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46: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立面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身處室內空間,建筑室內環境由頂棚、地面、立面墻體,以及窗戶構成,其中的頂棚、地面與立面墻體都屬于可控空間環境,其色彩、材質都可以根據建筑空間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調整,而窗戶通透呈現的多為戶外相鄰建筑的立面,其色彩、材質都是不易根據個體需求更換的。在設計空間使用人員構成復雜的多層住宅時,環境色彩就需要考慮得更為周全。綜合考慮色彩構成因素及建筑設計因素,多層住宅建筑立面色彩與室內色彩的關系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定位。
(1)建筑立面色彩對于室內空間的環境色影響。多層建筑群落有一定的樓間距設計規范要求,一般情況下,相近建筑之間會有一定的色彩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室內空間的墻體、頂棚都是白色的,仔細觀察會發現原本白色的墻壁會呈現一定的色彩傾向,那就是相鄰建筑立面色彩的映射。建筑立面色彩的環境色構成在實際設計中有較強的視覺影響力。從色彩三要素來定位色彩的視覺效果,色彩純度較高、明度較低的顏色不適用多層建筑立面,比如大紅、熟褐、深藍這類顏色,本身的視覺沖擊力就很強,對于相鄰建筑的室內會有較強的環境色影響,空間中會有較強的色彩映射,以及相關聯的色彩混合。色彩純度較低、明度較高的顏色在多層建筑設計中的適用性則更為廣泛,比如米色、淺灰色這類顏色,屬于空間意義上的背景顏色,對于相鄰建筑的室內影響也較弱。
(2)建筑立面色彩與室內空間色彩的調和。作為住宅類別的多層建筑設計,室內空間的視覺感受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立面色彩填窗而現,構成了室內空間色彩的一部分,由此,設計時需要考慮立面色彩的可調和性。在目前市場提供的商品房銷售房源中,可分為精裝房與清水房兩部分,精裝房的建筑立面色彩設計與室內色彩設計是施工的共同體,是可調可控的,設計時以建筑風格為統領,色彩基本是在同一色彩相貌,相近明度、純度的區間內;清水房的建筑立面色彩要考慮對于各種室內裝修風格的兼容性,設計時要從建筑風格出發選擇色彩相貌,然后調試色彩的明度、純度至中性色彩感受的范圍內,這樣的色彩可搭配的元素較多、適用性較強。
2多層建筑立面色彩設計與園區景觀
置身室外,視覺上的建筑空間環境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建筑立面的整體色彩,另一部分是建筑相關的景觀色彩。兩者對比、調和,共同形成多層住宅的園區景觀色彩氛圍。以綠化較多的園區景觀為參照。植被樹木在春夏秋三季呈現綠色調,冬季落葉則呈現棕褐色調。在考慮建筑與景觀主色調的搭配時,不宜選擇互補色范疇內、色彩對比關系強烈的顏色來搭配。以綠化較少、人造小品較多的園區景觀為參照。設計時要整合景觀主色調,然后考慮建筑立面色彩與景觀色彩的搭配關系。由于兩大塊的色彩都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所以設計發揮的余地較大。多層住宅建筑色彩的設計要依托于其園區景觀的風格定位,選擇色彩相貌,在建筑與景觀的色彩對比、色彩調和關系中選擇色彩相貌,調適色彩明度,確定色彩純度。
3多層建筑立面色彩設計與城市規劃
3.1多層建筑立面色彩的群化
色彩的小面積與大面積的視覺沖擊力是截然不同的,從城市地塊規劃及項目整體性考慮,多層建筑所構成的居住區一般占地面積是比較大的,其建筑立面的色彩延展、群化之后的可視面積也是較大的,這樣就需要考慮其構成的心理影響力。每一種色系都具有獨特的色彩表現力與影響力,在同一色系中色彩的明度與純度的變化又是多元的。在建筑立面色彩設計中要遵循選定色彩、調試色彩、色彩搭配、群化擴大的步驟,循序漸進的推進色彩的選擇定位。在初步選定建筑立面色彩后,再反之從空間體驗者的角度感受群化后的色彩氛圍,最終確定主色調及具體色彩構成元素。
3.2多層建筑立面色彩的群化與城市規劃
(1)多層建筑立面色彩群化與城市規劃的色彩關系。城市規劃是指根據城市的地理環境,人文條件,經濟發展狀況等客觀條件制定適宜城市整體發展的計劃,從而協調城市各方面發展,并進一步對城市的空間布局、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綜合部署和統籌安排的一項具有戰略性和綜合性的工作。與之相對應,不同區域的建筑會有各自功能性的色彩表現。建筑的色彩總是要有其功能、風格、適用人群的定位表達,這樣就要求在建筑立面色彩設計時要宏觀考慮城市規劃對于建筑所屬區域、地塊的功能形象定位,找到表達功能相呼應的色彩進行建筑立面設計。
(2)多層建筑立面色彩群化與城市規劃的風格協調。不同的城市由于其所屬國家、所處地域、居住人群、歷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會有獨特的風格面貌,每個城市的獨特性格可以由色彩來構建印、表達。在多層建筑立面色彩設計的前期,要綜合考慮政策性、文化性的總體要求,在色彩定位中做到個體精彩服從整體風格。
4建筑立面色彩設計的心理影響力
建筑是抽象的藝術,建筑色彩更是抽象的視覺表現因素,建筑色彩由其廣闊的空間面積、圍合的空間氛圍,以及與自然光線的復合變化決定,對于人們的居住感受有著潛移默化、印象深刻的覆蓋性影響。色彩作為獨立的符號因素,以視覺示人,形成氛圍、給人感受。不同的色彩搭配又會產生新的視覺形象、衍生出豐富的表現可能性。我們認識到的色彩是剝離了形象、體積、空間、質感等因素而獨立存在的視覺符號,有相當的影響力,同時也有很強的可塑性。
5結語
[論文關鍵詞]建筑表皮;建筑外墻;建筑立面;建筑形象;研究意義
1建筑表皮的定義
建筑表皮作為建筑理論范疇的概念被關注和研究,其最初的來源是英文中的兩個概念:“Surfaceofarchitec.ture”和“skinofarchitecture”。’這兩個英文概念,所指雖有交叉,但區別也很明顯。一般來說,surface所指較廣。可以泛指一切形式的建筑表面的形態;而skin這個概念更強調建筑表皮的功能性和相對獨立性,而與建筑主體結構脫離可以被看作是skin這一概念使用的先決條件之一。
所以,可以認為,surface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包含skin這一概念的基本含義。陳志華先生譯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時將surface翻譯為“表面”,“與本文中的(建筑)表皮是同一個概念。本文中所指建筑表皮對應英文中的“surfaceofarchitecture”,并有明確的定義和所指范圍。
本文中的建筑表皮,指的是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間直接接觸的界面,以及其展現出來的形象和構成的方式,或稱建筑內外空間界面處的構件及其組合方式的統稱。
一般情況下建筑表皮的所指包括除屋頂外建筑所有外圍護部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特定幾何形體造型的建筑屋頂與墻體表現出很強的連續性并難以區分,或為了特定建筑觀察角度的需要將屋頂作為建筑的“第五立面”來處理時,也可以將屋頂作為建筑表皮的組成部分。對于以柱廊為代表的灰空間的建筑界面,建筑表皮這個概念含有兩個層次的意義。作為界定空間的要素來看,應當將其整體的認為是外部空間和半室外的灰空間之間的建筑界面,也就是說,應整體作為建筑表皮來研究。而針對組成柱廊的單獨的構件來說,其構件本身的外表面的處理也屬于建筑表皮研究的范疇。也就是說,灰空間建筑界面的建筑表皮處理可以在整體和局部兩個層次上加以探討。
下面通過將建筑表皮這個概念與其它相關和相近的概念的比較,來進一步說明這個概念的特點和研究的范圍。
2建筑表皮和建筑外墻
與建筑表皮這個概念直接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建筑外墻。除了建筑的屋頂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必然不會屬于建筑外墻的概念范圍之內以外,兩概念的所指對象基本一致。都是建筑的外圍護部分。外圍護部分的構造方式、圍合方式、與建筑功能的關系、造型特點處理等方面,是兩個概念共同的研究對象。
兩個概念之間最明顯的區別是在其各自的研究側重點上。建筑表皮更強調其作為建筑內外空間“界面”的特征。其所具有的特點是通過與建筑的外部空間、以及建筑的功能發生關系的過程中體現的。建筑表皮具有一定的外部形象,而對此外部形象的研究更強調其相對獨立的特性。從這個視角出發,結構特征僅僅是影響建筑表皮形式的一種技術要素,而不是這個概念的內涵所涉及到的特點。同樣,關于建筑表皮實現的技術手段的研究也是將此類技術手段產生的與和建筑表皮相關的諸要素(如內外空間之間)的關系的改變作為主要研究內容的。而建筑外墻的概念首先強調的是其實體性,即一定材料以一定方式構成的用于分隔建筑內外空間的建筑構件的統稱。其首先是作為一個實體、作為一個構件而存在的,其次才是由于它的存在方式的不同形成的不同的特點,以及這個特點對建筑設計的其他要素的影響。
作為構件,相鄰建筑的建筑外墻并不存在任何關系;作為界面,在研究建筑表皮和建筑外部空間的關系的時候,相鄰建筑的建筑表皮共同構成了建筑外部空間的界面。
由上述可知,建筑表皮和建筑外墻兩個概念的所指范圍雖有些不同,但大體相當,但其內涵的側重點有明顯的差別。建筑表皮這個概念更強調其界面性和形象性,而建筑外墻更強調其實體性和構件性。
3建筑表皮和建筑立面
這里說的建筑立面(facade),是指建筑的特定的面的外部形象。建筑立面雖然與建筑功能和建筑技術都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是一個建筑美學的問題。從古羅馬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開始,建筑立面就是建筑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范疇。而建筑表皮的研究也涉及到其外部形象,自然也不不可避免地與建筑美學問題有一定的關聯。所以,兩者的研究范圍有一部分重合,歷史上關于建筑立面研究已經取得的成果為建筑表皮研究中的外部形象部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的素材。
但建筑立面這個概念,主要是將建筑的特定的面的外部形象從建筑的其他要素中相對獨立出來,用分析的方法,使用形式美學研究的方法,以研究建筑形象的美的規律,如各部分問的比例、尺度、對比和協調等。這些研究,雖然也是建筑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更是形式美學研究中的一個分支。而建筑表皮的概念對外部形象的關注,更多地是從類型學的角度出發,較少涉及形式美學問題,而更多強調其外部形象的整體的特點。
另外.建筑立面這個概念首先強調建筑各面之間的不同,然后才是各面之間的聯系。而建筑表皮則強調自身的整體性和各面之間的連續性。
4建筑表皮和建筑形象
這里僅僅從概念辨析的角度談一談建筑表皮和建筑形象這兩個概念的聯系和區別。
建筑形象是建筑的外部形式,或稱建筑外觀,是指人們在外部觀察建筑時得到的視覺印象。建筑形象主要取決于建筑體型、建筑表皮以及建筑特殊構件的處理,以及相關的一些其他因素。也就是說,建筑表皮是決定建筑形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建筑形象這個層次上,建筑表皮表達的是構成建筑外圍護構件的各基本單位之間的組合關系。建筑表皮更多強調“面”的特色,可以被認為是建筑外表面的連續展開。
然而,建筑形象只是建筑表皮的一個方面的屬性.建筑表皮同時還有其功能屬性、技術屬性以及空間界面屬性。建筑形象是建筑處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建筑表皮是建筑內外空間界面處的構件及其組合方式的統稱。所以,兩個概念的研究范圍雖有所交叉,但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即使在兩個概念有所交叉的研究范圍里面,兩概念研究的側重點和研究工具也有明顯差別。如形式美學是建筑形象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工具,而對建筑表皮研究則主要是理論基礎和參考工具。
5建筑表皮研究的意義
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研究,是因為這個題目既有理論上認識和總結的意義,又具有建筑實踐上認識和指導的意義。下面主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次談談我對建筑表皮研究的意義的認識。
(1)建筑表皮研究的建筑設計方法論意義。建筑表皮研究是把建筑表皮作為建筑設計諸范疇中相對獨立的要素進行研究,從理論上將以前在建筑設計方法論諸方面(如形式、功能、材料、技術)的相應研究成果進行重新整合,并從建筑表皮這一研究基點出發,探討以前各領域研究成果之間的關聯以及產生這些關聯的根本原因。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從而建立關于建筑表皮處理的相對完整的設計方法論。有利于在對建筑設計方法論已有成果的深化和發展的基礎上探索新的現象,解決新的問題。
關鍵詞:高層建筑設計;綠色技術;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208文獻標識碼: A
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可持續發展更是科學之道。這就需要各行各業遵照此原則正確做好發展問題,建筑業要想做到可持續發展必須考慮綠色技術的應用,只有綠色技術在建筑行業中得到盡可能的應用才可以談其可持續發展問題。綠色技術包含很多方面,同時涉及建筑的許多方面,如果能在建筑設計、施工、裝修等階段融入綠色技術,可以說這樣的建筑將是未來人們所希望的綠色建筑。本文通過對綠色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原則,設計方法及綠色技術要點進行闡析,為綠色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1、綠色技術應用原則
綠色技術可以應用于建筑設計過程中的任何階段,在建筑設計時針對具體目標元素進行應用,并將這些目標元素有機結合,最終完成建筑的整體設計,具體的應用原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1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應用綠色技術。理性的設計思維方式是保證建筑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根本。
1.2重視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問題,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包括:最初階段的規劃設計、施工階段、后期運營管理以及拆除。
對全壽命周期進行關注和重視,不僅可以在規劃設計階段將環境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和利用,而且可以降低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在后期的運營管理階段可以為居住者提供更加健康、低耗、舒適的無害空間,拆除后盡量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和危害,并視拆除的材料盡可能的做大二次使用,提高材料的使用率。
1.3對自然條件進行合理化利用,保護周圍的環境,對現有的適合的地貌、地形、植被和自然水系等盡量保留和合理利用;在對當地氣候特征和生態環境進行充分考慮和研究的情況下,進行建筑的選址、布局、形態和朝向;在建筑的設計上,保證建筑的規模和風格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如有害氣體和廢棄物排放時,應采取有效方法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
1.4適用與健康的環境是居住者的目標,綠色建筑應對使用者的適度需求進行充分考慮,不斷改進設計和施工方法,努力建造和諧優美的環境;確保居住者有一個質量安全、環境清新的空間;在滿足居住條件的情況下,更能夠帶來居住上的快樂和工作上的高效率。
1.5重視對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降低對環境的高度污染,通過對設計和管理的改進和創新,優化生產工藝,合理化選擇適用的技術、材料和產品,對資源配置進行合理的利用和優化,改變舊的消費思想和方式,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過度的浪費;因地制宜,將本地材料和資源加以擴大化的利用;重視對資源的二次循環利用;從根本上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將可再生、清潔的資源盡可能的應用在綠色建筑之中。
2、綠色技術的設計方法
2.1綠色思維創新設計
綠色思維是指在建筑設計時將綠色思維融入其中,在制定方案和創作時首先考慮設計的可持續性,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性,讓建筑業中有資源循環經濟體現,綠色思維的兩個基本原則包括:創新和平衡意識。
創新性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設計方案的創新,二是對設計理念的創新。這兩種創新應具有代表性,能夠對當地的建筑業無論是技術上、材料應用上、風格造型上起到一定的革命性變化,但是目前我國的設計師在創新性方面還沒有達到完全理解和熟練運用的程度,所以設計成果沒有明顯表現出創新性這一特點,這就需要設計師繼續努力和鉆研,將綠色思維融入到建筑設計當中,找出進行綠色建筑設計的重點,要提高對建筑創新性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使環境和建筑物最完美的結合,讓建筑體系在創新性的觀念下有新的發展。
另一方面,設計師要想做好平衡意識必須要做到兩點,一是將建筑設計盡量做到精細化,這樣會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減小對資源的浪費;另一點就是與周圍的環境協調統一,與整體的建筑格局相匹配,關鍵是根據項目自身的特點和情況分析和選擇環境和建筑物最完美的結合,以進行對風險的控制和化解。
2.2以人為本創新設計
建筑設計以人的設計作為開始,也以人的使用為結束,所以建筑的設計必須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人在建筑設計中的主體地位。建筑設計并不是單純的的外觀和質量設計,更重要的是要滿足人對建筑使用功能和舒適度的要求,所以在進行設計時,要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融入到設計思想當中,不斷將人文精神體現在設計當中。
2.3運用科技創新設計
在人們的生活中,數字技術不斷被人們所熟悉和應用,它的出現給建筑設計帶來了新發展,為建筑設計搭建了更廣闊的舞臺。在建筑設計中應用數字技術,使簡單的設計變得多元化。在造型上出現了非線性形體結構,使風格各異的建筑形式相繼產生,這種創新方法,可以充分完成設計師的想象形體,不單單是強幾何形體和簡單的現代主義單一形體。數字技術使建筑設計領域進入到了多元化的領域,在電腦中建筑師對形體進行任意的扭曲變形和復雜的加減處理,數字技術對建筑設計的創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對綠色技術的應用要點
3.1使用性能優化的建筑表皮材料進行單體建筑的立面設計
高性能的建筑立面設計以全體建筑的整合設計作為設計理念,以當地的氣候、地域特點、經濟條件等整合各種技術策略進行建筑的初步設計,結合建筑的造型設計達到建筑的獨特和創新。
3.2采用遮陽技術進行建筑立面設計
建筑遮陽技術是被普遍使用的一種技術,建筑根據不同朝向采取不同的遮陽形式,在北方的建筑設計中,根據被北方的氣候條件和溫度,在建筑立面的不同位置設置金屬遮陽穿孔板,實現建筑的遮陽效果。
3.3建筑立面整合種植技術
在綠化技術的發展下,建筑綠化技術已從過去的護的水平方向向垂直方向即種植墻面技術發展。除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外觀效果,種植墻面與屋面綠化技術也可以起到降低周圍環境溫度、凈化周圍空氣、對保溫性能適當進行提高、
隔音降噪,使得建筑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
3.4建筑立面整合通風技術
通風系統根據其采取的方式不同可以分為混合通風、機械通風、自然通風三種。立面整合自然通風由傳統門窗和雙層幕墻自然通風系統構成。一方面將通風、降噪、凈化空氣等技術進行完美整合,同時也實現了自然通風,另一方面,使建筑與周圍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
綠色技術應用首先要不違反建筑設計理念,不會對資源及材料的浪費,還會考慮到可持續發展原則,還會考慮到綠色技術的可操作性可實施性,實現的空間范圍比較大,還會節約成本。
4、結束語
對綠色建筑的大力發展已是全球性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國建筑業近幾年的發展方向。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建筑業相關人員的共同參與,特別是建筑設計者的加入。我們相信,通過我國建筑業相關人員的共同努力,我國必然會走向一條環境和諧、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大道。
參考文獻
[1]韓繼紅,范宏武,孫樺.中國超高層建筑的綠色低碳之路――思考與實踐[A]. 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論文集[C]. 2010
[2]孫大明,田慧峰,周志仁. 綠色超高層建筑設計的重點與難點探討[A]. 城市發展研究――第7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論文集[C]. 2011
[3]范宏武,韓繼紅,孫樺.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超高層建筑中的適用性分析[A]. 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論文集[C]. 2010
[4] 樓國山. 建筑平面為正多邊形的旋轉形體高層、超高層建筑設計研究[A]. 第二屆結構工程新進展國際論壇論文集[C]. 2008
關鍵詞: 外墻保溫 涂料 裝飾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decoration of the beautiful and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both building to building protection, design process to consider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oordinate, select material dura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people to cultural life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 art effect on the buil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outside atmosphere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lling aesthetic feeling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Due to the decoration engineering with are correlated and professional and strong, process multifariou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higher characteristic, at the same time, the room inside and outside decor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is also important.
Keywords: external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paint decoration
中圖分類號: TU2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建筑立面裝飾已經成為一種既定的概念深入人心,為人們不斷地呈現多姿多彩的形態外觀。基于建筑立面在現代房地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角色,就目前建筑立面裝飾的一些問題進行初步研究探討。室外的裝修的功能以及外裝修的目的應兼顧建筑物的美觀和對建筑物的保護作用。首先應考慮外墻結構材料直接受到風吹、日曬、雨淋和冰雹的襲擊,以及腐蝕性氣體和微生物的作用,及耐久性受到威脅的問題,因此,設計過程中,既要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又要有獨特的風格,在選用材料的過程中應適當采用堅固耐久并且美觀的外裝飾材料,控制好外裝飾工程的質量,而廠房單體建筑物很多, 所以也涉及了各種不同的裝飾裝修的方法,而且由于不同房間的使用功能和工藝要求不同,決定了其裝修風格也不同。但總體來說,裝修的總體要求應該是一致的。
一、外墻砂漿抹面:
為防止外墻砂漿抹灰的空鼓、裂縫,要加強質量管理和工序質量控制,認真做好幾項工作:
(1)把好原材料質量關,水泥要選用同一批號產品,砂子采用中砂,平均粒徑為0.35~0.5mm,使用前過5mm 孔徑篩子,砂的顆粒要堅硬潔凈,含泥量不大于3%,對達不到標準的砂子用水沖洗干凈后再用。
(2)認真清掃墻體和處理好基層。
(3)嚴格控制砂漿配合比、和易性( 稠度和保水性能)和粘結強度。
(4)抹灰材料中加入纖維以防止抹灰面龜裂。
(5)嚴格分層抹壓。待前一層抹灰層凝結后(六七成干)方可涂抹后一層。
(6)為減少水泥砂漿收縮和溫差引起的開裂,使操作間歇不顯接槎痕跡,水泥砂漿墻面都應設分格縫隙。
(7)抹灰完成后,次日應澆水養護。
二、外墻刷涂料
(1)對外墻涂料的抹灰基層,要求無空鼓裂縫,表面平整,線腳順直。基層表面上的灰塵、污垢、濺沫和砂漿流痕應清除干凈,然后應用108膠和水泥配制,用耐水性能好、堅實牢固的防水膩子刮抹。膩子干燥后應打磨平整、光滑,并清掃干凈。
(2)涂刷時涂料的稠度應嚴加控制,不得隨意稀釋。外墻涂料分段作業時應以分格縫、水落管處為分界,不允許隨意甩槎。
(3)涂料施工可盡量推遲,待抹灰面問題充分暴露并修補處理后再行施工。三、外立面墻體保溫
外立面墻體保溫施工對裝飾效果是至關重要的,說起建筑維護結構的保溫技術也是日益加強。尤其是外墻保溫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建筑節能技術。我們現在說論述的是建筑中使用的外墻外保溫施工工藝中的對裝飾有影響的注意事項加以說明:
彈好控制線:根據、建筑立面設計和外墻外保溫技術要求,在墻面彈出外門窗水平、垂直控制線及伸縮逢線、裝飾縫線等;掛基準線:在建筑外墻大角(陰陽角)及其他必要處掛垂直基準鋼線,每個樓層適當位置掛水平線,用以控制聚苯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配制專用粘接劑;前期粘翻包網格布:凡在聚苯板側邊外露處(如伸縮縫、門窗洞口處),都應做網格布翻包處理;粘貼聚苯板:注意墻體造型的變化,比如要求不同板厚的位置,安裝固定件;板面打磨、找平;配制聚合物砂漿;聚合物砂漿在聚苯板面抹底層砂漿,厚度為2mm-2.5mm。同時將翻包網格布壓入砂漿中。門窗洞口的加強網格布也應隨即壓人砂漿中。貼網格布:將網格布緊繃后貼于底層抹面砂漿上,用抹子由中間向四周把網格布壓入砂漿的表層,要平整壓實,嚴禁網格布褶皺。網格布不能壓入過深。表面必須暴露在底層砂漿之外。網格布上下搭接寬度不小于8 0mm,左右搭接寬度不小于100mm。網格布粘貼完后,在表面抹一層0.5mm―1mm面層聚合物砂漿。
由于本案的建筑形體比較復雜,且對整體墻面的平整性要求很高,凸出與凹進,陽臺、露臺都很多,施工過程中,墻面的裝飾縫隙一定要事先預置尺寸。主體結構完成后,還有一定尺寸適度的裝飾線腳需要采用苯板材料制作,歐式線腳不像平板那樣的好直棱角直角,一定要注意造型的質量是否規矩,水平度、垂直度、是否交圈。
處理好外墻保溫與造型后,需要施工涂外墻膩子,可根據飾面設計選用不同的外墻膩子,如外墻光面膩子、外墻拉毛膩子、外墻彈性光面膩子等。
四、分格縫
在抹完裝飾抹灰墻面的底灰后,對面層按要求進行分格,在底灰上彈出水平、垂直分格線。水平分格條貼在水平線下方,豎向分格條貼在垂直線左側。做到整個墻面分格條橫平豎直。
五、滴水槽
滴水槽要精工細作,根據規范、標準要求,對外墻窗楣、雨篷做滴水槽,對外窗臺、壓頂也做成滴水槽。雨篷板底的滴水槽宜在距外墻面50mm處做截水處理,以防雨污染外墻面。
六、室內裝飾工程細部處理
(1)主體結構中間驗收
室內裝飾工程施工前應對主體結構進行全面檢查驗收, 認真處理各項遺留問題。
(2) 做水泥護角
室內門窗洞口的兩個豎邊(全高),應做成水泥護角。做法應采用1:3 水泥砂漿打底,1:2水泥砂漿罩面,做小圓護角。門窗口兩側的水泥護角完成后應用清水及時刷洗沾污在門窗框上的砂漿。
(3)多孔磚、機制磚內墻抹灰
墻面抹灰前,先要清理基層,提前1 天澆水濕潤墻面,確保磚墻浸水深度達8~10mm,然后找規矩,貼灰餅,墻面沖筋。沖完筋2 小時后即可抹底灰。先薄薄抹一層底子灰,接著抹第二遍與沖筋找平,用大桿刮平。待底子灰六七層干時,即可抹罩面灰。罩面灰也應兩遍完成。
(4)室內貼面磚
施工前先要選磚,鑲貼時將同一類尺寸、色澤的面磚用在同一個房間或同一面墻上,這是確保接縫平直、寬窄、顏色一致的關鍵。論文參考,裝飾裝修工程。面磚鑲貼的第二道工序是處理基層與抹底灰,要找好規矩,校核墻面是否方正,算出縱橫皮數和鑲貼塊數,進行排磚,以使接縫均勻,排列合理,禁止使用小于40mm的小條磚。論文參考,裝飾裝修工程。施工時,如基層表面有突出的管線、燈具、衛生設備的支架等,應采用整磚,利用專用工具套割吻合,做到邊緣整齊,不得用非整齊磚拼湊鑲貼,以免影響整體觀感質量。鑲貼完成后應檢查有無空鼓,接縫是否平直等現象,發現問題及時返修。然后用清水擦拭潔凈,用白水泥擦縫,最后擦凈墻面。對于有管道穿過的飾面磚墻面,可先貼面磚,后采用水鉆鉆孔安裝管道。
(5)踢腳線
踢腳線突出墻面厚度以5~6mm 為宜,做到厚薄一致,四周交圈,上口抹壓平整無毛邊。
(6)水泥砂漿樓地面
為保證水泥砂漿樓地面不因收縮、膨脹產生裂縫,必須做好樓地面分格縫設置。分格縫設置施工前,要根據樓地面面積、形狀作個具體設置方案。必須保證基底回填土密實,地面墊層與面層分格縫盡量一致。基層處理,先將基層上的灰塵掃掉,用鋼絲刷和塹子刷凈,剔掉灰漿皮和灰渣層,用10%的火堿水溶液刷掉基層上的油污,并用清水及時將堿液沖凈。找標高彈線:根據墻上的+50mm的水平線,往下量測出面層標高,并彈在墻上。抹灰餅和標筋,刷水泥漿結合層,其水灰比為0.4~0.5(涂刷之前要將抹灰餅的余灰清理干凈,再灑水濕潤),不要涂刷面積過大,隨刷隨鋪面層砂漿。鋪水泥砂漿面層,用木抹子搓干,用鐵抹子壓三遍。木抹子抹干后,立即用鐵抹子壓第二遍,直到出漿為止。面層砂漿初凝后,人踩上去,有腳印但不下陷時用鐵抹子壓第二遍,邊抹邊把坑凹填平,要求不漏壓,表面壓光、壓干。在水泥砂漿終凝前進行第三遍填平,鐵抹子抹上去不再有抹紋時,用鐵抹子把第二遍抹壓時留下的全部抹紋壓平、壓實、壓光。地面壓光后24 小時,可分格彈線,用砼切割機切割,然后鋪麻袋灑水養護,保持濕潤不少于7d。
關鍵詞:結合;限制;轉化;行政辦公樓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project design--the comprehensive expetimental building for the immigration inspection office of the sugang region in shenzhen,designers try to meet the owner of the building of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combine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site's situations, utilize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site's situations dexterously for creating the comfortable office environment and suiting for the image of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
keywords:combine;limit;conversion;administration building
中圖分類號:tu2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9-0111-03
設計師一生無數次苦苦追尋靈感是火花擦亮的那一刻,靈感往往是靈活的、難以撲捉的思維,而我們需要面對的設計任務是有明確目標的有指向性的,那我們該如何面對實實在在的設計任務發揮創造性思維呢,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沃拉斯(j.wallas)在他的《思考的藝術》一書中針對創造性思維提出了“四階段模型”
(1)準備階段 主體熟悉所要解決的問題,了解問題的特點。并圍繞問題搜集分析有關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
(2)孕育階段 在嘗試運用傳統方法或已有經驗難以奏效時,主體把欲解決問題暫時擱置,實際上繼續進行潛意識的思考。
(3)明朗階段 經過較長時間孕育后,認知主體對所要解決問題的癥結由模糊逐漸變清晰,于是在某個偶然因素或某一事件的觸發下豁然開朗,一下子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也可以稱之為靈感或頓悟。
(4)驗證階段 由靈感或頓悟所得到的解決方案可能有誤,或者不一定切實可行,所以還需要通過邏輯分析和論證以檢驗其正確性與可行性。
該項目為深圳檢驗檢疫局在羅湖區筍崗客技站建設的綜合實驗樓。方案通過對地塊現狀的分析以及設計任務綜合考慮,面對限制條件下的突破就是我們探尋設計方案給予的解答。
限制一
地塊總用地面積為:3019.75 m2而退讓紅線之后用地面積只有1332.3 m2 ,如何保證辦公建筑合理的朝向以及建筑布局與地塊內景觀的相互呼應,創造舒適的辦公環境體現前瞻性、協調性以及可持續性原則?
限制二
如何在狹小的地塊內處理好交通問題,協調不同人流車流的關系以及建筑不同功能入口的設置,同時滿足規劃設計要點中停車位的需求,體現辦公建筑高效、實用的內涵?
限制三
地塊緊臨兩條城市主干道,而地塊與筍崗東路和寶崗路人行道的高差分別達9m和3.5m之高,(圖1、2)城市規劃設計要求建筑限高50m,而沿路是建筑的主要展示面,作為被迅速閱讀的對象,在限制條件下整個建筑立面造型該如何讓它體現行政辦公樓挺拔公正的形象?
1工程概況
筍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綜合實驗樓是深圳檢驗檢疫局在羅湖區筍崗客技站建設的綜合實驗樓。用地位于羅湖區筍崗東路和寶崗路相交處東北側,北面接規劃中的深圳市列車客技站,南鄰城市主干道筍崗路,東鄰廣深鐵路,西靠寶崗路。整個場地平整,現狀標高與筍崗東路高差為9m左右,與寶崗路人行道高差為3.5m左右,總用地面積為:3019.752 m2,總建筑面積:8900.35 m2。
2建筑形體布局構思
考慮到用地周邊環境西面為主要人流方向且緊靠寶崗路人行道,確定建筑物主要立面為西、南兩個面且建筑西面的形體不能過于高大。由于整個場地與筍崗東路高差為9m左右與寶崗路人行道高差為3.5m左右,所以如何解決地形高差如何讓建筑從筍崗路上看起來挺拔是整個設計要考慮的關鍵問題。由上述分析出發,嘗試了幾種布局形式,最終確定建筑總平面呈l形,南北向的十三層主樓為辦公用房。(圖3)主樓設置于半地下車庫層上的大平臺上,最大程度體現建筑物在筍崗路視覺的高聳效果。東西向的4層裙房為對外服務的大空間,這樣既能圍合出內部庭院,又能兼顧城市道路景觀要求。設計將一層平面標高與寶崗路人行道同高,將建筑后退紅線12~15m的寬闊空間做成對外服務入口和辦公入口的廣場,最大程度地提高主樓氣勢。而對于地形的高差我們將不利轉化為有利,利用場地與寶崗路人行道3.5m左右的高差特點設計半地下室停車場,這樣既很好地處理了地形的高差問題使整個建筑高度無形的提高了一層從而避免大量挖掘土方和節約了常規做法中地下室出入口坡道所占場地從而達到節約投資的目的。(圖4、5)
3建筑功能和交通組織
建筑總平面呈l形,建筑柱網尺寸基本使用6.5mx7.8m,即可滿足半地下室車庫車位要求,又能滿足地面各層業務辦公空間要求。主樓共有十三層,附樓四層,辦公門廳與對外報檢大廳分開設置,人流互不干擾,并使主樓與副樓圍合形成半內院。設計將垂直交通布置在主樓與裙房相交處,與各類用房之聯系最為便捷。(圖6、7)主樓充分利用南北朝向,全部辦公實驗室用房設于主樓內,電梯樓梯垂直交通空間以及衛生間位于北向的東西兩端,盡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南向辦公空間,南向的城市景觀綠化為辦公人員提供了良好的景觀朝向和環境條件。東西向裙房布置大小會議室、檢驗大廳、職工食堂等。半地下室設置設備用房及辦公人員內部停車庫。車庫出入口設在建筑北面,這樣使得對外服務和內部辦公功能分區明確,流線清晰,人車分流彼此間互不干擾而又緊密聯系。地下車庫停車位現設計為18輛,考慮到遠期需求在用地緊張及地下室層高有限的條件下我們設計預留了地坑式機械立體停車位可增加至34輛。
4立面設計
建筑立面是展現建筑的最有效手段,作為政府部門行政辦公綜合樓決定了建筑外形的簡潔、大方是設計的出發點。尤其是在高處的城市主干道上所能看到的西立面、南立面——力求建筑嚴謹大方,融入環境,盡可能突出建筑的風格,使其有現代感。設計在建筑物主樓西面交通核上,采用簡潔的大理石板,墻上開異形凸窗戶,裙房西面采用懸板百頁,具有極強的韻律,同時達到遮陽的效果;南立面由能反映平面模數的大面積玻璃和橫豎向線條構成,方正中體現了國家執法行政部門的公正、公平的嚴肅性,在滿足內部功能需求的同時也與西面實墻形成虛實對比,增加了建筑的層次感;使人對建筑產生更為高聳的視覺感。(圖8、9、10) 論文 聯盟
5結語
設計可以是一個找尋解答的一個過程,我們與其苦苦等待靈感的閃現,不如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從拿到任務書明確設計目標到現場勘查場地條件,熟悉所要解決的問題,了解問題的特點然后逐步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在限制中創造性地找到突破,給予解答。這也是設計中標的原因所在,是留給我們的設計啟示。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總用地面積:3019.75 m2
總建筑面積:8900.35 m2
建筑基底總面積:847.10m2
容積率:2.61
建筑密度:28.1%
綠地率:35%
小汽車停車位:48輛(其中地上:30輛, 地下:18輛)
這是一個燈火闌珊的夜晚,喧鬧、迷離、躁動與激情充斥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閃爍的霓虹映在城市路人的臉上,伴著幾許郁悶憂郁的神情,夾雜著幾許發泄欲望的沖動,建筑藝術中的法律精神論文。我也是這樣一個城市人,但卻偏偏選擇了寂靜與孤獨。駐足湘江之畔,徜徉岳麓之顛,靜靜地看著城市的燈火,感受著現代城市建筑的藝術魅力,并不知不覺由此伸發開去,將混亂的思緒游走于建筑的藝術與法律的精神之間,試圖在感性與理性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將其二者融合。在此種比較的視野中,妄圖在法學研習之路上另辟蹊徑,尋找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法律內在的邏輯平衡和結構價值。
一、凝固中的運動
說到建筑的美,人們常常以“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一語冠之。的確建筑的形式語言和音樂十分的相似,他們在時空上都強調對稱性。建筑立面上的門和窗是音樂的節奏和音符,建筑的形式語言和音樂的語言一樣,在表意上都強調一種朦朧的狀態,而非直露的表白。但是建筑本身卻并非凝固之狀態,建筑的存在,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的審美,在更高的層次上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度,呈現出一種四維空間復變的態勢,一種拓撲結構。建筑藝術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不斷地獲得新的生命。在人類對藝術的鑒賞和詮釋下,看似凝固的建筑重新被激活,古老的巴提農神殿、精美的黃鶴樓也在此種激活中具有了新的時代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凝固中的運動價值與法律的價值有著驚人的相似。篆刻在黑色玄武巖上的《漢謨拉比法典》距今已有2700多年,但是如今的法學教育和研究中我們依然對于這部人類早期的行為規范贊賞有佳。《法國民法典》頒布已有200年,但是其基本的原則和精神并沒有因為凝固的法典文字而被禁錮,而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法律的實踐與研究中獲得了新的生命,不斷地更新、超越和創造自身的價值之維。
二、在開放與閉塞之間
建筑作為一門藝術和工程相結合的學科,其自身內部是無法達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完滿狀態的,其必須有結構力學和人文精神雙重支柱的支撐才能不斷的深入發展。隨著人類科技的突飛猛進,近年來誕生了一些新的建筑學名詞,諸如建筑經濟學、建筑生態學、建筑論理學、綠色建筑等。其中美國設計室奈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和美國皇家女子學院教學樓鋼架與山坡融合的設計堪稱新時代生態與綠色建筑的代表之作。反觀法學又何嘗不是此番景象呢?法學研究在開放與閉塞之間徘徊。有的法學家認為法學自身的方法論和價值取向就完全可以解決法學研究中的一切問題,法學論文《建筑藝術中的法律精神論文》。這種思想在法學的歷史發展中長期以來都占有極其顯赫的地位。隨著近代科技的發展與更新,人類的思想意識形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交流與融合的思想觀念融入每一個現代人的大腦。隨著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等等學科的興旺發展,法學本身正在一步一步地被這些學科所介入,由此便誕生了法經濟學、法社會學、法人類學等等分支學科,以及這些學科所具有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其間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法經濟學專家理查德A波斯納法官、法社會學者龐德教授,德國的柯茨教授等。
三、民族與地域的差異
德國文學家歌德認為:“凡是把許多靈魂團結在一起的就是神圣的。”自古以來,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的精神支柱使人們團結在一起。中國是文明古國,建筑經歷了幾千年的改革和發展,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具有獨特文化的傳統。在秦帝國時期修建的萬里長城,蜿蜒于峻嶺之上,千百年來抵御著異族對中華民族的入侵,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遙遠的北歐,一些傳統的建筑多為尖頂,這與冬天當地積雪有關。受當地建筑材料的制約,用木材構筑的屋頂承受不了積雪的重壓。所以屋頂有大坡度使得積雪不至于在房頂較越積越多。雖然今天在建筑材料領域早已經有了堅實的新材料,但是北歐人依然保留著他們建筑的這種固有風格。
【關鍵詞】辦公樓;建筑設計;超越建筑表現
新時期的建筑除了需要滿足大眾的使用需求,確保其功能的正常使用外,還需要與大眾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相吻合,突出建筑的美感與藝術感。辦公樓建筑作為公共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設計方案中體現更高層次的藝術美感,這一項問題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超越建筑表現的建筑設計是指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基礎之上,突出建筑造型的限制,體現建筑設計方案的美感與獨特性,將其應用于辦公樓建筑設計中,對于優化整個辦公樓建筑設計質量水平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即對該問題進行詳細分析與探討。
1 辦公樓建筑設計實例
銀川市西夏區政務服務中心項目位于銀川市西夏區,西側臨栗子園路,北側臨賀蘭山路,地塊東西方向長度約為154.3m,南北方向長度約為154.6m,賀蘭山路作為銀川市主要交通干道,人流量,車流量大,辦公樓西南側為賀蘭山體育場,東側為新建西夏古城項目,地理位置優越,因此該辦公樓的建筑設計必須體現其特有價值。在平面布置和室內空間設計上力求合理、現代化、空間感強,并使其滿足業主功能分區的要求。同時在滿足功能要求及建筑造型的前提下,盡可能節約投資,降低造價。
2 超越建筑表現的建筑設計原則
結合本項目的實際特點來看,設計方案除了需要圍繞辦公樓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實現來展開外,還需要通過優化設計的方式,使本項目成為本地區一道標志性的建筑風景。一方面需要與大眾對公共建筑的審美要求相符合,另一方面需要突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無論是在本辦公樓的建筑規劃還是單體建筑設計中,都必須引入前瞻性的建筑設計思想,使整個辦公樓建筑設計能夠超越建筑表現而存在。
結合以上分析認為,為了能夠使本工程的設計方案具有超越建筑表現的特點,在規劃設計環節中,需要充分遵循以下兩個方面的基本原則:
首先,需要以區域性歷史為依托,充分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即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與發展的當前,在建筑設計以及建造過程當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也就意味著在建筑領域實現對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對本地區歷史發展文化的尊重。而也只有使地域文化與建筑設計相融合,才能夠使整個辦公樓建筑更富文化內涵。本項目在把握城市整體建筑格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之上,在方案設計中融入西夏古建筑元素,與周邊地塊的建筑和環境和諧統一。在體現現代辦公建筑簡潔、大氣特點的同時與銀川市西夏區的文化內涵和規劃思想相符合。
其次,需要遵循建筑功能與建筑形式協調并重的基本原則:在超越建筑表現的設計方案中,除了需要滿足平面功能,對整個建筑空間進行合理的分區布局外,還應當充分強調整個辦公樓建筑的形式美感,突出建筑設計在藝術層面的特點,打造與本辦公樓建筑項目相適應的造型風格,通過對建筑造型的流線型設計,使辦公樓建筑區域內的各個功能空間能夠得到協調布置,以突出設計方案的高效性,以及安全性優勢。在此基礎之上,設計方案還利用景觀單元來點綴各個功能分區,營造舒適的交通空間。在外立面設計中,設計師可以通過對色彩的合理搭配,適當穿插線與面等要素,通過對建筑形體的合理變化,使整個辦公樓建筑能夠突出莊重并且典雅的氣質。而考慮到辦公樓建筑的特殊性,還需要強調建筑入口位置廣場景觀的設計工作,突出入口位置廣場景觀的層次性與引導性,在設計方案中把握文化物質,空間尺寸等因素對情感的影響。
最后,在辦公樓建筑超越建筑表現的設計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尊重生態環境,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引入對辦公樓建筑的設計工作當中,打造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富有鮮明個性,同時環境優雅的高層次辦公樓建筑。在設計方案的比選中,不但需要尊重本地區的地域特色,還需要體現辦公樓建筑的現代化特點,使地域特色與現代化辦公生活融合。
3 超越建筑表現的建筑設計策略
首先,從超越建筑表現的辦公樓建筑規劃設計角度上來說,結合本工程實際特點來看,在空間設計過程當中為了突出本辦公樓建筑磅礴恢弘的氣勢,營造具有穩重、大氣特點的建筑形象,同時也為了能夠將辦公樓建筑景觀與城市景觀統一起來,賦以主題景觀的城市廣場,以辦公為主要內容的主樓部分,在不同功能的連接處都設計了過渡空間,使整個建筑和諧的融為一體,整體建筑輪廓流暢統一。在本辦公樓建筑對機動車入口以及流線造型的設計時,所采取的設計方案是:在本辦公樓建筑區域西側設置機動車出入口(要求出入口距離與城市道路紅線交叉點距離在70.0m以上),同時整個辦公樓建筑周邊設置寬度為6.0m的道路,環通連接。在建筑區域北側部分設置地下車庫進出口及消防應急通道,以確保整個辦公樓建筑的消防安全。而在有關人行入口以及流線造型的設計過程當中,于辦公樓建筑主樓南側設置本樓主要入口,用于外來人員以及禮儀使用。針對該使用特點,在設計方案中將景觀步道與入口位置景觀廣場相結合。地面道路設計方面遵循軸線對稱的基本原則,景觀步道設置在中軸線上,使辦公樓建筑與城市道路能夠相互連接。
其次,從超越建筑表現的辦公樓單體建筑設計角度上來說,由于本項目設計中引入了超越建筑表現的獨特設計理念,因此對建筑立面的設計效果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建筑立面設計方案除了需要滿足經濟、實用的要求外,還需要正確處理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因此本方案中采取局部錯落布置的方式提高建筑里面的立體感以及可觀賞性。而在平面設計上,本辦公樓建筑設計中,主樓與裙房及會議中心呈品字形布局,主入口布置在辦公樓建筑南側,同時東西側及北側均設置次要入口。辦公建筑區域布置方案為以核心筒為中心的回字型布置,在室內空間設計中,體現空間的通透性,人文性,以及開放性。此外,為了能夠使辦公樓建筑的整體風格與其使用功能相吻合,在建筑立面的處理中選擇中黃色作為主要色調,局部玻璃幕墻與外掛石材相結合,整體搭配形成一種沉穩凝重的建筑風格。
4 結束語
根據本文以上分析認為,在對辦公樓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當中,為了既能夠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對建筑設計方案的影響,同時又與大眾的審美風格與取向相吻合,就需要在建筑整體規劃以及單體建筑的設計過程當中,引入前瞻性設計理念,使設計方案富有超越建筑的表現力。本文結合西夏區辦公樓建筑項目設計實例展開分析,對超越建筑表現的設計思路在辦公樓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綜合探討與分析,望能夠引起關注。
參考文獻:
[1] 馮天德.關于公共辦公樓建筑設計的注意事項探索[J].低碳世界,2015,(5):192-193.
[2] 袁源,馮偉.現代辦公樓建筑設計與自然、人文環境的聯系[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7).
[3] 羅平花,陳麗.稀缺型高端酒店式管理辦公樓建筑設計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4).
(佛山市置地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佛山 528000)
摘要:本文通過對東莞蔡邊村老人活動中心——鐘氏福德堂設計方案及建筑空間理念分析,探討嶺南地域文化對于現代建筑創作理念的影響,以及傳統嶺南庭院特色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力求體現嶺南傳統建筑的地域性,使建筑與地域文化進行有機結合。
關鍵詞 :嶺南;建筑;庭院;地域性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4-0200-03
作者簡介:陳兆峰(1973-),男,廣東增城人,一級注冊建筑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蔡邊村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老年人口規模也隨著總人口的增加而不斷變大。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的各種養老需求對蔡邊村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此情形下,建設蔡邊村老人活動中心對實現蔡邊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逐漸重視并大力發展老人文化休閑場所,這在大城市表現尤為突出。但是,從全國整體來看,在老人活動中心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主要體現在:設施的嚴重不足,周圍環境考慮不周,直接影響了老年人的健身需求;老年活動中心外部空間環境對不同年齡段城市老人的需求關注不夠,不同年齡層的城市老人其生理、心理特點是不一樣的,反映在對活動內容的要求上也存在著差異。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突破了原有老年活動中心建筑設計,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使得功能和造型相得益彰。
1 工程概況
東莞大朗蔡邊村委會擬建一個集學習、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多功能老年人活動中心—鐘氏福德堂,鐘氏福德堂位于東莞大朗鎮蔡邊村,由原有鐘氏祠堂、擬建福德堂、擬建連廊、圍墻和門樓等圍合成組團式庭院。
2 設計構思
2.1 設計背景 全球化的發展,人們生活、生產方式日趨相同,建筑風格也趨于一致,獨特和個性愈顯可貴。一種典型風格的形式,通常是和當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又需有創作中的構思和造型的特點。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的內涵。在建筑設計歷史上,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環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風格和文化內涵,都有不同的建筑表現形式。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當地的建筑設計中,從而賦予建筑作品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正是基于這樣的想法,我們在設計蔡邊村老人活動中心——鐘氏福德堂時,吸取了嶺南傳統民居的建筑及布局特點、建筑裝飾元素、園林造景等方面的精髓,探索一條建筑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方法。
2.2 嶺南傳統民居特點分析 嶺南民居嶺南民居包括廣府民居、客家民居、潮汕民居、雷州民居、廣西民居、海南民居等。但前三種數量多,影響大,風格明顯,成為嶺南民居的三大組成部分。廣府民居是嶺南地區廣府民系主要居住形式的統稱。廣府地區大部分村落的民宅都是梳式布局,或者稱平面網格布局。整個村落以一個巷子為中軸,民宅在巷子兩側,一個院落套一個院落。珠江三角洲民居的中、大型住宅,基本格局為“三間兩廊所謂三間,即一列三間懸山頂房屋,明間為廳堂,兩側次間為居室。屋前天井,天井兩旁為廊,此謂兩廊。形成于清末的西關大屋嶺南傳統民居,以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價值、鮮明的建筑特色、在中國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的重要地位。
2.3 嶺南傳統庭園空間分析 嶺南庭園具有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風格,并受地理環境、自然氣候和鄉土文化的影響,造園構意新穎,布局平易開朗,在園林的總體布局、空間組織,建筑造型、色彩運用,疊石理水和花木配置方面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空問是庭同藝術的主要表現主要內容之一,它通過劃分、組合、聯系、轉接和過渡等手法來取得藝術效果對空間劃分來說.要求是既隔又連、靈活通透、富于變化同時通過空間的形狀、大小、開合、高低、明暗以及景物的疏密,使之產生一種連續的節奏感和協調的空問體系。嶺南園林以清新曠達、素樸生動取勝。造園構意新穎,具有布局平易開朗、通透典雅、輕盈暢朗的嶺南格調。
3 總平面設計
在總平面設計上,把蔡邊村現有鐘氏祠堂一同并入規劃考慮。通過設立牌樓、圍墻、連廊,把擬建建筑和現有鐘氏祠堂圍合成為一庭院。牌樓設在現有祠堂入口的一側,圍墻把兩者連接起來,使牌樓與鐘氏祠堂相互呼應,又不喧賓奪主,烘托出現有祠堂的奪目威嚴。通過牌樓進入庭院,一邊是古樸風雅的祠堂,一邊是林蔭遮掩的連廊,前方的福德堂雕梁畫棟,正映入眼簾,這樣整個庭院虛實結合,建筑物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圖1、圖2)。
4 建筑設計
4.1 建筑平面設計 擬建建筑平面為長方形,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為七開間帶前廊,符合嶺南傳統建筑以奇數為吉祥數字的習慣,室內布局滿足活動中心的使用功能。入口設有前庭及一排柱廊,使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自然過渡,強調了建筑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圖3)
4.2 建筑立面設計 立面風格立足于保持嶺南傳統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設計中沿用嶺南傳統建筑色彩,采用灰瓦、白墻、青磚的基本色調,主立面寬33.44米,符合中國傳統建筑橫向展開的特點,使人產生一種平穩和舒展的感覺。樓高兩層,建筑物的中間、兩側、以及前庭分別采用不同高度,使之顯得錯落有致,輕快靈動。主入口處的前庭,使用尖山式歇山屋頂,單檐,翼稍翹飛而不過分夸張,有別于主體建筑,正脊為雙鳳朝陽脊。強調了入口,豐富了立面層次。正面一排柱廊,富有嶺南特色,適合南方多雨炎熱的天氣。整個建筑立面注重色彩的配搭,房屋主體墻體使用青磚,朱紅色的欄桿,形成淡雅的格調。同時,注重對細部的設計,如門窗嵌彩色玻璃,窗眉灰塑,木雕等,以增強建筑物立面的藝術效果。(圖4、圖5)
4.3 建筑細部及裝飾設計 室外裝飾并按嶺南風格裝飾元素,對山墻、翹角及其他細部特征等細部進行處理。屋頂的形式對建筑的立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體建筑均采用尖山式硬山,加上灰塑屋脊作為雕飾。中間屋頂正脊為二龍爭珠脊,兩側為松鶴延年脊。灰塑工藝作為嶺南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立體感強,有著顯著的嶺南特征和民間美術藝術價值。山墻為鍋耳風火墻,有著濃厚的嶺南特色。這樣屋頂的輪廓由直線和曲線巧妙組合起來,產生躍動的美感。建筑材料上,運用傳統建筑材料如蓋筒板瓦,菠蘿格封檐板,更加能夠體現了嶺南傳統建筑的特點。室內設計從傳統民居的鋪地、門窗、色彩等形式中選取符號進行裝飾,力求從里到外都體現傳統的嶺南傳統建筑特色。(圖6、圖7)
5 庭院設計
庭院設計緊密結合嶺南建筑風格和形式,采用嶺南庭院常用的前低后高構成方式,隨著拾級而上的臺階,庭院逐步抬高,共分為三級平臺,通往擬建建筑,強化了擬建建筑的地位和威嚴,也增強了庭院內的空間感。牌樓、圍墻、連廊等建構筑物嚴格按嶺南傳統建筑形制、裝飾細部進行設計,并通過園林綠化種植設計,把庭院功能和審美情趣有機地、完美地結合起來。(圖8)
6 結語
在福德堂的創作過程中,通過借鑒嶺南傳統民居建筑及布局、建筑裝飾、庭院空間、園林造景特色等設計元素,對福德堂建筑的總體布局、建筑形式、園林綠化等進行精心設計;工程建成后,有機地把見證著整條村子的歷史變遷的蔡邊鐘氏宗祠古建筑與新建建筑融為一體,同時也較好地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將福德堂建成具有嶺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作品,是現代建筑設計如何傳承和發揚嶺南建筑文化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學術委員會組編.淺談地域文化在坦桑尼亞度假酒店室內外設計中的運用[A].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十年校慶學術論文集[C].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05:137.
關鍵詞:校園的雨水管理規劃設計,景觀設計理念,用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utilization of rainwater resources. Introduce the eco utilization of rainwater into the rainwater design of campus will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is article will choose one greenbelt of the university in Suzhou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pply the related theory to the designing scheme ,which will show a systematic scheme about rainwater harvesting for people .
Keywords: the rainwater design of campus, the idea of landscape design, Usage way 1.校園雨水資源收集利用的景觀設計目的、意義
校園――國家培養“棟梁”的基地,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是莘莘學子們生活學習的地方,也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特殊子系統,校園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其對資源的利用形式與利用效率會對社會其他系統產生巨大的影響。校園人口密集.用水量大,比如:生活用水、食堂餐廳用水、教學實驗用水以及辦公區的用水,從而導致用水量大大增加。目前,全國都在提倡節能降耗的生活模式,校園如此的用水模式卻恰好違背了這種精神。要想在校園中實現水資源的節約,一方面是開源,從用水方面節約;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開發新的水源,如中水回用及雨水利用。雨水作為一種天然水資源,具有分布廣、儲量大、水質好、易收集的特點,能否有效地利用雨水資源非常重要,若能有效合理地收集利用這部分雨水資源,可緩解或解決水資源短缺、校園排水管網壓力、地下水水位沉降等問題,因此,如何將雨水收集與校園本身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相結合起來,通過生態設計的手法來營建集美學功能、生態功能和游憩功能為一體的美好景觀格局,對于實現校園雨水的生態化綜合利用能夠為其他系統產生示范和帶動作用。如若將雨水收集利用作為一種營造景觀的途徑引入校園規劃中,不僅解決了節約水資源的宗旨,同時也為師生們提供了一個優美的生態校園環境。
2.國內外校園雨水資源利用現狀
國內:國內校園的雨水收集利用暫處于初期的探索研究階段,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的日漸短缺,人們逐漸對雨水資源重視起來,某些校園開始采取相關措施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但只是單純的利用工程技術進行雨水的管理,而沒有將景觀設計考慮進去。這些已經存在的研究成果和實施過程只是單純的具備雨水收集技術,而沒有將景觀與雨水的收集利用過程及設施相結合考慮,缺乏生態性和審美性。
國外:在一些發達國家,雨水的管理已經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特別是德國、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已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已形成了比較成熟和完善的雨水收集、處理、控制和滲透技術及配套的法規體系,成為國際上雨水資源利用技術最為先進的國家[1]。如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實行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簡稱BMP),到20世紀90年代,相關專家在對其研究和創新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低影響開發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這種管理方法主要是通過模擬大自然的場地環境加上人工技術從而實現保護自然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 [3]。澳大利亞的城市水敏感設計(WSUD)由最初的暴雨控制理念發展到現今的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提供可支撐的框架,其核心理念是將城市雨水得到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利用[4] [5]。德國是歐洲雨水利用技術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目前德國的雨水設計利用基本已經達到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將雨水管理利用與地方景觀結合起來規劃設計,達到了景觀的生態利用[6]。
總的來講,國內的雨水收集利用處于較快發展階段,但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還有不少差距,還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其中。
3.案例研究
下面將根據所要綠地的本身情況和周邊環境,通過將國外一些較先進的雨水管理理念運用其中設計出一個雨水與景觀相結合雨水管理方案,從而達到景觀與功能的完美結合。
3.1基本概況
蘇州位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溫暖潮濕多雨,季風明顯,四季分明。 蘇州市年平均氣溫為15.7℃,最熱月7月份,平均氣溫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氣溫3.0℃;極端最高氣溫為39.2℃,出現在1992年7月16日。 蘇州市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mm左右,降水日數平均每年達130天。降水量年內分配也不均勻,每年4~9月,受暖濕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多而集中,各月平均降水量為100~160mm,6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這期間的降水包括初夏的梅雨和夏秋的臺風雨;10月到次年3月,受干冷的冬季風影響,降水很少,各月平均降水量為40~85mm。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及降水日為最多,常年平均月降水量為160毫米,降水日12.5天。12月份月降水量最少,為40毫米。10月份降水日最少,平均為7.8天。
本案例所研究的對象為白色實線所標出的區域,其中綠地總面積為6434平方米,建筑面積占3729平方米(如圖1所示),在進行設計之前,我們根據蘇州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以及集中雨期期間的最大降雨量算出最大的雨水儲存量,計算結果如下:
月降水量:最高160mm
最低40mm
年平均降水量:1100mm
總面積:10153 圖1
建筑面積:3729
一年中降雨量:1100×10153=11168000 L
月最高降雨量:0.16×10153=1624500 L
月最低降雨量:0.04×10153=406000 L
根據計算出來的雨水降雨量結果,同時結合景觀設計,做出平面設計圖如圖2所示。
在本方案設計中,我們以雨水收集利用的景觀設計為根本出發點,以建筑的解構和重組為設計理念(如圖3),即將中心的建筑形體解構成多個不規則的四邊形,然后通過比例的縮放以及圖形的再次組合將其融入到整體的規劃設計中,最后所得的方案如圖2所示:
圖2:平面圖
方案主要包括入口廣場雨水凈化區、雨水景觀區、停車場雨水收集區和中央庭院的休閑區(如圖3),場地的設計以雨水收集利用為主要的設計導則,為了將建筑屋頂的雨水更平緩地引流到地面上,沿著建筑的周邊做了一圈散水溝,散水溝的上層鋪設小的鵝卵石,鵝卵石下方放置管道將多余的雨水通過管道排放到設定好的雨水收集池中。
根據設計出的方案圖,測算出設計后的綠地面積、道路面積、停車場面積、木質平臺面積等,再根據《給排水設計手冊》的相關參數算出所設計的水域最低水位、最高水位,最終算出以0.6m作為水的設計深度。
圖3:功能分區圖
《給排水設計手冊》:
設計后年平均收集雨水量為:
3729×1100×0.9+1098×1100×0.3+3658×1100×0.2+850×1100×0.15+817×1100=5897760 L
月最高收集雨水量:
3729×160×0.9+1098×160×0.3+3658×160×0.2+850×160×0.15+817×160=1017856 L
月最低收集雨水量:
3729×40×0.9+1098×40×0.3+3658×40×0.2+850×40×0.15+817×40=214464 L
最低水位:0.26m最高水位:0.8m從而最終取0.6m作為設計水位
下圖分別為設計的雨水分布圖和雨水流向圖,如圖4和圖5所示:
圖4:雨水分布圖(藍色標示的為可貯存雨水的區域)
圖5:雨水流向圖
(主要標示了雨水的流向,從而確 定雨水的貯存池的位置)
入口廣場雨水凈化區:入口廣場兩側是大面積的水上樹池,兩側的水池也是地下相通的,保證了水的流動性。水深在800毫米,保證在暴雨來臨時也不會出現漫水的現象。
雨水景觀區:此區域是設計的重點,一方面是對外的人流最多,被觀賞的次數最多,是解構重組思想體現的最為明顯的地方,設計的水域圖形為不規則的多個四邊形的拼湊體,同時在水邊間斷的伸出條形的木平臺,不僅起到了連接的功能作用,同時很好地詮釋出設計理念,增加了設計的美感,達到了功能與美觀的統一性。
停車場雨水:停車場鋪設透水草皮磚,這種鋪裝的抗壓性能和滲透性能比較好,對于雨水滲透回補地下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停車場進出車輛頻繁,會有一定油漬、一些重金屬、化學原料等污染地表,通過草皮植物將汽車滲透的油漬和相關雜物吸收、過濾,從而達到凈化的效果滲透到地下。在雨量較大的時候,雨水會隨著停車場旁邊的滲水口流入到旁邊的濕地中,同樣也能達到雨水凈化、儲存的目的[7]。
中央庭院的休閑區:休閑區主要是供師生們休息的地方,此處設計較為巧妙,從圖2中可以看出,此處鋪設硬質地磚和木平臺,在靠近入口的的地方同樣設置有三個不規則的四邊形花壇,豐富了景觀一角,同時也呼應了整體的設計理念。在此區域中,同樣是沿著建筑周邊設置有散水溝,同時在靠近西北角位置設計有一塊與建筑形體相呼應的水池,這個水池中設置有小型噴泉,此處水池相對其他位置要低20厘米,主要是將更多的雨水匯集于此,更好地展現出其景觀效果。在木質平臺下方也是聯通的水域,構成整體的水的循環。同時也給休憩于此的師生們更多親切感。
建筑立面處理:建筑物屋面是目前雨水利用中最適合和常用的雨水收集面,通過屋面收集的雨水污染程度低,PH呈中性,含鹽量很少,硬度很低。本設計主要在建筑南面做豐富的立面設計,采用的種植方式為人工地盤垂直種植,即將將植物生長的地盤垂直地安裝到建筑立面上, 就如植物從墻面上生長出來一樣。但這種綠化種植操作難度較大,成本相對較高,對植物的選擇也較嚴格[8]。
在本方案中選擇的植物為陽性的太陽花為主,在其中點綴一些景天。選擇太陽花的目的主要是此面墻向陽時間較長,同時太陽花生命力極強,不怕風吹雨打,被人們稱作“死不了”。這對于日后的管理將會帶來更多的方便,并且其觀賞性也較好。在墻壁上穿插種植部分景天,避免出現單一植物的呆板性。而對于墻體植物灌溉的水源主要來自雨水,主要是通過將雨水管道(管道直徑控制在3cm左右)以棋盤交叉形式安裝到墻體上,在管道下方每隔10cm處留出小孔,當雨量較小時,從屋頂流下來的水通過管道的各個部分,從而通過管道的空隙滴漏到植物上,達到澆灌的效果。當雨量較大時,一部分雨水通過屋檐較低處的排水口流入到較細管道中直接澆灌植物,大部分雨水將通過屋檐較高處的空隙通過粗水管直接流到地面上的水域中。這種做法一方面軟化了墻面,使墻體有了視覺欣賞性,另一方面減緩了從屋面排下來的部分雨水,達到了景觀與功能的完美結合。
建造下凹式綠地:在此方案設計中,綠地高程設計均低于路面高程,形成下凹式綠地,從而使路面的雨水能夠流到附近的綠地中。一方面很好地減少了地面徑流,同時植物本身的生態凈化功能將進入綠地的初期雨水中部分雜質凈化干凈。在綠地面積較大區域,綠地中間設計成淺溝形式[9],在溝內種植植物,達到進一步凈化雨水的作用。
鋪設透水性鋪裝:透水性鋪裝系統是由一系列的混凝土塊和塑料網狀結構, 填以沙子、礫石及土壤組成, 具有孔隙通透性,這些孔隙使雨水能夠滲入到地下土壤, 對減少雨水徑流起到很大的作用[10]。鋪設透水性鋪裝,能使雨水透過空隙較快速的流入到土壤中,減少了地面徑流
5.結論
隨著綠色校園、生態校園理念的逐漸深入,雨水的景觀收集利用將會更深入地體現這一主題性,所以在校園的規劃設計中應將雨水的管理應用以一種強制性的政策加入到整體設計中,不僅會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同時將雨水管理的每個階段作為校園景觀的一個部分,讓置身于校園中的師生參觀感受每一個水處理的過程,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將這一思想得以更大程度的在社會中普及,從而讓更多的人收益于功能與藝術想結合的雨水景觀收集利用管理。
參考文獻:
[1]劉濱誼, 許珊. 利用雨水收集系統解決景觀用水問題. 中國園林, 2007 ( 2 ) : 54 56
[2]基于氣候變化的雨水花園規劃研究張婧P6
[3]Low-impact Development Cernter.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A Literature Review[M].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0, EPA/841/B-00/005 。
[4]13 Tony H F Wong.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in Australia[J].Urban Drainage 2002.
[5]14 童國慶, 李紅梅. 澳大利亞城市水敏感設計最新進展.
[6] 王勝利.海拉爾河東新區雨水收集利用的景觀設計研究.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P5-P7
[7]美國景觀設計中雨水管理的藝術The Artful Rainwater Manage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in America摘馬建武 / MA Jian-wu (美)斯圖特?愛考斯 /(USA)Stuart Echols
[8] 建筑立面綠化技術淺析,郭蕊蓮,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9]王品才.某生態校園雨水調蓄與資源化利用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P33-P35
關鍵字:LED 照明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一、LED光源、燈具的優點及靈活性
(一)LED光源概述
LED,即半導體發光二級管,其單位體積小,在顯示屏、交通訊號顯示、汽車工業、建筑行業等方面獲得廣泛應用。LED光源在應用中,其功能性較強,發光效率高,光線質量強,且LED光源光色純,光束集中,響應快,其藝術性較強;LED光源多采取低電壓低電流驅動,功率因數接近1,耗能低,可以有效節約能源;LED光源內不含有有毒成分,廢棄物可以有效回收利用,屬于一種無污染光源,綠色環保,是21世紀必不可少的環保照明用品。一般低功率白光LED壽命在3萬小時以上,高功率白光LED壽命在2萬小時以上,彩色LED壽命則在5-10萬小時范圍內,其壽命長。綜上,LED光源相對傳統燈性能而言,其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綜合性能較好,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二)LED燈的“隱蔽”性
LED光源其單位體積較小,結構設計緊湊,應用方式靈活,能夠在狹小空間范圍內投光,便于隱藏,也可以組合應用多顆粒LED光源構成光源線或面或其他造型,美化景觀及建筑環境,提高其藝術效果。LED燈的“隱藏”主要分為點式隱藏、帶式隱藏與面式隱藏三種形式。其中點式隱藏為:于天棚設置燈槽并安裝單個燈具,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多顆LED組合為大功率光源;帶式隱藏:于天棚四周設置燈槽并安裝LED條形射燈,通過多顆彩燈LED光源構成一列或多列,采取串聯方式進行設置,由上而下照明;面式隱藏:一般建筑中,天棚、外墻面及地板為主要照亮發光面,應用LED光源,于窗戶內沿或支架上設置線性發光條,營造出良好的裝飾效果。
(三)LED燈與建筑一體化
在現代建筑照明設計中應用LED,可以實現建筑與照明一體化,要求協調建筑空間、建筑構件與燈具等因素,合理協調組織,相互促進,應用科學措施解決存在問題。LED燈與建筑一體化中,其中大面積顯示屏應用效果尤為突出。當前,LED形狀大多表現為圓形,其呈現外觀多為圓形排列構成,與外包殼結合形成視覺造型。LED燈與建筑構件相結合,在照明設計中應綜合考慮燈具與建筑構件和諧性與藝術性。LED燈本身存在著裝飾性,可以在中空管線中形成線性發光條或發光帶,在建筑立面構件中設置于夜景裝飾部位,從而形成與建筑為一體的線性發光條。
二、LED照明在多設計領域中的應用
(一)LED室內照明設計
建筑室內環境照明應綜合考慮設計目標,合理應用技術措施及藝術手段,對室內設計環境及空間等因素進行充分分析,應用創造性思維,打造出符合工作、生活、生產功能需求,滿足人們心理及生理要求的室內照明環境。在建筑室內進行照明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從視角角度,要求室內照明設計可見度較好,保證其照度合適,亮度分布均勻,避免出現眩光;從心理角度,要求室內照明設計氛圍符合環境功能要求。
(二)LED室外照明設計
室外照明在提高城市活力,保障夜間車輛通行安全及效率,保障行人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室外照明延展了人們的夜間生活時光,豐富了城市居民休閑及娛樂活動。建筑室外照明設計,是通過燈光照明塑造景觀效果。人們對建筑室外照明需求可以分為基本需求、感官信息需求及精神審美需求三個方面,按照人們的需求不同,可以將室外照明劃分為安全照明、功能照明與景觀照明三種類型。其中安全照明與功能照明屬于基礎性照明,景觀照明側重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
1.道路照明設計中LED的應用
進行道路照明設計,其目的主要在于:保障車輛行駛安全;方便行人辨別方向、識別障礙物,提供安全感;改善夜間環境。道路照明設計為夜間車輛及人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光環境。考慮到道路照明持續性及其能源消耗較大,為此,在道路照明設計中應用LED,可以有效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提高城市形象。城市道路照明規劃設計應建立于城市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并綜合考慮電力規范,保障道路設計的科學合理性,能夠有效的減少資源浪費。
LED城市道路照明設計主要內容為:按照道路級別、交通密度、交通控制措施、城市規模及是否為旅游城市等合理選擇照明標準值;在道路照明設計中考慮誘導性因素,如道路燈桿、燈具、中心線等屬于視覺誘導性因素,照明燈光、光源色及排列等為光學誘導性因素,確保道路照明設計其誘導性良好;為駕駛人員提供良好的視覺舒適感與可見度;安好道路級別與道路周邊環境合理選擇光源。
2.建筑外觀照明設計中LED應用
建筑外觀照明屬于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的重要部分,其照亮建筑物的方式主要分為泛光照明與內透光照明兩種方式。其中LED泛光照明即立面照明,屬于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建筑外部裝飾照明方式,如國際著名景點埃菲爾鐵塔、巴黎圣母院、凱旋門等建筑均采取泛光照明方式。LED投光燈光色好,立體性較強,其藝術效果較明顯。LED透射式照明,以其功能特點為標準可以分為裝飾性透射與功能性透射兩種形式。上海金茂大廈就是采取內透照明方式,讓整個建筑通透,提高了建筑外觀效果,且便于維修,綜合效益良好。
3.景觀照明設計中LED應用
景觀照明結合了自然及美學,是對夜間景觀環境的二次藝術性創造,可以營造出抒情的生活環境,改善人們生活質量。LED光源其柔和光色在景觀照明設計應用中藝術效果十分突出,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良好的視覺環境,還可以有效協調光色,增強景觀藝術美感,陶冶情操,滿足人們審美需求、心理需求。如在庭院燈光小品中應用LED,采取柔和的顏色,產生視覺享受,豐富情感。
三、結語
LED光源單位體積小,功能性、藝術性,且綠色節能,因其有突出的特性,在照明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逐漸在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現代照明設計中應用LED,其綜合效益突出。本文在概述LED光源的基礎上,重點對LED在照明設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LED在照明設計中分為點式隱藏、帶式隱藏與面式隱藏三種隱藏方式,將LED燈與建筑一體化,能夠有效提高照明效果,并從室內與室外兩個角度,對LED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實踐證明,LED光源在照明設計中應用效果突出,綜合效益良好,未來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袁景玉,唐春娥.建筑化LED照明設計流程與策略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34).
[2]李玲英.淺談發光二極管在建筑照明設計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2010,(27):113-114.
[3]葉威.論大功率LED照明設計工作的技術要點[J].商品與質量?建筑與發展,2013,(7):464-464.
[4]袁宗南,林昱宏.上海世博臺灣館LED照明設計之應用[C].//第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論文集.2010:388-392.
關鍵字:建筑表皮、歷史建筑、建筑改造、 建筑更新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建筑表皮定義及更新原則
1.1建筑表皮的概念
19 世紀中葉,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rohe)在高層建筑中采用全玻璃-鋼結構,并提出了皮膚與骨頭“skin and bone”理論。他開始把建筑的圍護體作為“表皮”而非體積進行表現,建筑表皮被賦予“皮膚”(skin)的定義。德國建筑師戈特佛里德·薩姆帕爾(Gottfried Semper)將建筑劃分為承重結構和圍護結構,即支撐與界面,這一認識對現代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代建筑法則指出,表皮應反映建筑內部功能和空間,并且摒棄任何裝飾。維爾·阿雷茲也曾說:“表皮并不是建筑立面,而是包圍整個建筑的組成部分。”而今,表皮通常被理解為建筑空間的圍護結構。根據不同的情況,建筑表皮可指圍護結構的表層或是圍護結構的本身。
現代建筑表皮是內部空間與功能的反映,是限定空間的界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服務于建筑形體。本章所討論的建筑表皮是指在整個建筑體中,作為建筑圍護結構的直接組成部分。在單純地討論建筑表皮的過程中,對建造的材料要素和對構圖、比例等美學要素的推敲,并不過多涉及表皮對建筑空間的作用,而是主要涉及單純的二維表面上的改造內容。建筑表皮形態以現代建造技術、現代美學原則理論作為支持,體現出建筑整體形態的秩序性和動態性。
1.2建筑表皮的更新原則
建筑表皮更新通常在改造建筑立面的條件下,通過構圖、比例、材料、形式等具體設計手段達到改造的目的。表皮更新的原則是尊重已有建筑,具體表現為:其一是采用對比法則,強調新舊的分離,以達到對話歷史的效果;其二是采用相似法則,協調新舊的關系,模糊新舊界限,以達到再現歷史的效果。在這兩點原則的基礎上,材料的選取、色彩的選擇、新技術的支持均作為建筑表皮更新的三個有效工具,在新舊并存的建筑表皮更新中發揮著功用。
表皮設計針對的是新建建筑,多用在創作一個全新建筑的過程中,運用建筑表皮的圍護結構、審美特點、功能及技術手段,通過二維之于三維的設計途徑來表達建筑全新的設計理念;而表皮更新則是針對舊建筑改造,指將原有建筑的立面或舊有整體圍護結構,通過表皮的不同處理方式,完成對舊建筑的更新并使之得以再生。其中,舊建筑功能、結構、技術等都是影響表皮更新的諸多因素,舊建筑原有表皮、功能和舊建筑空間的相互關系成為設計的關鍵。表皮更新的結果也強化了舊建筑的風格特征,實現了舊建筑在當代城市中的生命延續。
建筑表皮的材料和色彩更新
2.1新舊材料在表皮更新中的應用
表皮更新并不是對舊有建筑材料不加取舍的全盤拋棄,大多數時候,舊的建筑材料可以被循環利用,形成以舊整舊的效果。如果改造的表皮部分仍然使用舊建筑材料,改造后建筑可呈現出新老并置、渾然一體的面貌,改造后材料的時間性、老化程度以及色澤形態均未被割裂。
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國的 Kuppersmuhle 當代藝術館。它的前身是德國伊斯堡海港區最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大型倉庫。由于即將被用作德國現代藝術中心,功能的轉變對舊的建筑外表皮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其表皮更新的過程中,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展覽層高要求遠高于原先房間,因此建筑師隔層拆除樓板達到增加層高的目的。(見圖 1)
圖1 Kuppersmuhle 藝術館中舊磚材料的循環再利用:拆除樓板后,被填充的窗與舊窗的對比
圖2 該展廳的新增高窗表皮
建筑師將原有老墻上所有的舊磚完整地保留下來,并將其中一部分填充在舊窗上。舊窗橫向開窗面積的減小,在滿足了展廳采光的同時,也自然的增加了窗臺高度。該項目將舊磚保留、清洗、修復后用作于新的表皮上,形成較為一致的質感、顏色。新的建筑表皮巧妙地模糊了年代的差別,這是一個成功的運用舊材料完成表皮更新的建筑改造實例。(見圖 2)
雖然在舊建筑改造中,舊材料的循環利用具有積極的作用,但由于被保留下來的建筑原有材料有限,舊材料常常無法全面地滿足表皮的更新需要。因此新材料也被建筑師越來越多地使用在舊建筑改造中。這里新材料的選用,仍舊是以舊建筑改造中新舊部分的關系為最根本的出發點。新材料擴大了表皮更新的自由度,增加了改造的多種可能性。其中,最簡單的手法是用新材料還原舊表皮的原貌。
通過以上實例,可以看出,在建筑表皮更新的過程中,建筑師引入新材料的目的之一是令新舊表皮能夠相互包容,渾然一體。相反地,將新舊表皮對比并置也常常是一種獨特的改造思路。
2.2建筑表皮更新中的色彩對比統一原則
勒·柯布西耶寫到:“我相信,使用一種色彩可以使墻體富有生氣。”建筑師通過色彩和光的運用可以創造、營造出建筑的內部和外部空間。在建筑學中,色彩不僅只是表面的裝飾,而且與建筑本身有密切的關系,是建筑學表達形式的客觀工具。色彩已經成為人們感知建筑最為直接的因素之一,特別是在改造的項目中,色彩作為表皮最強烈的表達要素,真實地反映著新舊表皮的相互作用關系。色彩并不是以顯示自身為目的,而是需要考慮到城市中大環境的問題,比如期望色是否與比鄰的建筑群協調,是否與當地特有用色傳統相匹配,是否能傳遞出建筑本身的信息等。
采取相似的色彩,是在表皮更新中比較常用的色彩更新手法。在色彩的相似原則的基礎上,表皮更新前后的舊建筑的色彩不會發生較大變動。表皮上相近色彩的選擇,使舊建筑形成了統一和諧的色彩風格。
建筑師Francis Soler對法國巴黎文化交流部的改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座建于 1919 年的古典建筑的色彩呈灰色,這種樸素的顏色體現出該建筑沉穩、莊重的古典氣質。建筑師用同樣是灰色的金屬網狀物包裹在舊建筑外部,使后部現有建筑的歷史表皮在其中隱現。更新后的表皮材料本著與舊建筑相協調的原則,采用了色彩相似的手法,表現得輕盈而不張揚。(見圖 6,7)
圖6 巴黎文化交流部表皮更新后的色彩 圖7 更新后的灰色的金屬網狀包裹物
當然,色彩的近似原則并不是表皮更新的唯一出路。色彩會因建筑材料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如同新材料不一定要模仿、追隨舊材料,新色彩也可以直接對話舊色彩。
總之,色彩所具備的諸多功效,使其在建筑形象的表達中有特殊的調節作用。無論是色彩對功能的區分,還是色彩對人的情緒影響,都是在促進新、舊建筑部分的協調發展。另外,色彩在表皮更新過程中易施工、低造價等優勢也不容忽視。因此,色彩已經成為表皮更新中的有效手段,在改造中發揮著重要的功用。
結語
不難發現,在改造的各種方式方法中,表皮更新不一定是最成熟的改造手法,也是容易引起爭議的,卻是我們無法忽略掉的改造內容。表皮更新已經在經濟的發展下,在現代技術的推動下,在人們的情感需求中,在舊建筑改造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建筑師們通過表皮協調著建筑與歷史的關系,并通過材料、技術、審美方式等諸多設計方法充實著建筑表皮所承載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意]布魯諾·塞維《現代建筑語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6
[2] [英]邁克爾·威金頓 等《智能建筑外層設計》大連理工出版社 2003/8
[3] 陳興國《動態空間的創造》導師黃為雋,天津大學,2001 年
[4] 《分離與整合——當代表皮的一種辨證演進》建筑師 110 期
[5] 阿爾溫得 克里尚,尼克 貝克,西莫斯 揚納斯,建筑節能設計手冊,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7
[6] 李曉東,劉彥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館改造,世界建筑,2006(05),30~
32
【關鍵詞】基本生態控制線;古村落;保護;利用
引言:深圳市早于2005年在全國率先劃定了 “基本生態控制線”[1],并頒發了《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對控制線內974平方公里的土地,提出了除四類情形 外嚴禁建設的要求[2]。這一管理極大地保障了基本生態控制線內古村落免受城市開發帶來的沖擊[3]。然而,隨著市民對近郊戶外旅游的需求日益上漲,位于基本生態控制線內的古村落變身為農家樂集聚地,導致問題頻生,如污水橫流、垃圾遍地、溪流變黑,生態環境破壞嚴重[4]。在不能進行大規模建設活動的背景下,如何保護與利用生態控制線內的古村落,是一個必要及緊迫的研究課題。
1、概念界定、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論文所指的基本生態控制線,是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態安全,維護生態系統的科學性、完整性和連續性,防止城市建設無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和合理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深圳市實際情況劃定的生態保護范圍界線[1];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的相關認定標準,古村落是指“村落規模占地面積在1公頃以上;其中歷史建筑占所有建筑的比率在60%以上;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能夠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時期的傳統文化、歷史風貌、地方特色或民族風情的地區”[6];本文的古村落是指位于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內,除客家圍屋、廣府排屋以外,歷史建筑集中成片、傳統風貌較為完整的地區。
開展本論文研究,以生態休憩與古村落空間互動發展為切入點,構建古村落保護體系,建立古村落資源數據庫,努力拯救一批瀕臨破滅的山地型古村落;探索古村落空間功能轉變方式,提升老宅土地價值;挖掘生態控制線內旅游設施的可行性,促進城市背景轉化為生活空間,發揮自然人文以及空間資源的價值,拓展市民休閑活動空間。
2、古村落特色及價值評估
2.1古村落空間分布與形制特色
(1)呈西廣府東客家民系布局
深圳,常以經濟特區、創新先驅以及現代大都會形象被人感知。由于地處廣府民系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全市古村落呈西廣府東客家民系布局[7]。其中廣府民居以特有小式飛帶式垂脊特點而專門命名為寶安式廣府民居[8],主要分布在深圳西部寶安、松崗、沙井、光明一帶,代表有羅湖筍崗老圍;客家民居則有圍龍屋和變種方圍,主要分布在深圳東部坪山、龍崗一帶,代表有鶴湖新居、大萬世居、中國最南的圍龍屋龍崗正埔嶺[9]等。兩大民系相互碰撞、交融,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
(2)形制以圍屋、排屋為主
從形態結構上看,深圳古村落可分圍合型和開放型,其中圍合型又分圍屋型、排屋型,開放型為自由組合無圍墻。其中圍屋型為方形圍屋,背山面水,結構以中間的正堂或堂屋為基準,正堂左右兩旁為同樣是方正結構的橫屋,圍屋前有半月形水塘,是客家文化中風水理論的體現,坪環社區的大萬世居;馬巒社區的光背村、老圍村、馬巒村、羅屋等均屬此類型。排屋型,客家建筑的延伸,結構上講究和諧對稱,墻身厚,屋梁高,家家戶戶并排建屋,左鄰右舍墻瓦相連,四周種植芭蕉等植物,福永鳳凰古村;浪心古村;馬巒社區的建和村、徑子村等屬此類型。開放型古村落,依山就勢,自由布局,以小巷聯系交通,主要有深圳東部沿海的半天云、高嶺、下沙、溪涌、大小梅沙和坪地西湖塘新圍等古村落。
(3)建筑與地貌特性有機集合
從地形走勢來看,深圳東西狹長、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多為低丘陵地,間以平緩的臺地,西部沿海一帶是濱海平原。因此,東南部古村落群依山就勢,背山面水,前有開闊場地和菜地,旁有溪流環繞,建筑與郊野環境塑造了山區人家,如馬巒社區古村落群等。西北部古村落群散落三角洲平原,遙望珠江,被蠔田、灘涂、基圍、紅樹林包圍,描繪海上人家的基圍生活場所,如松崗碧頭,完整清代民居15棟,建筑多為單層三開間、兩進布局,磚瓦木石結構,多數墻體使用蠔殼做建筑材料,是深圳市惟一保存完整蠔殼墻的村落。
2.2古村落價值評估
古村落群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如庚子首義等反映了近現代革命歷史,大萬世居反映客家文化,筍崗老圍反映廣府文化等;其次,具有獨特的選址觀,古村落大都選擇在山谷內相對開闊的陽面或山側南向緩坡上,通常依山傍水、枕山環水、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隨坡就勢,蘊含著“天人合一,順勢而為”、“山主子孫水主財”等文化思想;再次,體現了考究的營造方法,古村落大多背山而建、坐實向虛、中軸對稱、堂屋居中、橫屋相圍,常見的有“兩堂兩橫一圍龍”、“三堂二橫一圍龍”等[10],圍前有月池,陸上屋為陽,屋前水為陰,體現了宗族禮制、防御、風水等村落營造理念;最后是提供旅游服務功能,由于地處生態控制線,缺乏必要的旅游服務設施,經有效保護、有序利用后,可延續現有綠道驛站、旅游服務等功能。
3、古村落現狀
目前,位于基本生態控制線內的古村落,普遍在以下問題。在保護方面,由于經年累月受風雨等自然侵蝕,且無成型的保護規劃,大多處于崩壞狀態,亦存在拆除新建、違建等行為,對古村落群的布局和有價值的建筑造成不可逆的破壞,開展搶救性工作迫不容緩;在利用方面,受生態控制線影響,建設開發行為受到限制;整體缺乏保護意識,古村落群空置率較高、農家樂盛行,由于缺乏保護意識,存在不同的利用不當;在環境方面,違法建設及傾倒垃圾嚴重影響古村落環境,農家樂排放污水和傾倒固體廢棄物對村落環境造成較大污染;在旅游配套設施方面,旅游服務設施嚴重欠缺,尤其是道路設施;在管理方面,存在多頭管理職權不清的情況。
4、古村落保護與利用
4.1建立古村落群保護體系
基于原真性、文化優先、最小干預等原則,詳細勘察調研古村落的村落、客家民居、宗祠、碉樓炮樓、古井古樹等方面空間載體,建立由村落體系、重點村落、重點院落、重要歷史建筑、一般傳統建筑組成的古村落群分為村落體系。其中,重點院落主要保護整體格局、街巷空間、歷史環境等;重點院落主要保護院落形制、立面、構建、裝飾等;重要歷史建筑與一般傳統建筑主要保護建筑立面、建筑結構、特色構建、特殊裝飾等;以馬巒山古村落為例,形成以馬巒村等重點村落,以光背村客家圍、庚子首義舊址為重點院落、以羅氏宗祠、羅屋炮樓、碉樓為重要歷史建筑的馬巒古村村落體系(圖1)。
圖1 古村落群保護體系圖
4.2分級分類保護措施
按照分類分級保護原則,把古村落分為完全保留型、總體保護型、局部保護型等保護類型(表1),采用相應的保護措施。以馬巒山古村落為例,庚子首義舊址采用完全保留型;徑子村等采用總體保護型;老圍等采用局部保護型。
表1古村落群保護類型一覽表
以光背村為例(圖2),保留建筑2、3、4、5、6、7;修繕保存狀況較好的建筑1;改造保存狀況一般的建筑8。
圖2光背村保護利用方案
4.3古村落利用
由于地處生態控制線,古村落周邊環境大多為山地丘陵、基本農田、森林、郊野公園、高地、河流水庫濕地等自然景觀。隨著生態旅游理念及珠三角綠道網絡建設,生態控制線內的郊野公園成為深圳人短途休憩、戶外度假的熱門目的地,市民對配套的旅游服務設施需求日益上漲。結合綠道建設及生態控制線內可建設旅游設施的條件,有序利用古村落空間載體,開創雙贏局面,將是未來古村落利用的重要方向。
本論文基于保護優先、審慎利用、特色發展、適度有序等原則,為古村落建立面向旅游服務的利用模式。借鑒深圳市觀瀾版畫基地、莫干山裸心鄉裸心谷、深圳龍崗甘坑客家小鎮等生態地區的利用及營造理念,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置換舊建筑功能,強調與自然融為一體,發展人文旅游、生態觀光、餐飲休閑、特色民宿、創意休閑、民俗體驗、康體養生等功能(圖3)。
圖3古村落群功能引導示意圖
以馬巒山古村落庚子首義舊址為例,結合其現狀條件,把其發展為集文化旅游、歷史教育博覽、休閑農莊、特色客棧、特色美食、商務會議、節日慶典等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服務區(圖4)。
圖4庚子首義片區規劃平面圖
5、馬巒山古村落保護與利用行動計劃
5.1建立古村落資源數據庫
推動村落的保護與開發工作,首先需建立古村落資源數據庫(圖6),根據現狀建筑測繪,收集并梳理出有價值村落的村落形制、格局、建筑風貌及特色、建筑材料等,將歷史建筑圖紙化、信息化,形成以文字、圖片等多種方式記錄的文獻檔案保存,為以后的保護和利用提供參考依據。以馬巒山古村落為例,對現狀113棟建筑進行分類保護與更新,綜合整治后新建2棟建筑,在115棟建筑中,其中保留21棟、修繕49棟、改造37棟、更新8棟。
5.2編制單體建筑保護利用規劃
在對古村落進行全面普查的基礎上聯合有關文保部門,聘請專業的古建筑設計團隊,制訂詳細修繕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基礎上,運用原來的特色建筑材料和傳統建筑工藝,對建筑進行適當修葺和改裝;二是適度增添新材料,以服務建筑新增功能為目的;三是根據建筑的用途,在盡量保留原有建筑結構和風格前提下,謹慎選擇裝修改造方式。最終由文物相關專家對修繕方案進行審核。方案審核后須由持有古建筑修復資格的施工單位及專業團隊進行施工。
5.3運營及管理模式
在運營及管理模式上,建議由政府統籌管理招商引資、洽談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古建修繕監督、營業內容監管、物業管理監管方面工作,由專業團隊支持古建筑修繕、古建筑維護、古建筑管理、環境衛生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工作,引導市場主體及專業組織經營的模式。在市場主體經營方式中,市場主體開展經營管理、文化包裝、對外宣傳、古建修繕等工作,并享受一定程度的減稅免稅獎勵;在專業組織經營方式中,以政府聯合專業組織,共同培育文化創意產業。(圖7)。
圖6古村落保護利用運營模式圖
6、結語
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大,古村落數量多,記憶了深圳市先古人民與自然的關系,在當前生態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保護和科學開發其古村落,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本文在綠線與紫線雙重約束的基礎上,對基本生態控制線內古村落的保護與利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古村落護育工作及生態空間開發提供了路徑。未來,這些古村落將提供一個集人文旅游、生態觀光、配套服務的游憩空間。
參考文獻
[1]深圳市政府.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R].深圳,2005.
[2]深圳市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規范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的實施意見[R].深圳,2013.
[3]盛鳴.從規劃編制到政策設計: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的實證研究與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0.(7):48-53
[4]劉婷婷.溪流變黑,農家樂臟了馬巒山古村[N].南方日報2013-6-5
[5]中國日報網.深圳簡介[N].北京.中國日報網2009-10-9
[6]趙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M].2008
[7]李禹辰,羅述龍,趙品明. 論都市古村落保護與再生――以深圳市寶安區古村落為例[A].古村落保護研究.1674-4144(2011)-05-46(7)
[8]翁松齡,黃文德.深圳古村落現狀調查與保護策略探析.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