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7 21:34: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前言:現階段,隨著我國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不斷的學習漢語想要了解中國的文化,這也成為我國社會中的一種潮流。飲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飲食是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與人們的生活質量、精神生活息息相關,飲食的文化也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最為經典的文化。而產生各國之間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中就包含了餐具的不同。因此本文針對餐具設計中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的產生進行分析,以期能夠為我國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研究做出貢獻,使跨國文化之間的交流避免因為文化差異產生誤解,也能夠有效的促進文化的交流和互補。
一、中西飲食文化的含義和特點
中西方的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此也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內涵,中國的飲食文化是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而西方文化也有著非常深遠的歷史,下面就針對中西飲食文化的內涵的特點進行研究[1]。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含義和特點
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指的就是我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飲食的生產和消費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我國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不斷積累。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年的發展歷史,飲食文化也隨著時間的發展在不斷的進步,從開始的茹毛飲血發展到用火燒食物,再到后期唐朝和宋朝的發展階段,進入到現在的比較繁榮的時期,這些都是我國飲食文化發展的成果。我國主要有菜系,分別是:魯、川、粵、閩、蘇、浙、湘、徽。這些菜系能夠體現出中華飲食文化比較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這些都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2]。
(二)西方飲食文化的含義和特點
西方飲食文化是西方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創造出的精神和物質財富,西方的意大利菜是飲食文化的鼻祖,而法國菜則是西餐的國王,美國菜是最新興起的新貴。西方飲食中,日常都是以肉為主,素食作為輔助,這也是西方飲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西方國家飲食中比較著名的就是意大利菜、法國菜、美國菜和德國菜等等。這些菜的特點都能夠良好的體現出西方國家在飲食方面比較精湛的廚藝。而西方人為了能夠保證飲食的均衡,經常生吃蔬菜,這也是保證其營養不會流失的主要手段和特點[3]。
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表現
(一)飲食觀念的不同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因此種植業也比較發達,正因為我國食物的種類相對比較多,因此烹飪的技術也多種多樣。但是在西方國家則是主要以畜牧業為主,因此其飲食也是以肉類為主,烹飪的技術相對中國也變得簡單。同時由于飲食習慣和食物的不同,其餐具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西方在用餐過程中會使用多種類的餐具,并且在進餐的時候會使用刀叉,而中國在用餐的時候餐具就比較簡單,沒有過多的分類,進餐的時候也僅僅使用筷子和勺子。這些都是中西方飲食觀念不同所產生的[4]。
(二)飲食方式的不同
西方的餐飲文化和中國的餐飲文化上有著非常多的區別,就在飲食方面來看,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就是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吃飯的過程就是團結和和諧的體現,所以中國一般都是用圓形桌子用餐,這種也是中國的共餐制。而在西方,不管是請客吃飯,還是全家團圓,都是用餐的人一人一份,自己吃自己的,這種飲食方式也被稱為分餐制。這兩種用餐制度的不同就決定了餐具使用的不同,西方國家一般情況下在用餐開始到結束,盤子和刀叉的基礎數量就是七份,而中國則是一人一份,因此在餐具的設計和使用上就能夠明顯看出西方和中國飲食文化的區別[5]。
(三)飲食內容的不同
在飲食的對象上,中西方也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一般飲食的主要內容取決于這一地區的氣候和主要產物。由于西方國家主要是海洋性氣候,因此西方人主要以肉類為食物,素菜則是輔食,西方人幾乎每天的食物都是牛肉面包和牛奶,因此飲食比較單一[6]。中國人則和西方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差異,中國一般以素食為主,肉類為輔助,主食是大米和白面。但是中國由于物產比較豐富,所以菜品樣式也非常豐富,這種差異的存在就導致中西方飲食文化出現了差別[7]。
(四)烹飪方式的不同
菜品的色香味一般都是通過烹飪的手段體現出來的,在較長的一段時間中,中國和西方的飲食呈現出不同的烹飪特點。中國人把烹飪視為一種藝術,因此烹飪的方式非常多,如:煎、炒、烹、炸、燒燉等,還需要配上各種各樣的輔料,這樣才能夠使食物受到人們的歡迎。這也是中國飲食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之處。西方對于餐飲的原料非常挑剔,但是烹飪過程就比較簡單,這就是中西方飲食文化最大的差異。
三、中西方餐具設計中的傳統飲食文化
(一)餐具的產生
餐具主要就是用在分發和取得食物的一種工具,同時也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和用具。其中詳細的可以分為:碗、盤、豆、盒等等,取得食物的可以分為:筷子、燒、匕首、刀和叉等。餐具的生產是人類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發明,盡管這種發明過程比較緩慢,但是從開始發明就意味著其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8]。最早的餐具并不是設計,僅僅是為了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這也是人類最早期的簡單的發明,同時也開啟了人類餐飲文化的大門。現階段餐具的基本功能和飲食文化相結合,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飲食文化需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餐具的發明和使用也展現出了不同的特點[9]。
(二)中國餐具的變化
餐具的發展有著非常長久的歷史,其餐具的演變也記錄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發展與變革。我國的飲食餐具不斷的發展,在原始的陶器階段,一直到瓷器是餐具的發展頂峰。同時中國人在研究美食的時候還需要與餐具相結合,這樣的搭配,才能夠使吃飯的時候方便、簡單,還能夠相互呼應。這種完美的結合使食物和器具的美都得到非常完美的展現[10]。
(三)西方餐具的變化
餐具的發展是人類進步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在野蠻向文明進步的一個象征。人類的進步有著快慢之分,這一點在西餐的餐具上也能夠看出,西方餐具的發展歷史相對比較短,因此發展也比較遲緩。隨著12世紀叉子被引入到歐洲國家,人們非常喜歡這一餐具,因此得到良好的傳承。在西餐的餐桌上,刀叉是常見的工具,主要就是用刀叉把食物分成小塊,以至于現階段的西方餐飲中還是刀叉并用。在西方餐具的發展過程中能夠看出,西方和東方之間的相似之處主要就是材料的發展情況決定了餐具的發展[11]。
(四)飲食文化和餐具之間的互動
餐具的發展是隨著飲食文化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這也是人們長期的飲食生活中最終積淀而成的,飲食文化的發展是人們對于實物的熱衷,這樣的熱衷心態也影響了最新的餐具的使用和發明。例如:咖啡的流行和風靡,致使全球都推出了具有不同種類的咖啡杯和咖啡壺。由此可見餐飲文化和餐具的設計是相互支持的,餐具的使用也能夠在餐飲文化的發展中得以繼承[12]。
四、餐具設計影響現代飲食文化
(一)進餐的習慣
1、筷子和叉子
筷子和叉子是中西方飲食之間最為明顯的差異,中國人在飲食過程中使用筷子,需要的就是一雙筷子之間的配合,這也是我國比較流程的一種說法,團結就是力量,這也是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的因素。筷子的形狀比較圓,而且并不鋒利,利用筷子使菜品入口,不會傷害人們的唇舌,這也是出于儒家思想的一種體現。而刀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和西方人的性格相似,例如:西方人習慣用刀叉把食物切開,人們也習慣對于未知的事物刨根問底。這些都是人們對于不同事物的不同追求,也導致了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飲食文化差異[13]。
2、合餐和分餐
中國的飲食,實行合餐制度,并且餐桌上雞鴨魚肉全都齊全,食物的數量多于食用的數量。而西餐則使用的是分餐的支付,這樣也能夠保證食物更加衛生,不會浪費,即便是西方人的晚餐也僅僅有六個菜,其中還包括甜品。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能夠看出不同飲食習慣中的個體概念。中國人的人格構成主要局限在一個區域之內,而西方人的人格一般地立在環境之外[14]。所以在人們和相對自己另一方談話的階段,中國人的對方,一般顯示出的是另一方和自己之間的關系,英語中的theother則完全指的是獨立的客體,這些情況都能夠看出中西方人們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二)食品的習慣
1、熟食和生食
中國人在飲食上面比較喜歡熟食,特別是喜歡剛做好的比較熱的飯菜,例如:中國人認為魚變冷了之后會變腥,年糕變冷了會變的硬,很多菜品都都是在熱的時候才能夠包成其原有的味道。但是與之相反的是西方人比較喜歡生冷的食物,或者是沒有經過加工的海鮮。西方人比較喜歡海外的探險,所以人們不在乎吃的東西,經常是生的或者是活的食物就開始食用,而且西方人也認為生吃食物能夠節省時間,因此西方人比較喜歡生食,這也就需要使用刀叉和比較大的盤子進行食物的分割,而中國人都喜歡吃烹飪好的食物,所以選擇的餐具也是筷子和碗。
2、素食和肉食
早在四千多年之前,中國就進入到了農業的社會,因此這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因素,中國人在餐桌上出現比較多的就是谷物類和蔬菜類,肉食是中國飲食中比較奢侈的食物。而西方國家由于周邊環海,面積也很小,因此蔬菜和肉類相比較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收益,因此西方國家一般以肉類和膩之品作為主食,這也是人們飲食習慣不同的主要原因[15]。
(三)烹飪的習慣
1、復雜和簡單
中餐在烹飪過程中比較精致,并且文明世界,對于火候和時間的要求都非常嚴格,所以在中國的飲食中經常出現“鹽少許”、“醋較多”的情況,同時中國人也把烹飪方式作為人們表達情感和對生活理解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也體現出了中國人的感性思維。而在西方烹飪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油和鹽加上食物放在烤箱之中,就能夠做出快餐食物,西方人認為時間比較寶貴,這也是形成西方人飲食簡單的原因。
2、意境和直白
中餐在飲食中重視的是意境的表達,基本上表現在菜名上,人們認為好聽的菜名能夠促進食欲,同時也能夠激發人們的飲食欲望,這也是中餐中非常重要的意境。而在西方的菜譜中,菜名非常簡單,消費者在名稱上就能夠辨別菜品的原料和做法,因此西方和中國的菜品在意境上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由于其菜品的名稱不同,因此選擇的餐具也不相同,這也是中國和西方飲食上的差異。
雖然目前國內的餐飲教材很多,但能恰當地融中外餐飲文化于其中的優秀教材卻嚴重匱乏。學生普遍對餐飲英語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差。筆者根據自己在餐飲英語教學一線中的實際經驗,和大家一起討論,探索在餐飲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中西餐文化的差異。
一、餐飲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文化現狀
1.中餐菜名翻譯不當,引起文化沖突
餐飲英語教材中翻譯存在問題。由于有些菜品是我國特有的,在西方飲食文化中成為空缺。涉及中譯英翻譯菜品時,如何正確地處理這些蘊涵豐富的中國文化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筆者發現有些教材機械地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譯,如:
“夫妻肺片”被譯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pieces”(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紅燒獅子頭”被譯成“braise lion’s head”(紅燒獅子的頭);
“麻婆豆腐”被譯為“pork-mark woman’s bean curd”(滿臉麻子的婆婆的豆腐)
“螞蟻上樹” 被譯為“ants climbing up the tree”(螞蟻爬上了樹)
據說海口有一家中餐餐館開業,為了宣傳中餐文化,老板把所有的餐單譯為英文,沒想到不久就收到一份投訴,為什么呢?原來菜單中有“braise lion’s head”(鐵獅子頭),外國客人中有參加動物保護組織的人看到了勃然大怒,要找老板論理,說lion(獅子)是保護動物,該店有虐待野生動物之嫌,并要游行示威。老板連忙做了一番解釋才平息這場風波,他本想推廣中國美食,結果卻惹了一身麻煩。不當的翻譯不但使游客沒有胃口而且還嚴重破壞了中國美食在他們心中的形象。
2.中餐文化滲透偏少
外國客人想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也想體驗中國的餐飲文化。中國的餐飲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伴隨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高職學校開設餐飲英語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了解中西方餐飲文化及其差異,從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筆者在從事多年的餐飲英語教學中發現,餐飲英語的教材有如下問題:大部分餐飲教材偏向介紹西餐和西餐文化,有的就是國外教材的改編,幾乎全是關于西餐的知識;有的餐飲教材中西餐內容都有,但文化介紹部分大多使用中文或知識的羅列,具有隨意性。強調“外來”忽視“自有”,學生對中國的飲食文化卻不會用英語表達。
二、餐飲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改革
1.大膽創新,改革教材
近年來,筆者走訪了東莞市幾家五星級酒店的餐飲部的經理,他們普遍認為餐飲教學過程中應增加中西餐飲文化差異的內容。筆者從東莞喜來登大酒店和東莞富盈酒店培訓教師中獲得了一些酒店對員工的內部培訓資料,了解到企業對餐飲部員工的英語能力要求比重是:餐飲英語基礎知識占80%,中西文化對照占20%。我們要從專業特色入手,根據行業的特點,大膽創新,編寫校本教材。
(1)利用多種譯法,避免文化沖突。西餐中的菜名很簡單,往往一目了然。如漢堡包、炸雞腿等幾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飪方式或者地方名來命名的。美食配美名是中國餐飲文化特色之一。中國美食不但注重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講究,有些菜名的命名往往采用各種修辭方式,或賦予美好的祝愿,注重“音、形、意”方面的意境美,耐人尋味,以激發人??的食欲。對此,我們應該用多種譯法翻譯中餐菜單。例如:在翻譯“獅子頭”的時候,英譯為:minced pork ball “lion’s head”(Shizitou)。“lion’s head”用引號表示不是真的獅子頭,這樣既能被外國客人理解和接受,又能推廣漢語和中餐文化。又如:
麻婆豆腐:bean 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hot sauce (Mapo Tofu)
螞蟻上樹:stir-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Mayishangshu)
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Fuqifeipian)
(2)加大中國飲食文化的融入。一位稱職高星級酒店的餐飲從業者或餐飲專業教師要精通客源國的飲食文化和本國的文化。目前國內餐飲教材中,中國的飲食文化的外語介紹,基本上處于空白的地帶。現在為了使教學能適應培養高層次的餐飲服務人才的要求,在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自編一些中餐行業英語會話,適當增加中餐文化的英文介紹,例如,筆者在校企合作教材中編的中餐的文化知識有:Introduction of Yuxiang;In China,many foods have symbolic meanings.等等。這些英語中餐文化知識材料得到企業和學校的好評。
(3)內容上注重中外文化對照。中餐與法國、土耳其烹飪并稱世界的三大烹飪體系,它們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厚實的技術基礎,以味為核心,是文化、科學、藝術的完美結合。西餐的“西”,是指西半球的國家,通常包括歐洲、美洲、東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西餐文化滲透著西方文化中的“衛生”“科技”“自由”“平等”“快捷”等傳統文化內涵,在西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經過現代工業文化的不斷改進而成的。
飲食觀念中西方存在差異。中餐強調飲食的感性和藝術性,從來都是把追求美味作為進食的主要目的,不太注意營養。美味的產生在于調和,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及調料的調和之味融合在一起,成品個性被埋沒,但在整體上卻熠熠生輝。中國人喜歡熱食,認為菜涼了,就失去許多鮮味。
西方人的飲食觀念是理性的、科學的飲食觀念。強調飲食的營養價值,進食如為一機械添加燃料。特別講究各種營養成分搭配是否合理,充分吸收及副作用。例如法國人喜歡冷食,蔬菜基本是生吃的,講究菜肴的原料形和色的搭配,但滋味上各種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
飲食對象中西方存在差異。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飲食習慣是植物類占主導地位,以谷物為主,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據西方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比西方多6倍,中國人食譜廣泛聞名于世。
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吃大塊肉、整塊雞等。以牛、雞、魚為主,很少吃豬肉,不吃動物的內臟。法國鵝肝這道佳肴算是例外。配菜多是蔬菜,有助于消化和增加營養。
在現代營養學的影響下,中西已趨向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種類及分量、中國人的肉類和牛奶的乳制品在比重上也在大大地增加。
餐飲禮節中西方存在差異。首先,中國人請客吃飯采取“合”和“共享”的方式,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人們互相敬酒讓菜,熱鬧非凡;在西方,請客吃飯的習慣是每人一份,而且主客雙方各自點自己的飯菜,以客人自己食用為主,主人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如果客人拒絕,也不要硬讓人家再吃。吃東西時,不能發出響聲,但客人要注意贊美主人準備的飯菜。如果與客人交談,只能跟鄰座交談,不要與距離遠的人交談。
其次,中國人請客吃飯講究排場,品種多樣,從主菜到湯,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講究;西方人宴客則以牛、羊、豬排為主食,餐后食用甜品。
再次,在餐具方面,中國人使用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西方人用刀即切即吃,喝湯用專門的湯匙。如下圖所示。
第四,座次安排方面, 在中國,宴會的席位按長者為尊、長幼有序的標準排座。許多地區有女人不上席的原則,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比較偏。這種做法體現了對女性的不尊重。在西方,西餐長桌的男主人左邊是女主賓,女主人的右手是男主賓,女士為尊,餐桌主人為女,一般男女分開坐,以便讓男士更好地為女士服務。
第五,出席時間方面,在中國的宴會中,客人更傾向于“遲到”。所以主人通常故意將時間提早,以便為客人們的“遲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時間。在西方,正式宴會要求準時到達,否則會被視為是對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和不合禮儀。
烹飪方法中西方存在差異。中國的烹飪方式多達24種,常見的有炒、炸、燜、爆、煎、燴、煮、蒸、烤、腌、凍、拔絲等。在大廚眼里,做菜和制作工藝品一樣有著高深的學問,即使是同一原料,不同的廚師用不同的方式會做出不同的口味來。
西餐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煎、燒、烤、炸、燜,烹飪過程比較規范,烹飪時間較短,火候適中,最后是調味。廚師好比化學實驗室的實驗員,烹飪的時間精確到秒,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西餐還強調原料本味和調料的獨立使用。其加工方法簡單,基本是機械地混合,所以菜肴的品種很少。
2.采用開放式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
局限于課堂的中西餐文化教學是不夠的。改革餐飲英語教學,創設情境教學,把英語課堂開進學校的模擬中西餐廳、中西餐廚房、中西菜場等場所的實地教學;利用學校開會、各種大型的活動、一切對外接待等機會和到校企合作的酒店實習,學生直接參與設計,進行實戰演練,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文化差異興趣和培養中西方文化的專業素養。此外,可以在教室、宿舍營造中西方文化氛圍。例如,學生在學校實訓室里的中餐接待室中設計了10張標語,經筆者修改后分別貼在房間的四周,當外籍客人來學校參觀時,學生設計了活動內容,其中有一小組學生演示茶藝,一組小學生負責向客人解說;在西餐接待室,學生也同樣用英文設計了有關咖啡的標語和制作咖啡的活動內容。
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中國人排座位時“尚左尊東”,以“面朝大門為尊”。若是圓桌,主客則正對大門,左右兩邊越靠近主客越尊,如果距離相同則左側尊于右側。最常見、最正規的西餐桌是長桌,以長桌排位時,一般主陪在面對門的位置,副主陪在主陪的對面,1號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號客人在主陪的左手,3號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4號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其他客人隨意安排。中西方飲酒禮儀差別也很大。中國人敬酒時通常以職位高低、賓主身份、年齡大小等為序,敬酒前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主次分明。中國人飲酒時往往會勸酒,想方設法讓別人多喝幾杯,客人往往都是礙于情面,不得不喝。西方宴會上常常也飲酒,但西方人一般不勸酒,喝不喝、喝多少通常由自己決定,飲酒時忌中國式的干杯,鬧酒在西方人看來是不文明的行為。
2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內在原因
2.1農業結構
氣候資源是自然資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為人們提供光、熱、空氣、水等能量和物質。中西方氣候資源的不同導致農業結構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季風氣候發達,四季分明,因此,種植業在農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林業和漁業的比例很小。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等,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廣泛種植水稻,因此,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和面食。這種農業結構培養了中國人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習慣。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暖濕氣流給美國23的土地帶來了豐富的降水,適合牧草生長,耕地面積小于草原面積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其畜牧業發達,畜牧業在農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歐洲西部受西風帶控制,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多陰雨天氣,熱量和光照等自然條件不太適合發展種植業,而優質牧草廣布,因此,一般以畜牧業、花卉種植業等農業類型為主。歐洲東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距離海洋較遠,水汽難以到達,農作物以耐旱的小麥為主。這樣的農業結構決定了西方人的飲食以肉食與面食為主。
2.2
的不同也是導致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一個原因。在中國,佛教和道教十分盛行,特別是佛教,信仰的人非常多。佛教初入中國時,對于佛教徒的食品沒有嚴格的規定。南朝時,梁武帝大力提倡素食,并禁止僧侶食肉,他認為食肉是殺生,至此改變了僧侶的飲食習慣。信仰之人每天都要吃齋念佛,禁止宰殺動物,因此,他們的飲食只能是素食。道教從“養生之道”的角度來看待素食,亦主張教眾食素。素食成為僧、道、儒三家共同的選擇,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它既有上的功能,亦有保健養生的作用,深受國人喜愛。歐美人一般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歷史上是個純素食的宗教,但是現在對于葷素沒有過多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沒有什么禁忌,飲食和普通人沒有很大區別,然而吃血仍然是基督教信徒的禁忌,因此,西方人通常不吃動物內臟。
2.3價值觀念
在跨文化交際中,價值觀念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中西方國家在發展中產生各自的價值觀,這些差異在飲食等諸多方面都有充分的體現。中華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諧,在人際關系上以和為貴,因此,中國是典型的家庭社會,崇尚集體主義。以合餐的方式共享食物被視為集體主義的象征,標志著友誼與親情。這種合餐式分享如原始儀式一樣能夠制造親密無間的氛圍和榮辱與共的決心。中國形成了以圓桌為基本特色的就餐方式,圓桌前按主次、尊卑圍坐在一起,表現了一種傳統的規矩和文化。西方主流的價值觀是為自我價值實現而奮斗的精神。西方人個性張揚,注重維護個體利益,強調個體權利。分餐制恰恰是在文藝復興運動后為保護個體性和公共領域而興起的。既要自由地獲得食物,又要尊重他人,人們設計出了公共餐具和相應的分餐制,這不僅僅是出于衛生學層面的考慮,更是為了推廣內蘊于其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尊重個體等現代精神。
3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中國與歐美等西方國家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漢朝的張騫出使西域以及元朝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游歷等,拉開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中國人開始接觸西方飲食。清代中后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由于的失敗,清朝政府在19世紀60年代推行,主動向西方學習,國家門戶逐步開放,促使西方飲食文化進一步傳入中國。清政府推行為,委派官員考察歐美國家,1872年清政府選派詹天佑等一批幼童留學美國,這些留洋華人把中餐介紹給世界,同時也把西餐帶到了中國。而西方人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中國開設了租界,擴大了活動范圍,租界的設立增加了中國人接觸西方飲食的機會。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殖民者從中國獲取大量廉價勞動力,勞工輸出成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很多華人被送到美國從事礦物開采與鐵路建設,并逐漸轉向其他服務行業,在這種情況下,海外中式餐飲業開始興起。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方大量的商務往來、旅游與文化交流促進了中西飲食的進一步交融,西方國家出現了大量的中餐館,華僑聚居的唐人街里林立的中國餐館是中國飲食文化海外傳播的主要平臺。在美國,中餐甚至慢慢融入進了主流餐飲。改革開放使中國人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追求新奇的東西,西餐消費群體開始出現。1987年,肯德基第1家餐廳落戶北京,隨后,麥當勞和肯德基開始在沿海開放城市大量出現。中國加入WTO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融程度更大,我國的西餐呈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包括法餐意餐等西式正餐、以漢堡和比薩為代表的西式快餐、以星巴克為代表咖啡館等。西餐發展迅速,遍及全國各地,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4結束語
[關鍵詞] 高中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高中英語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文化知識,還要引導學生理解課程文化。因此,英語教學要從實際入手,讓學生不但掌握英語知識,還要了解英文知識的文化,掌握中英文化間的異同。但是怎樣才能夠實現這些教學目的,是教師應當要探究的重要課題。在這種形勢下,探究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策略具有實用價值。
一、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人彼此交流必須具有一定交際能力,但是如果是兩種不同語言間的交流,就會存在文化背景的差異,出現跨文化交際。培養高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語言文化
高中英語教材中許多內容都是有關我國風俗、科學技術、人情世故及歷史文化的文章,高中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后能夠運用英語將其表達出來。當對外交往時,就能夠宣傳中國文化習俗,增加和外國友人之間交流的內容和話題。而且學習這些素材后,還會對漢語知識進行一個再認識,并能夠比較中外文化知識,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之精髓。
2.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
語言是文化載體,但文化能夠約束語言。因此要掌握語言,就必須重視語言自身承載的文化。要學習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與禮儀規范,開闊學生的視野,掌握跨文化知識。而且通過英語學習,學生還能夠深入體會英語表達與傳遞信息的方法,全面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3.有效利用語言知識開展交際
學習語言終極目標就是日常生活的運用與服務。中西國家的歷史文化及價值觀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英語學習必然存在理解與運用的偏差。在交際過程中,常常會因缺乏對國情背景的了解而無法理解,比如一些飲食文化的差異。這種交際應該是不成功的。因此不僅要學習英語知識,還要學習英語的文化內涵,才能夠實現跨文化溝通。
二、高中英語教學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就要依據實況,采取有效的培養策略。
1.引導學生重視中西文化差異
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中英文的文化差異,這些知識在教材中雖然有一些,但并不全面,經過教師講述后,就會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種印象,那就是中國和英語國家間有許多文化差異。例如英語教師引導高中學生回顧初次見面時,中國人常用的交流措施,中午見面時會問:吃過沒有?或“中午吃什么了?”等,初次見面時會詢問:“你貴姓?”或“最近收入怎么樣?”這些問話都是中國人見面時比較常用的語言交流習慣。但是在中國看似正常的交流習慣卻不適合在英語國家使用。在這些國家使用這些語言就會被認為不禮貌,因為英語國家認為詢問吃什么、收入情況均是個人的隱私,應該得到保護,不能夠隨便問及。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這些文化知識后,學生必定會好奇英語國家初次見面應該說什么。因此教師就可適時導入,讓學生明白外國人初次見面常用交流載體就是天氣,大多會詢問:What is the weather today?有了這個開頭,那么圍繞天氣的對話就開始了。外國人認為這種交流方式是不會涉及別人隱私,不會冒犯別人。當學生了解了各國初次見面的細微差異,教師再引導學生學習中西文化的其他各種差異。如此學生就能夠形成一種自然意識,認識到差異是存在的。在教學中要善于找到切入點,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現力和觀察力。
2.深挖教材滲透跨文化意識
教材是英語教學中的基礎,更是教學的核心材料。因此學生通過教材能夠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教師就要利用這個載體,深挖教材,探索教材中蘊含的資源,逐漸培養高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比如在英語教材中的一個單元“Healthy eating”,該章節要針對學生愛好美食的特征,激發學生在教學課堂上的交流興趣,從而實現知識遷移。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完成英語基礎知識的教學后,就要給學生講解一些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引導學生比較中西飲食文化。中國一直都是以米面等作為主食的國家,但許多英語國家的飲食快餐式。例如進入我國的麥當勞和肯德基,這些飲食方式在一些地方得到人們的喜愛。因此教師適當引導學生關注漢堡等主要食物的做法與材料,接著講述漢堡名字得出的典故,以及不同英語國家對漢堡的稱謂。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各種飲食文化與風俗習慣。
3.提高學生辨識文化差異的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需要培養學生發現跨文化差異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就要掌握教學藝術,合理導入問題,以此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好奇心。比如在教材中學習“Warming Up”環節時,已經提示出“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estivals”,英語教師依據這個環節導入問題,讓學生舉出中國的各種傳統節日,然后還要講一講自己對這些日子的理解,教師要求學生采用英語表述各種節日。從教學現狀來看,很多學生使用中式翻譯,比如有一些學生把端午節翻譯為Dragon Boat Festival;有一些學生把清明節譯成Tombsweeping Day;還有一些學生譯成Pour Bright-ness Festival。教師應該將這些翻譯提出來,讓學生思考這種翻譯是不是存在問題。在翻譯端午節時,學生是從字是把端午節翻譯成龍舟節,這種翻譯方式必定喪失端午節中所含的文化內涵。同樣翻譯清明節也是這樣,丟失了原有的文化內涵。當學生明白這個問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翻譯時處理好這種差異。學生具備這種能力,和國外人交流時就會考慮到跨文化差異,有效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4.利用網絡資料拓展學生文化視野
雖然高中英語教材包羅萬象,涉及知識比較廣泛。但是教材中的信息和知識畢竟有限,因此要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必須從課本外挖掘資源,讓學生掌握更多更全的跨文化知識。教師開始上新課前,就要給學生布置一些預習任務。例如講授“Healthy eating”前,英語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英語國家的各種飲食文化與資料,并將這些資料融入到課堂中,實現文化滲透,這樣學生才能夠掌握更多跨文化的交際知識。
參考文獻
[1]李華.高中英語教學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2).
[2]劉小芹.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功能交際英語教學法[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02).
[3]牧政洪.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中旬),2012,(10).
[關鍵詞]動能對等;英譯策略;有效交流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0)12-0049-01
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人尤金?A?奈達(Eugene Nida)提出,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本論文試圖從翻譯的功能對等理論來探討翻譯中國飲食文化英譯的有效策略。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飲食文化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風味多樣;第二,四季有別;第三,講究美感;第四,注重情趣,講究寓意;第五,食醫結合。而在西方的烹飪書中介紹的菜都是以材料和烹飪的方法來命名的,所以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要從中國的特色入手,同時考慮到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西方人在對待飲食文化上和中國人的觀念是不同的,他們考慮的是食物是否有營養,是否健康。
二、文化差異在飲食文化上的不同表現
(一)詞匯空缺
文化當中獨有的事物(物態的或精神的、具象的或抽象的)在譯語文化當中缺乏對應的詞匯來予以表達,從而造成“詞匯缺項”(lexical gap)的現象。如中國飲食文化中所獨有的“包子”“湯圓”“米線”等,在英語中就無法找到與其所指意義相同的單詞。而有些中國菜又具有特定的含義,比如“東坡肉”和“龍須面”;如果西方人不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就不會明白這兩道菜是什么意思。因為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中找不到相對等的詞來翻譯這兩道菜。所以對于西方人來說只能根據字面意思的“肉”和“面”來理解這兩道菜。
(二)文化背景上的差異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問題是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因此在習語中也有一些表達和飲食有關。“吃……飯”在英語中翻譯過來就是“making a living”,但是在中國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這個翻譯另當別論。比如“吃政治飯”對等的翻譯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 going in forpolitics”,而“吃算盤子”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doing business”(蘭保榮,1985)
三、飲食文化的英譯策略
有時候文化信息的翻譯很難傳遞到譯入語中去,其結果就是對等的標準不能完全做到了。文化差異會引起幾種不對應的情況:1語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確的實體,而譯入語文化不加以區分或恰恰相反。2.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漢語文化中根本不存在或罕見或被忽視。3.原語和譯入語中同一個指稱對象可能由字面意義不同的詞語加以指稱。例如,英語的green-eyed,翻譯成漢語是“眼紅”或者是“妒忌”而不是“眼綠”。由于在中西文化中的巨大差異,所以會造成在翻譯過程中文化信息的丟失,由此會導致原文讀者的反應與譯文讀者的反應不對等。例如,將中國名酒“杜康”翻譯成英語一般按照發音譯為“DuKang”英語國家讀者看到英語商標“DuKang”時,只會把它與酒聯系在一起,而不會想到中國歷史上的釀酒高手“杜康”,也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把“杜康”與好酒聯系起來,所以,“杜康”作為商標,文化信息沒有完全對等。
為了達到功能對等翻譯,譯者必須:1.權衡在交際中涉及地所有因素;2.顯現出各種選擇余地的描寫,尤其是在復雜的章節中;3.嘗試一些可接受和易理解地描寫(Jin,and Nida90),因此功能對等翻譯被看作是許多譯者的翻譯方法。
當意譯為了譯文優美而忽略了譯文的忠實時,功能對等翻譯能夠產生最接近原文的對等。一些譯者在意譯中,覺得有義務改正出現在譯出語境中的錯誤,還有一些譯者碰到他們不喜歡或不贊成的語句時,會毫不猶豫地刪掉。這些譯者的這種做法是修改文章,而不是翻譯。因此意譯中改正錯誤或刪掉文中的內容會導致正確的表達意思,即原文中的意思表達錯誤,由此就縮小了功能對等翻譯,功能對等翻譯目的就是產生最接近原文的對等。
意譯的翻譯者為了達到譯文的優美,便傾向于夸大翻譯或縮小翻譯。另一方面,功能對等翻譯目的是盡可能產生翻譯準確。這兩種方法雖然表達相同的意思,但是將導致兩種理解意思。在翻譯中,當處理文化內容時,過多地扭曲文化意思或過度地解釋文化特點。意譯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功能對等翻譯也就不同。
四、結束語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及其翻譯的情況,就需要進行大量的相關文化知識的培養,這非一朝一夕之功。讀者應該根據時代的進步不斷調整自己的翻譯策略,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同樣,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飲食文化被介紹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都來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0,7
[關鍵詞] 飲食文化;飲食習慣;餐桌禮儀
【中圖分類號】 T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209-2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其中孕育著博大精深、燦爛豐富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有著“烹飪王國”之稱,在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有學著說,中國飲食是一種藝術,烹飪的菜肴不僅僅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葷素科學合理搭配更加注重營養。俄羅斯也向世人展示著其獨具魅力和與眾不同的飲食文化,俄羅斯飲食雖然在食物制作上較為粗糙一些,但是講求實惠,尤其是冷菜居多。俄羅斯飲食文化經過了千年的發展后,也成為了世界美食園中的一朵奇葩。中俄兩國飲食文化各有千秋,本文將對中俄的飲食文化的異同給予簡單分析。
一、飲食習慣
隨著中俄兩國交流的不斷深入,使得中俄兩國人民在經濟和文化上對彼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文化―不僅有歷史文化、科學文化、還有飲食文化。不同的民族在飲食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取決于不同種族的思維方式、地理位置、生活習慣等。下面我們將對中俄兩國在菜肴、飲品等方面來進行對比。
對于菜肴,主要影響其味道和美觀的因素是烹調技巧。不同于中國的煎炸烹炒,俄羅斯人通常喜歡使用燉的方式來做菜。與中國的“魯、川、粵、閩、蘇、浙、湘、徽”這菜系的繁華相比較,俄羅斯的菜肴就略顯單調,但俄羅斯的飲食更注重對于食材原汁原味的保護,和營養的最大化。這也反映出俄羅斯人純真的性格,不追求復雜,簡單而風趣。
俄羅斯最出名的兩大飲品就是伏特加和格瓦斯,一個是烈酒,一個是飲料。中國享譽國內外的飲品是茶。伏特加在俄羅斯的重要地位,不僅是一種歷史的沉淀,更是其地域環境所趨,俄羅斯常年溫度偏低,伏特加這種烈性酒有助于人體血液循環,會促進產熱,又是純糧食釀造,云集多種優勢于一身,伏特加不得不成為俄羅斯人餐桌乃至街頭巷尾的最愛。格瓦斯也是俄羅斯的獨特代表,是一種由小麥等糧食發酵釀造的帶氣飲品,性質溫和,是小朋友的最愛。在中國的哈爾濱更是隨處可見這個代表著俄羅斯的飲料。中國的茶分為很多中,就其顏色看,可分為綠茶和紅茶兩種。當今,喝茶早已不再是中國人的專利,由于茶馬古道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茶已經走向了世界。俄羅斯人在吃甜點的時候特別喜歡喝加糖的紅茶。
中俄在飲食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彼此融合更是兩國搭建和諧橋梁的美好見證。
二、民族傳統
地域性差異劃分了不同的民族,代代相傳更衍生了各自的傳統。地理面積橫跨亞歐兩個大陸的俄羅斯,多半屬溫帶與寒溫帶氣候。而中國地處熱帶,亞熱帶,溫帶。相比之下,我國的氣溫就不像俄羅斯一樣的寒風凜冽。這種天然的生活環境也造就了中俄飲食文化的差異。天寒地凍要求俄羅斯人要攝入更多的熱量,以維持身體所需。所以,在俄羅斯,你更容易見到的都是高熱量的食品。在俄羅斯有世界著名的黑巧克力;還有日不離手的加糖咖啡;餐桌中更有不可或缺的第三道菜:甜點(冰淇淋、巧克力、奶茶蛋糕等)。這種對糖類的依賴不只是他們的喜好,更是一種生活習慣。
(一)日常飲食傳統。在中國,因為地域不同,飲食傾向也有著差異,民間有著這樣一句婦孺皆知的頗具代表性的俗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主食的選擇中,南方人更多的吃米飯,北方人更多的喜歡吃面食。
飲食方式上,中俄兩國都是一日三餐,但是對于每次用餐的講究則大不相同。中國人對于食譜沒有明確的要求或規矩。俄羅斯人在飲食中,卻是十分講究上菜的先后順序的,這個順序是一種民族傳統,不能顛倒。他們通常一餐要分為三道菜。第一道菜:湯。在喝湯之前他們還會先上些冷盤(通常為沙拉)。湯的種類有很多,通常都是以蔬菜為主料的湯居多。其中,最著名的湯當屬紅菜湯又被稱作羅宋湯,可以堪稱為俄羅斯美食中的一大標志。其整體呈現桔紅色粘稠狀或湯狀,所用材料以牛肉塊、胡蘿卜塊、洋蔥、紅菜為主。第二道菜:肉類,通常以肉類、魚類為主。其中制作方式主要是熏制、腌制。第三道菜:甜品。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菜肴中,會經常有奶酪、黃油的作陪。對于乳制品的偏愛也是一種生活習慣。
中國人喜歡先吃了主食,快要吃飽的時候來點湯。這是傳統的飲食習慣,但從營養均衡、膳食保健的角度講,飯前喝湯具有潤腸的作用,而且俄羅斯的三道菜就豐富了食材的多樣性,這樣營養的攝取就更全面。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你所見到的俄羅斯人都是身強體壯,男人剽悍魁梧,女人豐滿肉感了。
(二)待客飲食傳統。禮尚往來,宴請賓朋一直都是生活社交中的一部分。在宴請的方式上,中俄略有不同。中國人有“上車餃子,下車面”的習俗,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所以中國人在接待客人是除了滿桌子的各路美食以外,通常都有餃子作陪。“餃子”這一中國原創的美食現如今已經流傳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其味美、方便也被廣泛接受。在爺爺奶奶那輩人眼中,餃子就是最好的接待客人的食品。再俄羅斯,有這樣一句諺語:“Без соли хлеб не еда.” 沒有鹽的面包不算食物。“Без хлеба не обедают.”食不可無面包。可見,俄羅斯人在款待貴賓的時候都不能落下了面包這一主食,俄語寫法“хлеб”,在中國,有著名的俄羅斯“大列巴”,特別是在黑龍江省會堪稱“哈爾濱一絕”,“大列巴”這個稱呼就是從俄語音譯來的,體型巨大,從大列巴在中國的影響力就可以看出這種以面粉和麥粉為主要原料的主食也成為了俄羅斯飲食文化的一個優秀代表。
三、餐桌禮儀的異同:
中國乃禮儀之邦,在人與人的交際中到處都充滿著禮儀。有談話禮儀,行為禮儀,還有餐桌禮儀。縱觀歷史,中俄兩國在餐桌上的禮儀有這樣幾個方面值得探討:
(一)餐具使用的禮儀。中式餐具和俄式餐具有著明顯的差異。眾所周知,中國人發明的筷子聞名于世,它不僅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也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魅力,專家稱,筷子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記憶力,經常使用可以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癥。中國人在喝湯的時候用勺子,在吃米飯的時候用碗盛。在喝飲品的時候用杯子,其中,玻璃杯子是用來喝酒的,陶瓷杯子是用來喝水的。筷子用完后要放在筷托上,并且筷子要放在右手邊,杯子都要放在左手邊。在餐具的使用方面有以下注意事項,在使用筷子時,要兩支筷子同時使用,不能單一使用。也不能用舌頭去舔筷子。在用餐時切忌揮舞筷子,不能用筷子指向別人,不能用筷子插取食物或將筷子插在飯菜中。不能用筷子敲打其他餐具,也不能把筷子放在杯子里。在使用湯匙時,不能用湯匙取菜,不能將湯匙全部含入口中吸吮;不能將湯匙中剩余湯汁再放回湯碗中,當湯較熱時,不能用湯匙攪拌。在使用食盤時,里面盛放的菜數不宜過多,品種以一種為宜。在使用飯碗時,除食用主食外,切忌端起飯碗,飯碗內只可盛放少量菜,不能盛放湯或其他食品殘渣。在使用牙簽時,只宜使用一次;不能用牙簽扎取食物;不宜將牙簽叨在口中。
俄式餐具種類較中式餐具簡單些,俄羅斯人最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在用餐時正確的拜訪位置是,叉子放在盤碟的左邊,刀和湯匙放在右邊,酒杯要放在盤碟的前面,在進餐過程中要左手拿著叉子,右手拿著刀,并且要輕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左手用叉子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將食物切成小塊,然后用叉子將食物送入口中。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只切一塊,不要一下子全部切完,切食物的時候每塊大小應掌握在一口量為佳。只有在不用刀切割食物時,即刀叉不同時使用時,才可以改用右手拿叉子。刀除了用于切割食物,還可用來把米飯等食物撥到叉子上,但切忌用刀將食物送進口中。在正式的宴會上,每吃一道菜都要換一副刀叉,擺在面前的多副刀叉,應由最外面的那副依次向內取用。每道菜吃完后,應將刀叉平行擺放在盤內,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侍者就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撤盤。如果沒有吃完而需要放下刀叉時,一定要把刀叉呈八字擺放在餐盤兩邊,這表示用餐尚未結束。
(二)主客位置及食物位置的禮儀。在中國的飯桌上很重視主人、客人座位的位置,食物或茶壺的擺放也頗有講究。中國人講究“尚左尊東”,對著門的是最尊貴的位置。因此在會客或者宴請時,對著門做的一定是東家。客人當中距離主人位置越近的就越尊貴,左手邊的比右手邊的地位更高。中國民間有個迷信的說法:茶壺嘴對著人,可能將人的魂魄吸走。所以要注意茶壺嘴的擺放位置。
在俄羅斯,餐桌的位置禮儀同中國正好相反。他們是以右為尊,左為次。男士跟女士要交叉著就座,通常男士會為女士推開椅子,請其入座。
(三)食物的剩余量所蘊含的禮儀。到好友家里做客,主人忙碌半天準備了豐盛的大餐。去別人家做客,除了記得帶禮物,還有一個很細微卻不得不注意的禮儀。
作為客人,對于食物的使用量也要掌握個度。在中國,主人請客,害怕食物不夠而賓朋沒有吃飽,所以準備的食材都是能有剩余的,餐畢,要多少有些剩飯殘羹在,主人才會覺得有面子,心里才會舒服,覺得自己這次宴請準備的還不錯。而在俄羅斯人家中,他們以主人的身份邀請你做客,同樣會熱情款待,只是文化差異,他們的禮儀是必須將自己餐盤里的食物全部消滅掉,這樣會讓主人認為自己做的菜很受歡迎,客人在自己家就餐很愉快。
現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國之間的國際化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也不少傳入了
俄羅斯。俄羅斯的飲食文化也逐漸影響著中國,全世界飲食文化將繼續共同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薇.中俄飲食文化差異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11).
[2]褚敏.俄羅斯的飲茶文化[J].俄羅斯文藝,2001,(01).
[3]王洪玲.中俄飲食文化差異探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01).
摘要: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式菜肴更是世界三大流派之一。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開始關注中國,與此同時,色香味俱全的中式菜肴開始倍受青睞。一份清晰明了而又不失韻味的英譯菜譜不僅可以起到信息傳遞作用,同時亦可弘揚中國文化。本文將從功能對等理論出發,分析中餐菜名英譯存在的問題并總結幾種常用翻譯方法。
關鍵詞:中餐菜譜 功能對等論 翻譯方法
1 引言
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政治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開始關注并了解中國。沉醉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及古老文化的同時,他們也被素有“世界烹飪王國”之稱的中式菜肴深深吸引。
因此,中餐菜譜名的英譯工作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一項龐大而艱巨的任務。然而,由于中西方飲食文化和烹調方法的不同,各自承載著豐富的民俗風情且譯者翻譯不當等原因,目前中餐菜名的英譯仍存在諸多問題。一些原本令人垂涎的美妙菜名,經英譯之后,不僅完全喪失了原有風格,甚至讓外國友人大為震恐,例如:“螞蟻上樹”被簡單地譯為 “ant up tree”;“宮爆雞丁”被荒唐地譯成“government abuse chicken”等等,外國友人見到這些菜名無不望而生畏,誠惶誠恐,食欲瞬時煙消云散。
為了更好的避免菜譜英譯過程中此類令人啼笑皆非錯誤的發生,本文在分析中餐菜名特點及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找出目前中餐菜名英譯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總結出了中餐菜名英譯的幾種常用翻譯方法。
2 中餐菜名英譯的常見問題及功能對等論下的翻譯策略
2.1 常見問題:盡管近幾年已有不少學者涉足中餐菜譜名翻譯的研究,但這一領域畢竟還處于初級階段,使中餐菜單的英譯還不盡規范。以下將從兩個方面總結中餐菜譜名英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1.1 牽強附會地逐字翻譯,或單純以拼音代替:許多餐館為了圖省事,竟采取對菜名逐字逐句的翻譯方式,其結果的荒唐和莫名奇可想而知,例如:有餐館將“宮爆雞丁”逐字地譯為“government abuse chicken”,讓就餐的外國客人大跌眼鏡,甚至連不少中國顧客也覺得不可思議;另外也有餐館對一些比較難譯的菜名直接以漢語拼音來代替翻譯,而外國人很難從漢語拼音的拼音字母中領會一道菜所真正蘊含的意義,如:不少飯店將“叫花雞”直截譯為“jiao hua chicken”,這種譯法讓多數外國客人不知所云,更不用說把中華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傳遞給外國客人了。
2.1.2 僅以詞面意義為主,未能傳遞菜譜信息:中國的菜名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都講求風雅,追求吉兆,就像上述提到的一樣,以這個標準來命名的菜譜名,一般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調方法,如全家福這道菜,不少餐館就把之翻譯為“Happy family”,然而這樣的翻譯雖然傳遞了中華飲食的傳統文化,卻未能傳遞該道菜的完整信息,使不少外國客人產生了困惑。
2.1.3 忽略了文化因素:眾所周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少在中國象征吉祥的用詞在西方卻是一種用詞忌諱,這一點同樣適用于菜譜名的翻譯,例如:“龍鳳配”這道名菜有些中餐館直譯成“Dragon and Phoenix”,這顯然是犯了忌諱,因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含有邪惡之意,而Phoenix是只有在中國神話中才出現的飛禽,西方人對它卻沒有感性的認識。
由此可見,菜譜的英譯工作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工作, 不僅要考慮到文化差異、宗教差異、道德觀念及忌諱等諸多問題,還要盡力弘揚中華名族悠久的飲食文化。
2.2 功能對等論下的翻譯策略:
2.2.1 直譯:奈達在論證如何實現功能對等時指出“若直譯能實現在指稱意義及聯想意義上的功能對等,就無需在形式上作出任何調整”。這種方法可以運用于上述中餐菜名特點部分提到的以原料,加工形狀或烹飪手段而命名的菜肴,因為中英文中關于描寫原料、刀工和烹飪手段的詞基本存在對等語,所以可采用直譯方法,使譯文達到充分傳遞信息的功能。例如:“百合蒸南瓜”可以被直接譯為“steamed pumpkin with lily”;“清蒸桂魚”可直譯為“steamed mandarin fish”;“蝦仁豆腐”可直譯為“shrimps with bean curd”等等。直譯菜名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且譯文也較容易被讀者接受,可以達到功能和形式基本雙重對等的效果。
2.2.2 意譯:奈達在功能對等論中同時指出“若切近的、形式對應的翻譯可能會引起讀者對指稱意義的誤解時,就必須對譯文作出改動”。在菜譜英譯中,菜名如上述關于中餐菜名的特點部分提到的若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或歷史典故,直譯就會引起讀者對菜名指稱意義的誤解。此時就必須采取意譯法。例如:“螞蟻上樹”這道菜若直譯為“ant up tree”,容易讓外國客人產生誤解,達不到傳遞菜譜信息的效果,此時,就需要采取意譯的方式,將其譯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更為妥當;“芙蓉雞片”若照字面譯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seremban”,會讓外國客人覺得莫名其妙,而其實這里“芙蓉”指的就是雞蛋白,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將其意譯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white”,這樣就避免了誤解。在使用意譯法翻譯菜名時,我們舍棄了原文的形式,保留其意義,已取得功能對等的效果。
3 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與探討我們可以總結:現階段我國菜譜翻譯工作仍處于探索階段,問題頗多;然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強化、經濟實力的加強、政治地位的提高,中餐菜譜名的翻譯工作任重而道遠,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已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 E J Bill, 1969
【關鍵詞】民俗;文化;比較分析;異同
民俗文化帶有濃郁的特色,也就是說不同的民俗文化之間都有著不同的特點,探究中法民俗文化之間的異同,在文化的層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本文研究中法民俗,對于中法民俗進行比較分析,首先對于民俗文化的內涵與特點進行分析,經過研究分析,筆者認為民俗文化主要有以下四個層面的特點[1],即文化的差異性,地域的差異性,豐富性以及長期的演化性。基于上述民俗文化的特點,進而開展中法民俗文化之間的比較分析。
1民俗文化的特點
1.1文化差異性探究
民俗文化的特點,筆者認為民俗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民俗文化所有的文化差異性,所謂文化差異性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均具有鮮明的特色,可見文化決定了民俗的發展,在廣義的層面上來說,民俗也是一種文化,總之由于文化的不同,就直接地反映出了民俗的差異。文化的差異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于自然以及其他事物的認識是不同的,正是由于這種不同的存在,加之長期的生活中流傳,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2]。民俗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簡單意義上而言,就是指各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習慣,流行與禁忌等,民俗主要與生活有關,即廣義層面一切生活中的行為均可以稱作民俗。民俗具有文化差異性的同時,也體現了文化對于其影響,可見探究不同的民俗文化,首要的出發點就是探究不同的文化背景。
1.2地域差異性
民俗文化還有一種重要的特點,即民俗文化具有地域差異性的特點,所謂地域差異性的特點主要有著以下層面體現。其一,不同地域條件下的民俗文化有著一定的不同[3]。其二,地域條件較為相似環境下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相同點,同樣地域環境差別較大其所對應的民俗文化的差別也是較大的。地域差異性在一定程度豐富民俗文化的內涵,使其更具有內涵與魅力。地域差異對于民俗文化的影響機理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各地的民俗均有生活有著巨大的聯系,毫不夸張的說,生活幾乎體現了所有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同樣也深受人們生活的影響,而地域環境對于我們的生活的模式有著直接的影響,即地域環境影響我們的生活模式,進而對于民俗文化的形成,發展以及傳播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可見民俗文化具有地域差異性特點的同時,地域差異同樣影響著民俗文化的發展。
1.3豐富性
民俗文化除了具有文化差異性以及地域差異性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豐富性的特點,豐富性的特點主要是基于民俗文化自身的情況進行分析所得出的結論,豐富對于民俗文化的發展以及民俗文化傳承以及演變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民俗文化具有文化的差異性,當前世界存在著眾多的文明與文化種類,自然而然就存在著眾多的民俗文化,可見民俗文化在文化的層面具有豐富性的特點。其次,民俗文化具有地域差異性的特點,在整個人類存在的范圍中,地域的豐富性自然不言而喻,那么在地域層面民俗文化具有著豐富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民俗文化在時間的層面有著不斷發展的特點,即民俗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人們生活模式的改變以及環境的變化也在不斷地發展,可見民俗文化時間的層面上同樣具有豐富性的特點。綜上可見民俗文化在文化、空間、時間的層面均具有較大的豐富性,并且在文化、空間、時間、的層面進行著不斷地拓展,更進一步地反映了民俗文化的豐富性的特點。
1.4長期的演化性
民俗文化還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長期的演化性,所謂長期的演化性,就是指民俗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不斷地變化,在以時間為脈絡發展的軸上不斷地演變。長期的演化性在民俗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有著以下方面的體現。其一,同一文化背景之下的民俗文化經過長時間的不斷發展,同一民俗文化會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最終形成有所差別的民俗文化。其二,同一地域背景之下的民俗文化,經過時間的發展,最終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特色。總的來說,民俗文化隨著時間的發展,主要的機理就是不同的生活模式的差異以及地域層面或者文化層面微小的區別,經過時間的發展,不斷地積累放大,最終使得民俗文化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進而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的特色體現。長期的演化性使得民俗文化發展的歷程始終緊跟著時代的變化與進步,不斷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模式,對于豐富人類社會的文化以及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
2中法民俗文化的比較分析
上文中對于民俗文化的特點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在分析了民俗文化特點的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了地域、文化、時間、對于民俗文化有著較大層面的影響,因此探究中法民俗文化內容,并對于其主要的民俗文化做以分析,上述的三個方面為主要的出發點。中國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4],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對于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法國作為西方文化的代表,同樣作為世界的主流文化,與中國的文化差異較大。中國與法國之間的地域環境差距程度自然不言而喻,并且兩國之間都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即兩國的民俗文化都經歷較大層面的發展。總的來說,就是中法之間的民俗文化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筆者將對于中法民俗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展開分析,如前文所述,民俗文化具有較大的豐富,全面的進行中法民俗文化層面的比較是不現實的,因此選舉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體現進行層面進行分析是合理的,且具有代表性[5]。
2.1飲食文化層面的差異
飲食文化是民俗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真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能夠直接的反映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以及民俗特色。中國作為幅員遼闊以及歷史悠久的國家,飲食文化深深根植于主流文化中,中國人對于美食的追求具有較高的熱情,這也是中國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國的主流層面就有菜系,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風俗習慣下的飲食文化,還有眾多的小的菜系,以及豐富的小吃。其次,中國的飲食文化中,食材的來源是十分豐富的,大量的動植物都可以成為美味的食材[6]。再者,中國人對于食物的利用率較高,食材通常會得到高效率的應用。以上便體現了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法國的飲食文化在歐洲可以說最為燦爛和豐富,法國人對于美食的追求同樣具有較高的熱情。首先法國的菜系較為單一,其所食用的食材較為單一。其次,法國對于食材看重食材的質量,對于烹飪方法的追求較低。再者,法國人對于酒十分熱衷,尤其對于紅酒有著近乎瘋狂的追求。還有一個層面就是法國人的宴會的菜品的種類繁多,甚至可以達到兩百多道菜。對比中法兩國之間的飲食文化,主要有著以下層面的差別,首先中國的菜系比法國的豐富,食材種類同樣豐富。其次,法國飲食中更加看重食材的質量,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則更加看重烹飪方法。再者,中國的酒文化與法國的酒文化一樣濃郁,但是中國人喜歡白酒,法國人更喜歡紅酒。
2.2社會禮儀層面的差異
社會禮儀是民俗文化重要的體現層面,因此探究中法社會禮儀文化之間的差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合理性、法國作為一個文化較為濃郁的國家,對于社會禮儀有著很大的程度重視,主要有以下的體現層面。其一,法國人注重日常禮儀,見面有接吻禮以及吻手禮等[7],但是有著嚴格的適用環境。其二,法國的社會環境中對于女士特別尊重,比如握手時,要等到女士伸手才可以和女士握手,打招呼以及告別時要先和女士打招呼和告別。其三,法國整個社會層面對于社會禮儀尤為看重,禮儀對于整個法國社會有著較大的約束性。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里來的中國文化中都十分重視禮儀,中國的社會環境中,對于來往以及相互的交流都是比較重視的。總的來說,中法之間在社會利益方面有著以下層面的不同,其一,法國對于女士的地位尤為看重,尊重女性。中國古代社會中,女性的地位是相對較低的,當然在新時期自然是男女平等,但是能反映出中法之間的社會禮儀層面的差別。其二,法國社會禮儀對于社會行為的約束性較強,中國社會禮儀對于社會行為的約束性相對較弱[8]。
2.3層面的差異
是民俗文化一個重要的體現層面,探究層面的差異對于探究中法之間的民俗文化有著一定的促進意義。中國的宗教發展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中國的宗教文化也是十分豐富的,中國的本土宗教代表性的就是道教,道教對于中國古代的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外來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三種宗教在中國都有著數量巨大的教徒,但是總體而言大量的中國人是沒有的。法國主要的就是天主教以及幾度新教,上述二者均屬于基督教。總體層面而言,法國幾乎是全面信教,即所有的人都有著。對比中法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法國人信仰的宗教較為單一,而在中國,不同宗教都有著一定的信仰人群。其二,中國人的具有的比例遠遠地域法國人的比例。其三,宗教對于法國人生活模式的影響程度遠遠大于中國人。層面具有著較大的差別,同樣也體現出了中法之間民俗文化之間巨大的差異性,宗教的差別主要的受到相應的歷史原因的影響,值得重視的是宗教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宗教對于一個國家的穩定以及對于一個地區的穩定都是有著直接的關系[9],可見重視宗教發展,研究宗教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與必要性。
2.4生活禁忌層面的差異
生活禁忌反映了人們豐富的生活,對于民俗文化的體現也是具有較大的價值。中國自身的民俗文化有著眾多的分類,每一種民俗文化都有著一定的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均有著一定的禁忌,即人們忌諱的東西。中國人的忌諱相對較多,比如中國人在數字中,喜歡6、8這樣的數字或者組合,不喜歡4的數字以及組合。中國傳統文化里對于紅色以及黃色有著特殊的喜愛,認為其代表著富貴,對于黑色以及白色較為忌諱。中國在傳統節日中還有較多的忌諱以及習俗,在此不再贅述。比較于法國人,法國人忌諱13,忌諱星期五,認為將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還有一個方面,法國人不太喜歡打聽別人的隱私,也不喜歡自己的私生活被人詢問,在個人的層面,有著較多的個性的層面體現。生活中的禁忌能夠從很大的層面上反引出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的特色,可見體驗到一個地區人們的生活,生活中禁忌同樣反映了人們對于美好事物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于不好的事情的厭惡,是一種對于生活在情感方面的表達[10]。
3結語
本文探究中法民俗文化的內容,進行相應的比較分析,首先分析了民俗文化的四個層面的特點,對于影響民俗文化發展的影響因素也做了分析。基于上述基礎,分析了中法民俗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同樣從四個方面入手,對于中法民俗文化的內容與特點進行了比對。總的來說,中法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地域環境,民俗文化層面有著較大的不同,因此探究兩國之間民俗文化的內容,并且進行對比,對于了解中法之間的民俗文化,促進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文婷,賈秀英.對比分析中法文化價值取向[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12):129-130.
[2]李玲.中法文化交流評析[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6.
[3]趙小芹.從中法節日文化比較淺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建設[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3,(12):14-15.
[4]李琳.漢法互譯“本土化”對中法文化交流的影響[J].青春歲月,2015(2):29-32.
[5]裴雨林.法國青年價值觀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4,(6):49-51.
[6]王金英.中法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0,(16):146-147.
[7]宗雪萍,鄧琳.中西法律文化差異對法律翻譯的影響[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4):101-103.
[8]科村.沿著中法文化交流的長河[J].走向世界,2005,(11):58-59.
[9]王麗.中法文化差異在兩種語言互譯中的影響[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4):94-97.
關鍵詞:民族特色小吃;新疆;小吃翻譯;深度翻譯
1. 前言
隨著新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前來旅游觀光,大都懷著飽覽大漠雪山美景之余,再品嘗新疆民族特色小吃的愿望。確實如此,新疆的特色小吃,品種繁多,獨具風味,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然而,蘊含其中的民族飲食文化卻難以得到很好的對外傳播。菜名(包括小吃)的翻譯精髓在于傳達出其中的飲食文化。民族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民族特色小吃的翻譯中介紹民族飲食文化具有深刻意義。
“馕”、“拿仁”等是新疆少數民族的特色小吃,承載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因此,深度理解民族特色小吃的飲食文化,開展對其的英譯研究,對保護民俗文化和促進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均具深遠意義。
2. 民族特色小吃翻譯現狀及評介
為了解目前我國民族特色小吃名稱的英譯現狀,筆者對我國一些餐館菜單以及小吃攤上的菜名的英譯進行了調查總結,發現以下常見問題:(1)小吃英譯研究對象主要是地方小吃,民族特色小吃的翻譯研究非常少見。僅有的民族特色小吃的英譯也較少體現其特有的民族屬性。如“大盤雞”(Big Dish Chicken)新疆的特色美食,采用逐字直譯,不僅不能將其原料和烹飪方法體現出來,而且其民族屬性也消失殆盡;(2)忽略中西飲食文化差異,難以折射我國民族獨特的飲食文化心理。如“臭鱖魚” (Stinking Mandarin Fish),“Stinking”一詞沒有考慮外國友人的接受能力,未嗅其味已知其臭,未品其肴已知其惡,令人聞而生畏,令人大倒胃口;(3)簡單的音譯,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缺失。如 “古突”(GuTu)是一種面粥。藏族臘月二十九吃古突以示除舊迎新,是藏族的風俗之一。突巴團里分別包有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幣,代表“心腸硬”、“刀子嘴”、“心腸軟”、“黑心腸”、“發大財”。然而,簡單的音譯使其特有的民俗文化不見蹤影,未能達到民族特色飲食文化對外傳播的效果。
綜上所述,我國對具體的民族或族群特色小吃的翻譯研究較為薄弱,而且存在一定的問題。翻譯有民族特色的東西,應關注民族文化的內涵,要盡量防止民族文化的“缺失”(金惠康,2009:326)。故而一般的小吃名稱翻譯方法似乎難以很好地傳達民族特色小吃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探索體現民族特色的小吃翻譯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3. 民族特色小吃的深度翻譯策略
美國文化人類學者格爾茨借用了“深度描寫”這一概念并將其運用于文化人類學研究,指對文化現象或符號意義進行層層深入描繪的方法(Geertz,1973:14)。阿皮亞類比格爾茨的“深度描寫”提出了“深度翻譯”,即通過添加注釋來表現源語中豐厚的文化語境的翻譯策略(Appiah,2000:427)。“深度翻譯”正是“深度描寫”在翻譯中的直接運用(王岫廬,2013:10),給翻譯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視角。
筆者基于深度描寫法和深度翻譯,結合資料收集和調查,對新疆民族特色小吃“馕”、“拿仁”進行試譯,以探討民族特色小吃的翻譯策略。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干旱少雨,溫差大,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13個民族的聚居區,形成了一種以牛、羊肉為主的農牧區飲食文化。
“馕”是新疆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小吃。維吾爾族食用馕的歷史很悠久,維吾爾族原先把馕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后,才改叫“馕”。曾有人將其譯成nang/nan,但未能有效傳達出“馕”的特色。“深度描寫”強調對地方性知識的深度闡釋,從而得到對他族文化的全面理解。因此,民族特色小吃的英譯需要體現這一異質文化的民族歸宿性,即翻譯民族。故“馕”可以翻譯為“Uyghur nang”。“馕”是烤制食物,其做法是:先將面團和好,然后搟制成中間薄、一圈厚的餅狀,再在餅中間拓上花紋,撒上芝麻、洋蔥末等,最后放入馕坑中烤制而成。因此可以用加注的方法體現其制作方法。同時,維吾爾人還把烤馕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可以注釋其傳統的民俗文化,故可將“馕”譯為:
Uyghur Nang
Nang is a kind of crusty pancake consisting of such ingredients as sesame,chopped green onion,edible oil, milk and so forth, baked in a wool-and-clay-made pit, Uyghur style. It is both staple food of the Uyghur nationality and a symbol of happiness and auspiciousness,which would be served in wedding celebration and the alike situations.
“拿仁”是哈薩克族的一種牧區佳肴,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特色。“拿仁”一般選用馬肉、或羊肉為材料,煮熟后放在大鐵盤里。肉湯里煮熟皮帶面后,連湯帶面澆在熏馬肉上,上面再撒一些洋蔥,連肉帶湯、帶面、帶洋蔥攪拌在一起,具有明顯的牧區特色。此外,新疆傳承著“手抓著吃”的飲食方法,如“手抓飯”、“手抓肉”等。“拿仁”也叫手抓馬肉面,是哈薩克族招待客人的傳統飲食之一。因而,“拿仁”可譯為:
Naren,Kazak Style
Naren is made of noodles stirred with cooked horse meat or mutton in gravy usually seasoned by onion. Naren, together with Pilaf is a delicious and nutritious traditional cuisine free from mutton odor of Kazak nationality to treat guests, which is customarily eaten with hands in accordance with Xiangjiang tradition.
4. 結語
民族特色小吃,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反映特定民族的飲食心理和飲食文化,因此譯民族特色小吃就要采取深描法進行深度理解,采用譯民族及加注的深度翻譯策略,譯出“特色”:展現民族歸屬性,傳播民俗文化,交流民族飲食文化。(作者單位: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
參考文獻:
[1]Appiah,Kwane Anthony. Thick Translation[A]. In Venuti, Lawrence(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2]Geertz,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關鍵詞:文化 不可譯性 補償策略
Abstract: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nsformatio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result in the untranslatability i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of untransla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discusses several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culture untranslatability compensation strategy
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交際過程。一般的語言交際活動的媒介是同一語言文化,而翻譯還涉及譯者,其媒介是不同的語言文化,當信息源與信息的最終接收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語言與文化鴻溝時,譯者無論采取何種手段都無法做到譯文和原文盡善盡美的對應。(廖七一,2002:235-236)從而出現了可譯性的限度或不可譯性問題。本文在卡特福特對于不可譯性分類的基礎上,論述了英漢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可譯現象,并分析了應對這種不可譯現象的補償策略。
1 文化的不可譯性
翻譯是兩個語言符號系統之間的轉換,它是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另一種語言形式里的內容重新表現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奈達提出“翻譯是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再現原語的信息”的概念,然而在翻譯的實踐過程中,由于源語和譯入語本身語言特征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而無法做到完全對等,因此產生了不同語言系統中的不可譯問題。英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J. C. 卡特福特根據不可譯產生的原因把它分為語言上的不可譯和文化上的不可譯。“語言不可譯(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是指譯語沒有與原語文本對應的語言形式特征。”“文化不可譯(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產生的原因是與原語文本功能相關的預警特征在譯語文化中不存在。”(廖七一,2002:108-109)
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包括服飾、飲食、生產、教育、法律、政治、風俗習慣、歷史典故以及氣質情感、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宗教心態等諸多因素。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焦點,如果兩種語言的文化焦點相去甚遠,翻譯中就會出現兩種語言詞匯間語義的沖突甚至是詞匯空缺的現象。
2 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可譯現象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民族語言都負載著該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語言與文化,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不同民族,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社會習俗乃至生活習慣不同,必然體現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個性,并突顯在人類的語言表達方式上。因而,兩種文化的差異構成了翻譯的障礙,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不可譯現象。
2.1 英漢習語差異
習語是文化的產物,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非常深刻,因而體現出的由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不可譯現象。
2.1.1 成語
成語與其民族的歷史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詞匯雖然簡練,但其含義深刻,因而有時從字面上看,難以領會其意義。
如下兩例:
A smart mouse has more than one hole.
As timid as a hare
在漢有語中,“鼠”在十二生肖中是體積最小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以“鼠”比喻“小”或“少”。漢語中有“鼠目寸光”“膽小如鼠”等成語。而英語文化中的mouse則有狡猾之意,因而在上例的兩個習語中,兩種語言中的動物意向需要相互替換才能在譯文中呈現確切的表達,應該翻譯為“狡兔三窟”和“膽小如鼠”,而非“狡鼠三窟”和“膽小如兔”。
又如班門弄斧的英譯為: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 . 對于不清楚魯班這個人物故事的英文讀者就會摸不著頭腦。
2.1.2 歇后語
歇后語是漢民族獨有的,它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很可能在英文中形成空白,難以形神兼備。
例如:狗攆鴨子――呱呱叫,在這個歇后語中,“呱呱”指鴨子的叫聲,而“呱呱叫”又是“好極了”的意思,所以如果把此話譯為“Chased by a dog, the ducks quack――crack”, 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必定不知所言何物了。這是因為在英語中找不到類似的表達方式,類似這種歇后語造成了不可譯現象。
如:扯胡子過河――牽須過渡(謙虛過度)
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2.2 英漢歷史典故差異
語言中的典故往往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淵源,為民族文化所獨有,因而造成了歷史典故的文化不可譯現象。盡管采取了意譯法進行翻譯,也會因在譯語中找不到對應詞或相應的事物而丟失原文的寓意形象。
如: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后臺封上戲箱,要等年初一開戲。譯文: On the twenty-third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the Kitchen God went up to heaven, and the theatre shut down until New Year’s Day. “灶王爺”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管廚房的一個神,西方國家既沒有中國式的“灶頭”,更沒有“灶王爺”之說了。英文讀者對于中國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的話,就無法理解這類表達了。
同樣,漢語里的“事后諸葛亮”也只能意譯為“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如此一來,讀者雖能理解其含義,卻感受不到與此相關的形象與樂趣。
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要在另一種文化中找到對等的事物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引起了翻譯中的文化不可譯性。
2.3 英漢飲食文化差異
一個民族的飲食傳統反映著其歷史與文化,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特征都可以在飲食文化中找到“影子”。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講究頗多。中華菜式多種多樣,追求色、香、味、形、意俱全。光是表示做菜方式的動詞就有“煎”、“炒”、“炸”、“爆”、“熘”、“”、“燉”等, 由于中西方烹飪方式的差異,在英文當中除了 “fry,stew, bake”之外,很難找到與此對等的貼切的動詞。此外,中華飲食中,有些食材如雞血鴨血,狗肉貓肉等,如果翻譯出來的話,必會令西方人覺得不可思議。由此以來,東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傳統差異,往往造成了菜肴和烹飪方式的不可譯性。
2.4 對等詞缺失
以一種語言為參照,其他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場中都可能有“詞匯空缺”,由此形成了不可譯現象。英語中的cousin一詞,詞典中有八種稱呼,包括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如果用cousin來翻譯這八個稱呼當然都不盡能表達親屬的確切關系。相類似的還有aunt, uncle, father-in-law, mother-in-law, sister-in-law 和brother-in-law。此類詞匯看似簡單,但若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也是不能確切理解和翻譯的。
3 應對文化不可譯性的補償策略
“翻譯是一種文化中一套特定符號與另一種文化中一套特定符號之間的意義轉移,必然涉及到文化建的相互沖突和交融,其復雜性往往取決于文化差異的程度。”。(廖七一,2002:22)在漫長的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英漢語言積淀了豐富的文化,而東西方國家的民族文化焦點各異,形成了文化的不可譯性,翻譯的難度因而增大。然而,文化差異引起的不可譯性,亦非絕對的不可譯。針對文化的不可譯因素可以通過補償手段進行處理。這要求譯者要找到合理而有智慧的方法,盡量減少翻譯中文化信息的流失,盡可能的傳遞源語的文化信息。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廣大譯者針對文化不可譯性,總結了直譯加注、意譯法、替換法、音譯法等補償策略。
3.1 直譯加注
對于一些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成語和典故,可以才用直譯加注解的方法。這種方法盡可能地保留了源語詞匯的民族文化特色,使得讀者易于理解,既有利于文化交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譯語的語言表現力。以《紅樓夢》第三十四回選文為例:
“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郵箱顰兒來葬花不成?”因而笑道:“若其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是更是可厭。”
譯文: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to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 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一般的英美讀者都不大可能了解譯文中出現的“Tung Shih” 和“His Shih”, 更不用說“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的典故了。因此才用直譯加注的方法,加注如下:“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韋忠生,胡奇勇,2004)
因而直譯加注的補償策略,既能表達原文的實際內涵,又提供了背景知識,使讀者一目了然。
3.2 意譯法
所謂意譯就是至保持原文內容而不保持原文風格與形式的翻譯方法。亦即在譯語中找不到對等語,直譯優惠增加讀者的困難或使譯文的信息傳達收到影響,這時就才用意譯,用規范的譯語把原文信息表達出來。
如:外甥打燈籠――照舅(照舊)這一歇后語,可意譯為“act according to the old ways”, 如果勉強直譯成”the nephew carry a lantern―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這必定讓英美讀者困惑不解。
又如:
“現在合同已簽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只好如此了。”
意譯為:
“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是漢語俗語,比喻事情已經發生,已經無法改變,如用直譯法,譯文顯得冗長,英美讀者也未必能理解,意譯則能清楚的把原文信息表達出來。
3.3 替換法
“有一類特殊的漢語文化負載詞往往需要通過‘文化替換’(cultural substitute)的方法才能已成英語。”(廖七一,2000:246)如果在譯語中找不到對等語時,用譯語中已有的概念或表達法取而代之。對于典故、成語的翻譯常常采用這種方法,即用譯語中意義相近的典故或成語等直接替換原語的典故或成語。如:
“這實在是叫做‘天有不測風云’。她的男人是堅實人,誰知道年紀輕輕,就會斷送在傷寒上?”(魯迅《祝福》)
“It was really a bolt from the blue. Her husband was so strong; nobody could have guessed that a young fellow like that would die of typhoid fever.”(楊憲益 戴乃迭 譯)
其中“a bolt from the blue”藍天中的閃電,即是“突如其來,始料不及”之意,與中文的“天有不測風云”恰恰是匹配的。
3.4 音譯法
當一種語言中存在著的詞匯或文化概念在另一種語言中無對應成分時,就會出現語義空白或文化真空。在這種情況下,原文語言與譯文語言的差異最大,當意譯或音意結合的辦法無法解決時,只能采取音譯法。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很多音譯詞匯已經為譯入語國家普遍使用。
如進入中文的詞有“coffee”(咖啡);“logic”(邏輯);“sofa”(沙發);“Brandy”(白蘭地);“chocolate”(巧克力);“Coca-Cola”(可口可樂);“radar”(雷達);“humor”(幽默)等。
而已進入英文使用的詞有“功夫”(Kungfu);“臺風”(typhoon);“點心”(Dim Sum);“餛飩”(Won Ton); “豆腐”(Toufu) ; “餃子”(Jiaozi); “麻將”(Mahjong);等等。
4 結語
翻譯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導入,因而翻譯活動實質是一種文化信息互動的復雜的思維轉換活動,這種思維的復雜性關鍵在于兩種文化通過語言轉換的方式實現有效對接。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引起了一定程度上文化的不可譯性,并且導致文化信息在翻譯過程中的流失現象。然而,從發展的觀點來看,文化的不可譯是相對的,并非絕對的不可譯,隨著國際間交流的增加,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不斷接觸、碰撞和滲透,人們對文化差異越來越寬容。加上翻譯理論和翻譯手段的不斷發展,原來被認為是“不可譯的東西”,現在已經變成“可譯”了。廣大譯者的責任是不斷提高自己對兩種語言的駕馭能力,應用各種補償手段,盡可能地縮短兩種不同文化的距離,讓譯文成為傳播文化的媒介。
參考文獻:
[1] 陳偉蓮. 試論可譯性與不可譯性的對立統一[J],《南華大學學報》, 2005(2)
[2] 陳永國. 翻譯的不確定性問題[J], 《中國翻譯》,2003(4)
[3] 姜治文,龔琳. 英漢對比研究與翻譯[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4] 劉宓慶. 文化翻譯論綱[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 廖七一.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6] 王才英. 試論中國菜名的相對不可譯及對策[J],《長沙大學學報》,2009(4);
[7] 韋忠生,胡奇勇. 不可譯現象和翻譯補償手段的應用[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4(1);
一、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變現
(一)中餐體現和諧的飲食觀念
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蘭州牛肉拉面是蘭州的著名風味小吃,有著悠久的歷史的蘭州牛肉拉面就好像綿延萬里的古絲綢之路一樣。始于清朝嘉慶年間(1799年)的蘭州牛肉拉面,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陳維精處學成的系東鄉族馬七六帶入蘭州的,后經后人陳和聲、馬寶仔等人以“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面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面的標準。在其后兩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以面質精細、肉爛湯鮮的一碗面享譽天下,蜚聲中外,讓全國各地的人民了解了蘭州牛肉拉面,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食客的好評和榮譽,被譽為“中華第一面”,成為餐飲業的一束奇葩。中國哲學作為東方哲學的代表,最主要的體現是宏觀、直觀、模糊以及不可捉摸,而前面講的這種飲食觀與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是不謀而合的。調和是中國菜肴的主要制作方法,而調和出一種美味使人們在用餐時所向往的,這種調和所講究的就是適度、分寸,就是菜肴中所有的物料以及配料的配合,這也就是說明了中國哲學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
(二)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
不管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西方人講究的是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等等其他的營養品,最重要的是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西方哲學的特點是形而上學,而西方的這一哲學體系同他們的飲食觀念是相適應,食物之理味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食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他們之間相互連貫,便結成形而上學哲學。肯德基炸雞,全世界的肯德基炸雞幾乎都是一個味,包括他們的產品包裝、用餐環境的裝修以及服務員的穿衣幾乎都是一樣的。肯德基炸雞油的溫度、時間以及每次放置幾塊,這些都是機器設置好以及嚴格要求的,我們只需要嚴格遵守以規范行事,這是為什么全世界的肯德基都是一個味道的原因。另外,配料的預備、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這些都是規范化的烹調的基本要求。
二、中西飲食差異的原因
中國人一向以“和”與“合”為最美妙的境界。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的體現就是和諧,同樣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也滲透著和諧。在烹飪中“,和合”的思想體現為“五味調和”,就是說,烹制食物時,“五味調和”的基礎是保留原味的自然之味,而指導這一調和就要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共享”的方式是中國人請客吃飯所采取的,大家喜歡圍聚一席,共享良辰美景,共品桌上佳肴,這種集體主義思想大概源于“飲食所以合歡也”,強調一個“合”字。強調個人主義為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個人價值觀,個人價值觀與尊嚴對西方國家的人來說尤為重要,個體的特征與差異極其注重,這種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取向也必然體現在西方飲食上。西餐中除少數湯菜,如肯德基里面的蔬菜鮮蔬芙蓉湯,是一碗里面是多種素菜原料集中在一起熬制而成之外,正餐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及時有搭配也是在盤中進行。例如,肯德基里面的“黃金咖喱豬扒飯”,就是一個盒子里面下面放一勺米飯,米飯上面的一邊是豬扒,而另一邊則是煮青豆,加兩片番茄即可。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味道上各種原料互不調和,涇渭分明。“西方重分別”的社會文化都在以上體現出來。另外,西方人請客吃飯一分餐制奉行。首先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想吃什么就點什么,各點各的菜,按照自己的用餐習慣隨意添加調料,彼此互不影響,連極小的孩子都有專門的高凳子,自己的一份菜,一套餐具,這也表現了西方對個性得尊重。
三、結束語
西餐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的方向發展,中餐也開始注重事物的科學性、營養性。即追求美味又重視健康的新飲食觀最終會深入人心,中西飲食文化也會在新的發展中融會貫通。
作者:周梅 單位:蘭州工業學院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中醫藥膳文化; 對外傳播; 策略;
一、引言
中醫藥膳指基于傳統中醫藥學理論,在“藥食同源”思想的指導下,利用中華民族中醫傳統中“亦藥亦食”的天然藥物與不同食物組合配伍,利用食品烹飪技術或其他食品加工技術,進行加工制作,成為色、香、味、形、效俱佳的美味佳肴,使膳食品具有食、養、醫兼具的飲食養生保健效果[1](1)。中醫藥膳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是中國傳統中醫藥寶庫中的一塊瑰麗的寶石,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枝獨秀。作為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膳融合了中醫藥學、營養學、烹飪學、民俗學等多門學科的理論知識,特色鮮明,獨樹一幟,是中醫藥文化及中國飲食文化的完美結合,可謂中醫藥文化的獨特代表,是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一個蹊徑。
二、中醫藥膳文化的特點
中醫藥膳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出現于秦漢時期,成熟于唐宋時期。《后漢書·列女傳》即有“藥膳”一說。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有藥膳組方方法的詳細論述,為中醫藥膳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神農本草經》《備急千金要方》《食療本草》《太平圣惠方》《本草綱目》等中醫典籍都對中醫藥膳不吝筆墨,歸整各類“亦藥亦食”的中藥,記載多種藥膳方劑,為中醫藥膳學的發展與完善做出巨大貢獻。中醫藥膳既是中藥又是食品,可謂藥食兼具,寓醫于食,具有鮮明的特色。
(一)藥食同源。
《黃帝內經·太素》有云:“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中國傳統中醫自古便有“藥食同源”的思想理念。“藥食同源”認為,許多食物不僅是美食,而且可作為藥用;許多天然藥物同時可以作為食品食用。因此,中藥和食物的界限并非楚河漢界,而是同一來源,如山楂消食健胃,生姜疏解外邪,人參補養氣血等。中醫藥膳基于這一思想,將天然藥物與食物同置,通過烹飪或其他食品加工方法,加工成色、香、味、形、效俱全的膳食,滿足日常飲食需求的同時,亦可實現食養或食療的功效,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一舉多得。
(二)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為中醫理論。中醫認為,不同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性及味道。“四性”又稱之為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杏林自古便有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于食物的傳統。根據這一理論,果蔬肉類等食物亦有四性五味。如豬肝、紅棗等為溫性食物,具有補氣祛寒之功效;冬瓜、西瓜屬寒性食物,具有清熱降燥之功效;蔥、桃屬辛味食物,可活血行氣、發散風寒;山楂、芝麻屬酸味食物,可生津開胃、幫助消化。亦藥亦食的食物,根據其四性五味進行組方配伍,成為滿足不同體質或需求的人們品嘗美食、強身健體、養生美容、防病治病的膳食。
(三)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指治療疾病時應根據季節、地理環境及人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三因制宜既是中醫學的治病原則,又是中醫藥膳選藥擇食的原則。中醫藥膳中的因人制宜指根據人的性別、年齡、體質等選擇藥膳。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九種類型[2](73-75)。依據中醫三因制宜原則,需根據個人體質辯證施膳。如氣虛質宜食用性平偏溫、健脾益氣的藥膳,如山藥、大棗、蓮子等組合搭配的膳食。同理,因地、因時制宜是指施膳還需考慮地理地域、氣候水土、生活習慣、時令氣節等差異。如北方地勢較高且空氣干燥,宜食用溫熱性補陽藥膳,如含當歸、生姜等羹湯類;夏季氣候炎熱,陽氣生發,宜食用綠豆、赤豆、烏梅等健脾開胃、清熱化濕的藥膳。
(四)呈現多樣。
中醫藥膳有別于普通膳食。中醫藥膳在烹飪或其他方式的食品加工過程中,需兼顧“藥”與“食”兩大方面,不僅要注重中藥的組方配伍,遵循辨證論治、三因制宜的中醫診治原則,對藥物、食物進行合理性效組合,關注中藥及食物的四性五味,還要講究藥膳作為膳食應具備的特點,注重藥膳的色、香、味、形,真正將藥隱于食,保證食用者感覺是在“用膳”而不是在“用藥”。為真正實現“隱藥于食”,中醫藥膳從古至今發展出多樣化的呈現形式。根據性狀可分為菜肴、糕點、面點、粥品、湯羹、飲品、糖果、蜜餞、罐頭等。如當歸雞、十全大補湯、酸棗仁粥、茯苓夾餅等。根據制作方法可分為燉、燜、煨、蒸、燴、氽、煮、熬、鹵、熘、炒、燒、炸等。根據功效可分為養生保健、美容美發、祛邪治病、疾病康復類。根據滋補方式又可分為平補、清補、溫補、峻補等。
三、中醫藥膳文化對外傳播的有利因素
中醫藥膳歷史源遠流長,是炎黃子孫幾千年智慧及經驗的結晶,是中醫藥文化重要的且頗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是中醫藥文化與飲食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通過中醫藥膳的推廣與發展,促進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在現今社會可謂獨具優勢且正當時。
(一)中醫藥膳恰好滿足現代人飲食養生的強烈需求。
中醫藥膳既是中藥又是美食。中醫藥膳是中藥與食物、調料等組合配伍,通過烹飪等食品加工手段制成的膳食。具有美食的基本特征,色香味形俱全,美味誘人。同時,又具有強身健體、美容養生、防病治病的功效。在養生保健需求日漸強烈的現代社會,人們尤其關注飲食健康。中醫藥膳可謂飲食養生文化中的一枝獨秀。
(二)中醫藥膳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歷史悠久。
中醫藥膳在公元五世紀便經由《黃帝內經》《備急千金要方》《神農黃帝食禁》《黃帝雜飲食忌》等中醫典籍傳入日本,并獲得了廣泛的傳播與發展[3](1357-1358)。至今仍流行于歐美的不少保健食品據考證是意大利馬可·波羅于七百多年前從中國傳播出去的[4](60-62)。中醫藥膳也隨著下南洋的華僑、華裔而在東南亞廣為流傳,使藥膳養生成為當地民眾的風俗習慣。
(三)中醫藥膳是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大捷徑。
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困難頗多,包括中醫藥的國際標準化問題、文化認同問題、語言轉換障礙等。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最容易獲得文化認同并廣受歡迎的,自然是中國美食。中餐已然成為辨識度最高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中醫藥膳隱藥于食,取“亦藥亦食”的天然藥物與食品搭配,制成各種樣式的美食。基于“藥食同源”思想的中醫藥膳可謂是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大捷徑。
四、中醫藥膳文化對外傳播的困境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及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中獨具特色的診斷及治療疾病的方法。中醫藥膳同樣講究辨證論治,三因制宜,有針對性地進行選食配膳。中醫藥膳作為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傳播方面面臨著與中醫藥對外傳播相似的困境。
(一)中西方養生文化差異大。
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在養生方面也有明顯體現。中國五千年文化崇尚修身養性,講求自身的修行,可謂內修養生;西方文化注重“外練”,更傾向于通過信仰尋求內心的良善與寧靜。中國文化推崇整體觀。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相互依存制衡,形成密不可分的整體。養生亦應遵循整體觀進行整體調養以恢復陰陽平衡。西方文化更傾向于局部觀,強調有針對性地局部調整與鍛煉。中國文化喜靜。養生文化倡導養氣,即以氣養生。西方文化則好動,強調運動的強身健體作用[5](180)。中西方文化尤其是養生文化方面的差異,使中醫藥膳在海外的推廣與發展面臨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困境。
(二)對中醫及中藥認可度不高。
中醫與西醫分屬兩個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強調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偏重于經驗,屬傳統醫學,西醫的特點是靶向定位及切割化驗,偏重于實驗,屬現代醫學。在西醫主導的現代醫學大環境下,中醫在西方世界的認可度不高。相應的,中藥的作用及療效因缺乏現代醫學認可的標準化、規范化,導致西方對其心存疑慮甚至排斥,質疑其科學性。中醫藥標準化的推進可增強中醫話語權,促進中醫走向世界。雖然我國中醫藥領域現已認識到標準化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進中醫藥標準化事業,但由于中醫藥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再加上中醫藥具有鮮明的經驗性、地域性特點,以及科研人才、科研經費缺乏等諸多因素,導致中醫藥標準化工作舉步維艱、進展緩慢。
(三)中醫藥膳推廣力度不大。
在大健康產業方興未艾的今日,人們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講究飲食健康,強調飲食養生。可謂中醫藥膳再度興起的一大契機。國內各地政府或企業也在嘗試通過將中醫藥膳學與旅游產業、文化產業、飲食產業相結合的方式擴寬中醫藥膳市場,活躍地方經濟,傳播中醫藥文化。但中醫藥膳的海外市場依然有待開發。如今的中醫藥膳對外傳播與推廣的主要力量是當地華僑華裔。中醫藥膳國際貿易及服務依然存在形式單一、人才缺乏、品牌力量薄弱等問題,發展困難重重。語言轉換障礙也是中醫藥膳在海外推廣的一大困局。此外,中醫藥膳對外傳播體系急需系統化、信息化,跟上時展的步伐。
五、中醫藥膳文化對外傳播的策略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與飲食需求隨之提高,對養生保健的追求日漸強烈。中醫藥膳的對外傳播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在科技迅猛發展,互聯網不斷創新的今天,中醫藥膳對外傳播應采取多渠道、多元化、信息化的策略推進。
(一)以“中醫藥膳+”形式,拓寬渠道加快文化認同。
中西方文化差異明顯。若想提高中醫藥膳在西方的接受度,實現中醫藥膳的廣泛傳播,可以通過“中醫藥膳+”的形式,與多產業相結合,擴大知名度,打開市場,融入當地飲食文化,為當地民眾健康事業做貢獻。如“中醫藥膳+養生旅游”的形式,通過跨國養生游,向國外游客介紹中醫藥膳,將“藥食同源”“隱藥于食”“辨證論治”“三因制宜”等傳統中醫的經典原則、理論、思想傳播出去。也可以采用“中醫藥膳+文化活動”的形式,通過采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文化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宣傳等活動,以官方或民間組織的形式,多方合力,豐富中醫藥膳的傳播與推廣活動。“中醫藥膳+媒體”的形式也是一個推廣的強有力加持。可以通過當地有影響力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廣泛的線上線下宣傳。在國外進行中醫藥膳的傳播,還需扎根華人華僑這一現成的肥沃土壤,通過華人華僑的力量,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頂層設計,提高傳播的公信力及影響力,多渠道多形式進行,加快中醫藥膳在當地的文化認同及文化融入。
(二)教育與科研合力,多管齊下加快中醫藥標準化建設。
自從2015年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及《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來,我國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借此改革契機,初步形成了標準化體系。在我國已的中醫藥標準中,國內標準數量649項(包括國家標準36項、行業標準及團體標準613項);國際標準20項[6](221-222)。雖說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初有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要想與國際標準接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當務之急是以教育、科研為抓手,多途徑多手段加快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在教育上加大中醫藥標準化人才培養的力度,培養出既懂中醫藥,又了解標準,熟練英語的專業人才。同時,加大科研投入,通過科研創新加速成果轉化,充分發揮標準在中醫藥產業中的導向作用。此外,中醫藥標準化的推廣與應用同樣需要官方及民間攜手,通過中醫藥產業合作、教學科研合作、學術交流、貿易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中醫藥質量標準體系和服務貿易體系,打破西方政策及技術壁壘,大力推進中醫藥標準國際化進程。
(三)加速信息化,利用互聯網創新中醫藥膳傳播體系。
隨著全民信息素養的整體提升,以及各領域的信息化建設的蒸蒸日上,作為我國文化瑰寶的中醫藥緊跟時代步伐,致力于加快中醫藥信息化的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16年制定了《中醫藥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進一步拓寬中醫藥服務領域;創新大數據應用,推進……養生保健、康復療養、科普文化等健康服務產業的蓬勃發展[7]。中醫藥膳的對外傳播與推廣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互聯網創新成果,整合現有資源,以“云中醫”“網絡中醫院”“智慧中藥房”等中醫藥信息新業態為基礎,進一步擴大到新媒體等信息化渠道,普及與傳播中醫藥膳學。同時,利用影視節目等渠道傳播中醫藥膳。如古裝劇《女醫明妃傳》《大中醫》等,就是中醫題材的電視劇,將中醫藥及藥膳等中醫學知識融入故事中,可謂寓教于樂。愛奇藝播出的《藥膳寶典》《藥膳新食》等系列短片,每片時長約兩到五分鐘,短小精煉,實時操作展示中醫藥膳的制作方法,也是實用又有趣的一種推廣方式。豐富及創新傳播體系,可以讓中醫藥膳以更親民更迅速更廣泛的方式傳播。
六、結語
復興之路,文化先行。中醫藥走出國門,需要加速推進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中醫藥膳作為中醫藥學及中醫藥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乘如今飲食養生文化的東風,融入西方各國當地飲食文化,以膳食之形,隱藥于食,借色、香、味、形兼具的美食傳遞中國中醫傳統文化之精髓。我們應加強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利用信息化技術,以“中醫藥膳+”的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加速文化認同及文化融入,以助力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傳播,讓中醫藥膳學這一中醫藥文化的寶貴財富繼續散發出新的生命力,為人類健康事業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譚興貴.中醫藥膳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6.
[2] 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
[3]徐睿瑤,梁子鈺,李俊德.中醫藥膳食療在日本的發展概況[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9(12).
[4]翁維健.中國“藥膳”在國外[J].北京中醫雜志,1990(2).
[5]董珍.基于價值取向理論淺析中西養生觀差異[J].新西部,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