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1 02:51: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源污染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預防醫學;應急能力;設計性實驗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8-0133-02
疾病預防控制人員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力軍,而目前各醫學高校所培養的預防醫學專業人才是突發事件應急隊伍的后備軍。本課題組前期調研發現,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理論知識缺乏,現場應急處置能力較差,畢業后無法快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1]。由此可見,作為培養應對突發事件人才的預防醫學專業教育,其培養模式急需改革[2-3]。
因此,本研究以飲用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為主線,以學生應急能力培養為目的,打破學科的界限,重組實驗內容,設計開發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希望通過探索建立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應急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塑造應急型公共衛生人才。
【實驗目的】通過開展飲用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查,強化學生應急處置能力,包括接報正確處理能力、證據采集篩選能力、調查分析能力、數據統計分析能力、生物安全防范技能、實驗室理化分析技能及微生物檢驗檢疫能力、報告撰寫能力、事件防控能力等。
【課程計劃】打破學科限制,按學科將實驗內容進行模塊化處理,實現多學科的整合;打破理論與實驗課的界限,將部分實用性較強的理論知識放在實踐課上講解(如各種調查處理方法、科研論文撰寫、相關標準條例的解讀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增加校外實習學時(如自來水廠水處理過程參觀等),帶著問題進課堂,再做實驗。
【教學方法】PBL案例教學法:在典型案例的引導下,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雙語教學法:提高學生實驗內容專業英語素質,并為留學生相關學科實驗教學打下基礎。
【課程組織】由濰坊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進行協調安排,將各實驗模塊分配到相應教研室,由各教研室完成相關內容的講授工作及考核工作,具體課時安排和開展順序可參照下文。操作過程中,一方面依托公共衛生實驗中心,開放學生與科研實驗室,實現資源共享,建成滿足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培養的多元化綜合性教學訓練平臺[4];另一方面實行本科學生課外科研導師制[5],學生在實驗授課教師和課外科研導師的雙重指導下,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實驗工作。
【實驗流程】
1)感性認識:了解環境衛生及食品衛生基本情況(參觀自來水廠、食品加工企業等),啟發學生分析環境及食品中有害性物質的存在對人體的危害。
2)理論講解:介紹各實驗要掌握的內容、方法,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講解,啟發學生對環境污染、食品污染等對人體危害的重要性;介紹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方法、現場監測技術、現場采樣的原則、方法和質量控制。
3)現場流行病調查、監測及采樣:模擬現場,由學生按照理論講解內容,分組分模塊對現場進行調查、監測及采樣。
4)實驗室分析及數據統計處理:對現場所采集的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匯總現場問卷調查、環境監測、實驗室檢測結果,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5)總結評價:綜合現場調查結果及實驗室分析結果,全班共享,分組討論交流,然后寫出綜合實驗評價報告。
【考核方式】
1)實驗操作考核(現場演練):接報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問詢處理;現場采樣(食品、水、生物制品等);理化
分析;生物安全防護;無菌操作;實驗專業技能操作等(占總成績的60%)。
2)調查報告撰寫:基本情況、流行病學調查情況、衛生學調查、實驗室檢測、病因分析、鑒別診斷、結論、防控措施、附件(國家標準等)(占總成績的30%)。
3)實驗理論考核:爆發流行病學調查方法與步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食物中毒的診斷標準與程序、科研論文的撰寫等(占總成績的10%)。
【課程內容】
背景資料 2006年9月23日上午10:00,XXX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某人電話報告:YYY鄉ZZZ村86人發生不明原因群體性腹瀉,主要癥狀為起病急、惡心、腹痛、腹瀉(呈粘液、水樣便),部分病人有低熱、嘔吐和里急后重等癥狀。接報后,當地縣委、縣政府立即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防病工作。主管衛生工作的副縣長親臨現場指揮,縣衛生局立即抽調當地疾病控制、衛生監督、醫院等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共計10名組成調查組趕赴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處理。經詳細調查及采樣檢測后確定這是一起水源性感染性腹瀉暴發事件,暴露因素為村民飲用了被產毒型大腸桿菌污染的水源(2號水井)。通過采取病人隔離治療、污染水源消毒處理、密切接觸者預防性服藥等一系列綜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迅速控制。
調查處理模塊匯總如下。
流行病學模塊
實驗0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1學時)
實驗02:爆發流行病學調查方法與步驟(1學時)
衛生統計模塊
實驗03:調查問卷設計指導(1學時)
實驗17:科研論文的撰寫(調查報告)(1學時)
環境衛生模塊
實驗04:突發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討論課)(1
學時)
實驗05:自來水廠參觀(4學時)
實驗06:水體污染源調查和水樣的采集與保存(1學時)
實驗07:水質檢測和衛生學評價(水中硫酸鹽的測定)(2學時)
食品衛生模塊
實驗08:食物中毒調查處理的討論(1學時)
實驗09:食物中毒診斷標準與技術處理原則(GB 14938―94)(1學時)
衛生微生物模塊
實驗10:水中菌落總數的測定(2學時)
實驗11:水中大腸菌群的測定(2學時)
實驗12:糧食中真菌的檢測(2學時)
附:綜合實驗評價報告模版
1)基本情況:事發地點地理位置、氣象環境、人群分
布、經濟發展、生活習俗等特點。
2)水源情況:通過飲水調查了解病例發生與水源關系,篩選可疑污染源。
3)發病情況。
①臨床特征:臨床癥狀及體癥,以及主要實驗室檢查結果。
②流行特征:人群分布、空間分布、時間分布。
4)實驗室資料。
①患者致病因素的檢測結果(如微生物、化學物質等)。
②水、食品樣品采集及檢測結果(如微生物、化學物質等)。
5)病因分析:結合現場調查結果及實驗室化學分析、生物樣品的檢驗檢疫,總結分析出致病因素,并列出主要分析依據。
6)診斷依據:結合中毒患者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現場流行病調查及實驗室化學分析、微生物檢疫等手段,做出疾病診斷。
7)控制措施:結合案例致病因素及發生原因,提出綜合預防控制措施,并總結經驗教訓。
參考文獻
[1]江敏,劉達偉.我國預防醫學生應急能力培養現況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5):36-38.
[2]李華,萬成松,鄭莉,等.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培養應急型公共衛生人才[J].醫學教育探索,2007(11):1013-1014,1023.
[3]李樂,龍鼎新,唐雙陽,等.新形勢下應急型預防醫學人才培養舉措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13(8):765-767.
[4]袁國保,李樂,龍斌,等.創新師資與平臺建設模式 強化預防醫學專業應急能力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1(3):
540-543.
關鍵詞:城市內河;竹排沖;截污治污;思考與對策,南寧市
1 前言
城市內河是城市的連續空間,但由于城市內河整治落后于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內河成了城市建設用地的侵占目標和納污的容器,使城市內河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已嚴重破壞城市水環境,嚴重阻礙城市生態系統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要加強城市生態系統建設和提升城市水環境,讓城市居民有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進行城市內河環境綜合整治成為當務之急, 其中城市內河截污治污是城市內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廣西南寧市竹排沖整治為例,對城市內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及內河水質現狀進行分析,思考城市內河截污治污工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力求為城市內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建言獻策,以達到提升城市水環境的目的。
2 竹排沖整治概況
2.1 竹排沖概況
廣西南寧擁有一江兩庫六環十八條內河,竹排沖是十八條內河之一。竹排沖位于南寧市東部,邕江左岸,是南寧市規劃城區內最長的一條內河,源于高峰林場六里分場六懷山和高峰嶺,出河口位于葫蘆頂大橋津頭村附近,河長33.5km,流域面積117k。竹排沖主干流的流向由北向南,在茅橋附近進入市區,經市區江北片東側,于葫蘆頂大橋津頭村附近匯入邕江,市區段長約9.5km。竹排沖河道整治前主要功能是行洪和接受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水體水質污染嚴重。
2.2水體污染狀況
2.2.1水質狀況
整治前竹排沖河道中下游及上游河段大多已受到嚴重污染,河水烏黑,有漂浮泡沫,聞怪臭味。2001年南寧市環境保護局在《關于確定南寧市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標準的批復》中,明確確定南寧市各水體執行標準:竹排沖(包括上游即沙江河)水質執行GHZBI-1999《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Ⅴ類標準。
根據2010年2月由廣西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編制的《南寧市竹排沖河道污染現狀調查報告》調查結論為沙江河、竹排沖水質屬于地表水劣Ⅴ類,竹排沖干流與支流的水質均為重度污染,其污染源主要為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2012年1月由廣西大學、廣西益江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編制的《南寧市竹排沖上游植物園段水質改善工程污染源調查報告》調查結論為竹排沖上游植物園段水質為劣Ⅴ類,污染級別為嚴重污染級,竹排沖上游植物園段已成為“納污河”。其主要污染源為畜牧養殖污水,其次是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污染。
2.2.2 排污口狀況
經過2004年至2007年間的竹排沖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其河道臟亂差現象得到較大改善,但仍然有很多排污口直接向竹排沖排入污水,導致竹排沖水質污染嚴重,生態環境再度遭受破壞。
根據實測資料,竹排沖中、下游北起茅橋湖,南至竹排沖入邕江口處,河道長約為9.5km,雨污水出水口共131個,其中51個雨水(合流口),80個污水口。上游植物園段從長路鐵路橋至高峰水庫,河道長為17.8km,主要排污口(溝)共有28個。
2.3整治目標
竹排沖是邕江重要支流,是南寧市東部重要的自然環境資源,是南寧市東部地區生態防護景觀帶。為提升城市水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南寧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的重大決定,在打造成為中國南方“水城”的大環境下,對“水城”南湖――竹排沖核心環的建設等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和要求,于2009年啟動了南湖――竹排沖水系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該項目對竹排沖的截污治污總體目標為“控制污染,提高水質,改善水環境”,并按景觀和河道行船的水體水質要求達到《景觀環境用水水質標準》(GB/T18921-2002)中觀賞性景觀用水河道Ⅳ類標準。
2.4截污治污現狀
早在2004年,南寧市已開展實施竹排沖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在竹排沖河道沿線附近城市道路內均敷設了污水截流管,例如:竹溪大道、民族大道、怡賓路、悅賓路、青山路、茶花園路、賢賓路等12條路污水管設計。截至目前為止,該12條道路均已施工完畢,但由于某些原因該12條道路的污水截流管建設未能徹底實施,導致截污工程沒有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09年12月啟動的南湖――竹排沖水系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包括了竹排沖截污工程,該截污工程建設主要是在2004年竹排沖綜合整治工程基礎上,在竹排沖河道兩側重新修建截污管道,對河道兩側的污水和初期雨水進行截流,以達到有效控制污染。目前一期工程茶花園橋至匯春橋下游竹溪苑附近施工已告段落,污水截流效果明顯,該段河道水體水質已得到極大改善,并與兩岸景觀改造相輔相成,形成一道優美的水體景觀。但由于二期工程及竹排沖上游整治項目尚未及時實施,未經截留處理的污水仍然不斷排入竹排沖,上游污染直接影響下游水質,造成已整治的河段水質改善不理想,無法達到預期的觀賞性景觀用水河道Ⅳ類標準。
3 思考與對策
竹排沖河道屬于典型的城市內河,整治建設工作已進行多年,但多次整治卻未達到預期效果,有必要對這些年的截污治污工程進行反思,以供竹排沖后期建設及其他內河環境綜合整治提供借鑒。
3.1 堅決徹底實施截污治污工程,保證工程有效性
城市內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從規劃設計到工程實施,必須從政策上強力推行,鐵腕實施,尤其是截污治污工程,工程實施必須要有連貫性,不留后患,不留缺口,要堅決徹底完成工程目標,保證工程建設有效性。
3.2 充分采取引水補水措施,保證水體循環自凈能力
根據城市內河的具體情況,加強引水補水系統工程建設,有計劃、有步驟的取水、引水、蓄水、補水,促使城市內河水系的河道達到水體循環及水系聯通,提高河道自凈能力,同時保護水中植物,進一步提高水質。要設法創造活水源頭,比如充分利用大型污水處理廠,把污水處理廠尾水作為活水源頭,另外可考慮從其它江河湖泊或水庫引水,為城市內河提供新的水源。
3.3 建立長效的河道管理機制,確保工程持續效果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強管理,監督檢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況,禁止向河道內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質。開展連續水質監測,保證治理效果,防止突發事件。定期進行環境監測、開展生態修復評價,監測治理效果,系統評價工程有效性。
4結語
內河整治,治污先行。在城市內河治理中截污治污是根本改善水質的關鍵,把截污治污工程作為城市內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首要任務和最終目標來有效實施,才是真正達到城市內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目的,才能真正達到提升城市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參考文獻:
【1】南寧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廣西珠委南寧勘測設計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南湖―竹排沖水系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R】.2010.
關鍵詞:環境地質;現狀分析;煤礦
1 井田環境地質概況
新疆尼勒克煤田胡吉爾臺南部井田所屬區域位于天山西段,伊犁中生代山間凹陷盆地狹縮部分;井田地勢東高西低;地表植被發育,均為優良的牧場和農田。以山區積雪融水和大氣降水為補給源的喀什河及其支流是區域及井田主要地表徑流,也是尼勒克縣重要生活用水水源。
2 井田環境地質特征分析
2.1 地形、地貌
井田地勢總體趨勢為北高南低、東高西低,一般標高在+1200米至+1590米之間,相對高差390米。井田內溝谷較發育,多為“U”字型沖溝,降暴雨時會出現短暫洪流。喀什河是井田最低侵蝕基準面,海拔1200m。井田地表植被發育,多為優質的牧場和耕地。
2.2 氣象及水文
(1)氣象:井田所在區域屬北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冬季嚴寒,夏季涼爽,春秋兩季氣候多變。年最低氣溫-33.9℃,年最高氣溫33.7℃,年平均氣溫為-6.2℃,年平均降水量350.20毫米,年蒸發量1403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8月份,每年10月開始降雪,次年4月開始融化,積雪厚度一般不大于500mm,凍土深度最大0.53-1.10m。最大風速12m/s,風向以偏西風為主。
(2)水文:以大氣降水和區域南部高山雪融水補給源的常年性水流喀什河及其支流流經井田。 喀什河是井田一帶農牧民的生活及灌溉用水水源。
2.3 地震與井田穩定性
尼勒克縣位于天山地震帶,主要以伊犁和尼勒克斷陷盆地為震中,尼勒克縣境內地震多發生在喀什河斷裂帶上。據歷史記載“1812年3月8日(清嘉慶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伊犁地震,胡吉爾臺地裂四處,長二十里至六十里,寬五、六里,深十余丈至二十丈,至今還可以清楚可見這次8級以上大地震破壞最嚴重地段之一鐵木里克至種蜂場一段六十里長的地震破壞遺跡”。1955年、1962年、1973年先后在縣城東北山間無人區發生過地震。
根據區域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井田地震基本烈度值為Ⅷ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20g。宜加強防震預防措施。
2.4 地質災害
(1)井田地勢北高南低,多發育南北向沖溝,呈泄水地貌,自然狀態下,井田及其周邊區域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環境地質災害現象。
(2)井田內年降水量小,大部地段地形開闊平緩,據氣象資料,各季節降水量分布不均,常在夏季形成暴雨。據走訪當地居民,2010年3-4月,季節性河流索孜木吐河發生洪水,淹沒大片農田;2004年,鄰區旱田溝發生洪水事故,曾造成人畜傷亡。未來礦井開采應應引起充分注意。
(3)井田煤礦床開采過程中最大的環境地質問題是礦井開采后形成的采空區會引起地面塌陷,也會對周邊地質環境和建筑物等帶來一定影響,可形成一系列環境災害。
2.5 井田水環境
井田地下水pH值7. 5-8.0,多屬弱堿性水;礦化度156-10024mg/L,為淡水-咸水;總硬度(以碳酸鈣計mg/L)124.42-2959.81,屬軟水-硬-極硬水。屬第V類水,不能直接利用。未來井田煤層開采時,礦坑水不能直接排放到地面或河水中,避免造成對草場、用水區的環境污染,對礦坑水應進行必要的處理。
2.6 井田有害物質
煤礦開采產生的廢石、煤塵會對附近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如果對廢石、煤塵的防治措施不善,煤塵四處飄散,將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污染地下水質,影響周邊農作物的生長,并且危害職工及附近農牧民的身體健康。
在建井和生產階段將產生大量煤矸石,其既可污染環境,又可產生效益,應根據其物理化學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充分利用。
3 結語
井田及周邊多為優質牧場和農業耕地,天然狀態下自然環境優良。當井田煤礦床開發利用后勢必對周邊自然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包括地下水污染、河流污染、空氣浮沉污染、采空區引發地面塌陷、礦石堆積引發滑坡等。為此,井田未來建設開發時必須制定環保預案,并采取有效的環保措施,以最大限度減少對井田周邊自然環境的污染為宜。
參考文獻:
[1]胡永,姜林等.新疆尼勒克煤田尼勒克縣胡吉爾臺南部煤礦詳查報告[S].新疆煤田地質局一五六煤田地質勘探隊,2011(10).
[2]姜林等.新疆尼勒克煤田尼勒克縣喀拉圖拜西部煤炭資源調查報告[S].新疆煤田地質局一五六煤田地質勘探隊,2011(08).
[3]姜林等.新疆伊北煤田尼勒克縣礦區地質勘查總結報告[S].新疆煤田地質局一五六煤田地質勘探隊,2011(05).
[4]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S].(DZ/T 0215-2002).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不斷改善的同時,環境污染也已經成為現代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近一個星期來,我們有組織地對周邊的環境污染情況做調查,報告如下:
一,河水污染。
近幾年來工業生產發展迅速,人們只顧著怎樣節省原材料的消耗,而對于在生產中出現的一些有害的物質并沒有引起重視,廢水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造成河流污染情況嚴重。我們在調查中就看到好幾家工廠,把深綠色的、濃黑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排污口處的水面上漂浮著大量白色泡沫。居住在河邊的人們隨手將剩菜剩飯、家庭垃圾都裝進塑料袋往河里倒,我們的母親河,現在已經遍體鱗傷,成了一條垃圾河。
二,空氣污染。
我鎮的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都是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向藍天,企業燃用汽油、柴油,產生的廢氣及煙塵也彌散在空中。同時隨著我鎮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增多,人們燃燒使用的煤,液化氣等,能源消耗量增加,產生的廢氣也成比例增長。汽車、摩托車等機動車數量迅速增加,尾氣排污量加大。這些廢氣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煙塵。大氣污染的情況已經比較嚴重,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三, 垃圾污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使用的一次性物品明顯增多。一次性袋子,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碗筷,以及被用舊的廢棄的生活用品,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需要處理。人們在使用后,只是隨手往街頭巷角一扔。我們走在大街上,只要稍稍留意,就會發現隨處都有丟垃圾的地方。有些垃圾發出一股刺鼻的臭味,使你不得不注目觀看。這一些垃圾不能及時處理,不僅影響了市容市貌,而且直接危害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不難想象,如果突然來一陣狂風,刮起滿地的垃圾,會是一副怎樣的圖景?
當然,還有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等情況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衷心希望有關領導充分關注污染問題,采取有利措施,還我們一個明凈的家園。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就最近這幾年來看,隨著各地區的經濟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也成為了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為了社會更好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何為環境?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環境,主要指我們所研究的主體周圍的一切情況和條件。對于人來說,環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響人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綜合。人的生活離不開好的環境,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進程中,環境對開創人類文明和進步發揮著巨大作用。
大氣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等,都是讓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森林資源、礦藏資源等資源又為人類的不斷發展提供物質,創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也對自己的生存環境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污染環境的污染物,例如說:大量的生活廢棄品,塑料袋(也稱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飯盒,果皮紙屑。污染物對環境來說,毫無疑問,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動物的腐爛的尸體會影響環境衛生,而且還會滋生細菌。飯店、餐館認為很衛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隨便一扔,影響了市容,破壞了環境。。
現在像我們柳疃鎮、青鄉鄉,最近電網部門紛紛撤除噴水機器的使用。噴水機的使用對環境的污染更加惡化、污染了水資源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危害甚大。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說,我們北部渤海灣受到工業、印染廠的廢棄物排放大量魚蝦死亡,地區農民上海捕魚,魚的體內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危害。據資料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于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為水污染下了明確的定義,即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最近,我發現政府部門、昌邑環衛局開始大力整治環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鄉街也定點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原來垃圾圍繞街道,臭氣熏天的狀況。各個村莊開始整治村內環境的污染源,使街道、村莊煥然一新!而這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自覺保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為了我們更為了我們的后代,樹立好榜樣,奠基好基礎,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麗、更加豐富多彩!
所以呢!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保護環境衛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廢棄電池和塑料袋要處理好;多植樹造林,不踐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護環境,我們有責!看你的行動嘍!
小建議:家庭生活中的塑料瓶可以做成裝飾品,可回收物品可以賣出,換來金錢買實用的東西豈不很好?一次性木筷消毒清洗一下可以做成裝飾品,你也能開小店賺大錢了!化廢物為貴寶,讓自己的心情更舒暢,讓自己的心靈更純潔,讓自己的家庭更溫馨!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調查原因
現在,我們科最最的環境越來越差了,空氣質量差,河水到處都是垃圾,化工廠排放污水到河里,還有嚴重的白色污染。因而導致了城市環境惡化。
實地調查
我和幾個同學去了在化工廠的旁邊排放污水的河上。在路上,我們看見許多的魚兒、蝦兒歡快地游著,許許多多的蝌蚪在成群結隊地找食物。可是,到了化工廠的旁邊,一條魚也沒有,偶爾看見一兩條死魚死蝦,在這片污水中飄蕩,我們采了點兒污水,買了8條金魚,拿回家做實驗,我把金魚平均裝入一至四號實驗杯中,觀察情況,把一至四號杯分別倒入00、20300、400克污水,再倒滿水。一號:第一天晚上,表現良好,第二天早上,魚兒有點兒不愛動了,第二天中午,魚兒不吃東西了,第二天晚上,魚兒呈快死的狀態。二號:第一條晚上,良好。第二天早上,都不動了,第二天中午,快死了,臨近晚上時,死了一條,晚上,又死了一條。三號:第一天晚上,良好,第二天早上,一條死亡,第二天中午,全死。四號:第一天晚上,魚兒焦躁不安,第二天早上,全死。
調查分析
因為化工廠里有許多化學物品,有時不小心排入污水,導至魚大量死亡。
經過這次實驗,我提出了以下幾多建議。
(1)政府要教育市民不能扔東西到河里,要扔進垃圾桶。
(2)要教育化工廠的人不能隨意放置化學物品,以免化學物品流進河里。
關鍵詞:大山包;濕地;水環境;評價
一、引言
由于自然和人類非理性活動的影響,世界范圍內的水體污染日益嚴重,水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生存問題擺在世人面前。其中由于人口壓力大,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地區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過度開發,超過濕地調節水循環和降解污染物的閾限,導致濕地缺水和水污染,水環境問題產生的關鍵是地表生態水文格局的紊亂。濕地是工農業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過度和不合理的用水己使濕地供水能力受到極大影響。
二、大山包濕地水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目前,研究水環境的評價指標主要有水質理化指標和生物學指標兩大類,生物學指標又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魚類等的種類和數量,生物多樣性指數,污染指數和均勻度指數等。由于每種評價指數只能反映環境變化的幾種信息,而且不同評價指標的評價對象不同。因此,采用任何一種指標,評價都不全面。要想較全面、準確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及發展趨勢,必須同時用幾種不同的生物評價指數進行綜合評價(郝樂友等,2005)。水質單因子指標通過物理、化學方法檢測水中化學成分的含量,能直接反映水質的理化特征,是最常用的水質監測指標(金相燦等,1990,1995;舒儉民等,1998)。
水質單因子評價法即用每個評價因子與評價標準比較,采用水質參數標準指數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工程評估中心,2005),確定各評價因子的水質類別,其中的最高類別即為斷面綜合水質類別,通過評價確定各水域的主要污染因子。
大山包自然保護區的水體中過去存在水生植被類型,包括沉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但由于修建水庫以后水位抬高,喪失了供水生植被充分發育的相應環境。另外,缺少相關的動植物數量的調查數據。因此,本文采用模糊評價的方法對云南大山包濕地的水質進行評價。
三、大山包濕地水環境方法
各元素水質標準標準限值(GB3838-2002)。結合各斷面的實際情況,按照監測數據和主要污染物的代表性,本文采用個參數作為評價因子,評價對象的因素集是:
U={pH、CODM n、NH3-N、BOD5、N、P}
水體的污染程度也是個模糊的概念,所以評價污染程度的分級標準也具有模糊特征,根據地表水的評價等級可得價集:
V={Ⅰ、Ⅱ、III、Ⅳ、Ⅴ、劣Ⅴ}
采用大山包濕地2009年所選11個斷面監測的原始數據,用其平均值進行各種計算。各斷面水質的濃度見表1。
用實測的濃度值分別求出不同級別水的隸屬度Y。下面以跳敦河水庫主壩出水口的pH為例,其實測濃度為7.48mg/L,根據公式(1)可求得pH對各級水質級別的隸屬度。求出6個級別的隸屬度分別為:Y1=0.68,Y2=0.32,Y3=0,Y4=0,Y5=0,Y6=0。同理可求得跳敦河水庫主壩出水口其他5項指標6個級別的隸屬度從而建立模糊關系矩陣。
在確定各單項參數權重值得時候,仍以跳敦河水庫主壩出水口為例,根據公式(2)可得:WpH=0.182,WTP=0.078,WTN=0.065,WNH3-N=0.012,WCODmn=0.073,
WBOD5=0.077,同理可求得其它10個斷面的各單項參數權重為進行模糊運算,將各單項權重再進行歸一化運算:根據公式(3)可以求出各個斷面各單項的歸一化值。
將各水質檢測斷面的的權重歸一化結果與單因素模糊矩陣相乘,可得出各斷面的綜合評價向量,結果表2。
從各斷面的水質級別可以看出,大山包濕地跳敦河和勒力寨水質為國家I類水質,水質較好;但大海子水質大多在III類,局部地區達到了劣V類水質。從權重系數的計算結果來看,權重系數較大的污染因子為CODM n、BOD5、N、P。
于是我們可得知,大山包濕地的主要污染物是CODM n、BOD5、N、P。
同理,對跳敦河水庫2001年的水質監測報告進行一個水質綜合的評定。監測結果見表3:
(分析單位:云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2001年3月。資料來源:云南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集,2001年)
根據公式(2)和公式(3),計算出各單項的權重和歸一化結果。
將跳敦河水庫水質檢測斷面的的權重歸一化結果與單因素模糊矩陣相乘,可得出跳敦河水庫斷面的綜合評價向量,結果4。
四、結論
從水質綜合評價結果來看,跳敦河水庫水質屬于國家I類水質。但是從一些水質檢測項目來看,應該引起注意,從鎘、鉛的隸屬度看,屬于二、三級水質,說明跳敦河水庫還是存在一些污染。從2001年到2009年跳敦河水庫的水質都屬于國家I類水質。但從一些污染指標來看,有富營養化的趨勢。
從兩個時段來看,跳敦河水庫的TP在增加,說明水庫水體有富營養化的趨勢。另外,單從2009年的檢測結果來看,說明TP的增加主要是受人類活動的影響,離水庫越遠TP值越大。
另外,保護區內的村寨,如鄉政府所在地大羊窩、雁鵝塘,由于直接排放各種污水,沒有廁所及垃圾坑等衛生設施、設備,局部地區對濕地水源已造成污染。(作者單位:昭通學院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郝樂友,武中強,朱丹.扎龍濕地水環境評價與保護措施[J].黑龍江水專學報,2005,32(1):82-83.
[2]胡健生,吳金亮,黨承林等.云南昭通大山包自然保護區越冬黑頸鶴的動物性食物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6):459-461.
[3]金相燦,屠清英.湖泊富營養化調查規范[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286-302.
[4]金相燦.中國湖泊環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427-433.
[5]舒儉民,宋福,傅德黔,等.長江源區浮游生物調查初報[J].中國環境監測,1998,14(5):7-9
[6]云南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1:20萬昭通幅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報告[R],1979
[7]云南省地質礦產局.云南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關鍵詞: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解決方法
安全可靠的飲用水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據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衛生部今年組織全國農村飲水安全現狀調查評估結果,全國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有3.2億人,占農村人口的34%,飲用水不安全,給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產、生活帶來許多困難。
一、我國農村飲用水存在的問題
獲得安全的飲用水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事關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建設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實現。目前,全世界都在關心飲水的安全問題。跟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調查表明,人類的疾病80%是引用不安全的水和周圍惡劣的衛生環境造成。維護生命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能夠得到安全的飲用水和合格的衛生環境。
我國全國農村飲用水安全現狀調查的結果表明,農村飲水中不安全人口約為3.2億人,占我國農村人口的34%。而其中,飲水水質不達標的人口為2.26億人,占飲水不安全人口的70%;水量低、保證率低以及取水不便的人口為9558萬人,占飲水不安全人口的30%。本次調查的范圍包括2674個縣,3.8萬個鄉鎮,65萬個行政村。調查人員總數20多萬人,調查完成了《縣級農村飲水現狀調查報告》和31個省(區、市)的《農村飲水現狀調查評估報告》。
農村飲水工程的設施現狀為:全國農村人口中的分散式供水人口為58106萬人,是農村人口的62%;集中式供水人口36243萬人,占農村人口的38%。農村的分散式供水多為戶建戶用,其中淺井供水占67%,直接取用河水、坑堵水占21%,引泉占9%,集雨工程占3%。農村的集中式供水多數為單村集中式供水,占總工程數的91%,這類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網,沒有水處理過程和水質檢測設施;配備有水處理設施的聯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僅占8%左右。
二、影響農村飲水安全的主要原因(1)水源污染情況嚴重,飲用水被污染的人口約為84萬人。
《環境公報》表明,我國年廢水的排放量為670多億,在七大水系的407個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水源滿足飲用水的要求。而28個重點湖庫,只有7個符合飲水要求,比例為25%。跟據對我國44個城市的地下水調查表明,其中42個被污染,并檢查出數百種有毒的有機物。以往水質超標大多表現為物理和細菌指標方面,而現在是化學和毒理學指標不合格。我國農業生產的化肥用量超過3,600萬噸,而農藥的用量超過100萬噸,畜禽養殖業的糞便及廢水的排放顯著增多,對湖泊、河道和地下水造成氨氮污染和磷污染。
(2)部分地區的農民飲用水水質高氟、高砷、苦咸。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可以導致骨骼變形甚至癱瘓,還可導致皮膚病、癌癥、智力低下等地方性水質疾病問題。調查表明,飲用高氟水的人口為5,085萬,飲用高砷水的人口為289萬,飲用苦咸水的人口為3,855萬。而主要分布區域為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以及黃淮海地區。
(3)飲用水中的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超標的問題,如曾經的血吸蟲病區。
(4)飲用水中鐵錳等其他元素超標的為4,410萬人,在東北地區、湖南省、湖北省等地由于水文地質的原因,地下水的水質物理性狀較差(發紅或黃色)。
(5)我國局部地區還存在季節性的缺水和水源保證率低等各種問題為9558萬人。
三、農村供水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飲水工程的建設和供水量的標準較低,目前的工程建設標準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新農村的發展要求,而水質不達標準的惡劣情況卻十分普遍。1991年我國制定的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飲用水指標從35項減少為20項,而指標值卻放寬為三級。其中,一級飲用水指標值與國際標準一致,而二、三級指標值中除毒理學指標,其他各項指標都存在放寬現象。
農村飲水的處理設施大多比較簡陋。農村水源中的深井水和泉水通常都很少經過處理,幾乎都是直接供水到戶。地表水源有些會在水源點投放藥物消毒等,做簡易處理。我國農村飲水工程具有工程規模較小、數量多、分布范圍廣的特點,導致維護、管理和經營的難度較大。
四、我國農村飲用水問題的解決辦法1.加強領導和責任分工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控制,首先將這項工作納入重要工作的議事日程,將任務層層分解,完善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落實好各項任務。監督有關部門職能管理,在密切配合的同時,加大力度,共同努力做好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協調各級發改部門和工商部門,落實規劃的編寫、報批、項目審核、計劃執行以及建設和管理的監督管理工作。水利、工商、衛生多部門負責編寫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報告和初步設計計劃,組織并指導項目的具體實施及實際管理。衛生部門應負責急需解決的地區氟病、砷病、血吸蟲病的病區范圍和飲用水項目建成后的水質監檢工作。環保部門要加強對農村飲用水源的環境監督。
2.組織好可行性分析報告和具體實施方案的編寫工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具有量大面廣的特點,要把工作抓好、做實的難度很大,在中央宏觀規劃的指導原則下,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能動性,由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的任務目標、建設的規模與標準等規范下,編寫細化轄區內的可行性分析報告,提出分步的實施計劃,制定出管理辦法,培訓技術管理人才,組織好設計力量,培養典型和示范,用點帶面,逐步推廣,加強監檢力度,嚴格把好質量關。
實施方案要盡量選擇水質良好、凈化難度較低、方便衛生防護的水源,采用適當的處理措施。在工程的選型上,要根據水源地、需求、地形地貌、居民分布等條件,通過技術和經濟比較,因地制宜地合理確定方案;建設集中式的供水工程,建好管網延伸和水廠等;當條件不具備,可使用分散式供水。如制水成本過高,可采取分質供水,首先保證飲水和做飯的生活需要。
3.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機遇期,雖在大力倡導水污染的防治,但實際的污染負荷要降低很難。我國農村3億多的飲水不安全人口中,飲用水源地被嚴重污染的人口約為1億,因此要搞好農村飲用水的安全工程建設,要高度重視飲用水污染防治問題,貫徹在工程實施過程的規劃、選址和建設,涵蓋運行管理的全部過程,務必保證飲用水的水質安全,保證工程能夠發揮長遠效益。
應依法嚴格實施農村飲用水的水源保護制度,合理地確定保護區,并嚴格禁止涵養林和保護設施的破壞行為,因地制宜地開展水源的安全防護、生態保養和水源地涵養等重要工程建設。應加大治理污染力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嚴厲打擊非法排污,積極推動循環經濟,加速清潔生產。定期檢查集中供水的水源保護區,要對查出的問題大力整治并掛牌督辦。對于項目的違法、違規建設,應責令其停建并限期治理、整頓或拆除;對于排污超標的單位,應責令其限期做到達標排放或搬遷。應積極開展農業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指導農戶合理的施用化肥和農藥,嚴禁施用高毒或高殘留農藥,同時推廣水產的生態養殖,并推進畜禽類糞便和秸稈的資源化有效利用。
4.加大農村飲用水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力度采用集中、分質、分散的供水方式以及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等措施,要重點解決較嚴重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強化農村飲用水工程的項目管理工作。在切實做好前期準備的同時,嚴格按照規定的要求和建設的程序實施工程。應建立良性循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5.建立完善的監督和評估制度
應建立針對項目建設期的監督制度和運行期的評估制度。建設期中,有關部門要對工程建設的具體情況巡回
監督,并重點檢查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工程是否達到要求、工程的質量和資金的使用情況。運行期中,主要評估工程的管理情況和實際用戶的滿意程度。農村飲水安全的項目必須實行中期的管估和后期的評估制度。
6.應加強飲用水的安全監督管理應加強對飲用水的水源、水廠以及用水點的監測工作,對取、制、供實行全過程的管理,及時掌控飲用水的水源環境、供水水質等狀況,做好定期檢查。供水單位則應建立起以水質為核心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建立好取樣、檢測以及化驗制度。水廠應采取必須的消毒和凈化,以保證水質達標。
以較大規模的供水站為基礎,在各區域設立好監測點,為小型供水站提供全面的水質檢測服務。強化水質檢驗和監測工作,并完善農村飲水的安全監督體系以及衛生宣傳教育。
7.做好典型示范建設
結合新農村的建設規劃,各級政府要建設二到五個類型不同的農村飲水安全典型示范地區,加強示范地區的指導。
示范地區應將農村飲水的安全建設與新農村的建設有機結合,在飲用水安全的發展方法、技術線路、管理和運行機制等多方面創造有效經驗,樹立標桿和樣板,以輻射的方式帶動類似地區的農村飲水安全的工程建設和管理。
五、結語
獲得安全飲用水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事關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目前,全世界都在關心飲水安全問題。
研究表明:人體的59%~66%是由水組成的,維持人的生存基本需求,每天必須得到最低數量安全飲用水為3~5 l。洗菜、做飯、刷牙、洗臉、洗手等需要20 l每天,加上衛生和洗浴等生活基本需求用水,大約每人每天需50 l。據聯合國衛生組織調查,人類80%的疾病由不安全的水和惡劣的衛生條件造成。維護人的生命健康,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飲用水和合格的衛生條件。
參考文獻
[1]丁倩.農村飲水衛生[M].貴州科技出版社,2007.
[2]曹升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管理[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3]吳曉萍.農村飲水安全分析[J].內蒙古水利,2007,(3).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就最近這幾年來看,隨著各地區的經濟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也成為了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為了社會更好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何為環境?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環境,主要指我們所研究的主體周圍的一切情況和條件。對于人來說,環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響人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綜合。人的生活離不開好的環境,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進程中,環境對開創人類文明和進步發揮著巨大作用。
大氣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等,都是讓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森林資源、礦藏資源等資源又為人類的不斷發展提供物質,創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也對自己的生存環境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污染環境的污染物,例如說:大量的生活廢棄品,塑料袋(也稱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飯盒,果皮紙屑。污染物對環境來說,毫無疑問,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動物的腐爛的尸體會影響環境衛生,而且還會滋生細菌。飯店、餐館認為很衛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隨便一扔,影響了市容,破壞了環境。。
現在像我們柳疃鎮、青鄉鄉,最近電網部門紛紛撤除噴水機器的使用。噴水機的使用對環境的污染更加惡化、污染了水資源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危害甚大。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說,我們北部渤海灣受到工業、印染廠的廢棄物排放大量魚蝦死亡,地區農民上海捕魚,魚的體內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危害。據資料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于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為“水污染”下了明確的定義,即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最近,我發現政府部門、昌邑環衛局開始大力整治環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鄉街也定點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原來垃圾圍繞街道,臭氣熏天的狀況。各個村莊開始整治村內環境的污染源,使街道、村莊煥然一新!而這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自覺保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為了我們更為了我們的后代,樹立好榜樣,奠基好基礎,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麗、更加豐富多彩!
所以呢!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保護環境衛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廢棄電池和塑料袋要處理好;多植樹造林,不踐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護環境,我們有責!看你的行動嘍!
小建議:家庭生活中的塑料瓶可以做成裝飾品,可回收物品可以賣出,換來金錢買實用的東西豈不很好?一次性木筷消毒清洗一下可以做成裝飾品,你也能開小店賺大錢了!化廢物為貴寶,讓自己的心情更舒暢,讓自己的心靈更純潔,讓自己的家庭更溫馨!
關鍵詞:學校;直飲機;衛生狀況
近年來直飲機因價格低廉、取水便捷,越來越多被深圳市學校、托幼機構選擇使用。直飲機水質安全直接關系學生的身體健康和成長,不潔飲用水可直接導致學校腸道傳染病的流行與爆發[1]。為全面了解轄區學校、托幼機構直飲機飲用水的衛生狀況,我們于2013年8月份對提供直飲機飲用水的學校、托幼機構開展現場調查和水質檢測。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向師生提供直飲機水的26所學校、托幼機構為調查對象,其中小學15所,托幼機構11所。
1.2調查方法 現場查閱直飲機衛生管理檔案,了解直飲機的日常清洗、消毒工作開展情況。
1.3檢測方法 采樣點為直飲機的出水口,采水量每份不少于500mL,檢測項目為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霉菌和酵母、致病菌三株(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和評價標準分別依據《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2006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
1.4數據處理 利用SPSS 16.0軟件錄入數據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 結果
2.1直飲機飲用水衛生管理狀況 調查內容包括衛生管理制度、直飲機外周環境、管水人員持證上崗情況、直飲機索證、濾芯更換等項目(見表1)。
2.2直飲機飲用水微生物學指標檢測結果 經檢測,26份水樣菌落總數合格率僅為46.1%,其中有3份水樣檢測出大腸菌群陽性,霉菌和酵母、致病菌三株未檢出(見表2)。
3 討論
調查發現,轄區學校、托幼機構建立水污染應急處置預案的單位僅為42.3%,能提供最近6個月內直飲機水質檢驗合格報告的為38.5%,定期更換濾芯等水處理材料的單位僅為28.9%。一方面部分學校、托幼機構領導對師生飲用直飲水不夠重視,未建立有效的日常管理制度[2],另一方面則與學校、托幼機構資金支持不到位有一定關系,經濟成本因素導致直飲機的濾芯無限期污染使用[3]。同時,缺乏有效監管也是直飲水衛生狀況不理想的原因之一,目前《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對學校飲用水衛生要求缺乏細分化,對直飲機水質的衛生管理要求基本空白,監管部門只能通過加強巡回監督來引導企業自覺規范內部管理,對違法單位的行政處罰難以落實到位。
檢測結果直飲機水的菌落總數合格率較低,大腸菌群也有一定的檢出率,說明目前直飲機水仍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微生物學指標不合格可能與直飲機過濾系統受到污染、或直飲機出口或開關缺乏衛生防護措施二次污染所致[4]。檢查中發現,部分單位的直飲機自安裝以來從未更換濾芯或清洗消毒,僅由供貨方定期對直飲機進行簡單的外部清洗,濾芯內部嚴重堵塞,致病菌大量繁殖,濾芯不但起不到過濾清潔作用,反倒成為水質主要污染源。同時,直飲機外周環境惡劣也能通過污染出水口導致水質的變質[5]。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①加大對學校、托幼機構直飲機水衛生宣傳力度,并全面開展管水人員的衛生知識培訓,提升其飲用水安全理念;②衛生監督機構加強日常水質監測,并將發現的直飲水安全隱患及時通報教育部門,從而有效督促問題單位及時整改并形成長效自我監管模式。
參考文獻:
[1]盧汝透,周祖木,魏晶嬌,等.一起飲用直飲機水引起感染性腹瀉爆發的調查報告[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8,14(1):50-51.
[2]張志誠,關婕,余淑苑,等.管道直飲水項目的衛生現狀與評價[J].中國衛生工程學,2004,8(3):149.
[3]李春宏,張志勇,傅松文.南寧市高校直飲機純凈水微生物學指標監測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0,16(2):110-111.
關鍵詞: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1 我國水資源存在和利用的現狀
(1)我國水資源徑流量總量居世界第四位,但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2)水資源分布不均。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從整體上看,我國大多數地區雨量集中在夏秋兩季,冬春兩季較為干旱;另外在地區上南多北少,部分地區同一區域局部差別較大。
(3)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存在巨大的浪費。我國每一萬元工業增加值需要的用水量是世界上先進國家的近3倍;世界先進國家的農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數為0.7-0.8,而我國只有0.52。在我國局部地區由于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嚴重影響了水資源的可再生恢復,部分大河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遠遠超過國際水資源開發生態警戒線。比如黃河、海河、遼河等其開發率都超過了40%。過量開發嚴重破壞水環境,嚴重損害周圍的生態環境。
(4)水資源污染嚴重,污水處理和利用的技術落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a.全國水資源污染形勢嚴峻。2013年調查報告顯示長江、黃珠江等十大江河流域的國控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喪失使用功能的水)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71.7%、19.3%和9.0%。水體污染和水源短缺是這些流域面臨的嚴重問題,此外這些流域還存在普遍的有機物污染,以遼河、淮河為代表的部分河段的污染率超過了70%。
b.生產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加大,污水處理利用率低。2006-2012六年間我國的污水排放總量呈持續增長態勢。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速加快。另外,截止2012年,在我國建制鎮中,污水的處理率低于30%,而未處理的污水總量竟為城市與縣城的總和。除此之外村莊的污水處理情況堪憂,未處理的污水總量超過城市未處理污水總量一倍多。
c.我國企業在污水處理產業鏈中地位較低,核心技術較少。在水處理行業中利潤最高部分是設備領域,在實際市場中低端設備市場主要由民企占據,中高端設備市場中一半企業是外企,而利潤最豐厚的高端設備外企的優勢地位更加凸顯。
在技術領域中,活性污泥法①及其衍生技術是國內外通行的最為廣泛的污水處理工藝,而膜技術②處理法具有占地面積小、出水水質高、剩余污泥少等優點,具有廣闊前景。但是我國膜技術大多數從國外引進,國內具有自主研發實力的企業極少。
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要求我們必須打破舊的管理方式,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開創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新局面。
2 創新水資源管理方式,增加節水和治污技術的研發,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效率
(1)合理配置水資源,打造合理的水資源調用體系。由于我國南北方水資源整體富集程度不同,為合理調度水資源我國提出并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其中東線和中線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這為緩解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提供了有效保障。另外我國水資源還存在局部分配不合理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小范圍加強水利設施基礎建設,加強同一區域內部的水資源調配,保障水資源供應。
(2)大力倡導節約用水,推進節約用水工程。要嚴格限制高污染高耗水行業的擴張,對已投產的企業必須簽訂水資源保護協議,加大對污染水源企業的處罰力度,對積極參與工業水再利用的企業,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給予扶持。加強節水農業的開發和研究,推進先進灌溉技術的普及,各級政府要拿出專項經費支持微小水利工程的建設和運營。
(3)加強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要加快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機制,明確上、下游地區的權利,強化水資源流域的整體管理。各部分要通力合作制定水資源的階梯定價機制,充分發揮水價對水資源使用的調節功能。
(4)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加大對污水廢水技術處理的研發投入,增加政府對環保技術購買支出,減少對環保企業融資的限制,減少環保企業的稅收負擔。污水廢水處理是做好環保工作一項重要任務,因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具有鮮明的公共性特點,這要求政府必須起到引導作用。
在美國,環境保護署針對各州的污水處理工作,了《分散處理系統管理指南》,要求各州設立“清潔水州立滾動基金”,在該基金中,聯邦政府提供的資金數占八成,州政府占兩成;所有的基金均以低息或者無息的方式提供給當地的污水處理項目或涉及環保的項目,并規定貸款最長還款期限為20年,最終償還的貸款和利息將再次進入滾動基金用于支持新的項目。
美國的方式給我們做好污水廢水處理提供了有益經驗,我國污水廢水處理長期處于政府企業分頭治理的狀態,單純依靠任何一方都無法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進行多方面的合作。
(5)加強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實現節水優先和系統治理。具體內容是將非常規水源和傳統水源統一進行配置和協調,充分考慮城市的總體規劃和產業布局,將水資源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發展規劃有效對接,根據區域發展情況合理配置水資源。例如西咸新區推進的“海綿城市”建設,將城市發展與水源保護進行有效結合,創新非常規水源進行收集方法,根據用水途徑重新配置水資源。在城市道路和公共用地上鋪設滲水良好的材料,收集雨水;根據用水途徑不同將生活生產后產生的再生水、中水等重新補充到用水體系中,節約自來水。這些新的用水方式和理念給我們提供了有益參考。
3 結束語
縱觀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水資源的短缺和污染已經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水資源的問題是在發展中產生的也必然要在發展中解決,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上下都能從戰略發展的高度關心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嚴格節水用水制度,改進生產工藝方法,創新節約用水方式,我們一定能實現水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
注釋
①活性污泥法是一種污水的好氧生物處理法,由英國的克拉克(Clark)和蓋奇(Gage)于1912年發明。如今,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藝是處理城市污水最廣泛使用的方法.
②利用膜的選擇性分離實現料液的不同組分的分離、純化、濃縮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鄧榮森.對當前我國中小城鎮污水處理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環保產業,2003(11).
[2]周海煒,鐘尉,唐震.我國跨界水污染治理的體制矛盾及其協商解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
關鍵詞:水庫;水環境保護;難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TV69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has become the main bottleneck of cap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ivers are dry, there is water all dirty. I think the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should be from the engineering protection to the legal system to protect the transformation, improve the existing water law system, to increase penalties, clear subject of law enforcement, to the destruction and pollu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behavior of a given strike.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not o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Department of plumbing, but the entir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is the symbol of the progr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Key words: Reservoir;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Difficult problem;Countermeasures
1 水庫概況
1.1 水庫運行情況
懷柔水庫始建于1958年,當年7月實現攔洪蓄水,是一座防洪、灌溉、供水于一體的大型水利樞紐。經多次改建后,現屬大Ⅱ型水庫標準,總庫容達到1.44億m3,最大下泄流量3036 m3/s。水利樞紐包括一座主壩、四座副壩、一座進水閘、一座輸水閘、一座防洪閘、兩座溢洪道、一座輸水隧洞設進出口閘各一座和一座非常溢洪道。
據統計,自建庫以來,曾發生大于300 m3/s流量的洪峰11次,大于500 m3/s流量的洪峰2次,大于3000 m3/s流量的洪峰1次。1972年汛期出現了懷柔水庫建庫以來最大的一次洪峰流量達3860 m3/s,超過了當時水庫設計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的標準。經過懷柔水庫攔蓄,下泄流量僅為312 m3/s,使下游水庫未發生洪澇災害,對下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水庫的防洪效益非常顯著。
根據水文總站水質監測部門提供的水質監測數據表明,水庫上游及懷柔水庫水質總體評價符合II類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個別月份出現了總磷、總氮接近指標值或指標超標的現象,兩河仍在不斷為懷柔水庫輸入氮磷等營養物資。水庫營養水平和富營養化表現為中營養,必須加強懷柔水庫懷柔水庫水環境保護工作,保證水體不再受持續污染。
1.2 懷柔水庫的地位和作用
懷柔水庫是北京市四座大型水庫之一,總庫容1.44億立方米。五十年來,懷柔水庫在防洪、供水、生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北京經濟建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建成,在水資源配置上仍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南水北調工程中,密云水庫將作為北京的主要調蓄工程。將南水北調多余來水調往密云水庫,加強北京的水資源戰略儲備,使密云水庫與南水北調豐枯相濟,保證北京的用水安全。
而在南水北調來水調入密云水庫調蓄規劃方案中,懷柔水庫將作為極其重要的中間調節庫。即由團城湖通過京密引水渠反向輸水、分級加壓至懷柔水庫,再由懷柔水庫通過新建管線加壓至密云水庫。懷柔水庫在北京市未來的供水系統中,仍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其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對水庫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水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水環境保護方面
2.1.1 土地確權工作未完成
懷柔水庫未確權,原因主要是征地補償問題。根據懷柔縣計委1962年統計,懷柔水庫征地18000畝,其中耕地9434畝。1960年至1961年北京市政府給懷柔撥款四次,用于水庫占地及移民,金額總計210.9萬元。但當時市財政局認為懷柔縣將此款移作他用,沒有全部用于解決懷柔水庫占地問題。所以,百姓的移民補償沒有到位,致使懷柔水庫土地確權工作一直無法進行。(參考北京市京密引水管理處向原市水利局提交的《關于懷柔水庫權屬的調查報告》)。
2.1.2 存在污染水源現象
因村民未從水庫淹沒區遷出,并在庫區墾種,利用庫區保護范圍內土地進行各種經營,隨意在庫區傾倒垃圾等,給水庫的水環境管理工作帶來極大的難題。
(1)村莊垃圾處理體系未能全面規范運行,水庫周邊村莊存在向庫區傾倒垃圾現象;
(2)水庫上游流域、庫區周邊企業、旅游風景區、培訓中心、餐飲垂釣點、度假村等污水處理設施未能完全運行,其排放的生活污水、污染物,在汛期將隨降雨匯流進入水庫;
(3)庫區違章墾種、放牧牲畜,存在農業面源污染;
(4)庫區無序捕撈、過度捕撈,使庫區水生動植物減少;
2.1.3 水行政執法力度不夠
在當前的水政執法體制下,僅靠京密引水管理處難以對上述各種水事違法行為進行有力的治理。兩庫一渠保護條例明確了管理部門職責(見第三章)、法律責任(見第五章),但在對懷柔水庫的日常管理和水政執法中,來自區縣政府和區縣各有關單位的支持明顯欠缺力度。當前對懷柔水庫的水政執法難度很大,對違章建筑、違法經營、游泳釣魚等違法行為很難予以行政處罰,兩庫一渠保護條例沒有完全發揮它的效力。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京密引水管理處逐步摸索開展各種聯合執法行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聯合執法的長效機制、組織都存在一定的難度,還有待完善。
2.2 防汛與輸供水管理方面
懷柔水庫汛限水位62.00米,正常高水位62.00米,但在防汛和輸供水管理時,我們將面對隨著庫水位升高,庫區周邊部分村莊房屋、耕地、林地、單位等逐步進入淹沒范圍,在洪水調度時若控制庫區淹沒損失,勢必增加下游防洪壓力,同時對正常的輸供水管理帶來影響。
據調查:
庫水位60.00m時:淹沒耕地5.5萬m2,林地10萬m2。
庫水位61.00m時:新增淹沒區65萬m2,其中耕地10萬m2、林地6.5萬m2,房屋70余間。
庫水位62m時:新增淹沒區70萬m2,其中耕地20萬m2、林地13萬m2、果園3.4萬m2;房屋350余間。
郭家塢等四個村莊大量農戶的房屋處在庫區64.13米高程淹沒區內。
3 水源地保護管理現狀
3.1 當前管理體制機構和隊伍情況
京密引水管理處隸屬于北京市水務局。為加強水源地保護管理,1985年,成立水庫派出所,隸屬懷柔公安局和京密引水管理處。2000年撤銷懷柔水庫派出所。2001年3月水政監察科改為獨立科室。2002年8月,經市水務局批準,成立京密引水水政監察大隊,同水政監察科合署辦公,負責京密引水管轄范圍的水政執法工作。2002年9月,成立懷柔水庫和溫泉所水政監察中隊,負責各自管理范圍內的水政執法工作。 2009年7月水政監察大隊獨立辦公并擴大建制,懷柔水庫、龍山所、溫泉所三中隊行政上歸大隊管理,并擴大水政監察隊伍。目前,水政監察大隊共有職工35名。
在管理機制方面,管理處進行了不斷地摸索和創新。2004年,水政執法人員取消正式服裝后,執法難度增大。通過與當地城管大隊協商,2006年12月昌平城管大隊水政執法站在龍山所正式成立。之后相繼成立了懷柔城管大隊懷柔水庫水政執法站和海淀城管大隊溫泉水政執法站,水政人員作為城管協管隊員開展水政監察工作。2009年以來,管理處加強了與環保部門和公安部門的聯合執法,2011年,懷柔公安局派駐一名公安人員在水政監察大隊,負責和大隊一起開展水政執法工作,這是在捋順執法體制上的又一次積極探索。
3.2 水源保護工程措施
一是防護網工程。
自1998年以來懷柔水庫陸續開始建設庫區周邊防護網工程,至今總長約16km,使懷柔水庫基本實現了封閉管理,有效遏制了車輛、游人進入庫區和盜采砂石等行為。
二是主副壩和庫區主要道路限行措施。
在主副壩安裝車輛限行欄桿,并設保安執勤,禁止機動車上壩;在庫區內主要道路實行“挖溝斷路”、設置路障,限行標識、等措施,對盜采砂石行為進行針對性預防。
三是開展郭家塢污水處理工程。
對雨污水進行凈化處理,減少污染物對水體的污染。
四是開展懷柔水庫生態涵養林建設工程。
林地覆蓋面積16.7km2,栽植各種樹木1.1萬株。
3.3 水源保護其他措施
一是開展水質監測。
懷柔水庫從7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水質監測,在懷柔水庫主壩、庫東、庫西等處布設水質監測站點。從監測至今,各監測項目均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II類標準,從營養源角度來看,水庫基本處于中度富營養水平,沒有太大變化。
二是建立視頻監控系統。
在主副壩、庫區重要地段安裝攝像頭,配合水政執法人員開展水環境保護工作。
三是以宣傳為先導,努力營造水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制作懷柔水庫水源保護方面的多媒體光盤和錄音帶,利用壩上廣播系統和市區電臺進行廣泛宣傳,增強社會各界人民保護水環境的意識和自覺性;在庫區主要建筑物和明顯位置設立水源保護標語和宣傳警示碑、牌等。
4 解決對策思考
4.1 水政執法體系建設
“加強水政執法隊伍建設,理順執法體制,推進綜合執法,強化監督檢查,嚴厲打擊涉水違法行為,維護水事安全”。市委九號文件對水政執法工作樹立了明確的目標,作為水利管理單位要積極配合,努力推進這一目標的實現,真正形成水環境保護的法制管理。
4.2 完成懷柔水庫土地確權工作
懷柔水庫的設計水位為64.13m,由于建庫初期遺留沒有妥善處理其土地權屬,再者近十幾年來連續干旱,水庫正常水位不斷下降,水退人進現象較為突出,給管理帶來很多困難。2014年南水北調進京之后,懷柔水庫將成為逆向補給密云水庫水源的調節庫,屆時水位將至62m。對于高程62-64.13m之間的土地權屬,應研究相關政策,予以明確。
4.3 加強對水庫周邊和水庫上游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
根據兩庫一渠管理條例,對于水庫一、二級保護區內的養殖場、民俗旅游戶,應予以取締。在當前情況下,我們通過對懷柔水庫流域污染源調查發現,雖然大多數培訓中心等單位建有污水處理措施,但是真正運行的不多。因此要通過地方力量督促企業將污水處理設施運轉起來,在源頭上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同時水庫上游加快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減少因水土流失、農藥化肥、養殖等造成的面源污染。
4.4 入庫口水質進行處理
懷沙河、懷九河是懷柔水庫水源的主要來源,水體中氮、磷、有機物等含量較高,因此根據污染類型和天然地形,在兩河入庫口建設表流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對流入水庫的水進行過濾、吸附處理,有針對性地降低水體中污染物含量。
4.5 庫區進行生態綜合治理
懷柔水庫庫區周邊有9個村莊,總人口5000余人。附近村民利用便利優勢在庫區內開墾土地、種植莊稼、養殖放牧,甚至直接向庫區傾倒各類垃圾,人為增加許多點、面源污染,嚴重影響庫區內生態系統。需要通過入庫排污口治理,杜絕庫區周邊污水直排入庫;重點實施水庫庫濱帶生態修復工程,在水庫岸邊建設喬灌草結合的庫濱植物帶和濕地,進一步攔截污染物,逐步實現水庫水源地封閉管理,確保水庫水質安全。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我市行政區域內所有新建、改建、擴建等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
第三條凡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都必須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所轄地區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參與建設項目的總體評審、檢查及驗收工作;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和環境影響登記表(以下簡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負責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的監督管理;負責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協同把好建設項目環保審批關。
第六條建設項目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一)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
(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
(三)禁止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建設污染水環境的建設項目,其中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建設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四)禁止在世界遺產地、省級以上重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范圍內新建使用煤、重油、渣油等高污染燃料的鍋爐。
對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批準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政府有關管理部門不得批準其建設。
第七條建設單位應當根據國家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實行分類管理的要求,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按照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以及可能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確定環境影響評價的形式,組織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環境影響登記表。
第八條對政府財政性投資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按照下列規定進行分級審批:
(一)對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含5000萬元),以及跨市建設的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后,按規定的權限報省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二)對總投資2000萬元以上(含2000萬元),5000萬元以下以及跨區、縣建設的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三)對總投資2000萬元以下(不含2000萬元)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區、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九條對非政府財政性投資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按照下列規定進行分級審批:
(一)對總投資1億元以上(含1億元)〔房地產項目2億元以上(含2億元)〕,以及跨市建設的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后,按規定的權限報省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二)對總投資3000萬元以上(含3000萬元)〔房地產項目5000萬元以上(含5000萬元)〕,1億元以下(房地產項目2億元以下)及跨區、縣建設的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三)對總投資3000萬元以下(房地產項目5000萬元以下)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區、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十條按照國家規定,下列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省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一)凡涉及世界遺產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項目;
(二)放射性同位素應用和伴生放射性礦物資源利用項目,電磁輻射建設項目;
(三)新建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場(設施)。
第十一條化工、印染、釀造、化學制漿、農藥、電鍍以及其他嚴重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一律由市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十二條屯溪區轄區內(含新城區)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規定的權限審批。
第十三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按以下程序辦理:
(一)對政府財政性投資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對鐵路、交通等重大建設項目,經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可以在初步設計完成前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二)對非政府財政性投資建設項目中屬核準制的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在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申請核準前,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批;屬備案制的項目或不需要進行備案的小型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項目開工前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批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其中,需要辦理營業執照的,建設單位應當在辦理營業執照前報批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第十四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自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收到環境影響登記表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并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第十五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或審查后未予批準的,該項目的審批部門不得批準其建設,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第十六條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的設計、建設過程中,落實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以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意見中提出的環境保護對策措施,并保證環保設施建設的投資。
第十七條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完工后,需要進行試生產的,試生產前,建設單位應向審批該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試生產申請,報告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情況和試生產時間,經環保部門檢查同意后,方可進行試生產。試生產期間,其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試運行,建設單位應當對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或生態修復情況和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監測和調查。
建設項目的試生產期限一般為三個月,確因工藝需要等特殊原因,其試生產期限經審批該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可以適當延長,但最長不得超過一年。
第十八條建設單位應委托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有相應資質的單位編制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表)或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表)。
第十九條建設單位應當在試生產期滿前,依據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表)或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表),向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自收到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之日起30日內完成驗收。對不符合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條件的,環境保護驗收不予通過。建設單位應當按照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的整改要求,在規定的期限內組織整改,重新申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建設項目通過環境保護驗收后,方可正式投入生產。
第二十條違反本辦法規定,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國務院《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
建設單位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可依法申請復議或提訟。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一條違反建設項目分級審批、分類管理規定,違法審批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一律無效,建設單位應按規定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手續;對違法審批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除進行通報批評外,還應追究其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第二十二條違反本辦法規定,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和生態破壞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導致國家、集體和公民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三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它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工作中、、循私舞弊、索賄受賄的,應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關鍵詞] 上存水庫 水質評價 污染源 現狀調查
水庫工程興建后,營養物質易在水庫中富集,其中氮、磷是水體中“富營養化”最重要的營養物質,當水體中磷和無機氮達到一定濃度,水體就處于“富營養化狀態”。水庫水環境容量是指水庫在特定的環境目標下所能容納污染物的量。在理論上,水環境容量是環境的自然規律參數與社會效益參數的多變量函數,它反映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規律,也滿足特定功能條件下水環境對污染物的承受能力。在實踐上,水環境容量是環境目標管理的基本依據,是水環境規劃的主要環境約束條件,也是污染物總量控制的關鍵參數。
隨著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和城市需水量的逐年增加,由水資源不足和水源水質污染導致的城市供水短缺問題已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水環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研究已成為水環境保護領域科研的熱點問題。擬建的上存水庫是廈門市第二飲用水源,如何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水庫水資源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本文根據上存水庫的環境功能和水質目標要求,在水庫匯水區內的污染源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水質模型計算出水庫的水環境容量,預測了水庫水質的氮磷濃度,為水環境管理部門提供參考。
擬建的上存水庫壩址位于福建長泰縣城西北32km處上存溪上,河谷呈開闊的“V”字型。壩址控制流域面積214km2,多年平均流量為8.31m3/s,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620億m3,平均水深42.4米,平均面積2.7×106 m2,水庫正常蓄水位201m,枯水位為118m,正常庫容11511萬m3;工程建成后,除了可滿足本流域下游用水12633萬m3(含河道生態環境用水)外,還可向廈門引水20280萬m3,將成為廈門市的第二飲用水源。
1 擬建上存水庫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與評價
1.1 水環境質量監測情況
長泰縣環境保護監測站于2005年開始,對擬建上存水庫水環境中的pH、氨氮、DO、BOD5、Cr6+ 、高錳酸鹽指數等指標進行監測,在水庫的上游500米和下游1000米設兩個站點,逢單月就進行一次監測分析。監測結果見表1。
1.2 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根據擬建上存水庫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結果對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一覽表(見表2)可知,水庫上游500米和水庫下游1000米兩個站點的水質中pH、氨氮、DO、BOD5、Cr6+ 、高錳酸鹽指數等指標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Ⅱ類水體水質要求,水環境質量較好。
2 污染源現狀分析
根據水庫匯水區內(長泰境內)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活動特點,上存水庫入庫外源可分為兩類:一類為點源污染源,它包括排入水庫的工業廢水,礦山開采水土流失和生活污水;另一類為面源污染源,它包括水庫泄水區內地表徑流,農田耕地氮、磷的流失,禽畜養殖業糞尿,垃圾堆放場和分散牧地含營養鹽類、有機物、細菌和其它微生物的徑流,以及山林植物落葉、腐殖質以及泥沙等隨徑流直接或間接進入水庫水體。
2.1點源污染
2.1.1 工業污染源
工業點源污染負荷采用實測法和排放系數法進行測算。2004年排入擬建上存水庫流域內的主要工業污染源是21家小型石材加工廠,石材企業的廢水大部分循環利用,只有少量的廢水經沉淀池沉淀后排放。根據環境統計資料,這些石材廠排放廢水量約1.05萬噸/年,CODcr0.42噸/年、SS10.5噸/年。
2.1.2 生活污染源
根據調查,流域內(長泰境內)人口總數為1069人。生活污水排放量按農村一般用水標準乘以排放系數進行估算。農村的人均日用水量按80升/人計,污水排入系數取0.85,流域內生活污水排放量約2.65萬噸/年。
生活污染源年負荷用單位法進行估算,各類污染物濃度見表3,則流域內生活污水中CODcr、BOD5、SS、TP、TN的年產生量分別為:6.63噸、2.65噸、2.65噸、0.11噸、0.53噸。
2.1.3 礦山污染源
2.1.3.1 礦區水土流失預測
根據現場勘查,上存水庫匯水區內現有青坑、水磨坑兩個葉臘石采礦點,都經主管部門審批,面積約70畝。礦點地形屬中山,坡度處20°~35°之間,土壤粘性較大,植被覆蓋率90%左右,包括喬灌叢等。土壤侵蝕屬中度類型,為中度水土流失區。采用美國“通用公式”(USLE)水土流失預測模型,根據有關資料,對該處兩礦點進行土壤侵蝕量預測計算(兩處礦點地形地貌及植物因子相似,預測模型及多參數因子確定為相同)。
水土流失預測模型:A=0.224RKLSCP
式中:A――土壤流失量,kg/(m2•a);R――降雨侵蝕因子;K――土壤可侵蝕因子;L――坡長因子;S――坡度因子;C――作物經營管理因子;P――土壤侵蝕控制因子;
根據該區土壤的理化性質,參照有關水土流失侵蝕量的資料,及附近地區該種類型特征統計數據的類比分析,此處R取100,K取0.27(砂壤土,有機質含量
經計算:采礦點每年造成的水土流失量Q=1974099kg/a= 1974t/a。
2.1.3.2水土流失影響分析
該采石區為常年作業采挖,礦區植被完全清除,土體被深挖移位,吸水性差的風化殼大量暴露,大雨的直接打擊、沖刷,疏松表土和風化物極易在降大雨時,隨雨水轉為地表徑流,引起水土流失。由于水帶泥沙直接流入溪流,使河床淤積抬高,也使龍津溪水體水質受到影響。
因而,在施工過程中,一是應努力減少地貌和植被的破壞,盡量減少土壤面積,土方施工應采取邊挖、邊填的作業方式,不要在礦區堆積過多的松土;二是表層剝離土、草皮及矮灌叢等應盡量留下和廢石分開堆放,以便覆蓋綠化時再利用;三是采礦區施工應立足邊采邊覆墾綠化,在采礦點山坡,要利用廢棄的礦石邊角料,砌筑擋土墻,盡量把泥沙截留在采石場內;四是覆墾綠化除用預留的草皮、灌叢外,可選用一些易成活的植物種類,如草菊、落地生根、冬青、夾竹桃、含笑、馬尾松、相思、濕地松等。
2.2 面源污染
2.2.1禽畜養殖業污染源
據調查,2004年擬建水庫匯入區內年生豬存欄數為680頭,牛200頭,羊20只,雞、鴨5560只。禽畜養殖污染物,主要是禽畜糞便,其單位污染負荷見表4。
據統計,流域內禽畜糞便年產生量為1573噸,其中豬糞尿為806噸,占匯水區內禽畜糞尿總產生量的51.2%;CODcr年產生量為168.2噸,其中豬糞尿CODcr產生量為70.7噸,占總產生量的42%;BOD5年產生量為49.3噸,其中豬糞尿BOD5產生量為24.8噸,占總產生量的50.3%;TP年產生量為10.8噸,其中豬尿TP產生量為5.6噸,占總產生量的51.9%;TN年產生量為3.67噸,其中豬糞尿TN產生量為1.9噸,占總產生量的51.8%。
流域內禽畜糞便等垃圾一般作為農田、耕地和果樹的肥料。禽畜糞便、垃圾中有機質及氮、磷元素部分被植物吸收,部分吸附于土壤顆粒,部分隨降雨徑流和耕地溢流水進入溝渠河道入匯水庫,根據有關資料,有機質及營養元素的流失率為15%~30%。經統計,流域禽畜類污染物年入庫負荷:CODcr為47.45噸、BOD5為12.52噸、SS為48.76噸、TP為3.12噸、TN為1.07噸。其中豬糞尿產生的各種污染物入庫負荷量占禽畜總負荷量的比率達42%~51.9%,在禽畜養殖中豬是主要污染源。
2.2.2 農業污染源
擬建上存水庫流域內耕地面積為1055畝,其中水田850畝,旱地205畝;果林地1324畝。農業耕作中每年都施用大量化肥,根據調查每年平均每畝耕地施用氮肥25~40kg,磷肥10~15kg,鉀肥5~10kg,果樹每年每畝施用復合肥100kg。經調查統計,水庫匯水區內氮肥年施用量105.5噸,磷肥42.1噸,鉀肥21.1噸,復合肥132.4噸。
農業污染源的產生量采用單位污染負荷法計算。
L=XiAi×10-3
式中:L―匯水區各種土地利用的年污染負荷總量(t/a);
Xi―匯水區I類土地利用單位負荷(kg/ha•a);
¬ Ai―匯水區I類土地利用面積(ha);
n―土地利用類型數。本流域土地利用類型分水田和旱地兩類。
各參數的確定參照日本琵琶湖的研究成果,結合省內外有關農田肥料流失的研究資料確定,見表5。
經統計,上存水庫匯水區內農業耕作每年流出的CODcr約14.5噸,其中水田5.2噸,旱地1.2噸,果林8.1噸;TN12噸,其中水田1.9噸,旱地1.3噸,果林8.7噸;TP0.99噸,其中水田0.33噸,旱地0.9噸,果林0.57噸。
2.2.3 山林、山地自然污染源
山林、山地污染源主要是土壤顆粒物、營養元素(氮、磷)植物葉腐殖質,有機質等隨降雨徑流遷移入庫。對于山林、山地單位面積負荷采用日本《關于琵琶湖未來水質的調查報告》提供氮、磷單位負荷數據,每公頃每年排出的氮為6.94kg、磷為0.184kg,并以此計算匯水區內氮、磷的產生量。經統計,匯水區內山林、山地自然源TN年產生量6.48噸,TP年產生量0.17噸。
3 擬建水庫水質預測
3.1 水環境容量預測
根據水環境功能分區,該水體水質為II類標準(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依據II類標準進行COD和氮、磷預測。
3.1.1 COD環境容量預測模型
根據湖泊(水庫)物質平衡方程,可寫出有機物的水質模型方程:
=Q•CrK•C•VCc•q
式中:V為水庫的體積(m3);Q為入庫水量(m3/d);q為出庫水量(m3/d);K為污染物生化降解系數(d-1);Cr為入庫水中污染物平均濃度(mg/L);Cc為出庫水中的污染物平均濃度(mg/L);C為水庫中污染物平均濃度。
當把水庫看成是一個穩態系統時, =0,則:
Q•Cr=K•C•V+q•Cc
當C=Cs=Cc時,即水庫中污染物濃度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時。
Q•Cr=K•Cs•V+q•Cs
Lc=KHCs+
式中:Lc為水庫單位面積污染物的允許負荷量(g/m2•d);Cs為污染物的水質標準(mg/L);H為水庫平均水深(m);A為水庫水面面積(m2);其他符號同上。
3.1.2總氮、總磷的水環境容量模型
總氮、總磷的水環境容量模型采用狄龍(Dillon)模型:
Lp=
W=Lp×A
式中:Lp為水庫總氮或總磷的允許負荷量(g/m2•a);Cs為總氮或總磷的水環境質量標準(mg/L);ρ為水利沖刷系數(1/ a);Q為每年流入水庫的水量(m3/a);V為水庫的容積(m3);H為水庫的平均深度(m);A為水庫水面面積(m2);R為水庫總氮或總磷滯留系數,R = 0.426exp (-0.271Q*) + 0.573exp (-0.00949Q*);Q*=q/A,q為出庫水量(m3/a);W為總氮或總磷的水環境容量(t/a)。
3.2上存水庫水環境容量與水質預測結果
根據狄龍模型的簡化模式各參數的選定,可預測水庫營養物質的濃度,見表6。
預測模型 [P] =L(1-R)A/Q。
式中:[p]為庫水中氮、磷的濃度(mg/l);L為氮、磷流失進入水庫負荷量(g/m2•a);L=W/A;Q為年入庫水量(m3/a),按壩址處多年平均徑流量Q;R為氮、磷滯留系數;Qi=Q/A;A為水庫水面面積;W為進入水庫的氮、磷總量。
通過對水庫氮、磷預測分析計算,在外源污染物不變的情況下,預測水庫水體氮、磷營養元素年平均濃度分別為氮0.068 mg/L、磷0.009 mg/L。參比水庫富營養化水平的評價標準,庫區水體中氮磷的濃度處于貧營養化狀況,由此可知,在外源污染物不變的情況下,在工程建設后水庫的營養化狀況良好,不會產生富營養化。
4 結論
上存水庫匯水區(長泰境內)長期以來人口稀少,人類活動強度低,自然生態保存較好,地表水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礦山、生活、禽畜養殖業、農田和山、林地等六類污染源,對水庫影響最大的污染源是禽畜養殖業和礦山的水土流失,其次是農田、山林地自然源和生活,但對河流水質影響不大,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與水庫水環境容量預測結果表明,擬建上存水庫流域水質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Ⅱ類水體水質要求,水環境容量富足,可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為了確保擬建水庫的水質安全,應進一步做好上存水庫飲用水源保護規劃和匯水區內污染源控制,關鍵是控制禽畜糞尿和垃圾堆放場徑流水,礦山水土流失,農田排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
5 對策與建議
5.1 將上存水庫匯水區列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
5.2 將上存水庫匯水區內全部劃分禽畜養殖禁建區,對原有的規模化禽畜養殖場采取搬遷或拆除,確保飲用水源水質安全。
5.3 關閉上存水庫匯水區內現有青坑、水磨坑兩個葉臘石采礦點,并做好閉礦生態恢復。
5.4 在必要的情況下對上存水庫匯水區內1000多人口的上洋村進行遷移。
參考文獻
[1] 福建省環境科學學會. 福清東張水庫污染調查與控制對策研究[M].2000.
[2] 林芳榮,李學靈,吳亞蒂. 面污染源管理與控制手冊[M].廣州:科學普及出版社,1987.
[3] 國家環保局. 太湖水系水質保護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4] 葉玉武,姚春云. 農業環境與農村環境保護[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
[5] 金相燦. 湖泊富營養化控制和管理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
[6] 程勝高, 張聰辰.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規劃[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