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1-11 11:44: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層建筑施工研究3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進入21世紀以來,城市中高層建筑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步從新興產物成為人們眼中城市發展水平的形象代言,大量高層建筑工地的隨之興起和大量新型裝修材料的使用也日益增加了城市的火災載荷,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中火災隱患多,火災發生后蔓延速度快,撲救難度大,往往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2010年9月9日,吉林省長春市一座在建樓盤的兩棟32層高樓發生火災,由于起火高度太高,消防救援的高噴車滅火高度完全達不到,加上煙囪效應,火勢鋪天蓋地,大火共造成了42人受傷,財產損失達600萬元;2017年12月1日3時53分,位于天津河西區友誼路35號的君誼大廈1號樓泰禾“金尊府”項目發生一起重大火災事故,共造成10人死亡,5人受傷;2015年12月8日,石家莊市長安區建設北大街與和平東路交叉口一個高層建筑工地失火,在建樓房飛火遍地,現場濃煙滾滾、混亂不堪,歷經2個多小時才將大火撲滅,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這些事故的發生,均是基于高層建筑工地火災的特殊性和人為操作、日常疏于管理等問題共同導致的,因此,重視高層建筑工地安全,從建設施工源頭治理高層火災隱患顯得尤為重要。[1]由于高度和間距的差別,高層建筑在施工過程中與單、多層建筑和廠房等建筑有著顯著的差別,不同施工階段存在的消防安全風險重點也是各不相同,相應的消防安全管理策略也應該具有針對性。
1高層建筑工程的施工階段和重點內容
1.1施工準備階段重點做好場地交接,調集人、材、物等施工力量,進行施工平面布置,圖紙會審,辦理開工有關手續,做好技術、質量交底工作,使施工盡快進行正常,爭取早日開工。此階段主要進行高層建筑項目整體規劃,項目報建、委托建設監理、招標投標、施工合同、簽訂前期手續等辦理工作;通過各種勘察手段和方法對擬建工地的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做出分析評價;進行工程測量定位,確保高層建筑及其相鄰建筑物和地下管路、道路的安全;對施工場地進行平整;建筑工地進行圍欄及大門建設,預備封閉式施工,并進行辦公區、生活區的搭建;保證現場辦公的信息化,構建通訊、通網、通水、通電、通路等環節。
1.2主體施工階段此階段主要進行放線及土方挖掘。地基防水層及保護層施工,基礎回填土。主體施工包括支架搭設、墻柱梁板鋼筋綁扎、電氣照明安裝、防排煙、自動噴淋等消防系統管線的預埋預設、施工電梯等電氣工程施工、排氣道安裝及洞口封堵、節能工程施工等環節。
1.3裝修施工階段包括內外墻抹灰施工、外墻裝飾、樓梯及室內鋁合金門窗安裝、室內砂漿地面防水施工、護窗欄桿施工,室內及地下部分油漆涂飾和室內精裝部分施工,室外車棚,圍墻,綠化等環節。
2高層建筑各施工階段的火災危險及管理策略
2.1施工準備階段高層建筑的建設工地占用面積較為龐大,人員也較多,施工準備前和施工的過程中均有較多潛在危險,給消防在日常安全管理方面帶來了不少的困難。其中,消防布局的不合理,甚至無提前布局或隨意布局,未按照建筑消防設計規范和要求進行規劃的情況也常常存在。同時施工時涉及的部門較多,對工地消防設施提前進行設置時也會有所忽略,這些都容易造成先天的火災安全隱患。先期高層建筑物的設計通常只考慮的是使用功能方面,往往又忽略了抵御火災的能力,容易形成先天性隱患,例如,由于功能的需要,內部設有樓梯間、電梯井、管道井、電纜井、排氣道、垃圾道等豎向性的通道和管道,這些井道一般貫穿若干或整個樓層,如果在施工前的設計未考慮相應的耐火等級和防火分隔或對耐火等級和防火分隔處理未進行科學安排,發生火災時,這些井道就會像一條條內部的煙囪,成為火勢迅速蔓延的途徑。因此各管道、通道、豎井等在各樓層相互連接處或穿越過各樓層的封堵部位,以及同樓層通道穿越墻體等技術設計措施保障必須到位,相應地在施工后期跟進的阻燃結構必不可少。還有沒按國家消防規范要求設計防火分區、自動消防系統、疏散通道等,由于場地四周的環境限制極容易導致在設計時省去設計環形消防車道或即使設計了但不完全按照規范要求。這些先天性的問題、建造前的缺陷使得高層在發生火災事故時,建筑結構失去應有的防火功能,容易造成災難事故的蔓延擴大。此施工階段總體的火災特點為火災隱患多,建筑施工規模大,關聯內容復雜,可燃的電器設備、火源和可燃物等火災隱患多。
2.2基礎建設施工階段由于工程剛開工,此階段主要是交叉作業,需要做好組織、協調,使工程盡快正常施工,相較于單多層建筑工程工地,高層建筑工地內施工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長,用火用電現象更為普遍。通常高層建筑施工需要兩年時間,規模大的高層建筑需要的建筑周期可能會更長。隨著建設工期的推移,大量的工人施工和種類繁多的機械增加了更多用火用電的情況,給高層建筑的防火管理工作帶來更多的問題。工人入住后的生活區主要使用彩鋼板房或臨時搭建的簡易建筑,使用彩鋼板房板內部夾芯材料大多為阻燃性能好的巖棉等材料,但是受材料供應、價格等因素限制,有些施工工地會使用造價相比巖棉材料更為便宜的阻燃板材,甚至會使用造價更為低的易燃可燃聚苯板材料。同時臨時搭建的彩鋼房內的電器線路往往在墻壁或頂棚下敷設,因使用方便和圖省事的原因,私拉亂接電器線路現象較多,增加了火災危險性。由于工人的消防意識和素質各不相同,進駐工地的施工團隊也不同,同時人員與外界接觸頻繁,人員流動難以有效管控,工人如果不能遵守防火的管理規定,如在禁煙區吸煙、未經許可擅自使用火源,隨意使用小太陽、電熱毯等保暖加熱設備,把易燃易爆物品帶入施工現場等。另外,大量建筑材料的堆放,施工人員的飲食、住宿,施工過程中用電量驟增,大量電焊作業隨處可見,也給施工現場消防安全帶來了更多隱患。施工工地內的辦公建筑,會大量設置各種電子器材和日用設備,隨之而來的是配電線路的鋪設和搭接增多,負載的增加導致線路負荷的增加,造成了電線內傳導的電流加大,由于施工期長,設備長期運行甚至過載運行,易使線路由于短路、接觸電阻過大等原因,造成局部線路溫度過高產生電線、電纜過熱,或因絕緣層老化碰線而燃燒,甚至直接產生電火花、電弧引起火災。加工區域使用的大功率電器加工設備和可能放置的易燃可燃材料,甚至是易燃易爆品,也增加了高層建筑工地的危險源,因此也是極易發生火災的危險管控區域。
2.3裝修施工階段此階段是施工和防火保護最難控制的階段,也是容易發生較大火災的階段,需要更加嚴格地做好防火管控。首先是物料的堆放區,通常使用簡易臨時建筑搭建、或使用室外的大棚或露天堆放。這一區域內堆放的物料種類多、數量大,有時還會有施工需要的設施設備,各類裝修的高分子原材料和木質板材都是可燃物。木料、木板、電纜線或是尼龍絲編織袋,容易被隨意丟棄的煙頭等火種引燃。高層建筑主體完工后的內部裝修材料多采用高分、有機塑料等新型材料制品,如木質家具、窗簾、壁紙、吊頂、地毯和施工材料等都是氧指數低的易燃材料,可燃載荷極大,只要有一個小小的火源就有可能釀成大的火災。高分子材料不但容易燃燒,還會在燃燒過程中分解釋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二氧化硫、氰化物等有毒煙氣,這些煙氣對人體的危害極大。尤其是外保溫材料受限于現有材料種類,往往采用難燃物質而非不燃的A級材料,在央視大樓、倫敦大火中由于建筑外墻保溫裝修材料在防火阻燃方面等級普遍較低,失火后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極大的影響。與此同時,高層建筑在主體完工后由于樓層多和高度大,一旦起火,受煙囪效應的影響,室內和室外的溫度差異形成的熱風壓也大,煙氣在流動時的推動力亦增強[2]。建筑越高的樓層,提供給火災燃燒的氧氣供應越充分,燃燒越劇烈。由于高層建筑使用方面的要求,必須設置的通道和管道豎井,例如疏散樓梯、電纜井、電梯井、通風井等,豎向通道和管道的增多使得建筑的煙囪效應更加強烈,火災熱對流相應也加快,火場燃燒就越猛烈,煙氣蔓延更快,形成惡性循環,使得火災和火勢更難控制。
3高層建筑工地的防火管理工作
3.1落實安全責任制建筑工地涉及的施工人員多,施工時間長,經常一個工地同時有幾個施工單位,管理起來難度大。為此,首先必須健全管理體系,認真貫徹“誰主管,誰負責”的管理原則,明確劃分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管理團隊的相關消防安全職責,逐級簽訂安全責任書、承諾書等,構建科學合理的消防管理制度和嚴格的消防安全管理體系,并對消防安全管理體系加以完善,以便消防安全責任能夠落實到每一位工作人員的身上。有條件的應當在建設周期內建立消防保衛組織、義務消防隊、微型消防站等,配備消防保衛人員,落實消防巡查制度。用防火制度來管理和規范人的行為,扎實落實好人員上崗培訓制度、電氣焊、用火等級審批制度、用電安全管理制度、材料分類存放和登記制度、人員出入管控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最大限度改善高層建筑的施工環境。
3.2嚴格審核工作效能火災勝在防控,尤其是高層建筑,應當對建設施工前的消防安全設計規劃工作進行嚴格把關,高層建筑的建設方和施工方都要高度重視防火設計和規劃工作,并對施工現場的消防規劃設計進行落實。從防火間距、耐火等級、消防車通道、消防設施、消防器材和現場消防用水的基礎防火設計著手進行合理的安排落實和后續詳細的檢查,如發現在這些方面產生的問題,應該立即進行整改和重新完善。在按照前期設計的基礎上,在后續建筑施工的過程中,對于設計和規劃的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強化。在管理模式中優先應用動態化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在定期檢查和錯時抽查的基礎上對消防落實設計工作的質量開展檢查,并在第一時間將隱患消除[3]。
3.3加強施工消防安全培訓充分發揮各施工單位、各部門、群眾的人防作用,做到人人防火,處處防火,時時防火。高層建筑施工現場所有參與的人員,都應該經過消防知識常識、安全技術、應急滅火處置等方面的培訓,提高防、滅火工作技能;增設專、兼職消防工作管理人員、檢查和巡查人員,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本職內的消防安全工作。
3.4做好建筑工地消防設施的配置工作各個樓層和重點防火區域要配備齊全的滅火器材,可配置適當數量的臨時手提式滅火器、消防水桶、消防沙袋等。各種類滅火器材一定要放置在明顯和方便取用的位置,不準挪作他用,指定專人管理,定期檢測。建筑施工現場應配備相應的臨時滅火設施,高層建筑物內的疏散樓梯、安全出口、避難場所等要保持暢通;電動車和電動車充電不得進入建筑內部;疏散標志和應急照明燈要按照要求設置和保持正常功能;建筑內施工不得隨便拆改,裝修不得隨意增加可燃材料;嚴格劃分施工現場各區域的安全等級,劃分可燃、易燃材料的存放區和加工區,劃分人員集中區域和其他重要區域等。
3.5嚴格規定外墻保溫材料的耐火標準現代建筑設計越來越注重節約能源,普通建筑外墻的砂漿保溫層已能達到節能要求,外墻采用可燃保溫材料的現象較為少見。但從目前建筑工地的消防安全形勢來看,建筑外保溫火災的頻發,與建筑工地的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有關;在嚴格限制外墻保溫使用條件的前提下,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該在對施工單位加強監管的同時,督促施工單位提高外保溫耐火等級,協助搞好施工工地的消防安全管理并提供必要的支持。[4]
3.6提高防火宣傳力度提高施工參與人員的消防安全素質和消防意識,是保障建筑施工單位和施工現場安全的重要方法。通過注重和加大消防安全宣傳力度,加強場地的消防宣傳工作,使施工人員能夠有良好的消防安全意識,能夠對職責內的消防工作給予配合,強化應急處置能力。同時,施工方可制作消防手冊和畫報,使用多媒體等各種渠道進行宣傳。[5]總之,高層建筑施工現場的消防安全是一件復雜和涉及內容較多的工作,與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有著直接的關系,也影響著高層建筑未來的發展。因此,在施工的過程中,要求全力做好防范,將火災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避免產生嚴重的后果和傷亡。
作者:劉占姣 單位: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消防救援支隊
高層建筑施工研究篇2
1項目概況
貴陽市棚戶區改造項目位于甘蔭塘花溪大道四方河延伸段交匯處,共6棟高層建筑,包含主體結構工程、建筑裝飾裝修工程、安裝工程、小區道路及綠化工程等。項目總建筑面積112849.33m2,規劃用地面積34050.60m2,建筑高度:1#樓82.8m(27F),2#樓82.8m(27F),3#樓85.8m(28F),4#樓92.5m(29F),5#樓67.8m(22F),6#樓97.8m(32F)。結構形式:2層地下室為框架結構,主體建筑為框支剪力墻結構。抗震類別:丙類。抗震設防烈度:6度。耐火等級:一級。建筑合理使用年限為50年。
2工程技術參數
2.1爬架安裝概況(1)以項目其中一棟32層建筑進行分析,標準層高3m,單層面積490m2。(2)爬架架體高度14.4m(四倍層高+防護高度)。(3)樓棟四周設置不同方向的3個卸料平臺。(4)直線布置的架體支承跨度小于7m,折線或曲線布置的架體支承跨度小于5.4m,水平懸挑架體長度小于2m,架體全高與支承跨度的乘積小于110m2。
2.2工藝流程根據施工安全技術特點及要求,本工程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只上升不下降。
3附著式升降腳手架的安裝與使用
3.1安裝準備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安裝前,應了解專項方案是否按規范規定完善審批,開展好交底工作,復核拼裝總平面布置圖,并明確架體分塊劃分、附著點位安裝位置、安裝數量、其他設施現場平面位置關系及預埋件情況,尤其是操作層現澆混凝土需滿足一定強度要求。安裝前,需完成各系統部件設備、材料進場檢驗與復檢程序。安裝前,建筑四周需提供預拼裝場地及底部拼裝操作平臺,腳手架應由下而上依次安裝,確保底層結構穩固后,方可進行后續的安裝。
3.2安裝施工在安裝施工時,須保證工作的有序性和連貫性,嚴格按照安裝流程逐步施工,同時做好工序交接與檢查。腳手架安裝工作需要根據現場情況把控,由專業人員操作。在安裝過程中,特別注意水平方向的安裝操作,比如先將平臺架進行調頻,且放置在預先指定位置。再鋪設導軌龍骨和龍骨板,并按照設計要求安裝支撐桿及斜拉桿,統一進行水平剛性測試,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行下一層的龍骨板安裝和安全立網的圍設作業。結合實際進行安裝作業,根據設計圖紙的規范來有效提升安裝效果。安裝效果要符合現場施工作業的要求,以此來提高升降腳手架系統的安全穩定性,在不斷優化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對各環節進行試運行。
3.3腳手架拆除拆除前,事先做好拆除方案,并圍設好危險警示區域,做好相關警示和安全工作。
4重要節點處理措施
4.1附著式升降腳手架與施工電梯之間的技術處理措施施工電梯作為建筑施工重要的垂直運輸機械,主要用于二次結構施工階段材料運輸及人員的轉移,一般在主體結構施工至10層左右啟用。本項目施工電梯與附著式升降腳手架采用異步提升,即主體施工階段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始終位于施工電梯上方,直至結構封頂后,施工電梯再行豎向貫穿爬架。例如主體結構施工至13層,此時附著式升降腳手架所覆蓋的樓層為10層、11層、12層、13層及14層半高度,施工電梯安裝至9層。對于材料運輸,第10層拆除的模板搬運至附著式提升卸料平臺,通過塔吊將材料吊裝轉運至第13層作業層。主體結構32層封頂后,拆除施工電梯處支撐框架、腳手板、防護網等,同時對其各面進行框網封閉,待此處豎向貫穿機位完全拆除后,方可進行施工電梯附著裝置及升架工作。施工電梯與防護平臺架體之間間隙大于250mm。
4.2附著式升降腳手架與塔吊附臂之間的技術處理措施工程現場有QTZ5012塔吊1臺,塔吊臂長50m,架體框架最小起吊單元荷載1.2t,吊距40m處額定荷載1.62t,塔吊距離防護平臺遠端點39m,塔吊的覆蓋范圍和額定載荷滿足安全吊裝要求。根據現場塔吊布設位置,工程塔吊附臂安裝及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升降均需要穿過架體主框架,需將升降防護平臺外防護鋼網、腳手板模塊分階段拆除,待腳手架水平構件通過塔吊附著后,重新進行安裝防護鋼網、腳手板模塊等。該位置處的架體腳手板采用對翻式腳手板,該腳手板的連接采用鉸鏈結構。當升降架上升或下降時,先拆開對翻式1和2腳手板處豎向所有安全網片,對翻式1和2腳手板由中間向兩邊翻開,從而使塔吊附臂豎向位置無任何障礙,當升降架上升或下降完成時,恢復原來狀態,在腳手板打開時,斷開處加設欄桿,禁止人員通過,確保升降架上升或下降的安全。
4.3附著式升降腳手架與物料平臺之間的技術處理措施該工程卸料平臺為全鋼定型制作的專用卸料平臺,其結構件由槽鋼、矩管、鋼板、花紋鋼板、重型鋼板網等組成。卸料平臺組裝完畢且經過驗收合格后方可吊裝。吊裝至預定位置后,先將平臺槽鋼與預埋件固定后,再將鋼絲繩固定,緊固螺母及鋼絲繩卡子。卸料平臺安裝完畢經總承包單位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要求提升一次驗收一次。鋼絲繩與腳手架要連接牢固,通常選擇花籃螺栓進行緊固,以及專用卡環相連接。本作業的吊點位置需要設計大小橫桿與立桿之間的交點位置,鋼絲繩需要由大橫桿底部將其拉緊。吊點位置要安設兩根小橫桿加固,其端頭要與結構卡緊,其中之一緊卡立桿,另外一根緊卡大橫桿。為避免下下滑移,需要在吊點位置加設抗滑管,腳手架卸載防滑節點做法見圖2。
5安全措施
5.1提升人員技術和安全交底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在應用前,需組織參與作業人員對安全技術交底的相關工作進行反復確認。每個作業人員應熟知提升技術的使用方法與安全技術標準,確保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在提升過程中的安全順暢。在運行中,如果發生變更,需要組織人員對技術安全交底進行細化優化調整,確保可實施性和科學性[4]。
5.2重視安全檢查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較長,附著式升降腳手架會在很長時間內暴露于施工環境中,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環境的影響,比如溫度或天氣等方面的干擾因素。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安全檢查,隨時清理腳手架提升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附著式升降腳手架的安全運行需要由施工方及供應方雙方對安裝過程和運行的安全性能進行嚴格檢查后,再讓相關機構審核批示,審核通過后方可進入施工應用。
5.3附著式升降腳手架的安全防護裝置5.3.1防墜落裝置安裝防墜落裝置,此類裝置通常安裝在挑梁式架體上,具體安裝過程需要將防墜落桿穿過挑梁架體后,再將防墜落桿延伸到防墜梁上并安裝穩固;同時還要安裝導座式的自動防墜落裝置,這種裝置通常是與導座連接組裝成一體,牢固固定在建筑物上。當腳手架發生墜落時,防墜落設備可通過導座式防墜落桿或者架體來進行自動閉鎖,從而避免墜落事故發生[5]。5.3.2防傾覆裝置在腳手架運行過程中,其上下升降作業會有晃動,而防傾覆裝置能夠有針對性地控制升降晃動的程度。為了保障腳手架在升降運行過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防傾覆裝置的強度必須達到相應標準。安裝抗傾覆設備時,需要將其牢固地與附著支撐或豎向主框架上進行連接。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在同一豎向工作平面內,至少需要設置三套防傾覆裝置,并分別安裝在三個設計位置[6]。5.3.3同步控制裝置必須裝設有限度的荷載或高度水平偏移的同步控制裝置。該同步控制裝置具有防止超載、失運、報警及自動暫停等功能[7]。
5.4其他安全措施(1)附著式升降腳手架的底層及中間層須分別設置剛性封閉腳手板,防止材料從高處掉落。(2)防護平臺上的施工荷載應符合防護平臺使用要求,專職管理人員須時刻巡查監督施工荷載情況,嚴禁超載,嚴禁堆放導致附著式升降腳手架荷載突增的鋼管件、模板等材料,嚴禁將附著式升降腳手架作為卸料平臺使用,嚴禁使用過程中拆除腳手架局部桿件和外圍的安全防護網[8-9]。(3)附著式升降腳手架提升的動力設備控制系統裝置以及循環鏈的主要連接和零部件需要及時按周期進行維護保養,當出現異常情況時,需進行排障后方可繼續使用。(4)在附著式升降腳手架的提升過程中其下部空間區域嚴禁施工作業。
6結語
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安裝,必須結合工程施工實際,隨時關注工程建設中各項作業的應用情況,同時,根據安裝作業的難易度等相關因素,嚴格把控作業質量,縮短工期,提升施工效果,確保工程符合綠色環保及安全生產要求。
作者:許明書 單位:貴陽工商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高層建筑施工研究篇3
1.GIS系統在高層建筑施工測量中的數據管理設計
此次應用設計的重點在于使用GIS系統的數據處理技術優化傳統高層建筑施工測量的不足,以提升高層建筑施工測量的數據處理能力,避免由于數據問題造成的測量誤差。
1.1構建測量坐標系在高層建筑施工測量時,為便于GIS系統的數據管理應用,需構建相應的測量坐標系,便于采集測量數據。本研究采用地球坐標系的形式,構建建筑與地球體相關聯的坐標系[5],對地球坐標系的表現形式進行研究,將地球空間坐標系與大地坐標系相結合,如圖1所示。圖1坐標系由圖1可知:設定上述坐標系中參考面的長半軸為a,短半軸為b,且此參考面為橢圓形。參考面的幾何中心與高層建筑的直角坐標系原點重合。短半軸b與直角坐標系的Z軸重合。建筑物當地的緯度設定為B,其經過地面點S的圓形法線與參考面XOY平面形成夾角,設定XOY的OZ軸方向為正;大地經度L設定為經過地面點的ZOY平面與子午面的夾角,將ZOX右旋后的方向設定為正方向;建筑物高度h設定為經過E點的法線到參考面的距離。高層建筑的直角坐標系轉換為地面坐標系,并使用此坐標系完成測量工作。
1.2施工測量設備優化為有效開展測量數據的采集工作,需對施工測量中使用的工具與設備展開優化。為保證測量結果的精度,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采用精密水準儀作為主要高層建筑測量儀器。設定此設備的測量精度標準差為0.1mm,高度測量精度為0.1ppm,最小讀數0.01mm。在測量過程中,可提速40%,以此消除因焦距導致測量結果誤差較大的問題。此設備中設定多種建筑的測量模式,采用傾斜補償器作為測量結果有效性的保障。使用精密水準儀測量高層建筑,測量數據自動存儲在儀器的內存卡上,在每次測量結束后,導出測量數據,并記錄相應的測量時間。在測量過程中,將測量的基準點設定在建筑物外部輪廓上,使基準點組成閉合水準導線,并將其城市導線點進行量測,以此得到基礎數據。
1.3測量數據處理通過上述測量,在得到基礎數據的基礎上,將基礎數據導入GIS系統中,對高層建筑展開分層處理,在施工過程中逐步增加數據處理量,每升高4~5層時,做一次重新觀測,結構封頂后完成觀測過程。為保證測量結果的精準度,對測量后的數據進行處理。在此次研究中,使用數據融合技術,剔除系統測量誤差數據。
2.測試研究
基于上述應用設計部分,開展GIS系統高層建筑施工測量應用測試,以驗證本研究中GIS系統高層建筑施工測量應用內容的可行性。
2.1試驗場地設定在此次試驗過程中,將某大學校園的施工場地作為測試對象。在施工場地中進行工業數字攝像機實時監測設定。考慮到測量過程中會出現行人車輛干擾與視線通道干擾等問題,所以將測量設備安裝至高層建筑的外部輪廓中,根據GB50009-2012《建筑結構荷載規范》,將測量中產生的正弦函數作為計算參數。根據上述設定,試驗場地與測量點的設定結果如圖2所示。在此次試驗中,采用GIS系統高層建筑施工數據處理方法、傳統高層建筑數據處理方法及應用文獻[4]的高層建筑數據處理方法,對試驗場地目標建筑測量的基礎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對比三種方法的數據處理差異性及測試結果。
2.2試驗儀器設定在此次試驗中,為保證三種高層建筑測量方法可在同一試驗環境中運行,對試驗中使用的設備儀器展開設計。試驗設備包含工業數字攝像機、變焦鏡頭、自開發系統。此次試驗中使用的工業數字相機型號為GE1050,圖像分辨率為1024×1024,其變焦鏡頭最遠焦距為1000mm,可實現對超高層建筑的施工測量。此試驗設備與預先設定的試驗場地作為試驗對比平臺。
2.3試驗對比對象在此次試驗過程中,設定試驗對比對象為垂直測量數據處理結果的誤差值。為提升試驗的可對比性,設定目標建筑的測量距離為10m、50m、100m。通過不同測量距離對比三種高層建筑測量方法的數據處理效果差異。
2.4試驗結果分析10m測量距離試驗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當測量距離較近時,三種高層施工測量方法的垂直距離測量數據誤差值大致相同,未出現某種方法處理效果最佳或最差的情況。由試驗圖像分析可知,當測量距離較近時,三種方法對于高層建筑測量的數據處理能力較強,誤差值均較低。因而,在首次使用中,未發現三種高層建筑測量數據處理方法的差異。此次試驗擴大了測量距離,增加了高層建筑垂直距離測量的數據處理難度,三種方法的垂直距離測量數據處理效果逐漸出現變化。文中提出的運用GIS測量法的誤差值較低,且在多次測量過程中誤差值變化較小。采用文獻[4]技術的測量方法在使用過程中未出現誤差值波動過大情況,但仍具有較高的誤差值。傳統方法的處理誤差值較高,但符合建筑工程的相關要求。對上述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可知:測量距離對數據處理結果的誤差值產生影響,應控制測量距離,以保證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有效性。100m測量距離試驗結果如圖5所示。此組為垂直距離測量最大的試驗,在此次試驗中完成三種測量方法的對比。通過試驗結果可知:文中提出的應用GIS系統的高層測量方法的垂直距離測量數據處理結果優于其他兩種方法。文中提出的方法在三次試驗過程中,均未出現數據處理結果誤差值過高的問題,其結果的可靠性較穩定。用文獻[4]技術的數據處理效果較平穩,但相比文中提出方法仍有不足。傳統的高層建筑數據處理分析方法的誤差值較大。綜合上述試驗結果可知:文中提出方法的測量數據管理效果最佳。
3.結束語
本研究針對傳統高層建筑測量數據處理分析方法存在的問題,提出基于GIS系統技術的數據處理方法。試驗結果表明:使用該方法進行高層建筑測量數據的分析處理結果具備有效性。在研究過程中,由于較少考慮天氣因素對測量結果造成的影響,故在測量時可能出現因外界環境導致的誤差。在日后研究中,將對外界環境對高層建筑施工測量方法的影響展開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保鋼,楊伯鋼,易致禮,等.我國規劃核實測量工作的現狀與分析[J].北京測繪,2018(4):373-377.
【2】焦俊娟,張勝良,陸靜文.北京第一高樓精密施工測量關鍵技術[J].北京測繪,2019(12):1438-1442.
【3】邱冬煒,段明旭,丁克良,等.基于智慧云的超高層建筑施工測控管理平臺的研究[J].北京測繪,2017(S2):7-11.
【4】王章朋.超高層建筑控制測量技術在珠海中心工程中的應用[J].施工技術,2018(3):109-113.
【5】劉明亮,丁克良,宋子超,等.基于地基干涉雷達的超高層動態變形監測[J].北京測繪,2019(7):829-834.
作者:康文海 單位: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