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3 13:20: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焊接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金屬工藝學 教學方法 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指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創新能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金屬工藝學》作為技工院校機械類各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其內容極為豐富,涵蓋金屬的力學性能、金屬的晶體結構與結晶、金屬的塑性變形與再結晶、鐵碳合金、鋼的熱處理、工業用鋼、鑄鐵、非鐵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與復合材料、鑄造、鍛壓、焊接、膠接技術、金屬切削加工的基礎知識、各種表面的加工方法等內容。我從事多年該學科教學工作,由衷地感到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上述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要將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始終。
一、轉變觀念,創新方法
目前職業學校中《金屬工藝學》的教學方法大多仍沿用“滿堂灌”,主要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以課堂為中心,學生學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對教師講授的知識的“吸收―儲存―再現”的過程,了無新意,更談不上創新。面對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教師已經不能再依靠自身知識優勢維護自己的主導地位。必須更新觀念,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借助多媒體技術,努力利用計算機遠程教學網絡等先進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并且經常與各地優秀教師相互聽課,探討教學經驗、教學方法等,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增強教學效果,從而使自己成為富有創新精神的指導者和組織者。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是多方向練習、多角度思考和多層次變化。在講授鐵碳合金相圖這一部分內容時,先介紹簡化的Fe-Fe3C相圖的幾個特性點、特性線的溫度、含碳量及含義,然后圍繞GS線、ES線、PSK線這三條線逐一提出問題:第一,試問這三條線中哪一條線是溫度隨含碳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第二,這三條線是鋼在極緩慢加熱和冷卻時的臨界點,但在實際加熱和冷卻條件下,實際各臨界點與之有什么關系?第三,鋼的淬火冷卻起始溫度可根據Fe-Fe3C相圖選擇,那么應該怎樣選擇?在一個問題面前盡可能地提出多種設想、多種解答和多個答案,使認識主體的求異思維向多方向發散。我們在“工藝路線的制定”這節課中,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質疑問難,多思善想,鼓勵學生破除“常規思維”的心理障礙,標新立異,在保證加工質量、提高生產率的前提下,讓每位學生都自由發揮,各自制定一些典型零件的工藝路線,互相交流,進一步完善。
一般認為,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品質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深刻性”、“跨越性”和“預測性”等七種,求異思維具有前三種特征。因此,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還要從以上三個特征入手。思維的流暢性是對思維速度和效價的評判,它是一種極寶貴的思維品質,常常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學習效率、工作速度和活動質量。我們常用“思潮如涌”形容才思敏捷的科學家的思維風格和特色,又用“一氣呵成”描述才華橫溢的文學家的工作狀態和時效。一個“涌”字、一個“呵”字,充分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的高速度、高效價特征。思維的變通性常表現為思路靈活、聞一知十、觸類旁通、隨機應變。能巧妙合理地改弦易轍以達通,能將思路轉到別人不易想到、比較隱蔽的方面。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思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呆板,審時度勢,擺脫老框框,能“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能隨機糾正錯誤,不重蹈覆轍,則常會出現“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人意料的效果。思維獨特性的核心是新,它是衡量創造性思維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標,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對青少年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思維的測驗中,首要的評分原則就是每題的所得分數與該題答案出現的頻率成反比。回答得越獨特,做出此答案的人數越少,得分越高。可見在學生知識范圍內和智力能達到的前提下,培養學生大膽想象和“同中求異”的思維能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策略。
二、激發興趣,挖掘潛能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使人們對某事某物予以優先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職校學生一般性格活潑、好奇心強、動手能力強,這是他們的優勢。在教學中要揚長避短、因材施教,抓住學生的思想脈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參觀,利用實物、掛圖等現場教學。為加強直觀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在講述“車刀的種類和組成”時,可把教室搬到實習車間,邊展示各種車刀,邊介紹幾種常用刀具的作用和種類,并讓學生仔細觀察90°外圓車刀的切削部分由幾個部分組成,對個別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讓他們先學刃磨,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在實習車間黑板上展出掛圖,指導刃磨的技能和方法,在學生結束刃磨成就感最高的時候,總結出車刀切削部分大體由“三面、兩刃、一刀尖”組成。
《金屬工藝學》概念多且理論性較強,60學時的教學時數很難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同時,教育過程中授課形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很難得到激發。因此,教學要以直觀教學為主,雙邊活動為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借助多媒體、幻燈片等科技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觀性教學不僅能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還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不僅活躍學生思維,還能讓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如講“鐵碳合金相圖”的過程中,幻燈片不僅能演示出顯微組織,還能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實地掌握五種基本組織。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要輔助雙邊活動。在以往一言堂式教學中,學生被動聽,主體作用被忽視,則學生自然會感到《金屬工藝學》枯燥乏味,如果輔助雙邊活動教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題,則能讓學生將實際經驗融入理論中。如在講“退火與正火的區別”時,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課堂中大膽質疑并指出錯誤。學生只有在課堂上品嘗到收獲的喜悅,才會興致勃勃。
要想使全體學生學會認識、學會學習、學會操作,掌握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能力,就得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及學識水平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一是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在充分了解學生知識水平、心理特征及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做到面向全體,兼顧兩頭,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注意課堂教學定準“坡度”,增加“密度”,變換“角度”,使之具有一定的普及性、針對性,又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和特征性,使不同層次學識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各自基礎上得到發展,有潛能的學生才能顯現出來。二是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機械專業課教學中,教師得靈活施教,不單獨強調專業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按職業技術崗位的應知應會要求,設計模塊式教學體系,并強調基礎扎實寬厚,知識面廣,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針對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在生產一線進行現場技術操作的能力,使學生一畢業就能“真刀真槍”地參加生產實踐。
創新是職業教育的一個永恒主題。中職教師在《金屬工藝學》,當然也包括其他學科的一體化教學中,應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融入創新知識的教育和培養,使學生在獲得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插上創新的翅膀,使其受益終生,這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參考文獻:
[1]劉莉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金屬工藝學教學改革[A].農業教育與農村改革發展――云南省農業教育研究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