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建筑研究生論文

建筑研究生論文

時間:2022-03-22 17:19: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研究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建筑研究生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西部 研究生教育 快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8(b)-0072-01

我國西部地區包括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在內的12個省市自治區,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各個方面不斷得到發展,但與東部地區相比,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加快西部發展,對縮小東西部經濟差距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對大量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西部地區近年來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不斷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可以說西部研究生教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然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很多需要克服和解決的問題。認識并最終解決好這些問題,是未來西部研究生教育繼續向更好方向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1 西部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辦學條件和學術環境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西部高校雖不斷在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但研究生教育的實驗、教學等硬件環境卻嚴重滯后,對于一些重大的基礎科學研究和新興學科發展的研究條件、研究手段都十分缺乏,研究生的科研經費也明顯不足。在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過程中,有些學校辦學思想不端,把研究生教育作為學校經濟創收的主要途徑,在不具備足夠學科帶頭人和梯隊人員,或者根本就沒有專門學科隊伍的情況下,通過非學術因素獲批后,盲目大量招生,在這種情況下,導師少學生多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生教育質量也必然下降。

1.2 導師隊伍參差

西部地區學校研究生大量招生后,雖然很多導師能做到對學生認真負責,但很多學校的導師隊伍也存在問題。導師隊伍學歷結構整體偏低,年齡層次偏大,在推進研究生教學與科研國際化方面本身都難有所作為。有相當數量的導師缺乏研究項目或經費不足,研究生依然是受本科式的書本教育,并未投身到學術研究中去,缺乏實踐。一些導師只顧自己做課題或搞行政工作,對學生缺乏引導和交流,研究生培養質量也隨之下降。

1.3 研究生培養制度與模式

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缺乏差異,大多數強調理論的創建,各類研究生培養標準整齊劃一,缺乏個性,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相對薄弱,無法滿足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在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口徑過窄,不能體現學科交叉的發展趨勢。培養課程的設置過于陳舊,不能反映最新學術成果、研究進展,有些課程完全是因人而設,并沒有真正考慮現階段課程如何設置才最合理,不能跟上科學技術和時展。同時因擴招速度過快,一個導師要帶十幾甚至幾十個學生,專業課程也進行大班教學,研究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處于盲目接受知識的被動狀態,學生依賴書本的慣性思維無法改變。

1.4 畢業論文質量堪憂

國家對學位論文的要求是明確的,但現實中情況令人堪憂。研究生階段最關鍵的事情,一是找工作,二是完成畢業論文。然而二者相比,畢業論文往往被冷落。美國一位研究大學教育的學者布魯斯指出,碩士學位本身如果已不再是學術造詣的標志,而僅僅意味著能過上一種收入可觀的生活[1]這無疑是研究生教育的退化和悲哀,是對研究生教育固有理念的破壞。現階段研究生論文存在以下幾點重要問題:①研究生論文抄襲現象嚴重;學生充當剪刀、漿糊的作用。②研究生論文創新性不夠,包括論文選題、實驗方法等;好的論文選題應該具有創新性、前沿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還要有可實現性[2]。③研究生論文答辯流于形式。由于參加答辯的評委大部分是本校或導師熟悉的外校老師,為照顧彼此情面,答辯都容易通過,非學術性因素對學術的影響較為明顯。

1.5 西部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

西部地區高校辦學模式單一,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人才的培養多表現為創新動力缺乏、創新能力不足。因此西部地區研究生教育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認識到西部在人才需求上的特殊性,對地方經濟發展影響不大。

2 西部地區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所引發的思考

2.1 調整學科結構,提高辦學環境和學術

科學規劃西部地區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規模和增長速度,實現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是改變西部教育落后局面的重要保證。切實從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結構出發,扶持一批西部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特別是西部開發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項目。加速以環境保護建設和以交通、能源、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交通運輸、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環境工程等工程學科的研究生教育,適應西部開發的需要;大力發展電子科學、信息與通信、計算機等高新技術學科和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新興學科[3]。

2.2 積極探索研究生培養模式,不斷進行創新教育

研究生培養質量不僅表現在論文質量,更表現在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創新思維與能力。為了使研究生在課程學習階段得到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良好培養,西部研究生教育還需要積極探索研究生培養模式,除了制定合理的課程體系,不斷改革現有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也非常必要。建設以激發研究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的研究型課程,培養研究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3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培養學生正確的學術環境

研究生導師作為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西部地區導師隊伍無論從質量上還是從數量上均不能滿足需求,導師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在導師隊伍建設中,要增加投入,完善機制,改善環境,增強吸引人才的能力提高研究生導師的學歷層次,堅持“按需設崗、擇優聘用”的原則,堅持導師遴選條件和淘汰制,選出具有真才實學的導師。另外,可以改革導師個人指導制度,以導師小組制代替導師個人指導制,使導師資源共享,開展聯合研究與協作培養的制度。

2.4 注重過程管理,保證論文質量

論文的撰寫是對研究生學習的總結,然而寫論文不是最終目的,完成論文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保證論文質量,必須對論文撰寫的整個過程嚴格監控,在論文開題、中期檢查、論文答辯等環節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對于論文的送審可以采取盲審、隨機送審等方式進行,嚴把“出口關”,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2.5 結合西部特點,發展特色教育

由于研究生培養與社會需求息息相關,西部地區如何培養研究生,培養怎樣的研究生,應該把社會需求作為學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以學科建設促進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市場機制,根據西部大開發的實際需要,積極探索多種辦學模式,真正實現自主辦學。通過西部高校與當地政府、企業的聯合,高校出師資、政府和企業出資金的辦法實現產學研結合是建立科技與經濟密切聯系的新體制的重要手段,加強西部與東部、中部高校的合作與交流,同時也歡迎國外高校和企業來西部地區聯合辦學。

參考文獻

[1] 余三定.關于我國研究生教育問題討論的評述.云夢學刊,2007,28(2):5-13.

第2篇

關鍵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職業需求;職業角色;擬合度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7)03-0006-03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礎之上的專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繼承和推動科學文化技術發展的重任。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注重知識的創新、生產和應用,通過產出高層次的科研成果、培養高水平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有力支撐。目前,中國的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可以分為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學位兩大類型。相比于學術型學位教育,專業學位教育側重從實際出發,通過掌握地方、行業和企業的需求,針對國家有關領域的特殊需求,以聯合招生、培養或聯合攻關等校企合作模式進行的專業性教育。“十二五”期間,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已經取得了重大進步,因此,在“十三五”時期,應找準發展需求,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創新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研究生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一、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一)知識結構需求

目前,中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碩士和博士兩個層次,主要在碩士層次設置專業學位,包括工商管理、教育、法律等十多個學科,基本覆蓋了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分析特定行業領域對特定專業學位研究生高級人才的知識結構需求,重點分析其在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交叉學科知識和其它相關知識等方面的需求,發展專業學位知識結構的多樣性,調整各專業科類的比例,培養滿足經濟和社會多元化發展需求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二)能力素質需求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整個培養環節都必須以培養研究生技術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為導向。不同學科、層次的專業學位教育對學生的基礎和素質要求也存在差異。分析特定行業對特定專業學位研究生高級人才的能力素質需求與需求結構,具體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實際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能力、科技創新潛力提升能力、人際交往與團隊協作能力等,注重對學生學業進行全面考核和評估,從而建立起學校與合作機構之間的聯合培養機制。

(三)實踐經歷需求

專業學位研究生定制化培養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培養的人才有很大的柔性和自適應性,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順利實現教育需求和企業用人需求的無縫對接,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分析特定行業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經歷需求的側重點,具體包括實踐技能經歷、實踐流程經歷、實踐背景經歷、實踐感知經歷等,具體內容見圖1。

二、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的角色定位

在分析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基礎上,如何根據需求分析現狀為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職業角色定位尤為重要。筆者從專業學位研究生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學生互評價、輔導員/班主任評價、授課教師評價和導師評價等多個維度出發,進行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個性特征的多維度評價。通過多維度評價結果,對不同類型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了職業角色化定位。

(一)專業學位研究生個性化特征識別與聚類分析

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個性化特征多維度評價的基礎上,通過應用對比分析與專家論證,從不同的個性特征出發,識別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個性化特征。

其函數式為:V=fr1,r2,...r7,k。ri分別代表不同的個性特征:r1=“研究生愛好”;r2=“研究生志向”;r3=“研究生性格”;r4=“研究生學習特長”;r5=“研究生心理素質”;r6=“研究生性別”;r7=“研究生組織能力”;K=“研究生所學專業”。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個性化特征識別基礎上,實現不同類型專業學位研究生個性化特征的聚類分析。

(二)職業角色需求與研究生特征擬合測度

測度不同類型職業角色專業學位研究生多元能力需求m與不同類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個性化特征v之間的蝸钅夂隙s,確定各項個性特征的擬合權重i,實現個性特征的綜合擬合度測度S,進行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角色化定位。其公式表達式為:si=vim。其中,si為單項擬合度;vi為某一個性化特征;m為能力需求。

S=∑ni=1si?i。其中,S為綜合擬合度;n為單項擬合度數量;i為各項個性特征擬合度權重。

以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為例,測度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某一學生對于工程造價師的職業角色定位的特征擬合度。

假設,不同的個性化特征滿足ri∈[1,7],工程造價對于各個性化特征的需求能力滿足m∈[1,7],各項個性特征擬合度權重滿足i∈[1,7]。

根據測定,該學生的個性化特征V=f2,4,5,3,1,7,6,工程造價師;該專業的能力需m=(5,4,3,7,6,1,2)。對于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來說,“研究生愛好”“研究生志向”“研究生性格”“研究生學習特長”“研究生心理素質”“研究生性別”和“研究生組織能力”的單項擬合度si=0.40,1.00,1.67,0.43, 0.17,7.00,3.00。通過綜合評定,得到各項個性特征擬合度權重i∈[4,5,3,7,6,2,1]。經測算得到綜合擬合度S=32.6。同樣的方法測度該學生從事工程監理師的綜合擬合度S=28.4。通過比較得出該生更適宜從事工程造價職業。

運用案例推理,測度出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不同類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個性特征與工程造價師、工程監理師、工程咨詢師、房地產估價師等職業角色需求特征之間的擬合度,從而實現不同類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角色化定位。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大部分高校教師都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由于缺乏實際的管理與工作經歷,難以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從而出現重理論而輕實踐、重科學而輕技術的現象。目前,許多導師面臨著自身的科研和教學壓力,投入在學生指導方面的精力較少。高校需要聘請理論知識水平扎實、實踐經驗豐富且責任心強的專業人士參與教學。

(二)提高生源質量

攻讀專業學位的研究生既有本科畢業生,也有專科畢業生;既有教育、科技工作者,又有企業或施工單位員工;既有與所學領域相關的從業者,也有與所學專業差異很大的人員。復雜的人員組成給教學計劃的安排帶來困難,因此,在資格審查和招生考試錄取環節,應擇優選拔,挑選出更適合本專業學習,且綜合素質過硬的學生。

(三)突出課程特色

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課程安排中,要突出知識結構的基礎性、選擇性和實踐性。進一步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B方案,建立健全校企兩級管理的工作隊伍,注重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要充分發揮各學科的優勢,靈活采用案例教學、專題講座、學術沙龍和實地考察等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專業實踐教育,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整合校內外資源,開拓實踐培訓的視野和思路。

(四)重視學位論文

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應注重和強調綜合運用理論和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應突出論文的實用性和操作性,應結合職業背景,通過調研、案例分析和實驗操作等途徑,提高學位論文的質量。同時,還應借鑒國外先進理念,考核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先進技術的掌握程度,以及對所學領域的實際操控能力。

四、結語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是基于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和職業定位情況進行的定制化培養。在教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并日益受到重視的大背景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逐漸被重視。一方面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企業切實提供了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也為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在高端人才緊缺的今天,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實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能夠切實有效緩解人才供需矛盾,解決就業難題。隨著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深入,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曹潔,張小玲,武文潔. 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1):60-63.

[2]黃曉明.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3(1):52-55.

[3]李賢,呂恒林,吳元周.全日制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3-56.

[4]白培瑞,安,畢麗君.提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思考與建議[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109-113.

[5]王筱靜.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師資隊伍結構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3):9-13.

[6]吳瑾,趙新銘.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23-25.

第3篇

關鍵詞:高層建筑;施工監理;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TU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6-0245-01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高層建筑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特別是在我國大中型城市,高層建筑日益成為城市建筑的主流。下面筆者以在施工現場的多年經驗和體會,談談高層建筑工程施工監理的控制措施要點:

一、高層建筑施工的特點

高層建筑的層數很多,施工周期比較長,這樣就增大了工程量,對施工的技術也是一項挑戰。

首先,在設備方面,除了電梯、避雷、電視等設備外,大型公用高層建筑還設有空調、煙感、電傳、治安監視、聲像等設備。其次,在高層建筑施工材料配備方面,高層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材料、構配件、設備和機具等用量很大,品種繁多,數量要達到千、萬種,所需的資源的供應非常復雜。再次,高層建筑和多層建筑施工相比,其施工又產生一些新的問題,高層建筑施工的垂直運輸量大,高空作業多,高空安全的防護措施、通訊聯絡和消防安全都要考慮。在高層建筑施工的完成過程中,從施工準備到竣工交付使用,復雜多變,涉及到縱、橫各方面的關系。因此,加強與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的密切配合,做好總、分包單位之間的協調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施工組織管理工作。高層施工建筑的很多特點都給施工帶來了一些問題和難度,因此,高層建筑的安全問題,就備受重視和關注。

二、高層建筑施工監理存在的問題

1.技術質量方面。 現代高層建筑科技含量高,涉及專業多,質量技術要求越來越高。每個專業在具體施工過程中都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某項在技術上未能充分全面考慮,特別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細節考慮不周,則極易產生問題。現代建筑的個性化導致每一棟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產品,每一條管線、設備都有特定的要求,這在客觀上增加了技術工作難度,增加了各專業之間出現矛盾和問題的可能性。同時由于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出現和應用,施工人員不能及時掌握,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

2.管理方面。在現行管理體制下,整理施工單位分包現象普遍存在,分包單位在工作范圍的界定上很難做到明確具體。主觀上各單位在利益的驅使下,總希望相關單位承擔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遺漏,人為帶來一些問題,增加了協調管理的復雜性。此外,施工組織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員、管理人員的水平素質參差不齊,會給施工中各專業的協調工作帶來困難與不便,也是產生問題的重要原因。

3.工程監理方面。 在目前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沒有規范化,在工程建立行業中競相壓價的惡心競爭行為層出不窮。與此同時監理企業自身水平也參差不齊、形式也不盡相同,主要有出租、掛靠等。這些情況都導致了建立企業誠信的缺失,很多業主都表示對于監理的全過程管理很不放心,所以,名義上監理單位雖然承擔著有關建筑施工項目質量、工期、投資等方面的監督管理,但實際上業主并沒有放棄對于資金控制、施工隊伍選擇、工期要求、施工質量等方面的管理權力。

三、高層建筑施工監理控制措施

1.發揮監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高度重視監理部的自我建設。

施工單位的項目監理部要嚴格按照《建筑法》、《建筑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等一系列建筑安全法規,結合監理規劃及安全監理細則和現場條件,建立健全的安全生產監理體系,保證安全生產監理責任的落實。項目監理工程師對所監理項目的安全監理工作負責,并按專業明確監理人員的工作職責,和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相關人員共同對施工現場的安全進行控制。項目監理部要認真學習有關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準,熟悉安全操作規程,以便及時發現所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預控。監理部應定期對施工現場進行例行檢查或不定期的抽查。對于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求施工單位認真落實整改,并組織復查,檢查和整改的內容和結果要有書面記錄,報監理部審核同意后方可施工。

2.編制具有針對性的監理規劃和安全監理細則。

編制的監理規劃應包括安全監理內容,明確安全監理的范圍、內容、工作程序和制度措施、人員配備計劃和職責等,對危險性較大的深基坑開挖,腳手架搭拆,塔吊安裝、運行及拆除,現場臨時用電等編制專項監理實施細則,明確安全監理的方法、措施和控制要點,使施工安全過程全部納入安全監理工作的范圍內,

嚴格審查施工單位的施工組織設計中的安全技術措施和專項安全施工方案。開工前,監理單位應嚴格審查施工單位提交給監理部的有關技術文件資料、專項安全施工方案如深基坑開挖與支護、外架搭拆方案、臨時用電方案、塔吊及各種提升設備的安拆運行方案;審查施工單位安全組織機構和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網絡,明確企業責任人,項目負責人,專職安全管理人員的職責,獎罰分明。對特殊作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實行動態管理。如電工、架子工、塔吊和施工電梯的司機及登高作業人員等在上崗前進行資格確認合格方可上崗。重點審查操作證的實效性和人證相符性。審核施工單位的各項施工安全控制措施和事故發生后的應急預案的可行性。

3.做好施工階段的進度控制。

由于現代高層建筑具有規模龐大,工程結構與工藝復雜,建設周期長及相關單位多等特點,決定了工程進度將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要想有效地控制工程進度,就必須對影響進度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進度全面、細致的分析和預測。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對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和對不利因素的預防;另一方面也便于來制定預防措施,事中采取有效對策,事后進度妥善補救,以縮小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的偏差,實現對高層建筑進度的靜態控制和動態控制。高層建筑施工進度是一個動態實施過程。施工進度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會因為新情況的產生,各種干擾因素和風險因素的作用面發生變化,使人們難以在執行過程中檢查工程項目實際進度發展情況,并將實際狀況與計劃安排進度做一對比,從中得出偏離計劃的信息,然后在分析偏差及其產生原因的基礎上,通過采取組織、技術、經濟等措施維待原計劃的正常實施。如果采取措施后不能維待原計劃,則需要對原計劃進度調整和修正,再按照新的進度計劃實施。

4.做好高層建筑施工監理工作。

高層建筑施工監理十分重要,它是監督工程質量、確保工程進度、控制工程造價的重要環節。監理工程師在施工階段關系到是否要設計變更和工程變更的決定時,他們往往能根據自身的技術優勢做出合理正確的選擇,這一點許多建設方代表因其經驗、閱歷及技術受各方面的條件制約而無法做到。再者,在施工過程中,甲、乙兩方因各自的立場、觀點不同,有時會出現一些影響施工正常進行的情況,監理單位作為公正的第三方,在施工過程中協調雙方關系,確保工程施工正常進行,這樣能為完成工程造價控制提供有利條件。

四、結束語

高層建筑工程施工監理控制的成功管理不僅對項目、對企業有良好經濟效益,對國家也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成功的施工監理,能促進高層建筑和企業的發展,能推動建筑市場不斷前進。開拓創新,總結經驗,在高層建筑的實踐中不斷摸索。最終創造出一條高層建筑施工項目監理控制的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周靖.建筑施工項目質量管理研究.重慶大學研究生論文.2004.

第4篇

住宅主要是指人們為了對家庭需要進行滿足而必須構筑的空間,它在人們適應和改造自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獲得不斷的發展。在當今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在住宅方面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由原先“衛生、安全、保溫、隔熱”的基本要求,逐漸轉變為對舒適居住條件的追求,更加注重套型的合理化、面積的合理化、朝向的良好化、居住環境的適人性和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等,住宅的建設由“人適應房”的模式向“房適應人”的模式發生著轉變,從對生存空間的追求逐漸轉變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所謂適居性,也就是“可居住性”,主要是指某環境能否滿足人類居住要求的屬性,其本質是人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統一,強調環境能夠支持和適應居住者的交往活動、日常生活等,實現對主體多方位需求的滿足,這樣就可以稱為住宅適居性。

所謂住宅的適居性主要涉及人口、社會、經濟、土地、心理、生態、城市美學、環境等多種領域,其在城市的住宅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適居性的評價標準對于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居住質量和經濟技術具有重要的評價作用,其表征能夠對城市在現階段的住宅發展水平和居住需求的變化進行客觀反映。住宅適居性主要是在城市特定的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中,人們的居住活動和社會、自然、經濟、政策因素進行相互作用的重要反映,是住宅功能的一種組織形式、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環境的改造方式、土地的利用方式、經濟的消費方式等。能夠對城市住宅適居性產生影響的主要政策性因素是土地政策、可持續發展政策、住房的政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等。其中經濟因素因為關系到購買、開發、維護等住宅經濟問題,房地產商為了滿足市場經濟規律而對住宅的開發理念加以調整,從而對市場需求加以滿足,居住者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來購買相應的住宅,從而對住宅的適居性產生影響。而社會因素則主要包括居住觀念、家庭結構等內容,其中家庭結構的變更和組成對住宅的功能產生著重要影響,人們在居住觀念上的變化能夠促進住宅的不斷創新。環境因素則主要分為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為建筑提供相應的氣候環境,如濕度、溫度、日照、風等,人文因素則包括人文環境和社區環境等。

二、我國當前寒地高層住宅適居性中存在的問題

1.沒有合理的規劃選址,而且社區中沒有齊全的配套設備

城市的總體規劃是指住宅建設附近的環境,從本質上和總體上來看其對居住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大量成片的高層住宅開發使得很多建設活動與城市的中心區相距很長,沒有對基礎設施進行及時的建設,如果沒有滿足社區生活的相關服務配套,那么就不能對高檔社區中居民基本需求進行滿足。

2.環境建設得不到重視,鄰里之間沒有交往的場所

住宅的外部環境主要是指鄰里交往、戶外活動的場所,在現階段它成為很多高層住宅樓盤中的一個關鍵銷售賣點。然而因為受到設計定位、業主投資狀況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已經進行使用的高層住宅在外部環境方面做得很不令人滿意,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交通干擾、在環境的設計方面十分粗糙、對觀賞性的重視程度超過實用性、沒有足夠的綠化環境。

3.改變了社區的微小氣候,物理環境越來越不舒適

高層住宅會改變城市的局部氣候環境,從而引起城市整體物理環境的微小變化。在寒地的氣候條件下,確保居民生活能夠不斷提高物理舒適性,是建筑設計必須面臨的問題。高層風具有極強性,導致人們沒法在外部環境中進行駐足、朝向不好以及相互之間的遮擋使得日照時間變短、豎向管道如電梯等帶來一定的環境噪音。

三、提高寒地高層住宅適居性的主要對策

1.確保規劃設計的合理性

持續性的城市發展和整體性的社區建設滿足高層住宅發展的根本要求和總體背景。所以在進行布局規劃、建設選址、綠化配置、交通組織、設施配套等內容的建設時應進行全面綜合、理性系統、適度超前的思考,來從根本上對社區的適居水平加以保證。同時,這應對市民文化、社會經濟、生活模式等相關領域加以基礎性的研究和利用。

2.確保景觀設計的適宜性

對景觀進行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居民康樂怡情、休閑交往的生活需要。相反,一些開發商為了滿足銷售的需要和維護城市的形象,在對高層住宅環境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沒有對居民的實際生活需要加以考慮,所以出現了高投資、不適用的情況,導致居住質量大大降低。所以,在高層住宅建筑的環境設計應將適居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3.確保交通設計的室內性

因為寒地住宅建筑的室外交通通常會由于路面防滑、氣候寒冷等原因而無法滿足生活的需要,所以交通設計的室內化在當前條件下已成為必然的趨勢。在設計寒地高層建筑時可以考慮設置封閉的通廊,對地下空間進行充分的發揮,以此來滿足人們的交通需要,提高住宅的適居性。

4.確保套型設計的精密性

我國有很多的高層住宅屬于安居性的中小戶型,建筑師為了滿足用戶的需要提出了很多的對策來提高人們的居住品質和住宅使用面積的效益。所以套型設計應確保其精密性,在精密化的基礎上還可以使用對局部加以錯層的手法來不斷增添室內空間中的趣味性。

5.確保裝飾設計的人性化

家居生活中的品味和品質與室內環境中的裝飾有著重要的關系,當今裝飾設計的一個重要潮流就是人性化,其也是提高寒地高層住宅適居性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對寒地高層住宅進行設計時應將溫暖的感理放在首位。

參考文獻:

[1] 付本臣,張珊珊.改善高層建筑適居性的設計策略研究[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2002,(35):96.

[2]陳嵐.高層居住環境行為心理與設計策略研究[N].重慶大學研究生論文,2003,(12).

[3]楊惠琴.雷勁松.城市高層住宅居住環境與社會心理調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9).

第5篇

關鍵詞:建筑工程 質量 管理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3)05-0194-01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國建設規模迅速擴大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質量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關鍵和核心,建設工程質量既關系到工程的適用性、投資效果,又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如何搞好工程建設的質量控制工作,是增強我國建筑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環節,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管理概述

質量管理即指定和實施質量方針的全部管理職能。質量管理包括為實現質量目標而進行的戰略策劃、資源分配及其它有系統的活動(如質量策劃、實施和評價)。

1 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建筑的類型以及樣式繁多,對于規模的要求也不同。施工作業非常受天氣的影響,而在許多復雜的工程如多項技術綜合應用,工序搭配等,在這些生產過程中都需要加強管理,從而能保證施工正常有序的進行,用以達到預期的質量要求,以及達到降低建筑成本的目標要求。

2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管理工作的好壞,可以說決定了企業經營效益,企業信譽乃至企業存亡等問題。建筑工程施工時,必須具備了優良的技術條件和技術設備,而這些技術條件和技術設備,同時又需要有企業的技術力量和經營管理水平來支撐和發展實施。

3 合理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隨著建筑業的發展,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所承擔的工程可能在結構上就更為復雜,在功能上更為特殊,在裝修上更為新穎,從而促使了生產技術水平必須不斷提高。

二、施工質量管理的原則

(1)以人為根本。人是質量的創造者,工程質量的管理必須“以人為根本”,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人的責任感,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提高人的素質,避免人的失誤:以人的工作質量保證工序質量、促進工程質量。因此提出“人為為人”。“人為為人”實際上是對管理行為主體和相互關系的精煉概括,“人為”是一種自我導向心理行為,突出了主體“人”的可塑性,同時也是“以人為本”的提高和升華;“為人”是強調他人導向的心理和行動,是針對他人的一種激勵心理和行為,并在客觀上形成服務他人的結果,是對“以德為先”原則的最終落實與人的目標指向上高度重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統一的體系。

(2)以預防為主。以預防為主就是要從對工程質量的事后檢查把關,轉向對工程質量的事前預控、事中監控,從而確保工程質量的有效控制。1)配制混凝土時,應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及砂、石含泥量,選擇級配良好的石子。2)控制拆模強度,墻板、柱側模拆模時,混凝土強度不小于1.2Mpa。3)混凝土澆搗完畢后采取兩次抹實壓光,即在混凝土收水前再在表面抹實壓光。4)混凝土澆搗前,檢查保護層墊塊厚度數量、間距是否適當,發現問題及時糾正。5)門窗洞口和房屋四角等薄弱部位適當放置加強筋,以防止這些部位裂縫。6)加強混凝土澆筑后養護工作,對表面應及時用潮濕材料覆蓋,氣溫高時,應進行澆水養護,使混凝土保持始終濕潤。7)大體混凝土澆筑時,應有降低內外溫差措施,如果用低執的水泥配制混凝土,摻適量粉煤灰,降低水泥用量,加入緩凝劑,減緩澆筑速度,以利散熱,用塑料薄膜和濕草包遮蓋混凝土,澆水養護,留測溫孔,檢測混凝土內部溫度,以掌握內外溫差。

(3)堅持質量標準、嚴格遵守有關的規范規程。質量是指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理解:1.固有特性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來就有的,是產品、過程或體系的一部分,尤其是那種永久的特性。2.要求是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要求和期望。“明示”是指合同、規范、標準、技術、文件、圖紙中明確規定的;“通常隱含”是指組織、顧客和其他相關方的慣例和一般做法,所考慮的需求和希望是不言而喻的;“必須履行”是指法律、法規等所規定的。3.質量不僅是指產品質量,也可以是某項活動或過程的工作質量,還可以是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質量。4.質量所反映的是“滿足要求的程度”,滿足要求的程度才能反映質量的好壞。5.質量具有動態性。即質量要求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技術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產品、過程或體系會提出新的質量要求。質量標準是評價施工質量的尺度,規范、規程是施工的基礎和依據。質量管理是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并在質量體系中通過如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實施全部管理職能的所有活動。

三、管理的基本程序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遵循質量管理的基本程序是非常重要的。質量管理的基本程序即PDCA循環。第一階段:計劃階段。主要任務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并根據本企業生產技術條件的實際可能,進行工程施工計劃安排和編制各種有關措施。第二階段:實施階段。主要任務是按照第一階段制定的計劃組織施工生產,并且要全面保證施工的工程質量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第三階段:檢查階段。主要任務是對己施工的工程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評定。第四階段:處理階段。主要是按照使用單位的意見和檢查階段中評定意見進行總結處理,凡屬合理部分編成標準,以備將來再次執行。

建筑施工是形成建筑實體的過程,也是決定最終產品質量的關鍵階段,要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項目的質量,就必須狠抓施工階段的質量管理。工程項目施工涉及面廣,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影響質量的因素很多,使用材料的微小差異、操作的微小變化、環境的微小波動,機械設備的正常磨損,都會產生質量變異,造成質量事故。工程項目建成后,如發現質量問題又不可能像一些工業產品那樣拆卸、解體、更換配件,更不能實行“包換”或“退款”,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對工程質量的控制就顯得極其重要。

參考文獻:

[1]建設部標準定額司編?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房屋建筑部分)輔導教材[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

第6篇

關鍵詞:藝術學理論;門類藝術;研究對象;研究路徑與指向;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如何對待藝術學理論研究?

2011年6月中旬,由南京藝術學院主辦的“第一屆全國藝術學青年學者論壇”在藝術學界引起關注,同時國內重要文藝報刊均作了專題報道和評論。其中,特別引起議論的焦點話題是,關于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之后,如何看待藝術學理論作為一級學科的定位,以及學科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問題。為此,我在論壇閉幕式上有過發言,主要是從藝術學理論學科發展方向的宏觀角度來談。現整理成文談幾點認識,以求教于藝術學界的同仁。

眾所周知,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定位,首要問題是涉及對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探討。對此問題的確認,最為直接的觸動莫過于是針對培養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以及培養方向的爭論。這一話題我在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成立伊始,招收研究生工作以來就一直提起。我想,這也是我們與其他高校或研究院所共處于承擔教學工作和研究工作所無法回避而必須正視的問題。換言之,作為一個學科,藝術學理論研究不能沒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與相應的研究方法,也不能沒有自己的教學內容,更不能沒有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的產出。一句話,不能沒有自身的教學常態和教學成果。否則,這個學科便難以持久維系,更無法前進。而藝術學理論學科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又最終都體現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上,即研究什么和怎樣研究。所以,我所思考、所談論的,可以說是從一個教學的具體環節,即從高校或研究院所研究生培養的終端,來反思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的諸多問題。

現在的藝術學理論學科,前身是作為文學門類學科中一級學科,即藝術學下面的二級學科的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之后,藝術學理論成為一級學科,其下的二級學科分類,目前藝術學界比較認可的是:1.藝術理論,2.藝術史,3.藝術批評,4.藝術管理。當然,還可以細分下去,但大致可以涵蓋在這四個大類學科之中。這四個大類二級學科雖然都很重要,但從學科建設來看,它們之間還是應當有主次之分。比如說,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之分。像藝術理論、藝術史,就是比較典型的基礎理論研究,而藝術批評與藝術管理就屬于應用理論研究。這在其他學科序列中也同樣存在,如經濟學中就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等。話說回來,一門學科的基礎理論總是該學科賴以成立的根本所在,也是其應用理論研究的重要依據。由此可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大多是以藝術理論、藝術史這樣的基礎理論作為專業方向或者說是培養方向,這是很好理解的。而無論是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抑或藝術管理,都離不開“藝術”二字,也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個二級學科、哪一個專業方向,藝術學理論都必須冠以藝術作為研究對象,都必須立足于藝術,以藝術為研究領域的問題作為出發點與歸宿點,這是沒有疑問的。

然而,現在的問題在于,就研究對象而言,藝術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有藝術一般與門類之分;就研究路徑而言,有從一般原理出發研究具體現象與從具體現象研究中抽繹出一般原理之分,用通俗的話說,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之分;就研究角度而言,有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之分;就研究指向而言,又有舉一反三與舉三證一之分。那么,藝術學理論學科應該研究什么樣的“藝術”問題呢?又應該以怎樣的路徑、角度和指向研究藝術學理論問題呢?說的具體些,就是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可以有哪些論文的選題?又應當如何去做論文?這是我著重討論的內容。

一、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

在談論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對象的問題時,有必要先明確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一般說來,“藝術”是廣義的稱謂,即對各藝術門類給予的抽象總稱。目前,我國關于藝術學的學科設置,就是以這個總稱來命名的。而在各種藝術中,通常習慣將綜合兩種或是兩種以上的藝術說成是綜合藝術,這種方式占有很大的比例。借助綜合藝術的概念來說,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其實是有區別,又有聯系的。

關于藝術的概念,通常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概念,我想對這個概念不需要費太多的口舌。但從歷史上看,我們中國人的藝術概念大多是廣義的,不必說中古以前“藝”與“術”的所指①,就從晚清劉熙載的《藝概》與近代黃賓虹、鄧實主編的《美術叢書》②來看,我們的“藝術”概念也還是所有的藝術門類的總和。而西方人則把造型藝術視為狹義藝術,把包括音樂、戲劇和舞蹈之類的表演藝術,還有詩歌乃至文學視為廣義藝術。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問題,相對于作為門類藝術總和的廣義藝術概念而言,既然造型藝術是狹義藝術,那么,表演藝術又何嘗不是另一類“狹義藝術”呢?在這個意義上,甚至詩歌、文學也可以說是一種“狹義藝術”。所以,我們在談論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時,區分藝術的廣義與狹義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它們指向的都可以說是各種不同的藝術門類。

這樣解說“藝術”與“藝術門類”這兩個范疇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這里有必要再多說幾句。關于“藝術”的范疇概念,其實是針對所有藝術門類的抽象。用哲學的術語來講,“藝術”實際上是指“藝術一般”,是對不同藝術門類所具有的共同性質的指認。這里又有一個概念的細分,是說作為“藝術一般”的“藝術”,是有別于作為所有藝術門類總和的“廣義藝術”。這話怎么說呢?我們認為“藝術一般”是從哲學高度對藝術門類的整體觀照,而“廣義藝術”則是對各種藝術門類的歷史羅列。相對的說,藝術門類是“藝術特殊”,是藝術一般現實存在的具體形式。藝術學理論研究中的“藝術”與“藝術門類”(包括美術、音樂、戲劇、戲曲、舞蹈、設計、影視等)之間的關系,如同文學學(又有稱“文藝學”)研究中的“文學”與“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一樣,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

為什么要談論這個問題?因為不管如何爭論,有一點是藝術學界的共識,即藝術學理論研究主要偏重思辨③,是對藝術活動一般規律的研究。所以,人們自然會認為,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最好是“藝術”(即藝術一般),至少是廣義藝術(即對多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考察)。這種看法并沒有錯,但不能絕對化、單一化,甚至唯一化。我們的研究生在做開題報告時,常常因為選擇了美術、書法或音樂作為研究對象而受到質疑,說這不是藝術學理論研究,更像是藝術門類的選題。這樣的質疑實際上就是將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絕對化、單一化了,是對藝術與藝術門類之間的一般與特殊的辯證關系缺少認識的結果。哲學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而特殊是一般的具體反映。沒有特殊便沒有一般,反之亦然。一般與特殊是相對而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相對于文學,詩成了特殊;相對于風雅頌、離騷、漢樂府、建安古風、唐宋格律詩、近現代白話新詩,詩又成了一般。同樣,在人文學科――藝術學――造型藝術學,再細化到繪畫,乃至國畫……,但凡在縱向范疇鏈中,每一個層級對上都是特殊,對下都是一般。因此,藝術學理論研究不應該僅僅是以藝術或廣義藝術作為對象,而是應該把所有的藝術門類都當作是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基礎對象。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并不是越抽象、越寬泛就越好,也不是一定要跨越多少藝術門類,這是因為,如果選取具有典型闡釋意義的某一個藝術門類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也同樣可以討論具有一般意義的藝術規律問題,那么這并不妨礙它成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好選題。

如上所述,一般總是存在于特殊之中。誠如,藝術學之父、19世紀末德國學者康拉德?費德勒的研究是從繪畫入手的,20世紀中期最重要的藝術學學者、法國人保羅?梵樂希則側重于詩學研究。舉證費德勒、梵樂希的研究,絕不意味著我們要照搬照抄西方人的那一套來建立中國藝術學;我們當然要結合中國藝術的特征、考慮中國具體的國情來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理論研究。我想說的是,借鑒西方藝術學研究,我們會很清楚地看到,一個美術學或者音樂學的研究論文選題,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個案研究,只要它能夠指向一般,并對藝術門類有上升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的,甚至對其他藝術門類活動也有啟示或參證的功能,它便具有了一般的意義,便可以視作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具體形態,視之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課題。因此,有一些藝術學理論研究選題與藝術門類研究選題相吻合是很自然的事情,關鍵是看其著眼點與結論是否指向一般。既然藝術學理論研究可以用藝術門類的素材為研究對象,那么,這樣的研究論文與藝術門類研究論文又區別何在呢?

我們認為,藝術門類研究與藝術學理論研究之間雖然存在著復雜的交叉關系,但其中的區別是可以界定的。總體而言,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可以是藝術一般,也可以是藝術特殊,但其研究指向必須是對一般規律的揭示。正像文學學(文藝學)領域可以有抽象的、跨門類文學的文學一般規律的研究論文,也可以有借助于文學門類研究而抽繹出文學一般規律的論文一樣,藝術學理論論文無論是以藝術一般還是以藝術門類為對象,其最終都應當指向藝術一般規律的研究,否則,它便不具有理論的普遍意義及其應有的指導價值,便不能被視為藝術學理論論文。而藝術門類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特殊,其研究指向可以是特殊,也可以是一般。一般規律可以包含特殊規律,但特殊規律的揭示卻并不一定都上升到了一般,也就是說,藝術門類的研究論文中有許多命題并不需要上升到一般,或者研究者僅僅停留于具體論事的層面而沒有上升到一般,這樣的研究論文當然只能被列入藝術門類研究的范圍之中。如果藝術門類的研究命題能夠通過具體的藝術現象考察抽繹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規律,即從特殊上升到一般,那么,這樣的研究論文既可以看做是藝術門類研究,也可以視為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學科的發展允許一定的交叉。

二、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路徑與指向

在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對任何一種理論研究、一種學問乃至一門學科,都認為應該是有特定的指向、依據特定的視角研究現象世界的特定方面,從中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抽象提升而形成概念、范疇及其邏輯體系。當我們運用這些已知的規律或范疇去探究未知世界時,它們便成了方法。由此可知,理論研究乃至一門學科的研究方向的確立,其規律、范疇與方法是對同一“智識”的不同認知或不同表述;另一方面所謂研究、學問、學科可以由兩種不同的路徑來完成,一是自上而下,一是自下而上。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也是如此。很顯然,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以及學位論文的選題也不例外。

如上所述,藝術學理論研究應該從高度抽象的藝術理論(即藝術學原理)出發,運用藝術學所特有的范疇與方法研究具體的藝術現象,解決各藝術門類之間的具體問題,這便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我相信,藝術學理論也應該像文學學或文藝學那樣,有跨越各種藝術門類之上,具有高度抽象的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論文,也熱切希望我們的研究生能夠做出這樣的理論文章。然而,常識告訴我們,藝術的一般規律正是從藝術門類的特殊規律中抽繹出來的。沒有一種藝術的一般規律,可以脫離各種藝術門類而存在,因此從藝術門類研究中抽繹出的藝術學理論一般規律,這便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從學理上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這兩種研究路徑是相輔相成的,相互間也是不可偏廢的。但是,鑒于藝術學理論學科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們的研究生實際的知識積累與研究能力,我們又不能不對這兩種路徑作務實的考量。

首先,我們應當認清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它與文學學或文藝學的研究對象有顯著的不同。

文學學或文藝學屬下的各文學門類(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雖然同樣存在著形式的差異性和規律的特殊性,但它們都是以語言文字作為自己的物質載體和表現手段,應當說,文學學或文藝學研究者作跨門類的、抽象的研究相對方便一些。而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則大不同,不僅美術、設計等造型藝術門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音樂、舞蹈、影視等表演藝術門類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直至造型藝術門類與表演藝術門類之間更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對于研究者幾乎可以說是隔行如隔山。這給藝術學理論研究進行跨門類的、抽象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我想,西方的一些藝術學理論學者常常將自己的研究設定在某一領域也是依據其差異而定的,比如有選擇造型藝術門類范圍,或者說設定在相鄰近的幾種藝術門類的范圍。也許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專家們跨門類跨得太大,難免要說外行話,鬧出大笑話。換言之,藝術學理論自上而下的研究選題,不僅需要有抽象思辨能力和對藝術學原理的把握,還需要具備既廣闊又深厚的藝術門類研究的積累,二者缺一不可。依此推論,沒有對各種藝術門類既深且博的研究,絕無可能做好高度抽象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從現實狀況看,我們的大部分研究生,不僅碩士生很難有這樣的知識積累,博士生也很少有能這樣精通兩門或者更多藝術門類專業知識的儲備。即便是我們的教師,在這方面的積累又能做到什么樣程度呢?

再者來看看藝術學理論這一學科的研究現狀,尤其是它在我國的發展,也同樣制約著我們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

在西方,現代意義的藝術學理論研究雖說是建立于19世紀末,但始終是被當作處于變幻流動的學術研究,沒有真正進入到高等教育的常態化教學體系。所以,它可以不斷出現新視角、新指向,產生新觀點、新方法,卻難以像文學學或文藝學等其他學科那樣形成精密完備的、具有經典意義與權威性的理論體系。西方藝術學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傳入我國,但真正全面產生影響,以至在我國學界獲得認同卻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的事。而且,在我國又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藝術學學科設立在前,理論研究反而滯后。就是說,我們已經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也有一些學者在努力撰寫這方面的理論著作,但由于學界至今對藝術學理論的基本理念、基本構架、基本范疇還沒有形成較為明確的共識,甚至還在為“什么是藝術學”爭論不休,還在為藝術學學科究竟是不是一個“偽命題”存有疑慮,因而學界始終沒有能拿出一部普遍認可的藝術學理論教材。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我們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求研究生作自上而下的研究呢?因此,我認為,現階段的自下而上的藝術學理論研究,絕不僅僅是由于個人能力或整體研究的不足而不得不采取的權宜之計,可以說,這主要是一種務實的、有利于學科建設的長久之計。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藝術學理論研究者精通每一門藝術,但同時我們也無法相信,一個甚至連某一個藝術門類都不精通的人會成為真正的藝術學理論家。這種說法可能會引起爭議,但在這里,我只是就共性而言,就事論事。事實上,倘若研究者不能根植于藝術門類的研究,甚至連研究對象的學術發展狀況、學術前沿都不了解,又如何去深入研究,揭示出規律性的問題呢?同樣,對各藝術門類都只知道一點皮毛,不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就急于提升上去,描述一般性規律,猶如沙灘上造房,沒有不失敗的。我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包括我們教師在內,如果能夠扎扎實實地以各種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為基礎,從中抽繹出跨越各種藝術門類之上的藝術學理論,逐步形成高度抽象、較為完備的藝術學理論體系,這無疑是對藝術學學科建設極有價值的貢獻;也只有學科建設發展到這一階段,才能有真正屬于這個學科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

三、藝術學理論與美學的區分

說到這里,有必要談一談藝術學與美學的關系。因為,藝術學理論偏重思辨、指向一般的特征,從表面上看與同樣以藝術為研究對象的美學(這里主要是指18世紀末以來又被稱為“藝術哲學”的美學概念)很近似,所以人們常常將二者混淆起來。現在有不少采取自上而下研究路徑的藝術學研究論文,實際上是不自覺地從美學立場出發的。我在這里不能不加以辨析。

大家知道,藝術學創立之初,是因為其時對藝術做理論研究的任務主要由美學(藝術哲學)承擔。然而,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它來自于對人的感性認識的研究。藝術之美包括形的美、音的美、色彩之美,乃至風格之美,固然也是美學的研究對象,與藝術學理論在研究對象上有一定的交叉重合,但由學科性質所決定,美學對藝術現象的哲學思考是指向人類的一般認識規律的,與藝術學理論對藝術現象的研究指向藝術創造的一般規律大相徑庭。由此,也決定了二者的著眼點、思維方法的不同。換句話說,美學(藝術哲學)是從美學本身的觀念原則出發評判藝術,它對藝術品的研究方法、所獲結論,與其把包括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在內的一切美作為對象,并沒有根本的不同;美學的任務,是要揭示人類感性認識的基本規律,揭示作為人類認識“初級階段”或“低級形式”的審美活動,有怎樣的獨立價值、特殊意義,以及如何發展與完善人類的感性認識。這種以藝術作為典型性對象自上而下的美學研究,對于以往偏重理性認識進行研究的哲學,當然是極為重要的補充,但對于藝術領域涉及的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來說,卻顯得有點不著邊際,難免有隔靴搔癢之弊。美學家可以不精通藝術門類,藝術家也可以不懂美學(藝術哲學)。正因為如此,藝術學應運而生便有了自己的存在空間。

進言之,與美學(藝術哲學)不同,藝術學理論的研究不論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其指向必須是包括藝術起源、藝術本質、藝術創造、藝術作品、藝術發展規律等等在內的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換言之,藝術學理論不僅以藝術作為研究對象與出發點,更把藝術作為自己研究的終極指向。費德勒曾經嚴辭批評美學對藝術的研究只是抓住了藝術表層的、部分的附加屬性,而無法深入研究藝術活動內層的本質,這樣的研究對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是有害的。因此,他在創建現代形式的藝術學的同時,努力與美學劃清界限、分道揚鑣。用日本學者黑田鵬信的話說:“美學,把美做對象,是最穩妥的事。倘使把藝術當作對象,還是藝術學來得妥當。”④由此可見,美學(藝術哲學)理論體系再高深、再抽象、再完備,也不是今天的藝術學理論應該直接拿來作為自上而下研究的邏輯起點的。如果我們仍以美學(藝術哲學)的立場來討論藝術學,那只能是走回老路,扼殺藝術學。

了解這段歷史,認清藝術學與美學(藝術哲學)關系的目的性,是要提醒我們的研究生不要把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論文寫成純粹的美學文章。藝術學理論研究偏重思辨、指向一般,唯有深刻的理論抽象與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揭示,藝術學理論才有可能對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產生啟發、引領的作用;但它的抽象上升是有特定的范圍的,也就是說,藝術學理論研究只能抽象上升到藝術一般,而不需要像美學(藝術哲學)那樣指向認識一般。由此,我想概括出以下幾點藝術學理論研究應有的特征:

1.藝術學理論論文應立足于藝術本身并且以藝術活動為終極指向,而不是泛泛地立足于哲學,并且以哲學認識為終極指向;研究對象不是以藝術為典型的感性認識,而是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本身。

2.藝術學理論論文選題應側重研究藝術創造者與藝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研究藝術創造者如何從事藝術創造,其基本問題是藝術創造者與藝術對象之間、與藝術創造之間的關系。

3.藝術學理論論文主要是考察具體的藝術活動,從各種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中總結抽繹而來,所要揭示的應是藝術活動內在規律,或者藝術創造者觀照現實、從事藝術創造的一般規律,而不是從一般美學原則演繹而來,以主觀性原則對藝術現象作一般的價值判斷。

4.藝術學理論研究中的藝術主體可以是藝術接受者,但更主要指向藝術家,藝術創造可以涉及藝術審美,但主要指向藝術品的創造、傳播過程。

5.藝術學理論論文的研究結論,不應是給藝術家一些何為美與不美或者如何判別美與不美的抽象原則,而是必須對藝術家及其創作行為具有直接的引領作用。可以說,是藝術家迫切需要的,對藝術活動有指導、引領意義的研究命題,就是藝術學理論論文的好選題。

如此說來,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并不意味著我們絕對排斥借鑒美學的一些理論來研究藝術學。為什么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各種學科的觀點或方法來研究藝術現象,卻獨獨不能借鑒美學的觀點或方法呢?當然不是。藝術學研究可以從政治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各種學科獲取營養和方法,當然也可以從美學中獲取營養和方法。我們反對的是,不知道藝術學與美學的分工,直接以美學原理來研究藝術,甚至以美學取代藝術學,以為這就是藝術學理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結果一腳踩空,得出一些大而無當的結論。

四、藝術學理論研究視角的廣度與深度

以上是從藝術學理論學科中的一般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門類研究的關系,從藝術學理論研究與美學(藝術哲學)研究的關系,談論了我對藝術學理論研究論文選題的總體看法。接下來,我想談一談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及其相互關系的問題,這也是與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密切相關的問題。

與其他學科一樣,藝術學理論研究大致有兩種視角,一是廣度;一是深度。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廣度與深度各自都可以有多方面、多層次的理解。所謂廣度,是衡量涉獵藝術門類或多或寡、運用方法或綜合或單一、研究結論或普適或專門的維度。所謂深度,則是衡量我們的研究無論抽象提升,還是深入挖掘,所能達到的透徹程度的一個維度。相對而言,廣度是一種橫向的研究視角,而深度則是一種縱向的研究視角。這兩種視角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例如,我們可以借鑒、運用多種其他學科的范疇或方法來考察某一藝術現象。從跨學科的開闊視野或方法的綜合運用來看,這樣的研究是有廣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們全面認識、深入理解這一藝術現象,那么,這種研究的廣度也同時具有深度的體現。但如果對所運用的各種范疇或方法缺少深刻的理解,對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缺少深層次把握,這樣的研究必然是雜蕪零碎的,既沒有深度,也不見廣度。同樣,我們可以用一種范疇或方法來考察多種藝術門類,從涉獵的范圍來看,這樣的研究是有廣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們從多種藝術現象中認識藝術一般規律,它又體現出另一種深度。但如果不精通所涉獵的多種藝術門類,對它們的共同藝術規律缺少把握與抽繹能力,這樣的研究又只能是生搬硬套的,同樣是既沒有深度、也沒有廣度。此外,從揭示某一藝術現象所隱含的藝術規律中作舉一反三的研究,也可視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同樣,從綜合考察多種藝術現象所共有的藝術規律中作舉三證一的研究,也是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但如果舉一而不能反三,其深度必然大打折扣;舉三而無法證一,其廣度也會受到質疑。由此可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廣度與深度,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

在這里,我想側重談談藝術的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關系。從目前本學科研究狀況看,藝術學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基于“藝術自律”的認識,將藝術視為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藝術家特有的精神活動,側重于藝術形式、藝術活動自身規律的內部研究;這樣的研究被稱為藝術形式分析。一是基于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的認識,認為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始終處于人類社會政治、經濟、學術、宗教、風俗乃至技術的全面包圍與直接影響之中,努力揭示社會文化與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必然聯系;這樣的外部研究被稱為藝術文化學。據此來說,無論藝術形式分析(內部研究)還是藝術文化學(外部研究),這兩類論文選題也都屬于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范疇,都是我們需要和歡迎的。至于藝術形式分析大多表現為對深度的追求,藝術文化學大多體現出研究的廣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絕不能因此而錯誤認為,藝術形式分析方面的論文只應追求深度而無須考慮廣度,或者藝術文化學方面的論文只需追求廣度而可以不考慮深度,那樣做,我們不可能有真正的深度或廣度。

如前所述,在藝術學理論研究中,深度與廣度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作為關于藝術的內部研究,藝術形式分析既可以側重研究藝術一般,也可以重點考察藝術特殊;既可以從藝術一般出發而指向藝術特殊,也可以從藝術特殊出發而指向藝術一般。可見,它的廣度,可以表現為對多種門類藝術中存在的共性形式因素的綜合考察與比較研究,也可以是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某一藝術門類的某種形式的考察,甚至還可以表現為某一藝術門類某種形式的研究結論具有較為廣闊的藝術學意義。假設這樣的研究只限定在某一門類藝術的某種形式,只會運用某一種方法作就事論事的研究,獲得的結論也僅僅局限于此而不具有藝術一般的意義,那么,它既沒有廣度,也不可能有藝術學理論意義上的深度。如果說它有價值,充其量也只是藝術門類研究的價值。反過來看,假設藝術形式分析雖然橫跨幾種藝術門類,但考察的形式因素并不真正具有跨藝術門類的共性;運用的研究方法雖然種類繁多,但研究者并沒有理解這些方法各自的功能、適用范圍以及它們之間的互補性;獲得的結論雖然抽象、具有一般意義,但超出藝術之外而指向其他學科,那么,雖然表面上看它有廣度,但不可能有藝術學理論意義上的深度,因而這種廣度也是虛假的。

作為關于藝術的外部研究,藝術文化學同樣必須是廣度與深度的統一。其深度的體現,主要是研究者能夠深刻把握與透徹闡發社會文化(包括政治、經濟、學術、宗教、習俗乃至技術)對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影響作用。實際上,在社會文化諸因素和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之間,存在著各種層面的聯系與種種發生作用的中介環節。假設這類研究不能揭示出其間真正的聯系,做實中介環節,也就是說,如果藝術文化學研究缺少深度,便會造成兩張皮的現象,其廣度只能是虛假的。假設這類研究雖然揭示出社會文化諸因素和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聯系與種種中介環節,但只停留于表面,而未能深入到藝術形式內部考察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或者所得的結論不是指向藝術,而是指向社會文化,那么,它既不見深度,也不具有藝術學理論意義的廣度。

進言之,藝術形式分析如果真正做到了研究深度與廣度的統一,常常會類似于藝術文化學研究。同樣,如果藝術文化學研究真正能夠深入,又常常與藝術形式分析有相似之處。換言之,藝術形式分析與藝術文化學這兩種研究僅僅是各有側重,而不應該絕對的對立起來。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藝術形式分析如果能夠有效地引入藝術文化學的一些觀點與方法,便獲得了研究的廣度;藝術文化學如果能夠有效地進入藝術形式分析的層面,便獲得了研究的深度――這兩種情況都是我們樂于見到的。

五、關于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基本意見

綜上所述,在對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思考基礎上,我想再來談談對本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基本意見,這是本文探討問題的具體落實,也是我們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的根本所在。

首先,我認為,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既可以選擇藝術一般為對象,也可以從藝術門類中找選題,關鍵是看如何去研究;只要研究生所作的研究不是陷入藝術門類無法上升,而是從藝術問題、藝術史料、藝術現象中揭示出隱含的帶有普遍意義的規律,用以指導藝術活動、促進藝術發展,無論所選擇的研究命題和對象在哪一層級上的,都應視為藝術學理論研究范疇,我們教師都應予以鼓勵。

其次,在現階段,應當肯定碩士生和博士生沿循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也正因為如此,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在總結以往研究生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每一位碩士生、博士生應該努力熟知兩個以上的藝術門類研究,同時努力至少具有一種藝術門類的實踐經驗。如果該研究生缺少這些必備的研究條件,必須補修相應的課程。只有精通某種藝術門類,以此為根基,才能通過相鄰藝術門類的比較研究逐步做到觸類旁通,跳出門類的的局限,揭示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打通”。當然,這絕不是僅僅讀“藝術概論”所能獲得的浮于表面的“打通”,而是深入研究之后的真正的打通。

鑒于藝術與藝術門類的辯證關系,我們可以要求基礎好、已具備兩門以上藝術知識的研究生做跨藝術門類的藝術學學位論文,但必須防止淪為大而空。同時,對于愿意立足于自己熟悉的藝術門類之中,自下而上、以點帶面,抽繹出有價值的一般規律,實事求是,將藝術學學位論深做實,也應該給予支持。這就是說,在研究對象問題上,我希望我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打消顧慮,消除誤解,所有廣義藝術與狹義藝術、藝術一般與藝術特殊,都可以進入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視野。而判斷其是不是藝術學理論論文選題的關鍵,是看它們的思維指向與方法運用的是不是在力圖揭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活動規律。當然,我的這一說法和提倡也多為個人意見,是根據現實狀況而提出的,期待大家的討論。

最后,我想補充談一下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之下的各類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碩士生和博士生所選擇的不同研究方向之間的關系。它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也有直接的影響。

我們知道,在藝術學理論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中,藝術理論側重研究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分類、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形式)的基本范疇或基本規律等等。藝術史側重研究作為歷史現象的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發生、發展、演變的規律,可以包括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現代的,又可切塊為藝術通史、藝術斷代史、藝術思想史、藝術風格史、藝術類型史、藝術接受史、藝術傳播史、地域藝術史、民間藝術史、藝術考古等等。這是兩門最主要的藝術學基礎理論學科,也是目前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主要選擇的研究方向。作為應用理論研究,藝術批評、藝術管理也可以涉及多方面領域,包括古代的、現代的,研究領域所涉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在史與論、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之間,我們不能只注意專業方向之間的差異性,而忽略它們的相互關系。否則,將它們孤立對待,只能作繭自縛,致使研究思路受到很多限制。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僅著眼于二級學科之間的差別性,這些專業方向看起來很細碎、很繁雜,但實際上,它們是密切聯系的,是我們研究同一藝術問題的不同觀照側面。同樣以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為對象,藝術理論側重于觀念體系、范疇體系、方法論體系的研究,雖然比較抽象,但卻是靠藝術史研究支撐的,是從藝術史研究中抽繹出來的。藝術史側重于對已經發生的歷史現象的研究,從中揭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發展規律,這樣的研究顯然也離不開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支持。而藝術批評、藝術管理作為直接干預藝術創作和藝術活動的研究,更是以藝術理論與藝術史的把握為根據的。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依據對藝術學理論研究與藝術門類研究的關系的認識,從總體上把握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命題的性質,確保其屬于藝術學研究界域;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清藝術學理論各專業方向的各自側重及其相互關系,使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既有明晰的專業方向的指向性,又不至于割裂地看問題,而能綜合運用藝術學理論各二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展開史論結合、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結合的研究。

關于藝術史研究,有必要多說兩句。現今西方的藝術史研究,大多放在歷史學的門下。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造型藝術史,除繪畫外,建筑、雕塑和陶瓷等工藝美術及其他造型藝術都包括了。這相當于我國在美術與建筑、設計分家之前的美術史范疇。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狹義的藝術史。前面我已經提到,造型藝術史之外,包括音樂史、舞蹈史、影視藝術史在內的表演藝術史研究,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狹義的藝術史呢?西方的藝術史似乎不包括它們;我國現在設置在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中的二級學科藝術史,與西方現存的藝術史最大的不同,是不僅將造型藝術作為研究的對象,也把音樂、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作為研究對象。概括來說,視覺藝術史、聽覺藝術史、表演藝術史都涵蓋了,我們可以稱之為廣義的藝術史。

我們如果注意到藝術史研究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應該根據研究者的學術背景的不同,對其研究范圍的廣、狹采取包容的態度。要一位藝術學理論學者什么門類藝術都懂才能做研究,無異于天方夜譚。但是,我們可以要求研究者能夠將一般落實到特殊、在特殊中抽取出一般,能夠將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統一起來,將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融匯起來,將史、論研究結合起來。那么,什么樣的命題才是藝術史的研究對象而有別于常見的門類藝術史的研究對象呢?我提出如下幾點僅供參考:

1.以藝術門類的歷史素材為研究對象,但研究宗旨是討論藝術本質、藝術分類、藝術起源、藝術形式的發生與演變等問題。

2.以兩個和數個藝術門類的歷史素材為研究對象,研究宗旨是討論它們之間共同的規律性問題。

3.以歷史上重大藝術現象為研究對象,而這些藝術現象并非局限于某一藝術門類,而是多種藝術門類共有的表現,研究宗旨是討論它們之間共同的規律性問題。

4.以歷史上某門類藝術的藝術現象、藝術作品、藝術家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學、歷史學、倫理學、人類學、文化學、語言學、圖像學、經濟學、政治學、考古學、民俗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抽繹出其中與其他藝術門類具有共性的規律。

5.以歷史上某一藝術流派、團體或藝術家為研究對象,討論其與社會之間產生的多種相互影響,揭示其藝術思想、風格、傳播等在社會歷史中的發展規律。

6.以上諸種研究的交叉研究。

總之,不論是從兩種或數種門類藝術素材出發,還是從一種門類藝術的素材出發,藝術史的研究,在總體上表現為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它可以做微觀的研究,但必須回到宏觀的宗旨上來;它可以深入地剖析研究對象,但必須揭示某個具有共性的藝術規律問題。從一般到特殊,再從特殊回到一般。在這里,我要再次強調的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必須從特殊上升到一般,上升到“藝術一般”。如果我們的研究僅僅滿足于從特殊到特殊,僅僅在某個自己熟悉的藝術門類中兜圈子,不去思考或者沒有能力從自己的特殊研究中抽繹出藝術一般規律,我們就無法真正建構起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框架,而只能永遠停留在藝術門類研究的層面上,這同樣是對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扼殺。

六、結語

當下,藝術學理論界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現象,即有些作者已經寫出了由下而上,以藝術門類素材為研究對象,上升到揭示藝術一般規律的論文,卻不知道自己在做藝術學理論的研究。我們可以把這樣的研究稱之為“不自覺”的藝術學理論研究。這種現象并不為怪,就連西方藝術史(狹義的藝術史)研究中也有許多這樣的論文和論著,甚至某一研究流派。我們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從成立伊始,就一直關注這一現象問題,曾經向東南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大學等單位的研究生院(處),征集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目錄,刊登于《藝術學研究》上,用“不自覺”的研究可以囊括其中一部分學位論文。但其中也有不少論文還停留在藝術門類的“特殊”研究層面上,并未上升到“藝術一般”。這是歷史,無須回避。我們在長期的教學中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我稱此種現象是從不自覺到自覺,逐步形成藝術學理論研究界域的必然發展過程。

第7篇

關鍵詞:高校 住房管理 房改政策 住房分配貨幣化

引言

高校擔負著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各類專門人才的重任。 保障高校教職工的基本生活條件,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不僅關系到高校教職工隊伍的穩定和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現階段,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因住房問題無法妥善解決造成優秀人才流失的現象。高校的住房保障工作在提高學校競爭力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深刻認識到高校的教職工住房管理工作更是關系到學校每個教職工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學校引進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關系到學校的未來和發展。要做好高校的住房管理工作,就要了解高校的住房歷史和現狀,了解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研究制定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高校住房現狀及歷史回顧

自深入住房制度改革以來,國務院國發〔1998〕23 號文已明文規定“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從根本上說,職工住房問題不再是學校的組織行為問題,根本的解決方案是職工個人通過市場購買行為獲得自己使用的住房。但是,為改善教工居住條件,解決困擾學校多年、阻礙學校發展的突出民生矛盾,各高校仍在千方百計找政策、通渠道,建設家屬住宅,同時建立周轉房管理體系,盡量讓教職工“安居”。然而,由于現有的教職工周轉房房源數量有限,而隨著學校規模的增大,教職工的數量在急劇增加,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自1998年國務院(關于迸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下發以來,住房制度改革已走過了十五年的風雨歷程,這十五年是住房制度從福利型低租金的實物分配不斷向住房貨幣化,進而走向市場商品化的過程。高校和社會其他事業單位一樣,在國家住房制度改革前一直遵循國家的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這也是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住房分配政策。無償分配、低租金使用住房導致建設的住房很難滿足大家的需求。

在國家自1998年起出臺了一系列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后。我國福利性住房終于走到了終點。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在全面開展公有住房的公有產權向教職工個人轉讓完成后,針對高校的特殊性,必須加快建立適應高校特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政策,通過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使學校的有限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為學校教職工服務,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提供強有力的后勤保障。所以高校的住房管理工作也在與時俱進,陸續開始產生了一系列的轉化,認真思考新形勢下所賦予高校房管工作的新內涵.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才能將管理與服務落實到實處。

二、高校住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隨著我國住房改革的深入發展,高校的住房管理工作也由原有的行政型、福利型管理模式逐步向專業化、社會化的的管理模式轉變。但在全國房價快速上漲的大背景下,高校住房管理模式在轉變的過程中,遇到許多丞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一)產權性質多樣,管理難度大

高校住房改革前,房產權單一,都是國有房產。公房出售后產權發生了轉移,公房與私房產權交叉,房屋產權結構和產權性質的變化,產生了住房整體要求統一管理與住戶的多樣性要求之間的矛盾。根據國家教發[1998123號文規定,凡享有國家和學校優惠政策的住房及建在學校校園內的住房,購房者不能擅自改變住房用途或贈與他人;購房一定期限后如出售,只能出售給學校、學校教職工或學校主管部門。教職工通過房改政策取得了住房的產權,從法律角度來說,具有處分權和收益權。購房職工 因家庭、工作、收入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要求對自己的住房進行交換、出售和重新購房,而高校根據國家政策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對已售公房再交易制定了特殊的限定政策。

(二)房屋維修困難

總體而言,高校的房改房建筑時間較早,使用時間較長,樓房陳舊,損壞較嚴重,設施不配套,設備老化,個別甚至存在安全隱患,上下水管和電網老化,部分屋面和墻體滲漏,尤其遇到大雨、大風天氣時,樓體經常會有外墻皮和樓頂碎石脫落,對樓下過往行人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在房改過程中,部分學校從購房款中按一定比例抽取了房改房專項維修基金,但多數高校并未收取房改房專項維修基金。這些高校的房屋維修依然由學校來承擔,可是由于維修經費嚴重不足,無法及時得到維修、養護。目前,房改房售后管理、維修方面的配套政策仍十分欠缺,缺乏具有實際可操作的指導文件,造成住宅區因缺少維修費而得不到及時維修。

(三)住房供需矛盾突出

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視和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青年教職工的數量有了大幅增加。對于青年教職工而言,剛參加工作就面臨著結婚生育或孩子年幼的情況,甚至還需要父母來幫忙照看小孩。因此,這些青年教職工急需要一套住房,來解決工作和生活困難。目前,多數已婚青年教職工在學校周邊租住房屋,高額的房租成了青年教職工的巨大的生活壓力。在實行了住房改革制度之后,購買住房的職工在退休或去世之后,房子并不退還學校,而每年大量引進的青年教師,早已使學校的過渡性周轉房房源枯竭,與青年教職工的實際需要之間存在巨大的缺口,滿足不了已有和新引進的青年教職工的需要。

(四)周轉房管理中的問題

由于學校出租的過渡性住房的租金標準遠低于市場租金,同時在學校居住上下班方便,因此一些教職工即使在學校外購買了自有住房,也普遍以各種理由不退出所租用住房,導致學校的住房很難形成有效周轉。高校的周轉房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設的面積小的房子,部分青年教職工將租住學校的周轉房借給親朋好友居住,或者偷偷地將周轉房轉租、轉借給大學生考研一族,或陪孩子上附中、附小、幼兒園的校外家長;或大學畢業后仍鐘情于校園生活的工作一族。供給和需求兩個主要要素的存在,是的高校內住房租賃市場的存在成為必然,周轉房的轉租、轉借情況尤為嚴重。這也形成了“200元交房租,1000元收房租”的違規現象。這也是住房管理中投入精力多,有沒有多少實際效果,這嚴重影響了日常的住房管理,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

(五)教職工的實際困難,思想觀念難以轉變

目前,高校引進的青年教職工絕大部分為外地籍青年教職工,在本地無其他住房,所以一旦結婚成家,住房必然成為他們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另外,引進的教職工多為博士和碩士畢業生,他們的年齡一般在26歲至30歲之間。也就是說畢業工作后,很短時間內要完成結婚、育子等人生大事,很難有積蓄,有的甚至經濟拮據。對一個剛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職工而言,面對不斷上漲的高房價,經濟能力不足是他們無法解決住房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

青年教職工住房觀念陳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對住房改革制度的認識問題。許多青年教職工仍然還存在著嚴重的等、靠、要的思想,對學校實物分房還抱有相當程度上的期望,這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原因,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許多高校因為資金等原因,在執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上還有困難。還有一些已實施的高校,執行的也不夠全面、不夠徹底。其二,表現在部分青年教職工缺乏提前消費的觀念,受傳統思想的熏陶比較嚴重,總想積蓄足夠的錢去買房子,害怕按月償還欠的房款影響自己生活。

(六)住房貨幣化的困難

高校住房分配貨幣化,是指高校將住房以實物分配的形式改為貨幣補償的形式,根據職工的職務、職稱、工齡等各種因素,把實物分配的住房折合成相應的貨幣形式分配給職工,以提高教職工在住房交易市場自主購買住房的能力,實現教職工住房消費市場化、社會化,已達到住房分配的公平、公正、合理。住房分配貨幣化能更好地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有利于推進住房商品化,能充分滿足職工合理的住房需求,改善居住條件。

住房分配貨幣化工作,具有政策性強,范圍涉及廣,情況復雜,并且關系到教職工的切身利益。住房貨幣化分配實際上是一個與住房供應體系有關的問題。住房貨幣化的政策設計。是使教職工家庭有能力購置住房,但住房公積金的比例又很小,經濟適用住房供應對象的調整,加之商品房房價的快速上漲,原來的政策設計的初衷在現階段顯得力不從心,已無法滿足教職工購房的基本需要。以“買得起”為目標的住房貨幣化分配的理念,在高房價面前只是杯水車薪。

(七)校內房屋出租現象嚴重

由于已購房屋不能校內交易,周轉房不夠居住,無房補貼過低等原因,購房教職工勢必私自將所購房屋出租、轉讓甚至買賣,購房職工對房屋的處置呈混亂狀態,高校僅用單純的行政命令難以限制教職工的交易或出租行為。目前,校內住房的私自交易或出租已給校園環境的管護和房產管理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既不符合經濟規律,也不利于當前房產業的發展,無疑已成為高校住房管理的一個難題。

三、對策探析

通過在高校住房管理部門的工作體會,本人認為,要進一步做好高校的住房管理工作,必須了解國家的住房改革的歷程,了解高校住房的發展歷史和面臨的實際困難,熟悉國家的住房管理政策和發展趨勢;全面掌握高校住房的詳細資料,調查研究高校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為學校的發展規劃做好基礎;結合實際,逐步解決公房改革中的遺留問題;通過提高無房職工的住房補貼、實行階梯租金、簽訂安全責任書、安裝門禁系統等形式,做好周轉房的周轉和日常管理工作;結合學校的資金狀況,逐步提高職工的住房公積金,制定切實可行的住房貨幣化政策。

四、總結

高校的住房管理工作,涉及到廣大教職工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教職工的安居樂業,關系到學校的穩定與發展。通過在工作中的體會和思考,本文回顧了高校住房的發展歷史,列舉了高校住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難,簡要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嘗試對相關困難的解決辦法進行了探析。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高校的住房管理工作在國家住房政策不斷發展,高校周邊商品房房價不斷上漲的大背景下,改革發展的道路還很長,還將出現一系列有待解決的問題,這也需要學校的高度重視,需要廣大教職工建言獻策,需要房管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才有助于進一步解決高校教職工的住房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曉丹,趙建華.從高校住房改革思考房管工作新內涵.經濟師,2008(12)

[2] 周曉軍.高校住房管理體制改革的難點和對策分析.科技創新導報,2007(36)

[3] 王景琳.高校職工住房問題及對策初探.北方經濟,2011(8)

[4] 樊鵬,董玉薇.高校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的必要性與實踐探討.價值工程,2013(7)

[5] 霍現濤,高校住房供給模式研究,碩士研究生論文,2010

[6] 張瑩,高校青年教師公寓設計研究,碩士研究生論文,2010

第8篇

關鍵詞:移動通信;小區火險;火險評估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住宅小區數量越來越多,小區內建筑物結構日趨復雜,具有樓層高,地下車庫深的特點。發生火災后,救援較為困難。因此預防比撲火更加重要。海恩法則指出:“一次重大事故的背后,有29次輕微事故、300起未遂事故和1000起事故隱患。”如果能夠觀測火險隱患數量的變化,找到火險隱患和火災的內在聯系,即可建立一個住宅小區火險評估系統。在火險較高的時期,提醒小區安防人員提高警戒力度,加強巡視。并且保證在火災發生后,安防人員能夠有條不紊地按預案展開救援,降低火災造成的損失。

1 神經網絡技術的開發

1.1 火險等級劃分

本系統把小區火險等級分為5個等級[1]。1)1級,綠色表示,火災風險較小,小區安防人員的任務是加強火險指標的觀測和統計;2)2級,藍色表示,已存在已知火災隱患,但是發展成火災事故的條件不足,小區安防人員的任務是加強事故隱患的檢查;3)3級,黃色表示,此時可能出現輕微火災事故,小區安防人員應當盡力減小各項指標值;4)4級,橙色表示,上級物業主管部門開始介入,督促小區安防人員應加強安全宣傳,檢修消防器材;5)5級,紅色表示,上級物業主管部門制定整改計劃,加設消防工程,從建筑結構上降低火災風險。

1.2 確定15個評價指標

通過調查國內外小區防火資料,確定火險等級和15個指標有一定的關系,15個指標為:建筑物耐火等級、建筑物裝修材料耐火等級、建筑物功能類型、單位面積可燃物數量、單位面積防火隔離裝置數量、小區居民類型、消防設施檢查合格率、單位面積火災智能傳感器安裝數量、近期物業管理水平、近期消防演練水平、昨日降雨量、昨日平均氣溫、昨日小區總用電量、當日風俗節日類型、昨日居民生產活動頻繁等級。

1.3 神經網絡技術的應用

目前無法判斷15個指標對火險的影響權重,難以建立精準的數學模型從已知指標來推算火險等級。因此在小區安防工作中,通常聘請消防部門的專家實地考察指標,憑經驗判斷。但是專家屬于稀缺資源,無法每日對所有小區逐個評估,因此擬建立一種神經網絡,通過對專家案例的學習,仿真專家的推理邏輯。

神經網絡選擇BP神經網絡,BP神經網絡是一種多層前饋網絡,按誤差逆傳播訓練,其神經元結構見圖1[2]。BP神經網絡能夠逼近各種復雜函數,即只要火險指標和火險等級存在著數學關系,即使無數學模型的支持,也能夠通過學習歷史數據,仿真函數的行為。

因為需要評判的指標多,求解問題很模糊,因此選用雙隱層的BP神經網絡,采用數學專業語言Matlab做為神經網絡的開發工具[3]。

1.4 收集訓練數據

選取60個小區,調查每個小區的15個指標,專家查閱指標,實地分析給出火險評價等級,填寫專家評價表,見表1。前50組數據做為神經網絡的訓練數據,后10組做為神經網絡的檢驗數據。

1.5 建立神經網絡

調整神經網絡各層傳遞函數和各層神經元節點個數,多次實驗,采用“MSE(均方差)”檢驗精度,找到精度最好的網絡結構,其結構形式見圖2。輸入層神經元節點15個,用于承接15個指標的輸入;隱藏層的第1層神經元節點27個,采用“tansig”傳遞函數;隱藏層的第2層神經元節點9個,采用“logsig”傳遞函數;輸出層神經元節點1個,用于輸出火險等級,采用“purelin”傳遞函數。

1.6 訓練神經網絡

在第70次訓練時,神經網絡快速收斂,并達到預設精度要求,訓練結束。訓練過程見圖3。

1.7 自檢訓練精度

需要對訓練精度自檢,從而判定訓練數據是否有效。把50組訓練數據提供給神經網絡獨立評價,計算網絡評價結果和專家結論之間誤差,兩者誤差見圖4。圖4中,專家結論用“”表示,網絡評價結果用“+”表示,“”與“+”吻合,則表示網絡評價和專家結論一至,不吻合時,兩者距離表示誤差大小。圖4表明50組訓練數據中存在9個樣本誤差,誤差范圍很小,訓練精度達到了要求。

1.8 檢驗評估精度

最后10個樣本沒有參加訓練,用于判定神經網絡對未知指標的評估能力,神經網絡獨立評價的結果和專家結論完全吻合。說明本次構建的神經網絡已能模擬專家邏輯,可以取代專家,對小區火險做出獨立評價。

2 物聯網架構的設計

成熟的物聯網架構通常劃分為三層:感知層、網絡層、智慧層。在本系統的設計中,感知層用傳感器網來實現,網絡層采用了短信技術[4],智慧層建設為云計算中心,智慧層的核心計算邏輯采用訓練好的神經網絡[5]。

2.1 傳感器網的建設

15個評價指標可分為三類,第1類為長期指標,包括“建筑物耐火等級、建筑物裝修材料耐火等級、建筑物功能類型、單位面積可燃物數量、單位面積防火隔離裝置數量、小區居民類型”;第2類為中期指標,包括“消防設施檢查合格率、單位面積火災智能傳感器安裝數量、近期物業管理水平、近期消防演練水平”;第3類為短期指標,包括“昨日降雨量、昨日平均氣溫、昨日小區總用電量、當日風俗節日類型、昨日居民生產活動頻繁等級”。

其中長期指標一年設定一次,中期指標一月設定一次,短期指標除了“當日風俗節日類型”可以從日歷數據庫中查詢外,其它四個指標為環境因子,需要每日觀測和采集。在小區建立小型氣象站[6],設置傳感器采集每日的降雨量和氣溫。在小區各樓電表安裝用電量無線傳感器,各樓的每日用電量將被匯兌,計算獲得小區總用電量。在小區出入口處的車輛道閘安裝門磁傳感器,記錄車輛進出的頻次[7]。同時在小區出入口處的人行道上安裝熱釋電紅外傳感器,記錄小區居民進出的頻次。對各出入口的車輛進出頻次和居民進出頻次求和,作為居民生產活動頻次,換算成居民生產活動頻繁等級。各傳感器用無線通訊的方式組成無線傳感器網,傳感器處理模塊負責接收各傳感器發來的檢測參數,換算成火險評價中的第3類指標。

2.2 短信平臺的建設

選擇“Microsoft Visual FoxPro 9.0”開發短信平臺,短信平臺負責將15個評價指標組成一條短信,發送給云計算中心。構建短信平臺需要一臺GSM MODEM(短信貓),GSM MODEM和計算機之間采用串口通訊。調用MSCOMM控件,采用“CREATEOBJECT”函數建立了名稱為“SMS”的串口對象,一切短信控制都是基于該對象并調用對象各項方法實現。短信平臺的架構見圖5。

向串口發送“AT+CMGS=138(0x0D)”,在本文中非可顯示字符用括號加16進制碼表示。該AT指令命令GSM設備作好準備,即將發送一個總長度為138的短信,約0.02秒后GSM設備回應:“AT+CMGS=138(0x0D)(0x0D)(0x0A)>(0x20)”,其中 “AT+CMGS=138”是AT指令回顯。“>(0x20)”是設備進入待接收短信主體狀態的標志。從串口讀到這個標志后,可繼續發送短信主體。短信主體必須進行PDU編碼,PDU編碼表如下:

當GSM MODEM成功接收到這一短信主體時,先是立即向串口回顯原文,約5S后如果發送成功,設備再次向串口返回:“(0x0D)(0x0A)+CMGS 27(0x0D)(0x0A)(0x0D)(0x0A)OK(0x0D)(0x0A)”;如果設備無法執行短信發送,例如短信主體格式或編碼錯誤、手機資費不足、無信號等原因,則將向串口返回“(0x0D)(0x0A) ERROR(0x0D)(0x0A)”,故查詢設備返回信息是否有“OK”或“ERROR”的標志就可以判斷本次短信是否發送成功。至此短信發送模塊開發完成。短信接收模塊的編碼和通訊開發類似于短信發送模塊。短信接收的方式采用每60s循環接收的方式。

2.3 云計算中心的建設

在物流集團總部架設一個小型的云計算中心,并建設一個短信平臺,用于接收各小區發來的指標短信。目前云計算有三種類型: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本課題選擇私有云類型。私有云是指企業自己使用的云,它所有的服務不是供別人使用,而是供自己內部人員或分支機構使用。待時機成熟后,可以演變成混合云。混合云是指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既供自己內部使用,也可供第三方系統使用。在未來,小區火險評價將納入城市安防的總架構,系統采集的指標和計算結果將提供給智慧城市的其它系統共享[8]。

3 系統應用實效

系統在某物業集團投入了試用,每天晚上零點過后,各小區結束一天的環境因子采集工作,拼接成攜帶15個指標的短信,例如:“凱麗花園,4,1,2,1,2,2,1,2,1,2,2,1,3,4,5”。把指標短信通過小區短信平臺發送給云計算中心的短信平臺[9]。

云計算中心接收到各住宅小區發來的火險因子短信后,對短信解碼,取出15個指標,調用訓練好的神經網絡評估火險等級,并以短信的形式將計算結果發給小區所有安防人員。整個接收、計算與發送工作過程,約耗時15s[10]。

小區安防人員收到小區火險等級后,即可按預案執行應對措施,加強巡邏和演練。并根據火險等級的標識色,在小區大門安放紅、橙、黃三種醒目的警示牌,告誡過往的居民,宣傳消防注意事項,提高居民火災防范意識。當一個小區的火險等級一直居高不降時,物業集團可以及時發現并介入管理工作,安排專家對小區的消防工作加以整改,治理小區環境,增設消防器械,減少火災帶來的經濟損失。

4 總結

本系統的物聯網架構能夠實現環境因子的自動采集和指標短信的自動上傳,云計算中心能夠集中受理多個小區的查詢請求,將計算結果以短信的形式群發給全部安防人員。本系統計算延時小,火險評價準確,適用于各類住宅小區。

[參考文獻]

[1]林宇洪,景銳,景林.森林防火手機短信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9,29(4):59-62.

[2]張英才.基于模糊神經網絡的企業人力資源風險評價[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21-23.

[3]劉娜,趙永樂,邵光成.基于遺傳神經網絡的企業人力資源結構預測[J].統計與決策,2007,(1):144-146.

[4]湯麗芝.大學校園“短信文化”的正負效應及其對策研究[J].福建高教研究,2005,(3):49.

[5]林宇洪.南方林區林產品物流監管系統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0.

[6]周屹,孔憲軍.GSM 短信方式的自動氣象站的維護[J].林業機械與設備,2004,32(4):28-29,39.

[7]齊建東,蔣禧,趙燕東.基于無線多媒體傳感器網絡的森林病蟲害監測系統[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0,32(4):186-190.

[8]林宇洪,林玉英,胡喜生,等.后林改時期的林權WebGIS管理系統的設計[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32(7):146-150.

第9篇

關鍵詞 VOCs UV/Fenton法 凈化 羥自由基 1 前言

室內揮發性有機物(VOCs)惡化了室內空氣品質,使傳統的空氣處理方法受到了挑戰。對于復雜的VOCs成分,具有明顯針對性的敏感檢測器的研究和生產還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目前采用的高級氧化處理(例如臭氧和多種光催化氧化材料)對有害氣體具有普適性。然而利用臭氧氧化方法處理室內空氣,由于它的安全性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TiO2及表面修飾的各種光催化劑的應用規模還較小,此外與TiO2材料接觸的支撐材料還會在實施過程中出現老化等問題。

Fenton氧化法自1894年H.J.H.Fenton發明以來,在廢水處理中得到廣泛應用[1~9]。這種由H2O2和金屬鹽(Fe2+)組成的引發體系分解活化能很低,在室溫下就可引發污染物的氧化還原反應。亞離子作為催化劑,使其分解活化能較H2O2單獨分解的活化能大大降低。加入紫外線外光(UV)輻射,可顯著提高芬頓試劑的氧化效果。

硝基苯是難溶難降解的劇毒油狀物質。銷基是強鈍化基,銷基苯須在較強的條件下才發生親電取代反應,生成間位產物。本文以銷基苯廢氣作研究對象,討論了它的氧化機理、實驗方法、影響因素,并對空調通風系統中的應用提出我們的一些看

法。

2 硝基苯的氧化機理[4、5]

室溫下芬頓試劑可發生如下反應:

受到UV輻射時,下述離解過程可同時進行

其中羥自由基·OH具有極強的氧化性,作為活性中間體,反應中只能瞬間存在,它不僅能使有機污染物降解、礦化,還可使相鄰的同種或不同種分子反應過渡到新的激發態。

硝基苯廢氣降解的過程由液相開始, 溶液對硝基苯的吸收是凈化過程的重要環節。反應產物主要為二氧化碳,有機酸及NO2-等。

3 實驗方法與分析[10]

3.1 實驗方法

實驗流程如圖1。廢氣由反應器底部布氣頭進入,自下而上與Fenton溶液充分接觸、反應,UV輻照可同時進行。凈化后的氣體由頂部排出,或進行循環處理。

圖1 UV/Fenton法處理硝基苯廢氣流程簡圖

1-氣溫泵; 2-空氣過濾器;3-調節閥;4-氣體流量計;5-配氣瓶;6-緩沖瓶;

7-UV/Fenton反應器;8-采樣口;9- Fenton試劑;10-排空口;11-紫外燈;

12-循環氣泵;13-排氣口;14-循環液泵

利用氣相色譜法(電子捕獲)分析處理前后硝基苯濃度。

配制初始硝基苯廢氣濃度C0=200mg/m3,滌洗器內pH調整為4,加入Fe2+,使[Fe2+]=20 mg/L,反應器溫度15℃,循環氣泵流量Q=1L/min,反應時間為1h。

3.2 影響因素和分析

硝基苯在UV/Fenton作用下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且H2O2濃度對去除效果有明顯影響。去除效率隨H2O2濃度增大而增大,到33mg/L時,去除效果較好,而當H2O2用量再增大,效果并不隨之增高。這是因為在一定濃度范圍內,隨H2O2濃度增大,被紫外光和Fe2+所產生的·OH增多,氧化性增強,大量的·OH有助于克服苯環上-NO2的吸電子作用。但H2O2過高,所產生的·OH有助于克服苯環上的-NO2吸電子作用。但H2O2過高,所產生的·OH在沒有與有機物反應之前就相互碰撞而重新生成了H2O2[7],從而出現降解率反而下降的趨勢。

固定H2O2濃度33mg/L,其他條件不變,改變用量來測定Fe2+對去除效果的影響,發現當Fe2+為4mg/L時,硝基苯降解率最高,Fe2+濃度再增大或減小,去除率都逐漸下降。這是因為當Fe2+濃度增大時,其對H2O2分解作用逐漸加強,使H2O2分解為·OH,提高了體系的氧化能力。但當Fe2+濃度過高時,Fe2+分解H2O2的過程中會產生Fe3+,而Fe3+在pH為4時以Fe(OH)2+形式存在,對290~400nm范圍內的紫外光有較大吸收,從而降低了紫外線的強度,導致硝基苯去除率下降。

在相同實驗條件下,改變pH值,考察pH對硝基苯去除效果的影響。

實驗表明pH為4~7之間時除效果較好。這可能是因為在pH為4~7之間Fe3+以Fe(OH)2+形式存在,在紫外光照射下,Fe(OH)2+有如下反應

因此,三價鐵的羥基絡離子吸收紫外光,生成·OH和Fe2+,Fe2+反過來又可以加速H2O2的分解,使H2O2分解率增大[4]。

另外循環流量的變化,直接影響廢氣在反應器內停留時間和傳質效率,因此影響去除效果。

化學吸收過程為擴散過程和化學反應過程的結合,這就需要為傳質提供較大的液面面積和加速傳質不飽和層的更新以加大傳質驅動力,適當增加氣--液相的擾動程度,還能有效的控制反應時間,可提高去除效率,Q為1L/min時,去除率為69.15%,當Q再繼續增大,去除率反而下降。

轉貼于 4 通風空調中應用考慮的幾個問題

·OH對有害氣體無選擇的經氧化能力使UV/Fenton法在通風空調工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選用反應器時應該考慮它的壓力損失小,處理能力大,結構簡單,化學吸附效率好,并有較大的操作彈性。對難溶降解的氣膜控制過程,增加反應器內的氣相湍動液相分散發利于傳質。

通常有害氣體氧化過程有熱量放出,生成產物中H2O,由于空氣有害物質的成分相對很小,所以過程中的熱量和物量變化對室內的熱濕負荷帶來的影響不大;雖然空氣中的UV輻射會有臭氧產生,但不會構成反應的主體因素。

確定新風量時,應考慮主要污染物的最大深度、去除效率和容許標準值。系統中配以相應的控制裝置和檢測儀表,以便對瞬間形成的中間產物作必要的分析;以及設備的必要防腐措施。

5 總結

UV/Fenton法是一種氧化能力極強的高級氧化工藝,起主要氧化作用的是過氧化氫分解產生的羥自由基·OH。溶液中的H2O2濃度、Fe2+濃度、pH、反應時間都對H2O2分解產生影響。實際應用中,應控制以上因素使其在最佳反應條件下進行。

在UV照射和Fe2+催化的聯合作用下,能有效地提高低溶解性和難氧化降解的有機氣態污染物在反應器內傳質效率和氧化反應速率。反應易于控制和調節,應用性較強。反應可在很短的時間進行,最終產物是CO2和H2O。

運用該方法處理室內揮發性有機物,是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可行方法,可用于各類公用建筑和一些生產環境的室內空氣治理。

參考文獻

1 S.M.Kim and A. Vogelpoh1.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by the Photo-Fento Process 1 [J]. Chem Eng. Techno., 1998, 21 (2): 187~191

2 L.Lunar, D.Sicilia, S. Rubio, et al. Degradation of Photographic Developers by Fenton's Reagent; Condition Optimization and Kinetics for Metol Oxidation [J]. Water Res,. 2000, 34(6): 1791~1802

3 M.A. Engwall, J.J.Pignatello and D.Grasso. Degrad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the Wood Preservatives Creosote and Pentachlorophenol in Water by the Photo-Fenton Reaction [J]. Water Res, 1999, 33 (5) :1151~1158

4 J.Yoon, S.Kim,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P-chlorophenol Degradation by Photo-Fenton Oxidation [J]. Water Sci. Tech, 2000, 40 (3): 219~224.

5 Walling C et al. The Ferri Ion Catalyzed Decompositon of Hyrogen Peroxide in Perchloric Acid Solution [J]. Int. J. Chem. Kinet, 1974, 6(4): 507~516

6 Barb W.G.et al Reactions of Ferrous and Ferric Ions with Hydrogen Peroxide [J]. Trans Faraday. Soc, 1951, 47: 462~500

7 Christoph k Ssheck. Degradation of Phenol and Salicylic Acid by UV Oxidation / Hydrogen Peroxide /Oxygen [J]. Wat. Res, 1995, 29 (10): 2364.

8 郁志勇,紫外線作用下氯酚的礦化程度比較[J],環境化學,1998,(5):490~493。

第10篇

關鍵詞:電子商務;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

中圖分類號:G251.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6月24日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網絡應用的快速普及,電子商務技術在商品流通領域取得了快速發展。電子商務的應用為用戶提供了快捷、方便和低成本的購物方式,為企業提供了全新高效的產品銷售渠道,促進了社會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帶動了經濟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國民經濟的提高,我國高校圖書館的規模、建筑設施以及運作模式都有了長足的提高和改善,館藏圖書及信息資源總量得到了極大豐富,計算機網絡技術已運用到了圖書館管理的許多領域。將電子商務模式應用于圖書館的管理領域,完善和開發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使讀者更加便捷、高效地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提高圖書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趨勢。高校圖書館具有豐富的專業文獻的館藏資源,如何利用先進的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為讀者提供信息服務,是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的方向。本文旨在研究電子商務的特性,探討高校圖書館如何利用電子商務技術創新服務模式。

一、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概況

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計算機、互聯網和遠程通信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應用,出現了基于因特網的商務活動模式——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實現了整個交易過程中的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交易雙方不需要見面,而是通過網絡,通過瀏覽網上商品資源信息、雙方進行充分的溝通后,并通過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統和方便安全的資金結算系統進行交易。隨著我國互聯網應用的普及,電子商務取得了極大的發展。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截止到2011年12月,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6萬億元,同比增長33%。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預測,未來幾年我國電子商務服務產業將迎來其發展的黃金年代。互聯網已經成為用戶生活的一部分,用戶的消費習慣漸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

二、電子商務的原理和特性

(一)電子商務的基本原理。電子商務是指利用互聯網和現代通信技術進行任何形式的商務運作、管理和信息交換。企業在網絡上進行商品和服務的宣傳、展示和報價,消費者在網絡上瀏覽商家提供的產品信息進行選擇和交易,并通過網絡進行交易資金的支付和轉賬。對于數字類產品,直接通過網絡傳輸給用戶,其他有形商品則借助于物流系統送達到用戶手中。

按照參與交易的主體,電子商務可分為三種類型:1、企業間的電子商務——B2B。即企業和企業之間通過網絡技術進行商務活動和產品、服務的交易;2、企業和消費者間的電子商務——B2C。即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在網絡上進行商品和服務的交易;3、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C2C。即消費者和消費者之間通過網絡進行交易活動。

阿里巴巴網站是B2B電子商務企業的代表;京東商城、蘇寧易購主要從事B2C商務服務;淘寶、易趣則是兼具B2B與C2C模式;各商業銀行的網上銀行則從事B2B與B2C類型的服務。

(二)電子商務的特性

1、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因此其交易活動可以24小時進行,并且不受地理空間的限制,交易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一個商家可以面對全球的消費者,而一個消費者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家商家購物。

2、低成本。開展電子商務不需要建立實體門店,沒有專門的銷售人員。商品的促銷信息通過網絡24小時面向全球進行宣傳。電子商務減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從而也大大降低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成本,在加快流通速度的同時,也降低了商品的價格。

3、個性化服務。電子商務能夠高效率、低成本的進行廣告宣傳、咨詢洽談以及訂購和貿易結算,大大降低了生產企業的成本。銷售渠道不受地域限制,可面向全球互聯網用戶,同時可以及時收集用戶的信息,按照用戶的需求生產滿足用戶特色需求的產品,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三、我國高校圖書館的主要職能和服務模式

我國高校圖書館由各個大學進行投資建設,主要為本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提供教學和科研服務。其行政關系隸屬于所屬高校,并由各高校獨立進行管理。高校圖書館的館藏文獻主要有紙質圖書、期刊、研究生論文(紙質版和電子版)、電子文獻數據庫。館藏文獻的專業性較強,主要針對本校所開設的專業。現階段,我國高校圖書館的主要職能和服務模式如下:

(一)紙質文獻的流通和閱覽。高校圖書館為了給本校師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一般都建有大量的囊括多學科的紙質文獻,包括圖書和期刊,存放在固定的地點書庫中,以供讀者借閱。

(二)購買和自建電子文獻數據庫,為讀者提供電子文獻的閱覽和下載。包括cnki知識網絡服務平臺,萬方數據庫和維普數據庫等國內數據庫,以及ACM期刊數據庫、Ei Village文摘數據庫等國外數據庫。部分高校設立了自建數據庫,主要包括本校師生的論文、專利、著作等科技文獻數據庫。

(三)科技查新和參考咨詢。高校圖書館為本校師生和校外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獻檢索和情報調研等情報研究工作,對查新項目的新穎性、先進性做出明確的結論。參考咨詢是圖書館員協助讀者檢索、解答咨詢和專題文獻報道,為讀者提供事實、數據和文獻線索。參考咨詢是發揮圖書館情報職能、開發文獻資源、提高文獻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第11篇

教育是什么?什么才是教育的最根本?我們應從怎樣的角度考察教育?所有這些問題都蘊含了“原點”考察的意味。先生正是從這些基本的問題入手考察教育的。但是哲學的探討有著思想反思的特性,黑格爾在《小邏輯》第二版序言中寫道:“哲學就是發現關于‘絕對’的思想的歷史。絕對就是哲學研究的對象。”[5]先生對問題的考察又是從已有的思想或觀念開始的。他說:“我們不僅要思考教育的事實,還要思考教育的觀念事實,后者將是我們的重點,畢竟,已有的觀念事實能從不同的意義上引導我們深入到更基本上去。”[4](P7)

先生指出了我國教育觀念的以下事實:認為教育的基本特性是社會性;教育是被政治、經濟所決定的;教育是經濟的基礎,教育是生產力;教育不是別的,是文化;教育就是教育。于是關于教育原點問題的追溯就在這已有的觀念事實中展開。

“教育的基本特性是社會性”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然而“我們容易問問同類的命題,經濟的基本特性是什么?……政治的基本特性是什么?是否社會性?”[4](P7)對政治、經濟是教育的決定者,我們要問的是“經濟、政治為什么是決定者?它們是決定者,不再被別的什么決定了嗎?”[4](P8)說教育是經濟基礎是生產力,讓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事實:“教育理論依然是那么可憐,它沒有自己的語言。”“說教育是文化,畢竟是在由自己來說明自己,‘經濟說’、‘政治說’則是拿別人說明自己。”[4](P11)“說‘教育就是教育’這一帶有情感所說的話中所包含的理性的確是有價值的,它至少表明了一個重要觀點:從教育自身來闡明教育。”[4](P16)

先生的反思就是從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中展開,在澄清這些觀念本身乃至觀念背后深層的政治、文化背景后,那個本源性的問題便凸現出來,亦即教育的基本問題在于教育本身,在于教育的特殊對象——人,這就是教育的原點。

在我國教育及教育學觀念的事實中,有著無教育本身的現象,先生稱之為“教育對象性的失落”,人們一下子說教育是“上層建筑”,一下子說教育是“經濟基礎”、是“生產力”,就是沒有教育本身。恩格斯指出偉大的唯物主義者“堅持從世界本身來說明世界”[6]。先生指出近年來關于教育問題的討論正指向教育本身,也就是他所說的“回到最基本”,從教育是上層建筑到教育是經濟基礎,從教育是文化到教育就是教育,我國關于教育問題的研討正在回到教育事實本身。

其實,先生所說的從事實本身來說明事物的方法已成為西方當代現象學者研究問題的普遍原則,在現象學學者看來,“教育就是教育”并非無意義的命題,其意義在于追溯教育的本源,面對教育事實,從教育的本質(或范疇)直觀中來揭示教育問題[7](卷4,P266)。

二、哲學尋思:“學問”的過程

古希臘人認為哲學是“愛智慧”,據說,“第一個使用哲學這個詞,并稱自己是哲學家或愛智者的,是畢達哥拉斯;因為他說過,只有神是智慧的,任何人都不是。”(第歐根尼•拉爾修:《著名哲學家生平和思想》卷1第12節)在此,“愛”為追求之意,追求什么?追求真理。亞里士多德說過:我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愛智慧就是愛真理,而愛真理是開放性的追求、探求真理。在這里,智慧是蘇格拉底那種“我自知我無知”的狀態,只有這樣的“無知”才能激起對真理的渴望。因此,智慧是思,是沉思,它保持人們的驚異與深沉,對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之事也能窮究其根由。所以,智慧不同于人們一般的“知”,即使你學富五車也并不一定智慧。勿寧說,智慧的意義即在于敞開人們追求真理的勇氣與胸襟。

有人說智慧即哲學,但這里的哲學不等于哲學學說。海德格爾說:“我們長年累日地鉆研大思想家的論文,這樣的事實也根本沒有保證我們在思,甚至根本沒有保證我們已準備去學習思。這種研究哲學的活動最為頑固地給我們造成假象:我們在‘弄哲學’就是在思。”[1]弄哲學是占有與把玩哲學知識,它只是在哲學的圈子圍繞著哲學轉。‘思’是進入哲學,進行哲學思考,是創造性的發問與沉思。

張楚廷先生的教育哲學探究過程正體現了哲學的本性。他說:“學問一詞,意即知識、學識。從詞的結構看,當把學視為謂詞時,‘學問’意即學習著問。這樣,學問與‘學問’的含義就有所不同了。可是,‘學習著問’即‘學問’與學問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表明漢語中學問一詞有其科學含義,他包含有豐富而深刻的內容。……沒有‘學問’,甚至就不會真正有學問。”[2]

的確,學習著問是先生學術生涯的真實寫照。在《課程與教學哲學》前言中,先生說:“我從事教學四十年有余,而從事教學理論研究二十年不足。大體劃分一下,可以說,前一個二十年,練著,欣賞著教學;后一個二十年我琢磨著,探索者教學;近年來,則情不自禁地走到了教學哲學。”[3](前言1)情不自禁是先生治學境界的由衷表達,而學問的心態則是先生治學境界的基礎。作為學生,我留心觀察過先生的一些治學方法,記得有幾次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會,我與先生在一組,發現先生對開題報告中呈現的問題總是留心思考的,而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他便一一記下。細想起來,我這個做學生的就覺得羞愧了,因我就沒有先生那種在問題面前的專注與謙遜,更沒有將問題隨時記下以便進一步思考的習慣。

“實際上,所謂哲學意識就是問題意識。活躍的教學就應當是充滿了問題的教學,生動的教學就是問題構成的空間。”[4](P305)

從先生教學的課堂上,我們真實感受到了這種問題空間。先生的《課程與教學哲學》是在給我們第一屆博士生講授后出版的。回想起來,課堂那種問題空間尤在,在這問題氛圍的帶動下,我這位平時還算內向安靜的分子居然也不安靜了,對有些問題的討論,我們甚至爭到面紅耳赤的地步。通過問題的討論,先生給我們的則是智慧的啟迪。這讓我們回想起孔子的啟發式教學與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他們強調的是學生的問題意識狀態。先生的教學給我們的正是那些偉人們曾經留下的,它讓我們終身受益。

所有能給人智慧的教學都應是有獨特思想的教學,所有智慧的表達都應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因喜歡教而喜歡學,因喜歡學而喜歡想,因喜歡想而喜歡做。”[4](P304)先生說到做到了。正因為他的“學問”精神,正因為他在問題面前謙遜的態度,正因為他猶如蘇格拉底般“我自知我無知”的心態,正因為他如老子般“復歸于嬰兒”的率真,他才如弗洛姆所說贏得生命中“充分的誕生”,贏得學術生命中哲學這朵最絢爛的精神之花。我們驚喜地看到先生近年來的學術著作中有了哲學的積淀,從《素質:中國教育的沉思》到《課程與教學哲學》,從《高等教育哲學》到《教育哲學》,我們看到的是不倦地沉思終于印上了先生心路歷程的印記,在“學問”的過程中達到了他所言的學問境界。

三、教育公理:基點的構建

既然已經明了教育的邏輯起點在于人,那就必須對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從教育的角度加以審理。

先生是從教育所面對人的更基本的方面來說明這一問題的。不同的行業(如醫療)也面對人,但教育所面對人的更為基本的方面是人的心理。“教育也要從心理學去探視人是什么,但在教育中,它不只是處在配合的地位,它處在一個基礎的地位。即盡管許多領域的工作,只要涉及人,都需要心理學,但是教育尤其需要,尤其看重心理學。”[4](P23)

當回到事實本身,并從教育本身來說明教育時,先生回到了人的最基本的部分——人的心理。這似乎是老生常談,沒有什么新意,然而先生進一步的論證讓我們看到了古老命題常青與常新的意義。

首先,先生是從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進一步解讀中展開討論的。馬克思指出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的生命,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7](卷1,P46),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7](卷1,P58);“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7](卷1,P46)“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懂得按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人也是按美德規律來構造”[7](卷1,P47)。從方法論上,馬克思認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先生從馬克思對人的論說的方法論與其他論證中,解析出人有自反性、自增性、自語性,并以美的規律來構造自己的本性。這些思辨與論證顯然是哲學深思后的凝練,它對教育學進一步探究人的內在心理具有重大的意義。

其次,先生指出人的內在心理過程中“我我關系”的重要性與教育意義。“人類關于‘我’的研究所凝結出來的種種學說是由事實與理想共同鑄成的,它們既含有對‘我’的描述,又含有對‘我’和‘我’的關系的描述。正是哲學這種深切的寄托,幾乎使一些哲學家都情不自禁地關注教育。”[4](P31)我我關系是人們對自我內在的心理過程與人的存在方式的思索,它是馬克思“人在對象化的活動中直觀自身”中明確表達過的,先生稱之為對象自我化,同時發生的活動是自我對象化,人的成長與這種活動的自覺、自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是我們教育學的理論沒有注意到其意義。如果我們的教育深切的關注學生的成長,如果我們的教育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不同個體,如果我們的教育知曉學生是通過自我對象化的活動來修煉自身的,我們就不能恢復忽視“我我關系”。先生說:“如果說‘教師是通過自身的我我關系,以物我關系、人我關系為中介,而得以優化學生的我我關系’的目標是切實的、合適的,那么,傳統教學理論有加以改造的必要。”[3](P194)

再次,先生系統清理了傳統哲學教科書中對教育影響甚深的一系列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了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教育公理的討論。先生對“關系與人”、“存在與意識”、“規律”等作了深入的探究。在關系與人的問題上,先生指出是人創造了關系,而在傳統哲學教科書中總認為關系決定人,這種“社會關系決定論”的理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馬克思所說的如此重要的話,被那種學說和相信那種學說的教育理論工作者一起忘記了,而那種學說看起來似乎被視為更徹底的唯物主義了。”[4](P67)

關于規律,先生對傳統哲學教科書中以“自然本體論”為基礎的規律觀給予了批評,提出了“人類實踐本體論”的規律觀。他認為自然哲學并非一切,在人的意識與教育規律中,所謂規律不是“事物固有的、本質的聯系”,恩格斯說:“隨同人,我們進入歷史”[7](卷4,P274)。“教育是隨同人而來到人間的,難道人只創造教育而不創造教育的規律?教育的規律由誰創造?關于教育的規律會是天定的、固有的嗎?說人創造了教育大概不會有什么疑問吧?那么,關于教育的規律難道是人以外的什么東西創造的嗎?教育的規律也只能去認識、去發現、去駕馭,而不能去創造、去改變、去消滅嗎?我們的教育哲學竟是自然哲學的一個分支嗎?”[4](P200)

教育規律只能在教育本身之中,在教育實踐中去尋找。為此,先生提出了作為基礎的規律——教育公理。

——潛在公理:人的潛意識、潛智能的存在的依據(這是人的可發展性基礎)。

——動因公理:人的欲望是天賦的,同時又是可以開發和引導的,這是教育發生、存在和展開的條件(這是人的可發展條件)。

——反身公理:人可自我對象化,人亦可對象自我化(這是人的可發展性實現的途徑和方式,也是教育展開的途徑和方式)。

——美學公理:人在對象自我化、自我對象化中的基本尺度是美學的(這是人可發展的基本要素,這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中介公理:人生活在環境中,環境作為中介在人的發展中起不同性質的作用(教育將中介以不同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并將其作為導向與人的發展有關的方面)[4](P220-221)。

教育公理的提出是先生“尋找教育哲學基礎的一種嘗試。”他所期待的是“把教育原理的討論引到更基本的地方去,建立在更堅實的地基上去。”[4](P223)

哲學家李澤厚提出:“經驗變先驗,歷史建理性,心理成本體”[8],與先生所追求的是一致的,只是作為哲學家的李澤厚注重的是人類的文化心理結構,而先生所強調的是作為教育根本的個體心理。“歷史終結日,教育開始時。”[9]真正著眼于人性的教育即將走進我們,我們是不是有先生“教育的自我覺醒”的感悟?是不是有先生面對教育事實的勇氣?是不是有先生“回到最基本”的哲學追求?

四、教育追求:人的發展

誠如黑格爾所說“哲學是研究絕對的”,哲學的探討反映的是哲學家的形上追求。先生的教育哲學尋思也追求他的理想:人的發展。

人發展什么?“發展人的可發展性”。“教育的根本在發展人的可發展性,離開了這個根本,他就不像自己了,不是自己了”[4](P110)。人為什么可發展?先生回答了五方面的理由:其一,人有可發展的胚芽。其二,人有建立在這胚芽上的需要和欲望。其三,人有使這胚芽不斷生長的內在動力——“自反性”。其四,人有使這胚芽不斷生長的外在條件——教育。其五,人有可教育性。

先生說人的發展“更是一種權利”,這是一種對人深切關懷的論述,也是我們教育學很少提及的論述。“事情看來可以更清楚地這樣標示:人的權利社會權利要求于社會。……而我們經常所看到的,所注意的是另一條線:社會權利社會要求要求學生。其實,是學生的要求決定了社會的要求;學生的權利決定了社會的權利[4](P116)。人之所以有這種發展權的最充分的理由,并不是因為它被要求這樣做,而是它有這種發展的本原,它又與生俱來有發展的胚芽和潛質,人的發展權是天賦的權利。法律所能做到的就是保障這種天賦權利,政府所應努力去做的是為維護這種權利創造條件,改善環境[4](P117)。

對于全面發展,先生強調的是回到馬克思經典的論述,他認為馬克思所期盼的是人類社會與每一個個體“發展著走向全面”,“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人所駕馭的時候,才能不再是理想責任等等”[10]。那是我們人類的理想,到那個時候,“第一,外部世界的作用是積極的,起推動作用的;第二,這種外部的東西所發生的作用為內部,即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第三,社會生產必須充分發展起來,……第四,教育在‘使他們能夠根據社會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來充分全面發揮自己的才能中發揮作用,這種作用也不是駕馭學生而是為學生所駕馭,并在發揮中繼續發展。”[4](P121)發展著走向全面的思想更實際地反映了全面發展的真諦,全面發展作為一種理想照耀著我們發展著走向全面,發展著的人把全面發展變為有各自特點的發展的全面,每個人不同的全面,由片面表現出來的全面[4](P124)。這便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

全面發展的“全”主要不是一個量的概念,全面發展的實質是個性自由發展,這是先生關于人的發展的又一鮮明思想。他認為:全面,并非一切方面,所有的方面;全面發展,應是在一些基本方面的發展。先生引用了馬克思、恩格斯大量的論述,他總結道:“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都是落腳在人的發展上的,而人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又是落腳在個性、自由個性的自由和充分發展上的,落腳在人的解放,落腳在個性的解放上的,離開了個性發展和個性解放怎么去說全面發展?”[4](P133)

說到人的發展與人的解放,先生分析了人的發展受到束縛和壓抑的因素,“這些因素一部分來自大自然,……更大的一部分來自人自己。人通過自己的活動外化出不少的事物,這些事物反過來并不總是對人很客氣的。”[4](P125)人創造了神,卻甘愿禮拜于神的腳下;人創造了物,卻有了拜物教;人創造了科學,卻有了科學主義及其危害;人創造了社會,卻以為社會是決定一切的;人創造了教育,卻有了教育病而致的人的疾病。我們的現實中有各種“倒立的模式”[3](P342-349)。我們的責任是面對現實的勇氣,這一切都涉及到人如何把握自己,而教育最直接地擔負著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責任,這樣,教育就需明白,首先要教育自身把握好教育本身。教育不只是對人的在自然狀態基礎上的發展擔當責任,也對人在社會狀態下所受的束縛中獲得解放擔當責任,為增強人的自我解放能力擔當責任,為人從未來可能受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擔當責任[4](P127)。

先生特別關注自由與人的發展問題。他認為人本自由是人的特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生活本身僅僅成為生活的手段”,“他自己的生活對他來說是對象,僅僅由于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7](卷1,P46)人本自由是由人的活動的特性決定的。“人本自由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人本享有自由的權利,人本應有擴展自由的機會。……故而,教育是從兩方面體現人本自由的活動,是讓人既享有并擴展自由的自我活動。”[4](P226)先生筆觸中跳動的是現實的思考與理想的火花,“如果認為人本自由,教育也就應為保障人的自由而存在和發展;如果認為自由即創造,那么,我們關注創造教育的進步,應優先關注學生和教師的自由;如果認為,自由是生命的實體,那么,關愛學生,關愛生命,其基本內容即關愛自由;如果認為對自由的把握力即人的生命力,那么,旨在使生命旺盛的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增強學生對自由的把握力;如果認為自由的處境與人的處境是同一回事,那么,就可以認為一所學校的自由狀況即學校師生的處境狀況;如果認為自由無價,那么,自由教育亦無價。”[4](P228-229)

先生追求的正是人的發展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人的可發展性胚芽能茁壯成長,人的全面發展既作為理想的豐碑又作為現實的追求,人的發展與人的解放通過人類的自我覺醒而得以充分的實現,我們的教育在使人“解放成為人”的過程中彰顯出“自由的本性”。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下卷)[C].北京:生話•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1208.

[2]張楚廷.大學教學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9.

[3]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0

[6]劉徐湘.“教育就是教育”的現象學闡釋[J].中國教育學刊,2007.1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李澤厚.歷史本體論[M].北京:生話•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

[9]李澤厚.李澤厚哲學文存[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496.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甸县| 宝山区| 正阳县| 镇原县| 乌拉特中旗| 鹿邑县| 彭州市| 巴楚县| 本溪| 顺义区| 山西省| 溧水县| 江源县| 林甸县| 仙居县| 阜宁县| 双辽市| 和林格尔县| 亳州市| 泸西县| 新龙县| 潮州市| 光山县| 常宁市| 莱州市| 泰州市| 容城县| 玛沁县| 惠来县| 灌南县| 漾濞| 三亚市| 莒南县| 石家庄市| 西青区| 德昌县| 白山市| 儋州市| 景宁| 兰溪市| 永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