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8-19 04:40: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工藝教育在實踐教學中的運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工藝教育存在兩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從學生培養角度出發,將工藝教育理解為培養學生的手段,“工”即“工業”,“藝”即“技藝”,其中實利教育思想占主導地位。“顧明遠在其《教育大辭典》中將工藝教育解釋為在普通院校中設置相關科目以傳授操作技術經驗的教學方式”。[1]另一方面主要從工藝類學科專業出發,如美術工藝,“工”即“技工”,“藝”即“藝術”其中審美品質培養占主導地位。本文主要以前者理解為指導,探討工藝教育影響下的實踐教學。
1.1我國工藝教育的歷史發展
受以往“師徒制”教育思想的影響,工藝教育在國內外教育教學模式中具有重要地位。日本于明治維新時期就意識到工藝教育的重要性,于1874年成立的“制作學教場”成為日本官方認可下的第一所職業教育機構。隨后各類師徒院校、實業院校、專業院校相繼出現,日本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新加坡以工藝教育學院為優秀的工藝教育是享譽全球的職業教育成功案例,其人才培養主要經歷了從為制造業培養勞動密集型人才,到為高技能產業培養高技術人才,到培養迎合新時代科技業與服務業蓬勃發展趨勢的創新型人才及服務人員。工藝教育對我國來說是也由來已久,通過對外國經驗的借鑒、模仿與吸收在我國也逐步發展起來。我國工藝教育源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值社會急劇動蕩的晚清時期。這一時期,清政府面臨著利權外流,民生凋敝,失業人員急劇增多等外憂內患,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振興工藝”應運而生。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掀起了一股工藝教育之風。1902年,清政府成立了京師工藝局,生源源于各省,根據工藝難易程度,分為一年班與兩年班,學生結業后,可選擇留局任職,也可選擇返回各省,傳授工藝,以振工業。1904年,光緒帝頒布《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學堂章程》,提出學??梢罁鐣枰_設相應的“手工”科目,教授“簡易細工”,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制作簡易之物品,養成其用心思耐勞煩之習”。[2]此為我國工藝教育之開端。但該科目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學??筛鶕陨韺嶋H決定開設與否。民國時期,民國政府依然沿襲清政府重視實業、興辦工藝教育機構等傳統。據統計,截至1913年,覆蓋全國各省包含各類技術的工藝教育局就多達751所,包含木工、染織、漆工等多種工藝。從1951年起,全國教育聯合會曾極力推廣職業教育預案,初期著眼于實用主義教育的人員多轉而倡導職業教育。1917年,黃炎培發起組織了中國近代第一所倡導、推行及研究職業教育的專門組織--中華職業教育社。1922年,平民教育倡導者晏陽初在湖南長沙開辦了平民教育運動實踐,包括工廠工人、作坊工人、木匠等各行各業的職業者都參與其中,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至此,我國工藝教育不斷發展。工藝教育在清政府的“振興工業,消納流民”和民國政府的“發展實業,國富民強”兩個階段中,都比較注重實業,且政府都給予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初步形成。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以手工技藝為主,教學方式單調,注重學生技藝的掌握水平,忽視學生全面發展。隨著工藝教育的逐步發展,也對本國職業教育與當前實踐教學產生了影響。陸費逵提出“職業教育是教人謀生的教育形式,是教人擁有一技之長的教育形態”[3]與上述顧明遠提出的工藝教育概念相得益彰??梢钥闯龉に嚱逃c職業教育無論概念、教學方式還是教學內容都有相似之處。而實踐教學中重視技能提升、重視院校合作等理念也與工藝教育理念存在相似之處。
1.2工藝教育影響下的實踐教學特征
1.2.1政府支持
工藝教育是從傳統的“師徒制”演變過來的,起初政府為了興國安民倡導發展實業,之后隨著工業社會的急速進步,對勞動型人才的需求逐步轉變為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這一轉變與發展與政府息息相關。我國實踐教學的實施與發展也離不開政府各類政策的指引與支持。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相關院校要認識到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同時給予對院校實踐教學方向與方式的正確領導?!笆濉逼陂g,地方院校向應用型院校轉型逐步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問題。眾所周知,實踐教學在應用型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成功轉型也有賴于政府的鼎力相助。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院校轉型建設工程中,政府擬在全國范圍內幫助100所應用型院校轉型,并逐步擴大試點范圍。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說,通過對全國600所新興院校的分析,發現其中90%的院校都應走上轉型之路”。政府將為院校實習與實訓基地的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推動校企合作,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現有14所轉型試點的高校,8所公辦、6所民辦。廣東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鄭文表示,為了促進成功轉型,廣東省撥付了上億元資金,將用于科研項目、實踐教學配套經費等方面??梢钥闯?,政府這一系列導向政策與幫扶手段大大推動了高校實踐教學的發展,而政府支持也成為高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特征。
1.2.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由來已久,目前我國主要存在四種互助模式,分別為院校引進企業部分生產線模式、學工交替模式、校企互助模式、訂單培養模式。從原有工藝教育中或多或少能找到以上四種模式的影子。如學工交替模式,即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可以以周為周期,一周幾天在校學習,幾天外出工作,或者以天為周期,半天學習,半天工作。近代由西方傳教士在我國沿海地區創辦的工藝訓練班,主要招收孤兒,形式是半工半讀,上午學習文化知識,如外語、代數等,下午學工藝,如繪畫、鐵藝等。又如訂單培養模式,學生入學之初就已確定未來工作方式與工作環境,學生的培養由學校與企業合作完成。1902年由清政府創辦的京師工藝局,主要招收藝徒,學成后一部分留于本局,另一部分回到各省工藝局。受傳統工藝教育的影響,校企合作既是我國實踐教學的典型特征,也是院校培育人才的重要方式。它實現了教學與學習的空間跨越,實現了課堂內外的有機聯合。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校企合作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合作途徑,如企業代表就學校課程制定、教學質量評估、就業指導等方面提供一系列建議與支持;企業單位也會與院校合作共建真實學習情景,給予學生適宜的訓練環境。同時企業在師資培訓、創新課題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合理適度的校企合作,是保證實踐教學有效性重要環節。
1.2.3就業為本
無論是工藝教育還是實踐教學,就業都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與衡量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晚清時期,清政府以“振興工藝”為口號所開辦的工藝局,目的之一就是消納流民,使百姓最終有事可做,使社會有序穩定。民國時期由私人創辦的工藝教育機構在解決就業問題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加坡的工藝教育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享譽盛名的,其中以工藝教育學院最為突出。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于1992年成立,到目前為止已下設十所分院,每年招收約一萬六千多名學生,具相關資料顯示,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畢業生考取的部級職業資格證書是受國際認可的,其畢業生的就業率可高達100%,這也是它贏得世界贊譽的重要原因。有文指出,“適應社會需求是應用型人才培育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使所培育的學生能夠直接為生產服務,具備“一線工人”能力”。[4]從目前針對不同院校的評估體系中,也可以看到就業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據教育部信息,2018屆的畢業學生高達820萬人,為歷史最高,比2017屆畢業學生增長了25萬人。將17年沒有成功就業的與中職應屆畢業學生統計在內,2018年待就業的學生就達到了1500萬。[5]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情勢,也對相關院校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出了考驗。實踐教學有利于縮短學習者的職業適應期,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理論聯系實際以及有效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等,而這些能力在其未來的職業競爭中具有絕對優勢。同時,就業率也是評估院校實踐教學成果的重要指標。因此,與工藝教育相同,就業為本是當前院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特征。
2工藝教育思想對我國實踐教學發展的限制
工藝教育到目前為止,有其存在的獨特優勢,受其影響,當前實踐教學在教學目標的制定、內容的選擇及時間與空間的安排上都有一定的借鑒,在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縮短學生職業適應期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始終要銘記一點,人才培養單位并不是作為社會人力資源的培養器而存在的,院校的價值也不僅僅體現在就業率的高低上。杜威說:“把職業教育在理論和實踐方面解釋為工藝教育,作為獲得將來專門職業的技術效率的手段。這樣,教育將變成原封不動地永遠延續社會現有工業秩序的工具,而不是改革這種工業秩序的手段。”[6]杜威在這里陳述了一個事實,學校僅按照社會人才市場對學生的要求,給予學生某種技術上的準備,根據現有工業狀況對學生組織教學,那么這樣的學校就不能稱之為學校了,而是商業或制造業或其他社會職業部門的附屬機構。當前院校實踐教存在過分關注職業能力的不良傾向,不同類型的院校在育人、科研、服務社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不能僅僅關注社會職業職能。弗萊克斯說過:“學校不是風向標,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學校必須時常給社會一些它所需要的東西,而不是社會所想要的東西。”[7]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實踐教學不是學生未來職業的復模,也并不是訓練裝配線上工人的手段。時偉提出,當前院校應該轉變過分強調就業的教育觀念,應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要將實踐教學的空間僅僅局限于學校與用人單位。應將實踐教學融于學生整個學習生涯,讓學習者在實踐過程中提升自己。
3我國實踐教學的變革策略
將實踐教學貫穿于學生的整個生命歷程,要讓學生將視野放大至自己的實際生活,要關注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學校要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要求,使學生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同時改革實踐教學觀念與內容,讓學習者在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中體驗生活、感受社會。
3.1就業導向,技能提升
盡管實踐教學過分強調其就業職能受到當下眾多學者的批評,但是也不能忽略或否定其為社會培養所需人才的重要性。學校具有中介的性質,一方面連接著專業,另一方面連接著市場。至職業院校、高等院校成立以來,就因其特有的學歷與技能水平,在就業市場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即使放在現在,例如律師、醫生、教師等專業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實踐訓練,畢業后也很難與市場接軌。因此,在嚴峻的就業環境下,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使學生了解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環境,擁有在未來職業競爭中優勢,也是學校人才培育的重要職責。當前院校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選擇僅從學生職業生存技能考慮,忽視了學生的職業生活。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與組織形式時要突出職業生活。除此之外,專業教師也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深入真實職業崗位,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案例,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為學生展現未來職業生活的藍圖,激發就業欲望。
3.2以人為本,生活教育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目的,利用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與場景,加強學習者的生活體驗與生命體驗,就是所謂的生活教育。”[8]學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實踐教學在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培育創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當前實踐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出發,而不是僅僅考慮單一的實踐技能。這就要求院校在組織實踐教學時將學生的學業成就、性格養成、個性發展、社會適應與社會責任感統統考慮進去,這些要素即是學生生命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學生未來應對家庭、職業與社會各種問題的重要因素。因此,實施實踐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生活教育。
3.3拓寬眼界,適應社會
對于學生來說,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是他們求學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與世俗脫離,是社會對當代大學在的主要評價之一,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往往都掛著“學生嘛,在學校時間長了,不懂很正?!钡臉撕灐R虼?,缺乏社會生活教育是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一。實踐教學不僅是完成教師規定的實踐內容,了解社會現狀與社會熱點問題,也是提高學生社會適應性的重要方式。首先,學生應該帶著問題去實踐,除了教師所規定的內容與問題,對于專業熱點與社會熱點問題也應有自己的思考,通過自己的學識與文化,去嘗試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除此之外,對于自己未來所從事的職業,學生也應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去思考職業現狀及問題,發揮自己作為有思想有批判思維的新時代學生應有的職業分析能力。沒有批判與反思,安于現狀,社會是無法進步的。因此,實踐教學的實施,不能僅僅局限于專業實踐,要讓學生走出學校這一所“象牙塔”,進行社會實踐與社會公益服務,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適應性。
4結語
工藝教育在我國由來已久,其“就業為本,實踐為先”的教育理念值得當下借鑒與滲透。但是,必須深刻理解實踐教學的內涵、貫徹我國“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觀念,將實踐教學融于學生的生活,貫穿于學生的整個生命歷程,變革實踐教學理念與方式,從而培養新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李恩慧.中國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歷史發展與反思重構[J].繼續教育研究,2018(05):46-50.
[4]羅興社.基于就業導向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架構性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9(11):26-27.
[6]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4.
[7]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徐飛,陳曉菲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8]時偉.高師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生成與運行[J].教師教育研究,2012,24(05):1-6.
作者:李暉 郭利婷 張樹苗 單位:肇慶學院 喀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