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舍生取義的人

舍生取義的人

時間:2023-05-29 17:30: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舍生取義的人,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摘要:品孟子,讀《孟子》,讓我們學到了太多人生的哲理。關(guān)于人性的道德問題,他教導(dǎo)我們“養(yǎng)浩然之氣”;樹立正確的“義利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義”;他教導(dǎo)我們“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訴我們?nèi)绾巫鲆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關(guān)于人生奮斗成敗問題,他教導(dǎo)我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讓我們懂得了成功的人生需要良好的道德和艱苦的奮斗。品讀孟子,讓我們感悟人生的真諦。

關(guān)鍵詞:人性道德;浩然之氣;舍生取義;人生成敗;拼搏奮進

悠悠五千年,華夏文明史,燦爛的文明古國,孕育了燦爛的千古文化。其中那些璀璨光輝的中華典籍更是讓我們?nèi)玢宕猴L。作為精神食糧的文化典籍使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五千年燦爛文明的驕傲。它們經(jīng)歷了時代的考驗,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極大的影響。就像是我們前進路上的燈塔,照亮我們夜行的路,引導(dǎo)我們走向黎明。

作為中華文化極具代表性之一的巨鼎之人,孟子,更是被尊為“亞圣”。從孟子的性格、心理、思維形態(tài)等來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人生,感悟人生。品孟子,讀《孟子》,讓我們學到了太多人生的哲理。關(guān)于人性的道德問題,他教導(dǎo)我們“養(yǎng)浩然之氣”;樹立正確的“義利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義”;他教導(dǎo)我們“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訴我們?nèi)绾巫鲆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關(guān)于人生奮斗成敗問題,他教導(dǎo)我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讓我們懂得了成功的人生需要良好的道德和艱苦的奮斗。品讀孟子,讓我們感悟人生的真諦。

公孫丑曾問孟子他長于哪一方面,孟子說,他不僅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還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正是我們今天人性道德的一種?!懊献铀f的氣,是一種精神力量。孟子養(yǎng)氣說經(jīng)過后儒,特別是宋儒的發(fā)展,成為中國人自我修養(yǎng)的的重要理論。千余年間,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于自然與外敵的斗爭中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他們是整個中華民族杰出不朽的脊梁,他們這種浩然之氣,努力為民族爭光的行為對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不足,鼓勵我們養(yǎng)浩然之氣,努力提高人性道德。與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氣相似的還有另外一種,就是“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就是說,在自己的志向不能實現(xiàn)的時候,要始終貫徹自己的操守,不能因為富貴而銷蝕,不能因為貧賤而改易,不能因為威武而屈服。要始終如一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孟子的這句至理名言,一向為中國人所引用,對中國人的性格、人生觀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最典型的例子當屬“文天祥”。文天祥是南宋有名的抗元英雄,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更是一位錚錚鐵骨、寧死不屈的高尚之人。在元軍入侵南宋時,他積極組織軍隊,終因兵力、財力寡不敵眾,屢戰(zhàn)屢敗。妻子兒女都被元兵抓獲,戰(zhàn)士們大都慘烈犧牲,文天祥始終堅持戰(zhàn)斗但最后一刻,卻不幸最終被捕,面對當權(quán)者的誘惑,他始終不卑不亢,不屈不撓。最終讓當權(quán)者失去耐心,對他施以酷刑。就是面對何種酷刑,他也始終不屈。“他的《正氣歌》流傳千古,此詩開宗明義,‘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正氣,沛乎塞蒼冥’。這種不屈的精神,至大至剛,充滿正義,充滿仁義道德的正氣、骨氣;這種氣,陽剛而氣壯山河,氣貫長虹,氣沖霄漢?,F(xiàn)在的社會中更需要這種不屈正氣。擁有了這種威武不屈之氣,就像大廈有了脊梁,才能成為社會的脊梁”在我們今天充滿利益的世界里,金錢、權(quán)利、利益充斥其中。我們的人生不免失去了一些本該有的原則。品讀孟子,讓我們感悟到了圣人的義利觀,對我們?nèi)诵缘牡赖庐a(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孟子曾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讓我們感悟到先哲的的崇高道德。“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自古以來,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就將義看的重于自己的生命。明代名士方孝孺因舍生取義而名垂史冊。舍義取生,是小人與懦夫的行為;舍生取義,是勇者與君子的美德。千古多少文人在封建專制的重壓下都能保住氣節(jié)。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今天,在商品化的浪潮中,利益的誘惑無處不自在,我們更應(yīng)該守住仁義的凈土,發(fā)揚這種崇高的氣節(jié)”推及孟子的“舍生取義”而聯(lián)想到我們現(xiàn)代的義利觀。好多人被金錢扭曲了靈魂。為了權(quán)力,為了利益,為了金錢,他們舍棄了自己的人生觀。丟失了義,而只為了所謂如浮云的名利,讓自己的人性,讓自己的道德,都變的低俗不堪。在品讀孟子中,愿我們都能學習如何平衡好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念,把握好自己的人性道德,在商品化的時代潮流中,始終保持自己的本色!

品讀孟子,對我們的人生成敗,拼搏奮斗都有深刻的影響?!懊献拥摹趹n患,死于安樂’是后人的座右銘。激勵無數(shù)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其思想基礎(chǔ)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斗而獲得勝利的精神的弘揚。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考驗?!痹隗w驗中才能感悟生命的美好。大到我們國家。所有的這一切,不都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舉措嗎?我們中國,要想立足于民族之林,必須要未雨綢繆。要時時刻刻保持一種有換的意識,讓黃皮膚、黑眼睛的我們永遠常在。小至我們個人,“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迅速,人們的物質(zhì)水準越來越高。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會有吃苦的精神嗎?許多青年認為生活品質(zhì)已經(jīng)改善,不需要吃苦,應(yīng)該好好享受安穩(wěn)的生活。所以,有些人害怕辛苦,四處跳槽,結(jié)果連工作都沒有了。他們不僅自己搖搖擺擺,也造成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彼裕槍σ陨系膯栴},我們應(yīng)反思自己,感悟孟子,努力培養(yǎng)憂患意識,時刻準備著,為自己成功的人生描一幅絢麗的五彩畫!另外,讓我們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還有一句“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想必我們大家都懂,概括來說,就是人要想成功,必須要忍受磨難,拼搏奮進,這樣才能鍛煉性格,曾強能力,獲得成功的人生。就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說“蓋文王掬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奮之所為作也?!闭f明要取得成功,必須忍受磨難。“因為要干出一番事業(yè)得人,他們往往是走在時代的前列的,受到人們的嘲笑。難以得到世人的理解與支持,遇到重要阻力。如果他們不能堅持到底,忍受不了痛苦和挫折的磨難,那么,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其中必定有許多挫折與磨難,在我們遇到坎坷,覺得撐不下去時,就努力的想想孟子對我們的教導(dǎo)。忍受過了人生的磨難,我們才會迎來喜悅的春天。正如手指不經(jīng)歷血與痛的磨練,怎會彈出世間的絕唱。

我們身處在這樣一個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需要浩然之氣,威武不屈的正氣,正確的義利觀,努力學習孟子的那種憂患意識,接受磨難的精神,努力拼搏,努力奮進。在品讀孟子中,讓我們都能感悟人生,參透人生,活出一個燦爛美好的人生?。ㄗ髡邌挝唬号R沂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

參考文獻:

[1]趙昌平,《孟子:人性的光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

[2]陳新慧,《讀孟子悟圣賢智慧》,[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第2篇

關(guān)鍵詞:孟子思想 中學生 人生觀 價值觀

在高中歷史思想史的學習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加強對中學生古代思想精華的教育。孟子的“仁政”“舍生取義”“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人生觀,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直到現(xiàn)在,這一思想仍然閃耀著現(xiàn)實的光輝,對今天中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學習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尚公精神境界,增加中學生社會責任感

在《孟子?梁惠王下》節(jié)中,孟子勸齊宣王“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就是“民亦樂其樂、民亦憂其憂”,這是孟子的與民同樂思想。末一句“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不僅是對宣王,而且是對一切統(tǒng)治者或更多的人說的,是與國家、民族、人民同歡樂、共命運。孟子提出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體現(xiàn)出孟子高尚的精神境界。孟子這種思想在當時的歷史中雖然有維護封建制度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將國家、人民、乃至社會的利益置于第一位,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以及強調(diào)個人對國家、民族、人民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wù)等,這些高尚思想都應(yīng)加強中學生人生觀教育時大力弘揚。

二、學習孟子“修已修身、反求諸已”的人生觀,加強中學生自身修養(yǎng)

孟子在“性善說”中,認為人性中具有善端,提出“仁、義、理、智”四德,而重在人為。孟子還提出了擴充善端的修善途徑,即“寡欲、養(yǎng)氣”等?!靶陨普摗笔敲献印叭收睂W說的理論根據(jù)。孟子還提出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第四)“內(nèi)視”等原則方法,“反求諸已”,包括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調(diào)節(jié)等。只有受教育者主動積極的參與,經(jīng)常進行自我反省,才能實現(xiàn)內(nèi)化,進而進行自我教育。這一點對當前加強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有著很重要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

三、學習舍生取義、重義輕利的浩然之氣,做一個一身正氣的人

孟子十分重視人格的尊嚴,重視人的志氣,反對出賣人格,出賣靈魂喪志以求榮。孟子提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無論是處于貧賤還是富貴,都應(yīng)保持志的不變,這便是中國人應(yīng)具備的正氣、骨氣,亦即浩然之氣。在歷史思想史的學習中,我們要教育學生生就要生得光明正大,頂天立地,死也要死得其所,為民族、為公義而死,義無反顧。“舍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光照千秋,這樣才能為世人所景仰,更值得在中學生中大力弘揚。

四、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生存與發(fā)展觀,不斷磨煉中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

孟子認為一個人的道德、聰明才智,都是從艱苦和患難的鍛煉中得來的。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領(lǐng)和才能,是由于他經(jīng)常處于災(zāi)難逆境之中,他們時常提高警惕,考慮患害也深,所以他們往往通情達理。孟子說“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一個人只有終身處于思慮之中,才能避免隨時可能發(fā)生的禍患。人常在困難憂患中生存成長,要發(fā)奮有為,時刻處于兢兢業(yè)業(yè)之中,勇于斗爭,以此修已,則可以造就英雄,以此治國,則可以免患圖強。這一認識在當今社會仍然很有借鑒意義,它反映了道德教育與修養(yǎng)中的一條規(guī)律,在實踐中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與道德品質(zhì),乃是造就一個有所作為的人的必備條件。

第3篇

程嬰這個角色前后矛盾,影片中一直強調(diào)他的目的僅僅是為妻兒報仇,他博得屠岸賈的信任,天天為其送藥,早有下手的機會,但他卻選擇等待趙孤長大后讓趙孤親自替他兒子報仇。程嬰把孤兒撫養(yǎng)長大的目的,也從“為賢良趙氏滿門報仇冤”變?yōu)椤白屗嫖覂鹤訄蟪稹钡膫€體化訴求。孤兒認賊作父20年后,在殺不殺屠岸賈的問題上內(nèi)心充滿了糾結(jié),陳凱歌在談到電影的制作過程時說:“拍此片就是為了關(guān)照個體,尊重個體生命。我不想為意識形態(tài)服務(wù),我只想為人服務(wù)。如果說程嬰會主動獻出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不殺屠岸賈也是意識形態(tài)?!?/p>

韓厥形象:與紀君祥的元雜劇相比有很大不同,他的形象多了一些猥瑣,少了舍生取義的崇高品質(zhì),讓人覺得別扭?!绊n厥的形象也有較大改變。在元雜劇中,韓厥剛直正義,為忠良之臣鳴不平,舍生取義。在電影中,韓厥卻是貪生怕死,冷漠寡情:“我不是不想把孩子還給你,還給你我就是死路一條,”和塑造程嬰形象的手法相同,電影《趙氏孤兒》使得義士的品格淡化,使英雄平民化,貼近大眾。

趙盾趙朔的形象:驕橫、傲慢,體現(xiàn)在細節(jié)上,如對待屠岸賈的態(tài)度。影片沒有抓住重點,沒有表現(xiàn)出在元雜劇中他們的忠良品質(zhì),讓人印象不深。雖然由于電影時長的限制,趙盾趙朔的鏡頭不多,但是本可以適當表現(xiàn)一下他們的品行,但影片重點表現(xiàn)了趙屠之間的矛盾。比如國君拿屠岸賈對莊姬的感情開玩笑,有戲謔之意,主要為了表現(xiàn)屠岸賈對趙朔的妒忌。

元雜劇《趙氏孤兒》是一部趙氏孤兒的復(fù)仇史,這種觀念正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文化認同,復(fù)仇子報,復(fù)仇的重任一代代地傳下去,最后殺掉仇人,雖然使復(fù)仇成為幾代人的人生主題,不免付出慘痛的代價,最后也不失為圓滿的令人欣慰的結(jié)局,體現(xiàn)了中國悲劇結(jié)構(gòu)是正義力量經(jīng)過反反復(fù)復(fù)的斗爭,最終戰(zhàn)勝和消滅了邪惡勢力,像愚公移山那樣,在子子孫孫無窮匱的前赴后繼的斗爭中實現(xiàn)的。如元雜劇《趙氏孤兒》中趙孤的父親等為奸臣所害,義士們?yōu)榫融w孤而犧牲,趙孤就肩負起為他們復(fù)仇的任務(wù),期間的前赴后繼的斗爭在影片中也有諸多體現(xiàn),如壯士護送趙盾逃亡,馬車壞了,就用肩抗,那種場面揪心慘烈悲壯。但電影《趙氏孤兒》在改編過程中,沒有保留元雜劇舍生取義的文化內(nèi)核,使得一部英雄傳奇變成了一部個人歷史,淡化了悲劇的崇高感。但從另一角度考慮,這樣的改編可能是導(dǎo)演基于對現(xiàn)代人的價值體系的考慮,因為程嬰主動犧牲自己的孩子,是違反人類常理的,因為每個孩子的生命是一樣的。其次,程嬰救了趙孤之后是把趙孤當作一個普通孩子來撫養(yǎng),而不是讓他成為復(fù)仇的工具。

電影《趙氏孤兒》營造了激烈的戲劇沖突,趙氏孤兒與屠岸賈由親人變成仇人,給他們雙方以及觀眾以巨大的情感沖擊。影片中人物形象飽滿,感情豐富,給人真實的感覺,但某些情節(jié)比較荒謬。影片試圖以情動人,幾個女性角色容易吸引觀眾,容易獲得較高的票房收入,如程嬰妻子對孩子的母子感情,海清很有母性的光輝;莊姬對孩子,對趙氏家族的感情;程嬰對程勃的父子情;如屠岸賈救趙孤,趙孤救屠岸賈,體現(xiàn)十五年來朝夕相處的父子情;甚至屠岸賈對程嬰的感情,細節(jié)如決斗時兩人的眼中的淚水。(本文作者:劉敏單位: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第4篇

古代學者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取義者也,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又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簡單兩句話,便概括出古代男兒舍身取義報國的壯志雄心,勾勒出中華兒女赤膽忠心,這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垂?庋?黃?惱侶穡

一個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對離婚的父母,她會選擇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選擇,因為選擇了母親,她就選擇了富貴、選擇了澳大利亞;選擇父親,她就選擇了貧窮,選擇了中國。人人都說這太難了,可小女孩選擇了父親,選擇了含辛茹苦單獨撫養(yǎng)她長大的父親,舍棄了富有卻極少見的母親。大家都被震撼了,這難嗎?俊捌涫島薌虻ァ保?∨?⑷縭撬怠N蟻嘈牛?獾娜泛薌虻ィ?娑哉庵旨枘訓木裨瘢?闃恍枰?蠶呂矗???愕男牧椋?盟?錘嫠吣悖?閾枰?裁礎(chǔ)P∨?⒆齙攪耍?」芩??4歲。

鉆石鑲嵌的王冠珠帽,質(zhì)地優(yōu)良、做工精細的衣服、靚裝,這一切構(gòu)筑了一個美麗而華貴的女人。西方一位哲人說:“女人啊,就是一種貪婪的動物。”此話不假,但也要看你在物質(zhì)上還是在精神上。珠光寶氣的人恃“財”傲物、目空一切,她們用金錢堆造外表的美麗,卻忽視了心靈的純凈,到頭來也只是換來人們的不屑一顧。這也就是一種抉擇,她們無法平靜傾聽心靈的鐘聲,最終選擇了令人可悲、可嘆的抉擇。

我無力舉出太多例子證明抉擇的重要性,也乏回天之術(shù)讓那樣錯誤抉擇的人重選一次。我只有感慨,感慨聰明的人,感慨糊涂的人,但我又深知人豈能永遠活在感慨之中??∏叭俗吖?穆罰?腹?拇恚?閌喬俺抵????怯謎孀釷檔畝?韃?髁艘桓齙覽恚?鞒穌?返木裨瘢?閌譴倌闋呦虺曬Φ墓丶?

是啊,人生就是在這不斷地抉擇中前進,從不斷地跌倒中爬起,世事便是這樣的,人就是這樣長大的。朋友,當你面對人生的抉擇時,請不要慌亂,靜下心來,傾聽你心靈的鐘聲

第5篇

關(guān)鍵詞:高中讀寫教學;創(chuàng)新思維;探究;邏輯;綜合;實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改革,遵循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努力建設(shè)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相適應(yīng)的語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科學文化素質(zhì)等方面發(fā)揮應(yīng)有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學不應(yīng)把傳遞知識作為首要任務(wù),而應(yīng)把培養(yǎng)思維能力放在首位。能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是新科技改革對教育提出的要求。

基于以上理解,我在讀寫教學中貫徹思維培養(yǎng)的意識,讓學生在獲得新的認知經(jīng)驗外,還能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

一、研究命題,激發(fā)探究思維

高中語文教材(蘇教版)采用命題式編排結(jié)構(gòu),每單元從多角度闡述一個命題。以教材第三冊“號角,為你長鳴”單元為例,用“烈士的抉擇”“底層的光芒”“殉道者之歌”三個層面闡述之。我將“烈士的抉擇”中《指南錄后序》和“底層的光芒”中《品質(zhì)》和《老王》作為一個整體,設(shè)計探究過程,著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

第一步,閱讀《指南錄后序》,分析文天祥的形象,得出“愛國英雄”的結(jié)論。繪制逃亡路線圖,體會其“傳奇性”。第二步,剖析心理,歸納為“求死―避死―赴死―壯死”。第三步,結(jié)合作者生平和有關(guān)作品,體會文天祥在國難前舍生取義的精神。第四步,以“文天祥的傳奇”為題寫作,交流認識。第五步,以“焰火的人生”為題,評價文天祥的人生價值,強化“舍生取義”的內(nèi)涵。第六步,比較《品質(zhì)》和《老王》,理解普通人堅守價值的意義。第七步,結(jié)合社會現(xiàn)實,思考“舍生取義”的現(xiàn)實意義。

此設(shè)計抓住“舍生取義”的命題,通過閱讀、概括、分析、寫作的活動,進行人物命運的探究學習。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人及己,完成了對命題的研究。蘇霍姆林斯基評價“探究式”教學說:“在這樣的腦力勞動中所獲得的知識,能在記憶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能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在以后的實踐中更完善的應(yīng)用這種知識的志向?!?/p>

二、多維比較,促進邏輯思維

比較閱讀是讀寫教學中常用的手法,我采用多維度比較,從時間軸(縱向)和命運軸(橫向)來深入探究,可以拓展學生的視角,增強思維的邏輯性。

《史記選修》閱讀基本采用這種方式。首先,縱向比較,以《管仲列傳》為例。體會“管鮑之交”“君臣之義”,分析管仲的施政綱領(lǐng),歸納出“信任”和“才華”是其成功的關(guān)鍵,這是古。再品味司馬遷的結(jié)語和世人的評價,了解作者悲劇的心理,這是今。最后,結(jié)合古今探討“信任危機”的內(nèi)涵,思考現(xiàn)當代人的生活狀況。這種探究有利于學生看到古今社會的變化,把握人物命運的規(guī)律。其次,橫向比較,以《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為例。首先,分析兩人在性格、政治才干、施政綱領(lǐng)、人事關(guān)系等方面的異同。其次,結(jié)合二人成敗,歸納成功需要的因素,以史為鑒。再次,結(jié)合后人評價,思考歷史評判的標準。最后,思考歷代人物評價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價值取向。

建構(gòu)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建構(gòu)的。教師在傳授給學生一定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后,就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多維比較的思維模式使學生看到,同一段材料因古人今人的不同看法,可以產(chǎn)生多種觀點;同一則材料因不同的角度對比,可以品味出更深的內(nèi)涵。多維比較閱讀,既充分挖掘文本素材,又激發(fā)論證的熱情,促使學生積極自主鍛煉邏輯思維。

三、由點及面,重視綜合思維

葉圣陶說:“要想讓學生得到金鑰匙,就要靠教師指導(dǎo)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睂W習是發(fā)現(xiàn)和掌握規(guī)律的過程。由點及面,網(wǎng)狀思維,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小說閱讀中,點面結(jié)合、文題結(jié)合和讀寫結(jié)合是培養(yǎng)思維的有效手段。以《祝?!窞槔?,首先,學習小說的相關(guān)知識,分析《祝?!返娜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歸納主題。其次,結(jié)合高考“小說閱讀”的復(fù)習,歸納小說的鑒賞技巧,研究高考的出題思路和解題思路。最后,學生從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人物分析、語言鑒賞以及主題探究四個角度自主命題,并解題。

這種三結(jié)合的活動,既鑒賞了課文,也歸納了小說閱讀的規(guī)律,更熟悉了高考命題、解題思路。學生經(jīng)過這些活動,很快達成知識能力的遷移,運用到閱讀與寫作中。

蘇霍姆林斯基說:“當學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薄敖處煹膬r值在于促進學生的自主構(gòu)造,創(chuàng)建富有個性的自主學習,整個課堂教學始終在向?qū)W生學習過程轉(zhuǎn)化。”“規(guī)律性”的教學,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性思維和實踐性品格。

四、讀寫轉(zhuǎn)換,促進實踐思維

寫作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guān)鍵。創(chuàng)新思維不僅強調(diào)寫作的自主性,更強調(diào)把寫作還原成一種需要,要求學生把對外物的觀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形成文字。讀寫轉(zhuǎn)換,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寫作的重要實踐。

同素材多觀點寫作。同一素材由于閱讀的側(cè)重點不同,可以多角度運用?!读H藺相如列傳》就適用于“寬容”“信任”“責任”“團結(jié)”等觀點。我的設(shè)計,在于嘗試冷門題目。如“角度”,論證:廉頗重視個人榮辱,不忍位于藺相如之左,而藺則重視國家利益,顧全大局原諒廉頗。因此,角度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高、下之分。又如,“你聽,多美”,分析藺相如著名獨白“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歸納其高風亮節(jié)和寬宏胸懷,說明正是此種高尚人格才能喚醒廉老將軍的愛國之心,此等佳話,你聽,多美!

讀詩論世寫作。閱讀鑒賞詩詞,知人論世寫作,結(jié)合《唐詩宋詞選修》進行。詩歌轉(zhuǎn)換散文寫作,強化翻譯。技巧鑒賞寫作,強化分析。人物品評寫作,提倡知人論世?!八卧~風流”寫作,固化學習感悟。

讀寫轉(zhuǎn)換,“讀”的是歷史人物的風流才韻,“寫”的是作者與讀者之間心靈的契合?;顒訚M足學生抒感的需要,展示了學生的才情,豐富了心靈世界,提升了思維境界?!皩虒W而言,師生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gòu),它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弊x寫轉(zhuǎn)換很好地營造這種情景與氛圍,讓學生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思維。

“發(fā)現(xiàn)和提攜人才,從來就是教師職業(yè)的最高使命之一”?!痘A(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薄芭囵B(yǎng)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绷⒆闩囵B(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才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也是探索創(chuàng)新教育的突破口。

參考文獻:

第6篇

孟子是戰(zhàn)國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僅次于孔子的儒學宗師。在諸子百家中,孟子以能言善辯著稱,他縝密的思維、滔滔不絕的言論,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然而孟子的個人魅力并不局限在善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能在復(fù)雜的論辯中縱橫捭闔,置對手于理屈詞窮之境,源于他內(nèi)心深處的“浩然之氣”。睥睨王者,磊落恢弘,正是有了這一浩然之氣,孟子面對君王卿相,不卑不亢,保持著自己人格的尊嚴與獨立。孟子雖然四處游說諸侯,以期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但他卻從不以犧牲自己的人格尊嚴、人格獨立為代價。憑借著豪邁的大丈夫氣概,孟子在戰(zhàn)國時期錯綜復(fù)雜的政治旋渦里,傲然屹立,不媚于世,令后人欽佩。

解讀孟子的精神內(nèi)涵,我們可以看到孟子在君民關(guān)系上提出了“民貴君輕”思想,把民本思想向前發(fā)展了一大步,開啟了反對君主專制思想的先河。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為此他提出“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同上)的主張。認為對君主不能阿諛奉承,要敢于犯顏直諫,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君有大過則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去”(《孟子?萬章下》)。孟子在君臣關(guān)系上的論述,超越了孔子一再強調(diào)的“君君,臣臣”,“君使臣,臣事君”(《論語?八佾》)的君臣主仆關(guān)系,把君臣放到了對等的地位,強調(diào)君臣在人格上的平等獨立。對于那些以權(quán)勢、地位相脅迫的發(fā)問、召見,孟子更是不屑應(yīng)答,彰顯了個性的尊嚴。他曾明確提出對有損士人尊嚴的五種提問堅決不予答復(fù),即所謂“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孟子?盡心上》)。有一次,齊王欲見孟子,由于禮敬未周,孟子便托病不見,堅持非禮之召不往,表現(xiàn)了他傲岸的個性。

在孟子看來,他眼中的君臣,只是政治地位的不同,人格上并無依附性,因此,他要求自己為王者之師,而不是王的臣仆和奴役?!睹献?離婁下》載,曾子居武城,為其地大夫的賓師(老師),其地大夫?qū)λ爸仪揖匆病?,當?shù)赜性娇軄砉?,曾子從容而退。寇退,他又從容地回去。子思居衛(wèi)國為官,當?shù)赜旋R寇來攻,有人勸他離開,子思不從,表示要協(xié)助國君守城。孟子說:“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官員是國君的下級,受其俸祿,履其職守:而當政者的老師和賓客則沒有實際的行政權(quán)力,也無此責任。

不僅如此,孟子還提高了百姓在政治上的地位與發(fā)言權(quán)。他認為,賢者參政的推薦選拔權(quán),不能只聽命于國君,也不能只聽命于權(quán)臣、大夫,還要聽取國人的意見?!皣M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這種以百姓意愿為旨歸的思想,順應(yīng)了時代潮流,反映了人民權(quán)利意識的覺醒,盡管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不可能實現(xiàn),卻把春秋以來逐漸勃興的民本思想推向了。

在處世態(tài)度上,孟子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這一思想實際上是對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強烈的獨立人格意識。如天下有道,政治清明,仁政得以實現(xiàn),有德者應(yīng)積極入世,將內(nèi)圣之道轉(zhuǎn)為外王之治,依靠自己的官位來建功立業(yè),從而為天下人謀福利。天下無道,政治黑暗,德性主體難以轉(zhuǎn)化為政治主體,內(nèi)圣通往外王之路被堵塞,士大夫則應(yīng)不為“污世”所習染,不僅要獨善其身,且能以自己的美行懿德來影響世人,即“修身見于世”孟子毫不阿諛逢迎、趨炎附勢的亮潔人格使其文章的語言率真爽直。可以說在《孟子》中找不到一句摧眉折腰,違心背意之言。

由此孟子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而且影響深遠的理想人格理論――“大丈夫”理論:“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ā睹献?滕文公下》)孟子認為,一個人要真正做到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必須培養(yǎng)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以使人產(chǎn)生足夠的自信和強烈的正義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大丈夫”。而孟子本人,正是一種大丈夫的典型。游說諸侯,唯道仁義而已;謹慎操守,潔身自好。富貴不足以動其心,貧賤不足以變其節(jié),威武權(quán)勢也不足以使其有所屈從。這是何等令人回腸蕩氣的人生誓言和胸襟,能夠無所畏懼,才敢放言無忌。

孟子雖有心致君堯舜,但不會為了名位權(quán)勢,或是政治理想而卑屈遷就。孟子曾經(jīng)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托人挽留孟子,條件是準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qū)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并送給孟子萬鐘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jié)果遭到孟子的嚴詞拒絕。(見《公孫丑下》)孟子所說的“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fā)的,表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大丈夫性格和氣概。孟子認為:“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追名逐利是一般人的本性,但對孟子來說?!傲x”才是人生最可貴的品質(zhì)。何謂義?義者宜也。合適的就去做,不合適的就不去做;義利可以則兩全則受,不可兩全則舍利取義。對于當時士人不擇手段謀取富貴的現(xiàn)象,孟子作了猛烈的抨擊和辛辣的諷刺:“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踐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保ā睹献?滕文公下》)《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這一著名的“墻間乞食”的故事,也正是孟子諷刺以手段謀取富貴的人。孟子一生與君主的對話論辯,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士君子之人格魅力。“民貴君輕,君臣對等”表現(xiàn)的是獨立勇敢的人格。

孟子對舍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義”奉為行為的準則,把“富貴不能”奉為道德的規(guī)范,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爆F(xiàn)代無產(chǎn)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边@都是與“舍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可是到了封建專制的后期,知識分子不但沒有獨立的人格,還隨時可能被廷杖、誅殺。明代皇帝朱元璋在朝廷上可以任意廷杖知識分子,說明專制政府的統(tǒng)治者獨斷專權(quán),知識分子得不到尊重。朱元璋讀到《孟子》里君臣之間的對話,就要把孟子轟出孔廟,并讓學者刪減《孟子》。而知識分子也往往為五斗米而折腰,只要能夠引其入宦者,可以不問其出身、道德即投身其下;看重利益,只要與其有利者,可以接受黃金賄賂,不問國家興亡。更有甚者,為了鞏固自我權(quán)位,與貴族權(quán)臣聯(lián)合,或藉聯(lián)姻結(jié)合勢力,士之超然獨立性自此淪落。

可是孟子憑借無所畏懼的大丈夫氣概,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第一塊碑石和路標,糞土當年萬戶侯,敢對權(quán)勢者說不,為中國幾千年來的知識分子樹立一個新的楷模??v觀專制時代多少朝代更迭之中,如墻頭草般的投機分子及曲學阿世的知識分子比比皆是,相形之下更顯示出孟子獨立的人格和尊嚴,成為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精神內(nèi)核,足以光照千秋,給知識分子以高大、健全的英武之氣,讓人回腸蕩氣,豪氣干云,成為千古知識分子追求的典范。孟子離開我們已經(jīng)兩千多年,可是他的思想不僅在國內(nèi)影響深遠,在國外也得到廣泛傳播,孟子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

第7篇

1、不成功便成仁意為如果不成功,那么便成全仁。要背水一戰(zhàn),盡全力爭取的意思,如果不成功的話,就要成為仁人志士,所謂仁人志士,就是那些為理想信義肯貢獻出性命的人。

2、不成功便成仁:【búchénggōngbiànchéngrén】

3、凡做事就有風險,這是說干大事的人要執(zhí)著努力。比如丟了命,雖然沒有成功,卻也能成就“仁”。有舍生取義的意思。

4、不成功便成仁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自《論語》的一句諺語。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8篇

今天,我翻起了《初中生必備詩文》這本書,當我看到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時,不禁感慨萬千。

《過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愛國詩人。

這首詩主要寫了文天祥在戰(zhàn)火不斷,荒涼冷落的境遇中一晃已是四個年頭,破碎的山河就像雨打的浮萍,當年惶恐灘頭受兵敗而惶恐,自古以來誰能不死,作者愿將自己的一片赤膽忠心留下光照史冊

作者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生死觀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精神的最高表現(xiàn),七百多年來,打動了多少愛國志士為國家,為民族英勇奮斗,乃至獻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

作者,文天祥將一顆赤膽忠心獻給國家和民族,死而后已,完成自己的人格追求,名垂青史,在國家危亡,大廈將傾的形勢下,她,一位偉大的詩人,將軍,心系國家,民族,將自己的身世,感情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

讓我們記住這兩句千古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顏村鋪二中初一:李祖賢

作文 zuowenku.net

第9篇

筆者從以下三點入手,撥開云霧化難為簡。

難點一:第一段讀起來像繞口令,理解起來更是如墜云里霧里。解決的方案就從讀上面先入手。

其實第一段沒什么生僻的字詞,就一個通假字“辟”通“避”。之所以覺得拗口是讀時忽略了句式、停頓及邏輯聯(lián)系。細心去讀就能發(fā)現(xiàn)句式很整齊、邏輯聯(lián)系也嚴密,朗朗上口又易于背誦。

不妨請看,現(xiàn)在把第一段稍微簡化

板書:

~ 熊掌 不可兼得 舍魚取熊掌

生 義 不可兼得 舍生取義

投影: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惡有甚于死者

非獨賢者 人皆有之 賢者勿喪

這樣兩行一組,一目了然,就像詩歌一樣句式整齊又銜接緊密,學生再讀,自然如釋重負底氣十足。然后再思“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的語氣停頓,應(yīng)該停在“而”的前邊,還是停在“則”的后邊?兩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選擇前者理解起來更加順暢。

讀上兩遍之后,再參照注釋并注意句子間的邏輯聯(lián)系,那么第一段的翻譯和論證思路很快明晰起來:先通過類比提出論點,接著正面引申,再反面假設(shè),然后正面反駁,最后得出結(jié)論。環(huán)環(huán)相扣,水到渠成。(將論證思路板書到剛才簡化的句子前邊)此時,本段唯一的難點就是要明確“所欲有甚于生者”即“義”,“所惡有甚于死者”即“不義”。接著再看板書齊讀兩遍,可以每句只留第一個字,學生便能輕松地讀下來,而且有的還自信能背下來。這樣看起來難讀難理解的第一段便迎刃而解了。

難點二:第二段中的“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這兩句看似不難,但是認真品味,感覺別扭。不是孟子寫得別扭,而是標點用得值得探討。按理說“萬種于我何加焉”是個疑問句,很顯然句中的“何”和句末的“焉”都表示疑問,很自然地承接了前邊的“萬種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對這種行為自我發(fā)問,又順理成章的自我回答:“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可是教材中“何加焉”后邊為什么要加個感嘆號呢?讓人摸不著頭腦。而且后邊的“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本來應(yīng)該加個感嘆號,課本上卻加的是問號。因為這里“與”通“歟”,它是一個語氣詞,它除了有疑問的功能,還可以表示感嘆,相當于“呀”。這樣這個感嘆語氣正好表現(xiàn)出不辨禮義者自我辯護理直氣壯的氣勢,與后邊的三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形成強烈的反差,表達出作者深沉的思考和惋惜。由此可見,這兩個標點加重了讀者理解的難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干脆把兩個標點調(diào)換一下,這樣語氣更順暢,理解也不存在問題,更能體現(xiàn)出孟子文章的充沛氣勢。

第二段由于是舉例論證,除了上邊那兩句外,其他比較容易理解,教師只要強調(diào)其中的幾個通假字和“簞”、“羹”、“蹴”這幾個字的音形義,并注意那個排比句及正反對比的行文思路,那么朗讀、理解和背誦更不在話下。

最后,“義”字的理解也是個難點,如何讓學生準確地把握而不至于糾結(jié)呢?孟子開篇便用類比的方式提出“舍生取義”的觀點,然后正反對比得出結(jié)論:世間的確有重于生命的“義”和比死更讓人厭惡的“不義”,這個人人都懂,只是賢能的人不容易丟失罷了。接著在第二段通過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呼吁不能丟失本心,即分清“義”和“不義”,保持良知。這里必須要明確“義”在任何時代都是積極的價值取向,關(guān)鍵是如何履行“義”和鄙棄“不義”。

對于“義”這個內(nèi)涵豐富的詞,可以在拓展的時候先讓學生說出一些雙音節(jié)的衍生詞,如:正義、道義、仁義、禮義、情義、信義、俠義等;再舉出一些四字成語,有的是褒義詞,如:伸張正義、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言辭、義憤填膺、義不容辭、仁至義盡、義薄云天、俠肝義膽、見義勇為、取義成仁等;還有些貶義詞,如:忘恩負義、背信棄義、見利忘義、重財輕義、不仁不義、薄情寡義、不義之財?shù)取?/p>

通過列舉的詞語,首先讓學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就一個“義”字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然后再舉出中國歷史上堅守“義”字的眾多典型人物及事例,學生自然信手拈來說出一大堆。接著重點讓學生回到現(xiàn)實生活當中,說說耳聞目睹的與“義”和“不義”有關(guān)的人間萬象,討論如何既能維護“義”字又能保證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尤其強調(diào)青少年不可盲目地見義勇為,或為了哥們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最后明確:其實“義”的含義很寬泛,只要是符合真善美它就是“義”,即使看起來是小事一樁,也不可“勿以善小而不為”;反過來如果是假惡丑的行為,即使它很小,既不能視而不見,更不可“勿以惡小而為之”。愿大家都去贊美和履行“義”,鄙棄“不義”。通過以上的處理方式,學生對這篇文章不再望文興嘆,教師也不會望而卻步束手無策,課堂教學于是就高效運轉(zhuǎn)。

第10篇

《聊齋》是很有意義的小說,里面的人狐、人妖、人鬼、人怪的戀情最易打動人心。概言之,人與狐妖鬼怪的戀情故事,處處顯露的是真情,最后的結(jié)局基本是悲劇,為什么?導(dǎo)致悲劇的產(chǎn)生,大概不外乎三種情況:曰世俗所不容,曰自身的劫數(shù),曰遭天怒。其實演繹為狐妖鬼怪是說他們戀情的異類(或叫另類)吧,往往真情表象的形式有別于一般的男婚女嫁,至真至純的愛情所呈現(xiàn)的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當然為世俗所唾棄,立場不堅定者最易流于世濁而破滅。天怒就是倫理道德,因為他們的愛情不合于當時天綱綸常,于是天怒而打擊之。至于自身的劫數(shù),是當愛情發(fā)展到一定的境界,一方因自身的性格障礙,不能承受真情或某種恐懼或莫名的情結(jié),而自虐出悲情。

人人向往真愛,而為真愛舍生取義,將是大快之事??墒?,當真愛來臨,而懷疑真愛的真實性,或因某某原因欲得而拒之,此與葉公好龍何異。譬如,現(xiàn)時流行的網(wǎng)戀,與聊齋的人狐妖鬼怪的戀情故事同樣異類(或另類),亦有大量的真情演繹,卻大都流于悲劇,其原因也同聊齋一樣,曰世俗,曰自身的障礙,曰倫理道德。

真情真愛不拘于形式,是人間至純至真的美好,真情就是義,真愛就是道,殉于情殉于道,敢死赴義,乃真情真愛之大勇者,可謂真人。

第11篇

剽竊必究十六集兒童連續(xù)(影視)劇《別叫我寶貝》

故事梗概

該劇講述的是發(fā)生在三個不同的家庭與背景,三個童真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在學習、生活、施教、管束中所演繹出一系列動人有趣的故事。

韓寶貝(哪咤)生活在富裕的白領(lǐng)家庭,他活潑可愛,生性貪玩,調(diào)皮好動,喜歡攝影,對世界充滿種種疑問和好奇。父親做生意長年在外,母親丁玲因自身文化底蘊淺薄,常常為管教兒子的方式不對與之發(fā)生沖突,倔犟的貝貝雖然十分愛著自己的媽媽,但在內(nèi)心深處總是朦朧的感到,過分溺愛自己的母親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特別是通過齊里奇的媽媽,在引導(dǎo)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的對比中,他越發(fā)對母親產(chǎn)生一種不明狀的逆反心理。

“你這倒霉孩子,什么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沒什么大不了的,評語不重要,重要的是成績,學習成績……”

“照照照,你照這些破玩意兒有什么用,它能當飯吃?!”

“這是藝術(shù)。媽,你不懂?!?/p>

“藝術(shù)?瞧你那德性!……再把媽氣急了,看我不把相機都扔到垃圾堆里去?!?/p>

星期天,在齊里奇家,齊佳讓三個孩子動手學包餃子,生平第一次何況又是三個童真的孩子,包出來的水餃可想而知,但齊佳沒有一句恕言,總是親切的給予孩子們最大的鼓勵。

“媽媽,你看,我包的好不好?!?/p>

“里奇,好孩子,祝賀你,真棒!媽媽為你自豪。”

“齊佳阿姨,這是我包的?!必愗愓f道。

鴿子:“這些是我包的。阿姨,誰的最好?”

齊佳:“都好,都好,你們都是最棒的!……”

反過來丁玲就不同了,他不是嗤之以鼻,就是怪話連篇。

“得得得,瞧你包的這是啥?包子不像包子,餃子不像餃子。去去去,一邊呆著去……”

諸如此事件常有發(fā)生。由此,在貝貝幼小的心里種下媽媽總瞧不起自己的不健康心理。

齊里奇的家境與貝貝同樣富有。中國父親和法國母親(齊佳)造成了一個混血兒。他聰明伶俐又講義氣,對媽媽的管教幾乎無可挑剔。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母子之間總是把平等、信任、誠心放到第一位,齊佳從不強求孩子做什么;每每看到兒子取得一點兒小小的成績總是給予鼓勵;幾句體貼、溫馨、鼓勵的話語溫暖著健康幼小的心靈。

“里奇,你是最棒的!”

“媽媽,今天考完試,明天就放假了,什么時候去法國外婆家?!?/p>

“這要等你爸爸回來后共同商量,里奇,你不反對吧?”

“媽媽,我最擔心數(shù)學。”

“里奇,考不好媽媽也會像你一樣難過;沒關(guān)系,還有下一次,只要你努力,一定會考好的。你要知道,學習好是日積月累,是從每一天做起。媽媽、爸爸相信你,里奇?!?/p>

“……特別是你的英語,里奇,你真的太棒了。如果你的各科成績都能像英語,你將會給所有關(guān)心愛護你的人,帶來祝福和驚喜!”

遇到爭執(zhí)她會巧妙的化解各自心中的不快,去尋求一種新的途徑。

“……里奇,媽媽很難過。”

“知道,我也很難過。媽媽,對不起!”

“不,這不全是你的錯,媽媽也有。吃飯吧,這個話題留著以后再討論好嗎?等爸爸回來……”

鴿子(陳峰)出生在一平民百姓家,母親粗暴的管教與眾多的家庭雷同,兒子考試成績不佳,訓斥、責罵加體罰。

“你瞧瞧你的成績單,六、七十分,最高的滿分還是體育,體育再好能有什么用,什么叫運動員?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就是運動員。去,涼臺站著去,不叫不許回屋!”

“媽,你真摳門兒?!?/p>

“廢話,將來讀高中上大學,還要娶媳婦,干什么不花錢?!……”

日久天長,這種有悖良師益友教育方式,在童真的心靈里也就習以為常了。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與貝貝、齊里奇相比,鴿子透出早熟,于之這個年齡段優(yōu)、缺點并存。

一天放學途中,三個小伙伴看到一賣藝人虐待兩只猴子,貝貝義憤填膺,為此上演了一場愛護動物鬧劇戰(zhàn)。貝貝的行為受到學校表彰的同時,方老師因勢利導(dǎo),啟發(fā)大家在突發(fā)事件中應(yīng)如何保護自己再去維護正義,開展了一場少兒該不該舍生取義爭當英雄的討論。

方老師說道:“同學們,今天我和大家共同討論一個問題,少兒英雄該不該當?!蠹叶伎催^小兵張嘎,閃閃紅星里的潘冬子,他們都是小英雄、是楷模;但那是戰(zhàn)爭年代。在祖國繁榮昌盛的和平時期,青少年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舍生取義當英雄呢?我舉個例子;一個小朋友溺水正處危險的時候,你看到了但是不會游泳,或是憑你體魄根本救不上他來,你卻毫不猶豫跳下去救他,結(jié)果是怎樣?……”

“……所有的成年人都有義務(wù)和犯罪分子做斗爭,以及在危難險情下挺身而出;公、檢、法、司,包括、武警官兵叔叔、阿姨們,在前兩者出現(xiàn)面對時,絕不僅僅是義務(wù),而是責任。同學們,責任和義務(wù)必須要區(qū)分開;義務(wù)是可做可不做,責任就不同了,責任是職責賦予你應(yīng)盡的義務(wù),你不做就是失職,失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犯罪。……”

“……舍生取義固然可歌可泣,但對于本身還需要監(jiān)護的青少年而言,我們不提倡;換一種方式方法是不是更有益、有效呢?比如呼喊求救,給110打電話,要有能力行為的叔叔和阿姨來采取更有效的辦法。……”

“寶貝,寶貝,貝貝!……”

隨著一天天長大,貝貝愈發(fā)對這個名字開始厭惡。媽媽不給改自己去辦;于是,在齊里奇和鴿子的妙計幫助下,貝貝如愿以償改掉了名字,當丁玲事后得知,母子間又發(fā)生一場爭執(zhí)。

一頓生日午餐,貝貝花掉了兩千六百元,驚的小保姆直咋舌。化妝舞會加模特表演把家鬧的揚而翻天,丁玲氣不過想懲罰他,奶奶的袒護又使她欲罷不能。貝貝的一個檢查立時化解了她心中的怒火,丁玲再一次忽視了因勢利導(dǎo)的重要性。

終于有一天釀成大禍,貝貝為打賭開出父親嶄新的寶馬車,在又一次取得勝利者驕傲的同時,把車撞的面目全非;除掛壞別人的車外,還把小區(qū)的消防水栓撞壞,這一次他真的害怕媽媽與他算“總帳”。又是鴿子的一個餿主意,三個小伙伴背起行囊,去了深山躲避,由此拉開一幕幕驚險奇觀的場面。

三個小伙伴憑著一時的興起和仗義徒步走進大山。傍晚,他們壘起火墻、點起篝火,當炊煙與歌聲,浪漫與暇想過后,躲在帳篷里不時聽到叢林傳來各種野獸的鳴叫時,恐懼襲上心頭。當?shù)诙煨褋砣疹^已高掛樹梢,三人急不可耐打點行裝下山;然而,他們卻迷路了……

埋怨、吵鬧、絕望,由此發(fā)生在三人之間。

團結(jié)、鼓勵、信念,重新使他們抱成一團。

為最壞的打算做準備,他們開始有計劃地分配食品。

這一天,他們遇到一場驚險奇觀的場面,三只狼在攻擊一只受傷的老狼,眼看那只孤軍奮戰(zhàn)的狼就要被咬死,貝貝三人用計謀,在驚恐中把狼群驅(qū)散;望著那只奄奄一息的狼,三人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貝貝把消炎藥拌在午餐肉里,小心翼翼地讓它吃下,狼得救了,但他們的食品已經(jīng)耗盡。為生存他們開始品嘗野果、野菜,體會野人般的生活。

……饑餓疲憊不堪的三人忽然發(fā)現(xiàn)一只受傷將死的野兔,鴿子和貝貝興奮的舉起石頭,被齊里奇大聲止住。三人靜靜等待直到野兔自然死去,鴿子扒完皮點起篝火,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頓。

第12篇

一、儒家認為生與死都是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規(guī)律,應(yīng)當以正確的態(tài)度坦然面對

《呂氏春秋》說:“審知生,圣人之要也;審知死,圣人之極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謂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獨決也。凡生于天地之間,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币簿褪钦f,生與死的現(xiàn)象及其本質(zhì)問題都是圣賢所要認真面對并加以審慎思考的問題,有了對于生與死的正確理解和把握,就會以相應(yīng)的適宜的態(tài)度對待之?!墩撜Z》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又有“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的話,這些都揭示和說明了時間流逝不可逆轉(zhuǎn),人的生命也是一個由生到死的自然過程。

楊雄把“有生必有死”視為“自然之道”,他說:“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在他看來,有生命者必然就有死亡,有開始則一定會有終結(jié),這是自然的道理,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王充也說:“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生無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驗也。夫有始者必有終,有終者必有始。唯無始無終者,乃長生不死?!倍桃舱f:“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復(fù)言七日來復(fù),其間元不斷續(xù),陽已復(fù)生,物極必反,其理須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終?!闭腔谶@種對生與死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現(xiàn)象的認識,儒家更重視現(xiàn)實人生問題,而對死采取一種比較坦然和淡定的態(tài)度,正如張載所說:“存,吾順事;沒,吾寧也?!?/p>

《論語》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問死?!唬骸粗芍?’”當問及鬼神和死亡的問題時,孔子教育學生從現(xiàn)實出發(fā),要重視人事和人生的現(xiàn)實。李贄說:“生之必有死也,猶晝之必有夜也。死之不可復(fù)生,猶失之不可復(fù)返也。人莫不欲生,然卒不能使之久生;人莫不傷逝,然卒不能止之使勿逝。既不能使之久生,則生可以不欲矣。既不能使之勿逝,則逝可以無傷矣。故吾直謂死不必傷,唯有生仍可傷爾。勿傷逝,愿傷生也!”李贄通過對生與死的必然性的認識,提出可以不必悲傷于死亡,重要的是關(guān)注今生,把握今生。

王夫之也從生與死的自然現(xiàn)象,揭示了生與死的辯證關(guān)系,以及人們在生死問題上的基本態(tài)度的社會及心理原因。他說:“衰減之窮,予而不茹,則推故而別致其新也。由致新而言之,則死亦生之大造矣。然而合事近喜,離事近憂,乍亡必驚,徐來非故。則哀戚哭踴所以留陰陽之生,靳其離而惜其和,則人所以紹天地之生理而依依不舍于其常者也。然而依之為哀,而不依之為患,何也?哀者必真而患者必妄也。且天地之生也。則人以為貴。草木任生而不恤其死,禽獸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哀以延天地之生,患以廢天地之化。故哀與患,人禽之大別也?!庇纱耍醴蛑仓鲝埐⒊浞挚隙藢τ谏c死的“順”與“寧”的態(tài)度:“蓋其生也異于禽獸之生,則其死也異于禽獸之死,全健順太和之理以還造化,存順而沒也寧?!辈粌H如此,在生與死、成與敗的問題上,他還提出了“守氣”說:“生之于死,成之于敗,皆理勢之必有……既以身任天下,則死之與敗,非意外之兇危;生之與成,抑固然之籌畫;生而知其或死,則死而知其固可以生;敗而知有可成,則成而抑思其且可以敗。生死死生,成敗敗成,流轉(zhuǎn)于時勢,而皆有量以受之。如凡善走,不能逾越于盤中。其不動也如山,其決機也如水,此所謂守氣也?!边@些論述,都反映了儒家在對待死亡問題上的基本態(tài)度,即正視生死,坦然面對死亡,既愛惜生,又不畏懼死,亦即不為生死問題所累。應(yīng)當說,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態(tài)度。

二、儒家肯定生命的價值與可貴,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主張不作無謂的犧牲,反對在生死問題上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

天地生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人與自然關(guān)系問題上的一個基本認識,也是儒家天人關(guān)系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儒家認為,人與宇宙萬物一樣,是自然演化的結(jié)果,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同時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又與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不同,有著其他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價值,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與人相提并論??鬃釉f過“鳥獸不可與同群”的話,反映了他對人的存在地位及其價值的肯定。說:“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币簿褪钦f,人是天地基本品質(zhì)的體現(xiàn),是陰陽交感的結(jié)晶,是鬼神精靈的薈萃,也是宇宙間五大元素的英華?!吨芤住分姓f:“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边@些論述,都反映和體現(xiàn)了人在自然界中超拔萬物,具有崇高地位和價值的思想。周敦頤提出人是世間萬物中“最靈”者,他說:“(陰陽)二氣交感,生化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艘驳闷湫愣铎`?!避髯觿t明確提出了人“最為天下貴”的思想,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p>

既然人“最為天下貴”,是世間萬物之“最靈”者,那么,人就應(yīng)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當季路向孔子請教“死”的問題時,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這一回答,反映了其重視人生現(xiàn)實、關(guān)注人的現(xiàn)實生命的思想,也確立了儒家“重生”的基本人生態(tài)度?!墩撜Z·鄉(xiāng)黨》載:“廄焚,子退朝。日:‘傷人乎?’不問馬?!瘪R棚失火,孔子所關(guān)心的首先是有沒有危及人的生命,有沒有人受傷,而不問及馬的情況。在今天看來,這是極為正常的事情,但在孔子當時的時代,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和牛馬一樣可以在市場上買賣,因此孔子特別問傷人乎而不問馬,則有著不同于尋常的意義,反映和表現(xiàn)了他對人的生命的珍視和關(guān)心。孔子還明確提出反對人殉,對殷商以來殘害生命的人殉制度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他認為即使使用偶殉也是不能容忍的,也是殘忍而不仁的:“為芻靈者善矣;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孟子·梁惠王上》載:“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痹诳鬃涌磥?,即使用木偶土偶等來殉葬,也是非常令人痛恨的。在孔子的心目中,即使是奴隸的生命也同樣有著作為生命的尊嚴和價值。

孔子及其儒家學者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和珍視,還反映和體現(xiàn)在其反對戰(zhàn)爭的思想上?!墩撜Z》載衛(wèi)靈公向孔子請教用兵打仗之法,孔子的回答是:“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嘗學也?!辈⒃诘诙炀碗x開了衛(wèi)國。其實,孔子并非不懂軍旅之事,他以禮、樂、射、馭、書、數(shù)“六藝”教授弟子,其中的“射”、“馭”兩項技藝都與軍事有關(guān)??鬃又跃芙^回答衛(wèi)靈公的問題,是因為他深知戰(zhàn)爭意味著對于生命的傷害和殺戮,而這正是孔子所深切擔憂和強烈反對的。孟子也對戰(zhàn)爭和殺戮持一種強烈反對和深惡痛絕的態(tài)度,針對春秋以來戰(zhàn)爭頻繁、大量殺戮和生靈涂炭的情況,他特別評價說“春秋無義戰(zhàn)”。他譴責“不仁哉梁惠王也”,就是因為“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zhàn)之,大敗,將復(fù)之,恐不能勝,故驅(qū)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梁惠王為了爭奪土地而驅(qū)使百姓作戰(zhàn),致使其暴尸郊野,骨肉糜爛。大敗后為了再戰(zhàn)并獲勝,又驅(qū)使他喜歡的子弟去死戰(zhàn)。在孟子看來,這是極為不仁的。面對當時各國君主窮兵黷武,“未有不嗜殺人者”的情況,當梁襄王問他究竟誰能夠統(tǒng)一天下的問題時,他的回答是“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認為不好殺人的國君才可以統(tǒng)一天下。當有人說“我善為陣,我善為戰(zhàn)”時,孟子卻認為其實這是“大罪”。正是從關(guān)愛生命、珍惜生命的立場出發(fā),孟子強烈反對和譴責大量殺戮和殘害生命的戰(zhàn)爭,提出了“仁者無敵”的主張,他說:“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作為一項道德要求和一種人生態(tài)度,不但是對人的,也是對己的。儒家認為人作為天地間的最高價值,要尊重、關(guān)愛和珍視他人的生命,同時也要尊重和珍惜自身的生命。所以,儒家不主張作無謂的犧牲,也反對輕生自殺等在對待生命和死亡問題上的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墩撜Z》載孔子的話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痹诳鬃涌磥?,徒手與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這樣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是不能讓人贊同的,這樣的行為也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說,這樣的無謂的死是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的,也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因此,孔子提倡“臨事而懼”,主張以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對待之。孟子也提倡珍惜生命,主張遇事小心謹慎,不作無謂的犧牲,所以他說:“知命者不立乎危墻之下”。

《論語》曾記載孔子與其弟子圍繞管仲是否應(yīng)該自殺、不自殺是否合于仁德等問題的討論。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師傅,當公子糾被其兄齊桓公殺害后,召忽自殺,這體現(xiàn)了對于君主的忠誠,是符合當時所要求的君臣之義的道德行為。但是管仲不但沒有自殺,反而還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幫助齊桓公成就了稱霸諸侯、一匡天下的大業(yè)。對此,子路和子貢都提出了疑問,認為管仲沒有仁德,而孔子的回答是:“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庇终f:“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痹诳鬃涌磥恚苤賻椭洼o佐齊桓公得以不用武力而多次召集諸侯盟會,同時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成就霸業(yè),百姓一直蒙受到他的好處和恩惠,而沒有“被發(fā)左衽”淪為夷狄,這些都是管仲的仁德,我們不能要求他像普通男女那樣講求小節(jié)小信,自殺于山溝之中??梢?,在生死面前究竟何去何從,選擇生還是選擇死,關(guān)鍵是看其目的和效果,如果選擇生是為了大眾百姓,是為了成就更大的仁,那么這種選擇就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孔子對于管仲沒有選擇自殺輕生的行為和不做無謂犧牲的人生態(tài)度不僅沒有加以指責,而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稱其“如其仁,如其仁”。  正是基于對人的生命的尊重、關(guān)愛和珍惜的理念,儒家注重養(yǎng)生,主張通過修身養(yǎng)性,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渡袝ず榉丁钒验L壽作為人生五大幸福之首,而把不得善終作為人生六大不幸之一。孔子曾提出“君子有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边@里,孔子根據(jù)不同年齡段人們的不同特點,提出了修身養(yǎng)性的不同要求。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不可以傷害身體,更不能危及生命,這是人們進行道德修養(yǎng),達到君子的理想人格所必須要做到的,也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身體基礎(chǔ)和前提。 三、儒家主張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以身殉道

在對待生死問題上,儒家重生慎死,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同時對死又持一種慷慨凜然、泰然處之的態(tài)度。在孔子看來,人生在世的所作所為要符合“仁”的原則,那么,當需要在生與死面前做出選擇時,也應(yīng)當以仁義道德為標準做出取舍。所以孔子認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一味地貪生,而在于以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追求仁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睘榱藢崿F(xiàn)“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視死如歸??鬃舆€把“見危授命”視為“成人”必備的一種品德和素質(zhì),他說:“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痹诳鬃涌磥?,見到利益便能想到義的要求,見到危險能夠獻出生命,長久處于貧困仍不忘記平日的諾言,這樣的人就可以說是品德完備的人了。他還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痹谏狸P(guān)頭,當生命和仁德“二者不可得兼”的時侯,決不能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而應(yīng)當義無反顧,舍生取死。

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边@里,孔子以“見義不為”為“無勇”,認為見到該做的事,即使面臨危險,也應(yīng)該挺身而出,“見義勇為”、舍生取義,才是真正的勇、最大的勇。荀子也把“重死持義”視為“士君子之勇”,他說:“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迸c見義勇為、舍生取義的主張相一致,孔子把對于真理的追求看得比生命更為重要,他主張以身殉道,提出“仁以為己任”,并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闭J為為了真理(道)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是值得的,也是無怨無悔的。朱熹的話也表達了這個意思:“人受天所賦許多道理,自然完備無欠闕。須盡得這道理無欠闕,到那死時,乃是生理已盡,安于死而無隗?!?/p>

孟子在談到生死問題時也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種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精神,體現(xiàn)了儒家在生死問題上的崇高氣節(jié)。孟子還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薄氨M其道而死者,正命也?!痹趹?yīng)該挺身而出的時侯,決不能怯懦退縮,袖手旁觀,否則就是貪生怕死,不仁不義;為了堅持道義,就應(yīng)該無私無畏,勇往直前,乃至視死如歸。

《呂氏春秋》中說:“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這里也是主張生死由義,在生死面前以“義”作為取舍的標準。張載對生與死持一種“當生則生,當死則死”的輕松淡然的態(tài)度,他說:“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今日萬鐘,明日棄之,今日富貴,明日饑餓亦不恤,惟義所在。”可見,“當生”與“當死”的標準不是別的,而正是“惟義所在”。朱熹也說:“義無可舍之理。當死而死,義在于死;不當死而死,義在于不死:無往而非義也?!?/p>

荀子說:“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王夫之也說:“將貴其生,生非不可貴也;將舍其生,生非不可舍也?!暂d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比巳硕贾郎目少F,都有求生的欲望,并且人們希望生存的愿望是很強烈的,厭惡死亡的心情也是很強烈的;然而人們在生死面前,有生存的機會卻選擇死亡,自覺自愿地舍生取死,這并不是不希望生存而但求死亡,而是由于當時的具體情況,他們認為應(yīng)當舍生取死,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選擇生是不對的而選擇死才是對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貴生惡死的要求,但自愿的“舍其生”,“不欲生而欲死”,是因為“死得其所”,選擇死合乎仁義道德的要求。

四、儒家推崇死而不朽,并認為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是建功立業(yè),為宗族、家國而獻身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日:‘古人有言日,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睂τ凇安恍唷钡睦斫夂妥非?,有著不同的境界。范宣子講的是宗族的不斷發(fā)展和延續(xù),而叔孫豹講的則是“雖久不廢”的“立德、立功、立言”,所追求的是永遠的不朽。這種追求精神不朽的思想,為孔子、孟子和后來的儒家學者所吸取和發(fā)展。

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就是說,君子最害怕離開人世時,不能著名于世。一個人死后,如果名字不為人所稱述,是該引以為憾的。《論語》中曾對比齊景公之死與伯夷、叔齊之死,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齊景公奢侈腐化,一生無功無德,所以死了后,人們都不覺得他有什么好的行為可以稱述。而伯夷、叔齊所以至今還被人們稱頌,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氣節(jié)。孟子曾稱贊伯夷為“圣之清者”,并說:“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xiāng)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可見,一個人不論貧富貴賤,即使窮困潦倒,只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行為和于仁德、高尚正直,死后也會為人所贊頌。

孟子與孔子一脈相承,認為君子終身之憂是不能死而不朽:“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那么,如何才能消除這一憂患,達到死而不朽呢?孟子認為,君子有垂創(chuàng)之舉,即為不朽,“君子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辈徽摽鬃舆€是孟子,在認識到死亡的不可抗拒性后,都不主張任其自然,無所作為,而是強調(diào)與死亡抗爭,在有生之年要奮發(fā)努力,建功立業(yè)。即使在衰暮之年,當死亡即將到來時,也仍要“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通過發(fā)奮努力,建功立業(yè),從而名垂青史,這就超越死亡而達到永恒??酌系倪@一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韓詩外傳》說:“王子比干殺身以成其忠,尾生殺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齊殺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豈不愛其身哉?為夫義之不立,名之不顯,則士恥之,故殺身以遂其行。由是觀之,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夫士之所恥者,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焉。三者存乎身,名傳于世,與日月并而不息,天不能殺,地不能生,當桀紂之世,不之能污也。然則非惡生而樂死也,惡富貴好貧賤也,由其理尊貴及己而仕,不辭也。”這里,比干、尾生、伯夷、叔齊以殺身成其忠、成其信、成其廉,所注重和追求的,是“名傳于世”、“與日月并而不息。”張載也說:“道德性命是長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則死,此則長在?!边@里所強調(diào)的都是追求死而不朽,即將個人的生命投入到社會人群的大生命之中,以對社會、他人的貢獻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強調(diào)對于仁義的追求重于生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善县| 全南县| 南陵县| 甘孜县| 葵青区| 和林格尔县| 磐石市| 安溪县| 金昌市| 图木舒克市| 宁陕县| 改则县| 堆龙德庆县| 新密市| 上饶市| 临猗县| 旌德县| 临泉县| 鄂托克前旗| 武宣县| 齐河县| 嘉兴市| 陵川县| 宁海县| 临洮县| 宣汉县| 新蔡县| 五大连池市| 蕲春县| 静安区| 卢湾区| 志丹县| 咸丰县| 河东区| 大新县| 牙克石市| 葵青区| 临邑县| 福海县| 宁远县| 临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