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7 19:29: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感恩節的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xx感恩節活動方案
11月26日是感恩節,感恩節是西方國家一個古老節日,是合家歡聚的節日。中國自古就有“受人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古語,感恩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感恩節流行于中國。XX實驗中學全體頂崗實習生借此機會,向幫助我們成長的領導老師表達我們的感謝,特舉辦“感恩有你”團日活動。
活動目的
感恩之心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感恩是一個永不退色的話題。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得到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的關心。我們正值人生的第一次實習,在這期間實習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們給我們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借助感恩節這個契機,向幫助我們的每一個人表達我們的感激。
活動實施
感恩節當天,我們每位實習生通過寄送賀卡和發送短信的方式向特聘名師以及沒人的指導老師表達了我們的感恩之情,感謝老師們在教學方面耐心的指導,在生活方面對我們的關心,同時老師們也向我們表達了誠摯的祝福。
活動效果
通過本次活動提醒了全體實習生要時刻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不要忘記幫助過我們教導過我們的每一個老師,簡單的一條短信和手寫的一張賀卡,帶著的是我們滿滿的感激,通過這樣簡單的活動,向老師們表達了感激之情。
20xx最新感恩節活動策劃
11月26日是感恩節,為進一步了加強學生的感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xx中心校利用此機會多舉措開展感恩節主題教育活動。總結如下:
一、該校充分利用周一國旗下的講話和校園廣播播放有關感恩的詩歌來營造感恩的氛圍,組織開展感恩教育主題班會,組織學生在多媒體教室統一觀看《暖春》感恩教育影片,讓學生在影片中體會濃厚的感恩情節。
二、讓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學會感恩。針對該校留守兒童較多地情況,要求留守學生給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常打電話,問候父母。并要求學生每天為父母做一件事,如為父母洗一次腳、打掃衛生、疊被、洗碗、整理房間、為父母盛飯等,引導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銘記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
本次感恩教育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助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讓孩子們從小就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自覺的努力學習,回報父母,回報社會。
20xx感恩節活動策劃方案
一、活動背景: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沒有父母,我們根本不存在;如果沒有老師,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就不能坐在教室里學習;如果沒有朋友,我們的生活就會少了很多樂趣。感謝的人有很多,尤其是身邊人,在生活中我們要善于發現人的優點,發現要感謝的人。不僅僅如此,當今發生老人摔倒沒人扶,小悅悅被車撞卻沒人去報警這一系列悲劇的事情。不得不說,這個社會已經病態了。
可能原因會很多,但有一個詞卻不得不提:責任。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有必要以身作則,甚至引導他人,繼而喚起那已被一層層習慣與世故壓在靈魂最深處的感恩之心和那一份本該擔當的責任。于是我們想到了借西方"感恩節"的機會,在校園內開展以"心心相印"為主題來號召大家,挖掘內心深處感恩心與責任心的系列活動。
二、活動主題:心心相印
三、活動目的及意義:
讓同學們懂得健康成長、快樂生活、學會感恩、懂得回報。著力培養開發團員感恩情操,以感恩之心自覺端正學習態度,明確人生價值,成為棟梁之材。通過此次活動,同學們能在活動中培養自己的感恩情懷,思想情操得到升華,深刻體會感恩的含義,鼓勵他們積極進取,爭當優秀人才,引導他們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生活中忠心祖國,奉獻社會、孝敬父母、大度寬容、關愛他人,做一個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懂得感恩的人。
四、活動時間:20XX年11月22日
五、活動地點:E-211
六、活動參與人員:會計1102全體同學
七、活動前期準備工作:
1.團支書寫好策劃,確定活動內容。
2.準備一部關于感恩和責任的電影。
3.制作感恩板并準備好小紙條。
八、活動流程:
1.組織全班觀看一部關于感恩和責任的電影。
2.每位同學將自己觀看后的感言寫下來,并粘貼在感恩板上。
3.同學們給自己的父母發一條短信,表達自己深深的感恩之情。
九、活動總結:
1.整理照片并上傳至班級博客,更新博客內容。
2.制作好此次團日活動的PPT。
十、活動人員安排:
1.團支書寫好關于此次團日活動的策劃。
2.宣傳委員負責照片的拍攝和班級博客的更新。
關鍵詞:高校資助;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G46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20X(2016)08-0085-02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普遍擴大,貧困學生的人數也隨之上升。據中國扶貧基金2013年調查數據表明,目前全國高校中,貧困生約280萬,占在校生總數的23%左右,特困生的比例在5%左右。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近幾年黨和政府都非常關心貧困生工作,相繼出臺了貧困生資助的相關政策。目前,我國高校中受資助的學生群體人數是較大的,各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學費減免、勤工助學等為組成部分的資助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貧困生認定缺乏科學的認定方法和標準,認定機制還不健全,資助內容和管理模式還不完善,重物質扶貧輕精神扶貧等。
大學是培養創造性高素質人才的學府,是引領社會人文思想前沿的陣地,也是帶動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對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是高校的主體,其中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中的特殊群體,對其實施必要而有效的救助,加強校園資助文化建設,不僅有利于學校的穩定和發展,而且更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
資助貧困生的目的就是要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成才,資助只是一種手段和形式,而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怎樣使這一龐大的受助群體得到真正而有效的教育,是我們資助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目的。因此,我們應把“顯性助學”與“隱性育人”相結合,隱性教育最大的優勢在于它的隱蔽性、易接受性,它可以避免由于直接的德育而可能帶來的學生逆反心理。
因而,我們要加強校園資助文化的建設,升華助學目標,開創校園資助文化建設的新局面和突破點。
一、建設“感恩”校園文化,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目前,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高校對貧困生思想教育中的感恩教育還不夠深入,或沒有建立“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成效。感恩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只有做到兩者相結合,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地推進感恩教育。據調查,許多高校的感恩教育只存在理論上,而缺少活動的支撐,使感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我們應營造感恩的校園文化氛圍。
感恩是一種寧靜而謙遜的情緒,它能平靜我們內心上下翻騰著的尚未滿足的無休止的渴望。可見,外在的環境對內在的情緒有著積極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報刊、廣播和校園網等宣傳媒介的輿論作用。如利用校廣播播放有關感恩的詩歌、歌曲、故事等;可在宿舍顯眼處張貼感恩格言;利用特殊的節目,如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在校園內懸掛以“感恩”為主題的標語。還可以通過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如感恩系列演講,感恩征文比賽,給父母或幫助過他們的人寫感恩信等。當貧困生能反思那些給予他們幸福和快樂的人時,感恩之情便會油然而生,就會在成長中學會感恩,從而健康、快樂的生活。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愛,充滿正能量,從而激發他們的感恩意識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自覺地給他人以幫助,給社會以回報,在回報、奉獻中體驗幫與被幫的幸福,這樣我們的教育目標就達到了。
二、以人為本,“資助與育人”相結合,加強誠信教育
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貧困生的認定,各學校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據學生的貧困證明,即采用學生生源地開出的貧困證明作為學校認定貧困生的依據,依此給予相應的資助。而有些學生看到別人只要有貧困證明就可以受到資助,于是產生了“嫉妒心理”,加上有些生源地的民政部門礙于情面或嫌麻煩,對申請貧困證明的學生不核實情況就全部予以通過,因此他們干脆也讓自己搖身一變成為了“貧困生”。這導致真正的貧困生失去享受的機會或減少享受的金額,直接影響資助工作的公平性與有效性。
針對“假貧困現象”又該如何控制?作為學校的思想政治輔導員,我認為應該積極地營造校園誠信資助文化建設,引導學生積極樹立“誠信為榮,以虛假為恥”的校園氛圍,大力加強校園誠信文化建設。
1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充分利用課堂和課外活動時間,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和教育,如在思想教育課上或主題班會上,可以開展有關“誠信”的演講和表演;通過各種有關誠信的圖展,開辟關于誠信的宣傳欄等,讓學生耳濡目染,體會誠信的重要性;還可通過班委、學工部組織開展“牽手誠信,共創未來”的征文比賽、專題講座等形式,提高學生誠信的思想意識。
2建立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
俗語“人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信過于義”等都說明了誠信無論在生活、學習還是事業上的重要作用。大學生也不例外,我們在大一新生一入學時就應該建立誠信個人檔案,其檔案內容應包括個人家庭基本情況、誠信承諾書、誠信記錄等。尤其是誠信記錄可以及時反映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情況,從中也可反映該學生的誠信度。誠信記錄包括學習、生活、經濟等。學習上主要記錄其作業有無抄襲,考試有無作弊,畢業論文有無抄襲等。生活上主要記錄有無不正常消費行為、有無偷竊行為等。經濟上主要記錄該學生受資助的情況,家庭屬于哪種貧困等。信用檔案視實際情況可隨就業推薦表一起提供給用人單位。
三、加強勵志文化建設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入學前承受著巨大的升學壓力,他們認為考上大學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但由于經濟的原因使他們只選取那些學費低的學校和專業。大多數貧困生內心非常孤獨,他們更加渴望關愛、支持和鼓勵,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做好貧困生“心理脫貧”工作,做到幫困與育人相結合,加強“勵志”方面的教育。
各高校可以根據貧困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完善的資助新體系,通過教育使學生明確“資助是途徑,育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開展每年一屆的“十佳自強之星”評選活動,并開展“優秀貧困生”事跡報告會及志愿者服務等活動,為他們提供鍛煉機會和平臺,使他們樹立自信、自尊、自強等品格。
輔導員是學生離得最近的基層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及時關注“特殊學生”的情況: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勵志經驗交談,播放勵志電影、觀看感動中國的人物等加強對貧困生的勵志教育,增強他們的自信力,增強抗挫能力;引導他們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挫折和困難,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品格,樹立人定勝天、世上無難事、人窮志不窮的觀念和信念。
四、提倡勤儉節約,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通過調查大學生消費問題時發現,部分大學生尤其是貧困生中存在過度消費的現象。他們中常見的消費心理有:求名心理、求好心理、求新心理、愛美心理等,消費片面追求名牌、高檔,是一種非理性的消費,也不符合勤儉節約的精神,這些消費心理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據某個大學生講,在不久前過去的一個月里,花費已超過了06萬元。這個大學生的消費顯然是不合理的,遠遠超過了正常的生活消費。這與我們提倡的勤儉節約,做理性的消費者,堅持正確消費原則的理論相背離。所以,這樣的消費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民族精神,并且在中國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從現實國情的角度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面臨人口、資源的壓力,因此勤儉節約將是一個永遠被倡導的精神;三是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能夠勤儉節約,才能克服困難,成就事業。
針對以上問題和現象,高校政工干部可開設相關選修課,對學生勤儉節約方面的德育滲透到相關課程中,如對家庭困難學生進行消費觀引導時可開設“消費常識”“消費經濟學”等消費觀教育的講座或課程,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消費方式和技能等,以免貧困生產生畸形消費觀或消費觀念超前。
提出了“八榮八恥”,號召全黨全國都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一條為“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逸為恥” 與“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是相一致的。做到健康文明消費,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即用正確的消費觀指導自己的生活消費,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
五、加強寢室文化建設
學生宿舍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因為學生宿舍不僅是學生學習、生活和休息的第二場所,還是學生課堂的延續,是他們之間交流、流露真情和思想最真實、最徹底的地方;他們待在宿舍的時間要比待在課堂的時間長。從一定心理角度來說,家庭困難的學生更需要班級同學在宿舍里的關心和支持。在高校貧困學生工作中,學生宿舍可以作為隱性教育的新的載體,可以說宿舍的活動遠比課堂上的活動豐富得多。宿舍的活動、思想交流對貧困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能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創建良好的、積極上進的宿舍氛圍,培養和提高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團結互助和合作競爭意識,定期開展文明寢室建設和評比活動。
文化是高校的靈魂,以文化人、育人興文是高校的光榮使命,高校文化建設尤其是資助文化建設旨在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求學與做人的環境,它對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發展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困難學生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參考文獻:
何安明,劉華山感恩的內涵價值及其教育藝術探析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4).
在美國的三年,謝逸會看到猶太人每周去做禮拜,以嚴格的戒律規定孩子的食物,時常聽到基督教的教堂里鐘聲此起彼伏,會看到伊斯蘭教徒如何注意自己的衣著、節日的信仰。“作為中國人,多元文化的環境刺激了我們想把這個‘一’做好,非常想立起來。作為‘一’的中國文化和作為‘多’的世界文化是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這是她所發起的逸之風多元文化與教育工作室最初舉辦傳統節日活動的緣起。
節,情感的紐帶
由此開始,謝逸對傳統節日有了嶄新的認識。“除夕夜午夜12點放鞭炮,在5到10分鐘內,在地球上這樣一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有人做的同一件事情就是放炮。如果從外星空往下看,這對于人類是多么巨大的行動。你不知道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是來自新疆還是湖南,舉國上下響成一片,而且一年就這么一次,但凡我們有過這么一次經歷都不會忘記。”聽著謝逸充滿激情的解讀我心里涌起一股熱流,被除夕夜景的意象所震撼,這是一種人文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其實一直存在于我們過節的方式和傳統中。
古人何嘗不是在辛苦勞作后,于過節之日或載歌載舞,或莊嚴祭祀,進入如癡如醉、身心放松的狀態。試想,如果你也身處在這樣的集體之中,是否也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呢?
如今從父輩起我們對傳統節日似乎淡化了許多,在家庭中很難見到傳統的節日習俗,節日之際除了餐桌上多了幾道菜肴,或應節食品之外,似乎沒有更多文化的蘊味了!
在這傳統漸淡、漸逝的過程中,都市中的人們不知不覺中彼此疏遠,心態上被隔離。盡管我們依然有小范圍的慶祝活動,也有全國性的集體活動,但它們都無法如傳統習俗那樣生長于民間,浸潤靈與肉。“到那時我們找什么樣的時刻做集體宣泄、釋放或慶祝?”謝逸的反思伴隨著用行動解決問題的開始。
節,形式的氛圍
“我覺得傳統節日很多習俗應該由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重新找回來。傳統節日不應只剩下吃東西、物質消費,而心理上一片空白。”
圣誕節在西方盛行,國人也逐漸加入這支大軍。在西方,從11月的感恩節開始就進入圣誕的氣氛了。電視里有上百個關于圣誕傳說的節目,孩子們猜測著圣誕老人在不在,床頭的襪子里會裝著什么禮物,小孩子要站在路上唱圣誕歌。各種視聽載體,食物、裝飾、服裝,調動著人們過節的情緒。無疑,承載圣誕節的形式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而我們的傳統節日表達形式卻很單一。在中秋節,除了各種包裝精美的月餅禮盒,我們已經很少聽到中秋的歌,很少再講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曾經的祈愿、集市、游戲等載體被現代的文明淹沒了。在過去節日的活動是豐富的,載體從詩歌、童謠到祭祀、祈愿、游戲,涵蓋了身心靈、吃穿玩的方方面面。中秋節人們設供案,擺果品拜月祈福,全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而月餅的吃法和西瓜的切法也有講究。玩花燈、唱民謠、說故事,這所有的表達讓人們在心理、精神、身體體驗上都能感受到節日的氣氛。
現代社會中大家平日行色匆匆,夫妻、親子在一起的時間并不多,在一起為了純粹去享受某種時刻比較少。節日是凝聚的時間,在這一天要和家人團圓,為整個家庭創造值得懷念和留念的時光。
過節可以將踏青、編五彩線、采艾蒿變成家庭的集體行動,或者全家一起包粽子,或者全家去南方看龍舟表演,聽一場端午的音樂會等等。
如果沒有家人就要有朋友或者所歸屬的團體,如果自己過,也有很多方式,給自己冥想的空間,在意象中讓自己陪伴家人或者給自己一個做手工的機會營造出節日的氛圍,不亦樂乎?“從享受這個角度看,節日讓我們快樂就已經很健康了,它更重要的是心理功能。”
在謝逸參與組織的眾多傳統節日中他們力圖抓住其中的一個要素,讓參與者體會到節日的精神內核。三年前的七夕夜,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創造浪漫和愛的感覺。活動中,有六十多歲白發蒼蒼的老人朗誦寫給愛人的詩,有四十多歲的女士唱給遠方愛人的歌,有三十多歲的夫妻熱擁、跳舞。“我想來賓在此后一想到那個晚上心里應該會蕩漾起溫暖和美好。”謝逸將這種“能夠讓人的心靈為之一新,久久回想,每到這種時候又想做些事情,來延續美好的感覺”稱為節日的功能之一,我想她一定體會到了其中養心養性的作用。
學習過自己的節
已故北師大民俗學泰斗鐘敬文曾感言:做民俗文化的活動,乃為整個民族招魂。這是一個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民族文化浸潤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一個人的情操和素養。只要拿出心力和時間去等去找,傳統節日就會帶著它獨有的魅力和多重的功能回來滋養我們的心身,托起民族的價值理念。
正是這種情愫,近幾年,我們國家日益重視傳統節日的價值,傳統節日成為我們的法定假日。何不在清明、端午、中秋的三天假期里,攜家出游?“禮失而求諸野”,讓我們去那些保留著濃郁風俗的農村,體驗節日的傳統過法。
謝逸的家鄉在南方,至今她的腦子里現在還記得競渡時的紅紅晃晃和鏗鏘的鼓點聲,兩岸站滿了興奮的人們,孩子在水里面玩。二十多年過去了,作為那一方水土養育的人這成為不可替代的記憶,如今她回想起來仍然暖心暖肺,快樂猶存。
如果你有過一次站在看人們以傳統的方式沁入快樂的經歷后,就會知道那是多么美好和令人感動。
為完成課題而與白地納西人同吃同住一個月的重慶師范大學教授廖冬梅,參加了當地納西族最盛大的節日“2.8”節。她眼見著為了過節,人們從各地趕回家,一家人從節前三天就開始商討、準備節日的各種所需,老老少少各有所忙,歌聲故事不斷,其樂融融。節日當天,一大早全家人著民族盛裝,趕赴白水臺山上祭祀、野炊,然后跳舞、對歌,令每個人心里充滿期待,涌動快樂。祭祀時莊嚴神圣,所有人靜默肅穆;野炊在藍天白云下,就著美麗的白水臺風景團聚吃飯,飯菜也格外地香。作為一個外族人,廖冬梅在文章中寫道:“我舉目望去,林子里、小溪邊,到處炊煙裊裊,歡聲笑語。這種快樂祥和的氣氛極大地感染了我,我甚至開始嫉妒納西人有如此豐富的節日。”
回到過節日的源頭,追溯了過節的習俗,見到了認真過節的快樂,我們應該學會過自己的節日,在現代的生活中注入傳統節日的內涵和形式,去享用傳統節日帶來的豐盈和美好。
致力于推廣華德福教育的吳蓓老師對此頗為贊同,她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力圖在教育中融入傳統節日,帶著孩子學習過傳統的節日。在2008年吳蓓推出的11期華德福教育系列講座中,有3期以傳統節日為主題,和來賓一起歡度端午節、中秋節和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