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3 00:26: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齒輪油泵實訓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互換性;教學改革;實踐能力
培養(yǎng)高層次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目前我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模式,也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互換性原理與測量》是機械類、機電類、儀器儀表類、材料成型等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技術基礎課。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公差與配合相關基本理論、了解標準化的生產思想、掌握精度測量的基本方法;能夠看懂圖紙中技術要求并對給定的零件進行精度設計。本課程的知識與貫穿于機械產品的設計、生產、使用、維修整個生命周期,是學生學習后繼專業(yè)課程的基礎,是聯(lián)系設計類課程和工藝類課程的紐帶,更是學生畢業(yè)后從事專業(yè)技術工作的基礎。我校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這一目標對該課程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
1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互換性原理與測量作為機械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技術基礎課,該課程開設在大一下學期,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只學過《機械制圖》《機械工程材料》兩門專業(yè)課,因此學生專業(yè)知識薄弱,對機械專業(yè)術語接觸相對較少,對教材中提到的很多概念、術語似懂非懂立理解不夠深刻;另外,該課程符號多,概念多,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積極主動性及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在教學內容上,傳統(tǒng)教學重點講解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尺寸的公差、幾何公差、粗糙度、尺寸鏈等內容,對于具體零件的精度設計及檢測往往講的很少甚至不講,這將導致學生在后期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床夾具課程設計、畢業(yè)設計中零件精度設計時對互換性原理與測量知識的運用能力明顯較弱,甚至無法將所學知識進行熟練運用。本課程總學時一般為32學時,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僅有4學時,設置尺寸的測量、幾何公差及粗糙度檢測兩個實驗環(huán)節(jié),由于學時有限,學生對實驗器材的結構原理,操作方法,數據處理等都不夠熟悉,實驗課上學生就像走馬觀花,看實驗老師演示完后自己對實驗儀器、操作方法、理論與實驗的聯(lián)系仍然糊里糊涂,對實驗的內容稍作修改,讓學生自己完成都很困難。因此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夠,難以適應以后的工作需求。傳統(tǒng)的對課程的考核往往采取期末考試定成績的方式,這種方式下考試內容多重理論輕應用,學生為了取得高分通常是死記硬背,忽略了對知識的應用。且因考試設置在期末,對于試卷中反饋的問題教師往往也不能及時對學生進行輔導及糾正。可見這種考核模式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上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明顯不符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次教學改革的重點。
2教學改革的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我院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體系等多方面入手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出了一套適合我校學生的教學模式。
2.1教學內容以工作需求為導向
為適應人才培養(yǎng)目標,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充分考慮學生以后工作需要精選教學內容,將其劃分為三個模塊:模塊一: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尺寸的公差及檢測、幾何公差與檢測、表面粗糙度及其檢測。模塊二:典型零件精度設計與精度檢測,內容包括齒輪、螺紋、軸承、鍵連接等零件的精度設計方法與精度檢測方法。模塊三:機械零件測繪與精度設計綜合實訓,該環(huán)節(jié)需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機械制圖及互換性原理與測量的知識對給定零件進行測繪及精度設計。在學時分配上,模塊一:16學時,模塊二:8學時,模塊三:8學時。實驗環(huán)節(jié)不再占據理論課時,實行開發(fā)性實驗管理。通過教學內容的調整,有效改善了學生對知識理解不深刻,對知識運用能力差的問題。
2.2產品零件進課堂,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
針對上述提到的學生對教材中的概念術語似懂非懂的問題,我校在教學改革中充分利用現有教具模型、并從工廠搜集一些機械零件,包括齒輪,軸承,軸,箱體,端蓋,螺紋,減速器,齒輪油泵等,上課時將零件帶到課堂,并在講解理論過程中及時與這些實物結合進行舉例,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例如,講解“孔和軸”的概念時,先給出基本概念并作出解釋,后可以將軸承、齒輪、帶輪等模型讓學生觀察,將“孔”的概念與軸承內圈、齒輪孔、帶輪孔、鍵槽等實物結合起來,將“軸”的概念與軸承外圈、傳動軸、鍵等實物結合起來。這樣使得概念不再空洞,難以理解。學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識,又對典型的零件結構多了一份認識,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對知識理解不深刻的問題。
2.3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上只有讓學生的思想充分活躍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針對不同的教學模塊采取不同教學方法,包括啟發(fā)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小組討論方式教學。例如,講解尺寸公差的選用,幾何公差的選用,粗糙度的選用等章節(jié)時可采取小組討論式教學方式。教師先給學生介紹選用公差的基本原則,并舉例說明,之后可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分一個零件,讓同學針對具體零件進行討論,要求明確零件的結構、工作原理、材料等常識,后討論如何選用尺寸公差、幾何公差及粗糙度。并規(guī)定每一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對討論結果進行闡述。最后由老師點評、總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真正參與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運用都是一個很好的提升。
2.4建立開放式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
為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我校對公差與測量實驗室進行了充分的開發(fā)利用,并實現開放式管理,開發(fā)了十幾項開放性實驗,實驗清單中既包括孔的尺寸測量、軸的尺寸測量、各種幾何公差的測量,表面粗糙度的測量等基本的測量項目,也包括綜合性測量項目,對于給定的零件按照圖紙要求檢測其尺寸、幾何公差、粗糙度,并作出合格性判斷。實驗清單中的所有項目與理論課緊密結合,例如,理論課講完尺寸公差與檢測,學生課后可到實驗室學習該部分相關的實驗項目,在理論課講到典型零件的精度設計及精度測量時,學生課后可到實驗室學習綜合性實驗測量項目。實驗教學不僅要完成使用儀器的訓練,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學到有關量儀工作原理和讀數原理方面的知識,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要全面完成這些任務實驗應該:(1)要有真實性;(2)要有代表性;(3)要利用實驗機會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掌握儀器的工作原理和讀數原理。每一實驗操作前要求學生參考實驗指導書,自己學習相關實驗設備名稱、結構、原理、使用注意事項、實驗操作步驟、方法,進入實驗室后先對學生前期準備知識進行考核,考核通過后才能進行相應的實驗操作,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由實驗老師及時給予指導,實驗完成后,要求提交實驗報告的內容中需要有本次實驗的詳細記錄,包括實驗設備、實驗步驟、零件圖并在圖中標注所測量的尺寸公差、幾何公差、粗糙度等項目。開放性實驗室的建立,改變了以往老師演示學生觀察的實驗課模式,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5綜合實訓強化教學效果
在課程最后一個模塊設置機械零件精度設計與綜合實訓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對給定的具體零件分析其工作原理,使用要求,對零件進行測繪并對關鍵位置進行精度設計,最終以零件的三視圖并標注尺寸公差、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及熱處理方式等具體技術要求的形式提交大作業(yè),這一過程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并將機械制圖、互換性、機械工程材料的知識有效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各門課程之間不是孤立的。該環(huán)節(jié)的實施讓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進行了有效的鍛煉,在后期的課程設計及畢業(yè)設計中對本課程知識的運用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2.6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本次教改過程中,打破過去單一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實行理論與實踐雙向考核,理論考核又分為階段性考核、課堂現場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實踐考核包括開放性實驗動手能力考核,綜合實訓考核等。每次考核內容教師都要嚴格把關,對考核中發(fā)現的問題,也可以在后期的教學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及訓練。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考核下,改變了以往應試教育的弊端,讓學生更加重視實踐動手能力訓練。
3結論
互換性原理與測量作為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程,在教改中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知識,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另外在教學改革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問題,后期改革的方向如下:3.1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由于教師多年在高校承擔理論教學工作與實踐生產存在明顯脫節(jié),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發(fā)展,教師所教授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就需要教師了解生產發(fā)展前沿,在以后的教改中,應注重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利用假期讓教師多參加生產實踐。3.2教材建設問題針對教學內容的調整,傳統(tǒng)的教材不再符合教學要求,因此編寫適合我校學生使用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材迫在眉睫。
4致謝
能夠取得以上教學改革的成效,是我們機械基礎教學團隊各位老師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對在教改中付出辛苦汗水的各位同事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賈鑫.淺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J].河南農業(yè),2009,(5):41-49.
[2]林明山.基于做中學學中做的高職模具專業(yè)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模具工業(yè),2012,(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