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2: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小英雄的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英雄劇場”,您知道今天我們要說些什么嗎?哈哈!我們想和大家談談英雄。
首先我們有請大英雄,讓大英雄告訴我們:什么是英雄?是那些膽小怕事,對自己沒有一點信心,不敢勇于承擔責任的人叫英雄嗎?“錯!大錯特錯!英雄,是對見義勇為,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人的一種稱呼與贊美。”下面我們再來看一段新聞材料:“一日,某大學學生在河邊散步。發現一名兒童不慎落入水中,便想也不想舍身相救,將兒童救上岸后,自己卻因體力不支落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哇!好感人哦!這不愧是英雄啊!
ok!剛剛呢,我們說了大英雄,那么接下來,我們再來討論一下,中學生要怎樣做才是英雄呢?
其實,這個問題對于我們來說很簡單,但就要看你是否可以做好了!比如說,當某地發生地震或其他災害時,我們應當主動做一名小志愿者,幫助那些需要疏導心理的同齡人,以及提供衣食上的幫助,并為他們補補落下的功課,這種行為也是小英雄的作為哦!
所以今天我們的“英雄劇場”特意提醒一下廣大中學生哦!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英雄,那么你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英雄?英雄有哪些行為呢?作為中學生,我們又有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嗯。好了!今天我們的“英雄劇場”馬上就要結束了!同時我們要給大家留個小問題:你們知不知道一些關于英雄的故事。詩詞。句子或者歌曲以及其他材料呢?有的話請撥打我們的電話吧!
初三:陳婷
【關鍵詞】音樂教育 審美 教學 創新 探索
在當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音樂教育對促進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正處在青少年成長時期的中小學生來說,完善的音樂教育將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智能、心理、品質以及行為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抓好基礎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1]
在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師是審美的重要施行者。教師運用藝術載體――音樂作品這一主要媒介,可以向受教者進行熏染、陶冶、塑造,來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修養。
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學法的探索
“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目前的音樂教學大多沿用“循規蹈矩式”教學法:如先教音準、節奏,再教感情和表現手法,這種教法把認知同感情因素,技能同審美因素分割開來,忽視了“表情在音樂教育中占著中心位置,音樂教育應當從表情開始”(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穆塞爾語)的原則。要知道音樂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充分表現在感染、激勵、教育、啟迪等效應上、因而教師必須善于誘發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1. 塑造美的心靈
德國詩人,音樂理論家舒伯特在《關于音樂美的思想》一書中指出:“人的心同時也是大音樂家的共鳴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樂家永遠也創造不出偉大的東西。”對人類心靈――情感美的表現,是音樂家美的基本特征之一。這個特征使音樂美成為最內在、最純凈,與人的心靈最能直接相通,最為耐人尋味的一種藝術美。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音樂的直接理解需要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的中間媒介給與展示,以縮短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否則不易引起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其對音樂的理解失之于膚淺。這就需要音樂教師通過教學起到一個橋梁和紐帶作用。使學生天真、單純的心靈能夠進入音樂的殿堂,也讓美的音樂更好地滋潤他們幼小的心田。而情感則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角落,教師一個關切的眼神,一曲激情昂揚的范唱,一段委婉深情的語言描述……都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從而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如二年級學生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課上,浙江杭州某老師采取了這樣的教學方法:1.1導入: 出示圖片,談話。
師:他是誰呢?(或許有些已經叫出來了)在他身上又發生了一些什么故事?大家都很想知道嗎?請你靜靜地聽,然后把你了解的、感受到的告訴大家。
1.2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
聽音樂(請學生說說你了解的)
(1)、他是誰?
(2)、從音樂中你感受到什么?(談音樂情緒)
師小結:是啊,我們二小是個勇敢的,令人可敬的小戰士,今天老師要帶著同學們學小的歌曲,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二小勇敢的精神。(注:英雄偉大犧牲精神,音樂的贊頌之美可以打動學生的心。)
1.3學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1.3.1學習歌譜
教師彈旋律唱譜,學生跟唱;學生隨琴用“啦”哼唱熟悉歌譜;
要求:學生學譜過程中突出二四拍節奏的強弱規律。
1.3.2學習歌詞
第一段歌詞:你仿佛看見了什么?你還知道些什么?
(我仿佛看見了山坡上有一群牛在悠閑地吃草,放牛的小孩卻不見了。我還知道放牛的小孩不是因為貪玩,把牛丟在了山坡上。我知道了放牛的小孩中王二小……)請同學們用歌聲來表示。(唱第一段歌詞)
王二小到哪兒去了呢? (唱第二段歌詞后回答)
(讓學生自由猜想,不限制答案,只要合理的都加以鼓勵:如:王二小此時正躲在樹梢放哨、正給敵人帶路、已經摔死在大石頭上了、已經犧牲了……)
師:對,此時的王二小很可能正在山岡上放哨,他看見了什么?心里會怎么想?他又會怎么做?(指導學唱第三、第四段,突出音樂要素中速度等)
學唱第五段,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王二小?這又是一群怎樣的敵人?
此時的二小已經犧牲了,如果你是那復仇的八路軍,你會怎樣歌唱王二小?如果你是那得救的老鄉,你的心情會怎樣?讓我們一起來歌唱六、七兩段!
1.3.3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個歌曲的學習,告訴了我們一個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下面請同學們隨著音樂一起來完整地把這首歌曲演唱一遍,注意故事發生的各個階段情緒的變化。(隨音樂齊唱歌曲)
1.4對比欣賞,感受合唱藝術的魅力。
要求學生在聽賞中注意不同情緒的變化,呈現對音樂作品中速度、力度、情緒的理解。
分析:樂段 : 1
2
3
4
5
6
7
速度 : 中-
中
-稍快--
快-
中-
中-
中
力度 : mf-
mf
-f-
f-
mf – mf-
mf
情緒: 悲傷- 稍緊張- 緊張- 更緊張- 憤恨悲痛- 頌揚-懷念、哀思
感受合唱曲的藝術魅力
分段欣賞:
第一段是領唱與合唱。烘托的是“寧靜”的氣氛;第二段的氣氛開始緊張,寫的是敵人向山溝開始掃蕩;第三段更為緊張,速度也稍快,旋律作了變化; 第四段由于情緒發展的需要,歌詞與曲調都作了較大的改變與發展;第五段恢復原速,憤恨地、無限悲痛地唱出王二小的光榮犧牲;第六、第七段以頌揚、贊美的情緒表達人民對小英雄的崇敬,合唱用哼鳴與襯腔“啊”進行烘托,以表示對英雄的哀思之情。
1.5總結
要求學生將王二小的故事用各種形式告訴身邊的人。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當學生沉浸在美的教學氛圍中,并把音樂作品折射出的優美、壯美、甜美……人類社會千姿百態的美所感動,就會產生心靈中真、善、美的連鎖反映,就會產生情感的升華。
2. 提高審美情趣
高尚的審美情趣表現為健康、純正、明朗、自然,它體現出文明社會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養。而音樂審美中的低級趣味則把精神性的審美活動降低為官能的滿足,把獲得生理作為惟一的終極目的。在這個意義上講,音樂審美情趣的高尚健康或者庸俗低級,不僅僅是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它還直接影響著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音樂教師應把音樂作品中的優秀之作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音樂中聆聽出美的感覺。
有一則《叫賣調》的欣賞課例:為了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教師特意在課堂上創設了“集市一角” 的叫賣場景, 一時間, 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打招呼聲等等交織在一起, 有效地創設了一種“叫賣場景”
,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濃厚,在這種氛圍中學習音樂,學生心里直接產生了美的心理體驗,審美情趣得到了發展。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學生們無論是唱、奏、聽都要求注意力集中,而且要調動記憶、想象、思維以及感情等各種心理過程積極參與,即所謂“全神貫注”。教學中學生演唱或視譜的過程實際就是訓練集中注意力的過程,而且知覺和動作要相互協調,既鍛煉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也使學生通過讀譜與視唱記憶的訓練,提高了學生反應力的敏捷程度和整體記憶能力。 [2]正如法國文豪雨果曾說過“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有三把,
一把是文學,一把是數字,一把是音樂。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技巧;探究
就新課的教學而言,課前導入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的課前導入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之后的課堂教學之中,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注重課前導入,以成功的導入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課堂教學氛圍,從而讓學生樂學,最終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以下是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技巧的幾點探究。
一、利用故事進行導入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都有著極其強烈的好奇心,而生動形象的故事無疑是抓住他們好奇心、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極佳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新課的導入方法而言,故事導入是極為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師在利用故事進行導入時,學生就能被教師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從而隨著教師的引導步入新知識的殿堂。
如教學《哪吒鬧海》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講講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故事,隨著學生深深被故事所吸引,教師就可以順勢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學習哪吒大鬧東海的故事。相信學生們一定會被教師之前的故事深深吸引,從而也會更加興趣濃厚地投入之后的學習中。再如教學《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一課文,教師在教學之前就可以給學生講一些關于誠實的重要性的故事,學生被故事吸引的同時,教師再加以引導:做人要誠實,這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誠實的孩子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不信我們從《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個故事中來體會誠實的重要性。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受到極大激發,從而會認真學習之后的內容,這樣就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利用音樂進行導入
音樂有著讓人放松心情的作用,而且就小學生來說,在課堂教學中若能穿插音樂,必定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時利用音樂進行導入,相信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教師就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這首歌曲,隨著優美的旋律緩緩流淌,相信學生一定會沉浸在歌曲優美的旋律中,從而對他們理解詩歌的內涵、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等都大有幫助。并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邊聆聽音樂邊看課文,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在聆聽優美音樂的同時欣賞詩歌優美的語言,從而對于詩歌中熱愛生活、熱愛黨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更為深刻。再如教學《王二小》一文,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學生聽完后,教師進一步引導,這首歌曲塑造的是一個時期的小英雄的形象,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小英雄呢?我們通過《王二小》來學習他的英雄事跡。通過這樣的方式,相信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被有效激發,從而興致盎然地進行之后的學習。
三、利用視頻進行導入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中,利用視頻進行導入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在進行導入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或者圖片,以聲像、圖文并茂的方式將相關內容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以此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進入課堂教學,積極參與到之后的課堂教學活動中。
如教學《王二小》一文,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影片《王二小》的精彩片段,將學生帶入相關情境中,相信學生通過影片的欣賞,更會迫不及待地想學習課文內容,從而學習熱情高漲,效率自然提高。再如教學課文《西湖》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西湖的相關美景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從美輪美奐的圖畫中欣賞西湖的美景,相信學生一定會沉醉于西湖的美麗景色之中,從而為課文的學習奠定基礎。
當然,新課導入的方法還有許多,如利用謎語進行導入,利用問題設置懸念進行導入,復習舊知識進行導入等等,具體采用何種導入法,還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實際而定。無論采用何種導入法,教師都務必謹記:導入內容要符合教材及學生特點,而且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時間不宜過長,并且應避免喧賓奪主。
總之,新課導入是一門藝術,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務必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選擇恰當的導入方法,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孟躍紅.淺談小學語文新課導入的技巧[J].學周刊:C,2012(1).
[2]楊秀斌.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導入技巧[J].教育界,2011(14).
【關鍵詞】音樂教育審美教學創新探索
在當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音樂教育對促進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正處在青少年成長時期的中小學生來說,完善的音樂教育將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智能、心理、品質以及行為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抓好基礎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1]
在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師是審美的重要施行者。教師運用藝術載體――音樂作品這一主要媒介,可以向受教者進行熏染、陶冶、塑造,來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修養。
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學法的探索
“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目前的音樂教學大多沿用“循規蹈矩式”教學法:如先教音準、節奏,再教感情和表現手法,這種教法把認知同感情因素,技能同審美因素分割開來,忽視了“表情在音樂教育中占著中心位置,音樂教育應當從表情開始”(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穆塞爾語)的原則。要知道音樂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充分表現在感染、激勵、教育、啟迪等效應上、因而教師必須善于誘發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1.塑造美的心靈
德國詩人,音樂理論家舒伯特在《關于音樂美的思想》一書中指出:“人的心同時也是大音樂家的共鳴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樂家永遠也創造不出偉大的東西。”對人類心靈――情感美的表現,是音樂家美的基本特征之一。這個特征使音樂美成為最內在、最純凈,與人的心靈最能直接相通,最為耐人尋味的一種藝術美。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音樂的直接理解需要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的中間媒介給與展示,以縮短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否則不易引起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其對音樂的理解失之于膚淺。這就需要音樂教師通過教學起到一個橋梁和紐帶作用。使學生天真、單純的心靈能夠進入音樂的殿堂,也讓美的音樂更好地滋潤他們幼小的心田。而情感則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角落,教師一個關切的眼神,一曲激情昂揚的范唱,一段委婉深情的語言描述……都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從而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如二年級學生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課上,浙江杭州某老師采取了這樣的教學方法:1.1導入:出示圖片,談話。
師:他是誰呢?(或許有些已經叫出來了)在他身上又發生了一些什么故事?大家都很想知道嗎?請你靜靜地聽,然后把你了解的、感受到的告訴大家。
1.2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
聽音樂(請學生說說你了解的)
(1)、他是誰?
(2)、從音樂中你感受到什么?(談音樂情緒)
師小結:是啊,我們二小是個勇敢的,令人可敬的小戰士,今天老師要帶著同學們學小的歌曲,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二小勇敢的精神。(注:英雄偉大犧牲精神,音樂的贊頌之美可以打動學生的心。)
1.3學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1.3.1學習歌譜
教師彈旋律唱譜,學生跟唱;學生隨琴用“啦”哼唱熟悉歌譜;
要求:學生學譜過程中突出二四拍節奏的強弱規律。
1.3.2學習歌詞
第一段歌詞:你仿佛看見了什么?你還知道些什么?
(我仿佛看見了山坡上有一群牛在悠閑地吃草,放牛的小孩卻不見了。我還知道放牛的小孩不是因為貪玩,把牛丟在了山坡上。我知道了放牛的小孩中王二小……)請同學們用歌聲來表示。(唱第一段歌詞)
王二小到哪兒去了呢?(唱第二段歌詞后回答)
(讓學生自由猜想,不限制答案,只要合理的都加以鼓勵:如:王二小此時正躲在樹梢放哨、正給敵人帶路、已經摔死在大石頭上了、已經犧牲了……)
師:對,此時的王二小很可能正在山岡上放哨,他看見了什么?心里會怎么想?他又會怎么做?(指導學唱第三、第四段,突出音樂要素中速度等)
學唱第五段,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王二小?這又是一群怎樣的敵人?
此時的二小已經犧牲了,如果你是那復仇的八路軍,你會怎樣歌唱王二小?如果你是那得救的老鄉,你的心情會怎樣?讓我們一起來歌唱六、七兩段!
1.3.3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個歌曲的學習,告訴了我們一個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下面請同學們隨著音樂一起來完整地把這首歌曲演唱一遍,注意故事發生的各個階段情緒的變化。(隨音樂齊唱歌曲)
1.4對比欣賞,感受合唱藝術的魅力。
要求學生在聽賞中注意不同情緒的變化,呈現對音樂作品中速度、力度、情緒的理解。
分析:樂段:1234567
速度:中-中-稍快--快-中-中-中
力度:mf-mf-f-f-mf–mf-mf
情緒:悲傷-稍緊張-緊張-更緊張-憤恨悲痛-頌揚-懷念、哀思
感受合唱曲的藝術魅力
分段欣賞:
第一段是領唱與合唱。烘托的是“寧靜”的氣氛;第二段的氣氛開始緊張,寫的是敵人向山溝開始掃蕩;第三段更為緊張,速度也稍快,旋律作了變化;第四段由于情緒發展的需要,歌詞與曲調都作了較大的改變與發展;第五段恢復原速,憤恨地、無限悲痛地唱出王二小的光榮犧牲;第六、第七段以頌揚、贊美的情緒表達人民對小英雄的崇敬,合唱用哼鳴與襯腔“啊”進行烘托,以表示對英雄的哀思之情。
1.5總結
要求學生將王二小的故事用各種形式告訴身邊的人。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當學生沉浸在美的教學氛圍中,并把音樂作品折射出的優美、壯美、甜美……人類社會千姿百態的美所感動,就會產生心靈中真、善、美的連鎖反映,就會產生情感的升華。
2.提高審美情趣
高尚的審美情趣表現為健康、純正、明朗、自然,它體現出文明社會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養。而音樂審美中的低級趣味則把精神性的審美活動降低為官能的滿足,把獲得生理作為惟一的終極目的。在這個意義上講,音樂審美情趣的高尚健康或者庸俗低級,不僅僅是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它還直接影響著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音樂教師應把音樂作品中的優秀之作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音樂中聆聽出美的感覺。
有一則《叫賣調》的欣賞課例:為了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教師特意在課堂上創設了“集市一角”的叫賣場景,一時間,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打招呼聲等等交織在一起,有效地創設了一種“叫賣場景”
,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濃厚,在這種氛圍中學習音樂,學生心里直接產生了美的心理體驗,審美情趣得到了發展。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學生們無論是唱、奏、聽都要求注意力集中,而且要調動記憶、想象、思維以及感情等各種心理過程積極參與,即所謂“全神貫注”。教學中學生演唱或視譜的過程實際就是訓練集中注意力的過程,而且知覺和動作要相互協調,既鍛煉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也使學生通過讀譜與視唱記憶的訓練,提高了學生反應力的敏捷程度和整體記憶能力。
[2]正如法國文豪雨果曾說過“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有三把,
一把是文學,一把是數字,一把是音樂。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養成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興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一、以《課標》為依據,呈現目標設計的多元性
1.價值養成是品德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不同的學科對教育的效果理解不同,且在實際應用中的側重點也不同。品德學科是教育者依據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規范活動,引導受教育者反復實踐,使之把符合一定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轉化為行為習慣,內化為穩定的、優良的品德信念的過程。因此,在品德學科里,情感教育、價值觀的形成是品德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綜觀整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全套教材,內容的設置無一不體現情感的滲透和價值觀的培養。比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品德與社會》,全冊教材設置了三個單元:“我能為你做什么”“我的家鄉在變化”“我與外界的聯系”,貫穿一條樂于助人、熱愛家鄉、感受生活的情感教育主線。
2.能力提高是品德教學的重要表象
品德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訓練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教學內容都是由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組成的,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共同探究,形成自己的能力。
例如,教學“新學期,你好”這一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時,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暑假生活交流會”,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暢談自己在暑假里的故事,說說自己的暑假是怎么過的,說說自己的暑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暑假里學到的本領。在活動中,我注意收集從學生那里反饋的信息,并將它們進行分類,如:快樂、煩惱、有趣、得意等。根據這些信息引導學生深入展開討論,讓學生共同分享暑假生活的各種體驗,幫助學生養成講文明、懂禮貌、尊重他人的好品德,鼓勵學生學會調控自己的生活,學會自己創造快樂,同時也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對新學期滿懷希望。現代教育理念提倡學生應該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品德課有很多內容需要學生課前進行調查,教師應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深入生活,搜集相關的材料。
3.知識增長是品德教學的有效抓手
品德學科知識有別于其他學科,它具有自身獨特的知識框架,是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識補充。在“平安回家”的教學中,我采用視頻的方法帶領學生認識藏有交通標志的漫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交通圖標,聯系交通路線說說自己的發現。將交通標志與實際交通狀況聯系在一起進行學習,學生很快明白了這些交通標志的實際含義和注意事項。
二、創設恰當的情境
1.利用實際的生活情境
利用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正在發生的事件或問題作為素材設計教學。比如,在教學“生死不離”一課時,正值雅安地震爆發,我播放了雅安地震的新聞,組織學生集體為地震中遇難的同胞默哀。然后播放一些慘烈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最后再出示一些地震中的小英雄的事跡,讓學生感悟他們堅強勇敢的精神,體會生死不離的真實感受。再如我教學的“學會分享”的片段。
師:今天體育老師托我給你們帶來了禮物,你們看!(老師拿出兩根跳繩,學生有點騷動)這可是她心愛的寶貝。你們說,我把它給誰玩呢?
(學生七嘴八舌。)
生:給我,給我!
……
師:要不這樣,我把跳繩放在教室后面,下了課誰先搶到就給誰玩,好不好?
生:不行,那樣我老是搶不到。
生:我同意,我離得近,能搶到。
生:我不同意,那樣非亂套不可。
師:(做了一個暫停的手勢)沒想到兩根跳繩會讓同學們的想法發生沖突,讓我們安靜下來,討論一下,沖突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解決這件事呢?
(學生開始了熱烈的討論。)
這一情境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的體驗成為現實,他們更容易投入學習,接受教師或同學的建議,學會分享。
2.設置模擬的生活情境
為了教學的需要,我們可以模擬呈現其他時間、其他地點或其他人身上發生的故事。有些素材雖然在生活中已經發生了,但很多時候不一定是我們正在教學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可以模擬再現現實生活的場景。
例如,我在教“江山多嬌”一課時,首先播放《長江之歌》:“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接著,我介紹:“長江――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長河,自古以來就用她那甜美的乳汁,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生命;今天,她仍然用自己的瓊漿玉液,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因此,億萬炎黃子孫都深情地稱她為‘母親河’。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長江,去領略她的雄奇、壯美!課下,同學們已經搜集了關于長江的一些圖文資料,現在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然后選出你們認為最有價值的二至三份資料在全班交流。”(學生組內交流篩選,準備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