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高效能團隊的特征

高效能團隊的特征

時間:2023-05-29 17:48: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能團隊的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效能團隊的特征

第1篇

一、處理好教學團隊與教研室的關系

教研室是高校按學科專業或課程組建起來的教學研究組織,不僅擔負著實施教學活動、開展教學研究的職能,而且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層學術組織。但是長期以來,教研室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化了,成為學校和院系自上而下對教師進行行政管理的基層組織。目前教研室無論從設置,還是教研工作內容與實效,因種種原因被一定程度削弱。有些地方高校的教研室甚至萎縮,疏于教學改革的組織與管理。因此,探索新形勢下能有效推動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新型組織形式尤為重要。

教學團隊是根據各學科(專業)的具體情況,以系列課程或專業為建設平臺,以一些技能互補而又相互協作、溝通的教師為主體,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為主要途徑,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而組成的一種創新型的教學基本組織形式。教學團隊擔負著創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推進教學改革,鍛煉和培養高水平教師隊伍,提升學校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任務,涉及教學工作安排、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材建設等一系列內容,可以較好地彌補原有教研室職能的弱化與不足,并且可以加強教師間的教學聯系、感情聯系和集體觀念。

教學團隊不是一級行政管理機構,可以建在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工程中心、研究所,可以在一個教研室內產生,也可以跨教研室、跨專業、跨學科、跨院系產生,教學團隊可以從教研室中挖掘新內容、新方法,提煉新思維來豐富教學團隊的教學水平。但是不能將教研室簡單直接升格為教學團隊,也不能將教學團隊代替教研室工作,使教研室失去存在的價值。優秀教學團隊應實現與教研室在相互協作中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實現整體績效的最大化。

二、處理好教學團隊與學術團隊的關系

教學團隊是由一群掌握著高深學術的知識分子組成的工作群體,教師在團隊中需要學術資源共享,而教學與科研互動是本科高校的重要特征,只有不斷進行科學研究,才能豐富學科內涵,拓展學科知識,提高教學水平。高效能的教學團隊通常能通過集體的作用將教師的智力資源有效整合,并利用教師間的協作及學術資源共享,在最佳學術方向上形成團隊學術特色和強化科研優勢,提升團隊核心競爭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水平。同時通過教學團隊中教學水平高、學術造詣高的優秀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搞好教師梯隊建設,促使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培育可持續發展的優秀的教師隊伍。

與學術團隊相比,教學團隊建設具有自身的特點,其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構建和諧集體為依托、以潛心教書育人為諾言、以加強學校教學建設為基礎、以深化教學改革為動力、以實現教學創新為標志、以優化教學資源為己任、以最佳教學績效為追求等八個方面”。與學術團隊比較,教學團隊不僅僅要承擔教學研究的任務,更重要的是還要承擔人才培養任務,需要遵循教學工作的規律,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系統性和長期穩定性,其資源支持也主要依靠學校內部。因此,高校尤其是教學型高校應處理好教學團隊和學術團隊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應在政策引導、資源支持、獎勵措施等方面為教學團隊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處理好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與學術團隊要求學術自由一樣,高效能的教學團隊也需要有充分的自主性。高校管理層要保證團隊負責人在教學改革、工作目標、實施計劃、內部調控等方面的自,增強教學團隊的責任感和工作的主動性。管理不能只傾向于對項目或經費的管理,而應更多地提供服務,為教學團隊有效運行提供所需的各種人力和物力資源,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和激勵體制為團隊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并為教學團隊的組建提供技術支撐。

三、處理好團隊整體與成員個人的關系

教學團隊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是一種工作團隊,不是成員的簡單組合。美國學者喬恩?R.卡曾巴赫認為,團隊是指一定的有互補技能、愿意為了共同目標而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群體。它強調通過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產生積極協同作用。因此,建設優秀教學團隊,要充分發揮團體整體功能,而團隊整體績效水平往往要遠遠大于個體成員績效的總和。

教學團隊成員是知識技能互補的教師,彼此之間沒有等級劃分,因此,團隊負責人和團隊成員應是在溝通的基礎上彼此達成共識,在信任基礎上履行承諾,在尊重其他成員的權利和個性基礎上實現有效的教學管理,避免“單兵作戰”的教學模式。

團隊的力量來源于成員之間的協作配合,成員之間在知識、技能、個性等方面是否存在很強的互補性也影響著團隊的績效。建設高效能的教學團隊,要注意團隊成員在知識技能、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優化組合。要協調好各成員間的關系,及時破除團隊成員間的建設性矛盾,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形成教學合力,有效促進課程系統和教學資源的優化,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教學實力。

第2篇

關鍵詞:國外;教師效能;研究

教師效能研究是國外教師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題和內容。從國外研究來看,教師效能研究以服務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為動機,以教師教學效能與管理效能為核心,主要涉及教學與課堂管理、教學與時間分配、教師期待與教學行為、教學模式與教學效果等諸多內容。研究領域涵蓋教育過程、教師心理與教學心理、教育技術與藝術等交叉領域。研究方法囊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教育技術學等諸多學科方法。本文選擇性介紹上述研究領域的幾個方面,以資鑒我國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一、教師效能與時間

時間是人類活動最基本的要素。在康德哲學里,時間是事物存在的“先天范疇”,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時間是衡量事物價值的尺度。可以說,這兩種哲學觀念對教學效能與時間的關系作了最好的注解。相對于教學活動而言,時間只是教學效能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因此,對于教師的教學效能而言,這兩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

然而,當今許多學校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師片面強調時間的長度,延長學年或學日時間,占用本應該屬于學生活動或休息的時間,而教學效果卻不理想。這個問題正好說明了時間與有效教學的關系。國外教師效能的大量研究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說明了該問題的重要性。研究認為,教師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并如何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這才是教師效能的關鍵所在。

在考察教師效能與時間的關系時,絕大多數研究提出了相似的分析要素,他們將教學與學習活動時間分為“分配的時間、教學的時間、應用的時間、學術學習的時間”四個維度加以考察。

(一)分配時間

分配時間是指一個教師或學校所規定的某一課程內容或主題所需要的時間量。一般來說,某一學科分配的時間越多,學生在該學科所取得的成績就可能更高。然而,研究也表明,在不同層次的學校、不同年級、甚至不同的教學科目上,時間分配的重點是有差異的。比如,在小學,數學與歷史、地理等學科相比,占用的時間更多。小學教師與初中等學校教師相比,他們可能更多地控制所分配的時間。研究還表明,在分配的時間與學生用于學習的時間之間,存在著一種確定的但很微弱的關系。也就是說,學生用于學習的時間并不一定會與分配的時間相等或更多。

(二)教學時間

教學時間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來談的。它是指常規的或行政的任務完成之后,教師能夠用于教學的時間量。研究表明,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很大比例的時間被用于非教學性活動。這部分被浪費掉的時間常常占去教師分配時間的1/3強。更嚴重的是,許多教師似乎并沒有意識到時間的寶貴價值,把時間看成是一種可以任意填塞的東西,甚至“消磨”時間,而不是將其看作促進學生學習的機會。研究表明,如果教師減少了這種被浪費掉的“非教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時間就會相應地增加。

(三)應用時間

從學習者的觀點來看,應用時間是指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量。對高成就和低成就學生的比較研究表明:具有較高成就的學生用于學習的時間為75%或更高,而較低成就的學生所用時間的比率常常不到50%。因此,教師教學效能的提高,不僅僅是分配更多時間給某一科目的問題,也不是使教學時間最大化所能解決的問題。關鍵在于提高學生應用時間的效率。因為,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或所分配的任務上,沒有集中精力和注意力,那么真正的學習也就不可能發生。也就是說,對于學習來講,學生的參與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這一重要性常常被眾多教師忽視。

(四)學術學習時間

學術學習時間是指學生在成功的學習活動期間所使用的時間量。眾多研究表明:用于學術學習的時間越多,學生的成功率也就越高。而教師在課堂上如何為學生提供并管理學術學習的時間,是決定學生成就最為關鍵的因素。

除此之外,眾多研究還強調,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還必須考慮以下問題:學生的成功有賴于更多的支持;教師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自信、并為未來學習做準備的基礎之上;要重視年紀較輕的學生、低成就學生、來自于較低層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因為他們學業的成功,一般來說要比年紀較大、高成就學生、或條件較優越的同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上述分析表明,從分配的時間到學術學習時間,與學習效率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教師如何利用、安排與管理時間,是檢驗和提高教師效能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該具備并體現出良好的時間意識與時間效能,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或教育效能。

二、教師效能與教師態度

如果說時間是決定教師效能重要的客觀因素的話,那么教師的態度與信念則是影響教師效能重要的主觀因素。教師的態度與信念不僅對學生學習能力具有強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常常以難以察覺的方式體現出來。因此,教師的態度與信念是影響教師效能的重要因素。

(一)教師個人的教學效能

教學效能是指教師以及所在學校所具有的、對學生產生重要而明確影響的信念。研究表明,高效能感教師,比低效能感教師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高效能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傾向于運用表揚而不是批評、對低成就學生不放棄、能更好地運用他們的教學時間、接受學生以及他們的努力。相反,低效能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應用的時間較少,具有放棄低成就學生、大面積批評學生的傾向。同時,高效能感教師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更愿意嘗試新的課程資料與策略。愷瑟.姜申(KathyJohnson)認為,高效能感教師相信他的學生“能”學好,并且他也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明確而強烈的職業信念,是提高教師效能的關鍵。

(二)教師期待

教師期待是指教師對學生未來的學術成就、行為態度的預期。研究表明,高效率教師會明確地表達他們對學生的期待。他們會告訴學生“什么是重要的”,并向他們解釋“為什么重要”。他們會公開地表達,他們期望所有的學生學好。教師期待會強烈地影響教師的行為,并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然而,不幸的是,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許多教師更傾向于對那些較高成就的學生表現出較高的期待。同時,教師對高低不同成就學生期待的顯著差異,常常通過以下四種方式表達出來:情感支持、教師的努力與需要、提問、反饋與評價。巴伯等指出(Babadetal):只要聽一個老師幾秒鐘的講話,即使年紀最輕的學生也能刺探出這個教師的講話,是針對表現出色的學生還是較差的學生,并且他們能夠判斷出,那一部分學生將會得到這個教師的寵愛。

三、教學效率與教學模式

教學效率是教師效能的綜合反映。決定教學模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的因素包括學習的主題與材料、學生的興趣與需要,但是,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態度、教學風格對教學模式的選擇至關重要。因此,了解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適合什么樣的教學主題與內容、適合于什么樣學生的需要,這也是高效能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國外學校教育通常采用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直接教學模式(Direct Teaching)

也稱之為“系統的”、“積極的”、“具體的”(explicitteachins)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課堂結構的重要性。在課堂結構中,一般是先呈現新的信息、接下來是學生練習,然后是教師的反饋。對這種模式已有大量的研究。一般認為,該模式中教師的角色是強有力的領導者,他建構了課堂與教學內容的次序,反映出一種具有明確學術性的傾向。這一模式一般具有六大基本原則,高效能教師應該系統化地應用這些基本原則。

1.復習:新課開始之前,復習前面學過的內容。復習內容常常集中于家庭作業、疑難問題,并要求對需要特別注意的事實與技能的練習。

2.新的學習內容:在學習新內容時,高效能教師應讓學生明白需要達到的目標,將新的信息分成若干單元。要點要通過具體的實例加以闡釋。教師應經常提問以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并確信學生是否能夠應用新的技能與知識獨立地解決問題。

3.指導練習:在教師的監督下,學生應用新的知識與技能。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詢問許多有關學習內容與過程方面的問題。

4.具體的反饋:教師對正確的回答應給予明確的肯定,以便學生了解什么時候他們的表現是較好的。如果學生回答遲疑,教師應該提供過程反饋。對于不正確的反應,應在錯誤變成習慣之前給予糾正。

5.獨立實踐:應持續到學生絕大部分的回答是堅定而快速的為止。

6.周、月復習:有規律地復習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地參與實踐的機會,也是一種獲得高成就的有效策略。

研究認為:直接教學模式最好在教授有關技能科目時應用較好,特別是對于學生初步學習新的、綜合性的信息時有較大的幫助,但對于要求學生具有想象力與創造性的活動來看,幫助卻不大。

(二)合作學習模式(CooperativeLearning)

合作學習,常常適用于由不同特質組成的、較小規模的團體。其成就常常以整個小組的形式得到獎勵或承認。研究認為,盡管合作學習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但是這種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一種新的模式。因為,過去的教室環境是充滿競爭性的,學生彼此為了自己的目標而獨自奮斗。而合作學習的核心在于提倡學生之間相互依賴、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共同努力。

合作學習以共同的學習目標為紐帶,因此,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學習小組的建立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小組必須由不同特質的成員組成,至少在起初規模應盡量小,大約2―6個成員,以方便交流。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可以通過小組目標、勞動分工、資料的共享加以培養。合作學習研究的前驅,羅伯特.薩利文(RobertSlavin)認為,除非團隊所有的成員都對所要求學習的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否則,這個團隊的任務就沒有完成。另外,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應對學習有所貢獻。學生在不同水平上對整個小組的貢獻是提高學生成就的關鍵。

研究表明,合作學習對于學生的智力與情感都有很好地促進,這表現在:學生傾向于獲得更高的成就;學生有更高水平的自信,以及更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生深刻體會到同學之間的相互尊重;來自于不同種族背景的學生理解與合作加強了。

(三)掌握學習模式(MasteryLearning)

該模式是基于布魯姆1968年所提出的掌握模式發展而來的。“掌握學習”的信條是:只要給予正確的工具,所有的學習都是可能的。由于該模式基于個人的收獲,從幼兒教育到大學教育被廣泛應用。

掌握學習需要具體仔細地設計學習目標。第一步就是界定行為目標,即需要掌握的、具體的技能或學術性任務。根據這一目標,教授給學生技能或內容,然后檢查是否達到這一目標。如果學生成功地完成測試,則可以繼續擴展或加速;反之,如果沒有達到目標,就應該糾正與指導,然后再進行測試。掌握學習的成功取決于“指導的有序設計”,應與教什么與測試什么做到很好地匹配。該模式中,一般學習者自定步調,教師只是提供幫助、輔助學生學習。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激勵者、指導者。

研究表明,很多學生,特別是年紀較輕的學生,很難掌控這一模式。同時,掌握學習的確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式。因為,該模式的優點在于:學生更容易取得成功,并能較長時間記住他們所學過的內容;較高層次或年級的學生似乎更容易從中獲益;在語言藝術以及社會課程方面的學生,比在數學以及科學課程方面的學生更易從中受益。一般來說,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較好的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一方法;教師對其教學與學生有較高期待的,更容易采用這一方法。

(四)作業教學模式(Project―based lnstruction,PBl)

該模式的其他名稱還有:“以經驗為基礎的教育”(experience―based education)、“以問題為基礎的教育”(problem―based instruction)、“拋錨式教學”(an―choredinstruction)(因為它強調“拋錨”于真實世界而得名)。總之PBI模式的核心是關注真實的生活問題。該模式中,教師作用的關鍵體現在設計和確定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活動上。比如:如何設計保護一個瀕臨滅絕物種的計劃?在學校中如何才能制止暴力?如何才能消除社會的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除此之外,該模式的其他特征是:學習者之間的合作,類似于合作學習;較高水平的思考,探索真實復雜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分析、綜合并評價材料;跨學科合作;制作與展覽;真實的學習,即學生所要解決的是一種真實的、尚未解決的、并希望解決問題,這種真實性還意味著不是學術性的、人為的或假釋的問題。

四、國外教師效能研究的軌跡及轉換

國外教師效能的研究,具有兩個明顯的歷史分期。這種歷史分期也暗示了研究路向與關注重點的轉換。在20世紀80年代,國外教師效能研究主要圍繞有效教學與具體的教學行為,目的在于為有效教學建立一種科學化的指南。20世紀90年代,教師效能研究發生了實質性轉換:即轉向學生如何學習這一重要主題。

國外研究表明:從教師效能這一角度來看,上述轉變主要在于強調教師的教學重點應關注“知識的結構、教學的‘深層次’意義、已有知識的重要性,學習的社會屬性”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知識結構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學科、不同知識領域具有不同知識結構。每一門學科有其自身的形式、事實、理念、概念以及結構。因此,基于上述基本差異,不同內容需要不同教學技能。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教學效率研究所追問的問題是:“什么樣的教學技能最切合不同的教學科目?”然而,至今這一問題在國外的教師教育計劃中,也沒能做出很好地探討與回答。

(二)深度教學

“深度教學”是教育改革家泰德.斯瑞(TedSizer)提出的一種教學理念。他認為,今天的學校犯了一種強調“包羅萬象”的學習內容的錯誤。在他看來,有效地教學,優秀的教師應該限制他們教學內容的含量,而形成一種為了學生獲得深度理解的教學。有人將此稱之為“深度教學”(deep teaching)。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將他們的學科內容圍繞一系列有限的、最為關鍵的原理與有力的觀念加以組織。核心就是強調問題的解決,以、及批判性的思考,而不僅僅是知識的記憶。

(三)已有知識的重要性

研究轉換的另一個方面強調:教師所面臨的挑戰是在教學過程中,探測出學生已有的知識。但目前許多教師所采取的方法僅僅是設計了一種課堂結構,并假設所有學生都帶著簡單的、水平相當的信息與相同的經驗來到教室。然而這種假設很少是正確的。因為,只有將學生已有的知識搞清楚,教師才有可能幫助學生將新的信息,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或者使他們重新面對或審查以前不精確的知識。

(四)學習的社會屬性

國外教師效能研究的轉換還高度重視學生學習以及課堂的社會屬性。強調作為課堂學習團隊的建立者――教師應該履行一個指導者或一個輔助者的責任。能夠嫻熟控制課堂討論、團隊工作、辯論、對話、交流。

總之,正如現有的大量研究和實踐所證明的那樣:教師的有效教學最為重要的是反思性教學。優秀的教師應該持續不斷地分析自己的教學實踐,并應用分析促進自己的教學行為。

第3篇

根據歷年《臺灣科技年鑒》、《“國科會”年報》、《中研院化學研究所年報》等資料介紹,在理論化學與先進分析方法領域,臺灣科學家以往取得的成果包括:以理論計算探討取代基對環糊精結構的影響;解析單分子層在表面結構重排現象,及混合單分子層在表面重排的相分離現象;利用“質子化誘導的分子內電荷轉移”的概念來設計可遠端調控的氫鍵系統,并研究如何設計共軛架橋結構,以增強調控能力;探討氟取代對氟化并五苯分子半導體特性的影響;利用磷橋及硫橋異核雙金屬錯合物研究異核金屬鍵的化學性質;以六氮巨環配基合成新的三核銅混價含氧錯化物;模擬嗜甲烷菌甲烷單氧化酶的反應中心,進行三價銅錯合物的合成與光譜鑒定分析以及與受質反應機制之研究;用水熱法合成無機固態化合物;研究金屬錯合物在二氧化碳固定化學上之作用;利用Suzuki耦合反應,成功地耦合帶有氰基或不帶氰基的苯硼酸與帶有氰基或不帶氰基之溴化或碘化苯來制備多種含氰基與不含氰基的三聯苯;發展能有效用于合成α-芳香基及α-烯基-N,N-二甲基乙酰胺的耦合反應;設計具有功能性的有機分子,配合動力學的測量,探討其內部的電子及能量轉移的機制,以了解分子內予體與受體軌域間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開發電子轉移和能量轉移反應的基礎速率的理論預測方法;研發三維離子速度成像技術,并結合與交叉分子束實驗技術,探測兩個反應產物彼此的關聯性;發現手性分子并不是等分布性,而是隨著馬達的移動及轉動的動態所產生的力場而有所改變,達到辨識、分離手性分子的結果;成功發展出三維離子速度成像技術,其靈敏度與解析度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并發現了“反應動態共振”的成因與性質等。

2006年,臺灣中研院化學所的研究人員發明一種新質譜游離技術――電噴灑輔助激光脫附游離法,即將適合游離大分子的電噴灑游離法與基質輔助激光脫附游離法的游離源結合起來,可在常溫和常壓下操作,而且不需將樣品和基質混合處理,即可速探測到樣品中所含的各種化學物品的質譜信號,因此可適用于極微量的氣體、液體和固體樣品的快速分析,一舉突破了上述兩種方法在樣品檢測上的限制。

該所納米生醫研究團隊2007年成功結合磁性納米材料及基質輔助激光吸收脫附質譜儀的優勢,發展功能化磁性納米粒子探針親和力質譜分析平臺,將此分析平臺應用于微量小分子藥物的高通量檢測,可快速純化小分子化合物,如農藥、違禁食品添加劑及,并利用基質輔助激光吸收脫附質譜儀進行精確分子量鑒定。

2009年,臺灣中研院化學所的首次由實驗結果觀察到激發態在共軛高分子(或稱導電高分子)的共軛系統中是二維的現象。此項結果乃結合異三并苯的對鄰位鍵結與二維梯狀平面結構達成,前者使得激子可以有效從對位共軛鏈進入到鄰位共軛鏈,后者則使得整個共軛骨架保持共平面,而不會因結構扭曲而使激子定域化,其具體結構為一系列含不同苯環數目的星狀結構的梯狀苯聚合物,結果顯示激子可擴及每一個苯環,且此線性也可與鏈形梯狀聚對苯的性關系重疊,并進一步利用熒光方向性的測量來確立其分子屬單一發光團。

該所研究團隊在2011年研發氣哨音波感測泛用型技術,對于微量分析物進行檢測時,利用氣相層析分離設備內的哨型器,待測氣體流經裝置時,空氣柱會發生振動而形成駐波產生聲音,由高靈敏度麥克風并經傅立葉轉換后根據分析物相對于聲音信號出現的時間與頻率的變化量,便可同步觀測單一譜峰,可用來確認分析物的成分與含量。對于檢驗或監測,僅需讀取頻率的改變量,不需要校正曲線的輔助,即可直接估算分析物濃度。此項裝置為學術界及產業界提供新的氣體快速檢測及定量分析方法,對現行熱導探測器、火焰離子化探測器、半導體感應器及質譜儀等各類儀器不足之處進行補強。

先進材料化學

在先進材料化學領域,臺灣科學家以往取得的成果包括:開發多種高效率有機發光分子,包括多種四苯硅烷或四苯甲烷分子玻璃材料及二吡咯吡啶骨架的藍光、綠光材料及含銥金屬的紅光材料;利用開發的藍光材料搭配紅光材料,制成高亮度的電激發光材料及白光元件;以三芳香基胺順丁烯亞酰胺所制備的非摻入型發紅光有機發光二極管,能夠發出有效率的紅光;開發有高熒光量子產率的共軛三吡啶衍生物及其金屬錯合物發光材料;開發出具有熒光特性的長方形及籠狀超分子化合物;開發得到自發性組合環形的三次非線性光學化合物、高分子型二次非線性光學化合物;合成供雙光子吸收或雙光子熒光的三次非線性光學材料;制備新穎特殊的有機金屬化學氣相蒸鍍陶瓷薄膜材料;合成含甲硫醇功能基且具有17個苯環及16個碳-碳雙鍵的納米級有機分子;發現含有呋喃的多苯化合物是有效的空穴傳遞材料,及利用芴(fluorine)分子及星形化合物,創造一個形態穩定(高Tg)的空穴傳導材料;研究碳納米管的生長機制,可將碳管選區生長在各種材料表面,并達到高密度、低溫成長、垂直排列等功效;開發場發射顯示器;利用推拉電子基取代的制作出高效率與亮度的非摻入型紅色有機發光二極管;合成各種形狀、不同大小的金、銀納米量子點,研發出一種可以在硅、藍寶石、氮化鎵、磷化鎵、鋁、銅、玻璃等材料上制造納米針尖的技術,并證明其在催化、場發射、抗光反射、表面共振光學上有特殊的功效;利用一氧化碳和鎘制成自組裝一維超分子材料,并觀察到新的光學及結構現象。

2008年,臺灣中研院化學所陳錦地等人通過成功的精心的分子設計,開發出一系列咔唑-共軛-雙三甲基苯硼烷雙極性熒光物質,制作高效率非摻入型藍色有機發光二極管,突破目前雙極性的藍色發光物質所面臨到的難題。電激發光的效率很高,最大外部量子效率達到6.9%。該研究團隊正進一步探討研究利用此處的分子設計,用在白光有機發光二極體固態照明上。

近年來,臺灣大學彭旭明領導的實驗室專注于分子電子學的研究,2009年采用掃描式隧道顯微鏡測量金屬串分子(以4個多吡啶胺與金屬離子錯合,并在分子的兩端各有軸向配基,具有良好電子傳導性質,可作為分子導線)的導電性,得到電流與探針移動距離的關系,計算出鎳、鈷以及鉻核金屬串分子的鍵序,即金屬核之間的鍵結程度;以導電原子力顯微鏡觀察,發現鉻核金屬分子的導電能力有著強弱變化,分別代表開與關兩種性質,顯示其具備分子開關的特性。

臺灣中研院化學所團隊利用適當的有機自組裝分子層修飾金的表面,成功地改變五環素(pentacene)分子與表面作用力,提高五環素分子層的結晶性,得到高效能場效應晶體管元件,再將金納米粒子安置于其中,藉由納米粒子用來當作儲存電荷的浮置閥,使晶體管元件同時具有記憶性質,因而成為具有記憶功能的三端點存儲元件。根據這一結果,該研究團隊正在進一步使用其他金屬納米粒子或有機納米顆粒,制作出更多性能可以調控的有機場場效應晶體管/存儲器元件。

二硫化鉬是繼石墨烯之后備受關注的層狀材料之一。臺灣科學家2012年首先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研發出制備大尺寸高品質二硫化鉬均勻薄層的方法,為二硫化鉬及相關的無機二維材料電子學研究及應用奠定了材料基礎。此外,利用離子凝膠作為介電層,⒍硫化鉬制作為軟性晶體管,發現二硫化鉬薄層并不像一般無機材料容易碎裂,反而具有驚人的高度柔軟性,使其有機會取代共軛高分子,成為軟性電子的主動材料。

環境化學與能源化學

在環境化學與能源化學領域,開發新型催化劑是保護環境、治理污染和發展綠色能源必不可缺的內容。臺灣科學家以往取得的成果包括:利用X光光電子能譜、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及程溫脫附研究小分子在催化劑表面的吸附與反應,檢測其反應活性并推導反應機理;研發出可大量產生高純度甲烷單氧化酶的發酵法,除光譜分析及生化方法鑒定外,并針對此酶活性,測定基質氫與碳的同位素效應,歸納出催化中心的反應型態;研究鈀催化聚烯反應,證明中性的鈀-醛酰配位錯合物具催化聚合烯類化合物的效果,其活性與配位基的電子組態、立體障礙有關;制備出在甲苯的對位上帶有甲氧基的鈀環催化劑衍生物,促使芳香烴鹵化物進行同耦合反應;用二氧化鈦涂布中孔洞材料的表面,制備多孔洞二氧化鈦材料以研究其作為異相催化劑載體的性質,發現不錯的活性;以氘丁烷測量其同位素效應,并測量其疏水性中心反應空間的大小,顯示甲烷的催化需要一定的疏水作用及適當的位向方可進行,另外以密度方程式的方法計算反應的發生路徑,甲烷的活化以三個銅原子協調一致的作用方式最為有利;發現納米級催化系統常可提供其他尺度材料截然不同的催化活性,帶來嶄新的應用;開發納米尺度的硅倍半氧多聚體復合材料,并探索硝化、聚合等催化反應效率,重點研究以多孔性材料為載體的金屬催化劑以及納米級二氧化鈦催化劑等。

結構內部具有納米大小孔洞的介孔物質可以作為分子篩,用作催化反應或用來儲存氫氣與二氧化碳,以及應用于新型無鑭熒光粉材料。新竹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0年突破前人的瓶頸,利用不同長度直碳鏈的單胺作為聚集式模板,掌控納米孔洞大小,導引出由3種相同構建單元組裝而成的無機納米孔洞骨架,進而達到系統性合成,成功開發出理性合成無機骨架的方法,設計出一系列新穎的晶型納米孔洞結構,不僅第一次超越了自然界36R的納米孔,更重要的是孔徑超越以往晶型孔洞物質2納米的上限,使科學家第一次認知到結晶性介孔無機物質是存在的。

臺灣中研院化學所研究團隊致力于選擇性材料的開發,即在納米空間中將功能基或客體嫁接或沉積在特定位置上,藉以形成多功能納米復合材料,并在納米生物醫學、綠色催化以及氣體吸附與傳感測量應用中展現出優越與特殊的性質與表現。

另外,臺灣科技人員還通過實驗證實,碳納米管在鋰電池的應用上比石墨電極的效率高,利用碳納米管發射脈沖電子束,其電子束強度較其他材料高出千倍以上;

目前已知的化學反應無法解釋臭氧洞的形成。為此,臺灣科學家決定跳脫傳統光譜學的思維,2009年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結合分子束、激光與質譜等技術,精密地測量過氧化氯分子在代表性波長下的光分解速率,以明確的證據平息全球科學界對于臭氧層被破壞方式的重大爭議。該團隊精確測量了過氧化氯分子光分解產物的產率,并清楚確立了其光分解動態。這些結果不但增進人類的基礎知識,也為大氣化學家提供了精確的參考數據,對于臭氧層中發生的化學反應能依此做更深入的研究。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相較于傳統硅基太陽電池,具有色彩多樣化、元件效能不隨溫度增加而降低、可制作半透明、可撓曲元件和弱光下即可發電等優點,因此極具商業化價值,但釕系錯合物染料的最佳光電轉換效率在過去二十幾年中一直無法突破12%。有鑒于此,臺灣中研院化學所林建村等人2011年針對各類的紫質染料來進行測試,發現其中以YD2-o-C8元件性能最為優異,由此制成的高效能染敏型太陽能電池,在模擬太陽光一半強度照射下,其光電轉換效率可達13.1%的世界紀錄,這是以釕金屬作為光敏染料的DSSC元件自2005年達到11%以來至今最大突破。

生物及醫藥化學

在生物及醫藥化學,臺灣科學家以往取得的成果包括:將固相萃取及微透析膜分別整合在電泳芯片上,增加濃縮、即時取樣等分析功能,應用于連接聚合鏈鎖反應產物的臨床分析及蛋白質分析;發展醣類金納米粒子,應用到細菌的檢測及分析標定;嘗試用納米粒子在老鼠身上產生新抗體;發展出不同顏色的功能化Ⅱ-Ⅵ族半導體粒子,再將其與生物檢測上使用的抗體或DNA結合,用于細胞器標定和DNA序列鑒定,提供一種快速且精準的生物檢測技術;由核磁共振頻譜及圓二色偏光光譜分析,得到牛痘病毒蛋白質分子模型,可推斷造成此病毒蛋白質分子集結原因及負責的氨基酸;開發新合成方法,制備一系列與細胞表面醣體硫酸乙酰肝素有關的寡醣,找出結合最強的寡醣,作為復合體結構分析及電腦分子模擬設計抑制物;完成核酸突狀結構的探測及其反應機制的推導;利用光譜法定出艾滋病毒過膜蛋白核心結構形成的氨基酸殘基,并發展出引發多株抗體的抗原;研究感冒病毒與胞膜作用對pH 的變異性;發現回紋式核酸三螺旋在水溶液中有前所未有的新結構,其功用可能有助于核酸鏈在染色體緊密排列,證明核酸在水溶液中是一種機動平衡;完成人類抗體蛋白質工程研究,以大腸菌培養法大量生抗體并使之活化;研發具有抗腫瘤潛力的藥物胞核-單磷酸N-乙酰神經胺糖酸直鏈狀類似物;證明以醣類分子包裹的金納米粒子為良好的多重價載體;開發新方法用于合成海藻醣脂醇;以肽形成淀粉狀蛋白纖維的現象為研究對象,了解其纖維化的過程藉由動力學的控制效應;率先報導一鍋化保護-醣鏈結反應,有效合成α12鏈結的雙醣體;利用光不穩定化合物,合成一系列包覆后的肽,根據其包覆前及包覆后的光譜資料,建立其確實的結構信息;成功合成出半乳醣脂質及其衍生物,并發現其免疫調節活性;成功開發出以三氟甲磺酸銅鹽催化六碳醣與醋酸酐的無溶劑且高產率的全乙酰化反應;成功開發出以自然界存量最多的D式葡萄糖為起始物,合成多種具潛在生物活性的L式六碳醣衍生物的合成途徑等。

2006年,臺灣中研院化學所研究人員利用金屬納米材料進行蛋白質、DNA與重金屬離子的探測,并進行納米藥物的開發以調控凝血作用。所開發的高感度納米光學傳感器可用于乳癌標志物的定測量試,也可進行單一堿基對基因突變的檢測。另外開發的分子適合體納米藥物除具有快速和極佳調控凝血效果外,其高穩定性和低副作用適合于抗凝血藥劑應用,不僅可提高與凝血酶結合能力,也可調控凝血時間。

近幾年,該研究團隊還將納米薄膜應用在光學、電化學與質譜探測器,通過制備金屬納米粒子、微納米粒子、納米團簇,并進行小分子、DNA、蛋白質和酶等功能化修飾與薄膜化,所形成的功能性復合納米薄膜可應用于汞、鉛、銅等重金屬、腫瘤蛋白、酶、DNA和癌細胞探測器的_發與控制藥物釋放。相關納米薄膜材料也可應用于表面輔助激光脫附游離化質譜儀,用以探測環境污染物,如重金屬鉛離子、大腸桿菌等。

熒光共振能量轉移方法因可以測量納米尺度的生物分子構型改變,因此近年來成為了解各種生物現象中分子層面的動態變化的一大利器。在利用熒光共振能量轉移方法于觀察蛋白質時,研究人員需將欲研究的蛋白作多色的熒光定點標定。然而,此步驟常異常繁瑣困難。2009年,中研院生化所楊維元等人開發出運用天然的酵素intein來大幅簡化蛋白多色熒光定點標定之步驟,使熒光共振能量轉移方法在蛋白質研究能更簡易地被運用。

傳統藥物動力學的區室分析方法是將生物體組織分為一至多個區室,每一個區室內部的特定物質均視為均勻分布,探討生物體內不同區室里,特定物質動態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定量變化趨勢,并藉以達成其藥物試驗的劑量設計、解釋造成藥效的研究。然而,對于特定區室的物質動態變化而言,常常會因缺乏適當的實驗數據而無法進行。為克服此難題,臺灣研究人員在2010年陸續成功開發出多種可用以進行細胞外液區室內各種原生性(如腦內金屬)及外源性物質(如金屬離子、納米粒子)動態濃度變化趨勢監測的活體動物體內自動化連線分析技術。

大蛋白質復合體往往有容易裂解的問題,因此提高了用X光結晶學作為解析結構方法的困難度。為了了解相位顯微鏡在提高襯度(即圖像的信號噪音比)后所帶來的具體影響,中研院化學所研究人員定量比較了相位片電子顯微鏡和傳統電子顯微鏡在單粒子重建程序中每一步的效能,結果發現相位片電子顯微鏡能夠幫助分離相似構形的蛋白質圖像;而對于分子量介于10萬和50萬道爾頓的蛋白質,重建三維結構所需的圖像數目大約減為傳統電子顯微鏡所需圖像數目的1%至10%,因此許多不易獲得的蛋白質也有機會納入結構解析的行列。

2011年,臺灣中研院生化所吳世雄領導的研究團隊歷經4年時間,自臺灣出產的釋迦及番荔枝科植物的種子中純化出8種不同呋喃鍵結型態的番荔枝科乙酰生合成物,藉由核磁共振光譜與恒溫滴定測焓儀,證實乙酰生合成物與鈣離子螯合,結合成不同形式的鈣離子類冠狀醚錯合物。在生物細胞的實驗中,他們進一步證實乙酰生合成物――鈣錯合物能協助鈣離子穿透細胞膜,增加細胞體內的鈣離子濃度,擾亂細胞體內鈣離子的均一性,進而引起粒線體的去極化,啟動細胞死亡,而提供此類天然產物之所以具有強烈的細胞毒殺能力的原因。此研究成果結合化學及生物學的實驗方法,厘清乙酰生合成物對細胞內離子均一性的影響,為活性天然物應用于新藥開發上提供更直接、可能的作用機制。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也稱運動神經元病或“漸凍人病”)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藉由分析TDP-43C端片段的基因序列,可進一步了解其在該病患中所扮演的作用。2012年,中研院化學所研究人員利用生物信息軟件PONDR,對TDP-43蛋白的序列進行結構分析,結果顯示約80%的C端序列天生沒有結構。為了更詳盡了解C端片段的特征和物理性質,該團隊分別合成4條勝肽片段(D1-D4),結果顯示只有D1呈現出纖維的結構,寬度約11納米且有互相纏繞的現象,同時發現該病患者中可以找到由TDP-43所形成纖維結構的聚集物,因此推測D1具有促進纖維結構形成的能力,幫助了解此疾病所產生的聚集體結構上的特性,有助于找到治療該疾病的方法。

p53誘導癌細胞凋亡的抗藥性是醫學界上一直懸而未解的難題。2012年,臺灣中研院化學所李文山及王朝諺所等人成功地發展出新型的含鈀、金及銀金屬抗癌劑。此類金屬抗癌劑不僅穩定存在似生理狀態的緩沖溶液中達3天,且有效的抑制乳癌及腦瘤細胞的生長,尤其對腦瘤細胞具較好的毒殺療效,并避開p53誘導癌細胞凋亡的抗藥性。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類金屬抗癌劑可導致p53-誘發的細胞凋亡(p53蛋白、磷酸化蛋白及bak表現增加)而p21蛋白表現減少。此發現可應用于解決p53誘導癌細胞凋亡的抗藥性問題,是治療腦瘤的一個重要突破。

第4篇

論文關鍵詞:團隊合作;科研;團隊管理

團隊,又叫工作團隊,是西方組織中廣泛采用的管理形式之一。喬·R·卡曾巴赫和道格拉斯·K·史密斯(1993)給團隊下了定義:“團隊是為數不多的一群人,他們之前定好共同目標,團隊成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承擔義務,并且相互負責地共同達成目標。”從中可看出:目標是團隊的核心要素。斯蒂芬·P·羅賓斯(1994)對團隊的定義作了發展:“一種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相互協作的個體,組成的正式群體,并以是否存在團隊成員之間積極的協同配合為標準。”其將群體與工作團隊區分開來,把目標+協作+責任看成是團隊的三大要素。當前,較為統一看法是:“團隊是指一定的技能互補,愿意為了共同目標而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群體”。

教學研究型高校中科技創新團隊的常見組織方式:學科方向型團隊。學科團隊既從事科研,也從事教學,其特點是以學科建設為中心;以探索學科前沿為目標,促進專業建設。具有學科的長期性和研究的系統性。即經過長期的教學、科研積累,以學科為依托,在特定的學科方向上形成穩定的專業學術梯隊,并擔負著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培養師資隊伍的重要職責。但是目前許多高校中的科技創新團隊大多屬于項目導向型團隊,是項目負責人根據項目申請的需要,臨時組建的“短期團隊”,這些拼湊團隊的價值取向融合度不夠,成員間相互合作缺少默契,導致研究力量較為分散。這種團隊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科研團隊,更像項目團隊,項目團隊的特點之一即是:項目團隊有明確的生命周期,隨著項目的產生而產生,項目任務的完成而結束,它是一種臨時性的組織。“短期團隊”隨著三年資助期的結束,團隊也就基本處于解體狀態。隨著團隊的解散,團隊的各種資源包括團隊文化也就地消失,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為避免成為“短期團隊”,必須加強團隊建設及管理,筆者從組建科研創新團隊近三年來的工作體會,淺談對團隊合作的看法。

一、團隊建立的必要性

當前科學發展的顯著特征是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復雜性大幅加強,科學研究的對象涉及多學科,研究的方法也交叉綜合。這就使得各學科之間的滲透與交叉變得更加密切。單科孤立發展已經變得寸步難行,同樣,只靠個人的單打獨斗很難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上有所成就。面對專業化帶來的個人知識和技能的有限性,科學活動之間的個體競爭已經被團隊之間的競爭所取代,科研人員必須轉而應用集體智慧,以科研團隊為平臺進行科學研究;以知識、專業和技能為網絡連接起合作伙伴關系。強調團隊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依賴度,只有依賴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稱為科研團隊。

作為合作創新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科技創新團隊在國家科技進步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主要表現為:基于團隊協作的科技創新活動已經成為重大科技研究的主流形式;大型科技團隊初具規模,成果顯著。現在各類科技團隊建設正在加快推進,通過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極大提高創新效率及戰斗力。

二、團隊建設,構建和諧團隊

團隊建設需要遵循科學的方法,團隊建設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團隊建設理論主要有人性假設理論、人格理論、團隊角色理論和實踐活動理論等。團隊理論強調組織內部各個成員之間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對組織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該理論是西方管理理論中人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對目標的明確度以及團隊凝聚力是高效團隊的基本特征。基本的技能、合作的精神、良好的溝通、優秀的領導,是保證團隊有效運行的基本條件。

經濟學上的“木桶理論”其核心內容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那么全部由教授、博士高級人才組成的團隊就一定有極強的戰斗力嗎?經驗告訴我們,非也。根據“木桶理論”核心內容,可以引申為,一只木桶能夠裝多少水不僅取決于每一塊木板的長度,還取決于木板與木板之間的結合是否緊密。這說明一個團隊的戰斗力,不僅取決于每一名成員的能力,也取決于成員與成員之間的相互協作、相互配合,這樣才能均衡、緊密地結合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

團隊是基于不同基礎的人而建立,高校擁有眾多享有聲望的教師,他們各自具有專門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計劃,有支持自己從事科研的各項社會資源,有些時候每個人的出發點不相同,便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局。因此,組建團隊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有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確的研究目標

研究方向可以是經過多年研究形成的,并具有顯著的優勢,也可以圍繞重大目標,結合原有優勢開拓出新方向。盡管研究方向和目標可以根據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行適當調整,但核心的研究方向必須保持相對穩定,至少呈現出階段性的穩定性。 轉貼于

2.成員優勢互補

孟子將形形的人才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道德情操特優,權略機變略遜的“賢者”;另一類是聲譽名望,韜略權謀、老練嫻熟的“能者”。這兩類人都是團隊不可或缺的人。在圍繞團隊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標的前提下,實現團隊成員知識結構、能力、思維方式、研究經驗的優勢互補,以及年齡、性格特征、工作風格、人文素養的優勢互補。不同類型的成員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熏陶,但又不脫離團隊的研究方向。

3.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倡導學術自由平等

團隊能自覺地創造這種學術氛圍,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創造能力和責任感,使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真正起作用。如果一個研究群體中的成員相互排斥、相互猜疑,或者存在一言堂現象,不允許不同意見平等交流,這樣的研究群體并不是科研團隊。團隊成員要營造開放、包容和互相支持的氣氛,加強集體向心力。工作中可以有爭議,爭議可以令參與者理清思路,抓住本質,要倡導觀點鮮明的爭論,但前提必須基于事實和數據,只對事不對人,更要避免事后的情緒化。在團隊成員中促成理解、達成共識。如果團隊合作是出于自覺自愿時,它必將會產生一股強大而且持久的凝聚力,實現團隊,也是組織的目標。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杰出團隊的顯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愿景與目標。共同愿景是團隊和組織的旗幟與靈魂。

4.團隊領導者具有良好的戰略眼光和協調能力,能夠起到表率作用,使整個團隊和諧有序地運作

團隊的領導者不僅能夠準確把握學科發展方向,選定發展目標,而且善于激發和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關注團隊中每位成員的身心狀態,協調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

5.構建和諧團隊

一個團隊中,團隊成員間表面上和和氣氣,但是卻沉默不語,是一支和諧團隊嗎?“這種你好我也好的表面狀態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和諧。”我們認為:“一個和諧的團隊,應能夠讓成員感覺到很安全,愿意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把事情擺到明面上,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保持溝通順暢,也能夠彼此接納,相互鼓勵與分享。能夠使員工對團隊目標有較高的認可,認同工作價值,有較高工作投入,同時高投入的員工相互影響,最終促成高效能的團隊。”

三、團隊管理

領導團隊是一門藝術,并沒有固定的公式可遵循,團隊不能光用三言兩語就可以帶好,這還要靠領導者擁有一份真摯、熱忱的心,努力地耕耘,同時還得細心觀察、勤奮學習耕種技術,才能結出豐厚的果實。具體工作中要本著以下幾項原則。

1.一切的前提是尊重

不懂得尊重人,一切都無從談起,這種尊重一定要是看得到的,而且還能感覺出來,比如:對團員守時、守信、虛心聽取意見等,最大、最可貴、最有效的尊重是信任,體現在對團隊成員的合理、有效的授權和委任。“信任”是團隊管理工作的核心,“尊重和寬容”意味著對個體需要的重視,“公平與公正”意味著對結果的重視,二者在發揮作用維護信任上互為支撐,密不可分。

2.溝通

溝通的手段多種多樣,目的只有一個——拉近距離融洽氣氛。正視個體差異,溝通、關愛增進信任。性格無所謂優劣,最主要的是要知人善用,通過合理的結合,減少沖突,增加合力。

3.協調和組織

這就要求領導者除了要有協調并處理矛盾的能力外,還要正視自己的過失,檢討自身不足,能使用正確的方法化解團隊中的內部矛盾,并要學會運用恰當的績效考核來激勵隊員的工作熱情。

4.激勵

物質獎勵是必需的,精神激勵有時更重要,最有效的就是對人真誠、尊重和信任,充分有效的授權和對成績及時有效的肯定。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雖有些夸張,但激勵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5篇

關鍵詞:慕課;信息化;智能知識管理;云平臺

隨著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時代下信息傳遞智能化的發展,使得相關信息產品飛速的更新換代,這也為教育產業信息化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慕課作為學習、網絡、教育的代名詞于2012年颶風般在中國蔓延,它的出現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尤其對于慕課的發展趨勢和對中國教育行業的影響關注得更多,如:張鷙遠(2014)慕課發展標志著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時代的到來,但當前它還處于探索階段。慕課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1]。雖然MOOC受到教育界廣泛關注,但由于慕課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還有許多不完善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2]。更有人預言慕課將會顛覆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重建中國教育模式等,然而在如此短暫的發展歷程中草草下結論還是不嚴謹的。盡管我們看到了慕課作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風標作用,然而在信息爆炸和信息泛濫的大環境下,其健康的發展模式尤為重要,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以智能知識管理為理論基礎,探討如何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建立一個交流學習為主的信息化慕課發展平臺,填補中國教育與世界一流教育鏈的空缺。

1中國慕課知識信息化的現狀及問題

1.1慕課與傳統遠程教育的區別

盡管中國的遠程網絡教育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為大家所關注,其主要的參加者多數在于想要獲得成人教育文憑的學習者,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遠程教育成為那個時代的首選,但是慕課從本質上還是有別于傳統的遠程教育的,無論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模式的互動都是傳統遠程無法比擬的。盡管二者有著一對多的教育模式的共性,同時都是以視頻的形式出現的,但是傳統的遠程教育只是由教學視頻到學習者的單向輸入模式,學習者與教師及其他學習者之間沒有任何的逆向交流的機會,那時候遠程教育的網絡只是起到了一個點對點的知識傳遞作用,而慕課知識信息的傳播不僅僅局限于單一學習者與教師兩者之間,還包括被授課人群的社區互動,而這個社區的成員也是以不同的目的參與進來,可以是大學的學生,可以是已經在工作崗位上但是對該課程的感興趣的人,或者是各種培訓課程的受訓學員,這時的知識傳遞是沿著節點的網狀結構蔓延,沒有一定的順序,因此慕課知識的傳遞更具有廣泛性,知識需求者學習的目的性很明確,這些都決定了這種學習方式的最終效果要遠遠高于遠程教育版本。同時,由于學習者各自的背景不同,在學習社區互動時,不僅僅是知識的攫取者,也是新知識的提出者與奉獻者,這就使得慕課的教學領域被拓展得更寬更深,而教師和學習者的身份也有可能會發生了變化,教師變成了相關領域的學習者,而學習者作為此領域的資深人士變成了知識的傳授者,這些都是原來的遠程教育所無法實現的。

1.2中國慕課面臨的問題

慕課在被接受與傳承的過程中卻收到了很大的阻力。起源于學校教育的慕課是在大數據的時代下誕生的,并應該在高科技信息技術的衍生下逐漸發展更新,其核心特征應該在于知識信息化、網絡化、數據化。然而中國的現狀是物質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分配還具有匱乏性和不平衡性,目前有些慕課的開發僅僅處于將部分教學視頻上傳至網絡的狀況,沒有實現信息化平臺的作用。尤其對于科技水平較弱的地區,源于政治、經濟等區域保護所產生的信息技術屏蔽都造成了慕課建立初衷的發展阻礙,使得其無法實現信息化的標準。這些原因造成了慕課在中國的發展出現了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況,眾多的慕課研究都集中在對于慕課發展前景的預測中,而對于慕課信息化平臺建設模型的研究成果卻未見,因此本文提出了以智能化云計算體系為基礎,以知識管理理論為指導的慕課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將為中國高校的教育模式提供新的思考。

2慕課智能知識管理體系的構建

當我們把智能知識管理理念應用于慕課建設時,主要包含兩個平臺的建設,他們相對獨立,又互溶為彼此。一方面是探討如何利用可能的云技術手段構筑一套系統化的信息交流平臺,這種平臺類似于點狀的網絡構造[3],學習者在其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既是知識的接收者,也是知識的反饋者,同時知識社區的交流者。另一方面是探討如何從大量數據和信息中獲取知識并進行管理的系統研究和知識整合利用的方法的設計,使信息爆炸轉化為知識的智能化個,從而提升組織及個人的信息利用能力,提高決策水平。

2.1慕課云服務信息化平臺的模型

慕課的研發包含課程內容的制作和管理體系的運行,不僅需要有相關課程及知識的開發團隊,還得具備強大的軟件及硬件網絡平臺的研發團隊,慕課的信息化發展趨勢就是作為云課程它需要有自己的運行平臺,因為云平臺具有目前計算機信息處理與存儲系統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首先,云平臺的數據都在云端,屬于數據的虛擬平臺,不需要專用的存儲器,節省了平臺的應用空間和維護成本。其次,數據在云端可以自動升級,學習者任何時候登陸都會得到最前沿的信息。再次,云平臺能夠使軟件和硬件的資源呈動態流動,大大提高了其服務性的效能,同時能夠使數據記錄更加透明化和智能化,有利于自助學習的發展趨勢。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個系統的運行不僅要有學校某個專業課程開發團隊,還要有相關知識背景作為課程的補充及社區討論的理論支撐,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單一的專業領域,還包含交叉學科的研究,這就決定了各個專業人才需要被匯集在一起共建這樣的一個平臺,只有校級的管理部門才能夠做到統一整合這種教師資源和技術資源,所以我們認為這種慕課平臺的開發必須要由學校來牽頭承擔,才能保證慕課平臺建設的可行性。同時如何將相關的知識通過視頻制作等技術手段轉換為云課程應用于平臺更是此管理體系的關鍵,因為云課程的實施完全依賴網絡數據庫運營,所以技術平臺和管理團隊的構架支持在運行中尤為重要。2012年麻省理工和哈佛曾經共投入6000萬美元進行技術平臺的建設和初期的運行,因為他們意識到具有知識產權的慕課才是其長遠發展的保證,所以由學校管理部門承擔組織建設的任務是最佳的選擇。同時慕課運行的后臺技術也是客戶隱私權的管理門戶,盡管目前慕課是以免費的形式出現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注冊課程的學習者的個人資料是可以公開的,因此,云端的數據安全是校園信息平臺管理更加關注的問題,安全的應用程序和技術,最新的加密技術甚至是安全協議,都是慕課信息化平臺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2.2慕課信息化平臺知識交流構建模型

知識是網絡化連接的,學習是連接專門節點和信息源的過程[4]。學習的控制權掌握在學習者自己的手里,學習的起點是個人,個人的知識組成了一個網絡,這種網絡被編入各種組織與機構,反過來各組織與機構的知識又被回饋給個人網絡,提供給個人繼續學習。這種知識發展的循環(個人對網絡對組織)使得學習者通過他們所建立的連接在各自的領域保持不落伍。同時,只要是擁有互聯網的條件,參與知識發展的學習者本身也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學習社交網絡。在這樣的空間里,知識的容量和學習者的容量都是無限的,然而要保持這種空間的充盈性,對于慕課的課程選擇和設置還需要進一步的調研,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慕課模式,通識類的優秀課程往往會滿足這種要求,因為對于這類課程的需求量會更大一些。慕課之所以在如此短暫的時期內崛起離不開其高效能性。這種學習的高效能性來源于慕課的知識管理平臺。這個服務系統包括知識分類管理和知識搜索兩大部分。慕課的教學模式和課程設計模式類似一個知識編輯器,它能快速編輯及描述復雜領域的知識體系,并且通過知識節點的拖拽,迅速形成網狀的知識組織形式,這就是知識創建的過程。然后通過慕課的教學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這種知識地圖,從而將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目前慕課的設計主要是以視頻形式出現,長度為10鐘左右,課程設計以知識點為主線,輔以教師的講授和實物視頻或動畫視頻,最大的優點在于學習者可以隨時停放、快播或回放,這就使得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學習者通過享受這種知識成果,減少了很多工作上和時間上的壓力,使得知識的應用過程更具意義,其學習目的也更加明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會達到這種極致。國內的慕課發展剛剛開始,有些課程為了追求其課程的感官可視性和娛樂性,在教師講解的同時配有獨創的情景動畫,實際上卻起到了畫蛇添足的作用,不僅分散了學習者的注意力,同時其動畫的設置情景過于人為的復雜化,反倒使得觀看者混淆了學習的重點,適得其反。

3結論

無可置疑,慕課為中國高校信息時代的教育又增添了新的模式[5],但是在教育細節上還需要時間去完善,如要建立合理的慕課課程設置標準、人才培養目標、信息化技術標準等,更重要的是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性和公益性。因此,當人們開始用理性的視角看待慕課的時候,對于這一新事物持平靜心的態度去研究和探索,對慕課的長遠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總之,大數據時代下信息資源存儲方式正處于更新換代的時期,這是一場人類思維上的大變革,慕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內信息個性化的傳遞新模式,在高等教育供給無法完全滿足需求的市場上,成為教育變革的有效補充。

參考文獻:

[1]陳卲繼.接受“慕課”還是面臨衰退[N].中國教育報,2013-9-27.

[2]樊文強.基于關聯主義的大規模網絡開放慕課及其學習支持[J].遠程教育雜志,2012,(3):31-36.

[3]吳萬偉.“慕課熱”的冷思考[J].復旦論壇,2014,(1):10.

[4]王文禮.慕課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2):53-57.

第6篇

把一本書的片段知識聯系自己的經驗,拆解出自己的案例,加工出自己的應用,從而提升相應的能力——你自己閱讀一本書,能做到這樣把圖書內容拆為己用嗎?

這需要你具備一些技能,你自己要兼具學習者和拆書家的角色——做自己的拆書家。

當你可以熟練地應用拆書幫的方法促進自己學習之后,如果你能作為拆書家組織和主持拆書幫活動,那你就能產生巨大的價值:對自己來說,這能幫助你自己最深刻地把握一本書的知識和應用;對他人而言,你幫助他們用最少的學習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而在企業看來,你主持的拆書幫活動帶來的價值,超過內部培訓師能夠帶來的價值。

這就是一位學習者的進階,每個階段對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要求都不同。那么你是哪個階段的學習者呢?先來做個小測試吧!

你是哪個階段的學習者

測試說明:這里一共有三道題目,都是單選題。請選擇跟你的情況最接近的選項中分數最高的一項。例如,你發現D、E、F選項都與你的情況接近,而F選項分數最高,那請你選擇F。

題目1:請翻出你最近讀完(或基本讀完)的一本書,在以下選項中選擇與你的情況最接近的一項:

A. 最近讀完的一本書……呃,兩年前的事情了……我找不到了!(0分)

B. 我讀完的書基本上跟新的一樣。(0分)

C. 我在一些地方劃了下劃線/我摘抄了書中的重要段落。(1分)

D. 我記了筆記,歸納了書的中心思想/大綱/段落大意。(1分)

E. 我記了筆記,對我有興趣的知識點,我用自己的語言復述了一下。(2分)

F. 我記了筆記,筆記中有聯想/回憶自己的經驗,我自己經歷過或者見到過的類似情景。(3分)

G. 從讀完這本書到現在,我在工作/生活中用上過其中的技巧/方法。我可以說出我是怎么用的。(4分)

H. 從讀完這本書到現在,我曾把書中的一些技巧/方法教給別人。(5分)

題目2:請閱讀下面這個圖書片段,然后停下來想一下。核對后面羅列的選項,看你的想法更接近哪一項。

R閱讀原文片段

大前研一,《即戰力》,85頁

“三大神器”的最后一個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杰出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具備即戰力的表現,所有的企業都對這樣的人才求賢若渴。因為對于所有企業來說,任何時候都缺乏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

我還要重復一遍,在虛擬、無國界和倍率經濟模式盤根錯節的“新大陸”,只存在于實體經濟的“舊大陸”的一切規則都是行不通的。

21世紀是一個不確定的年代。

失業、自由職業者、少子老齡化、年金政策……國家也在不斷地遇到各種前所未見的問題,并且對此束手無策。

無數曾經被喚作巨無霸的企業由于無法很好地解決問題而被市場掃地出門,進而銷聲匿跡。

原因很簡單,這個國家的知識分子階層和白領人群已經習慣于解答學校教育中那種具有固定答案的問題,而對于這個不確定時代的種種問題,卻束手無策。

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回答時下的現實問題已然沒有任何作用,“主意”這一詞匯就凸顯出其重要性。無論是有關企業經營的重大決策還是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各種方針政策,都需要依靠獨創的“主意”的例子,在這個國家中已經屢見不鮮了。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自己主動去發現“哪里有問題”,分辨“問題是什么”。以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態度,反復探求某一問題的本質,這種“質問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要細究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使用什么樣的方法能排除對于這些原因的假設。在此階段最為重要的是對于“為什么”的問題,以“會不會是這樣的原因”給出自己的假設。

而為了使自己的假設成立,下一步就要進行驗證。假設就是假設,不能以它作為解決問題的基礎。如果實踐驗證了最初假設的不正確,那么就馬上提出新的假設。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

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特征不在于是否能夠在問題出現的時候給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能否用上述方式解決問題。

A. 這段是說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0分)

B. 我會在解決問題的三步法相應字句下面劃線。(1分)

C. 這段的啟發是:我們往往以為解決問題最重要是給出解決方案,但更重要的是追問和探究問題的本質,然后提出問題原因的假設,然后驗證這個假設對不對。(2分)

D. 唔,第一步是“反復探求問題的本質”,我自己對這一點做的怎么樣呢?像昨天,老同學和我聊起她的婚姻,我很快建議她應該怎樣怎樣,她聽了之后說我會錯意了……看來這一點我做的不太好。還有一次……(3分)

E. 下周又要開項目會議了,設計部肯定還會提出幾個難以解決的困難。這次我就不要直接說可以怎樣做了,可以嘗試一下這三步法。第一步,先提問,至少要提三個問題……(4分)

F. 對了!我可以拿這幾條去培訓一下老公。以后再遇到我不高興,他就可以用解決問題三步法來探究、假設和驗證我到底是怎么了……為了讓他能聽明白,我得先想個案例……(5分)

題目3:這是一個電影的片段。請設想你在電影中看到這樣一個片段,然后,看看你的感受更類似于后面的哪個選項。

R閱讀原文片段

電影《感謝你吸煙》(Thank You For Smoking)片段

(尼克·內勒是煙草公司的發言人,也是代表煙草集團利益的說客。這天,他讀小學的兒子班級里搞一個活動——“你爸爸的工作是什么”。尼克·內勒來到小朋友面前。)

尼克:你們有多少人,長大之后想當律師?

(一位小朋友舉起手)

尼克:那多少人想當電影明星呢?

(很多小朋友舉手)

尼克:那誰想當說客呢?

小朋友們:說客是什么?

尼克:嗯,跟電影明星差不多,主要工作是說話。我就是說客。

小朋友:那都說什么啊?

尼克:我為煙草行業說話。

小朋友:我媽媽以前抽煙,她說,抽煙會死人的。

尼克:是嗎?哦,那你媽媽是醫生嗎?

小朋友:不是。

尼克:是科學家?

小朋友:也不是。

尼克:那這么看來,你媽媽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小朋友不好意思地低頭)

尼克:沒事,聽媽媽的話是好孩子。我只是想說,總會有人想告訴你們,應該怎么做、應該怎么想,八成已經有人在這么干了,有嗎?

(小朋友們點頭稱是;老師坐立不安)

尼克:所以,如果再有貌似專家的人跟你說這說那,你可以反問一句——“誰說的?”

小朋友:那吸煙對人有好處了?

尼克:不,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你應該獨立思考、敢于挑戰權威。如果爸爸媽媽對你說,巧克力很危險,他一說你就信嗎?

小朋友:不會!

尼克:這就對了!所以遇到香煙是好是壞的問題,你也不要聽風就是雨,要自己找出答案!

A.哈哈,這家伙真是巧舌如簧啊。(0分)

B.男主角應用了一些有效的溝通技巧:1)以互動的形式開場,增加興趣;2)尋找與受眾的共同語言(本來想用律師打比方,發現大家興趣不夠,改用電影明星打比方。再后面又借用巧克力的比喻);3)當遇到質疑和挑戰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反駁,而是提問;4)在標準的層面思考問題。(3分)

C.咦,他這是狡辯呢,還是真的有道理?煙抽多了會得咽喉炎、肺癌,巧克力吃多了會肥胖、心臟病,那么,為什么禁煙但不禁巧克力呢?值得想想。(3分)

D.上次和同事出去吃飯,她說最健康的飲食方法是不吃米面多吃肉,能生吃就不熟吃,還說什么“狼吃肉,羊吃草,狼瘦羊肥”,頭頭是道的。我不認同,就跟她爭論。現在想來,最好的法子不是爭論,而是提問。問她:誰說的?研究的樣本量是否足夠大?發表在哪本科學期刊上?營養學界對此有沒有不同意見……(5分)

F.以后會議中為什么事發生爭論的時候,我要提醒大家,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找到正確答案的方法。(5分)

G.我給新員工做入職培訓的時候,可以請他們做一輪自我介紹。然后,播放這段視頻片段,提醒他們開場如何引發受眾興趣、如何讓人印象深刻,要求他們今后在任何場合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都要用互動來開場。然后,請他們現場設計……(7分)

最后,請把自己的得分加總,然后參考以下標準,判斷自己是哪個階段的學習者:

初級學習者的特征:傾向于把書本當作權威,你認為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從所呈現的材料中找出正確的答案。有這樣一些職場工作者,他們發現自己某方面需要提升時,第一反應就是報名學習、參加考試、獲得證書。

你還可以參與拆書幫現場學習活動,在拆書家的主持引導下,進行有效的學習。

高級學習者的特征:你已經學會了不對書負責,不對老師負責,只對自己負責。你閱讀一本書、參加培訓、日常生活中,都能主動有效地學習,你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會聯結自己的經驗、會加工日后的應用、會應用。

你是自己的拆書家。你的能力增長比其他人快得多,所以你的職場發展路徑也更寬廣。

高級學習者還有高下之分。有些人遇到明確的知識類內容可以拆為己用,但遇到敘事類內容就做不到;有些人順著書的思路去加工是沒問題的,但做不到超越的思路。

學習促進者的特征:可以指導他人的學習。成為可以幫助其他學習者的拆書家。通過主持拆書幫活動,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

你擁有最高級的學習能力:通過教會別人而深刻掌握這個主題。你是快速變化的社會和高度競爭的職場中最稀缺的人才。

初級學習者

你有沒有聽說過“中國年”理論?

2007年,彭博新聞社報道了渣打銀行的高級經濟學家斯蒂芬·格林的一項研究。格林說,每個人都生活在變化中,但其他國家的人的變化速度趕不上此刻中國人的變化速度。格林可能是第一個設法計算中國變化速度的經濟學家,根據他的計算,一個“中國年”等于4個“美國年”。換句話說,在中國的生活變化要比在美國快4倍。

這一點,是當代中國最大的背景,卻往往被我們忽視。

絕大部分人跟不上這樣的變化速度。不信的話,問一下自己的收入有沒有趕上每年的GDP增長。而在我看來,大部分人抱怨收入增長慢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自己能力的增長也沒有趕上GDP的增長。那么,怎么能在這樣的瘋狂變化中適者生存?

答案是:你的學習能力要比美國人強4倍。

很多人有這樣的危機感,然后也學習,但用的法子是:不會什么,就去考一個證書。這就是初級學習者的典型表現: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考試——去解決變化中遇到的新問題。根據我們對職場人士的調研,樣本均為本科以上學歷、參加工作超過1年的白領,結果令人震驚:68%是初級學習者。還有近1/5的人,可算是特殊的初級學習者,不妨稱為“原始學習者”——他們不讀書,更傾向于摸著石頭過河,見招拆招,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可是在信息社會,在當代中國,若還是不能或不愿從人類積累的知識中轉化出自己的能力,我只能說:祝你好運。

初級學習者對學習的理解,更多是對知識的記憶,要么記住,要么歸納大意,中國的教育難逃其咎。如果是學生,囿于經驗見識,拿對付考試的法子來對付一切學習,這算情有可原。但如果已經工作了幾年,你的學習方式還沒有改變,只能說你自己不在乎自己了。

在瘋狂變化的社會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就是“把優秀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的能力。

高級學習者

查爾斯·漢迪,《思想者》,36頁

知識雖然是基礎,但隨時可以拋棄。要學會將推理應用于個人生活。

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被管理學界贊譽為“管理哲學之父”。

1981年,英國開放大學籌了一點錢,嘗試開辦英國第一個管理課程,這個課程叫做“高效經理人”,委托查爾斯·漢迪做學術統籌顧問。實際上,他也是唯一一名老師,所有的教材都由他一個撰寫,其他人都幫不了他的忙,只會質疑他的教材不能吸引學習者的興趣。他說,這是他干過的最難的事,等于是扛著炸藥包沖上了戰場。

他決心在這個項目中證實自己“概念必須聯系實踐”的看法,所以他設計的課程,特別強調學習者要在學習知識之后,聯系和反思自己的經驗。課程這樣規劃了,效果要靠學習者的應用來檢驗——真能幫助學習者在工作中做得更好嗎?

漢迪的課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英國開放商學院的奠基石。20多年后,學習該課程的人數,比全歐洲其他商學院的總就學人數還多。如今,查爾斯·漢迪和彼得·德魯克被分別譽為大西洋兩岸的管理大師。

查爾斯·漢迪表現出來的,就是高級學習者的思維方式。

高級學習者在閱讀的時候常常提出質疑——可能是質疑讀到的知識,也可能是質疑自己過去的理念。然后,高級學習者會思考這知識與我有什么關系,他會搜索和對照自己過去的經驗,他會思考和追問現象背后的本質,他會加工和規劃怎樣用這些去解決自己實際的問題。

高級學習者就等于自己可以做自己的拆書家,他們仿佛有兩個大腦,就像雙核CPU,一個提示另一個要用自己的語言重述,要給出自己的經驗,告訴自己這里讀得慢一點,這里不妨讀快一點;而另一個大腦,接受前者的提醒,加工出自己的案例,把知識拆為己用。

單純按自己的習慣,可能絕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意識。但稍加提醒,很容易就可以臨時做一次高級學習者。多次提醒后,就能夠成為習慣——這就是為什么參與過四五次拆書幫活動后,大部分人都能夠在自己閱讀時,有意識應用高級學習者的學習套路。

學習促進者

2012年7月16日,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在美國愛達荷州去世。他的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累積至今在全球銷售了2500萬冊。

柯維死后,關于他的書到底是商業經典還是成功學濫調的爭論再起。有人說,柯維的著作對自己影響甚大,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也有人說,那不過是拼湊之作,并無哪條是自己的發明,把陳詞濫調加了些包裝而已。也許,兩方都是對的。

柯維列出的七個習慣是:

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20周年紀念版),73頁

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的人絕不淺嘗輒止。他們知道要為自己的抉擇負責,做出的選擇總是基于原則和價值觀,而不是基于情緒或受限于周圍條件。積極的人是變化的催生者。

以終為始(先定目標后有行動)

個人、家庭、團隊、組織,通過創造性的構思來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對于任何項目,無論大小,也不管是個人的還是團隊的,都下決心完成。他們標識并獻身于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則、人際關系和目標。

要事第一

以要事為先的人總是按照事務重要性的順序來安排生活并付諸實踐。無論情勢如何,他們的生活總是遵循自己最珍視的原則。

雙贏思維

有雙贏思維的人能在交往中尋求雙方獲利、互相尊重。他們基于到處是機遇和富足的心態,基于“我們”而不是“我”,來進行思考。他們總是通過向感情賬戶存款來建立與他人的互信關系。

知彼解己(先理解別人,再爭取別人的理解)

當我們懷著理解對方的想法,而不是為了回答對方的問題去聆聽時,我們就能進行真正的溝通并建立友誼。這時再坦述己見、爭取理解就很自然,也容易多了。理解別人需要的是體諒,而爭取別人理解需要的是勇氣。效能在于這二者的平衡或適當的結合。

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的人與對方合作,尋求第三變通方案。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第三種更好的解決方案。統合綜效的基礎是尊重、贊賞甚至慶賀彼此間的差異。它是某種創造性的合作,1+1=3,11,111,或者更多。

不斷更新(磨刀不誤砍柴工)

高效能人士不斷在生活的四個方面(身體、社會/情感、智力、精神)更新自己。這將增加他們實踐其他有效習慣的能力。

就這七條。請問,這七條當中,哪一條是你之前從來不知道的?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七個習慣?都對,都有道理,可是有什么新鮮的呢?老生常談啊,都知道的,其中有些小學老師就開始念叨了。不夠靈活的讀者,想不到這個問題。另外一些讀者呢,太聰明,想到這個后就把書一扔:“‘七個習慣’盛名之下,不過就是把眾所周知的道理強調了一遍嘛!”

其實,老生常談,說明這幾條重要,同時說明知易行難——知道知識是容易的,轉化為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是難的。柯維的貢獻不在于發明了這七個習慣,而是他講述這些知識的內容和方式,相當程度地解決了“知易行難”的問題,他的貢獻在于幫助學習者把大而化之的常識落實到自己身上。換句話說,他幫助學習者把人類的常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我們來說明一下柯維具體是怎么做的:

首先如果你是管理者,覺得自己的下屬不夠積極主動,你會怎樣做?

你可能會反復強調積極主動的重要性;你可能會講故事說明某人不積極主動的后果,或者某人積極主動的快樂結局;你可能會把一位比較積極主動的員工樹為榜樣,號召大家向他學習;你可能會列出若干行為準則,做不到的扣獎金……差不多也就這些招數了吧。效果會怎樣呢?難說。

而柯維是如何演繹“積極主動”的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20周年紀念版),108頁

1.積極的人使用積極的語言:“我能”、“我要”、“我寧愿”等等。消極的人使用消極的語言:“但愿”、“我辦不到”、“我不得不”、“要是”……

想想過去幾周內,自己以消極方式回應的兩三件事情。描述一下自己是怎么說的。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現在,想想在同樣情況下自己可以采取的集中積極的回應。請寫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圈子有多大

每個人關注的事務合起來,稱作他的“關注圈”。其中有些是他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形成一個較小的“影響圈”。

積極主動的人更多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影響圈”中,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從而能使自己的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

消極被動的人則盯著那些自己不能影響的事,如他人缺點、外部環境等,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并總能為自己找到借口。

請列出你在本周內關注的主要問題,并注明它是不是你可以直接影響的。如果是,歸入“影響圈”,否則歸入“關注圈”。

1)_________( 圈)

2)_________( 圈)

3)_________( 圈)

4)_________( 圈)

上述歸入“關注圈”的問題,有沒有可能改變其他因素以“間接控制”?

在引文中可以看出,柯維把“積極主動”的概念細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做法。并且,他特別強調要與學習者自己的經驗聯系起來,鼓勵學習者的行為改變。如果按柯維的引導去思考了,就更有可能做到積極主動。

柯維的思路又來自于哪里呢?不是他的發明,多是引自心理學、教育學的一些研究結果。比如,“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理論:

編譯自維基百科“Locus of Control”條目

控制點是人格心理學中的一種理論,主要探討人們認為自己對影響自己的事情有多大的控制力。1954年,朱利安·洛特(Julian B. Rotter)深入發展了“控制點”這一概念,從那時起這一理論就成為了人格研究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控制“點”可能在內部,也可能在外部。控制點在內部的人認為他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控制點在外部的人則認為他們的人生和所做的決定都是由環境因素決定的,由于他們不能左右這些因素,自然也就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

擁有強大內部控制點的人認為人生中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比方說,如果一個擁有內部控制點的人在考試中發揮不理想,他會把這個問題歸咎于自己準備不充分;如果發揮良好,他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學習能力強。同樣還是考試,一個擁有外部控制點的人沒考好,他可能會說是因為考題太難了;考好了,他會認為是老師教得好,或者是自己運氣不錯。

柯維用來演繹“積極主動”的“關注圈”與“影響圈”模型,就脫胎于洛特的控制點理論,其實這就是我們反復強調的對知識的拆解。柯維的拆解,使我們對這個人格心理學概念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應用。換句話說,他幫助學習者把圖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所以說關于柯維的爭議,兩方說的都有道理:柯維不是像彼得·德魯克那樣的發明新思想的理論家,而是非常優秀的學習促進者,是偉大的拆書家。他的著作幫助了數以千萬的人,1996年,《時代周刊》將柯維評為最有影響力的25名美國人之一,《福布斯》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稱作有史以來十佳商業管理書籍之一。

第7篇

關鍵詞:高層;管理團隊;績效

1純凈管理概述

績效管理是基于企業發展戰略的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其有效性體現在企業戰略執行的能力上,這一點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管理的關注,并成為管理界的共識。經濟環境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企業必然運用層出不窮的先進管理思想加強企業的科學管理。從管理理論的發展趨勢來看,很多管理學者已經將績效管理作為戰略實施的有效工具。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看,績效管理也處于核心地位。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高層領導更多地以團隊方式進行運作,加強企業高層管理團隊的研究勢在必行。

2高層管理團隊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高層管理團隊是公司高層經理的相關小群體,包括CEO、總經理、副總經理以及直接向他們匯報工作的高級經理,他們是在關鍵經營決策中常規性發揮效用的經理人團隊。同時特別強調這一高層管理團隊不包括企業的大股東等企業的所有者,僅指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這一群體內部具有良性互動、資源整合優化、共同目標的認同和高效能的特點。在現代管理理念下,由最高領導者一人進行決策的管理機制已逐步被更為科學合理和理性化的集體決策機制所取代,競爭激烈、變化快速的市場條件要求高層管理團隊緊密地在一起工作,能做出更快的反應,更靈活、更好地解決問題,有更大的成效。因此,在績效考核和管理中,把團隊考核作為一個重要方面。

上述界定來源于Hambrick和Mason于1984年提出的“高層梯隊理論”。高層梯隊理論的研究重點是整個高層管理團隊。而非僅僅是管理者個人。組織的領導是一種共同的活動,最高管理者雖然是決策的主要制定者,但他們與組織的其他成員共同擔當權力與責任。從目前眾多文獻綜合來看,對高層管理團隊的研究歸納為兩個方面:高層管理團隊與組織創新、組織戰略、組織戰略變革、組織績效之間的關聯關系;高層管理團隊與公司多角化及國際多角化之間的關聯關系。目前對前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層管理者的組成和團隊內部的個體成員特征的分布這兩方面。高層梯隊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高層管理團隊的特征會影響到組織績效與戰略選擇,團隊成員不同的認知基礎、價值觀、洞察力以及這些特質的作用過程會影響到組織的競爭行為。因而有必要理解整個領導團隊的背景、經驗及高層管理者的價值觀。從國外研究結論看,在不同背景下,高層管理團隊運行結果存在顯著差異。與一般工作團隊相比,高層管理團隊的決策功能更強。

在我國管理實踐中,領導者個人行為的理論還大行其道,只有少量學者從團隊的角度研究整個高層管理團隊。隨著企業的快速擴張,許多公司實質上已經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團隊來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步伐。本文則從應用角度著重談在實現組織戰略和組織績效方面,如果衡量高層管理團隊所起的作用和所作出的成績。

3績效管理要素

3.1目標體系的建立情況

企業的戰略方向一般經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確定。作為高層管理團隊則要通過科學客觀的分析對戰略加以闡釋。企業戰略目標是否可行,將面臨的環境狀況如何,可能面對的挑戰和獲得的機會,是否對戰略進行分解及實施,策略是否有效,等等。在現實中,有的企業缺乏科學的目標體系建設,導致了績效管理目標與公司實際情況的不匹配,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不能指導和促進公司戰略規劃和實際發展的需要。只有在明確公司的戰略目標的前提下,才能建立高層管理團隊的考核標準,企業領導者才更清楚怎么去進行有效管理,什么樣的行為和措施是與企業的發展相一致。只有目標一定的前提下才能保證它未來的績效評價的公開、公平和公正。

3.2考核標準的確立

在考核標準方面,對于高層管理團隊的績效進行定量化地確定是一個大難題。在眾多的決策過程中,由于環境、機遇、人、財、物隨時發生變化,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最優方案,只可能是在當時情況下的最滿意方案;同時,決策方案往往是在有風險情況下確定的,甚至是在不確定情形下做出的,當極小的風險概率發生時,對經營管理來主就是百分之百。因此,即便整個高層管理團隊全部盡心竭力也有可能造成戰略目標的失敗,這是其一。

其二,過去我們習慣用銷售額、利潤等指標作為戰略目標和考核依據。實踐已經證明,在現代的法人治理結構下,這樣的考核指標往往使經理們過分關注當前收益而放棄未來的發展。在面臨風險決策時,高層管理團隊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總是放棄風險大而收益高的項目,這顯然不符合股東和公司的長遠利益。

基于這兩點,對于高層管理團隊的考核,我們一般是在定量化指標的基礎上加入定性化的判斷。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遠遠偏離預測情形時,定性化的判斷起決定作用,甚至放棄定量化指標的考核。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使用量化的考核指標,也要特別注意指標體系的公平性。在持續的績效考核中,運用業績的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考核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在產品的成長期,業績增長速度很快,但成熟期時,業績增長速度大幅下降。就好象學生考試,如果甲第一次考了六十分,那么下次考九十分,增長速度為50%,絕對量是三十分;但乙第一次考九十分,即便下次是滿分一百,增長速度也只能是11%。顯然,乙的成績要好,但如果選用增長速度為考核指標那么就會得出乙更優秀的結論。

因此,在高層管理團隊的績效考核中我們從行為分析考察,把合理有效履行職責作為一項重要標準。這與對一般員工和個人的考核評價標準不同。具體的履職標準則通過所有權人與經營者溝通確定。

3.3考核指標的內容

針對我國經營管理實踐、體制環境和文化的前提下,對高層管理團隊的考核從團隊內部和組織運營狀況來考察。

(1)團隊人員的構成情況,包括團隊內部人員學歷知識水平、經驗、對事件的判斷,個人的努力水平,團隊是否團結,資源共享狀態等。企業經營業績指標的完成情況,財務狀況是否良好。

(2)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以及對策制定,競爭格局的改善。

(3)企業組織結構和運轉是否良好,員工的離職率和滿意度是否符合企業運行的要求。

(4)是否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進行決策時是否考慮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對面上述內容進行考核的方法有商業智能(BI)技術、平衡計分卡(BSC)和個人關鍵績效指標(KPIs)等先進信息技術和管理理論,以及以這些技術為基礎的企業績效管理(BPM)系統。

第8篇

一、從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打造高效學校管理系統

學校管理的形態往往是多元的,既有制度管理模式,又有文化管理模式。制度管理是學校走向規范的基礎,但是要想讓學校具備不斷走向優質的能力,僅有制度管理還不夠,必須要靠文化管理激發教師內在的職業信仰與奉獻精神。因此,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對學校組織來說,專業信仰、職業操守和共同愿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教學是無法標準化的,同其他專業人員一樣,教師不可能因遵循條文而變得有效。相反,他們需要在實踐中創造實用的知識——成為熟練駕馭教學模式的沖浪者”[1]。這就意味著學校工作是很難控制的,這更需要專業信仰、職業操守和共同愿景的信守與堅持。這也正是文化管理的追求。從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轉變要注意以下三點。

1.建立基于道德的學校管理文化。“道德”是指學校要構建學校共同愿景(職業理想),強調責任與義務,建設學校共同體規范及成員對共同愿景的承諾,讓學校成員基于共同的“責任與義務”而工作。既然學校管理的目的是實現大家共同的價值觀與職業理想,并且大家都會信守并追求自己的職業理想,那么學校就要推行民主管理,可以把權力和責任分散到學校組織的各個層次,創建合作式的工作關系和團隊精神。具體來說,學校要強化學校民主決策意識,重大問題的決策必須通過教代會、學代會、家長委員會討論通過,逐步完善校務公開制度、民主監督制度等基本制度。

2.建立基于人本的學校管理機制。“人本”是指學校管理要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學校管理層要強化服務意識,使學校能夠更高效地服務于學校的育人目標和教師的專業成長,把學校發展成為每一個師生的精神家園,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人的內在生命激情,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工作中。學校管理要遵循向教師和學生傾斜的基本原則,以服務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成長為本。

3.建立基于效能的現代學校制度。樹立開放民主、科學高效的管理觀,按照提高效能的原則,積極推進組織變革,不斷完善校內機構設置,提高管理效益和服務水平。探索實施崗位問責機制,進一步明確各崗位的職責和工作要求。建立與家長及社區的聯系制度,發揮家長委員會、社區教育委員會等對學校工作的參謀、咨詢與監督作用,形成協調一致的育人環境。

二、從“有效教學”到“優效教學”——全面提高課堂教學附加值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與有效教學相比,“優效教學”的出發點是學生的全面發展,追求的目標更為全面。“優效教學”關注學生發展的最優化。“優效教學”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優效教學”要求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略時,考慮的不是自己教學設計如何精致完美,而是著眼于每一個教學環節是不是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優效教學”不僅讓學生盡量多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還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更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及提升。

從“有效教學”到“優效教學”的轉變,可用經濟學中微笑曲線理論來分析。“微笑曲線”概念最早是在1992年由中國臺灣宏碁公司董事長施振榮先生根據他從事電腦及周邊設備制造業的豐富經驗提出來的,用一個開口向上的拋物線來描述個人電腦制造流程中各個環節的附加價值。[2]“微笑曲線”概念提出之后,在各個行業和各個地區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根據微笑曲線理論建立課堂教學微笑曲線分析圖(如圖1),可幫助尋找課堂教學的最大附加值,實現“優效教學”。

根據課堂教學微笑曲線分析圖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教學模式是附加值最低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主要靠教師和學生加班加點取得成績,效益比較低,學習過程比較苦。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附加值,就必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移動,其中左端是課堂教學創新,也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提高教學附加值。比如東廬中學就是通過進行以“講學稿”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迅速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業績。右端是學生主動學習,也就是通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教學附加值。比如山東杜郎口中學、上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等都是通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基于以上分析,創建優質學校要按照微笑曲線理論全面診斷課堂教學,引導教師逐步擺脫微笑曲線的底端,向附加值更高的兩端邁進,通過課堂教學創新與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達成“優效教學”的目標。

1.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持續探索適應新課程改革精神、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科特點的優效教學策略與模式,建立反映新課程基本理念的新型師生關系,運用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及科技進步緊密聯系的教學資源。推進課堂教學評價改革,重視對學生課堂行為表現、思維狀態、過程參與、生成狀態、知識獲得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評價,不斷改進評價方式、技術與手段,真正實現“以學定教”,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2.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校要充分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征,打造以“互動參與、自主生成、思維活躍、評價多元”為特征的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圍繞學生個體發展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拓寬學生的活動空間;豐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強化積極的人際互動;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其內在的潛能,激發其主動探究的欲望;積極拓展教學資源,讓學生充分享受各種教育資源,能夠主動學習,實現全面而富有個性的成長。

三、從“全員德育”到“主體德育”——培育學生自主管理能力

“主體德育”是“全員德育”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與“全員德育”相比,“主體德育”在強化教師全員育人的基礎上,賦予學生德育主體地位,培育學生的道德自覺。因為,真正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要從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道德需求開始,而不是灌輸或呈現道德規范。德育如果注意激發學生內在的道德需求,那么德育的過程就不會成為強制、低效甚至無效的過程,而會成為學生能動積極的自我道德建構的過程。從“全員德育”到“主體德育”的轉變要注意以下三點。

1.以自主管理為途徑,培養主動發展意識。積極探索完善的學生自主管理體系,激發學生內在道德需求,使學生在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在道德的知情意行各個層面獲得主動健康的發展。學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挖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潛能,積極為學生展示才能搭建舞臺。學校要發揮共青團、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體性德育活動,形成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體性德育格局。在學生學習、性格、性別等因素優勢互補的前提下,組建學生學習共同體的機制,加強同伴之間相互教育的功能。以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加強學生主動發展的意識,讓每個學生樹立科學的心理健康觀,提高自我意識水平,能夠主動自主地發展;同時,鼓勵學生互相溝通,尋找伙伴幫助,及時解除心理困惑,獲得健康成長。

2.以學生活動為載體,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寓德育于實踐,以活動促品格,強化學生的道德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認識道德的價值并積極行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做到德育活動的“主題化、層次化、系列化”,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培養規則意識、合作能力等。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社會考察和社會志愿者活動,通過活動來讓學生獲得社會生活、組織協調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經驗。

3.以家校合作為基礎,完善德育網絡。在現代學校制度框架下,構建學生與家庭相互融合的學校教育“聯動體”,形成教育合力,提升育人效果。建立“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義工”制度,努力“把家長培養成教師的助教”。定期組織家長開展育兒學習活動,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利用班級博客、校刊、家校通等方式,構建家校互動平臺,及時溝通學校教學和學生管理信息。深化班級親子活動、小組親子活動和家庭親子活動,促進親子溝通,改進親子關系。嘗試把家長會開到社區,激發家長關注學生和學校發展、參與學校活動的熱情。

四、從“優質教師”到“名師團隊”——打造名師自培體系

優質學校的教師隊伍不能滿足于有幾個優秀的教師,而是要注重通過自主培育打造教師團隊。教師的專業成長環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優秀教師需要通過自主培育從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磨礪出來。學校組織環境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往往缺少合作意識,而這恰恰是一所學校走向優質的主要障礙。因此,通過有效的策略打造“名師團隊”,引導教師團結合作,是創建優質學校的關鍵。

1.形成與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教師培養體系。完善學校教師培養體系,分析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推動教師發展。一是加強教師教學檔案建設,進行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研究。通過教師教學檔案袋的建設,使教師評價更具真實性、全面性、發展性,便于展現教師能力和發現教師成長歷程中具有一定規律性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促使教師專業發展。以執教時間、行為特質表現為維度,開展教師發展階段的研究,揭示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律,并制定培訓和促進策略。二是編制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手冊,專門記錄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足跡,全面搜集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引導教師自主個性發展。

2.打造富有歸屬感的“名師團隊”。加快名師隊伍建設,確定名師培養對象,積極整合優質資源助力名師成長,落實個性化培養,強化目標管理與跟蹤輔導,形成教師鮮明的教育教學特色,增強教師在區域內示范和引領教學改革的能力。以培養專家型名師為龍頭帶動,以“名師工作室”、“名師論壇”和“名師大講堂”等途徑,充分發揮名師群體的導向、示范和輻射作用,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幫助名師總結教育教學經驗,鼓勵著書立說,形成個人鮮明的教育教學主張和教學風格。在培育名師的基礎上,鼓勵名師開展傳幫帶行動,通過具體的雙向責任與計劃,深入開展聽課、評課等青年教師培養制度,努力構建各學科教師結構梯隊,發揮了名師在校內外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強教研組、備課組建設,重視對集體的整體評價,淡化針對個人的評價,倡導整體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五、從“務虛”科研到“務實”科研——追求科研實效,建立學習型學校

我們知道一定的學校管理模式總是與一定的學校發展水平相適應,學校管理水平是否適應學校發展,關鍵要看是否從根本上提升了學校效能。學校發展處于較高層次發展階段的時候,就需要構建學習型學校管理模式。加強學校科研,形成學習、研究的整體氛圍,是建立學習型學校的關鍵。另外,科研對學校發展以及名師培育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當然,加強科研要避免追求大而空的務虛性的課題,而是要加強對學校教育教學具體問題的研究,追求實效性。

1.建立基于學校教育教學問題的科研機制。學校科研是對教育實踐的科學研究和開發,是對教育規律的探索和把握,其功能在于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促進學校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因此,學校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在于改進教育教學實踐,主要陣地在課堂教學,主要任務是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

2.成立科研師訓處(中心),全面負責科研、教研、教師培訓事宜。目前,在一些優質學校,為了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動力,都通過設置專門的科研管理機構,強化科研管理。通過專設的科研管理機構把學校科研、教研以及教師培訓整合起來,實現科研、教研為教師專業成長、課堂教學創新服務的機制。

3.打造核心科研團隊。改變以往研究內容分散,力量不足,資源耗費大的個體科研局面。通過核心課題來培養參與人員的科研意識、技能和開拓其視野,為以后開展個體研究提供經驗。以核心課題營造科研團隊,鼓勵并支持在保證科學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個人申報和主持課題研究工作不發生抵觸。

4.注重與高校以及教育研究機構的合作。高校以及教育研究機構有專門的科研人員,他們都是從事教育學和心理學教科研方面專業人員,有良好的科研素質。學校要善于利用這些力量指導學校科研,推動教師與專家在學校教育教學層面上的合作,使理論與實踐真正走向融合,實現科研成果在具體教育教學上的落實。

參考文獻

[1] 薩喬萬尼.道德領導——抵及學校改善的核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

關鍵詞:教學指導;備課;內容;方法;組織;高效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6-0031-03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而高效課堂是體育教學追求的永恒樣態。為了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幫助教師準確、全面地理解國家課程標準內容,嚴格貫徹落實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幫助教師切實解決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典型的、具體的、操作性的問題, 2013年寧夏教育廳組織骨干體育教師和教研員研制了《義務教育小學、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以下簡稱《教學指導》)一書。

《教學指導》的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計劃和課堂常規提出總括的教學要求。第二部分是教學實施建議,重點結合案例對各個水平的田徑、體操、球類、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提出具體的教學要求。第三部分附錄則為教師提供了實用性較強的單元及課時教學計劃資源。《教學指導》在寧夏的全面實施,規范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保證了體育教學的質量。[1]

一、以《教學指導》為引領,追求備課的高效

認真備課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保證,教師只有備好課才能夠更好地駕馭課堂,從而在教學上做到融會貫通、得心應手。為此,《教學指導》要求教師必須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教師用書》的相關內容,通過多種形式的備課去合理設計學年、學期、單元和課時的教學計劃。

1.懸掛式備課,夯實教學設計的穩固基礎

教師備課的情況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樣態和品質。通過備課,教師將教學理念、經驗和教材等主觀認知,對接學情、器材和環境等客觀條件,并展現教師的設計能力和水平。在這個教學行為建構過程中,教師通過總結自身教學經驗和學習他人先進經驗所掌握的教學設計樣本,往往決定了教師教學設計最終呈現的方案質量。為此,《教學指導》中選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性、操作性和先進性的教學設計作為教師的設計藍本,這種建立在優秀設計案例基礎上的懸掛式備課模式,有效夯實了教師教學設計的穩固基礎,提高了教師教學O計的效率和成效。

2.捆綁式備課,生成教學設計的多元結構

在教育均衡化發展的訴求下,除了要力爭不同區域和層級學校的教育均衡發展,更要確保同一所學校體育教學的基本質量。而體育教研組是學校體育工作中最富有生機活力的策劃執行團隊,其業務協作的層面、頻度和質量,直接制約著一所學校體育教學的具體情況。推動體育教師在教研組的平臺上借鑒優秀教學設計藍本進行二次創造,既可以增加優秀案例的可行性和針對性,還可以不斷提升教師的學習創造能力。由于教師的知識基礎、學習層次和工作閱歷各有不同,加之教學對象之間存在的可能差異,使得體育教師的二次設計具有鮮明的師本特征和適切特性。這樣的教研組內借鑒創新的捆綁式備課,必然會呈現出同課異構等多元設計結構,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水平。

3.主題式備課,優化教學設計的主備方案

主題式集體備課是基層體育教研組在教學準備過程中的常用模式,它有利于教師之間揚長避短、互相促進和提高時效。盡管一般學校里任教同一個年級的體育教師往往較少,集體備課時教師間的同一性課題也會較少,但教師們對于不同學習水平之間的同類教材仍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儲備。為此,應倡導教研組進行主題式備課,設立統一的備課主題,并安排教師輪次主持備課。主備教師個人課前說課,然后其余組員提出意見和反饋。這樣既能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將教學設計提升到理想化層級,還有利于教師從學生發展角度審視不同學習水平間的教學區分,而且主題式備課資源的積累將不斷提高整個教研組的設計水平。[2]

二、以《教學指導》為引領,追求教學內容的高效

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教學指導》要求教師根據學習目標來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注意把運動技能的學習和發展學生的體能有機地結合起來。

1.重視運動技能,突出教學內容的工具性

體育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而身體練習是體育教學的主要手段。體育教學的實踐性使得運動技能學習成為教學內容選擇的重要關注點,不具備技能性或低技能的教學內容既不符合課程標準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圍繞運動技能主線,突出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的即時教學效果是監督、評價和引領課堂效能的客觀選擇。教學內容的高效體現在達成教學目標、執行教學流程和實現教學效果的高效能上,這些即時性的信息反饋能夠客觀反映教學內容的高效性。為此,《教學指導》根據寧夏體育教學實際和中小學生的特點,要求教師因時、因地、因陋就簡地開展《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建議的田徑、體操和球類等運動技能內容教學。

2.關注體質健康,強化教學內容的功能性

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增進學生健康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主要目標,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3]。為此,必須關注教學內容對增進學生健康和促進體質發展方面的效用。這是因為學生健康狀態和體質水平具有發展性,強化教學內容的長時效用對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外部獲得具有積極意義。而從體育教學的角度來看,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運動強度低下的內容都不宜選入體育實踐課教學。如果確是現實所需,可考慮將這些內容作為課外拓展內容。否則,無論如何提高課堂練習密度,學生所能獲得的體質提升效果都十分有限。教師應在運動技能教學的同時,在教學中合理安排多種多樣發展學生體能的練習內容。

3.傳承體育文化,彰顯教學內容的教育性

體育文化的形成不僅是人們體育活動的長期積淀,還是體育繁榮發展的必然產物。體育文化往往具有區域性、連續性和趨向性,傳承民族體育文化對我區學校體育工作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此,《教學指導》倡導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與教材時,靈活選擇和合理運用具有寧夏地域特色和傳統的穆林扇、踏腳、回回斬馬刀、魚尾劍等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活動,以彰顯教學內容的遠期效應。通過民族體育內容的教學化處理,對擴充體育教學的多元價值和提升體育教學的更高效能成效顯著。這既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同時這也是核心素養在體育教學中的真實體現。

三、以《教學指導》為引領,追求教學方法的高效

《教學指導》要求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習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運動基礎,合理選擇和高效運用有利于促進學生體育與健康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

1.針對學生基礎,增強教法運用的適切性

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運動能力和認知水平,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法與學法創新,調動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積極性。盡管教學法的分類和名稱眾說紛紜,但教學法的運用對象都指向課堂教學的師生,其運用訴求都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目標和任務的完成情況最終又由學生學習成效加以展現,故教學方法選擇和運用的適切性直接關乎教學效能。從教學法構成的本質上來講,每種教學法都是為了達成特殊目的而存在,也都有能夠發揮教學效能和作用價值的適用區間。這使得教師在教學中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法勢在必行,以避免出現過度講解、過度細分和過度傳授等低效課堂。

2.著眼學生發展,提高學法運用的有效性

學生發展是評價教學效能的基本依據。這是因為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師教授的內容進度和教學態度,而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有沒有學到知識和學到何種程度。知識傳授上有效的教學是有效教學的開始,但遠非真正意義上的的有效教學[4]。有效教學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使學生積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樂于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為此,教師要有效地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學法,創設符合學生特點的民主和諧的體育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體驗、思考和探索體育與健康知識及運動技能方法,培養學生應對問題、自我鍛煉和交往合作等能力。

3.重視學生差異,注重教學方法的普適性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基礎、運動能力和認知水平是存在一定差異的,這種差異的離散程度常常隨著學生體育學習水平的提高而加大。當學生差異大到足以影響教學組織安排和目標達成時,教師就必須采取實質性的教學調控以順利完成教學流程和任務。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差異并注重教學方法的普適性,優先選擇每個學生都能夠從中獲取學習信息的教學法。而后在教學方法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和區別對待。特別要關注體育學困生,有針對性地轉換教學方法以提高他們的自尊和自信,促進每一個學生身心更好地發展。

四、以《教學指導》為引領,追求教學組織的高效

良好的課堂教學組織是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教學的先決條件,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保障。有效的教學組織管理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組織好課堂教學有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便于教師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圍繞教學任務,明確教學組織的目的性

體育教學組織是教師借助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并將教學方法和手段具體化的實踐流程和方法形式。教學組織的展開就是教師實現教學設計和預期效果的過程,故教W組織具有高度的活動預設性和行為目的性。為此,教師圍繞教學任務進一步明確教學組織的目的性,有利于提升教學組織行為的指向性和高效性。《教學指導》要求教師在體育教學組織上通過“合作化”形式來構建高效課堂,具體為以教學組織方法多樣化為形式,以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和積極性為要求,以學生獲取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方法習慣等多元效能為目標。

2.精簡教學流程,提高教學組織的時效性

教學組織本身并不具備特有的教學價值,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教學組織流程越是精簡越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頻繁的組織調動不僅浪費大量的教學時間,還會干擾學生的學習認知進程。為此,《教學指導》要求教師精簡教學流程以提高教學組織的時效性,從而讓學生在具體的體育學習中能達到一定程度的知識厚積、破難解疑和能力提高,實現組織高效和方法優化的高效課堂。它不但可以使學生樂學和增長能力,還可以使老師樂教和提高水平,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3.優化教學安排,確保教學組織的安全性

教學安全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前提,讓學生安全地學習是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基本保障。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組織不但決定著教學效能,還高度關系著教學安全。從必要的保護幫助安排,到具體的行進路線和間隔距離的設定,再到練習次序和動作方法的說明,任何一個教學組織環節的不合理和不到位都可能釀成教學事故,造成教學的負效果。《教學指導》要求教師必須合理進行安全預設并積極進行教學反思,避免因教學組織不當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確保教學組織的安全性。

《教學指導》實施三年來,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明顯的改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歷練,學生綜合素質普遍得到培養和發展,學校體育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地提升。實踐表明,《教學指導》體現了課程標準修訂后的基本要求,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對建設“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我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秦春梅.義務教育學科教學指導小學、初中體育與健康[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9.

[2]王德剛,潘燕娜.體育教師畏懼執教展評課的問題分析和應對建議[J].體育教學,2016(10):28-30.

第10篇

農業現代化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農廣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應堅持把建設一支專業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隊伍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實力為中心,以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為重點,與時俱進,創新求變,努力造就一支愛崗敬業、德能兼備、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職教師隊伍。

根據教師的個體差異,可以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職教師的培養和管理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具體從培養四支隊伍入手,不斷提升專職教師整體實力。

一、相輔相成,三個階段規劃教師成長之路

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效能、專業化發展的教師隊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既要橫向對比,又要縱向提高,每個階段都有它特有的要求和方式。

(一)初級成長階段――農廣校的后備力量

在初級成長階段,教師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少系統的專業知識,二是缺少實踐操作技能,三是缺少豐富的教學經驗。在對他們的培養過程中,應遵循六字原則,即“聽、觀、進、派、扶、評”,全力打造農廣校的后備力量。

聽:安排他們聽取專家教授講座。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開班過程中,組織教師和學員一起參與培訓,以“職業菜鳥”的姿態加入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隊伍中;觀:參加觀摩教學活動,建立標桿引領機制,充分發揮專兼職教師和骨干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進:安排他們走進農業生產一線,走進實踐指導現場,為指導生產實踐的專家當“助教”,學習實踐技能,積累實踐教學經驗;派:把他們委派到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家中,進行模擬實踐,以當事人的身份參與其中,身臨其境“體察民情”;扶:采取一對一幫扶形式,以老帶新,師徒結對;評:適時的督促和考評,使教師了解自己的成績和不足,促其快速“成長”。

(二)發展提升階段――農廣校的中堅力量

這個階段的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基礎和經驗,但理論知識儲備還不充分,實踐指導能力也有欠缺,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對他們的培養要更加細化和具有實效性。可以通過“研討、實戰、會診、充電、定位”一條龍方式重點培養。

研討:農廣校應每年定期開展教學公開課,組織相關教師召開專題研討會,結合當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課程,確定講課內容,教師根據所定范圍,自由選擇備課科目;實戰:教師通過上臺展示,不僅鍛煉自身教學能力,還能借鑒他人優點,查找自身不足;會診:學校根據教師的課堂表現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找出教學中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再通過反思來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充電:教師針對自身的薄弱環節,可通過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實踐頻率、聆聽專題講座等不同形式和渠道,彌補不足,攻克難關;定位:教師經過反思、補充、提高,進行第二次匯報演講,學校通過教師們展示的優勢和特色,對教師進行“定位”,即每位教師適合哪種科目哪種類型的教學,進行專項培養。

(三)成熟創新階段――農廣校的導航力量

這部分教師是多年奮戰在農業戰線上的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專業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農廣校應積極搭建平臺,著力發揮和保護這部分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督促教師不斷加強自身修煉,主動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教育課題研究、精品課建設、培訓教材編寫、專業教師團隊建設、農業生產一線技術服務等項目,更要發揮傳幫帶作用,帶動處于初級成長階段和發展提升階段的教師日臻成熟,逐步成為骨干教師。

二、齊頭并進,四支隊伍共筑師資建設之基

不論教師處于哪個培養階段,由于個體差異,每位教師的個人素質和能力不盡相同,對工作的目標和要求也存在差距,因此,農廣校要知人善用,因材施教,打造不同層次的專職教師隊伍。

(一)打造業務精良的理論教學師資隊伍

農廣校應該把專業理論水平高、語言表達能力強,熱愛教學工作但生產實踐經驗不足的教師精選出來,組成專職的理論教學教師隊伍,主要負責講解農村法律法規、農產品質量安全、創業激勵與創業風險規避、合作社注冊規程等課程。學校通過業務學習、教學觀摩、說課大賽及教案課件評比等活動,著力培養一支“精品”理論教學師資隊伍。

(二)打造實力超群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既要考量教師的綜合素質,又要挖掘教師的顯著特征。有些教師雖然理論水平還有欠缺,但是他們有一套“拿手’的技術或技能。例如拖拉機使用與維修、農產品加工制作、草編手工藝、特色蔬菜種植等等。農廣校在師資培養上,應繼續“放大”這部分教師的專業優勢,創造機會讓他們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系統的專項技術,經過專業的崗前培訓,逐步成為專門從事實踐教學的一線教師。

(三)打造文武雙全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雙師型”作為“更高層次”的教師類型,是今后農廣校要著力培養的教師人群。一是“雙證書”培養。鼓勵教師既要考取教育部門認可的普通教師職業資格證書,又能取得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通過應試,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二是“雙職稱”。在取得教師職業技術職稱的基礎上,努力獲取其他職業的技術職稱,二者兼得,相輔相成;三是“雙素質”。既具備勝任專業理論課教學,又具指導實踐教學的素質。

(四)打造優秀盡責的班主任隊伍

第11篇

諾基亞已經在目標國家建立了九顆人造衛星設計工作室,旨在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研制不同的產品。將全球總潮流與各市場的具體特征結合起來。

今年9月下旬,諾基亞將為這些新興市場量身定做的七款手機。諾基亞設計總監Antti Kujala積極策劃了這個項目。他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接受了《商業周刊》記者的采訪,暢談了諾基亞面對不同的國家市場時在設計上的細微差別,并對未來手機的設計潮流進行了大膽的預測。

從人種學角度來設計新產品

《商業周刊》記者(以下簡稱問):在諾基亞全球多樣化設計策略中,人種學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Antti Kujala(以下簡稱答):諾基亞擁有一支超過250人的設計團隊,包括圖形設計師、工業設計師、顏色及材質專家、心理學家、研究人員、人類學家和技術專家7類人才。

我們的人類學家們從人類行為學的角度去研究,預測未來會是怎么樣的。他們研究全球各國的人――他們的行為方式、如何交流、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與他們密切相關的事情。這就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發現可能會影響移動通信新格局的早期信號。我們的設計者經常去各國深入觀察和了解。并將他的發現與洞察跟產品設計師們分享,這樣往往會激發設計師們的靈感,使他們產生新的創意。

我們有著一支高效能的設計團隊,他們能預測未來5到15年手機行業的發展趨勢,提出發人深思的想法,研究和預測整個社會的宏觀潮流。

我們也有實力雄厚的研發團隊。它既著眼于長期、宏大的社會趨勢,也立足于顏色、款式和材質等短期的時尚潮流。我們找出某個國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潮流,同時我們也努力挖掘各個國家在生活方式上的相似性和全球性的趨勢。實際上,這就是指有本地化色彩、外觀材質和墻紙、服務、鈴聲等用戶界面的內容。在對于新興市場的研究中,一個很大的發現就是每個用戶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

設計以人為本

問:諾基亞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廣告語是“科技以人為本”,那么在具體的產品設計中又是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呢?

答:現在世界上有63億人口,其中30億人擁有手機,到2010年,全世界會有40億人享受到移動通信的便利。在今后幾年內,將會有10億人第一次用手機。我們既要了解消費者的相同之處,也要了解他們的不同之處。

作為我們這樣一個全球的手機制造商,必須去理解全世界消費者的使用和行為習慣,知道今后手機的設計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方向,這都是我們的人類學家們要研究的東西。目前,就是使產品更多地體現出地方化特色來。我們經常會深入到各個市場中去,與消費者進行交流,問他們為什么要買這款手機?是喜歡它的外觀?覺得它環保?還是比較便于操作?我們把消費者的喜好融入到我們的設計中去,也更易于我們的產品走向市場。

瞄準新興市場

問:以印度和中國為例,諾基亞在這兩大市場推出的手機產品有何不同?

答:在印度,人們有著強烈的購買欲。他們很關心外形、款式以及一款手機呈現的質量。而且,在印度,擁有手機并不單單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還代表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前進。

而在中國,消費者首先考慮的是價格因素,所以價格的定位非常講究。非洲的情況也差不多。我們下一步要做的重點工作就是去了解這種全球不同的特性,并將之融入到產品的功能和用途的設計中去。

問:針對新興市場,你們怎樣將全球最時尚的設計理念融入到低端手機之中?

答:拿比較低端的諾基亞2630來說吧。我們的目的是設計一種以款式和時尚為主的手機,所以采用了與其他產品類似的圓滑設計,同時保持價格適中,保證當地用戶支付得起。此外市場上很多低端手機外形相似,令人一見就產生“低檔”的感覺,因此我們在這方面也十分留意,盡量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

我們把這款手機改成圓形的邊,背面是彎曲的,這樣拿在手里就會很漂亮。我們也使用顏色的對比來制造圓形的平滑的外觀和感覺。它是我們外觀最小巧的一款手機。

問:諾基亞在新興市場研究上有什么驚喜嗎?

答:多年來,我們的人類學家一直在研究,在比較偏遠的山村,人們是如何克服日常生活的交流障礙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成本,他們往往一家人甚至一個村子的人共用同一部手機。

問:這個新發現對于手機的設計有什么影響?

答:首先這變革了諾基亞的觀點,以前我們的潛意識里一直都認為一部手機只能有一個主人。我們設計出了諾基亞1200和諾基亞1208,其特點就是可以多個用戶共享使用。這兩款手機都很耐用,足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使用需求。我們添加了可共享的住址名冊,便于家庭中或者村里的每個成員都能保存自己的聯絡人和號碼而不至于相互干擾。另外,這兩款手機還有電話追蹤功能,讓人們能夠預設好每次通話的時間和費用。

同時,它們還有著一些特性來保護自己――無縫的鍵盤保護鍵盤之間不進灰塵,特殊的抓握區又使得即使在天熱的時候也比較容易拿,而不至于太滑。

同時設計者們還在醞釀一些新的創意。這兩款手機都有一個可觸摸的手電筒(以防能量不足),有著不同的語言版本,還有演示模型,使得沒有使用過手機或者很少使用手機的人也能很快學會使用它。

問:您已經宣布,將要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建一個新的人造衛星工作室。你們會和當地的設計者合作嗎?

第12篇

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當下,中國人為所有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貼上正能量標簽。它已經上升為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符號,與我們的情感深深相系,表達著我們的渴望,我們的期待。

國家總督學柳斌曾指出,“辦好中小學教育,要靠廣大教師,要靠教師的領班人――校長,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那么,一名中學校長需要哪方面的正能量,才能使學校邁向成功,也使自身步入一個新的人生高度呢?

一、明確遠大卓越的辦學目標

一個校長,想要在教育上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明確遠大卓越的目標。有了遠大的辦學目標更需矢志不渝地努力去實現它。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兼職教授陳孝彬強調,辦學目標首先反映的是校長的目標,一個人追求的目標有多大,他所能被激發的能量就有多大。這就映襯了那句名言: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校長成功實現遠大目標的正能量來自于“追求卓越”的辦學思想,具有“追求卓越”的辦學思想的校長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不管面對多大困難,都會永遠屹立不倒,勇往直前。當然,作為一個校長,為自己的學校制定的辦學目標既要遠大,更要合法規理、更合本校情。

二、建設團結協作的精英團隊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校長不是萬能的,校長要有成功的正能量,就得建設一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精英團隊。

學校精英團隊主要指校長領導下各中層職能部門的一個個群體。不少學校中層群體多是簡單的分類,各行其道,各管各事,群體間缺少溝通合作,更有甚者爭權奪利,互相扯皮,給學校工作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建設精英團隊,可以通過民主推薦、公開競聘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組成一支高效能的中層領導隊伍,以“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機制,將這支隊伍鍛造成為“需時用我,用我必成”、彼此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共謀大業的團隊,這是校長加強學校高效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

三、做大做強品牌學校

每到開學之初,一些名牌學校就門庭若市、熱鬧非凡,一些名氣小的學校門可羅雀、冷冷清清,這是為什么?答案就是有無品牌效應的問題。校長要有成功的正能量就要做大做強品牌學校。

品牌學校是社會對具有一定知名度、辦學美譽度的學校綜合內涵的概括。它雖然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卻具有巨大的社會效應。一所學校如沒有屬于自己的出色品牌,那是很難服眾的。學校的品牌價值是社會對學校整體實力的全面反映,是與學校品牌相聯系的品牌資產的總和。其中學校品牌價值內涵是學校品牌價值的核心部分,它反映了學校品牌的內在價值。它是靠長期積累形成的,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得以提升。學校品牌價值的擴展部分,反映了學校品牌內在價值的影響力和滲透力。

所以說,學校品牌效應就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資源,每一個成功的校長都應該重視學校的社會形象,重視“品牌”建設,考慮怎么樣才能使自己的學校成為品牌學校,打出自己的品牌優勢,增加自身的正能量。

四、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為本”意識

要做一名成功的校長,就要牢固樹立“質量立校”的意識,不能片面地把注意力放在瑣事上,而放棄學校的中心工作。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薄弱學校通過加強教學管理,提高了教學質量。完善教研機制,提高了教研質量。

而少數相對牌子硬的校長,躺在老牌子上過日子,放松管理,好人主義漫行,以不得罪人即可,得過且過,總認為大門一開,學生就會蜂擁而進。殊不知,一進一退,中考或高考成績一出來,有人歡喜有人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老牌學校的生源向新興學校流動的現象。

要提升自己的正能量,校長什么時候都不能忘卻“質量立校”的意識。

五、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辦出各自的特色。”

辦學特色,則是指學校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明顯有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的辦學風格或獨到的辦學理念以及在人才培養和校園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一般而言,名牌學校擁有各方面的優勢,不太會擔憂生源和升學問題。但有些普通學校,由于歷史或地域等問題,很難在升學率方面和名牌學校相抗衡,所以普通學校的校長就可以考慮在特色方面大做文章。

因為辦學特色既可以反映出學校管理的整體優勢,也可以體現一個或幾個方面的獨特優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校長的辦學意圖和管理風格的體現,校長應根據自己學校的生源和師資特點,選擇一條特色的發展之路。

擁有圖音特色的學校,就走藝術大道;體育力量雄厚的學校,就偏重于輸送體育人才;文體兼顧的學校,更可考慮文體齊頭并進。招生時有意識地偏重于某方面的生源,如師資力量不足,可以通過本校挖掘、外部引進、外聘等增強師資力量。

總之,一句話,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

六、勇于創新、力求變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民族素質的提高、創新精神的培養關鍵在教育,教育能否搞好,首先取決于校長的創新意識。

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曾說過:“如果校長本人都沒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話,又怎么可能帶出一支有創新精神的教職員工隊伍、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呢?”

所以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校長要以一種嶄新的教育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把握時代的潮流,在課改上做文章,在創新上求出路,才能保證學校的課改之路走在時代的前列,創辦出自己的創新型學校,從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可以說,一位校長是否具有創新精神,從某種角度表明這所學校是否富有朝氣、充滿自信、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七、 重視名師,培養名師

教育要發展,教師是關鍵,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基礎和保證。

教師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體,教師的水平如何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關鍵,更是能否成為名校的基礎。正確認識教師的地位,尤其重視名師地位,把握新時期教育管理的特征,更新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應成為一校之長對教師管理的新方向。

很多家長、學生就是奔著名師的頭銜而去的,學校里的名師效應可見一斑。所以應當通過建立良好的競爭機制,加強與外界的廣泛聯系,培養和引進名師,還要留住名師。

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而名師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中堅力量。因此,加強對教師隊伍,尤其是名師的管理、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創建名校,必先培育名師。

八、關注和培養優質生源

生源素質總體較差,優生數少,是長期以來制約許多薄弱學校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些學校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自個體戶家庭,家長忙于生計奔波,真正關注子女成長的不多,這些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動機缺乏,學習品質和習慣較差。可以說,優質生源的缺乏已成為制約薄弱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

所以,校長要從小學、初中開始,加強同生源所在社區、學校的聯系,加強優秀學生培養,擴大優質生源面。培養和留住優質生源,對擴大學校辦學影響力和提升學校的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九、提高科研意識

“科研服務教學,科研提升品牌”,教育科研是學校改革和發展的原動力。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校長自身是否有科研意識,校長對科研的興趣大小,對科研投入的多少,有可能決定著課改能走多遠。一所學校,要想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不斷壯大,就必須把教育科研作為先導。

“打鐵還要自身硬”,校長也應該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不管是從科研思路的確立,科研課題的確定,還是到科研活動的組織,科研結果的推廣等等,都要求校長必須懂得科研、熟悉科研、精通科研,并身體力行地引導廣大教職工去實施。因此,校長只有注重教育科研,既做一名實踐的思考者,又做一名思考的實踐者,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帶領全校教師大興科研之風,方能真正提升學校的內在品質。

十、加強校園的文化環境建設

學校文化是學校中形成的特別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的品牌,是學校持續發展持久的動力。一個學校若想長久發展,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打造自身的特色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一種強有力的黏合劑,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松散的學校各系統連接在一起,統一指導學校的各類教育活動,它對學校的全體師生員工有導向、約束、激勵、凝聚、教育等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把學校管理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更可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催人奮進。

“教好一個學生,溫暖一個家庭;辦好一所學校,造福一方社會”,學校興亦校長,敗亦校長,一個成功的校長是教育系統不可多得的財富,是一所學校師生彌足珍貴的希望。

所以說校長身上的擔子任重而道遠,校長提升自身的正能量是邁向成功之路的保證。

參考文獻

[1]何華宇.變革學校管理的時代選擇[J].中小學校長,2009(9).

[2]童學敏等.名校行政管理的細節力[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莆田市| 广德县| 康保县| 阳高县| 乌海市| 石林| 东至县| 将乐县| 莲花县| 临安市| 扎兰屯市| 临海市| 湛江市| 新龙县| 大邑县| 苍梧县| 壤塘县| 永宁县| 普陀区| 綦江县| 华阴市| 应城市| 平谷区| 安达市| 土默特左旗| 丹东市| 葫芦岛市| 同心县| 邛崃市| 剑川县| 宿迁市| 蒙城县| 凉城县| 永顺县| 德惠市| 中宁县| 东辽县| 张家界市| 庆安县| 喜德县|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