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8 19:26: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六步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校自1997年創辦至今,教學質量一直處于低迷狀態,每年的小學畢業水平測試,沒有哪一年獲得過縣級的表揚。骨干教師因此不斷外流,期考上優秀線的學生也不斷轉學。如此現狀迫使我校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提高“教”和“學”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試著推廣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研究擺上了我校課題組的議事日程。
二、研究的意義
去年6月,我校課題組向縣教研室申報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在農村小學推廣的行動研究》課題。這一課題對開發引導學生以學為主,在學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搜集和處理信息,形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激勵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二次整合,改革教學中的越俎代庖的現象;對探尋并構建一條適合我校課堂教學實際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和“學”的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內容與措施
1.內容
(1)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展開研究,探索其價值為我所用。
(2)對教材,即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的初步探究。
2.措施
(1)開發現有教師的潛能,發揮集體備課的效益。
(2)借助兩臺電腦的優勢,及時了解相關教改信息。
(3)不求全責備,不搞模式化,讓個性在課堂中飛揚,讓創新在課堂中彰顯。
(4)始終如一,不折不扣地進行研究。
(5)借助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研究,構建自己的教學思路。
四、方法與步驟
采用行動研究為主,輔以案例分析法、觀察法、比較法和總結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1. 準備階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
落實課題負責人;提出研究課題,論證課題的可行性;向縣教研室申報;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研究方案;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培訓。
2.實施階段(2011年7月—2012年1月)
(1)2011年7月—2011年9月:舉行開題儀式;繼續開展培訓學習,撰寫學習體會;初步明確研究方向和研究的實用意義,及時總結前期工作。
(2)2011年10月—2012年1月:繼續培訓學習,在實踐探索中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討、交流活動,展示優秀課例,撰寫論文參與評比,做好中期總結。
3.提升總結階段(2012年2月—2012年7月)
構建自己的教學思路,輔以對教材即教學內容重新整合的初步探索;繼續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討、匯報等交流活動,展示優秀課例,評比優秀論文;整理課題材料,撰寫結題報告。
五、成果與分析
我校的研究成果被縣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認定為平果縣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科研成果一等獎。今年的畢業班參加畢業測試,語文科成績全部合格,科任教師首次榮獲了平果縣鄉鎮中心校組優秀輔導三等獎。
在一年的探究過程中,我們在借鑒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吸納了國內外著名教育改革專家的教學方法,如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肖川的“有效教學策略”和杜威的“問題教學法”、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等。通過艱辛的探索,“學-導-練-結”這一教學思路終于出爐了。基于這一教學思路的每一個教學步驟都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在此,我們暫且把它妄稱為“學-導-練-結”四步目標教學法。
1.基本界定
(1)“學”。包含學生的“學”和教師的“視學”。在學生“學”前,教師要有的放矢地提出學生“學”的具體目標和教師“視學”的具體目標。這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2)“導”,即“導學”。導學一是要緊扣課題,哪怕是拓展訓練也要為課題主旨服務;二是要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定出“導”的目標。這是一堂課成功的保障。
(3)“練”。這并非只指握筆寫作業的那種單一的“練”,它還包含了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練”,“言語”和“寫”的訓練也要有各自的目標要求。
(4)“結”。最好是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小結。一堂課最少要有一“結”。我們不要小看這小結,往往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是在這不起眼的小結上。
2.操作策略
(1)操作時要遵循“兼容性”原則,要根據本班學生原有基礎知識的度和授課內容的度而定。一般采取“學練結合導學結合專項練習師生小結”這么一個流程,也就是說,“學-導-練-結”是一個整體,不要割開來運用。
(2)時間分配。以一節課計,“學”用時約10分鐘;“導”用時約15分鐘;“練”用時約12分鐘;“結”時間約為3分鐘。從時間分配上來看,40分鐘的一節課,學生支配的時間達25分鐘,占62.5%。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讓這62.5%的時間出效率。時間的分配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模式,教師應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
3.適用范圍
適用于鄉村小學3~6年級的各科教學。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和數學科的教學效果尤為顯著。
4.形成和采取的策略
我們研究的基本程序是:個人研修集體研修上研討課論證集體總結提升。
(1)團隊合作策略
好的教學思路只是個路子,即“框架”,教學內容的有效選擇即重整才是“貨”,即“教什么”的問題。只有把“貨”和“框架”高度統一起來,發揮他們相輔相成的作用,教學才是高效和完美的。而要達到這一效果,團隊的合作是最佳的策略。
在整個后期階段,課題組一共舉行了12次研討會,平均每兩周舉行一次。這12次研討會中,上研討課驗證“學-導-練-結”教學思路的有7人次,上匯報課論證的有5人次。課題組成員認為,“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不但完全可以在農村小學中推廣,而且由這一模式提煉出來的“學-導-練-結”的教學思路和對教材重整的探討必將成為指導我校今后教學工作的理論依據之一。
(2)自主開發策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個體的作用不可忽視,對教材的再開發更加需要發揮個體的自主鉆研和奉獻精神。如識字教學中,抓住漢字的構字規律,從有利于讓重點生字詞為理解課文主旨服務這一要義出發,通過追本溯源,析形索義,因義記形,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義,使學生從容掌握了字形、字義。學生記憶起來永久難忘,運用時也會得心應手。
(3)反思提升策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鬃拥倪@句名言講的雖然是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但是對“反思提升”也是有啟發作用的。
在實施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教師不斷反思課堂教學,撰寫了來自實踐中的問題與收獲。反思使教師們永不自滿,反思使教師們不斷完善自我,不斷超越自我。自我超越就是一種提升。正因為如此,實驗教師寫的課后反思《數學是講‘理’的》和《從一節沒能完成教學任務的課想到的——首次運用“學-導-練-結”的感受》等幾篇文章在《小學教學參考》舉辦的“創造杯”全國小學教育教學論文大賽中榮獲了一等獎。
“學”有目標,“導”有目標,“練”有目標,“結”有目標,給教師們提供了簡便易行的“目標教學”。這一思路也正是在這種不斷的反思中誕生的。
六、問題與思考
關鍵詞:語文教師 職業道德 專業特點 教學模式
一、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
教育不是一門普通的職業,而是一項事業。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良好品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具體到每一門課程,因為任教課程的不同,其教師的職業道德可能不一樣,那么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又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天真與激情。
社會是個大染缸,學校是寧靜的港灣,老師帶給學生的應該是一切美好的東西。語文老師應該熱愛生活,充滿渴望,甚至帶點不切實際的幻想。老師如果太現實,我們的孩子就會過早地失去天真,變得世故。
同時,語文教師得不斷尋求激情。激情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遷,地位的升降而改變。大凡成功的名師,無不懷著對語文教學的滿腔熱情。從于漪老前輩的語文教育生涯中不難看出,無論是她倡導的生命教育,還是課堂教學藝術,抑或是她研究的課題,始終離不開一個“情”字,聆聽她的報告,觀看她上公開課,研讀她的文章,都有著滿腔的激情和對語文教學的摯愛。
激情是一種強烈而激動的情感,是一種能激發人的潛能的熱情。前些日子到一所高復學校參加該校二十年校慶,見到了許多退休之后仍然活躍在教育戰線上的老先生。歲月的流逝并未在他們臉上留下太多的痕跡,他們還是如以往那般充滿激情,使年輕的我深受感動。走上講臺近十年,初為人師時的興奮早已消失,面對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復單調的教學工作,我越來越感到激情的重要。激情不是剛工作時的單純熱情,也不是聲嘶力竭的叫喊,更不是矯揉造作的表演。那么語文教師的激情是什么呢?望著眼前的老先生,我突然找到了答案。它是需要以深厚的、全面的基本功為基礎,是真實的、由衷的、發自肺腑的自然流露。一個優秀的教師的激情不是短
暫的、也不是周期性的,是一種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
二、語文學科專業特點
新課程改革改革要求語文教師構建一種新的知識結構,這種新的知識結構不再是“語文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是有更高的要求,它主要有三個層面組成:第一個層面是深厚的科學和人文知識,也就是要博覽群書;第二個層面是掌握本學科專業知識,是指對本學科了解的廣度和深度;第三個層面是教育學知識,既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這里不作展開。
同時,新課程改革更要求語文教師得有突出的教學能力。“能力是我們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①,能力總是與一定的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的。
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是說和寫的能力。語文老師有兩張臉,一張臉是普通話,另一張臉是粉筆字。現在的年輕老師,普通話是越來越好,而粉筆字卻越寫越差。這恐怕與電腦的普及,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不無關系。其實在任何時候,朗讀和書寫都應該是語文老師必備的素養。無論什么文體,語文教師讀起來,都應該是抑揚頓挫,優美動聽。同時,語文教師必須能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字要寫得端莊大方,因為教師的板書就是學生最好的字帖。
近些年,大學升格,很多師專變成了師范學院、師范大學。原來的師專生人手一塊小黑板,苦練粉筆字的場面一去不復返了。有些師范院校甚至取消了書法課。等到糊里糊涂走上講臺,才發現普通話和粉筆字這兩張臉是多么重要。所以語文老師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課堂效果最基本的可能還是從這兩項著手。老一代名師錢夢龍先生上的語文課,不談其內容、技巧,單是那行云流水般的板書、那聲情并茂的朗讀、那風趣優雅的談吐、那海闊天空般的旁征博引就足以打動每一位聽課者,使人如沐春風。
除了朗讀與書寫,語文教師還應有很強的研究和寫作能力。語文老師會寫、擅寫是分內事。不僅要寫教學論文、教育故事、教育隨筆、教育案例,積極探索教育規律,研究科學、高效、有序的教學方法,還要寫雜感、詩歌、小說等,尤其是下水作文。語文教師寫文章不是為自己添一層油彩,而是從心底深處去感應、領悟和闡釋教學生活和人生;語文教師能寫,不僅在于指導學生寫作,還可以產生“青出于藍”的桃李效應。我的初中語文老師吳老師是一位文學愛好者,經常在報刊上發表一些豆腐干似的小文章,我們同學對他都很崇拜。久而久之,這種崇拜就化成對語文的熱愛,后來自己居然也成了一名語文教師。
三、語文課的教學模式
生活方式可以改變一個人,課堂方式可以改變教學。
教學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學模式的改革。由于對教與學關系有不同理解,曾產生不同的語文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法重教,形成教師講、學生聽的“傳授――接受模式”;現在的教法重學,形成學生“自學、探究、發現”的模式。記得封疆大臣左宗棠說過這樣一句話:“擇高處立,尋平處坐,向寬處行。”這句話用到語文教學上,就是說學習的起點要高,要善于向名師學;同時要找準自己的契合點;這樣就能游刃有余地展開教學。
記得初為人師的三年,我涉獵了許多語文教育家的作品。有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錢夢龍的三主四式教學法,黎世法的六因素教學法等。這些來自于實踐,形成了理論,又被實踐檢驗了的教學方法,對于初上講臺的老師來說是最好的模仿對象。所以年輕的語文老師要善于模仿名師的上課模式,要善于“擇高處立”。
慢慢的,就發現新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多,五花八門的語文教學模式的紛紛涌現,眾說紛紜。本世紀初,新的教育思想尚未成熟,語文教學的功能目標還處在爭論之時,要確立一個為廣大師生都接受的教學模式并不現實。即便要建構一種還存在著諸多不足的教學模式,也并非輕而易舉之事。作為個體的語文教師在多次的仰望星空,“擇高處立”之后還是要“尋平處坐”,因為語文老師還是要回到大地的。
任教十年,也是不斷摸索教學模式的十年,筆者認為,在普通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應提倡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性閱讀;在小說教學中可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和合作學習的理論,遵循“設問、解讀、建構”教學模式;在文言文教學中要立足字詞句教學;在作文教學的需注重讀中學寫,由仿到創――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誠然,這樣的教學模式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我想,有模式總比沒模式強。
任何教學模式都只能作為組織和實施教學的某種依托和憑借,一個成熟了的優秀語文教師,學習他人經驗、借鑒他人模式以博采眾長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要在教學實踐的探索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和風格,力求運用模式而不為模式所累。
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教育需要不斷創新,如果語文老師一直停留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那么教師的專業成長只能是一句空話。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里一針見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專業成長之路是自我成長?!边@同樣也適合我們的語文教師。只有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廣泛地博覽雜采,深入的教學研究,持續的教學反思,才能夠不斷地通過教學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探索最佳的教學模式,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