出入的登記
保留資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日后查詢,資料的流動性較大,常常是一個人借出庫,看完后另一個人又借走,最后卻是由第三個人或第四個人來歸還。這樣就要求資料管理員一定要做好資料的借閱出入登記工作,由誰借出就由誰負責。其它人員也應嚴格遵守借閱制度。
設備技術資料與普通的技術期刊分開管理
設備技術資料主要是在日常設備維護、設備維修以及系統改造時使用到。普通的技術期刊則主要是為了滿足技術人員的自我業務提高和論文寫作的需要。二者分開管理十分常必要的。首先是因為他們的重要性不同:設備技術資料往往是一個設備一份資料的獨本,丟失后無法補訂;而技術期刊是可以日后補訂的。其次二者的使用特點也不同:設備技術資料借出是一般是針對于某一種設備,借出量很小;技術期刊的借閱常常是針對某一個問題,借出時常常是幾本、幾十本,管理起來工作量相對較大。單獨保管設備技術資料,可以確保技術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
摘要的重要性
摘要是利用電腦網絡檢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前期資料的摘要錄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技術期刊,每月都有20多本期刊新到,每一本期刊至少刊登十幾篇技術文章,在摘要中輸入這些文章的題目(和著者),將為以后的專題查詢提供極大的方便,查詢者只需在檢索條中輸入一個關鍵詞,在案下搜索建后,所有題目中包含這個關鍵詞的文章都會被顯示出來,同時提供刊登這些文章的期刊的期數與保存架位。
互聯網搜索
在我臺內部辦公網上的科技情報站中,專門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簡訊板塊,是專為下載互聯網上的信息而設。有一點是應注意的,科技情報站中只有這一個板塊是設置為全體技術人員都有寫權的,其他板塊都是只有管理人員才有寫權。全體設置寫權是出于這樣的考慮:互聯網上的信息量臺大,不是一、兩個人就可以完全承擔網上業內信息的搜索與發展動態的跟蹤工作的。全體技術人員都有寫權,無論誰在上網時“網”到了有價值的業內信息,都可以把他放到科技情報站的簡訊終于他人共享,無形中擴大了收集范圍。
管理人員的時間統籌安排
由于我臺的科技情報工作由我臺的技術制作人員專人兼職,不可能在此項工作上花費大量時間,故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將上月還入的資料整理歸架,然后將上月新來的資料登記、入架,最后整理、清潔書架。平日里只需及時在借出資料的電子檢索表上標注出借閱人員或去向即可。
年終清點
每年元旦或春節期間,資料的借閱量比較少,可要求資料全部歸庫,集中一、兩天的時間對所有的資料(包括備份)實物與電子檢索表的紀錄進行一對一的清點,確認是否有資料丟失的情況發生。
1.基于SFA的技術創新效率測算模型測量技術創新效率的方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非參數方法,最常見的是由Charnes等(1978)[11]提出的DEA方法,其最大的優點在于不用事先設定生產函數,從而避免因錯誤的函數形式帶來的問題,但它不允許誤差的存在,同時對生產過程沒有任何描述。另一種是參數方法,最常見的是由Aigner等(1977)[12]提出的隨機前沿分析方法(SFA,StochasticFrontierApproach),可以預先設定一個生產函數,且考慮到該生產函數中的各個參數。參數方法的最大優點是通過估計生產函數對個體的生產過程進行了描述,從而使對技術創新效率的估計得到控制,有利于每個企業的綜合績效指標進行考察和評價。文章是對不同工業行業在不同時期的技術創新效率的測算,因此存在顯著的差別,即隨機誤差項的影響較大,因此參數方法更適合我們的研究需要。文章依據Battese&Coelli(1995)[13]的基本原理,運用對數C-D(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技術創新效率模型進行測定,其具體模型設定如下。其中,公式(1)中Y為技術創新活動的產出變量,K為技術創新活動的資本投入變量,L為勞動投入變量;公式(2)表示樣本中第i個行業在第t時期內的技術創新效率水平;公式(3)中Zit表示的是影響效率的因素,δ為各影響因素變量的參數,ωit是技術無效方程的隨機誤差項,服從正態分布Ν(0,δ2);公式(4)中如果γ=0這一原假設被接受,則無須使用SFA技術來分析,直接采用OLS方法即可。
2.系統GMM(GeneralzedMethodofMoments)模型為了進一步分析政府科技激勵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程度,文章采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對兩者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為解決內生性問題,經驗分析中使用GMM方法進行處理,先對估計方程進行一階差分以去掉固定效應的影響,再用自變量的滯后變量作為差分變量的估計變量。Arellano&Bond(1991)[14]認為可以使用所有可能的滯后變量作為工具變量,進行差分GMM估計,但之后的研究認為,這種差分方法有可能存在弱工具變量的問題,尤其在小樣本的情況下更容易出現這一問題。因此,Blundell&Bond(1998)[15]將差分GMM與水平GMM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GMM估計,其優點是可以提高估計的效率。因此,文章以系統GMM估計以下動態面板模型。其中,下標i表示不同的工業行業,下標t表示年份。EFFi,t為上文得到的技術創新效率值,EFFi,t-1表示滯后一期的技術創新效率值,ν表示政府資金支持,Z表示控制變量。
3.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由于2013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工業行業分類方面與往年有所變動,為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和統一性,文章采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2年)的工業行業分類標準,對37個行業進行面板數據分析。(1)技術創新的投入和產出變量研究技術創新效率,主要是明確技術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對于技術創新投入包括研發資金投入和研發人員投入。文章選擇各工業行業大中型企業R&D投入金額作為研發資金投入的衡量指標。關于R&D的資本存量的計算,采用永續盤存法。確定1999年為基期,借鑒Griliches(1992)的方法,以1999年當年R&D投資流量除以折舊率和基期以后若干年的平均增長率作為1999年的R&D存量,即Ri1999=I1999/(δ+ζ),其中I1999為某行業1999年大中型工業企業的R&D經費支出,δ為折舊率,一般設定為10%,ζ為2000-2011年的平均增長率。基于此,再用永續盤存法進行計算,即第t年的R&D存量=-1年的R&D存量×(1-10%)+第t年的R&D流量。關于研發人員投入,由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絕大多數年份并沒有公布R&D活動的人員投入,因此文章采用分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作為研發人員投入的衡量指標。關于創新產出,文章選擇新產品銷售收入。(2)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包括政府科技激勵及其他6個控制變量。筆者將政府科技激勵從投入產出兩個方面考慮,分政府投入支持(GIF)和政府產出支持(P)。其中政府投入支持采用“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的“政府資金”代替。政府產出支持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入手,選擇發明專利數除以專利申請數來衡量。文章采用的6個控制變量分別為:企業規模(Size)。采用大中型工業企業分行業工業總產值除以該行業大中型企業總數。企業研發支持(EF)。采用企業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行業競爭程度(Comp)。采用以下四個比重的算術平均值進行度量:大中型工業企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比重、大中型工業企業數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比重、大中型工業企業資本總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值的比重、大中型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行業所有制結構(State)。采用分行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進行衡量。行業開放度()。采用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中來自境外資金的比重進行衡量。行業平均經營績效(Cap)。采用分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以上相關數據均來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0-2012)和《中國統計年鑒》(2000-2012)。
二、技術創新效率的測算結果
1.總體評價技術創新效率的表現文章運用Frontier(Version4.1)程序對技術創新效率進行了測定。圖2顯示了技術創新效率總體平均水平。可以看到,整體上技術創新效率呈現上升趨勢,2011年總體平均水平達到了0.528。但1999-2011年的行業總體平均水平偏低,僅為0.405。
2.分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通過計算得到,37個行業的平均技術創新效率值,排名前十的行業分別為: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橡膠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由相關數據可知,各個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差異較大。其中,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最高,采掘業次之,水電氣業最后。排名前19位的行業均達到了行業平均水平,其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最高,為0.885,在平均水平以下的有18個行業,其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技術效率值最低,僅為0.006。壟斷行業如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電力、熱力、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缺乏同行業競爭,技術創新效率較低。從2000-2012年的政府資金投向看,政府更愿意投向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22.5%)、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9.57%)、通用設備制造業(9.07%)、專用設備制造業(6.28%)、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5.44%)、醫藥制造業(5.35%)等具有較強知識密度的高新技術產業,相對來說,對傳統制造業的資金支持較少。結合技術創新下的數據可以發現,政府科技投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具體來說,政府科技投入較高的行業,其技術創新效率也相對較高,如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而醫藥制造業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性產業,雖然受到政府資金的大力支持,但其技術創新效率較差。
三、政府干預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分析
對模型采用SYS-GMM來進行回歸,文章運用Stata12.0統計軟件得到表1的結果。通過Arellano-Bond檢驗即殘差序列相關性檢驗可以看到,擾動項的差分存在一階自相關,但不存在二階自相關,因此接受原假設“擾動項無自相關”,說明模型設定是合理的。Sargan檢驗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p值=1>0.05,因此無法決絕“所有工具變量均有效”的原假設,故所有工具變量均有效,不存在過度識別問題。從表1的分析結果看,我們認為:第一,政府科技資金投入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為負。在模型中,政府資金支持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與技術創新負相關,說明中國的政府科技投入對技術創新效率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或者說政府的科技投入并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反而帶來技術創新效率的“損失”。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是政府在科技投入過程中可能進行一定的行政干預,對企業管理帶來一定束縛,嚴重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活力,不利于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二是短期內政府資金的增加可能只是體現在研發人員工資的上漲,對研發活動本身的效率提升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反而對企業的研發投入起到擠出效果;三是政府科技投入與企業目標函數不一致,政府干預往往具有鮮明的意愿特色,往往會投資在社會回報率高的項目,與企業短期目標相沖突;四是政府科技資金投入企業后,缺乏一定的資金監管,企業在申請得到資助后,根據自身情況,有可能將資金投向非技術創新領域,因而起不到其應有的作用。第二,從政府對科技產出方面的支持來看,政府在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對工業行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為正,但是不顯著。這表明知識產權作為保障和實現國家技術創新戰略的重要工具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支撐作用。這可能由于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還比較薄弱,對知識產權產業化扶持力度還不夠,缺乏合理的考核指標和機理機制。第三,在控制變量方面,除了國有企業占比為負相關,其他均為正向相關。根據前文分析結果可以得出:
1.企業的規模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為正,并且顯著這支持了眾多研究有關企業規模有利于技術創新效率提升的結論。說明企業規模,其擁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信息技術更能得到保障,因此有利于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但是從實證結果的系數來看,其對技術創新效率的促進效果并不十分明顯。
2.企業自身的科技投入有利于技術創新效率的顯著提升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正如圖1所示,其研發投入占主導作用。企業貼近市場,更能了解市場需要,能及時迅速捕捉信息,前瞻性地掌握市場需求,使R&D的研發活動更具有針對性。
3.行業競爭對技術創新效率為正向作用,并且顯著這一結果驗證了Loury(1979)、Lee&Wilde(1980)、Delbono&Denicolo(1991)等的分析,認為競爭促進企業創新的激勵,企業投資R&D的目的是為了第一個獲得創新。行業競爭迫使企業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以提高企業競爭力,使自己處于領先地位。
4.從帶有政府干預色彩的國有企業占比來看,其對技術創新效率影響的系數顯著為負這表明國有企業占比越高的行業,對技術創新效率越低。國有企業往往更容易獲得政府資助,掌握更多的資源和市場,占據中國工業技術資源分配的主導地位,即便如此,由于技術創新的激勵不足和存在激勵扭曲,國有企業盡管在研發支出上較高,但其技術創新效率反而不高。
5.來自境外的研發投資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為顯著正相關,并且促進作用非常明顯一般而言,企業的開放度越大,表明其自身的管理機制越靈活,對外部創新知識與技術資源的吸引力越強,越有利于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因此,引進境外研發投入,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境外投資,對整個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具有積極作用。
6.行業平均經營績效有利于提升技術創新效率,但是貢獻程度并不是很大(系數僅為0.001)企業的經營績效越高,代表其綜合的經營效益越高,就越有承擔技術創新活動開展的能力,也就越有利于技術創新效率的提升。
四、結論與啟示
企業間技術溢出往往發生在同行業或是相似行業的企業之間,尤其是資金、人才和技術高度集中的規模以上企業,從而使得這些企業有能力對新技術的研發進行投資,因此在技術創新方面占有較大的比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后面實證分析中的數據選取將主要考慮規模以上企業。(各數據來源于由國家統計局和科學技術部共同編著的2013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統計年鑒》)
二、三階段DEA模型
三階段DEA模型是由Fried等(2002)提出的一種能夠剔除環境因素以便能更好地評估DMU(決策單元)效率的方法,即去除外部環境與隨機誤差對效率的影響。其構建和運用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DEA方法具有CCR和BCC兩個重要模型。本文主要借助CCR模型(傳統的DEA模型)從投入的角度來核算DMU的有效性。該模型是在假設規模收益不變的技術條件下進行評價,將規模效率和技術效率合并為一個整體效率基于投入的CCR模型。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的分析目的是運用SFA模型分析第一階段所得的投入差額值,從而使第三階段以調整后的投入值和原產出值重新估計效率值。第三階段,再次運用CCR模型對調整后的投入數據與原始產出數據進行效率評估,得到的結果就是剔除了環境因素后的效率值。
三、實證分析結果及解釋
(一)第一階段傳統DEA實證結果
利用Deap2.1軟件,對相關數據做分析,選擇投入導向型CCR模型,得到各個決策單元的效率情況。結果顯示:決策單元天津、吉林、上海、浙江、安徽、海南、重慶、四川、貴州、均達到了相對有效狀態,處于技術效率的前沿面,即投入產出均達到了最優狀態。而其余決策單元均為相對無效狀態,即投入產出比例失衡,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
(二)第二階段SFA回歸結果
第二階段主要運用Frontier4.1軟件來計算,運用SFA模型來調整投入變量,從而在第三階段更加真實、準確地測算出各決策單元的效率。因為三階段DEA的調整只針對那些非效率有效的DMU(松弛變量不為0)進行分析,而根據第一階段的結果,非效率有效決策單元的投入指標的松弛變量結果為:所有的投入指標的松弛變量均存在不為0的情況,因此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用選取的環境變量分別對五個投入指標中非效率有效的DMU的投入差額值逐步分析,即以各決策單元的投入差額值作為因變量,以兩個環境變量作為自變量,使用Frontier4.1計算五個回歸方程的結果。在五個投入指標SFA回歸中,對R&D人員數量、人力資本水平、R&D支出的回歸,gamma值近似等于1,說明SFA結果有意義。而對人均資本的回歸中,gamma值接近于0,說明SFA結果意義不大。1.R&D人員數量。各地區R&D經費外部支出系數為正數(0.002),說明該環境變量對R&D人員數量的差額值具有正向影響,即各地區R&D經費外部支出的提高會促進R&D人員數量的過度冗余,使效率下降;而規模以上企業R&D外部經費支出的系數為負數(-0.001),說明R&D人員數量的差額值具有負向影響,也就是說,規模以上企業R&D外部經費支出的增長,會抑制R&D人員數量的過度冗余,從而利用效率有效。2.人力資本水平。各地區R&D經費外部支出的系數為正數(0.010),說明該環境變量對人力資本水平的差額值具有正向影響,即各地區R&D經費外部支出的提高會促進人力資本水平的過度冗余,使效率下降;而規模以上企業R&D外部經費支出的系數為負數(-0.009),說明對人力資本水平的差額值具有負向影響,也就是說,規模以上企業R&D外部經費支出,會抑制人力資本水平的過度冗余,從而利用效率有效。3.人均資本存量。各地區R&D經費外部支出的系數為負數(-0.016),說明對人均資本存量的差額值具有負向影響,也就是說,各地區R&D經費外部支出的增長,會抑制人均資本存量的過度冗余,從而利用效率有效;而規模以上企業R&D外部經費支出的系數為正數(0.072),說明該環境變量對人均資本存量的差額值具有正向影響,即規模以上企業R&D外部經費支出的提高會促進人均資本存量的過度冗余,使效率下降。4.R&D支出。兩個環境變量的系數均為正數,說明這兩個環境變量對R&D支出的差額值均具有正向影響,即環境變量的提高會促進R&D支出的過度冗余,使效率下降。5.技術管理水平。兩個環境變量的系數均為正數,且均在5%的顯著水平上顯著。說明這兩個環境變量對技術管理水平的差額值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環境變量的提高會促進技術管理水平的過度冗余,使效率下降。綜上所述,在投入差額回歸方程中,相關系數為正的環境變量,對投入差額值有促進作用,屬于不利的環境變量;相關系數為負的環境變量,表示對投入差額值有抑制作用,屬于有利的環境變量。通過SFA回歸,調整投入值后,可以使各決策單元處于相同的外部環境與隨機誤差水平,再進行效率分析,從而使結果更加真實、準確。
(三)第三階段的效率分析
自由發揮 如何建立起學術反腐的長效機制?
答科技創新的對立面是守舊,但學術腐敗的危害性比守舊更大。學術腐敗對一個民族的科技創新構成了嚴重威脅。科技創新學術反腐應該尋找突破口,加快構建學術反腐的長效機制。 首先政府社會共同營造有利于學術研究的環境
政府和社會要通過宣傳、教育、立法、制訂政策和宏觀調控等多方面措施,營造有利于學術研究的社會文化。營造社會文化環境,就是要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培育教育家、科研人員創新觀念,提高公眾科學技術素養,倡導尊重創新、容忍失敗的社會文化環境。
其次要確立前瞻性的法律依據
全社會共同營造法制環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勵創新、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和侵犯學術產權的處罰力度,提高學術侵權成本。可以不斷探索改進學術科技審稿制度,試行文責共負追究制度。
第三加強對學術的有效保護。對于學術帶頭人來說不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風險,鼓勵學術研究,必須保證學術活動獲得補償和收益。要通過普法宣傳和教育,普及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知識,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和法制觀念。加強學術保護和學術反腐培訓工作,引導學術研究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改進和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的方式,如網絡檢索科技開發,縮短侵權訴訟的周期,降低被保護者的成本;加大處罰力度,提高學術腐敗侵權者的成本。完善保護學術研究服務體系,加大對學術研究公共信息網絡建設和服務的投入,加強學術帶頭人的指導和服務。
自由發揮 你是否撰寫過科研論文?
答我是小學教師,沒有寫過專業的科研論文。而教學論文雖然也有,但是水平有待提高。關于論質量我提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要看高質量論文的必備因素——創新即理論、方法、實驗手段等方面的創新
如何判斷是否有創新:檢索閱讀文獻,跟蹤學科發展,如維普全文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常用英文數據庫。
第二看論文各個部分的要求
標題:簡明扼要,體現創新點
文獻綜述部分:全面、準確而客觀地評價相關方法(可能涉及到審稿人)
主體部分:突出創新點
實驗部分:充分(特別注意參數的選取,增加說服力,)
分析部分:要有對比
結論部分:闡明對同類工作的擴展 初稿要反復修改,重視中英文摘要的撰寫
簡答 簡述學術報告提綱撰寫的形式和要點。
答學術報告提綱撰寫的形式有文摘式 條列式 圖標式 復合式
一份高質量的寫作提綱,從內容的角度看應該符合四條基本要求:
①突出報告主題,即圍繞著報告主題科學安排層次結構,合理使用調查材料,深入論證基本觀點,努力充分表達調查報告的主題。
②闡明基本觀點,即根據主題闡明觀點,用材料論證觀點。用觀點統帥材料,努力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③精選調查材料,即精心選擇真實、準確、全面、系統的調查材料,努力做到材料與觀點的統一,并與觀點一起共同突出報告主題。
④符合內在邏輯,即寫作提綱要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努力做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寫作提綱的文字表達方式,常用的有兩種:
一是標題法,即按總標題、大標題、小標題、子標題的形式,將內容分層排列。這是一種常用的寫作提綱形式,其特點是主題突出,層次清楚,結構嚴密。
二是句子法,即用句子的形式,把所要論述的內容概括表達出來。這種提綱形式的特點是內容明確,表述完整。
簡答 課題設計的原則有哪些?其主要內容是?
專業技術論文的選題基本要求是新穎、深刻、集中、鮮明。
必須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創新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
優勢性原則
需要性原則
簡答 簡述創新思維的基本形式及其特點。
答廣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思維主體有創見,有意義的思維活動,每個正常人都有這種創造性思維。狹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思維主體發明創造、提出新的假說、創見新的理論,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領域的思維活動,這種創造性思維是少數人才有的。創造性思維是在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和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還包括擴散思維、集中思維、逆向思維、分合思維,聯想思維。
創新思維的基本形式:(一)發散思維1、概念:又名輻射型思維,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的思
維。包含(1)逆向思維(2)側向思維(3)想象(4)聯想(5)靈感(6)直覺(7)假設 (8)系統思維
(二)收斂思維1、概念:又稱集中思維或輻輳型思維,是指某一個問題僅有一種答案,為了獲得這個答案,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將思維直指向這個答案,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2、特點 必須以發散思維為前提;是純理性思維的形式。3、基本形式抽象概括;分析和綜合;比較與類比;歸納與演繹
創造性思維的基本特征:1敏感性2獨特性3流暢性4靈活性5精確性6變通性
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1.思維方向的求異性即從別人習以為常的地方看出問題。
2.思維結構的靈活性。是指思維結構靈活多變,思路及時轉換變通的品質。
3.思維進程的突發性。即思維在時間上以一種突然降臨的情景標志是某個突破的到來,表現一個非邏輯性的品質。
4.思維效果的整體性。即思維成果迅速擴大和展開,在整體上帶來價值的更新。
5.思維表達的新穎性。
簡答 什么是科研方法?與一般科學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科研方法是從事科學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學的研究方式、規則及程序,也是廣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學理論工作者長期積累的智慧結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有效工具。科研方法不能等同于科學方法。(1)科研方法: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為解決課題研究中出現的科學問題、技術難點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它注重科研過程實際問題解決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2)科學方法:一般指從哲學的視角,將具體科研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科研方法加以提煉,力圖使其系統化并具有普遍性,強調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學,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導意義和學術價值。
簡答 如何進行科研課題信息的收集?
答科研課題信息的收集一般性包括1收集標準 即針對性、代表性、可靠性、完整性
2收集的方式:一般包括科學文獻、學術會議、信息交流、網絡查詢等。
收集時注意1、先按標題搜;2、然后按內容搜;3、整合時要標題就不要內容,要內容就不要標題;
4、搜集的原則是:要能解決實際問題;要能呈現規律。6、還要注意最新文獻。
簡答 什么是科學研究?科研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一、興趣
科技創新型人才具有的特點就是對科技創新活動有濃厚興趣。對科技創新活動有很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青少年由于自身年齡特點,對新事物有很強的求知欲,科技創新型人才往往能將求知欲轉化為興趣。興趣是學習行為的生理動力。一旦對科技創新有興趣,那科技創新活動對于其來說就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就會很快吸收相應知識,并常常將其應用于實際。在初高中學校學習階段中,對科技創新的興趣影響其大學專業選擇與以后就業為社會發展、奉獻前進的方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青少年對計算機的求知欲,教師指導使其很好地將求知欲轉化為學習興趣,吸收相應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將其科技創新技能用于服務社會,對自身而言是一個快樂又富有挑戰性的創作過程。興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快樂學習,快樂創作。
二、運用
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的興趣后,教師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指導青少年學以致用非常重要。網絡是個巨大的資源庫。培養青少年如何搜索、過濾,提取有用信息,是必備的知識技能。在教育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多種搜索引擎查找有價值的資源。利用維普網等大型數據資源網站進行相關材料資源的查找與閱讀。利用IE瀏覽器瀏覽國內外最新科技創新方面知識。利用郵箱或MSN等網絡聊天工具彼此間進行交流合作。利用網上視頻資源進行視頻教程培訓。可以極大地提高與豐富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能力。
三、創新
科技創新型人才具有另一個特點,就是有很強的學習與創作毅力。科技創新型人才的成長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就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才的。在學習、創作過程中,有許多難題與困難。面對難題,高難度的創作目標時,毅力是否堅強,是其能否成為成功的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總結歸納要學會學精一門技術,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挫折與難題難以計數。如學生在軟件編程科技創作時,遇到作品一個功能的實現有難題的時候,在毅力的堅持下,查閱各項書籍,在一天中常常查閱知識而忘了吃飯,全身心地投入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在查閱書籍的同時進行大量知識歸納與應用。在多次程序修改與調試后,實現預定的功能目標。中間的調試失敗的經歷與挫折可想而知。如果沒有毅力堅持,一個具有完善功能的科技創新作品就難以實現。科技創新型人才成長中,毅力是一個非常重要、明顯的素質特點。
四、途徑
因此在探索科技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后,可以發現培養青少年的學習興趣與堅持做好做完創作的毅力,對于創新型青少年人才的成長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學校在如何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學習興趣與毅力方面,可以通過以下途徑:(1)利用資源創造培養環境:讓青少年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提高青少年科技創新整體水平。(2)現代教育硬件基礎設施:購買置辦科技創新所需相應設備與書籍,供科技創新學習與制作。(3)提供指導與發展方向:提供相應的指導老師,提供相應的指導與鼓勵,幫助創新型人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社會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視程度與投入程度,對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重視與投入能夠有效促進科技進步與科學水平提高。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不僅是社會科技教育工作發展部門的事情,而且是整個社會人文、經濟、科技發展的事情。因為最終受益的是整個社會的進步發展。因此在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根據科技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培養。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高水準的科技創新人才。利用科技創新文化提高民族創新精神,提高民族創造力。為社會創造更多科技物質、文化財富。提供給創新型人才相應的最新創作與發展動向。這點正是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注重勇于攀登科學頂峰的精神培養,對科技創新型人才進行精神層面的熏陶與鼓舞,讓科技創新型人才為社會作出更多更有意義的突出貢獻。
作者:鄭洪均 單位:永春華僑中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創新離不開科技論文。通常人們將科技會議論文和科技期刊論文統稱為科技論文。科技論文按寫作語言的不同可分為中文科技論文和外文科技論文。外文科技論文以英文科技論文為主。英文科技論文比中文科技論文的數量多。眾多的科研成果以英文科技論文形式發表,因此很有必要提高英文科技論文的閱讀水平。
科技論文與科普文章不同。科普文章是寫給公眾看的,它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藝術性。科技論文是寫給同行專家看的,它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科技論文的邏輯性在文字上表現為句子之間的銜接十分緊密,因此掌握句子之間的各種銜接方法有助于提高英文科技論文的閱讀水平。
1 語法銜接
語法銜接包括省略、替代、照應和連接等多種方法,這些方法有助于增強英文科技論文的邏輯性和連貫性。
(1) Computers exist in a wide range of sizes and power. (2) The smallest are embedded within the circuitry of appliances, such as televisions and wrist watches.
句(2)中The smallest后面省略了在上文句(1)中已經出現的computers。采用省略的銜接方法避免了在句(2)中重復出現computers,突出了句(2)中的新信息“The smallest”,使得句子之間更加緊湊。
(3) Laptop computers and PCs are typically used in businesses and at home to communicate on computer networks, for word processing, to track finances, and to play games.
(4) They have large amounts of internal memory to store hundreds of programs and documents.
(5) 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
(6)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Microsoft in Albuquerque, New Mexico, in the same year.
句(4)用人稱代詞They指上文句(3)中的Laptop computers and PCs,用人稱代詞起到照應的作用。句(6)用指示代詞This指前面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整個句子所表達的意思,用指示代詞起到照應的作用。這種照應的銜接方法使得科技論文更加簡潔,表達的意思更加清晰。
(7) A laser used with the erbium-doped fiber can then be triggered without first having to convert weakened light pulses into electrical signals.
(8) As a result, with no intervening optical / electronic conversions to slow down transmissions, fibers can carry more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higher speed signals.
句(8)中的As a result表示句(7) 與句(8)之間是一種因果關系。還有一些過渡性的詞語可以表示轉折、時間、條件和因果等邏輯關系。掌握起銜接作用的過渡性詞語,有助于把握科技論文的內在邏輯。
2詞匯銜接
為了進一步增強英文科技論文的邏輯性和連貫性。英文科技論文除了應用語法銜接的方法,還大量使用詞匯銜接的方法。詞匯銜接包括重復、同義、反義、上下義等多種方法。
(9) The secret to perfect timing is to make an extra satellite measurement.
(10) If three 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locate a point in 3-dimensional space, then four im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do the same thing.
句(9)中出現了measurement(單數形式),句(10)中又重復出現了measurements(復數形式),這種詞匯重復方法不但使得兩個句子更加緊密,而且突出了論文要表達的重要信息(measurement)。
(11) If everything were perfect (i.e. if our receiver’s clocks were perfect) then all of our satellite ranges would intersect at a single point (which is our position).
(12) But with imperfect clocks, a fourth measurement, done as a cross-check, will NOT intersect with the first three.
(13) Funding such an immense project would cost more than $230 billion over several decades.
(14) To make this investment economically feasible, phone companies want new laws that would let them supply programming as well as carry it for other companies.
(15) Some cable-TV companies, broadcasters, (下轉第79頁)(上接第74頁)and publishers strongly oppose the entry of such powerful competitors.
(11)中的perfect與句(12)中的imperfect是一對反義詞,利用反義詞銜接兩個句子,起到了強烈的對比作用。句(13)中的Funding與句(14)中的investment是一對同義詞,利用同義詞銜接兩個句子,不但可以避免用詞過于單調,還可以起到了強化同義詞所表達意思的作用。句(14)與句(15)利用上下義詞銜接兩個句子,句(14)中的companies是個上義詞,它抽象地指公司,句(15)中的cable-TV companies, broadcasters和 publishers是下義詞,它們具體指有線電視公司、廣播公司和出版商。
熟練掌握各種銜接方法,有助于把握科技論文的內在邏輯性,并快速準確地獲取英文科技論文所包含的信息,達到提高英文科技論文閱讀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科技論文在線交流預印本開放存取
〔分類號〕G250
A Study on the Barriers in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Liu Jie
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Based on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s and reason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barriers in implementing process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line exchanges from the view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as, traditional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stimulating mechanism, legal right and technique aspect, an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different subjects, various researchers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magazine publishers, so as to provide the work direction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online exchanges.
〔Key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preprintopen access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了全球信息的高效傳播與使用,為科學交流提供了新的交流途徑及手段,并對學術交流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著傳統的學術交流體系的深刻變革,即傳統的基于紙質印刷資源的學術交流模式正在向基于網絡環境的學術資源在線交流模式轉變。科技論文作為科學交流的最基本單元,它的流通自由是學術研究和學術創新的生命線,于是,一種新的基于網絡環境的科技論文在線交流模式呼之欲出。我們不難想象,未來的科學研究將不再是埋頭于二維的文本紙張,而是身處于可游弋的三維信息世界。國內外科技論文在線運行實踐和相關研究均充分證明,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能否取得預期效益的關鍵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所以,研究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文希望通過這方面的研究,以指導我國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運行實踐,從而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1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資源推動的原因及意義
1.1推進我國科學研究信息化進程的需要
信息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全球化形勢下國際競爭的焦點。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見》認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和取得實效的關鍵,其開發利用程度是衡量國家信息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社會信息化的全局。科學研究的信息化作為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必須大力加強科研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現科研信息資源在整個科學界的充分共享。
1.2順應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發展趨勢的需要
學術信息的流通是學術研究和學術創新的生命線,但隨著學術出版商業化的愈演愈烈,基于訂閱的傳統學術期刊出版模式對科研信息的流通自由造成了巨大的學術交流障礙。為此,基于互聯網環境的科學交流開放存取運動出現并得到快速的發展。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為了推動科研成果通過互聯網自由傳播而采取的運動。目的是促進科學及人文信息的廣泛交流,促進利用互聯網進行科學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1]。
為盡快順應互聯網上科學交流的開放存取趨勢,我國相關機構正積極地探索與努力。如中國科學院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的開放使用的柏林宣言》的簽署;國內一些OA倉儲的出現,如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奇跡文庫、arXiv中國鏡像等。相關會議的召開,如中國科學院主持的“科學信息開放存取政策與戰略國際研討會”。此外我國已經全面啟動“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網絡信息資源建設是其中的重點之一。由此可見,實現科學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并已引起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1.3實現科技論文在線交流預期效益的關鍵
理想的信息交流系統應是基于網絡的、成本效益好、傳播更及時、同時并不損及同行評審、能夠保護學者和研究機構利益的系統。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要實現其預期效益,關鍵在于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因為其本身是不會產生信息資源的,它必須通過轉載、鏈接、聯合建設、取得授權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資源。否則,科技論文在線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說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只是為科技論文在線交流鋪平了“道路”的話,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或推動則為科技論文在線交流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貨物”。
2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資源推動存在的問題和障礙
我國的科技論文資源豐富,但是數量龐大的科技論文絕大多數掌握在作者、有關部門(包括大學科研管理機構)、學會團體、學術會議主辦者等手中,無法為公眾所獲取和利用。從目前科技論文在線的總體運行實踐來看,其收錄的信息資源量還比較少,資源類型較單一,學科覆蓋面狹窄,產生的社會效益不明顯。具體來說,目前科技論文在線主要收錄的是預印本資源,而Internet上的預印本服務器數量雖然增長較快,但規模較大的預印本數據庫還比較少。除arXiv的文獻量較大,文獻增長速度較快,在專業領域中影響比較大以外,其他的預印本服務器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文獻量少,影響力有限。預印本的文獻來源于專業人員通過上傳文獻投稿到服務器,不需要經過審核。預印本服務器上文獻量的多少是由上傳稿件的多少決定的,專業人員既然從數據庫中獲取有用信息,也有義務上傳自己的研究信息。信息的上傳與下載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信息的上傳也就沒有信息的下載,可以說如何鼓勵科研人員存檔是目前科技論文在線發展的關鍵。所以要加強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就必須對制約我國科技論文在線資源推動的因素或者障礙進行客觀全面地分析和評估,而這也是采取相應資源推動對策的前提和基礎。
通過跟蹤國外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的發展動態,并結合國情,立足我國科研學術交流的大環境來分析國內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運行實踐,筆者總結出以下制約我國科技論文在線資源推動的因素或障礙。
2.1傳統觀念和文化上的障礙
從某種程度上說,科學交流的開放存取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觀念和文化問題,其對傳統科學交流觀念與體制的沖擊是劇烈的。比如在除物理、計算機和經濟學等學科的其他學科領域內,還沒有形成一種預印本文化,這些領域的科研人員沒有興趣或者不知道開放存取的重要意義。所以要加強科技論文在線的資源推動,必須克服來自傳統科研交流觀念和體制的障礙。傳統觀念是資源由單位或個人所有,甚至與單位及個人的利益糾纏在一起。大家都希望獲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但缺乏主動提供信息資源的積極性。科研機構相互封鎖而造成的科學數據“壁壘”已給我國的科研事業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資源浪費極大。
2.1.1從科研人員的態度看科研人員作為科學交流和科研創新的主體,他們對科研信息的需求是科技論文在線產生的根本動因。所以調查分析科研人員對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的態度,對實現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有重要意義。
國外科研人員的態度,RoMEO項目[2]:該項目完成于2003年7月,是FAIR項目中專門處理權利問題的特殊項目,即解決在OA倉儲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所遇到的有關法律問題。 RoMEO對機構倉儲運行過程中涉及到的科研人員、期刊出版商、OAI數據提供者和服務提供者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形成了相應的研究報告。比如它對來自全世界57個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524名科研人員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結果顯示,60%的科研人員認為他們在將其稿件提交給OA倉儲后仍享有版權,并很樂意被他人顯示、打印、保存、摘引、存取,前提是不侵犯其作品完整性和署名權。這說明科研人員樂意將其成果與其他人員交流,從而提高其知名度和學術地位。因為科研人員從事科研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獲取和閱讀大量的期刊論文,了解同行的研究情況與學科的發展動態,所以在科學界推行開放存取有其生存及發展的土壤。
在中國,開放存取還是新生事物,目前也只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奇跡文庫等幾個OA倉儲,影響力都較小,尚缺乏相應政策支持,國內學者亦大多持觀望態度。根據初景利教授在“科學信息開放存取政策與戰略國際研討會”上做的“中國科研工作者對開放存取的態度”的報告[3]可以看出:通過對中國科學院16個研究所223名科研人員的調查,只有8%的科研人員了解開放存取,有48%的科研人員略知一二,43%的科研人員從未聽說過。不過,有59.2%的答復者愿意在開放存取期刊上發表文章,其中工程領域的科研人員興趣最高,占76.6%。愿意將預印本或發表過的文章存放在OA倉儲中的分別占30.9%和76.6%。調查表明,中國科研工作者越來越了解開放存取,多數科研工作者對開放存取抱有積極而熱情的態度。但同時科研人員也表示了相應的顧慮:38.1%的科研人員認為如果先在互聯網上公開預印本,將沒有正規期刊愿意接受投稿,也將違反與出版商簽訂的版權轉讓協議;30.9%的認為將會導致抄襲現象;21.1%的認為可能會被用于商業目的;12.1%的認為可能會損害文章的完整性;25.6%的從未考慮過將自己的文章公布在互聯網上。由此看出,在我國要推動科學交流的開放存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2.1.2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學術交流政策長期以來,由于不同學科領域已經形成和發展了各自的交流方式,因此在學術交流模式轉向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過程中,不同學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里,預印本已經成為研究人員新成果的主要方式;20世紀90年代初,預印本服務器在高能理論物理領域出現后,一年之內就成為該領域信息的標準程序。可以說,這些學科領域已經形成使用預印本進行科學交流的習慣,但是在其他學科領域卻沒有形成,所以在這些領域進行資源推動存在障礙。
2.1.3科學協會的不同態度科學協會是應科學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科學交流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科學協會本身就是重要的科技期刊出版者,它們在對待“在OA倉儲里張貼文獻”的問題上,不同的學科團體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這可從它們各自的出版政策上反映出來。比如美國心理學協會(APA)1996年針對因特網上科學信息的交流制訂了以下政策:作者不能將任何階段的稿件在因特網上張貼;主編將網上論文作為已不再受理;而且在論文出版后,出版者擁有版權;并不允許作者將APA已經出版的論文再在因特網上全文發表。美國化學協會也有類似的政策:在任何媒介上發表的著作和論文,本刊將不再考慮發表。而美國計算機協會(ACM)則正好相反,同意作者提交論文要求發表時可以同時將其論文在網絡公共服務器上張貼;粒子物理學協會也持相似的政策。由此可見,不同的科學協會有不同的出版政策,這也是進行資源推動的障礙之一。
2.1.4 期刊雜志社、出版社的態度 由于科技論文在線在其建設和運行中會涉及到一系列和出版商之間的利益關系,所以必須弄清楚期刊出版商對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的態度以及相應出版政策,否則科技論文在線的運行會有極大的版權侵權風險。為此,RoMEO項目對期刊出版商的版權授權合同和條款進行了細致調查與周密分析。調查結果顯示:90%的出版商要求版權,6%的要求獨占性權利,4%的要求非獨占性許可權利;75%的作者在投稿前被要求聲明他們的作品沒有被發表過。此外,RoMEO還就期刊出版商對自存檔運動的態度做了調查分析,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22%的期刊支持作者將預印本預先張貼在機構或學科倉儲,69%的期刊只支持作者將后印本即文章在期刊發表后的一段時間才能將其張貼在機構或學科倉儲。而在對103位出版商的調查中,60%的出版商僅支持后印本的張貼,支持預印本的僅占6%,而且規定了嚴格的許可條件,而另外34%的出版商不支持任何一種形式的張貼。由此可見,要實現科技論文在線的資源推動,來自傳統期刊雜志社、出版社的障礙可能是最大的,主要還是個利益沖突的問題。所以說科技論文在線如何妥善處理好其與在先權利人(作者、期刊雜志、出版社、網絡)的版權關系是避免版權侵權的關鍵,尋找真正的權利人,處理好授權問題是科技論文在線運行的成本投入和必由之路。
2.2傳統科研評價和激勵機制的障礙
科研人員發表成果(尤其是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的目的不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而是希望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傳播研究成果,取得同行的認可和提高自己的學術地位。所以科學共同體對科學成果的同行評價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科學交流系統運行的基本保證。在科學交流系統中,科學自身已形成一套相對獨立的評價與檢測科研成果質量的系統。從成果評價方式來看,傳統的成果確認方式主要是在專業學術刊物上,這是成果能被公認的最有效形式,也是學者不能忽視的一種學術聲譽。只要學術期刊還被評審委員會視為惟一正當有效的園地,它就將繼續被大多數學者看作是更好的選擇。當然從著作權的法律狀態看,著作權是自動獲得的,無須經過出版社審核,但習慣上成果被確認一般以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為依據。就目前形勢而言,誰的論文能夠發表,是由出版社及相關的評審小圈子來決定的。而對電子版知識產權的確認有待形成統一的標準,學術機構是否能夠自動承認網上發表的論文可以作為教師資格、業務評定、申請基金以及其他各種學術評估的有效依據還有待研究,而這也是有些學者不愿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OA倉儲公布的主要原因[4]。所以,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網絡學術交流系統的科研成果評價和激勵機制事關科技論文在線發展的前景,是當前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
2.3法律障礙:版權風險、授權標準和機制
國內外網絡資源建設實踐、司法判例和相關研究均充分證明,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成為科技論文在線健康發展的瓶頸。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能否取得預期效益的關鍵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其本身是不會產生信息資源的,它必須通過轉載、鏈接、聯合建設、取得授權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資源,所以在信息資源建設上會存在很多版權問題和風險。此外,隨著版權保護水平的提高,在對采集的信息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提供網絡傳輸,開展信息服務的時候,會受到極大的法律限制和版權風險。
具體來說,開放存取模式只限于作者愿意免費提供使用的作品,它充分尊重作者的個人意愿。如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倡議(簡稱BOAI)明確指出:它提供的免費信息不包括作者未授權的作品,而只限于作者同意免費使用的作品;并不提倡突破現有的版權法,而只是在現有版權法的體系下最大程度地實施開放存取[5]。所以說對于作者享有版權,自己或者授權他人將其論文上載至OA倉儲是不存在版權風險的。但一旦上載的作品沒有經過授權或許可,通過科技論文在線進行傳播會存在很大的版權風險。前面已經詳細分析了不同學科、科研人員、科學協會、期刊雜志出版商對開放存取的態度和政策,所以這就導致科技論文在線進行資源采集時會面臨復雜的版權問題和風險,比如要分析:科技論文在線收集的不同信息資源類型的版權狀態與歸屬以尋找真正的版權人?不同信息資源類型的使用授權機制和付酬機制?對這些不同信息資源類型的開發利用可能會存在哪些版權風險,等等。可以說版權問題伴隨科技論文在線資源推動過程的始終,因為在資源推動的背后是一種版權利益的動態流轉和使用,涉及到復雜的版權法律關系與利益關系,若不能妥善解決科技論文在線與相關版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科技論文在線就無法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2.4技術障礙:資源采集的標準規范有待建立、統一
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有賴于相關資源采集、、共享、檢索技術和標準規范的建立與完善。而從目前情況來看,大量的技術標準、專利、科研成果、圖書期刊、學位論文、科技情報等科技文獻資源,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報機構和政府部門,由于缺少有效的平臺和統一的標準規范對上述資源進行匯總與共享,缺少權威的平臺、窗口對外信息和提供服務,使得科研人員無法快速有效對這些文獻資源進行檢索、引用與開發,導致創新效率低下。雖然國際上也出現了一些技術支持系統和技術標準:如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的DSpace系統,實現了大學科研期刊的分享與存檔管理,用一種分布式的方法讓任何獲得授權的機構都能夠分享到海量的科研論文資源;一項開放期刊和檔案的技術標準Open Archive Initiative(OAI),也在全球協作下逐步成熟,支持標準化的全球科研資源的交換和檢索[5]。但是,這些技術工具、標準和規范是否符合我國國情,是否值得大力推廣還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1]Ba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2006-10-15]省略/openaccess.
[2]Publisher copyright policies & self-archivng.[2006-10-18].sherpa.ac.uk/romeo.php.
[3]初景利.中國科研工作者對開放獲取的態度.[2006-10-20].159.226.100.146/會議課件/Chu-JingLi-OA6-3.pdf.
[4]李武.開放存取出版的兩種主要實現途徑.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4):58-63.
[5]喬冬梅.國外學術交流開放存取發展綜述.圖書情報工作,2004(11):74-78.
引言。
引言的目的是給出作者進行本項工作的原因,企圖達到的目的。因此應給出必要的背景材料,讓對這一領域并不特別熟悉的讀者能夠了解進行這方面研究的意義,前人已達到的水平,已解決和尚待解決的問題,最后應用一兩句話說明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創新之處。引言最基本一點是介紹主要研究成果。
正文。
正文部分是科技論文的核心,是體現研究工作成果和學術水平的主要部分。國家標準GB7713-87對科技論文正文部分的編寫格式沒有明確要求和規定。科技論文的結構形式取決于科研成果的內容。不同的科研成果,需要用不同結構形式的科技論文來反映。因為不同學科領域的科研成果,在研究方法、實驗觀察過程、邏輯推理、結果表現形式等方面不同。
一般來說,科技論文的內容包括:引言、原理、實驗和觀察方法、儀器設備、材料原料、調研對象、實驗和觀察的數據資料結果、觀點和結論等。其觀點和結論是將獲得的數據資料通過數理統計和技術處理,繪圖列表等表達實驗結果,再經過判斷、歸納、推理和抽象等導出的最新科技論文寫作規范最新科技論文寫作規范。
正文結構與分段。
國內外學術界和期刊編輯界對正文的分段,有一種“IMRAD”說法。“IMRAD”是Introduction,MaterialandMethod,Results,andDiscussion(conclusion)的首字母縮寫。美國學者A.D羅伯特認為引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討論的科技論文分段形式,依次回答了科技論文應回答的四個主要問題(以下黑體括號中的問題),適合多種專業論文的撰寫,是科技論文最好的結構。
材料包括:材料來源、性質、數量、選取和處理事項等。
方法包括:實驗儀器、設備、實驗條件、測試方法等。討論部分也稱結論或建議,其目的是綜合說明全文結果的科學
結果(你發現了些什么)
以圖或表等手段整理實驗結果,進行結果的分析和結果的討論,包括:通過數理統計和誤差分析說明結果的可靠性,可重復性,范圍等;進行實驗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的比較(包括不正常現象和數據的分析);結果部分的討論(結果直接相關部分,如討論內容涉及全篇,應留在討論部分進行)。值得注意的是:必須在正文中說明圖表的結果及其直接意義;復雜圖表應指出作者強調或希望讀者注意的問題最新科技論文寫作規范文章最新科技論文寫作規范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78500000774747.html,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討論(這些發現有什么科學意義)
討論部分也稱結論或建議,其目的是綜合說明全文結果的科學意義。結論應寫得象法律條文,即只有一種解釋,不能模棱兩可,不用“大概、也許、可能”等詞。結論應簡練,不用“通過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可得如下結論”等廢話。結論要注意分寸,不要夸大其詞,牽強附會;不要自我評價,如“本研究結果屬國內首創”等。結果和討論可合在一起寫,“沒有討論和建議”時不要勉強拼湊。討論的內容包括:本文的創新處(得出了什么規律性東西,解決了什么理論或實際問題);與有關文獻比較(有何不同結果、解釋、補充、修正、發展或否定);如實指出實驗例外結果,無法解釋的異常情況等;一些可能的發展和應用。
致謝致謝位于正文后,參考文獻前。編寫致謝時不要直書其名,應加上“某教授”“某博士”等敬稱。如:“本研究得到“XXX教授,XXX博士”的幫助,謹致謝意”。“試驗工作是XXX單位完成的,XXX工程師,XXX師傅承擔了大量試驗,對他們謹致謝意”。
科技論文寫作應注意的問題
對于初寫科技論文的人來說,論文題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長,涉及問題的面不宜過寬,論述的問題也不求過深。應盡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一點新的看法最新科技論文寫作規范論文。
在第二步時,論文的題目可大一點、深一點論文題目可以是著重談某一點,如某個重要問題的某一個重要側面或某一當前疑難的焦點,解決了這一點,有推動全局的重要意義。
在第三步時,對某專業的基本問題和重要疑難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對這個專業的學術水平的提高有推動作用。
在當今科技全球化時代,我們關心國際科技的進展,國際也隨時注視著我國科技的動向。最近一個多月以來,同我國科技進展相關的兩項指標在國外引起注意,最先是《自然》發表文章強調“中國研發強度超越歐洲”,隨后美國兩年一度的《科學與工程學指標――2014》報告在“學術性科學與工程學研究的產出”一節中重點指出,“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論文創作在全球的份額下降,中國的份額在迅速上升”。
由于兩文的數據分別來自位于歐洲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美國的“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該組織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密切相關)這樣的權威機構,因此引起國際上有關專家的關注,認為這是“重要的里程碑”。
我們時刻感受到最近十多年來我國科技發展對國家繁榮和強盛所帶來的影響并備受鼓舞,同時也思考著怎樣才能促進我國科技事業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和進步。
提高科研質量水平
2012年我國研發強度達1.98%,從而高于歐盟各國平均研發強度1.96%,引起《自然》雜志關注。但歐盟中瑞典、德、法、荷、瑞士的研發強度介于2.04%~3.37%之間,僅英國為1.77%,這些是歐盟中的科技強國。2011年美國是2.85%,日本為3.39%。
研發強度代表國家推動科技的優先程度。上世紀后半期起,各發達國家強調科技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而紛紛加大研發投入。美國1953年為1.4%,1964年就接近2.9%,近年2.7%~2.9%。我國1991~2001年研發強度由0.6%逐步增至0.95%,2002年突破1%,一路上升到2012年的1.98%。
我國1991年研發經費是150.8億元,2011年研發經費總量達到美國的一半,是歐洲的2/3,應該說已具有相當的實力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但要同這些科技強國在科研水平上平起平坐還有待 時日。
另一個指標是我國發表的國際論文數已在歐盟、美國之后居世界第三,如把歐盟各國分別計算,SCI數據庫2012年收錄的我國論文為19.01萬篇,居世界第2位,是美國論文數的43.6%。比較2000年SCI論文30499篇,我國這十多年的提高理所當然地為國際矚目。
但論文僅是研發產出的指標之一,且論文創作不是數數量(包括SCI論文數量),主要看論文的質量。論文的科學價值及其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是質量評價的根本要素。
據《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13)》,我國論文平均每篇被引用6.92次,而世界平均值為10.69次/篇。這反映了我國科學論文同國際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總體影響力還有待大大提高。又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3年的研究資料,我國各學科內高于被引次數世界均值的論文占我國際論文的1/4左右。每篇均被引次數17.21~11.35間的有瑞士、荷、美、英、加、德、法、澳、意等國,西、日在國際平均值附近 波動。
按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估計,還得用8~10年時間才能使我國論文篇均被引次數達到世界均值強國的水準,走得更前還要更長時間。我們希望前進步伐更快,面臨的挑戰是提高論文的質量和水平,而歸根結底是提高研究工作的質量與水平。
繼續加強基礎研究
一百多年來先輩們為在我國發展科學開始了堅苦卓絕的努力,1949年和改革開放后的大力發展奠定了當前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空前規模。早年我國對基礎研究給予的重視不夠,擔心理論脫離實際,強調“以任務帶學科”。
理所當然,當國家經濟、國防和社會發展有某種需求時,科技人員義不容辭要首先滿足這些方面的需要,以國家需求為己任。但說到底,為了發展科學技術,基礎研究也是國家的需求,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開發具有關鍵作用,必須給予應有的重視。有的科學家說,一定規模的基礎研究在我國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我對此深表贊同。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1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推動了科技事業的發展,科技經費快速增長,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我國研發總投入1991年為150.8億元,到2012年已達10298.4億元,這確是很了不起的快速增長。研發強度上世紀90年代在0.6%~0.7%左右波動,1997~1999年基礎研究投入在研發總投入中占5%~5.7%;研發強度在2000年達1%,這是一個重要轉折,從此一路增長至2012年的1.98%超過歐盟,而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總投入卻在2004年一度達到6%后一路下滑,2007~2012年在4.7%~4.8%間徘徊成為歷史的新低。
研發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類比例的安排是科技工作同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相互關系的綜合平衡,并考慮本國國情以及國際間的借鑒。研發投入中的基礎研究占比,美國1979~1999年期間14.1%~15.9%,2009~2011年19%;2011年法國25.3%,英國10.8%,日本12.3%。
據維基百科資料,日本上世紀70年代和上世紀80年代經濟發展成熟,逐漸擺脫對外國研究的依賴,1986年開始研發強度高于美國,1989年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總投入13%。
我國基礎研究在研發中的比例顯然遠遠低于科技強國,數十年來長期如此,不能不考慮這種狀況對我國科技創新的長遠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必須強調加強基礎研究。
加強應用研究 注重企業研發
我國研發經費來源主要是兩大塊,一塊是政府財政,另一塊是企業。從歷史上看,1997年我國企業的研發開支占全國研發總支出的42.9%,由此估計當時企業投入占全國總投入的比例大致同此數值接近,而政府財政的投入約占60%。2007年起企業投入占全國投入70%以上直至2011年的73.9%,而同時期政府財政占比降至25%以下直至2011年的21.7%。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近年來在研發投入和研發規模上均稱得上表現不俗,這在總趨勢上是好的,說明我國研發工作主體已具有市場導向特色。
但我國的研發工作結構卻出現了兩個新問題。據《201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我國研發活動中試驗發展占83.9%,應用研究占11.3%,基礎研究占4.8%。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占比顯著偏低,總和只占16%,大大低于2000~2005年期間的22%~23%。因此,需要提出加強應用研究,這是第一個問題。
根據政府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我國企業研發活動中的試驗發展部分,自2005年以來超過90%,近年來基本保持97%~98%,基礎研究只占0.1%,應用研究占2.2%~2.9%。企業應用研究占比低到如此地步是否有利于技術創新,這是第二個問題。
列舉這一系列數字是一件很乏味的事。前面已經提到,我國企業近年來對研發的投入大增顯然同政府確立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的政策有關,這是很好的現象,是科技發展的正能量,而正是這一部分活動同經濟的結合最為緊密。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些講話或文件不時指出“科技與經濟脫節”,“科技與經濟兩張皮”,語焉不詳,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我國企業研發活動中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僅占2%~3%,我國全國研發活動中的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總和已低達16%~17%,這對我國科技發展,特別是創新,是一種最好的研發結構嗎?全國研發人員(2011年)中,試驗發展人員占81.1%,應用研究人員占12.2%,基礎研究人員占6.7%。全國科技人員80%以上從事試驗發展工作,因此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不僅是增加經費,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組織和培育人才 隊伍。
對研發活動分類指導、管理和評價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是三類性質不同的研發工作,是國際普遍采用的分類。我國有時強調分出應用基礎研究一類,并逐漸歸入基礎研究而合稱基礎性研究;歐洲也有過類似的意見,將其稱為“戰略研究(strategic research)”并歸入應用研究,這種“戰略”一詞的用法常常受到質疑。
不同性質的研發工作,在管理方針和評價方法上應有所不同,有時由于混淆了其中的差別而引發了一些矛盾和爭論,產生了不理想的導向。
對科技成果或研發成果的評價,在早年國內多是請幾位專家開個成果鑒定會,并給出國內或國際某種水平的結論,這就是專家評議。大致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了被稱為同行評議的成果鑒定會,這是從基金項目的同行評議發展過來的,強調同行是保證評議人對項目或成果有更專門的學問從而確保評議的客觀性和可靠性。
在這里我順便提一下,早年美國科學基金會項目申請書的同行評議曾因外界的質疑(至少有過兩回)而組織專門委員會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分析和評估,結論認為同行評議有其不足,例如有時會忽視某些萌芽的創新思想,但同時指出沒有比同行評議更好的方法。當今各國普遍采用同行評議,學術刊物審稿也許是最早采取這種評審方式的。
上世紀80年代后期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在評價成果中開始關注SCI收錄狀況,隨后又重視SCI引用狀況甚至在SCI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某些其他定量評價指標。在使用SCI這一指標過程中,逐漸引發了不少爭論。SCI這個外國指標有沒有意義?SCI既可正面引用也可負面引用,SCI引用能說明什么?某某諾貝爾獎得主說他的文章就不投《自然》《科學》,更不知道什么SCI等等。據我所知,國外學者愿意把論文投向本專業的優秀刊物,對SCI并非一無所知。小同行洞察本領域的發展水平,評價某文章、某項目可以不用查問SCI;對于非同行來說,SCI以及期刊影響因子的使用是有適度幫助的。
對不同性質研發活動成果的評價,應該說評價標準的基本核心是一樣的,就是看成果的“價值”,評價過程是“價值評議”或“同行價值評議”。要同行評議是因為非同行無法評判,甚至大同行都難勝任某一具體領域成果的評判。國內同行不夠時就得借助國際同行,近年來一些重大問題的評估已邀請國際專家來進行。“價值評議”就是看成果的價值、意義,而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創新度及其意義的大小。
不同性質的研發活動在價值評判上有很不相同的取向,基礎研究重視的是學術理論上的創新,其價值評議就是學術價值評議;應用研究重視的是研究所獲原理在學術上的價值以及對既定目標的應用潛力,二者兼而有之或側重其一;而發展工作重視的是其市場化前景。
(1.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編輯部,廣東 廣州 510282;
2.韶關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韶關 512005)
摘 要:統計比較2010~2014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變化,結果顯示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平均引文數、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均呈上升趨勢,分別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標與2009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論文比呈上升趨勢(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論文比呈下降趨勢(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別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經解剖學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
關鍵詞 :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術影響力;期刊評價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項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項目”;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項目”;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3B060200005)
學術期刊的評價是期刊質量發展的的“指揮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圖書情報研究人員研究的重要課題。學術期刊質量的評價方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主要以指標評價為主。為探討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變化,本研究依據2010~2014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的數據[1-5],統計比較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7項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并篩選各項評價指標較高的期刊,以期為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今后的辦刊和發展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選擇2010~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中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為研究對象,統計比較其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變化,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計量指標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計量指標(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的比較結果見表1.
來源文獻量即載文量,指期刊當年發表的論文數量,來源文獻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豐富,代表期刊的生產能力越大,但期刊載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學術質量就越高,部分期刊發文量少、質量也較高。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載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載文量229,年均載文量215篇,總體無明顯變化,說明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刊期、版面數均很穩定,無大的變更。
平均引文數即期刊平均每篇論文所引用的文獻數,衡量科研工作者對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況,反應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就單項指標來說,期刊的平均引文數越高說明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越高,期刊質量越高。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平均引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09年最低為13.01,2013年最高為16.74,增加28.7%。提示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學術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增強。
基金論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種基金項目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2009~2011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基金論文比總體呈上升趨勢(0.318~0.362),2011年達最高點后2013年又呈下降趨勢(0.362~0.338),提示近年來神經醫學領域的科研項目成果在國內發表量降低,可能與當前我國越來越多的優秀的醫學研究成果進入到國際交流領域有關。
2.2 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所載論文被引情況指標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引用計量指標(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比較結果見表2.
總被引頻次是期刊刊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總次數,反應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及在科學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頻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學術價值越大。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總被引頻次總體呈上升趨勢,2009年最低為1472,2013年最高為1968,增加33.7%。提示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學術影響力明顯提升,在學術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響因子是期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在評價當年被引用次數除以其在前2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的值。目前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于比較同類型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2009年~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穩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相關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創新性均增加,雖然各刊的專業側重點不同,但均在各自領域內發揮重要作用。
即年指標是期刊在統計當年在來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數除以期刊當年的數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標越高,期刊產生的學術影響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即年指標呈上升趨勢,而且2013年即年指標與2009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了實質性的增加。說明在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研究非常活躍,即時有效地傳播了新近的學術成果,反應了相關學科的學術前沿。
期刊H指數與影響因子有較好的相關性,可以同時衡量期刊的發文數量和質量(被引量),反應了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2009年~2011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H指數無明顯變化(7~7),2011~2013年H指數呈上升趨勢(7~8)。
2.3 各項評價指標較高期刊的篩選及其評價指標的比較
篩選各項評價指標較高的期刊,結果顯示:連續5年來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數較高;基礎類雜志神經解剖學雜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論文比較高;中華神經科雜志的總被引頻次連續排名第一。精神醫學領域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和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影響因子較高,神經醫學領域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影響因子較高,2009~2011年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H指數較高,2011~2013年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H指數較高,影響力較大。計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項評價指標的平均值(因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體見表3.
3 討論
3.1 縮短出版周期,提高載文量
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說明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刊期、版面數均很穩定,沒有明顯的變化。隨著神經醫學相關學科的發展,優秀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大量的新論文等待發表,要適應這種形勢的發展,縮短刊期將是期刊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出版周期是信息傳播速度的一個決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較短的期刊易獲得較高的被引用次數。另外在保證每期論文質量和數量的前提下,縮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載文量,從而獲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數,擴大期刊的影響力。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雙月刊很多(20種),可考慮改為月刊,季刊(3種)可考慮改為雙月刊,如果不具備變更條件可以考慮出版增刊、專輯或者增頁、改版、壓縮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過縮短審稿周期和編輯處理時間等提高的時效性。
3.2 重視基金論文的篩選,堅持專業化和特色化
近年來關于基金論文比的爭議較大,俞立平等[7]認為科技期刊的基金論文比與影響因子幾乎無關,劉雪立等[8]認為基金論文比與科技期刊實際影響力之間并無直接關系,甚至建議舍棄此項來源指標,但也有作者證明了基金論文比作為科技期刊評價指標是科學合理的[9]。筆者認為基金論文比對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貢獻和作用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基金論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論文比肯定不會低。基金論文仍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基金論文比的變化趨勢與其他指標不一致,原因可能為:(1)基金論文比僅與統計當年已發表的論文有關。(2)近年來基金論文的掛名現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稱與論文內容不符的現象使很多基金論文的質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數下降,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下降,從而導致基金論文比與其他期刊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不一致。因此期刊編輯部一定要重視基金論文比,加大監管和審查力度,嚴格篩選高質量基金論文,因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論文才是提高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核心。
神經解剖學雜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論文比連續5年均較高,可能與這2本期刊刊載的均為基礎類研究,專業特色較強,我國神經醫學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經費來源豐富有關,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學科優勢與其發展密切相關,各期刊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中要注重內容的專業化、特色化,定位適合本刊特色的讀者;緊密聯系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創辦特色欄目和策劃專題,從而贏得更多的優質基金論文。
3.3 發揮優秀期刊的帶頭作用,推動期刊整體的發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雜志的平均引文數連續5年較高,一方面說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數處于優勢地位。因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語種,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圍內的讀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與期刊編輯部正確地引導作者利用文獻有關。因此各期刊應鼓勵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國外讀者群對我國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譯文,設立英文專欄,引導作者正確的利用文獻。2009~2014年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總被引頻次最高的是中華神經科雜志,提示其在神經醫學界的重要學術地位及廣大作者對該刊論文的認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雜志總被引頻次上升很快(22~417),與其較大的載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關;從影響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和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在精神醫學領域處于領先水平,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在神經醫學領域處于領先水平,各刊雖的專業側重點不同,均在相關學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即年指標最高的期刊為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論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應了該學科的學術前沿問題。說明編輯在挑選稿件的時候偏向于學術水平較高和讀者關注的熱點問題。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H指數最高的是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多年來積累了非常好的學術聲譽,影響力較大。但中華神經外科雜志H指數近3年增長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總體影響力還不夠,但呈上升趨勢。優秀的學術期刊是學術前沿信息的及時者和提供者。學術期刊必須有渠道、有能力及時了解學術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現有的各種學術交流平臺外,各期刊編輯部還應積極組織學術研討會或參觀訪問,交流和學習優秀的辦刊經驗,發揮優秀期刊的帶頭作用,推動期刊整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4)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5)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87):92-95.
(7)俞立平,潘云濤,武夷山。學術期刊來源指標與影響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科技期刊是一種發表自然科學及技術的雜志。按出版內容,出版方式,出版周期等多種方式發行。其主要特征有:連續性,時效性,創新性,滲透性等。
二、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
(1)連續性:定期出版,具有連續性,出版內容能歷史地、系統地反映某一學科、某一研究課題的發展過程。
(2)選擇性:各篇文章內容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讀者在閱讀時存在一定的選擇性,可以隨時翻閱。
(3)時效性:文章內容要求新、求快、求好。
(4)穩定性:有固定的作者和讀者。
(5)創新性:內容要求新,介紹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觀點、新進展、新理論。
(6)深透性:科技期刊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
(7)復雜性:文章插圖、公式、外文符號較多,排版難度較大。
三、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的分類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分為核心版及擴刊版。其核心版選用的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為了全面、準確、公正、客觀的評價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結合中國期刊實際情況選用了諸如: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引用刊數、擴散因子、學科擴散指標、學科影響指標、被引半衰期等多種指標,根據不同的權重系數對期刊進行綜合評價。其中影響因子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評價指標,計算方法為該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值,能夠較好反應期刊在其學術領域中的地位。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每年11月出版。
四、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內容分析
《2011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收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共1998種。巾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的論文構成了中同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即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每年進行中國科技淪文統計與分析的數據庫,陔數據庫的統汁結果編入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編制的《中國科技統汁年鑒》,統計結果被科技管理部門和學術界廣泛應用。
高水準科技期刊的作用
高水準、有影響的科技期刊是反映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一個重要園地,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它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某一學科的學術領導權,通過高水平學術論文的優先發表。領導相關學科的國際新潮流。因此,做大做強我國的科技期刊,不僅是科學家或者技術專家以及期刊編輯人員的責任,更是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要職責。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現在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因為辦好一個期刊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個長期醞釀和積累的過程。
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
我國目前有科技期刊約5000種,應該說是一個科技期刊大國。在國內外發表的文章不少,根據《科學觀察》(Science Watch)2008年7/8月所的數據,中國人所發表的文章超過了日本,僅次于美國而居世界第二位。這里所說的中國人僅是指中國境內的,沒有包括中國人以國外單位名義所發表的文章。
圖1說明近20多年(1985~2007年)來亞洲各國和我國臺灣地區論文數量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大陸論文數量增長迅速,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科研經費的增長和研究生的大量擴招,論文數量增加迅猛。
表1說明近10年(1998~2007年)我國影響大的論文數量增加速度也明顯加快。
從表2可以看出,中國過去5年(2003~2007年)在國際顯示度較高的10個學科領域中,有4個學科(材料、物理、化學、數學)論文均占世界10%以上;從影響力看,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并不大。其中注明中國國籍的科技人員與外國人共同發表的論文,所占比例不詳。
但是根據Thomson科技信息公司ESI 2008年9月1日統計,1998年~2008年10年間差距卻十分明顯,中國論文被引用篇數次于美、日、德、英,排名第5。如果按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國家排序,中國就更低了。排在第10位。另據Thomson科技信息公司2008年5月的數據:在國際上5,538個研究前沿中,494個研究前沿有中國科學家的貢獻,僅占8.9%;51,429篇研究前沿的論文中,932篇是中國科學家主持或者參與的,占1.8%,說明我國在前沿科學方面存在更大的差距。而且,這些顯示中國科研人員實力和水平的研究論文大都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上,而國內的科技期刊很難得到有創新內容的高質量研究論文。
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國家對科學及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通過各類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渠道,研究人員的研究經費不斷增加,基礎研究設施不斷更新,為高水平論文的產出創造了基本條件。此外,近幾年來大批在海外有突出表現的華人學者回國工作,他們經過良好的科學訓練,與國際上知名學者有著密切聯系,這些都是潛在的優秀稿源。不少人還都參與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的工作。由于研究經費的積極支持、研究隊伍的增加,再加上吸取國外成熟經驗。創辦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從大到強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期刊做強的主要標志是“使世界同行離不開,國內外知名學者爭相投稿”,乃至期刊“領導相關學科的新潮流”。
科技期刊從大到強的首要條件在于科學技術的“原始創新”及基礎科學與前沿科學的高速發展,不斷涌現出創新人才和創新成果,并將論文刊登于中國期刊。但是現行科技體制下,對中長期規劃中規定的那些具有長遠性、前瞻性、系統性的項目難以真正落實。因為在評審時,人們要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在教育制度方面,研究生數量增加很快,而對基本素質的培養訓練重視不夠,卻要求在較短的時期內做出一定數量可發表于科技期刊的論文,這不利于發揮青年學子的首創精神。因此,在大力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同時,必須鼓勵具有前瞻性和系統性的基礎研究工作,提倡陳景潤式的刻苦鉆研精神。
在國內辦科技期刊的另一個無奈是稿源問題。國內不是沒有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論文,但大多數發表在國外期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中國科學家要有一點責任感,應該把部分高水平的文章投向中國期刊,使它逐漸做強。
關于如何辦好我國科技期刊,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1.發行于國外的科技期刊要采用國際科技語言,這是必要條件。根據我國學科優勢、學科前沿及我國要扶持的學科類別,要辦好一批以英文為主的期刊,成為我國在這些學科上的國際窗口。
2.加強期刊編輯部的責任感,各顯其能。應向國際著名期刊Ce//執行編輯Emilie女士學習,游遍天下,尋求優秀稿件;PRL責任編輯繆凌(LingMiao)女士每年親自處理稿件900~1,200篇。編輯不能“守株待兔”。
3.改變期刊出版周期長、信息量少、發行量小的局面,嚴格審稿制度,把完整的審稿意見及時反饋給作者,幫助青年研究人員提高寫作水平,并讓他們了解與國際的差距。
4.建立科技期刊發行機制。目前一些期刊采用的“借船出海”模式切實可行。要在當前合作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網絡渠道,逐漸摸清國際期刊市場的成功經驗和經營規律,擴大自主發行,從而為逐步占領國際市場打下堅實基礎。
5.要實現科技期刊集團化。這有利于我們在與國外出版商合作談判時處于比較主動的地位,有利于學科領域內部各個期刊有機地分工合作,避免國內學科領域內性質相近的期刊瘋狂搶稿源的內耗現象發生。科技期刊集團化還有利于在集團內部重新安排期刊布局,學術期刊、中級雜志、科普刊物等不同類型的出版物構成一體,相互宣傳、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國際上不少有影響的專業出版集團都采取這樣的模式。
6.重視出版優良學風的建立。科技期刊出版界的學風影響期刊的聲譽乃至生存,必須高度重視。自引率過高給人以假象、近水樓臺先得月(主辦單位文章優先),以及粗制濫造、弄虛作假等現象要堅決杜絕。
7.建立科技期刊的增加與淘汰制,但要十分謹慎。要聽取科技界人士的意見,對那些新興學科或要鼓勵的學科期刊予以注冊發行。期刊的市場化問題很復雜,目前高水平期刊發行量小,廣告招不進來,很難維持。除非得到有關單位的支持,否則只有等待期刊真正打開局面以后。期刊價格及銷售量大幅度提高,才有可能真正實行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