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1: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嬰幼兒補鈣,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嬰幼兒及兒童到底需不需要補鈣?這是一個讓很多家長質疑的問題,也讓許多醫生困惑難解。但遺憾的是,很多時候,家長在并未得到正確指導的情況下,便匆忙地步入補鈣的“大軍”中,這其中醫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鈣,補還是不補,每個醫生都應該做到心中有一桿秤。
嬰幼兒需不需要補鈣?
“只要合理喂養,孩子一般不缺鈣”
對于嬰幼兒是否需要補鈣,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嬰幼兒每天對鈣的需求量有多少,對鈣的吸收量有多少,然后估算兩者是否平衡即可得出答案。
通過測量不同生長時期骨骼中鈣的含量變化,可以推測嬰幼兒每天需要攝入的鈣量。例如,通過測量掌骨的鈣量,可推測嬰兒出生后的6個月內,平均每天累積的鈣量是80mg。雖然不同的測量方法得出的數據會有所差異,但是總的來說,嬰兒在6個月內平均每天需要累積的鈣量大約為100mg。
對于母乳喂養的嬰兒來說,每天平均要吃780ml左右母乳,母乳中鈣的含量很高,平均每100ml中含有約25 mg鈣。因此嬰兒平均每天攝入的鈣量是195 mg。母乳中的鈣是最適合嬰兒吸收的,吸收率能高達60%,以此推算,嬰幼兒從母乳中每天吸收的鈣量大約是117 mg,這個數量完全能滿足身體生長需求。
“由于母乳里已經含有足夠的鈣,只要嬰兒不存在消化道疾病,純母乳喂養的嬰兒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缺鈣的。”北京兒童醫院鞏純秀如是說。
而對于喂養配方奶粉的嬰幼兒來說,盡管嬰幼兒對配方奶粉的吸收率不如對母乳中鈣的吸收率高,但由于配方奶粉中鈣的含量是母乳的2倍,所以,對喂養配方奶粉的嬰幼兒來說,一般也不需要額外補充鈣劑。
基于以上數據論證,使得“嬰幼兒需不需要補鈣”的答案不言而喻——對于6個月內的嬰兒,無論是母乳喂養,還是配方奶粉喂養,只要合理喂養,一般不需要額外補充鈣劑。對于6個月齡已經添加輔食的幼兒來說,只要正常喂養,一般也不會缺鈣。
檢血查鈣,靠不靠譜?
“沒有異常表現,不要給孩子檢查鈣”
當前,絕大多數城市嬰幼兒都會定期檢測微量元素,雖然鈣不屬于微量元素,但也在其檢測范圍之內,很多醫療機構將這一項目納入兒童保健的必備內容。北京的一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給嬰幼兒做常規體檢、接種疫苗時,也會建議檢測微量元素及鈣。
對此,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兒科主任羅小平介紹,由于當前檢測微量元素的方法各異,且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可以說,微量元素的檢測并不是很準確,而對正常孩子通過驗血以檢查是否缺鈣也基本沒有臨床價值。
江蘇省丹陽市婦幼保健醫院兒保科科長李竹芳同樣認為,“由于人體99%的鈣都儲存在骨骼中,0.6%的鈣儲存在人體軟組織中,0.3%的鈣儲存在肌肉中,僅剩下不足0.1%的鈣存在血液和細胞外液中,而血鈣就像‘流動資金’,骨鈣則像‘積累資金’,血鈣關系到心跳、血壓等多種生理功能的穩定,身體會隨時動員骨骼中的鈣到血液中,以維持血鈣濃度,因此血鈣濃度基本上是穩定的,即使是身體缺鈣,血鈣也可能不會降低。因此,只要孩子正常,沒必要驗血查鈣。”
對于如何進行正確的鈣缺乏檢測,李竹芳補充說,“日前,最為常用且科學的鈣缺乏檢測方法是檢測骨堿性磷酸酶,成骨細胞活躍就會釋放骨堿性磷酸酶,因此,骨堿性磷酸酶值越高,說明孩子對鈣可能存在吸收障礙。”
在采訪中,多位專家一致表示,對正常的孩子,鈣缺乏檢查在臨床中缺乏科學依據,只有當孩子出現缺鈣癥狀時,才有必要到醫院做針對性的檢查和檢測。
如何根據癥狀判斷嬰幼兒是否缺鈣?
“綜合衡量,單一癥狀不能確診”
“臨床中,基層醫生要注意那些存在鈣吸收障礙的嬰幼兒群體”,李竹芳提醒到,“早產兒、雙胎、生長速度比較快和
對于如何通過臨床表現判斷嬰幼兒是否缺鈣,她介紹說,“醫生應該通過防保宣教,教育家長可根據早期癥狀來判斷孩子是否缺鈣。缺鈣早期可以表現為夜驚、多汗,且多汗和季節沒有關系,典型癥狀一般會在6個月后出現,如骨骼改變、方顱、顱骨變軟、乒乓頭等。當嬰幼兒或者兒童出現以下癥狀時,就要考慮孩子是否缺鈣:不易入睡、易驚醒,入睡后多汗;陣發性腹痛、腹瀉,抽筋,胸骨疼痛,‘X’型腿、‘O’型腿,雞胸;厭食、偏食、向天煩躁、坐立不安;智力發育遲、說話晚、13個月后才開始學步;出牙晚,10個月后才出牙。牙齒排列稀疏、不整齊、不緊密,牙齒呈黑尖形或鋸齒形;頭發稀疏、健康狀況不好,容易感冒等。”
羅小平主任強調,“臨床中判斷嬰幼兒是否缺鈣,應該通過綜合指標來衡量,不能僅靠單一癥狀來判斷孩子是否缺鈣。”
如何合理補鈣?
“摒棄舊觀念,選好時機,適量補充”
針對部分需要補鈣的嬰幼兒如何合理補鈣的問題,中日友好醫院兒科許鵬飛教授認為,醫生應教育患兒家長首先摒棄部分不科學的傳統觀點,選擇含鈣質量好、補鈣效果佳的鈣劑或食品。
過去,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地區,人們都認為骨頭湯里含鈣量比較高,這一點是錯誤的,雖然說全身99%的鈣都在骨頭中,但由于這種有機鈣不溶于水,因此骨湯里的鈣可以說是非常少的,這一點,基層醫生一定要謹記,一定要糾正喝骨頭湯補鈣的“老”觀念。相對于骨湯,牛奶中的含鈣量相對較高,也容易吸收,是較好的鈣源。
對于何種劑型的鈣效果最好?羅小平介紹說,“當前有很多種劑型的鈣,補鈣效果都比較好,要讓補鈣達到最佳效果,應注意服用鈣劑的時間。服用鈣劑時,在避免食用部分蔬菜,因為蔬菜大多含有草酸鹽、碳酸鹽等,會影響鈣的吸收。”
“但也不能空腹服用鈣劑,補充鈣劑的時間最好選擇餐時,這個時候胃酸分泌最多,有利于鈣離子的離解和吸收。碳酸鈣的最佳服用時間是飯后半小時,此時服用鈣制劑吸收率最高、利用率最好,能充分發揮鈣劑的各種效能。”許鵬飛提醒基層醫生在處方鈣劑時,應交代家長最佳服用時機,以免影響補鈣效果。
此外,補充鈣劑也不是越多越好,未經身體吸收的多余的鈣,會隨排泄系統排出體外。但在過量補充維生素D的情況下,會由于鈣吸收過多而可能導致腎結石。而且大量補鈣也可以使其與其他元素競爭,不利于其他元素的吸收。因此,給嬰幼兒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時,要按照推薦攝入量和制劑含量精確計算。醫師應教育嬰幼兒家長切勿盲目大劑量補充,否則將適得其反,不利于嬰幼兒健康。
如何預防缺鈣?
“補充維生素D,給點兒陽光很關鍵”
對于正常的孩子來說,如果出現了缺鈣癥狀,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吸收不好,二是缺乏維生素D。如果嬰兒體內沒有足夠的維生素D,即使食物中有鈣也無法被吸收,進而導致缺鈣。“因此,在臨床中,對于缺鈣的嬰幼兒,我們會建議補充維生素D,同時一定不要忽略一個最天然的環節——陽光。當前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霧霾天氣下,陽光中的紫外線減少,孩子在陽光下的有效照射比較少,影響對維生素D的吸收。”羅小平介紹說。“由于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單純靠母乳喂養不能滿足嬰兒對維生素D的需要,因此,醫生應多建議家長給孩子曬太陽,多外出活動,在陽光照射下,皮膚可以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來滿足身體的需求。”
故事的開始挺喜慶,2011年1月,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這位博士生順利完成為期一年多的赴美交流學習項目,并帶回了5個多月大的小寶寶。
“你小孩兒有點兒枕禿,這是缺鈣癥狀啊。”李旭第一次帶寶寶去社區醫院打疫苗,大夫斬釘截鐵地給出了這樣的結論,并給她介紹了一種“效果挺好的”小兒鈣顆粒。
這讓年輕媽媽犯了難。在美國,她每個月都會帶孩子去體檢,從未被告知孩子缺鈣。她還特意問過老外醫生,“要不要給孩子補鈣?”得到的答案是“不用”。
從社區醫院回家后,納悶的李旭給導師、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教授李可基打了個電話。就此,一項在近日完成并被廣泛關注的調研被激活了:李可基和學生在北京市西城區兩個保健科的預防接種門診抽樣調查了218位家長,高達86%的家長在孩子不到6個月時便開始為其補鈣。
“吃母乳再補鈣,那是荒天下之大謬。”李可基說,“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國出現這種情況。”
嬰幼兒補鈣不當的危害
不滿半歲且采用母乳或配方奶粉喂養的孩子到底該不該補鈣?在李可基看來,這是個偽命題。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了明確的攝入標準。根據《嬰幼兒營養指南》,0個月~6個月嬰幼兒每天應攝入300毫克鈣,而母乳能為嬰兒提供充足的膳食鈣。歐洲兒科胃腸肝病營養學會公布的全球嬰兒配方奶粉標準則顯示,每1000毫升配方奶應含330毫克~940毫克鈣。
“這意味著,只要小孩兒消化吸收正常,奶粉合格,無論是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都沒有必要再額外補充鈣劑。”李可基說。
2012年1月12日,衛生部印發的《母嬰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試行)》第二十六條也專門指出,正常足月新生兒出生后6個月內一般不用補充鈣劑。
“相反,對嬰幼兒而言,過量的鈣有可能減少鐵和鋅等營養素的吸收,還有可能增加腎臟負擔,甚至有患腎結石的風險。”李可基這樣推論。
這一推論令很多家長擔心不已――“嬰幼兒補鈣不當的危害,會不會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腎結石還嚴重?”
對此,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裕明的觀點是,“只要補充量未超過推薦的50%,就沒有必要恐慌。”
在國際上,通常將嬰幼兒鈣攝入總量超過推薦量的50%,視為過度補鈣。美國的研究者曾進行過一項3個月~5個月嬰兒過度補鈣試驗。在試驗里,補鈣組日均攝入量高達正常標準的4倍(約每天1700毫克),對照組正常攝入量為每天470毫克。9個月后,結果顯示,補鈣對嬰兒血鈣、尿鈣和鐵營養指標均無顯著影響。
腎結石主要由尿鈣增加引起,美國研究者推斷,“即使鈣攝入量高達每天1500毫克~1800毫克,引起嬰幼兒腎結石的風險也極低。”
基于上述研究結果,同時為了確保安全,美國國立醫學研究院食物營養專家組將0個月~6個月嬰兒最大耐受劑量定為每天1000毫克。
“過度補鈣是不合理的,過度恐慌也是不合理的。”陳裕明強調。
但對李旭而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根本無從判斷何為合理。她記得,社區醫生曾經通過給嬰兒剪頭發“查微量元素”的方式斷定“孩子缺鈣”,同事們也說自己的孩子都是“含著鈣劑”長大的,就連婆婆都一口咬定“枕禿”就是“缺鈣”。
“看著周圍的年輕媽媽們,我也不想欠孩子什么。”半信半疑的李旭在海外購物網站訂購了美國原裝進口液體鈣。
怎樣才是缺鈣
實際上,國際上迄今為止也沒有判斷嬰幼兒是否缺鈣的統一標準。
“全部都是誤解。”陳裕明說。他認為,判斷嬰幼兒缺鈣較好的參考標準是:首先根據營養師對嬰兒日常膳食的分析,鈣攝入量在推薦量的70%以下;其次是具有如骨鈣化不良、X型、O型腿等佝僂病相關臨床癥狀及體征顯示缺鈣;最后是排除維生素D缺乏。
而且,上述3點必須同時滿足,才能判斷可能缺鈣,輕度的鈣缺乏往往難以通過檢查發現。
“很多醫生和營養師誤以為,只要一項符合就是缺鈣,因此大部分嬰幼兒到了中國都會缺鈣。”陳裕明補充道,“至于枕禿、盜汗、夜啼更是十分普遍的生理現象,它們與缺鈣絕不是一對一的因果關系,缺鈣誤解大部分來自錯誤的經驗。”
誤解其實不止于此。媽媽們中間流行的一種“醫囑”是,需要補鈣的不只是寶寶,媽媽也需額外補鈣,這樣既對孩子有益,也可以防止自身骨質疏松。
2010年,對岡比亞婦女的研究表明,對日均鈣攝入量300毫克~400毫克的婦女,以每天1500毫克的標準進行孕期補鈣,結果產后母乳鈣含量、嬰兒骨密度及身長體重等,均無明顯差異。對日均攝入量極低、僅為每天288毫克的岡比亞哺乳期婦女,以每天714毫克的標準進行補鈣,在8周~78周的哺乳期期間,乳汁鈣濃度及其變化與對照組也幾乎完全相同。
另一項臨床研究則顯示,在基礎膳食鈣中位數為每天821毫克的哺乳期婦女中,以每天1000毫克為標準補鈣,并不能預防哺乳期的骨質流失,而在哺乳期結束后,骨密度會以每月0.5%~2.0%的速度自然恢復。
陳裕明認為,這些研究說明孕期以及哺乳期鈣攝入量水平對新生兒骨健康并無較大影響,而且在正常鈣攝入量的基礎上補充鈣,也不能減少該時期的骨質流失(考慮到孕期和哺乳期婦女食量大大增加,對孕婦的推薦量已經比正常成人有較大幅度增加)。
某種程度上,一線醫務人員的判斷直接決定了媽媽們的選擇。在李可基組織的調研中,有167位母親選擇為寶寶補鈣是因為“聽從了醫囑”。
李旭還記得,在美國的一次檢查結束時,她提起了孩子的枕禿,美國醫生的回答是:“你那孩子老躺著,多少肯定長得稀疏一點兒。”而關于孩子夜啼的癥狀,老外更是直截了當地說:“白天睡多了,以后少睡點兒吧。”
“這不是說我們的醫生故意說謊,事實上,很多醫生尤其是基層的醫生的確不了解。”李可基說,“他們可能真的是好心辦壞事。”
陳裕明也分析,由于營養學是兒科極邊緣的業務,醫學生在校時的營養教育常少于30學時。因此絕大多數醫生對營養學了解極少,也不關心營養學。很多醫生關于推薦量和鈣等補充劑知識,來源于商業推廣性質的學術會,容易被誤導。
“醫生講營養和營養教授講臨床一樣,大多一知半解。”他補充道,“科普的投入遠遠不夠。”
在美國,兒科醫學學會會對類似問題展開研究,一旦形成政策,便組織指導所有兒科醫生。
“可我們的媽媽們不知道該聽誰的,便容易人云亦云,很容易就被育兒焦慮擊中。”董明珠說,她以前擔任某育兒論壇版主時,關于補鈣產品的軟文鋪天蓋地,有時一下午光刪帖就要刪200多條。
有一次,一個管理員發了一個題為《可把鈣累壞了》的搞笑帖,帖子里寫道:“鈣,是微量元素中最受氣的一種,托醫藥保健品廣告的福,寶寶的很多情況都被扣上了缺鈣的帽子。”
其中,磨牙、搖頭、多動被視為缺鈣,大奔兒頭、方顱、額頭長角被視為缺鈣,連做鬼臉和說話晚也被歸結為缺鈣。
在一個專門銷售嬰幼兒營養品的網站上搜索為0個月~6個月寶寶設計的補鈣產品,結果顯示出21種。
鈣在骨健康中所占地位并不太高
在李可基看來,發生在寶寶們身上的過度補鈣現象,只是中國“全民補鈣”運動的縮影。
1978年,衛生部公布的數字顯示,我國有37%的兒童和59%的中老年人缺鈣。而在2002年,根據第八次全國營養大會通過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我國人均鈣劑補充量離推薦量尚有40%~60%的差距。
此后,補鈣產品的巨大市場形成。據統計,規模最大時曾達到120億元。馮小剛在電影《大腕》里曾經調侃,“我們這里的明星都已經補過鈣啦”。在這種背景下,一些花樣繁多的廣告詞如“全民缺鈣、全民補鈣”“人是鐵、鈣是鋼”“吃了就長高”等紛紛面世。
“毫無疑問,商家對產品功能的夸大在中國是普遍現象。”陳裕明說。2007年一本雜志曾系統綜述了36項研究(17項為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補鈣或正常膳食下的鈣輕度缺乏均不影響兒童身高和體重的增長。只有當鈣嚴重缺乏導致骨鈣化不良時才影響兒童身高的正常增長。
“我只問一個最樸素的問題,照理說中國人缺鈣也缺了幾千年,為什么還是好好地活到了今天?”李可基開玩笑說。
事實上,鈣在骨健康中所占的地位并不太高,日常鈣攝入大約只能解釋5%~10%的差異,遺傳約占60%,剩余可以改變的因素還有激素、運動、充足的維生素D、中等蛋白質、禁煙、少酒、較少的咖啡、其他營養素的充裕以及心理健康等。
“建大樓需要鋼筋水泥和黏合劑,而鈣可能只相當于沙子!”李可基這樣打比方。
“攝入充足的鈣最大的必要性是希望在遺傳基礎許可的范圍內,使我們骨健康達到最優狀態。”陳裕明解釋道。
其實,能通過膳食途徑獲取推薦量80%左右的鈣便被視為基本正常。國內外營養學界普遍建議,通過高鈣食物來補充鈣,減少補充劑攝入量。
在美國,曾有3.6萬名50歲~70歲停經婦女在日均鈣攝入量為1100毫克的條件下,每天補充1000毫克鈣和400國際單位維生素D,干預9年后,干預組腎結石發病風險增加了17%,心肌梗塞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增加了13%和22%。
“大部分人沒有渠道獲得真正有用的信息。”董明珠說,很多媽媽在社區的兒保點為孩子接種疫苗時,都會遇到巧舌如簧的促銷者,“孩子長得太慢是因為缺鈣,孩子長得太快也會缺鈣。”
第一計
陽光戶外多運動
天氣轉暖了,帶寶寶到戶外多運動,可以強壯骨骼,強健身體。寶寶的骨骼發育離不開鈣和維生素D的支持。
天然食物中維生素D的含量少,最佳途徑是通過曬太陽,由皮膚為身體合成維生素D。充足的日光浴,還意味著新鮮的空氣、奇趣的大自然、皮膚、呼吸系統及四肢的鍛煉等太多好處。另外,鈣在體內的吸收利用受多種因素影響,只有配合足量的運動才能不斷增強骨骼的密度和骨的長度,促進骨骼健康。
第二計
營養補充有重點
春天是寶寶身體發育的黃金期,因為活動量的增加,寶寶的食欲增加,胃口大開。媽媽一定要讓寶寶攝取全面均衡的營養,滿足身體發育的需要。
在寶寶的快速生長期,骨骼的發育至關重要。鈣能夠參與骨骼的形成,使骨骼更健康。每個人的骨骼密度不同,骨骼密度越高,骨骼就越強壯。所以,要保證孩子吃到含鈣豐富的食物。如果媽媽發現寶寶有缺鈣的癥狀,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為寶寶適當補充鈣劑。
第三計
鈣劑挑選學問大
日光浴古已有之
在歐洲,無論長幼,都喜歡去地中海度假,穿上泳衣趴在海灘上暴曬,把皮膚曬成古銅色,又稱“美黑”,這種時潮起源于可可?香奈兒。上世紀20年代,這位時尚教母乘坐游艇旅行時,偶然曬出一身古銅色的皮膚,隨即在時尚界引起一股日光浴的潮流。從此流行和健康不再勢不兩立,而是親密無間。
其實,中國人的日光浴亦是古已有之。成語“負暄之獻”,出自《列子?楊朱》,講述了戰國時期,一個農夫由于家貧,只有一件衣服,在曬衣服的過程中,發現人曬在日光里很溫暖很舒服,就想著把這個秘密進獻給國王。在唐代,白居易有《負冬日》一詩,也談到了冬日里曬太陽的妙趣和享受,“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巧曬太陽益處多
曬太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喜洋洋的好事。中醫認為,冬季需注意避寒就暖,保護“陽氣”,平衡陰陽,而太陽是萬物之源,多曬太陽,可以補充體內的“陽氣”,促進氣血流通,增強免疫力。中醫有記載,經常腹瀉、肚子疼、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利用“太陽灸”來調理身體,具體的方法是面朝太陽,邊曬邊用手反復按摩肚臍、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中點)以及關元穴(臍下3寸處),此法對于宮寒的女性也有好處。
老人邁入暮年,“陽氣”開始衰弱,冬天常常手腳冰冷,這時候曬曬太陽,暖暖身子,可以補充“陽氣”。且太陽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幫助人體攝取和吸收鈣質。老人骨骼鈣質流失嚴重,曬太陽不僅能祛寒氣補“陽氣”,更重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骨質疏松。
對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期的嬰幼兒來說,曬太陽也很重要。很多母親費盡心思給寶寶補鈣,而太陽里就有“免費”的補鈣劑。多曬太陽可以促進嬰幼兒骨骼發育,同時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有效預防感冒發生。白領一族多到戶外曬太陽,能舒緩疲勞,放松心情。
總而言之,曬太陽對男女老少都有好處。曬太陽不僅“美黑”,更有三補:一補骨頭,二補“陽氣”,三補正氣。
你會曬太陽嗎
那么,曬太陽,這一天然的免費的保健品,該如何享受呢?醫學專家認為:曬太陽的最佳時間是每天上午8~10點,下午3~5點。此時陽光不至于綿薄無力,也不會強烈到灼傷皮膚,曬曬太陽正好。從時間概念上講,健康人每天應堅持曬太陽30~60分鐘。
【關鍵詞】兒童骨密度結果;調查分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93-02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測定2013年5月――2013年9月于本院體檢的662名0-6歲嬰幼兒骨密度。根據不同月齡分為4組:0-6月齡組108名,6-12月齡組78名,1-3歲組84名,3-6歲組392名。進行常規體檢,調查兒童身高、體重在同年齡同性別均值加減2個標準差范圍內,排除有雙胎、早產、低體重情況。
1.2儀器與檢測方法應以色列陽光醫療有限公司生產的Sunlight OmnisenseTM7000P超聲骨強度儀3歲以下嬰幼兒下肢脛骨中段1/3處進行超聲情況檢查,3歲以上在前臂前1/3的橈尺骨處測量。
1.3問卷調查擬定了嬰幼兒及學前兒童骨密度影響因素調查表,內容包括母親孕期營養情況,嬰兒出生情況,喂養情況,輔食添加,不良飲食習慣,慢性疾病,環境、經濟、睡眠,1歲以上兒童奶量攝入情況及補鈣情況等。
1.4骨密度測試結果參考標準骨密度SOS值的Z值評分數標準:Z值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測定的2013年5月――2013年9月于竹山縣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進行體檢的662名0-6歲健康嬰幼兒骨密度情況。
2.1BMD與月齡關系見表1。
3討論
兒童的生長發育處于高峰期,是一個連續不斷發展過程,年齡越小,增長越快,因此,對營養的需求也相對較高,一旦缺乏就易引起營養性疾病。骨密度測定是了解小兒骨礦含量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評價小兒生長發育、營養狀況、研究骨代謝疾病和各種病理因素導致骨礦化異常的一項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兒童骨密度陽性率隨著年齡的增加逐年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指導孕婦在孕期注重合理膳食,多戶外活動,科學合理地補充鈣和維生素D;12月齡內的嬰兒生長發育快,鈣的需要量增多,指導多戶外運動,每天補充維生素D500u;鼓勵家長6個月內純母乳喂養,6個月后隨著母乳營養的下降,可以混合喂養;出生后嬰兒4-6個月齡合理添加輔助食品,以滿足嬰幼兒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防止發生挑食偏食的不良飲食習慣;1歲后并非斷奶,而是換奶,指導家長繼續堅持服用配方奶,不能用酸奶飲品代替配方奶,為兒童的生長發育奠定堅實的骨骼基礎。
參考文獻
[1]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9-70.
[2]周愛琴,徐海青,劉興蓮,等.嬰兒骨密度影響因素的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22(10):783-784.
[中圖分類號]R7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8(a)-127-02
嬰幼兒腹瀉是兒童常見多發病,它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等疾病的誘因,也是造成嬰幼兒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強嬰幼兒腹瀉的防治,找出與其相關的因素是婦幼衛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3~2005年連續對哈爾濱市南崗區紅旗鄉11個村0~2歲兒童的腹瀉、佝僂病患病情況進行調查統計。
疾病診斷標準:兒童腹瀉以1987年《聯合國與中國腹瀉病研究規定》為論斷依據。佝僂病以衛生部1986年頒發的《嬰幼兒佝僂病防治方案》中擬定的全國統一論斷標準。
1.2 統計學方法
資料整理后,EPI Info5.0錄入數據并設置邏輯檢錯,利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0~2歲嬰幼兒腹瀉發病情況
2003~2005年0~2歲小兒腹瀉的平均患病率為10.32%。1歲組明顯高于其他組(P
2.2 0歲組嬰兒腹瀉與喂養關系
由表2可以明顯看出,母乳喂養的嬰兒患病率明顯低于人工喂養的嬰兒(P
2.3 0~2歲組正常小兒和腹瀉小兒患佝僂病情況分析
如表3所示2003~2005年正常小兒的平均佝僂病患病率為6.20%,而腹瀉小兒的佝僂病患病率為13.45%,兩者具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佝僂病是小兒常見病,因體內維生素D缺乏引起全身鈣磷代謝失常以至鈣鹽不能正常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位,最終發生骨骼畸形。佝僂病雖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發病緩慢,易被忽視,一旦發生明顯癥狀時,機體的抵抗力降低,易并發肺炎、腹瀉、貧血等其他疾病。
嬰幼兒腹瀉是因為嬰兒期消化系統發育尚不成熟,防衛機能差,從而易使病毒、細菌侵入。而嬰兒期生長發育迅速,腸道負擔很重,著涼、喂養不當、患佝僂病活動期均易引起腹瀉。
因此作為兒童保健人員應大為宣傳和普及常見病預防知識。佝僂病的預防包括加強戶外活動,多曬太陽,盡量母乳喂養,生后2周開始每天口服VitD 400 U。若每天食乳400~500 ml,則不需補鈣。
[參考文獻]
[1]董訓蘭,石國光.小兒佝僂病與貧血及營養不良關系的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3,18(6):205-207.
[2]葛建芬,鄭文,王開玉,等.鹽城市2004年1178名5歲以下兒童佝僂病的患病狀況[J].職業與健康,2007,23(6):436-437.
[3]楊如蘭.1380例3月齡體檢嬰兒佝僂病發生情況分析[J].山東醫藥,2007,47(8):36.
結石元兇:不只三聚氰胺
腎結石的形成過程是由于多種因素造成尿中晶體和膠體物質濃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呈過飽和狀態,析出結晶并在局部生長、聚集,最終形成。兒童尿石癥中,由于女孩尿道短寬,細小結石易于排出,故女孩尿石癥的發病率較低,男孩的發病率是女孩的1.43倍,但對于上尿路的腎結石的發病率,男女無明顯差別。而造成腎結石的原因很多――
1.本次腎結石大爆發,主要是因為孩子食用了含大量三聚氰胺的奶粉所致。三聚氰胺略溶于水,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劑,以提升食品檢測中的蛋白質含量指標,因此也被人稱為“蛋白精”。人體大量攝入后會出現泌尿系統病患,以結石最為常見。但就現階段觀察看來,如果攝入量較低,結石很快會經腎臟排出,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2.鈣性結石。兒童尿石癥中最常見的是草酸鈣,出現鈣性結石可能找不出任何原因,可合并有血鈣增高,也可以血鈣正常。過量補鈣和過量補充維生素D的情況下,就有可能發生鈣性結石。其他如甲亢、長期臥床、類肉瘤病等也可能發生鈣性結石。
3.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母長期給孩子食用大量動物蛋白、精制糖、脂肪等含量過高的食物也會增加腎結石形成的危險性。當然,營養狀況差,動物蛋白食入過少,尿酸成分增多,結石也會增多。
另外,兒童常見感染性或代謝性疾病,比如革蘭陽性的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和克雷伯桿菌所引起尿路感染,先天遺傳性的腎小管功能缺陷性疾病造成胱氨酸的吸收代謝異常均可引起結石。
臨床表現:
尿液渾濁或結晶尿
結石癥狀在幼兒身上表現不典型,很少出現像成人那樣的肋脊角絞痛。血尿是兒童腎結石的主要癥狀,多見于劇烈活動后,有時血尿較輕,只能在顯微鏡下見到多數紅細胞。腰和腹股溝疼痛是腎結石的重要表現,在乳兒由于不會表達時則會哭鬧,甚至嘔吐、顏面蒼白,并出冷汗。有一部分病例以全身癥狀就診如低熱、食欲不振、消瘦、生長發育遲緩等,尿檢查可有多數白細胞,即尿路感染癥狀。也有偶見腎結石以急性無尿為首發癥狀。此次服用過含三聚氰胺的奶粉的孩子出現下列癥狀時,應該立即去醫院就診――
1.有含三聚氰胺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喂養史,多是無母乳喂養患兒,完全靠奶粉喂養;尤其是年齡在3歲以下的嬰幼兒。
2.下列臨床表現中的一項或多項:①不明原因哭鬧,排尿時尤甚,可伴嘔吐;②肉眼或鏡下血尿,或小便渾濁;③當發生急性梗阻性腎衰竭,會表現為少尿或無尿;④尿液中排出結石或粉紅色結晶,如男嬰結石阻塞尿道表現為尿痛和排尿困難。
確診主要靠影像學檢查:首選泌尿系B超。必要時行腹部CT平掃和靜脈尿路造影(無尿或腎衰時禁忌)。
排石治療:大量飲水
發現孩子食用過受污染奶粉的家長不要過于驚慌,首先應觀察孩子是否有上述癥狀表現,然后去醫院做尿常規及B超檢查。而一旦發現結石,就必須由專科醫生根據患兒腎功能的損害程度而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臨床上,只要及時發現,及時診斷,積極處理,一般不會發展成急性腎衰竭,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也不會給孩子的身體健康帶來后遺癥。
1.首先去除病因,清除體內有毒的化學物質,及時阻斷腎結石形成的源頭,立即停用含三聚氰胺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2.如果結石比較小,沒有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主要還是采取一些水化和堿化尿液的方法,也就是大量飲水或靜脈輸入碳酸氫鈉(蘇打),以改變尿液的pH值,從而減少結石的形成并促進結石的排出。內科保守治療過程中應密切檢測尿常規、血生化、腎功能,復查B超。此次因攝入大量三聚氰胺導致的結石較為松散或呈沙粒樣,自行排出可能性較大,故以內科保守治療為主。
3.外科治療:經內科保守治療病情無改善者可手術解除梗阻。目前可選擇膀胱鏡逆行輸尿管插管引流、經皮腎造瘺引流、手術切開取石、經皮腎鏡取石等手術方法。因此次事件中病人為嬰幼兒,結石較為松散,尿酸成分為主,體外震波碎石有較大的局限性,故不采用。
預防結石:
母乳喂養,慎加輔食
改變生活習慣可以預防和減少結石的生長和發病。
1.大量飲水對尿石癥有防治作用,是一種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水能稀釋尿液并防止高濃度的鹽類及礦物質聚積成結石,正常孩子每日需水量為150ml/kg,當然這其中包括了膳食中所含的液體量和奶量。
2.控制蛋白、糖的攝入量。正常孩子每日攝入的蛋白總量為3.5g/kg,糖總量為12g/kg(一個雞蛋約含蛋白質10g、糖1g、脂肪10g)。同時要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的食量。蔬菜和水果含維生素B1及維生素C,它們在體內最后代謝產物是堿性的,尿酸在堿性尿內易于溶解,故有利于治療。
3.勿過量服用魚肝油。魚肝油雖富含維生素D,有促進腸道對鈣磷吸收的功能,但大劑量維生素D會增加尿液中鈣磷的排泄,勢必產生沉淀,容易形成結石。正常情況下孩子每日需要維生素D量為400國際單位,通常情況下每升牛奶約含4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
4.控制鈣的攝取量。不要盲目給孩子補鈣,一般診斷有佝僂病的情況下可以補鈣,因為大量補鈣和攝入維生素D時有可能導致結石形成。
在討論之前,我們必須把補充維生素D和補充鈣劑區別開,盡管兩者的作用有一定的一致性。維生素D主要作用是促進鈣的利用,它主要靠皮膚合成,奶類或其他食物中的維生素D都很少,故而是嬰兒普遍缺乏的營養素。鈣在奶類中含量非常豐富,但吸收率有限(30%~60%不等)。維生素D和鈣的關系有點像槍和子彈,缺一不可。
補充維生素D幾乎是每一個嬰兒都需要的;而補鈣則大多數嬰兒是不需要的,只有少數嬰兒例外。
關于補充維生素D的建議:
1.美國兒科學會2008《佝僂病和維生素D缺乏防治指南》建議,所有的嬰幼兒(不論是否母乳喂養)自出生后不久起每日至少補充400IU維生素D。
2.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議,母乳喂養嬰兒自出生后2周開始,補充維生素D400IU ~800IU(北方)或400IU~600IU(南方)。
解讀:
美國兒科學會《佝僂病和維生素D缺乏防治指南》舊版(2003年版)還主張,母乳喂養的嬰兒每日應至少補充維生素D200IU。配方奶粉喂養的嬰兒補充維生素D時,要把配方奶粉中已經添加的維生素D扣除,然后把不足的部分補上。但新版(2008年版)已經有很大改變,母乳喂養和配方奶粉喂養的嬰兒每天都應補充400IU維生素D。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議,母乳喂養的嬰兒要補充維生素D
400IU~600IU或400IU~800IU,未提及配方奶粉喂養的嬰兒。按照配方奶粉的國家標準GB10765-2010,配方奶粉中維生素D含量為(每100千卡)42IU~100IU,大致相當于每100毫升奶液中含25IU~60IU(不同品牌產品含量不同)。要實現攝入400IU維生素D,大概需要攝入667毫升~1600毫升配方奶。顯然,嬰兒,尤其是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不可能通過喝配方奶粉滿足全部維生素D需要。所以配方奶粉喂養的嬰兒也需要補充維生素D。
結合以上兩個《指南》,我認為嬰兒每天補充維生素D400IU是非常必要的。在母乳和配方奶粉的基礎上,補充這個劑量之后,嬰兒不再需要曬太陽即可滿足全部維生素D需要。當然,即使同時曬太陽,也不必擔心維生素D過多。
個別嬰兒在補充維生素D之后,仍有可能(雖然可能性較小)出現佝僂病,此時應加大補充維生素劑量或改為注射維生素D,具體劑量只能由主診醫生根據患兒情況決定。
關于鈣劑補充
美國兒科學會《佝僂病和維生素D缺乏防治指南2008》和中國營養學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幾乎都沒提到嬰兒要常規服用鈣劑。
實際上,在母乳或配方奶粉充足的情況下,鈣的攝入量對嬰兒來說是充足的。加上維生素D補充,提高奶中鈣的吸收率,對預防佝僂病來說就夠了,無需常規服用鈣劑。所謂“母乳或配方奶粉充足”是指,6個月以下嬰兒純母乳喂養或配方奶粉喂養,6個月以上嬰兒每天攝入母乳600毫升或者配方奶粉600毫升~800毫升。
當然,如果發現嬰兒有佝僂病早期癥狀,還是需要補鈣的。所謂佝僂病早期癥狀,主要包括激惹、夜驚、夜啼、多汗、枕禿和相關化驗指標陽性。但有些表現缺少特異性,比如出汗和枕禿也可能是天氣炎熱所致,所以要經兒科醫生確診之后再服用鈣劑。
誤區一:過分補鈣,忽略補鐵
案例:安安目前四個月大,晚上睡得很不安穩。有時像從驚嚇中忽然醒來;早上醒來時又會急躁不安且呼吸急促。奶奶根據自己長期的經驗,認為安安應該是缺鈣了,于是努力給安安補充鈣營養。
分析:寶寶四個月后自生的鐵已經消耗完了,所以要及時添加輔食,首先要考慮補充鐵元素的輔食。如果膳食調理不均衡,寶寶容易出現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癥狀。它與嬰幼兒缺鈣現象有點類似,例如躁動、不安等。
解決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帶寶寶去咨詢醫生。確定到底是缺鈣還是缺鐵。如果寶寶缺鐵,在日常飲食中要注重寶寶食物的多樣化,并且引導寶寶不挑食。此外,每周可以讓嬰幼兒吃上1~2次動物血,例如豬血,可以預防缺鐵性貧血。
誤區二:幼兒園吃飽吃好就行了
案例:姍姍上幼兒園了,幼兒園提供一日四餐,姍姍媽日常就極少為女兒的食物和營養操心了。
分析:幼兒園為寶寶提供一日四餐,早餐、早點、中餐、午點,只在家里吃晚餐。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主要在幼兒園飲食,在家吃飯的時間太少,對寶寶的營養不理不問,極少關注。如果不注重營養,沒打好寶寶的身體基礎,會導致寶寶生長發育和免疫力下降。
解決方法:家長最好把幼兒園的一周食譜記下來,知道寶寶在學校吃什么,回到家后了解寶寶是否有吃到。如果寶寶食量不夠,家長需要見縫插針及時給寶寶補充營養。例如寶寶在學校沒吃到雞蛋,家長要及時給寶寶補充雞蛋;在幼兒園食譜中,由于擔心魚刺,很少食用魚,家長最好給寶寶吃點魚。家長要懂得家庭食譜和幼兒園食譜互補。
誤區三:餐餐食量過大
案例:單單今年三歲了。為了讓單單健康成長,單單媽每餐都要求兒子吃一碗以上的飯菜。
分析:從幼兒生長的角度來講,寶寶七分飽即可,要給寶寶飲食留有一定的空間。過分飽。會加重寶寶腸道功能負荷。同時,寶寶過飽,大部分血液長時間在胃中幫忙’消化,大腦容易缺血缺氧,不利于寶寶腦細胞的成長。
解決方法:要以寶寶的吸收為標準,不要以大人的意向為標準,更不能因為大人覺得孩子沒吃飽就讓孩子再多吃點。寶寶的食量因人而異。有些寶寶消耗能力不是很好的,吃半碗就可以;有些寶寶體格大點,消耗能力好的,吃一碗也可以。在一般情況下,寶寶吃七分飽即可,另外可以再喝點牛奶。
誤區四:乳酸飲料代替牛奶
案例:彤彤不喜歡喝純牛奶,偏愛“酸酸乳”,媽媽認為酸酸乳也含有牛奶成分,于是只給彤彤喝酸酸乳。
分析:“酸酸乳”或是“爽歪歪”,其實是飲料類,以飲料的標準去執行。它的蛋白質小于或是等于1.1克。而牛奶、純酸乳1毫升含有2.3克的蛋白質。
解決方法:“純牛奶”、“酸酸乳”各有優勢。寶寶不能一味喝“純牛奶”或是“酸酸乳”。如果寶寶一天喝兩次奶,將“酸酸乳”和“純牛奶”結合起來喝更好。此外,家長在給寶寶選擇奶類食品時,要注意看它們的營養標簽,了解它們的營養成分。
誤區五:空腹喝牛奶
案例:彤彤上幼兒園了,學校提供一日三餐,包括早餐,但是早餐中沒有牛奶。于是,媽媽就在早上提前給彤彤喝一瓶純牛奶。
分析:原則上,牛奶是含蛋白質比較高的食物,一般情況下它不提供能量,而是由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牛奶加雞蛋,并不是寶寶的營養早餐。
解決方法:喝牛奶前先吃米或面食50克,再加上一個雞蛋和少許蔬菜,然后再喝牛奶,使牛奶在胃中與其他食物充分混合。在喝牛奶前,先吃點碳水化合物,例如蘇打餅等。
誤區六:早餐永遠是牛奶+雞蛋
案例:“不是牛奶加雞蛋,就是牛奶加面包。”蘭蘭媽說,幼兒園提供給女兒的早餐老是不換花樣。
分析:一般情況下,寶寶長身體需要800~900克的鈣元素。如果寶寶的早餐太單一,鈣元素就跟不上。現在有些8~9歲或是11~12歲的學生會感覺關節痛。有可能就是孩子的生長痛,從某方面講是因為缺乏鈣元素引起的。
解決方法:如果幼兒園提供的早餐單調,家長可以讓寶寶在家吃。或者可以叫寶寶帶雞蛋和牛奶到學校,然后再吃學校提供的早餐。
營養小貼士:每周吃1~2次動物血
嬰幼兒生長時期如果膳食不均衡,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導致免疫力低下。鐵是一種很難吸收的元素,食物中動物血所含的鐵最容易吸收,含量也最高。所以,嬰幼兒每周吃上1~2次動物血,可以預防缺鐵性貧血。這里推薦一款小食譜:
豬紅青菜豆腐湯
材料:豬紅30克、豆腐20克、青菜葉20克、肉丸20克。
制作:把豬紅(豬血)、豆腐切小塊用油鹽腌制5分鐘,把水燒開,放進肉丸,再放豬紅、豆腐,最后放青菜葉,調味即可。
我家寶寶剛剛7個月大,醫生說有點缺鈣,讓我多帶他曬曬太陽。雖說現在已到春天,但氣溫還比較低,所以我有些擔心。請問,寶寶曬太陽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讀者 陳玉潔
陳玉潔讀者:
嬰幼兒多曬太陽,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還能補充維生素D,增強鈣質的吸收,可謂一舉多得。不過,冬春之交帶寶寶享受日光浴,要注意以下細節:
第一,曬太陽時不要給寶寶穿太多衣服。寶寶穿得太厚,很難達到曬太陽的目的,因為冬春兩季陽光中的紫外線相對較弱,難以穿透衣服到達皮膚。所以盡量不要把寶寶捂得太嚴,應選擇寬松、柔軟的棉質類衣服。曬太陽時,可以給寶寶戴一頂有帽檐的小帽子,因為嬰幼兒毛發較稀疏,頭顱骨骨板薄,對紫外線的抵抗力較差,視力也尚弱,帽子可以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第二,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玻璃可以阻擋陽光中50%~70%的紫外線,降低了日光浴的功效。如果擔心寶寶吹風感冒,可選擇背風地帶,如寬敞的陽臺等。
第三,曬太陽前不要給寶寶洗澡。人體皮膚上含有大量的7-脫氫膽固醇,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可轉化為維生素D3,從而促進鈣的吸收。洗澡會將這種物質洗去,就達不到促進人體鈣吸收的目的。所以,媽媽們準備帶寶寶出去曬太陽之前,不要給寶寶洗澡,以免影響寶寶對鈣的吸收。
第四,日光浴時間要適宜。很多人以為曬太陽時間越長越好,其實,正常的日光浴時間以1~2小時為宜。最初幾次只能曬幾分鐘,逐漸延長曬太陽的時間,切不可第一次就帶孩子曬一兩個小時,一定要循序漸進,否則很容易造成孩子感冒。如發現寶寶皮膚變紅、出汗過多、脈搏加速,應立即停止日光浴。
第五,曬太陽前適當給寶寶補充營養。曬太陽前給寶寶吃些魚肝油和補鈣的食物,吸收鈣的效果會更好。家長可以多給孩子吃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海帶、蝦米、魚類、豆類、花生、芝麻、蔬菜(空心菜、白菜、菠菜)等。另外,也可以藥補。
第六,曬太陽最好穿紅色衣服。曬太陽時最好給寶寶穿紅色衣服,因為紅色衣服的輻射波能迅速“吃”掉殺傷力很強的短波紫外線。
醫生 柴德全
豆腐皮和蝦皮可以一起吃,原因如下:
豆腐皮和蝦皮都是含鈣量很高的食物,一起吃有補鈣的作用,而且兩者放在一起,味道很鮮美,既有蝦皮的鮮,又有豆腐皮的香,加上小蔥末和醬油,咸淡程度適中即可,味道更好,豆腐皮為豆制品,有補充蛋白質的作用,蝦皮不僅可以做湯,還是調味佳品,如蝦皮燉雞蛋,別具風味,蝦皮不僅適宜于老人、孕婦、嬰幼兒食用,也適宜于體質衰弱者食用,健康人食用則更是有益。
(來源:文章屋網 )
1月18日,小米就四歲了。回想起這四年小米的成長,不禁感慨萬千,這小子很不省心,尤其是飲食方面。拉扯他可真費了一番心血啊!
全世界都提倡母乳喂養
意大利提倡母乳喂養。醫院在新生兒出生的頭兩天提倡完全母乳。不給喂奶粉。第三天統量,如果新生兒因為母乳不足失重太多的話。會有定點定量的奶粉補充。
米媽一直堅持哺乳,但是無奈母乳不足,所以在小米進行第一次體檢的時候就詢問了家庭醫生可否補充奶粉。醫生根據孩子的身體情況推薦了雀巢的NIDINA。不過小米也愛喝不喝的,糟蹋了不少。
意大利“偏方”:茴香菜、洋甘菊茶和花草茶
小米剛出生不久,不好好吃奶,老是哭鬧,而且有點便秘。于是又跑到家庭醫生那里討教。醫生建議給喝茴香茶。茴香茶有沖劑和袋泡兩種,超市和藥店均可買到。茴香具有讓人平靜和放松的功效,也可以用于調節腸胃功能,預防便秘。而嬰兒茴香茶特別適用在減緩或改善嬰幼兒經常發生的不適癥狀,如嬰幼兒腸絞痛。腸脹氣,消化不良,胃口不佳等等。因為茴香茶本身帶有甜味,小米還挺愛喝的,起碼看著比奶粉愛喝。現在依然很喜歡,隔三差五就喝一大瓶。
小米晚上不好好睡覺,這又是個難題。醫生推薦了洋甘菊茶。也有沖劑和袋泡兩種,嬰幼兒專用的加了糖。洋甘菊也叫春黃菊,安撫效果絕佳,可舒解焦慮、緊張、憤怒與恐懼,使人放松,讓心靈平靜。對失眠很有幫助。
常見的幼兒功能型飲料除了茴香茶和洋甘菊茶外,還有降火的花草茶。
五花八門的意大利輔食:泡在奶粉里的餅干
聽了兒科醫生的建議,堅持母乳喂養,輔食直到小米六個多月才開始添加。雞蛋,尤其是蛋黃,被認為會增加肝臟與腎臟的負擔,不建議過早食用。
小米的奶奶讓我給小米的奶瓶里加餅干,我心想加米粉豈不是更好,一直沒有采納。后來才發現,意大利這邊有專門泡在奶瓶里的餅干。從4個月上就可以添加了,這種餅干不但富含營養成分,而且入水即化,非常方便。因為小米不大喜歡用勺子吃輔食,奶也喝不多,加餅干反倒是欣然接受。結果最多一次我給他250毫升牛奶里加了八塊餅干。讓他撐了個肚圓。
意大利嬰幼兒的輔食十分豐富,也很方便,沖泡類型的有米粉、麥粉、豆粉、粗糧粉、蔬菜粉、肉湯粉等等,瓶裝的有果泥(香蕉、蘋果、桃子、李子等),肉泥(雞肉、小牛肉、火腿肉、火雞肉、兔肉、鱈魚、鱒魚、鱸魚等,由于無鹽,米媽認為非常難吃)和菜泥(西葫蘆、胡蘿卜等)。比較特別的是加了餅干的酸奶,總之一天的營養都可以補充到。
4個月以上還有很精致的嬰兒意大利面,跟米粒差不多大,各種形狀都有,可以做湯面,也可以直接做番茄面等,還有嬰兒專用的橄欖油和奶酪。
出牙之后,能品嘗的東西就多了。意大利沒有磨牙棒,這里的佐餐面包就是最好的磨牙武器,因為外皮堅硬。所以媽媽們經常隨手給寶寶掰一塊,讓他自己抱著啃。街上也到處可以看到小孩子手捧一塊白披薩,吃得津津有味。
在一歲之后,根據家庭醫生指導。奶粉逐漸換成了鮮奶。而且以半脫脂牛奶為主。也無須煮沸,只要加熱到合適的溫度就可以直接飲用。
營養豐富的幼兒園飲食
小米一歲八個月開始上幼兒園,每天早晨照例一瓶牛奶。然后十點鐘幼兒園有一個點心時間,自備食品。小米一般都帶果汁和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