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西方建筑差異論文

中西方建筑差異論文

時間:2023-03-24 15:41: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建筑差異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西方建筑差異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軸線;文化;景觀;差異

一、 概述

16-18世紀中國處于皇家園林的繁榮發展時期,而歐洲國家則興起了樂諾特爾式園林,中西方的帝王園林更是分別代表了中西方當時造園藝術的最高成就,因此本文主要以16―18世紀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園林中軸線做法作為參考。

中軸線在中國及歐洲出現有其共同原因,但基于文化影響上的差距,他們又以不同的形式表現。本論文則從文化視角分析了基于中西古典園林軸線差異的深層原因。提出當今全球化的景觀規劃設計軸線設計趨同的問題,并呼吁文化識別性在規劃中的重要性。

二、 中西文化比較對軸線的影響

1 地理背景影響下的軸線差異

從地理區位上來說,中國地大物博,屬大陸文化,而西方臨近地中海,是海洋文化。大陸文化因受山嶺江河阻隔而造成狹隘性與封閉性,因對土地的私人占有而產生封疆與世襲觀念,又因土地占有的面積大小與山岳的高低形成等級制度。這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軸線多以封閉院落形式組構而成,而軸線上的建筑高低起伏象征著等級制度。

海洋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天風海濤,最能啟迪人們想象與幻想;而險惡的風波,又能培養人們的冒險精神,使航海成為勇敢者的事業。海洋是流動的,變化的,寬容的,有較大自由度,較少狹隘觀念與保守思想。因此,西方的軸線往往更為寬敞開放,像一幅平面的圖案,有較大自由度,常見各種地毯式花壇,非常壯麗1。

2社會心理引起的生活方式不同

在中國古典園林的軸線中我們常見到那種院落圍合而成的軸線,園林以靜幽取勝,而西方園林中的軸線形式則非常張揚,體現西方人外向的特征。

中國人生活方式有明顯內向的特征,不是向外探索自然界規律,而是向內探索人的心靈世界,重視人格修養,追求道德意識的完善。修身養性成為知識分子讀書人獨特的生活方式。這不同于西方人外向型的認知取向,向外探索自然物的結構成因,追求純知識是基本特點。在對于自然之物的探索,中國人不是追求對自然界純規律性的認識,而是用自然界的規律來說明人身道德意義和做人的道理。這些都表明了一些內傾的取向。這些內傾的取向在園林中就要求達到兩點要求――啟迪人心與賞心悅目。而西方人把宇宙自然看作是對立面,人要認識宇宙,征服自然。因而西方17到18世紀的軸線變現的極為理性。

3思維模式

密西根大學研究小組通過心理學實驗科學證明,西方人在觀察物體時,專注于中心物體,而中國人會用更多的時間觀察背景,透過環境看物體。西方人把事件看作具體動因的結果,而中國人則把事件置于更廣闊的背景之下。研究人員表示:東亞人生活在相對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中,有固定的角色關系,因此關注背景對有效的職能運作非常重要。相比之下,西方人的社會約束較少,強調獨立性,他們較少關注環境。西方人雖也講究關系,但西方整個社會建構在法律和契約之上,個體的發展與其出身背景和社會關系的相關性已相對降低。

中國依環境設置軸線,注重軸線與周邊環境的聯系,中軸線上注重于周邊山水環境的關系,軸線更虛,而通過點景物聯系,這是在歐洲園林軸線布置中所沒有的。而規劃中功能分區的理念也是由西方傳入中國。

4倫理道德

在人情與契約上,中國人重人情,人情是維系中國人際關系的主要紐帶,而西方則是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獨立、自由,契約也就成了西方人際關系的基礎;在罪感與恥感上,“恥”為中國的基本道德底線,因而中國人強調內心的自律,而西方文化則是一種“罪”感文化,強調由外向內尋求解釋,以實現對“道”的追求。

在園林軸線中的表現,中國有著嚴密的宗法禮教制度,中軸線上的建筑及空間的錯落布置表現了等級秩序,尊卑有序,表現了中國人重人情及復雜的人際關系。而西方軸線則以主體建筑為中心,沒有其他建筑與其構成錯落有致的尊卑秩序,表現了西方以自我為中心的倫理道德觀念2。

5審美情趣

中國人總是努力把美直感化、直覺化、使之融入生活、融入自然、尤其是融入自我。相反,西方美學從古希臘的柏拉圖時代開始,就一直與哲學、科學密不可分。西方美學家傾向于讓科學意識統攝生命意識。因此,中西方美學從本質上就不同。

中國文化以和諧、含蓄、體悟與綜合為其主旋律,并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觀的獨特性――模糊性。西方的審美思維更注重個體性和精確性,是一種解析性思維,習慣于從個體上把握描述對象,長于對整體中各個細節的精密分析,能比較深入的觀察事物本質,卻少了一種朦朧美感,少了一絲含蓄,多了一種直白。

中國式軸線不拘泥于形式,更加自由,但注重的軸線上各點之間的含蓄的聯系,更臨近自然,給人以無限想象的空間。西方的軸線邏輯性強,強調理性的秩序,西方常通過大水渠作為軸線、幾何的水池及有規律的噴泉、雕塑或修剪整齊的花壇作為軸線上的視覺焦點,這些元素都是人類對自然界理性的創造。

6傳統價值觀念

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重風水思想,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如我國的寺廟園林,深山藏古寺,安徽休寧縣的寺廟園林太素宮為江南的道教名山之一,中軸線上的建筑群左、右、后三面群山環抱,山勢前低后高,前緩后陡。山門、真武殿以及對面的香爐峰剛好形成中軸線4。體現了中國人的風水思想及天人合一的觀點。

三、 對當今規劃的啟示

從我國的世紀大道的建設與法國香榭麗大道的規劃對比可以看出,香榭麗舍大道的歷史比較久遠,其演變同巴黎的市政發展緊密相連。三百多年來這條街道見證了法國的許多歷史時刻早已成為巴黎最具景觀效應和人文內涵的街道。巴黎香榭麗舍大道這條軸線既傳承了歷史,又憧憬了美好的未來。而世紀大道較為年輕,由法國事務所規劃,規劃初期就有很高的定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規劃,當規劃建成后,毫無歷史積淀及文化傳承,不符合人性化的需求,破壞了城市原有肌理。西方的那種寬大恢宏的尺度不適應民主化時代要求,西方的那種對軸線直白的表現手法更不符合我國的文化體系,在規劃中不顧本國文化歷史及市民的需求而刻意模仿將國外的軸線形式將導致文化認同感及歸屬感的缺失,該場地將最終成為城市的失落的空間。

四、 結語

中國人的老祖宗在每個中國人出生前,就把這種“炎黃基因”的大部分覆制傳遞到中國人身上,就是說,還沒出生,中國人就不由自主地成為特定意義上的“中國人”。而德國人,或者說歐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樣,也只能將他們祖先的基因傳承下去。這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的根之所在,設計師應努力將中國魂通過軸線展示給世界。

參考文獻

1 (日)針之谷鐘吉.鄒洪燦譯.西方造園變遷史――從伊甸園到天然公園[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159.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二版,1999:8-9.

第2篇

關鍵詞:設計; 文化; 思維; 差異

2012年6月8日,倫敦奧運組委會公布了倫敦奧運會火炬的設計,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設計界的廣泛關注,人們很容易將該火炬與08年北京奧運會的祥云火炬進行對比,兩者風格迥異,體現了完全不同的設計風格。奧運會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一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難逢的重要的盛會,而奧運火炬又作為一屆奧運會的一個象征,深受重視,因而我認為奧運火炬是最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設計風格的工業產品、藝術品。接下來我就通過對Barberosgerby奧運火炬和祥云奧運火炬設計風格的比較來粗略的談一下中西文化及思維方式對各自國家工業設計風格的影響。

12年倫敦奧運火炬―Barberosgerby,火炬形狀是易讓人牢牢握住的三棱形狀,金色代表了奧運圣火的光芒照耀著大地。火炬造型時尚現代流線型強,設計元素簡單但卻獨特。08年北京奧運會的祥云火炬,祥云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云”圖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火炬上下比例均勻分割,祥云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工藝設計使整個火炬高雅華麗、內涵厚重。無論從整體設計風格上的形狀,顏色,紋飾還是寓意元素的運用,兩個火炬都是截然不同的設計風格,非常突出地體現了中西當代設計風格的一個差異,我認為是中西各自的文化下,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對事物的認知,從而影響了人們在工業設計這一門類的不同見解。

首先,我們可以看出祥云火炬的設計突出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又不乏現代感。相對于祥云火炬,倫敦奧運火炬―Barberosgerby體現的英國傳統元素較少,多體現一種現代感。這種對待傳統元素運用的差異的原因我認為這是由于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化性質造成的。從文化上來講,中國是高語境文化的代表,而英國相對于中國是低語境的文化。這兩種文化的差異形成的一個原因就是兩國的歷史,中國用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而英國相對于中國歷史文化積淀較少。正因為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而決定了中國人對自己歷史文化的重視,這種特殊的重視體現在當代設計上就是對傳統元素的運用,中國人希望弘揚歷史文化,借助產品設計來體現歷史,體現傳統。而西方等國家,注重未來,這點我們從電影電視劇中也能有所感覺,西方的電影很多都是反應未來的生活,而我國的電影歷史劇很多。由于這種認識的不同導致西方國家在設計上現代感甚至是未來感特強,而中國在設計上運用傳統元素比較多。而中國文化的兼容性,決定了中國的文化并不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情況加以吸收和創造,使之更好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體系之中,因而我們看到祥云火炬并不是一味的使用傳統元素,而是在現代的設計中糅合傳統元素,是兩者達到一種統一,甚至升華。

人們的行為習慣是由他們的思維方式所決定的,而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是受各自的文化深刻影響的。中西方有著各自的歷史文化,因而對各自人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觀察問題的角度等造成了不同的影響。在工業設計中,中西設計師在解決同一個問題,做同一類設計時,考慮問題的方式及切入點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也產生了不同的產品設計。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就是中國的設計師的切入點往往是感性的,類比的,甚至是一種比喻式的手法,習慣將設計賦予一定的寓意,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比如祥云火炬的設計就是運用了紙卷軸這一造型元素,使造型上具有紙卷軸的特征,讓人們能夠聯想到紙卷軸這一事物,從而體現中國悠久的歷史以及過去輝煌的技術。這種設計思路有利于賦予產品一定的寓意,增加賣點,但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好的影響,某些設計只追求形態上的寓意而忽視了與產品本身特點的聯系,是我國的設計普遍出現一種雜亂,低水平的局面。而在西方設計中,切入點較為理性,邏輯性比較強,而不會過多考慮這種寓意性。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異很重要是語言文字的差異,從文字上來看,中國人使用的文字是象形的,比如說甲骨文,是用圖形,畫來代表事物,而西方使用的文字是抽象的符號,用一組抽象的符號來表示某件事物,這種文字的差異對人們的思維方式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人思維方式較為理性,對事物更喜歡用可視化的方式進行表達,而西方人較為理性,對待事物更為理性,解決問題時邏輯性比較強,講究合理性,而中國人多靠自己感覺來。這也同時影響了中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的科技起步很早,但是發展緩慢,這是由于中國人在發現并解決問題時講究一種經驗性,不過多考慮背后所藏的原因。而西方,解決問題時邏輯性強,多樂于用抽象的思維來解決問題,用理論來證明經驗的可行性,這導致了西方的科技突飛猛進,而中國一直滯后。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人們在設計上的很大的差異。中國的文化講究中庸,較為保守含蓄,講究和諧。而西方的文化略帶侵略性,較為進取,尋求個性的發展,張揚自信。這種文化差異中西方的設計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西方的設計較為大膽,創新,講究個性,造型上也很有特色,流線型造型突出。由于我國文化講究靜,而西方講究動,我國的設計很多都體現一種沉靜的感覺,而西方的設計風格上,動感,力量感很強。

隨著設計的不斷發展,文化也不斷于設計融合,各個國家對設計的深入思考,以及對自己文化的合理運用,形成了他們國家設計的強大競爭力。所以,我認為在設計中應體現自己國家文化的精神,并通過工業產品將文化影響、傳播到全世界。我們需要通過我們的努力使我們設計的產品不僅有創意,還具有我國的獨特的文化風格,從而形成較強的設計競爭力,向設計強國邁進,不再淪為一些國外大企業集團的產品加工廠。真正擺脫中國制造,實現中國創造。

參考文獻:

[1]羅怡.《在中國設計》.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2](2)Linell Davis. 《中西文化之鑒》.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

[3]李梁軍 托馬斯?霍夫曼. 《全球化設計》. 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

[4]湯志堅等. 《世界經典產品設計》.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第3篇

關鍵詞:類型學 原型 歐式幾何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1 歷史與傳統

類型學設計方法主要從社會、文化和歷史的角度切入,從本質上去探究建筑的原始意義。其實,在前工業社會或傳統社會中,它是一種設計方法,并非最近才形成的一種設計手段。類型學實質上是對現實建筑與城市的閱讀,這與歐洲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廣義上來講,只要建筑設計中涉及到“原型”理念,并且后期能夠分析得出其原型特征的,就屬于建筑類型學的建筑范圍之內。

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和理論家科爾孔認為,類型學的實質在于類型學思想辯證地解決了“歷史”、“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即“不變”與“變”的關系問題。在運用類型學時,理性地對待歷史與傳統是極具重要性的,并且對其篩選和批評,對歷史文化內容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結合時代、社會和文化等特征進行有目的性的再設計。

2 類型形式

類型學設計方法除了尊重歷史與傳統以外,還需要一套特殊的“元語言”,即對構成建筑的幾何要素語匯和基本組合方式。而幾何原型在幾何要素語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對于建筑設計的作用就如同字母至于文學作品,是建筑師感知與創作的源泉。而意大利的格拉西認為:“建筑問題的關鍵在于對這些類型(元語言)進行集合、排列、組合和重建”。

在朱文一博士論文《空間?符號?城市》中,在對中西方空間、符號、城市的比較研究中涉及到原型研究。這種“原型比較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出“中西方城市在物質形態構成方面上存在本質差異”,而這種“原型”就是對前者“不可再分的最小構成單元”的探索。這與類型學中提到的“元語言”意思相似,但是又有所區別,僅僅指物質上的、可見的最小單元。

對于“原型”概念的問題,浙江大學張毓峰教授關于建筑空間原型研究中提到:原型是“保持空間屬性的不可分割的較小單位”或 “空間元”(保持空間的最小單位)。與上文中原型不同的是,這里提到了“空間”,建筑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便是“空間”。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涎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墉以為居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些文字描述了空間基本形成的原因――圍合界面的狀態決定了空間的存在。“原型”,不僅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構成單元”,而是一種具有空間屬性及使用功能的形態,包括圍合結構和其內部空間。

3 原型的作用

阿爾多?羅西曾說過,“在傳統城市建筑中抽取的單純幾何體式用現代語言表達古典精神的最適宜元素”。原型對于建筑創作起到重要作用,就如同字母至于文學,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方面,通過對原型的挖掘為建筑創作提供參考和引導。當面對設計無從下手或無法判斷設計方向時,就可以參考同類建筑的原型,這是除地形限制以為的一種條件制約。但是參考不能僅停留在形式的模仿或功能的借鑒,而是結合原型的歷時性和現實條件,進行一種“動態的”參考。

另一方面,延續建筑的歷史和傳統精神。“原型”是建筑與城市得以傳承的本質,因此,合理地對原型深入解析和再創作,就可以達到傳承建筑精神與城市文脈的目的,保證歷史與傳統的延續性,其中會涉及到原型的“復制”和“轉譯”兩個過程。

最后一方面,將歷史已經存在的原型作為設計的靈感來源,在此基礎上進行建筑創新。無論是建筑的緣起,還是其他人造事物的產生,最初都是對自然的模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憑空出現或產生,其創造或產生過程都會受到已有事物的影響,只是受影響程度不一。但是,以原型作為創作靈感,設計過程中一定要經過理性的思考和恰當的處理,不能是單純地形式上的模仿。簡單的照搬會造成思想上的懶惰,而且建筑作品也會毫無生氣。國內市場習慣性模仿,因為設計周期短,又容易被認可,但是所有事物也包括建筑在內會因地制宜,是否適合,他們卻不怎么考慮。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尋找創作靈感最好從挖掘原型開始,可使作品富有靈性和生氣。

4歐式幾何原型的運用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于建筑的追求經歷了一個由簡變繁再變簡的過程。而正統的現代主義建筑,其形態的形式語言簡潔不繁復,設計更為抽象,目的是對建筑形態要素的抽象和去意義化。而新理性主義建筑師也會采用建筑類型學手段,運用幾何原形進行形態塑造,但是與現代主義不同的是,它更為關注幾何原型中蘊含的傳統精神與歷史文脈。在羅西的類型學觀點中認為,“城市的建筑可以簡約到幾種基本類型即原型,這些基本類型存在于歷史形成的傳統城市建筑中”。在他通過純粹幾何體來演繹歷史,并通過模仿或復制的手法表達對建筑某種形式永恒價值的追求,如連續的拱廊與列柱。簡單的幾何原型頻繁地出現在建筑的平面及立面,顯示出羅西對于該建筑形式語言的喜愛與繼承;在建筑底層充滿古典意味的廊柱,表達出羅西對米蘭建筑中租屋形態的尊重與思考,以喚起出人們對歷史建筑的記憶。該建筑用現代建筑語匯表達出生活體驗與場所記憶。

在幾何原型與建筑類型學結合的領域,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博塔也有著獨特的設計理念。圓形,是其宗教建筑的創作中一定采用的幾何原型,從最基本的幾何原型入手,以原教堂中廳軸線為軸線,演變出新教堂的橢圓形平面,以傾斜切面作為結束建筑形態的終點是博塔的宗教建筑中常采用的幾何手法。表達了對古老巴洛克教堂建筑平面形式的回歸,同時也體現了現代環境下宗教傳統的延續與發展。

5 總結

在建筑類型學理論中存在這樣的觀點:任何設計源自原型(不僅僅是建筑學),但必須超越原型,只有這樣,歷史與現實、個人與社會、特殊性與普遍性才可以通過設計和創造的過程實現完美結合與進步,否者只會停滯在原型階段。并且不同時期的科技水平、文明程度有所差異,所以建筑在相同媒介的作用下可以“相似”,而不能“相同”。建筑“美”源于歷史,但是更多地要超越歷史。建筑對歷史文化的繼承,不應該僅存在與表面,用建筑語匯去表達更深層次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汪麗君.建筑類型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17頁

[2]沈克寧.當代建筑設計理論-有關意義的探索.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29頁

[3]張侃侃.設計形態生成研究-關于設計形態的“塑”與“構”[D].天津大學.2011.78頁

第4篇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構造特點;布局;形象特色;差異性

Abstract: in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due to improper thoughts, ideas and feudal hierarchical view, the effec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makes our present a unique style and form, this paper from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layout characteristics, image ar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ese four aspects are discussed, analyses the uniqueness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Layout; Imag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要分析中國古代建筑的營造特點及建筑特色,首先就得從建筑者的文化心理入手。我國古代建筑的產生與發展,與古代封建社會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封建社會的君臣倫理思想、皇權等級觀念等,都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所以要分析我國古代建筑的布局特點、藝術特色以及中西建筑的差異性,就必須從建筑者的營造觀念出發。

一、中國古代建筑的營造觀念

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營造觀念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敬天祀祖的禮制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和以家長為中心的家族觀念。這些中國傳統的觀念與思想,直接影響了古代建筑的構造特點,例如在宮殿的建造中,許多殿堂建筑的屋頂、臺基、斗拱和裝飾都體現了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具體而言,就像是故宮太和殿是皇帝上朝處理政事的地方,就會使用最高級的屋頂、臺基和彩畫,其開間和進深的數目也最多,以體現帝王“君王之尊”的思想。

而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則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北京天壇上,整個天壇建筑群是由內外兩重圍墻環繞,內外墻的南面為方角,北面為圓角,象征著“天圓地方”。此外,古代宮殿的輝煌、雄偉、崇高、燦爛等外觀特征,也蘊含著古代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肅穆的特色,體現出中國古建筑的營造觀念。

二、中國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特點

所謂平面布局的規律,就是每一處宮殿、寺廟、民居等建筑都是以“間”為單位,從而構成了單體建筑,然后再以單體的建筑組成庭院,以庭院為單元,形成了風格各異的群體建筑。而庭院這種群體建筑,一般都是前后串聯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思想意識的產物。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這些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建筑群與布局特點,通常是使用均衡對稱的方式,這與我國傳統的“中庸思想”一脈相承,這種建筑群會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后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然后將較為重要的建筑安置在縱軸線上,例如一國之君、一家之主的起居室;而次要房屋,則安置在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這樣才能使得建筑群體主次有分,相互映襯,層層有序。北京的故宮和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皇權的至高無上、封建的等級觀念;又如,北京四合院由三進院落組成,每一進院落內又有東西廂房、正廳房,正廳房兩側有耳房。四合院各房的使用一般按長幼、內外、貴賤來安排,體現了以家長為中心的家族觀念。

三、中國古代建筑豐富多彩的裝飾特點——以彩畫為例

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及其自身風格的獨樹一幟,是長期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后的表現,集中國式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色于一體,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形象,因此,下面就以彩畫作為切入點,探討我國古代建筑的藝術形象特色:

彩畫多出現于屋頂內外檐梁舫、斗拱及室內天花板、藻井和柱頭上。原來用以防潮、防腐、防蛀,后突出其裝飾功能,因而具有保護、裝飾、標志、象征等多方面的功能。明清時期彩畫已成為宮殿和王公大臣等宅第不可缺少的裝飾構件。明清的梁舫彩畫最令人矚目,主要有三種:

一是和璽彩畫,這是清代宮式彩畫中等級最高的彩畫,這種彩畫大約形成于明末清初,主要應用于主宮殿中梁枋檁等大木構件上面的裝飾,構圖受當時較為成熟的旋子彩畫影響,為三段式構圖,中間為方心,方心占整個構件的1/3,方心兩邊是找頭、盒子、箍頭。和璽彩畫比較突出的特征:一是折線形彩畫大線;二是其紋飾主要為龍紋和鳳紋,龍鳳是帝王家族的象征,彰顯著統治者身份的高貴;三是所有紋飾均貼有金箔,放眼望去,金碧輝煌,富貴華麗。

二是旋子彩畫,等級地位僅次于和璽彩畫,是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的一個主要類別,運用范圍很廣,例如應用在皇宮的次要建筑、貴族府邸、衙署、城樓、和一般的佛廟、寺院建筑。旋子彩畫品種繁多,歷史悠久,于元代便初具雛形,經過明代的不斷規范,至清代早期,構圖、紋樣、設色(彩畫三要素)就基本固定下來。

旋子彩畫最突出的特征是被施建筑構件上的旋渦狀花紋,這也是稱其為旋子彩畫的原因。梁枋檁上施旋子的部位稱為“找頭”,找頭左邊往外依次是箍頭、盒子、箍頭、副箍頭,找頭右邊是方心。因為古建筑的梁枋檁構件長短不一,所以有的構件亦可不設盒子,找頭的長短形式也不盡相同,常用的構圖方式有一整二破、喜相逢、勾絲咬等。

三是蘇式彩畫,這是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的一種,而非字面上理解的“蘇州地區彩畫”。蘇式彩畫與蘇州地區彩畫在構圖、紋樣、設色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蘇式彩畫色調與其他官式旋子、和璽彩畫類似,以青綠兩色為主,早期常用吉祥圖案,表達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美好祝愿,晚期寫實性繪畫漸盛,其整體仍是華麗富貴。蘇州地區彩畫則不然,它的圖案以錦紋為主,用金量小,追求的是淡雅清麗之格調。

四、中國古代建筑與西方古代建筑的差異性

1、封建等級觀念VS自由平等觀念

中國經歷了幾千年封建制度的統治,因此,在古代建筑的營造中,也明顯地受到了這一嚴格的等級觀念的影響,但是,與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較,是存在一定差異的。雖然西方國家在一定的時期里,跟中國一樣經歷了封建專制和君主專制的制度,但是,到了歐洲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以后,西方國家就已經基本了君主專制制度,加上之后席卷而來的英國工業革命,使得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隨后涌現出一批具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藝術家和思想家,建筑當然也經歷了這一場資產階級的思想革命。

民主、自由、獨立、博愛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迅速在西方各國散播開來,因此,在這種朝氣蓬勃的藝術思想指導下,建筑設計與建筑的風貌也逐漸走向了自由化和個性化,呈現出多樣化的色彩,在建筑的裝飾上,更加崇尚自然、真實、合理,并且將“方便、堅固、美觀”奉為了當時建筑設計的三條經典原則。

同時,一些受到啟蒙思想影響的建筑設計師還大力提倡建筑要要合乎自然,要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在建筑中還要宣揚人的“個性”,提倡從建筑的外部結構到內部裝飾,都要體現出人文色彩,表現出平等、自由的觀念,因此,與中國古代建筑的營造觀念截然不同。

2、注重群體統一性VS注重單體的差別

縱觀中西古代建筑,不難發現,中國古代建筑非常注重群體的設計,但是西方的古代建筑,則側重于單體個性化的建筑。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個人必須服從群體,強調社會的服從性、等級性,要先“大家”,后“小家”, 例如中國華北地區古代仿生名城,還有明清時期的傲州仿生村落,無不體現著城鎮與天、地、人三者形成有機活體的宏觀整體概念。所以,中國古代建筑群的藝術成就是卓越的,而單體的民房建筑則是鮮為人知。

而在西方哲學中,從“我思故我在”就可以看出,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從強調個人自身的生命意義出發的,先個人,才考慮到社會群體。因此西方古代建筑的構造設計歷史多以建筑單體為突出,成就也是最大的。

參考文獻:

[1]栗德祥、周榕,建筑學的千年涅槃——建筑的學科困境與自我拯救,[J]建筑

學報.2011.04.

[2]趙和生,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J]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3]連蓓,江南鄉土建筑組群與外部空間.[D]碩士學位論文,合肥工業大學,2011年.

第5篇

關鍵詞:翻譯跨文化交流旅游經濟旅游資料旅游文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文化交流日趨頻繁。論文百事通古老神秘的中國文化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的外國游客到中國旅游,帶動了我國旅游經濟的發展。而旅游資料的翻譯也就成了旅游文化交流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旅游資料的翻譯是跨國界、跨文化、跨社會的宣傳活動。翻譯工作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又面臨各國文化與語言差異所帶來的各種困難。譯者需具備語言、社會文化、民俗、美學、心理學、市場經濟學、廣告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識。目前,我國旅游資料的英譯情況仍存在很多問題。表現在以下幾點:拼寫語法錯誤;措辭不當;濫用漢語拼音(中式英語);文化信息處理不當等等。

旅游資料是一種宣傳資料,其功能就是向讀者亦即游客介紹旅游目的地的地理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引起游客參觀的興趣,達到傳播本地文化的目的。同時,旅游資料中所蘊涵的信息以文化為主,涉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從歷史考古到風土人情,無所不有,極具獨特的中華民族特色。因此,翻譯旅游資料就是要把含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信息轉換到譯文中,這才是旅游資料翻譯的重點所在,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卻給這種文化的轉換帶來極大的困難。有的譯文讓外國游客不知所云,有的譯文的語法雜亂無章,錯誤百出。有的譯者強行按中文的句法進行翻譯。那就無法達到其英譯的目的——吸引游客。比如用hangfootbuilding來翻譯吊腳樓讓人無法想象這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建筑物。下面就旅游業相關的幾方面內容進行探討。

旅游資料的翻譯

雖然旅游資料的翻譯應該以讀者的文化為主,以譯文為重,但是外國游客感興趣的是旅游資料中與其不同的文化,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還應在讀者接受范圍內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如果譯文不作任何改變照直翻譯,不但令外國游客不知何意,而且還會失去閱讀的興趣,達不到翻譯的目的。那么譯者應適當地增減文化點來讓讀者更容易接受,所以采用刪減、釋義、類比、改譯等方法。

典故是旅游資料中一種常見的文化現象,出自歷史事件、寓言、神話、傳說、諺語、某些作品等。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富含較濃厚的民族色彩,因結構固定,義在言外,已失去指稱意義,只有語用意義,在直譯以后讀者無法理解典故含義時,要對典故作適當轉換。采取直譯加注其背景知識和解釋原文含義,避免損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聯想意義。意譯向譯文讀者忠實地轉達原文信息,有時要作適當的文化轉換。如:“玉兔”為什么英譯成“MoonRabbit”而不譯成“JadeRabbit”?讓人誤認為是玉做成的兔子。

旅游景點的翻譯

旅游景點的翻譯在旅游文化的介紹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譯者對景點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充分的學習,有條件的最好作實事求是的實地考察。想辦法拉近外國游客與中國文化的距離,使他們產生親近感,激發他們的游興。中國悠久歷史中有許多著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傳奇等,旅游資料中經常提到的許多風景名勝往往與他們有關。不增加說明,一般外國游客就無法理解。有時候在翻譯旅游資料中刪減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大多數外國游客閱讀這些資料都是為了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增加一些旅游興趣。

值得一提的就是漢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在翻譯選詞時更應該慎重。比如說“樓”在英語中有許多個對應語,并不是可以隨便調用的。浩然樓譯為HaoranMansion,是因為這是一座公館大樓式的建筑,岳陽樓譯為YueyangTower,因為其形狀類似塔,而天安門城樓是眾所周知的類似檢閱臺、主席臺的建筑,故譯為theTianAnMenRostrum。

飲食文化的翻譯

我國由于歷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眾多菜系,在翻譯時充分考慮它的中、西文化差異、其原料成份及烹調方法等。如將韭菜合子譯成ChiveBox就會讓人費解,何為“ChiveBox”?看到“盒子”就直接對應了“box”?可見譯者在翻譯菜單時對這種傳統小吃本身還不夠了解。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不禁想到了“dumpling”一詞,其所指不僅限于“餃子”,還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餃、鍋貼等,蝦餃可譯為ShrimpDumpling,素菜鍋貼可譯為VegebrDump1ing。此類英譯名現已廣為接受,而韭菜合子的形狀與餃子相似,體積較大,看似扁平,dumpling一詞也可適用。綜合考慮韭菜合子的制作方式,制作原料,筆者建議譯為FriedLeekDumplings。

在對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翻譯時,可采用直譯:烹飪方法+原料名,如:清蒸桂魚SteamedMandarinFish、回鍋肉Twice-cookedPork、燉牛肉StewedBeef。音譯+意譯:麻婆豆腐BeanCurdSichuanStyle、西苑飯店XiyuanHotel。意譯:紅燒獅子頭BraisedMetBallswithBrawnSauce、棕子Pyramid-shapedDumpling。論文百事通

公示語的翻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際化語言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舉辦奧運會、世博會都需要良好的國際化語言環境。然而,當海外旅游者來華發現“EntranceVisa”(憑票入內)、“FeePark”(收費停車場)、“TicketOfficeFor”(補票處),OffLimits(旅客止步)等非規范英譯的公示語時又會作何感想呢?在北京,各街道路口都設置了路街名牌,如“長安街”。路牌上漢語“長安街”置于漢語拼音“CHANG''''ANJIE”之上組合共用。像這種路標中國人只看漢字就一目了然,而無看拼音的必要;海外旅游者不懂漢字,看了標注的漢語拼音也不會明白這“JIE”意味著什么。如能將拼音CHANG''''ANJIE的“JIE”改用“AVE”或“AVENUE”豈不更恰當。公示語的應用功能特色公示語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直接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示語應用功能的不同直接導致英譯公示語的語言風格、語氣的差異。新晨

突出服務、指示功能的公示語廣泛應用于旅游設施、旅游景點、旅游服務、商業設施、文化設施、衛生設施、街區名稱、旅游信息咨詢等方面,如:InternationalDeparture國際出發、InternetCafe網吧、DrinkingWater飲用水、ShoppingMall購物商城、Information問詢服務、CarRental租車服務。突出提示、限制、強制功能的公示語廣泛應用于公共交通、公共設施、緊急救援等方面,如:TurnRight向右轉彎、Slow減速行駛、NoParking嚴禁停車。嚴格禁用生僻詞匯,英語公示語的詞匯選擇非常重視公眾化,嚴格避免使用生僻詞語、古語、俚語、術語。

公示語的漢英翻譯必須在漢英兩種文化中對相同使用場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語進行一對一的漢英對譯。一些具有中國本土意義的公示信息經確認實有必要保留,在暫時無法找到對應譯法的情況下應當參照實際功能需要選擇適宜形式風格進行試譯,然后在部分海外旅游者中進行檢驗。在確認不會產生任何誤解的情況下才可廣泛應用。

總之,中國要實現在202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家的目標,必須重視旅游英語翻譯的作用。分析其中、西語言文化差異,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恰當翻譯旅游資料,注重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旅游英語翻譯得好,會喚起外國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們領略華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譯得不好,則會破壞游客的興致,影響我國旅游事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維友.英語詞匯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第6篇

關鍵詞: 溫柔敦厚 靜穆的哀傷 透視法

圖1 仇英《竹林品古》

圖2 達·芬奇《最后的晚餐》

引言

似乎中西傳統繪畫的比較不僅局限于哲學方面,還涉及審美意識的一些區別,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從根本上具有不同的格局。但實際上人類都是相通的,哪怕是在繪畫上表現出如此巨大的差異的民族,原則上說也是可以了解的。但是這種了解是建立在比較之上的,我們要了解西方人和西方的文化,那么藝術和審美這兩個環節是不可或缺的。

中西繪畫的審美理想,我們通常是憑感覺來看待。國畫和油畫,我們通常憑感覺覺得其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氣質。但是這樣一種精神氣質,究竟區別何在?我們卻說不清楚,我們只會說這是國畫,用毛筆畫的;那是油畫,是用油彩和畫布等畫成的。諸如此類,我們可以從外部的使用材料或者技法做些比較。但是這些東西其實反映了兩種文化心理的內在區別,這個區別究竟何在?

首先,我們來看看中西傳統繪畫審美理想的結構。中國傳統繪畫精神及其審美理想,如果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溫柔敦厚。”當然,也可以說這是以偏概全。除了“溫柔敦厚”以外中國傳統繪畫也有很多其他風格,比如“怒目金剛”式的。但是我這里指的主要是一種藝術理想。中國的一種最理想化的、達到最高理想境界的作品通常體現出“溫柔敦厚”的藝術風格。那么西方古典繪畫的理想可以用黑格爾的描述來概括它:“靜穆的哀傷”。“靜穆”是安靜,但是很肅穆的意思。西方的藝術是靜穆里透露出一層淡淡的哀傷,這是西方古典繪畫藝術達到理想極致的一種風格。

仇英(1502—1552),他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亦稱“天門四杰”。他出身工匠,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后從而業畫。他的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茍,每幅畫都是嚴謹周密、刻畫入微。他的山水和人物故事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艷,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比如他的《竹林品古》(圖1),其工筆人物,刻畫細膩,神采飛動,精麗艷逸,為明代之杰出作品。此畫顏色溫潤,神情溫靜,它體現了“溫柔敦厚”的品格。“溫柔敦厚”有一種道德評價,是一種政教的態度。這是中國藝術精神自先秦以來一脈相承的態度,在中國藝術里面到處都可以看到其間貫穿著這樣一種政教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樂通倫理”、“文以載道”。雖然這其中也有些哀怨、矛盾、沖突,但總的來說其風格都是非常敦厚和溫柔的。所以對于自然萬物,中國藝術精神總是不忘道德評價。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層面的內容,一個是儒家的層面,一個是道家的層面。儒家的層面可以說是動態的層面,儒家是主張入世、健動的,主張有所為。而道家主張虛靜,是屬于靜觀的層次。動靜互補,儒道互補。“溫柔敦厚”體現出中國文化傳統心理中把個人融于群體,或者說融于自然的這樣一種傾向,即“天人合一”的思想。我們觀看那些“溫柔敦厚”的作品的時候感覺到的就是個體完全融于群體或者自然之中,溫情脈脈,有一種融化感。

西方早期繪畫是為宗教服務的繪畫,其藝術觀念和表現手法,來自于基督教教義本身。基督教教義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上帝創世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及人的軀體,都是上帝創造的。基督教神學家還多方論證上帝創世的真實可靠性。在這“信仰的時代”里,藝術家是“忠于上帝”的工具,必須全身心地為宗教服務,描繪人物形象時,要注意表現人體的比例、結構,因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塑造出來的,畫家必須小心翼翼地表現人,不能歪曲人的形象。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前后,壁畫盛行,一些壁畫大多數畫在教堂的墻壁上,天花板上,內容都是宗教的,是為宗教服務的。這些壁畫一直保留到今天。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它就是為基督教服務的。

西方藝術精神,黑格爾總結的是“靜穆的哀傷”,其實也是古典繪畫的藝術精神。“靜穆的哀傷”里面也有兩個層次,這兩個層次是尼采通過他的慧眼,通過他對于古希臘文明的追溯而發現出來的,這就是所謂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這兩種精神形成了古希臘藝術的理想:靜穆的哀傷。如何理解?我們可通過達·芬奇《最后的晚餐》(圖2)來進行分析。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此畫是他畢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在眾多同類題材的繪畫作品里,此畫被公認為空前之作,尤其以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面關系而引人入勝。當耶穌入座后即席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說完此話,引起在座的眾弟子一陣騷動,每個人對這句話都作出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反應:有的向老師表明自己的忠誠;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整個場面陷于不安之中。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無不表現了一種“酒神精神”。“酒神精神”是動態的。酒神,很形象,喝過酒后狂歌亂舞,躁動不安;在酒神精神中人們承受了極大的痛苦,但另一方面又是一種群體的狂歡,回歸到大自然。而且通過這樣一種個體解構的痛苦,他們更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耶穌知道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后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形成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仿佛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他和門徒們形成對比,代表“日神精神”,“日神精神”是靜態的,是夢幻式的,是對酒神精神造成的那種痛苦的拯救。夢是指太陽神給人的一種美麗的夢幻的表象。它具有一種心理上的拯救作用。就是說對于痛苦,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擺脫,但在夢幻狀態里可以尋得安慰,可以恢復自己對于個體的一種意識,甚至可以意識到自己身上的神性。人的有限性帶來的痛苦在一種夢幻中被揚棄,感覺到自己和神實際上是一體的。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西方傳統繪畫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調描述。長期以來畫家們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現故事和傳說、描繪具體的情節,以表達某種寓意或象征,當做自己的任務。

如果說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具有音樂感的傾向,那么西方傳統繪畫藝術具有雕塑感的傾向。美學大家宗白華先生把中西藝術精神歸結為這樣一種結構:中國藝術精神是一種空間意識的時間化,西方藝術的精神是時間意識的空間化。結合我們前面所講的,空間意識我們可以理解為靜態的方面。空間是靜止的,時間是運動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把中國審美意識的結構看做是靜態意識的動態化。本來是靜態的,但是“感于物而動”,可放在時間中來處理和看待。靜止的態度,使人達到一種超然和曠達。欣賞中國的文人畫,就能夠從中獲得一種心曠神怡的心態和情調。就像這幅《竹林品古》,它的線條在音樂里邊相當于絲竹(管弦)那樣的音樂:連貫、婉轉、悠揚,相應地在繪畫中表現出流暢。西方是把動態凝聚在空間之中,本來是生動的、躁動的,但在空間中被定格、定位了。《最后的晚餐》就像雕塑,人們看到它時內心很震撼,有種神性的超越感。這個“神”,不僅僅是因為他比一般的凡人要高大和美麗,而且從他的表面神態來看你會感覺出這不是凡人的神態。這是神的神態,但是又體現在人體身上,體現出人體有種神性的超越。

觀中國文人畫的時候要以一種欣賞音樂的心情去看,你才能品評出其中的味道。最突出的一點是中國傳統繪畫沒有西方傳統繪畫中的那種透視關系。有的人把中國傳統繪畫的透視關系稱為“散點透視法”,是沒有焦點的。畫家取景時的視線是流動的,這幅仇英的《竹林品古》,畫面中的房屋和家具,是不符合“近大遠小”的規律的。遠近是一樣大的,所以你如果要用通常的透視關系去看,你會覺得很不舒服。覺得房子好像散了架一樣,方形的不像方形,會覺得出了什么問題。事實不是這樣的,中國人采用的是“散點透視”。你在欣賞中國畫的時候,就如同身臨到中國畫里邊,你從一點游到另外一點,沒有統一的聚焦。特別是那些畫山川、大河的長卷,例如《清明上河圖》描繪的那樣的場面,均是散點透視。在每一處你可以根據那個地方的情況來看,就像你在旅游的時候,游到一個地方你不會把前面看到的地方綜合起來看,而是每一點每一點地去觀察。中國傳統繪畫則從魏晉開始,由“形似”逐步轉向對“神似”的追求,又進一步發展成為“寫意”。中國畫家較早地認識到“形似”不一定能達到“神似”,為了更好地傳神,形的描繪可以更加靈活、更加夸張,強調繪畫應把“神似”放在首位,而不必一味追求“形似”。可以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既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標準,也是中國傳統畫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關注的是人內心的世界,傳達心里情感,不追求描繪物象的真實。中國的繪畫藝術觀更能體現強烈的人文精神。中國的宇宙觀中人與自然是相通的,主客體是統一的,相互融合的,追求精神與宇宙、心與物、人與自然統一的境界美。這種藝術的精神性來源于儒釋道的思想理念:即“天人合一”。千百年來,中國藝術在這種哲學精神的引導下,努力使自己的精神與自然相融,強調再現客觀物象與表現主觀精神的統一,強調“有我之境”,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在中國藝術幾千年的發展中,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道、心、氣、舞、悟、和。在天地之間立其心,是中國美學所表現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意義,這也是傳統中國美學對當代藝術的重要啟迪所在。因為人生與天地一體,人生也就展現出混同天地的無限生機和玄遠意蘊。中國美學精神永遠是指向人生的,即使是在一片荒寒無著的意象中仍然運行著深烈的人生情懷。但是,這種指向人生的審美精神又是歸于宇宙的,即歸于馮友蘭所說的最高人生境界——天地境界(《新原人》)。這就是為什么在中國藝術意境中,總是既感受到纏綿氤氳的人情意味,又感受到揮之不去的宇宙荒寒。

相比而言,西方的透視關系是“焦點透視法”。西方傳統繪畫為了表現上帝創世的可信性,追求事物的真實性,在觀察事物的方法上,相應發展了焦點透視法。它有特殊的關系且合乎一定的規律,如近大遠小之類。《最后的晚餐》構圖時,畫面展現于飯廳一端的整塊墻面,廳堂的透視構圖與飯廳建筑結構相聯結,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一方面,西方繪畫以人為主要的描繪對象,追求造型的準確、質感、光感;另一方面,幾何形式的結構,不但是一種絕對永恒的美,而且是宇宙萬物必須與之相符合的一種抽象的“理式”。這種“理式”,先于和高于自然界的萬物,萬物只有符合這種“理式”,才能有美。上帝就是最大的幾何學家,上帝以幾何的法則創造了美。在西方,畢達哥拉斯學派是古希臘哲學史上最早的大學派,他們認為“數”是萬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數理的存在,美就是數的和諧。西方古代哲人們直接把對美的追求具體化為視覺的和諧形式創造。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他們發現構成長方形比例協調感的“黃金分割”比是[a∶b=(a+b)∶a],換言之,矩形的長邊為短邊的1.618倍。黃金分割率和黃金矩形能夠給畫面帶來美感,令人愉悅。人體美也同樣取決于不同數之間的比例和諧。《最后的晚餐》同樣也應用該比例布局。

結語

中西傳統繪畫的審美理想與各自的文化土壤息息相關。中國傳統繪畫溫柔敦厚,內斂沉靜,彌漫著詩意和樂感;西方傳統繪畫靜穆典雅,有雕塑般的宏大氣魄。二者都表現了人類心靈的東西,藝術給予我們的是心靈的意義,藝術的特定意義正是心靈的不斷超越,因此,藝術是屬于全人類的。

參考文獻:

[1]豐子愷,豐子愷談名畫[M].海南:東方出版社,2005.

[2]李澤厚,美學四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第7篇

關鍵詞:雙語教學;土力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TU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6)05-0079-04

隨著中國經濟、教育等各方面體制越來越多地融入世界體系,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人才培養國際化的要求,國家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 4號) [1],其中要求各高校用外語講授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比例要達到所開課程的5%~10%。2005年1月,教育部召開第二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研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 〔005〕 1號) [2] 。該意見明確提出: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提高大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高等學校要全面推廣和使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果,以非英語通用語種作為大學公共外語教學要求的院校和專業,也要根據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路推進改革,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繼續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2014年,中國礦業大學頒布了《中國礦業大學本科雙語課程、全英語課程教學實施辦法》(中礦大教字2014 〔35〕號)[3],其中明確要求全校每個專業爭取至少開設2門雙語課程和1門全英語課程,并鼓勵教師積極探索雙語教學改革,進一步推動學校雙語課程和全英語課程教學工作,實現教育教學國際化以及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土力學課程是土木工程、地下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之一,其內容貫穿于土木工程領域的各個方面。鑒于土力學課程的重要性,按照教育部和學校的文件指示,在制定土木工程專業2012版培養方案中已明確將土力學課程設為雙語教學課程,為此,積極探索對土力學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雙語教學工作勢在必行。

一、雙語教學的意義

雙語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水平,增強英語的應用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掌握國際最新專業動向,參與國際交流,直接接觸本專業國際最新知識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成為與國際接軌的復合型人才。

(一)開展雙語教學是培養適應建筑工程領域國際型人才的需要

隨著中國高鐵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海外很多國家紛紛引進中國高鐵技術,加之近年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在海外承擔了很多的基礎援建項目,這使得中國的建筑企業有了更多參與海外工程項目建設的資本和機會,因此,很多畢業生在本科畢業即有機會赴世界各地參與工程建設。在國外的工程建設過程中,能夠用英語和當地的工程技術人員直接交流對話尤為重要。而且,英語作為全世界的通用語言,不僅僅限于英語語系的國家,在世界上絕大多數非英語語系的發達國家,能夠用英語自由交流幾乎是發達國家國民的一項基本素質。因此,也可以說英語的普及程度能夠間接地反映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發達程度。開展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是開展國際化辦學和培養國際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二)開展雙語教學是提高學生專業英語能力的需要

目前,中國正處在走向國際化的時代,專業英語的作用愈發顯得重要和必要。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的外語教學存在明顯的弊端,即學生從中學到大學幾乎所有的英語學習很少涉及到專業外語,而從學生畢業后的職業需要來說,最有用的恰恰是專業英語,尤其是對于以后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專業英語在以后的外文文獻閱讀、學術論文寫作、國際同行交流等各個方面無不顯示其重要作用。掌握了專業英語這個工具,學生才能在以后事業的大道上越走越平坦。顯然,對土力學課程進行雙語教學,無疑是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開展雙語教學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學生象征著青春和活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對未知世界有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對于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如果教師引導得當,必然能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另外,通過雙語教學,必然會使得學生花在這門課程上的精力和時間更多,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雙語教學的目的

雙語教學是指采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活動的教育體系。在中國,雙語教學是特指除漢語外,用英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雙語教學的特點一是采用雙語教學;二是講授專業知識。第一點將雙語教學和單純的英語教學得以區分,第二點則將雙語教學和漢語專業課教學加以區分。因此,雙語教學的目的也應從這兩點進行討論。首先,雙語教學不是單純的英語學習,并不以提高英語水平為最終目的,而是讓學生將英語和自己學習或者從事的專業相關聯,屬于英語學習的一種拓展。然而,采用雙語授課,學生課堂和課外學習不可避免地受到英語語言環境的重復刺激,也能起到間接提高英語水平的作用。另外,雙語教學的目的也非單純地傳授專業知識,如果僅僅從傳授專業知識的角度來講,相信母語的授課效果應該要遠遠好于雙語授課,所以,雙語教學的第二個目的應該是在學習到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掌握課程的專業術語、習慣的英語表達以及科技英語的寫作習慣和風格,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用英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習慣,形成本學科英語語言環境語感,為以后的專業文獻閱讀與交流做好準備。以上兩個目的都是建立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上,屬于淺層改革,雙語教學更高層次的目的應該是引入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課堂也向全英語過渡,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主動性,充分理解課堂內容,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國內和國外教材的對比及選用

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一個很大的改革措施就在于選擇合適的教材。一般雙語教學可供選擇的教材有國外原版教材、國內自編的英文教材和國內中文教材。

由于中西方的思維習慣問題,國內教材和國外教材在語言習慣和講述方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國內教材一般喜歡直接給出論點,然后再加以論述,即重點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告訴你概念,接著進行簡單的解釋。此外,國內教材行文結構類似大綱,每個東西的定義、證明、應用、例題等所處位置規規矩矩,所以很容易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結構性的了解,方便已具備相關知識的人查閱,但對零基礎的人來講,往往會產生為什么要學這個?有什么用?前后兩章有什么關聯?為什么要按這個順序學習等諸多疑問。而西方教材則習慣于采用誘導式闡述問題,通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結論―引入話題”的次序進行講述,能讓學生對概念有比較清楚深入的把握,由淺入深,通過大段的闡述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即對該知識點的意義有了一定的了解。

造成中西方教材存在以上差別的原因在于編寫體制的差異。國內教材編寫基本由相關部門制定編寫大綱,然后由多名教授或教師依照大綱分部編寫,最后由專人統一匯編。由于參編老師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講解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極易造成部分內容的重復或者各章節的難易程度不統一。而國外教材通常并不按照編寫大綱編寫,編寫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邏輯進行編排,書中內容前后照應,全書自成體系。另外,國外很多優秀教材的編者一般為該領域國際地位和學術造詣深厚的教授,其對研究領域的把控能力很強,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深刻,講述內容時也往往結合實際工程應用展開,

無論對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知識的人而言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對于雙語教學來講,學生需要花費成倍的時間在課外進行學習,而課外學習的主要材料就是教材,因此,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效果的好壞和教材選擇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土力學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課程,其課程內容涉及到的應力、滲流、變形、強度等,是多門力學課程的綜合應用,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具有較強的力學基礎儲備。因此,要想取得較好的雙語教學效果,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前期基礎及課程內容的特點,分情況選擇不同的教材進行授課。例如,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如果只作為試點,選擇部分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授課,則可以選擇英文教材;如果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對整個專業實施,可以考慮采用中、英文教材聯合授課,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對比學習的方式加深對課程的理解,保證在學習到課程基本內容的前提下,掌握該課程的專業術語以及科技英語的寫作方式。

四、教師隊伍的培養

開展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需要建立一支能夠勝任雙語授課的教師隊伍。首先,教師需要對土力學課程的課程體系和授課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要有極為豐富的授課經驗,能夠在課堂上和學生進行互動,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授課節奏和授課方法。另外,授課教師需要有較強的英語水平,能夠熟練采用英語對課程內容進行講授。教師英語水平可以通過在平時的科研活動中大量閱讀英文文獻、在國際主流期刊上發表高質量的英文論文、與國際同行就學術問題通過郵件等方式進行深入探討、赴國外參加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等途徑得以提高。另外,隨著中國留學規模的擴大,各種留學途徑不斷涌現,出國留學是提高教師英語水平的最佳途徑。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教師可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江蘇省教育廳以及學校自己的出國留學項目三大途徑赴國外深造交流。

目前學校留學規模得到空前發展,留學人數也大幅度增加。學校土力學課程主要由土力學與基礎工程研究所的老師負責授課。近年來,隨著老師頻繁出國學習訪問,系所13位教師中,具備海外一年以上留學經歷的有9位。教師普遍具有較高的英語應用能力,為土力學課程開展雙語授課提供了良好的師資條件。

五、雙語教學的實施措施

雙語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目前各高等院校的雙語教學都處在探索和實踐階段[4-8]。為了確保雙語教學的授課效果,應該從學校、學院、教師、學生多層面出臺相關的措施,以確保雙語教學的授課效果,同時在考核方式上也需進行必要的改革。

首先,在學校層面上,學校應該鼓勵開設雙語課程,并在職務晉升、考核評優和教師評選中優先考慮。另外,在教學工作量的計算上也應該予以政策傾斜。例如,中國礦業大學規定:雙語課程的課堂教學工作量按2倍計算。另外,為了保障良好的教學效果,學校在雙語授課教師的遴選上也應該出臺有關選拔程序,保障雙語授課教師具備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和豐富的教學經驗。

其次,在學院層面上,學院要認真做好雙語課程授課教師的培養,對擬承擔雙語課程和全英語課程授課的教師優先安排國內外進修和培訓。

在教師層面上,雙語課程授課教師應對學生的英語基礎進行充分地了解,用英文撰寫課程教學大綱,課程簡介、教學日歷和教案等。教師授課幻燈片可以以中、英對照的形式呈現,充分利用授課時間,對學生進行中、英雙語刺激,擴充學生的專業英文詞匯量。另外,教師在授課時也要優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幻燈、錄像等輔助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案,將工程案例、工程圖片及動畫演示等通過屏幕,以中英文的形式,直觀、清晰地進行形象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對課程的重點和關鍵內容,可適當放慢授課進度或者使用規范易懂的英語進行講授,保證教學的效果,必要時可適當增加課外輔導。

在學生層面上,雙語教學學生最好具備較好的英語水平,而且人數也不宜過多,每個教學班人數以1~2個自然班人數為準。如果選課學生人數較多,可優先安排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組建雙語課程和全英語課程教學班,其余學生安排普通班進行教學。

最后,雙語授課可采取更加系統、合理并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適應的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最終的考試成績為依據,適當提高平時成績的比重。教師授課時應鼓勵學生采用英語進行交流。另外,教師也可以布置一定的課外作業,讓學生用英語完成,進一步鞏固雙語教學的效果。教師可將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情況、作業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的參考依據。期末考試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決定采用中文試卷還是英文試卷進行考核。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 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 教高[2001]4號,2001-8-28.

[2]國家教育部.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Z]. 教高[2005]1號. 2005-1-1.

[3]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本科雙語課程、 全英語課程教學實施辦法 [z].中礦大教字2014[35]號. 2014.

[4]潘健. 土力學基本原理的雙語教學實踐[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05): 169-171.

[5]潘健. 土力學基本原理的深入教學實踐[C]//第一屆全國土力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

[6]潘健. 土力學基本原理的教學實踐[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S): 37-40.

第8篇

十年來,語文味理論與實踐探索,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式反復的路徑,將理論思考研究和教學實踐進行協同式或捆綁式推進, “語文味”的概念不斷明晰,“語文味”研究也顯現出大眾化和草根化的傾向。這一植根于教學實踐土壤的帶有本土特色的概念,最終成為了考量語文教學實踐的重要尺度,成為支撐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成為指導語文教學方向的重要指針。值此《語文味教學法》專著問世之際,本刊特擷取其中的重要章節連載三期,以饕讀者。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5) 07-0037-05

一、語文味教學法:一種新的教學語言

此處使用的“教學語言”這一概念,在語言形式上,是一個司空見慣的老名詞,但就內涵而言,是一個新名詞。先看國內外兩本最權威的教育辭典的情況。查閱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第一卷,發現收錄有“教學語言”詞條。該辭典把“教學語言”解釋為:“教師用以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的符號系統。其特點是把自己能明白的意思轉化為展開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能為學生理解的語言形式。為此要求教師善于選擇最合適的詞、詞組、語法結構,最確切地表達他的思想內容。”

而瑞典著名教育學者胡森主編的《國際教育百科全書》,堪稱第一部真正國際性的、全面反映當代教育現狀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大型教育辭書,全套書共10卷,收錄詞目45000余條,由100多個國家的1300多位學者撰寫,其中沒有“教學語言”詞條,但收錄有與之關系密切的“教與學的語言模式”詞條,指出它“當前集中研究語言怎樣使教學清楚明白的方式”。

我們還查閱了國內外的一些教學論著作,發現它們對教學語言的定義和以上定義大同小異。由此可見,國內外教育學術界都是把教學語言看成是教育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因而都是從教育語用學角度對教學語言進行研究和定義的。

我們知道,建筑、電影、繪畫、舞蹈等,它們本身并不是一種語言。但為何又有建筑語言、電影語言、繪畫語言、舞蹈語言這些理論術語呢?

以建筑語言為例。當代著名建筑理論家亞歷山大及其合作者編寫了一套叢書,《建筑模式語言》是其中的一本。這套叢書以一系列新的觀點分析了建筑和城鎮,建立了關于規劃和建筑的模式語言理論體系,其中《建筑模式語言》提供了253個描述城鎮、鄰里、住宅、花園、房間及內部構造的模式,是叢書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本。這里所謂模式,就是用語言來描述與活動一致的場所形態。實際上它們就是從大量的建筑和規劃實踐中精心提煉出來的經驗。253個模式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種語言,掌握了它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寫文章”,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建筑組合。可見,用人類語言的規則性來比擬建筑形式中各部件之間關系的精確性、規范性或經典性,這乃是建筑語言概念由來的初因所在。

根據建筑語言的這一定義可知,不同民族的建筑有不同的建筑語言,不同民族的建筑語言表達的內容和表達的方式不盡相同。例如,中西方建筑藝術語言的差異,首先來自于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筑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筑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筑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筑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會功用,使得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藝術語言”。不同的語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體現著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云霄,便成為建筑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關鍵中的關鍵。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詞匯”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如果說柱子是西方建筑藝術的“基本詞匯”,那么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為“基本詞匯”。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不僅亭、臺、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中西建筑語言的差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由此可見,所謂建筑語言,即是對基于不同文化、物質和自然環境、社會結構形態、人的思維方法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之上的建筑模式的一種表達。這種語言模式,大而言之包括“詞匯”(建筑材料)和“句式”(建筑形式、風格等)等方面。

再以電影語言為例。電影本來也不是一種語言,但卻像是一種語言,由于它像語言,因此電影理論家、電影評論家用研究語言的某些方法來研究電影,會有所裨益。實際上,近十年來,這種研究電影的方法――實質上是語言學的方法,變得愈來愈重要了。自電影歷史的開端,理論家們就喜歡把電影和文字語言相比較。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一種更廣闊的新思想范疇得到了發展之后,人們才認識到文字和說話只不過是眾多交流系統中的兩種,就是說還存在文字和說話之外的交流語言。這時,才得以把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來進行認真的研究。這種包羅萬象的范疇就是符號學,是對符號系統的研究。符號學家通過對文字語言和口語概念的重新確定,肯定了應當把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來研究。任何一種交流系統都是一種“語言”。英語、法語或漢語都是“語言系統”。因此電影也可能成為某一類語言,但是它顯然不是一種“語言系統”。而所謂電影語言,是電影藝術在傳達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種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統稱,即電影用以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傳遞思想感情的特殊藝術語言。電影語言以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的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基礎,其演進與電影技術的進步有密切聯系。常用電影語言有:拉鏡頭、空鏡頭、跟鏡頭、合成鏡頭、聲畫對列、聲畫同步、同期錄音、先期錄音、替身、性格演員、閃回、全景、實景、外景、特寫、推鏡頭等等。由此可知,美學角度的藝術語言概念,其內涵包含材料(類似于語言中的詞匯)、建構方式方法與模式(類似于語言中的句法),當然也包括作品傳達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種特殊媒介。

著名修辭學家駱小所教授認為,藝術語言是發話主體感知世界的言語形式,發話主體感知世界與認識世界不同:認識世界所依據的是事物的本質,所以,它的對象往往只能是處在固定關系的聯系中的客體;在感知世界中,事物的關系和聯系卻是流動的、變化的。這樣,形成了科學語言與藝術語言的區別。就藝術語言的言語表述來看,它反映的雖然不完全是客體,但它是客體信息對主體情感的激活,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于藝術語言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所以在其他諸如建筑、電影、繪畫、舞蹈等藝術學科,都在廣泛使用諸如建筑語言、電影語言、繪畫語言、舞蹈語言這樣的概念,對它們的研究也很熱門。

鑒于此,我們覺得,在教學理論領域,也需要一個與傳統教學語言內涵不同,而與上述建筑語言等概念內涵近似的一個概念――即新的教學語言概念。我們認為,和建筑語言等概念一樣,應該把這個新的教學語言概念賦予一種屬于教育美學或教學美學的內涵,我們可以把它的內涵初步規定為:教學語言指特定民族、地域的教師群體或教師個體,有意無意地,在適合自己的文化、物質和自然環境、社會結構形態、思維方法以及審美趣味的某種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將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正”與“常”)與突破模式的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奇”與“變”)相統一,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反映教學認識、表達教學理念、傳達教學信息、通過各種教學藝術手段(媒介),創作出課堂教學藝術作品來表現主體的教學思想與情感的一種教學藝術之表達方式。簡單些說,我們這里所定義的教學語言,就是指特定民族或地域的教師群體或教師個體,在文本(教材)的基礎上,打造課堂教學藝術作品與表達課堂教學藝術作品主題的整個藝術手段的總和。

顯然,上述關于教學語言的內涵規定,和傳統的教學語言概念內涵有很大不同,或者說,傳統的教學語言,只是本章所說的教學語言的一個很小的方面,而且還是不太重要的一個方面。

從上述界定可以看出,本文所說的教學語言這一概念,可以看成是“教學模式語言”的簡稱,但又和我們通常使用的教學模式概念的內涵有很大不同。它不僅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學風格等概念的內涵都有關系,還與教學技術媒介有關,或者說是這些方面的綜合。所以,當我們說某一個民族、某一個地域的教師群體或某一教師個體的教學語言和其他民族、地域的教師群體或教師個體的教學語言有所不同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說,前者與后者,在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學風格乃至教學技術媒介的使用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同。事實上,我們能經常發現這些不同。但我們目前的教學理論,對我們所說的這種教學藝術語言的研究是很不夠的。由此可見,在教學理論領域,賦予“教學語言”這一概念以新的美學內涵,并進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著名畫家、美術史論家、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教授在《黃致陽:符號構成的趣味》一文中指出:“對于一位藝術家來說,建構、發現、重構個人的藝術語言體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體現出藝術的核心價值,或許會成為畢生的追求。所謂的‘衰年變法’就是這種一以貫之的努力。”如果說,藝術語言是一個藝術家的身份認證,那么,對一位教學理論家或優秀教師而言,建構、發現、重構個人的教學藝術語言體系,也是一件非常充滿激情與誘惑的工作,體現出教學藝術家的核心價值,或許會成為畢生的追求。

中國當代語文教育史走過的是漫漫六十年追尋之路。在這條道路上,有心有情有信念的語文人,內心深處想必總能聽到一種深切而深情的呼喚――那是對有中國特色、能反映漢語文教學規律、體現漢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審美個性的新的語文教學語言的歷史性呼喚。

哈代說過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呼喚與被呼喚的很難應答。”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愿竭盡綿薄之力,勉力去做一個這種呼喚的應答者。基于此,本文嘗試中提出一種新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味教學法,以就教于學界。

二、語文味教學法之內涵

過去十幾年,語文味理論與實踐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探索歷程。語文味,從2001年筆者評課時隨機講出這個詞語為發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從其逐漸學術化、概念化,再到在此基礎上不斷嘗試將其理論化(體系化),進而將理論變成語文教育教學理念(理念化),再到反復實踐(行動化),最后提煉形成為一種語文教育思想。這正是一個實踐――理論――實踐――理論無限循環的過程。目前,語文味理論在再理論化過程即提出人文語文教學觀之后,需要一個理論化與實踐化相統一的過程。具體說,就是把筆者個人已研究、實踐多年的,一種相對個性相對微觀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抽象概括成具有一定普適意義的、共性與宏觀性較強的“普遍模式”―― 一種新的語文教學法。

做好這個抽象工作的邏輯起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需要把語文味教學法這一概念進行界定。經過對多年的語文味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筆者把語文味教學法初步界定為:指教師在語文教育教學規律制約和關于語文味與人文語文的教育教學理論與理念指導下,在相對固定的語文味“一語三文”教學模式與突破固定模式的、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方法之間保持適度張力的前提下,以教材文本為載體,以滲透生命體驗為核心,反映教學認識、表達教學理念、傳達教學信息、表現教學思想與情感、彰顯教學氣質與風格,通過運用語文味教學藝術手段,創作出洋溢著濃郁語文味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作品,使語文教學過程產生教學審美意象,最終成為真、善、美、樂相統一的創造美的過程,從而讓語文教學過程在實現語文味的教學宗旨的同時,成為語文教師展現文化眼光、釋放人生情感、體驗職業美感與揮灑生命創造性的文化場所的一種“有溫度”的語文教學方法。

三、語文味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語言之“核心詞匯”

語文味教學法的核心內容即“一語三文”教學模式。所謂“一語”即語言;所謂“三文”,即文章、文學、文化。語文味教學法提倡語文教學從語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層面進行解讀。顯然,要掌握語文味教學法,就先要對語言、文章、文學、文化這些概念進行定義。目前,語言學界、文章學界、文學理論界、文化學界對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等概念都沒有一致公認的定義,我們只能根據學術界一般看法,結合中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作初步定義。

1.關于語言。倪寶元先生主編的《語言學與語文教育》一書把“語言”定義為:“語言是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交際工具、文化載體的,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非體系特征的、處在不斷地從無序向有序運動過程之中的,一種復雜的開放的多層次多等級動態平衡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根據這一定義可知,語言的本質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交際工具、文化載體。語文教學中語言教學的基本任務“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要講解語言文字運用中的規律規則,而且傳授語言知識又是為運用”。從外延說,語言教學的任務主要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的知識及其運用。需要強調的是,運用語文味教學法“一語三文”的完整模式處理第一環節語言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只需要對文本的語言進行“單純”的基礎性的語言處理,也是初步的語言感知,因此除了傳統的“掃清攔路虎”作用之外,更著重注意強調其基礎性、引導性(起導入新課的作用)、興趣性(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多的要考慮的是通過第一環節的語言選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等等。

2.關于文章。文章學界對于文章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我國文章學界大體說來分為廣義文章學派和狹義文章學派。認為普通文和文學作品雖有區別,但都是文章,屬于廣義文章學派。認為文章主要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以及其他非虛構性為主的一些文體的,屬于狹義文章學派。語文味教學法中的“文章”,是根據狹義文章學的觀點,即指以非虛構為主要特征的文章。我們也認同認狹義文章學的觀點,即認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文章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文章規律(意貫律、言接律、得體律)、文章信息(事料、意旨、情感、境界)、文章的體式(結構、語體、文體、技法)以及文章風貌(氣勢、風格、作風、美質)等方面知識和能力等內容。

3.關于文學。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所謂文學,即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而“形象化”主要是通過典型化和想象(虛構)手段來實現。所謂想象,是人在腦子中憑借記憶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生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也就是人們將過去經驗中已形成的一些暫時聯系進行新的結合。想象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童慶炳先生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則把文學定義為:“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而“話語蘊藉”是指“文學活動的蘊含深厚而又余味悠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從這兩個定義可以看出,文學在思維方式上主要是運用想象這一特殊思維方式,在語言形式上具有含蓄的特點。這兩點,正是文學和文章的區別之所在。而中小學特別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就是把文學看作是一種話語蘊藉的語言藝術,主要探討文本中語言的情境化和個性化以及文學語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運用語言手段刻畫文學形象等問題。

4.關于文化。語文味教學法中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深層結構,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觀和文明價值觀。這是語文味教學法中文化教學的主要內容。

四、語文味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語言之“關鍵句式”

根據語文味教學法的定義,可以解析出語文味教學法的一些關鍵句式:

1.語文味教學法,是一種“有溫度”的教學方法。

2.語文味教學法,要求語文教師要像藝術家打造藝術作品一樣,把課堂教學打造成自己的教學藝術作品。

3.語文味教學法,能讓語文教學過程產生教學審美意象,即讓語文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創造美的過程。

4.洋溢著濃郁語文味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作品要通過語文味教學藝術手段來創造。

5.語文味教學法,主張語文教學過程要做到真、善、美、樂相統一。

6.語文味教學法是強調通過有語文味的語文教學,師生達到共同發展的教學。語文味教學法,是讓語文教學過程在實現語文味的教學宗旨(語文味教學宗旨包含在語文味定義中,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的同時,成為語文教師展現文化眼光、釋放人生情感、體驗職業美感與揮灑生命創造性的文化場所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因此,它能給語文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內發動力。

7.語文味教學法,以教材文本為載體,以滲透生命體驗為核心,反映教學認識、表達教學理念、傳達教學信息,表現教學思想與情感、彰顯教學氣質與風格。其中,以教材文本為載體是基礎,滲透個體或族群的生命體驗(文化浸潤)是核心和關鍵。

8.語文味教學法,主張在相對固定的語文味“一語三文”教學模式(“正”與“常”)與突破模式的、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奇”與“變”)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

9.語文味教學法,既是語文教師將語文課教出語文味的一種方法,又是學生樂學語文的一種重要方法。

10.語文味教學法,必然要受到語文教育教學規律的制約,在關于語文味與人文語文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進行。因此,熟練地掌握并運用語文味教學的藝術語言,是真正掌握語文味教學法,并熟練進行語文味教學藝術傳達的前提。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 192-193.

[2] 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中譯本)(第5卷)[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0,6: 748.

[3] 參見“百度?百科”:《建筑模式語言》詞條。

[4] 參見“百度知道”:《現代建筑語言與古典建筑語言有哪些主要區別?》。

[5] 參閱“百度?百科”“電影語言”詞條。

[6] 駱小所.藝術語言:發話主體感知世界的言語形式[J].學術探索,2002,(5).

[7] 程少堂. 呼喚“文人語文”――“文人語文”放談[J]. 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11,(2).

第9篇

【關鍵詞】現代建筑;設計風格;設計創新

1 前言

風格是時代的特征,是民族和文化的特征,建筑是人為且為人的居住環境。各時代、各民族的建筑風格,凝聚著當時當地幾乎全部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靈魂。透過西方建筑風格的流變歷程,我們可以追溯和領略西方民族的表征于建筑之上的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審美理想。新時代、新理念、新需求必然會引發相應方法的產生。對于建筑設計風格創新也是這樣,建筑設計風格創新方法便具備了其相應的現實依據和社會背景。

2 現代建筑設計風格

現代建筑共同的特點是反對裝飾,而以基本幾何形體為構圖元素。墻面平滑光潔,鋼與鋼結構的輕巧特點及金屬制品和大片玻璃的晶瑩反光特征暴露無遺,建筑形象簡潔明快且風格顯明,其樣式和歷史上的建筑沒有聯系,從而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現代建筑經過整整一個世紀的發展,至今已步入一個新的時期,人們已從工業化產生的那種機械、純凈、冷漠的理念中走出來,轉入后工業化時代,向往自然、豐富、熱烈的情感需要,注重公眾交流和地方性,借鑒歷史,以及強調城市文脈、裝飾、表象、隱喻、公眾參與,公共領域等。在全世界的建筑設計領域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從而造成建筑設計的多元化。

中西方的文化從古至今有著極大的差異性,從膚色、語言、圖形、信念到生活方式,而各自的表達方式和審美的趣味也如同十字架和太極圖的區別,從這兩種圖形及其背后的信仰,展示了不同的文化脈絡:十字架有力、明確和具體;太極圖卻若有似無、含蓄而體現中華民族模糊的思緒和游走的審美情趣。

3 國外建筑風格創新的趨勢

3.1 從結構領域帶來的建筑風格創新

在建筑結構技術不斷前進的同時,結構工程師們也注意到,一些在結構工程問題中所遇到的概念和數學上的難點同樣存在于水文學、航空學領域,這些不同學科完全有機會相互借鑒。例如,一個建筑結構計算程序曾是為了建模分析地下水流而編寫的。又如,最初用于設計法國幻影戰斗機,之后用來設計波音777客機的程序,也被用來分析計算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大量的計算機程序,就好像捷克監理工程師設計的用于計算布拉格水晶宮的程序一樣,不管它們最初編制的目的是什么,畢竟將結構工程師們從過度繁重的計算工作中解放了出來,使得他們可以設計那些在計算機出現之前根本不可能設計的建筑物。

3.2 從材料與構造領域帶來的建筑創新

在傳統建筑學教程中,材料一向被認為是構成建筑的基本物質,是媒介與手段而不是建筑的本質。材料構筑建筑的實體,實體界定形成了空間,而空間才是建筑的本質和目的。而在今天,對于建筑本質的問題已經有了多元的看法。密斯就曾提出過觀點,認為建筑就是“把兩塊磚頭仔細地放在一起”。其言外之意是說建筑的本質在于其構成材料(磚頭)以及其構造方式(仔細地擺放)。事實上,密斯的建筑基本上是個材料與構造的問題。他明確地反對把形式當成建筑的目的,“形式不是我們的目的,它只是結果。”是建造的結果。而且,他不但仔細地把兩塊磚頭放在了一起,還把鋼和玻璃這兩種不同的材料放在了一起。由此引發的問題是:材料除了作為構成實體的物質形成圍合空間的表面,它本身是否攜帶著建筑的意義?換句話說,材料本身能否成為建筑的基本問題,下面這些實例也許能在某種程度上回答這個問題。同上一節類似,在本節的案例中,建筑師除了要和結構師緊密溝通外,還要聯合大量相關材料專業的專家,共同完成一項復雜的計劃。

3.3 從生態技術領域帶來的建筑風格創新

很多觀點都認為,生態的城市與建筑是建筑學未來發展的趨勢。已經有大批的建筑師投身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建筑設計實踐中去。很多的建筑創新都直接來源于建筑師對生態技術的理解,同時生態技術研究本身的新成果也常為建筑師提供靈感。生態技術分為:建筑形式的氣候效應、能源資源再循環、水循環、風力、生物能幾部分。每部分又聯系到一系列各學科的高新技術。幾乎沒有建筑師能一個人掌握如此繁雜的生態技術的方方面面,這就更需要建筑師同結構師以及其他相關學科間的通力合作。德國建筑大師托馬斯-赫爾佐格稱之為“整合設計”通過一種科學的設計方法,整合多個學科的最新科學知識,并將之體現在最終的建筑設計或者建筑概念的發展中。

4 建筑風格創新實例分析

國家體育場 “鳥巢”結構將成為北京市的重要標志性建筑。其一大特點就是其結構與造型的統一。支承體育場看臺的是一系列放射狀的混凝土框架。覆蓋體育場碗狀看臺的是一個巨大的“鳥巢”形空間鋼結構。國家主體育場原方案主體鋼結構分為主結構、次結構和移動屋蓋三部分。主結構實際上是兩向不規則斜交的平面桁架系組成的約為340m×292m橢圓平面網架結構,網架外形呈微彎形雙曲拋物面,周邊支承在不等高的24根立體桁架柱上,每榀桁架與約為140m*70m的長橢圓內環相切或接近相切;次結構為鑲嵌在主結構上弦多邊形網格內的一系列桿件。

其屋蓋主結構的構成規則如下:1.用于生成屋頂曲面的外橢圓被分成若干等分;2.屋蓋洞口邊界是由位于運動場兩端的橢圓和由步驟1生成的點定義的兩條直線確定;3.從外橢圓的等分點引出的直線和內橢圓相切。用這些規則定義主結構的平面形狀,然后將平面幾何形狀投影到馬鞍形屋蓋的內、外表面,腹桿位于主桁架上、下弦之間,保持在垂直平面內。

網架周邊相交的兩榀桁架延長,從而形成立體桁架柱的兩個側面,從而創建出三維空間主結構。最終經過調整后的方案,長軸最大尺寸332.3m,短軸最大尺寸296.4m,最高點高度68.5m,為了避免出現過于復雜的節點,4榀主桁架在環梁附近截斷。由于去掉了可開啟屋面,屋頂開口擴大,48榀主桁架基本被拉直。從室內效果圖上可以看出,方案在修改后,結構和室內空間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國家體育場建筑造型復雜,建筑與結構高度一致,存在大量空間扭曲構件,是現代建筑設計風格創新的典型表現。

5 結語

建筑風格設計創新方法是建筑設計主體通過一系列條件的控制達到建筑設計創新的實踐途徑,所以首創性與有效性是建筑設計創新方法實現的基本標準。人類的思維對于建筑設計創新方法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方面,對于新作品的產生來說,新想法的產生往往更加關鍵。目前我國社會的對建筑設計創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有助于人們對建筑設計創新的認識從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

參考文獻

[1] 吳煥加.現代建筑20講[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2] 張萌.建筑設計創新基本理論探析.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 鄒廣天.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7.

第10篇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跨文化; 語言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1-0149-01

一、跨文化教育注重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文化在學術界歷來有多種定義方法。籠統地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顯性元素和隱性元素。顯性元素有服飾、建筑、交通工具等,隱性元素則包括了價值觀、、文學等。課堂教學中所涉及的文化,主要是狹義的文化,即一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行為標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跨文化教育是外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指把目的語的習俗、歷史知識、價值觀等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受種種因素影響,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地提高。一方面,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還是更多關注與考試相關的技能訓練,文化教育則遭遇冷落。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的教學缺乏統一的、成熟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即使有些教師認識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其教學效果也往往千差萬別,不盡如人意。

二、文化導入應遵循的原則

文化教育導入英語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實用性優先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導入首先應該遵循實用性原則。由于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而文化這一概念所涉及的內容又繁多復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挑選出最具實用性和普遍性的部分,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合理設置課程方面,學校應改變原有的“文化課等同于英美概況課”的思路,增加西方文化入門、中西方文化比較等課程,并根據教學重點和難易程度,對這些課程進行系統性的安排,穿插在英語教育的各個階段。文化教學不能是空中樓閣,沒有目的和邊界的內容,因為這會讓學生無所適從,找不到學習的重點和方向,甚至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學內容的相關性和目的性也非常重要,但文化教育的教學不能完全脫離教材,應在精選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授課內容而定。

(二)加強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雙向互動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國際交流越來越多,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英語也因此成為多向、多元的交流工具,人們利用英語,不僅是和美國人及英國人交流,還要和世界各個國家的人交流。傳統的英美文化輸入,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跨文化意識,不單指對目的語文化的認知、了解和掌握,還應加強對目的語與母語文化差異的理解,英語作為一門被廣泛使用的語言,不應只承載文化輸入的任務。在與他人交際時,還要承載起母語文化輸出的任務,這樣才能最終達到文化理解和文化寬容。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而言,中國文化的輸入,無疑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塑造出真實的語境來方便學生的語言學習,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文化的雙向互動。

三、采用現代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文化敏感性

(一)創造文化語境,注重學習興趣

新時期的社會發展,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他們舍棄慣有的詞匯+語法的教學方法,認識到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在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創造出真實的語境,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和學習。例如在詞匯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分析重點詞匯時,必須分析它們的特定文化背景,以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創造出真實自然的文化語境,使他們自然而然地處于那種文化氛圍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教師可以采取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采用分組討論、演示、采訪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二)教材背景入手,多種角度滲透

文化這一定義所涵蓋的內容錯綜復雜,如果沒有適合的切入角度,學生在紛繁的話題中就找不到學習的重點。因此,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找到適當的切入點。正如上文提到的,課堂教學所涉及的文化一般是狹義的文化,主要包括風俗習慣、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等內容,教師應從中找到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或者能體現出中西文化差異的話題。對此,教師可以從教材的背景中,發掘出與文化相關的資料。那些題材廣泛、內容新穎的課文,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的文化信息,如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思維信仰、社會習俗等。挖掘這些課文背后的信息,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文化積累,增強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同時,對于課文中涉及的交際技巧,包括非語言交際,教師都應適當涉及,挖掘背后的文化含義,以加強文化知識的滲透。

(三)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改良教學手段

英語課堂教學中現代技術的使用尤為重要。一方面,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用聲音和影像技術來輔助英語教學,全面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增強他們的直觀了解,使他們盡可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學習。網絡為語言學習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另一方面,英語教師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引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積累文化知識;利用網絡,創造交流平臺,促進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師可以及時解答學生的學習困惑,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交流思想;利用網絡,實現資源共享,教師和學生可以把有用的材料放到網上,和其他人分享,共同學習,分享經驗。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異國他鄉的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開展第二課堂,提升文化積累

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正確合理利用第二課堂,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還可以迅速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第二課堂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首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可以組織以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周、文化月等交流活動,邀請外國專家全面系統地介紹西方文化,或組織文化專題講座,增加學生的文化積累,提高他們的文化敏感性。其次,要盡可能地培養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和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文化差異,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引導他們進行與文化相關的實踐,如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與文化相關的論文和報告等。再次,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文學作品,觀看原版電影,聽英文歌曲,等等。教師也可摘選一些經典的英美文學小說或段落,加以適當的講解或點評。值得注意的是,為解決英語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本土文化缺失的問題,在鼓勵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還應引導他們通過適當的活動,來增強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如觀看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節目等,以增加他們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了解。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的歷史條件對英語教師和英語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涌現的今天,英語教師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他們應該盡快調整教學思路,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把握時展的脈搏,加強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導入,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盡量消除語言溝通的文化差異,如此才能真正改善教師的教學效果,消解學生的跨文化交流障礙,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最終達到自如地進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澤碧.從構建和諧社會高度探討教育均衡發展問題[J].教育探索,2006(3).

第11篇

一、公示語的定義、特點及功能

“公示語”顧名思義,就是公開面對公眾, 告知、指示并標志與生活、生密切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公示語的應用范圍涉及到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公示語具有發散性、公眾性、及時性等特點,所以要求公示語語言短小精煉,信息一目了然,同時要符合語言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因此對公示語的翻譯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意思傳達準確,語言還要規范得體,符合外國人的使用習慣,既能夠達到公示語告知、提示、警示大眾的目的,又能夠展示我國城市對外開放的風采,體現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據調查,外國友人在中國旅行時借助的主要向導,英語公示語占到近三分之一,而且這一比例在不斷擴大;有四分之一的調查對象認為中國的英語公示語“非常有幫助”。(全國公示語翻譯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中國翻譯,2007)

二、公示語翻譯存在的問題分析及策略

現實狀況中,公示語的翻譯不僅隨性、任意,有些偏離了漢語本來的含義,更有甚者用詞不恰當,造成翻譯笑話,影響了城市形象。適逢今年“十”提出社會全面加速改革,尤其是在文化領域的改革,盡管之前國家技術監督局編制了國家公共標志與標識語,提供了涉及道路、旅行、安全、環保和儲運等方面的標準漢英翻譯規范,但是各級單位和組織并未嚴格按照規范執行,現實中翻譯狀況謬誤百出;另一方面由于社會迅速發展,公示語中涌現出大量新詞匯,當下的公示語翻譯規范急需擴充。筆者經過調研,總結出以下幾種常見翻譯問題:

(1)漢語拼音代替

一些重要的公示語如街道名稱、商店名和主要建筑名,只標出漢字和漢語拼音,沒有翻譯成英文。這類偷工減料的翻譯不僅不能幫助來投資旅游的外觀商人和友人,還會影響他們對城市的印象。

(2)單詞拼寫錯誤

公示語翻譯要求符合語言使用和表達規范。例如,在拼寫規范上,英語標牌文字通常每個單詞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寫,特別是公司名和店名,甚至全部大寫,其他標牌至少第一個詞的首字母一定要大寫,例如丹尼斯百貨,應翻譯為Dennis Department Store,而不是Dennis department store。另外,街道名稱翻譯時通常先譯方位詞,再譯道路名字,漢語拼音應該以詞為拼寫單位,將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分開書寫。如 建設東路 應拼寫為East Jianshe Road,而不是Jianshe East Road, 或者Jianshe Dong Road。

(3)語法錯誤

語法錯誤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錯誤,由于譯者對詞性的誤用,忽視英語句法結構,造成了表意不明,邏輯混亂,令外國友人理解困難。例如,開車前十分鐘停止檢票,我們看到現實中翻譯為 Check in Stops 10 Minutes Before Train Departure. 首先,check in 作為名詞使用時,中間應加上連字符“-”;其次,即使采用check-in,用在這里也不夠恰當,根據柯林斯高階英語學習詞典查詢的check in 的使用情景:1. When you check in or check into a hotel or clinic, you arrive and go through the necessary procedures before you stay there. 2. When you check in at an airport, you arrive and show your ticket before going on a flight. 可以看到check in 多用于酒店、旅館、診所或者飛機場的檢票,而火車的檢票口多用 ticket wicket 或者 ticket entrance。再比如 此地禁止吸煙,違者罰款,有些公示語翻譯為 Here no smoke, and offenders fined. 很明顯的no smoke 和 offenders fined都屬于基本的語法錯誤,應改為no smoking 和 will be fined. 這些錯誤只要我們拼寫仔細認真并稍加研究都是可以避免的。

(4)盲目對等翻譯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許多諸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差異,因此每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語篇組織結構自然各有其特點和風格,例如漢語宣傳標牌結構上多見四字成語和字數相同的并列句式,講究對仗,而英文標牌常用通俗易懂、富于表現力的日常口語等。我們不能簡單的將漢語按照字面意思按部就班地翻譯成英語,這種想當然的翻譯讓外國友人一頭霧水。例如,貨物電梯 應翻譯為Freight Lift 而不是Goods Lift。再比如,前方施工,請繞道行駛 有的公示語翻譯成 Front of the construction, please bypass。這類翻譯過于機械化、生硬死板,不僅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更無法達到公示語應有的目的。因此,翻譯時需入鄉隨俗,盡量套用譯語中相應習慣說法,參照國家公共標志與標識語漢英翻譯通用表達規范,進行必要的調整。

(5)語氣使用不當

由于語言文化差異及其所導致的不同的接受習慣,漢英標牌內容迥異。特別是一些宣傳性的標牌,它們在內容上帶有深刻的文化印記。如漢語宣傳標牌喜歡使用鋪張夸張的形容詞和套語,英語則比較平白樸實,重實質信息。漢語標牌通常具有明顯的限制性和強制性,而翻譯成英語時應盡量婉轉、客氣。例如,禁止采摘花朵的標語翻譯成Don’t pick the flowers,盡管拼寫、語法和意義都沒有問題,但是這樣的語氣未免太過強硬,不夠友好,容易引起外國友人的反感,顯得過于侵略性。既然公示語的目的是吸引人們的注意,不去做違反規章制度的事情,我們不妨采用讓外國友人更舒服的翻譯方式,人們看的舒心,自然更愿意遵守規章制度。例如翻譯成Please keep away from the flowers 或者 Please take care of the flowers會更好。

三、結語

公示語是一個城市展示經濟發展水平、文明建設和國際地位的窗口。面對目前公示語翻譯存在的問題,建議翻譯者本著嚴謹治學的精神,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句公示語,按照公示語特點,遵循翻譯原則,確保翻譯準確規范得體。同時建議地方政府能夠在城市建設和城市文明推廣的過程中,關注公示語翻譯,引導媒體宣傳公示語的重要性,號召各界共同關注公示語翻譯。只有認真探討公示語的功能意義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改進公示語的翻譯,公示語才能真正為城市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鄒彥群,滿穎,孟艷梅:“公示語翻譯研究十年綜述”,上海翻譯,2011

[2] 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年

[3] 丁南:“從德國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看漢英公示語翻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

第12篇

關鍵詞:德育;校本課程;德育校本;德育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4-0061-02

一、引言

德育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國家和上級有關教育部門規定開設的課程以外,在國家和地方頒布的德育課標指導下,對本校學生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學校及當地社區的德育資源,以學校教師與學生為主體,借助相關人員力量,選擇、改編或新編適合于對本校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品質教育的教材或活動,并納入學校正式教學計劃的德育課程。國內各中學開發出來高質量的德育校本課程并不多。比較有影響的有上海行知中學“真人教育”系列;上海金山中學的“模擬家庭”系列;青島第三十九中學開展“德美體”;天津市南開區教育局構建了學科德育,在地方和校本課程中發展學科德育,編寫了《學科德育的理論與實踐》、《德育課程優秀教案100例》、《德育活動集》德育校本書籍,供全區內的學校使用。當前國內多數學校對開展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不足,也不知道如何開發,開展系統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就更少了,質量也不高,本文對如何開發德育校本課程進行探討,為各級中學開展德育校本課程開發提供借鑒。

二、德育校本教材開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改革德育工作現狀的需要。傳統的德育教育與學生的實際反差大。德育的“政治化”、“成人化”,德育目標“高、大、全”,德育主題錯位等等,影響了德育目標的正常實現,德育工作沒有充分發揮出應有的“育德”功能。

2.調動了老師參與德育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由原來德育課程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課程的設計者、執行者、評價者。調動了教師參與德育工作的熱情、信心、積極性、主動性。貼近學生實際,學生參與程度高,有利學生個性發展。德育校本課程有利于充分發揮學校、社區、獨特的人文、自然資源特點,創建有特色的學校,培養有創造性的獨特個體,接近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寓于豐富多彩的德育校本課程中,調動了學生參與德育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3.是整合學科教學和德育工作的需要。學校教育與教學沒有整合一致,學科教學與德育工作要求不協調的現象普遍存在,抓德育的只抓思想品德教育,不注重發揮學科教學的育人作用;抓教學的往往只管知識傳授,不重視學科教學德育滲透。

三、德育校本教材開發的組織與管理

成立德育校本教程開發管理機構。分管德育的副校長為負責人,德育主任為具體組織者和管理者,年段長為實施者,教研組長為協助者,成立德育校本培訓、開發管理體系。德育處負責制定德育校本教程開發計劃和實施方案,明確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內容、考核、評價。管理課程開發的資金、編寫進度、開發課程的先后順序、審核與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與考核等。德育校本課程編寫流程。專家指點德育處撰寫課程綱要評審修改分配任務編寫討論修改審查印刷實施評價。

四、開發德育校本課程,提升學校德育工作的效益

1.開發校園文化的德育校本課程,激發學生愛校情結。通過立足于校園文化之上的德育校本課程建設和學習,營造學校的校園文化,傳遞學校的辦學理念,傳承學校的優秀傳統。開發以校園物質環境為素材的德育校本課程,激發學生以校為榮的愛校情節。如《校園建筑歷史變革》、《校園植物探秘》等。以校園輿論文化環境為素材的德育校本課程,如設置內容豐富的專欄櫥窗、學生電視臺以及廣播站。如我校廈門集美中學是著名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的學校,“誠毅”校訓,是嘉庚精神的精髓體現。以“誠毅”和“嘉庚”為主線開發系列的德育校本課程。如《“誠毅”校訓與集美校友》,《嘉庚建筑》、《陳嘉庚與教育》、《嘉庚與華僑辦學》等。開發以校園制度為素材的德育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習慣養成。校園制度包括教學管理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教師和學生的行為規范,學校的運行機制、管理模式、制度紀律等。優秀的制度文化,可以培養師生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形成優秀的品行和價值觀念,凝結成一種在代代師生中薪火相傳的文化傳統,培養出高質量的優秀人才。開發德育校本教材,如《學生手冊》、《班主任工作手冊》等。

2.開發學科滲透德育的德育校本課程,潤物細無聲中沐浴德育教育。開發各學科中蘊涵的德育功能,尋找德育和學科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融合點,實現學科教育與德育的無縫隙連接。以教務處為組織者,教研組長為執行者,挖掘各學科中的德育素材,開發學科中滲透德育的校本課程。既可以在學科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也可以編寫德育教材,如《化學史與批判精神》、《哲學與延安精神》、《青少年性心理與性生理教育》、《中國歷史中的民族英雄》、《感懷哲學》、《歐美文化差異分析》等。

3.開發地方德育校本課程,激發學生愛我家鄉的情感。地方德育校本課程是挖掘學校所在地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風俗、文化、地理等知識,開發出適合本地區特點的地方德育校本課程。如少數民族居住集中地區,可以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如《藏歌》、《藏文化》,《侗歌飛進校園》、《蘆笙飛歌》、《民族服飾》、《民族體育運動》等。

4.開發品德修養類的德育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發適合學生的品德修養類的德育校本課程,提升學生人文品質,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和進行交流的能力,健全學生的人格。如《禮儀手冊》、《人際交際》、《職業規劃》、《交通安全教育》、《形體健美》、《中西方美術欣賞》、《藝術與審美》、《插花藝術》、《剪紙藝術》等。

5.開發系列活動類的德育校本課程,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學校有計劃地開展月系列活動。如感恩月、民族精神月、藝術月、科技月、體育月、讀書月等等。感恩月系列活動,以“感恩”為主線的情感教育,如“感謝父母養育我”、“感謝老師培育我”、“感謝他人幫助我”、“感謝社會關愛我”、“感恩自然賜予我”;藝術月系列活動,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如“書畫專場”、“舞蹈專場”、“十佳歌手”評比、“相聲、小品”專場、“棋類專場”等等。

6.開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德育校本課程,在體驗中提升道德素養。利用特定的節日或活動為契機,開發德育校本課程。如清明節,祭掃先烈;端午節,紀念文化名人等。活動如義務勞動、植物、參觀訪問、社會調查、青年志愿者、服務敬老院等。通過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提升接受教育,提升修養。

因此,開發德育校本課程是提升德育效益的有效途徑,通過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等,使德育教育活動生活化、真實化、校本化、趣味化、人文化,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工作的繼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修養好的建設人。

參考文獻:

[1]丁蓓.中學德育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優秀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芜湖市| 全南县| 承德市| 灵武市| 嘉峪关市| 芜湖县| 蒲城县| 新丰县| 河曲县| 安仁县| 宜宾县| 牙克石市| 庐江县| 洪雅县| 定西市| 沁源县| 武安市| 静乐县| 西藏| 新巴尔虎左旗| 襄汾县| 温泉县| 乌审旗| 兴城市| 吕梁市| 台东市| 安多县| 阳山县| 西平县| 兰西县| 霍邱县| 吉木乃县| 青铜峡市| 镇宁| 青神县| 洪雅县| 枣阳市| 曲阜市| 陵川县|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