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41: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醫呼吸科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不完全性腸梗阻; 中西醫結合; 護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40
不完全性腸梗阻是外科常見急腹癥,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便排氣[1],如治療不及時,發展為絞窄性腸梗阻,將給患者帶來手術的痛苦。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筆者所在科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齡最小10歲,最大70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民族等方面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常規治療相同,均給予禁食,持續胃腸減壓,補充水、電解質,維持酸堿平衡,應用抗生素及能量支持。試驗組給予大承氣湯煎劑(生大黃15 g,枳實15 g,厚樸20 g,桃仁10 g,木香10 g,丹參30 g,冬瓜子30 g,浙貝母10 g,砂仁10 g)分別胃管注入和灌腸,并配合中藥穴位貼敷。
1.3 護理
1.3.1 起居護理 保持病室環境整潔安靜,陽光充足,溫度適宜,保證充足睡眠。
1.3.2 中藥灌腸護理 上述中藥加水750 ml,濃煎成500 ml,取125 ml,溫度39 ℃~41 ℃為宜,采用小量不保留灌腸法,灌腸液面高于30 cm,肛管插入直腸10 cm,每12 h灌腸1次。10歲以下患兒,將中藥濃煎成300 ml,取75 ml,按上述方法,采用較小肛管灌腸。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腹脹,囑其盡量保留藥液10~20 min再排便。如患者感覺腹脹或有便意,囑其張口深呼吸,放松腹肌,并降低灌腸筒的高度,減輕腹壓。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2],如發現脈速、面色蒼白、出冷汗、劇烈腹痛、心慌氣急時,應立即停止灌腸并及時與醫生聯系,采取急救措施。
1.3.3 中藥胃管注入護理 溫度38 ℃~40 ℃為宜,注藥前后胃管內均需注入少量溫開水,以防管腔堵塞。取煎劑125 ml,每12 h從胃管注入1次,閉管2 h。10歲以下患兒取75 ml,同法胃管注入。及時觀察記錄注入時間、種類、量、患者反應,并注意引流液的色澤、性質和引流量,正確記錄。保持胃腸減壓管暢通,防止扭曲受壓,如有堵塞可用少量生理鹽水低壓沖洗,及時清倒負壓吸引內的胃液。妥善固定胃管,留有一定的長度,以免翻身或活動時胃管脫出。
1.3.4 中藥穴位貼敷護理 中藥敷臍[3],采用中藥大黃15 g,芒硝20 g,枳實10 g,川厚樸15 g,研末,取適量用白醋調成膏狀,貼敷于神闕穴,外用敷料蓋住并以膠布固定,每12 h換藥1次。注意觀察腸蠕動情況及貼敷部位皮膚有無紅腫、丘疹等過敏反應,記錄貼敷時間。
1.3.5 心理護理 患者長期留置胃管,自我形象絮亂,心理負擔較重,精神緊張、煩躁不安。護理人員應輕言細語,幫助患者消除顧慮、向患者和家屬介紹成功病例,增加信任感,取得合作,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3.6 飲食護理 早期應禁食,并做好口腔護理,待胃腸功能恢復后,拔除胃管,可進少量流質飲食,如無不適,可過度到半流質、軟食、普食。應少量多餐,不宜給牛奶,豆漿等產氣之物。
1.3.7 生命體征的觀察 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血壓、脈搏、呼吸情況。
1.3.8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 由于腸功能未恢復,在輸液過程中應嚴密觀察和準確記錄出入水量,必要時留置尿管,監測每小時尿量。輸液所需容量和種類要根據患者嘔吐情況、胃腸減壓量、缺水體征、血液濃縮程度、尿量和相對密度、血清電解質、血氣分析、中心靜脈壓監測結果而定。
2 結果
試驗組50例,治愈17例,有效31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6%。對照組50例,治愈8例,有效26例,無效16例,有效率為68%。兩組治愈率、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不完全性腸梗阻多為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或通過障礙,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關格”。《醫貫》曰:“官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其病機多為腸道痞塞不通、氣血不暢、通降失調,不通則痛、氣滯則脹、氣逆則嘔。取大黃、枳實、厚樸、桃仁、木香、丹參、冬瓜子、浙貝母、砂仁加水煎服及灌腸,及枳實、大黃、川厚樸、芒硝研末外敷臍部,利用其攻積導滯、通下逐水、活血化瘀、消食化積、逐痞通經之功、通過神闕穴特殊解剖位置,藥穴合用,效用互助,達到疏通臟腑經脈、下氣降逆、疏通腸腑氣機之目的,促進胃腸蠕動,保護腸黏膜,促進腸內毒素排出,減少細菌及毒素移位,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環,加快胃腸功能恢復。筆者所在科根據上述治療原則,采用中西醫治療及護理干預方式,以促進胃腸蠕動及排氣,收到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廣。
護理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護理措施得當,可大大提高治療效果。通過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心理反應,能及時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痛苦,縮短病程,降低治療費用。
參 考 文 獻
[1] 郭彥.常見病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指導[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9:6.
[2]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
關鍵詞:哮喘急性發作;中西醫結合;護理
支氣管哮喘為一種臨床常見的呼吸科疾病,據統計,當前該疾病的死亡率不斷增加 [1]。本次研究中,探析哮喘急性發作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效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醫院從2013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哮喘急性發作患者中隨機抽調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齡為27~69歲,平均年齡為(48±0.5)歲,均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觀察組45例,兩組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可用于本次研究。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實施常規抗菌藥物抗感染、多索茶堿平喘、甲亢龍抗炎、氨溴索化痰、吸氧以及補液治療。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其主要內容為:①觀察病情,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查看呼吸頻率、血壓、心率、痰量、神志以及氧飽和度,查看是否有并發癥。②以及環境護理。將患者放于干凈、通風良好的病房中,病房內盡量不要有刺激氣味,定期對病房物品進行消毒,衣服要溫暖寬松。③氧療護理。若患者有呼吸困難,需立即給氧,用面罩或鼻導管給氧,觀察吸氧效果,根據氧飽和度監測情況對氧流量進行調整,定期消毒氧氣濕化瓶。④心理護理。支氣管哮喘發作時,可通過暗示、交談方法,消除緊張焦慮。觀察組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中醫辨證護理。①針對冷哮證患者,中藥用射干麻黃湯加減。應進食溫熱宜通品,不應進甜、咸食,飲食忌生冷油膩等食物。若患者有咳痰、咳嗽,可依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定喘、脾俞、腎俞、肺俞等穴位實施拔火罐治療。②針對虛哮證患者,采用平喘固本湯加減治療。脾虛,飲食應清淡容易消化,少食多餐,多食用健脾食物;肺虛應食用補氣食物。腎虛患者如應多食用納氣補腎食物。依據病情,選擇足三里、氣海、內關、列缺等穴位,并進行按摩。或者根據病情,選擇三陰交、足三里、命門、肺俞、大椎等穴位實施艾灸療法。③風哮證患者,中藥服用三子養親湯加減治療,飲食應注意清淡,禁食海鮮,或針刺風池、肺腧、大椎等穴位。④針對熱哮證患者,可服務定喘湯加減。應食用清淡容易校花的半流質飲食,可依據患者的病情選擇肺腧、脾腧、風池、大椎等穴位實施針刺。
1.3療效評價 臨床控制:哮喘癥狀得到完全緩解,即使出現偶爾輕度發作,也不需用藥可自行緩解,FEV1(或PEF)增加量大于35%,或腫瘤后FEV1(或PEF)≥80%預計值,PEF晝夜波動率低于20%;顯著改善:哮喘發作與之前相比有明顯改善,FEV1(或PEF)增加范圍為25~35%,或治療后FEV1(或PEF)達到預計值為60~79%,PEF晝夜波動率大于20%,仍需用支氣管擴張劑或糖皮質激素;改善:哮喘癥狀有所緩解,FEV1(或PEF)增加量范圍為15~24%,需用支氣管擴張劑或糖皮質及激素;無效:哮喘癥狀以及FEV1(或PEF)無明顯變化,或者病情加重。有效率為臨床控制率、顯著改善率、改善率之和[2]。統計兩組患者護理后肺功能改善情況、依從性、滿意率、復發率、哮喘積分。肺功能測定標準:治療前后挑選同一個技師用同一臺肺功能儀測定PEFR、25%FRF、50%FRF、75%FRF;治療依從性,完全依從是指在醫囑要求下按時按量用藥,反之為不依從;哮喘積分,發作1次1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哮喘2次或2次以上累計積分;根據自制的護理滿意量表調查包括心理支持、健康教育、態度熱情、主動服務、關愛患者五個方面,劃分為滿意、不滿意[3]。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研究數據資料采用SPSS18.5軟件包分析,采用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有統計學意義用P
2結果
2.1臨床療效、復發率以及滿意率、依從性 實施治療后,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7.8%,復發率為4.4%,滿意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7.8%,復發率為22.2%,滿意率為82.2%,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護理后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 對照組PEFR、25%FRF、50%FRF、75%FRF分別為(2.40±0.32)L、(2.34±0.30)L、(1.58±0.24)L、(0.86±0.37)L,觀察組則分別為(3.24±0.36)L、(3.10±0.34)L、(2.25±0.26)L、(1.22±0.23)L,觀察組護理后肺功能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據統計,哮喘疾病發病率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4]。哮喘患者中急性發作比較常見,但每次疾病發作程度不同,應進行及時評估,而且若急性發作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容易并發肺性腦病等嚴重疾病[5]。在常規西醫護理基礎治療同時,結合中醫學理論,分析哮喘本證為脾、腎、肺三臟虧虛,因此臨床治療哮喘關鍵在于理氣,而理順氣機要點,總結為宣降納。中西醫具有目標一致性,兩者并不排斥,相互學習,相互彌補,共同促進發展,取兩種護理方法的優勢,提高護理內涵以及質量,提高臨床療效[6]。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給予哮喘急性發作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后,其治療有效率優于常規護理,P
綜上所述,哮喘急性發作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胡月潔.小兒支氣管哮喘在急性發作期的護理[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123-124.
[2]陳小丹,李惠,鄒立華,等.臨床護理路徑在支氣管哮喘患者急性發作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6):833-835.
[3]李華.氧驅霧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療小兒哮喘急性發作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5,36(6):1082-1083.
[4]胡家榮.布地奈德聯合特布他林霧化吸入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5,36(5):841.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00例產后抑郁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單純西醫護理組和中西醫結合護理組,每組100例。產婦年齡(29.32±4.25)歲,孕周(38.28±3.03)周。兩組產婦年齡、孕周、體重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對象
本組所有患者符合美國精神病學會1994年制定的產后抑郁癥診斷標準:產后兩周內出現5條或者5條以上癥狀,其中(1)和(2)必須具備:
(1)情緒抑郁;
(2)對多數活動缺乏明顯的興趣或者愉悅感;
(3)失眠或睡眠過度;
(4)精神運動型興奮或阻滯;
(5)疲勞或乏力;
(6)體重顯著下降;
(7)思維能力減退;
(8)反復出現死亡想法。排除精神病史和嚴重并發癥患者;所有患者為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可通過電話等方式隨訪。
1.3方法
1.3.1西醫護理方案提供妊娠分娩知識的心理咨詢,減輕產婦對分娩的恐懼。提供安全、舒適分娩環境,陪伴分娩,減輕分娩時的緊張、焦慮心情。指導正確的喂養技巧,宣傳新生兒護理知識。住院期間,同時對住院產婦家屬進行相關健康知識教育,充分利用家庭支持加強對產婦的護理干預。哺乳期用藥較為謹慎,抑郁癥患者可適當服用安定藥物。用藥時間需嚴格限制,密切觀察不良反應,定期檢查血象和肝功。
1.3.2中西醫結合護理方案在單純西醫護理方案的基礎上,進行中醫情志護理,積極調動患者的內在積極因素,發揮自我控制能力。與此同時,進行中醫膳食指導,必要時進行針灸、按摩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情志護理:由于產后是產婦精神狀態最不穩定的時期,各種精神刺激都很易激惹。因此對產后產婦開展護理時,應加強與產婦的溝通交流,注意傾聽產婦的想法以及感受,積極鼓勵他們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時教會他們護理孩子的知識和技能,消除其自認為無能的態度。
(2)合理膳食指導:叮囑產婦食用清淡而有營養的產后食物,同時還應叮囑產婦禁止吸煙、喝酒、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可以提婦一些粗細葷素搭配恰當的食物,食量適宜,既要保證營養豐富,同時又不可過肥膩厚味,不能出現暴飲暴食的現象,同時還要注意起居有常,既不可過于操勞而耗氣傷血,同時也不可久臥床而導致敗血痰濁的殘留。
(3)穴位按摩:產后抑郁癥產婦應注意按摩百會、肝俞、脾俞、合谷、太沖、內關等穴位,同時應保證每一個穴位按摩時間為2~5min,各個穴位按摩間隔時間大約在5~10s。同時在穴位按摩的過程中,按摩手法采用揉法,按法,并輔以心理暗示,引導呼吸。另外,還應該教會家屬選穴以及按摩方法,在產婦出院后由家屬進行穴位按摩。
1.4干預效果評價標準
使用EPDS分別在孕晚期(面對面訪談)、產后6周(隨訪)進行問卷調查。具體內容包括心境、樂趣、自責、抑郁、恐懼、失眠、應付能力、悲傷、哭泣和自傷。每個條目分4個等級,癥狀從無到重,分別賦值0~3分。以上述10個條目的代數和為總分,作為評價產后抑郁的評分。本研究根據文獻推薦使用9.5分為篩查產后抑郁患者臨界值。抑郁率=抑郁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內前后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護理干預前后EPDS評分比較
研究結束時,失訪12例,失訪率6%。其中單純西醫組失訪5例,中西結合組失訪7例。兩組產婦經護理干預后,EPDS評分均比入院時下降,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西醫結合組下降更明顯,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產婦護理干預前后抑郁發生率比較
單純西醫組干預后抑郁發生率為10.53%(10/95),高于中西醫結合組7.53%(7/93),兩組產婦護理干預后抑郁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14,P=0.473)。
3討論
【關鍵詞】老年人;子宮脫垂;陰式子宮全切除術;并發癥;中西醫結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57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457-02
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陰道口以外,稱子宮脫垂。陰式手術是指經陰道和外陰的手術,在婦科應用比較廣泛。與腹部手術相比,陰式手術對患者損傷較輕,術后恢復快,但由于會前與尿道,后與比較鄰,暴露于易污染的部位,患者容易出現疼痛、出血、感染等并發癥,所以良好的護理對治療至關重要【1】。老年病人尤其是心肺功能不好有內科合并癥的患者,對陰式手術的耐受性更好【2】。近年來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患者逐年增加,僅2012~2013年我科共收治年齡在60~80歲的子宮脫垂患者28例,均進行陰式全宮切除術。術后根據老年患者生理特點,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護理措施,預防和治療術后并發癥。現將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和中西醫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年齡在60~80歲子宮脫垂患者28例,其中子宮脫垂Ⅱ度9例,子宮脫垂Ⅲ度7例,子宮脫垂伴陰道前后壁膨出12例。均在入院完善相關檢查后行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或加陰道前后壁修補術。
2 術后并發癥原因分析和中西醫護理措施
2.1 心理問題
原因分析:由于老年患者在聽力、智力、視力、記憶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而當自身患病時,缺乏對疾病的了解,擔心預后差、手術不成功及怕累贅兒女、擔心他人嫌棄等,容易產生焦慮、悲觀、抑郁等心理問題。
護理措施:術后患者返回病房時,護士熱情接待,告訴患者手術很成功,不用擔心,講解術后注意事項,使患者感受到護士的關懷,穩定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熟悉老年人的心理特點,以滿腔的愛心關懷他們,取得老年患者積極配合護理的各項工作。
2.2 疼痛
原因分析:麻醉穿刺點及術口引起疼痛。
護理措施:術后疼痛不僅使病人痛苦,而且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復發,應該盡可能地減少患者的疼痛。但是對老年患者,止痛藥物度冷丁要慎用,尤其是合并支氣管哮喘的患者,以免因度冷丁的呼吸抑制作用加重哮喘,引起呼吸困難。尤其對老年患者要詳細詢問既往病史的重要性。使用止痛泵止疼,效果較好,副作用相對較小。在鎮痛期間,病人的痛苦雖然大大減少了,但是痛的報警作用也減少了,甚至神智抑制,因此病人潛在危險容易被忽略。所以,對于術后鎮痛的老年病人更要保持細致、嚴密地觀察【3】。
2.3 惡心嘔吐
原因分析:手術后惡心嘔吐在椎管麻醉后的發生率為13~42%,又因嗎啡、芬太尼是術后鎮痛常用藥物,其主要的不良反應也是惡心嘔吐【4】,所以術后應用鎮痛泵的患者常出現惡心嘔吐癥狀。
護理措施:患者術后回病房應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入氣管。要認真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如環境清潔、空氣流通等,要耐心解釋安慰患者。2例惡心嘔吐患者,經遵醫囑肌肉注射胃復安及隔姜灸關元、神厥、雙內關后緩解。隔姜灸對嘔吐的治療效果顯著。方法:取生姜一塊,選新鮮老姜,沿生姜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壯,以局部潮紅為度。
2.4 陰道殘端及會陰傷囗感染
原因分析:老年人的組織修復、愈合能力低下,手術切口及陰道殘端均在陰道內,術后會陰護理不到位,容易發生傷囗感染、愈合不良,切口裂開。
護理措施:術后特別要注意保持外陰清潔、干燥,用中藥黃芩15g、枯麗8g、地榆20g、苦參25g、百部25g、金銀花25g、黃柏25g,每日一付,水煮外洗會陰,每日2次,伴有陰道前后壁修補術的每次會陰擦洗完后用知母10g、百部15g、冰片5g、黃柏15g、地榆15g、茯苓皮25g、苦參20g、蛇床子10g、枯礬10g、水煮濕敷會陰每次每日2次。中藥具有消炎、消腫、鎮痛作用。預防陰道感染,促進傷口愈合,減輕傷口疼痛。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常規陰道填塞無菌紗布,以保護陰道內傷口,壓迫止血,24 h后取出并記錄,注意敷料有無滲血,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予以處理。
2.5 尿潴溜及尿路感染
原因分析:老年人膀胱松弛,易出現尿頻、尿急、夜尿增多情況,易并發急性尿潴留、尿路感染。加上術后一般留置尿管時間較長約3~5天左右,尿道口護理不好易發生感染。
護理措施:做好尿道口的護理,用碘伏原液擦洗尿道口每日2次,防止尿道感染。觀察尿量及顏色性質,注意術中是否損傷膀胱。固定安置好尿管,保持導尿管引流通暢,避免導管受壓、扭曲、滑脫,尿袋低于恥骨聯合,防止尿液逆流誘發感染。每日定時更換尿袋,鼓勵患者多飲水。遵醫囑拔尿管前1天每4小時開放1次以鍛煉膀胱功能。拔管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自解小便,避免憋尿。1例尿潴溜患者,遵醫囑肌肉注射新斯的明及針刺三陰交,解除尿潴溜癥狀。
2.6 呼吸道感染
原因分析:由于老年人咳嗽和反射機能減弱,再加上傷口疼痛,不敢咳嗽,術后易發生肺部并發癥。
護理措施:術前指導訓練患者有效咳嗽。術后患者清醒后2~3小時開始定時協助翻身、拍背,防止墜積性肺炎。患者有痰不易咳出時,取坐位或半臥位,護士以手做勺狀由上至下、由邊沿至中央扣擊患者肺部,使氣管、支氣管內分泌物及痰栓松動,易于咳出。同時還可以進行霧化吸入。
2.7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原因分析: 患者術后臥床時間長,活動少,血流緩慢,血液呈高凝狀態,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
護理措施:術后6~8小時可進行雙下肢小茴香藥熨治療,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藥熨治療可溫通經絡、行氣活血,減輕或消除肢體麻木等。方法:置藥袋于熨燙部位,詢問患者溫度是否適宜,用力均勻,來回推燙,回旋運轉。開始用力輕,隨著藥袋溫度降低,用力增加,速度減慢。藥袋溫度降低時,及時更換加溫。熨燙時間30分鐘。注意保暖,藥袋溫度不超過500C。中藥足浴 作用:溫熱熏洗使藥物通過足底穴位,迅速進入血液中,并隨血液循環快速輸布到全身,不經過胃腸的吸收而起療效。中藥熏洗泡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改善睡眠,并調節經絡氣血,增強抵抗力,可增加腸蠕動,使排氣提前,可以縮短進食時間。方法:術后24小時進行,每天1次。每晚睡覺前進行中藥熏洗泡足。準備好熏洗泡足專用盆。先倒半壺中藥,水溫過燙時先熏雙足足底,合適水溫(個人能忍受為宜,不可燙傷)再進行泡足。水溫稍微冷時再倒剩下中藥,繼續浸泡雙足。指導患者浸泡過程中要雙足相互搓動。浸泡20~30分鐘,擦干雙足,放下褲腿,上床蓋好被褥,或是穿上襪子。指導并鼓勵患者進行雙下肢屈曲運動,幫助患者活動四肢,病情許可協助下床活動。
2.8 腹脹便秘
原因分析:老年人胃腸平滑肌張力不足,蠕動減弱,術后臥床時間長,活動少,容易發生腹脹便秘 。
護理措施:術后12小時進行穴位貼敷。小茴香50g、肉桂50g、吳茱萸50g碾粉,用清水調配成糊狀,再用微波爐加熱,溫度合適后貼敷于雙足三里、雙三陰交、中脘、神闕,每天4~6小時。穴位貼敷治療可促進術后腸的蠕動,加速排氣,減輕腹脹,預防便秘。可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等營養豐富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進食首烏紅棗粥、芝麻粥,對改善便秘有效。針刺天樞、足三里、大腸俞、支溝、上巨虛,配合食療,對改善老年患者便秘有效率為100%【5】。
2.9 安全隱患
原因分析:老年患者行動不便,感知能力差,加上術后應用鎮痛泵,使一側下肢麻木,感覺遲鈍,容易造成跌倒。老年人由于感覺遲鈍,皮膚對冷、熱敏感行下降,容易燙傷。老人術后由于疼痛等因素,不愿經常翻身,保持同一姿勢時間過長,易造成壓瘡。
護理措施:應做好預防跌倒措施。地面保持干燥,臺階有醒目標識。護士根據住院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做好評估并制定護理措施,指導患者熟悉病房環境,對患者進行預防跌倒的宣教。指導患者選擇合適的鞋及衣褲,避免突然改變姿勢,轉換姿勢要慢,沒有目眩或不適才起步,離床活動須有人陪伴預防跌倒。進行藥熨治療或足療時,溫度應限制在安全范圍內,不得高于50℃,以防燙傷。術后患者清醒后2~3小時開始定時協助翻身、拍背,保持皮膚清潔,為預防壓瘡患者應床上使用氣墊床、氣墊圈等。
3 結論
老年子宮脫垂患者陰式術后常見的并發癥,通過中西醫護理,并發癥發生率減少、恢復快、療程縮短、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蔡文智.婦產科護理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1.12
[2] 寧寧.婦科微創陰式手術治療子宮疾病.武漢楚婦幼醫院,2012-6-6
[3] 曲鐵兵.老年關節置換患者圍術期護理.2011-06-23
1.1一般資料
180例均為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口腔門診牙周科就診的身體健康無系統疾病、在3個月內未做過任何牙周治療、1個月內未使用過抗生素及相關治療藥物、均不吸煙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隨機分為3組。中西醫結合對照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8-55歲,平均年齡41.5歲;病程6個月-10年,平均病程4.5年。西醫對照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26-55歲,平均年齡40.5歲;病程1個月-10年,平均病程5年。中西醫結合口腔健康教育治療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27-54歲,平均年齡40.5歲;病程3個月-9年,平均病程4.7年。3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牙齦炎癥和探診出血;形成真性牙周袋;有附著喪失,能探到釉牙骨質界;X線顯示牙槽骨吸收。中醫診斷標準[5]:主癥:牙齦出血、牙齦腫痛、牙周溢膿、牙齒松動;次癥:口臭、口渴口干、煩渴少津、便秘、尿少黃、腰膝酸軟;舌象:舌質黃、苔紅;脈象:脈數。
2治療方法
西醫對照組:進行牙周基礎治療,包括協助醫生齦上潔治:將工作頭的前端部分輕輕以與牙面平行或﹤15°角接觸牙石的下方來回移動,利用超聲震動擊碎并振落牙石;齦下刮治:選擇細而長的工作頭深入牙周袋內特別是根分叉區或根面的凹陷區進行刮治后,一般還需用手持器械進行根尖平整;消除咬和創傷及食物嵌塞;取下口內有不良修復體者。治療中用生理鹽水(江西潤澤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反復沖洗,口服甲硝唑(康美藥業有限公司生產)200mg,每日3次。中西醫結合對照組:進行牙周基礎治療,治療中用中藥制劑(將黃芩15g,石膏30g,丹皮10g,玄參20g,天花粉15g,補骨脂10g,丹參20g,甘草6g配伍加入10倍水,經煎煮、過濾、濃縮、沉淀等工序配制成濃度為lg/mL藥液,經濾膜過濾除菌后放入4℃冰箱保存)反復沖洗,以后每天用中藥制劑含潄3次。中西醫結合口腔健康教育治療組:在中藥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口腔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正確使用Bass刷牙法、牙間刷、牙線和按摩牙齦。(1)健康教育:教育患者牙周炎的定義、病因、臨床表現及影響病情的因素;訓練控制牙菌斑的方法,教會如何正確刷牙、牙間刷、牙線和按摩牙齦;大力宣傳定期檢查、隨訪、潔牙的好處,去除不良修復體,提倡牙齡和壽齡大致相等;戒除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保存皮膚粘膜衛生;口腔衛生訓練,糾正不良個人口腔習慣,如張口呼吸、吐舌、牙刷創傷等。(2)Bass刷牙法指導:選用軟毛牙刷,將刷頭放入牙頸部,毛束和牙面形成45℃,毛端向著根尖方向輕輕加壓,牙刷的軟毛一部分進入齦溝,一部分在溝外進入鄰面,輕輕用力,使刷毛在原位作前后方向短距離水平顫動10次,顫動時牙刷移動要短,大約在1mm左右,依次移動牙刷到鄰近的牙齒,重復同樣的動作,全口牙齒按順序刷,勿遺漏,每天刷牙2次,并保證刷到每個牙面。(3)牙線使用方法指導:取一段20-30cm的牙線,兩端并攏打結形成一個線圈,用雙手的食指和拇指將線圈繃緊,兩指間相距約1.5cm,將此段牙線輕輕從咬合面,將牙線緊貼一側牙面的頸部,并呈C形包繞牙面,使牙線和牙面接觸面積較大,牙線緊貼牙面進入齦緣以下,由齦溝向切端方向運動,以刮除牙面的菌斑,每個鄰面重復3-4次,隨即將牙線包繞該牙縫的另一側牙面重復剛才的動作,如此依次將全口牙齒的每個鄰面菌斑徹底清潔干凈,包括最后一顆磨牙的遠中面,清完后先用清水漱口,潄凈被刮下的菌斑,再用中藥制劑含漱3-5min。每天使用牙線兩次。(4)牙間刷使用方法指導:通過比較牙間刷和患者的牙縫大小挑選最合適的型號,牙間刷曲面中部緊壓牙間,使鬃毛抵達牙齦下,為了避免損傷軟組織,每天對牙間隙清潔1次。(5)牙齦按摩使用方法指導:洗凈右手,食指放在牙齦粘膜上,來回移動按摩或做小圓形旋轉按摩,在向牙冠方向施加力量,并向咬合面移動,每日2-3次,每次5min。按摩時力量要適當,以免對牙齦造成壓迫性損傷。用手指按摩時要洗凈手指,剪去過長的指甲。3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治療前和治療后12周對3組患者進行口腔檢查,觀察記錄牙齦指數(GI)、牙菌斑指數(PLI)、探針深度(PD)、齦溝出血指數(SBI)、牙周附著水平(AL)。檢查由同一醫生進行,數據由護理人員記錄。
3治療結果
治愈:牙齦出血、充血、疼痛、紅腫等癥狀消失,牙周袋深度變淺或恢復正常,牙齒無松動;好轉:牙齦有輕度充血,余癥減輕,牙周袋變淺,牙齒無明顯松動;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4討論
關鍵詞:肺心病;擴張型心肌病;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153-01
肺心病是常見病,農村高于城市,臨床表現復雜,及時診斷、早期治療、防止病情惡化至關重要。若合并其它心臟病治療更加棘手,我科治療肺心病合并擴張型心肌病體會淺談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自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本科共收治經上級醫院確診的肺心病合并擴張型心肌病6例, 男4例,女2例。年齡59-80歲,均年72.2年。5例在我科住院3次,1例住院5次。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住院最短7天最長13天臨床治愈出院。
1.2典型病例:周某 80歲,本鄉農民,住院號1200026, 反復咳嗽氣短20余年。曾因加重伴面浮、心悸、雙下肢水腫多次去縣醫院治療。近6年在我科住院5次,每次均咳嗽、咳痰、氣促、呼吸困難。查體:神清,不能平臥,唇甲發紺,頸靜脈怒張,肋間隙增寬,呼吸頻率增快,動度增強,雙肺叩診過清音,呼吸音對稱減弱,雙下肺均聞及濕羅音。劍突下見心尖搏動,無貓喘,心濁音界向兩側擴大,心音遙遠,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亢進,律齊,心前區有收縮期雜音。腹膨隆,無移動性濁音,肝大,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雙下肢凹陷性水腫一次比一次重。初入院時給予吸氧,抗感染,化痰,平喘,強心等治療好轉。第三次入我科經以上治療效差,轉至縣醫院做相關檢查后回我科治療。X線顯雙肺紋理粗亂,氣腫征。右肺動脈“殘根”征,球型心臟。超聲心動圖報告左右心室均擴大,室壁薄,運動減弱。振幅降低,二尖瓣口開放幅度小呈短低雙峰曲線,雙室在收縮期和舒張期相差甚小。診為肺心病合并擴張型心肌病。加強護理,持續低流量吸氧,足量有效抗生素,化痰,平喘,未給強心藥,用常量血管擴張藥、利尿藥、中藥,治療13天臨床治愈出院,后期住院依照前法都取達預想效果。
2討論
2.1西醫治療淺析:肺心病多伴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反復發作導致。擴張型心肌病病因不明。肺心病早期一般治療均能好轉,中晚期肺功能下降伴低氧血癥或合并CO2潴留。保持呼吸道通暢,低流量吸氧,足量有效抗生素,化痰,平喘等治療外,加強護理十分重要。心衰水腫適量用利尿劑,若無效可小劑量速效強心劑,合并嚴重擴張型心肌病,強心藥效差。因心臟擴大,室壁薄,心肌張力降低,彈性減弱,收縮力差,強心藥很難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劑量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出現中毒,進一步減弱心肌收縮力,加重心衰,甚則出現心律失常。這時處理應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的同時小劑量中效利尿藥口服Bid或qd。若尿增加不顯可用速尿靜注qd。總之水的入量略小于出量。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合用,減輕心臟前后負荷,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腎血流量,改善腎功能,增加排尿。同時聯用中藥煎湯口服,“強心利尿”更快更顯著地提升心功能分級。
2.2中醫治療分析:6年來我科治療肺心病或合并心臟病者,只要神清能口服的,出現心衰癥狀,在遵循西醫常規治療的同時,都給予真武湯(熟附子、茯苓、生姜、白術、白芍)隨證加味治療。肺心病合并擴張型心肌病屬中醫水腫、心水、飲證、心悸、胸痹、喘證、肺脹范疇。開始病變在肺,繼則累及脾腎,后期及心。標實本虛,發病期偏標實,緩解期偏本虛,時有虛實錯雜互為因果。本虛以心脾腎陽虛為主。陰盛于下,水氣凌心所見水腫、心悸、氣促、不得平臥。腎與膀胱互為表里,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故尿少。紫紺為瘀血、舌淡、脈沉細或結代乃是心腎陽虛,水濕內盛之象。本文6例患者入院癥狀體征基本相似。心悸、氣促、不得平臥,雙下肢水腫,尿少。心臟擴大,肺部啰音,肝大,頸靜脈充盈,唇甲發紺,用真武湯加味。如氣喘水腫小便不利加澤瀉、肉桂、麻黃;痰粘不易咳出加川貝母、桔梗;肝腫大紫紺加桃仁、紅花、紫丹參;心肺陽虛,肺虛氣少加生脈散等。至于各藥劑量大小依某癥狀輕重而定,需提示熟附子15g至30g先煎30分鐘,麻黃3g至10g為好,原因就不詳述。
【關鍵詞】中醫護理技術;培訓;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477-02
中醫護理技術在中醫臨床護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醫醫院護理人員為病人提供服務的基本手段,它是以臟腑學說為基礎,經絡學說為核心,通過刺激特定部位,以通經脈、調氣血、調整陰陽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 ]。但在醫院管理年驗收和等級醫院復審中,發現中醫醫院普遍存在著中醫護理特色體現不足,臨床實際開展中醫操作項目過少的現象[2], 王俊杰等[3]報告顯示,醫院護理人員廣泛開展中醫護理技術的只占9. 2%。以上問題我院同樣存在,因此護理部于2011年6月開始對全院護理人員實施系統的中醫護理技術培訓,在2012年8月三級甲等中醫醫院評審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我院為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編制開放床位400張,護士總數233人,總床護比10. 58,病區床護比10. 41。護士年齡18~55(32. 16±7. 06)歲;學歷:本科18人,大專122人,中專93人;職稱: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58人,護師40人,護士134人;中醫院校畢業的護士34人(包括基礎學歷和成人教育學歷),護士長17人,畢業于中醫院校6人,接受過“西醫學中醫”培訓的護士132人,系統完成學習中醫知識100學時的培訓率70.3%。
2 中醫護理操作培訓管理
①成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領導及考核小組,由分管副院長為領導組長,護理部副主任為培訓考核組長,成員由大科護士長及部分中醫院校的護士長組成。②護理部組織修訂完畢23項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流程及評分標準并印制成冊。③向醫院申請增加中醫護理培訓的設備;④將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臨床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指標、獎懲等納入護士長日常管理。⑤建立護理部、科護士長巡查制度,與護士長、臨床護士和病人深入接觸,評估中醫護理技術效果和存在問題,及時完善管理和培訓方法。
3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激勵機制
從2011年起把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中,同工同酬考核如下:西醫基礎護理操作8項+中醫護理技術操作8項中各抽簽考核一項(90分合格),具體內容如下:(1)西醫基礎操作(略):(2)中醫護理技術操作:①艾條灸法;②拔火罐法 ;③開天門 ;④刮痧法;⑤ 濕敷法;⑥ 敷藥法;⑦藥燙法 ;⑧熏洗法。理論或技術操作考試不合格,補考1次,同工同酬推遲1個月,以此類推;5次考試不合格,當年不再推薦同工同酬。職稱晉升考核如下:(1)初級護士晉升護師考核:專科技術操作4項+中醫護理操作4項中各抽簽考核1項(90分合格),項目如下:專科技術操作(略):中醫護理技術操作:①拔火罐法②艾灸法③刮痧法④藥燙法。(2)護師職稱晉升主管護師職稱考核:急救技術操作2項+中醫護理技術2項操作中各抽簽考核1項(90分合格),項目如下:急救技術操作:①簡易呼吸囊的使用 ②除顫術;中醫技術操作:①拔火罐 ②艾灸法。若理論或技術操作考試不合格1次,聘任則推遲1個月,以此類推;超過3次,則推遲一年聘任。
4 具體實施培訓方法。
4.1第一階段全員培訓:①時間安排:2011年6-12月;②每月培訓2項,共12項,培訓順序先從國家級到區級、院級,具體項目是:耳穴埋豆、艾條灸法、頭部穴位按摩、拔火罐、刮痧法、濕敷法、涂藥法、熏洗法、中藥藥熨、中藥保留灌腸、敷藥法、貼藥法。③培訓要求是:每月初護理部組織示范員及考核小組進行2天的集中培訓,訓練熟悉后組織各科的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進行培訓,并反復訓練,然后由她們集中培訓科室的護理人員,月中護理部的考核小組分4組對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進行考核,月底由各科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驗收考核科室的其他人員,人人考核合格。
4.2第二階段新入職護士培訓方法;
從2011年起,護理部組織當年新入職的護士進行專門的培訓,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共24項,其中中醫12項,西醫12項,培訓方法是:①時間:2011年開始,每年8 -12月,每周1-2項,周四及周五分2批進行培訓。②中醫培訓的項目是:耳穴埋豆、艾條灸法、拔火罐法、頭部穴位按摩、刮痧法、濕敷法、涂藥法、熏洗法、中藥藥熨法、中藥保留灌腸法、敷藥法、貼藥法。③要求:每次培訓時先觀看操作錄像,再由專門的培訓老師全天指導訓練,對手法不正確或不規范者親手示范指正,然后反復的訓練,1周后由護理部組織的小組考核,人人每項驗收過關,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她們很快熟練掌握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更利于臨床護理工作。2012年新入職護士的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也正在培訓中.
4.3 第三階段全員驗收考核過關:
2012年7月2日-30日,共分5輪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人人驗收過關的培訓。護理部組織成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組,共12人,分6個小組、2個時間段考核。第一時間段:下午2:30-6:30分,第二時間段是:晚上6:30-10:30分。各科護理人員自備操作物品及模特,并按照事先安排的時間段準時參加考試,每一輪考試順序是:護士長總示范員主管護師護師護士見習護士。
5 效果
5.1各層次的滿意度提高
①病人的滿意度提高;②醫生的滿意度提高;③護理管理者的滿意度提高;④護理人員中醫護理臨床能力提高。
5.2 增加了中醫護理技術開展項目。
與2010年比較, 2012年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由13項增至19項,分別為中藥藥熨、中藥熏洗、中藥坐浴、中藥保留灌腸、中藥外敷、刮痧法、辨證施膳、拔火罐、穴位帖敷、艾灸法、小兒太極按摩、陰道坐藥、全身藥浴、水針法、濕敷法、涂藥法、穴位按摩、耳穴埋籽法、捏脊法治療,其中后7項為 2011年后新開展項目;其中重點推廣項目(耳穴埋籽、穴位按摩、水針法、捏脊法)。
5.3 護理人員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能力的增強
從2011年起分別對在職護士及新入職一年內的護士,進行系統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后,并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考核,各層次護士訓練中醫護理操作的主動性加強,中醫護理操作能力不斷增強,護理管理者及患者的滿意度提高,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成績由原來平均91.5分提升到95.8分。
5.4 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科研水平。
與2010年比較, 2011-2012年撰寫中醫護理論文由5篇增至12篇,中醫護理科研課題由0項增至4項。
5.5促進臨床科室及重點專科的建設
通過系統培訓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使臨床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增多,利于科室的發展,使醫院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得到提升!如水針療法由護士操作應用在膝痹、腰腿痛及尿潴留患者;耳穴埋豆應用在外科、骨傷科術前及內科失眠等患者;中藥保留灌腸及艾灸療法應用在脾胃病專科、婦科、脊柱骨科的患者;全身藥浴應用在兒科胎黃及熱毒濕疹患兒;中藥藥熨及敷藥法、貼藥法應用在骨傷科、針灸科患者;頭部穴位按摩應用在床上洗頭及項痹患者;中藥熏洗應用在肛腸科、蛇傷患者等,效果顯著,患者滿意。今年針灸科、脾胃病科、中醫急診科獲得市級重點專科的建設,促進醫院的發展!
6 討論
6.1護理部在開展中醫傳統護理技術系統培訓具有重要作用,熟練掌握獨特的中醫護理操作技術是突出中醫護理特色的重要手段,是中醫院有別于西醫院的根本特征[4]。護理部在中醫護理建設中發揮著特定的角色優勢。首先,它作為護理行政和技術的管理部門,有利于開拓和創造中醫護理的內外環境和實施氛圍。結果顯示,護理部將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納入對護理人員晉升、同工同酬的考核,將中醫護理技術培訓變為全院護理人員行動,使中醫護理技術開展項目顯著增加。
6.2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考核是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培訓的有效方法。與西醫醫院護士相比,中醫醫院護士需完成中西醫雙重護理任務,在臨床護士配比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更顯護士人力資源緊缺。因此,護理管理者適宜的領導藝術與管理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我院建立的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的考核方案,使護士壓力和動力并存,利用激勵為主、處罰為輔的手段,極大地鼓舞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通過臨床實踐,激發了護士的科研意識,在一年內,護士撰寫中醫類護理論文、申報中醫護理新技術和護理科研課題的數量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彩霞。發揮中醫護理特色之我見[J].甘肅中醫, 2005, 18(8):35-36.
[2] 孫鴻雁。淺淡中醫院在護理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天津護理,2007, 15(3): 161-162.
關鍵詞 小兒 發熱抽搐 吸氧 止痙降溫
小兒發熱抽搐(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s)是小兒科常見的癥狀[1-3],發病突然,持續時間可由數秒至幾分鐘,持續時間長或發作次數多會引起窒息,容易引起缺氧性腦損傷[4-5],若治療不及時,會危急生命,在及時正確治療的同時加強護理至關重要,為探討小兒發熱抽搐的護理措施,提高護理質量,2011年2月~2012年11月對80例小兒發熱抽搐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11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小兒發熱抽搐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65.0%),女28例(35.0%),男女之比為1.86:1,年齡9個月~3歲,平均2.1歲。首次抽搐發作37例(92.5%),2次以上發作者3例(7.5%),發作時間在數十秒至數分鐘,平均1分45秒。主要病因,扁桃體炎6例(7.5%),支氣管炎16例(20.0%),上呼吸道感染58例(72.5%)。
急救處理:首先給予患者吸氧,用針刺涌泉、人中、內關、十宣、合谷等穴,留針2~3分,并對患者進行鎮靜,給予魯米那鈉40mg,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安定0.2~0.3mg/kg,安痛定2ml肌肉注射,同時給予物理降溫。當用藥控制高熱驚厥無效時,及時靜滴高滲性脫水劑20%甘露醇1~2g/kg。
護理措施:①迅速吸氧,止痙:小兒發熱抽搐,會消耗大量的氧氣,抽搐時間長時會導致腦缺氧,因此,及時吸氧至關重要,氧流量在1~2L/分,有窒息的患者要及時進行人工呼吸,并給予魯米那鈉8~10mg/kg/次[6],緩慢靜推,可迅速止痙。②抓緊降溫:高熱能加重抽搐,并可加重腦水腫及呼吸障礙,所以應迅速處理。藥物降溫,如安痛定肌肉注射,口服APC,小兒退熱栓塞肛。物理降溫,可用50%酒精或溫水擦浴,可使大靜脈走行處如頸部,兩側腋下、肘窩、腘窩,腹股溝處皮膚發紅,有利散熱。擦浴時應注意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禁擦前胸、腹部、足心。因其對冷刺激較敏感,可反射性引起心臟冠狀動脈收縮而導致不良后果。③保持呼吸通暢:側臥位,松解衣服領口,清除鼻喉分泌物和嘔吐物,頭偏向一側,用吸痰器及時吸出咽喉部分泌物;患兒可用50ml注射器套上細橡皮管吸出痰液,保護呼吸道暢通,以防窒息,并注意做好口腔護理。呼吸不規則時及時應用呼吸興奮劑。并用紗布包壓舌板置于上下齒之間,以免唇舌咬傷,保持安靜,避免不良刺激。密切觀察患兒面色、呼吸、體溫、脈搏、抽搐次數、程度,瞳孔大小及尿量,及時報告醫師。④心理護理:患兒家屬對嬰幼兒發生發熱抽搐感到恐懼,心情比較焦急,護理人員在救治后要向患兒家屬認真解釋導致抽搐的因素,治療方法和護理措施,消除家屬的恐懼感,引導家屬積極配合治療,懂得護理注意事項,了解疾病的疾病知識,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
結 果
80例患兒經過護理,只發生一次發熱抽搐74例(92.5%),發作2次2例(2.5%),發作3次4例(5.0%),經過治療和護理均痊愈出院。
討 論
高熱抽搐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多見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多見于因嬰幼兒,發病機制為高熱及驚厥引起腦低氧,細胞能量代謝障礙,鈉泵功能失調,引起Na+內流,導致低鈉血癥[7]。腦低氧刺激壓力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回收水分增加,致稀釋性低鈉血癥從而造成抽搐。
本組通過對80例患兒經過護理,只發生一次發熱抽搐74例(92.5%),發作2次2例(2.5%),發作3次4例(5.0%),經過治療和護理均痊愈出院。
經過本研究觀察分析,醫護人員必須有高度的責任心,在工作中除了及時準確搶救外,還要耐心解釋,并介紹一些常見病的預防及護理知識,尤其是對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預防,一旦發現高熱抽搐,立即進行止痙、降溫、保持呼吸道暢通,這是成功救治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常靜,張穎,毛兵,等.柴葛清熱顆粒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風熱證的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1,3(12):1148-1151.
2 貢明才.兒童驚厥200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378-379.
3 孔德慶,孔祥英,何念海.復雜型小兒熱性驚厥轉化為癲癇的影響因素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5,27(8):767-769.
4 馮鳳儀.普米克令舒與病毒唑聯合霧化吸入治療嬰幼兒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觀察[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9(5):302-305.
5 薛玉鳳,趙聚賓,張杰,等.清毒退熱散劑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8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0,8(4):1405-1411.
【關鍵詞】 皮片移植術;頸部瘢痕攣縮畸形;護理
作者單位:528000廣東省中山大學附屬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
通訊作者:肖榕嬋 Email:
頸部瘢痕攣縮畸形在臨床上頗為常見,以燒傷后遺癥最多,據統計占燒傷后全身各部位畸形的9.4%~13%[1]。并且頸部瘢痕攣縮畸形輕者可影響患者容貌,重者如頦胸粘連,可影響患者頸部活動,給患者造成極重的生理和心理負擔,唯一的治療方法是通過手術矯治。而頸部為活動部位,又是氣管、食管、大血管等許多重要器官所在,術后難固定,易出血,如果制動不當容易形成血腫和感染,導致手術失敗。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48例頸部瘢痕攣縮畸形病例,行中厚皮或全厚皮移植術,經過醫護人員共同協作,采取一系列制動方法和護理措施,48例患者再植皮片全部成活,無一例護理并發癥。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齡3~48歲,平均22.4歲。手術切除瘢痕和松解攣縮后,行自體中厚皮或全厚皮大張移植術。游離皮片全部存活,外形基本接近正常。
2 護理體會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由于燒傷后遺癥,頸部畸形,伴有整個面部或其他部位的畸形,故患者自卑心理嚴重,表現出精神異常痛苦,為家庭、婚姻、工作、前途擔憂,對別人的眼光十分敏感,不愿交往,甚至產生厭世輕生的念頭。故術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深入病房與患者多交流,耐心解釋患者提出的問題,消除其顧慮,并向患者說明手術的大致經過、術后注意事項、預期效果及可能出現的問題,讓患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另外,囑咐家屬多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消除顧慮,增強信心,使其心理調整至最佳狀態,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2.1.2 術前準備 隨同醫生查房,了解病情及手術方案,明確術后觀察和護理要點,便于配合術后護理。協助做好全身各項常規檢查,做好口腔清潔,防止呼吸道感染。入院后即應注意頸部瘢痕區域的皮膚清潔,每天清洗,尤應注意皮膚皺褶與凹陷處,可用棉簽消除其中的積垢,需防止擦破瘢痕的表皮。檢查手術區域皮膚有無毛囊炎、皮疹等情況,如有及時報告醫師處理。術前訓練床上大小便,防止術后臥床便秘。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患者回病房后取仰臥位,肩下墊一枕頭,頭部后仰,保持安靜,盡量不說話,可利用手勢示意或文字交流溝通。頭頸部制動,減少皮片牽拉,防止皮片移位,保證皮片成活。
2.2.2 密切觀察病情 術后48~72 h應嚴密觀察呼吸道通暢情況,做好搶救準備,床邊備好氣管切開包、吸引器、氧氣以及必要的搶救器械及藥品。如患者有呼吸困難,應考慮皮下血腫壓迫或喉頭水腫,立即通知醫師進行緊急處理。如皮下血腫壓迫,應立即送手術室清除血腫,妥善止血包扎;如喉頭水腫則應立即準備氣管插管,或行氣管切開術。
2.2.3 保持室溫恒定 術后保持室溫在28℃~32℃,避免室溫過高或過低導致全身血管特別是皮片血管痙攣,影響血液循環。可予60W的烤燈持續照射,距離40~60 cm,或紅外線治療儀持續照射,距離60~80 cm,以保持供、植皮片局部溫度恒定,改善局部血運。密切觀察供、植皮片的情況,保溫同時也要避免局部溫度過高造成燙傷。
2.2.4 供、植皮區的觀察護理 保持供、植皮區包扎敷料清潔干燥,進食時可在頸部外敷料上墊塑料布或干凈紙巾,避免敷料潮濕污染而致傷口感染。術后7 d內應觀察打包敷料有無滲出、臭味,體溫是否上升,局部疼痛有無加劇,白細胞計數有無上升,防止感染。7 d后外敷料打開后,應嚴密觀察皮片的色澤變化。頸部皮片完全成活并拆線后,應及時戴上彈力頸圈,并指導患者經常練習頭部后仰和旋轉,使頸部的功能運動恢復。
2.2.5 飲食及口腔護理 術后禁食3 d,第4天開始進食半流,一周后改為普通飲食,應給以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飲食,但應防止口腔過度運動,以影響皮片生長。同時保持口腔清潔,每天用生理鹽水為患者擦洗口腔2次,直至拆線。飲食后要漱口,并注意觀察口腔黏膜變化,如發現有口腔潰瘍,可做涂片檢查,并相應改變清潔口腔的溶液。
2.3 康復指導 積極預防頸部瘢痕攣縮畸形,其重要性超過手術治療[2]。術后為預防頸部皮片產生皺褶及發生攣縮,應告訴患者按醫囑用積雪甙霜或瘢痕止癢軟膏外涂,3~4次/d,每次涂時局部用手指持續按摩5 min,堅持頸部經常練習頭部后仰和旋轉運動、睡覺時頸部采用過伸位,并戴彈力頸圈至少6個月至1年,確保取得遠期療效。由于移植皮片早期感覺遲鈍,需告訴患者洗澡時注意水溫,避免燙傷,避免搔抓及擦傷。
3 討論
皮片移植術修復頸部瘢痕攣縮畸形是整形外科常見的手術之一,手術一般只是為患者局部功能的恢復創造條件,應向患者說明切勿將功能恢復完全寄托在手術上,如不進行功能部位的被動和主動鍛煉,功能常不能獲得滿意的恢復。如何促進局部功能迅速恢復,患者應遵照醫務人員的指導進行堅持不懈的頸部功能鍛煉。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肺結核; 大咯血;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2-0100-02
肺結核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系結核桿菌感染所引發的一種疾病。肺結核臨床表現有持續性低熱、夜間盜汗、咳嗽、咯血等。據相關文獻[1]報道稱,約有60%~70%的患者有咯血史,由于咯血常可引發窒息,致使很多肺結核患者因咯血導致死亡。因此,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應對肺結核合并大咯血的患者予以足夠的重視。筆者對2012年1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肺結核大咯血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現將研究進行整理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呼吸科收治的60例肺結核大咯血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1~42歲,平均(36.5±3.9)歲;病程8個月~10年,平均(3.4±0.5)年。60例患者入院后均經過詳細實驗室檢查確診為肺結核,其中Ⅱ型肺結核12例,Ⅲ型肺結核36例,Ⅳ型肺結核12例。所有患者均有發熱、胸痛、盜汗以及咯血等癥狀。在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入院護理、吸氧、靜脈輸液護理等,而干預組患者則實施系統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如下。(1)搶救護理。在患者入院后應立即給予止血處理,由護理人員肌注止血藥,同時建立兩條靜脈通路,分別給予止血藥物和抗感染藥物,咯血嚴重患者要準備好搶救器材和相關搶救藥品,以免因為護理人員準備工作不及時耽誤患者搶救工作的開展。(2)臥姿護理。以側臥位為佳。(3)心理護理。大部分肺結核咯血患者存在情緒不穩、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這些不良情緒或心理狀態會造成血壓升高,有誘發咯血的可能。為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病因、發展、相關治療護理措施,增強患者自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4)飲食護理。高蛋白、高熱量飲食為主,避免辛辣油膩飲食。(5)咯血護理。反復咯血患者應嚴格戒煙戒酒,以減少對肺部刺激加重病情。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不同護理干預下兩組患者的咯血情況,并發放患者滿意度調查表,統計兩組患者滿意度(總滿意=滿意+比較滿意)。
1.4 療效評價標準
用藥1~2 d咯血停止或僅痰血為顯效,用藥3~5 d咯血停止或僅痰血為有效,用藥5 d以上不能控制大咯血者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3 討論
肺結核是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而肺結核合并大咯血是危重病癥,若不能及時對癥處理,會導致患者生命危險[2]。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一線工作經驗發現,給予肺結核大咯血患者綜合護理干預能夠顯著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療效果。
這需要廣大的護理人員有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密切注意觀察病情變化[3]。一旦發生大咯血,護理人員應準確執行醫囑,積極搶救,并通知其他醫護人員,立即進行引流,排出積血分秒必爭,從而降低病死率。另外,護理人員要經常巡視病房,對一些高發人群要作為重點觀察對象,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認真做好各項記錄,對患者要給予多方面的關心、照顧,使其保持樂觀態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爭取早日康復。化療是結核病的關鍵治療[4]。護士要向患者及其家人解釋化療的意義,用藥時的注意事項,同時注意觀察患者服藥情況,及時發現藥物的副作用,如利福平可出現黃疸、轉氨酶一過性升高及變態反應;鏈霉素可出現耳聾和腎功能損害;對氨水楊酸可有胃腸道刺激、變態反應;異煙肼可有周圍神經炎、中毒性反應;乙胺丁醇可以出現球后視神經炎[5]。一旦出現副作用及時就診。肺結核導致的大咯血是急危重癥,搶救時要做到分秒必爭,現場救治,不失時機[6]。同時護士要按分級護理制度經常巡視病房,特別是在咯血的高發季節及時間,一些高發人群要列為重點觀察對象,及早發現咯血的先兆表現,及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搶救措施,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7]。在做好心理護理的同時要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屬明白窒息比咯血對生命更具有威脅性,掌握正確的咯血方法,一旦發生咯血不要慌忙奔走找人,可通過按信號燈或讓其他人通知醫護人員,減少窒息的發生[8]。此外對于反復咯血患者往往害怕因為咯血而發生意外有夜間睡眠不佳的情況,此時護理人員安撫患者,給予患者足夠的安全感,助其入睡[9]。盡快清除口腔、床旁、痰盂的血跡,以減少對患者的刺激,有利于消除恐懼感。給予10 U腦垂體后葉素加入到250 ml葡萄糖水中靜脈滴注,并注意輸液時的血壓、心率等。反復咯血患者應嚴格戒煙戒酒,以減少對肺部刺激加重病情[10-11]。通過表1可知,干預組總有效率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73.33%;通過表2可知,干預組患者總滿意度93.33%(28/30),對照組患者總滿意度為70.00%(21/30)。提示臨床,綜合護理干預的實施確實可以顯著提高療效和患者滿意度,療效令人滿意。
綜上所述,通過對肺結大咯血患者提供綜合護理干預,在幫助患者提高止血治療效果以及提高患者滿意度方面有顯著作用,提升了患者的生命質量,降低死亡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璇.肺結核大咯血23例護理體會[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11):1568.
[2]趙冬燕,富.肺結核大咯血100例護理體會[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2):278.
[3]楊淑嶺.肺結核大咯血患者的情志護理體會[J].河北中醫,2009,31(5):767.
[4]彭員秀.肺結核大咯血36例臨床觀察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9):113-114.
[5]鄭秀麗,宋靜文.肺結核患者大咯血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11):187.
[6]周毅.超選擇性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肺結核大咯血的護理[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11):1675.
[7]周國琴,俞冬鳳.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肺結核大咯血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31):4919-4920.
[8]沈斌,孔曉華,沈美琴,等.耐多藥肺結核患者50例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2):148-150.
[9]侯玲娥,郭明清.肺結核咯血的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0):195-196.
[10]袁利琴.大咯血及其并發癥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6):6358-6359.
中醫急癥的發展應當“揚長避短”,注重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治療中應中西醫優勢互補,改變劑型和給藥途徑,辨證運用西藥以提高療效,將循證醫學與中醫急癥相結合,促進中醫急癥現代化。
【關鍵詞】 中醫急癥; ~中西醫結合; ~中醫急癥現代化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in TCM should adopt one's good point and avoid one's shortcomings and to think highly of the combination of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The measurement should include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sease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in diagnosis,the combination of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the change in form of dosage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in western medicine,the integration of form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with the emergency medicine in TCM.Only in this way,it can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Modernization of TCM in emergency medicine.
Key words:Emergency medicine in TCM; ~Combination of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Modernization of TCM in emergency medicine
近幾十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治療急癥面臨著強大現代化西醫的挑戰,中西醫優勢的競爭決定了中醫急癥事業的興亡。中醫急癥的發展應當采用“揚長避短”的態度,發揚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克服劣勢,使傳統中醫學的特色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如何發展現代化中醫急癥研究,如何振興中醫急癥事業,成為當今急需思考的問題。
1 挖掘潛力,發揚優勢
~中醫急癥的發展應當始終以中醫學為“平臺”,而不是以西醫學為發展“平臺”和發展目標。如何發揚中醫急癥的優勢呢?
1.1 繼承中醫固有的診療技術并不斷發展 中醫古籍中,散存著許多簡、便、效、廉的臨床推廣應用急診診療方法,有的方法獨特,臨床意義極高。《傷寒論》中廣涉急癥學內容,從體溫、脈象、呼吸、神志改變、小便、胃氣等方面闡明了危重癥的指征;創立了急癥救治原則,伍用針灸、給藥等。明、清時期溫病學家治療高熱、神昏、抽搐等急癥,總結出一套宣透、清氣、透營、涼血、化痰、通絡、開竅、救脫等急救治則,創擬之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養陰增液湯等仍為當今很有效的方藥;并提出世界上最早的治療急性熱病保津存液法則。此外,中醫使用急救器械歷史悠久,漢末張仲景曾運用灌腸法,并施用人工呼吸術;唐代孫思邈曾用導尿術。這些都是中醫的優勢,我們要繼承其深厚的理論思維和豐富的治療手段,刪除其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實踐性。在與現代醫學急癥學有機結合中,積極找到與現代急危重癥的切入點,不斷充實中醫急癥的內容。
1.2 以中醫理論為依據但不排斥西醫
中醫急癥首先必須以中醫理論為依據。中醫相對于西醫的獨特優勢之處在于以中醫理論指導的診療思路來診治疾病。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傳統特色,其不僅體現在診斷用藥方面,還體現在其它療法以及急癥的護理中,如辨證取穴、辨證施護等,這些都是提高急癥療效的保證。中醫學的整體觀,體現在臨床上就是對多系統、多器官、多組織的綜合病變以及功能性和原因不明的病證的診療優勢。另外,中醫急癥的優勢還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其一是未病先防,即抓住某些急癥出現的一些先兆,采取一定預防措施以降低或消除潛在的危險;其二是急癥變化迅速,要重視既病防變,不應等出現了病變才去治療,而應在未出現之前即預防,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截斷疾病的發展,提高搶救成功率。
當然堅持中醫特色不等于拒絕西醫。傳統中醫應主張“拿來主義”,而不只是強調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與西醫格格不入。中西結合的中醫要求中醫學西醫,其目的是把現代西醫行之有效的先進科學技術,“洋為中用”,取西醫之長,補中醫之不足,并在臨床上源于傳統又超出傳統,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醫結合”的原則進行教學、科研的現代中醫[1]。
1.3 發展中藥、民間單、驗方,開展中醫綜合治療提高療效中藥的潛力是中醫急癥事業的最大優勢。這首先反映在自然動植物礦物之多而中醫臨床只使用其極少的一部分;其次這些動植礦物很可能具備西醫合成藥物的所有功能。如唐松草的抑菌效力是黃連的40倍,可與抗菌類藥物媲美;萬年青強心作用比洋地黃大幾倍,而洋地黃本就來源于自然植物。另外民間單方、驗方、民族醫學治療急癥也有待挖掘、整理成為我們治療急癥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中醫的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法如針灸放血退熱、推拿止痛、拔罐、刮痧、煎水擦浴等,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治療急癥為了使藥物盡快直達病所,除口服湯劑外,可用中藥保留灌腸、直腸高位滴注、中藥滴鼻、中藥針劑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霧化吸入、穴位注射等多種給藥方法。綜合應用這些療法,取其所長,互為補充,則可顯示迅速而穩定的療效,充分發揮中醫在治療方法上的優勢。
2 發展現代化中醫急癥,避免劣勢
~中醫急癥劣勢在于:從理論方面,缺乏對急癥辨證論治體系的創新。從技術方面,缺乏病理、生化、物理診斷導致診斷不明確且重復性差;缺乏反映具有中醫特色的應急先進手段;缺乏具有中醫治法專效特色的新制劑、劑型等等。從學術方面,不科學、不規范、不統一,無統計學、缺乏合理的臨床和動物試驗等等,這些嚴重阻礙了學術的發展。如何發展中醫急癥在于避劣擇優,中西醫結合,實現中醫急癥現代化。應注重以下幾點:
2.1 診斷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治療中應中西醫優勢互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急癥工作的發展,一定要博采眾長,必須借鑒和吸收西醫先進的急救技術,“洋為中用”,結合化驗檢查、“CT”“B超”等手段,以擴大我們望診的范圍。在診斷中實行中醫、西醫雙重診斷,把中醫的辨證與西醫的辨病相結合,明確診斷,判定療效。在治療上中藥從多要素、多靶點、多環節、多層次上同步改善機體狀態;西藥則從微觀上則定位準確,作用迅速,效專力猛,如強心劑、呼吸興奮劑、脫水劑、鎮痛劑和抗生素等,可在機體主要失調環節和部位施以強有力的調控,使主要矛盾盡快得到解決。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癥的用藥中,與中醫藥相互配合,優勢互補,提高了療效。
2.2 改變劑型和給藥途徑中醫的急救效應,主要是通過藥物的急救療效表現于臨床。中藥劑型改革的滯后,已成為制約中醫急診、中醫藥發展與現代化的瓶頸。研制用藥的劑型應達到速效、高效、多途徑給藥,這樣才有可能使中醫急診的救治得心應手。多途徑給藥:一是同一藥物有不同的給藥方式;二是同一病癥有不同的給藥方式。近年除了繼承和發掘傳統劑型湯、丸、散、膏、丹等外,還運用現代先進技術工藝制成片、膜、膠囊、合劑、沖劑、糖漿、滴丸、栓劑、針劑、氣霧劑等新劑型,另外加上多途徑給藥,特別是靜脈給藥,彌補了傳統劑型的部分不足,使療效及給藥速度有所提高,發展了中醫急癥現代化。
2.3 辨證運用西藥以提高療效西藥中用可以看成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目前中醫治療急癥的問題,關鍵在于要有合適的藥物和劑型,這固然可以從現有的中藥的研究中得到解決,但從西藥中藥化的研究,更易解決。從臨床上看,西藥雖然在治療急癥方面有優勢,但在有些情況下按照中醫辨證論治中一定的辨證分型診治疾病才有較好的療效,不良反應較少。例如導師王左教授在行醫數十載中,發現在心衰病人治療中,多巴酚丁胺對于寒證效果明顯強于熱證。
~西醫在治療急癥中有優勢,可以拿來使用,但使用西藥,不是機械的使用,而是將西藥賦予中醫思想,則中醫臨床就有治療急癥的藥可用了。用中醫的實踐和理論去觀察、解釋相應的西藥藥理效應,使中醫以宏觀為主的理論與西醫以微觀為主的理論相互參照、互補長短,如此能在臨床上提高療效,避免不良反應。西藥使用中的中醫藥學思考,促進了中醫急癥的藥物擴展。
2.4 循證醫學與中醫急癥相結合循證醫學又稱證據醫學,其定義為明確、明智、審慎地應用最佳證據作為臨床決策方法。可概括稱之為:遵循科學依據的醫學。中醫學和西醫學二者雖各有側重但均部分體現了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中醫學有必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先進手段闡明證本質,建立科學的中醫證型信息庫;通過大量的專家咨詢和統計處理,建立相對“金標準”的證候量化表,確定中醫科學的評價標準;建立突出中醫特色的療效評定體系,借助循證系統評價的思維運用數理統計學、數據挖掘、信息科學等學科知識,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系統評價方法,如此則有利于推進中醫學現代化進程。
在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中醫藥事業要不斷挖掘潛力,發揮優勢,注重中西醫結合,推進中醫急癥現代化進程。唯有這樣,中醫藥事業才能與時俱進,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灌腸潰瘍性結腸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0-0129-02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以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主要累及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內鏡表現病變腸段黏膜糜爛、潰瘍、出血,屬中醫學“濕熱痢”、“泄瀉”等范疇。本病多發于20歲~40歲,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病因目前尚不明確,遷延難愈,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現代難治病之一[1]。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4例患者均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公布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 [3]。其中男57例,女27例;年齡28~47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10年。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2例,兩組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 t檢驗)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藥物組成及制取:治療組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并根據病情辯證選擇中藥三七粉或血茶散(血竭、兒茶、鴉膽子)入生理鹽水100ml中;對照組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加入生理鹽水100ml。灌腸前將藥液加溫至39℃~41℃,其中脾胃虛寒型溫度控制在40℃~41℃;濕熱偏重者,溫度宜控制在37 ℃~39℃,適宜的溫度利于藥物保留,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吸收[ 3] 。藥袋放入毛巾保溫袋內備用。
1.2.2 灌腸方法: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并做好解釋安慰,明確病變位置及范圍,根據病變位置協助患者取左側或右側臥位,臀下墊一小枕,使臀部抬高10~20厘米。采用一次性輸液器連接導尿管,常規排氣后,指導患者放松,將導尿管前端涂少許石蠟油,以輕巧的動作自插入灌腸管,插管至5~8厘米時開始緩慢滴入藥液,邊滴邊進至15~25厘米,調節滴速為每分鐘80~100滴,灌腸后患者改為平臥位,靜臥半小時左右后改為灌腸時對側臥位,半小時后再改為同側臥位,盡量推遲排便時間,以午睡前或每晚臨睡前灌腸保留效果較好。
2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參照《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2]。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成形( 每天2~3次) ,結腸鏡檢查示腸黏膜潰瘍及炎癥明顯好轉;有效:癥狀減輕,結腸鏡檢查示腸黏膜潰瘍縮小及炎癥減輕;無效:癥狀無變化,結腸鏡檢查示腸黏膜無變化或加重。顯效加有效視為總有效。
2.2 結果
見表1。
表1兩組療效結果比較 (%)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治療組 42 31(74) 10(24) 1(2) 41(98)
對照組 42 24(57) 14(33) 4(10) 38(90)
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P>0.05,無顯著性差異,總有效率比較P
3護理
3.1 心理干預
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因患病日久, 病情反復,患者易產生焦慮、急躁情緒。又因灌腸涉及隱私部位,患者易出現羞澀心理,這在年輕、性格內向者及由異性護理人員灌腸時更為多見。護理人員需幫助病人增強信心,積極參與疾病的治療護理。灌腸過程中注意遮擋病人,盡量由同性別護理人員給予灌腸。
3.2 灌腸護理
治療效果的好壞取決于藥物在結腸中保留時間的長短和有效吸收面積的大小[3]。緊張可以導致腸道痙攣收縮,使藥液滴入不暢并損傷腸黏膜,可指導患者行腹式呼吸,以減輕腹壓并可使其轉移注意力,緩解緊張和羞澀心理。藥液滴速宜慢( 80~100滴/分鐘) ,速度過快不利于藥物保留,過慢則使藥袋中液體溫度下降,增加對腸道的刺激不利于保留,并易使病人受涼及疲勞。插管動作宜輕柔,我們嘗試在插入5~8厘米時開始滴入藥液,邊滴邊緩慢進管,一方面使藥液均勻分布至直腸、乙狀結腸,另一方面,因吸痰管較細易被未排凈的糞便或皺褶的腸壁堵塞,滴入的藥液起到了和擴張腸腔的作用,避免了反復調整插管位置導致的損傷和污染,實施效果良好。插管深度為15~25厘米,依據病變范圍適當調整。灌腸后靜臥,使藥液保留4小時以上。
3.3 病情觀察
灌腸中注意觀察患者的面色、神志,有無腹痛、惡心等情況,如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大汗及腹痛、惡心癥狀,應立即停止并通知醫生采取相應的措施。
4體會
潰瘍性結腸炎多呈反復發作的慢性病程,中西藥物結合組方有其獨到之處,西藥療效迅速可靠,中藥療效穩定持久且無毒副作用。二者協同配伍保留灌腸,可使潰瘍創面盡快修復,炎癥加速消退[4],體現了祖國醫學的價值和中醫護理的特色。
參考文獻
[1] 韓柯.利濕健脾湯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60例[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12~13.
[2] 全國慢性非感染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J].中華消化雜志,1993,13( 6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