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8-06 03:59: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商務酒店設計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基于客戶需求和經營新概念的設計
創新設計靈感不能只在藝術范疇內尋找,扎根于實際需求的創新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浦東香格里拉大酒店二期裙房布置與傳統酒店不同,由于發現一期精品店遠遠不能滿足客戶需求,在二期設置精品“商業街”,“商業街”有兩個柱跨寬度,強調休閑、交流的空間,布置一些桌椅供客人休憩,有些精品店前面布置噴泉、雕塑增加空間的趣味性和可識別性。通過引入“商業街”打破傳統酒店私密、內斂的氛圍,帶來一個吸引人的空間。另一方面,結合客戶需求的經營新概念也成為設計師靈感的源泉。有些設計師根據國內市場特點,取消中餐廳和特色餐廳界限,在二層做了整層的餐飲美食空間,把中餐、日式料理、東南亞菜、點心吧全部融匯在一個大空間里。
2設計始終關注人性化
酒店為人服務,客人從抵達酒店到離開酒店的整個行程為客人流線。酒店的各個功能空間比如說大堂、客房、餐廳是客人流線的“目的地”;目的地之間聯系的走廊、電梯廳稱為“途徑”。“目的地”和“途徑”都是客人體驗的重要環節,當我們關注客人在經歷“目的地”和“途徑”時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采取恰當的設計手法和技術措施加以解決,稱之為“人性化”設計。上海波特曼大酒店在朝南的沿街面布置大量室外茶座,增加商業的經營面積,從客人角度增加室外活動空間,陽光不拘一格地灑在身上,給午后的時光增添樂趣。泰國的蓮花大酒店,泳池位于裙房屋頂、客房的背面,充分考慮到游泳客人的私密性。
3建筑形象符合酒店品牌的內涵和氣質
建筑形象是人們對酒店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例如萬豪酒店的立面設計原則是酒店的外觀設計尊重基地的自然特色、能反映與當地文化架構一致的形象。體現萬豪酒店注重客人的體驗,追求與當地文化進行對話的氣質。
4商務酒店的功能空間和流線分析———以某皇冠假日酒店為例
皇冠假日酒店作為洲際酒店旗下的品牌,突出其高品味高消費的市場形象以商務旅客為主的特色,提供先進的會議設施、專職負責會議的專業員工及完善的商業服務。
4.1酒店到達區酒店設置兩個入口,一個主入口,進入后就是大堂和大堂吧,側面布置總服務臺,靠近服務臺就有直達客房區域的電梯廳,客人流線簡潔合理;另一個是宴會團隊入口,在門廳處設置自動扶梯到達三層宴會廳,大型會議召開時,針對公司團隊員工進入酒店,能直接在團隊入口門廳處進行接待服務。簡化流線,團隊客人和散客互不干擾(見圖1,圖2)。
4.2酒店會議區酒店的三層是會議區,包括40人的小型會議室3間、60人的中型會議室2間、80人的大型會議室2間、280人的多功能廳,能夠同時召開各種規模的會議。商務中心為會議室提供各種服務設施比如復印、打印、上網。宴會廳能滿足800人同時就餐,并且利用隔板隔成三個小宴會廳增加利用率,旁邊還布置新娘化妝室和貴賓室,化妝間在宴會廳舉行婚禮時必不可少。凈高達到9m,能達到媒體報道、電視轉播時架設搖臂的要求。
4.3酒店餐飲區中餐廳位于酒店四層,包括堂吃和貴賓包廂,其中12人包廂和16人包廂設置衛生間,24人的豪華包廂具有獨立的衛生間和備餐間,房間劃分成就餐區和休息區,滿足客人就餐后溝通交流的需求。全日餐廳在一層,入口大堂處就能看到,入口的設計比較別致具有展示功能。附加一部分室外就餐區域,營造出寬松、休閑的氛圍。特色餐廳位于二層,和大堂挑空處形成互動,空間非常靈活。另外,直達客房的后勤電梯和全日餐廳的廚房相連通,主要考慮到客人晚上用餐,能夠直接送進客房。展現出人性化的設計已經成為商務酒店發展的趨勢。本文來自于《山西建筑》雜志。山西建筑雜志簡介詳見
4.4酒店外立面酒店外立面設計簡潔、大氣符合商務酒店的特質,采用體塊穿插的手法,每個體塊正好是酒店其中一個功能空間,比如餐飲空間以玻璃材質為主;宴會廳的體量較大以石材為主,但前廳有玻璃幕墻;機房部分會有大面積的百葉。不同的功能空間賦予體塊不同的材質和紋理,形態各異的體塊通過穿插、交接、漂浮等立體構成手法組合在一起,極具雕塑感。皇冠假日品牌傾向年輕客戶的市場培育,在細節的處理上更具有視覺的沖擊力,比如局部的石材幕墻采用折線形,玻璃盒子采用點式幕墻系統。酒店品牌標識也是外立面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低位標識位于酒店的入口處比較顯眼處,當客人看到酒店標識帶來抵達的體驗;中位標識位于酒店裙房頂部,方便開車客人對酒店進行精確定位;高位標識位于酒店主樓頂部,廣告效應和展示效應最強。
5結語
商務酒店的發展是在商務旅行需求引導下,市場競爭的產物,也是運營商長期致力于品牌培育的必然結果。關注客戶需求,引導客戶需求,給予客戶非同尋常的體驗是商務酒店設計的必然趨勢。
作者:徐鵬 單位: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國內事業設計中心
一、酒店配套設計
解決了外部主要交通問題,就是內部交通流線的合理設計問題了,盡管甲方在方案設計時對建筑每層功能都形成了明確的要求,但是考慮到酒店功能的復雜和多變,設計必須考慮到以后的功能轉換所帶來的沖突,后來事實也證明了這點,隨著業主對舟山當地市場情況的了解的變化和較長的建設周期所帶來的可變可能,最終甲方把配套功能基本上重新梳理了一遍,幸好當初設計時考慮到了這個問題,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預備可能會發生的設計變更,這就是在設計中盡量保證酒店內部交通流線設計簡單明了,避免過多冗雜的交通流線組織,將辦公會議,餐飲娛樂,客房這主要三個部分有效分離并保持相對彈性,致力于解決功能流線間相互交叉干擾,首先在水平方向上辦公會議和餐飲服務明確分割,設置不同門廳及豎向流線,比如首層盡管用地有限還是設置了兩個主要出入口,各自直達電梯廳,電梯廳與大堂之間雖留有距離,但視線通透,指引性明確。這樣設計盡管在后來甲方取消了辦公功能,但是辦公大堂直接轉換為服務娛樂出入口,又適應了新的功能要求。其次在豎向上客房和其它功能明確上下分區,這樣盡管在后期各個功能區塊內部大小及分布樓層都產生了很大變化,可是由于本身體系之間的關系很明晰,所以各自功能重組后還是保證了酒店的高效和高質量的運轉,另外一個細節就是首層設計了一個寬敞方正的早餐廳,早餐廳與開放商務中心空間可相互流動,適合功能做彈性擴展,開放式商務中心現在是一些新型商務酒店的新興趨勢,既滿足商務功能有可以兼顧他用。設計在二層到四層的配套功能設計里面也從設計初到施工建設經歷了一輪一輪反復調整的過程,也遇到了相應的問題,當時最初設計中餐飲在二層,希望客人到達方便,且與底層早餐廳功能共享,縮短廚房送餐流線,三層四層大宴會廳做設計通高,滿足大空間高度要求,但是在方案階段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實現這種合理的豎向分配,形成了中餐廳和宴會分置三層與四層,且宴會廳取消了兩層通高,只做了5.1m層高,設計完成后在建設工程中隨著室內設計的介入,又要修改設計,尤其是宴會廳最終因定下來的功能需求產生了凈高度不夠的問題,但是設計時堅持將宴會廳設計在裙房頂層,所以結構又將宴會廳高度局部加高了1.2m,就算滿足室內設計的要求,其實這種情況如果是酒店室內設計早介入的話都可以避免掉,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室內設計方無法及早或者準確介入(室內設計方前后更換可能性很大),帶來后來猛改設計的結果,這個其實很多國內酒店設計都碰到過,相反可能國際大酒店集團就很有經驗,在設計初期就各專業公司大量介入,避免了后期設計返工問題。在結構的功能要求被確定以后,即可根據功能要求進行結構的選型。例如對于高層建筑,在選型上可以考慮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框筒結構以及筒中筒結構等,在用材上可考慮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組合結構等。搞好結構工程的關鍵在于結構選型,如果選型不當,即使結構計算很精確,也有可能給結構的安全使用及耐久性帶來無法彌補的缺陷,所以結構選型對于結構的全壽命優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該酒店工程地上23層,裙房4層,室外地面標高為-0.25m,1~4層層高分別為5.0m、5.0m、6.5m、6.5m,標準層層高為3.5m,房屋高度為62.25m,標準層平面呈倒矩型。配合建筑功能和造型需要,酒店擬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高寬比為2.04小于6,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技術規程》第3.3.2條的要求。利用電梯井、樓梯間設置4組落地剪力墻以承受主要水平剪力和傾覆力矩,是最主要的抗側力防線,其中兩組剪力墻形成兩個筒體大致居中布置。采用梁板式樓蓋,電梯及樓梯造成的樓板大開洞削弱處,在洞口邊緣設置邊梁、樓板適當加厚并加強配筋,保證水平作用的可靠傳遞,從而確保剪力墻與框架共同形成雙重抗側力結構體系。裙房四層大跨度空間屋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四層較大錯層處,框架柱截面高度均不小于600mm,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墻厚度均不小于250mm,并設置與之垂直的墻肢。
二、酒店客房設計
在設計初期從走廊寬度,酒店開間進深乃至衛生間做幾件套等等都反復論證,在客房層設計可以算是大費周章,本酒店定位于四商務酒店,客房業主希望盡量提高設計標準,客房的開間最先確定下來,客房設計采用現在五商務酒店大多采用的4m5開間,這個后來就這樣沒再改變過,但是其它就經歷了幾輪的修改,起初衛生間采用五件套設計,即設計了兩個洗手池,后來因為進深問題,改為四件套的標準設計,開始為了走廊適當提高標準,迎合高檔酒店趨勢,寬度做到了2200,這個寬度其實比較適中,但是在實際建設中,為了加大客房的面積將其縮小了20cm。凡此種種,說明了酒店設計實在是個復雜的過程,它是隨著形勢及進程不斷變化要求的設計實踐,如圖1。圖1酒店酒店客房設計平面圖客房設計確定后,整個標準層布置了19間自然間,酒店南面高層區域客房可以看到遠處海面,所以電梯廳及樓梯和服務間都布置在板樓北面,將客房大部分都布置在南面,景觀條件很好,另外在酒店頂層設計了整層套房樓層,各種套房充分滿足不同顧客需求。
三、結語
作為設計者,對酒店設計的難度和其所涉及面之廣深有體會,做了一個酒店才會真正意識到一個好的酒店產生的背后肯定會有很復雜的故事,該商務酒店即將落成,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也將其反復打磨為一個真正的城市精品酒店,在這個工程中筆者領悟良多,本文總結了設計中的一兩點經驗,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和啟示。
本文作者:項莎莎王宗正
[摘 要]青島CBD商務酒店是一座面向并從屬于城市空間系統的建筑。基于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基地現狀等因素,在青島CBD商務酒店的設計中,L形的總體布局,A、B、C的功能分區,板式與塔式結合的建筑造型,從各方面闡釋了“燈塔泛歸航”的設計理念,使其在城市空間中形成了個性鮮明、具有很強識別性與地域性的建筑形象。
[關鍵詞]商務酒店設計;城市空間;地域性;可識別性
青島兩面臨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中國的適居城市之一,它以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為中國重要的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
青島CBD商務酒店設計方案位于青島中央商務區3號地帶。青島的中央商務區位于青島市北區,規劃建筑面積450萬m2,青島市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將中央商務區建成環境優美、城市功能齊全、基礎設施完善、能夠展現現代化都市形象的新城區,并成為集行政辦公、商務、商貿、商住及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國際商務區。商務酒店位于青島中央商務區西部,徐州北路以西、敦化路以北,北側海泊河蜿蜒流過,周邊用地及建設用地都有待開發。就城市脈絡與空間塑造而言,基地無所依托。作為一個典型的新區開發的案例,設計者的首要任務是在缺乏周邊城市空間依托的情況下,營造出合理宜人的城市空間形象,在中央商務區建立之初即能獨立發揮城市空間的作用,而在中央商務區建設成熟之后還能和商務區其他城市空間一起共同形成有機整體,這也是大型公共建筑理應擔負起的職責。筆者參與設計的青島CBD商務酒店就是一座面向并從屬于城市空間系統的建筑。
一、總體分局
整個建筑共分為三個大區(見圖1):北部是沿徐州北路的板式高層(A區),基地中段是鄰近交叉路口的點式高層(B區),南側是沿敦化路的銀行辦公區部分(C區)。其中A區與B區底層由商業裙房部分連接。整個建筑的平面呈L形。鑒于基地內高差較大,東南側高出西側與北側約6m,因此在布局中設置了兩個標高的平臺讓人從較高的平臺進入沿街的商業區,而車流則從西側與北側由較低的標高進入基地內部,實現人車分流。
基地西北側為由主體建筑半圍合而成的景觀庭院區。設計者結合基地高差特征在此地設計了若干個錯落有致的景觀平臺,與銀行辦公區的屋頂花園共同形成了高低起伏的景觀帶。綠化帶、水池、噴泉、庭園、雕塑作品等有機結合,營造了一個充滿活力而又具有高貴典雅氣質的休閑場所,給人一種多維度、全方位回歸自然的感受。
敦化路與徐州北路沿街設置線性商業廣場,建筑盡量退后,將空間還給城市。景觀帶貫穿銀行辦公入口廣場、塔樓入口廣場、城市轉角廣場、商場購物沿街帶、板樓酒店入口廣場空間,營造出熱鬧繁華的商業氣氛。
二、交通組織
兩條城市干道與基地內的道路形成環形通道,使各功能區之間形成良好的車行路線。沿敦化路方向在B區與C區之間開設兩條通向不同標高的道路:一條通向點式高層酒店A區入口廣場;一條聯系基地內景觀庭院,緊急時刻作為消防通道之用。
設計者采用了區域周邊停車與內部順道式停車相結合的方式解決車流輸送問題:基地北側與西側設有少量停車位,為銀行辦公及商場地面停車臨時停靠之用;大部分車輛則進入兩層地下停車場,出入口分別位于A區和C區基地入口處,方便地下車輛出入。
進入銀行辦公區、酒店區與商業區的人行通道全部在沿城市干道一側,與車行交通分別處于不同標高的平臺,二者通過室外大臺階相聯系。
三、平面功能
A區為板式酒店公寓,位于基地北側,層數為12層,層高選用3.6m,標準層面積為960m2,公寓酒店客房沿內廊雙側布置。地下一層及一層為大堂門廳、服務臺、商務辦公及茶室,二層為廚房、餐飲、娛樂部分,三、四層為商用部分,五層及以上樓層為標準客房,八至十層設置空中花園、健身休閑會館等,以提升酒店品質。
酒店客房部分由標準間、豪華套間、行政套房與單人間組合而成。合理的功能布局使房型呈現出多種組合的變化樣式,使用起來較為靈活。酒店特色空間包括空中休閑健身區、空中咖啡吧、空中商務會議區、空中休閑會所等。
商場部分為A區與B區的聯系空間。商場部分布置于裙房一至四層,最大限度擴展商業沿街面及營業面積。內部空間劃分可大可小,靈活多樣,便于形成大小組合豐富的購物空間,提升其商業價值,同時布置休閑娛樂空間與餐飲場所,創造商場的復合用途。商業部分沿敦化路與徐州北路成線性連續布置,采用框架結構形成商場大空間,便于布置店鋪,可內置精致商品或百貨區、時尚品牌專營超市、餐飲娛樂場所等,方便CBD人們的休閑購物需求。鑒于商場人員較為復雜,為在功能布置上盡量減少對酒店的干擾,設計者在內部設置了休閑場所、專用餐飲場所等,盡可能地引導周邊人群來消費購物;主題百貨區與精品購物區相結合以提升商場品位,為CBD營建高檔商業社區。
B區塔樓酒店位于基地的中段,高度為100 m,共25層。塔樓分為高低兩區運行。一、二層為酒店大堂,三、四層為酒店內商場部分,五層及以上樓層為酒店客房部分,在十四層處設置避難層,同時進行高低區轉換。酒店公寓內置四部客用電梯及一部消防電梯。B區塔式酒店與A區板式酒店在功能上有機聯系,有連廊可以互通,對于酒店的餐飲、娛樂、會議等公用部分實現資源共享。
塔摟頂部東南側逐層收分退臺,形成一個由玻璃幕墻包圍著的空中花園,晶瑩剔透,既豐富了造型及立面效果,又給客人們提供了一處可以俯瞰整個CBD中心區的景觀平臺。暮色四合,空中花園內燈光亮起,整個塔樓如同燈塔一般照亮夜空,將獨特的視覺意象傳達給整個城市,地標性效果十分顯著。
考慮到銀行辦公的特殊性,在設計中將C區脫開主體,單獨設立于鄰近敦化路一側,并通過三層的空中連廊與底層的商業裙房部分聯系。一、二層為營業大廳,三、四層為銀行內部辦公區,在體量上由方形疊合退臺處理,形成室外屋頂花園,并與庭院景觀區有機融合。
建筑主體后退,留出入口廣場,并以透明玻璃幕墻、巨幅廣告來塑造立面形象,展現出簡潔、明快、現代、高效的新型商業形態,顯示出蓬勃的生機與不竭的商機。
四、造型意向
CBD商務酒店的設計,首先關注的不是內部空間的組織布局,而是建筑與城市的關系。基于對地域性特征的理解與隱喻和人們內心深處的認知與共鳴,設計者將“燈塔泛歸航”作為CBD的設計理念。大海作為青島最顯著的地緣特征,承載著當地居民對這座臨海城市的深厚感情。高聳的燈塔、遠航的巨輪、海岸的礁石,都能勾起人們無限的遐思,觸發建筑師的設計靈感。
對現實情境中物化的典型特征加以抽象,形成了一個具有鮮明時代性與地域性特征的城市商業綜合體形象。A區板式高層與底層的商業裙房共同構筑了“巨輪”的形體,而B區高聳的塔樓則象征了“燈塔”,C區的銀行辦公樓錯落疊合的體量隱喻海岸邊的礁石。三者共同營造了在燈塔的指引下,遠航巨輪劈波斬浪、緩緩駛入青島港灣的意向。
在一系列問題的解答中,設計者試圖在空間、形體、界面等多方面來探討城市空間和建筑的對話與交融,進而在城市空間和形態中形成個性鮮明、識別性與地域性很強的建筑形象。首先,捕捉已有的城市脈絡,由此設定空間秩序,并作為建筑形態的依據;其次,在功能分區的秩序下,考慮建筑體量的變化,應對復雜的城市環境;再次,采用富含變化的幕墻體系,配合城市肌理,營造建筑的個性和表情。
建筑師不僅是城市生活的參與者,更是城市發展的積極推動者。注重建筑精神、體現生態意識、強調和諧共生、尊重城市脈絡、處理好城市與建筑的關系,是成就優秀建筑設計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