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4 11:29: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農超對接利益保障機制優化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背景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生產—經營有效銜接的發展體系,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農戶增收。“農超對接”是農產品流動的方式,能夠連接農戶—合作社—超市,實現農戶—超市—消費者三方的互惠共贏,并且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振興以及農戶增收。也就是說,“農超對接”的有效發展能夠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近幾年糧食產量超過6.6億噸,肉類產量超過7萬噸,水產品產量超過6萬噸,除了對外貿易,其它農副產品流入我國消費市場。隨著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持續提升,國內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量也在持續增長。艾媒網的數據分析顯示,2019年中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3975億元;2021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突破5500億元的規模。面對如此大規模的國內農副產品市場,如果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有力保障,“農超對接”各環節中的各個主體都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這對“農超對接”機制的優化以及鄉村振興的推動都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目前的情況,我國的“農超對接”銷售農產品的比重僅為15%,而歐美、日本的比重基本已經超過80%和70%(許琳、田心竹,2020)。因此,我國的“農超對接”發展還不夠完善,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發展空間。我國“農超對接”發展程度較低的一個原因是,其中各主體的利益還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劉敏、李懷堤、李楊,2018)。
二、我國“農超對接”利益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農超對接”合作關系不穩定
我國的農副產品生產、養殖還未形成規模化經營,大多以“小農戶”經營為主要形式。“小農戶”生產以家庭為單位,這種經營模式的優點是內部交易成本較低,缺點是單位主體的產量有限。較小的農副產品單位體量,導致農戶很難在價格談判、協議擬定中擁有主導權。在“農超對接”中,農戶處于劣勢地位,他們難以在“農超對接”的合作中擁有話語權,更不可能主導合作關系的建立。另外,農副產品的種植、養殖周期較長,在這個過程中會存在很多非人為的因素影響協議的履行,導致協議期滿不能按時交貨。因此,“農超對接”中農戶處于劣勢地位,非人為因素影響了其合作關系的穩定性。
(二)“農超對接”長效機制欠佳
信息不對稱是阻礙“農超對接”長效機制發展的主要因素(陳杏梅,2019)。農戶供給信息與超市需求信息交流、溝通的不及時、不完全,導致“農超對接”無法長期有效運行。雖然“農超對接”中合作雙方達成了合作協議,但是由于跨地域,農副產品的種植、養殖周期長以及缺乏信息溝通、信息共享平臺等,各主體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信息交流,進而造成合作長效機制欠佳的局面。另外,超市對其需求業務向上游延伸的意識不強,他們與上游農戶無法建立穩定、長期、緊密的產銷關系,導致“農超對接”的有效性降低。因此,供給—需求信息交流、溝通的不及時、不完全,以及需求方(超市)業務向上延伸的意識不夠強烈等,導致我國目前“農超對接”長效機制欠佳。
(三)“農超對接”信用體系不完善
在“農超對接”中,農戶、合作社、大型超市之間的對接大多基于意向協議。這是一種非正式協議,其約束各方的效力有限。另外,協議的雙方違約成本較低,另一方無法通過法律來保障“農超對接”中自身的利益。從發展成熟的其他經營模式來看,信用體系的構建、完善是約束協議各方行為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國的“農超對接”中缺乏有效的、全國范圍通用的信用體系,各主體不能按時、保質、保量履行協議,導致其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因此,信用體系的缺乏是我國“農超對接”發展不完全的一個原因。
(四)“農超對接”中間環節成本較高
降低成本、縮減中間環節是優化供應鏈管理的重中之重。隨著供應鏈中主體數量的減少,整個供應鏈中的各個主體能夠獲取的利潤也會相應增加。另外,供應鏈中主體減少,整個供應鏈的管理成本也會隨之降低,這樣一來供應鏈中的各個主體的利潤率也就會相應提升。我國的“農超對接”經營模式中,中間環節主體占據的利潤高達25%(孫林林,2020)。另外,縮減中間環節可以減少10%~25%的分銷成本(王力鋒、周萬洋,2021)。這就意味著,對于整個“農超對接”供應體系而言,簡化中間環節以及優化經營模式可以將這部分利潤釋放出來并降低中間成本,進而將這部分收益分配給“農超對接”中的各個主體。這是直接提升“農超對接”各主體利益的方式,也為保障“農超對接”各主體的利益提供直接支持。然而,我國的“農超對接”中間環節成本較高,無法將這部分利潤分解出來,這也影響了“農超對接”中各主體的利益。
(五)“農超對接”差異化策略不夠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其對生活質量追求的層次也將持續提高。但是,我國國民的收入水平差異較大,這就意味著人們的需求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不同質量的農副產品,其在消費市場的價格肯定不同。對于同一種農副產品,高質量的產品其價格必然較高,低質量的產品其價格也就較低。在“農超對接”中,如果能將農副產品進行差異化經營,各方的利潤都可以得到提升。但是,根據目前的情況,我國農副產品的差異化經營策略不顯著,農副產品在市場中的價格并沒有進行有效的區分,這也直接影響了“農超對接”各主體的利益,影響了我國“農超對接”的發展。
三、完善“農超對接”各方利益保障的策略
(一)建立信用體系,保障各方利益
1.大數據支撐下的“農超對接”信用體系構建
協議不能有效履行是阻礙“農超對接”有效運行的一個因素。尤其是在“農超對接”中各方達成的協議是意向協議,其約束力非常有限。因此,構建我國“農超對接”的信用體系勢在必行。根據各方履行協議的大數據評分構建全國范圍內的“農超對接”信用體系,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約束不履行協議方的行為,這對于保障協議另一方的利益至關重要。建立“農超對接”信用系統,記錄各主體的信用狀況,對各主體的信用程度進行揭露,對他們的信用風險進行警示。這可以充分調動“農超對接”市場自身的力量凈化環境,降低“農超對接”發展成本、發展風險,對各方利益的保障很重要。
2.大數據支撐下的“農超對接”產品質量評價體系構建
產品質量是維護各方利益的基礎,也是“農超對接”健康發展的基礎。供需信息平臺發布信息之后,各方通過電子信息平臺達成初步交易協議,此時“農超對接”需求信息平臺即可生成電子意向協議。在產品交易完成之后,產品需求方可以對產品供給方提供的商品質量進行客觀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鼓勵協議雙方簽訂協議方式的多樣化,如超市在生產、養殖的前期、中期可以與農戶簽訂電子協議。協議的多樣化可以促進“農超對接”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根據長期的商品質量評價形成的大數據,構建“農超對接”產品質量評價系統,為新進入者以及后續的“農超對接”合作提供產品質量的大數據參考。這可以避免我國的“農超對接”出現“逆淘汰”,能夠有效保障“農超對接”需求方的利益,也可以保障我國“農超對接”市場的有效發展。
3.大數據支撐下的“農超對接”中間商服務信用
體系構建“農超對接”中間服務商(如農業合作社、物流承運商等)是“農超對接”供應鏈中重要的參與者,其服務質量也將影響“農超對接”中各主體的利益,其對整個“農超對接”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很重要。不論是農戶選擇農業合作社、物流承運商,還是超市方選擇農業合作社、物流承運商,其都應該及時在電子交易系統輸入中間服務商(如農業合作社、物流承運商等)的信息,以及其對中間服務商(如農業合作社、物流承運商等)的評價。基于這些對中間服務商(如農業合作社、物流承運商等)的大數據評價,建立“農超對接”中間商服務信用系統,有助于農戶、超市選擇更好的中間業務合作商。這既能提升“農超對接”服務系統的質量,也能保障各主體的利益,促進我國“農超對接”的健康發展。
(二)提升農產品及中間服務質量,擴大各方利潤空間
1.以地域特點為基礎,構建“農超對接”特色產品生產集群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各地區的土質、氣候、水資源等因素都存在差異。農副產品的生產、養殖會因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質量。因此,應該根據各個區域不同的自然條件生產、養殖不同的農副產品,構建特色產品生產集群,為“農超對接”的差異化經營提供產品基礎。通過對地域產品質量、土質、氣候、水資源的大數據分析,進而形成基于各地區產品的產量、物流運輸等方面的數據報告,建立“農超對接”特色產品產業集群。
2.以區位優勢為基礎,建立“農超對接”集散中心
根據地域特點生產不同的農副產品,能夠為“農超對接”的差異化經營提供產品基礎。供應鏈管理的中間環節控制是降低成本、提高各方收益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以各個地區的區位優勢為基礎,構建“農超對接”集散中心。“農超對接”集散中心的建立,可以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擴大各個主體的利潤空間。集散中心是我國“農超對接”進一步發展的必然產物。“農超對接”集散中心對于區域發展經濟、增加就業都具有宣傳效應和開發效應,各地政府都應該大力支持。發揮區位優勢,推進“農超對接”集散中心建立,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現代“農超對接”發展體系,能有效降低“農超對接”的中間成本,直接增加“農超對接”中各主要主體的利益。
3.以網絡技術為基礎,推進農產品生產可追蹤經營
農副產品的差異化經營能夠提升其價格,為“農超對接”各主體的利潤提升提供直接支撐。基于地域特點能夠為“農超對接”的差異化經營提供產品基礎。為了確保消費者的利益以及我國“農超對接”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不同地域生產、養殖的農副產品進行可追蹤管理。基于目前的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追蹤農副產品的生產、運輸等。“入網”生產主體可以自動將其產品輸入信息系統,并且及時形成特定的追溯碼(二維碼或條形碼)信息。而產品的需求方以及消費者可以通過電子設備掃碼識別產品的生產、流通去向以及產品質檢信息等,形成產品的產地可溯源、產品流向可追蹤、產品質檢可查詢、產品或服務責任可界定的“智慧農安”平臺。對不良產品或低質服務的責任方,監管部門應該在做出懲罰的同時將其信息及時錄入信用系統。“智慧農安”平臺的建立能夠保證農副產品的產地、流向、質檢的可尋,既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也保障了生產者的利益。
(三)改善公共服務環境,為各方利益提供保障
1.以全國市場為基礎,建立“農超對接”供-需信息共享平臺
信息不對稱是阻礙“農超對接”長效機制有效運行的主要因素。農副產品供需信息對稱是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有力的助推器。農副產品供需信息在全國范圍內共享,能提高供需匹配度,這對于生鮮農產品更為重要;同時,也有助于提升“農超對接”的綜合運行效率及各方滿意度。2020年,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互聯網的基礎設置日趨完善,這也為構建“農超對接”供-需信息共享平臺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持。政府可以鼓勵企業建立“農超對接”需求信息發布平臺,對其提供稅收、貸款等方面的優惠,以及技術指導、經驗指導。因此,以全國市場為基礎,建立“農超對接”供-需信息共享平臺可以保障各方利益。
2.以全國市場為基礎,完善“農超對接”公共政策
有效的“農超對接”市場運行,需要健全的公共政策的保障。對于偏遠地區,政府需要持續推進基礎公共建設,尤其要對交通設施進行改善。對于還未采用“農超對接”經營模式的地區,政府需要出臺指導意見,設立專門的稅收優惠策略、項目扶持基金、金融支持政策等。另外,信用體系的構建是通過“農超對接”市場自身的力量凈化環境。與此同時,政府也應該出臺法律法規來規范各方行為,增強“農超對接”信用體系的效力。總之,在“農超對接”市場的健康發展中,政府應該持續做好“守夜人”,為其健康、持續發展發揮好輔助作用。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生產—經營有效銜接的發展體系,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農戶增收,而“農超對接”的有效發展能夠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雖然本文從基于大數據建立信用體系、提升農產品及中間服務質量、改善公共服務環境三方面提出了“農超對接”利益保障機制的優化策略,但是我國“農超對接”仍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各利益主體間利益分配的最優路徑等,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杏梅.“農超對接”模式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新西部,2019(17):91-92.
[2]許琳,田心竹.“超市+種植基地+農戶”型農超對接模式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6):45-46.
[3]孫林林.我國農產品“農超對接”模式發展機理及系統運行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20(6):142-144.
[4]劉敏,李懷堤,李楊.農超對接利益分配問題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8(3):19-20.
作者:李衡 葉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