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1 10:18: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愛蓮說原文及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11-0307-02
摘 要 作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重復在漢語和英語中都存在,然而其出現頻率和表現形式存在很大差異。本文擬將英漢兩種語言中及英漢互譯時常見的重復略作歸納和比較,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一些有效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 重復;替代;省略;方法
1 引言
重復是指同一個語言成分的多次出現或相同語言成分的重現。詞語重復在漢語語篇中十分常見,是語篇銜接的一種主要手段。然而,英語語篇的銜接主要依賴代詞、助動詞或同義詞替換,一般情況下避免重復的出現。漢語喜歡重復;英語崇尚簡潔,回避重復。
2 漢英詞語重復差異對比
2.1 英語回避重復:
英語行文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即避免重復。當然,出于強調或修辭的需要除外。回避重復的主要原因是,重復會使語言的表達單調、冗余,所以在能夠明確表達意義的前提下,英語通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避免用詞的重復。
2.2 替代法: 英語中,代詞數量多,使用的頻率高,英語中避免詞語重復最常見的方法就是使用代詞。名詞性替代,即用代詞取代名詞或名詞短語,是最常見的替代法。例如:
Wrought iron is almost pure iron. It is not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school shop because of its high cost. It forges well, can easily be bent hot or cold, and can be welded.
熟鐵幾乎就是純鐵。熟鐵在校辦工廠里不太常見,因為熟鐵價格很貴。熟鐵好鍛,很容易熱彎和冷彎,還能夠焊接。
原文中只出現了一次wrought iron,其它都用it進行了代替。
其次是動詞性替代,即用替代詞取代謂語動詞或詞組。例如:
He buried her where she could see the mountains.The book of English poems lay with her and so did the flowers from the woods.(so did替代lay with her)
他將她埋葬在她能看到群山的地方,那本英文詩集和她躺臥在一起,從樹林里采來的鮮花也和她躺臥在一起。
2.3 省略法: 省略和替代一樣,也是避免重復的一種常用的手段。有時,它們的功能是一樣的,有的語言學家將省略稱為“零位替代”。英語省略的類型很多,主要分為以下兩大類:
(1)名詞性省略,通常指重復的名詞以及名詞性短語中的中心詞或修飾語的省略。例如:
They are fine actors. Smith is the finest I’ve ever seen.(the finest后省略了actor)
他們是優秀的演員,但史密斯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演員。
(2)動詞性省略,通常是指發生在動詞詞組內的動詞的省略或整個動詞詞組的省略。例如: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 riding for the head.(平行結構中省略了謂語動詞is good for)
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
2.4 變換法: 此外,英語中還常用同義詞、近義詞等方法來避免重復,也就是所謂的“變換”。變換方法的使用不但避免了單調、枯燥,而且可以增強文章的文采。例如:
The solemn but simple ceremony held in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was attended by Zhou Nan, vice foreign minister and th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and Sir Richard Evans, British ambassador to China and the head of the British team.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一個簡單而又莊重的儀式。出席儀式的有外交部副部長、中國代表團團長周南和英國駐華大使、英方代表團團長理查德·伊文思爵士。
句中的“head”替代了“chairman”,“team”替換了“delegation”。
總的說來,英語比較忌諱重復,因而常用替代、省略、變換等方法來避免重復。
2.5 漢語的重復: 相比而言,漢語則比較習慣于重復。漢語的重復與其語言文字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漢語在組詞造句別講究結構對應和平衡對稱。漢語的重復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2.5.1 同詞重復(即同一個詞或短語的多次出現)。例如:
桌子上面有一個古瓷花瓶,花瓶里面還插著鮮艷的步步高花,花瓶周圍則擺著好幾瓶好酒……(《子夜》)
An antique porcelain vase, with immortelles in it, stood on a table in the center of the room, surrounded by bottles of choice wines and spirits…
在這句話中,為了語篇的連貫,用了三個“花瓶”,但并不使人覺得累贅。譯文中為了避免重復所帶來的單調、乏味,將其合并為一,提取了出來。
2.5.2 同義重復(指的是漢語中常連續使用兩個同義或近義的部分,尤其是結構類似、含義相同的兩個四字詞組或單個的四字對偶詞組,以強調要表達的意思,提高修辭效果)。在漢英翻譯時,往往省譯同義詞。例如:
(1)感恩戴德———gratitude
(2)長吁短嘆———to sigh deeply
(3)筋疲力盡———exhaustion
(4)繁榮昌盛———prosperity
2.5.3 反義重復(同一個意思先以肯定形式出現,然后又以否定形式重復的語言現象)。這種重復,在英譯時往往只譯出肯定部分,去掉否定部分。例如:
安排財政開支要有輕重緩急,不能不分主次。
Financial expenditures should be arranged in order of priority.(而不是Financial expenditures should be arranged in order of priority, rather than be given equal status.)
2.5.4 結構重復(其表現形式是平行結構)。平行結構在漢語中被稱為駢偶,漢語中的駢偶音韻可以和諧,字數要求相等,結構可以勻稱,辭義可以對應(邵志洪2005:136)。在漢英翻譯轉換時,必須考慮漢英重復結構的差異做相應的調整。例如: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曹雪芹、高鶚:《紅樓夢》)
When false is taken for true, true becomes false;
If non-being turns into being, being becomes non-being(楊憲益、戴乃迭譯)
2.5.5 疊詞的使用。疊詞是漢語中常見的語言現象,即將兩個音、形、義完全相同的詞重疊使用,不僅可以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與形象性,而且可以起到強調的作用。例如:
(1)靜悄悄———perfectly quiet
(2)熙熙攘攘——hustle and bustle
(3)磨磨蹭蹭——tardiness
3 英漢互譯中重復現象的處理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明顯發現:漢語崇尚重復,而英語力求簡潔,一般用替代、省略和轉換等方式避免重復。因而,在漢英互譯中,應當采取一些方法來處理重復現象。
3.1 漢譯英的常見方法: 在進行漢英翻譯時,常用的方法有兩種:
(1)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來替代: 漢語中對同一個意思的表達一般多用重復,而在翻譯成英語時要盡量避免重復表達,選擇英語中的同義詞或近義詞來替代。例如: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周敦頤《愛蓮說》)
T’ao Yuanming alon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chrysanthemum. Since the opening days of the Tang Dynasty, it has been fashionable to admire the peony; but my favorite is the water-lily.
漢語原文中“愛”重復使用三次,如全部譯成“love”會很單調乏味。現將其分別譯成“devote oneself to”, “admire”和“favorite”。這樣的譯文顯得通暢、不單調,更有生氣。
(2)用代詞來避免重復: 漢語中重復的詞或結構往往可以用英語的代詞進行翻譯。例如:
一、現階段文言文教學存在問題
1. 教學目標不明確
時下,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普遍依賴于課本,教學內容泛泛,而并不具備一套具體而明確的教學目標。完全依賴于課本,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長期進行下去會迷失語文本身的特性。語文教學其實是思想與感情的熏陶。思想來源于文化,古典文集是文化的載體,它傳承中華的古老文化與思想。《出師表》中“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是一種文化。所以明確利用文言文,傳承華夏文化應該是我們的教學目標,可是在教學中,筆者發現,文言文的實際教學目標與我們所期望的有所背離。
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授課無側重點,所有教學內容以同樣的節奏平鋪直敘下來,致使課堂乏味無趣,從而間接地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摸不清學習內容的主次,無法進行有效的、循序漸進的學習。
2. 教師授課形式陳舊,對課文利用率較低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普遍由以下幾個環節循環而成。① 學生課前自行預習,具體內容為查找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學會讀音及基本意義;② 課上教師按課文內容逐句翻譯句義,講解課文大意,矯正部分難懂易錯的字形、字音、詞義;③ 課后學生自行背誦、默寫課文,教師定期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測試。
一套程序下來,學生雖然能夠學會課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詞,能夠背誦默寫課文,卻往往連文章的主旨都說不清楚,自然也就不能夠從前人的名篇當中學習到優秀的思想主張,這些好的思想,好的文化如同《馬說》中千里馬一樣,“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除此之外,初中學生普遍年紀尚小,還處于活潑好動、重興趣、輕內涵的性格階段,因此很難達到憑借自身能力對經史古籍產生熱愛之情,并自發地對學習文言文產生興趣。一旦學生這一教學主體主觀上對所學知識內容產生冷淡,甚至排斥態度,無疑為這一教學內容帶來空前的阻力。
二、教學方法的改進方向
(1)明確教學重點,課堂教學主次分明。初中學生年紀尚小,性格多以活潑為主,因而很難達到在課堂45分鐘內全部聽懂、理解教師所教內容的學習效果。因而,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該首先將教學重點、難點為學生講解清楚。
例如,教師在講解《孟子二章》時,首先應將課文涉及到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文章主旨介紹給學生。其次,對于生字、生詞這類利用各類工具書憑借學生自己能力能夠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只需做簡略點拔、糾正即可。最后,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文化精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以及“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并讓學生針對這一主題,結合現實生活,各抒己見,探討對主題的認識。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提高課堂有效時間利用率,一方面也使學生分清學習內容的主次關系,從而能夠循序漸進地真正完成語文文言文部分的學習內容。
(2)改善教學風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初中學生普遍對文言文部分學習內容持排斥態度,學習興趣冷淡,教師可以通過改變自身教學風格的措施加以改善。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各種感官,將文言文以一種藝術性的形式呈現在其面前。例如,教師可以選擇優秀名篇朗誦MP3文件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使其達到親聆先代文豪暢言博論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當代各種先進教學設備,將文言文更為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與投影儀,將課文所涉及到的相關史料、影響介紹給學生,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習熱情。
(3)拓展教學,提高課文利用率。這里所談到的拓展教學又要被分為文學性、語言學性與哲學思想性三個類別。首先,就文學性而言,教師可以利用課文原文為學生講解文章的敘事脈絡、抒情手法,以及文章當中能夠被很好地化用到現代文寫作當中的一些美詞佳句,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間接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其次,在語言學方面,教師在指導學生將課文翻譯成白話文的過程中應擴展講解一些古文當中常用的語法規則,這樣一來,學生以后即使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篇章,也能夠利用工具書自主進行準確的翻譯學習,是治標治本的語言學學習策略。最后,教師還可以借鑒課文中先賢的思想主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綜合三項拓展教學,一方面提高了課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更有利于將我們的學生培養成德智雙優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