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民國歷史

民國歷史

時間:2023-05-29 17:50: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民國歷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民國歷史

第1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3)17-0068-05

由傅運森編纂,高鳳謙、張元濟校訂的《高等小學用?共和國教科書?新歷史》是民國初期商務版《共和國教科書》系列高小教科書中的一種,自1912年出版后,一直使用至1925年左右。這套歷史教科書在當時的歷史教學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12年1月19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令上海各書局將舊存教科書暫行修改應用,強調教科書務必要符合共和精神,廢止讀經,禁用《大清會典》《大清律例》等書。并于總務廳下設編纂、審查二處。同日,還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這兩個重要法令對穩定清末民初政權交替時期教育界的混亂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對此情況,教育界、出版界都做出了迅速反應。陸費逵、沈知方等人迅速創辦了中華書局,及時出版了適應新形勢的《中華新教科書》,這套教科書包括中小學使用的全套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等科目。商務印書館則依據教育部通令的精神,對舊教科書加以修改,以應對各學校秋季開學的急需。同時,還組織人力編寫《共和國新教科書》,其中初等小學教科書11種,高等小學教科書6種,小學教師用書16種,中學教科書23種,中學教師用書9種。為了照顧一些老校一時難以放棄舊學制春季始業的做法,商務印書館還另外出版了各科的春季用教材。

根據上述《普通教育暫行辦法》的規定,從高等小學開始,中學、師范學校都開設了歷史課。其中,高等小學為“中華歷史”,中學、師范學校為“歷史”。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則規定,高等小學在四個學年中,中華歷史、地理每周共為5課時,教學內容為第一、第二學年教授本國歷史之大要,第三、第四學年補習本國歷史,依系統述之,注重文明開化。②

據此,商務印書館請著名史學家傅運森等人編寫了高等小學用《共和國教科書?新歷史》。其指導思想是遵循1912年9月初民國政府教育部制定的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③

編寫這套教科書的目的是:第一,以教科書內容“啟發”以上“數種觀念為必要”;第二,“今古互證,前后對勘,為歷史上必需之知識”;第三,以引發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使“學生受歷史之益,不蒙歷史之困”;第四,以淺顯的語言向學生解釋復雜的歷史現象。

本套小學歷史教科書共6冊,概述了從遠古到民國初期的中國歷史。每冊大約為18課,頁碼在28頁左右,一冊書使用一學期。全書正文短小精練,包羅歷史知識眾多,除正文外,第一至四冊每冊附有與本冊內容有關的《大事表》,第五、六冊后附《歷朝統系表》。

書中在目錄后還附有《時間分配方法》:“每篇(即每節)教授二時者,其分配方法,可分三種:(甲)每篇平分二段,每時教授一段。(乙)每篇分二段,第一段較多,第二段較少;第一時教授第一段,第二時教授第二段并復習全篇。(丙)不分段落,第一時教授,第二時復習;其每篇教授三時以上者,以此類推(如三時者可分二三段,四時者可分三四段;或竟不分段落,視各篇內容而定)?!?/p>

與本套教科書配套的教師用書是趙玉森編纂、傅運森校訂的《高等小學新歷史教授法》(亦名《共和國教科書新歷史教授法》),也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按其“編輯大意”所言,包括對“地圖、歷史圖、人物圖”的介紹、“問答發端”“教授事項”(時間分配和內容提示)以及“參考”(課文中的“名物訓詁及事實原委”)。

教材中制定的課時安排,給了教師很大的活動空間;教師用書也規定:“教授時盡可酌量增減,總以不背授課之額定時間為主?!闭n文的簡短加之課時安排的靈活性,意味著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組織課堂教學。

第一,強調“國土之統一種族之調和”。

民國建立后,南京臨時政府在第一份文告《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宣布:“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弊鳛檫@一思想的體現,《新歷史》強調了國土的統一和民族調和。如第四冊第18課中強調:各民族“同在一國中,休戚相通,誼屬兄弟。前此為一姓專制時代,各私其種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今民國建立,凡我民族,不問何種何教,權利義務皆屬平等,無所軒輊,利害與共,痛癢相關,同心協力,以肩國家之重任?!?/p>

這套教科書不僅介紹了各個民族的英雄豪杰,而且強調了國家領土的統一與民族平等。其中,漢族的著名歷史人物包括漢高祖、漢武帝、張騫、蘇武、班超等(第一冊,第14、15、16、18課);蒙古族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元世祖、俺答等(第三冊,第1、2、9課);對的講述則證明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第三冊,第10課);對滿族的闡述不僅有對清朝英雄豪杰的介紹,而且在敘述滿洲興起的過程中注重了對國土統一和種族融合的闡述(第三冊,第12課)。

在注重基本的歷史知識教育的同時,教科書內容中還處處滲透著價值觀教育。針對中國史的特點,教科書在敘述有關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在對歷史人物的介紹中,除了介紹他們的重要歷史活動外,還突出了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如第二冊第8課《唐太宗》中寫道:唐太宗“喜聞善言。魏征等隨事諫爭,不以為忤。故其時國內太平,人民樂業,為唐室最盛之世?!?/p>

第二,強調歷史與修身、地理、中外交流與中華文化發展的關系。

歷史與修身。民國初期教育部制定小學教則時,強調在對小學生加強品德和道德教育的基礎上,“漸及于社會對國家之責任,以激發進取之志,養成愛群愛國之精神”。①

如教科書通過講述我國古代的輝煌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之心(如第三冊第5課所述鄭和下西洋的事跡);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忠勇事跡的講述,培養學生的“忠信、義勇”觀念,如《文天祥》一課中寫道:文天祥“從容就義。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通過對歷史上奸佞之臣賣國求榮歷史的講述,明確學生的是非觀念,如第二冊第18課講述秦檜對岳飛的迫害;通過對近代中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前因后果的闡述,激起學生的積極進取態度,形成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樹立其為國家與民族獨立做出貢獻的信念與信心(如第四冊第8課《》等)。

歷史與地理。具體的歷史事件離不開時間與空間因素,學習歷史自然也離不開歷史地圖的幫助。正如梁啟超所說:“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念不確定,臂筑屋而拔基礎也。”在該教科書中陸續展現的中國歷代疆域圖(如第一冊第6課《齊桓公》所附《春秋疆域圖》和第四冊第2課《中俄界約》所附《中俄邊界圖》等),幫助小學生初步了解與歷史事件有關的空間因素。

中外交往與文化發展。這包括中外關系(第三冊,第13課《歐人來華》)和中外交涉兩個方面(后者以后為主,如第四冊第8課《》、第9課《英法聯軍之役》、第12課《中法之戰》等),讓學生了解中國在世界上所處地位和近代以來中國所遭遇的外來侵略,激起他們的愛國之心。

歷代文化史的內容。在第五、六冊教科書中,敘述了中國歷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從而初步形成一個中國文化發展史的基本脈絡。通過對文化史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欣賞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文化成就,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源流和多樣性,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幫助他們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第三,在教科書中引入新的思想觀念和史學觀念。

處于民國初期的歷史環境下,教科書中引入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自由思想,注重對后中國國門大開原因的分析和闡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教科書把喚起民族意識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之一。在這種基調下,教科書強調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是民心所向、民心所愿。如第四冊第17課《》和第18課《民國統一》,說明清朝滅亡、民國的建立是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歷史的進步性與傳承性。

教科書還宣揚了民主主義思想,特別是民權平等思想。正如第六冊最后一課《近代之文化》的結尾所說:“我國國民雖有五千年文化,雖有廣土眾民,雖中華民國已成立,五族已為一家,尚宜實體共和之旨,相互愛護,永鞏民國萬年之基?!龅趪鴥任幕廨x日新,且將遠庇海外諸同族,俾同享人類之幸福,增世界之和平?!?/p>

在史學觀念和方法上,這套教科書并不是簡單地拋棄傳統史學,而是在近代史學觀念和方法的參照下使傳統史學獲得新生。在編撰內容和體例變更的基礎上,亦強調國史編撰不能局限于一國之史,而是把中國放到世界舞臺上,進一步認清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以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教材編寫者還注意到吸收史學研究的較新成果,將教科書所述歷史內容的下限延伸到民國初年,使學生能接觸到離自己比較近的歷史知識。

第一,這套教科書編撰體例中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圓周法”,即將所學內容分為兩個“圓周”:第一個“圓周”用“史談體”,教授時間為第一、二學年,即教育部小學教則規定的“本國歷史之要略”;第二個“圓周”用“開化史體”,即高等小學第三年的“本國歷史之補習”。

所謂“史談體”,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史話體”,主要內容為以代表每一個時代的人物或史實為題,注重趣味性,改變歷史的枯燥形象,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至四冊每課都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構成,符合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課與課之間又根據歷史的發展時序和內在邏輯加以排列。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這種“以線串珠”的結構安排,幫助活潑好動的小學生在初學歷史階段在知道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的同時,又初步了解了歷史的發展線索。

而所謂“開化史體”,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通史體”,其重點在于注重對各朝歷史的系統講述梳理出歷史發展的脈絡。由于第五、六冊是以通史體例出現的,其內在的線索性更強了,其主要目的看似是為了復習,但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認識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征。此時學生頭腦中出現的已不是一個個人物或歷史事件,而是不同歷史階段的歷史特征。這也是因為到了小學高年級的最后階段,學生的理解水平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例如,第五冊第2課《三代之事業》中即以簡潔的語言,系統概括了從禪讓制向傳子制的轉變以及夏商兩朝的興起衰亡。之后對各朝歷史的概述亦如此。而第五、六冊的課文安排都是先由幾課以系統概述某一階段的朝代興衰更替,再對這一時段的文化發展情況進行綜述。如第五冊在第1課《三皇五帝》、第2課《三代之事業》、第3課《春秋戰國時代》三課之后安排了第4課《太古三代之文化》。

史話體例與通史體例的結合,兼顧了基礎與提高的統一。這樣的“圓周法”即“兩個循環”方法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其影響不應低估。此外,該套教科書的這一編排也改變了清末教科書的內容編排結構。把歷史人物、事件與系統的歷史講述、文化發展部分的內容分開編排,這是清末與民初教科書在體例上的最大區別。

第二,注重精選教學內容與歷史發展脈絡的統一。這套教科上啟原始社會“文化未開”之時,下至20世紀初民國的建立,時間跨度長達幾百萬年,空間范圍涵蓋中國的各個主要地區。而教材的文字量又有一定限制,每本書的文字量不足6000字,加上少量的插圖、地圖,也只有區區28頁左右。

因此,教科書一方面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通過精選教材內容,把一些最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最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展現給學生。通過這些內容,學生可以大致了解從人類的起源到古代社會、近代社會中國歷史發展的概貌。這些歷史知識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內容選擇的原則是:形象生動、深入淺出,通過典型案例,向學生展現特定的歷史現象,這容易幫助學生加深印象,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

但是,歷史學習畢竟不完全是歷史故事,不能僅止于知道每一個津津有味的情節,歷史課的一個最基本任務是通過學習歷史,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序概念和歷史空間概念,準確地說,就是讓他們知道某一歷史事件的時序發展關系和它與其他因素的相互影響。這就規定了任何一個歷史知識都不可能是孤立的,教材的內容安排充分反映了這一點。除了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安排知識點之外,還在敘述典型案例的同時,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與該案例有關的歷史現象,例如,在講述“三國”(第一冊第19課)時,不僅介紹了三國鼎立的歷史背景和大致過程,還輔以一幅地圖,標明三國分立的形勢和赤壁的位置。

另一方面,教科書也注重介紹相對“完整”的歷史知識。這里所說的“完整”,是指在選擇教學內容時,編者仍然重視那些對歷史發展有重大轉折性影響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但也開始注意那些看似平淡無奇、但確實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歷史現象,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認識歷史。具體來講,教材主要講述政治史、經濟史和軍事史的有關內容,通過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介紹了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的變革、社會生活的發展以及重要的戰爭,如淝水之戰、歐洲人來華、等。學習上述內容,對于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上重大事件和發展脈絡、認識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出現的政治制度、理解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同時,教科書也闡述了文化史的內容。編者希望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發展,了解歷史上不同階段文化的差異性和相似性以及影響文化發展的各種因素。

第三,做到通俗性與專業性的結合。編者在編寫教科書時,力圖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動形象的案例,展現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揭示歷史發展的本質特征,盡量避免成人化的文字和專業化的敘述,減少艱深難懂的歷史學理論和概念。但是,歷史課畢竟是一門學科知識課程,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還要學會歷史思維和歷史理解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了解必要的歷史概念,而且,建立在歷史概念基礎上的知識和能力對日后進一步的學習也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教材不同于一般讀物的區別之一。因此,本教材在保持通俗性、生動性的同時,也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歷史概念,如太古、王安石變法、鄭和下西洋、、等。

第四,大事年表、歷朝統系表,地圖、插圖各具特色。

大事年表。作為民國初年的本國史教科書,本套教科書在編輯體例上與清末的最大不同是采用了民國紀元。對民國建立以前所有歷史年代均采用了“民國紀元前若干年”,如此“既免兒童費無益之精神,且易知各事實相距之遠近,以便于比較”。

歷朝統系表。第三學年兩冊即第五、第六冊的末尾都附帶了本冊教科書的所有朝代君主傳承表,同時以民國紀元注明每朝興衰的時間。便于學生在新的紀元方式中對各朝歷史有明確的概念。

地圖。特別注重其輔助課文的作用,教科書中陸續展現的中國歷代疆域圖已經形成為一個系列,達到了圖文的有機結合。

插圖。插圖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力工具,該教科書特別注意反映民族英雄、帝王、歷史名人。如第一冊中有“孔子像”“孔子問禮于老子”“漢兵攻占圖”等。也有一些反映其他方面人物或事件的插圖,如第一冊中的“夏桀乘人圖”。在教師用書第一冊中對此圖的解釋是:它是“漢時武梁石室畫像,用以垂戒人世者,桀以人為車,坐二人肩背,此亦大違人道之舉也?!?/p>

這套教科書依當時的技術條件,采取了圖文并茂的編排結構,有利于歷史教學。對于習慣于形象思維的小學生而言,特定的歷史形象對于學習歷史知識、進行歷史思維和歷史判斷顯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從版面安排來看,圖文大致的比例大約是6:1,例如在第一冊,全書共28頁,其中包括10幅插圖或地圖。教科書中的圖片大部分選用的是歷史圖,特別是人物圖。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書中的插圖都是線條圖。

當然,本書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如教科書的某些“選材易以成年人的觀點取舍,有很多不符合兒童心理的內容”,①特別是其中第五、六冊中有關文化史的內容,也許對當時的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一些。但這些不足并非這套教科書的主流。

著名學者陳慶年在《中國歷史教科書?序》中指出:“歷史之學,其文不繁,其事不散,其義不隘,而后足以為教,三者一不備焉,皆無當也?!边@是對清末民初優秀的歷史教科書編撰特點的最好概括。

“文不繁”是指歷史教科書在內容的安排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體現科學的現代教育規律?!笆虏簧ⅰ笔侵附炭茣鴶⑹录卸袟l理?!傲x不隘”是指重視用進化史觀和因果關系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這三個特點在《共和國教科書?新歷史》中都得到體現。簡言之,它做到文字淺顯,敘事集中而有系統,以較新的觀念來指導小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并幫助他們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第2篇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發現很多高中生對中國歷史朝代缺乏了解,他們往往“不知有漢,何論魏晉”,更有甚者,不知漢朝在前,唐朝在后。之所以會出現諸如此類的常識性錯誤,我想當源于初中時的歷史基礎不扎實,尤其是對歷史朝代缺乏一個整體的認識。

中國歷史朝代更替頻繁,若要一一識記,對于初中生而言并非易事。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對歷史朝代的興趣非常高,因此,教師可利用朝代歌精悍短小、便于記憶的特點,加強歷史朝代歌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朝代歌的種類繁多,不一而足,今就最常見之朝代歌作一簡略的分析: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這首朝代歌雖只有寥寥十二句,但卻將中國朝代之興亡更替表露無遺?!叭饰宓邸笔侵袊鴤髡f時代的古代圣王?!皥蛩从硐鄠鳌眲t表明了部落英雄時代的禪讓制,即傳賢不傳子,使人對堯舜肅然起敬?!跋纳膛c西周”開啟了家天下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奴隸社會時期?!皷|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揭示了中國歷史從奴隸時代走向封建時代,是中國歷史的大轉折?!耙唤y秦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叭治菏駞牵瑑蓵x前后沿”乃魏蜀吳三足鼎立,而天下重歸一統于晉。“南北朝并立”則表明南北分裂、對立?!八逄啤笔侵袊鴼v史上第二個大一統時期;“五代傳”則表明中國又重新陷入分裂戰亂之局。“宋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大一統時期;“皇朝至此完”說明清帝遜位、民國建立,中國再無皇帝專制的歷史了。

然而即使明了歷史朝代歌的大意,也并不意味著就能整體把握中國朝代更替。教師如若能將歷史典故、地圖、人物、史料、影視資料等穿插到朝代歌中,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譬如,在講授“秦漢”之際時,教師可以將秦始皇、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蕭何、韓信、張良等歷史人物做成卡片,將其主要事跡載入卡片中,并引導學生在玩卡片的同時識記歷史朝代歌,做到寓教于樂。當然,部分初中生很可能只顧玩卡片而忽視了對朝代歌的記憶,這就需要教師在引導時注意方法方式。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歷史朝代歌的把握和運用。巧妙地設置情境,聯系生活實際,將歷史朝代歌融入社會生活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積極性。

第3篇

本書講述的是南京在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名稱和稱號。

南京與北京、西安、洛陽并稱為中國四大古都,是1988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南京有著60萬年的人類活動史,近2500年的建城史,約450年的建都史,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美譽。在中國歷史上,南京載浮載沉,或為一國之都,或為州治,或為府治和郡治,或為縣治,歷代名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變化頻繁到逐步定型的一個發展過程。

在今天南京市域(包括玄武、秦淮、建鄴、鼓樓、江寧、浦口、六合、棲霞、雨花臺、溧水、高淳11區)范圍內,歷史上曾經先后出現過70多個各具特色的名號。

南京歷代名號,按其來源,可以分為官方稱呼(正式名號)和民間稱呼(非正式名號)兩大類。官方稱呼,就是以政府的名義明文確定的正式名稱,如金陵、秣陵、建業、石頭城、揚州、丹陽、丹楊、江寧、建鄴、建康、金城、蔣州、N州、歸化、白下、上元、西都、留都、陪都、集慶、應天、南京、京師、南都、天京、天都、天城、首都特別市、京市等,將近有30個。民間稱呼,則是來自歷代文人騷客筆下和尋常百姓日常口頭上的習慣性稱謂,屬于非正式名稱,如冶城、越城、虎踞龍盤、皇邑、神京、上國、上京、江南佳麗地、京邑、白門、皇都、吳京、帝里、江南第一州、江城、南國、行都、南中、南部、新都、新京、秦淮、鐘山、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等,達40個以上。

南京歷代名號,按其等級,可以分為國都之名、州名、府(郡)名、縣名四級。屬于國都一級的名號有孫吳建業,東晉南朝建康,五代楊吳西都,南唐金陵,南宋留都、陪都,明朝南京、京師、南都、留都、陪都,天京,中華民國南京、首都;屬于州級的名號有漢末六朝時期揚州;屬于府(郡)級的名號有漢末六朝丹陽郡,隋朝蔣州、丹陽郡,唐朝丹陽郡、揚州、蔣州、江寧郡、N州,五代十國時期的N州、金陵府、江寧府,宋代N州、江寧府、建康府,元代建康府、建康路、集慶路,明代應天府,清代江寧府,天京省,中華民國南京府、金陵道;屬于縣級的名號有金陵、秣陵、江寧、建鄴、歸化、金陵、白下、上元等。

南京歷代名號,按其使用的頻次,可分為經常反復使用的名號和一時偶爾使用的名號兩大類。經常反復使用的名號有金陵、秣陵、石城、揚州、建業、建康、江寧、白下、白門、上元、應天、南京、虎踞龍盤、六朝古都等;一時偶爾使用的名號有冶城、越城、建鄴、丹陽、金城、蔣州、N州、歸化、留都、陪都、行都、集慶、南都、南中、南部、天京、江南第一州等。至于胎死腹中的中山城一名則屬于特例。

南京歷代名號,按其寓意,可以分為褒義、貶義和中性三大類。這些名號,既有在改朝換代過程中,新王朝或政權的統治者根據自身的好惡命名的,也有出自文人墨客的筆下和平民百姓之口的。其中屬于褒義的名號有建業、江寧、建康、N州、上元、集慶、應天、神京、上國、江南佳麗地、江南第一州、虎踞龍盤等;屬于貶義的名號有秣陵、建鄴、歸化等;屬于中性的名號有冶城、越城、金陵、石城、揚州、丹陽、白下、白門、蔣州、陪都、留都、南京、京師、南都、天京、秦淮、鐘山、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等。

南京眾多的名號,與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如冶城與吳王夫差,越城與越王勾踐和大夫范蠡,金陵與楚威王熊商,秦淮、秣陵與秦始皇,龍盤虎踞與三國諸葛亮,石頭城、建業、丹陽、揚州與吳大帝孫權,江南佳麗地與南朝文學家謝I,建鄴、江寧與晉武帝司馬炎,蔣州與隋文帝楊堅,歸化與唐高祖李淵,N州、上元與唐肅宗李亨,江南第一州與南宋文學家張耒,集慶與元文宗圖帖睦爾,應天、南京與明太祖朱元璋,天京與天王洪秀全,秦淮、鐘山、六朝都城、十朝都會與普通的平民百姓,等等。

南京歷代名號,五彩繽紛,內涵豐富,不僅在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絕無僅有,即使在世界大都市中也是頗為罕見的。這一方面折射了南京歷史的悠久、王朝或政權更迭的頻繁以及建置沿革的多變;另一方面則反映了南京這座著名古都在中國歷史上所處的崇高政治地位和獨特文化氣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南京的一個個名號,見證了南京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地方性的城市發展成為地區性政權都城乃至全國性政權首都的歷程。南京歷代名號無疑是南京十朝興衰起伏的活化石,也是中國歷史發展變化的見證物。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的隧道,沿著歷史發展的軌跡,共同品讀南京歷代名號的故事吧。

第4篇

1、南陽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城西臥龍崗上,初建于魏晉,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歷史,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十年躬耕隱居地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也是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歷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策源地和“草廬對策”發源地。

2、南陽府衙

南陽府衙,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區民主街西部北側。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歷經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歷史時期,共歷199任知府。府衙現存明清建筑100余間,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40米,面積72000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封建社會留下的一個完整的郡級實物標本。

3、西峽龍潭溝

龍潭溝自然生態風景區,河南省首家服務標準化示范景區、南陽十佳旅游窗口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位于“全國旅游示范縣”河南省南陽市的西峽縣雙龍鎮化山村,距西峽縣城30公里,311國道途經此地,交通極為便利。

龍潭溝整個山體是花崗巖體,在地質學上,它屬于典型的水蝕地貌,是長期流水沖擊下而形成的梯式瀑布群,景區景點集中,瀑布密集,融山秀、奇石、水澈、林茂、潭幽于一體,被譽為“中原一絕,人間仙境”,還有“中原第一瀑布群”的美譽。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1、我國歷史上正式確立以正月為歲首的是漢代武帝時期。

2、歲首,指一年之始。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年”屬于太陽歷范疇,與朔望月相無關。最初歷法以“立春”為歲首,當節氣立春時,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后由于歷法變動,新年通常指陰歷正月。

3、元旦,是陽歷中一年的開端。咱們都知道,中國有兩種并行的日歷,陽歷和陰歷。陽歷取自西方,以耶穌誕辰為元年,于后的中華民國開始施行,只有短短100年的歷史。陰歷又稱夏歷,自古就有,在使用的過程中,幾經修改,最后確定了正月為一年之首。

4、而在改歷法上影響最大的,非漢武帝莫屬。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中國,泱泱大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是理所當然的。在理解中國歷史的過程中,《中華上下五千年》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

《中華上下五千年》講的是五千年來中國——這個大國的改革和變遷,生動有趣地介紹了中國歷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或歷史現象。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盤古開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華民國,世事滄桑,歷盡了數不勝數的悲涼與歡喜。

中華民族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了,我們祖先所締造的國家,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熱愛自由、熱愛和平的民族。

我們的祖先,經過原始社會后,首先在人煙稠密、物產豐富的黃河一帶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華夏族為中心的多民族國家。

從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數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兩個代表就是舉世聞名的長城和秦兵馬俑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匯集了人間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當讀到越王勾踐為過犧牲時我為他的滿腔熱血所振奮:當讀到大禹治水時,我被大禹頑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當讀到夏朝國君暴虐荒時,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團團怒火,為當時的平民百姓抱不平;當我讀到清王朝腐敗而簽訂一條條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時,不時覺得心寒。

上下五千年,好漢千千萬。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民族孕育了許多杰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則徐、文學家陶淵明、科學家張衡等,他們以優異的成績為中華民族添光增彩。

曾幾何時,巴比倫、古羅馬等國家和中國一樣,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但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卻失去了昔日的光澤,惟獨中國——這條東方巨龍還閃耀著光輝,中華浩浩五千年創造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世界上最大的皇宮是中國北京的故宮,世界上最高的宮殿是布達拉宮,世界上最早最全的醫藥書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最早的兵書是春秋孫武的《孫子兵法》,最早的傳記文學是西漢的《史記》……這些都凝聚著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歷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識寶庫,蘊藏著人類文明的光輝成果與高深的智慧。

“讀史使人明智”——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說過的一句話。的確,讀史能讓我頭腦變得睿智,讓心胸變得開闊,讓目光變得敏銳,讓志向變得高遠,真正成為天地間一個大寫的“人”。

第7篇

1、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

2、“元旦”一詞在我國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于《晉書》。中國歷史上“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是很不統一的,歷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3、后,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新歷年”或“公歷年”。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

仝冰雪很直率,說所謂的“第一人”,是媒體給的封號,他本人對此并不十分在乎:“收藏界里頭,很難說清楚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因為至今還在收藏,仝冰雪算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有關世博會的藏品,從20余屆世博會所頒發的數十枚獎牌,到中國參加世博會的場館銅版畫、照片、門票、書籍、畫冊及其他實物……與一般藏家不同,他喜歡研究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笆詹鼐褪桥c古人對話?!辟诒┱f。

從收藏民國照片開始

仝冰雪,是個挺有名氣的人,在網上搜索一下他,甚至有百度百科專門為他制作的個人簡介。他熱衷于收藏清末至民國時期的老照片,兼及老相框、老相冊、老油畫、雕版畫等,是北京知名的老照片收藏家、中國老照片網的創辦人、中央電視臺九套節目制片人。

這樣一位收藏家,是怎么和世博結下淵源的呢?這要從一張老照片開始說起。

仝冰雪說,他走上這條路非常偶然:“10年前我裝修房子,想在墻上掛個裝飾畫。到市場上一看,全是批量仿制的油畫,要不就是噴繪照片?!辟诒┯X得,每天看著這些粗制濫造的藝術品,心里肯定不舒服,但要真買古代字畫,價錢又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直到有一天,他去潘家園閑逛,看到一張民國時期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遺址照片,還有一個原配的紫檀木框?!拔彝蝗挥X得那味兒就是自己想要的,而且不貴,就興沖沖地買回家。從此開始收藏民國照片了?!?/p>

仝冰雪說,照片收藏是一種小眾行為,它的門檻比較低,不像瓷器、玉器入門需要很多的經驗和知識積累;而且照片鑒別真假相對容易,價格也比其他收藏品低。仝冰雪經常依靠網絡在國外購買老照片,“不光是因為國外的老照片儲備豐富,還有一個原因是國外的中國老照片價格較低”。他也會去潘家園、琉璃廠、古玩城等收藏市場轉轉。到外地出差時,仝冰雪也不忘到舊貨市場搜尋一番,他極為珍視的一張晚清上海名店蘇三興發行的小幅人物照,就是到山西出差時偶然購得的。慢慢地,他的藏品逐漸豐富,從最初收藏風景照片,發展到收藏民俗方面的東西,再到人物肖像。

2003年初,仝冰雪偶然買到了一張中國參加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的原版照片。為了弄清照片的背景,他開始研究有關資料。他發現,這是當時很流行的立體照片,展示的是1876年清朝政府參加美國費城世博會中國館的情形。“照片中的中國館進門牌樓上有‘大清國’三個大字。中國館有880平方米,共展出了6801項產品,價值約白銀20萬兩。其中絲、茶、瓷器、綢緞、雕花器和景泰藍在各國產品中被推為第一,其余銅器、漆器、銀器、藤竹器也頗受歡迎?!?/p>

這次世博會上,清政府派出了浙江海關文書李圭參加?;貒?李圭撰寫了《環游地球新錄》,記錄了費城世博會的盛況:“……中國赴會之物,計720箱……”這是中國人看世界的一個重要事件,“泰西物產之豐,國力之強”深深打動了第一批不再坐而論道、能夠起而救國的中國人。

最珍貴展品來自徐家匯

中國和世博會的深厚淵源,以及背后發人深省的歷史意味,讓仝冰雪對世博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世博藏品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歷屆世博會的獎牌,基本收全了從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到1958年世博會所有種類的獎牌;二是歷屆世博會的有關中國館和中國參加者的照片及全景圖。

仝冰雪有一件最珍貴的實物藏品,是參加過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會的中華圣母圣子像桌屏?!斑@是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孤兒院的工藝院制作的。這個工藝院100多年前由傳教士成立,被徐悲鴻評價為‘中國西洋畫之搖籃’,從1900年巴黎世博會起就有工藝品送到世博會參展。”這件桌屏是仝冰雪從國外購得的,它的背面貼有“1904年圣路易斯博覽會中國村”的英文字樣,證明它當年的確在世博會上出現過。

在嘉德公司2009秋季“世博會收藏品專題拍賣”中,有一件1851年的木刻版畫,引起了仝冰雪的注意。“畫上是一位中國商人在倫敦參會期間,受到英國女王接見的情形??吹竭@張版畫,我查閱了1851年所有的《倫敦新聞畫報》,從中找到3篇關于這幅版畫背景的文章?!辟诒┡d致勃勃地講著,“版畫中的中國男子在報道里的名字為ChungAttai,或者ChungAtai,音譯為‘瓊阿德’,是名茶葉商人?!睋f,這位“瓊阿德”很有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世博會上獲金獎的商人徐榮村(字德瓊),之前發現的歷史資料一直認為他沒有到英國,只是“寄七里湖絲十二包往陳于會”。

“當時媒體報道,‘瓊阿德’一家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受到如此禮遇的中國家庭。女王之所以接見他們,是贊揚他的妻妾們能夠克服‘女人不能離開中國’的偏見?!辟诒┱f,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徐家的家譜中沒有記載此事。

“通過實物和歷史記載,來探索不為人知的秘密,這是收藏最大的樂趣?!辟诒┱f。

收藏是一種回望和影響

隨著世博會的舉辦,仝冰雪的收藏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2009年4月,仝冰雪在上海舉辦了“歷屆世博會獎牌及中國世博會留影”大型展覽。他的兩本收藏世博會的專著《世博會獎牌收藏與鑒賞》和《世博會中國留影》也正式出版。這不僅是中國境內關于世博會收藏的第一批專著,同時在世界上,仝冰雪成為第一個系統研究歷屆世博會獎牌和世博會上中國影像的人。

仝冰雪說,從1851年開始,中國就與世博會結緣,通過參加世博會,中國和中國的產品被世界所了解。今天的世博會與過去已經有很大的變化,比如不再是評獎的產品博覽會,更多的是理念的交流;中國的地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個落后的國家,成為全球矚目的大國。

一枚枚珍貴的世博會獎牌,一幀幀罕見的世博會留影,告訴我們中國參與世博會的歷程。

第9篇

1、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

2、“元旦”一詞在我國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于《晉書》。中國歷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是很不統一的,歷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3、后,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新歷年”或“公歷年”。2021年元旦,1月1日至3日放假,共3天。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0篇

1.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10首詩(欄目:“文苑”)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許多詩都有很大的影響。這里要評的是影響“最大”的十首詩,而不是最好的十首詩。因為要影響大,所以除了要寫得好,還必須通俗易懂、易記。

第一首,李白的《靜夜思》。

……

2.民國小學生教今天的孩子寫作文(欄目:作文)

2011年7月出版的兩本《民國小學生作文》迅速成為熱議話題,書中那些詞句優美、富含真摯情感的文章,讓不少人為之感動:“現在的中文系學生都未必能寫出這么漂亮的文章?!眱蓵饷嫔嫌羞@樣一句話:給現代小學生上一堂“真善美”的作文課。不禁有人要問:時下孩子們的作文中真的缺少“真善美”嗎?

……

3. 把諸葛亮拉下神壇(欄目:“博覽”)

不少國人都喜歡人云亦云,也喜歡接力造神,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關云長是接力造神“運動”的最大受益者。《三國演義》給諸葛亮在計謀方面偽造的戰例有: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等。

人們發現,如果把上述偽造的“履歷”去掉,諸葛亮就幾乎拿不出任何像樣的戰績了。

……

4. 打好作文基本功(欄目:“作文”)

寫文章到底有沒有“秘訣”?

同學們要想寫好作文,從小就要扎扎實實地練好作文基本功。

怎樣練好作文基本功呢?

前人為我們總結了幾條行之有效的經驗,即多觀察,多讀書,多練筆,多思考,多修改。

……

5.韓寒語錄及其正反面(欄目:“博覽”)

6.游樂:心中有陽光,世界就光明(欄目:“作文大賽”)

7.解讀湖南人的“蠻”(欄目:“博覽”)

8.《瑪雅預言書》:2012, 滅絕還是希望?(欄目:“讀書”)

9.灶前教子,成就大軍事家鄧艾(欄目:“文苑”)

10.(俄)艾拉?伊萬諾娃:怎樣教育你的媽媽(欄目:“文苑”)

第11篇

關鍵詞:地名學;少數民族地名

地名的記載與研究在我國早有所查。最早關于地名的確切記載,可見于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其保留下來的今天可理解的地名達幾百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禮》中最早出現了“地名”一詞。此后,有關地名記載及其命名原則、沿革變遷等記載和研究日益增多,沿革地理成為歷史資料中常見的內容。由此可見,地名作為人類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隨著我國文字的出現以及國家制度的完善,逐漸為人們所關注。經過三千多年的積淀,我國地名學的發展越發迅速,地名研究儼然成為地區文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我國地名學的發展

我國地名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古代本土地名研究的起源和研究時期、民國建立以后受西方地名學學術影響的近現代地名學科研究、發展這兩個時期。

我國古代對地名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地名的記載、地名命名原則的總結、地名沿革的研究以及地名淵源解釋等等。早期的重要著作有先秦時期的《山海經》、《禹貢》等,其貢獻主要是對地名的記載,書中記載的許多地理名稱沿用至今。到漢朝時,《漢書?地理志》記載地名已多達四千五百多個,并對四十多個地名作了地名淵源和沿革解釋,由此我國對地名的記載和研究有了較為系統的方法?!稘h書?地理志》的出現也標志著我國地名學研究的開始。

東漢《集解漢書》、《十三州志》和《地理風俗記》等,其解釋地名淵源的方法、內容有所創新。許慎《說文解字》、劉熙《釋名》對地名的收錄和解釋有所拓展。漢代之后,在地理學者中解釋地名淵源的著作日漸增多起來,其代表是《華陽國志》。晉代,我國出現了第一部地名辭典,這就是京相的《春秋土地名》。南北朝時期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地名多達兩萬左右,解釋地名達兩千四百處,該書是當時地名淵源及地名沿革研究的集大成著作,標志著以解釋地名淵源為主的地名研究進入了成熟階段。唐代是我國歷史上地名學研究發展的重要階段,其表現在:地名解釋數量增加,地名解釋內容擴展(記述別名),地名淵源的記述和進一步總結,地名讀音和書寫規范化問題的探索。

唐代以后,我國的地名學研究主要以總結為主,出現了很多全國性總志。有宋代《太平寰宇記》、元代《大元一統志》、明代《寰宇通志》和《大明一統志》、清代《讀史方輿紀要》和《大清一統志》等。其地名記載數量和研究范圍有所拓展,但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仍然停留在唐代水準之上。整個古代時期,中國地名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地名淵源與沿革的研究方面,所記載地名及其淵源解釋雖多,但無論在地名研究理論上還是方法上并沒有太大新建樹,只是依附于歷史學門類,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

民國時期,西方地名學理論與方法傳入,我國沿革地名學受到影響。我國地名學者在這一時期總結之前地名學成果,并探索地名學規范化以及介紹和引進外國地名學理論和思想。葛綏成的《地名之研究》,羅常培的《語言與文化》等都是以新思想新理論研究地名學。這一時期的研究為我國現代地名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之后,我國地名研究取得長足發展。首先是與語言學、歷史地理學、民族學等學科相結合的研究層出不窮,諸如藍勇的《中國歷史地理學》、游汝杰的《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周尚意、孔翔的《文化地理學》等可見地名研究在其他學科中的廣泛運用。其次,在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研究的同時,地名學研究內容也不斷深化,分類也更加細致:基礎地名學、社會地名學、應用地名學、區域地名學、交叉地名學的分類出現,都是現代地名學研究的范疇。第三,大量區域地名志的出版。以區域為單位研究的著作數量極大,據學術網站收錄,已達一萬四千多部,其數量之大為地名學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后,新的研究理論和方法不斷出現。諸如邊界理論,為地名學的研究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名研究

我國少數民族地名研究方面,地名學與民族學、語言學結合較為緊密。

在地名調查過程中,采用民族學田野調查法實地了解當地地名的存在、淵源及變遷,以研究實體地名之實,著重探討文化內在之結構,為研究民族文化提供新的視野。同時,民族學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探索,也為地名學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環境。宋長棟著《地名學與民族學研究》從地名學研究的角度,探討如何為民族研究服務,并在文中提出了研究少數民族地名的方法、原則和步驟,為在少數民族地區中如何收集和研究地名提供了清晰的方法和思路。

研究民族地區的地名,結合語言學相關知識對地名進行分類,總結和歸納地名命名原則,追溯地名淵源,是研究當地地名基本方法之一。其中,研究成果比較豐富。黃宏姣《湖南湘西土家語地名的文化內涵》、李軍《論地名與語言》、石林《侗語地名的得名-結構和漢譯》等文章均是從語言學角度探討少數民族地區地名。

除了與民族學、語言學相結合外,地名學與其他領域的研究也有很多。《中國少數民族語地名文化》(王文,中國地名,2002),《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名》(韓明武,人才資源開發,2012),《民族史視野下的中國地名》(沈堅,史林,2006)等文章從少數民族語言、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歷史等方面探討少數民族地區中的地名問題。

雖然我國地名學對少數民族地區研究有不少成果,但相對于漢族地區地名研究來說,與上萬部地名志比起來,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名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野相繼投入到少數民族地區地名研究中,但研究還有待深化,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其研究現狀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地名學者多研究的地名多與研究地區遠近程度有關,其研究內容與研究區域熟悉程度有很大關系。其二,漢語地名資料較為充足、其發展變遷多有據可查,便于研究分析。第三,少數民族地區地名研究與語言學、民族學等學科結合較為緊密,客觀上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最后,少數民族地區少有漢族地區地名沿革研究,地名大多口口相傳,增加了地名歷史變遷研究的難度。

綜上所述,我國地名研究逐漸受到學界重視,研究成果豐富,研究角度也不斷更新,在研究理論上出現了邊界理論等新的研究視野。但在研究方法上,我國的地名學研究大多還以語言學、歷史學以及統計學方法為主,缺乏或少用其他系統、新穎的諸如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法等方法的運用和研究,造成了地名研究中的研究對象狹窄,研究內容的不全面的局面。這與我國地名研究的注意力還集中在漢族地區是分不開的。與堆積如山的漢語地區地名研究成果比較起來,我國少數民族的地名研究還缺乏詳實的資料,其成果大多還停留在普及性文章上面,很少有以地名學前沿理論和方法分析少數民族地區地名狀況的,更缺乏少數民族地區地名的文化探討,因此,在已有研究思路的基礎上廣泛采取地名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少數民族地名研究上挖掘更多地研究成果勢在必行。(作者單位:1.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2.重慶云陽鳳鳴中學)

參考文獻

[1] 謝前明.當代地名學發展的三大特點[J].中國地名,2008,4.

[2] 劉盛佳.地名學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0,4.

第12篇

關鍵詞: 民國時期;甘肅;海原大地震;賑災

中圖分類號:K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81?穴2012?雪01-0144-05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Earthquake Relief in Gansu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Based on the Haiyuan Earthquake in 1920

SHANG Ji-fang ZHANG li-kun

Abstract: On December 16th, 1920, a huge earthquake happened in Haiyuan, Gansu. This precipitate disaster badly destroyed the impoverished Gansu province. With so many reasons this earthquake had brought greater losses than the other places with the same earthquake intensity. Howev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id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is disaster, so the nongovernmental people had to take the burdens about the earthquake relief and reduced the disaster losses to a minimum. But in a healthy society, earthquake relief needs the co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work.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normal orderly operation of society.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Gansu; Haiyu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relief

自然界的變異發生在人類活動的地區,對人類社會造成一定的損失時,才稱之災害。如果干旱、洪澇、地震等發生在荒蕪人煙的地區,也就不能稱之為災害。同樣程度的自然災害發生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生產力條件下,社會對災害的反應也是不同的。1920年發生于甘肅震驚世界的海原大地震所帶給人民、社會和國家的又是什么?本文試對上述問題作一探析以透視民國時期甘肅社會的諸多層面。

一、 海原大地震的發生及損失

1920年12月16日,北京時間20點06分09秒,在甘肅海原(今屬寧夏)發生了震驚世界的8.5級大地震。極震區東起固原,經西吉、海原、靖遠等縣,西至景泰縣。地震時“北京‘電燈搖晃令人頭暈目?!?,上海‘時鐘停擺,電燈搖晃’,廣州‘掉灰泥片’,汕頭‘客輪晃動’,香港‘大多數人感覺地震’?!盵1]受震地區波及甘肅、陜西、四川、湖北、安徽、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內蒙、青海等全國大部分省區,面積約一百七十多萬平方公里,范圍波及了大半個中國?!案拭C省蘭州市白塔山公園的三星殿《震毀重修記碑志》中稱海原大地震為‘全球大地震’?!盵2]可見此等規模的地震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屈指可數,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尤為罕見的。

此次甘肅地震造成的損失之巨大前所未有。災情發生后,時任甘肅督軍的張廣建第一時間把災情上報中央政府,張致政府電云:“計災情至省城以西較輕,東路及東南北毗連,各縣較重。且連日各地,仍震動不息,人心惶恐,幾如世界末日將至。所遺災民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目不忍睹,耳不能聞。牲畜傷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實本年北五省災旱情形為尤重?!盵3]這些記載雖有言過之處但也是對海原大地震災區慘景的一種寫照。據不完全統計“該次大地震共死亡273465±9700人,較為可靠;壓死牲畜1104068±76000頭,可供參考;只有41個縣提供了倒塌房屋的可靠數字,總計為590635間?!盵4]以往學者對于海原地震死亡人數的統計都是說法不一,這個數據是國家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數據,可以說較為準確。“甘肅全省,無一縣不被災,無一縣不傷人,亦無一縣不倒塌房屋,壓斃牲畜?!盵5]以下將受災較嚴重縣的損失情況簡單列出,見表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德县| 金平| 民权县| 大姚县| 温泉县| 黄龙县| 藁城市| 三穗县| 陈巴尔虎旗| 南昌县| 泾川县| 铅山县| 观塘区| 松桃| 青海省| 杂多县| 喀喇沁旗| 岳阳市| 龙川县| 甘洛县| 岚皋县| 新竹市| 西乡县| 高台县| 通道| 白城市| 扶绥县| 隆回县| 东阳市| 章丘市| 永善县| 华亭县| 利辛县| 仁化县| 新龙县| 怀宁县| 潼关县| 东乡县| 门源| 咸丰县|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