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3: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比較英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The number of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is larger than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主—系—表”句型)
2. There are more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than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be句型)
3. More people learn English in China than l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主—謂—狀”句型)
上面三個句子中,例1最簡單,相信很多讀者都會這么翻譯,例2相對較難,例3是最難的。讀者要想譯出例2、例3這樣結構的比較句,需要在英語比較句方面有較深厚的功底。本期筆者就與大家探討一下比較句中的倍數(shù)比較句型,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fā)。
問題導入
上文使用的例句都是than比較句,現(xiàn)在我們將例2改為“as … as”比較句,請看原句和改寫后的句子。
4. a. There are more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than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b. There are as many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as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我們知道,改寫后得到的b句含義是“中國學英語的人與美國人口一樣多”,與原句的含義不一樣。現(xiàn)在,我們在a句和b句的基礎上分別添加諸如three times這樣的倍數(shù)詞來進行比較,即能得出下面兩個句子。
5. a. There are three times more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than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b. There are three times as many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as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現(xiàn)在問題來了:這里a句和b句的含義是否相同?如果我們將例5兩個句子的three times替換成分數(shù)a third,又可以得出下面兩個句子。
6. a. There are a third more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than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b. There are a third as many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as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問題又來了:這里a、b兩句的含義是否相同呢?
以上兩個問題涉及英語中的倍數(shù)比較。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下面一起來探討倍數(shù)比較句型的結構與含義。
倍數(shù)比較結構及其衍生句型
倍數(shù)比較結構有兩種,一種是“倍數(shù)/分數(shù)+形容詞”,一種是“倍數(shù)/分數(shù)+名詞”。下面筆者來進行具體闡述。
結構一:倍數(shù)/分數(shù)+形容詞
因為形容詞的比較結構主要是“than比較”和“as … as比較”這兩類,所以,最核心的倍數(shù)比較句型有兩個:一個是“倍數(shù)/分數(shù)+形容詞比較級+ than”,另一個是“倍數(shù)/分數(shù)+ as +形容詞+ as”。我們把倍數(shù)(以three times為例)與分數(shù)(以a third為例)分開列舉,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倍數(shù)比較句型。
① A is three times bigger than B. (倍數(shù)+形容詞比較級+ than)
② A is three times as big as B. (倍數(shù)+ as +形容詞+ as)
③ A is a third bigger than B. (分數(shù)+形容詞比較級+ than)
④ A is a third as big as B. (分數(shù)+ as +形容詞+ as)
值得注意的是,twice (兩倍)不能用在“倍數(shù)+形容詞比較級+ than”結構中,只能用在“倍數(shù)+ as +形容詞+ as”結構中。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說“A is twice bigger than B”,而應該說“A is twice as big as B”。英語中有個使用比較結構的俚語為“as large as life and twice as natural”(出自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夢游仙境》),字面意思是“和真人一樣大而且有真人的兩倍那么自然”,真正含義是“正是其人,如假包換”。當某人激動地告訴別人自己遇到了某個名人時就會用到該俚語。比如你和別人提起自己在乘飛機時遇見了某位電影明星,就可以這樣強調:“It’s him as large as life and twice as natural.”這里的“twice as natural”不能說成“twice more natural”。
結構二:倍數(shù)/分數(shù)+名詞
在“倍數(shù)/分數(shù)+形容詞”的倍數(shù)比較結構中,有些形容詞可以替換成名詞,這樣便有了“倍數(shù)/分數(shù)+名詞”這一倍數(shù)比較結構。以上文結構一中的句型①~④為例,例句中的形容詞big對應的名詞是size,于是我們可以把結構一中的比較句型改寫成以下兩個句型。
⑤ A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B. (倍數(shù)+名詞)
⑥ A is a third of the size of B. (分數(shù)+名詞)
結構一中的形容詞與結構二中的名詞的常見轉換包括以下幾組:bigsize、longlength、widewidth、deepdepth、manynumber、muchamount。
以上筆者只是列舉了六種倍數(shù)比較的句型結構,并沒有說明這六種句型如何翻譯。比如在上面①~⑥這六種句型中,A與B的大小該如何判斷呢?如果我們假設B=1,那么上面六個句型中的A分別等于多少呢?在答案公布之前,讀者可以先自己判斷一下。
倍數(shù)比較句型的含義
上文所說的六種句型的倍數(shù)關系如下所示。
①“A is three times bigger than B”的倍數(shù)關系:B=1,A=3
②“A is three times as big as B”的倍數(shù)關系:B=1,A=3
③“A is a third bigger than B”的倍數(shù)關系:B=1,A=1
④“A is a third as big as B”的倍數(shù)關系:B=1,A=
⑤“A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B”的倍數(shù)關系:B=1,A=3
⑥“A is a third of the size of B”的倍數(shù)關系:B=1,A=
你都答對了嗎?如果都答對了,那你真是牛人!如果你沒有都答對,那太正常了,因為英語畢竟是你的外語。
關于倍數(shù)比較的問題,人們在翻譯時一直存在誤解。比如對于句①“A is three times bigger than B”,許多人都認為這句話應該翻譯為“A比B大三倍”,但這樣翻譯的話,就意味著“B=1,A=4”,這與原句意思不符,所以這樣翻譯是錯誤的,這句話只能譯成“A是B的三倍大”。也就是說,句①與句②的含義是一樣的。此外,句⑤與句①、句②兩個句子的含義也是一樣的。
從上面的答案我們看出,句③和句④意思不同,這兩個句子與句①、句②的區(qū)別在于倍數(shù)詞不同。也就是說,當倍數(shù)詞小于1時,“as … as”比較句與than比較句的含義不同。
句③“A is a third bigger than B”意思是“A比B大三分之一”,所以,若B=1,則A=1 。
句④“A is a third as big as B”意思是“A是B的三分之一”,所以,若B=1,則A= 。
從上面的倍數(shù)關系我們看出,句④與句⑥意思相同,即句⑥“A is a third of the size of B”可譯成“A是B的三分之一”。
綜上所述,英語中的倍數(shù)比較句型有六種,如下表所示。
問題解答
根據(jù)上述結論,我們可知,文章開頭例5中的a句(There are three times more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than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和b句(There are three times as many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as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的含義一樣,都表示“中國學英語的人是美國人口的三倍”。同時我們還可以采用上文表格中的句型三“倍數(shù)+名詞”來對其改寫,即寫成:“The number of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is three times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然而,上文例6中的a句(There are a third more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than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和b句(There are a third as many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as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的含義不同。a句的含義是“中國學英語的人比美國人口還要多三分之一”,而b句的含義為“中國學英語的人是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同時,我們可以用表格中的句型六來將b句改寫成如下形式:“The number of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is a third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JOKE
太原市少兒英語培訓班比較好的有很多,例如以下幾個。
1、少兒英語。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qū)親賢北街茂業(yè)天地二期三層東北角。
2、通慧少兒英語培訓學校。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南門街49號。
3、山姆大叔少兒英語培訓。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qū)和平北路56號金域閱山小區(qū)6號樓底商1號。
4、美華國際少兒英語。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qū)長風街南2巷春亭小區(qū)底商。
5、易貝樂少兒英語。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qū)南內環(huán)街179號媽媽寶貝美特好四層。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箴言仿寫:Cultivation is to the mind what food is to the body.
——M·T·Cicero
上述句子可以概括為A is to B what C is to D.替換ABCD四個名詞就可以用來表達“重要性”這一概念。
【例句】
人生態(tài)度——樂觀與悲觀
A positive attitude is to life what the sun is to the earth.積極的態(tài)度對于生活,好比太陽對于地球一樣。
談讀書
Reading is to the mind what exercise is to the body.閱讀對于思想,好比運動對于身體一樣。
贍養(yǎng)父母——家庭
Family is to the people what life is to the individual.家庭對于人類,好比生活對于個人一樣。
投訴信
Cleanness is to the canteen what reputation is to the people.清潔對于食堂來說,好比名譽對于人一樣。
談誠信
Honesty is to the people what life is to the creature.誠信對于人來說,好比生命對于人一樣。
比較狀語(倍數(shù)表達法):
A+ be+倍數(shù)+as many/much as+ B
A+ be+倍數(shù)+the amount+ B
A+ be+倍數(shù)+what it was+ B
【例句】
從1999年到2009年,奢侈品的銷售增長了3倍。
①The sale of luxuries doubled from the end of 1999 to 2009.
②The sale of luxuries increased three times/three-fold from the end of 1999 to 2009.
③A three-fold increase was seen in the sale of luxuries from the end of 1999 to 2009.
④There was a three-fold increase in the sale of luxuries from the end of 1999 to 2009.
【寫作練習】
定語從句與狀語從句的寫作方法指南:合并簡單句!
1.通過指代關系合并簡單句為定語從句
【例句】
故事發(fā)生于19世紀末期。那個時候,中國正遭受西方列強的蹂躪。
A: The story happen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B: At that time, China was suffering from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powers.
→合并為定語從句:The story happen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when China was suffering from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powers.
2.通過邏輯關系合并簡單句為狀語從句
【例句】
這個問題很復雜。我們花了近兩周的時間才把它搞定。
A: The problem was very complicated.
B: It took us nearly two weeks to solve it.
(一)“道”的理解
在《道德經》中,“道”“微”“悉”等字的英譯問題素來是人們爭論的焦點,這在早期英譯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而對于親自來華并進行長期考察的傳教士和僑民來說,他們對“道”的體驗是設身處地的,對于“道”的闡釋亦更具目的性。雖然三位譯者最終都采取了“Tao/Tau”這一譯名,但因彼此身份和工作目的的不同,其對“道”的理解也是不盡相同的。在英語中,“道”并無完全對等的翻譯,湛約翰認為“道”是不可譯的。他同時也給出三個大致相當?shù)脑~匯,即“theWay”“Reason”“theWord”。[5]XI他繼而解釋說:“從詞源上看,‘theWay’是最接近‘道’的,但未免將‘道’過于物質化了。‘Reason’相對于‘道’則過于突顯其作為某種意識的存在。而‘theWord’一詞在某種意義上則等同于邏各斯,即如何看待新約的邏各斯和道德關系。”[5]XI湛氏一方面在為“道”的不可譯進行解釋,另一方面也為中西文化核心作了比較。通過對文化關鍵詞內涵的認識,從而打通中西,為傳道奠定信仰基礎,他還引約翰福音第一章的一例說明之:“InthebeginningwasTau,etc。”[5]VII此外,湛約翰還將“道”與造物主進行了一番比較。概括起來,湛氏的“道”和造物主之間是有區(qū)別的,道為天地有無之綜合,而造物主則是至高的存在。在西方信仰中,靈魂居所是天堂和地面,而在道家看來便是“空”,這種基于玄學的對“道”的闡釋在當時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他敏銳地發(fā)覺了中西信仰中的不同之處,并試圖通過以耶補“道”,以“道”證耶的文化適應策略融入中國傳統(tǒng)思想。
巴富爾分別從詞源學和哲學的角度將“道”解釋為“reason”和“way”,但他認為這兩種翻譯都將扼殺“道”的玄妙之意。[6]I他更具想象力地將“道”比作代數(shù)學中的π,以顯示其無盡的意義。對于“道”的可譯性,巴富爾是嚴謹?shù)模环矫嬖谛蜓灾型嘎┏鰧Α暗馈惫谝匀魏嗡酌牟磺‘敚硪环矫嬗终覍ぷ鳛槿f物之本源,在西方與“道”相似的稱呼,即“Nature”,或“PrincipleofNature”。[6]I-II而巴富爾對譯“道”的謹慎不僅是其尊“道”的體現(xiàn),更是通過尋“道”從本根論的角度以達到合中西之“道”的嘗試。而身為傳教士的理雅各,雖在其譯本中并未具體闡釋自己對“道”的理解和對其譯名的看法,但卻在這之前的《中國宗教》一書中對道教——作為中國宗教和哲學的存在進行過細致的闡述,并對其起源作了考據(j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理雅各將道與上帝作了比較,更確切的說,理雅各站在上帝的立場上,考察了《道德經》一書中老子承認上帝存在的證據(jù)。雖然道家信奉“道”是萬物的本源,但理雅各通過論證認為道家是承認上帝存在的,同時也并未反駁道家固有的觀點。理雅各在書的最后感慨道:“為了解釋這個難題,我苦思冥想許久,如今終于可以輕松點了。”[7]229對于一個有責任感的傳教士來說,一方面,面對種種信仰上的挑戰(zhàn),他義不容辭地要進行“合理”的解釋;另一方面,為了達到傳教的目的,也為了英國人能接受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在努力尋找信仰基礎,通過景教碑的史實考證和自己的推理判斷,最終證明中國圣人自古便承認上帝的存在,所以在中國傳播福音于情于理都是正確的。
(二)修辭的處理
縱觀《道德經》,其中的修辭手法頗為豐富,如比喻、對偶、排比、頂真等,且其修辭手法往往疊加使用,因此文章達到形神兼?zhèn)涞慕^佳境地。如上文所述,這三個早期譯者對中國經典都抱以學術研究的心態(tài),對原文的忠實度較高,且相互之間常有交流,故三個文本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道德經》第十五章: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偐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9]25在這一段中,老子通過生動的比喻,輔以排比、反問、對偶等修辭手法,說明一個得“道”之人所具備的品質特征。若想完全保留全文的形與意顯然是很困難的,因此三個譯者在此處各有取舍。湛約翰的譯本為:Timidwerethey,likeonefordingastreaminwinter.Cautiouswerethey,likeonewhodreadshisneighbour.Circumspectwerethey,likeamanfromhome.Vanishingwerethey,likeicethatisabouttomelt.Simplewerethey,likeunwroughtwood…[5]10-11巴富爾的譯本為:Theyendured[thehardshipsoftheirsearch]asthosewhofordstreamsinthewinter.Cautiouswerethey,asthosewhodread[theridiculeof]theirneighbours;reverentwerethey,asthosewhoentertainavisitor;expansivewerethey,asiceonthepointofmelting;simpleandunpolishedwerethey,asunhewnwood…[6]10理雅各的譯本為:Shrinkinglookedtheylikethosewhowadethroughastreaminwinter;irresolutelikethosewhoareafraidofallaroundthem;gravelikeaguest(inaweofhishost);evanescentlikeicethatismeltingaway;unpretentiouslikewoodthathasnotbeenfashionedintoanything…[10]58三人在句式上基本都保留了原文的句法特征,且極為對仗。與原文相似,他們也都運用倒裝句突出了得“道”之人的所有品質特征。而在意思表達上,理雅各對文章的理解明顯要精準一些,如“偐兮其若客”一句中“偐”字是莊重嚴肅的意思,僅有理雅各在譯本中譯為“grave”,其余二人則理解為熱情好客之意,理解有些偏頗。
(三)韻文的調整
縱觀《道德經》全篇,其文體應為韻文詩體,放聲讀來頗有韻味。而經過翻譯后的《道德經》是否能在不損其意旨的前提下盡量做到朗朗上口,則需要譯者下一番功夫。反觀湛、巴、理的譯文,其理雖疏,但能否做到有韻如詩,其表現(xiàn)便參差不齊。
作者:李東 單位:皖南醫(yī)學院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材;比較;評析;建議
引言
課堂中使用的教材對教學自標、有關的教學活動及測驗會產生影響。甚至有人認為,課堂上發(fā)生的活動,百分之九十五與教材有聯(lián)系。根據(jù)教育部2011年新制定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英語課程標準”),我國的英語教材己經呈現(xiàn)出“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局面, “一套教材打天下”的局勢己不再存在。那么,究竟每套教材編寫得怎么樣呢?它們各自有何獨特的價值或缺陷呢?這都需要我們去具體地進行評析。筆者選取兩套英語教材《(新目標英語》(人教版)和《牛津英語》(譯林版)進行評析,通過比較其優(yōu)勢和不足,對教師提出建議。
一、兩套教材比較與評析
《新目標英語》是在美國湯姆森出版集團出版的教材《Go for it》的基礎上改編的一套7——9年級英語教材。《 新目標 》以話題為主線,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兼顧交際功能和語言知識結構的學習,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英語有目的地做事情。
《牛津英語》的編寫體系為“building blocks ”(模塊建筑體系),按照“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思想編排,以話題為主線,任務為主導,輔以功能和結構項目,有效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讓學生通過參與、思考、討論、交流與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實現(xiàn)目標任務,是一套使用廣泛、頗受學生歡迎的教材。
(一)《牛津英語》與《新目標》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牛津英語》采用“模塊建筑”的編排體系,系統(tǒng)地組織和編排教材;教材選材廣泛,注重選材的科學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欄目設置能夠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心理特點,體現(xiàn)欄目的指導性、探究性、交互性的特點;教材插圖在“激趣”、“育情”等方面發(fā)揮一定的作用。此外,《牛津英語》更加符合當今社會所倡導的情感態(tài)度教育的主題;文化意識教育的內容在不斷地擴大,體現(xiàn)了2011新版課程標準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思想。
(二)《新目標》教材存在著一些缺陷。例如:教材的內容含量過大,導致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安排得很滿,時間很緊,有的教師只能應付教材中所規(guī)定的內容,留給學生練習和交流的時間很少甚至沒有;在文化意識教育中,過分強調交際文化的內容,知識文化所占的比重很少;該教材只注重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對其它能力的要求就顯得相對薄弱了,導致學生基本功不扎實。
(三)《牛津英語》也有一些欠缺之處。例如:語法是初中英語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該教材在這一點上體現(xiàn)的不夠;聽力訓練的內容比較少,很難滿足學生要提高聽力能力的需求;每一冊教材的詞匯數(shù)量過多,難度也比較大,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負擔。
二、建議
目前江蘇省正在使用的是《牛津英語》教材,在和《新目標》比較各自優(yōu)劣之后,筆者得出以下建議:
(一)語篇教學
通過對《新目標》與《牛津英語》的比較,《牛津英語》教材的語篇選材范圍廣,體裁豐富,貼近生活;所用語言地道、真實。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語篇上的優(yōu)勢,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教材。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要,對語篇在不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的前提下進行適當?shù)馗木幣c刪減;教師還可以采用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涵蓋知識點的語篇進行精讀,對其他的語篇泛讀,或者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閱讀,然后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詞匯與語法教學
隨著《牛津英語》的推廣和使用,不少教師產生了這樣的問題:該教材由于以話題為主線,教材中語法項目分布的比較零碎,往往一個語法項目要跨越幾個單元甚至幾冊書來介紹。在教授過程中,學生掌握得很不系統(tǒng)。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利用教材,優(yōu)化詞匯、語法教學。
(三)語言技能教學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好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在兩套教材的比較中,我們發(fā)現(xiàn)《牛津英語》教材所提供的聽力材料與聽力活動的數(shù)量遠遠不如《新目標》,學生要提高聽力能力首先必須做到多聽,只有多讓學生頻繁地進行聽力活動,多進行系統(tǒng)的聽力實踐,才能使他們的聽力能力有所提高。為此,在不影響課時的前提下,教師有必要積極開發(fā)課堂資源,來增加聽的渠道。
結語
本文以《新目標》、《牛津英語》教材的系統(tǒng)比較為切入點,發(fā)現(xiàn)英語教材在編寫體系、教材內容、體現(xiàn)的教與學的方式及課堂教學模式等方面正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希望通過關注初中英語教材的比較,為我們一線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幫助教師有效地使用教材,更好地發(fā)揮教材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甘火花.《人教版初中英語新舊教科書編制的比較研究》,西南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2]倪丹英.《新教材使用中的問題及對策》,《中小學外語教學》2006年第6期
【關鍵詞】英語教學 比較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95-01
英語語言生動、優(yōu)美,英語教學方法也靈活機動、不勝枚舉。為了更好地方便學生的記憶與理解,我一直堅持在教學中合理地使用比較,力求從不同角度找出各種語言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與區(qū)別,并總結出語言規(guī)律,這不僅有助于教師探索多種語言現(xiàn)象的內在規(guī)律,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各語言重點的記憶與理解能力。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簡要概述。
一 通過詞匯的比較,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
眾所周知,詞匯是構筑語句和語篇的基本單位,擴大詞匯量有助于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英語的綜合能力。在教學中,時常會有學生向我詢問記憶單詞的捷徑。那么,詞匯的記憶是不是真的很難呢?帶著此問題我對所任教的高一(4)班、高一(10)班的108名學生進行調查,得出了以下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在詞匯的記憶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另外,超過90%的同學只是一味地死記硬背,學習起來效率低下。那么大家可以嘗試用比較的方法記憶單詞。
1.意義相近的詞匯比較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將易混淆的且詞義相近的單詞放在一起進行辨別記憶,可用圖示法。如:take(帶去);bring(帶來);fetch (去取)。通過使用箭頭,學生可非常清晰地了解到這三個詞表達的方向不同。
2.意義不同的詞匯比較
第一,同音異形。此類單詞因讀音和拼寫的近似而給學生的記憶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以采用分組法進行比較。如:tire(vt.)使……累,tyre(n.)輪胎。
第二,異音同形。此類單詞最難把握的是讀音和意義。可采用編寫句子的方法比較記憶。如:Please present([pri'z nt]vt.遞交)the present(['presn t]n.禮物)to her at present(['presnt]n.現(xiàn)在)。
通過這樣的比較,我們可以掌握單詞的不同的重讀音、詞義和某些重要的句式,一舉多得。
第三,同音同形。簡單來說這類詞匯多屬一詞多義現(xiàn)象。因為讀音和書寫相同,學生在詞義的把握上時常會感到困惑不解。如saw:I saw(1)a saw(2)saw(3)a saw(4).其中saw(1)為see/si:/的過去式,saw(2)和saw(4)為n.鋸子,saw(3)為vt.鋸。
二 通過句子的比較,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學生對句子的理解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考試的質量。因而,我們通過對句子的比較,可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各種時態(tài)、語態(tài)、基本句式等的根本區(qū)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1.時態(tài)比較
時態(tài)變化繁多,學生容易出錯。如(1)She works in that company at present.(2)She worked in that company 10 years ago.(3)She has worked in that company for 10 years.(4)She was working in that company for 10 years.(5)She will work in that company 10 years later.(6)She is working in that company now.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時態(tài)所使用的時間狀語的不同。
2.語態(tài)比較
語態(tài)含主動和被動兩種形式。首先,我們來對比主動與被動形式,可知道句子的不同側重點。
Cambodians were repairing Angor Wat in 1986. (強調動作執(zhí)行者,是柬埔寨人在進行修理吳哥窟的工作。)
Angor Wat was being repaired in 1986.(強調動作的承受者,是吳哥窟在修理之中。)
論文摘要:從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出發(fā),闡釋了導致中西文化差異的三大主要因素: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和宗教信仰。通過分析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成因,結合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現(xiàn)狀,強調了中西文化比較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對學生二語習得的促進作用,并提出相關策略。
1引言
隨著全球化影響的不斷擴大,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各國掀起了學習熱潮。目前,中國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開設了英語課程。隨著我國與國際社會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社會上用人單位對英語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過去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語用,己不再適應社會的需要。然而要達到“學以致用”,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導入是關鍵。在英語教學中引入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并將其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這有助于學習者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促進學生對語言本身的掌握。
2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作為特定思維模式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無疑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語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發(fā)展的結晶,對文化的保存、發(fā)展和傳播起著重要作用。而文化是語言的培養(yǎng)皿,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誕生、發(fā)展而成。文化因素決定著語言的具體使用,語音、詞匯、句法等的選用也都會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語言和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只有掌握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恰當?shù)剡\用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英語文化對學生有效地習得英語具有重要意義。
3中酉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會產生不同的語言,因此要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就必需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中國和英美國家分別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即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單從語言結構上看,語言中許多理語、典故、格言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一個國家的語言能折射出這個國家的生產生活、自然環(huán)境、地理位置等特征。英漢語言豐富多彩,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但總的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三大因素導致中西文化差異。
3.1地理環(huán)境因素
中英兩國處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人們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這就必然導致兩國在文化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難免反應到語言當中去。在中國,對夏天的形容應該是“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所以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中國人對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對“夏夜”美麗溫婉的描述感到費解,更不能領會他在第18首十四行詩中把心愛的人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這是因為中國位于亞洲大陸,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顯著的特征是烈日當空。而英國位于北歐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夏天溫和舒適,是最宜人的季節(jié),所以才導致中國人與英國人對“夏天”的聯(lián)想截然不同。另外,由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yè)國,因此漢語中有許多與農業(yè)有關的詞語,如竹籃打水一場空,骨瘦如柴,對牛彈琴等。而英國四周環(huán)水,海岸線很長,漁業(yè)發(fā)達,故英語中與水產、船舶相關的詞語很多,如fish in the air, miss the boat, clean the deck等。
3.2歷史文化因素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我們能從語言中看出使用這一語言的國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謂源遠流長,而英語文化往前追溯與古希臘,羅馬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不同的歷史進程對語言的表達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一點在傳統(tǒng)表達,即歷史典故、俗語等方面尤為突出。人們常會在不經意間運用具有其民族文化特色的表達,如中國人會說“空城計”、“東施效肇”、“說曹操,曹操就到”這些源自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成語習語,而英語中則會說道“He’s a Shylock","white elephant", "Black Friday”等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表達。由于民族淵源的不同,在英語和漢語中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如英語中的one’ s hair stands on end與漢語中的“怒發(fā)沖冠”相似,但前者源于對一個犯人表情的描繪,意義側重因“恐懼”而導致頭發(fā)豎立,而后者意指因發(fā)怒而使頭發(fā)立起來。同樣是頭發(fā)直立,英語中表“俱”,而漢語中表“怒”。
3.3宗教信仰因素
人的宗教觀念的產生和發(fā)展以及他們對人的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是人類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這一點也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在語言當中。英美國家主要信奉基督教,而作為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圣經》可以說是西方世界影響最為深遠的書籍之一。英語中有不少源自《圣經》的表述,如Donout as Abraham, wise as Soloman, Lot’s wife。此外,西方人膜拜上帝,教堂和神職人員在他們的宗教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也有許多與之相關的詞語。然而在中國,主要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響,漢語中有大量關于“佛教”“佛”的表達,如“五體投地”原指佛教中最恭敬的禮拜方式,現(xiàn)形容非常佩服別人,“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等。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源自宗教的典故成語,以通俗、生動的語言,蘊含著幽默、深刻的喻義,極大地豐富了英漢詞匯的表現(xiàn)力。
4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因此,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理解其相關的文化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導入相關的英語文化知識,并與漢語文化進行比較,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在英語學習中用英語思維,將英語學“活”,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西文化比較在方法和內容上都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筆者對此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1)針對課文內容涉及的異域文化,教師應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或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查找相關資料,包括相關的英語文化和母語文化,并在課堂上采取適當?shù)姆绞竭M行演示(如PPT、講故事、演短劇等),然后再由教師點評并補充相關內容。由于不同的文化習俗,學生只有在了解目標語文化,同時與母語文化對比,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中國的春節(jié)與西方的圣誕節(jié),兩者存在異同,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能更好地掌握。
(2)在課堂教學當中,應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識根據(jù)主次對其進行或詳或略的隨文解說,并將其與相關的漢語文化進行比較,以幫助學生理解。如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Text A中的句子“he put the final seal on my happiness(他使我沉浸在十全十美的幸福之中)”,其中的put the seal on something有“使成定局;使某事繼續(xù)有效”的意思,此時教師可通過其中的核心詞“seal”的原意—印章,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即如果在某書面材料上加蓋章印表面與之相關的事己獲批準或已經生效,這樣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這一短語。
(3)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觀看與學習內容相關并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影片、視頻,這樣可以使學生受到英語文化環(huán)境的浸潤,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英漢文化差異。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分組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有利于鍛煉學生平時的觀察能力,同時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真正習得第二語言。
(4)由于缺乏目標語的真實環(huán)境,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英語文化的滲透,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按階段、有重點地指導學生多看一些英語原版影視資料,多讀一些英語雜志、報刊、文學作品,多聽一些英語材料,以使學生豐富英語文化知識。除此之外,還應協(xié)助學生開展英語辯論賽、英語沙龍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切體會中西文化差異,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反身代詞 復指代詞 “-self” 自己 語義—句法界面
從概念層和詞匯化角度上看,英語反身代詞“self”和漢語復指代詞“自己”具有語言類型學意義。同時,英語反身代詞“-self”和漢語復指代詞“自己”在用法上存在明顯差異。綜觀古今代詞研究現(xiàn)狀,當今研究顯著特征是:普遍意義上的研究較多,深入系統(tǒng)對比研究兩者差異的較少,關于英語反身代詞“self”和漢語復指代詞“自己”在語義—句法界面的研究則更少。因此,加強此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英語反身代詞“–self”和漢語復指代詞“自己”對比研究概述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語言學界就開始進行相關反身代詞的研究,李青(2001)、黃月華(2003)從語法特征上進行對比,張寧(2002)、洪偉(2006)從英漢反身代詞的理論解釋角度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分析英漢反身代詞的例證,認為Chomsky的約束論和Wexler及Manzini的參數(shù)理論具有普遍意義,不論對英語還是漢語,反身代詞都適用,漢語復合反身代詞只可以與近位先行詞共指,不能與遠位先行詞共指。李剛(1999)從對比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英漢代詞系統(tǒng)的異同。潘海華(2002)、胡建華(2002)以優(yōu)選論思路具體解釋英、漢反身代詞在約束特性上的差異,吳菲菲(2006)從語言學角度對比漢語復指代詞“自己”和英語反身代詞“–self”。
在國外語言界,反身代詞研究以Chomsky(1981)為代表,他提出約束理論和約束A原則(Binding Principle A)。此外,研究漢語反身代詞的代表還有Pan(1995,1997,1998)和Yu(2000),Pan(1995,1997,1998)認為漢語復合反身代詞“他/她自己”并不遵守約束A原則,他指出,漢語復合代詞:(1)可接受長距離(long-distance,簡稱LD)先行語的約束;(2)能指陳非成分統(tǒng)領(non-c-command)∕次統(tǒng)領(sub-command)的先行語;(3)遵守阻斷效應(blocking effect)。從總趨勢來看,研究前期聚焦約束論的理論解釋,后期則注重認知功能解釋。
鑒于上述現(xiàn)狀,筆者擬立足權威語料分析,從句法和語義兩個角度對比分析英語反身代詞“–self”和漢語復指代詞“自己”在用法上的異同點,并試圖加以認知功能闡釋。
二、基于語料分析英語“–self”與漢語“自己”照應用法上異同
(一)英語“–self”與漢語“自己”的相同點
從語義上講,英語反身代詞的基本性質是它的替代指稱性。但是,它的指稱作用與反身代詞不盡相同,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后者的指稱不受句子的限制,而前者的指稱則必須限制在最小分句的范圍內,即它是用來復指本句中某個名詞短語的。基于這個特點,它在生成語法中被稱為照應語(anaphor)。金積令(1992)認為在照應用法中,英語反身代詞的語義功能是與主語構成共指關系,即用來復指主語。漢語復指代詞的語義功能和英語反身代詞相同,也是與句中某個詞語構成共指關系的。如:
(1)a.We hit ourselves.
b.Mary was not herself yesterday.
c.他把(他)自己弄糊涂了。
d.我罵(我)自己,用不著你管。
(二)英語“–self”與漢語“自己”分布差異
英語反身代詞在分布上受到嚴格的限制,只能出現(xiàn)在賓語、同位語和主語補語的位置上,不能出現(xiàn)在時態(tài)句的主語和名詞短語定語的位置上,不能受定語修飾;而漢語復指代詞除了充當賓語外,還可以充當主語和定語。如(引自Quirk al,1985:356):
(2)a.They helped themselves.(直接賓語)
b.She allowed herself a rest.(間接賓語)
c.The cafe pays for itself.(介詞賓語)
d.He is not himself today.(主語補語)
e.Tom himself drove the car.(同位語)
——(引自王亞楠,2008)
上述5例都說明了英語反身代詞只能出現(xiàn)在賓語或補語的位置上,屬于“賓語語域”(object territory)。與英語反身代詞不同的是,漢語復指代詞并不僅僅限于賓語語域,它也可以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上。例如:
(3)a.他為人公正,因為自己受過苦,所以非常能體諒人。
b.有的人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揀輕的挑。
c.我看了半天,自己都沒看清,怎么講給你聽。
d.一時,探春便先有了,自己提筆寫出。
在上述例句中,“自己”出現(xiàn)在分句主語位置上,復指句首主語。漢語復指代詞除了充當賓語和主語以外,還可以起定語作用。例如:
(4)a.學習主要靠自己努力。
b.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依賴別人。
漢語復指代詞作定語時的作用相當于英語中“強調性限定詞own”的作用。試比較:
(5)a.Mind your own business.
b.He will stick to his own opinion.
由此可見,英語反身代詞“–self”在句中只能作賓語、同位語或主語,而漢語中的復合代詞“自己”的分布范圍相對自由,既可以充當主語和賓語,還可以作定語使用,這樣用時,相當于英語中強調性限定詞own的用法。
(三)英語“–self”與漢語“自己”的復指差異
上文我們提到了英語反身代詞“–self”和漢語復指代詞“自己”都有照應用法,即復指某個先行詞,在以句中哪一個成分為先行詞的問題上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本小節(jié)主要討論它們在復指上的不同點。
(6)a.Mary told John that his sister bought herself a dictionary.
b.The man whom Joe saw the other day killed himself.
c.That Joan criticized herself is a big surprise to Mary.
d.Since the daughter* can look after herself *now,the motherfeels much relieved.
例(6)a中的“herself”指“his sister”,不指“Mary”;例(6)b中的“himself”指“the man”,而不指“Joe”;例(6)c中的“herself”指“John”不指“Mary”;例(6)d中的“herself”指“the daughter”不指“the mother”。由此看出,反身代詞的先行語一定是本分句的主語,不可能是其他分句的主語。同英語反身代詞不同,漢語“自己”則可不受此限制,它可以以自己所在分句之外的成分為先行語,即長距離約束,如下列各句中“自己”既可以以離“自己”較近的“李四”為先行詞,又可以以離“自己”較遠的“張三”為先行詞。
(7)a.張三說李四傷了自己。
b.張三說李四傷了自己。
三、基于語料分析英語“–self”與漢語“自己”強調用法上的異同
(一)從語義角度分析英語反身代詞與漢語復指代詞的相同點
英語反身代詞強調性用法在語義上主要表示三種意義:
1.就本人而言(speaking personally)側重點在于強調表達個人見解。如:
(8)a.I myself wouldn’t take any notice.
b.I wouldn’t take any notice myself.
c.Myself I wouldn’t take any notice of her.
2.是某某本人而不是其他人(X and nobody else)。例如:
(9)a.Who told you that Jill was leaving?
b.She herself told me.
3.在指稱對象和其他人或事之間形成鮮明對比(explicit contrast)。例如:
(10)a.I’d prefer you to do the job yourself, rather than to leave it to Tony.(Quirk et al,1985:361)
漢語復指代詞用于強調時,在語義上也表達上述三種意義。例如:
(11)a.我自己認為這件事是不可能成功的。(自己=Personally speaking)
b.他們門窗壞了自己修,衣服破了自己補,鞋子壞了自己釘,頭發(fā)長了自己理.(李人鑒:104)(自己=X and nobody else)
c.你要看,你自己去看,要說,你自己去說。(蔡天心《渾河的風暴》)
(二)從句法角度分析英語“–self”與漢語“自己”的差異
由上文分析可知,英語反身代詞“–self”與漢語復指代詞“自己”用于強調時,語義表達上的三種意義一致。但是強調用法中的漢語復指代詞在句法上則與英語反身代詞的作用有著較大的區(qū)別。當英語反身代詞在強調用法中使用時,它只起到同位語的作用。例如:
(12)a.I spoke to the president himself.
b.I like the diamond itself but not the settings.(吳菲菲,2008)
漢語復指代詞在句法中可以起到兩種作用。第一,用作同位語。例如:
(13)我自己明白。
這樣劃分的理由是:“我自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中不能插入其他成分,要插的話,只能插在“自己”后面,試比較:
(14)a.我不自己明白。
b.我自己不明白。
所以,例(13)中的“自己”是“我”的同位語。第二,用作主謂詞組中的小主語(李人鑒,1984;熙,1984)。例如:
(15)我自己修車。
例(15)中的“我”和“自己”之間沒有直接的結構關系。最能證明這一點的是,“我”和“自己”之間可以有別的詞語隔開(金積令,1992)。例如:
(16)a.我有的時候自己修車。
b.我上學的時候還不會自己修車。
c.我借來工具,自己修車。
d.我能夠自己修車。
e.我從來不自己修車。
四、英語反身代詞“–self”與漢語復指代詞“自己”泛指用法的異同
漢語復指代詞“自己”含有泛指用法(generic use),用于表達某個帶普遍性的事實或信念。例如:
(17)a.自己的國家自己愛。
b.自己掙錢自己花。
一般來說,各個語言中的反身代詞都同時有照應和強調兩種用法,英語反身代詞自然也不例外。然而,泛指用法卻絕非反身代詞所普遍擁有的一種用法,至少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里的反身代詞就不具有泛指用法。表示泛指用法的詞語,如英語里的“one”,因此“自己”作泛指用法時相當于英語的不定指代詞“one”。例如:
(18)a.自己應該對自己有信心。
b.One should have confidence in oneself.
c.自己的國家自己愛。
d.One loves one’s own country.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泛指用法是其他語言里的反身代詞所不具備的。從上面的這些事實中,我們不難看出漢語中的“自己”一詞存在一些與英語語言中的反身代詞不同的特性。
五、結論與闡釋
本文借助權威語料,從句法和語義兩個角度對比分析英語反身代詞“–self”和漢語復指代詞“自己”,旨在探討它們用法上的異同。研究發(fā)現(xiàn):第一,在照應用法中,英語反身代詞與漢語復指代詞的語義功能相同,但兩者在句法中分布位置不同;第二,英語反身代詞“–self”和漢語復指代詞“自己”在強調用法中存在相同性和差異性;第三,漢語“自己”具有泛指用法,而英語“–self”則不具備;第四,漢語“自己”的用法功能較英語“–self”較為寬泛。
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呢?我們認為可以通過歷史發(fā)展角度,從詞匯化和語言類型上得到合理的解釋。英語中“–self”的形成是由古英語中的兩個存在句法關系的成分復合而成的,這兩個構詞成分間是中心成分和修飾成分的關系。這就可以說明為什么英語反身代詞有復指和強調的功能,卻又不能受長距離的約束,反身代詞“–self”在形成的過程中作先行語,就賦予了它域內同指的功能,它不能跨越所在的管轄語域復指某個先行語。而漢語復指代詞“自己”的衍生更為復雜,漢語中的“自己”一詞之所以有不同于英語反身代詞的地方,是因為“自己”一詞不是一個標準的反身代詞,而是一個兼有泛指代詞和反身代詞兩種性質的詞語,這種特殊的性質是由“自”和“己”兩個語素各自的特性所決定的。“自”在古漢語中有強調和照應的用法。如:“公不自送。(《左傳》)”中的“自”是修飾動詞“送”,意思是“親自”,有狀語,體現(xiàn)了“自”的強調性。再如:“彼必釋趙而自救。(《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自”是“救”的賓語,意思是“救自己”,它的先行語是“救”的施事“彼”,“自”在該句中出現(xiàn)在賓語的位置上,體現(xiàn)了“自”的照應用法。由此可見,“自”不能出現(xiàn)在主語或定語的位置上。且在“自”的照應用法中,它的先行語與其處于同一個小句中,受到先行語的局部約束。古漢語中的“己”在用法上沒有強調用法,但卻有“自”所缺乏的泛指用法,如:“修己而不責人,責免于難。(《左傳》)”中的“己”就泛指任何人,而且除了可以作賓語外,“己”還可以作主語和定語,也就是說它可以以相同的語序出現(xiàn)在代詞能出現(xiàn)的所有語法位置上;“己”作照應用法時,卻不能照應局部區(qū)域內的某個成分,它與先行語間是長距離約束,不允許有局部約束。如:“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史記·孟嘗君列傳》)”中的“己”作“親”的賓語,先行詞不是所在小句中的“孟嘗君”,而是句子的主語“人人”。由此可見,“己”不是一個照應語,而是一個代詞。隨著漢語雙音節(jié)詞的發(fā)展,古漢語中的照應詞“自”和普通代詞“己”逐步復合成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自己”。因此,“自己”也就擁有了古漢語“自”和“己”各自的特點:既有反身代詞的用法,可以作賓語、同位語和補足語,起到照應和強調的作用,在照應中受到先行語的局部約束;又有普通代詞的用法,可以作賓語、主語和定語,有照應、強調和泛指的功能,同時在照應中受先行詞長距離的約束。由此看來,漢語“自己”的用法功能較英語反身代詞“–self”相比更加寬泛,是因為它集“自”與“己”的功能于一身。
參考文獻:
[1]Quirk,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gman Group Ltd.,London & New York,1985.
[2]吳菲菲.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比漢語和英語反身代詞“自己”與
“self”[J].才智,2008,(2).
[3]程工.漢語“自己”一詞的性質[J].當代語言學,1999,(2).
[4]金積令.英語“self”和漢語“自己”用法異同[J].英漢語言文
化對比研究,1992,(2).
[5]李正權.國內英語反身代詞研究綜述[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0,(6).
[6]李青.試談英漢反身代詞的強調用法[J].綏化師專學報,2001,
(1).
[7]黃月華.英語反身代詞與漢語“自己”的比較[J].零陵學院學
報,2003,(4).
[8]潘海華.漢語復合反身代詞與英語反身代詞比較研究[J].外語教
學與研究,2002,(4).
[9]李剛.英語代詞對比分析及計算機輔助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
學,1999,(6).
[10]張寧.漢語“自己”與英語反身代詞的對比研究[J].新疆教育
學院學報,2008,(1).
[11]王亞楠.英語反身代詞同漢語“自己”的比較[J].牡丹江教育
學院學報,2009,(2).
[12]王淑芬.關于反身代詞[J].中學教與學,1999,(12).
[13]周晚田.反身代詞的強調特征[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
英語中的詞語復雜,內容豐富,詞義涉及面廣。我們不可能一次將一個詞的各種詞義都引申出來進行比較,這樣反而會造成復雜化,使學生更難理解和掌握。這里所談的引申比較, 是從一個詞語在課文中的基本詞義出發(fā),進行引申比較,用較常見的例句進行辨析。在教學中,常用的引申比較方法有以下六種:
一、詞自身的引申比較
詞自身的引申比較就是在一詞的基礎上引申出其它詞,進行比較、辨析。例如:
1.The principal is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er’s work.
校長對老師們的工作感到滿意。
從上句中satisfied引申出下面幾個詞:
Your success gave us great satisfaction.(n.滿意、滿足)
你的成功令我十分滿意。
The results of his test are satisfactory.(adj.令人滿意的)
他的試驗結果是令人滿意的。
He bought the new dress to satisfy her.(v.使…滿意)
為了使他滿意,他買了那件新衣服。
2.Her mood varies from day to day.
她的情緒天天在變化。
引申比較:
The weather is variable in summer.(adj.變化無常的、易變的)
夏季天氣變化無常。
It is said that this game is a variation of tennis.(n.變化、變動)
據(jù)說這種球賽是由網(wǎng)球變化而來的。
二、同、近義詞的引申比較
同、近義詞的引申比較是指在講到某個詞在本課中的基本含義時,如有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其它詞,就引申出來加以解釋、辨析。同、近義詞的引申比較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等。例如:
1.Mr.Johnson gets a monthly salary of U.S.$ 800.(n.)
從salary可以引申wage和pay,這三個詞都可以表示“工資”,但其含義不同。salary是指非體力勞動者所得到的“工資、薪水”,通常按月,有時按季或年計算(Salary is usually paid monthly,sometimes three months or a year,for a job,esp.as for workers of higher skill and rank);wage指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工錢”,通常按周、日等短期計算發(fā)給(Wages are paid weekly for a job,esp.as for labourers or workers.),常用復數(shù)形式;pay指不論工作性質如何,針對勞動所支付的報酬,它包含salary和wage(s)(pay is paid for a job),為不可數(shù)名詞。通過英漢對照解釋,這幾個詞的基本含義學生已經清楚了,然后再舉例進行比較,加深理解,熟悉用法。比較:
She draws a substantial salary.
她的薪水相當高。
His average wages are ¥ 250 a week.
他每周平均工資是250元人民幣。
I get my pay on time every month.
我每月按時領工資。
2.I have recently received a letter from my sister.(v.)
從receive可以引申出accept,前者指“收到、接到、得到”(get something given or sent)。后者指“接受”(agree to take something offered or given)。舉例比較:
I’v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from them, but I don’t think I’ll accept it.
我接到了他們的邀請,但不準備接受。
She received his gift, but she did not accept it.
她收到了他的禮物,但沒有接受。
3.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scenery I’ve ever seen. (adj.)
從beautiful引申出pretty, handsome和goodlooking。 beautiful意為“美麗的,漂亮的”(giving pleasure or delight to the mind or sense),指給人以極大的愉快,幾乎達到理想的美,指人時僅用于女性和小孩;pretty“漂亮的,可愛的”(esp.of a woman, a child, on a small fine thing, pleasing or nice to look at, listen to, etc),多指女性,小孩 或小而漂亮的東西,并不表示完美無缺的意思,而著重表示“可愛”;handsome“漂亮的, 英俊的”((esp.of man) goodlooking, of attractive appearance, (esp.of woman) attractive with a firm, large appearance rather than a delicate one),形容男性指“容貌端莊、英俊”,形容女性時指“健美”;goodlooking“好看的,漂亮的”(attractive),泛指容貌美,多指男性,有時也指女性。通過以下例句比較其含義及用法:
How beautiful the girl is!
這女孩好漂亮啊!
The baby looks prettier when it smiles.
那嬰兒笑起來更可愛。
She is more handsome than beautiful.
她與其說是漂亮,不如說是健美。
A goodlooking young man walked along the river with a pretty girl.一位漂亮的年輕男子和一位漂亮的姑娘在河邊漫步。
4.He speaks English fairly well. (adv.)
從fairly可以引申出rather,兩者都是“相當?shù)兀H有幾份”的意思。但fairly常與含有褒義的形容詞或副詞連用,rather則與表示貶義的形容詞或副詞連用;此外,rather 可用于比較級和too之前,fairly則不能。比較:
My daughter is fairly diligent, but my son is rather lazy .
我的女兒頗為勤奮,兒子卻相當懶。
He is rather better today.
他今天好多了。
5.The old man walked across the road carefully. (prep.)
從across可以引申出through,兩者意思相近,但含義不同。前者指“橫過、越過、穿過”,強調從一邊到另一邊(from one side to the other);后者強調穿過兩邊(in at one side, or end, and out at the other)。比較下列句中across 和through 的含義:
They swam across the Yangzi River this summer.
今年他們橫渡了長江。
The train went through some tunnels.
火車穿過了幾條隧道。
通過同、近義詞的引申比較,學生擴大了詞匯量,弄清了它們之間的異同,掌握了詞的正確用法。
三、詞的音形的引申比較
詞的音形的引申比較,指詞的讀音相同,但拼寫和詞義不同;詞的拼寫相同,但讀音和詞義不同;詞的讀音和拼寫相同,但詞義不同;讀音和拼寫相近,但詞義不同的引申比較。例如:
1.This house will find a ready sale. (sale[seil]n.買賣,銷售)這房子馬上會賣出去。
引申比較:
I wish to sail all over the world someday. (sail[seil]vi.航行,乘船旅行)我希望有一天能乘船旅行全世界。
2.She bowed to the audience.(原形bow[bau] vi.鞠躬,彎身)她向觀眾鞠躬。
引申比較:
He shot an arrow from a bow. (bow[b]n.弓,弓形物)他拉弓射了一箭。
3.He lied about his career.(原形lie[lai] vi.“撒謊”;規(guī)則動詞 ,過去式、過去分詞lied,現(xiàn)在分詞lying)他編造他的經歷。
引申比較:
Mexico lies to the south of Texas. (lie[lai]vi.“位于,躺,臥” ;不規(guī)則動詞,過去式lay,過去分詞lain,現(xiàn)在分詞lying)
墨西哥位于得克薩斯州的南邊。
4.The major part of the job is done by machine. (major[mei]adj.主要的,較大的)
那種工作的大部分由機器來做。
引申比較:
She is the mayor of this city. (mayor[m]n.市長,鎮(zhèn)長)她是本市的市長。
通過詞的音形的引申比較,學生弄清了詞的音、形、義,加深了對他們的理解和記憶。
四、類似代詞的引申比較
類似代詞的引申比較,主要指關系代詞、連接代詞、不定代詞的引申比較。例如:
The building that stands over there is our new school building.坐落在那邊的那棟大樓是我們的新教學樓。
本句中的that可以引申出which,并可用which替換。that和which都是關系代詞,指物時常可互換,但須注意在下列句子中它們不能互換。
A.This book contains much that is useful.
這本書中有很多有用的東西。
B.He is the most honest man that I have known.
他是我認識的最誠實的人。
C.Look at the woman and her dog that are walking up the street.
瞧瞧從街道上走過來的那個女人和她的狗。
D.Learning English,to which we have just subscribed,has an enormous circulation.
我們剛剛訂閱了《學英語》,她們的發(fā)行量很大。
E.This is the house in which Lun Xun lived.
這就是魯迅住過的房子。
通過引申比較告訴學生that和which不能互換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先行詞為不定代詞everything,anything,nothing,all,much,none等時,只能用that,如例句A。
2先行詞被形容詞最高級、序數(shù)詞或only,any,no,very等修飾時,只能用that,如例句B。
3先行詞同時為人和物時,只能用that,如例句C。
4在非限制性定語從句中或介詞后,只能用which,如例句D、E。
通過引申對比,學生明白了這兩個詞的異同點,在運用中就不會出錯。
五、同一名詞單、復數(shù)形式的引申比較
在英語中,有許多名詞的單復數(shù)詞義差別較大,較難掌握,容易誤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盡量將單復數(shù)含義不同的同一名詞引申出來,進行比較、辨析,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和運用。例如:
This machine can do the work of twenty men.
從上句中的work可以引申出works。前者為單數(shù)形式(不可數(shù)),意為“工作,勞動”,“職業(yè)”等;而后者為復數(shù)形式,意為“著作”,“工廠”,“(機械的)裝置,機件”等。例如:
It’s hard work carrying this refrigerator upstairs.
抬這臺電冰箱上樓是件辛苦的工作。
The works of these watches are all homemade and wear well.
這些表的機件均系國產,耐磨性好。
六、相似短語的引申比較
英語中有大量的短語,這些短語的含義和使用比較復雜、靈活,如何理解和運用這些短語,是學生學習時經常遇到的一個難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非常重視這類短語的引申比較。相似短語的引申比較主要指引申那些意思相近或形式相似的短語,然后進行比較辨析,目的是使學生分清它們的含義,掌握它們的用法。例如:
1.I often call at my uncle’s house.(call at 意為“訪問,拜訪,順便到…,停干”等,后接地點。)
引申比較:
We will call on Mr Smith first when we get to New York.(call on 意為“訪問、拜訪”等,后接人。)
到達紐約,我們將先拜訪Smith先生。
2.He used to go fishing on Sundays,didn’t he?(used to 表示過去經常性的習慣或狀態(tài),含有過去常常如此,現(xiàn)在不這樣之意,用于過去時,這里used是動詞;常見的否定式是didn’t use(d)和use(d) not。)引申比較:
She will soon be used to the way of living here.(be used to 意為“習慣于…”,后跟名詞或動名詞,可用于各種時態(tài),used在這里是形容詞。)
他很快會習慣于我們這兒的生活方式。
3.She is dressed in pink.(in pink 意為“身穿粉紅色的衣服”)
引申比較:
She seems to be in the pink.(in the pink 意為“身體非常健康”)她好像身體非常健康。
韓國的小學英語教育采取溝通式的教學方法,采用以對話、游戲、戲劇為主的課本或教材。針對一、二年級的學生設置了一些簡單的非正式的英語活動。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英語就是所有小學的國民公共基礎課程中的重要科目。韓國也投入大量的資金,傾力推行英語教育,韓國想要落實國際化政策與國家發(fā)展,只能從教育改革中提升全民英文能力,才能使自己國家躋身國際化之列。看到日、韓小學英語教育的現(xiàn)狀,我國作為向國際接軌的發(fā)展中國家,從20世紀初開始推行小學英語教育,2001年中國教育部下達了從2001年秋季開始全國各地小學開始開設英語課程的規(guī)定,次年全國的小學基本都開設了英語課程。當然,這只是大部分地區(qū),一些偏遠的山區(qū)根本沒有能力開設英語課程。
大部分地區(qū)都是從三年級開始設立英語課程,當然,一些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是從一年級開始。甚至在一些發(fā)達城市,雙語幼兒園也比比皆是。英語教學的水平是通過課堂質量體現(xiàn)的,但是,教育部下達的文件中,給英語的課時只有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與日韓相比,中國小學英語教育的課時較少。另外,小學的英語教師,尤其是縣城小學英語教師,大多數(shù)都不是英語專業(yè)畢業(yè),且絕大多數(shù)的小學沒有配備外教,學生沒有一個英文環(huán)境,所以學習到的英語并不純正。而且,小學的英語教育大多以拼寫單詞為主,并不注重口語的練習,這使得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的都是“啞巴”英語,只會拼寫,發(fā)音不標準,不會運用這門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二、日韓兩國小學英語教育的特點
1.課程設立的目標層次化、立體化
日本英語的學習方式都采用了目標———內容———建議的方式。下一個階段的課程設置往往是上一個階段的深化和繼續(xù),小學生在最初接觸外語時需要具有上下銜接的連貫性,這樣既可以學到新的知識同時以前學過的也不會遺忘。課程設立的目標都是加深對文化還有語言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交流的積極態(tài)度,重視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溝通。
2.語言要素和語言功能的配合
語言要素和語言功能要進行有效的配合。語言要素指的是句式、詞匯、語音、語法條目,在教學的時候要把這些語言要素融會貫通,不能只會聽和說,而且這兩者本身是不能死記硬背的。學習知識的本身在于結合實際情況然后再去靈活運用。小學生學習英語一般都沒有主動力,這就需要教師的循循善誘,啟發(fā)小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面向新世紀的英語教育更重視學習者內在的自我發(fā)展,要培養(yǎng)起學習的自主性,從老師占主導地位轉變到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著重過程的教學,逐漸從“結果”轉向“過程”,強調從“過程”中獲得“結果”。
3.韓國小學英語教育的特點
首先,韓國政府對英語教育的資金投入非常大。韓國政府不遺余力地推行英語教育,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惜砸下重金,傾力建設重體、發(fā)展軟體,把英語教育和國際競爭力劃上等號。采用溝通式教學法,規(guī)定各級老師上課全部采用英語教學。韓國政府與民間財團耗資巨大,陸續(xù)建構大型英語村。韓國政府還聘請大量的外籍老師到小學任教。曾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韓國每年在個人英語學習投入153億的資金,語言學習花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9%。這些資金上的巨額投入足以見證韓國政府對小學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其次,韓國政府實施有效的教師培訓計劃。為了彌補小學英語老師不足的缺點,韓國政府實施120小時的培訓計劃。課程中包含了46個小時的語言技巧練習,39個小時的教學法課程,20個小時背景知識課程和15個小時教育理論課程。英語語言技巧訓練包括語言技巧與寫作;教學法課程包括小學英語教學理論、小學英語教學法、聽與說之教學方法、教科書分析、教具制作與使用;背景知識課程包括背景文化、英語語言等。除了在韓國國內設立培訓老師的機構,還斥資補助一萬名老師出國,與國外大學英語院校教育科系合作,進行暑期的英語語言能力與教學能力的進修訓練。同時增加外籍教師名額,進入國小協(xié)助英語教學。
三、日韓兩國小學英語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中國教育部在2001公布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規(guī)定:外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英語是外語課程中的主要語種之一。國家英語課程標準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在這之前,我國很多城市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的,而農村的英語課程是從初中一年級才開始設立的。所以,我國的英語教育在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的整體規(guī)劃上欠佳。很多地方存在著重復,各階段的英語教學內容既不能銜接而且又存在分工的不合理。中國的英語教育多數(shù)只是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積累,通過教師來向學生灌輸英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匯等具體知識。學生只能是被動地去死記硬背,接收老師所教給的這些知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大。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沒有像韓國政府提供大量的資金去支持英語教育的大力發(fā)展,也沒有采取溝通式的教學方法,更沒法提供大量的外籍教師去深入到每個學校,尤其是偏遠城市或者山區(qū)。
雖然21世紀以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已經在逐步完善和落實,但在取得一些不錯的成果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弊端。老師有時候會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動中學,但是有些時候學生忽視了知識學習,考慮的只是玩游戲時的短暫快樂。新課標中還要求讓老師盡量使用英語來貫穿課堂,這無疑對學生的聽力及反應力是有幫助的,但是更多的學生并不明白老師想要表達的意思。老師要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的配合來讓學生明白所說英語的含義。多媒體的信息化也逐步進入了課堂,在外籍老師不完善的情況下,更多是借助多媒體的教學。盡管這些課件里面有絢爛的色彩、動人的音樂和好看的動畫,但很多學生欣賞到的只是外在的美,他們喜歡各種色彩帶來的視覺沖擊,思想?yún)s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他們無法專心致志地關注教學的內容。只有正確地看待信息化所帶來的優(yōu)勢再加上老師的靈活運用,才能真正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達到教育目的的所在。
關鍵詞:METS考試;PRECTO考試;護理英語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1-0246-02
在職業(yè)為導向,兼顧職業(yè)專業(yè)能力與職業(yè)核心能力的教學要求下,衛(wèi)生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考核標準對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都有反撥作用,科學的考核可以提高其正面作用,而不合理的考核則會導致負面的反撥作用。在現(xiàn)有的衛(wèi)生高職院校中,學生參加的英語資格考試主要為METS(Medical English Test System)醫(yī)護英語水平考試和PRETCO(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兩種。我們組織學院里在一年級第一學期參加過PRECTO A考試的護理專業(yè)學生參加了METS二級考試及考后反饋問卷調查。
一、考試體系
METS是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和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xié)會共同推出的考試項目,是針對我國各類醫(yī)藥衛(wèi)生院校在校學生和在職人員開發(fā)設計的一項非學歷標準參照性考試,旨在考核專業(yè)技術人員在醫(yī)療機構工作環(huán)境下的專業(yè)英語應用能力。該項目現(xiàn)已列入全國引智“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目錄。
PRETCO是由教育部批準成立的標準化教學水平考試,供高職高專院校和成人高專院校學生自愿參加,主要考核考生實際應用英語進行日常和業(yè)務涉外交際的能力,既測試一般性語言內容,也測試與涉外業(yè)務有關的應用性內容。2013年12月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委員會的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0年正式實施考試以來,至今每年參加筆試的考生已約達400萬人次。
由此可見,METS僅針對醫(yī)藥衛(wèi)生專業(yè)學生,而PRECTO針對所有高職高專學生;在考試開辦時間和規(guī)模上,PRECTO歷史更久,規(guī)模更大。
二、考試內容
METS醫(yī)護英語水平考試考核內容涵蓋醫(yī)藥衛(wèi)生行業(yè)通識性知識,根據(jù)不同等級的醫(yī)藥衛(wèi)生院校學生英語水平及職業(yè)發(fā)展對英語能力的要求分為四級。其中,一級證書適合中職衛(wèi)生學校各專業(yè)學生;二級證書適合醫(y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各專業(yè)學生;三級證書適合醫(yī)學院校各專業(yè)本科學生;四級證書適合醫(yī)學院校各專業(yè)本科以上學生。本文主要以METS二級證書為主要研究對象。考試方式為筆試,包括聽力、閱讀和寫作三部分,滿分80分,其中聽力部分占總分權重30%,閱讀50%,寫作20%。在考試內容設計上,要求能理解日常生活、學習或醫(yī)學工作中遇到的中等難度的英語材料;能就熟悉的醫(yī)護話題與他人進行交流;能對這些話題的基本情況作簡要描述;能簡要闡釋自己的觀點,如匯報病情、安撫病人;能撰寫與醫(yī)學工作有關的電子郵件等;熟悉基本的英語語法知識,除掌握相應數(shù)量的普通英語單詞及相關詞組外,掌握醫(yī)學類專業(yè)詞匯約1400個。其英語水平能基本滿足中級醫(yī)護崗位在涉外交往中對英語的要求。
PRECTO根據(jù)目前高等職業(yè)教育的教學現(xiàn)狀和學生的英語入學水平,分為A級考試和B級考試。A級考試適用于已完成高職教育英語課程的考生,B級考試適用于達到高職教育英語課程基礎要求的考生。滿分100分,60分及以上為及格,合格者可獲得“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相應級別的合格證書。在2013年修訂后,PRECTO考試在題型和內容上做了調整,客觀性試題的題型不再限于4選1,句子翻譯部分采用了3選1的題型,使評分更為合理,答案的區(qū)分度更為明顯。除此之外,提高了聽力部分對理解能力的考核,在閱讀部分增加了對圖文理解能力的考核,增加了常用職業(yè)詞匯的比例,降低了日常社交詞匯。
在此將2014年6月的METS 2與PRETCO A題目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METS 2的考核以醫(yī)護職業(yè)交際環(huán)境為背景,護患交流及醫(yī)學詞匯、文書表達為主要考核對象,沒有語法、翻譯和說明文的考核;PRETCO A以商務交際為背景,同時更注重對于商務詞匯、商務法律文書的考核,并將其作為主要考核內容。
三、學生成績及反饋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選取了我院2014級高職護理專業(yè)91名學生為研究對象。2010年改革后,METS(護理類)成績只有“及格”與“不及格”兩種情況,并不顯示具體分數(shù),因此無法對學生的真實考試分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了盡可能反映學生真實測試環(huán)境下的成績,我們選取了2013年6月、12月、2014年6月的METS(護理類)二級考試和PRECTO A級考試進行測試,結果通過SPSS進行對比分析。
(二)成績分析
通過學生成績分布直方圖和頻率分布表可以看出,學生的兩次考試成績都接近正態(tài)分布。METS 2的平均分、標準差、峰值分段及難度系數(shù)都比PRECTO A高;60~80分的占比和最低分則比PRECTO A低;而不及格率都為17%。(見表1)兩份試卷整體難度指數(shù)分別為METS 2的0.7和PRECTO A的0.67,難易適中(參考值0.4≤P≤0.7)。
總體成績分析可見,兩個考試的難度系數(shù)和成績總體分布基本符合正態(tài)分布,說明兩個考試雖然在題型和考核內容上各有不同,但是總體可以顯示學生的英語水平。但是METS 2峰值分段更高,比PRECTO A高了10分,且在此峰值的人數(shù)明顯高于后者,說明在METS考試中,大部分同學分數(shù)較高。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90分以上和50分以下的高分段和低分段中,PRECTO A的人數(shù)均為0,而METS 2分別有6人和5人,這說明了METS 2的題型區(qū)分度比PRECTO A更高。
一般來說信度系數(shù)是針對同一測試的不同試卷,但是考慮到本文要探討METS 2和PRETCO A對于高職學生在不同學期的對接,因此我們將同一同學的兩種測試成績使用SPSS進行信度系數(shù)分析。當信度系數(shù)是1.00,測試試卷的可靠性達到最高;當信度系數(shù)是0.00,測試試卷的可靠程度最低。在一般的情況下信度系數(shù)不會為1.00,也極少為0.00,而是落在兩值之間。通常對標準化測試的信度系數(shù)要求為0.90,如TOEFL考試的信度系數(shù)約為0.95,而課堂測試的一般信度系數(shù)為0.70~0.80。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對于同一個學生來說,兩種測試試卷的信度系數(shù)為0.72,說明同一學生在兩種測試中的表現(xiàn)差距比較大。我們將同一個學生的兩次成績求差后用絕對值再取全班平均值,得到了全班的兩次考試平均分差為10分,即兩次考試的分差達到10分。說明同一位學生在兩種不同考試的表現(xiàn)可能有10分的差距。
在考試結束后,我們針對91名測試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71.92%的學生認為METS 2的考試內容更貼合他們的未來工作需要,更有學習的熱情;有83.54%的學生希望能在英語課程中同時完成METS 2和PRECTO A的考核,他們認為雖然PRECTO的內容與未來職業(yè)關聯(lián)不大,但是該證書在社會的認可度更高,而且對于進一步考取英語四、六級有較大幫助。
四、結語
從考試針對人群考慮,METS和PRECTO都適用于護理高職學生的能力考核,在實際操作中,也有不少的護理高職院校同時開展兩種測試。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以考促學,在有限的英語課程學時里完成兩種考核,本文通過分析METS 2和PRETCO A的異同,旨在合理安排,有效地實現(xiàn)兩種測試的對接。
鑒于兩種考試考核結果及學生反饋的差異較大,METS 2和PRECTO A的考核應該安排在護理高職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從考試體系差異考慮,PRETCO A作為全國高職類通用的考試,在社會招聘中通用性和認可度更高;在考試內容中,PRETCO A更注重英語語法等基本能力的考核,因此適合放在高職的第一學期作為重點考核項目,作為公共英語的期末考核形式;METS 2以醫(yī)護詞匯、醫(yī)護相關專業(yè)文段的閱讀和寫作等為考核重點,考慮到護理高職學生在第二及第三學期開展專業(yè)課學習的課程設置背景,更適合安排在第二及第三個學期,促進學生從公共英語向專業(yè)英語過渡。通過兩種考核的合理分配,更好地提高護理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職業(yè)專業(yè)能力與職業(yè)核心能力,為未來求職就業(yè)服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國發(fā)[2014]19號)[Z].2014-05-02.
[2]劉潤清,韓寶成.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英語中有一些表示方式、 程度的副詞具有兩種形式。 如late,lately; high,highly;slow,showly等 等。在這些詞當中,兩種不同形式所表達的含 義有的完全不同,有的很相似,而有的卻完全一致。這就給人們 使用這些詞時 帶來一定的麻煩。特別是在學生中間,總免不了使用時的混淆。筆者想就此問題 分類作一點探討 。
(一)本類詞有hard,hardly;late,lately;most,mostly等等,這兩 種副詞形式含義完全不同,所以 ,使用時不易引起混淆。
1.He works hard all day.他整天都在使勁地干活。
He hardly works at all.他很少干活。
2.You have come too late.你來得太晚了。
Have you see him lately?你最近見到過他嗎?
3.The person who talks most is often the one who doesleast.說得最 多的人常常干得最少。
The audience consisted mostly of women.觀眾大部分是女的。
4.The next flight dose not go direct to Tokyo; it goes byway of Shanghai.下趟航班不直飛東京 ,而是繞道上海。
He will be here directly.他馬上就來。
5.The rider pulled his horse up short.騎手突然一下把馬勒住。
Make a right turn shortly beyond the village. 村前不遠處往右拐。
6.Please stand clear of the gate.請不要站在門前。
He stated his view-point clealy.他很清楚明白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7.The exam was pretty difficult.這次考試相當難。
Her little girls are always prettily dressed.她的小女孩穿著總是很 漂亮。
(二)這類詞主要有wide,widely;close, closely ;high,highly等 等,這兩種副詞形式不同,含義 也有差別,但是沒有第一類的區(qū)別明顯,而且 翻譯成漢語時用詞也很接近。所以使用時很容易混淆。這類詞含 義及用法上的 主要特點是:不帶-ly的副詞表示具體的行為和動作,說明的動作或狀況有可測 量性和可見性;而 以-ly結尾的同源副詞所表達的常常是抽象性的行為和狀況。 這時,這些詞大都具有"greatly"和"extremel y"的含義。試作如下比較:
1.Do you see that butterfly flying high above the street?你是否看 見那只蝴蝶在街道上方高高飛舞 著?
The distinguished guests were highly praised.貴賓們受到了高度贊揚。 2.He flung the door wide open.他猛地把門開得大大的。
We were widely different on many questions.我們在許多問題上分歧很 大。
3.You will have to pay dear for that telescope.買那個望遠鏡你得付 很高的價錢。
You will pay dearly for the insult. 對這樣的侮辱你將付出高昂的代價。
4.She stood close against the wall.她緊挨著墻站著。
The police were watching him closely.警察在密切監(jiān)視他。
5.The bird is now flying quite low.鳥兒現(xiàn)在飛得非常低。
He bowed lowly before the queen.他謙恭地給女王鞠了一躬。
6.They had to dig deep to reach water.他們挖得很深才挖到水。
You have offended him deeply.你冒犯他可不輕。
7.Grace is holding tight to Paul.格雷斯緊緊地摟抱著保羅。
The passengers were packed tightly in the train.火車車箱里擠滿了乘 客。
8.Mr. Cole tends to speak rather loud.科爾先生說話聲音總是很大。
Mr. Cole boasted loudly of his power. 科爾先生大肆夸耀自己的權力。
(三)這類詞主要有slow,slowly;quick,quickly等等異形同義詞。當 然,現(xiàn)代英語的語言規(guī)范性要求 用以-ly 結尾的副詞來修飾動詞,但由于句子 結構以及搭配的不同,使用時也具有不同的傾向性。在此,主要 探討一下在什 么情況下常使用不帶-ly的副詞形式。同時, 把第二類中一些適應于下列規(guī)則 的詞也包括進去。 總的說來,傾向于使用不帶-ly副詞形式的情況大致有下列 四種:
Ⅰ 用作比較級或最高級時:
1.Allen was walking quickly, but George was walking evenquicker.艾倫走得很快,但喬治走得更快 。
2.The men were quarreling loudly, but the policemenshouted louder.那些人在大聲爭吵著,但 是警察喊叫得更響。
3.The car went slower and slower until it came to a stand still.汽車走得越來越慢,最后停了下 來。
4.Let's see who can run quickest.我們來看看誰跑得最快。
5.We must look closer at the problem. 我們必須更加仔細地查看這一問
題。 Ⅱ 有"so"或"too"修飾時:
1.It all happened so quick that I could do nothing. 這一切發(fā)生得如 此之快以致于我手足無措無
法 對付了。
2.It is impossible to overtake him; your car goes tooslow.不可能趕 上他了,你的車太慢了。
3.Don't talk so loud; the child is in bed now.別這樣大聲說話,孩子 已經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