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6: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前塵往事不可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滿分作文一
永遠的譚嗣同
(一百年前,譚嗣同為變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滄海浮生、歲月如潮,譚嗣同永在時間里輪回,吾國吾民永遠銘記。)
春風無色黯河山,東航不敢望馬關
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鳥
國破方知人種賤,不忍看
連年戰亂烽火寒,三軍揮淚灑臺灣
青山幽徑橫尸骨,驛路橋邊聞鬼哭。
百年風雨血倒流,青山白骨無人收
金鑾殿內郁蒼蒼,君臣相顧淚沾裳
何處猶唱曲,一曲悲歌訴興亡
亡國條約亡國恨,何堪此時亡國聲
回首故國與山川,滿目蒼夷有誰憐?
南海舉子萬言書,石破天驚動地文
陳述維新與變法,雪雨紛紛繞宮門
巨風吹浪紫焰開,雷霆波涌向天拍
皇都少年與袖斗,喚得日月不沉淪
提倡西學廢科舉,西宮太后淚如雨
祖宗之法不能變,亡國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臺,風卷落花掃芳塵。
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紅
嗣同今年三十余,從此不見結發妻
國之昌盛需流血,流血請從嗣同始。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場吟哦萬人驚,三十三年化碧土
黃河嗚咽向天注,抽刀一斷斷紅塵
可憐閨妻守空房,夜聞黃梅雨敲窗。
花冠不整小窗開,疑是君郎化蝶來
但見池塘淡淡風,煙柳何處覓郎蹤
小徑一片殘花色,不是花紅是血紅
卻把相思入哀箏,怨曲重招斷頭魂
曲中有恨細細思,君在黃泉可聞知?
纖指玉手十三弦,破鏡分飛幽恨傳
賤妾獨剪巴山雨,暮雨朝云血杜鵑
恍然湖上有歸船,一簾幽夢半湖萍
聞君江上和琴聲,翻作蝴蝶澆風鈴
朱弦琴聲九天來,風吹庭竹蒙玉塵
陰陽相隔分歧路,和妻淺唱回五聲
曲終人散魂已遠,畫船東去櫓聲遲
攀折柳條題血書,隨江悠悠隨君王
隨著風的撫摸,她走完今世的最后一分鐘,她的魂魄漸漸離開了她的身體,兩世的往事慢慢浮現在眼前······
他,是她在仙界相識的。在仙界,他鼎鼎大名,而她,只是一個剛剛成仙的小妖,不懂仙情事故,不懂仙人要干什么,總之什么都不懂,每天依舊像從前一樣玩。那天,是他們第一次相遇,在瞬間,月老就把紅線系在他們身上,綁的那么緊,以至于他們都在自己心中印上對方的樣子再也不能忘記。至今小妖依舊記得第一次見面時的時間靜止的感覺,記得班會課上的鼓勵。小妖什么都不懂,不懂學習仙法,不知每天要練習,所以她的仙術最差,但他并不嫌棄她,只是一直壓在心底,并未向她表白。一段時間后他決定追小妖,那天是仙法實驗課,小妖去實驗室,他也跟著進去了。但是小妖進錯了房間,等小妖發現時,小妖跑回了原來的實驗室,但他沒有跟去,小妖心中一陣難過,原來他不知道其實小妖在第一節課就把座位選在他前面一組最旁邊一個,默默的看他做實驗認真的樣子。他不知道,他不知道!高傲的小妖受傷了,只是小妖不知他為了小妖拒絕了追自己的仙子,放棄他們之間的差距而默默的想著小妖,他也是高傲的,所以他選擇放棄。一段情,要么是緣,要么是怨,就看你怎么處理,而小妖,什么都不懂,就算是緣最后也是怨,如果這時他們能徹底放棄也不會有日后的怨了…
那天,小妖在學法術上受到挫折,其他的仙人也有再追她的,她有些迷茫,不知所措,在不經意間感情外漏,雖只是一個動作,卻讓別的仙人看出了她的心思,過后的一天,小妖聽到他和那個看出小妖心思的仙人說,“我怎么了?”看出小妖心思的仙人意味深長的看了小妖一眼用大聲說:“因為你陷進去了。”很多年后小妖再想如果當初沒有逃避,沒那么容易放棄,沒有那么幼稚,結局又是怎樣,會不會改寫?當然誰也不知道。閑話少說,我們繼續來關注小妖。
小妖和仙人為什么會被月老的紅線拴這么緊?因為他們前世就已相識。前世,小妖是個剛剛成人形的妖,一個想要尋找完美的小妖,她不聽長輩的勸告,一心尋找完美。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一個老人,那個老人受了傷,老人向小妖說自己是被虎妖所傷,幸虧一個降妖人,把老人救了出來,老人趁虎妖和降妖人斗法的時候跑了出來,不過自己受了傷,現在走不動了,只好在這歇歇。小妖好心的低下身子去扶老人,這時,旁邊傳來一聲“小心!”小妖還未反應過來便感覺自己被什么抱住,然后便感覺自己身子一震。等小妖反映過來,才發現自己正在一個男子懷里,不禁羞的滿臉通紅。但她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她抬頭一看,早已沒有什么老人了,在她面前是一個大眼,還有一個血盆大口,頭上還有一個“王”字。原來是虎妖!小妖一陣驚恐,自己真是太大意了,如果被虎妖抓住,自己的百年道行一定全毀,而且自己小命不保!這時小妖感覺有什么東西滴在自己身上,一看,原來是那個救自己的人被虎妖所傷,血一滴滴滴在自己身上!不禁大叫起來“你受傷了!”在看到男子臉的瞬間,她不知為何感到時間靜止的感覺,但那個男子并未像小妖那樣,靜靜的,含情脈脈的看著她。
“哈哈!現在你也受傷了,看你怎么收我!”虎妖大叫!
“原來他是降妖人!”小妖心中一陣難受!降妖人輕輕的把小妖放在旁邊,然后就和虎妖斗起法,由于降妖人受了傷,漸漸弱下來,一旁的小妖急了,在一旁用自己的百年道行化作一陣狂風,吹的所有人都睜不開眼,小妖趁機帶走了降妖人。當和降妖人說話時小妖的心里總是那樣復雜,既高興又擔心。那天,當她與降妖人說話時,她看見降妖人眼中的血絲,她想著自己的事讓降妖人分心,讓降妖人為難,因為他們倆之間讓別人看來差距太大了。其實,那時小妖心中有自己的主意,不想和降妖人在一起,盡管她愛著降妖人。那時她從未向其他人表示自己真的性格,那時的她什么都不懂,除了兩個天天和她在一起的朋友,沒人了解她,所以沒人知道她的心事。在看著降妖人那眼中的血絲,小妖心痛了,她心也動了。那一刻,小妖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時的她,那時的他,永遠是最純潔的,訂格在那一刻,真的希望時間停留在這一秒,永遠,永遠!再次動心之后,降妖人知道小妖可能喜歡自己,這一次,降妖人決定放棄自己的理想去追小妖。小妖知道降妖人的心思,只是小妖還沒想好,她還要尋找屬于自己的完美,而不是現在把自己定格在這一刻,小妖是幼稚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使她一遇到一點困難就決定放棄這段感情。降妖人一直以為小妖心中還有其他人,以為有人再等小妖,因為小妖曾經說過,有妖追她,她答應了一個妖并和那個妖訂下約定,等小妖尋找到完美就和那個妖在一起。降妖人永遠不知小妖不會處理感情問題,那個約定不過是小妖被其他妖追煩了而想出來的解決方法,幼稚的小妖在沒遇到降妖人之前什么都不懂,認為愛情就是兩個人都不討厭對方而在一起,對小妖來說,誰都一樣,只是現在還不是時候。但小妖再次動心之后,忽然想和降妖人在一起。當她聯系到有約定的那只妖后,她要解除約定,畢竟那時是小妖不對,所以至今小妖也不再和那些朋友聯系,這是后話。但天意弄妖,那天小妖和降妖人開了第一次玩笑,其他人笑著看著他們。小妖也很開心,但降妖人卻只是笑,之后并未有其他行動。那天,其他人告訴小妖,降妖人怕別人說他。那一刻小妖不知所措,原來他怕別人說他,那還有什么意思?第二天的相遇時,小妖越想越難過,原來他是這樣的人,呵呵,那時小妖哭了,第一次哭的那么傷心…但一直就在她背后的 降妖人卻無動于衷,小妖第一次感到傷心的滋味,她忽然覺得自己真的好······那一刻她選擇了放棄,這是她第一次感到孤獨,但小妖未和其他朋友說起,只是獨自品嘗自己的無知,是她把降妖者看得太好了,降妖者是什么樣的人她不知道,就以為自己對他動心就是愛情,小妖第一次感到諷刺,那一刻,她明白了愛情不只是兩個人不討厭對方,更要兩個人都有一定的感情,彼此了解,這樣才能在一起。而她和他差距那么大,怎么可能在一起,以前追小妖的,小妖不同意時他們是不是也這么傷心?那一天晚上,小妖反省了很多,她知道自己和他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降妖人和妖怎么可以在一起,那一刻的小妖想放棄,那是她第一次送別人東西,第一次向別人表白。
愛一個人如果 你因為他哭過,就算當初你多愛他,哭過之后的裂痕也無法修復,只要一個被另一個傷過,那你們的愛情注定要有危機。
那時小妖又想放棄,她不再象從前那樣時時關注降妖人了,甚至開始懷疑他是否真愛自己,也不再相信自己會傷到他 。那一刻是小妖對自己的全盤否定,那時的她不懂什么是愛情,只是受了傷便否定一切,失去了原有的自信,也為輸掉這段愛情做鋪墊。
感情總是讓人無法捉摸的事,原本小妖以為自己已經放棄了,但過了一陣子,小妖的心又軟了,又開始想知道降妖人的消息。那天,降妖人的一個朋友當著降妖人的面問小妖是不是真哭了。其實小妖是一個不喜歡讓別人知道自己心事的妖,但那天小妖卻沒有否認,當小妖點頭后,小妖后悔了,但她又覺得這樣說開了也好,呵呵,真不知為什么世間所有的事總是這么矛盾,為什么總有這么多的悲歡離合,為什么總有這么多的是是非非,為什么都不能簡簡單單的度過?
原本簡簡單單的一段感情,如果是真愛,而且沒有第三者插足,那這段感情一定能持久,就算分分合合,最后也會走到一起。但一旦有第三者,這段感情就一定不會走下去,就算是真愛也一樣。因為真愛中兩個人太在意對方,希望對方高興,希望對方不委屈自己,希望對方能得到真的幸福,而且真心相愛的兩個人讓人捉摸不透,不知為何生氣,就算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誤會起來,誤會之后就會想得很多,當然小妖也不例外,只不過小妖不會把這些說出來,她會藏在心底,就越來越憂郁。而降妖人本身就很優秀,憂郁的小妖有些自卑,她不知降妖人愛的是她,所以在胡思亂想之后選擇離開,小妖和降妖人分開了,只是現在的小妖理智了,也知道自己錯過太多美麗的風景,自己本身就是為了尋找完美的,現在且因為這而放棄自己的信念,離自己的理想越來遠遠。最終小妖離開了,帶著空殼離開的,因為那時小妖已經沒有感情了,她把所有的心都留在了降妖人的身上,從此孤獨一生,別人不知道,只是小妖明白,她不可能再愛其他人了,因為她沒有心了。沒心之后的小妖很快老去,一個妖,寂寞的離開了,離開這個孤獨的世界······
幾百個春夏,幾百個秋冬,老去的小妖魂魄遇到一位仙人,此刻小妖已經沒有了前世的記憶,她是一個喝過孟婆湯的魂魄,因為在投胎轉世時被隧道里的一個時空吸了進去,所以變成了孤魂野鬼。仙人教他法術,助小妖成仙,也就有了開篇時的故事:重新遇見降妖人,也就是那位動心的仙人,我們就叫他安仙人。
小妖曾寫過自己的一些感受,而安仙人都有評價,小妖很開心,那些日子是她最開心的日子,盡管那時她還沒有原諒他,(在小妖遇見安仙人的第一眼時所有的記憶都回來了)但她的心一點一點的回來了,那些日子她每天都想寫些東西,但她忍住了,有時她寫下了她的感受,她的不舍,她的所有心事,但小妖只把這些放在自己的秘密中,從未告訴任何人,她把自己的心藏了起來,不讓別人知道。
時間過了,他們的感情漸漸升溫,原本以為幸福回到了小妖的身邊,她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所有完美,但天意弄仙,那天,小妖和安仙人聊天,其實小妖等了很久,但小妖沒有說,只是說自己因為要練法術所以才這么晚沒休息。但安仙人只是簡單的說了幾句,并沒有什么小妖想要的話,第二天,小妖和安仙人聊天,小妖問安仙人她是不是很霸道,又問安仙人對誰霸道,安仙人無意中說了句他對自己的前女友霸道,小妖一陣心痛,原來分開這么久,安仙人已經喜歡上別人了,雖然小妖已經經歷這么多,但她依舊是從前那個不容許有任何的背叛,她把自己的感受寫了出來,并沒有說什么原因,只是告訴自己不能放棄,但小妖還是沒有忍住,在安仙人給她鼓勵時,小妖說了句“謝謝”安仙人不知為何,但他也感覺到小妖對他的冷淡,就不再主動聯系小妖,小妖也以為安仙人已經喜歡上別人而不再聯系,幾個月后,當小妖聽到安仙人和前女友和好時,小妖的心再次破裂,最終灰飛煙滅.
灞橋不僅僅是一座別離之橋,語言之橋。灞橋的榮辱浮沉,與長安的興衰,時代的跌宕,相互應和。政治的轉向,商業的再造,文化的傳承與斷裂,國人心態的嬗變,都曾在這座橋上被命運生動地演繹。
立春前夜
灞橋著火的消息在長安城中鬧得沸沸揚揚,上千人趕到城外撲救,仍然只能眼睜睜看著火焰從東向西,像匹失控的烈馬在灞河之上銜枚疾走,一直淹沒了整座灞橋。
68歲的皇上為此勃然大怒,近臣們都知道,當朝皇帝王莽當然不是因為吝惜一座長橋。
灞橋燒毀的時間非常不合時宜,次日就是立春。灞橋自古被視為進出京城的要道,《雍錄》說,“此地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面入出、潼兩關者,路必由之。”在開春前夜,京城先折了門戶,無論如何都足以被視為不祥的征兆。何況,在王莽的時代,他和他的臣民們仍堅定地相信,所有災禍與異象,都絕非無緣無故。
這些猜測很快就應驗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帝國果然災象頻仍。蝗災再度爆發,蝗蟲鋪天蓋地直卷長安,連未央宮的殿閣上都爬滿蝗蟲。星座運行也出現異象,術士們都已知道天意難違,只能一再地搪塞王莽的追問。帝國的政局更加不堪,關東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數十萬流民涌入長安,盡管王莽下令賑災,卻遭到大臣陽奉陰違,災民中仍有十之七八餓死在街頭。這些失去生路的人們紛紛揭竿而起,赤眉軍先殺太師犧仲景尚,后殺更始將軍廉丹。王莽勉力維持十余年的帝國,終于像他自己一樣,變得老態龍鐘。這個自視為傳奇的老人,自己也正被惶惑日復一日地吞噬,對生命即將告終的恐慌,夾雜著對帝國前途的憂慮。他開始更加頻繁地求助于神道的力量,希望可以逆轉傾頹的時局。
災異在末世總會頻繁地發生,并經流民口口相傳而被無限夸大,最終匯聚成難以控制的力量。對于這些連鎖反應,寵信神道的王莽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他馬上擬詔,從三皇五帝、天地方位的角度來分析這次灞橋事件,說明灞橋之毀是天意,毀得合理,毀得及時。王莽為這一切找到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正以三年終冬絕滅霸駁之橋,欲以興成新室統一長存之道也。又戒此橋空東方之道。今東方歲荒民饑,道路不通,東岳太師亟科條,開東方諸倉,賑貸窮乏,以施仁道。其更名霸館為長存館,霸橋為長存橋。”以權謀之術登基的王莽,在人生的末年終于開始反思自己早年的武斷與莽撞,56歲時,他篡位稱帝,從此不斷頒布詔令――井田、奴婢私屬、五均六、改革幣制。這個醉心于周王朝制度的老人,試圖在他的時代重新恢復那些古老的傳統,“托古改制”。人們很難想象,如此激烈的變革主張,居然出自一個年近六十歲的老人之手;人們更難想象的是,這個亂世梟雄居然會在年近七十歲之時,再度全盤自己當初頒布的一系列詔令,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與這個混亂的世界和解。
伴隨著為灞橋改名的詔書,王莽又頒發了一系列新的治國舉措――廢除井田、奴婢、山澤、六之禁,甚至更為直接地提出,“即位以來詔令不便于民者皆收還之”。王莽開始逐一自己在十多年前定下的規章制度,他希望把灞橋之毀視為帝國的一個適時合理的轉機,重整旗鼓。他將灞橋改名長存橋,希望以安民之術取代王霸之道,為垂危的帝國尋找一線生機。
王莽之所以選定灞橋作為政治轉向的借口,說是巧合,其實也并非無緣無故。灞橋自修建伊始,就一直與王霸之道有著密切的關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稱霸西戎,迫使周王朝承認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改滋水為灞水,以證明自己治下的王圖霸業。四百年后,他的后裔嬴政在灞橋上為大將王翦送行,六十萬大軍旌麾東指,大破潼關,從此一統天下,成就“千古一帝”。二十年后,劉邦由灞橋入咸陽,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綬符節,降軹道旁。”
三代霸主奠定基業,都與灞橋有著曖昧的關聯,而開創新朝的王莽,同樣是制度的堅定信奉者。《漢書•王莽傳》說他,“以為制定,則天下自平,故銳思于制禮作樂,講合六經之說,公卿旦入暮出,議論連年不決”。然而,制度原本就無從解決所有具體的問題,何況,他面對的又是一個被黃老之學深深浸過的國度。王莽對制度的偏愛,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最令人矚目的是他從攝政到登基頻頻發起的四次貨幣改革,為了恢復古制,王莽發行了大量各種材質的貨幣,從金銀銅,到龜殼甚至貝殼,名目多達“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面對名目繁多、難于計算的新幣,百姓私下里仍使用漢朝的五銖錢,不料卻遭到王莽嚴刑處罰,動輒發配邊疆。頻繁的貨幣改革,王田制,私屬制,夾雜著意想不到的天災,終于令王莽不得不重新衡量過去數十年的所得與過失。他試圖柔化充斥著英雄主義和殺戮信仰的灞橋,他希望用長存橋的新命名來表示自己重定天下的決心。然而,時代卻已吝嗇地不肯留給老人回旋的余地。一年后,赤眉軍攻陷長安,69歲的王莽和他的理想,一道為亂軍撲殺。
王莽死去六百年后,長安仍是長安,長存橋的名字沒過多久又被改回灞橋。不過,灞橋還真的迎來了命運的轉向。那些為灞橋命名的前朝霸主們,都沒能最終決定這座長橋的命運。秦穆公不曾料到,身為“春秋五霸”,自己在軍事史上的意義,竟然遠遜于文化史上的地位。他只為兒孫們打下半壁江山,卻為后世留下層出不窮的典故,“秦晉之好”、“九方皋相馬”、“百里奚,五羊皮”、“穆公亡馬”……他命名灞水原本只是驕矜自夸,卻結出了意想不到的果實。漢朝以后,甚至灞河兩岸的整個區域都以“灞”為名,漢文帝將陵墓安放在這里,此地遂改名灞陵,從此,這里所有的過客與生民,都成為權力的守墓人。權力可以改變一條河與一座橋的名字,可以將一片河岸改為墓地,可以肆無忌憚地篡改歷史,然而,手無縛雞之力的詩人們,卻很快就會用那些纏綿悱惻的字句,輕而易舉地拗斷了君王們的權杖。
王粲的道路
總有人要踏上同一條路,或者同一座橋,即便相隔幾個王朝。
李白寓居長安時,有一天趕到灞橋為朋友送別。經過路人指點,他才發現,朋友將要踏上的,竟是王粲在五百年前走過的那條古道。
王粲二十一歲時,遭遇離亂。董卓部將攻陷長安,王粲被迫南下荊州依附劉表,登上灞陵,不禁愴然,在《七哀詩》里,王粲寫道,“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滿面烽煙之中,他只看見“西京亂無象”,“白骨蔽平原”,感慨“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兒時過目不忘的才能,在成年之后反而成為負擔,他一閉上眼睛,生離死別的一幕幕就會在眼前像凜冽的刀鋒一樣迅疾地閃爍,劈開他什么也看不到的未來。
在灞橋上逡巡回望的王粲并不知道,南下也不是一條理想的道路。劉表雖有廣納賢士的虛名,卻終究難以容下面貌丑陋而才華出眾的少年王粲,抵達荊州后,王粲只能在登樓臨望時抒發些“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悵惘,用記憶里灞陵的征塵來替代了長安的味道。
李白一度比王粲幸運,他生活在整個帝國最繁華的時代,現在更身處天下中心,帝闕之下,他還年輕,沒有被生活磨去棱角,更沒有被時代一再地拋棄過。所以,王粲回望長安,李白則只能回望王粲。年輕的李白做不到王粲那樣的哀傷沉痛。何況,他從來就不是一個將離別看得過分沉重的人,即便對汪倫,他也只是動用了“桃花潭水深千尺”這樣一句不痛不癢的比喻,今天他要寫的《灞陵行送別》也是一樣,這首詩其實并不是送給朋友的,而是留給自己的。令李白惦念的并不是面前行將南下的朋友,而是王粲漸行漸遠的背影,“我向秦人問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在盛世想象末世的離亂,李白與王粲素昧平生,他與王粲之間甚至找不到多少真正的共同點,然而,他又似乎比任何人都更能理解王粲。譬如今天,他鬼使神差地循著王粲的腳步,重新踏上灞橋,回望腳下的千里煙波。
流寓長安的三年間,李白為灞陵留下了兩首詩詞,《灞陵行送別》和《憶秦娥》。《灞陵行送別》寫得完全比不上《憶秦娥》,然而,前者描述的是實景,而《憶秦娥》里的“年年柳色,灞橋傷別”,則畢竟只是一串朦朧的空鏡頭。
灞橋早在漢代就是人們送別的所在,到了李白的時代,朝廷在灞橋上設立驛站,灞橋成為法定的送別之處。別離是件極其私人化的事情,選擇別離的時間和地點,原本因人而異,然而,由于灞橋地處京城門戶,而灞橋兩岸的數萬棵垂柳,也響應了人們折柳相送的習俗,這座曾經承載著王霸之道的長橋,于是確定了自身新的涵義。灞橋因此不再僅僅是一座橋,而是一個場所,一種空間,它被大肆地涂抹上情感的記憶。十幾代人在這里揮別,自此踏上歧路。任何器物被情感染色,都足以讓人緬懷一生,何況是一條容納了千萬種離別的灞橋。
不過,事實上,真正勾起行者與送客愁緒的,也并非僅僅是別離本身。灞橋還有別一番況味。灞橋是一道分界線,站上灞橋就意味著從帝國的中心退向邊緣。對于儒家經世觀念根深蒂固的傳統文人而言,離開不僅意味著遠離了故友,更意味著失去了舞臺。
在李白的時代,流寓著大批像他一樣的年輕詩人,他們無一例外地渴望成為世界中心的一部分,他們都曾費盡筆墨去堆砌長安的繁華,從不在乎在上層文人們寫給帝王將相的諂媚詩句中再添上無足輕重的幾筆。他們沒有話語權,卻仍然懷抱著對單純誠摯的熱忱,他們只是竭盡全力地想要進入長安,然后留在長安。為此,陳子昂在長安街頭毀琴散詩,李白和杜甫則忙于四處干謁,他們難以掩飾對于現實世界的渴慕,這些世俗的期待,與所有時代所有平凡的年輕人們,原本就沒有什么區別,如果不是后來的情局所迫,很少有人真的甘愿退隱山林,尋仙問道。
長安之所以能粘滯住詩人們的腳步,不僅因為他們能在這里找到步入權力中心的機會,還在于來自城市本身的感召力。作為天下中心,長安城的建筑格局固然是通過權力之手來締造,然而,城市的內在繁華卻是通過商業的邏輯來修訂的。長安的東市,“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人們隨處都可以找到酒樓、茶館,與各國的使節、商人、僧侶、文人們自由地流連交往。這些繁華、開放與便利觸手可及,國際化大都會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沒有理由拒絕長安。
然而,悖論在于,安定閑適的生活,于身心有益,對詩情卻是極大的傷害。詩歌的根系往往深植于悲苦之上、羈旅之間。成就詩人們的,是蹇途中的月光,渡船外的晚鐘,日暮鄉關,大漠孤煙。那些在御花園中草就的雍容華貴的陪侍之作,可以博得一朝天子龍顏大悅,卻注定要在后世引人詬病。偉大詩人的命運注定是悲劇性的,長安的方寸之地,足以困死襁褓中的詩興,長安的安逸生活正如一團丑陋的繭,不離開長安的束縛,詩人終究難以化蝶。
只不過,很少有人真的能夠淡泊地處理離開長安這件殘酷的事情,作為中心與邊緣臨界點的灞橋,因此成為另一種情感的容器,不僅有關離情,更有關抉擇。灞橋因此,聚集了那個時代的百感交集。
所以,有那么一段時間,甚至有不少人懷著各種各樣的目的,試圖在灞橋這個臨界點上生活。在李白的時代,人們津津樂道于隱居在灞橋邊的那些前朝的隱士們。例如“舉案齊眉”的梁鴻,他和他相貌丑陋卻賢惠的妻子孟光就曾在灞陵山中定居,“荊釵布裙,以耕織為業,詠詩書彈琴以自娛。”梁鴻在長安時,曾在太學讀書,卻終究沒有獲得青睞,每日只能在上林苑中牧豬為生。等到他隱居之后,反而身價百倍,他重返長安,作《五噫之歌》,竟然令帝王青睞有加,而這一次,他主動選擇了退卻,“章帝求之不得”。韓康是另一個典型。他也選擇在灞陵居住,因為這里與長安的距離適中,若即若離,他既可以逃避那些浮華的生活,又可以時常到長安城中,販賣從灞陵山中采來的草藥。韓康一度著迷于這樣的生活狀態,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里,他反復地往返于長安和灞陵之間,而他有一個習慣也保留了三十年,賣藥時從來不許買者討價還價。直到一天,有一個女子在長安街頭找他買藥,韓康仍然堅持不肯降價,女子大怒,居然不肯還價?你以為你是韓康啊?韓康不禁喟嘆,“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他從此潛入灞陵深山,再不入長安。
梁鴻和韓康的故事誘惑著唐朝的人們,他們既想逃避繁華,又不愿遠離繁華,既想避世,又不舍得棄名,這種矛盾的心態,愈發決定了灞橋在唐人心目中難以言喻的地位。
送別朋友不久以后,李白就是在這樣復雜的情感沖擊下再度站上灞橋的。天寶三載(744年)仲春,在成就詩人悲劇命運的那個決定性的拂曉,李白在躊躇中離開長安,重新開始冒險的旅程,踏上通往永生之路。沒有人為他送別,他只是孤獨地站在灞橋上,看著日光將自己的身影慢慢拉長,那條王粲的道路在暗中引誘著他,令他迷醉而又彷徨。離開長安真的成就了李白,灞橋之外,有著更為廣袤的世界。幾個月后,李白就會在洛陽遇到小他十一歲的杜甫,他們將和高適一起在梁宋漫游。然后,他將追隨北海高天師求道,決意羽化升仙。那時他依然不知道,自己有騁蝗戰晌鮒泄墓鴯謔耍襠窳橐謊荒ぐ藎7攏詈痛小£
季節錯亂癥
詩人都或多或少會患有季節錯亂癥。許多人寧愿把整個人生都當作一個漫長的秋天來度過,以為自己會成為一片隨風凋零的黃葉。有時,詩人也愿意在冬天想象春天,或者在春天尚未過盡之時就餞花傷悼,過早地看到死亡的來臨。
灞橋是季節錯亂癥的另一種表現。對于季節錯亂的迷戀,成為灞橋的新基石。當劉禹錫還在灞橋上喟嘆“故人云雨散,滿目山川多”時,灞橋已經被詩人們經營成新的空間。他們都習慣在春天前往灞橋,有時并非為了踏春,也不是專程為朋友送別,更不是給前朝的文皇帝掃墓。灞橋對詩人們有著別樣的吸引力。那時,在灞河兩岸綿延起伏的五里長堤上的數萬棵垂柳將同時面向天空播撒柳絮,給整個春日蒙上一層銀裝素裹。唐朝的詩人們習慣于把這些漫天浮游的柳絮看作隆冬的落雪,他們假想自己正走在長安城外的風雪中,鄭綮就曾這樣答復別人索詩的請求:“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
事實上,長安的冬天從來都不乏風雪,然而,詩人們中意的并非那種專屬于北國的凜冽透徹,他們更愿意選擇風和日麗之時,迷失在灞橋假想的風雪里。畢竟,詩人每天都必須依靠想象才能生動地生活。
灞橋就這樣成為詩人們的朝圣地,在詩句的推波助瀾之下,灞上之游更成為一時風尚。無論是真正的詩人,還是附庸風雅者,人們選擇在這座人馬喧騰的長橋上不斷地徘徊,等待靈感將自己俘獲。靈感來自空中浮游的柳絮,來自腳下脈脈的流水,來自這座不斷被重建的長橋,也來自背后的長安和眼前長安之外的世界。
一千多年后,法國人蘭波用來定義詩人的話后來被一再引用,“生活在別處”。這同樣可以被視為季節錯亂癥的一種表征。與蘭波潦倒落破的一生相比,一千多年前灞橋的“別處感”其實更加強烈,也更加荒誕。它架構起的并不是一兩個人的命運,而是橫亙幾個王朝的悲歡。
事實上,后世的人們一再地緬懷唐朝,無非也是這樣一種季節錯亂癥在集體作祟。不可超越的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們,聯手制造了盛唐長安的迷夢,人們頻繁地懷念她,像懷念自己已然淡忘的初戀情人,你記不起她的氣息,聲音,甚至容貌,你只是單純地陷入懷念的迷局里無法自拔。人們懷念盛唐,并非因為對現實不滿,也并非因為盛唐的長安真的有多么輝煌幸福。已經有無數的證據表明,唐朝并不是多么理想的時代,許多年后,朱利安•班達在《知識分子的背叛》中寫道:“注重秩序的國家只注重強大而不在乎公正。”這實際上未嘗不是唐朝生活的寫照。然而,中國人只是一再地試圖循著前人的字句,重新走進一個失落的夢境,把昨夜沒有做完的夢重新續接起來。
于是,我們再也無法看懂長安。
重返長安現場
八百年后,當柳永再度登上灞橋,他看到的只有凋零的舊夢。
曾經的世界中心長安已經淪為一座廢都。唐天元年(904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此后,人們曾在皇城的基礎上重建長安,然而,這座城市的規模和風貌已經遠遠不能與盛唐時相比。在柳永的時代,長安仍是一座聲名顯赫的都市,它被稱為京兆郡,地位遠高于其他州郡,卻畢竟已不是國都。它從天下的中心,突然變成塞防的前線,直接承受著來自西北游牧民族的沖擊。在長安城外,依稀仍有垂柳沿著灞河兩岸蔓延,只不似當年那么鋪張喧囂,柳條無精打采地裹滿來自塞外的飛常溲氈常袷切試概闋毆識家壞覽先サ陌追⒐稹£
白衣卿相只有嗟嘆數聲,寫一曲《少年游》。在這個“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的時代,他不知道,日后,會由誰來把這首詞唱完: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在柳永的詞章中,《少年游》算不得多么出色的篇目。大量用典,甚至直接截取前朝的字句,柳永畢竟還是更善于捕捉那些來自內心世界的隱秘,又或者,他終究還是被一些前塵往事噎住了喉嚨。
柳永已經不可能像唐人那樣心情平靜地探望灞橋。長安以北的朔漠上依然夜以繼日地逡巡著胡馬,嘶鳴聲不斷地驚擾著帝國的黎明。趙氏兄弟在建國之初還頻繁地發起戰爭,試圖收復被契丹人割據的幽云十六州,卻一直未償所愿,等到他們的孫輩登基時,這些逐鹿天下的愿望已經被安逸的生活輕易地掩埋。在柳永生活的時代,帝國和契丹人簽訂了“澶淵之盟”,和西夏人簽訂了“慶歷和議”,朝堂之上,大臣們辯論的話題除了和與戰,又多了些關于變法與守成的爭執,他們仍在不斷地相互攻訐傾軋,然而,斷斷續續的和平終究還是讓帝國萌生出一些新的氣象。在新的國都汴梁,人們大肆營造城市、園林、寺廟、巨塔,各國的使節、商人、工匠們向城中匯集,人口躥升,商業毫無懸念地振興起來,街市繁華,店鋪林立。幾十年后,畫家張擇端會在他的長卷中記錄下這些瞬息的繁華,這些滲透進生活深處的場景,證實了汴梁模式的都會風貌。汴梁的繁華,只是更加反襯出長安的落寞。
當然,長安的商業和城市營建,也并沒有終止。長安成為作戰物資的集散地,南北雜貨云集,時人江休復在《江臨幾雜志》中寫道:“長安有寶貨行,搜奇物者必萃焉。”與此同時,人口也開始激增,甚至超過盛唐,購買力逐漸復蘇,大量的店鋪從地層深處噴涌出來,填滿了城市的角落。與唐代嚴格的坊市制度不同,宋代的長安并沒有形成唐代東市那樣的大規模商業區,商業的觸角反而滲透進城市深處。各種店鋪與寺廟、官衙、書院、住宅交雜穿插,形成生活化而又開放型的市場氛圍。唐代朝廷對商業有著嚴格的界定,“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瞧嚦蹋黝廴偕諞隕保未男魯ぐ玻虺晌蛔疃臁⒁蟶钚棖蠖由斐隼吹某鞘小3鞘邢窈C嘁謊襖返匚弊爬醋隕桃檔撓曷叮蛘統啥薊岬男賂窬幀£
然而,此刻的長安終究沒能像從前那樣吸引大批文人志士,人們重返長安,為的是懷古撫今,而不是再造城市理想。誰也不能奢求由這些懷古的過客來重新締造城市。當然,此刻的長安也并非沒有主人,商人們正成為新興的力量,依靠對巨額財富的聚攏,他們甚至一度敢于聯合罷市,以對抗朝廷的貨幣制度改革。當長安剝離了權力這張畫皮,它原本有機會通過商業來證明自己。吊詭的是,這座聲名顯赫的城池已經習慣了來自權力的庇護,一旦喪失權力的垂青居然就無所適從。面對新都汴梁的崛起,以及帝國南方城市大規模商業井噴,長安的城市建設和商業之路卻顯得按部就班,維持著不溫不火的狀態。經歷了短暫的和平之后,長安又先后陷入宋金、蒙金的戰爭,屢遭兵荼。不斷的易主令古都不堪其擾,剛剛起步的商業被迫屢次停滯,這座曾經不可一世的城市再度沉寂下去。
灞橋正是隨著盛唐、隨著長安一道湮沒在中國人的記憶中的。新都汴梁城外,別離的場景每天仍在上演,只是汴梁城外并沒有灞橋。不過,失去了灞橋絲毫不影響別離的情緒,人們不再需要灞橋,就像從不需要為告別找一個合適的理由一樣。
柳永之后,灞橋的隕落變得更加迅速。灞橋曾經拱衛的長安,再也沒能成為統一王朝的國都。此后帝國的中心一直在江南和北京之間游離,長安不可避免地淪為帝國的邊緣。灞橋兩岸的上萬棵垂柳被不斷砍伐,與此同時,折柳相送的習俗也像中國的許多傳統一樣被迅速而殘酷地遺忘。這座長橋后來屢毀屢建,頻率在清朝達到頂峰,乾隆、道光、同治三朝都曾重建灞橋,加長加闊。然而,1957年,伴隨著全國“破四舊”,加速建設的轟鳴聲,被視為現代化眼中釘的灞橋毫無懸念地被拆除,換成了一座鋼筋混凝土橋。人們需要的不再是一座溝通河流的長橋,而是聯通海外世界的那些新奇而陌生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