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靜脈輸液

靜脈輸液

時間:2023-05-29 17:24: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靜脈輸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中圖分類號]R47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a)-081-01

靜脈輸液是臨床護士必須掌握的常規護理技術操作。筆者從10多年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對靜脈輸液進行了認真的觀察與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現將輸液過程中除按操作規程外需特別注意的技巧問題按操作順序總結如下:

1 配制液體

配制液體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和“三查七對”制度,防止發生輸液反應。

2 排氣

按傳統的排氣法,在液體接近過濾器時,將針栓向下,使過濾器呈水平狀,當液體充滿過濾器后,再將針栓向上常規排氣,此方法排氣,過濾器中無散在氣體,可提高一次性排氣成功率,減少藥液的浪費和排氣時間。

3 靜脈穿刺方法

3.1 操作者良好的心理狀態是穿刺成功的基礎

護士在操作前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對穿刺成功有信心,認真選擇血管,不要急于進針,選擇血管的同時與病人談論一些輕松的話題,使病人感到親切溫暖,情緒放松,并對操作者產生信任感,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選擇血管的技巧

對長期行靜脈輸液的老年病人,建立從遠心端到近心端的使用計劃。60歲以上老年人,由于衰老,其靜脈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血管彈性降低,脆性增加,皮下脂肪少,皮膚松弛,血管淺、易滾動,不宜固定,容易刺破,回血緩慢,凝血較快。一般應選擇小靜脈的遠端,同時應針對老年人的特點靈活掌握,選擇較易固定且離開靜脈瓣或靜脈竇的部位,并使用指壓揉捏、輕擊穿刺局部或活動肢體、熱敷穿刺部位、將肢體下垂等方法讓血管充分充盈,為穿刺作好準備。

3.3 穿刺的技巧

3.3.1 手足背部靜脈輸液法讓被穿刺者的手自然放置,護士用左手將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狀,右手食指與拇指前后平行,持頭皮針柄使針頭與皮膚成10°~25°角,從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見回血后,針尾再向下壓,使角度小于15°向前送針。筆者認為,避免用食指在頭皮針柄下,拇指在針柄上的持針方法,因其食指在針柄下,角度大,不宜下壓。

3.3.2 手腕、足部大隱靜脈穿刺法

手腕橈側、足部大隱靜脈血管徑粗大,充盈度好,但易滾動,深淺不宜掌握。常規皮膚消毒后,左手托住手腕或足踝關節處,拇指向下拉緊皮膚以固定血管,右手持針以15°~30°角在血管上進針,見回血后平行向前進針少許,用自制夾板,緊貼手掌或腳背外側用2條長膠布固定,一條纏繞在腕關節或踝關節以上部位,另一條在食指跟部、或腳跟部纏繞,并妥善固定。

3.3.3老年靜脈輸液的技巧 穿刺技巧針對老年人血管特點,采用左手拇指繃直血管下端,食指固定血管上端,在選擇的穿刺點下方1~2 cm處進針,進入皮膚約1/3時再進入血管內,見回血后稍向前進針少許,使整個針尖都進入血管。進針時角度、力度相對要大,針頭部位充分接觸管壁,使滾動的血管不宜滑脫。對表淺脆性大或細小血管要保持角度平行進針,見回血后不宜繼續進針,以防穿破血管,不可用針頭在血管內亂動,針頭斜面忌在表皮與真皮之間停留,否則疼痛劇烈導致進針不順利。

4 控制滴速

輸液過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發生變化,根據臨床實踐發現有以下原因:①由于開始穿刺時針頭斜面與血管壁相貼,當時滴速不快,輸液中因患者變化使針頭斜面離開血管壁,結果自行變快;②目前使用一次性輸液器,常出現滴速調節器失控。一般根據藥物理化性質和治療要求調節滴速,輸入對血管刺激較強藥物,應適當減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適合治療要求,又盡量減少藥物刺激對血管的損害,使患者在相對舒適的感受中輸液。有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或其他心臟病患者應特別注意,滴速可控制在20~40滴/min左右,否則極易誘發或加重心衰。脫水嚴重而心肺功能良好者,可適當加快滴速。絕大多數患者輸液時希望盡快滴完,常自行或請求護士將滴速調快,為避免發生意外,護士必須勤巡視、勤觀察,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滴速加快會使循環血容量在短時間內急劇增加,心肺負擔加重,易導致心衰和肺水腫。

5 無痛拔針

5.1 以親切的語言、關懷的態度與患者交談,分散其注意力,這樣不但通過心理護理減輕了患者的疼痛,還拉近了與患者的距離,使護患關系變得融洽。

5.2 拔針時,調整輸液速度,越慢越好,但不要關閉輸液夾。清理固定針頭的膠布,按順序揭起膠布,然后左手食指輕放于針尖部上方血管約1 cm處,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針尾軟管處,拉直針頭,快速拔針,左手拇指同時順膠布敷料下壓針眼。

5.3 注意掌握拔針時機,在莫菲管內液體全部滴完,輸液管中殘液面下降速度明顯減慢或停止時拔針,貴重藥品要沖管。揭膠布時動作輕柔,一手下壓皮膚,一手慢慢揭起膠布。膠布揭起后勿亂貼或留在患者身上,護士應帶走丟棄。膠布固定較多的患者,應察看膠布走向,有順序揭起,勿盲目扯拽膠布,以防將針頭帶偏弄疼患者,甚至傷害血管,引起患者反感,導致對護理人員的不信任,對護理工作的不配合。請患者協助按壓時,不要拔針后立即倒手,為防止針眼出血,護士應先按壓30秒以上,囑咐好患者按壓時間。

總之,以上內容是筆者在多年臨床工作中一點體會和經驗,在臨床實踐中,提高了靜脈輸液的成功率和舒適感。

第2篇

【關鍵詞】靜脈輸液;操作;技巧

靜脈輸液是臨床病人疾病治療與搶救常用的重要措施之一。這一操作雖然看起來簡單,卻有不少的操作技巧。如果使用得當不僅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還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

1 靜脈輸液前的準備

配制液體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和“三查七對”制度,遵循藥物配伍禁忌規律,避免使用不合格的藥液,防止輸液反應的發生。在輸液瓶上標明患者的姓名、床號、加入的藥品種類和劑量。與患者進行核對解釋,取得其合作,從而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

2 排 氣

將輸液瓶掛在輸液架上,將茂菲氏滴管倒置,抬高滴管下輸液管,打開調節器,使液體流入滴管內,當達到

1/2~2/3滿時,迅速倒轉滴管,使液體緩緩下降,當藥液從針頭流出1~3滴時,將調節器關閉,排氣成功。

3 選血管

穿刺血管應選擇粗、直、沒有分支且彈性比較好的表淺靜脈。顯露明顯、方便穿刺、疼痛輕、易于固定,既不影響患者的活動,又滿足了病情的需要。

4 靜脈穿刺

4.1周圍靜脈輸液法

護士左手拇指繃緊并固定靜脈下端皮膚,右手持針柄,使針尖斜面向上并與皮膚呈20°進針,見回血后再將針頭沿血管方向潛行少許。

4.2小兒頭皮靜脈輸液法

用注射器抽取適量等滲鹽水,連接頭皮針頭,用一手拇指、示指分別固定靜脈兩端,一手持頭皮針沿靜脈向心方向平行進針,見回血后,再進針少許,推入少量等滲鹽水,確定針頭在血管內后分離注射器,連接輸液器。

5 輸液管固定

輸液貼固定不當會引起針頭滑脫,針尖刺痛,刺破血管。第一條輸液貼固定針柄,第二條帶敷墊的輸液貼覆蓋針眼處,第三條輸液貼固定頭皮針管,第四條輸液貼固定輸液管。這樣完全可以確保針不移位及針眼處的無菌。

6 調節滴速

根據病人的年齡、病情、藥物性質調節滴速。一般成人40~60滴/分,兒童20~40滴/分;對年老、體弱、嬰幼兒、心肺疾患病人及輸入高滲鹽水、含鉀藥物、升壓藥時輸液速度宜慢;對嚴重脫水,心肺功能良好者輸液速度可適當加快。

7 更換液體

輸液過程中,經常需要多瓶藥液連續滴注,換瓶時可待液面下降至滴壺下段,用邊旋轉邊輕輕擠壓滴壺的方式拔出輸液器,再插入另一瓶藥液中,并檢查輸液管內有無氣泡。掌握更換液體的技巧,可減少殘余藥液的浪費。

8 拔 針

最佳拔針時間選擇在輸液瓶內藥液滴完,輸液管中殘液面下降速度減慢或停止時,這樣可以保證藥物的治療量,避免浪費。拔針時先分離膠布,只留壓針眼棉簽這一條膠布不分離,快速拔針后立即用大拇指順血管方向按壓兩個針眼(皮膚進針點和靜脈進針點),切忌按揉。

第3篇

關鍵詞:靜脈輸液;護理;小兒

護理工作離不開靜脈輸液,在門診和急診護理中是常見的治療方法。但給小兒進行靜脈輸液有一定的難度,由于小兒在接受治療時不愿合作且小兒靜脈的管腔小,位置表淺,脈管纖細,有很強的彈性。我院通過對收治的部分患兒進行充分的穿刺準備,運用正確的穿刺拔針方法,注重輸液過程的護理技巧,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去年我院有多例的小兒需要接受靜脈輸液治療,年齡2 個月~7歲,平均年齡3歲。患病癥狀程度各不相同,均需要進行適量的靜脈輸液。

1.2方法

1.2.1穿刺準備鑒于患兒的年齡和疾病治療的手段各不相同,選擇靜脈穿刺的位置也各不相同。面對0~2歲小兒我們選擇從頭皮上的額靜脈、選顳靜脈、耳后靜脈及枕靜脈進行穿刺輸液,主要是應為小兒的額部血管淺粗,亦于發現和固定,便于靜脈穿刺的進行,對于2~14 歲的患兒我們的首選靜脈則是四肢靜脈。穿刺要在備藥,撕膠布等工作準備就緒后進行,準備穿刺的時候再患兒平臥,以免引起小兒過早哭鬧致使的皮膚發紅,影響穿刺的進行。穿刺盡量選擇粗、直、有彈性的血管,若在血管的周圍有毛發的話,需先行剃去,再行穿刺,有助有血管的準確定位。

1.2.2穿刺方法穿刺前首先要對穿刺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并準備好按壓的棉球。輸液的調節器要置于茂菲滴管的下端,和針頭要有40cm的放置距離。進行穿刺前用左手繃緊血管兩端皮膚,右手持針與皮膚成45°角,離心方向進針,穩慢進針至靜脈最清楚點的后方0.3cm處,用5~10°緩慢刺入頭部表皮(臨床經驗表明當穿刺較細的淺靜脈時,穿刺進針后將針柄下壓并將針尖上挑,刺入后再平行進針)。見輸液管回血后,用左手握住針柄,右手調節閥門。手部靜脈穿刺常常會出現手背血管不清晰的狀況,局部熱敷能夠改善血液循環,使血管擴張暴露充盈的靜脈血管,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對于腹瀉導致靜脈塌陷的患兒,主張使用熱敷法來提高穿刺成功率。

1.2.3 拔針方法由于小兒忍痛能力普遍弱,易哭鬧,而拔針時膠布的黏性會給患兒帶來疼痛,我們便使用石蠟油對扎針部位進行,降低膠布的黏性,便于膠布的揭除,從根源上減少了患兒痛苦降低了他們的哭鬧程度,(使用方法: 用棉球沾取少量石蠟油,涂抹在膠布的邊緣處,待石蠟油滲入膠布和皮膚的連接處之后,再輕輕揭開膠布)同時使拔針更加的安全順利。

2注意事項

在對小兒進行靜脈輸液治療時,護理工作要遵守操作的規程制度嚴格進行,嚴格保證配藥及穿刺過程中無菌操操作。穿刺的位置應選擇靜脈的兩端而非血管的中段,防止穿刺失敗造成的皮下淤血影響整段血管的定位[1]。扎針完成后要固定好針頭的位置,防止針頭漂浮在皮膚上致使針頭移位,出現針頭穿出血管造成皮膚局部腫脹的結果。拔針前應先輕揭去膠布,用消毒棉枝按壓住穿刺部位,將左手的拇指縱向輕放沿血管方向輕壓的棉枝上,同時用右手迅速拔出針頭,隨即用按壓棉球的左手拇指挪按住接受穿刺的血管;由于身體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的形成過程,所以按壓時要順著血管方向持續按壓5min。在對小兒進行靜脈輸液前還需告知患兒家長在不要在輸液期間對患兒喂食奶水,以造成穿刺過程中哭鬧引起惡心和嘔吐,甚至造成窒息,引發意外。穿刺操作前還可告訴家長在輸液期間用來協助約束患兒頭部及腿部的方法。當完成穿刺后,可以使用喂奶的姿勢協助約束患兒的雙手,以免患兒拔去穿刺的針頭。對于4歲以上的兒童,可以讓家長給孩子講故事,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當患兒要進行身體活動或需大小便時要保持手足的平行放置,以防止血液回流引發的針頭堵塞。在穿刺的進行過程中還需要密切觀察患兒的面部狀況,全身的身體情況,特別是病情嚴重的患兒,由于集中精力尋找輸液穿刺的靜脈而忽略了患兒的病情變化可能會導致病情的反復或加重,出現意外[2]。輸液的巡回觀察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對患兒面色及神志的觀察,看患兒是否出現輸液反應,穿刺部位有無腫脹現象,針頭有無是否出現了移位,固定膠布是否松動,瓶內液體是否走空,輸液器材的連接處是否有漏液的狀況,從而保證輸液的安全進行。

3結論

小兒的靜脈輸液是門診、急診護理工作中的基本治療方法,大部份患兒都會接受這種醫學治療,小兒是護理工作中最不愿意配合治療的患者,且小兒的靜脈管腔小、位置表淺還纖細富有彈性,所以在對小兒進行護理工作的時候,要按照操作規程謹慎護理,根據患兒的狀況還要隨機應變,妥善面對,以保證輸液的順利進行[3]。在小兒的靜脈輸液過程中若能給其樹立良好的心理支持,對我們后期的護理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在護理的過程中進行語言和心理的必要溝通能夠穩定患者和家屬的心理情緒。熟練的穿刺技術和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得到就診者的信任。"指壓法"相較"拍打法"可以減緩患兒的恐懼心理,配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塑造一個活潑可愛的輸液環境也能幫助護理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張立新,李興霞.小兒靜脈留置輸液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11):1697.

第4篇

關鍵詞:靜脈輸液 安全 防護

中圖分類號:R82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6-0147-02

1 靜脈輸液發生不安全的原因

由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輸液環境布置不合理,藥物的運輸、保存不科學;對新藥物的配伍禁忌不熟悉;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 ,操作中缺乏規范性、嚴謹性,未嚴格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沒有認真執行查對制度;由于護理人員配備不足,工作忙亂,沒按操作流程實施治療導致用藥錯誤;輸液過程中沒有加強巡視,忽略對患者的溝通和健康教育,監管力度不夠完善;患者缺乏醫學知識,擅自調節藥物滴數等都存在安全隱患。

2 靜脈輸液的安全防護

2.1創造良好的輸液環境

操作時停止清掃地面、整理床鋪,避免人員流動,以減少細菌微粒的污染,定期進行空氣消毒,每月做空氣培養,保證消毒滅菌效果。操作者應按要求穿工作服,戴好帽子,口罩。

2.2加強職業素質和慎獨精神

操作時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對患者的態度要和藹可親,儀表規范,言行舉止得當,給患者留下良好的護士形象,讓患者感受到溫馨、安全。

2.3嚴格執行查對制度

配藥前要認真查對輸液卡與醫囑是否一致,要檢查藥物的質量,有效日期,一旦有渾濁、變質、過期則一律不得使用;穿刺及換藥時,一定要核對床號、姓名、藥名、濃度、劑量、時間、方法,認真核對無誤方可進行。

2.4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

配藥時一定要對藥物進行評估,判斷藥物之間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每種新藥在使用前要仔細認真閱讀說明書,要弄清藥物的用法、注意事項,對未知有配伍禁忌存在的中藥制劑和抗生素之間,需用生理鹽水沖洗輸液管,避免藥物在輸液管內混合。換藥時要仔細觀察墨菲試管藥液有否變色、渾濁、沉淀發生。一旦發生應立即更換輸液器,同時要安慰病人,向病人解釋藥物沒進入體內,不會對病人造成影響,

2.5 熟練掌握穿刺技術,確保穿刺成功

選好血管后,不要急于對著血管穿刺,這樣容易穿破上下兩側血管壁,造成藥液漏滲,應在血管側穿刺,先進皮膚后進血管內,見回血后松止血帶,推藥后若無滲漏方可繼續靜脈給藥。

2.6 加強輸液時的監控

保證充足的人員儲備,加排機動班和巡視班,建立應急反應機制[1]。杜絕工作繁忙出現換錯藥的現象。每15-30分鐘巡視一次,觀察液體剩余量,觀察穿刺處有無滲漏、輸液管有無滑脫、移位;詢問病人有無不適,特別是有易發生過敏反應的藥物,患者在輸液的前半小時,一定要加強觀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一定要主動詢問仔細觀察;有無發冷、心悸、皮疹、頭暈、惡心等。

2.7輸液滴速的調節

輸液滴速應根據病情、年齡及藥物的性質進行調節,對老人、嬰幼兒、體弱,心、肺、腎功能不良者,或藥物刺激性強時速度要慢;對嚴重脫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輸液速度可適當加快。對病危的患者,不但要根據醫囑,還要監測心率、尿量、外周靜脈壓等指標靈活而及時調整輸液速度[2]。

2.8勤于溝通,做好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及家屬靜脈輸液的有關常識,用藥目的,藥物的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特殊藥物如硝酸甘油在靜滴時速度要慢,甘露醇要快速滴注,告訴患者及家屬不能隨意調節,以免產生不良后果。

2.9加強輸液的管理

各科每月將發生的輸液安全隱患上報到院護理部,護理部召集全院護士長集中對護理安全隱患進行定性、分析、討論,并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會后,各科護士長將院內輸液安全隱患進行傳達,讓全院護士提高認識,吸取教訓。

3 小結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治療患者最重常用的方法,是搶救危重患者最快捷、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雖然輸液過程中存在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我們護理人員在輸液過程中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勤觀察,注意各細節的處理,不斷探索護理新技巧,并將嫻熟的護理技術,心理護理融合到患者中,滲透到護理的每個環節,嚴格把握好每一關,就可以保證輸液的安全,病人的滿意。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靜脈輸液;患者;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0-1761-01

靜脈輸液是臨床中最常用最常見的護理操作之一,我們護理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有關輸液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在治療疾病、保證患者安全和挽救患者生命過程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行靜脈輸液8230例次,發生故障90例。

1.2護理方法及要點

1.2.1兒童及婦女患者,皮膚薄嫩,血管多數過于細小,呈花紋狀,穿刺時宜選用細小的針頭并可在穿刺前做好局部準備,例如,可用熱毛巾濕敷手背,使血管充盈易于穿刺。穿刺成功后,要固定好穿刺點下方的皮膚,防止血管被牽拉滾動,同時做好針柄固定以防針尖滑出血管外。

1.2.2年老患者的血管本身彈性較差,血管堅硬易滾動,穿刺時要扎止血帶距離穿刺點近一些,左手拇指固定血管下端,金針角度為30度,采用梁孝梅等研究的負壓進針法。[1]

1.2.3失血或休克患者的血管空虛,扁平,不充盈,在穿刺前需熱敷,按摩,輕拍局部血管使其充盈;穿刺時用上挑進針法。營養不良、貧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的血管脆性高且充盈不良,亦可按上述方法穿刺,且亦細小針頭。

1.2. 4浮腫肥胖的病人血管觸之有彈性感,用止血帶后血管不易看清,我們護理人員要精煉穿刺技術,盡量縮短扎止血帶的時間和壓力,按楊梅主張的[2],讓患者的手在穿刺時自然放置,護理人員用左手將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狀手,進行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1.3穿刺后出現意外癥狀的護理

1.3.1血管疼痛:由于長期多次穿刺,寒冷或低血壓引起,遇到這種情況,應給予局部熱敷和全身保暖,也可在輸液過程中給予局部血管保暖。

1.3.2藥液外漏:由于各種原因針頭脫出或刺破血管致使藥液漏入皮下所致,發現此情應重新穿刺。如果一般的藥物外漏發生后,可在24―48小時給予熱敷,以幫助吸收。如果刺激性強的藥物,可立即用普魯卡因局部封閉,以防組織壞死變性。

1.3.3局部疼痛:要檢查針頭位置是否固定牢固,針柄固定是否合適,可適當放慢輸液速度,避免穿刺部位針頭活動。有些藥物如;甘露醇、氨基酸和含鉀溶液在輸液時都會引起局部疼痛,可根據具體情況給患者以解釋和處理。

1.3.4穿刺部位出血:由于凝血功能障礙,靜脈硬化或拔針后壓迫不良所致,拔針時應壓迫局部靜脈穿刺點,以防出血,不要在已破的血管處穿刺輸液。拔針時不將輸液閥(調節器)并閉,左手拇指輕輕按在無菌輸液貼上,然后在距針翼約1cm處將輸液管反折,用右手拇指、食指將其捏緊,快速將針拔出,同時左手拇指迅速按壓,將針插入莫菲氏管上部的瓶塞內,以免銳器外露傷人,拔針前不關閉輸液閥,可以防止血液回流,反折輸液管可防止血液流出滴在床單或地面上,造成更大的污染,特別是傳染病病人的血液 。

1.4輸液過程的護理

1.4.1根據液體質量應注意:先輸濃度高的,后輸濃度低的液體,先輸鹽溶液,后輸糖溶液,輸入含鉀液體要控制速度和濃度,以防血鉀過高和局部疼痛。輸脫水劑時宜快,否則達不到藥效。輸入對血管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時濃度不宜過高,速度不宜過快。輸升壓藥物時要隨時測量血壓,調整速度。

1.4.2 輸液過程的觀察:輸液時突然發冷或發熱,體溫升高時應立即停止輸液,更換新的輸液器和可靠性液體。持續輸液24小時以上應更換輸液膠管,輸液過程應注意三勤,勤看有無反應,勤問有無不適,勤查有無異常。切不可穿刺成功后就認為大功告成,而掉以輕心。

1.4.3 及時處理輸液過程故障:如果發現液體不滴或輸液不暢,應仔細查看原因,及時正確處理。如果發現針頭阻塞,應拔出針頭更換新針頭另選靜脈進行穿刺。處理故障后要給病人解釋安慰,防止病人過分緊張。

2效果

患者8230例,對輸液全過程較滿意,提高了他們對醫務人員的滿意度,為醫院爭取了好的聲譽和社會經濟效益。

3討論

臨床上,在給患者輸液的過程中,雖然各個步驟都按輸液常規做到位,但仍會出現液體不能正常滴注的情況,而使患者感到不安。因此,做好靜脈輸液患者的護理,對減輕患者的痛苦,增強護患關系,提升患者對醫務人員的滿意度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6篇

1 靜脈輸液的方法

按一般常規應注意從四肢遠端開始穿刺,保護近心端靜脈以備后期使用。①兒童及婦女,皮膚薄嫩,血管多數過于細小呈花紋狀。穿刺時應選用細小針頭,但最好不選用第一次用的新針頭,防備血管穿透。注射局部皮膚備皮,熱敷,可使血管充盈,暴露,易于穿刺。穿刺成功的關鍵是穿刺時要固定好穿刺點下端的皮膚,防止血管牽拉滾動,其次做好針柄固定。②年老多病者:老年人血管本身彈力就差。平時輸液多的人,因常受藥物刺激,而致血管堅硬易滾動。穿刺時止血帶距穿刺點要扎近一點左手拇指固定血管下端,針尖要鋒利,進針角度為30℃左右。③失血或休克病人:血管空虛,扁平,不充盈注射前需熱敷,按摩,輕拍局部血管使其充盈;穿刺時用挑起進針法。④營養不良,貧血,慢性消耗性病人的血管脆性高,且血管充靄不良穿刺易破。穿刺時宜用小針頭,旁側進針。⑤浮腫肥胖病人:用止血帶后血管不易看清,但手觸血管有彈性感。穿刺時針頭要長,方向要正,要由淺入深,以30℃~45℃角刺入。總之無論何種血管穿刺見有回血時均將角度減少,再向血管內緩慢平行進針少許,防止斜面漏于血管外,以防穿刺失敗。

2 穿刺后意外癥狀的處理

①局部疼痛:要先查針頭位置是否固定的合適,其次是輸液速度要適當,如遇有藥液外漏的應重新穿刺。藥物刺激引起的疼痛,可用普魯卡因封閉。②藥液外漏:由于各種原因針頭脫出,刺破血管藥液滲于皮下,此時應重新穿刺。應用刺激性強的藥物靜注時,應選用無刺激性的液體穿刺成功后再接上刺激性強的藥液。如藥物一旦外滲用普魯卡因封閉,用50%硫酸鎂濕敷。一般藥物外滲熱敷可幫助吸收。③血管疼痛:由于多次穿刺,寒冷或低血壓引起,此時應局部熱敷,全身保暖便于穿刺。輸液過程中血管痙攣,可按摩蒼白的痙攣血管或在血管內滴入0.5~1%普魯卡因2ml毫升。④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腫:由于凝血功能障礙,靜脈硬化或拔針后壓迫不良所致。拔針時應壓迫

局部以防為主,有凝血功能障礙時應針對病因治療,不再注射,更不要在已破的血管處注射。

輸液過程中應注意的幾點:①輸液速度:大量脫水,大出血速度要加快到90~100滴/分,視病而定。嘔吐腹瀉者中速40~60滴/分,需要進約又限制液體入量者可用慢速20滴/分。老年病人,心、肺、腎、功能不好和重度貧血者速度宜稍慢,根據病人表現隨時調整。②輸入液體在質量上應是:先輸濃度高的,后輸濃度低的液體,先輸鹽溶液,后輸糖溶液,有尿者才能給鉀溶液輸入,輸鉀時要控制速度和濃度,以防血鉀過高和局部疼痛。輸入氨基酸,甲硝唑過快時可引起惡心嘔吐;輸垂體后葉素時易引起嘔吐咯血,腸蠕動加快而有便意;應用脫水劑宜快,否則無效;輸入紅霉素等對血管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濃度不宜過高,速度不宜過快輸入升壓藥時隨時測量血壓,調整速度。病人不適時注意病情是否惡化及藥物輸入過怏或過慢。總之輸液速度的快慢應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病情程度、種類、藥物的性質、濃度,而適當的調整。③輸液過程中出現的反應:輸液時突然發冷發熱,體溫升高時應立即停止輸液,更換新的輸液器和可靠的液體。持續輸液每24小時應更換輸液皮管。總之輸液過程應注意三勤,勤看有無反應.勤問有無不適,勤查有無異常。切不可刺入靜脈后就認為大功告成,而掉以輕心。

參考文獻

[1] 張淑蘭,閆鋒.靜脈輸液臨床應用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1年09期

[2] 楊希芳,李素云.關于靜脈用藥中微粒污染的認識 [J].實用護理雜志; 1998年01期

[3] 艾翔.微粒污染與凈化臺的臨床應用 [J].實用護理雜志,1998年01期

[4] 吳勤,王鵬巨.靜脈給藥并發靜脈炎的發病機理和防治進展 [J].實用護理雜志,1994年02期

[5] 余桂華.臨床靜脈輸液配制中應注意的問題 [J].中華護理雜志.1997年09期

第7篇

【關鍵詞】門診靜脈輸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0-0209-01

隨著門診病患人數的增多,門診輸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這也就造成門診輸液的幾大問題,如人員流動性大,工作量多,藥品繁雜,病室吵鬧等,給護理工作者帶來許多不便,針對這些不便,我們醫院積極采取“以人為本”的優質整體護理,現將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患者的心理護理 隨著醫院診療的規范化,在患者經歷掛號、候診、繳費、拿藥等一系列就流程后就已感身心疲憊,此時的患者常出現焦躁,緊張,煩悶的心理,作為首次接藥的護士需微笑迎人,語氣溫順,和藹,作為注射護士,需解除患者的疑慮心態,告之其藥名,作用及副作用,作為拔針護士,需注意宣教的語氣,讓患者感受到關心。

營造一個良好的輸液環境 門診人員流動性大,環境嘈雜,不易保持,但舒適的醫療環境可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進而影響醫患交流和治療,所以我們需為患者創造個干凈、明亮的就診環境,保持輸液室溫度和濕度的適宜,每天晚上消毒,早上通風,避免交叉感染。完善硬件設備, 確保醫療安全,同時也應為患者提供服務性物品, 如面巾紙、飲水機、一次性水杯等,走廊設置櫥窗格,里面放置一些常見疾病防治小冊等宣傳欄等。

1.輸液護理

(1)嚴格執行查對制度: 必須認真查對輸液單以及患者從藥房取過來的藥,問清楚患者的藥物過敏史以及是否做過藥物過敏試驗,查看輸液單上的藥是否存在配伍禁忌,輸液單上詳細核對好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輸液單一式兩份,一份放輸液室配藥用,另一份掛至病人座椅, 輸液瓶上貼上患者姓名、藥名、濃度、劑量、換藥步驟。由于患者存在地域差異,導致有些方言護士聽不懂,此時更應該注意核對。(2)配藥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有效降低輸液反應。掛瓶時可告知病人現在準備注射的藥品名稱、輸液總量、藥物的作用以及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注射時根據藥物選擇好血管,盡量減少病人的疼痛感,做到一針見血,如果一次穿刺未成功,應主動向患者道歉。穿刺成功后,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藥物性質,準確調節滴速,并告知患者及家屬不要自行調節滴速[1]。(3)加強護理巡視,提高患者舒適度:檢查病人輸液速度是否自行調快或調慢,詢問病人是否覺得溫度適宜,如天氣熱開空調,天氣冷提供熱水袋等,幫助病人解決行動上的不方便,如護送病人去廁所等。加強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此病的病因、臨床癥狀及護理措施,告知患者日常的健康保健知識,如飲食、鍛煉方法、作息時間等。宣教時注意語氣不要生硬,不帶專業術語,句子要通俗易懂,患者理解,滿意。(4)拔針時應做到快速、輕柔,并告知病人正確的按壓方法,讓病人再休息5-10分鐘,無身體不適的情況下方可離開。

2.加強護士的專業技能訓練及理論知識學習

目前藥物品種繁多, 新藥增加。護理人員必須不斷學習, 才能保證自己的藥物知識水平跟得上醫療服務的要求[2]。加強護士的理論知識,一旦有患者出現輸液反應,要懂得采取何種搶救措施。同時提高護理人員工作責任心, 做好“三查八對一注意”。

3.總結

病人來就診時,疾病上的痛苦加上靜脈輸液是一種侵入性操作,讓患者感到緊張,焦慮。為了適應現代護理的發展, 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滿足輸液患者的舒適需求, 我們在護理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經驗[3],通過有效的整體護理,規范服務流程,提高技術水平,加強護患溝通,做好每個病人的健康宣教,使患者感受到親人般的呵護,在生理上獲得滿足,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以患者為中心,大大提高了護理質量,真正促進了醫院的文化、經濟水平,提升了護士的價值,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鹿麗華,門診靜脈輸液患者的護理與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11,6(7),202-203

第8篇

[關鍵詞] 輸液;護理措施;改進;輸液缺陷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8(a)-0132-02

兒科臨床工作是普通醫院門診中較為特殊的一個門類。目前輸液工作占到了兒科護理工作的相當大一部分。小兒的生理特點與大人相悖,易動、易哭鬧,不容易和醫護人員合作,因此,小兒靜脈輸液的難度很大,也很容易發生護理缺陷。很多醫院都曾因兒科輸液患者的投訴而發生糾紛。在本院輸液患者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屬于5歲以下的小兒,缺乏表達能力,而且對于輸液具有很大的恐懼。這就給護士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由于護理工作相當繁重,經常出現短時間內大量患兒需要輸液,此時極易出現護理缺陷。因此,本院對以往的輸液流程進行了改進,對輸液環境進行改造,對基本護理技術進行標準化培訓并考核,使每一名護理人員都能夠熟練掌握小兒靜脈穿刺技術以及護理缺陷的處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實行輸液流程改進前后的2008年及2009年兒科門診輸液病例作為研究對象。2008年全年在兒科門診輸液的總病例數12 603例,出現護理差錯共21例(1.67‰),其中,漏打2例,占0.16‰;拔針不及時12例,占0.95‰;輸液標簽貼錯3例,占0.24‰;因巡視不及時藥液外滲4例,占0.32‰。患兒家屬投訴6例。對患兒家長滿意度調查:滿意11 397例(90.43%),基本滿意800例(6.35%),不滿意406例(3.22%)。

1.2 具體措施

1.2.1 輸液區環境設置 對原有輸液區墻壁進行美化,使用小兒喜愛的卡通形象進行裝修,使他們能夠保持安靜;周圍放置各種玩具,配置了康樂椅、小兒玩具車;在中央區的電視屏幕上播放卡通片,使孩子們以放松的心態來接受治療。加強衛生管理,隨時清掃污物,保持室內外清潔無異味,夏天無蚊蠅。

1.2.2 改進護理站操作模式 將患者出入通道分開,穿刺結束后患兒即可進入輸液區,防止人員流動對輸液工作的干擾。同時對原有的配藥臺進行改造,將中間改造成垃圾區,同時將注射操作臺加長,多人同時操作,加快輸液速度。同時也可以防止穿刺時因為多人聚集妨礙視線。

1.2.3 改進護理流程 采取定崗制度,專人負責收藥、配藥;專人注射,專人巡視;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交接時對于患兒姓名、藥品等均當面核對清楚,對每一個環節定期進行抽查,以期嚴格執行護理制度。

1.2.4 狠抓穿刺技術 好的護士應該做到一針見血。這樣才能盡可能減少小兒輸液的抵觸情緒。基本技術當中第一條就是正確選擇輸液用血管:小兒一般選擇頭皮靜脈,因其分支甚多,靜脈淺表易見,不易滑動,易于固定。較大的患兒一般常選用手背靜脈、足背靜脈、肘窩靜脈及踝靜脈,對于多次穿刺的患兒來說,應該隔日更換穿刺血管以防發生靜脈炎[1]。對于有些需要長期輸液的患兒,對血管的選擇更要注意:首先從遠端小靜脈開始,原則是由遠而近,由細到粗,以保護靜脈,為以后輸液作長遠考慮[2]。

1.2.5 穿刺手法 對于小兒來說,靜脈壁菲薄且不易固定。而且小兒易動,不易保持穩定的姿勢,因此,穿刺的成功率取決于基本功的扎實程度和對于靜脈走向的判斷。因此要求護士在日常工作以外也要練習穿刺技術,盡可能減少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特殊情況比如水腫的患兒,靜脈隱藏于皮下,很難看清,彈性也非常差,盡可能選擇相對粗大的靜脈進行穿刺,如病情較重,亦可選用頸外靜脈用留置針進行穿刺,盡量減少因穿刺帶來的不便。現在肥胖患兒較多,其皮下脂肪較厚,靜脈位置較深,此時可根據靜脈走向,用指尖順著其走向探摸,當摸到靜脈時,用手指甲輕輕下壓,確定其準確位置,迅速穿刺[3]。其他注意事項:止血帶捆扎的位置要合適,一般在穿刺點上方的4~5 cm處,對于肥胖兒來說可以適當扎緊,而對于新生兒、早產兒及皮膚細嫩者,則不必過緊[4]。

1.2.6 輸液管理 對于在輸液過程中的患兒,巡視人員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隨時觀察患兒的情況,如有不良反應發生,應第一時間終止輸液并請醫生處理。如有家長對于輸液過程有疑問,應耐心細致解釋,以科學的態度和良好的溝通來取得家長的認同,絕不可以簡單粗暴,防止發生不必要的糾紛[5]。同時也要懂得與小兒溝通的技巧,對患兒熱情、體貼、動作輕柔。輸液結束,應囑患兒及家長留下觀察30 min,以防遲發變態反應。拔針時要核對清楚是否還有續瓶,以防漏輸。指導家屬正確處理輸液針眼,防止血液外滲。

1.2.7 加強對患兒的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當學會與患兒溝通的技巧,對較小的患兒,讓家屬參與協助穿刺操作,并進行相關指導;對較大的患兒進行安撫、夸獎、鼓勵,減輕其緊張感;對不合作的患兒,應當等待其情緒穩定后再開始穿刺操作,切不可盲目下手,以免引起患兒抵觸情緒,增加失敗的風險。

1.2.8 技術培訓及考核 初到兒科的護理人員往往已經掌握了成人輸液技術,根據兒科工作的特點,配備了兒科輸液模型,對新晉護理人員展開業務培訓。同時要求每一名護理人員對于各個崗位上的職責都要達到熟練的程度,以便對于緊急情況能夠給予及時有效的處理[6]。培訓一段時間之后,對于新人進行理論考試和模擬場景考試,檢驗她們對兒科工作的適應程度;同時加強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協調能力、合作能力展開學習和培訓,防止工作當中出現配合失誤、等待他人等現象出現。

1.3 觀察比較指標

對門診輸液流程改進前(2008年)、后(2009年)兩個年份的護理差錯及投訴情況進行對比。

2 結果

2009年實行改進流程之后,全年輸液病例為13 505人次,杜絕了漏打差錯,出現拔針不及時2例,占0.15‰,因此而造成投訴1人次。對患兒家長滿意度調查:滿意12 915例(95.63%);基本滿意590例(4.37%)。同比,2009年比2008年輸液差錯減少91%,投訴減少83%,患兒家長滿意率增加5.2%。從實行改進后的輸液流程及整體護理之后,可以看出較改進前患兒家長的滿意率明顯上升,同時護理缺陷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趨勢。基本杜絕了因技術問題導致的患方投訴。

3 小結

對于兒科輸液患者來說,有許多不同于成人的病情特點,針對小兒不同的生理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輸液管理,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專項培訓,改善輸液環境,能夠有效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時減少患方的不滿和投訴。

[參考文獻]

[1] 崔焱. 護理學基礎[J].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3.

[2] 張小群,范麗風. 淺靜脈顯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對成功穿刺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12(20):13.

[3] 黃萍,任愛玲. 新生兒靜脈輸液滲漏性損傷的臨床觀察及防治[J]. 農墾醫學,2009,31(11):42.

[4] 閆永紅. 新生兒頭皮靜脈輸液外滲處理及經驗教訓[J]. 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22(2):16-17.

[5] 施春連. 杜絕靜脈輸液中安全隱患的對策[J]. 醫藥雜志,2011,23(4):194-195.

第9篇

【摘 要】通過對嬰幼兒采用靜脈留置針一次穿刺同時完成靜脈采血和輸液,縮短了操作時間,減少了患兒痛苦,

【關鍵詞】靜脈留置針 靜脈采血 靜脈輸液

嬰幼兒采血和輸液是兒科的一項基本操作技術,由于嬰幼兒血管較細,患兒又懼怕穿刺不配合,為了減少采血與輸液二次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節約護士的操作時間,減輕患兒家屬和護士的心理壓力,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患兒及家屬的滿意率,采用一次性靜脈留置針一次穿刺同時完成靜脈采血和輸液的操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收治的65例患兒,男38例,女27例,年齡5個月至11歲。肺炎15例,支氣管炎21例,毛細支氣管炎25例,哮喘2例,其它2例。病程3~15d,平均6d。采血量2~10 ml 。

1.2 用物準備:備BD 24號留置針,3M膠布,一次性采血針,一次性真空采血管。

1.3 操作方法:經醫師下達醫囑,開出實驗室檢查單,核對無誤。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備齊用物,按靜脈輸液操作程序,先排空輸液器內空氣備用。然后選擇靜脈常規消毒穿刺皮膚2次,以15-30°的注射角度針頭斜面向上穿刺,看到回血后降低注射角度,沿血管方向再進1--2mm,固定針芯,將外套管緩慢送入靜脈內,拔出鋼針芯,穿刺成功后迅速用3M透明敷貼固定。打開采血針包裝小袋,取出采血針,插入肝素帽,并將采血針的另一端尾部刺入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根據病情需要采集血標本。采血完畢后,再次檢查輸液管內有無空氣,將留置針與輸液管連接,調節輸液速度,固定輸液針頭,注明置管的日期、時間及簽名,將采集的血標本送檢。

2 優點

(1) 一條血管完成兩項操作,既保護了血管,又減輕患兒反復穿刺的痛苦,減輕患兒恐懼心理。(2)在患兒未進行任何藥物治療前留取血標本,可減少輸液及用藥因素對測定結果的影響。(3)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尤其是肥胖兒,脫水的患兒可選擇血管少,至少要執行2次的操作(輸液、采血),如靜脈穿刺不成功可增加護士的心理壓力甚至延誤患者病情。(4)對于躁動的患兒采血時,由于不配合易使針頭穿出血管外,當再次選擇血管既費時又費力,而直接連在套管針肝素帽上采血,因其針頭硅膠軟管易于留置于血管內固定,加之套管針內徑口粗便于采血,上述問題即可解決。(5) “時間就是生命”,此法簡單、方便、快速,為急救患者贏得時間。

第10篇

靜脈輸液是利用液體靜壓的作用原理,將一定量的無菌溶液(藥液)或血液直接滴入靜脈的方法,是臨床搶救和治療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為使病人獲得安全有效地治療,促進病人早日康復,減輕痛苦,筆者通過對靜脈輸液穿刺工具的應用概況、中心靜脈導管輸液的優勢、改良靜脈輸液操作技巧(靜脈穿刺法、進針長度、針柄固定法、拔針時機及按壓方法、一次性排氣成功法)等方面綜述如下。

一、靜脈輸液穿刺工具的應用概況

靜脈輸液穿刺的工具一般有頭皮鋼針、靜脈留置針、中心靜脈導管、靜脈輸液港等幾種。李春燕等[1]對北京地區47家醫院進行調查,頭皮靜脈鋼針的使用率為100%,而國外絕大多數國家已經取消了頭皮鋼針的使用;靜脈留置針的使用率為95.7%;PICC普及率達到91.5%;靜脈輸液港的普及率僅為10.6%。頭皮鋼針是國內普遍使用的輸液穿刺工具,但長時間使用可能會產生使靜脈輸液滲透到皮下組織的并發癥,如果液體是一種發泡劑,則有潛在的嚴重并發癥。美國INS編寫出版的《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標準》(2006版)中規定使用頭皮鋼針僅限于短期或單次給藥治療[2]。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作為一種先進的新型輸液器材,20世紀60年代在歐盟國家普及應用。它具有減少穿刺次數、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減少護士工作量、減少患者痛苦等優點[3]。因此在我國靜脈留置針的臨床應用也十分廣泛,涉及到家庭及社區。但其臨床應用效果受到合作程度、血管因素、疾病因素、護士的操作因素、輸液工具因素、護理因素、藥物因素等方面的影響[4]。當前,應用中心靜脈導管進行靜脈輸液在臨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常用于測量中心靜脈壓,進行大量而快速的靜脈輸液,長期腸外營養途徑,作為血液透析的管道等。它減少了淺靜脈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減輕了護士的臨床工作量。植入式靜脈輸液港(VPA),又稱植入式中央靜脈導管系(CVPAS),是一種可植入皮下,長期留置在體內的靜脈輸液裝置,主要由注射座和靜脈導管組成,可用于輸注各種藥物、補充液體、營養支持治療、輸血、血樣采集等。經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后把導管送入上腔靜脈,導管的另一端和穿刺座相連埋置胸壁皮下組織中,并縫合固定,患者體表可觸摸到圓形穿刺座。需要輸液時,將無損傷針頭經皮膚垂直刺入注射座即可。其可避免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和難度,同時將各種藥物直接輸送中心靜脈,迅速稀釋藥物、防止刺激性藥物對外周靜脈的損傷,可作為患者永久性通道。其安全性、感染發生率及患者對輸液裝置的接受程度明顯優于PICC法[5]。

二、中心靜脈導管輸液的優勢

臨床上應用2種中心靜脈導管術:經外周靜脈至中心靜脈置管(PICC)與傳統中心靜脈置管(CVC)。兩者在臨床應用上各有優劣,護士在穿刺前,必須全面評估病人的診斷、病情、心電圖、胸片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血常規、凝血功能)等,以確保置管的安全。PICC具有操作簡單、危險性小、留置時間長的優點,更適合用于穩定狀態輸液(如完全胃腸外營養治療、腫瘤化療等);CVC具有置管時間短、流速快的優點,更適合用于重癥急診病人的搶救治療[6]。CVC是指各種靜脈導管插入后,其尖端達到上、下腔靜脈與右心房交匯處,在臨床上主要用于經由靜脈的治療、血流動力學監測及標本的采集等。中心靜脈置管主要穿刺途徑為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和股靜脈。鎖骨下靜脈置管穿刺技術高,容易出血,但導管留置時間長,血流量充足,感染發生率低,不影響美觀;頸內靜脈穿刺難度相對較大,血流量充足,但影響休息及美觀舒適,有時可遺留瘢痕等;股靜脈穿刺置管較容易,不易出血,但血流量相對不足,感染率高,影響肢體活動。樊桂娟[7]對上述3個不同部位深靜脈置管在血液凈化中的應用進行比較,結果表明3種穿刺途徑各有不同的優點,可根據患者的外周血管情況、具體治療要求采取不同的置管方式。總之CVC具有置管時間短、流速快的優點,但對靜脈的選擇性高,危險性大,易引起氣胸、血胸、感染、空氣栓塞等并發癥。PICC是一種經過外周靜脈插入并開口于中心靜脈的導管,它簡化了中心靜脈的穿刺過程,降低了中心靜脈的穿刺風險和感染幾率,延長了導管的留置時間,具有操作簡單、危險性小、留置時間長、感染和栓塞率低、適應性廣的優點。但由于送管路徑長,在送管過程中可能遇到靜脈瓣或血管走向異位不能順利到達上腔靜脈,這就需要常規進行拍胸片確定導管位置,也因此置管時間較CVC長[6]。

三、穿刺方法的改良及其進針長度

傳統靜脈穿刺法為斜刺法:針尖斜面朝上與皮膚呈15°~30°,由靜脈旁刺入皮下,再沿靜脈方向潛行入靜脈,見回血后再順靜脈推進少許,最后妥善固定[8]。但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低、疼痛明顯、留置時間短、耽誤時間等缺點。下面介紹幾種靜脈穿刺的改良方法:①針頭斜面向上直刺法:吳曉蓮等[9]采用右手持頭皮針小柄,使針尖斜面與血管縱軸平行,針頭與皮膚成40°~60°,利用腕部力量,以輕快地動作在靜脈上方快速穿過皮膚直刺血管,針頭進入血管后見回血或感覺有突破感后,迅速將針柄放平,再沿血管進針少許。與傳統靜脈穿刺法相比能減輕患者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且能減少對靜脈的損傷,延長靜脈的使用壽命。②針頭斜面向左靜脈直刺法:張成[10]采用針尖斜面向左靜脈直刺法,即右手拇指、食指分別持針柄上下兩面,針柄與皮膚垂直,針尖斜面向左進針,針體與皮膚角度為30°~45°,見回血后,立即壓低針柄將針頭沿靜脈進針少許。與傳統靜脈穿刺法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減輕患者對穿刺的疼痛反應及對組織血管的損傷。③增大角度進針法:謝玉鳳[11]采用右手持靜脈穿刺針頭在血管上方或側面與皮膚成60°快速進針,穿過皮膚,再呈約20°沿血管方向送入,見回血后將針頭沿血管進針少許。與傳統靜脈穿刺法相比能減輕患者對穿刺的疼痛反應,改善護患關系。④手背自然放松進針法:孫玉紅[8]等采用讓患者自然放松,不需握拳,操作者左手緊握患者的四指或五指,使之向手心方向彎曲成弧形,然后右手持針,針尖斜面向上,針頭與皮膚呈45°左右,向心方向,在血管的上方直接刺入靜脈,見回血沿靜脈走向向前推進少許。與傳統靜脈穿刺法相比能減輕患者對穿刺的疼痛反應,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⑤逆向穿刺法:老年及長期輸液患者因長期輸液導致靜脈受損,導致穿刺困難,不但在心理上給患者及家屬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延誤了治療時間。龍慶文[12]采用掌指逆行穿刺輸液法進行靜脈穿刺,與傳統的正向穿刺法相比較,具有不受限制、易固定,掌指及腕關節活動度好、舒適度、滿意度增加等優勢。可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提高護士工作效率,減輕患者痛苦,增加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有關穿刺針進入血管的長度無明確要求,一般越短越好,但以固定方便牢靠,不損傷血管壁為宜。于瑞花等[13]采用穿刺見回血后分別再進針0.4 cm和1 cm的方法行靜脈輸液,其結果顯示針頭進入血管短的(約0.4 cm)的一組對血管的損傷小,血管使用壽命長,病人疼痛反應小。而進針長(約1 cm)的一組對血管損傷大,靜脈使用次數減少,疼痛反應劇烈。這主要是由于注射針頭對血管壁的局部機械性損傷所致。進入血管針頭越長,對血管壁的機械性刺激和損傷面積越大,對血管壁損傷程度越嚴重,紅細胞及血漿成分滲出越多,血管淤血明顯。而進針越短,對血管的機械損傷越小,上述變化越輕。提示臨床上靜脈穿刺時見回血后,確定針頭在血管內,在能達到牢固固定針頭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少進入靜脈的針頭長度,特別是長期輸液的危重癥、慢性病、腫瘤化療病人,對延長病人靜脈的使用壽命、減輕病人痛苦、預防靜脈炎的發生有著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

四.針柄固定改良方法

傳統的靜脈輸液針柄為右側固定,當針頭進入血管后,針頭與血管間均形成一夾角,當角度很小時,針尖斜面與血管內上壁幾乎貼近,往往造成液體不滴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常將針尾部墊起,如遇到較小的血管,針尖可直接抵碰血管下壁,根據力學原理,針尖著力方向正好斜對血管下壁,稍有外力作用,往往造成血管被刺破,液體滲漏,引起腫脹疼痛。而洪曉珍[14]采用針柄左側固定法,即穿刺針進入靜脈血管后輕輕旋轉針柄至左側后固定,針頭與血管間的角度使針尖著力方向正好與血管上壁斜行背離,不易刺破血管上壁,由于斜面朝下,針尾端并未墊起,針尖往往位于血管較中間的位置,不易觸碰血管下壁。與傳統的針柄右側固定法相比能減輕患者疼痛,保護血管不易刺破,維持輸液管道通暢。另外,針柄左側固定時,針梗阻擋血流形成的旋渦在針尖斜面的背后,針頭內流出藥液可以很快被血流沖散稀釋,單位時間內接觸血管的血藥濃度相對較小,不易造成血管疼痛。對于小兒頭皮靜脈穿刺的固定法,蔡秀喬[15]采用先將一條膠布的中心點貼住穿刺針針柄底部,并將膠布兩端向上作“V”型膠布初步固定,打開調節器,看滴速通暢局部無異常后,用帶敷料貼的膠布橫貼于針眼和針柄處,如針頭與血管不在一個平面,用一棉簽去梗后墊于針柄與頭皮間的空隙處,使針頭與血管在同一水平,并用一條膠布作“U”型固定(塑料管不要壓住針頭),如還不能固定妥帖,在適當的部位貼膠布加強固定,調節滴速。與傳統的固定法相比,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減少固定時及輸液途中發生滲漏。

五、按壓時間及拔針方法

迄今為止,護理教科書沒有明確規定按壓時間[16],護士只是按傳統習慣囑咐患者按壓針眼片刻,具體按壓多長時間很少有人注意。大多數患者輸液完畢多急于離開,按壓時間常不足,導致皮下瘀血增多[17]。陳鳳華等[17]采用豎壓法,即輸液完畢后,護士左手將進針部位的皮膚向下繃緊,右手迅速拔出針頭,并立即用消毒棉簽在與穿刺血管平行方向按壓穿刺點分別為3 min和5 min,與橫壓法,即患者靜脈輸液拔針時消毒棉簽在與血管垂直方向按壓皮膚針眼3 min和5 min相比:靜脈輸液拔針后豎壓法能減少皮下淤血,效果明顯優于橫壓法,按壓時間為5 min效果明顯優于按壓時間為3 min。陳華萍等[18]采用改良后新的拔針按壓法,即患者輸液完畢,護士不關閉輸液調節器開關,先揭下除覆蓋針頭之外的所有輸液貼,然后囑患者用對側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橫向輕輕置于覆蓋針頭的輸液貼上方,此時不要用力按壓,接著護士右手捏住針柄,順著血管縱軸平行方向緩慢向外拔針,當針頭即將拔出血管壁時,則快速拔出體外立即反折針頭軟管,以防止液體漏出,當針頭退出表皮的同時,囑患者將置于皮膚針眼處上方的食指、中指、無名指迅速向下按壓,按壓力度均勻和適中,按壓時間≥5 min,在按壓同時輸液側上肢舉高。與傳統拔針按壓法(稱傳統法)相比,該法能減輕拔針后疼痛、減少皮下瘀血發生率。孟維玲等[19]采用無創拔針法,即揭開固定針頭的輸液貼(保留帶小紗塊一條),用左手食指在針尖的上方約2 cm處繃緊病人手背皮膚,拇指虛按輸液貼的小紗塊,右手反折輸液管并持針柄,將針柄抬高10°~15°,快速拔針立即用左手拇指沿血管縱向按壓。與傳統的拔針法相比,患者痛感反應明顯降低。而通常在臨床上,患者靜脈輸液完畢用常規方法拔針后,護士即用原無菌敷貼按壓穿刺點,迅速拔針(約0.5 s),用左手(患者為輸液對側)拇指沿血管縱向按壓穿刺點片刻,此拔針法常出現局部皮下瘀血、出血、疼痛等現象,給患者帶來痛苦。鑒于此,劉濱泉[20]采用緩慢拔針法即護士用左手指尖上方2 cm繃緊皮膚,右手持針柄抬高10°~15°,緩慢(1~2 s)拔針。拔針后用無菌敷貼覆蓋針眼處,并用左手或指導患者用輸液對側手的大魚際按壓針眼及上方皮膚,中等用力,持續按壓5 min左右。患者拔針后疼痛、皮下瘀血發生率少于快速拔針法。

六、一次成功排氣技巧

傳統排氣方法是將莫菲滴管倒置,打開調速器,待液平面達1/2~2/3處時,將滴管倒轉180°,慢慢放下輸液管,使液平面緩慢下降,直到排盡導管和針頭內的空氣,關上調速器[21]。而劉萍等[21]采用新排氣法提高了一次性排氣成功率,其方法為先將調節器夾緊,應用無菌技術將輸液器插入液體瓶內,掛在輸液架上,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持莫菲管,將莫菲管下端輸液管向上夾折在左手食指和中指之間后,拇食指擠捏莫菲管1~2次,液面迅速達到1/2~2/3后,中指放松輸液管,打開調節器,莫菲管水柱沿滴管壁快速流入下方液面,直到排盡管內空氣。金哲芳[22]所用的新排氣法也能有效減少出現氣泡的幾率,增加一次有效排氣的成功率。方法如下:排氣前將輸液導管與頭皮針連接處旋緊,不用關緊調節器,直接應用無菌技術將輸液器插入液體瓶內,一手掛上輸液架上的同時,另一只手將莫菲氏滴管倒置,待液面自然達到至1/2~2/3時(不擠壓莫菲氏滴管),將莫菲氏滴管與水平面緩慢形成30°~60°的角,并將過濾器及向上,保持不變,讓瓶內液體自然流經莫菲氏滴管側壁或液側表面,再流向下端輸液管,直至排氣完畢。

綜上所述,靜脈輸液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基本護理技術操作,是醫院治療搶救患者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到安全、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減輕病人痛苦,還需要在臨床護理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李春燕,黃 靜,李 麗,等.北京地區靜脈輸液專業化發展現狀調查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7):607-609.

[2]左麗宏,李春燕.靜脈輸液護理相關用具合理選擇與臨床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1):78-80.

[3]田春梅,靳麗華.安全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9A):7-8

[4]尚玉芝.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06,20(11A):2878-2879.

[5]池迎春,陳 娜.靜脈輸液港在臨床應用中的常見問題與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8,8(11):36-37.

[6]葉 彥,陳麗明. PICC與CVC在普外科患者中的應用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2):2086-2088.

[7]樊桂娟. 3種途徑深靜脈置管在血液凈化中的應用比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2):273-275.

[8]孫玉紅,厲海霞.淺談靜脈穿刺術最佳方法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4):75.

[9]吳曉蓮,黃娥娥.改良靜脈穿刺法與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相關性研[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5):711-712.

[10]張 成.改進靜脈輸液進針方法的護理探討[J].丹東醫藥,2007,2:53-54.

[11]謝玉鳳.靜脈穿刺進針角度與患者對疼痛感受性關系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8b):41.

[12]龍慶文.192例掌指逆行靜脈輸液的臨床效果觀察[J].華夏醫學,2007,20(5):951-952.

[13]于瑞花,蘭勝才.行靜脈輸液時不同進針長度對血管壁影響的對比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7(8):854-855.

[14]洪曉珍.靜脈穿刺針柄左側固定法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1):1029-1030.

[15]蔡秀喬,何 雪,楊 萍.小兒頭皮靜脈輸液法及針頭固定方法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8):142.

[16]丁言燮,陳維英.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06.

[17]陳鳳華,梁鏑敏.靜脈輸液拔針后不同按壓方法及時間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9,25(6):33.

[18]陳華萍,尉京波,張美萍.靜脈輸液后兩種拔針按壓法的效果觀察與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08,10(7):966.

[19]孟維玲,周建芳.靜脈輸液病人拔針時間觀察與無創拔針方法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12): 1706-1707.

[20]劉濱泉,張 宇,段濱紅.靜脈輸液后兩種拔針方法效果比較[J].護理學雜志,2005,20(19):11-12.

第11篇

護理心理學是醫學心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當代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因此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解除其心理壓力。靜脈輸液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通過靜脈輸液可以糾正水、電解質失調,補充營養、維持熱量,滴入藥物、解救中毒、排除和稀釋體內毒素,搶救休克、增加循環血量、維持血壓。為保證患者的安全治療,切實提高療效,探討靜脈輸液時患者的心理護理理論,實施正確的心理護理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現將我們的做法介紹如下:

1 靜脈輸液時患者常見的心理反應

1.1 恐懼心理 在眾多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患者中,對靜脈輸液的目的、治療了解甚少。尤其是首次接受靜脈輸液的患者,看到輸液針頭就產生恐懼感,有的甚至出現暈針現象,特別是嬰幼兒患者在靜脈輸液時怕護士、怕針頭,大哭大鬧,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由于這種恐懼心理,使有的患者不能接受靜脈給藥而改用其他方法,從而延長了病程,延誤了治療。

1.2 緊張心理 大多數患者在穿刺前都有一種緊張而擔心的心理。在治療過程中,有的患者擔心液體和藥物輸進血管會產生不良后果,還有的患者輸抗生素怕有反應,所以在輸液過程中一直處于緊張狀態。

如一患者感冒發燒輸入青霉素,液體輸入后針眼痛,一會又說胳膊痛,詢問是否青霉素過敏,不停地向護士提問題;有的嬰幼兒患者從靜脈輸液開始一直哭鬧到輸液結束,種種緊張心理,都會影響治療效果。

2 心理護理

根據患者的心理反應特點,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患者施以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充分認識靜脈輸液的特殊性,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提高治療效果。

2.1 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輸液 針對患者的恐懼緊張心理,護理人員首先要給患者以心理安慰,以親切、誠懇和富有同情心的語言和態度,結合專業理論,用患者能聽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靜脈輸液的一般知識、治療原則及輸液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使患者從科學的角度認識靜脈輸液。

2.2 幫助患者盡快適應輸液 醫務人員把在輸液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一切反應向患者解釋清楚,要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如所患疾病、用藥目的、藥物的治療作用及其防治方法,護理人員在操作時應盡量做到動作輕柔,減輕患者的痛苦,對年幼患兒就像母親對待孩子一樣。如一個4歲患兒患肺炎來門診輸液,看到護士拿著針就哭鬧不止,根本不配合治療,我們通過用親切的語言給予表揚和鼓勵,與患兒溝通,表揚他非常勇敢,消除其緊張心理。使之在以后的輸液過程中不哭不鬧,主動配合治療,獲得早日康復。

2.3 以優質的工作取得患者信任 當患者了解輸液的一般知識,親身體會到靜脈輸液并不可怕之后,剩下的憂慮就是對護士操作技術的信任。因此護士應具有多科、多類型疾病的治療、護理、康復和咨詢工作能力,工作中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嫻熟、細致的技術操作,以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對待患者,用恰當的語言回答患者的提問以消除患者存在的擔心心理。中肯的語義、和藹的語調、清晰的語音,對于患者來說有如一劑良藥。語言的交流可使護患心靈相通,消除影響疾病的不良情緒,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才能使患者完全消除恐懼緊張心理。我們在進行靜脈輸液時,嚴格執行技術操作規程,在靜脈穿刺時盡量做到一針見血,讓患者減少不必要的痛苦,只有這樣才能使患者對護士產生充分的信任,因而受到了患者的贊譽。有的患者家離其他醫院較近,但他們寧可舍近求遠到我院門診來輸液治療。

多年來,我們綜合運用上述方法,對來我門診靜脈輸液的患者給予恰當的心理護理,增進了醫患間心與心的交流,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和配合轉貼于

第12篇

【關鍵詞】小兒;甘露醇; 外滲; 皮膚損傷;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118―02

靜脈輸注甘露醇容易發生藥液外滲,造成血管和組織損傷,尤其是兒童,發生外滲的現象更多,速度更快、程度更重,如不及時處理,會造成組織損傷,甚至壞死、致殘【1】。本文針對小兒甘露醇靜脈輸液滲漏的護理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小兒靜脈輸液甘露醇滲漏的預防現狀

由于小兒群體的特殊性,家屬缺乏照顧經驗等原因,小兒很容易發生液體滲漏。20%甘露醇是高滲性藥物, 若發生外滲, 組織難以吸收而受到損傷【2】。我國護理人員對甘露醇滲漏的防治措施進行了諸多的研究和探討,有效地避免了外滲的風險傷【3】。

2 小兒甘露醇靜脈輸液外滲的影響因素

2.1藥物因素:(1)甘露醇的滲透壓高達1098mosm/L,據最新動物實驗病理檢查顯示,靜脈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內皮細胞破壞,周圍組織炎性變及水腫等【4】。(2)藥物和環境溫度影響,據文獻報道【5】對20%甘露醇在室溫19~20℃的條件下對血管的損害比在室溫37℃時更為嚴重,其原因在于甘露醇加溫后溶液中小于25um的微粒數量明顯低于常溫狀態時。

2.2患兒因素(1)血管因素,由于小兒血管細,頭皮毛細血管網密等特點,血管通透性增加,藥液滲漏幾率大。(2)年齡因素,凌云和項志英【6】在2006年對6347例輸液滲漏的患兒進行了原因分析,結果顯示,3歲以下的患兒較容易發生輸液滲漏。

2.3護士因素:(1)護士觀察輸液的經驗或責任心不足,輸液過程中未加強巡視,或未及時發現輸液滲漏隱患。(2)護士穿刺技術不成熟,更容易損傷血管壁及周圍組織造成輸液滲漏【7】。

2.4穿刺工具:臨床上對甘露醇局部組織損傷已引起高度重視, 并盡可能采用中心靜脈輸入途徑以減少藥物外滲。但由于中心靜脈導管費用昂貴和甘露醇用藥時間相對較短等面的原因, 應用甘露醇時仍會采用外周靜脈輸入【8】。

2.5家長因素:部分家長照顧不周易引起滲漏。花蕓等對127例靜脈輸液滲漏患兒的發生原因進行了調查顯示,患兒哭鬧或家長無意碰撞、牽拉引起的靜脈輸液滲漏占59.06%【9】。

3 小兒甘露醇靜脈輸液滲漏處理措施

3.1一旦發現甘露醇溶液外滲皮下組織立即停止輸液,分離輸液管,盡可能回抽藥液。

3.2局部外敷 甘露醇外滲后很難被組織吸收,采用山莨菪堿針劑或50%的硫酸鎂冷濕敷。山莨菪堿能擴張淺層血管,改善組織缺血、缺氧;50%硫酸鎂冷濕敷【10】能使血管收縮,減少藥物吸收,還能促進滲漏的藥液滅活,局限損傷部位。

3.3藥物封閉 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封閉,利多卡因是一種皮膚麻醉劑和透皮吸收促進劑,具有明顯抑痛、促血液循環作用,從而減輕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4】。

3.4中藥濕敷 張連榮等介紹采用復方大黃膏外敷【11】。在穿刺點上方約0.5cm處沿靜脈走向濕敷,外用保鮮膜覆蓋,4h后去除,用清水洗凈,每天1次,直到藥物療程結束。

3.5新鮮蘆薈外敷 吳聲榮等研究,蘆薈有消炎、止痛、消腫的功能,因而用蘆薈鮮汁治療甘露醇所致靜脈炎,對處理靜脈輸液滲漏性損傷療效顯著【12】。

3.6 馬玲署貼敷 方楚如等研究,甘露醇外滲應用馬玲署貼敷治療有獨特的療效,新鮮馬玲署含的異檸檬酸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擴張毛細血管之功效,能加快血腫吸收,有利于組織修復,使局部消腫時間縮短【13】.

4 小結

護理人員應掌握小兒甘露醇輸液滲漏的影響因素及預處理輸液滲漏的措施,從而避免或降低小兒甘露醇靜脈輸液外滲的損傷,促進患兒身體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陸琴, 韓萍.我國預防小兒靜脈輸液滲漏的研究進展.護理管理雜志,2010,10(1):45-46

[2] 賈曉慧,李錦燕.0.1%新潔爾滅酊治療小兒輸液引起的液體滲漏70例[J].福建醫學雜志,2007.29(1):145.

[3] 樓曉芳,呂華等.經外周置人中心靜脈導管在危重新生兒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3):2119―2122.

[4] 韓雪玲,胡淑芳,張文香等.甘露醇外滲后局部組織損傷處理的實驗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2,37(4):260-261

[5] 辛燕飛,王麗萍,喬麗琴.等.不同溫度甘露醇對兔耳緣靜脈及其周圍組織損害的實驗研究[J].護理雜志,2000,17(2):1~2.

[6] 凌云,項志英.小兒靜脈輸液滲漏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與康復,2007.9(6):621―622.

[7] 侯春珍.不同進針長度行靜脈輸液時對血管壁的影響[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l(4):38-49.

[8] 林桂榮,劉京風.王恒珍.等.20%甘露醇致靜脈損傷的防護[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2):71-72.

[9] 花蕓,劉小文.劉新文,等.小兒靜脈輸液滲漏的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及預防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6,21(23):30―31.

[10] 馮新為.病理生理學.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

[11] 張連榮,馮喜平,池金鳳,等.復方大黃膏外敷防治諾維本靜脈損傷的實驗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6):4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河北省| 林周县| 阿坝| 黄冈市| 南汇区| 民县| 雷州市| 巴彦淖尔市| 行唐县| 庆城县| 嘉义县| 平山县| 南川市| 临高县| 玉林市| 沅陵县| 秭归县| 婺源县| 克山县| 岳普湖县| 青海省| 冕宁县| 江油市| 临沂市| 枞阳县| 商都县| 清水县| 嘉禾县| 岳西县| 乡城县| 万载县| 油尖旺区| 南城县| 井研县| 全南县| 紫云| 唐河县| 土默特左旗| 阜阳市|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