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技術創新論文

技術創新論文

時間:2022-03-14 23:33: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技術創新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技術創新論文

第1篇

1DEA有效性分析

通過構建投入指標(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投入強度、有R&D活動的企業個數、企業辦研發機構數量、地方財政支出中的科技撥款比重等)和產出指標(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中文科技論文數、技術市場交易額、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等),對2005-2012年的遼寧省技術創新效率進行實證研究,以年份、31個省市、省內14個地級市和行業作為DEA的決策單元進行橫縱向比較和有效性評價,見表2-表3。以全國31省市為決策單元,則n=31,利用非阿基米德無窮小的C2R模型對其進行技術創新效率評價。以31個省市作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遼寧省綜合排位第6名,在東北地區(包括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中技術創新效率排位第一,DEA唯一有效,而經濟效率排位最后,DEA唯一無效,高產出率和低科技轉化率導致了技術創新的經濟效益低。這表明,僅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省在科技成果轉化經濟效益方面就嚴重欠缺。遼寧省與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地相比在技術獲取和改造、技術創新支撐能力上較強,但是經濟效率轉化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以遼寧省內14個地級市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主要因為高校和科研院所較多,為科技成果的開發和轉化提供了土壤,經濟效率有效性分布也很不均衡,DEA值為1的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錦州、營口;DEA值在0.6~0.8之間的有盤錦、阜新、丹東、本溪、葫蘆島。以上城市與教育發展程度直接相關,均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對密集的地區。DEA值在0.6以下的城市有5個,說明該地區的科技發展并不是他們的主導產業,還需要進一步政策傾斜。其他地區可以通過政府、大中型企業等其他主體在技術創新上投入,進行技術引進,帶動省內各個地區的技術創新熱潮。以年份作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遼寧省2005-2012年,DEA有效值θ均為1,見表4。表明技術創新效率8年來總體較高,投入產出配置較為合理,相對效率值穩定,技術創新綜合能力呈遞增狀態。總體來看,遼寧省的技術創新整體水平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技術創新效率逐年遞增、穩步提高,技術創新效率處于相對有效狀態。遼寧省從2005-2012年中整體科技活動情況利用非阿基米德無窮小的C2R模型屬于DEA有效,由此說明,在科技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效率保持在中上水平。科技活動中的全部投入要素發揮了最大效用,所獲得的產出達到最大水平。此時,生產規模處于相對最佳狀態。以行業作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DEA穩定且有效,而大中型企業創新效率出現波動,見表5。遼寧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情況,2005-2012年中,技術創新效率逐年提高,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全部投入要素(科技活動人員、R&D人員、科技經費籌集額、科技經費內部支出、R&D經費)和產出(工業增加值率、R&D項目數、企業專利申請數、企業專利獲準數)。因此,大中型企業在生產規模上也處于相對最佳狀態。遼寧省科研機構雖然規模收益處于遞增狀態,但總體實力尚處于非DEA有效狀態,表明科研機構在“質”和“量”上結構不平衡,需要政策和技術的投入同時,也要監督檢驗科研機構的技術成果,標本兼治。

2遼寧省技術創新效率存在的問題

2.1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落后從近年來科技人力資源的流動數據看,大量的科技人員更傾向流入大城市或發達地區(如北上廣蘇浙)而不是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的這種“理性選擇”反映出遼寧區域無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高層次科研人才。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究開發人員數為12.18萬人,增速僅為2.49%,居全國35個省份的第29位。相對于國內外發達國家和地區,遼寧無論從科技條件、薪資待遇,還是配套服務,都缺乏對科研人才足夠的吸引力。在市場經濟的自由選擇狀態下,會有數量可觀的高科技人才隊伍,走向國內北上廣一線城市,甚至走向全球范圍內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從統計數據來看,近年來,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中,能真正從事或參與R&D活動的人數,呈現遞減趨勢。

2.2科技投入不足,融資渠道單一2009年,遼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總額僅占銷售收入的0.59%,遠低于發達國家的3%~5%。在2008-2009期間,遼寧省政府的研發收入強度有所下降,降低了35.65%,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了40.72%,但是投入總額僅約為江蘇、廣東的1/4。遼寧企業研發投入超過了200億元,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外,金融環境指標表現相對較差,國家創新基金項目立項數(20)、規模以上企業科技活動獲得金融機構貸款(25)。總而言之,在遼寧地區,眾多科技創新型企業還沒有真正地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區域投資融資體系更多的是由政府來主導,企業多為輔助角色,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體系亟需建立。

2.3產學研一體化合作程度不高,協同機制不全面我國在技術創新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各大主體之間沒有形成良性循環互動和有效的協同創新機制,沒有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真正形成合力。政府的政策環境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相關制度不完善、政策導向不明確等。企業追逐短期效益,自身研發力量薄弱,一味要求將科學成果直接送到生產第一線,大大增加了轉化成本。高校和科研院所只負責科技項目的實施,不負責成果的運用、轉化和商業化,因此積極性不高。

3對策建議

3.1建立長效的人才培訓和激勵機制在培訓方面,可通過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思想講座、舉辦技術思想研討會、公派學習、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斷更新研發人員的知識結構,加深研發人員對技術創新前沿問題的思考。將引進的人才分配到各個企業辦研發機構中,保留領軍人才原有的編制和薪酬待遇,對于自愿從事一線研發和創新活動的領軍人才,給予額外的獎勵。在激勵方面,鼓勵企業試行“期權期股”的辦法,激勵領軍人才。高技術企業可以通過期權、期股或技術分紅等形式,激勵領軍人才。技術分紅享受者可將技術分紅作為出資,按照規定的價格購買公司股權,并依法辦理股權登記手續。定高技術產業人才的薪資年增長機制。高技術產業人才的薪資年增長率,由個人績效決定,績效水平高的個人享有較高的薪資年增長率,而績效水平較低的個人則享有較低的薪資年增長率。

3.2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多渠道融資方式資金問題一直都是創新成果轉化成功與否的重要制約因素,除企業自籌資金外,還應該充分保障其他渠道的資金來源,比如金融機構貸款、政府資金等,以及利用外資興辦合資企業等。此外,在科技投入方面,要重點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要建立多層次的融資渠道,包括創新基金、銀行貸款、信用擔保、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多層次融資渠道的建立和拓展,必須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構建融銀行、保險、擔保、證券公司、創業投資公司、法律會計等中介機構于一體的金融生態圈,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

3.3完善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體系系統論的角度分析,區域技術創新系統是由政府部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等實體性要素所構成的網絡系統。要想完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就要以用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在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控下,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高校及科研機構為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促進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推動高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鼓勵高校與高技術企業協同創新,將部分重大項目交由高技術企業和高校共同完成;同時,鼓勵高技術企業為高校學生建立實習基地,允許具備良好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學生進入高技術企業的研發機構進行深造學習,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現了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市場在技術創新活動中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協同作用的過程,實現了技術創新活動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對接,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和模式。

作者:孫海洋單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第2篇

眾所周知,技術創新最為關鍵的是人才。而我國的現狀是,多數的科研團隊和研發人才聚集在高校和科研機構,還有一小部分集中在國有大企業集團,很大一部分民營企業都存在科研創新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而且,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知識參與收入分配的落實如同“鏡中月,水中花”,這就導致民營企業很難留住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此外,民營企業的管理模式具有局限性,大多數是家族式人才管理模式。這些都使得民營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遠不如國有大企業,現有科技人員流失也非常嚴重,再加上部分民營企業管理者不尊重知識和人才,企業文化氛圍不好,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嚴重貧乏,也會大大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效率和結果。

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對策分析

(一)政府部門的管理對策

1.創造為民營企業服務的環境,建立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

促進民營企業迅速發展,研究制定相應的政策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相應的政策內容包括完善政府采購、建設風險投資、支持創業、促使技術創新、重視人才培訓、鼓勵開拓市場、健全企業信用制度等方面。政府部門要以財政資金為引導,落實財政貸款貼息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從本年利潤中提取技術創新基金,并給予企業一定的稅收優惠。支持其他企業或者員工以入股參股的形式投資技術創新基金,按投資比例共負盈虧,構建多元化高層次的自主創新基金。技術創新的積極需求者和創造者是民營企業,因此,必須建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因為它能從根本上保障和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但是,民營企業創新體系要求高水平的服務與信譽保障與之相匹配。為民營企業建立優良的政策環境,是促進民營企業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在政府支持下,積極依靠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著力創建為民營企業服務的政策環境。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單位各部門之間相互高效配合,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真正達到技術創新的目的。同時,政府和社會要加大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

2.繼續調整信貸政策,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

商業銀行作為自負盈虧的企業銀行,收益與風險應該放在第一位。加強防范金融風險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在投融資方面,應該打破以往以企業規模、性質為支持與否的借貸框框,遵循公平、公正、公開、誠信原則,提高對民營企業信貸投入的比重,從實質上支持和鼓勵民營企業的合理資金要求。政府部門也應該通過多渠道全方位幫助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融資,真正為那些欠缺技術開發資金的企業雪中送炭,促進科技與資本的有效結合。政府部門通過監管融資主體的信用程度、融資企業的風險駕馭能力以及融資企業的還債能力,既可控制金融風險,又能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為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更多更簡便的融資渠道。

(二)民營企業自身的管理對策

1.加強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

民營企業創建初期,發揮著巨大作用的是企業家精神。隨著公司的逐步壯大和發展,原來支撐企業強勁發展的非專業化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合企業的管理,出現諸多不利的情況,長期下去,會嚴重制約企業的成長。民營企業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整合研發人力、物力資源,提高技術創新的規模經濟效益,采取兼并聯合、控股收購以及重組等多種形式,使企業的資產合理有效而高速地運轉起來,進一步擴張生產經營規模,形成由少數企業掌控的市場壟斷結構,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實力和抗風險能力。

2.健全企業激勵機制

在我國,民營企業激勵方式過于單一,大多數企業采取直接加薪的方式。這樣對企業而言,短期效益明顯,但缺乏長期發展的后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精神追求越發重要起來。民營企業重視員工的物質獎勵,但精神激勵更是不能滯后。精神激勵的方式林林總總,概括起來有升職、培訓、進修、股權激勵等幾種方式。調動企業員工的創造積極性,充分發揮其聰明才干,民營企業就要根據員工的專業水平,提供符合其專業及個人要求的交流平臺和進修的機會,提升員工的專業層次和個人素養。股權激勵作為精神激勵中最重要的一種激勵方式,是非常適合民營企業的。股權激勵的激勵力度大,投入多,能使被激勵的員工有更強的歸屬感和主人翁精神。這樣,既提升了企業的層次,又穩定了員工隊伍,企業長足發展就有了保證。企業只有深入了解員工,體貼員工,增強員工的認同感,他們才能夠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3.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科研團隊

對民營企業而言,如何推動技術創新是至關重要的。要進行技術創新,關鍵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因此,民營企業要奉行以人為本的人才戰略,以建設高效的創新團隊為主要內容,凝聚和造就一批極具創新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企業內部要建立對技術研發人員和普通員工的創新激勵機制。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企業要給科研人員提供靈活寬松和身心愉悅的工作環境,人性化管理,嚴格績效考核,根據績效進行利益分配,使企業和個人達到雙贏。二是提倡企業創新文化。企業文化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是引領企業持續發展的長明燈。要重視企業創新文化氛圍的創建,強化企業文化的熏陶,滿足員工的學習需要,建立學習型和契約性組織,使全體員工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滿足員工精神方面的需求。三是建立創新項目專項基金。通過這個項目基金,鼓勵所有員工的創新行為。企業的員工如果有好的創意和優秀的想法,可以通過申報和評估的方法取得創新基金的支持,創新成功后還可以獲得資助。

4.建立極具創造力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也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提高綠色技術創新能力,關鍵是做好產學研結合。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是綠色技術創新的中流砥柱,但其也面臨經費匱乏、市場信息流通不暢、創新成果難以轉化生成的難題,而民營企業正好缺乏過硬的技術。這樣,二者可以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開發,實現雙贏。企業要與科研機構、高校建立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在科技、教育、人才培訓與引進項目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合作。此外,民營企業還要緊緊抓住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一些重要課題,因為這些課題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建設課題,具有戰略性意義,起著關鍵性作用。民營企業應該突破人才區域流動界限,集中優勢資源,對這些重要重點課題展開攻關,擴大影響力,努力創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浙江華立集團創立于1970年9月28日,經營以醫藥為核心的多元化產業,位列中國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從2005年開始,華立集團的總資產與年營業收入雙雙超過百億元人民幣,員工已達到12000多人。華立集團之所以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與之堅持的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是分不開的。一方面,華立集團積極建設企業的研發團隊,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占據技術創新的主動性;另一方面,華立集團積極展開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校的合作。比如,與英國牛津大學、泰國馬其諾大學等國際名校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科技公關,研發成果應用于本企業生產當中;與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也建立長期的技術合作關系,突破特殊領域的研究;引入科研市場化機制,制定激勵政策,極大地調動技術研發人員的主動性。此外,利用資本手段獲取技術,是華立在技術創新方法上的創新突破,直接從高端掌握了許多關鍵技術,迅速進入行業領先領域。當然,華立集團能夠發展起來,跨出國門,走向世界,與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家政策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三、結論

第3篇

關鍵詞:職工培訓;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的特征日益明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同煤集團培訓工作要順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就必須不斷學習、求知與創新,必須切實轉變創新培訓思維模式,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職工隊伍。

1樹立創新培訓觀念,把創新能力培訓納入到職工培訓體系

1.1樹立創新培訓觀念

樹立創新培訓觀念是培訓創新的前提,我們已處于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它一方面以人文素養為基礎,一方面又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這兩方面的統一使它建立在知識的生產、處理、傳播和應用之上。要使職工培訓在知識經濟中順應趨勢,在人才培養和技術推廣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就必須更好地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要求,把創新能力培訓納入到整個培訓體系中。

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大同礦務局成立于1949年8月30日,2000年7月改制為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現有總資產750億元,職工20萬,礦井54對,分布在山西和內蒙古,東西跨度300多km、南北跨度600多km的區域內。2008年煤炭產銷量1.22億t,連續4年突破億噸。現已形成煤炭為主,電力、化工、冶金、機械制造等多業并舉的特大型綜合能源集團。正在建設的晉北煤炭基地是國家規劃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礦山的技術水平、建設規模、發展速度在國內都走在前列,但主要生產設備及工藝大都是從國外引進的,這也決定了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順應這一要求,公司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同煤”的口號,要求開拓思路、轉變思維、創新培訓方式,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推動創新型礦山建設。

1.2把創新能力培訓納入到整個員工培訓體系中

職工培訓既要向職工傳授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也要重視職工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創新能力的培養,教育培訓的整體功能是難以實現的。為了利于開展創新培訓,應構建集科研、培訓、生產為一體的培訓體系,由同煤集團科研部門收集國內外最新技術信息及其發展方向和單位技術應用狀況。培訓部門設計培訓方案并組織培訓,生產部門及時反饋生產動態。全公司形成了一個“培訓—提高—創新—再培訓—再提高—再創新”的良好態勢。

職工的創新培訓是每一個企業創新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同煤集團把開展創新培訓課堂“搬”到了井下,不僅將井上的書本延伸到井下的現場教,還把觸角直接拓展到采掘工作面。每月組織教師到井下為一線員工進行一次現場觀摩教學。學員們在井下工作面邊看邊聽。邊學邊討論,教學操作結合。原本在井上課堂難理解的“排距”、“掏槽眼”等操作方法通過現場示范變得簡單易懂了。另外,同煤集團加大對員工的創新培訓力度,成立公司、礦、區三級培訓網絡體系,選拔理論水平高和工作經驗豐富的科技人員和老工人擔任授課老師,堅持做到“培訓一個、合格一個、上崗一個”,使接受培訓的員工逐漸成為各自崗位上的頂梁柱。

2建立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教師要開展創新培訓,首先必須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樣教師才能主動去探索新知識、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尋求新途徑,并在實施創新培訓的過程中,打破傳統的容易束縛學員創新思維的教學模式,就必須建立一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培訓教師隊伍。近年來,大同煤礦集團根據員工的不同文化程次、不同工種、不同技術專業,建立了專業的師資隊伍,從而保證了企業職工培訓的質量。另外,每年都要送職教老師到省內外院校、培訓機構學習,一方面提高老師的專業技術理論水平,另一方面讓老師開拓眼界,樹立新的培訓理念,以滿足創新培訓的師資要求。

3創立員工教育培訓的全新體制和模式

大同煤礦集團的技術裝備先進,尤其是采礦技術裝備水平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為了更好地駕馭現代化礦山,把同煤集團建成世界一流的礦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采取了多管齊下、灌疏結合的方法,創立了員工教育培訓的全新體制和模式。集團公司建設成了一大批三級、四級技術培訓基地;編制下發了大量通俗易懂的讀物,培訓目標直指一線、二線員工,通過密集的理論研討、高級講座、集中學習、定時抽查和現場培訓考核等形式,全面提高職工的技術業務素質。集團公司在員工立足崗位成才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從員工素質教育上,開辟了技校、黨校和工大等教育培訓平臺,讓員工學有門道;在技術教育上,利用現有培訓基地緊緊和生產現場結合起來,堅持學練結合,使員工練有渠道;在后備員工隊伍建設上,以同煤大學為依托,變招工為招生,按照計劃專門培養礦山急需技術員工作為儲備,使全公司后備員工補有通道。另外,同煤集團從改革培訓機制人手,在全公司范圍內推行了員工“雙級制”,即員工等級制和員工技術等級制。員工技術等級制按各專業員工的理論和實踐操作考試成績來評定,分初、中、高3個級別,分別享受相應上浮崗位系數0.15、0.3、0.6的不同待遇,員工等級制就是依據員工技術等級劃分為首席員工、優秀員工、合格員工和待培員工,首席員工享受年薪制待遇,優秀員工采用工資補貼方式進行獎勵,合格員工按標準工資執行,待培員工則進人培訓中心進行再培訓,直到合格后方可上崗,培訓期間只給基本工資。這種以專業技術素質為主要考核標準的員工“雙級”體系,進一步激發了廣大員工鉆業務的積極性。

4開展課堂教學與技能操作培訓重在創新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職工隊伍,不僅要在教學課堂上開展創新教學、掌握必要理論知識,而且要在生產實踐中理論聯系實際,掌握必要基本技能,運用所學知識,開展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

4.1在教學中培養學員創新思維的能力

同煤集團培訓部門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師在課前要認真備課,設置一定的情景,確定要達到的目標,然后提出問題,由學員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教師則啟發學員求異思維,鼓勵學員思維的多樣性、新穎性、獨創性,從而培養學員創新思維的能力。另外。同煤集團以多種渠道齊頭并進,引導職工拓寬視野,全方位、多視角地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為此,公司先后邀請北京大學張國有教授、中國企業文化協會孟凡馳教授、山西省水利局、大同大學、同煤集團公司等專業人員舉辦專題講座,從思維上使職工開闊眼界,有效地激發了職工競相成才的熱情。通過多種培訓教育活動,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公司培養了一大批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和技能操作等復合型人才,基本滿足了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第4篇

1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推進農業產業技術創新

戰略聯盟的設計、構建與發展我市作為農業大省的省會,承擔著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任,為應對農業資源要素瓶頸和耕地資源減少不可逆轉、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大、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從業人員素質下降等制約因素,必須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研究為先導,結合我市創新型龍頭企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重點研發機構以及核心專利、知名商標的行業布局,確定產業技術創新的戰略目標、戰略方向和重點任務,提升戰略引領能力,制定現代農業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把握環渤海經濟區崛起和京津冀優勢互補合作發展的機遇,通過組織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謀劃、設計、構建和發展,充分利用京津冀科教優勢,整合科技資源,加速技術轉移,強化自主創新,走技術集成、協同創新、集群發展之路,把握市場脈搏和現代消費趨勢,加快省會農業現代化、集約化、市場化、社會化進程,實現農業產業化,產業集群化、農民職業化、農村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為我市農業產業發展轉型、構建省會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強化產業鏈和創新鏈建設,創新農業發展方式,依據我國現代農業和涉農重點產業發展趨勢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方向,結合我市實際與區域特色優勢,謀劃我市農業梯次產業培育重點,著力發展生物種業、食品產業、生物農藥、工廠化農業、飼料產業、中獸藥產業、生物肥料、農機裝備、山區特色農產品和農產品物流、農村信息化等新興產業集群,制定石家莊現代農業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戰略規劃和全市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規劃,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全市構建由優勢骨干企業牽頭,中小企業和研究機構組建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10家以上,加盟企業達到300家,從而探索建立聯盟良性發展機制,完善產業鏈構建,實現產業集群市場利益最大化,促進以產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產前、產后環節不斷拓展延伸,向農業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增強產業整體的關聯效應和技術對資源的增值增效作用,為保障糧食與食品安全和農民增收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2構建和完善長效合作機制,優化聯盟協同運營模式

應堅持“面向市場,平等自愿、優勢互補、合作創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遵循聯盟內在規律,增強聯盟內生動力,健全聯盟運行管理制度,組織產業技術創新活動,進一步完善聯盟的利益機制、責任機制、信用機制和開放創新的組織協同機制,修煉聯盟內功,培育聯盟生態,為促進聯盟健康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一是形成契約協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機制。利益機制是聯盟發展的核心,是形成聯盟產業技術創新價值鏈的最直接的體現。利益聯合、利益創造、共同利益最大化以及利益分配合理化是聯盟組織的生命之源。聯盟應堅持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和“利益平衡、利益共享、利益約定”原則,形成以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為核心的契約協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機制。二是形成分工協作、責權明晰的責任機制。責任機制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的基礎,責任機制要有利于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強化科研規范和倫理道德教育,嚴肅違約責任追究,加大對聯盟中的欺詐和背叛行為的懲罰力度。制定聯盟技術創新項目與過程管理辦法,調動各方的積極性,確保項目合作實施和目標實現。三是建設相互信任、信息溝通的信用機制。信用機制是聯盟發展的保障,聯盟信用機制在于保障成員在協議框架下履行各自的責任。推進聯盟信用機制建設,應通過建立聯盟信用評價體系、完善成員準入退出機制,組織開展信用管理和考核評價、建立信息公開共享機制,促進信息交流、溝通協調,促進成員單位建立良好的自律機制和合作關系。四是推動建立開放創新、合作交流的協同機制。整合資源推進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面向目標市場設定聯盟創新目標,推動產業整體發展。構建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立產學研用結合、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大中小企業協作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優勢科技資源向企業開放共享和聯盟間的合作交流、互利共贏,是聯盟作為產業技術創新組織開放發展的必然要求。促進知識在合作組織間的轉移、共享、集成和再創造,實施“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的知識產權戰略,塑造和保護產業核心競爭力,構建支撐產業高端發展的協同創新機制。

3加強聯盟建設危機管理、系統防控聯盟失敗風險

一是制定聯盟建設管理辦法,規范聯盟構建基本條件、組織架構、運行制度,完善聯盟頂層設計,構建市場化、民主化、社會化的聯盟管理機制。二是對聯盟實行定期評估考核制度,參照科技部組織開展聯盟評估工作模式及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評估工作方案,重點對聯盟創新活動、創新績效、服務產業、運行管理和利益保障等情況進行自我測評及第三方綜合評價。三是建議省市有關部門設立農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專項計劃,促進聯盟完善組織架構、明確目標任務、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完善運行機制,組織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提升協同創新效率。

4大力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建設科技型企業家隊伍

加快構建和發展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培育產業技術創新的領頭羊。針對目前我市4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屬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不足15%、省級創新型企業不足5%的現實情況,應組織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工程,著力引導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向科技型企業發展,農業科技企業向創新型企業發展,實現農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提升創新能力,提質增效,做優做強,更好地構建核心產業鏈和配套產業鏈,帶動中小企業和農業合作組織加強農科教、產學研合作,走技術集成、協同創新、集群發展之路,通過市場優勝劣汰和政府扶優挺強,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行業領軍企業和農業高新技術后備企業,更好地發揮龍頭企業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提升核心企業領導力,打造區域核心競爭力。

5實施農業知識產權戰略,提升農業品牌競爭優勢

隨著經濟、科技全球化進程加快,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和核心競爭力,成為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和產業創新聯盟建設的重要支撐與戰略關鍵。農業產業創新聯盟應勇當實施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先鋒,深入貫徹實施農業部《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和2013年1月農業部、科技部、知識產權局聯合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意見》,按照“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的方針和農業發展規律與自身特點,明確知識產權戰略目標重點、健全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通過提升農業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自主品牌,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強產業鏈競爭優勢,努力提升聯盟協同運用與集群管理服務能力、集體維權與行業自律能力,把握技術創新的制高點、市場關注點和產業生長點,培育知識產權運用標桿企業,提升聯盟農業知識產權質量,推動農業知識產權聯營和商品化、產業化、資本化。

6著力加強科技金融結合,構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第5篇

近年來,專利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專利要求必須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專利的目的是為了讓專利所有者擁有排他性使用該項技術的權利(Chesbrough,2006),使其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動態的和無形的資產,尤其是在高新技術企業,如生物技術和化學品行業。本文主要定位于高新技術企業,探討專利管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其中重點討論了專利管理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利管理提供理論指導,最終目標是通過有效的專利管理改進創新績效。

2專利管理與技術創新的內涵

2.1專利管理的內涵

專利管理一般定義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產權制度安排,創建激勵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促使技術創新主體充分發揮創新技術作為生產要素、無形資產、戰略資源的重要作用。目的是促進新技術的創造、推廣和應用,以此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專利管理的作用機制重點表現在專利獲得、保護和商業化三個環節,這些環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和商品化,促進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國外學者Macdonald(2004)對“專利資產管理”做了廣義上的定義,有效的專利管理是組織維持其競爭優勢必不可少的手段。先前的研究使用專利來衡量組織技術創新績效,并把它們作為創新的產出(OECD,1997;Cohen等人,2002)。然而,事實上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專利可以作為創新的成果。大多數無形資產的創新成果沒有或不能獲得專利。因此,作者認為,專利確實是一個防御工具,但其作用并不僅限于防御工具,更是一個戰略工具。這種轉變需要深入的調查專利管理和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

2.2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新績效的內涵

技術創新實質是一個過程,包括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究開發、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及其商業化。技術創新源于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包含了生產新產品、采用新工藝、開拓新的市場、獲取原材料新的來源、創建了新的組織形式五個內容。企業只有依靠技術創新才能發展。企業技術創新產生的技術發明、專有技術、專利技術等都是企業獨特的無形資產,是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無形資產在企業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曲元元,2008)。技術創新績效是指對一個企業知識的應用和技術創新活動的評價(Hagedoorn和Cloodt,2003)。創新績效的定義有兩層含義。廣義上講,創新績效是指技術發明和創新業務知識。同樣,創新績效也可以表述為經濟績效EP和社會績效SP(Shan,2002),產品績效和工藝績效。在高新技術企業,績效通常與技術創新緊密相連。因此,創新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新過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管理者應該繼續識別、開發、保護、分配資源和能力,以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狹義上說,技術創新績效是指一個公司引入市場的發明創造的數量,即新產品,工藝系統,或者新設備。雖然許多學者對于專利是否納為技術創新績效的指標意見不一,但他們一致認為在高新技術技企業,專利是衡量技術創新績效的合適指標(Mansfield,1986)。本文結合技術創新績效廣義與狹義的概念,定義指標內容應該包括經濟利益,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的社會責任。即技術創新績效由經濟績效(EP)和社會績效(SP)來衡量。EP主要是指新產品或服務,利潤的主要來源和創新成功率的報告。SP主要是指在生產和管理過程中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3專利管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3.1專利管理為技術創新提供保障

從專利管理的一般定義可知,專利管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產權制度安排,創建激勵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促使技術創新主體充分發揮創新技術作為生產要素、無形資產、戰略資源的重要作用。專利管理的目的是促進新技術的創造、推廣和應用,以此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政府不再干預企業的市場經營活動,而是提供了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完善的法治體系。因此,專利管理的制度環境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就能避免其他企業搭便車的行為,以及竊取技術創新成果和知識資產的行為出現。最終激勵企業追求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3.2專利管理能夠降低企業技術創新風險

專利管理的制度環境為技術供需雙方提供交易平臺,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場風險。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技術創新都能為企業帶來收益,有些創新活動會給企業帶來風險。比如競爭對手比本企業更早推出更具創造性的新產品,或是消費者在消費觀念和需求上發生了相應變化,或新產品投入新市場的成本太高,企業盈利過低或不盈利。企業通過專利管理可以規避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企業通過專利管理調查專利文獻,從已有的專利技術中汲取思想、經驗和教訓,做好相關領域技術和市場的預測,最終通過申請專利來鞏固市場地位等。針對市場需求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以及競爭對手施加的壓力,高新技術企業不得不承擔愈來愈大的市場風險這一問題。企業可以通過專利管理調查專利信息,預測市場前景;最后通過申請獲得專利來增加防御屏障,從而采取比較靈活的策略規避市場風險。

3.3專利管理能夠激勵技術創新,維持企業競爭優勢

良好的專利管理能夠確保科技人員的創新成果不被竊取,激發科技人員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因為技術發明創新獲得了專利,可以激勵科研人員的發明創造積極性,進而推進技術創新。所以,有效地專利管理也是激勵科研人員發明創造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專利制度通過發明創造者的專利申請獲得而依法授予其專利權,專利權人就擁有了排他性的使用權,或者進行專利權轉讓后,可獲得比投入大得多的回報,這樣就有了資金來源,可以支持科技人員繼續新的發明創造,促進技術創新成為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此外,專利管理通過實施無形資產管理、保護專利技術和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方式對技術創新成果進行保護,從而使企業保持技術創新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3.4專利管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

提升專利管理是高新技術企業提升技術創新績效的途徑之一。不管是企業還是社會的技術進步、創新往往都是與專利保護密不可分的,專利的獲得能夠激勵技術創新。專利獲得對于專利的保護和商業化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專利的獲取和商業化的結合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提高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的關鍵是有效的專利獲得和緊隨其后的專利保護和專利商業化。

3.4.1專利獲得提升技術創新績效。專利獲得是技術創新的成功標志之一。一個重要專利的獲得能夠促進銷售額提升,增加市值。專利引用也能夠提升企業財務績效,進而提升企業績效。由于我國大部分高新技術企業處于制造業領域,專利是企業的重要資產。專利的獲得就意味著企業無形資產的增加。專利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種生產經營性資源,能夠為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帶來積極影響。

3.4.2專利保護提升技術創新績效。專利保護的作用是防止競爭對手簡單地復制或反向發明。專利保護降低了公司感知市場的不確定性,并且降低了等待的時間價值;因此,專利保護能提高企業的經濟績效。企業要想成功地通過內部(如產品開發)或外部開發手段(如轉出授權)獲得技術回報,就需要進行足夠的專利保護,來維持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的有效性,最終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

3.4.3專利商業化提升技術創新績效。專利管理由專利獲得到專利保護的最終目的是進行專利商業化。專利商業化的模式包括獨立的生產,特許經營,規范專利許可,銷售,建立初創企業和企業聯盟。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利獲取、專利保護都是為了專利最后的成功商業化,通過專利商業化將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資產,為市場提供所需要的產品,從中獲取利潤。

4小結

第6篇

隨著我國創業板市場的建立以及主板市場門檻的降低,資本市場中已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重視技術創新。雖然創新項目的融資瓶頸一直制約著許多企業在R&D方面的投入,但與其他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由于擁有股權融資的便利,這方面的障礙會更小。現階段,在融資渠道相對寬泛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的技術創新對融資有何影響以及在不同技術創新水平下,杠桿對成長是否存在影響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國外Rossi(2005)針對美國公司研究了技術創新對融資行為的影響,結果發現,對于創新能力越強的公司,由于盈利性也較強,其更偏向于內源融資;而對創新行業的非創新型公司,其融資選擇則偏好股權融資,這主要因為創新行業的高成長預期使這類公司估值偏高,為其股權融資創造了有利條件。現階段,中國股市發展的成熟度還遠遠滯后于美國,上市公司在創新項目的融資選擇上可能與美國呈現不同的特征。但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見。不僅如此,在Rossi(2005)的基礎上,還需要探究公司技術創新水平的差異是否會影響杠桿與成長間的關系。畢竟,“成長”是國內許多公司最關心的目標。技術創新對融資的影響有兩種理論預期。一種理論預期技術創新會使公司選擇較低的財務杠桿。原因在于由于技術創新的風險較高,公司較難從債權市場為這類項目融到資金;另外,根據競爭優勢理論,技術創新有利于提升競爭優勢,并增加公司盈利能力,公司內源融資可能足以滿足創新項目的需要;再有,公司也可以通過技術創新信息向股市傳遞“高成長”的信號,以較低成本從股市融到資金。上述三方面因素都有助于降低財務杠桿。還有一種理論則認為技術創新與較高的財務杠桿相對應。主要因為技術創新會增加債權人對公司盈利性的信心,從而可能獲得相應融資,另外,技術創新導致的重組也會引起杠桿的上升。當將技術創新能力做為創新項目成功可能性的替代變量時,技術創新能力對杠桿與成長間關系的影響可以有如下預期:對于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公司,創新項目凈現值大于0的可能性也較大,杠桿對成長不會構成威脅。但對于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的公司,創新項目凈現值大于0的可能性也較小,杠桿會對成長有抑制作用。但當技術創新能力不能成為創新項目成功可能性的最佳替代變量時,技術創新能力對杠桿與成長間關系的影響也就不存在。本研究在分行業隨機抽樣的中國A股上市公司基礎上,以2001-2010年為考察期,選擇了2938個觀察值,按2001-2006年及2007-2010年分期間研究了技術創新能力對融資的影響,并按技術創新能力分組后,進一步考察杠桿對成長的影響。結果發現:技術創新能力越強的公司,越偏愛于內源融資,杠桿也越低。無論如何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組,都未發現杠桿影響成長的證據。也即,杠桿與成長的關系不會受到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接下來的第二部分闡述數據收集及方法選擇;第三部分討論技術創新對融資影響的回歸結果;不同技術創新水平下,杠桿對成長影響檢驗在第四部分討論;最后給出結論。

2數據與方法

2.1樣本的選擇

本研究按分行業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截至2009年10月15日在A股市場上市的592家公司為樣本。以2001年至2010年共10年作為考察的時間窗。樣本的篩選程序如下:

(1)以2009年10月15日在A股上市的1300家上市公司為樣本框,剔除金融類公司12家。這是由于金融類公司年報的披露要求與其他公司有較大差別,缺乏可比性。

(2)剔除被列為ST、PT的公司100家。這是因為這類公司業績較差,屬于較為極端的樣本。

(3)在余下的1188家公司中,按照證監會劃分的12個行業,計算出各個行業中公司所占比重,以該比重與600的乘積做為從相應行業抽樣的比例,在比例分行業的基礎上,再進行分行業隨機抽樣。獲得分層隨機抽樣樣本共600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剔除了以云南上市公司“綠大地”(002200)為代表的8家在考察時間窗內曾涉嫌財務造假的公司。最終獲得樣本公司為592家。這種抽樣的目的是為了使這些樣本能更好地反映全國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特征。

2.2變量設計與數據來源

2.2.1因變量

因變量分別為融資額、財務杠桿和公司成長指標。由于企業的融資有三個來源,分別是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及內源融資,本研究借鑒Rossi(2005)的方法,利用三個變量來度量融資額,分別是:凈債權融資(NDEIS),用第t-1年到第t年負債的變化除以第t總資產表示;凈股權融資(NEQIS),用第t-1年到第t年凈資產變化量與保留盈余變化量的差值,除以第t年總資產表示;保留盈余增加額(NRREEA),用第t年留存收益除以本年度總資產表示。同樣,借鑒Rossi(2005)的方法,杠桿用兩個指標度量,分別是賬面負債率與市場負債率,債面負債率(BLEV)等于第t年負債與同一年總資產相比;而市場負債率(MLEV)等于第t年總資產減去凈資產加上權益市值,再用同一年負債相除。其中,權益市值為普通股股數乘以每年年底(12月31日)的每股價格。借鑒Lang(1996)的方法,企業成長用三個指標來度量,分別是投資強度、資本費用增長率以及雇員人數增長率。其中,投資強度(NIVGW)等于第t年凈投資與前一期的固定資產之比;資本費用增長率(CEXGW)為第t-1年至第t年資本費用的變化量除以第t-1年的資本費用;雇員人數增長率(EMPGW)為第t-1年至第t年雇員人數的變化量除以第t-1年的雇員人數。

2.2.2自變量

技術創新能力的常用替代變量有R&D投入強度及專利數,這里選擇用專利數來度量技術創新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專利數是技術創新產業性指標,更能反映技術創新的能力。具體為申請專利數及授權專利數。考慮到不同公司專利擁有數的差異較大,專利數的分布呈右偏態,為了消減右側數值的影響,在檢驗中,借鑒Rossi(2005)的方法,專利指標(LNGPT)等于1加上公司專利數,再進一步取對數值。在后面的分析中,主要選擇授權專利數進行討論。這是因為授權專利不僅得到相關部門認證,而且受到法律的保護,并能反映技術創新的能力。不過,在穩健性檢驗中,也用申請專利數替代授權專利數,進行了相關檢驗。在考慮不同技術創新能力狀態下,財務杠桿對公司成長的影響檢驗中,財務杠桿用賬面負債率度量為第t年的負債除以同一年總資產。

2.2.3控制變量

在融資的回歸檢驗中,利用的控制變量分別是Tobin’sQ,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率、資產有形性及規模。因為,相關文獻發現,這些變量會影響融資的選擇。Tobin’sQ(TOBQ)的計算用第t年總資產減凈資產加權益市值,再除以同一年總資產;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率(EBITDA)為第t-1年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除以同一年總資產;資產有形性(PPE)為第t-1年土地、廠房及設備的賬面值之和除以同一年總資產;規模(LNSALE)為第t-1年凈銷售額取自然對數。財務杠桿的回歸利用到的控制變量除上面提到的4個變量外,再加上3個變量,分別是賬面派息率(DIVB),用第t-1年股利除以同一年凈資產;市場派息率(DIVMK)用第t-1年的股利除以同一年凈資產市值,其中,凈資產市值等于權益市值;折舊費用率(DEPEX)為第t-1年折舊費用除以同一年總資產。相關研究表明這些變量也影響了資本結構。在公司成長的回歸檢驗中,利用的控制變量分別是經營現金流變化率(CACHA),為第t-1年至第t年的經營現金變化量除以第t-1年的總資產;資本費用率(CEXAS)、銷售增長率(SAL-GW)及Tobin’sQ。相關文獻發現這些變量會影響公司的成長。此外,在各模型中還設立了行業虛擬變量和年度虛擬變量。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參考Rossi(2005)的文獻采用獨立混合橫截面檢驗方法。為了消除因變量與自變量間可能存在的因果關系混淆問題,研究中,讓每個自變量和控制變量都滯后因變量一期。檢驗前,對所有變量進行縮尾處理,剔除了百分位分布中1%-99%之外的極端值。最終形成有效觀察值為2938個。考慮到2007年會計準則發生了較大變化,在技術創新對融資的檢驗中,以2007年為界,將觀察值按2001-2006年和2007-2010年分成兩組,分別進行了檢驗。在技術創新與融資對成長交互影響的檢驗中,由于按2007年分組的檢驗結果與全樣本一致,且分組后觀察值較少,這里提供了全樣本的檢驗結果。

3技術創新對融資的影響

3.1授權專利數對融資的影響

融資對技術創新能力替代變量———專利授權數的回歸結果。兩個子樣本組中,授權專利數與凈債權融資和凈股權融資的關系都不顯著,只與留存收益增加額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進一步用申請專利數代替授權專利數,按分組重新做了檢驗,結果基本一致。總之,我們的結果與Rossi(2005)的結果存在較大差別。Rossi(2005)的研究發現,公司創新產出與內源融資的增加額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留存收益減少的原因主要在于這些公司增加了對股東的分紅。中國上市公司表現的不同結果反映出創新能力越強的公司,越傾向于選擇融資成本較低的內源融資。與Rossi(2005)一致的是,都沒有發現創新產出與債權融資增加額和股權融資增加額存在顯著關系的證據。中國上市公司的情況符合優序融資理論的預期。兩個子樣本組的多數控制變量與三個融資變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反映了公司投資機會越好、盈利性越強、有形資產額越大,以及規模越大,三種融資的增加額也相應越大。部分行業和年度控制變量對融資存在顯著影響。這反映了行業特征及宏觀政策因素和經濟周期的影響效應。

3.2授權專利數對財務杠桿的影響

在2001-2006年子樣本組中授權專利數與兩個負債率指標都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在2007-2010年子樣本組的結果中,授權專利數與負債率指標雖呈負相關關系,但檢驗結果卻不顯著。其中可能的原因是,2007年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上市公司的經營環境也有所惡化,杠桿有所上升。如果僅看2001-2006年的結果,說明授權專利越多的公司,其財務杠桿越低。Rossi(2005)也有與2001-2006年子樣本組類似的發現。在其研究中,杠桿的降低是由于創新能力強的公司其盈利性也較強,現金較充裕。本研究也發現國內創新能力強的公司其財務杠桿的降低,主要得益于盈利導致的內源融資增加。在控制因素的影響中,Tobin’sQ、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率與杠桿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說明公司的成長性及盈利性越強,其財務杠桿就越低。規模與杠桿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說明規模越大的企業,財務杠桿就越高。兩個子樣本組中,多個行業和年度控制變量也對負債率存在顯著影響。這反映了行業效應與年度效應對杠桿的影響十分明顯。

4不同技術創新水平下杠桿對成長的影響

此部分檢驗中,首先將樣本分成“有授權專利的公司”和“無授權專利的公司”兩個子樣本組,再分別對其進行檢驗,以比較二者在杠桿與成長間關系上的差異。不僅“無授權專利公司”子樣本組的賬面負債率與三個成長指標的關系都不顯著。連“有授權專利公司”子樣本組的賬面負債率系數也不顯著。這說明杠桿對成長的影響,無論對技術創新類公司還是非技術創新類公司都是一樣的。即沒有發現財務杠桿能夠抑制企業成長的證據。兩個子樣本組中,前一年資本費用比率與資本費用增長呈顯著負相關。在多數模型中,SAL-GW與TOBQ對凈投資(NIVGW)、資本費用增長率(CEXGW)及雇員人數增長率(EMPGW)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這些結果與理論預期基本一致。行業效應和年度效應對公司成長的影響較為顯著。

4結論

第7篇

從醫藥上市公司數量來看,1993年第一家醫藥公司上市以來,截至2013年底,我國醫藥行業A股上市公司共有179家,營業收入共計5644億元,同比增長14.4%。從地域分布來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是醫藥上市公司最為集中的地區,其中華東六省份(江浙滬、魯皖閩)上市公司數量最多,占全國醫藥上市公司30%。從股權性質方面,由于我國醫藥上市公司主要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其國有股占股比例均較高,但隨著一些民營和私人資本的注入,醫藥上市公司國有股的平均比例在逐漸下降,2010年我國醫藥類上市公司國有性質比例為53%,到2013年這個比例為47%;從股權集中度來看,我國醫藥上市公司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2007年為53.62%,2010年這個比例降低為51.96%;從資本結構方面看,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2008-2010年的分別為50.78%、47.51%和43.77%[2],可見平均資產負債率呈下降的態勢,醫藥上市公司更偏好股權融資,而較忽視債務融資。總體來看,醫藥上市公司雖然在整個資本市場中占比不大,但是在股權和資本結構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點,本文將結合公司治理理論,進一步分析技術創新投入的關系。

2研究假設

2.1股權性質

公司的股權性質是公司治理中的根本性因素。對于國有性質的公司而言,國家性質的股東處于控制地位,除了與非國有股東一樣會關注公司資產的保值和回報以外,還會關注就業、財政收入等社會性問題。因此國有性質的股東在多種因素的約束下進行決策,而私人企業則更多關注能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因此在技術創新方面,非國有性質的企業更能集中經濟力量進行研發創新。

2.2股權集中度

公司的大股東和小股東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大股東持有較高的股票份額同時也面臨更大的風險,公司運作的收益對大股東的影響遠大于小股東。技術創新活動具有高風險、高投入的特點,但是技術創新關系到公司長期的發展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大股東對技術創新活動有更高的關注度和支持度,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實力和動力去收集信息,對創新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因此在股權越集中越有利于技術創新。2.3獨立董事占董事會的比例獨立董事的設置是為防止內部管理人員做出有損于少數股東和公眾股東的利益的主觀決策,而具有獨立董事資格的人員都是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因而能夠利用其專業知識與經驗為公司的發展和董事會的決策提供建設性意見。創新行為符合企業長期發展和穩定的需要,因此獨立董事的設置能夠正向的影響企業的創新投入。

2.3高管人員薪酬激勵和股權激勵

高管人員是公司管理的直接執行者,高管人員并非都為董事會成員,通過對高層管理人員進行股權或薪酬方面的激勵,能讓經營者盡可能站在股東的角度進行利益取舍,在經營的過程中更多地關心公司的長期價值。因此高管人員受薪酬激勵和股權激勵的影響較大,薪酬越高往往越能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從而能夠更高效地整合資源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

2.4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

董事長關心股東權益的最大化以及企業的長期業績,而總經理是通過聘任制的形式確定,聘期一般3-5年,因此總經理往往更關心任期內企業經營業績和穩定,技術創新活動的高風險性是總經理在進行資源分配和決策時所擔憂的,而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可以規避所有者與人之間的矛盾,更有利于把握創新機會進行創新決策。

3研究設計

本文以醫藥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考慮到資本市場中主板市場與中小板、創業板在企業規模、股本要求、董事會和管理層要求的不同,為保證可獲得數據的一致性和真實性,本文選取主板市場的醫藥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數據來源于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中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報,為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對數據進行了篩選。

4結論與建議

第8篇

選好工作室帶頭人。帶頭人是搞好工作室的重要保證,要求其熱愛技術創新工作,具有奉獻精神、創新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能夠承擔創新工作室日常工作。可以從候選個人的職業資格、工作業績、創新潛能等三個方面綜合考慮,優先選擇技能專家或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技師擔任。第二步,選好工作室成員。工作室成員應有志于技術創新和傳技帶徒,選擇技師以上的人員,或有培養潛力的高級工,人數不少于10人。第三步,做好工作室審核工作。公司組織專家組進行申報材料的審核,并對活動場地、設施設備進行考察,符合條件后批準設立,并以“所屬單位+職業(工種)+技師創新工作室”方式命名。如,“海油工程焊工技師創新工作室”。技師創新工作室任務界定一是針對生產運營、設備維護中的問題,集體攻關,解決生產操作難題。二是節能減排、降本增效,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性,積極開展小發明、小革新、小設計、小竅門等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三是組織開展技能交流活動,及時總結推廣創新成果、絕技絕活、具有特色的生產操作法等,推動隊伍整體技能水平的提升。四是推進“師帶徒”活動和技能培訓,通過技能帶頭人的傳、幫、帶,使技藝技能得到傳承,經驗得到分享,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五是組織開展技能人才專題性、小型化的創新成果研討。

二、技師創新工作室運行方式基層單位應在資源等方面支持工作室開展工作

包括提供相對固定的活動場所,提供技改技革和技能培訓所需的設施、設備和材料。根據創新工作及人才培養計劃安排給予資金支持。工作室應建立運行和管理規章制度,制定明確的創新攻關和技能人才培養的項目和任務(年度工作計劃)。要求工作室成員妥善處理好日常工作與工作室活動之間的關系,立足本職工作開展創新活動,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參加工作室的活動,并鼓勵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創新。根據人員分散的特點,盡可能利用已有的先進網絡通訊手段,開展跨單位、跨工種的技術交流、技能培訓和創新研討。技師創新工作室運行情況工作室成立初期,重視對工作室帶頭人的培養,加強技師創新工作室的功能開發、工作研究與交流。一方面,充分認識“走出去,請進來”的必要性,組織技師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到青島港參觀了全國聞名的許振超大師工作室,與許大師進行了熱誠的交流。邀請中國石化河南油田的技能大師到公司講課,傳授技能創新的經驗。另一方面,加強所屬單位之間的內部交流。2013年,組織工作室帶頭人和骨干到所屬單位“中海化學機修鉗工技師創新工作室”進行了現場參觀,并開展了面對面的交流活動,使大家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中海惠煉技師創新工作室”進行了經驗介紹。同時選派技能專家赴德國學習交流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和“二元制”職業技能教育。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根據中國海油下屬單位的生產特點、專業特性、地理位置、支持力度等,創建了13個技師創新工作室,涵蓋了主要生產單位及核心工種。13個工作室的帶頭人中,有3人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技能專家,有4人是所屬單位技能專家。這13個技師創新工作室,構成了新的技能人才創新網絡,通過該網絡成員的影響力,構成了一個促進技能傳承、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的大平臺。

3.在技術創新上獲得多個獎項。

工作室立足于本職工作,針對本單位生產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體攻關,解決生產工藝操作等難題,推進了“師帶徒”活動和技能培訓。通過技能帶頭人的傳、幫、帶,傳承技藝技能,分享經驗,培養了大批高技能人才。組織開展了技能交流活動,對具有特色的生產操作法、絕技絕活、創新成果及時進行總結推廣。組織高技能人才開展小發明、小革新、小設計、小竅門等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在節能減排、降本增效、提高效率、提高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中海油服測井工技師創新工作室”設計的“打撈加重棒快速固定裝置”、“中海化學機修鉗工技師創新工作室”進行的“泵的防靜電腐蝕和機械密封沖洗裝置技術改造”和“尿素成品裝置散裝供料單元和皮帶輸送系統改造”,均獲所屬單位技術革新獎。中國海油每兩年舉辦一次職業技能大賽,還選派優秀員工代表參加國際大賽、行業大賽,屢獲佳績。青島公司電焊工技師創新工作室和建造公司電焊工技師創新工作室,通過技能帶頭人的傳、幫、帶,使青年員工的技藝技能得到很快提升,派出的代表隊參加國際焊工大賽連續三年獲得佳績:獲得三個第一名、兩個第二名、兩個第三名的好成績。2012年,中海化學派出的代表隊在石化行業第五屆大賽中,獲得鉗工組決賽團體一等獎,個人一個金獎、兩個銀獎。

4.在人才培養上碩果累累。

與2014年相比,總公司擁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國家級技能人才從2人增加到5人,全國技術能手增加到18人,中央企業技術能手增加到59人,中國海油技術能手增加到71人,總公司所屬單位技能專家從9人增加到24人。技師、高級技師占主體工種技能員工的比例從3.21%增加到5.19%,高級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主體工種技能員工的比例從20.18%增加到39.22%,為公司優質、高效、健康、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四、技師創新工作室建設工作改進建議

第9篇

城市排污問題對于城市經濟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由于監管部門的力度較低,使企業工業廢水排放超標問題頻發,而且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更加提高了污水總量。由于污水總量超過了自然水體的自凈能力,所以污染了江河水域,為了改變水污染問題,必須加強水利管理強度,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實現多級管理模式,使水利工程更加安全、可靠。充分調動水土資源的優勢,提高水利工程效益,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合理統籌水利工程與環境的關系,使水利工程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貢獻。

2水利技術創新

水利技術創新主要采取信息化手段提高防汛能力,其中包括暴雨、洪水等方面的預報。但是現有的信息技術并不成熟,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很多不足,并且無法提供行政決策的服務。為了滿足水利管理部門要求,需要將防汛預案加入系統之中,使洪水、內澇預警更加快速,提高信息的精準度。例如洪水已經達到一定級別,系統必須及時執行預警機制,并且根據預警提示制定相關解決方案。決策制定時必須提前制定放洪量大小,并且考慮泄洪后可能發生的任何后果,通過信息化系統掌握水利工程情況。目前常用的掌上GIS系統就可以應用在水利管理之中,幫助用戶快速收集水利信息,并且提供解決措施,通過GIS系統實現移動終端查詢、決策等功能。智能手機已經可以提供資料查詢、觀看電子地圖、定位資源空間,各項信息通過手機快速進行查閱,將智能手機與GIS系統有機結合,使水利管理者可以第一時間制定處理計劃。

3水利技術應用

3.1加強組織領導

水利管理各級干部需要明確科學發展觀,將水利管理落實到個人,并且積極推動科教興國發展方針,優化水利科技與管理制度,將水利科技的工作加入議程計劃之中,并且制定完善的干部績效考核體系。根據水利工程發展特點,合理制定水利科技發展計劃,將促進水利科技的發展措施落實到位,幫助水利工程提高與進步。水利管理部門的領導者需要重視科學知識,發揮出自身的表率作用,通過合理的方法制定民主科學的相關決策。

3.2運用RTK技術

RTK技術為動態測量技術,與GPS技術統一使用差分解算,不同點是RTK使用實時差分計算。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普及,對RTK技術的應用也在逐漸增強,傳統作業模式不斷得到革新,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傳統的靜態、動態測量,需要在測量后進行結算才能獲得厘米級數據,而使用RTK技術可以直接獲得厘米級測量數據,因為RTK采取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計算法,也是GPS技術發展的重大成果。這種技術為測量地形圖、工程放樣、控制測量帶來了新的測量方法,有效提高了測量工作的效率。通過軟件的配合可以實現遠程控制管理,在水利工程測量階段,可以充分發揮RTK技術的實效性,提高測量工作效率,加快管理運轉速度。

3.3加大科技投入資金

水利科技創新需要穩定的資金投入,以國家的支持為基準,增加多種資金投入渠道。科技創新必須得到國家與地方的支持,通過部門協作開辟多種科技研發渠道,為水利工程科技創造優秀的發展平臺,并且設立專項科技研發預算。加強科技平臺的建設力度,將建設重點轉到科研能力之中,通過資源共享,充分保證科技平臺的運營與管理不受影響,發揮會出平臺的最大效益。在水利工程建設資金中,需要劃分技術創新資金,提高技術發展的速度與效果。

3.4營造創新環境

通過水利管理政策營造創新環境,將具體政策落實到管理工作之中,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科技創新措施。加強社會的支持,對科技創新需要進行鼓勵與嘉獎,加強技術創新的宣傳,積極表彰與獎勵科技創新行為,提高社會各界對科技創新的關注度。積極營造創新人才培養環境,建立合理的人才選拔機制,使水利管理人員具有科技創新的動力。

3.5強化科技管理

需要加強水利科技成果,將水利管理部門的所有職能激發出來,完善項目評估、審查、招投標與合同簽訂手續,幫助項目完成全程監管體系,并且幫助后期評估驗收提供支撐。水利科技需要建設完善的評價機制,以國家評價機制進行改革,使評價機制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合理,相關制度必須科學合理。必須加強水利科技研發部門的自我管理機制,通過強化科技管理制度,使人員素質得到充分的提高,并且提高管理水平,創造更好的科技效益。

4結語

第10篇

創新論文參考文獻:

[1]李雪華,楊湘東,朱光.土建類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35-38.

[2]程曉紅,徐娟,張利.基于協同創新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4):108-112.

[3]王純旭.基于協同創新平臺的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D].哈爾濱,2013.

[4]沈璐,王志云,上官子昌.土建類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4,12(6):155-168.

[5]曹青林.協同創新與高水平大學建設[D].武漢,2014.

[6]陸曉成,羅新星.基于技術創新過程的產業集群知識發酵模型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7(4):61-64.

[7]謝洪明,吳溯,王現彪.知識整合能力、效果與技術創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8):88-93.

[8]官小春,梁萊歆.中外智力資本及其構成研究綜述[J].財會通訊,2010(5):140-142.

[9]霍艷芳,朱序波.區域創新能力評估及動態優化[J].統計與決策,2012(2):59-62.

[10]陳武,王學軍.區域智力資本與區域創新能力的關系[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6):32-36.

[11]陳武,常燕.智力資本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機理研究[J].技術經濟,2011(7):1-8.

創新論文參考文獻:

[1]李仁芮,馮法軍,等.通過科技制作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5(6):78-80.

[2]夏越新.高校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決策·探索,2003,(5):55-56.

[3]成正維,牛原.大學物理實驗[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4]趙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創新論文參考文獻:

[1]賈鶴鵬.科學傳播:寫作的力量[J].科學新聞,2011(10):81.

[2]丁誠,張陽德,彭錯,等.新媒體對科技傳播的影響與思考[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20):3193-3195.

[3]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劉建美.新媒體對科技傳播的影響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3.

[5]伍艷.論網絡信息時代的“被遺忘權”——以歐盟個人數據保護改革為視角[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11):4-9.

[6]翟杰全.科學傳播: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開放[J].科普研究,2012(5):62-65.

[7]戴維·克勞利,保羅·海爾.傳播的歷史[M].董璐,何道寬,王樹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第11篇

Abstract: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the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Guangdong Province also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ster and encourage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Create. Facing this great opportunity, a lot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egin to creat and invent new technology, so what risk will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n Guangdong Province encounter during their innovation, how to measure these quantitative risk? This article will adopts AHP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during t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us the risk will be relative quantitative.

關鍵詞: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AHP;模糊綜合評價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AHP;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0-0001-03

0 引言

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廣東省的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出實施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行動計劃和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扶持計劃,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等相關政策。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技術進步和創新將是企業在商場成敗的關鍵所在。廣東省內中小企業也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積極開展技術創新,但不可避免會遇到諸多風險。

1 廣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因素

任何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不可避免要考慮的的風險因素有:①技術風險:主要包括技術先進性,技術成熟度,技術開發難度等;②市場風險:現代技術日新月異,新產品從投放市場到衰退的周期已經大大縮短,對于技術創新的中小企業,必須準確把握時機,掌握這種規律性,及時地開發出顧客所需要的新產品,才能不斷地贏得競爭優勢。新產品投放市場,主要依靠獨特的產品,優惠的價格和完善的服務來取得競爭力。客戶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確定的,同時又是不斷變化著的。這就需要企業把握消費者需求狀態,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動進行相應的技術創新。

對于中小企業管理風險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處在發展壯大期的中小企業,其管理者素質和能力將直接影響企業未來的經營發展。中小企業的企業文化,組織成員的認同度及組織協調能力,也是直接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因素之一。廣東省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數所占比重不斷上升,而中小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流動率大,技術能力低,成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之一。

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還將受到環境風險因素及財務風險的制約:今年來國家和廣東省頒布一系列法律及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創新,但國際經濟趨勢慢慢復蘇。競爭對手的行對都將影響到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近年來廣東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與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雖然有較大增長,但占GDP總量只有2%-2.5%左右。雖然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科技創新,而企業接收到的政府科技經費撥款只有30%左右,在企業總的科技活動經費中只占3.28%左右。雖然廣東省經濟在全國遙遙領先,但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不到。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①金融機構受一些政策與規定的約束,很難形成突破;②貸款給中小企業風險較大;③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很多價值是無形的,有型的,可以用作抵押擔保的很少。

2 用AHP法確定各風險因素權重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運籌學家T. L. 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 AHP是對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本文將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因素的權重。

2.1 構造遞階層次模型 據此將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歸類,構造遞階層次結構模型如表1。建立的指標體系進行評判。采用專家打分的形式,按照1—9標度方法,確定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和模糊關系矩陣。經有關專家對指標的評定,構造各層次指標的判斷矩陣并計算權重。其中每一標度對應的含義如表1所示。

將所有的風險因素分為5個子集:

U={U1(技術風險),U2(市場風險),U3(管理風險),U4(環境風險),U5(財務風險)}

其中:U1(技術風險)={技術先進性,技術成熟度,技術開發難度};U2(市場風險)={產品市場生命周期,產品市場競爭力,消費者需求變動};U3(管理風險)={管理者素質,技術人員能力,組織協調能力};U4(環境風險)={法律政策,經濟波動,競爭對手};U5(財務風險)={技術創新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

2.2 構造判斷矩陣 根據專家評判構造判斷矩陣A。

A1= 1 5 31/5 1 1/31/3 3 1 (C1,C2,C3相比)

A2=1 1/3 1/53 1 1/35 3 1 (C4,C5,C6相比)

A3=1 1/4 14 1 41 1/4 1 (C7,C8,C9相比)

A4=1 1/4 1/34 1 23 1/2 1 (C10,C11,C12相比)

A5=1 1/51/3 1(C13,C14相比)

2.3 得出權重:

W=(0.0951,0.3590,0.0432,0.3978,0.1049),

W1=(0.63,0.11,0.26),W2=(0.11,0.26,0.63),

W3=(0.167,0.666,0.167),W4=(0.125,0.569,0.306)

W5=(0.75,0.25)

通過一致性檢驗。

由此計算結果我們知道目前對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影響最大的風險因素是:市場風險及環境風險。

3 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進行風險的綜合評價

模糊集合理論(fuzzy sets)的概念于1965 年由美國自動控制專家查德(L.A. Zadeh)教授提出,用以表達事物的不確定性。這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標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本論文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進行綜合評價。

將風險因素的影響程度分為5個等級:很大(0.9),較大(0.7),一般(0.5),較小(0.3),很小(0.1)。即評價集V=(很大,較大,一般,較小,很小),評價集的標準隸屬度V=(0.9,0.7,0.5,0.3,0.1)。

3.1 確定各評價指標的隸屬度和模糊矩陣:

R1=0.2 0.5 0.1 0.2 00 0.15 0.35 0.4 0.10 0.33 0.17 0.2 0.3

R2= 0 0.11 0.49 0.2 0.20.1 0.53 0.27 0.1 00.46 0.14 0 0.2 0.2

R3=0.1 0.03 0.47 0.3 0.20.66 0.24 0 0 0.10.15 0.37 0.25 0.23 0

R4=0.36 0.11 0.39 0.14 00.6 0.22 0.18 0 00.03 0.27 0.5 0.1 0.1

R5=0.65 0.15 0.2 0 00.2 0.35 0.25 0.2 0

3.2 一級模糊評價:

利用公式Bi=Ai*Ri分別對五個風險因素進行評價,得到模糊矩陣

R=0.126 0.4173 0.1457 0.2087 0.0890.3158 0.2381 0.1241 0.174 0.1480.48131 0.22664 0.12024 0.08851 0.1 0.39558 0.22155 0.30417 0.0481 0.03060.5375 0.2 0.2125 0.05 0

3.3 二級模糊評價:

評價矩陣B=A.R=(0.0951,0.359,0.0432,0.3978,

0.1049)*0.126 0.4173 0.1457 0.2087 0.0890.3158 0.2381 0.1241 0.174 0.1480.48131 0.22664 0.12024 0.08851 0.10.39558 0.22155 0.30417 0.0481 0.03060.5375 0.2 0.2125 0.05 0

=(0.35989,0.244,0.207,0.111,0.078)

=(■,■,■,■,■)

4 結論

按最大隸屬度原則,廣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技術風險是最大的。

計算綜合隸屬度:P=B*VT=(0.360,0.244,0.207,0.111,

0.078)*(0.9,0.7,0.5,0.3,0.1)=0.639,由此結果知廣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較大。

參考文獻:

[1]葛新權,李靜文,彭娟娟.技術創新與管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77-281.

[2]范道津,陳偉珂,風險管理理論與工具[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89-106.

[3]程工.企業技術創新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24-66.

[4]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M].2000:20-34.

[5]王同律,王季云.企業技術創新管理[M].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141-158.

[6]華錦陽.技術創新管理理論與案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10,53-61.

[7]邵輝,趙慶賢,林娜.風險管理原理與方法[M].中國石化出版社,2010:115-121.

[8]胡正東.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研究[D].湖南大學,2003.

[9]周麗娜.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3.

[10]彭文清.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綜合評價與對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11]姜嵐,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及其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第12篇

關鍵詞:營銷能力;市場導向;技術導向;營銷創新;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076-03

國際高新技術跨國公司搶占世界市場的手段從最初的輸出商品(出口)到輸出資本(成立合資企業或獨資企業),再到今天主要以輸出品牌為主。他們的成功因素,不僅來源于其技術能力的持續創新,還在于其對營銷能力的重視和對營銷戰略與策略的成熟運作。微軟公司每年對公司品牌形象的投入都超過上億美元。英特爾公司從過去單純靠技術創新來贏得市場轉向與品牌一起同時開拓市場,“一顆奔騰的心”(Intel Inside)已經成為高科技企業品牌戰略的典范。曾經自認無需重視營銷的波音公司自從面臨空客的競爭后,也開始打造品牌,樹立企業的形象。

中國的聯想、海爾、華為、中興等國際型的高新技術企業也都意識到營銷戰略與策略的重要性,也開始重視營銷能力的培養。近些年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然而仍然存在不少顯著的問題:產業增加值高速增長,但增加值率比較低;產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增加,但距離產業高級化的目標尚遠;產業競爭力有所提高,但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較低層次;高新技術產品成果豐碩,但成果商品化率和產業化率偏低。因此,營銷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日益成為提高我們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績效的關鍵因素。然而,迄今為止,理論界對營銷能力的概念和內涵并沒有統一的界定。在諸多研究中,Day(1992)清晰地闡述了營銷能力的概念,為營銷能力的研究做出基礎性貢獻。Knight(2000)等學者也從各角度定義了營銷能力的內涵。在中國,營銷能力弱是創新失敗的最普遍原因。因此企業要重視營銷能力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

一、營銷能力的內涵

迄今為止,理論界對營銷能力概念內涵的認識并未取得一致。M?ller 和Anttila(1987)認為,營銷能力是一種多面體,是企業內部和外部與營銷相關的人力資產、市場資產和組織資產的復合體[1]。Carson 和Gilmore(1993)認為,營銷能力是企業在營銷活動中所形成的滿足顧客需求的技能[2]。Day(1994)的研究為營銷能力概念的界定做出了基礎性貢獻,他指出能力是技能和知識累積的復合體,它通過組織過程使企業得以協調其各項活動和有效利用其資產,并認為與營銷職能相關的市場感知能力、顧客聯結能力和渠道結合能力是市場驅動型組織的獨特能力[3]。Srivastava、Shervani 和Fahey (1999)認為,營銷能力就是在市場的變化中形成新觀點,并通過重新設計和開發組織過程來創造新的顧客價值的能力[4] 。Knight 和Dalgic(2000)則認為營銷能力是企業利用所擁有的市場知識和營銷手段在外部市場成功定位的能力[5]。以Day 的研究為基礎,學者們進一步研究發現,營銷能力是企業將集體的知識、技能和資源運用于滿足相關市場需求,并通過增加其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來滿足競爭需要的整合過程。同時,在近年來關于營銷能力與動態能力的整合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動態營銷能力(dynamic marketing capabilities)新概念(Foley、Vorhies 和Bush,2005)。Bruni 和Verona(2009)指出,動態營銷能力是企業通過創造、利用和整合市場知識及營銷資源,而適應市場和技術變化的能力[6]。Fang 和Zou(2009)則將這種能力稱為營銷動態能力(marke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并認為營銷動態能力是企業為應對市場變化而創造和傳遞顧客價值的跨職能組織過程[7]。

二、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形成因素

(一)市場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從基于能力的視角來看,市場導向指公司對顧客要求的感應能力(Day,1994)[8] 。如今市場導向的概念代表了一種特定的公司層面的資源,它能夠使組織感受市場的需求和開發能連接組織和外部環境的其他能力(Day,1994;Slater &Narver,1999;Song et.al.,2007)[9~10]。研究表明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具有審視現狀的能力、參與將來的能力和過程再造的能力(Day,1994)。Hooley等人(2005)的研究支持這種觀點,并且認為市場導向的價值取決于營銷活動的直接影響和取決于它對其他管理職能無孔不入的影響[11]。

市場導向作為文化資源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正向地影響了營銷能力的發展。因此,市場導向被看成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前因變量。根據Narver 和Slater(1990)的定義,市場導向包括三個部分:(1)顧客導向(2)競爭導向和(3)內部功能協調。市場導向的構成中最核心的部分還是與顧客相關的活動,它反映了組織的信念和文化。這個概念使我們更有理由認為市場導向推動了營銷能力的發展[12]。

由于營銷能力是使得企業的競爭優勢得以建立和維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考察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意義深遠。現有研究主要探討了知識因素、組織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企業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Grant(1996)認為,組織能力是通過企業員工知識和技能的整合而形成的[13]。同樣的,營銷能力也是在企業營銷人員重復運用其知識和技能解決營銷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市場學習和市場知識管理能力對營銷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市場導向有助于推動營銷能力的發展。

(二)技術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技術導向代表了一個公司識別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 Gatgnon 和Xuereb,1997;Zhou,Yim和 Tse 2005)[14]。以技術為導向的公司更愿意投入更多的R&D和在組織里應用新技術(Gatignon & Xuereb,1997)[15]。市場導向和技術導向都鼓勵接受新的觀點,但他們主要的區別在于何處和如何產生創意。市場導向代表了顧客拉動的經營思想,而技術導向可以看做是樂于應用新技術的技術推動型的經營思想(Gatignon 和 Xuereb,1997)。

企業對新技術的應用是IT企業營銷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基于技術的創新與對顧客的緊密聯系是分不開的,新技術的采用對IT企業的營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導向和基于技術的創新存在正向關系(Zhou et al.2005)。相似地,Srinivasan,Lilien 和Rangaswamy (2002)的研究表明技術機會主義,即公司對新技術的感知和反應能力與技術的采用存在正相關關系,此外,他們的研究還發現高層管理層對新技術支持和技術機會主義的正相關性[16]。而高層管理團隊是IT公司營銷能力的重要資源,由此可見,技術導向能正向影響IT企業的營銷能力。

三、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營銷能力對營銷創新的影響

管理學大師Peter Druker 認為所謂的營銷創新,是指“營銷人員把社會需要轉化成有利于企業的各種機會”。實際上是指企業在營銷管理的過程中,對營銷各要素的重新組合,對新的營銷觀念、營銷技術和營銷組織的導入和應用,使得企業在營銷理念、營銷戰略與策略、營銷方式和手段上不斷變革。企業能力和資源持續重組和整合創造了新的能力。這與營銷文獻中的創新的概念,即組織對新過程,新產品或是新觀念的開發是一致的(Hult,Hurley和Knight,2004;Hurley和Hult,1998)[17~18]。創新性是一種公司層面的能力,它反映了公司從事創造的傾向(Han,Kim & Srivastava,1998)[19]。創新是經常性的市場導向學習的結果(Kirca,Jayachandran,& Hearden,2005)[20]。

理論界對企業能力的早期研究絕大多數是基于企業整體視角的,關注資源、信息流動,關注過程(Process)、位勢(Position)和路徑(Path),很少有學者將營銷戰略引入企業能力研究的范疇中。直到1993年,Meyer & Utterback才在其論文中提到,企業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將產品成功地推向市場的能力[21]。Day(1994)隨后也進一步研究了營銷能力及其對產品商業化成功的貢獻[22]。Vorhies(1998)通過對美國企業的調查發現,營銷能力強的企業效率也較高,但是Vorhies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研究的局限性,即營銷能力的定義及其貢獻。熊偉(2005)認為,營銷能力是指企業在掌握經營信息的基礎上,與企業內部相關部門協作,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有效地向目標市場提品以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23]。

此后更多的學者開始致力于更為細致地研究“各種營銷能力為企業獲得成功分別做了什么貢獻”。Tiger Li 和RogerJ.Calantone(1998)提出了市場認知能力與新產品競爭優勢二者關系的研究模型,他們認為企業外部的市場因素和對市場認知的重要性的理解影響了企業的市場認知能力及其研發實力,繼而影響了新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這兩位學者在美國的軟件行業抽取了1 000多家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證實了他們的研究假設。Erik Jan Hultink等4人于1998年進行了“新產品上市策略”的研究。他們認為,新產品上市的戰略方面的決策(產品、定價、促銷、分銷決策),并且與戰術決策一起決定了新產品的市場績效。因此,是營銷能力推動了營銷創新的發展。

(二)營銷能力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在國外,在界定營銷能力概念時關注到營銷能力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問題。Amabile 等(1996)指出了營銷能力在整合企業資源與推動創新領域工作方面的作用[24] 。Song 等(1996)認為,在產品研發階段,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競爭是需要被評估并且整合到新產品創意過程中,營銷能力對于辨識正確的創新方向和價值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了技術創新。

不少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重視營銷能力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如Twiss(1992)、Burgelman(2004)、吳貴生(2000)、銀路(2004)等,就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以及評價體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雖然他們的角度和觀點不盡相同,但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將營銷能力納入了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范疇。X.Michael Song 和Mark E.Parry在1997年《新產品開發過程的日美比較研究》的論文,通過對日本和美國一千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認為企業的營銷能力、技術能力和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集成度決定了企業新產品研發過程的效率,繼而決定了新產品的差異化程度和競爭優勢。因此,營銷能力推動了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

圖1 營銷能力研究框架

四、結論與展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滲透國際市場的程度越來越多,營銷能力的作用也起到了關鍵作用。首先,高新技術企業要重視營銷能力的發展,把營銷能力看成是企業整合資源的能力。其次,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兩個重要因素:市場導向和技術導向。致力于技術創新型的企業通常忽視了市場導向的作用機制,導致新產品未能很好地被市場所接受。再者,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影響了營銷創新和技術創新。因此營銷能力的作用對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意義重大。今后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在于通過實證研究驗證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形成和影響機制。

參考文獻:

[1] M?ller K.,Anttila M.Marketing capability-A key success factor in small business? [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87,3(2):

185- 203.

[2] Carson D.,Gilmore A.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effective marketing training provision for SME executives[J].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1993,11(6):5-7.

[3] Day G.S.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 drive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Oct .):37-52.

[4] Srivastava R.K.,Shervani T .A.,Fahey L.Marketing,business processes,and shareholder value:An organizationally embedded view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and the discipline of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63(Special Issue):168-179.

[5] Knight G.A.,Dalgic T.Market orientation,marketing compet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mpany performance[R].Paper presented at the

Summer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onference,2000.

[6] Knight G.A.,Dalgic T.Market orientation,marketing compet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mpany performanc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ummer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onference,2000.

[7] Fang,Eric(Er),Zou Shaoming.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arke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5):742-761.

[8] Day G.S..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4):37-52.

[9] Sanchez R..,Mahoney J.T.Modularity,flexibility,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duc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63-76.

[10] Song M.C.,Di Benedetto A.,Mason R.W.Capabilitie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trategic typ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7,35(1):18-34.

[11] Hooley G.J.,Greenley G.,Cadogan J.,Fahy J.The performance impact of marketing resour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

58(1):18-27.

[12] Narver J.C.,Slater S.F.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4):20-35.

[13] Grant R.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J].Organizational

Science,1996,7(4):375-387.

[14] Zhou K.Z.,Yim C.K.,Tse D.T.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on technology and market-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2),42-60.

[15] Gatignon H.,Xuereb J.M.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the firm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7,

34(1),77-90.

[16] Srinivasan R.,Lilien G.L.,Rangaswamy A.Technological opportunism and radical technology adoption:An application to e-busi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3),47-60.

[17] Hult G.T.M.,Hurley R.F.,& Knight,G.A.Innovativeness:Its antecedents and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4,33(5),429-438.

[18] Hurley R.F.,Hult G.T.M.Innovation,market orientation,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 integration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3),42-54.

[19] Han J.K.,Kim N.,Srivastava R.K.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62(4),30-45.

[20] Kirca A.H.,Jayachandran S.,Bearden W.O.Market orientation:A metaanalytic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ecedents and impact

on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2),24-41.

[21] Meyer M.H.,Utterback J.M.The Product Family and Dynamics of Core Capability.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34(3):29-47.

[22] Day G.S.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37-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招远市| 潮安县| 澄迈县| 湖州市| 丘北县| 视频| 黄冈市| 凉山| 监利县| 贵德县| 阿尔山市| 岳普湖县| 射阳县| 钟祥市| 宁强县| 汉沽区| 长岭县| 滕州市| 临湘市| 马尔康县| 固原市| 天津市| 桦川县| 上虞市| 临汾市| 蛟河市| 邵阳县| 义乌市| 循化| 屏东市| 彰武县| 亳州市| 星子县| 射阳县| 彩票| 油尖旺区| 岫岩| 麦盖提县| 黔江区| 长沙县|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