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4: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晚春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古詩中的四季
古詩——文學中一朵永開不敗的花,一塊五彩繽紛的瑰寶,詩的灑脫,飄逸,豪放,婉約……是文學的精華。
春、夏、秋、冬,四時之景不同,一年四季在詩人筆下,是那么美麗。
春天絢麗多姿,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侍桃花始盛開。”的晚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春雨;有“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春光明媚;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喜春。早春、晚春、春雨……構成了這五彩繽紛的春天。
夏天炙熱而又不失清涼,夏蟬在歌唱“風聲撼山翻怒濤,雨點飛空射強弩。”;夏雨又在舞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夏天的荷花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雖然夏有“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的酷熱,但也有“在清風臺榭開懷,傍流水亭軒賞心。”的清涼。夏蟬、夏雨、荷花……構成了這炙熱而又不失清涼的夏天。
秋,雖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但也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慘;有杜甫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深秋;有“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曠達。各種各樣景色構成了秋天的美麗。
冬,是雪的天下,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有謝道韞,為之吟誦的“白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有“旋撲珠簾過粉墻,輕于柳絮重于霜。”的感慨;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孤寂;有“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豪放。美景、孤寂、豪放……構成了這如詩如畫的冬天。
春的多彩、夏的繽紛、秋的傷感、冬的含蓄,在詩人筆下,一年四季,姿態萬千,我們何不乘著知識的翅膀,在詩海中,尋求一片廣闊的天地,去體驗詩的奧秘呢?
隨著經典誦讀的不斷推廣,古詩必背在不少學校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古詩對學生們的感染熏陶抑或促進作用,原因就在于它們猶如一顆顆閃亮的珍珠經過千百年的時流淘洗依然散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而捕捉這些光芒,讓其照亮學生的知識成長與思想進步是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落實古詩中有價值的提問時應該慎之又慎,而不能掉以輕心。愚以為教師要快速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古詩素養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古詩題目上落實有價值的提問
詩題往往是詩之內容的高度概括或提煉,因而從古詩題目上深究或落實有價值的提問是極為必要的做法。如學唐朝韓愈的《早春》,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提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這首詩是寫早春的?既然是寫早春,為何又要寫到‘絕勝煙柳滿皇都’的晚春景色呢?”這種有針對性的提問,自然有其價值取向,我們可以通過它來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也必然會認真地去解讀詩句,認真地去琢磨作者運用對比修辭手法的用意。從而找出“小雨”、“草色”這些最能反映早春特點的詞語進行細參深究,不難發現早春那份淡樸而激人好奇的美,也不難明白詩人在贊美早春的那份激動與感嘆!再如學宋朝陸游的《示兒》,教師不妨設計這樣的提問:“彌留之際的詩人有什么話要告訴兒子們呢?當一個人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最想說的應該是什么呢?而陸游也是這樣的嗎?”這一連串引發懸念的提問勢必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好奇心。有了這一好奇心,學生自然會逐字逐句去找答案了。通過找答案,自然會明白詩人渴望國家統一關心國家命運的那種高尚情懷!毋庸置疑,從古詩題目上落實有價值的提問,對學生讀懂古詩不失為一條經濟適用的捷徑!
二、從關鍵詞句中落實有價值的提問
古詩教學中,深究關鍵詞句,并由此生發出有價值的提問,能幫助學生更深入更有效地解讀詩人呈現心跡的目的。如何去實施這一過程呢?有許多成功的例子或經驗可以作為借鑒。比如,有教師在教唐朝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他緊緊抓住“孤帆”一詞,反問學生:“春天的長江應該是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為何在詩人的眼里只是孤帆一片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之弦被撥動了,就會不由自主地去琢磨這個問題,深究之下,答案就出自詩人看重的友情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因而也就心無旁騖地專注于那遠去的孤帆!深究關鍵詞句,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詩意,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經歷了一番情感體驗,使之與詩人產生了共鳴。再如一老師在教唐朝杜甫的《春望》一詩時,牢牢地扣住了“烽火連三月”這句詩問學生:“這樣的殘酷現實會帶來什么結果呢?”這一提問促使學生去反復吟誦,去相互探討,去發散闡釋,他們很快就找到了作者為什么會有矛盾的焦慮的悲痛的情感體驗的答案了。正是源于“烽火連三月”,才致“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才致“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才致“家書抵萬金”,才致“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啊。有限的文字包蘊著無限的情感世界,全在對有價值提問的深究中顯山露水了!
三、從內容類別里落實有價值的提問
同為古詩,由于內容的涵義或類別的不同,決定著表達的方式也各有側重。教師在設計與落實有價值的提問時必須從具體詩境出發,結合具體詩境展開有針對性的探究。比如,教唐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教師完全可以設計這樣的提問:“喝酒后不利于出行,詩人再三地對元二勸酒,難道他不愛自己的朋友嗎?”這顯然是一個頗有價值的提問,學生聽了之后,肯定會覺得王維的做法不妥,有悖常理。但事實上則不是這么一回事――“渭城朝雨”是需要以酒驅寒的;送別勸酒,不正是表達友情的一種宣揚方式嗎?如此一想,我們就不難發現詩人的心聲所系了,畢竟是“西出陽關無故人”,多勸幾杯不就更有情趣堪慰旅途寂寥嘛!一個有價值的提問,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詩里所彰顯的內容,同時還能聯想到詩以外的生活雜象!再如學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教師完全可以設計這樣的提問:“同學們是從哪里看出詩人‘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呢?為何又會出現如此奇怪的現象呢?”學生們通過思考,自然就明白詩人從正面看、側面看、遠看、近看、俯視、仰望這六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廬山,可是看到的景物各不相同,這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外化體現啊,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奇怪的現象,就源于詩人處身廬山之中,無法看清廬山概貌全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也就水到渠成地在讀者的腦海里形成了,生活中類似的東西也有可能被不知不覺地誘發出來了。
此外,還可以從古詩中運用各種的修辭手法上發掘有價值的提問,從而讓學生明白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通過語句的裝飾來表達得更為妥切準確、形象生動。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都有責任或義務去傳承它們呵護它們。要傳承它們呵護它們,就得從理解它們的意義開始。要理解古詩的含蘊或特質,落實有價值的提問無疑是一條無法繞行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古詩;方法;初探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9-0021
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璀璨的明珠。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根據古詩特點,讓學生耳目一新,全面理解古詩詞內涵,提高課堂效率至關重要。
一、熟悉作者,了解背景
小學教材中所精選的古詩詞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詩人的作品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李白詩的豪邁奔放,杜甫詩的真實生動,陸游詩中的愛國情懷,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等,讓學生了解詩人的寫作特點,由已學詩引出新詩,可以使學生興趣盎然,輕松學習。另外,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個人的生活遭遇,也對理解詩意大有好處。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時期,連年的戰爭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而對于“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有較深理解,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全詩所充溢的愛國情懷。
二、吟誦結合,找準詩眼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的朗讀學習是一個過程,在進行有的放矢的朗讀指導中,應注意幫助學生體會語調停頓、重音與節奏,也可讓學生跟著多媒體課件吟誦古詩,體會詩句的韻律、語流的停延。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吟唱古詩,讓學生在吟唱中激趣、動情,并讓學生把吟唱與表演相融,深切感受詩句所蘊含的詩意,并通過吟誦,讓學生感知詩意,體會詩詞的精意妙理,神思妙筆,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
三、抓住特征,感受詩境
在歷代古詩中,詩人總是取材于現實生活,每首成功的詩歌都著力表現一種意境,但每首詩的結構、寫作特點、寫作風格不盡雷同,從體裁上有律詩、絕句等;內容上有借物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有借物喻人的……對于寫法與意境相近的可以互相對比、拓展,可取異曲同工之效。如韓愈的《早春》與《晚春》都是寫春天的美景,并借景抒情,在教學中可互相借鑒,加深理解,對于個別獨特抽象的古詩,在教學時,可借助插圖和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再現生活場景,對沒有寫或沒有直接寫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使古詩內容更豐滿、清楚和完整。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句與詩句之間留下許多未直接描寫的意蘊空間,可啟發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意境,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品味“別”意,感悟真情。
四、詩以載道,以情傳情
中國古詩是豐富多彩的,就思想內容來說,有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關切,如杜甫的《春望》等;有對保家衛國英雄人物的贊頌;有對腐朽統治的抨擊;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唱;有對憂家思鄉的愁怨;有對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古詩的教學要抓住詩作所蘊含的情感,培養和鑄造學生高尚的靈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從“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和“天上來”的黃河之水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體會偉人的愛國情懷;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樹立遠大志向;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會偉大的友情;從“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培養學生惜時若金;從“直掛云帆濟滄海”,培養學生為理想而奮斗等。融德于詩,融道于詩,詩道結合,以“情”傳“情”,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人生。
五、增加表象,合理想象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數量和質量影響著想象的水平,表象越豐富,想象就越開闊而深刻,古詩本身的含蓄性和簡潔性使得有些要點不便于學生理解,就要注意讓學生積累表象材料去理解詩歌。如張繼的《楓橋夜泊》,學生對詩歌的意境難以深入體會,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從個別表象材料入手,引導學生想象這幅從未感知的圖景,該詩由“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城郭”、“寺廟”、“鐘聲”、“客船”等表象材料構成了一幅畫面,學生通過理解,加以想象,會理解得更加透徹、明晰。
六、日積月累,陶冶性情
古詩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源遠流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成長。教師應在教學中注意知識的遷移與延伸,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濃厚的學習興趣,有目的地讓學生背誦古詩,并通過“古詩文大賽”、“經典誦讀”等活動讓學生熟記熟背。要求學生完成《必備古詩詞》的任務,潛移默化地熏陶與感染,并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學寫“古體詩”,不要求格律規范準確,要適時點撥指導,讓學生體會到“寫詩”的樂趣,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熱愛古詩,日積月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
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1
一、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描繪田園風光的詩四時田園雜興
二、描寫春夏秋冬的田園雜興古詩
1、春日田園雜興(12首)
柳花深巷午雞聲,桑葉尖新綠未成。坐睡覺來無一事,滿窗晴日看蠶生。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舍后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墻來。
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攜向田頭祭社來。巫媼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
騎吹東來里巷喧,行春車馬鬧如煙。系牛莫礙門前路,移系門西碌碡邊。
寒食花枝插滿頭,蒨裙青袂幾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靈巖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掃回,新開醪酒薦青梅。日長路好城門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步屧尋春有好懷,雨余蹄道水如杯。隨人黃犬攙前去,走到溪邊忽自回。
種園得果廑償勞,不奈兒童鳥雀搔。已插棘針樊筍徑,更鋪漁網蓋櫻桃。
吉日初開種稻包,南山雷動雨連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漲看看拍小橋。
桑下春蔬綠滿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頭洗擇店頭賣,日暮裹鹽沽酒歸。
2、晚春田園雜興(12首)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長。自擷溪毛充晚供,短篷風雨宿橫塘。
湖蓮舊蕩藕新翻,小小荷錢沒漲痕。斟酌梅天風浪緊,更從外水種蘆根。
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買茶。
湔裙水滿綠蘋洲,上巳微寒懶出游。薄暮蛙聲連曉鬧,今年田稻十分秋。
新綠園林曉氣涼,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飄盡桑麻小,夾路風來阿魏香。
三旬蠶忌閉門中,鄰曲都無步往蹤。猶是曉晴風露下,采桑時節暫相逢。
污萊一棱水周圍,歲歲蝸廬沒半扉。不看茭青難護岸,小舟撐取葑田歸。
茅針香軟漸包茸,蓬藟甘酸半染紅。采采歸來兒女笑,杖頭高掛小筠籠。
海雨江風浪作堆,時新魚菜逐春回。荻芽抽筍河魨上,楝子開花石首來。
谷雨如絲復似塵,煮瓶浮蠟正嘗新。牡丹破萼櫻桃熟,未許飛花減卻春。
雨后山家起較遲,天窗曉色半熹微。老翁欹枕聽鶯囀,童子開門放燕飛。
烏鳥投林過客稀,前山煙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葉,獨自編闌鴨陣歸。
3、夏日田園雜興(12首)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五月江吳麥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單。稻根科斗行如塊,田水今年一尺寬。
二麥俱秋斗百錢,田家喚作小豐年。餅爐飯甑無饑色,接到西風熟稻天。
百沸繰湯雪涌波,繰車嘈囋雨鳴蓑。桑姑盆手交相賀,綿繭無多絲繭多。
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槐葉初勻日氣涼,蔥蔥鼠耳翠成雙。三公只得三株看,閑客清陰滿北窗。
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井香。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千頃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歸。家人暗識船行處,時有驚忙小鴨飛。
采菱辛苦廢犁鉏,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萬沸斜陽,蛙黽無邊聒夜長。不把癡聾相對治,夢魂爭得到藜床?
4、秋日田園雜興(12首)
杞菊垂珠滴露紅,兩蛩相應語莎叢。蟲絲罥盡黃葵葉,寂歷高花側晚風。
朱門巧夕沸歡聲,田舍黃昏靜掩扃。男解牽牛女能織,不須徼福渡河星。
橘蠹如蠶入化機,枝間垂繭似蓑衣。忽然蛻作多花蝶,翅粉才干便學飛。
靜看檐蛛結網低,無端妨礙小蟲飛。蜻蜒倒掛蜂兒窘,催喚山童為解圍。
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箋訴天公休掠剩,半償私債半輸官。
秋來只怕雨垂垂,甲子無云萬事宜。獲稻畢工隨曬谷,直須晴到入倉時。
中秋全景屬潛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銀一色,城中有此月明無。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租船滿載候開倉,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兩鐘輸一斛,尚贏糠核飽兒郎。
菽粟瓶罌貯滿家,天教將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今歲重陽有。
細搗棖虀買鲙魚,西風吹上四腮鱸。雪松酥膩千絲縷,除卻松江到處無。
新霜徹曉報秋深,染盡青林作纈林。惟有橘園風景異,碧叢叢里萬黃金。
5、冬日田園雜興(12首)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藥繞江郊。霜風搗盡千林葉,閑倚筇枝數鸛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過門走馬何官職,側帽籠鞭戰北風!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從教屋外陰風吼,臥聽籬頭響玉簫。
松節然膏當燭籠,凝煙如墨暗房櫳。晚來拭凈南窗紙,便覺斜陽一倍紅。
乾高寅缺筑牛宮,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無瘟犢兒長,明年添種越城東。
放船開看雪山晴,風定奇寒晚更凝。坐聽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撥雪挑來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門肉食無風味,只作尋常菜把供。
榾柮無煙雪夜長,地爐煨酒暖如湯。莫嗔老婦無盤饤,笑指灰中芋栗香。
煮酒春前臘后蒸,一年長饗甕頭清。廛居何似山居樂,秫米新來禁入城。
黃紙蠲租白紙催,皂衣旁午下鄉來。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門,枝北枝南總未春。忽見小桃紅似錦,卻疑儂是武陵人。
村巷冬年見俗情,鄰翁講禮拜柴荊。長衫布縷如霜雪,云是家機自織成。
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2
歸園田居五首
其 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 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 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其 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馀”。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 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在新課程進行的三年中,老師們看到了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我們的課堂變得有了許多精彩,我認為,這些精彩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
那天,我要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知道其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頗有一番來歷,于是我在設計教案時這樣預設:由我們學過的詩人賈島的“推敲”引入,王安石在寫“綠”時,曾想過用“來”、“到”等字,后來經過推敲采用了“綠”。這一環節著重讓學生體會古人在用字酌句上的巧妙,,感受中華文字的優美。
第二步預設是給了學生一個開放的問題:“你認為綠字還可以怎樣改?”果然,課堂上同學們如癡如醉地欣賞大詩人的才華,對這個開放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我覺得應該用‘進’,表示春天真的來到了江南,大地肯定會變綠,甚至變紅,變得五顏六色。”
“用‘滿’比較好!能突出江南的每個地方都變美麗了。”
“我認為用‘近’最合適!比“進”合適。”
“不!用‘浸’才好呢!也像綠一樣,能讓我們感到春天來到江南的每個地方,每一種景物都有了春天的變化”
……
每個同學的說法都有道理啊!怎么往下進行呢?我心里琢磨著。對了,何不放手讓同學們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討個究竟呢?于是,同學們開展了討論。事后同學們的發言令我十分欣慰。
“我們認為想出三個jin(進、近、浸)是很會動腦筋的。因為三個同音字分別表達了春天到江南的不同層次的風景。”
“還是詩人的“綠”更好,因為春天到來給人的最大印象就是綠。”
課后,我默默思索著。在尋找替換“綠”字的詞語的過程中,同學們可能最終也找不到一個非常合適的詞語來替換它,但他們在尋找、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所感悟到的對“三個jin”、“綠”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們的課程目標所要求的嗎?我不禁為自己的精心預設導致的精彩生成而滿意。我也以為故事到這兒應該精彩地結束了,可是一個意外更讓我驚喜。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象,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挖掘美育,引導學生感知美、導行美、創造美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方法的嘗試。
一、引導尋美,讓學生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要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如教《望廬山瀑布》時,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忽忽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么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象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導入境,讓學生感受美
要讓學生感受美,首先要營造美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已成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教學的一種美育途徑。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借用各種媒體設備,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感官,領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讓學生采用繪畫、唱歌、表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盡情感受寫景之美,感受狀物之美;還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意境。一是借助錄音,進行審美教育。 在教學中可恰當地播放一些配樂朗讀錄音,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處于最佳狀態,再通過老師富有感情的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再現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賞到美的因素,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視頻,進行審美感受。這種將寫景抒情所描寫的畫面通過媒體進行再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觀其形、如聞其聲的境地,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啟迪,撥動學生美的琴弦。 學生感性經驗不足,知識水平又有限,往往難于直接入境。
三、引導想象,讓學生拓展美
如果說理解比較能夠再現形象美的話,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創造意境,常言道“詩情畫意,詩中有情,畫中有意”。選入課本的詩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才能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教學時我們總是讓學生馳騁想象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有這樣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兩個寫景的詩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韻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體提出三個問題:1.煙花三月的長江是一派怎樣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嗎?2.你是怎樣目送朋友遠離的?朋友的船是怎樣消失的?3.當時你的心情怎樣?經過老師的點撥,不少學生由第一人稱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來:晚春小草碧綠碧綠的,百花散發著芳香,彩蝶輕輕的飛舞,然而這美麗的一切我都無心欣賞,我站在江邊,任憑春風拂面,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遠方,江中的船越來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著,一個浪花推著另一個浪花,嘩嘩地滾向遠方,朋友啊,此次分別又要等到何時相見?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
四、品詞賞句,陶冶美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語言生動優美,而且大部分課文有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品賞來體驗教材的語言與情感形式的美。
1、美讀。如在教學蘇教版的《二泉映月》時,作者是這樣描述的:“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運用排比句式,在語言形式上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以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欣賞語言,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引導學生朗讀;還可以讓學生填補課文的藝術空白,可以問學生,阿炳還愛什么?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2.《史記·秦始皇本紀》: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3.漢·樂府民歌《古詩穆穆清風至》:
穆穆清風至,吹我羅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長條風舒。
4.《古詩蘭若生春陽》:
蘭若生春陽,涉冬猶盛滋。
5.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6.晉·樂府民歌《子夜四時歌·春歌》:
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
7.晉·樂府古辭《盂珠》: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8.南朝宋·謝靈運
《入彭蠡湖口》: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9.《登池上樓》: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10.南北朝·陸凱《贈范曄》: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11.南朝梁·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12.唐·杜審言
《春日京中有懷》: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13.《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14.唐·劉昚虛《闕題》: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15.《積雪為小山》:
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
16.《闕題》: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17.唐·李華《春行即興》: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18.唐·戴叔倫《蘇溪亭》: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19.唐·楊巨源《城東早春》: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20.唐·張籍《春別曲》: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21.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22.唐·王涯《春游曲》: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一夜風:一夜春風。
23.唐·李商隱《無題四首》: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24.唐·史青《應詔賦得除夜》:
寒隨一夜去,春還五更來
25.唐·丘為《題農父廬舍》: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
26.唐·韓滉《晦日呈諸判官》:
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覺春風換柳條。
27.唐·趙嘏《喜張沨及第》:
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
28.唐·東方虬《春雪》: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
若個:哪個?
29.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馬踏春泥半是花”“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
30.唐·劉方平《代春怨》: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31.《夜月》: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32.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
一夜好風吹,新花一萬枝
33.唐·儲光羲《答王十三維》:
落花滿春光,疏柳映新塘
34.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
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
35.唐·盧僎《歲晚還交臺望城闕成口號先贈交親》 :
風弱知催柳,林青覺待花
36.唐·楊凌《句》 :
南園桃李花落盡,春風寂寞搖空枝
37.唐·溫庭范《題望苑驛》 :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38.五代前蜀·韋莊《菩薩蠻》:
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
39.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樓春》 :
一庭春色惱人來,滿地落花紅幾片
40.唐·李白
《早春寄王漢陽》: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41.《宮中行樂詞八首》: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42.《落日憶山中》: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43.《送祁昂滴巴中》:
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44.《古風》: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45.《金門答蘇秀才》: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46.唐·杜甫《春運》: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
47.《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48.《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49.《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50.《曲江對雨》:
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
51.《遠懷舍弟穎觀等》:
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
52.《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
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53.《清明二首》: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54.《絕句漫興九首》: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55.唐·杜牧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6.《悵詩》: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57.唐·王涯《春游曲》: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58.唐·韓愈
59.《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60.《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61.《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62.《初春小雨》:
初春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63.《感春五首》: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
64.唐·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5.唐·韓滉《晦日呈諸判官》:
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覺春風換柳條。
66.唐·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67.唐·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68.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69.《憶江南》: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70.宋·李清照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71.《聲聲慢》 :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72.《懈戀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73.宋·辛棄疾
《感皇恩·為范倅壽》: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喚得笙歌勸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舊。
74.《粉蝶兒·和晉臣賦落花》 :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枝枝不教花瘦
75.《感皇恩·為范倅壽》: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喚得笙歌勸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舊。
76.宋·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77.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
來。78.宋·陸游《馬上作》: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
79.宋·王安石《春夜》: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80.《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81.宋·宋祁《玉樓春》: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82.宋·蘇軾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館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83.《定風波》: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84.《一叢花》:
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
8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6.《往年宿瓜步夢中得小詩錄示民師》 :
春風自恨無情水,吹得東流竟日西
87.宋·張來《春日》:
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
88.宋·梅堯臣
《東溪》:
野島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89.《蘇幕遮》: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90.宋·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91.宋·晏殊《浣溪沙》:
惱人天氣又春陰
92.宋·秦觀《好事近》 :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93.宋·賀鑄《小重山》 :
芳菲消息到,杏梢紅
94.宋·周邦彥《蝶戀花》 :
午睡漸多濃似酒,韶華已入東君手
95.宋·葛勝仲《臨江仙》:
二月風光濃似酒,小樓新濕青紅
96.宋·黃庭堅《次元明韻寄子由》:
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97.宋·陳與義《虞美人》:
洛陽城里又東風,未必桃花得似、舊時紅
98.宋·陳亮《南歌子》:
春在亂花深處鳥聲中
99.宋·姜夔
《揚州慢》 :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100.宋·程致道《過紅梅閣一首》:
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著物:春風潤澤萬物。
10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102.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王維《相思》)
10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10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105.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106.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07.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108.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109.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110.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唐湖春行》)
11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11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11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__.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115.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杜甫《絕句》)
116.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
117.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徐俯《春游湖》)
118.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李賀《南園十三首》)
119.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樂府歌辭·長歌行》)
120.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12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122.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123.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124.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25.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126.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還。
127.宋·石孝友《好事近》:
微雨灑芳塵,醞造可人春色
128.金·王庭筠《謁金門》:
瘦雪一痕墻角,青子已妝殘萼
129.元·白樸《天凈沙·春》:
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130.元·胡祇遹《陽春曲·春景》
綠窗春睡覺來遲,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131.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 :
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
132.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嬌寫百年長恨》:
春到人間萬物鮮
133.清·盧道悅《迎春》: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134.清·洪異《長生殿·禊游》:
春色撩人,愛花風如扇,柳煙成陣
135.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36.程顥《春日偶成》:
云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學少年時。
137.僧志南《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138.武元衡《春興》:
楊柳陰陰細雨晴, 殘花落盡見流鶯。春風一夜吹鄉夢, 又逐春風到洛城。
139.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140.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141.楊巨源《城東早春》: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142.張 栻《立春偶成》: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差差。
143.王 駕《春晴》: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144.楊萬里《傷春》:
準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145.王 令《送春》: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
146.宋·辛棄疾《浣溪沙》
滿眼不堪三月喜,舉頭已覺千山綠
147.宋·陳亮《南歌子》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148.宋·姜夔《淡黃柳》
一、引言
詩歌是文學的靈魂,是最精煉的藝術形式。古人往往“一名之立,旬月躊躇”,從“僧敲月下門”的推敲二字,到“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之煉字,“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古人煉字如礦出金,如古鏡照神。唯此優秀的古典詩歌才能做到“文有盡而意無窮”,“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雋永還體現在意境的營造上。正如王國維所言“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一些景語皆情語”。馮慶華(2002:215)認為意境“即詩中所描繪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畫面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藝術境界”。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景物中去,使得一草一木的描寫飽含人的情思,景做情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除簡練形象外,詩歌的語言還適于吟唱,富于音樂性,體現在音韻、平仄和節奏上。凡優秀的詩篇,音節均勻,平仄交替使用,韻律和諧,節奏感強。
漢詩英譯難,卻難不倒為漢詩深深折服與欽佩的中外學者,時至今日,譯品百出,流派紛呈。在漢詩英譯的實踐基礎上,眾多學者就如何譯詩,各抒己見,見仁見智,一般有兩種翻譯傾向。一類傾向于非詩化翻譯(no-versified translation)①,主張譯作丟掉束縛原作的“鐐銬”,“在再現原作意象的前提下有伸縮變化的自由”,“在格律問題上不必作繭自縛,實行自度曲可也”(楊自檢、劉學云,1994:49-51)。另一類主張詩化譯法(versified translation),誠如郭沫若“以詩譯詩”及聞一多以“詩筆”譯詩,此類詩體譯法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肯定與追隨。成仿吾在《譯詩論》中說,“譯詩也應當是詩,這是我們所最不可忘記的。”馮慶華(2002:217)在《文體翻譯論》中談到,“中國的詩韻早已具備,即使免韻是現代英語寫作的主流,但翻譯中國古典詩詞時,若能以格律詩譯格律詩,既講究格律又無損愿意,仍屬上乘”,“既然詩人愿意帶著音律的鐐銬跳舞,譯者又有什么理由丟掉這幅鐐銬呢?”在詩歌翻譯中影響最大的翻譯標準莫過于許淵沖教授提出的“三美論”。許淵沖(1983:69)指出:譯唐詩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譯文即使百分之百地傳達了原詩的意美,但若缺少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詩的風格和情趣。本文試從音美、形美、意美三個方面對《鳥鳴澗》五種譯文進行對比分析,以探討各種譯法的優缺點。
二、《鳥鳴澗》原文賞析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是山水詩人的代表,又是山水畫的開創者。蘇軾評說其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兼收并蓄,將山水田園詩的成就推到一個高峰,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成為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山水詩變化多端,具有不同的風格與情調,對各種景致的遠近、疏密及明暗的處理,逼真傳神,甚至將動靜之間的微妙變化都刻畫得栩栩如生;田園風光的描寫則清澈、安閑、靜謐,表現詩人安貧樂道、閑然自得的心境。
《鳥鳴澗》是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描繪了一幅春夜溪澗人跡稀少,桂花飄落,夜靜月出,空山鳥語的唯美圖景。鳥鳴澗,顧名思義是有鳥啼鳴的山澗,這一意象立馬將讀者的思緒拉到鳥語花香、清山綠水的悠遠山林中去。只是這次是在春夜,視覺難以觸及的物像都由味覺和聽覺來完成,一個“鳴”字將靜謐的畫面激活,初步暗示了全詩動靜結合的特質。首聯一個“閑”字奠定全詩寧靜的基調。夜幕降臨,人來至少,詩人慢慢踱步溪谷,內心寧靜淡泊,又富于幽情雅致,聞得春桂飄香,聽得花落有聲。頷聯從桂花落的局部視點轉移到整體山谷的描繪。夜晚的山谷慢慢安靜下來,充盈其間的只是靜謐,花兒歇息,鳥兒打盹,與白天鳥語花香、百花爭妍的喧囂鬧騰相比,更多的只是空靈。空靈的不僅是夜間的山谷,還有詩人作為禪者的心境,唯其心境灑脫,才能捕捉到到別人無法感知的情景。由此,詩人才可以好好感受夜晚春谷的別樣精致,譬如月驚鳥鳴。頷聯月亮慢慢從云縫中探出頭,山谷慢慢由暗到亮,打盹的鳥兒誤以為是天亮時分,遂啁啾春谷,月出無聲,而山鳥驚飛,此乃動靜相稱的藝術佳境。詩人以閑適安然的禪意入詩,寫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展現一幅寧靜悠然的春夜溪澗圖。
三、譯文對比分析
譯文1②
Free and at peace.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When the moon rises and the birds are roused,their desultory chirping only accents the deep hush of dales.
(Tr:翁顯良)
譯文2③
Bird桟hirping Hollow
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
The night is quiet,the spring mount empty.
The moon’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
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
(Tr:孫大雨)
譯文3④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Cassia flowers fall.
Quiet night.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Moon rises.Startles--a mountain bird.
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
(Tr:Wai-Lim Yi)
譯文4⑤
The Dale of Singing Birds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When night comes,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
(Tr:許淵沖)
譯文5⑥
The Warble Ravine
In quiet hear how bay-flowers fall to the ground—
The vernal hills at night are void around!
At times the birds are startled by the moon,
Whose climb is heard in the dale with a warbling tune.
(Tr:王寶童)
以上譯文1為非詩化譯體,譯文2、3為詩化非韻體譯法,譯文4、5為韻體譯法。以下從音韻、形態和意境三方面對譯文進行分析對比。
(一)音韻美
詩歌中的韻是重要的音美因素。韻可以使詩歌音律和節奏產生和諧的聽覺審美滿足。五言絕句特有的音律體式與原詩獨特的音律搭配起到節奏和諧,韻律優美的效果。原詩第二行和第四行末尾押ong韻,營造一種深山古剎的悠遠鐘聲久久回蕩的效果,從而使山谷顯得更加空曠寂寥,對烘托詩意起到很大作用。
譯文1(以下稱翁譯)采用散文體譯詩,行內有元音韻(assonance),如第一行的free,peace,sweet,第二行的fall,dissolve,void,第四行的desultory,accent等。Ungerer與Schmid(2008:306)認為前元音(front vowel)/i/代表細微、明快、愉快的情感,這和原詩意圖營造的閑適靜謐的氛圍交相輝映。前元音/e/同樣展現積極明快的色調,讓人聯想到月出鳥驚,繞樹三匝,相向和鳴的景象。后元音(back vowel)//傳達一種低沉肅穆,顯示一切歸于寧靜,進入空靈。翁譯雖在行內韻上處理巧妙匠心獨用,但行末押韻不工整。譯文2(以下稱孫譯)同譯文3(以下稱Wai譯)不押尾韻,獨押行內韻。如孫譯中第二行night,quiet,第三行rise,frighten,第四行cry,springtide。雙元音(diphthong)/ai/同樣營造明快生動的意象。Wai譯類同。譯文4(以下稱許譯)押ABAB韻。譯文5(以下稱王譯)押AABB韻,兩行一韻。許淵沖先生認為要從押韻、重復和節奏三方面體現譯詩的音樂美,做到“音似”,而沒必要在譯詩時同原詩一樣也是第一、二、四句押韻。許譯和王譯都沒有被原詩的格律所束縛,變通用韻,采用兩行一韻的方式,帶著腳鐐跳舞卻跳得真好。翁譯、孫譯和Wai譯的詩歌行末選擇無韻,優點是不受格律的束縛,語言準確流暢,不足之處是缺乏詩歌的音樂美。韻體詩如許譯和王譯看來整齊醒目,讀來詩味濃厚。
再來看節奏。漢詩的節奏是由平仄相互交替來實現的,王力(2000:133)提到:“律句的節奏,是以每兩個音節(即兩個字)作為一個節奏單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則最后一個字單獨成為一個節奏單位。”鑒于此,原詩的節奏可以做以下劃分: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全詩的平仄格式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每聯上下句基本相對,合乎古詩格律的基本規律。同時以平聲字居多,ong韻襯托出山林的空曠寂寥。全詩兩句,分四行,每行都是五言三頓,整體節奏滿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第三行一個“驚”字單獨為一頓,這一頓,既讓讀者從先前的靜謐感受到了聲響,又讓山谷有了鳥鳴有了生機。翁譯的散體譯法在節奏感方面沒有詩體譯文來的強烈,這也是散文體譯詩的不足之處。孫譯每行的音節數分別為:12/10/9/11,第二、三行的重讀、非重讀音節(分別以“-”“/”表示,下同)排列狀況如下:
-/-/- -/-/-(10)-/-/-/-/-(9)
大致采用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來處理古詩的音頓。Wai譯每行的音節數分別為:8/9/7/8,第一、三行大致采用揚抑格(trochee),其音節的排列狀況如下:
/-/-/-/-(8)/-/- - -/(9)
Wai譯音節較少,節奏明快。許譯音節數分別為:10/10/9/10,重讀、非重讀音節排列狀況如下:
-/-/-/-/-/(10)-/-/-/-/-/(10)
-/-/-/-/-(9)-/-/-/-/-/(10)
由此可見,許譯較之其他譯法更符合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的格律,以英語詩歌的音步來譯漢語詩歌的音頓,保留了原詩的節奏美感,漢語詩歌的格律美在另一種語言中得以延續與保值。王譯的音節數與重讀、非重讀音節的排列狀況如下:
-/-/-/-/- -/(11)-/-/-/-/-/(10)
-/-/-/- -/(9)-/-/- -/- -//(12)
由此可見,王譯第二句滿足嚴格的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的要求,其他行稍有不對應,相比之下,許譯在音步節奏方面更勝一籌。
(二)形態美
文藝美學家瑞恰茲(A.Richards)認為好詩是各方面平衡的結果,對立的平衡是最有價值的審美反應的基礎。(參見胡經之、王岳川,1994:212)漢詩的對仗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從外部形態看,原詩四句,每行5字,組成規則的矩形。從內部看,首聯和頷聯構成工對⑦,“人閑”工對“夜靜”,“桂花”工對“春山”,“落”對“空”。頸聯與尾聯構成流水對。對仗構成本詩形態美的重要因素。
翁譯采用散文體譯詩,形態自由散漫,沒能傳達原詩的四行工整結構。孫譯和Wai譯在外部形態上更接近原詩,不過孫譯整體音節數(12/10/9/11)偏多,偏差較大,虛詞(13個)過多,略顯冗余。Wai譯整體音節數(8/9/7/8)較均齊,偏差小,用詞簡練,結構緊湊。孫譯在第二、三句采用平行結構,一定程度上還原了原詩的對仗美。Wai譯前三句均有平行結構,每行分兩小句,每句為主謂結構,互相映襯,對仗工整,很好地重現了漢語詩歌無與倫比之對仗美。再看許譯和王譯。兩者在外形上近似原詩。許譯的五音步(pentameter)在音韻上最近接原詩,音節數(10/10/9/10)最為均勻齊整,偏差最小。不過句式各不相同,難以再現原詩的對仗美。且虛詞(7個)較Wai譯要多,外形的齊整上較遜于Wai譯。王譯音節數(11/10/9/12)偏差較許譯大,句式各一,沒能表現原詩的對稱之美。孫譯、Wai譯、許譯和王譯外形上近似英語四行詩體(quatrain),其中Wai譯在外部形態及對仗方面最接近原作,語言簡潔,結構對稱,傳達了漢詩的形態美。
(三)意境美
詩貴意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境界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何以謂之意境,王國維認為,“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即是說意境就是將詩中描繪的自然景色與意欲表達的思想情感合二為一的藝術境界。由于受禪學思想的影響,王維往往在詩中借以對自然山水的刻畫,而創造出清新自然、空靈幽遠的禪境。胡應麟在《詩藪》(1979:119)⑧中說:“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王維以禪入詩,含蓄而不著痕跡,意境高遠。《鳥鳴澗》中的禪意主要體現空靈與動靜結合方面。現從標題開始分析譯詩對其意境的傳達。
“鳥鳴澗”為偏正結構,意指有鳥啼鳴的山澗。翁譯為Stillness Audible(聽得見的寂靜),雖沒有逐字翻譯,卻巧妙地利用通感(synaesthesia)傳達了詩文內部意欲表達的動靜相稱的境界。稱得上是佳譯。五種譯文除了翁譯外都用直譯,以偏正短語的形式呈現,“澗”在《新華字典》中釋義為“山間流水的溝”。因此,Wai譯為“stream”也未嘗不可,其他三譯分別為:hollow,dale,ravine。在Cambridge Dictionary Online⑨中,“hollow”的釋義為:(also Hollow)a valley,而“valley”的釋義為:an area of low land between hills or mountains,often with a river running through it(山與山之間常有河流流經的低地),這一解釋正好與原詩所指相契合。而“dale”的釋義:literary or northern,a valley,與“hollow”義同。“Ravine”的解釋為:a deep narrow valley with steep sides,是指峽谷、深谷,這與原詩營造的靜穆、安寧的意境有出入,因此不能看作意象上對等的翻譯。可見在意境的對等上,“hollow”與“dale”最為契合。
“人閑”究竟指誰,詩中并未點明,而譯成英文卻不得不考慮其所指。葛瑞漢認為:“把中文的表現力發揮到極致的晚唐詩如果加入與印歐語言不相干的準確的人稱、數和時態,詩意可能會遭到嚴重破壞……僅僅由于英語語法要求動詞要有主語而加上的‘我’字可以使一首詩整個偏向一種自以為是或自我憐憫的情緒。”⑩筆者認為不一定要糾結此處的人是單個還是多數,原詩的“閑”說明沒人打擾,內心安然寧靜,才能聽到桂花飄落的聲響,因此若能譯出“人閑”背后的“心靜”亦可。翁譯沒有直接處理人稱單復數,一句“free and at peace”營造出幽靜安寧,緊接著一詞“let”似有正是“free and peace”將“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之感,正是空谷悠然,不鬧喧囂,才聽見了花落的聲音,傳達了靜中生動,動靜相襯的美感。孫譯第一句似乎并未處理“人閑”,轉而寫到月華照亮大地。這一處理可能與對“桂花”意象的理解有關。因古人傳說月中有桂樹而常以“桂”代稱“月”,而“花”與“華”同音,由此,有學者認為此處“桂花”即指“月華”,所以才有孫譯第一行中的“light beams of the moon”。既然月光已經照耀山谷,為何頸聯又再言“月出”并“驚山鳥”呢?是否多余或自相矛盾?一般認為此處桂花非他物,只是開在春天的春桂。孫譯在對原詩意象的把握上失準,所譯“月華”也與原文相距甚遠。Wai譯將人處理為單數,比較符合原詩的意境,人定不在多數,否則嘈雜四起,桂花的飄落也無從知曉。許譯從直譯層面將隱含的“我”翻譯出來。然而,只是做到這一點還不夠,“人”之單復數問題是服務于靜謐意境而營造的。增譯了表示感知的“unenjoyed”一詞,詩人能聽見花瓣飄落的聲音,足見心境如何空靈,以此襯托出山谷之幽靜。然而前面說到詩人以禪入詩,心態淡然安寧,陰晴圓缺自有定數,不為花開花落而悲喜,整首詩透露的情感是明朗安靜的,因此譯文用“unenjoyed”似乎不妥。王譯避開對“人”字的直接翻譯,將“閑”字背后的意義所指意譯出來,也算是曲徑通幽,曲線譯詩了。在首聯意象的處理上,除孫譯與原詩意旨有所偏移外,其他四譯均不同程度地傳達了原詩寧靜的旨意。Wai譯和許譯正面翻譯“人閑”,王譯和翁譯側面譯詩,其中翁譯更勝一籌。
頷聯“空”字的翻譯多集中在“empty”和“void”上,“原詩表達了詩人對“入空”境界的向往,同樣含有宗教色彩的“empty”,表達內心沉寂,與“空”實質上是深層次的轉換,即虛與虛的轉換”(楊艷妮,2010:21)。可見,5種英譯本對空的譯介平分秋色。如果說“人閑”與“桂花落”是以動襯靜,動靜結合,那么“夜靜”與“春山空”則是交相輝映。在對這兩個意象的處理上,翁譯和許譯尤顯得技高一籌。許譯通過狀語從句翻譯“夜靜”,交代時間,“青山空”譯為主句,“dissolve into”有一種夜色慢慢遁入空靈之感,與“comes”的動態形成鮮明對比,此處動靜相稱,相得益彰。翁譯用一主謂結構翻譯“夜靜”,一個“fall”似有夜幕突降之意,“dissolve into”夜色如水般悄然潛入,一降一潛,一動一靜,相映成趣,原詩的靜止狀態在譯文中變為一個由動逐漸到靜的過程。與許譯有異曲同工之妙。王譯用一個主系表結構將“夜靜”與“春山空”兩個意象結合在一起,但少了動靜結合的意境之美。其他譯法,只是給出了原詩字面意思,如:the night is quiet,quiet night;the spring mountain empty…,“夜靜”與“春山”兩個意象沒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只是兩個獨立意象的堆砌,略顯突兀。
原詩的后兩聯組成流水對。這是翁譯、孫譯和王譯將最后兩聯聯袂譯為一句,分做兩行,保留了原詩意義的完整之優點所在。再看個別詞的處理。“月出”的動作均采用“rise”或其相應形式,“驚”字的譯詞有rouse,frighten,startle,arouse等,Oxford Dictionary Online?給出的“rouse”的解釋與“arouse”的相類似:cause to stop sleeping;cease to sleep or to be inactive;wake up/awaken (someone) from sleep,讓人聯想到,月光慢慢從云層中探出臉,銀光悄然撒向山谷,正在打盹休憩的鳥兒們感受到一絲亮光,輕柔惺忪睡眼,以為是天明,便開始囀鳴。此外給出“startle”的釋義為“cause to feel sudden shock or alarm”,有驚嚇之嫌,似有不妥。關于“鳴”,從全詩整體意境來考察,鳥被月光驚醒后的鳴叫絕不是驚叫悲啼,否則就破壞了前面營造的安寧悠然的氛圍;再從詩人所處時代考慮,這里的鳥驚絕不是兵荒馬亂的晚唐,連鳥獸也不免惶恐的“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王維身處盛唐,詩中的花落、月出、鳥驚,其實組成的是一幅安靜祥和的畫面,折射出盛唐和平安定的社會氛圍。因此“鳴”的翻譯傾向于表示悅耳歡唱的婉轉低吟,如:sing,twitter,chirp,warble等,而孫譯cry在Oxford Dictionary Online中給出的釋義為:(of a bird or other animal)make a loud characteristic call(大叫,大喊),似有不妥。綜上,在對最后兩聯的處理上,翁譯將月出鳥驚譯為時間狀語從句,將鳥鳴春澗譯為主句,這樣以“moon rises”和“birds rouse”為背景來襯托作為圖形的“desultory chirping”,翁譯通過英語主從句的表意主次來翻譯漢詩意象的動靜相襯,可謂殊途同歸,曲徑通幽。Wai譯對最后兩聯的處理上,欠缺意象間的粘連。與其他譯文不同的是,Wai譯將“鳥”處理為單數,初看和實際情況有些不妥,但以一只鳥的驚鳴為特寫,進而引發對眾多鳥鳴的聯想也算是重現了原詩含蓄悠遠的意境美。孫譯對后兩句的處理與Wai譯在結構上相似,但“bird”所用復數,在意境的留白上稍遜一籌。許譯通過兩個簡單句將月出、鳥驚、鳴囀的意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rising”修飾“moon”,有一種月亮緩緩升起的輕柔之美,然而這柔美的月出之光竟然驚醒了正在熟睡的鳥兒,可見周遭環境是如何之安寧幽靜,“arouse”和“sing”這兩個動作一下子將寧靜的景色激活,隨之而來的鳥鳴啁啾將春意溢滿溪谷,這樣讓激活的景色慢慢漸入平靜,由靜轉動再入靜,可謂妙筆生花,自然天成,譯詩竟然勝過原詩。王譯雖然用關系從句將兩句粘合在一起,但是主從句均選用被動句使得整幅畫面趨于靜止被動,少了一絲活力,在意境的烘托方面沒有許譯和翁譯的動靜結合來的巧妙。綜上所述,在意境的營造和烘托方面,翁譯和許譯處理地最為出彩,無論是選詞的精準還是動靜相稱的刻畫都于細微處見含蓄雋永,他譯或是在選詞、原詩理解或是在意境的組合方面略顯不足。
從形態角度看,Wai譯行與行之間(除最后一行外)結構對仗緊湊,每行字數均齊,組成較規整的矩形與原詩的四行詩體相配。王譯與之類似。許譯也較規整,只是行與行之間的對仗沒能顧及。從音韻上看,翁譯為散文體,更顯表達的流暢與自由,采用行內元音韻,再現了原詩尾韻所傳達的空曠寂寥的意境。許譯則用英語詩歌的抑揚格五音步和ABAB尾韻對等地傳達了漢詩的對仗與用韻的精妙,可謂匠心獨運的佳譯。在意境的再現方面,許譯和翁譯同樣更勝一籌,從選詞的精巧到意象的有機結合到動靜相稱的微妙傳達,無不見其匠心。綜合以上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翻譯標準,許譯和翁譯更勝一籌。
四、結語
在漢詩英譯中,以詩譯詩的方法受到大多數人的推崇。因為詩歌是嚴格依照音韻、節奏和意象的審美規約來遣詞造句的,“這種形式具有較為全面地再現或保持原作詩歌美學價值的潛在功能”(高陽懿,1997:96),這種美學價值就體現在詩歌的神與形上。詩歌的“神”主要是意象與意境,“形”主要指節奏與音韻,“形”與“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卓振英(2002:32)認為:“漢詩英譯的最高境界應是形神兼備。”馮慶華(2002:216)認為“原詩是一件形神兼備的藝術品,譯詩也須是一件形神兼備的藝術品。寫詩講求音形意三美,譯詩就不可只滿足于達意,必須力求傳神,保存詩的藝術性,音、形、意三者均美。”許淵沖先生提出的譯詩三美:音美、形美、意美,是說譯詩不僅要照顧到原詩的音韻和形式,重要的是保留原詩的意境和神韻,重在神似而不僅僅是形同。本文通過對《鳥鳴澗》五種譯本的分析解讀,認為漢詩的音韻、對仗、節奏均齊,可以借助英詩的抑揚格律與音步、整齊一致的句子結構、四行詩體等來傳達,而非完全不可譯。漢詩的意境主要體現在詩歌意象的選取,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的運用上,反映在英語詩歌中即是選詞和意象的粘合——以何種英語句式組合所選意象。譯詩若做到形態、音韻和意象上的考慮,選詞精當,句式與意象契合粘連,則負起了對原詩作者,對外國讀者,對藝術的責任。?至此,譯詩才能像原詩一般妙手偶得,渾然天成。
(本文為華僑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育項目[項目編號:1511311911]。)
注釋:
①本文簡單化分的詩化翻譯與非詩化翻譯參考卓振英《漢詩英譯方法比較研究》中的分類:非詩化譯法(Non-Versified Translation),韻體譯法(Rhymed Versification),和非韻體譯法(Unrhymed versification)。
②翁顯良.古詩英譯.[J].現代外語,1979,(2).
③孫大雨譯.古詩文英譯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46.
④轉錄自Hamill,Sam,Hiding in the Universe;Poems by Wang Wei.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March-April 1993v22 n2 p45中Wai-Lim Yip的譯文。
⑤許淵沖譯.唐宋詩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44.
⑥王寶童譯.王維詩百首:英漢對照.[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133.
⑦工對:王力先生認為“在一個對聯中,只要多數字對得工整,就是工對”。原詩前兩聯有兩個工對,因此整體可以算做工對。(詩詞格律,2002:50)
⑧楊艷妮《王維<鳥鳴澗>英譯文的審美再現》,《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0,(3):20.
⑨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
⑩李氣糾,李世琴.《古典詩歌翻譯的審美再現》《湘南學院學報》2009,(4)khttps://en.oxforddictionaries.com/
l仿擬林語堂在《論翻譯》中對翻譯標準問題的三條責任之說:以譯者所負的責任而言,第一是譯者對原著者的責任,第二是譯者對中國讀者的責任,第三是譯者對藝術的責任。
參考文獻:
[1]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2]馮慶華.文體翻譯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15-217.
[3]高陽懿.評秦觀(鵲橋仙)的三種英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3):92-96.
[4]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212.
[5]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9.
[6]王力.詩詞格律[M].北京:中華書局,2000:133.
[7]楊艷妮.王維《鳥鳴澗》英譯文的審美再現[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1.
[8]楊自檢,劉學云.翻譯新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9-51.
[9]卓振英.漢詩英譯方法比較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