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39: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前沿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環境科學論文2800字(一):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探索論文
摘要:在進入21世紀的新時期,我國的經濟在迅猛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很難滿足社會的需求,市場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文章以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進行了探索,從而達到培養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培養模式;創新
一、引言
“我國環境科學專業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50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模式,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具有廣泛研究領域和豐富教學內容的學科。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容樂觀,環境科學專業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適應社會及環保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急需探索出培養創新專業人才的路徑,強化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以社會及行業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高校環境工程專業是為適應輕化工行業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需要應運而生的,在近20年的辦學過程中,該專業始終以社會及行業發展需要為目標,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逐步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人才培養體系,適應行業發展對人才能力培養的需要。專業創辦以來,堅持理論教學、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三結合的教學原則,在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專業課中加強實踐性教學,突出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生產實習中,系、教研室主任和科任老師帶隊,深入現場指導,使學生在現場教學中學到了生產技術與操作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強調專業性,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設置
(一)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作為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實施體系,課程體系建構學生的素質結構、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設置課程體系,能夠促進學生在常規學習中夯實基礎、培養能力、積極實踐,錘煉自身,適應專業發展要求。合理設置課程體系,既要包含體育、外語、人文社會科學等通識類學科,又要包含生態學、環境監測與分析、分析化學等學科專業課程;既要有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又要有集中實踐環節;既要有必修課程夯實專業知識,又要有選修課程,給予學生根據興趣、特長與未來發展方向實現個性化發展的機會與平臺。此外,課程設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社會需求和專業發展不斷調整課程結構,隨時增加或者刪除科目,突出學校專業特色和市場引領,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二)重視專業課程設置
為了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創新精神,本專業開設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專業基礎課包括:電子電工、無機及分析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儀器分析實驗、環境學導論、環境生物學、環境生物實驗、環境化學、環境化學實驗、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地學、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實驗、水處理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專業方向課分為兩個方向——環境工程方向和環境科學方向。其中環境工程方向包括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環境質量評價、創新創業基礎;環境科學方向包括環保設備的設計與應用、飲用水處理工藝與工程、環境法學、創新創業基礎。學生可以根據的自己的愛好和規劃選擇除“創新創業基礎”之外的任意三門專業方向課程。
(三)重視生產實習
生產實習是讓學生通過參加環境保護方面的實際工作,檢驗自己所學專業知識,了解書本知識與實際生產需要的聯系與區別,體驗自己所學知識的局限性和實際工作所需知識的多樣性,從而提高其學習專業知識的自覺性和學習的主動性,為其將來參加工作、選擇就業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將生產實習的時間延長為一個學期,學生就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到生產第一線,提煉知識、拓展視野、鍛煉能力。這充分體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并重的思想,強化了學生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為其畢業論文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探索出一種校企聯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
1)校企聯合,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環境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在修訂過程中,邀請相關產業、行業技術人員和校內專業教師組成“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共同研討、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制訂與生產實踐需求、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通過校企聯合,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對部分課程進行合并和增刪,以適應專業技術的提升和行業發展需求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2)校企聯合,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聘請環境工程行業及知名企業的總經理、高級技術主管、核心研發人員來學校對學生進行學術報告、專業講座、專業教育、理論授課,帶來最新的行業發展信息,使學生及時掌握專業發展的動態與市場需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聘請企業相關技術人員作為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實行雙導師制,共同指導學生進行實踐訓練,提高他們的工程實踐能力。3)校企聯合,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按照環境工程專業的發展趨勢,在企業內建設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和產學研基地。實踐過程中,企業和學校共同確定實踐崗位與課程體系,安排實踐指導老師,出具實踐鑒定報告,接受或推薦實踐學生就業,較好地保證了實踐教學效果。4)校企聯合,共建人才培養信息反饋機制。通過校企合作,建立了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信息反饋機制。在人才培養需求上,企業及時將市場需求動態反饋給學校,校內教學及時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對教學內容不斷進行調整;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考核與評價標準,在學生學習期間對學生進行動態考核與評價,切實保證實踐教學效果。5)校企聯合,共建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環境工程專業除了設立校內獎學金,還廣泛設立企業獎學金,校企聯合共建人才培養激勵途徑。
(二)強化專業實踐模塊
作為緊跟時代潮流發展、不斷動態變化的應用學科,環境科學時刻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不論是在生態發展層面、學術層面、企業實踐層面,抑或是高校教學層面。因此,環境科學教學應當緊跟發展潮流,注重專業實踐,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參與實驗室、實習、實訓,得以鍛煉和提高。首先,強化專業實踐模塊,可以引入項目化教學,學生在課程中能夠根據某一相對獨立的項目展開學習,充分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其次,可以組織技能比賽、開設校級科研項目,一方面能夠替代傳統的作業訓練,另一方面,專業的評審隊伍和結果能夠使學生得到反饋、取得更大進步。
五、結語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全國高等教育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環保人才,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要進一步優化,構建具有應用型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環境科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科研成果在環境科學概論教學中的應用初探論文
摘要:在環境科學概論實踐教學中引入科研熱點知識和成果,能在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的欲望的同時,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其應用能力。通過環境科學概論課堂教學中引入科研成果的經驗介紹和實例分析,本文總結了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的應用方法,為環境科學教學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研成果;環境科學;教學;途徑
1前言
環境問題近年來一直是全球熱點問題,環境科學涵蓋與環境問題相關的技術理論和方法指導,該門課程涉及內容廣泛,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也一直受到環境相關專業的重視。但環境科學概論教學仍存在教學方法落后、內容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教學效果不佳,也無法全面地反映其科學內涵。為提高教學效果、緊跟學科發展步伐,可以在課程教學中引入研究前沿科技和熱點,以科研促進教學,提高環境科學概論教學效果。
2環境科學概論教學現狀
環境科學的高等教育雖然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但在環境科學概論教學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沒能發揮該學科應有的作用。
2.1教學內容落后
由于環境科學相關研究發展飛速,前沿熱點實時變化,而教科書從修訂、審批到最終通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因此教材很難緊跟科學前沿實時更新。一般來說,環境科學概論的教科書會用大多數篇幅介紹基礎理論知識,極少涵蓋近幾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應用。教科書的局限性導致學生通過教材學習的只是理論知識和針對過去的環境問題的分析及技術方法,教學內容相對落后。
2.2教學形式單一
環境科學概論包含許多基礎理論知識,且如上文所言,教科書的內容局限落后。在這種前提下,仍存在許多教師采取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單方面講解理論知識,而不進行擴展和應用。學生面對枯燥無味的課堂,難以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創新思維,甚至會產生學生自學教科書的現象。在形式單一的課堂上學到的內容僅為紙上談兵的理論,學生無法及時有效的了解其科研應用,也沒有掌握該課程涉及的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鍛煉的教學,也會影響畢業生質量。
3在教學中引入科技成果的途徑
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新時代,環境科學問題也日漸增多,如霧霾、全球變暖、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工程三廢排放等。但同時,不斷涌現的環境問題也推動了環境科學的發展,大量科研人員投入到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中,研發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為環境科學領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新案例。教科書存在難以及時更新的局限性,考慮到教科書的嚴謹性和受限制的信息量,也很難選擇涵蓋哪些案例和技術更為合適。因此,教師需要成為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環境科學概論教學的主力。
3.1緊跟學科發展方向,關注科研動態
時刻關注前沿,了解學科發展情況和熱點,是教師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之前需要做的準備。唯有多關注前沿動態,教師才可能選擇合適的、前沿的學術成果補充進原有的知識體系,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夠通過講解并探討案例,促進學生實踐水平的發展。例如教科書中有關“倫敦煙霧”的敘述部分,教師可以補充中國治理霧霾的有效技術和措施,以及國內外對治理大氣污染問題的新技術、新理論,同時還可以對幾次重大大氣污染事件進行對比講解,讓學生清楚大氣污染問題的實質和嚴重性,也有助于他們了解國內外科學研究者解決這類問題時的思路。
3.2傳統知識體系穿插前沿科研成果
傳統知識體系所包含的理論知識仍然是學生需要深刻理解的主要內容,引入科研成果歸根結底也還是為了讓理論知識不止存在于紙面,而能成為學生日后解決相關問題時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師實際是在原來的教學計劃中穿插介紹科研成果,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避免單一的“照本宣科”打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傳統知識體系中與最新研究進展有較大斷層的內容,教師用科研前沿進行補充和完善,或進行對比講解,讓學生學習到更新后的更為實用的內容。教師講解環境科學前沿領域的案例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探究。通過剖析案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總結
了2003-2012年廣東省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發表的論文
明細,并對論文的數量分布?機構?論文研究領域等進行了分析?剖析了廣東省在
基礎研究領域的優勢和特點,提出了4點提高廣東省基礎研究的水平和影響力的建議和對策
?
〔關鍵詞〕Science;Nature;頂
級刊物;;統計;廣東省;基礎研究;水平;影響力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16
〔中圖分類號〕G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821(2014)01-0069-05
Statistics on Papers Publish
ed by Guangdo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es and Levels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i Ying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Guangzhou 510033,C
hina)
〔Abstract〕”BZ〗In this paper,statistics were made about articles published in Sciencean
d Nature written by Guangdong authors,including the quantity,the fields and the
organizations of the these articles.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uperiorities o
f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ve been analyzed and suggesti
ons were proposed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to promote the level and influences
of fundamental research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Key words〕Science;Nature;t
op journal;statistics;fundamental research;Guangdong province;level;influenceHK〗
1 Science和Nature在國
際學術界的地位及其影響力
在國際學術研究報道的前沿領域,有兩種雜志占據了無與倫比的尖峰地位,它們代表了科學
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發展方向,在全球范圍內擁有極高的顯示度,這就是Science和Nature?
能夠在Science和Nature上,是每個科學工作者的夢想,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
科研水平的無可置疑的金標準?
1.1 Science
美國科學促進會發行的Science是久負盛譽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具有新聞雜志和學
術期刊的雙重特點,每周發表約20篇文獻,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兼
顧科技政策的重要新聞和全球科技突破性的研究論文和報告?
Science接受來自不同科學領域和各種渠道的稿件?在其來自世界各地的投稿中,生命科學
方面的研究論文約占60%,物質科學方面的論文約占40%?這些稿件由16位編輯處理,其中
5位是物質科學的編輯,11位為生命科學的編輯?在Science上競爭性非常強,它要
求論文揭示嶄新的概念,對自然或理論界提出重要的新見解和原創性研究?包括對某一已沉
寂的領域提出的創新見解,也可能是多個不同領域的交叉,或是報道某一活躍領域的重大進
展[1]?2012年該刊物的影響因子為31.201?
1.2 Nature
英國倫敦出版的Nature雜志是Science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性雜志,二者曾為率先發表人類
基因組譜圖而強烈爭執?Nature創辦于1869年,發表過達爾文?赫胥黎等科學大師的文章
[2]?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
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
Nature雜志發表科學和技術所有領域的論文,報道和評論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和重要突破
,不但要求科研成果新穎且引人注意,還要求該項研究在該領域之外也具有廣泛的意義?從
收稿到正式受稿的平均時間間隔為13周,從收到稿件到發稿的時間間隔為7周?重要論文在
投稿后一個月內發表[3]?
Nature發表科學論文的準則:報道原始科學研究,其主要成果和結論不得在其它地方發表或
投過稿,具有突出的科學重要性;令有關的學科讀者感興趣;其論文在科學家和在一般大眾
中極具廣泛影響;論文有一個明確的?原始的結論;論文的寫作盡可能地簡單,盡量不用專
業術語?該雜志2012年的影響因子達36.28?
2 統計數據來源
本文以網絡版美國Dialog系統為檢索平臺[4],檢索了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
SCI)中,機構中含有廣東省?廣州市?深圳?珠海?汕頭?佛山?東莞?中山?茂名?湛
江?江門等地名,且發表于Science或Nature的2003-2012年間的文獻?通過甄別機
構,篩選出了廣東省不同機構于近十年來發表于上述兩份雜志的所有論文,并進行統計分析
?檢索時間為2013年7月22日?
3 廣東省發表的SCI和Nature論文數
量統計分析
廣東省和全國近十年來在Science和Nature雜志發表的論文數目詳見表1?
4.2 廣東省Science和Nature論文內容的領域分析
從論文內容的領域分布看,廣東省在Science和Nature發表的論文內容涵蓋了基因?病毒?
環境?生物?醫學?物理?化學?材料等領域的基礎性研究,見圖4?從發表數量上看,廣
東省在Science和Nature上領域集中于“基因研究”?“生物技術”?“地球環境
科學”等公眾廣泛關注的課題,如“人類基因組的變化圖譜”?“多功能干細胞研究”?“
中國的環境保護?能源政策”等,都是在公共媒體曝光度很高的熱門領域?
此外,與廣東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研課題,如“SARS病毒”和“流感病毒”的相關研究,也
是Science和Nature的主要關注內容?2003-2005年SARS在廣東流行期間,廣東省在Science
和Nature共發表涉及“SARS冠狀病毒”相關的論文3篇;2004年禽流感流行期間,廣東省發
表“H5N1流感病毒”相關論文2篇?2010-2011豬流感流行,廣東省發表了涉及“豬流感”的
基礎研究2篇;說明廣東省在地域性特定病毒的研究方面已經具有國際水平,其研究結果被
認為具有廣泛影響力?
新興產業做出規劃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是地區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全球科學界互相評議
?溝通和認可的窗口?基礎研究的選題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寬廣的視野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
?從Science和Nature上發表的廣東論文可以看出,廣東省基礎研究的優勢是與地方資源密
切相關的研究課題,科研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廣東省特有的物種?礦物和地質資源,采用國
際先進的研究技術,在諸如“南海油氣資源?可燃冰的開發”?“廣東地區特有生物種類的
基因分析”以及“廣東省地方病的生理學和生物技術研究”等領域找準自己的研究方向?這
樣的科研項目不僅題材新穎,其研究成果也能造福廣東民眾?
“十二五”期間,廣東省制定了一系列科技發展戰略目標,擬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
業包括:高端新型電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車?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
?新材料[6]?要實現這些領域的科技攻關突破,必須有扎實深厚的基礎研究作為
支撐?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應該結合省里的科技戰略部署進行選題,力爭在基礎研究領域
做出突破,夯實重點科技研究領域的根基,促進廣東省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5.2 重視和獎勵高級別,增加廣東省研究實力的顯
示度
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高級別雜志的論文不僅能讓同行了解專業領域的最近成就
,還能展示研究機構的水平和人才實力?Nature曾率先報道了電子及中子的發現?維生素C
的分離?原子的分裂和鈾的裂變?近年又發表了人類基因組的第一個目錄?富勒烯的結構?
克隆羊“多利”等,這些項目背后的科研團隊也因此獲取的極高的知名度,并得到持續的資
金支持?
廣東省的科研人員應該增強宣傳意識,除積極向單一領域的專業學術期刊投稿外,還要力爭
在Science和Nature這樣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宣傳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圍提高廣東省科
研水平的展示度,擴大科研機構的影響力,用優質團隊?高級別的研究項目吸引海外更多的
優秀人才流向廣東?
在Science和Nature,是科學研究具有重大突破并得到全球科學界承認的標志?科
研管理部門應該大力鼓勵和扶持這類具有前瞻性和國際視野的研究項目,在資金?土地?設
備使用方面給予多方面資助,鼓勵廣東省科研工作者在高水平研究領域的產出?鑒于廣東省
近年來Science和Nature數目較少,科研管理部門應注重對這種高級別論文的獎勵?
5.3 加強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更多的國際協作科研項目
一項杰出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多個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利用各自優勢協作完成的?Science
和Nature論文的發表單位通常少則三四個,多則涉及10余個研究機構?不同國家的科研人員
共同參與一項研究的情形更比比皆是?表3列出了2011年中國為第一作者的國際合著論文較
關鍵詞:引文分析 評價作用 促進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1前言
引文分析法作為信息計量學的一種基本的方法在學術研究的各個方面都進行著廣泛的應用,并且隨著技術的進步,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引文分析法起源與國外。普賴斯于 1956 年發表的著作 《科學論文的網絡》 為引文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 Henry Small 于1973 年提出了以文獻為單位的共引分析。 Howard D, White 于 1981 年把同被引概念擴展到著者,對著者進行同被引分析,以此來反映科學的知識結構,研究科學交流的模式。[1]這些都為引文分析發奠定了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引文分析法也跟隨時展的潮流,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更廣闊的應用。
2引文分析法的相關定義
2.1引文
“引文”通常指文獻結尾處的參考文獻,不含腳注、間注、夾注等,現有的文獻引文分析工具也不提供腳注、間注、夾注的查詢。[2]
2.2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就是利用各種數學、統計學以及邏輯方法中的歸納、比較等方法,對科學期刊、論文、著者等分析對象之間的各種關聯和相關關系進行分析研究, 以便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對象間內在的規律的一種文獻計量分析方法。[3]
引文分析法是科學評價中的定量分析的方法,通過建立科學計量學指標體系來實現對論文質量和學術影響力的評價。[4]引文分析就是這樣一種基于文獻之間引用與被引用的線性關系和網狀關系的定量研究方法。[5]通過對文獻中大量的引文進行定量分析研究,旨在探討文獻的分布和使用特性以及文獻之間的關系。通過引文分析,可以揭示科學結構、科學發展變化和前沿領域,評價學科領域及科研機構,了解某學科領域的發展現狀,預測科學發展趨勢等。近年來,利用引文分析的定量評價方式對個人、機構的科研成果和水平進行評價越來越普及并且引文分析的方法被各國政府機構和科研管理部門廣泛應用于科學成果的評價。
3引文分析法的作用
3.1評價核心期刊,研究期刊質量以及期刊之間的關系
核心期刊即某學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專業情報信息量大,質量高,能夠代表專業學科發展水平并受到本學科讀者重視的專業期刊。[7]如果按照期刊在一次文獻中被引用的頻率進行排列,被引頻率高的期刊一般為某館或某學科的核心期刊。[8]通過引文頻次的多少不僅可以評價核心期刊,而且也可以評價引文所在期刊的質量,一般來說,引用的頻次越高,其質量越大。并且通過文獻之間引用與被引用的關系,也可以分析學科之間的關系,通過學科文獻之間相互引用的關系,可以探討出文獻所屬學科之間的聯系,更有利于學科的發展以及相互之間的促進。引文分析法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定量分析的方法,并不能說某一文獻引用的頻次多,其質量就越好,但定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反映文獻所屬刊物的質量。
3.2研究文獻老化規律,指導文獻收藏和文獻利用
許多文獻老化的規律的研究都是基于引文分析法的,如普賴斯定律的提出,半衰期指數的確定,都是在引文分析法的基礎上得到的。所以引文分析法作為一種研究文獻之間關系的基礎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并且通過引文分析法研究文獻老化的規律,并將此種規律應用于圖書館及其他機構文獻的查舊剔除以及最新文獻的引入,將有利于指導文獻的收藏與文獻的利用,更有助于優化館藏,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
3.3評價人才
論文被響應度可以作為衡量該論文的學術價值和影響的一種測度,因而也從科研成果被利用的角度反映了作者在本學科領域內的影響和地位。一般來說,作為被引用文獻的作者,文獻被引用的頻次越多,其影響力就相應的較大。雖然文獻的引用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并且在引用的過程中,有一些不規范的引用情況,但根據馬太效應的影響,文獻的引用頻率可以從一個側面對作者的影響力進行一個反映。
3.4評估某組織機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能力和學術水平,評價科研工作質量和科技生產率,推動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
以后,是否被引用和被引用的多少,可以說明它們對后來研究工作的影響和作用[9]。而通過這種引用與被引用的多少以及后來的影響與作用,可以很清晰地對科研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進行評價。一個機構、國家、地區的科學及學術水平是有很多方面組成的,而一個機構的文獻的發展情況也屬于一個側面。某一機構其文獻被引頻率越高,其學術水平也相應的較高。實踐的發展來源于理論的進步,對于引用頻率較高的核心的文獻加以利用,會促進科學的發展以及技術的進步。
3.5研究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和趨勢
引文分析可以從幾個方面分析,通過對引文年代,引文作者,引文學科之間的分析找出其中的規律以及發展的趨勢。通過對引文年代分析,我們可以了解文獻發展的歷史并且通過可以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而對于引文學科的分析,可以了解學科之間發展的情況,對于我們判斷熱門學科以及未來的潛力學科都有很大幫助。
4結語
引文分析法作為信息計量學的基礎方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應用也較廣泛。尤其是在網絡化與可視化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引文分析發更是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與作用。當然,引文分析法也并是完美無缺的,它在引用質量的區分、引用意圖以及引用的客觀性方面都有缺陷,但這并不能抹殺引文分析法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引文分析法的缺陷會在科研工作者的事件中得到改善以及克服,引文分析法也將會發揮它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魯超與劉清, 引文分析可視化現狀. 情報雜志, 2010(11): 第48-52頁.
2蘇芳荔, 文獻引文分析、網絡鏈接分析和網絡引文分析的比較. 情報探索, 2010(01): 第11-13頁.
3史衛國與饒艷, 論引文分析法研究進展與趨勢. 山東圖書館季刊, 2001(03): 第9-10頁
4沈利華等, “客觀同行評議”方法探索性研究――一種基于引文分析法的學術論文影響力評價方法. 圖書情報工作, 2012(18): 第144-148頁.
5李玉進, 引文分析存在問題的再認識.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1(03): 第60-62頁.
6張慧敏, 引文分析法的內涵及研究實證. 編輯學報, 2006(S1): 第174-177頁.
7宣傳輿論學大辭典
〔關鍵詞〕Web of Science;SCIE;JCR;ESI;收錄;引用;影響因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15
〔中圖分類號〕G254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5-0062-04
Web of Science是美國Thomson Scientific(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基于WEB開發的產品,是大型綜合性、多學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數據庫,包括三大引文數據庫(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簡稱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簡稱A&HCI))和兩個化學信息事實型數據庫(Current Chemical Reactions,簡稱CCR和Index Chemicus,簡稱IC),以及科學引文檢索擴展版(Science Ciation Index Expanded,SCIE)、科技會議文獻引文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dex-Science,CPCI-S)和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會議文獻引文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alities,CPCI-SSH)3個引文數據庫,以ISI Web of Knowledge作為檢索平臺。
SCI和SCIE(SCI Expanded)分別是科學引文索引及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即網絡版),主要收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重要期刊,前者收錄期刊3 600多種,后者收錄期刊6 000多種(包括2 000多種刊),學科覆蓋150多個領域。在SCIE中的所謂的刊其實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些期刊也是ISI從全世界學術期刊中精選出來。因SCI的WEB版1997年才推出,在此之前國內各文獻單位所訂購的多為SCI的印刷版或光盤版,所以自然形成了以這兩種版本所收錄的3 000余種期刊為基礎的學術統計和評價體系,當SCI的WEB版出現后也就自然出現了核心刊和刊的區分。不過目前隨著網絡版的普及,刊的概念很快就不再存在了。
SCI已逐漸成為國際公認的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準的代表性工具,由此,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學術界將其收錄的科技論文數量的多寡,當作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實力指標之一。就SCI本身來說,其索引功能幫助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員獲取最需要的文獻信息,這也是創始人加菲爾德創辦SCI的目的所在,即通過文獻搜索的辦法,方便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掌握本領域或即將探索領域的研究數據,從而減輕了不必要的勞動,更好地結合現存的數據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通過其引文功能,能很快地看到某篇論文是否被他人引用過,引文次數有多少,可以了解某一學科的發展過程。另外,使用SCI還可以了解到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沒有關于某一課題的評論,某一理論有沒有被證實,某方面的工作有沒有被擴展,某一方法有沒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創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論文質量和學術水平的功能。SCI索引對科技工作者查閱最新文獻、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科研立項以及在具體的課題研究時及時了解國際動態都有很大幫助。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學術界也是百花齊放,各類刊物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了更好地與國際科研學術接軌,南京大學率先引進了SCI,并將其作為科學評價體系,即科技工作者所在的刊物是否被SCI收錄,其影響因子的高低是多少,這決定了對學者理論和研究評價的標準,出現這種現象,國內SCI檢測機構納斯科學論文編輯中心認為還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盡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積極意義將糾正到國內學術界、科學界的裙帶之風,門派之風,關系之風,SCI嚴謹、科學的評價結果,對我國科技工作者是一個重要的鞭策,一方面提高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視野,不再是“閉門造車”;另一方面,在與國際接軌中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顯著的科研成果。就目前具有更多爭議的命題——SCI究竟是否是衡量國內大學、科研機構和科學工作者學術水平的最重要尺度之一,依據我國目前的國情和刊物發展的情況,這種評價標準有必要進行下去,SCI在我國的長遠發展,勢必刮起一股學術正風,對我國科教事業具有舉足輕重的積極意義。在我國,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有關部門和領導研究,決定從2000年的統計工作起,SCI論文統計用檢索系統改為用SCIE。也就是說:如果某位作者的論文被2000年版以后的SCIE收錄,就算是被三大檢索刊物之一的SCI收錄了。
21被SCIE收錄論文的引用檢索
例如查找SCIE收錄的論文“Oscillatory dynamics in a simple gene regulatory network mediated by small RNAs”的引用情況,采用上文的方法在數據庫中檢索,顯示結果如圖7所示。
直接點擊Times Cited后面的8就可以查看該文的引用情況。當然,這里顯示的引用是Web of Science引用次數(即上文提到的“Times Cited in Web of Science”字段),而不是SCIE的引用次數。圖7引用檢索
22從引文途徑檢索被SCIE論文引用
如何單純的查找被SCIE引用的情況呢?下面以“Activation of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inhibits LongTerm Potentiation with synapse-associated impairments”這篇文章進行說明。此時檢索應該從引文檢索界面(Cited Reference Search)進行,而不是收錄檢索界面,如圖8所示:圖8被引題名檢索
同樣在Citation Databases下面只勾選“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1899-present”,表示檢索SCIE數據庫。需要說明的是,Web of Science最近的一次改版在引文檢索界面中添加了“Cited Title”一欄,可以方便的查找已知題名論文的引用。采用上述方法,檢索結果顯示如圖9所示:圖9被引檢索結果
在select下面打鉤,選擇“Finish Search”,此時顯示的數據是48條,而不是圖9中Citing Articles下面顯示的49條,這里的“49”就是Web of Science引用次數,而“48”則是SCIE引用次數。
如果不知道文章的英文題名,而想要知道某位作者的論文SCIE引用情況,如檢索“陳建國”的論文被SCIE引用情況,同SCIE收錄檢索一樣,將作者名簡寫為Chen JG or Chen J or Jianguo C or Jian-guo C,然后限定檢索項為“Cited Author”,如圖10所示:圖10被引作者檢索
這樣檢索出來的結果往往會很多,同樣需要進行組合檢索,可以將作者名與刊名(Cited Work)或時間(Cited Year)進行組合。
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未被SCIE收錄的論文的SCIE引用情況檢索。
23H指數
在檢索出某位作者的全部SCIE被引論文后,可以得出該作者的SCIE H-index。h代表“高引用次數”(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員的h指數是指他至多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數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學術成就。一個人的h指數越高,則表明他的論文影響力越大。例如,某人的h指數是20,這表示他已發表的論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0次的論文總共有20篇。生物學家的h指數都偏高,表明h指數就像其他指標一樣,不適合用于跨學科的比較。
24ESI高引頻檢索
以上介紹了Web of Science的引用檢索,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基于ISI Web of Knowledge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數據庫高引頻論文的檢索方法。如檢索論文“(BI,C AND N)CODOPED TIO2 NANOPARTICLES”是否為高引頻論文,進入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數據庫后,在“Most Cited Papers”選擇“Highly Cited Papers(last 10 years)”,在“Title word”中輸入英文題名中的英文單詞,“CODOPED”AND“NANOPARTICLES”,顯示結果如圖11所示:圖11高被引檢索
表示該文是HIGHLY CITED PAPERS(last 10 years),反之無檢索結果則不是。也可選擇作者名、機構、刊名等進行檢索。
參考文獻
[1]李娜.Web of Knowledge新平臺的結構及其功能[J].圖書館學刊,2012,(5):113-114,124.
[2]薛秀珍,何萍.基于SCIE檢索的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學科發文及引文情況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19):13-15.
[3]隆茜.SCIE和MathSciNet數據庫的引文檢索對比分析[J].圖書館學刊,2009,(1):110-112.
[4]王彬,蔣悟生.利用SCIE和JCR數據庫檢索與分析系統正確選擇投稿期刊[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1):154-156,159.
[5]張春紅,汪安,徐克敏,等.擴展版科學引文索引(SCIE)的編排和利用[J].圖書館論壇,2003,(2):84-90,114.
注意綜合性生物科技人才的培養與使用
面向21世紀的生物科技發展的重要特點是學科間相互滲透與協調發展。事實上,這種滲透與發展趨勢在20世紀就已出現,現代生物學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其他科學技術的發展。沒有化學就沒有現代酶學,沒有X射線衍射及計算機技術就不可能了解蛋白質的三維立體結構,也就沒有現代分子生物學。如果說過去的生物科技得益于引進物理學、化學和數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而得到長足的進步,那么,21世紀的生物科技研究就更離不開這些相關科學技術了。生物科技的這一發展趨勢,要求從事生物科技研究的人員應具備相當的數理化等基礎知識、寬厚的生物學知識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然而,在我國現有的生物科技工作者中具備上述條件者為數不多,相當部分人已知識老化,專業狹窄,與目前生物科技的發展趨勢不相適應。這種狀況是制約我國生物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全球來看,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正吸引著大量的優秀人才。近年來,在國外每年學習和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人數迅速增加。以美國為例,在近兩年統計的48萬博士學位獲得者中,生命科學占到51%。大量高素質的青年科學家流向生物科技領域,是美國生物科技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在我國這種趨勢尚不明顯。為什么呢?一方面在于我國的人才培養機制尚未適應生物科技迅猛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人才培養計劃滯后于生物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在于國內生物技術開發研究起步較晚,生物技術產業尚未形成有效的規模,導致相當部分的生物科技人才流向國外。因此,我國生物科技人才的質和量兩個方面都是不足的。對此,生物科技管理工作者應有清醒的認識。針對上述缺欠與不足,我們認為應采取三個措施:(1)打破學科間的界限,積極吸引物理學、化學、數學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直接參與生物科技的研究與開發,知識互補,相互協調,聯合攻關;(2)根據目前生物科技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及時有效地對傳統生物科技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大力培養素質優良、基礎扎實、知識面廣的生物科技人才;(3)在國內大力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有效地吸引和使用優秀人才。
大力創造寬松的學術氛圍,強化與企業的聯合
從生物科技的發展來看,生物科技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都來源于基礎研究領域中的突破。而在基礎研究領域,重大的發現和突破往往是難以預測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學家的觀念發展過程。因此,在生物科技項目的確立等方面應該尊重生物科技工作者的想法和建議,給他們以更大的自由空間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創造性。過去,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在科技管理上,人們往往過于強調計劃和預測。這種作法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甚至扼殺了創新性的思維與工作。按照上述思路,在生物科技領域自主性研究應大力提倡。然而隨之帶來的問題是科研經費的不足。長期以來,能夠有充分的經費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一直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愿望。如何增加科技投入,為自主研究創造條件,是擺在科技管理者面前的一項新任務。目前科研基金的來源主要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各省的自然科學基金。由于基金的申請要求有一定的工作基礎,加之申請者很多,競爭也很激烈,因此課題爭取難已經成為廣大科技人員最為頭疼的事。在國家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努力地從各個生產應用部門爭取科研經費是個好辦法。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與上海新黃浦集團合作成立的上海生元基因開發有限公司(側重在人類基因的克隆和測序)和上海新黃浦復旦基因有限公司(側重功能基因的尋找和基因的功能開發)是一個例子。他們通過與企業的聯合,不但解決了國家科研經費不足的問題,又為經濟的發展、企業的騰飛注入了新的活力。現在,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對知識的渴望將越來越強烈。管理部門應抓住這一良機,使全社會都意識到科技的發展將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促使企業設立各類研究基金,使科學研究與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與國際接軌,努力提高論文的質量和增加論文的數量
目前《科學引文索引》(SCI)、《科學技術會議索引》(ISTP)和《工程索引》(EI)檢索系統已被國際上公認為評估科研水平的重要評價工具。由于SCI主要涉及基礎研究,而生物科技大多屬于這個范疇。因此,目前生物科技的綜合水平一般可以采用SCI來評價。1996年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編制了以期刊影響因子為主要指標的《期刊引用報告》(JCR),以此來評價學術期刊的論文被引用情況。所謂影響因子是指在一定時域內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JCR編制的SCI論文平均影響因子見圖1。由圖1可見醫學和生物學領域的期刊平均影響因子最高,分別為1.959和1.755。從期刊的分布來看,生物學和醫學的SCI期刊數量在各自然科學期刊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兩者之和占到所有期刊的49%,見圖2。這種統計充分說明了生物科技是當今科學技術中最為活躍的領域。然而,從1997年中國作者發表的11584篇SCI論文來看,其中生物學和醫學方面的論文數量僅占5.8%和10.55%。這表明,目前我國生物科技的研究還十分薄弱,研究所涉及的范圍及其研究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除了前述的我國生物科技人才培養不足和生物科技產業規模較小以外,我國現有的許多生物科技的研究還處于低水平的重復及跟蹤研究上,有創新的高水平研究論文很少。由于科學論文的數與量(特別是SCI論文的數與量)綜合反映了科學研究所涉及的范圍及水平高低。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注意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研究隊伍,另一方面還應該集中現有人才和財力,使有關生物科技的研究貼近當今國際研究的前沿,同時努力尋找和開拓新的生長點。由此努力提高研究論文的質量和數量,使我國生物科技的研究在國際上占有應有的地位。
面向國家經濟建設,強化專利保護意識
生物科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在農業、醫藥、化工、環保、能源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正因為如此,在加強生物科學基礎研究的同時,將國家有限的人力和財力用在能迅速加強國民經濟的有關生物科技的研究方面是完全必要的。目前,鼓勵廣大科研人員主動投身國民經濟主戰場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專利保護是實現投資補償和保證良性循環的有力武器,因此,許多國家都視專利為生物技術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在生物技術專利保護方面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超前意識,他們采取強占基本專利,先期收購專利等基本戰略,唯恐錯失良機。作者根據《中國專利年度索引》,按國際專利分類(IPC),對1990~1995年在我國申請并授權的涉及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酶學、變異或遺傳工程的239項發明專利中的專利權人進行了統計,發現國內單位作為專利權人的僅有95項,約占這一領域發明專利的40%;而國外公司或個人作為專利權人的發明專利為144項,占這一領域發明專利的60%。在我國某些投資巨大的生物技術研究的產業化過程中,已經遇到因國外搶占專利而造成法律障礙與糾紛的事件。目前,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入關以后,如不注重專利保護,此類事件將會大幅度上升。因此,研究專利工作如何介入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的工作模式與運行機制已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在專利注冊與保護方面,外國已有許多經驗。例如英國的約翰-英尼斯植物研究中心設有專業公司負責本所基因科研成果的專利申請。研究人員只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其他專利事務均由該公司辦理,該公司實際上是一個專利商業化機構,其最終目的是發現基因專利的商業前景并推銷專利,加速商品化的進程。借鑒于這些經驗,我們在大力倡導科技人員研究和開發生物科技產品的同時,應該建立公職發明顧問制度,在較大規模的研究機構內部中建立相應的專利機構,改變過去專利機構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脫節的現象,使科研成果處于有效地專利保護之下。
明確研究目標,爭取在重大問題上有所突破
高校圖書館開展科研工作的現實意義
1.有助于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和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圖書館的服務性與科研工作相輔相成,服務性是圖書館各項工作的核心,科研工作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動力和保障,沒有圖書館的科學研究,服務工作不但搞不好而且圖書館的事業也會停滯不前。圖書館工作本身就是一項具有科學研究性質的工作,需精心研究,才能掌握圖書館的工作規律。隨著數字化和虛擬圖書館的發展,如果沒有掌握各種專門知識的人才去研究、開發和應用,就適應不了圖書館現代化的要求。從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來看,為提高工作效率,不斷總結實踐經驗,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徑,也必須開展圖書館的科研工作,并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業務工作中去。現代圖書館服務內容的多學科性,決定了工作人員必須進行多學科性的科學研究。
2.有利于提高館員的素質與能力。高校圖書館有組織地開展學術活動,可以鍛煉工作人員的科研能力,通過選題、調研、開展學術研討、撰寫科研報告和論文等一系列活動,來培養科研積極分子。從中選拔學術帶頭人。從而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調動他們的科研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一支合格的工作隊伍,迎接現代圖書館時代的到來。
圖書館科研工作的現狀
1.科研意識淡薄。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高校科研氣氛不濃,不愿動腦磚研業務,有人認為做好工作就可以了,搞不搞科研無所謂,也有一些人認為搞科研、寫論文是為了撈取個人名利和晉升職稱等現象,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館領導對科研工作重視不夠,沒有把科研工作納入到圖書館的工作體系中,致使館員在科研方面沒有任何壓力,缺乏主動科研意識。
2.研究素質和能力較低。其表現為:一是缺乏科研必須的基本理論功底,不關心、不了解學科發展的新動向、新進展,因此,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對科研本身的特點和規律缺乏認識和研究,不善于發現問題,不會選題;三是寫作能力不高,對已經看到的或認識到的東西,往往不能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
3.科研成果缺乏深度和創意。發表的論文大多偏重工作經驗或體會總結,理論性和創新性方面的研究較弱。
這與日常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深度有關,也與進行科研的自覺程度有關。
4.圖書館學的研究嚴重滯后,成果不多。目前,圖書館學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還不成熟和完善,從事研究的學者很少,成果不多。由于館員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缺少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這也是高校圖書館成果少、質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書館開展科研工作的對策
1.轉變觀念,增強科研意識。增強和提高館員科研意識的關鍵是必須轉變觀念。無論圖書館的領導,還是一般館員都要充分認識到,科研工作是圖書館的一項重要工作,關系到圖書館事業的生存與發展。所以,館員要有一種主動的科研意識,自覺投入科研。圖書館要把科研工作作為對館員工作業績考核的條件之一,通過建立科學研究的規章制度,使圖書館充滿濃厚的科研氣氛。否則,館員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就難以得到調動,一個以科研促工作,工作帶科研的良好館風就難以形成。
2.采取措施,搞好科研工作。(1)成立管理機構,統籌科研管理工作。科研工作是高校圖書館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應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統籌本館的科研工作,使科研工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科研機構是圖書館的一個常設機構,是和圖書館的采編、流通、參考咨詢等業務部門平行的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具體協助館長制定實施圖書館的科研計劃,指導館員進行科研選題和論文寫作,負責各類課題的申報和推薦工作,籌備館內科學論文報告會及科研成果的申報評獎和日常管理工作等。(2)推選圖書館科研工作的帶頭人。推選圖書館學科帶頭人,可以激活整個圖書館的工作,通過評選可以促進人們重視館員的真才實學、工作業績和科研成果。這樣對工作成績突出、科研成果顯著的館員有一個全面、正確、公正的評價,進而能喚起并樹立館員的成就感和事業心,在圖書館形成一個濃厚的科學氛圍。圖書館是一個為教學、科研和廣大讀者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圖書館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圖書館學科和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需要自己的學科帶頭人,按照標準推選自己的學科帶頭人,這是當今形勢下廣大圖書館館員的一致呼聲。(3)鼓勵和支持館員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學術活動是科學工作者交換研究思想,研討熱點問題的重要方式,通過與會者的交流和討論,可以尋求研究中的一些共識問題。為形成一種濃厚的學術氣氛和研究環境,圖書館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如舉辦學術報告會,聘請圖書館學科的專家、教授來館講學等,使圖書館工作人員從中學到最新的學科知識,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4)重視和加強學科本身的研究。圖書情報學學科的研究是一項最基礎性的研究,它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科的完善和發展,也直接關系到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高校圖書館的領導及各類圖書館學期刊和出版部門,要提倡和鼓勵圖書館員積極從事該方面的研究,并為研究提供條件,為研究成果的展示開辟更為廣大的園地。(5)加強總結與評估,促進科研工作不斷深入發展。圖書館應定期對科研成果進行總結和評估找出存在的不足,通過總結,使學術研究向深層次,高水平發展,促進高校圖書館真正成為具備服務功能又具有研究能力的現代化文獻中心。
提高館員的科研素質,確保科研質量
圖書館的情報工作是項復雜并具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圖書館情報活動的水平及實踐結果的質量主要取決于其實施主體即館員的素質。一般地說,館員的道德素質、知識結構、業務能力等素質的具備,就可以保證他們在一定水平上從事圖書館情報工作,并取得相應的效果。但要使專業人員的業務活動更具有創造性,不斷超越現有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就必須具備科研素質。
圖書館專業人員的科研素質表現為:發現圖書館情報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敏銳性;篩選、評價、運用圖書情報成果的批判性;概括升華自己圖書情報實踐經驗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以及掌握圖書情報學科學研究方法等等。
關鍵詞 科普寫作 科普閱讀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我校五年制師范大專班從四年級開始分為文科和理科班,并在理科班開設了科普寫作課程,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質,為基礎教育培養文理兼通的具有教學科研與科普寫作能力的高素質師資。筆者擔任該課程教學八年,現結合實踐談談在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科普寫作能力的體會與實施方法。
1 在科普閱讀中積累科學知識
科普閱讀教學是幫助學生不斷積累科學知識和寫作素材、提高科學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知道,科普寫作除了需要語文寫作基本功外,更需要科學知識方面的雄厚積累。大量閱讀科普方面的書籍和刊物,吸收科學前沿知識和最新科技信息,是著手科普寫作的必要條件:若要寫出科學知識豐富準確、科學原理清晰透徹、文藝性較強的優秀作品,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勞動。我們以科普閱讀、科普積累做為科普寫作的先導,采用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方法,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科普閱讀教學中我們有計劃地給學生介紹了現代科技知識,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兩年多來我們先后給學生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的基本思想、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介紹了空間和海洋技術、細胞重組和克隆技術、微電子和信息科技、材料與能源技術、基因治療技術等等,這樣使學生形成了比較寬闊的自然科學知識背景。科普閱讀教學中,我們還注意在拓寬前沿知識的同時鞏固經典知識。教師針對科普文獻的重點和難點,及時點撥解答疑難,使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例如帆船為什么能逆風行駛,算得上一個經典問題,雖然在航海實踐中早已成功操作。但從理論上解釋并非人人皆知。不少同學反映,閱讀了有關科普文章后仍模糊不清。教者關注后發現,少數科普講述含糊甚至錯誤。而張三慧教授主編的《力學》,論述得清晰準確,我們以此為例,閱讀教學中重點講解了逆風行舟的原理。通過這件事學生也受到教育,他們體會到,正確的概念形成和知識積累對于科普寫作是何等重要。如果沒有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對待科普寫作,不懂裝懂,就會貽誤讀者貽誤后人。
科普閱讀教學的課堂時間和容量對于科普寫作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又把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并結合學校圖書館的藏書給學生推薦了課外科普閱讀書目。其中有我國科普作家葉永烈選編的《中國科學小品選》,魯克選編的《中國科學童話選》,談祥柏的科普作品集《數學百草園》,林德宏主編的《現代科學技術概論》,還有普里高津的《從混沌到有序》、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時間簡史》、英國天文學家約翰?D?巴羅的《宇宙的起源》等等。學生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自由邀游,充分積累。
瀏覽閱讀難以留下持久準確的記憶,要能做到隨時調用知識,還必須采取有效的積累措施。科普閱讀教學中,我們注重指導學生收集材料,在有意積累的思維指導下,有的同學通過摘錄將素材存入筆記,有的同學經過理解存入大腦,有的同學通過剪報來收集,有的同學制作了知識分類卡片,還有的同學將資料分門別類存入電腦。在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同學們又一次得到學習,而且印象特別深刻。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和資料收集,提高了學生的基礎科學的知識水平,并積累了相當多的比較成熟的科普寫作素材。
科普閱讀教學不僅增長了學生的科學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的科學觀念、科學品格和科學精神。當同學們從自然科學中領略到大自然運動規律是那樣的簡潔、對稱、和諧時,他們的心靈不能不受到巨大的震懾和美的陶冶,他們會象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著名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界蘊藏的那種莊嚴崇高和不可思議的井然秩序表示深深的敬畏和贊嘆。
2 在范文講評中掌握科普體裁
科普作品總體上可為文藝類和非文藝類。文藝類科普作品又可分為科學散文、科學童話、科學故事、科學詩歌,夢幻小說等等,而科學散文中以科學小品最為常見;非文藝類科普作品包括的形式較多,我們主要給學生介紹了“四小”,即小論文、小實驗、小制作、小發明等等。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只有從理論上明確科普作品各種體裁特征,寫作實踐中才能自覺地根據科學知識選擇體裁,并有意識地表現該體裁的特有風格。科普寫作的基礎在于寫好說明文。非文藝類的科普寫作除了科學小論文之外,基本上都體現了說明文的功底;而文藝類科普作品是文學體裁與說明文體的交叉,它橫跨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知識的綜合性更強,要求作者除了具有很好的說明文基本功外還需要一定的文學素養。
在科普范文講評中,我們注意選擇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作品,使學生在觀摩欣賞名家范作的過程中,對各種科普體裁的特征建立生動的感性認識。比如在科學小品的評講中,我們選擇了老一輩科普作家高士其的《我們的抗敵英雄》,賈祖璋的力作《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在科學童話的講評中,介紹了老科普作家郭以實的《太陽請假了》,佳佳的《小多莉找媽媽》;在科學故事的講評中,選取了《科幻世界》主編、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的《捕捉遙遠的星光》,唐風的《我們在什么地方》,唐曉鵬的《發現遺傳》;在科學小論文的講評中,我們選擇了在全國或省市舉辦的青少年科學論文評比活動中的獲獎小論文作范文,比如《連接體下落運動的觀察》、《微波處理豆芽促進發芽》、《崇明島形成淺析》等:在科幻作品的講評中,我們選用了葉永烈的《小靈通漫游未來》、王晉康的《生命之歌》等等。同時,我們還介紹不同體裁的部分國外優秀科普作品,例如美國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科學小品集《數的趣談》、《我們怎樣發現了黑洞》;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的科學故事《人怎樣變成巨人》;法國老科普作家法布爾的《昆蟲記》等等。為了使這門課的指導更有說服力、更切實到位,筆者自覺做科普寫作的帶頭人,且適當選用自己的作品做講評,教學中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
生動具體的范文評講,使學生對各種科普體裁的特點有了宏觀的把握。他們懂得:科學小品短小精悍,在行文上揮灑自如、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在體裁上表現為科學說明文與散文小品的有機結合;科學童話最大的特點是擬人化,并具有生動的故事情節,是科學說明文與童話故事的和諧統一:科學故事表現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科學知識容量較大,說明、記敘和描寫并用,是科學說明文與文學故事的珠聯璧合;科學幻想小說不僅傳播目前人類已經發現的自然規律,還大膽想象未來可能發生的自然現象,預測地球太陽系宇宙的演化和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是科學知識與神話故事的辯證統一,表現出人類對未來的美好憧景和無限豐富的想象力。總之,學生對科普體裁的把握為后來的科普寫作奠定了必備的基礎。
科普體裁的形成與說明文體裁、文學體裁和科學技術發展息息相關,它是一個動態的系統。作為一個具體的科普體 裁,它有一個產生、發展、成熟、豐富、更新或者衰落、淘汰的過程。我們應該關注時代的審美理想和科技進步對科普文體發展的影響,同時鼓勵我們的學生用辛勤的勞動和聰明智慧,為科普文體的創新作出貢獻。
3 在習作指導中培養學生的科普寫作能力
科普寫作能力表現為作者的綜合能力,要求作者具有較高的思想水平、正確的自然觀、良好的道德修養、堅實的科學基礎和寫作創作能力。這些素質和能力只有靠勤奮學習勇于實踐而獲得。在培養學生科普寫作能力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強化了以下四個環節的訓練。
(1)選題。科普寫作的素材是廣泛的,而題材的產生必須經過積累、醞釀、篩選、確定的思維過程。我們指導學生選題時,主要考慮到社會時代的需要和自身的工作實踐,所寫題材應從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積累中產生,不要從事力不能及的創作。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的學生聯系我國神州載人飛船飛行成功,選擇飛船使用什么燃料的題材;有的學生結合小學語文《趙州橋》教學,提出了趙州橋為何千年不損的問題:有的學生結合小學數學教學,選擇了“0和l的對話”;有和學生結合小學科學教學,思考著地球為何能懸在宇宙空中。同學們通過關心國家關注世界觀察生活和小學教育見習實習,廣開思路積極思維,選擇了各種各樣精彩紛呈的寫作題材。
(2)構思。構思是對整個作品的結構、形式和內容所作的有序安排。這種思維活動在選定題材時往往已經展開,特別是有些短篇科普作品,構思幾乎與選題同時完成,但是很多情況下,我們仍然需要單獨作為一個階段來處理,并具體化為制定寫作提綱。我們指導學生構思時要注意:主題明確立意新穎、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情節起伏引人入勝。比如,科學小品一般沒有故事情節,但需要做說明順序的構思。科學童話和科學故事既要考慮故事情節順序,又要考慮說明順序,需要統籌思考而產生結構,要求學生下大功夫去構思。我們要求學生能運用誤會、巧合、反復、對比等基本結構來安排科學童話的戰事情節,當然也鼓勵創新。
(3)寫作。寫作是用文字表達科普作品的重要環節,在選題和構思基本形成之后,最終要落實到動手寫作。在科普寫作中,我們重點向學生提出了文句表達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的要求。例如說“大象是現代最大的陸生動物”,這話是準確的,但有的同學將“現代”或“陸生”丟掉了,寫成“大象是最大的動物”就不準確了。因為古代的大恐龍,現代的海洋中的藍鯨等都比大象大得多。再比如有人說“向心力的反作用力是慣性離心力”,這是一種誤解。首先,向心力與慣性離心力作用于同一物體,談不上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其次,向心力是真實力,它有真實的反作用力。在向心力為合力的情況下,各個分力也有真實的反作用力。但慣性離心力是虛擬力,它只有在旋轉的非慣性參照系中才能表現出來,它沒有反作用力。因此不能說向心力和慣性離心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關鍵詞]信息構建 引文分析 統計分析
[分類號]G350
1 引 言
信息構建是情報學新興起的一個研究領域,對情報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改變了情報學的信息組織方式,拓展了情報學研究領域,為情報學研究開辟了新視角,成為情報學研究領域的新熱點。對信息構建研究領域進行分析,從某種角度可以揭示情報學發展態勢,促進情報學基礎理論研究的發展,完善情報學研究的理論體系。所謂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就是引用各種數學及統計學的方法以及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邏輯方法,對科學期刊、論文、著者等各種分析對象的引用現象進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一種文獻計量方法。通過引文分析的方法,從定量分析的角度對我國信息構建研究中的引用或被引用現象進行分析,了解科研成果的交流規律與信息價值以及發現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 數據源及操作過程
我國學術界對Information Architecture(IA)的譯介還沒有定論,現存的中文譯法有:“信息空間構筑”、“信息建筑學”、“信息結構學”、“信息構筑”、“信息構建”、“信息體系”、“信息體系結構”。為了達到較高的檢全率,真實反映我國IA研究現狀,筆者認為我國學者對“信息建筑師”的研究可以納入信息構建(IA)這一領域的研究范圍,故本文以CSSCI數據庫為數據源,以CSSCI收錄的圖書情報專業核心期刊為檢索范圍,以檢索式“KW=信息構建、信息建筑學、信息構筑、信息空間構筑、信息體系、信息體系結構、信息建筑師”作為檢索人口,對2002-2008年發表的相關論文進行檢索,排除其中重復和關系不密切的論文共獲得源文獻124篇,引文1264條,有效引文為1083條(篇名、著者或刊載期刊不全的引文視為無效引文)。利用SPSSl7.O與Excel對引文的引文量、引文類型、引文語種、引文刊載期刊、著者引用頻次、引文作者機構進行了統計分析①,下文將對統計分析進行詳細闡述。
3 統計分析
3.1 引文量分析
引文量分析是根據來源論文參考文獻的平均數量進行文獻分析,是表征學科交流與文獻利用程度的重要參數,通過研究信息構建研究領域的引文量分布特征,可了解此領域著者利用文獻與吸收信息能力及發展現狀。引文量統計如表1所示:
通過分析7年內發表文獻,筆者認為我國信息構建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①2002-2005年是我國信息構建研究探索階段,主要是譯介IA理念、原則;分析IA對情報學及其他研究領域的影響;相似領域比較研究;探討知識構建;初步探討LA在網站建設中的應用等。②2006-2008年,進一步深入理論研究,步入應用研究階段,主要是研究信息構建理論在信息資源組織中的應用,如網站建設、圖書館、知識管理等領域的應用研究;信息構建的模型;Web2,O環境下的信息構建以及探討信息建筑師的培養等。
通過統計引文量發現LA研究論文中,引文數量最多為52條,以6-8條居多,尚存在未標注引文的文獻(共3篇)。年度平均引文量由最初的2.7條每篇上升為11.7條每篇后又降至8.5條每篇,雖有起伏,但總體呈上升趨勢,平均引文量8.7這一數值低于我國科學論文8.86條的平均引文量,與國際科技論文平均引文量15條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說明研究人員吸收、利用文獻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仍有挖掘潛力。另外,一些研究論文未正確標注參考文獻,對引文量的統計分析產生了一定影響,因而研究人員在標注參考文獻時需做到準確、正確,尤其是網絡引文的標注。總體而言,從引文量來看lA研究態勢發展良好,學科發展穩定。
3.2 引文類型分析
研究引文類型的分布狀況可以了解本領域學術研究成果的類型分布,確定不同類型文獻的情報價值、地位和作用,為研究者更好地獲取信息提供方便,如圖1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學者期刊引用率最高,網絡資源次之,圖書排在第三位,其原因可以歸結為:①期刊信息更新快、篇幅小、連續性強,且可進行細深研究,能為學者動態跟蹤、獲取高質量情報信息提供資源保障;②網絡資源具有資源豐富、成本低的特點,因而受到青睞;③圖書則因其內容專深、全面系統而成為重要信息源。其他類型文獻同樣具有自己的特色:①會議論文是專家學者對某一領域進行探討之后形成的專題文獻。因參會人員多是領域內資深學者、學術帶頭人和青年學者,是該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代表著該領域發展方向,從會議的講稿中可分析出該領域當前研究熱點;②學位論文是青年學者在學習期間的成果展示,內容具有前瞻性與專深性,仍可以進行細深研究的學位論文,具有研究價值,多為青年學者未來學術研究的方向;③報告則來源于實踐,內容數據翔實、準確,是應用研究的可靠信息源。
經分析,期刊是我國學者從事本領域研究的主要工具,是該領域情報信息的首要來源。網絡資源有無限發展空間,能夠彌補期刊外文文獻獲得困難的不足,在未來資源引用中有可能成為主要信息源。
3.3 引文語種分析
為保證自身研究的先進性,反映學科研究的國際接軌度,不可避免地要同國外同類研究進行比較和借鑒。參考文獻的語種分布是反映作者對當前學科研究現狀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標。
筆者對7年內信息構建研究論文發文的引文語種進行了統計(見圖2),可以看出信息構建研究論文的引文語種較單一,除中英文文獻外未發現其他語種文獻,說明我國研究學者缺乏獲取其他語種專業信息能力(如俄、德、法等;同時,說明我國該領域研究人員的英語水平較高,能夠掌握和利用英文研究成果,及時捕獲最新國際研究動態。對英文研究成果的大量引用不是一種偶然,是因國外IA研究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已有定期召開的IA研究國際會議與研究組織,在該領域遠遠領先于我國。
國外一些研究成果對發展我國IA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我國IA學者能夠大量引用外文文獻,說明該研究領域正在和國際接軌。同時,有兩點需要注意:①我國學者應加強其他語種學習,是該領域信息傳遞和進一步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②并非“外來品”都好,學者在吸收和引用時要注意加以甄別,不可隨意引用或濫用,以防止將我國信息構建研究引入錯誤的研究軌道。
3.4 引文來源期刊分析
根據布拉德福定律和二八定律可知,在某一領域存在較少期刊集中較多專業文獻的現象,我們將集中
這一領域較多文獻的期刊視為該領域的核心期刊,同樣信息構建研究領域也存在這種現象。
從表2中可以看出,排在前8位的期刊(占期刊總量的4.7%)刊載了該領域51.4%的引文。我們可以認為,這8種期刊是該領域核心期刊,是該領域重要情報源,研究人員需要密切關注其刊載的論文,如果持續動態跟蹤刊載論文便能了解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
3.5 引文著者引用頻次統計分析
筆者對引文著者的引用頻次進行了統計(見表3),從表中可以看到,文獻被引用10次以上的著者有12人,這些著者多為圖書情報學界知名的學者、教授和青年學者,具有較強的科研創作能力,其論著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其中周曉英是我國信息構建研究的主要倡導者和學科帶頭人,其博士論文《基于理解的信息構建》與《信息構建(IA)一情報學研究的新熱點》被眾多學者引用。筆者認為,這些學者應繼續發表高水準、具有前沿性的論著,引導我國IA研究向更專深的方向發展,營造和保持良好的研究氛圍。
排在前十的引文著者中有三位外國學者:wur-man,Richard Saul、Rosenfeld,Louis與Morville,Peter。Wurman,Richard Saul是IA這個術語的提出者(1975年提出),1976年他闡述了信息建筑師(information ar-ehitect)的定義,著有《信息饑渴》和《信息建筑師》等。《信息建筑師》一書提出5項原則,用于指導信息建筑師實現“化復雜為明晰”(making the complicatedclear)和“使信息可理解”(making information under-standable)為重點的信息構建目標。Rosenfeld與Morville,Peter在《萬維網的信息構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forthe World Wide Web)中指出網站IA的實質是通過信息組織系統、標識系統、導航系統和搜索系統的設計和處理,幫助人們在網絡和Web環境中更成功地發現和管理信息,有效地解決用戶的信息需求。這三部著作均對國內信息構建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且在國內已有相應的漢譯本。在該領域,三位外國學者為lA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3.6 引文著者機構分布
筆者對引文中所涉及的著者機構進行了統計,按被引頻次節選了排在前10的引文著者機構,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這一研究領域的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對而言,企事業單位研究力量非常薄弱。其主要原因是高校與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員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對新事物、新技術具有較強的接收能力和學習能力,同時高校與研院所有較好的學術氛圍,也可為研究人員提供穩定的研究場所及先進的技術設備等。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是這一研究領域的核心機構,聚集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如周曉英、榮毅虹、馬費城等。但也要考慮,如果只有理論研究而沒有實踐檢驗,那么理論研究只能成為一堆空虛的文字,企業人士的實踐是驗證理論的最好方式,信息構建研究不能缺少企業人士的參與。再者,從擴展研究范圍的角度看,可以將信息構建研究拓展到企業,因此應積極倡導企業人士參與其中,彌補理論研究不足,最終完善我國信息構建研究體系。
4 信息構建研究的不足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大致可以了解2002-2008我國信息構建研究的現狀:我國信息構建研究經過2004年的后走向穩步發展態勢,已成為情報學領域一個新熱點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績。但我國IA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①我國IA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對M的稱謂、學科范圍仍存在爭議,這不利于信息構建研究的穩定發展,容易造成學科建設上的混亂,因而迫切需要對其學科進行定位和整合;②IA研究者獲取英文之外的外文文獻能力差,需要加強其他外語語種學習;③缺少定期召開的IA會議與IA教育及IA教育研究;④理論研究深度不足,有待加強;⑤應用研究范圍狹窄,需要拓寬。
5 建 議
隨著信息構建研究的不斷深入,IA研究現存不足也會隨之深化,繼而成為未來IA研究的阻礙,以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5.1 加強IA的基礎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基礎,對應用研究具有指導作用,IA應用研究應以基礎理論為研究平臺逐步擴大和深化。而且我國IA的中文譯法混亂,學科體系尚未形成,怎樣對我國信息構建研究進行學科定位也未達到共識,這些都迫切需要我國學者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為M研究穩定發展打好理論基石。目前,理論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一些研究領域還有待挖掘,如信息構建與信息安全、信息構建與信息自組織、基于網格的信息構建、信息構建與信息自組織、信息構建與信息抽取等。另外,隊應用研究不應局限于網站建設、圖書館等領域,還可拓展到政府信息資源管理與建設、企業信息資源管理與建設、網站信息構建的經濟問題、基于信息構建的數字圖書館建設、高校信息資源的信息構建等。
5.2 確立IA定期會議制度
在IA會議方面,國外已形成定期召開LA會議的制度體系,而國內目前共召開了三次有關認的會議,尚未形成體系。定期召開IA會議可將存在爭議的研究論題提上日程,并可以通過會議確定我國信息構建研究的發展方向,同時為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搭建平臺,便于知識交流。
5.3 開展IA教育及IA教育研究
Wurman曾預測信息建筑師(irfformation architect)將成為2l世紀專業化職業,在某些國家信息建筑師已成為熱門職業無疑印證了這一預言。美國和加拿大一些高校針對這一現象開設了相關課程以加強此方面的教育;但國內目前尚未開設IA方面的培訓和課程,對IA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僅限于對國外LA教育的介紹。信息建筑師需要通過培訓掌握必要的專業技能和理論,才能更好地實現信息構建的目標。開展信息構建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國信息建筑師的分析、設計、組織和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進行信息處理。IA教育研究以IA教育為研究對象,為IA教育提供指導,保障IA教育與信息建筑師職業要求相一致。
5.4 倡導IA學者多語種學習,多途徑獲取文獻資源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國信息構建研究者需要加強其他語種學習,掌握多種語言便于學者更好地跟蹤國際信息構建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有利于學者對外文文獻的援引與利用,便于將國內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提升我國IA研究的品質及國際學術聲譽。對于獲取IA研究信息,應從多種途徑實現,充分利用已有的國內外研究成果資源,如國內外研究報告、會議文集、網絡資源等。
關鍵詞:復旦大學圖書館;新型服務理念;圖書館工作;交流學習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受益于“CALIS三期訪問館員計劃”到復旦大學圖書館進行了8周的學習和交流,主要從信息素養教育、學科化服務和與數字圖書館相關技術應用三個方面深入了解復旦大學圖書館為全校教學科研和讀者服務精細化及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的情況。學習和交流中得到了館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全館同仁的熱情幫助和指導,對復旦大學圖書館同行銳意創新、勇于實踐、深度融入教學科研、講求服務細節和質量,并以信息技術手段全面提升服務等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象;對我們這些各方面條件都很一般的及不發達的西部高校圖書館的圖書館員來說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增長見識和開闊眼界的機遇,回來兩年有余,但在復旦大學圖書館學習和交流的場景歷歷在目,總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學習交流經驗寫出來,以饗圖書館各位同仁。
一、學習和交流的內容
(一)在圖書館數字化部,主要了解和學習了以下內容
1、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了解Aleph500的運行平臺、業務和功能模塊、索引和檢索性能、系統維護和功能擴展以及流通創新服務功能介紹。
2、數字化制作:了解復旦大學圖書館為全校根據教學大綱而提供的教學參考書數字化加工情況和服務介紹。
3、基于用戶信息行為的圖書館知識與服務創新研究:主要了解基于中國期刊網訪問日志數據挖掘和復旦大學圖書館圖書采購決策的應用研究問題。
4、數字化部總體情況介紹和系統監控平臺:從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運行和日常維護情況,圖書館主機房改造,服務器運行和維護,網絡環境,監控平臺的現狀、監控的內容、對象、自動報警和功能需求等方面了解系統與數字化部的整體工作情況。
5、CALIS三期高校教學參考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和e-learning平臺的項目簡介、開發思路、建設內容和服務目標的開況介紹。
6、復旦大學圖書館網絡概況:了解復旦大學圖書館網絡運行現狀和改進措施、核心交換升級方案、本館內部網絡架構和網絡安全問題以及IT保修維護平臺。
7、重點推進的移動圖書館和RFID的實施情況:了解復旦大學圖書館與書生聯合打造的數字移動圖書館的運行和實際功能演示;重點了解RFID技術在圖書館的實施情況并參加了RFID技術培訓。
(二)在參考咨詢部,主要了解和學習了以下內容
1、參考咨詢部整體工作介紹:詳細了解復旦大學圖書館參考咨詢部的工作內容和內部工作網站以及圖書館館員學習交流網站平臺。
2、學科服務:詳細了解了復旦大學圖書館文科、理科、醫科和數學學科服務工作的開展情況,并重點了解圖書館參與CALIS三期學科信息推送服務項目的開展情況、圖書館進行文科/理科學科地位分析相關研究的情況,以及復旦大學圖書館LibGuides軟件的運用。
3、咨詢服務:全面了解復旦大學圖書館各種咨詢服務方式,包括電話、郵件、QQ/MSN、BBS、留言簿等,在值班老師的帶領下在咨詢臺親身體驗現場值班;并了解了咨詢管理系統。
4、宣傳推廣活動:了解圖書館歷年開展宣傳推廣活動的情況,并重點了解和參與本年度的活動安排;積極參加宣傳推廣活動期間的各項活動。
5、信息素養教育:了解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組織和開展形式,包括日常培訓、預約培訓、新生教育以及嵌入式教學等,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結合我館實際,選擇性的參加了多場培訓。
6、電子資源管理和服務:了解電子資源評估及管理的具體做法。
(三)參加培訓活動
在學習期間,恰逢復旦大學圖書館一年一度的“4.23”圖書館讀書宣傳月宣傳推廣活動,選擇性的參加了參考咨詢部負責組織的諸如論文寫作與開題前的文獻調研概述、認識與使用個人文獻管理軟件(NoteExpress)、快樂寫作與投稿(ISI Web of Knowledge新平臺的有效利用)、利用ScienceDirect獲取前沿學術信息及Elsevier期刊投稿等培訓。并對由數字化部負責實施的復旦大學圖書館重點工作項目RFID技術給予了極大的熱情和關注,仔細了解了RFID在復旦大學圖書館的前期調研情況,參加了江灣圖書館的RFID培訓活動;在圖書館的支持下,到上海圖書館和華東理工大學圖書館實地查看和了解RFID技術的應用和運行狀況;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使得對新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驗。
三、學習和交流體會
(一)服務工作無處不在
復旦大學圖書館服務工作隨處可見,圖書館針對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給予不同的服務方式。不論從簡單的圖書館傳統服務、讀者自助服務到知識服務,還是根據讀者要求提供傳統的信息參考咨詢服務到幫助讀者排除諸如疑難問題的解決、情報的提供、學科動態、學術活動的跟蹤服務、文獻提供、學術評估等提供較深層次的咨詢服務;或以讀者需求為目標,解決讀者個性化的深層次問題的知識增值服務,例如為研究生和科研教師提供科研方案決策以及富有價值的信息產品,進行知識創新和增值服務。這種由淺到深的服務策略,給復旦大學的教學科研和學習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人力資源,來提高效率。
(二)學科化服務深入細致
復旦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設有文科、理科、醫科和數學四位學科館員/學科聯絡員,學科館員的職責是在加強與各院系的聯系和溝通,幫助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的同時,讓圖書館及時了解院系的需求。復旦大學圖書館的學科化服務是以信息通報、專場培訓、專業課程講座、單獨咨詢和預約現場服務等服務形式,通過信息溝通、院系培訓、資源建設、教學支撐、科研支撐、嵌入式教學和課題跟蹤等服務方式和手段對全校的教學、科研和學生學習的給力支持。每位學科館員負責為對口院系的師生服務,尤其對院系的研究者提供按照學科組織的電子資源、印本資源、咨詢服務等項目的詳盡信息。學科館員由較強專業背景的高學歷或副高職稱以上的專業館員來擔當,要求負責某學科的資源調查,并對該學科的研究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正確地揭示和描述;幫助院系確定和使用本館資源,或者為課程、學期論文、碩博論文和其他科研項目設計研究方案,不僅為學生提供幫助,也為教授和其他教職人員提供幫助。
(三)嵌入式教學創新意
嵌入式教學,就是圍繞某學院課程教學與學習而提供的特色服務。復旦大學圖書館的嵌入式教學包括教學準備服務、教學參考資料的保留和獲取、全文鏈接的提供等服務;也包括針對某位教授或副教授的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全程跟蹤服務,這種嵌入式教學方式使得學科館員與教授或副教授密切溝通、通力合作,把信息資源、技術和個人智力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和授課教師一起,在課程設計、學科發展、課程規劃及學習資源提供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信息支持和知識服務。據復旦大學圖書館參考咨詢部的學科館員介紹,在課程中間,教授們會邀請學科館員給本班學員教授諸如館藏資源的搜索與使用、文獻資源的查找、教本科生如何寫作相關論文、研究生開題前的文獻調研等內容;這時學科館員們就會按要求制作PPT,詳盡介紹各種資源和文獻的利用和獲取以及相關的問題,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影響和易懂的感受。隨著一次次嵌入式教學的成功,教授和學生們都非常喜歡和樂于接受這種活動方式。
(四)推廣宣傳活動顯活力
在館領導的支持和全館工作人員通力合作下,每年的4月中旬或下旬開展近一個月的圖書館服務宣傳推廣活動。迄今為止,復旦大學圖書館已連續開展了5屆此項活動,每年在宣傳推廣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會推陳出新,并使此項活動在開展中逐步完善和改進,成為圖書館與讀者溝通的一個平臺和橋梁,提高了圖書館的對外影響力。在宣傳推廣中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進行活動宣傳,包括比較成功的校內媒體宣傳及新浪微博訪談,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充分發揮讀者的輔助作用,在活動中發揮集體才智,利用多方優勢;信息素養系列講座繼續推行,吸引更多的讀者群體參與;與學校相關部處和院系進行合作,提升活動效果,擴大圖書館影響;讀者調查采用商用網站的探索比較成功,在調查方便性、結果分析可靠性方面均有所保證;邀請名家開設世界讀書日系列講座,廣受歡迎;作為校內文化中心,圖書館可繼續探索,起到應有的作用。
(五)參考咨詢服務永不懈
復旦大學圖書館利用各種咨詢方式和手段來開展參考咨詢服務活動,是國內一流先進圖書館在傳統讀者服務和咨詢服務在目前技術環境和人文環境下的完美結合,體現和代表了國內一流先進圖書館緊跟國外圖書館發展痕跡、引領國內其他圖書館的風向標。復旦大學圖書館利用包括現場咨詢臺、電話、郵件、QQ/MSN、BBS、留言簿和復旦圖書館官方微博等各種咨詢形式來答惑解疑;在首問責任制的復合式參考咨詢方式下使校內外讀者的各種疑難問題在這里都能得到滿意的答復。
(六)科研項目合作和團隊協作有魅力
學習和交流期間,給人感覺最深的是復旦大學圖書館館員濃郁的科學研究和團隊協作。不論在數字化部,還是在參考咨詢部都能看到和體會到館員們對科研的執著和科研團隊的凝聚力,在圖書館的牽引下參與到許多科研項目和預研項目中,完成復旦大學自然科學論文產出統計分析報告、復旦大學圖書館開展復旦大學文/理科學地位分析研究情況介紹、CALIS教學參考管理服務平臺等許多CALIS三期預研項目等;選定如乙肝治療性疫苗研究(項目金額2000萬元)的跟蹤咨詢研究預研報告等學校重大項目進行高端課題咨詢試點研究;與學校發展規劃處等部門通力合作共同申報科研課題等。
(七)信息技術手段全面提升服務
在復旦大學圖書館里你也可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從不斷改進和優化的自助式服務、便捷的圖書館無線和有線網絡覆蓋、圖書館采訪決策輔助支持系統、信息監控平臺、電子資源利用統計平臺、信息化校園環境下的網絡教學資源和數字資源整合探索、移動圖書館和RFID技術等信息技術服務手段來全面強化和提升圖書館對教學科研和學生學習服務的支持和能動作用,也能體會到在復旦大學圖書館可持續的穩定發展和為了追求自身的不斷完善所體現出的變革和創新的內在要求。
一、上海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有多遠
科創中心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識、人力、文化、體制等創新要素驅動發展,對其它區域具有明顯的集聚與輻射作用。科創中心具有創新精神突出、創新要素聚集、創新成果豐富、創新產業發達和創新環境優越等特征。具體地說,全球科創中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持續地產生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響的原創技術。二是持續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潮流。三是每若干年就要產生一家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是顛覆性影響的企業。四是原創思想的發源地和匯聚地。由于經濟基礎不同,歷史文化各異,以及評判標準不同,科技創新中心有不同發展模式。依據規模和地位不同,科創中心可分為世界級科創中心城市(如倫敦、紐約、巴黎)、區域科創中心城市(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墨爾本)和非中心科創城市群(日本關西創新城市群);依據主導產業不同,科創中心可為高技術制造創新中心城市(美國硅谷、波士頓-128號公路地區)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創新中心城市(美國西雅圖、日本大阪);依據文化背景不同,可以分為單元文化下的創新型城市(日本東京)和多元文化下的創新型城市(新加坡、香港)等。2012年12月Startup Genome公司調查全球5萬家創新公司,從公司生產、資金、企業表現、創辦人態度、技術發展趨勢、后援網絡、人才等元素,找出全球最熱門的新創公司群聚的20個城市,分別是硅谷 、特拉維夫、洛杉磯、西雅圖、紐約、波士頓、倫敦、多倫多、溫哥華、芝加哥、巴黎、雪梨(澳洲)、圣保羅、莫斯科、柏林、滑鐵盧(加拿大)、新加坡、墨爾本、班加羅爾(印度)、圣地牙哥(智利)。
上海要建科創中心,而且是國際領先、有全球影響的,任務將是非常艱巨的。與世界科創中心相比上海差距主要有:一是缺乏世界一流的科創企業;二是缺乏以人才為核心的科研經費投入機制,難以吸引國際一流人才;三是缺乏世界一流的國立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四是缺乏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方向的能力;五是缺乏持續不斷產生重大科學發現和變革性技術成果的能力;六是缺乏學術傳承和有效的產學研結合機制。
二、上海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路徑探討
路徑之一,調整發展指導思想。上海正在做面向未來30年的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和新一輪城市規劃的編制,應把科創中心作為一個重要的功能定位,和“四個中心”建設并行。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都是產業中心。從城市發展趨勢看,從“產業中心”必然走向“產業中心+創新中心”。上海要調整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更加突出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政府職責是制定政策、改革體制、增加投入、完善法治、培育資本市場。政府要從抓大項目轉向抓科技公共服務,從重項目審批轉向重市場培育;從重研發投入轉向重政府采購,加快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由重前期立項轉向重全過程管理,提高科技管理公正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由重經費分配轉向重使用績效,努力提高科技經費使用績效。上海市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例并不低,但帶動社會投入不夠。2012年上海市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達到5.9%,北京市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為4.2%,而北京全社會科技支出量遠超上海。2012年國家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為4.4%。同時,要防止把科創中心建設當成是“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速度工程,當成是重大工程與項目的疊加;防止在體制機制未有根本性變革的情況下,傳統的分錢分物的模式再度重演;防止把科創中心建設理解為是要在與兄弟省市爭資源搶項目中勝出一籌的招商引資大戰;防止在風起云涌的創客中心建設成為房地產商、資本玩家的概念資源;防止政府忽視對存量資源的結構改造而一味上新的項目。
路徑之二,創新科研體制,提高科研投入效率。深圳過去數十年,在一個建市之初只有兩個工程師的城市實現了高科技產業的整體躍進,誕生了華為、騰訊、中興、邁瑞、比亞迪等一大批蜚聲中外的明星企業,PCT國際專利數量連續9年居國內城市之首。過去幾十年,中國創新的制度設計基本上采用了“成果轉化”的路徑模式,深圳依靠“需求拉動”的模式,創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在人們推崇深圳模式時候,深圳開始了新一輪的探索:布局源頭創新,實現“需求拉動”和“成果轉化”并舉的雙引擎創新驅動戰略。利用“民辦非企”的公益性組織作為源頭創新的組織實施主體,選擇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針對性的布局,很快形成了一批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的新型科研機構。如華大基因研究院、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國創新能源研究院以及大疆科技、超多維等公司等,并在短短幾年內迸發出巨大能量的典型。2007年華大基因研究院在深圳成立,現在已成為全球生命科技領域具備引領作用的科研機構,連驕狂的美國人也關注著華大的一舉一動;華大基因是基因測序能力和基因組學研究全球最強的科研機構。2010年成立的光啟研究院,已在超材料領域,掌握全球的85%基礎核心專利。光啟團隊在4年時間內,在國家重大工程中實現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創新成果,他們在空間科技、光子技術領域的顛覆式創新開啟了全新的產業空間。華大、光啟的快速發展得到深圳市政府的高強度投入。這種投入在深圳政府內部也出現過很多議論,政府對華大、光啟的支持方式是“養事不養人”,而養事的方式也是競爭性項目申報,拿的錢多說明事情做得有成效。民辦科研機構經過一段時間孵化后,市場回報將成為科研投入的主要來源,而傳統科研機構會一輩子由政府養著。對民辦源頭創新機構的資助關鍵在于以下三點:第一,團隊從事的領域是不是國家創新的戰略制高點,是否能夠拉動起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二,團隊是否用正確的方式高效率工作;第三,團隊自身是否具備國際一流團隊的能力。民辦科研“養事不養人”。民辦科研機構自主經營,科研規劃尊重市場規律和科研規律,不用看政府臉色;員工全員聘用,優勝劣汰,不沉淀庸員;立足于把產品做出來、賣出去是其基本生存之道,不搞論文導向,形式主義。
路徑之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職責,防止創新主體錯位。企業的職責是研發技術、創新產品,特別是注重原創性產品開發。目前,一方面是企業重視研發不夠,上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非常弱。另一方面,大學和科研院所里,大量人員不在做基礎研究,而在做一些橫向研究,做企業應該做的事,或者只能產生大量的論文和論證會。綜合性大學職責是基礎研究,生產知識、傳播知識、培養創新人才。上海綜合性大學辦了過多的校辦企業。一流教授不上課,忙于做課題,培養的學生找工作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創新創業能力。全國只有深圳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于企業。上海本土企業沒有成為研發投入主體。2013年上海市開展R&D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61個,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7%。R&D經費528.3億元,其中國企35.48億,占6.7%;有限責任公司86.77億,占16.4%;股份公司73.5億,占13.9%,港、澳、臺企業48.94億元,占9.3%;外資企業232.66億,占44%。 2014年華為銷售收入2882億,凈利潤279億元。研發投入408億元,占2014年銷售收入的14.2%。過去十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超1900億元人民幣。2014年華為以3442件的申請數超越日本松下公司,又一次成為全球申請專利最多的公司。 華為一年的研發經費超過上海國資委系統數十家企業的總和。華為的專利申請數超過上海所有高校和科研單位。同時,要防止企業創新功能錯位。上海規模以上企業發表的科研論文中,80%來自本地企業研發機構,外資企業只占20%,科研實力強勁的跨國公司在滬研發中心更是鳳毛麟角。科學論文,是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教授研究員們的分內事。為什么上海企業搞科技創新,也在不斷發論文,因為企業拿的不少是政府科研項目和資金,坐在工廠里絞盡腦汁“搞創新”,申請項目。最終,企業論文一厚摞、專利申請一大堆,項目驗收通過后,文章束之高閣,專利在市場上無人問津。上海缺少像華為、中興這樣的科技民營企業。
路徑之四,上海應繼續開放,歡迎更多跨國公司的研發總部進入上海。截至2014年6月,跨國公司在滬設立研發中心375家,占全國約1/4,其中來自世界500強企業的研發中心占比達全國1/3左右,上述兩比例在全國最高。上海應建全球研發總部,吸引更多的境外資本在上海投資研發。將跨國公司的研發納入城市創新體系中。美國有大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歐盟有大型光伏實驗室,2013年10月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腦科學計劃在瑞士洛桑啟動。該項目由來自全球135個人腦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共同進行,并得到了歐盟12億歐元預算的資助。上海也應有這類開放型技術研發平臺。如果在申城涌現出幾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研發中心,那么“全球科創中心”就有實實在在的支撐點。建議高校和企業建立更多的聯合實驗室。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產品平臺,吸引全球企業在上海他們的最新產品。紐約是國際上經濟最開放的城市之一,美國2013年通過的《外國投資與國家安全法案》規定,外國資本可以像美國本國資本一樣自由進入投資領域,但針對通信、交通運輸、金融及國防工業等領域,有一定限制。上海在鼓勵外商投資同時,對威脅到滬上本土科技產業發展的外資企業要進行特定階段、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的限制,為本土科技企業技術進步提供必要的保護。
路徑之五,切實解決中小企業和社會資本的創新創業環境短板。上海本土企業創新薄弱,尤其是“草根”的創新。2009年紐約科技企業24163個,上海2109個。 上海要扭轉科技企業以外資為主導的局面,從體制、機制上加大對本土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從人才供給、專利申請、技術創新等方面給予本土科技企業更多政策優惠,幫助企業樹立自主品牌、深入開展自主研發,打造本土科技品牌。深圳已是國際公認的創客中心。“創客”一詞,是“長尾理論”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2012年出版著作《創客:新工業革命》中創造的英文單詞“Maker”,意指出于興趣愛好,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產品的人。創客是以用戶創新為核心理念,是創新2.0模式在設計制造領域的典型表現。深圳每年要舉辦全球性創客大會,創客之所以聚集在深圳,除了強大的硬件產業鏈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的需求以外,更因為包括深圳對創新的保護以及深圳年輕人口結構和創新文化組成的生態系統,已經將創新的成本拉得極低。指出,全民創新,萬眾創業,深圳能不能起一個表率作用。2015年1月,來到深圳的第一站,就造訪“柴火創客空間”,柴火創客空間發起人潘昊,同時也掌管著全球第三大開源硬件制造企業(深圳矽遞科技有限公司)。過去幾年,這家創辦于2008年的深圳公司已經服務了全球約200萬創客,其中95%的客戶來自國外。
路徑之六,必須在人才、企業、市場、開放、平臺等方面進行改革試點,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新的動力、活力和合力。關鍵是要讓創新人才在上海快樂生活,快意創業。進一步提高人才的國際化水平和程度,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應拿出更多的崗位,全球招聘國際一流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在國外科研經費60%-70%都是用在人身上的,所以大家覺得做教授不僅是光榮的職業,收入也是非常高的,這樣才能真正鼓勵科技創新。上海應將陸家嘴金融區實行的人才所得稅減免政策推廣到科技創新領域。對認定的國際性高科技人才,所得稅就是應該大幅度減免,對去臨港工作的人才引入政策應更為精準化。政府對創新人才要提供必要住房保障,提供更多的人才公寓和住房補貼,切實解決創新人員的后顧之憂。上海過高的生活成本對上海科技創新人員帶來巨大壓力。相比之下,印度吸引了大量歐美非常有才華的印度人,不是57歲的人,而是27、37、47的人。因為印度有一個吸引他們同胞的計劃,即使以前沒有印度國籍,但只要父母曾經是印度人就可享受,比如不用簽證可以回印度,可以成立公司,可以進行任何經濟運作。子女上學有大量英語學校。而上海去一家國際學校讀書非常貴,很多在歐美工作的中國人希望回國,子女讀書成為最大問題。上海要借助自貿區文化開放的機遇,積極擴大義務教育國際化辦學規模,降低辦學成本。上海基礎教育有良好的基礎,近年來上海學生在PISA考試中屢獲佳績,上海已有吸引國際學校辦學的教育基礎和市場前景。上海城市老齡化程度是全國最高的,這對科創中心建設是非常不利的。
路徑之七,上海要切實解決創新企業融資難問題。近年來上海新募集的資金額度全國最高,但在風險投資支持的企業數量、資金額度等方面均少于北京。中關村的成功,一部分原因是與硅谷的人脈無縫連接。上海也必須與本行業世界最高端的地區創建快速鏈接。積極發展政府或國有資本參股、外資或民資控股、市場運作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基金管理公司導演,政府的資金要投基金的基金。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營造環境,讓好的創業能夠與好的資本結合起來,讓有錢的人愿意投資,讓優秀的人愿意來管理風險投資。政府支持而不控制,引導而不干涉。上海現有的國有風司應改造為投資管理公司,定位于風險投資者(LP),履行出資人的職責,而非風險管理運作者(GP)。然后組建與市場接軌的項目管理公司,按照“分散風險、專家管理、規范運作”要求,選聘優秀的風投人才來運作項目。
[關鍵詞] 開放獲取 開放存儲 作者付費模式 商業出版模式 學會出版模式
1 引 言
以電子計算機和數字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當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空前,深度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我們正在見證科學史學家庫恩(Thomas Kuhn)所述的“范式轉變”(paradigm shift)――科技革命帶來思考模式的根本變化[1]。
萬維網的出現和發展,使信息傳遞與交流更加快速簡便,形成信息全球整合的格局;它的創立者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說:“已有的學術交流和期刊出版體系受到了挑戰”,“對于學術期刊出版模式,互聯網革命將產生更為深遠和突破性(disruptive)的影響”[2]。
回顧過去的20年,學術傳播模式出現了許多變化。 1991年出現了新型電子期刊預印本文獻庫arXiv,形成學術圈內論文“自我公布存檔(self-archiving)”的新型傳播模式,迄今不斷擴展壯大[3];20世紀90年代中期,網上文獻檢索已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并廣泛應用;到2006年,70%的學術期刊(包括紙質-電子期刊)已能網上獲取[3]。隨著萬維網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學術交流的新模式[4] ,特別是互動性強的學術性社交網站。 電子期刊的推廣使得學術期刊有可能通過網上免費獲取,同時也因為營利性學術期刊價格高昂,出現了讀者免費的開放獲取期刊[5];另一方面,商業出版機構也積極推行期刊數字化,建立了電子期刊的“網上站點特許使用(site license)”,以代替紙質期刊的訂閱收藏模式[6]。
然而,上述這些只是“漸進式(incremental)”的變化,并不是人們預期的:新技術手段將帶來生產經營模式的“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7]。20年來,學術期刊商業性出版體系運作穩定,許多大型出版集團兼并擴充,所出版的期刊在學術界仍占重要地位;特別是每當圖書館與大出版商談判期刊使用合約期間,更出現氣意見紛紜的局面[8]。于是有人提出疑問:為什么學術期刊商業出版機構迄今尚未解體(disrupted)?。這一問題引起了廣泛討論[9]。
電子期刊發展早期,就有學者提出“顛覆性(subversive)”建議:號召專業學者采用簡單的新型電子期刊模式來“顛覆”傳統期刊模式[10];隨后又有百萬學者簽名、拒絕向傳統期刊投稿的“抵制(boycott)”運動[11]。近年來,“開放存取(OA)”運動推動者日益強調“強制措施(mandate)”,從行政命令上升到游說國會立法[12]。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不提倡“對抗爭議”、促進科研成果有效公眾獲取(public access)的政府部門征求意見的圓桌會議[13]。
9年來,OA運動推行學術期刊的“金色”和“綠色”模式[5],在實踐中爭議不斷[14]。2010年,作為“開放存取運動”最早的電子文獻庫arXiv,開始向讀者收費[15],不得不采取某種“收費獲取(toll access)”模式。另一方面,現今大型傳統出版機構旗下的學術期刊,除了基本的“收費獲取”模式以外,還添加了“開放”與“收費”混合的所謂“混雜獲取(hybrid access)”模式[16],最近又紛紛出版“輕度同行評議(light peer-review)”的“開放獲取”期刊[17]。
有關OA的情緒化爭議[18],近年來在歐洲已有所緩和[19],并且著重于OA模式實踐結果的調查研究,例如歐盟支持的SOAP(開放獲取出版研究)計劃[16]。有關期刊付費方式的爭議,將隨著期刊模式適應科技發展提出的要求而逐漸淡化。
上述發達國家OA運動的各種宣傳內容,包括推行“OA期刊”、“自我存儲”、“強制執行”等等,也成為發展中國家期刊發展的討論話題和某種程度的仿效對象。
1995年電子期刊開始在發達國家的圖書館大量收藏[3],發展到現今絕大部分學術期刊已能網上獲取[13]。當前需要面對學術論文日益增多、電子期刊網絡化更加深入發展所產生的諸多問題。例如,文獻更有效的“倉儲(repository)”問題[13];特別是如何確立學術論文交流的標準“倉儲記錄文本VoR(version of record)”、更完善的文獻“相互參照檢索(cross-reference)”系統以及如何建立期刊“半永久性獲取(perpetual access)”全球網絡等。
本文通過歷史事實和統計數據,初步探討紙質期刊向電子期刊轉變過程中,OA運動產生的背景和引起的各種爭議,并指出社會因素對于學術期刊發展模式的影響。
2 圖書館、學者與出版界之間的互動
2.1 在十字路口
2.1.1 “期刊危機” 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術期刊的價格急劇增長(見圖1a)[20],遠遠超過物價指數和圖書館經費的增加;學術期刊的館藏數量,難以跟上世界學術期刊總量增長的趨勢(圖1b)。特別是商業出版機構的STM(科學技術醫學類)期刊的價格,更是數倍于其他期刊[21];圖書館在掙扎中維持所需訂購的學術期刊,占用了圖書館物料經費的其他份額(見圖2)[20],也表現在單本著作的購置量減少。
按照美國ARL的統計資料[22],1985-1999年間期刊經費增加270%,而期刊采購量減少6%;部分的單本著作經費挪用于采購期刊,使得單本著作采購量減少26%。在這15年間,期刊每年平均增長9.0%,而單本著作年增長3.9%。
為了應對“期刊經費危機”,ARL于1989年指定完成了兩份咨詢報告[21]。其中一份報告指出:1973-1987年間,四個最大的出版商的期刊每頁平均價格與成本之間的差距逐年遞增2.6%-6.7%,以此估算出1987年期刊的利潤率高達成本的40%以上;報告中建議引入更多的競爭機制,創辦不受出版商控制的期刊,對期刊訂購合約作競爭性出價[21]。另一份報告比較激進,在列舉了圖書館經費危機的重要數據后,號召由學者自行出版期刊以取代出版商;加強宣傳,由現有學會、大學等非營利機構來出版研究成果,替代傳統的商業出版期刊[20]。
1996年,在一次ARL的會議上,有人提出由100家成員圖書館各提供1萬美元,用這100萬美元便可創辦10個新的電子期刊,與現有昂貴的商業出版STM類期刊相競爭。在此期間ARL向各有關方面積極宣傳游說,包括大學的管理層、圖書館、學會、大學出版社等有關人員。隨后于1997年創立了“學術出版與學術界資源聯盟(SPARC)”[21]。
當時SPARC的使命是起“催化劑”作用,促進學術期刊市場的競爭機制。通過成員圖書館年度期刊采購計劃,支持一些高質量的平價期刊。并且認為,最有效的策略是提供資金籌建學術界自辦的高質量平價期刊,針對出版商的高價期刊做一對一的競爭。當時創立了11部新的平價期刊[23];例如,SPARC支持創辦的Organic Letters(有機快報),是針對出版界已成名的期刊Tetrahedron Letters(四面體快報),定價為后者的1/4;到2002年,影響因子超過了后者[21]。
SPARC還支持了非營利機構創建電子期刊集成文庫,特別是BioOne(生物學綜合文庫)的建立[24]。BioOne誕生的基礎,是美國生物科學協會(AIBS)的69個學會出版的70余種期刊,其中有許多是學科的領頭期刊。在SPARC、美國泛西部圖書館聯盟和堪薩斯大學的支持下,創立了整合型生物學期刊文獻庫BioOne;后者通過互聯網提供平價的、高水平的、超鏈接的論文全文信息庫[25]。隨后繼續穩步發展,到2007年收錄整合的期刊擴充為兩部分:文獻庫BioOne 1包括87種涵蓋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的“必要收藏”期刊,其中84%的期刊列入IS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論文排行;文獻庫BioOne 2 包括61種較新期刊,其中許多是國際性的[26]。
SPARC創辦初期頗有成效的工作,對于支持非營利性出版機構的發展、對抗商業出版機構的高價期刊,是很好的經驗。
2.1.2 顛覆性建議 20世紀90年代萬維網興起,大量電子期刊出現在網上,圖書館界期望新興的電子期刊模式能夠疏解期刊危機。當時ARL出版了《學術期刊在十字路口(at the cross road關鍵時刻的抉擇)》的報告[10]。這是1994年互聯網上一份電子郵件形式進行討論的記錄,主題是一位認知學教授哈納德(Stevan Harnad)提出的“出版電子期刊的顛覆性(subversive)建議”;他以當時異軍突起的電子期刊預印本文庫arXiv作為范本,號召學者將自己的原創性預印本,通過簡單的互聯網服務器“自我公布存檔(self-archiving)”,使全球學者能夠在網上自由獲取進行學術交流,成為開放存取模式的先例。
哈納德認為[10],這種“學術圈內部(esoteric)”的非營利期刊,免去了傳統期刊的編輯發行程序而顯著降低成本;“紙質期刊出版者將在學術群體的合作下進行自身改組,并按照電子期刊的低廉價格(每頁成本估計小于紙質期刊成本的25%)”,否則只能“眼看學術群體繁衍出新一代的純電子期刊”。新型期刊的經費“來自預付津貼(作者每頁付費、學會會費、大學出版經費、政府的出版津貼)”,而不是來自讀者。
討論中,美國化學學會的代表介紹了學會期刊的首印成本(即純電子期刊成本)占總成本的84.3%;也就是說,以數字化信息系統為基礎編輯出版的紙質期刊首印成本,與相應的電子期刊相差不大。期刊成本構成中最大項目是計算機數字化資源處理系統的相關費用(43.4%),其中并未包括美國化學學會許諾的期刊半永久性儲存所需的費用[27]。
這表明了:上述簡單的“學術圈內部(esoteric)”的期刊成本構成,與規模化的傳統期刊截然不同;同時,傳統的大型期刊正在向電子期刊過渡,并且充分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來改進期刊的編輯、出版、發行過程。
1991年草根建立的arXiv,到1995年已發展成每天流量60 000次的開放存取文獻庫,并且擁有35 000個用戶、涉及70個國家,同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支助[3]。1996年arXiv創辦者發表的論文“學術地球村中的勝者與負者”[28],代表了當時提倡電子期刊模式取代傳統期刊模式的思潮。
2.2 歐登堡漫長的影子下
2.2.1 不同學科的預印本交流 然而,在高能物理學界卓有成效的arXiv模式[3],不一定適合于其他學科領域。表1是不同學科的學者使用arXiv模式情況的調查結果[29];有的學科不采用這種交流模式,主要原
因是該學科的期刊不接受發表過預印本的稿件。學者克林(Rob Kling)認為,推廣電子期刊應考慮到“社會因素對于信息交流技術的影響(social shaping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30];他指出各門學科有著不同特點,并且學術論文必須可信(trust),要有經過同行評議的公信力。“高能物理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者樂于迅速廣泛交流他們的工作報告預印本,而化學家、分子生物學家、心理學家主要閱讀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論文”[30]。
1999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諾貝爾獎獲得者華默斯(Harold Varmus)曾打算推廣arXiv模式到生物醫學界,建立全國性開放獲取的生物醫學電子文獻庫E-Biomed。然而,經過一年的廣泛征求意見和討論,最后采取一種折衷方式:該電子期刊文獻庫收錄同行評議和編輯出版的期刊與論文,允許所收錄的傳統期刊在出版后延遲若干時間在網上公開,并且不包括自存檔預印本,改名為PubMed Central(公共醫學文獻中心),形成美國NIH支持的、網上開放獲取的生命科學全文文獻庫[31]。學者克林從“社會因素影響(social shaping)”的角度,分析了上述討論過程中科學家、教授、圖書館員、大學管理層、基金人、政府官員、出版商、大學和學會出版者等各自的行為和互動情況[31],進一步闡明同行評議和學術可信對于生命科學論文期刊的重要作用。
2.2.2 開放存取運動 1999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Santa Fe召開的會議上[32],提出以元數據(metadata)為基礎的文獻編目與存取操作軟件,便于分散的“自存檔”文獻庫之間進行文獻互操作,實現文獻搜索的“無縫(seamless)”鏈接,形成所謂“典藏(repository)”或文獻庫;例如arXiv類型的“專業典藏(subject-based repository) ”和大學文獻的機構典藏(institute repository)。
2001年12月,在慈善基金機構OSI(開放社會研究所)等支持下,開放存取國際研討會召開,起草和發表了“布達佩斯開放存取計劃(BOAI)”,并且進一步推廣元數據存取軟件,規定了通用的“BOAI-元數據收割協議(OAI-PMH)”[5]。這時,電子期刊的推廣與科學知識共享的道德信念匯合,形成宣傳學術期刊“開放存取(OA)”的運動;呼吁向所有網絡使用者免費公開更多科學資源,鼓勵科學家以OA方式出版論文,于2003年發表了“柏林宣言”[33]。2000年華默斯離開NIH后,與合作者籌建開放獲取的PLoS(科學公共圖書館)雜志;次年,他號召科學家“抵制”向傳統期刊投稿,為籌建“開放獲取”期刊而開展廣泛簽名運動。當時有三百萬學者簽名誓言抵制,然而6個月簽名到期后無人付諸行動而一切照舊[11];因為這關系到學者們的工作評價和研究資助體系,學者最終還是抱保守態度。隨后,在OSI和其他基金組織資助下,華默斯和他的合作者于2003年開始建立OA模式的PLoS期刊系列,其宗旨是最終取代傳統的“付費獲取”期刊[34]。2003年,歐洲分子生物學協會(EMBO)召開了主題為“學術期刊在十字路口”的會議,對期刊模式是“革命(revolution)還是進化(evolution)”再次進行討論[35]。
2.2.3 商業出版機構的成長 怎樣會演變成這種局面,還要回溯到學術期刊的起始。加拿大一位史學與文學教授古東(Jean-Claude Guédon)所寫的《歐登堡漫長的影子下》[36]在當時廣為流傳,他指出了學術期刊對于創新科學知識的“社會登記(social registration)作用”,以及“核心”期刊和“科學引文索引”產生的意外影響――使學術期刊的出版事業從紳士俱樂部變為利潤豐厚的大產業。
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的秘書官歐登堡(Henry Oldenburg)創辦了《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用來記錄和傳播自然科學中的創新知識。歐登堡的貢獻,在于創立了一種學術期刊的模式,“使得知識創新權利要求(claims)的確立過程”變得“清晰”和“透明”,避免了在此以前科學家采用晦澀的拉丁文字謎(anagram),來宣布自己對某項新知識的首創[36]。
該期刊創立了一種同行評議的集體抉擇體系,對合格的原創性論文授予正式刊載出版的榮譽,通過期刊發行廣泛傳播,確保該知識創新申明的有效性[36]。于是,形成了這樣的游戲規則:學者通過種種努力獲得的創新知識公之于眾,以換取一種榮譽性的“象征資本(symbolic capital)”[37],后者可轉化為工作職位以及各種有形酬勞,包括贊助。
于是,按照傳統期刊模式,完整的學術論文不同于論文預印本(pre-print):它需要通過同行評議、對論文進行篩選和質量控制、確認所可信(trust),然后歸檔;與此同時,作者論文的原創性貢獻獲得有效認可(validity),從而提高了作者的學術聲譽。
學者作為論文作者,力圖把在威望最高的期刊,形成古東所說的“品牌快速效應(quick-branding)”,以捷徑方式取得附加聲譽。同時,學者又作為期刊讀者,力圖廣泛閱讀最代表性的期刊,盡可能詳細了解知識進展的前沿,特別是仔細審核學者自己與他人研究工作之間的界線。
20世紀50年代以后,科學研究人員和學術論文、期刊的數量指數式急劇增長。圖書館以有限經費最大程度滿足讀者需要,編選了包括各門學科的“核心期刊”,作為重點館藏對象。60年代初出現的“科學引文索引(SCI)”,使“影響因子”直接關聯到期刊的聲譽評價,明確了各圖書館必要購置的各學科“核心期刊”的范圍。基于“SCI影響因子”的核心期刊,因其精英(elite)標簽,獲得附加的期刊聲譽。
早先學術論文的出版,都是由學會等非營利機構主持;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學會等出版機構已日益不能滿足大量論文出版的需要[38]。在此以前出版學術期刊不帶來利潤,并不引起出版商注意。古東指出[36]:隨著一組“核心期刊”的出現――這是各圖書館必要購置的,學術期刊這個過去沒有經濟利益的領域,突然變成一個“非彈性”的市場,可以從中榨取盡可能多的利潤。
70年代起,出版商開始大量介入學術期刊的出版;表2說明這一時期學術期刊商業出版份額的增長情況[39]。到2000年,科學技術醫學類期刊的營業額為78億美元,其中商業出版機構占68%,非營利出版機構占32% [40]。出版商并購擴大,增強競爭實力而進一步排擠較小的出版機構,并且更有能力創辦新期刊,適應新學科分支的要求。于是,期刊出版越來越集中于少數大型出版機構。根據ISI數據庫中7 710種STM期刊的統計結果(1998年),最大的5個出版商出版的期刊數占總額的37%;出版期刊數大于總額1%的16個出版機構,出版了全部期刊的48%,而出版量小于總額1%的出版機構有2 032個[41]。最近一份期刊價格的報告中(2011年)指出:ISI數據庫中將近一半的期刊為 Elsevier、Springer、Wiley-Blackwell、Taylor & Francis和Sage 五大出版商所提供[8]。
2.3 開放存取運動的影響
2.3.1 OA期刊所占份額 隨著OA運動宣導者的積極推動,OA期刊成為當今不可忽視的期刊模式。芬蘭學者對1 837種期刊(2008年)中出現的OA論文進行統計:由出版者網站上自由獲取的論文(包括“純OA”和“混雜型OA”論文),其數量占論文總量的8.5%;另一種通過搜索引擎能夠自由獲取的論文手稿本(包括機構典藏和專業典藏論文),其數量占論文總量的11.9%[42]。
僅由“典藏”機構通過搜索引擎得到的論文(所謂“綠色通道”論文),包括未經同行評議的論文和已的手稿。如果不考慮這部分論文,上述的8.5%份額,與幾種常用期刊指南所載OA論文資料的統計結果相近(2009年OA論文占期刊論文總量的5.9%到7.7%)[43]。不僅是數量問題,期刊的規模化程度對出版效率和期刊質量有顯著影響。根據學者統計(2010年):90%以上的OA出版機構只出版1本期刊;50%以上的OA論文刊載于這種僅出一本的OA期刊上[44]。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對學術出版市場的研究報告(2005年)指出:在科技醫學類期刊22個不同學科中選出2 707種“頂級(top-tier)”期刊,其中895種由學會、大學等非營利性機構出版(占33%),價格為營利性出版期刊的1/3,并且質量高于營利性期刊[45]。這些都是傳統模式的期刊,也是引用率最高、學者閱讀最多的。最近的報告指出(2010年),只有11%的OA論文能夠載入“ISI期刊引用報告(ISI-JCR)”[15]。主要期刊集中于少數大型傳統出版機構的形勢未變。圖3中表明紙質期刊向電子期刊轉變過程中,美國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期刊經費的增長情況[46]。由于主要電子期刊采取“大宗捆綁交易(the big deal)”方式向圖書館提供使用權,單本期刊的價格統計已無實際意義;“捆綁”供應使得單本期刊和每頁論文讀取費用下降[47]。在此期間,期刊的訂購(或付費使用)經費仍保持相同的高增長率(見圖3);隨著電子期刊的普遍采用,期刊經費占用圖書館其他經費的現象減輕,單本著作采購量從逐年負增長轉變為正增長。然而,圖書館經費的增長始終難以跟上需要,圖書期刊經費短缺仍然存在;有人說:當年令人困擾的“期刊危機(serial crisis)”并未化解,目前依然存在“價格承受危機(affordable crisis)”[17]。“歐洲學術出版與研究環境(PEER)”項目的一份學術行為研究報告(2009年)中著重指出:“目前還沒有事實表明圖書館因為OA資料的出現而刪去原有付費訂閱的期刊”[48]。
2.3.2 作者問卷調查 英國CIBER(信息行為與研究評價中心)的學者,從ISI數據庫中隨機選取5 000多名不同國家期刊作者,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如下(2005年)[49]:作者選擇期刊投稿,主要依據期刊的信譽和閱讀量,并且與期刊價格無關;作者并不看重自己論文的版權問題(見圖4)。
無論是期刊作者或讀者,都對付費缺乏興趣,并且認為目前圖書館對期刊經費支付太多,應該由政府部門、社會基金、產業機構等支付期刊費用(見圖5)。 只有40%的學者所根據的研究工作,有外界資助或研究合約。另一方面,有32.3%的學者資助很少(沒有資助的論文多于50%),這關系到期刊“作者付費”模式的推廣。
學者認為OA期刊能夠增加期刊獲取機會,但是對OA期刊的質量持審慎態度(見圖6)。當時的調查顯示:30.3%的學者對OA運動有些了解;但是只有9.7%的學者對于機構典藏有些了解,并且38%的學者表示不會把論文存入機構典藏。OA運動熱心支持者約有8%,特點是年齡較輕,或者與地緣有關(亞、非、東歐)。
最近歐盟委員會資助的SOAP(開放存取出版研究)項目的統計結果(2011年),也得出相同結論[50]:對于38 358名學者的調查發現,89%的學者認為OA對他們的研究領域有益,但是只有8-10%的在OA期刊上。論文很少發表在OA期刊上的原因有:39%的學者提到缺乏作者付費資助,30%的學者談到他們專業領域缺少信譽高的OA期刊。有評論認為這是OA期刊發展的“困境(quandary)”[51]。
3 問題討論
3.1 馬兒可以引到河邊,但不能叫它飲水
3.1.1 “自存檔”模式 2001年,開放社會研究所(OSI) 促進公眾知識獲取的“信息計劃部門(Information Program)”,在布達佩斯主持召開了學術期刊開放存取(OA)會議;與會的各國學者熱烈討論并確定了OA的定義、策略和執行措施,由此得出學術論文(經過同行評議)開放獲取的兩種途徑:1) 在傳統的TA(toll access付費獲取) 期刊上,然后自我存儲在開放獲取的文獻庫(所謂“綠色”道路);2) 在不向讀者收費的新型OA期刊上(所謂“金色”道路)[5]。
早先提出自我存儲“顛覆性”建議的哈納德,是“綠色”道路的主要推動者,他認為:直接運用新型OA期刊替代傳統TA期刊的“金色”道路過分漫長,而推行“綠色”道路可以加速這個轉變過程;如果發表在傳統TA期刊上的論文大部分能夠存儲在開放獲取的文獻庫中,勢必會減少TA期刊訂閱數量,從而達到發展OA期刊和取代傳統期刊的目的[52]。另一方面,例如OASPA(開放獲取學術出版協會)以“金色”模式為主,不討論“綠色”模式,并且不排斥任何出版機構,只要所出版的期刊中有一本純粹OA期刊,都能加入該協會[53]。
古東認為:“綠色”道路帶有某種“狡黠”(subtle)和“迷惑性”。對于傳統期刊,綠色模式既依靠和利用它,隨后又離棄(forget)和企圖取代它[54]。這種“自存檔”是無組織的(anarchic),造成文獻存儲分散、零亂和不完整,不成為獨立期刊模式和文獻主要獲取來源。古東指出:“獲取(access)”不等于“實際獲取能力(accessability)”[54],重要的是“獲取”質量與實際效果。
3.1.2 “強制執行” 根據400多所美國大學有關機構典藏的調查資料(2007年),只有10.8%的學校建立了機構倉儲(見圖7)[55]。
機構典藏的建立和推廣者、美國CNI(網絡信息聯盟)的主管認為:大學機構典藏的任務是管理和傳播大學成員創建的數字化資料,包括組織建立數字化基礎設施,以及存取、傳播和長久儲存這些數字資料[56]。據統計(2007年),37%的機構典藏資料為教師的學術和教學資料,其中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資料僅占13%
(包括論文預印本和后印本、電子期刊、電子書籍),另外24%是所謂“灰色文獻”(工作報告、會議文獻、教學資料等)。此外,還包括41.5%的學生學位論文、13%的電子圖片、4.5%的非學術資料和3.0%的歷史資料[57]。
與1994年哈納德提出“顛覆性”建議時不同,“綠色道路”是將傳統期刊上已發表的、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利用DSpace等軟件“自存檔”于大學多學科數字化文獻庫,實現“無縫”交流。 康奈爾(Cornell)大學的圖書館成員,報告了他們機構典藏的實施情況[58]:2004-2006年間僅存入資料2 646件,在資料庫193個DSpace元數據類別中,有些類別甚至是空的(占29%),或者存入資料很少。對其他7個大學文獻庫的調查也有類似結果。報告中提到:學者對于機構典藏缺少認識和缺乏動力,并且認為利用個人網站或者專業文獻庫更能突顯學科的特點。于是有人指出,“馬兒可以引到河邊,但不能叫它飲水”[59]。然而哈納德認為,康奈爾大學機構典藏實行效果不夠理想,主要是沒有實行“強制執行(mandate)”措施,并且強調機構典藏的主要任務就是“開放獲取”[60]。
所謂“強制執行”,是用來鞏固學者本身已有的、改進論文獲取與引用的傾向,不是強迫他們去做所不愿做的事。惠康基金(Wellcome Trust) 對于所資助的研究結果,在時未執行倉儲規定時,“試圖說服(persuade)作者而不是去懲罰他們[51]”。學者最關心的,是把自己在聲譽高的期刊上,不會輕易嘗試新的模式[61]。
3.2 陪審團尚在討論
3.2.1 開放獲取與影響因子 一般印象是:網上免費獲取的論文閱讀多些,下載多些,由此得出論文引用也會多些;一些實際的論文引用情況對比,支持了這種觀點[62]。然而,康奈爾大學一位年青學者的工作,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他在相同期刊上隨機選取OA論文,與付費獲取的論文相比較,發現兩者之間引用率差別并不顯著[63]。該作者認為:自行選取OA論文時往往會選質量較高的,而造成引用率提高的假象;論文作者是期刊讀者群中的精英部分,對傳統訂閱期刊沒有獲取障礙,與OA論文的獲取無甚區別,論文引用程度相差不大。
對此,某期刊的編輯在《觀點》欄中提到:“有關OA論文的引用效果,陪審團尚在討論”;“我們迫切需要客觀、量化的事實根據,來證明OA的效果確實像宣告的那樣,而不是來自某種亞宗教信念”[64]。
上述隨機選取OA論文的引用情況研究,被認為觀察的時間段太短;然而繼續觀察說明:在的第12、18、24和36個月得到的引用情況,都未發現兩者有顯著差別[65]。
非OA宣傳者較易接受上述結論;然而將此結論推廣到所有學科,還需要進一步的工作[66]。
3.2.2 不是“免費”獲取 華默斯1999年在NIH創立的PubMed Central,是期刊上公開獲取的文獻庫,沒有涉及“顛覆”傳統期刊模式[31]。2000年他離開NIH后,提出建立PLoS(公共科學圖書館)的構想,號召學者簽署公開聲明,要求出版商在期刊出版6個月后集中存儲于網上公開的文獻庫,并且在6個月到期后對未執行的出版商進行抵制。這一簽名運動未達到預想效果,但是引起政府等科研基金機構的注意和支持,終于在2003年開始出版OA期刊PLoS Biology(生物)[67],次年又出版PLoS Medicine(醫學);其目標是針對最著名的頂級傳統期刊Nature、Science、Cell、NEJM等展開競賽[68]。
OA期刊需要適當的、可持續經營的(sustainable)經費收入方式,以實現市場經濟的良性競爭機制。PLoS開始出版的宣傳材料中,提到“開放(open)獲取”不是“免費(free)獲取”,詳細介紹了OA期刊作者投稿需要交付費用[69]。
如果說傳統期刊存在“讀者獲取”障礙(barrier),那么OA期刊存在“作者投稿”障礙;質量越高的OA期刊,向作者收取的費用越多。在市場規則下,傳統期刊的顧客是讀者,要考慮期刊對讀者是否有用;OA期刊的顧客是作者,要考慮期刊對作者是否有利。這勢必會影響到OA期刊的質量,也是迄今OA期刊發展緩慢的原因。
作者支付OA期刊的“論文加工費”,通常由論文所依據的研究工作的資助者承擔,然而有一部分作者論文對應的工作沒有資助或資助很少[49][70]。另外,通過圖書館支付作者費用,則越多,圖書館費用負擔越重;在沒有OA投稿專項經費時,圖書館可能因經費緊張而取消對作者投稿OA期刊的支持[71]。
PLoS 創刊時論文加工費為1 500美元;有人質疑這不足以支撐最高水平期刊所需的費用:“PLoS將自己定調在期刊市場的精英頂端,僅出版最好的、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這意味著將要剔除90%的來稿和非常高的編輯出版費用”[68];“PLoS的收入估計要比實際需要低4-6倍”[68]。到2006年,期刊經費明顯入不敷出,PLoS的“論文加工費”增加到 2 500美元;當年開始籌建“輕度”同行評議的PLoS One(綜合),大量采納學術界次級論文,來稿剔除率僅30%,而論文加工費為1 350美元,獲取了顯著收益,以貼補PLoS Biology和PLoS Medicine的虧損[72]。PLoS One目前成為出版論文數量最多的“巨型(Mega)”期刊”[73]。
PLoS出版者的論點是:“全球約有150萬篇論文,它們經過分選,發表在大約25 000種期刊上”[73]。PLoS One則面向眾多論文中的“長尾”部分,抓住這部分論文的作者(“顧客”)。目前各出版機構(包括傳統出版商)紛紛出版這種“輕度”同行評議的OA期刊,這是利用OA模式的巨大“商機”[17]。
有記者對PLoS One出版的某些論文取舍不當和編輯草率之處提出詢問,而未獲得答復;該記者對此進行評論分析,并且聯系到PLoS的創刊由來,指出它偏離了原先的主張,現在是“為OA不惜一切(OA at all costs)”[17]。
3.3 提高質量與降低價格
從歷史過程來看,ARL當初成立SPARC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期刊價格增長過快引起圖書館經費短缺問題,當時針對出版商期刊的價格壟斷采取應對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后來SPARC的活動重心轉移到討論期刊“網上獲取(access)”問題,它的論壇成為OA運動代表性宣傳陣地[74],而期刊的“價格承受(affordable)”問題依然存在。“出版商為何迄今尚未解體”引起的熱烈討論,又一次喚起對于期刊“價格承受”問題的注意。
20年來期刊的“開放獲取”經過熱烈爭論和初步實踐,已經引起普遍關注。出版商樂于針對期刊獲取問題進行討論(他們提出學術圈內的學者基本上沒有期刊獲取問題,一般公眾和第三世界的期刊獲取也有針對性解決措施[75]),這就分散了對出版商價格壟斷問題的注意。另一方面,如果不顧及其他,將期刊是否“開放獲取”放在首位,勢必淡化出版商與非營利出版機構的差別[76],其結果是最有實力與出版商相抗衡的學術出版群體得不到有力支持。
圖書館界的感受,則是20年來期刊經費的沉重負擔始終存在。有一位資深的圖書館工作者(她是1989年ARL指定的“期刊經費危機”調查報告的作者[20],曾以《學術期刊在十字路口》為書名熱情洋溢地編輯1994年“顛覆性建議”的討論記錄[10],并且撰文追蹤了20世紀整個90年代電子期刊的逐年發展[77]),在論及當前的熱烈爭論時有些迷茫,像“多色冰激凌”那樣多姿的期刊模式(包括不同情況以及混雜型),似乎各有長短之處[78];然而圖書館員首要的考慮因素,不是某種信念,而是期刊的“質量”與“價格”[79]。這是圖書館員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 Kuhn 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M]. 3rd e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2] Berners-Lee T, Hendler J. Scientific publishing on the semantic web [J]. Nature, 2001, 410(6832): 1023-1024.
[3] 崔麗芬. 電子期刊對于學術交流模式的影響:轉變過程中的問題討論[J]. 現代情報, 2011, 31(1): 160-166.
[4] Maron N L, Smith K K. Current models of digita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by Ithaka for 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M]. Washington DC: ARL Publications, 2008.
[5]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EB/OL]. [2011-10-15].省略/openaccess.
[6] Elsevier. E-journals at Elsevier[EB/OL]. [2011-10-15]. 省略.
[7] Christensen C M.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ll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8] Bosch S, Henderson K, Klusendorf H. Periodicals price survey 2011: Under pressure, times are changing[EB/OL]. Library Journal, Academic Newswire, 2011-4-14.[2011-10-15]..
[13]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roundtable[R/OL].[2011-10-15]. .
[25] Alexander A, Goodyear M. The development of BioOne: Changing the role of research librarie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J].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0, 5(3). [2011-10-15]. .
[30] Kling R, McKim G. Not just a matter of time: Field differences and the shaping of electronic media in supporting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51(14): 1306-1320.
[31] Kling R, Fortuna J, King A. The remarkable transformation of E-Biomed into PubMed Central [R]. Center for Social Informatics, No.WP-01-03.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2001.
[32] Van de Sompel H, Lagoze C. The Santa Fe convention of the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J]. D-Lib Magazine, 2000, 6(2) . [2011-10-15]. .
[33]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EB/OL]. [2011-10-15]. .
[58] Davis P M, Connolly M.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valuating the reasons for non-use of Cornell University’s installation of DSpace [J]. D-Lib Magazine, 2007, 13(3/4). [2011-10-15]. .
[59] Poynder R. Ten years after [J]. Information Today, 2004, 21(9):1-2.
[60] Harnad S. Why Cornell’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nearly empty[EB/OL].[2011-10-15]. .
[63] Davis P M, Lewenstein B V, Simon D H, et al. Open access publishing, article downloads, and citation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BMJ, 2008, 337(7665): a568.
[64] Flaxbart D. On impact of OA, the jury is still out [J].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ianship, 2008(54).[2011-10-15]. .
[65] Davis P M. Open access, readership, citation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cientific journal Publishing [J]. The FASEB Journal, 2011, 25(7):2129-2134.
[66] Finch A. Open access and citations: Is there really an advantage? [EB/OL]. Publishing News, 2011-5-11. [2011-10-15]. blogs.省略/publishingnews.
[67] Twyman N. Launching PLoS Biology: Six months in the open [J]. Serials:The Journal for the Serials Community, 2004, 17(2):127-131.
[68] Butler D. Scientific publishing: Who will pay for open access? [J]. Nature, 2003, 425(6958): 554-555.
[69] PLoS. Publication fees[EB/OL]. [2011-10-15]. 省略/publish/.
[70] Warlock K. The pros and cons of open access[EB/OL]. Nature Web Focus, 2004-9-13.[2011-10-15]. 省略/nature/focus/accessdebate/.
[71] Gawrylewski A. Yale dumps BioMed Central [EB/OL]. The Scientist, 2007-7-31. [2011-10-15]. classic.省略/news/display/53450.
[72] Butler D. PLoS stays afloat with bulk publishing [J]. Nature, 2008, 454(7200):11-11.
[73] Binfield P. PLoS ONE and the rise of the open access mega journal, 2011[EB/OL]. [2011-10-15].省略/PBinfield/SSP-presentation4.
[74] SPARC. Open access newsletter & forum[EB/OL]. [2011-10-15]. 省略/sparc/publications/soan.
[75] Elsevier. 1) Elsevier’s position on access, 2) Current situation, 3) On universal access and open access[EB/OL]. [2011-10-15]. 省略.
[76] Warlock K. Will open access prove a blessing or a curse to learned societies? [EB/OL]. Nature Web Focus, 2004-3-25. [2011-10-15]. 省略/nature/focus/accessdebate/.
[77] Okerson A. Are we there yet? Online e-resources ten years after [J]. Library Trends, 2000, 48(4): 671-693.
[78] Okerson A. Six flavors of open access: Success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STM journals [J]. Liber Quarterly, 2004, 14(3/4):339-347.
關鍵詞:生產業;高職院校;科技成果
作者簡介:谷麗潔(1979-),女,河南平頂山人,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科研管理。
基金項目:2016年廣東省高職教育教師教育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項目“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教師科研質量診斷與提升策略研究”(編號:2016T107),主持人:谷麗潔。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7-0064-05
近年來,國家為了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通道,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出臺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應用與轉化的相關政策。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研究院與企業等創新主體與科技人員都在積極探索科技成果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應用路徑,而高職院校的科技研發與成果面對科技需求市場該如何定位?該如何針對特定的科技市場需求硤岣哂τ糜胱化的路徑,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把科技成果的含義界定為: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質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和發展工作成果。《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由于高職院校的職業性、技能性、實用性決定了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科技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應用研究上。應用研究的研究結果一般只影響科學技術的有限范圍,并具有專門的性質,針對具體的領域、問題或情況,其成果形式以科學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為主,將理論發展成為實際運用的形式[1]。
生產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26號)中提出:“堅持創新驅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化生產業體系,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在生產業的應用,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新興生產業態”。要想改造我國傳統服務業,發展新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提升服務業的科技含量就必不可少。對此,生產業是否將是高職院校科研成果服務和應用的重要領域,我們做了相關的實證調研。
一、厘清高職院校科研定位,促進生產業的發展
(一)與高職院校合作企業科技需求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研究選取廣東某高職院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調研了來自不同行業的200多家企業,這些企業與高職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校企合作辦學或橫向課題研究。調查投放問卷200份,收回問卷169份。經過統計,與高職院校進行合作研發的企業占38.5%;需要技術服務的企業占61.5%;曾與高職院校一起申報過相關的技術研發項目的企業占23%;公司的研發模式是研發的起點就引入最終用戶,把企業需求作為研發項目來源的占72.1%;公司與高職院校進行人才、知識交流和技術轉移的占56%。通過以上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企業的研發是以市場的需求為切入點,并積極尋求與自身發展相關的科研服務和科研成果,希望進行轉化應用。但在實際中,企業與高職院校進行科技研發的比率很低,并且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在人才、知識交流和技術轉讓方面的比例偏低。出現這樣的問題,除了高職院校本身的科研資源有限、校企雙方科技需求沒有匹配之外,可能與高職院校的科研定位有很大關系。
我國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一五綱要》)中將生產業分為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從圖一可以看出,與高職院校有科技合作意向的企業大多數分布在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如電商、運輸、保險、房地產、金融、醫療等行業。由此可以看出與高職院校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大多屬于生產業。我國服務業越來越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看,服務業的科技含量越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越明顯,高職院校的科研與轉化要側重向生產業傾斜。
(二)高職院校科研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高職院校承擔相應的教學職能、科研職能和社會服務職能。由于歷史和辦學條件的限制,大部分高職院校在科學研究方面相對本科院校尤其研究型大學還有相當的距離[2]。19世紀初德國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威廉?馮?洪堡認為純科學以外的應用性科學,是職業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的事情[3]。我們抽樣廣東某高職院校2016年對外技術開發與服務的橫向科研的部分項目,從表一可以看出該高職院校所開展的橫向課題研究不僅體現了應用性,也體現與其合作的企業所處的行業多數屬于生產業。表中的企業多數分布在批發零售、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房地產、金融、物流等生產業。這些企業具有高度的知識密集的特點,但由于內部的技術限制,對外部的技術服務和技術研發依賴性比較強。
由此,基于與高職院校合作企業科技需求現狀、高職院校科研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我們認為高職院校的科研與轉化要側重向生產業傾斜。高職院校與之合作研發的企業,大多數集中在生產行業,很少集中在國家支持的高新技術8大領域,如電子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技術服務業、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地方高職院校很難像普通高校那樣承擔基礎性、前沿性重大課題的研究和科技創新工作。例如2016年廣東省前沿與關鍵技術創新方向的專項資金有55620萬元,立項455項。其中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與器件有31項、可見光通信技術及標準光組件有15項、新能源汽車及動力系統有8項、計算與通信芯片有8項、智能機器人有15項、新型印刷顯示技術與材料有8項、增材制造有14項、干細胞與組織工程有14項、云計算與大數據管理技術有18項,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項資金項目有277項、粵港聯合創新領域有49項,獲得以上項目的單位主要集中在高新企業、新型科研機構與研究性大學,沒有一家來自高職院校。抽樣重大科技專項(新能源汽車及動力系統)情況如表2。
由此,高職院校的科研定位主要面向地方中小生產企業,解決好這些企業的應用技術研究、實用技術開發以及科技創新等問題。我國生產業范圍包括10大類34中類,其中第一大類就是“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包括的生產業種類有“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標志計量服務;生產性專業技術服務”(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生產業分類(2015)》)。有別于傳統服務業,生產性科技服務業運用現代科技知識、技術和分析方法,直接或間接為生產過程提供配套服務,智力服務和支撐。除軟件行業外,還包括設計研發、新產品試制、初樣,正樣試產、小批量生產和中試過程及小批量、多品種的樣件配套開發等高度依賴先進科技的服務行業。
二、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發展生產業的關鍵
根據宏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線”理論,中國的制造業面臨著產業升級和轉型的巨大壓力。“微笑曲線”中間是制造;左邊是技術與專利,屬于全球性的競爭;右邊是品牌與服務,主要是當地性的競爭。當前制造產生的利潤低,全球制造也已供過于求,但是研發與服務的附加值高,因此產業未來應朝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企業要想在“微笑曲線”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加快生產技術升級,通過研發和自主創新,增加企業生產技g的科技含量。
全球大的趨勢正在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開始轉型,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產業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生產業就是一手連著生產,一手連著服務,一手連著二產,一手連著三產。加快發展生產業,引領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對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生產業依附于生產和制造企業而存在,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分布于“微笑曲線”兩端各領域,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要素。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生產和制造企業,是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生產業由于能全面地參與到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而成為新興技術和創新的主要提供者和傳報者,如電子商務是通過新的網絡技術進行生產經營的一種產業,是一種新型產業的模式。因此,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發展生產業的關鍵,要積極促進科研成果向生產業轉化。
三、高職院校科技成果在生產業應用的路徑
(一)尋找高職院校優勢科研資源,提升其與生產業科技創新需求的匹配度
高職院校的科研資源一般包括科研經費的投入、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與相關科研的硬件環境等。雖然高職院校比起研究型大學及專門的科研機構有很多短板,比如科研經費投入不足、難以進行基礎研究和大項目研究、科研論文數量及論文的影響力都不及研究型大學、缺少像樣的實驗室等,但高職院校也有自身的優勢科研資源,如高職院校的“雙師型”專兼職師資隊伍龐大,與行業企業深入合作比較密切、有相對先進的實訓場地、可以依托優勢專業聚集相關核心技術、教師個體或者團隊與區域內的相關行業企業開展密切的技術合作等,這些都是高職院校的科研資源的特色和亮點[4]。
高職院校主要針對生產業提供研發服務、技術轉讓服務和技術資訊服務。高職院校的科研項目更多的是為相關的生產業解決技術層面的“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利用綜合知識解決行業企業的科技現實需要,并創造“制作”模式,解決社會問題。故高職院校應鼓勵教師與企業共同進行項目研發、技術革新、實用新型技術推廣與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其與生產業科技創新需求的匹配度。
(二)重塑高職院校科研流程,加強其與生產業科技研發的協同與應用
傳統的高職院校橫向課題的申報流程是:科技處公開通知――申請人撰寫、整理、打印相關材料――科技處接受申請――科技處審核評選――科技處公布立項――項目負責人進行課題研究。重塑高職院橫向課題的流程:市場調研――項目提出――可行性分析――論證――項目批準――技術攻關――實驗室小試――數據反饋――實驗室中試――用戶反饋――小批量產――成熟產品,市場推廣。其中高職院校與相關企業要共同參與科研計劃的編制、明確研發目的、共同完善科研質量體系和標準規范、共同出資并委派相關的研發人員、共同開發具體的研發實施方案、共同承擔具體的研發執行流程。
(三)重視高職院校科研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其與生產業科技需求的聯系
根據2015年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科研統計數據手冊,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共擁有各級各類科技服務平臺1041個,其中高職院校的技術服務平臺只有72個,只占到了6.9%。我國高校科技服務平臺主要集中在綜合類高等學校,這些高等學校建有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各類科技服務平臺,科技服務平臺管理規范、建設成效顯著,部分高校還建立了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5]。相比普通的高等院校,高職院校的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比較落后,應該加強科技服務平臺的建設。
以“互聯網+高校資源+企業資源”的理念,通過搭建生產業企業資源和高職院校資源的協同平臺,依靠線上線下平動,提供協助高職院校研發市場化、新技術產品化,企業生產科技化的目標,實現企業科技創新、產研結合,最終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科技研發與轉化的共享平臺。平臺主要以生產業企業技術需求為核心,以促進高職院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目標,共享校企雙方適合企業成長和創新的各種技術研發,使企業可以集中精力專注于技術轉化和運營等核心工作。在這個平臺上,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通過信息資源匹配,企業共享高職院現有的科研成果,并進行轉化;另一個是校企共享雙方資源,協同研發,以企業為主體進行科技轉化[6]。
(四)激發高職院校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平衡其與生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利益
高職院校應準確分析科研人員的需求,按需激勵,建立多層次、多內容、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5)》第十六條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①自行投資實施轉化;②向他人轉讓該科技成果;③許可他人使用該科技成果;④以該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⑤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比例;⑥其他協商確定的方式。第四十條科技成果完成單位與其他單位合作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應當依法由合同約定該科技成果有關權益的歸屬。高職院校的科研人員在為生產業提供技術研發服務、技術轉讓服務和技術咨詢服務過程中,要切實保護科研人員的權益和利益。
主要途徑有:第一,建立起科研成果服務獎勵機制,可以按照科研成果服務后取得的經濟效益, 給予科研工作者一定比例的物質報酬;第二,在人事考核制度和職稱評定制度中適當增加科研成果服務指標權重;第三,鼓勵高職科研人員到企業中兼職,以“技術參股”的形式加入到企業中。第四,支持高職教師在崗離崗創業[7]。允許高職科研人員在認真履行所聘任崗位職責的前提下,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團隊的科技成果在崗創業或到科技創新型企業兼職。
(五)提高高職院校科研信息的情景感知能力,滿足生產業的科技需求
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技術最早由Schilit于1994年提出。情境感知簡單說就是通過傳感器及其相關的技術使計算機設備能夠“感知”到當前的情境。一般是指系統利用情境信息,智能地判斷用戶行為及目的,通過信息捕捉、知識創新和創意策劃等,主動提供客戶所需要的服務[8]。高職院如果通過實地研究逐個去了解合作企業的具體科技需求,會導致成本過高,而且樣本量一般不大,想要獲取大樣本的數據會消耗大量資源。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目前頁面數目已超過800億個,每小時還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里面有大量生產業的科技需求信息,可是由于關鍵信息都是以半結構化或自由文本形式存在于大量的HTML網頁中,很難直接加以利用。面對類型繁多、數量巨大以及碎片化的網絡信息數據,利用情境感知技術對這些半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中的生產業的科技需求信息進行有效、準確、全面判斷分析,可及時地把握其科技服務需求。
高職院校科技成果在生產業應用的路徑在資源、技術、科研人員激勵、組織變革、信息平臺搭建等層面,需要立體全方面地進行研究,還有一些問題有待商榷,比如如何培育高職院校的科技成果服務和轉化優勢。目前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更多地體現在人才的培養上,在科技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相比普通高校普遍偏弱。
參考文獻:
[1]郭彥省.高職院校發展科研職能的定位分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48-51.
[2]王黎明.高等職業院校的科研職能定位――以區域技術創新體系為視角[J].中國成人教育,2014(14):103-105.
[3]Stefan Gesser, Miquel Martin, Stefan Weiss.Context Awaeness in Futrue Life Scenarios: Impact on Sevice Provisioning Platforms. 2005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and the Internet Workshops, SAINT
2005. Trento, Italy, 2005.
[4]邵永強.h指數視角的高等職業院校科研能力分析與研究――以百所國家示范高職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8):57-59.
[5]方美君.高等職業院校科技服務平臺構建策略與實踐反思[J].中國高教研究,2010(6):73-74.
[6]邵珉,梅姝娥.產學研合作科技服務平臺的功能需求分析[J].價值工程,2013(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