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棋文化論文

棋文化論文

時間:2022-08-28 10:40: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棋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棋文化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交際翻譯理論,吳歌,諧音雙關語

 

1. 吳歌中的諧音雙關語

吳歌是指吳語地區包括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滬等太湖流域地區的同屬一個語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謠。吳歌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即喜用諧音雙關語,是由“諧言”和“關語”構成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這在吳歌中運用得非常普遍,歷史上稱之為“吳格”。使用最鼎盛的兩個時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時期,《子夜》、《歡聞》、《讀曲》等數百首歌曲,都是這一類歌謠。其中《子夜歌》四十二首中一半使用了諧音雙關語。如:“今日已歡別,合會在何時? 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關語為“棋”,取其諧音為“期”。再比如“春蠶易感化,絲子已復生”(“春蠶”關“絲”諧“思”);“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芙蓉”關“蓮”諧“連”) 都是這一類諧音雙關語。而在《讀曲歌》八十九首中,幾乎三分之二使用了諧音雙關語。如:“打壞木棲床,誰能坐相思? 三更書石闕,憶子夜啼碑。”(“三更”關“夜”,“石闕”關“碑”諧音“悲”,“書”關“提”諧音“啼”。)又:“非歡獨慊慊畢業論文格式,儂意亦驅驅。雙燈俱時盡,奈何兩無由”(“雙”關“兩”,“燈盡”關“無油”諧“無由”)。更有諧音雙關語加嘆謂構成歌謠的:“奈何許,石闕生口中,銜碑不得語。”可見諧音雙關語在當時的民歌中運用很廣泛。而且同一諧音雙關語在多種曲調中反復出現,某些意象關系相對固定,比如“芙蓉”關“蓮”,“方局”關“棋”“,黃蓮”關“苦”,“石闕”關“碑”等等,說明當時諧音雙關語運用已經格式化,成為一種很成熟的歌謠語言表達方式。吳歌中的諧音雙關語,體現婉轉細膩的情感特征,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傳情,以隱寓意,曲折詭譎,撲朔迷離,聽眾的思緒須得拐幾個彎才能真正領會其本意,是這一時期吳地歌謠的重要標識。[1]

明代吳歌十分豐富,也喜用諧音雙關語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如劉效祖《鎖南枝》之“瞎蟲蟻逃生,實撞著你線索。”等,然實不多見。唯近現的天啟崇禎年間馮夢龍之《山歌》,諧音雙關語俯拾皆是。馮系江蘇吳縣人,對吳格諧音雙關語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吳方言寫兒女情長,成就極其偉大,是吳歌史上難得的好歌詞。請看幾首用諧音雙關語寫就的短 歌:[2]

思量同你好得場,弗用媒人弗用財。絲網捉魚眼上起,千丈綾羅梭(諧“脧”)里來。

滔滔風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開舡。挾絹做裙郎無幅(諧“福”),屋檐頭種菜姐無園(諧“圓”)。

舊人

情郎一去兩三春,昨日書來約道今日上我門。將刀劈破陳桃核,霎時間要見舊時仁(諧“人”)。

馮夢龍運用諧音雙關語更活,有的經過擴充令節奏更加活潑。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筍出頭再吃你逐節脫,花竹仿子繪竿多少班(《作難》)。”又:“好似黃柏皮做子酒兒,呷來腹中陰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腸(《思量》)。”另外畢業論文格式,諧音雙關語大都用在短歌中,長篇山歌如《籠燈》、《門神》等卻很少見。這說明諧音雙關語最適用于獨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對此已經作了大量研究工作。蕭滌非先生在《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將《吳聲歌》中所用之諧聲字概括成兩大類.第一類,同聲異字以見意者,如 “藕”為配偶之“偶”,以“芙蓉”為“夫容”,以“碑”為“悲” ,以“題”“蹄”為“啼”,以“梧”為“吾”,以“油”為因由之“由”,以“棋”為期會之“期”,以“堆”為“涕”,以“箭”為“見”,以“籬”為“離”,以“博”為“薄”,以計謀之“計”為發髻之“髻”,以衣裳之“衣”為依舊之“依”,以然否之“然”為燃燒之“燃”。第二類,同聲同字以見意者,如以布匹之“匹”為匹偶之“匹”,以關門之“關”為關念之“關”,以消融之“消”為消瘦之“消”,以光亮之“亮”為見亮之“亮”,以飛龍之“骨”為思歸之“骨”,以道路之“道”為說道之“道,以結實之“實”為誠實之“實”,以曲名之“散”為聚散之“散”,以藥名之“散”為聚散之“散”,以曲名之“嘆”為嘆息之“嘆”,以曲名之“吟”為之“吟”,以“風”波“流”水為游冶之“風流”,以圍棋之“著子”為相思之“著子”,以故舊之“故”為本來之“故”等。此外,還有以二字聲音相近而諧聲以見意者,如以“星”為“心”,以“琴”為“情”之類皆是[3]。王運熙先生《六朝樂府民歌》中的《論吳聲西曲與諧音雙關語》將諧音分成“同音異字,同音同字畢業論文格式,混合”三類加以論述,同時還論述了六朝時期普遍使用諧音雙關語的社會風氣,并由此上溯到《詩經》與《史記》,論述了雙音諧字的歷史淵源,頗為詳盡[4]。可以說,諧音雙關語是吳歌最重要的表現手法及藝術特色,已成為歷代研究者的共識。

2.交際翻譯理論(Communicative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即“譯者應該將原語文本以其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都容易為譯語讀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準確的傳遞出來。”在交際翻譯中,譯作所產生的效果應力求接近原作,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使譯文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交際翻譯把翻譯的重點轉移到原文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在譯文中再現的過程和結果上來。在交際翻譯中,譯者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來,譯者有權力糾正或改進原作的邏輯關系,用優美的語言替代原文中晦澀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復和冗長之處,修改或闡清術語。譯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實錯誤和筆誤,將腳注中的內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際翻譯以譯作的讀者為中心,為那些不期待遇到閱讀障礙的讀者提供更通順、清晰、符合讀者語言文化習慣的譯作來,并且還能產生和原文一樣的語勢[5]。

3. 諧音雙關語的翻譯

諧音雙關是利用字或詞語的語音條件,使某些字或詞語在特定語境中具有雙重意義。英語和漢語雙關在格式和修辭作用上雖然大致相同,但由于兩種語言的語音和表達方式等不同,英語雙關譯成漢語或漢語雙關譯成英語時,往往難以找到理想的翻譯。但是,筆者認為以交際翻譯理論為指導,可以實現諧音雙關語的恰當翻譯。下面以筆者曾參與編譯汪榕培教授主編的《吳歌精華》(英漢對照)[6]一書中處理諧音雙關語的例子來論述。

交際翻譯理論認為,譯者應使譯文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并以譯作的讀者為中心,為那些不期待遇到閱讀障礙的讀者提供更通順、清晰、符合讀者語言文化習慣的譯作。所以除了首先要尊重原文的意義之外,還要回到譯作的讀者這個中心上來。而《吳歌精華》(英漢對照)一書是編譯給參加第27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的中外嘉賓看的,所以譯文必須明白、通暢、易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讀懂,所以我們采取的翻譯策略是把諧音雙關語的字面意思和所隱藏的意思都翻譯出來,或者是直接把諧音雙關語所隱藏的意思翻譯出來,否則,中外讀者往往不知所云。事實證明,我們的翻譯為吳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傳作用,因為吳歌已經越來越少的人知曉它了,正因為此畢業論文格式,國家已于2006年把吳歌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面來看書中幾例:

例1: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子夜歌》)

譯文:I love my charming sweetheart all the more/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 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見梧子”,“梧子”諧音“吾子”,即“女方所愛的男子”,這里我們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 man)兩層意思都翻譯出來了,同時,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個詞me押韻,整首詩形成abab的韻式。

例2: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子夜四時歌》)

譯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 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諧音,指被女性所鐘愛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儀容的意思。“蓮” 諧“憐”,“蓮子”即“ 憐子” ,譯成口語就是“ 愛你”。這首歌曲顯然是女子的口吻,“ 乘月采芙蓉”者,乘月會情郎也,“夜夜得蓮子”者,即每個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愛的機會,這兩句其實是一樣的意思。在翻譯這首詩時,我們同樣把它的兩層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譯出來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場,弗用媒人弗用財。絲網捉魚眼上起,千丈綾羅梭里來。(《山歌?脧》)

譯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So you won’t escape from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 So love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絲”、“思”諧音,“眼”雙關“網眼與人眼”;“梭”諧“脧”,又與前文“眼”相呼應。馮夢龍有贊語道:“眼上起,梭里來,諧音雙關語最妙,俗所謂雙關二意體也。”此詩原文只有四行,但譯文卻有六行畢業論文格式,因為我們把最后兩句所隱藏的諧音雙關語也譯出來了。因為譯文的讀者是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譯成Fish won’t escape fromthe mesh,/ And 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們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覺咦立冬,/風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麥牽來難見面,/厚紙糊窗弗透風。”(《久別》)

譯文:In spring,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whole year. / “It’s hard to see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bit of news from you,” I’ll say to mydear.

在這首《久別》中,最后一句“厚紙糊窗弗透風”意即“沒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們直接把這句背后的諧音雙關語翻譯出來There’s not a bit ofnews from you,讓讀者一目了然。

4. 結語

總之,諧音雙關語是吳歌最重要的表現手法及藝術特色,是由“諧言”和“關語”構成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這在吳歌中運用得相當普遍。但是在把吳歌翻譯成英語的過程中,這種諧音雙關語給翻譯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最后我們根據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原則:“譯者應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使譯文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并以譯作的讀者為中心,為那些不期待遇到閱讀障礙的讀者提供更通順、清晰、合符讀者語言文化習慣的譯作來。”而我們編譯《吳歌精華》(英漢對照)一書是給參加第27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的中外嘉賓看的,所以譯文必須明白、通暢、易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讀懂,所以我們采取的翻譯策略是把諧音雙關語的字面意思和所隱藏的意思都翻譯出來,或者是直接把諧音雙關語所隱藏的意思翻譯出來。

[參考文獻]

[1]陳林.六朝民歌之“隱語”及其遺韻[J]. 中國音樂,1998,3.

[2]馮夢龍,等.明清民歌時調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陳躍進.道教在六朝的流傳與江南民歌隱語[J]. 社會科學戰線,1996,6.

[4]王運熙.六朝樂府民歌[M].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5]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第2篇

論文摘要:著名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作品《喜福會》描寫了四個家庭母女間的故事。在當前中美兩國交流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體現的家庭教育觀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譚恩美是近幾年來一位備受矚目的美籍華裔小說家。她的成名作《喜福會》包括16個相互交織的小故事,體現了中國移民母親與美國長大的女兒之間從相互沖突到相互理解的過程。家庭教育始終在人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整個學校教育的基礎。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親的家庭教育觀,中國移民母親和美國女兒雖然由于文化差異而有了眾多沖突,但女兒們最終還是理解了母親的愛,并從母親那里獲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鳳

吳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兒能成為最優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兒成為中國的秀蘭·鄧波兒。美國女兒們在開放和平等的環境中長大,無法理解父母的這種做法。因此吳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對以追求自己的個性。在故事快結束的時候,吳晶妹開始逐漸理解母親,明白母親只是望女成鳳心切,其實是真正愛自己的。母親去世后,吳晶妹給鋼琴正音后重新彈奏了天才表演會上的那個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帶著母親的希望去中國看望雙胞胎姐妹,回歸到母親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應

鐘林冬是一個聰明而又堅定的女人,她的個人經歷讓她明白女人必須學會運用無形的存在的力量,這種力量使她巧妙地擺脫舊式婚姻的牢籠。她把這種力量教給女兒,而女兒鐘韋弗利把母親這種不露聲色的戰略運用在下棋中,結果屢戰屢勝。但是當女兒最終失去母親的期待,下棋時便“不再擁有那份極強的自信心”,母親的言行猶如魔咒,失去母親期望的韋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賦,變得平庸了。

這一現象可以用“期待效應”來解釋。期待效應又可以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此效應源于1968年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一個實驗。他們從六個年級中分別隨機抽取學生進行實驗,并告訴老師哪些學生的智商較高,潛力很大,而這只是隨機的名單。八個月后,他們重新對這些學生進行測驗。測驗的結果非常令人吃驚,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顯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這些結果說明期待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信和興趣是智力活動的動力系統,這兩者可以推動學習進程,從而產生神奇的效應。小小的插曲并未影響韋弗利,最終她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稅務經濟人,并且收獲了一段較為美好的愛情。

三、主體意識覺醒

羅絲最初從母親那兒學會的就是將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羅絲最初習慣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終結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離婚。母親希望能藉自己讓女兒明白自己應該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心聲,討要自己應得的權益。而羅絲最終也確實醒悟了,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絕從自己喜愛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國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檢查自己的人格”。中國教育的原則之一就是以身作則,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當安梅發現女兒的沉默會讓她無法得到應得的權利之時,馬上給她講述自己母親的故事。故事給予了羅絲力量,對她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效力,讓她變得大膽和堅強。

四、中國式母愛

琳娜相信母親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為母親曾說:“你剩下一個飯粒,你將來的丈夫臉上就有一個麻點”。想起自己曾經在飯碗里剩下的眾多飯粒,琳娜害怕極了。成年后,面對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棄自我。女兒的軟弱讓母親映映十分擔心,因此她大膽掀翻搖搖晃晃的大理石茶幾,鼓勵女兒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權利。映映用這種方式來激發女兒的老虎氣質,讓女兒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價值,這是映映愛女兒的一種方式,通常也是中國母親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傳給了女兒。

總之中國母親雖然和美國女兒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長大,但中國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女兒,她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她們的愛意,雖然一開始美國女兒們無法理解甚至排斥母親的教育,但是最終都從各自的母親那里吸取了力量,變得更加勇敢和獨立。隨著各國聯系不斷加強,我們可以多多借鑒西方的家庭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方法,提高我們家庭教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第3篇

[關鍵詞]伊朗文化;伊朗文學;伊朗朗電影;文化交流;“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0-0016-02

中國和伊朗都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公元前2世紀開通的絲綢之路將兩國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對波斯文明的探究自古就沒有中止過。1971年,中國和伊朗正式建交之后,兩國高層互訪增多,各領域友好合作關系不斷加強。2013年,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2016年1月,訪問了處于“一帶一路”中轉站的伊朗,中伊關系翻開全新篇章。隨著兩國關系的穩步發展,我國學者對伊朗的研究也漸趨廣泛、深入,中國的伊朗學研究蓬勃發展。

一、關于伊朗文學的研究

對伊朗(波斯)文學的研究始終都是我國伊朗文化研究的傳統和重點所在,在上世紀未到本世紀初的幾年里,我國翻譯、出版了大量的伊朗文學作品和一系列研究伊朗文學的論著,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自本世紀初起,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學界加大了伊朗政治、外交關系等的研究力度,而對伊朗文學的研究有所減少。

㈠對伊朗作家、作品的介紹和研究

伊朗的古典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仍是近年伊朗文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如林姝的《一路荊棘,一路陽光――中的悲傷與美麗》(《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專刊)介紹了波斯詩人菲爾多西的偉大史詩《列王紀》反映出的悲傷基調和人物及語言的優美。魏丕植的《讀魯米》(《黃河之聲》,2013.10)介紹了波斯大詩人魯米及其詩歌。王汝良的《在中國》(《東方論壇》,2014.5)認為,《阿維斯塔》的研究價值體現在宗教、神話學、歷史學、文學、民俗學等諸多領域,在中國對其譯介和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仍存在廣闊的空間。穆宏燕的《主線故事探源》(《國外文學》,2015.1)分析了《一千零一夜》主線故事從印度到波斯再到阿拉伯的發展演變軌跡。

當然,對現當代伊朗作家、作品以及文學思想的研究也是近年伊朗文學研究的內容之一。穆宏燕的《兩大獎項與伊朗新世紀小說》(《外國文學動態》,2013.6)對獲得古爾希里文學獎和賈拉勒?阿勒?阿赫瑪德文學獎的新世紀伊朗小說進行了梳理。《20世紀的伊朗女性解放思潮與女性詩歌》(《職大學報》,2015.3)論述了伊朗幾位女詩人在女性解放思潮的影響下,為20世紀伊朗詩歌的繁榮做出的重要貢獻。武磊磊的《赫達雅特研究在中國》(《雪蓮》,2015.21)對伊朗著名小說家薩迪克?赫達雅特的生平概況進行了介紹,對其作品的譯介和研究現狀也進行了梳理和歸納。

㈢中國文學與伊朗文學比較研究

中伊兩國的文學都非常發達,這就使得文學比較研究成為可能,從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兩者的異同以及互動。張廣興的《酒里人生――李白飲酒詩與歐瑪爾?海亞姆飲酒詩比較》(2011年南京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學位論文)探討了李白與歐瑪爾?海亞姆飲酒詩思想內涵的異同,并從跨文化的角度探析了其異同的原因。韓文慧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學傳播與影響――以對的影響為例》《昌吉學院學報》,2013.1)將波斯英雄史詩《列王紀》與中國新疆柯爾克孜民族英雄史詩《瑪納斯》進行了比較,指出《列王紀》對《瑪納斯》在外部結構的譜系式與內部結構的悲劇意識方面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李丹的《從波斯文學中的儒道精神內涵看文化的相似與溝通》(《學理論》,2012.3)指出從中世紀波斯兩位作家海亞姆與薩迪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儒道思想的影子。作者認為這種文化相似性是個體思維發展的共同之路、現實政治的被動引導以及兩國文化的客觀交流等因素所導致的。

㈢對伊朗文學名著翻譯的研究

波斯詩人歐瑪爾?海亞姆的代表作《魯拜集》,因英國學者菲茲杰拉德的英譯而聞名于世,“五四”時期經、郭沫若等人的譯介傳入中國。90多年來,《魯拜集》的漢譯層出不窮,它所引發的關于詩歌翻譯的討論也經久不衰。邵斌、繆佳的《互文性與詩歌衍譯――以菲茨杰拉德和黃克孫翻譯為例》(《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4)、王一丹的《跨越東西方的詩歌之旅――從(魯拜集)的最初漢譯看文學翻譯成功的時代契機》(《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張建偉的《主要譯本比較》(《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9)等論文對《魯拜集》的各種譯本及詩歌翻譯的相關理論與途徑進行了探討。

二、關于伊朗電影的研究

伊朗電影經過100多年的曲折發展和幾代電影人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品頻頻在世界各主要電影節上獲獎,已成為一種獨特的伊朗電影現象,引起中國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㈠對著名導演及其作品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伊朗影壇涌現出賈法?帕納西、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馬基德?馬基迪等一批優秀的電影導演,他們為伊朗電影在世界上贏得了廣泛贊譽,我國學者對他們的作品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唐燦燦的《從遮蔽到解蔽――解析馬基德?馬基迪電影的敘事方法》(《電影評介》,2014.17)用存在主義理論從敘事角度解讀了的馬基德?馬基迪電影的敘事方法。梅云慧的《賈法?帕納西?節制的現實主義大師》(《電影文學》,2015.1),結合帕納西的生平經歷及電影作品,探討了隱現在其作品中的現實主義元素。《往返運動中的旅行者:論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電影》(《電影新作》,2014.1)論述了阿巴斯導演利用往返運動的主題深刻反思了伊朗現實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個體的生命哲學。

㈢對某部電影作品的多角度研究

阿斯哈?法哈蒂導演的《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在2011~2012年大放異彩,斬獲了包括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內的40多個獎項。我國學者撰寫了大量論文,從電影的主題、拍攝手法、敘事風格等多個角度對這部電影進行了全方位的評述,僅中國知網收錄的就有40多篇。如唐燦燦的《“私欲”與“道德”的博弈――論中宗教力量的鏡語表達》(《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5),王向輝的《西敏的離婚訴求――從看知識女性的生存困境》(《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朱自然、唐科霞的《淺析電影(一次別離)敘事中的新現實主義色彩》(《環球人文地理》,2014.14)等。

對其他電影作品分析的論文也有一些,但數量上遠遠少于《一次別離》。如趙鑫、黃兵的《尋找與希望一(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讀解》(《電影文學》,2012.24),黎燕敏的《電影(天堂的孩子)的敘事藝術》(《電影文學》,2012.14),張愛民的《殘酷與愛的雙向書寫――(背馬鞍的男孩)評析》(《名作欣賞》,2011.17)等。

㈢中伊電影作品比較研究

中伊電影作品的比較研究,既有具體電影作品的比較,如肖鷹的《中國電影要國際化視野,不要全球化模式――與的比較研究》(《貴州社會科學》,2012.3),張金堯、韓天棋的《文化背景和美學修養的比較一以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和中國電影(親愛的)為例》(《電影評介》,2015.21),唐仁躍的《真情摹寫與矯情錯位――和之比較》(《當代文壇》,2014.3);地有類型電影的整體比較,如王春鳴的《伊朗與中國的兒童電影敘事風格比較》(《電影文學》,2013.19)。

三、關于中伊文化交流的研究

絲綢之路的打通為兩國文化的接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兩國的文化交流從政府到民間,從雙邊到多邊,形式和內容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從檢索的結果來看,有三篇碩士學位論文以中伊文化交流為題進行了研究。分別是田鴻坡的《中國――伊朗文化交流研究》(2011年西南大學碩士論文)、李巧茹的《論蒙元時期中國和西亞的文化交流》(2013年湖南師大碩士論文)和張歡的《元至明初中原地區與伊斯蘭地區文化交流狀況研究》(2013年景德鎮陶瓷學院碩士論文)。前者回顧了中伊文化交流的歷史,論述了交流現狀,分析了影響因素,并對交流的趨勢進行了預測。后兩者則論述了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和伊朗進行文化交流的情況。

還有論文對中伊文化交流的成果進行了研究。如余朝霞的《元代青花瓷器的伊斯蘭風格》(《中國陶瓷工業》,2012.3),認為元代青花瓷的藝術特色是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是中國文化與波斯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產物。穆宏燕的《中國宮廷畫院體制對伊斯蘭細密畫藝術發展的影響》(《回族研究》,2015.1)闡述了中國宮廷畫院體制對波斯細密畫書籍插圖藝術的興起、發展和繁榮起到的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林梅村的《波斯建筑藝術巡禮――2012年伊朗考察記之三》(《紫禁城》,2012.7)結合中國考古發現與在伊朗的實地考察,介紹了波斯建筑藝術及其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

第4篇

歷史是一個悲傷的學科

早期,我的研究興趣主要放在清朝。我曾經寫過一本書《康熙自畫像》,是對皇帝的一種探索,還有嘲諷、輕松的成分在。有人問我,憑什么有權給一個中國皇帝作自畫像?其實,這不是有沒有權利的問題。我看到了一些材料,對這個非常感興趣,所以就從自己的視角描述了一個皇帝。

我們研究歷史有一些很強的動機,不同的歷史給我們不同的細節。在研究中,往往會有出乎意料的東西蹦出來,關乎我們怎樣選擇材料。研究康熙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所有的東西倒過來寫,會怎么樣?于是我開始從康熙的反面做研究,最后形成了《王氏之死》。清朝對死亡、特別是暴死的人有嚴格的注冊制度,整個王朝也有對性別上的考慮,所以我選的這個角度很有意思。康熙的工作是一個男人的工作,但是王氏是一個女人,不堪生活的重壓,與人私奔,最后慘死在丈夫手下。這個清初山東的小人物,代表著農村人民的貧苦生活。從她的死亡開始寫整個王朝和皇帝,很有趣。

到了1990年,我對康熙的興趣就越來越廣闊了。很多歷史學家喜歡略去康熙的繼任者雍正,并認為雍正是個暴君,濫用自己的權力,對他的印象不太好。但是雍正和康熙是一個很好的結合。我用更多的著作研究了康熙和雍正,以這兩位皇帝的奏折為史料,試圖厘清他們眼中的統治為何物。我認為這兩人在位時期是中國漫長歷史中難得一見的盛世。

另外一個側重點就是通過外國人的角度看中國史。1660年之后,很多外國人開始到中國定居。在康熙的統治期間,中國有很強的天主教徒勢力范圍。中國人的適應能力很強,可以適應不同帝王的個性特點,也可以適應社會上的新變化。同等聰明的是當時來到中國的外國精英知識分子代表,比如聰明的利瑪竇,第一個能用流利中文寫書的西方人。從那個時候開始,伴隨著中國的巨變,人們希望有更為長久、機智的政體,有了希望和疑問。對此,我寫了本《“天國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與》。

我所有的研究都不是偶然,一切的資源都是探索。看看我寫書的list,所有的都與中國有關。回過頭來說,我們為什么想要研究歷史?是因為歷史給了我們不同的區域和眼光。歷史其實是一個悲傷的學科,因為我們總在研究過去,而想要真正看清過去絕非易事,但是這個過去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這關乎每個人的身份。上次在北大的演講讓我很感動,因為看到很多青年學生愿意去讀歷史,愿意探求故事,這讓我感到動力。

消失的沈福宗

接下來我要分享的是我研究的幾個主題。我的第一個主題是對跨文化的追尋,我對跨文化的價值很感興趣,好奇文化與宗教的跨越和沖突呈現出怎樣的特點。歷史在閱讀和重寫的時候,又是怎樣進行重構。語言很重要,我一直在想通用語言(common language)作為工具的好處。因為語言不僅僅關于字符,更涉及到數學、科學、圖書館、數據搜索等。

我想跟大家講一個人,叫做沈福宗,雖然他鮮少被提及,但的確很有意思,可以幫助我們了解17世紀的跨文化交流。沈福宗是南京人,1682年跟隨一個耶穌會士去歐洲,成為史料記載第一個到達法國和英國的中國人。路易十四派人把沈福宗接到剛剛建好的凡爾賽宮,讓他表演書法,用漢語念主禱文。詹姆斯二世在牛津召見了沈福宗,他讓人給沈畫了全身像。文獻記載,沈還和教皇直接交談過。

沈福宗的最大優勢在于他懂拉丁文,最重要的貢獻是把《論語》等中國古籍翻譯成了拉丁文。可惜的是1691年當沈福宗從歐洲返回中國時,途中感染流感去世,一個可以稱為“啟蒙學者”的人,就這樣消失了,一點痕跡也沒留在中國的史料里。一點一點了解這個中國人的鳳毛麟角,我開始更好奇他在歐洲是怎樣休閑、釋放壓力的。后來發現他下棋,棋作為另外一種通用語言,連接他和其他人的溝通。這樣一個中國人的生命真正綻放在了歐洲。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能夠回到清朝,向康熙皇帝分享他的見聞和英法當時的狀況,歷史可能就會被改變。

我研究的第二個主題是經濟上的議題。從美國獨立時期開始,英美就打主意想要開發中國的生意場。你們可以想象那個時候清政府的抗拒態度,這也造成了很多國家貿易之間的摩擦和爭論。中國人很抗拒西方人,也認為不需要西方人做的東西,認為對外貿易是一種“強加”。這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了爭論,但外國人還是通過貿易居住區、學校、參與婦女議題等,漸漸地施加了自己的影響。直到最后的鴉片問題。

第三個主題我稱之為國家的,從上層設計的政體,到后面的個人層面。除了看宏觀層面的,還關注微觀層面的。很多材料能告訴我們很多信息,但是可惜沒有得到利用。比如,各個地方的縣志,還有關于河流、水域、道路的情況介紹,關于商人、旅者是如何在旅途中互相幫助的,關于人們怎么看醫生,學生怎么作弊的……這些細節的問題在中國的歷史中都有記載,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去探尋這些細節。很多人把這些事情當做理想當然,但是,我覺得不能對這些所謂司空見慣的事情保持漠然。

歷史更像一門藝術

稍微總結一下我為什么要寫歷史,是因為我想要更加深入地探索過去。也許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放在歷史的框架下看待。我必須承認,過去收集到的很多數據也許沒用,但這種無用性也是與過去的一種相連,能讓你找到一些蹤跡。歷史并不會向我們保證未來,我覺得歷史讓人養成一種警醒意識(alertness),意識到資料的脆弱性。如果你很喜歡歷史,你要保持警覺,資料可能是謊話、編造的,也可能消失。歷史基于資料,卻比資料更深刻、更有趣。歷史告訴我們大到有關國家治理,小到有關家庭、孩子、夫妻關系、不同的生活,橫向到讓我們看到全球共同的奮斗和掙扎,縱向到讓我們找到自己的過去。所以我想告訴同學們,要永遠保持警醒、好奇,而且不斷反思,不斷注意到邊緣的一些東西。

在我學習的過程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用批判、獨立思考的方法去看歷史。歷史有各種各樣的講法,不只是宏觀大敘事,我一直提倡對某個歷史階段當中個體的關注,生活史很重要。

有同學問我,寫歷史領域的論文和寫其他領域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其實,切入的途徑的確有所不同。寫論文不等同個人隨筆,有一定的學術規范,但也不應該提倡過分強制的標準。但是,青年學生應當看到,一些適當的范式學習能夠給人啟迪。很多人寫論文,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就不愿意去寫。這樣也不對。年輕人不要給自己設限,大家可以適當地走出自己的安全領域,嘗試新的東西。我總是能從學生的東西中看到好的點子和年輕的想法,感覺很棒。

歷史是藝術還是科學?這個問題幾百年前就開始被討論了,是一個古老的問題。這首先涉及到對科學的定義,不同時期還不一樣。但在我看來,歷史更像是一門藝術,但其中也有技術性的問題。不是所有的歷史都能被稱之為藝術。

第5篇

關鍵詞: 藝術 審美理想 認識

一、概述

藝術由多個領域組成:文學、戲劇、音樂、美術、影視等,這樣的多種視角使得藝術具有形象性、主體性和審美性。審美性,是常人鑒別一部藝術作品質量的重要依據,一部藝術作品的“美”取決于它所反映的觀念與體現的現象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它可以擁有自然美,也可以擁有社會美,更可以去表現藝術性的創造活動。

我們可以從深層次的多個角度來審視一部藝術作品的“美”。例如,作品所要表達的聲、情、意,運用的創作技巧、體裁形式,表現的神韻,體現的風格與流派,等等。同樣的,最簡單的審美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來體驗,看到的、聽到的,或是感觸到的,即使是一部作品所要表達的初元是個悲劇,它若是能讓我們的心靈有所觸動有所感悟,也算是“美”的。

二、對藝術審美理想的認識

(一)古代與現代藝術審美理想

相較于古代與現代,思想的進步,環境的改變,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對藝術審美理想的認識千差萬別。我國古代的四大藝術為人熟知,包括“琴、棋、書、畫”。“琴”即古琴,一種承載中國千年歷史文明的器樂。古琴的美是意韻悠揚的,古人彈琴前要“焚香沐浴”表達對琴的尊重,對曲的感慨,現今誰又能否認古琴的美?“棋”即圍棋(古語中的“圍棋”是一種閨閣游戲,跟現在的圍棋不一樣),棋藝代表一個人的智慧,古時帝王常用與將領切磋棋藝的方法來斷定將領的引導作戰能力,擁有精湛的棋藝,就代表足智多謀。在現今的人們看來,這或許是一種封建思想,但在古代,這確實是一種可以判斷人的能力的具體方法。“書”即書法,誰人不見書法的極大魅力,這門獨特的藝術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學問,“筆、墨、紙、硯”這四個部分就將書法演繹得出神入化。大篆、小篆、隸書、章草、今草、大草、行草、行楷、行書、楷書……各領,流傳至今,由此可見,書法的美是顯而易見的。“畫”即水墨畫,2000多年前,戰國的時期帛畫(絲織品上的畫)開創了中國古老畫藝的歷程。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寫意畫成為水墨畫中的主流。畫中或是意詩,或是描繪人們的生活娛樂場景,更值得人們去體悟的是畫家所寄予的個人情感、理想,細膩如絲,悲切凄壯。看看這些歷史留下的印記,不由得由衷感嘆:這畫如此之美。古代人將自己的理想寄于“琴、棋、書、畫”這些美好的事物中,用現今人們的眼光來審視這樣的美,也應算是美好的。

現如今,藝術領域不斷拓展,影視、戲劇成為藝術的一種“新時尚”。

影視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它的綜合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其一,它是各門藝術的綜合;其二,它是科學與藝術的綜合;其三,它是美學層次上的綜合。影視藝術將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紀實藝術與表演藝術、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有機地綜合到一起。

分析一部影視作品,要從運動性、造型性、假定性和逼真性等方面入手,整部作品中鏡頭畫面的連貫及生動,人物形象的典型逼真,直接地體現了這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當今的影視作品逐步向現代生活靠近。同于音樂美術,影視作品也寄予了導演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思想影響力,使得它擁有一種自然的莫名的力量引導著我們的視覺、聽覺甚而是觸覺。

現代藝術還有一種類別就是戲劇,戲劇是綜合了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來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表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有音樂劇、木偶戲、話劇、歌劇、舞劇等,它是一種典型的感官藝術。戲劇與影視作品兩者都是運用敘事的形式來陳述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從而在典型人物的身上體現當下社會中的矛盾沖突。

大部分的戲劇作品就是圍繞這樣的矛盾沖突而展開的,由一個沖突的提出、發展和解決作為整部作品的重要線索,這樣別具一格的“沖突方式”給人們帶來了另一種美的享受。

(二)東方與西方藝術審美理想

源遠流長、博大深厚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的結晶,更是屹立在世界東方、自成系統且獨具特色的文化。因此,東方的審美理想就更加偏向于中國化。東方偏中國式的審美理念拘于傳統、保守、束縛的思想,這樣的“歷史主義”思想在現代社會中仍有體現。東方老一輩的藝術家在審視一部作品時,所寄寓的理想與現代社會的發展形勢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審美束縛于落后的社會環境及設備環境中,老藝術家常常借助于古老的傳承方式――查閱歷史文獻來表達傳統思想。正如《詩經》,一部最古老的藝術作品,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第一部民歌總集。現實主義的傳統就是由《詩經》所開創的。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中的“道”、“氣”、“心”、“舞”、“悟”、“和”這六個字為中國的傳統審美理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源于本土歷史,源于歷史中舊社會及反映舊社會文化生活的東方審美觀念雖說是傳統的,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審美存在,原始的圖景才付諸現實再現于人們的面前。

西方的審美觀念應是具有時代性的,這取決于西方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然,西方的藝術中也囊括了古老的歷史文化。就拿西方的文學來說,《荷馬史詩》(古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合稱)是歐洲文學的開端,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史詩,具有巨大的認識價值和美學價值,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部史詩就可以當作被審美的對象,而它的價值所在是顯而易見的。

西方審美打破傳統的束縛,領先于世界前沿成為與現代藝術最為符合的審美觀念。音樂、美術、文學等藝術領域也在不斷地革新,使得現代主義更加豐富,而現代主義的流派在增加,風格在創新,西方的審美自然就占據了審美主流,這正體現了西方審美理念的先進性。

三、結語

由于時間的差別,籠統地將人類所生活的與人類未生活的年代區分為了古代與現代。也正因為年代的不同,造成了人類對藝術審美理想的不同認識。生于古代的人們,在藝術領域中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對現實的不滿,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以及對安逸生活的向往都有可能在審美意識中體現。與古代人相比,現代人則忽略了“琴、棋、書、畫”,他們注重的是現代社會所特有的藝術領域。即便是這樣,古代與現代人對藝術的審美理想還是有交集的,雖然說現代的人更注重時代的潮流,但還是有一小部分的人執著地追尋著歷史的足跡。

同樣的,西方與東方的審美觀念雖然截然不同,各個地域人文風情都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對于藝術作品來說,運用各種審美來審視它,得出的結論雖不一樣,但相信,最終人類想要表達的一定是作品中所獨有的“美”,這樣的“美”寄托了別具一格的理想。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富源縣;水族;民族傳統體育;現狀與對策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以曲靖市富源縣水族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大量與水族和傳統體育相關文獻,為論文的撰寫奠定理論基礎。

1.2.2實地調查法。通過對富源水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展狀況驚醒實地調查。

2.研究結果及分析

2.1富源縣水族基本概況。云南的水族主要分布在曲靖市富源縣古敢水族鄉和黃泥河鎮、彝良縣。據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云南省水族有1.2萬人,主要居住在富源縣古敢水族鄉和黃泥河鎮。富源縣古敢鄉水族是1988年2月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成立的,是云南省唯一的水族鄉[1]。古敢鄉居住著水族、彝族、布依族、蒙古族等8個民族,其中水族5249人約占全鄉總人口的35%。水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水族的傳統舞蹈主要有銅鼓舞、斗角舞、蘆笙舞[2]。

2.2富源縣水族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現狀。水族現有傳統體育項目30多項,分為武術、棋類、民間技競、表演游戲、歌舞等5大類,并且大多數項目仍在水族聚居區舉行,單就在水族武術類傳統體育項目方面就有20多項。地處于我國邊疆地區和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對體育運動缺乏科學的認識,少數民族的許多學校對于體育教育教材的舍取、課程分配結構,形式及成績的評定等方面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加上受到現有教育機制的制約與影響,我國少數民族一些學校,由于學校條件限制及缺乏對體育運動重要性得科學認識能堅持課外體育鍛煉的學校很少。因此富源縣水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在很多方面是缺乏科學的認識,在教育上也缺乏科學有力的組織手段。

3.水族傳統項目發展傳承存在的問題探討

3.1現代化進程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帶來巨大沖擊。有學者對少數民族對本民族傳統體育了解程度調查顯示,有66%調查者能正確回答出一項以上該民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回答有誤的占33%。其中有34%的調查對象已經模糊了該民族傳統體育。目前,水族保持開展的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挑抬棋封(官)棋、速度賽馬、銅鼓舞、斗角舞、蘆笙舞、斗牛等[3]。由此看出,保持開展的水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逐漸減少,水族武術和一些民間技藝已瀕臨失傳,現代體育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3.2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不足。人們片面的認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功能就僅限于體育的一般功能和價值,認識不到富源水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角色的轉化,富源水族少數民族在經濟全球化和時間多極化的狀況下,已經成為國家向世界展示自己實力的另一個舞臺,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通過了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我們可以了解我國富源水族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由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起步較晚,人們認識不到巨大的發展空間,它作為一種文化,有傳承的功能;作為一種手段,可以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3.3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本身存在缺陷。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任何項目的發展都離不開時代背景,如果剝離當時的社會背景,就沒有了發展傳承的條件,也就沒有了文化的內涵,使我們看不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優秀民族文化的一面。如:水族最具特色的“端節”賽馬和水族武術的起源就是單純的祭祀活動和慶祝豐收,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但隨著現代化的沖擊已經被一些現代化元素所代替[4]。

3.4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過程中的制度缺陷。富源水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我國體育事業中一直處于弱勢的地位,近幾年人們認識到了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性,然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僅需要經濟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從人們的觀念人手,加大宣傳力度,使人們都了解和接受富源水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擴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得受眾群眾。政治的因素介入很多,它偏離原來的方向發展缺乏自主性,這是整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缺點。

4.對策與建議

4.1加快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學科體系的建設。要盡快構建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學科框架,把水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學校課程體建設中,形成獨立的知識體系,有意識地在水族傳統項目的發源地建立“文化生態區”和“水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

4.2加快經濟的發展,加強少數民族扶植力度。加大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人才資金投入,培養能從事教學、訓練、科研的專門人才。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而且對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3摒棄舊觀念,樹立新思想。把少數民族體育教育事業擺在適當的位置讓水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學校教育體系成為現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政府應把建立和完善機構,配備專業人才負責,并建立能力扎實的教研隊伍,加強對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指導和管理,作為一項首要的工作任務來落實。并要努力通過下鄉宣傳,開展短期培訓,散發宣傳單等一系列有效地途徑使他們對民族體育事業的認識提高到體育意識的高度上來,不斷開展文化交流和保護。使得少數民族在新的形勢下的多元化發展。

4.4注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人才培養規范化和規模化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科學性的保障。要培養熟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綜合性體育管理人才、體育應用人才、體育主干,選拔,訓練高水平少數民族體育運動員。以各個民族高校作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的培養基地,以不同形式培養少數民族體育運動和管理人才;以少數民族地區各中小學為民族體育后備人才的基地,選拔培養優秀民族體育苗子,做好少數民族體育人才的后備軍。

參考文獻

[1]張瑛.淺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2009(8)82-83.

[2]張東秀.水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現狀調查分析[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8(6):88-89.

第7篇

【關鍵詞】 群眾文化;公益;惠民工程

一、文化館的職能與職責

文化館作為公益性文化陣地、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其主要職能有:豐富和活躍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普及科學文化藝術知識;指導社會文化活動的普及與提高;開展社會宣傳與教育。目前,烏魯木齊市文化館的主要職責是:承辦政府主辦的各類社會文化活動,運用各種藝術手段,組織群眾寓教于樂,開展各類社會文化藝術活動,包括正常性的陣地活動,鄉鎮、社區、村落、機關單位、企(事)業、學校、廣場等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為群眾提供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務;輔導、培訓群文系統的在職干部、文藝骨干和社會團隊,為國家和社會培育人才;加強對鄉鎮、社區、企(事)業、機關、學校、文化站(室)、俱樂部的文化工作指導和文化活動輔導;組織、輔導和研究群眾文藝創作,開展群文理論研究,開展群眾性文藝創作活動;搜集、整理、研究、開發民族民間優秀文化,挖掘、保護和繼承民間文化遺產;開展對外社會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等等。

由此可見,市級文化館的工作內容豐富,功能全面。但為滿足全市各族群眾的文化需求,僅憑市級文化館發揮作用是遠遠不足的,需要建立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公共文化網絡。

二、烏魯木齊市文化館(站)現狀

根據前期的調研發現,目前,烏魯木齊市(簡稱烏市)基層公共文化館(站)發展不平衡,作用發揮也冷熱不均。

1、部分領導干部對文化,尤其是基層群眾文化認識較片面,認為基層文化建設就是簡單地開展一些活動,甚至還有些人認為開展文化活動是費錢耗時之事,可有可無。

2、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部分區縣存在區(縣)級文化館有館無舍、鄉鎮文化站選址不科學、社區文化室被挪作他用或無社區文化室等現象。

3、基層文化專(兼)干流動性大,市文化館每年都輔導和培訓基層文化專兼干,但效果不明顯,很多專兼干在培訓之后,因各種原因無法從事群眾文化工作,造成培訓資源的浪費。同時,大部分文化專兼干身兼數職,無法潛心思考和實踐本地區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4、基層文化活動缺乏資金,一是設施設備配套資金少,部分基層文化站(室)文化設施設備、演員服裝陳舊;二是活動經費少,部分社區廣場展演沒有經費,演員排練、服裝租賃、路費全部自籌;三是創作資金全無。目前,由于缺少創作資金,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很多活動僅限于唱歌、跳舞、敲鑼打鼓。

5、基層文化活動缺乏考核,目前,尚未將基層文化活動、基層文化設施設備發揮作用等內容列入考核,無法引起各級領導重視。

三、對發揮文化館(站)作用的思考

根據烏市文化館(站)現狀,作為市級文化館,將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樹立全市群眾文化一盤棋思想

將七區一縣的群眾文化工作納入市文化館的工作中,形成上報制度,即七區一縣將全年的工作和階段性的工作上報市文化館,以便于市文化館了解掌握全市的群眾文化的動態,制定合理的工作計劃,合理的調配資源,更好地指導工作。將全市有條件的文化館(站、室)納入全市群眾文化網絡系統,實現文化信息共享、文化資源流動提高文化服務水平。

2、挖掘新的文化增長點、新亮點

在全市開展有影響力、持續性的品牌活動。如:每年一屆的中老年藝術節、少兒才藝大賽、殘疾人才藝大賽、農民調演或匯演。

3、抓好文化創作工作

一是設立創作獎,開展全市的文藝創作征集,對優秀的文藝作品給予獎勵。二是調動全市創作人員的積極性,成立創作隊伍。三是創建優秀文化作品庫,大型文化活動優先選用,并將作品用于基層文化館(站、室)展演活動,形成資源共享。四是調動各文化館(站、室)創作積極性,優秀的文化創作作品定期在市文化館內部刊物發表。

4、加強對文化專(兼)干的輔導和考核

一是注重實際,根據烏市冬季戶外活動少的特點,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舉辦文化專(兼)干輔導。同時,將輔導和崗位練兵結合起來,分層次培訓,并邀請專家進行針對性輔導。二是注重實效,每年定期從工作量、組織活動能力、業務水平、參與活動積極性等方面進行考核。

5、加強與新聞媒體、各族群眾的溝通,加大宣傳力度

通過媒體向廣大群眾預告全市大型活動(包括各區縣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方便群眾觀看。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加大自身工作的宣傳力度,讓政府和市民了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

6、關注弱勢群體,提高群眾文化均等化水平

重點增加對未成年人、殘疾人、老年人、農民工等特殊人群的服務。采取選派專業老師定期上門輔導,政府購買演出等形式,推動優秀資源向特殊群體傾斜。

7、公益性文化惠及百姓,還需各方面的支持

一是需要推動制度建設,探索完善群眾文化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制定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公共文化機構文化工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以群眾為主體的評價和監督機制。二是需要加大投入和保障,將群眾文化服務、活動納入公共財政保障,建立完善的資金保障機制。三是需要完善隊伍建設,探索能夠發現人才、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體制機制,完善基層文化機構編制,落實學習培訓方面的政策措施。四是擴大參與,推動形成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局面。各級政府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鼓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投入群眾文化建設,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鼓勵專業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形成專兼結合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

【參考文獻】

[1] 李錦昆,楊立新.群眾文化活動的時代價值及其管理創新.湖北社會科學,2005.09.

[2] 葛曉紅.淺談群眾文化,華章,2011.

[3] 陳洪.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其現狀分析,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4.

第8篇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南潯古鎮旅游景觀文獻翻譯中文化缺損的分析,研究了有關翻譯不當造成的文化成分的缺失與扭曲,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與方法。

南潯地處浙江省北部平原,太湖之南,東與蘇州昊江接壤,歷來是江南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由于“鎮為澤國,四面皆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揖”,特有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南潯特有的個性和氣質。南潯如今是湖州接軌上海浦東的東大門,其古鎮特有的文化氣息吸引著大批的外國旅客。旅游景觀文獻資料是對外傳遞該地深厚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徑,恰當的翻譯會幫助外國游客認識到南潯古鎮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文獻的翻譯研究凸顯出很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翻譯不當造成的文化信息缺損和扭曲問題

翻譯中由于譯者對史料理解不透徹,或疏忽失誤,造成了南潯景觀資料中存在許多翻譯問題,導致不該有的文化信息缺損和扭曲。

1.1翻譯不當

在南潯諸多景點中有用詞不當、搭配不當、不符實際、指代不明、濫用拼音等翻譯不當情況。

例1.在嘉業藏書樓中關于劉氏的介紹中,出現了明顯的用詞不當問題,說到“魯迅先生在他的文章和書信中多次提到劉承干先生”,其中“書信”一詞譯為“mails”欠妥,"mails”是指郵件、信件、郵包的統稱,而文中根據年代特征特指通過郵遞系統傳遞的信件,“書信”正確的翻譯應為“letters”。

例2.對張石銘故居進行介紹時,提到張“在文化藝術上也頗具造詣”應譯為“have accomplishments in...",而譯文卻犯了明顯的搭配不當問題,搭配不當包括形容詞一名詞的錯誤搭配、名詞一名詞的錯誤搭配、動詞一名詞的錯誤搭配、動詞介詞的錯誤搭配、固定搭配錯誤等,將其譯為“...was accomplish-menu",混淆了名詞和動詞的搭配方式。

例3.在對備弄進行介紹時,提到有大事和迎接貴賓時開“大墻門”,譯為“big door",而在《21世紀大英漢詞典》.big”的解釋為“(體積、面積、寬度、數量、程度、規模等方面)大的,巨大的”,用其形容“大墻門”與實際概念不相符,正確地應根據其實際意義譯為“portal"。

例4.在對張靜江的簡介中,介紹其名“一名增澄,又名人杰,號臥禪”,中文表達甚為具體嚴謹,而譯文直接譯為“had some another names such as...",沒有將三個不同意義的名字有效對等,失去了原意的準確性,出現了指代不明問題。

例5.小蓮莊一處醒目標識語“禁止吸煙”,與其相對應的英文卻是是“JIN ZHI XI YAN”,很明顯,這里譯者直接純粹用漢語拼音法表達,不但不符合國際化的潮流,更是一種偷懶、不負責的表現。

1.2翻譯錯誤

翻譯錯誤是南潯古鎮譯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包括拼寫錯誤、語義錯誤、時態錯誤、詞性錯誤等。

例6.在售票中心上方的一塊旅游告示標牌,“中國十大魅力名鎮”的英文中把“town”錯誤拼寫為“toen"。

例7.景區內醒目的警言語“保護古藤人人有責”中出現拼寫錯誤,將“ responsible”拼寫為“resbonsible",這樣低級的語言錯誤勢必會使外國游客對南潯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

例8.對尊德堂中的介紹中有“系張靜江祖父張竹齋所建”"was built by Zhang Jingjiang’s father Zhang Zhuzhai" ,“祖父”卻被譯為“father"。屬于典型的語義錯誤,造成人物身份不對等,應改為“grandfather”。

例9. ;德堂中“張石銘早年喪父”,譯為‘`During the child-hood Zhang Shiming’s father pass away",有明顯時態錯誤,"pass”作為英語動詞,在詞句中有嚴格的時態要求,必須使用過去式“passed",這正是英漢的不同之處。

例10一家中事物都由其母操持”,譯文是“his mother operated all household affair" , "affair”在英語中是可數名詞,必須譯成單數“a affair”或復數“affairs",或者,并特指在其前面加相應的限定詞。

例11.描繪雕刻圖案“造型優美,栩栩如生”的譯文為“the pictures are fine and lifelikeness",從詞性看,"lifelikeness”是名詞與另外一個形容詞詞性不一致,違反了語言表達一致的原則,應將“lifelikeness”改為“lifelike",與‘`fine”詞性對等,作為對等翻譯更符合英文表達。

1.3漏譯

漏譯主要是譯者因疏忽或其他原因而漏掉翻譯,漏譯會造成文獻資料內容信息的遺失。

例12.在對芭蕉廳作介紹時,譯者未對“天花板棋格”作出相應的翻譯,漢語特征介紹是為突出該建筑外形構造中式的特點,而刪去有礙原意表達,使其景觀的特色未能潯到凸顯,應增添“the hall ceiling in chessboard structure”。

例13.小蓮莊景點中的“青藤植被”闡述特征時,遺漏植被的顏色“青紫色”,應增補顏色詞“cyan"。顏色作為植被辨認的顯著的外部特點,在翻譯中是不可忽略的。

例14.在景區游覽門票價格表中,中文須知的第四點中有個括號中補充解釋了“外語導服費另計”,對應譯文為“the feeof tour guide service in foreign language is diB’erently counted"。而英譯相對應的第五點中卻沒有傳達相對的信息,易引發日后的價格糾紛。

2.處理文化信息缺損的策略

旅游景觀資料使用雙語的目的除對外傳遞該地深厚的文化,主要是擴大南浮古鎮的影響,吸引外國游客促進古鎮旅游業的發展。

2.1景點名稱音譯十意譯

一個景點的名稱翻譯應該有一個統一的、中英專家公認的格式,其指導原則應是始終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取向的(陳剛,2002:8-10 )。 景區內的景點如果均采用音譯,對外國游客來說,仿佛是毫無意義的符號的堆砌,達不到介紹中國文化,讓游客看懂、聽懂的目的。此類音譯如尊德堂(Zun De Tang)、南潯百船舫(Naxun bai chuan fang),譯名沒有涉及相應的文化內容,易造成游客理解上的障礙,譯為“Zun De Hall”和“Boats Museum”更明了。

完全意譯對保留原文形象及文化、歷史內涵至關重要,但是完全意譯存在源語和目的語完全等同的局限性。例如,張石銘舊宅用于待客的“花廳”,根據源語中的詞逐一譯成目的語為“Flower Hall",未考慮文化背景,不利于傳遞出地名的信息。花廳作為一個古代建筑專有名詞,指舊式住宅中大廳以外的客廳,多建在跨院或花園中,為表達其文化意義譯為“Parlour"更妥。

在翻譯中采用最多的是音譯+意譯。例如“鵡德堂”大廳譯為“Yi De Tang Hall",前半部分是采用拼音音譯“Yi De Tang" ,而后半部分是采用英語的對等詞“hall"。音意雙譯一般都采用專名音譯、通名意譯的方法,牽涉到歷史上和傳說中的人物時使用最多(朱益平,2005:162)。例如:

劉氏梯號~-the former residence of Liu Tiqing

張石銘舊宅一the former residence of Zhang Shirring

嘉業藏書樓—Jiaye library

2.2刪減和增補

在旅游資料的翻譯中,刪減有時是十分必要的。

例15.對劉墉書法真跡描述中“此件系他的好友同朝翰林院待詔徐山民珍藏而至今,藝林珍品,一睹為幸”譯為“The work was collected by his friend Xu Shan ming",譯文省略了原文中復雜的官名和華麗的四字詞組,用淺顯易懂的一句話簡單地傳遞了文獻信息。

增添是指加人理解原文內容所必須的背景知識,對字、詞、句的字面意思予以解釋,加人特有歷史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紹,更有利于外國游客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例16.張石銘故居的簡介中提到“八仙”,只根據字面譯為"eight fairy men",外國游客肯定一頭霧水。“八仙”是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鐵拐李、漢鐘離(鐘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何曉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應依據文化背景加以一定的解釋“eight fairy men ( Widespread civil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 "。

例17.介紹“張靜江舊居源起”中說“1862年又專營鹽務,遂成巨富,為南潯富豪‘四象之一”’。而譯文直接翻譯為“…dealt with salt specialty in 1862,so he became rich and powerful.People called him `one of the Four Elephants’ in Nan xun"。而此“象”非英語“elephant”的蘊意的完全對等,西方對“elephant"的理解不甚相同,它在該語言環境下喻指擁有財產百萬兩以上的豪富,應通過增添為“one of the Four Elephants(Elephant denotes the rich and power)”幫助外國游客區分并理解其隱含義。“紫藤”的介紹中提到“劉錦藻在《小蓮莊略》中記述……”,譯為“in the Records of Lotus Garden Liu Jin zao(the second son of the owner) says...",添加了對人物的介紹,使外國游客對其有更深的印象。

第9篇

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副部長、大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蔡名照出席了會議。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主持大會。與會者對大會的主題發言給予了高度評價。尤其是王晨的主旨演講高屋建瓴,對目前中國對外傳播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

王晨表示,國際傳播能力是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是維護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擴大對外傳播能力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科學分析當前國際傳播形勢,積極應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適應國際傳播發展需要,我國應建設覆蓋全球的國際傳播體系。

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啟恒分別從“傳播是影響社會進步的核心元素之一、互聯網――變革傳播方式的偉大科技創新、網絡傳播、網絡時代的公民文化素養”等方面闡述了互聯網的緣起、成長和逐漸成為傳播領域主角的過程和精彩案例。她強調,網絡信息社會必將在我國傳播事業身上加蓋鮮明的時代標記,而網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將長期比翼雙飛,互相補充,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本次研討會論文集共收集82篇文章,其中14篇是以互聯網作為主題的,內容涉及網絡傳播的方方面面。那些不是以互聯網作為主題的,但其內文中也有很多包含網絡傳播的章節,仔細閱讀之后發現,這些學者觀察細膩,資料詳實,觀點不乏新穎和獨到之處。

網絡時代國際傳播的新特征

美國是世界傳媒產業大國,也是互聯網的發源地,現在全球80%以上的網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務信息由美國提供。他們有CNN、《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等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新聞網站,被人認為是世界傳媒的風向標。他們有很強勢的話語權,利用其在互聯網上信息傳播中的支配地位對別國進行文化滲透。近年來在媒體的“融合與滲透”方面美國動作最大。《融合與滲透:網絡時代國際傳播的新特征和我們的機遇》是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耶魯全球在線復旦版主編助理鄧建國演講的主題,也是本次研討會優秀論文之一。

鄧建國指出,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新聞媒體、電信公司以及信息產業間的跨媒體和跨地域經營等媒體融合實踐已經很普遍。1996年,美國政府頒布了新的電信法,為以上融合提供了幾乎是百年一遇的好機會。2003年6月2日,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宣布放松其對報紙和電視臺所有權的限制,允許同一媒體集團同時擁有一家報紙和一家電視臺,為媒體融合注入了新的動力。2000年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的世紀并購使美國的媒體融合達到。到2008年,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收購道瓊斯,以及加拿大的湯姆森公司收購英國路透社,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世界傳媒界不可逆轉的趨勢。

媒體融合極大地增強了西方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目前,8個世界媒體巨頭(時代華納、新聞集團、迪斯尼、維亞康姆、通用電氣、威望迪一環球、索尼和貝塔斯曼)的收入超過了所有南太平洋各國的GDP總額。美國學者羅伯特?麥克切斯尼則預測,在不久的將來,5-8個巨型媒介公司將統治美國信息市場,50-80個媒介巨頭則將統治全球信息市場。這無疑將使全球籠罩在西方媒體的輿論環境下,給其他國家的國際傳播帶來了難以逾越的障礙。技術推進著公民報道時代的到來

互聯網的精神本質是自由。每個人獲取信息和提供信息的權利都可以通過技術的途徑實現。Web2.0技術所推動的新聞信息的傳播進程呈現的形態演進路線是:傳統媒體壟斷的新聞信息傳播將因公眾的參與而走向媒體與公眾共同運營的新聞信息傳播時代。在這樣的趨勢下,著眼于傳統媒體不同形態所做的專業分工,著眼于一則報道、一個版面、一個節目、一個媒體的管理方式,著眼于新聞工作者個體報道技能培養的傳統新聞教育體系都必然發生改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高鋼在論文中指出,中國新聞傳播能量的源頭之水,蘊藏于推動著環境變動的社會各界的公眾之間。中國新聞傳播影響力的建構有賴于這個豐沛源泉的開掘。今天的網絡數字技術,為開辟這種新的傳播境界提供了可能。

高鋼認為:“維基(Wiki)技術是Web2.0技術時代最具革命意義的技術之一,它為人類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創造模式。維基的全部技術理念建立在’人的本性是創造而不是破壞’;‘協作是最有效的創造模式’;‘共享的目標體驗是擴大協作規模、延續協作進程的動力’這些前提性的信念之上。維基技術影響著新聞傳播,推進著公民報道時代的到來。公眾將越來越多地加入新聞信息的制作與傳播過程,他們將在新聞的發現、細節的描述、背景的開掘、意義的分析等涉及到新聞傳播的各個環節注入他們的能量。公眾對新聞傳播的全程參與,將會極大地制約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的偏見與誤差,讓新聞報道更準確、更均衡、更公正、更深刻。”

關于技術催生公民媒體的話題,還有其他幾位學者的論述和列舉的案例也很精彩,如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國際傳播中心吳帆的《淺析以Twitter為代表的新媒體力量》一文,該篇論述的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Twitter。

Twitter作為微博客技術的運用載體,以其信息的迅速性和傳播的廣泛性成為新媒體中一支重要力量。吳帆首先通過翔實的數據介紹Twitter主要受眾的特征,以及其作為社會化媒體在傳播中逐漸發揮的重要作用,并對其迅速發展的原因進行探究,進而總結出Twitter的特征。其次,以具體實例分別從Twitter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政治和新聞業兩個角度闡述以Twitter為代表的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所發揮的利弊兩方面作用,通過對每一個角度的深入分析,探究在當前社會環境中積極利用新媒體的方法。

新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網絡新聞受眾對新聞報道互動參與的訴求,而板起面孔一本正經的說教式傳播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網絡催生國際傳播的黃金時代

“經濟全球化,氣候變暖,溫室氣體排放,移民,反恐,金融危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等等,任何一個國家獨自不可能解決。它們是生產國際新聞的驅動器。幾十億人要從世界各個角落提供消息,對這些問題發表意見和看法。

移動電話和互聯網都屬于參與技 術,在Web2.0時代,這樣的技術在全球普及,與對于國際新聞和新聞參與性的客觀需求相結合,必然產生出億萬新聞制造者:‘公民媒體’的發展勢不可擋。一個新的傳播業正在悄然興起。它以全新的方式制造和傳播消息和新聞,跨越國界,全球共享。

所以有人說,一個國際傳播的黃金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

胡啟恒的精彩演講一次又一次把與會者的思緒帶到了世界大舞臺,把視線鎖定在網絡傳播。眼前的現實告訴我們,在國際傳播中互聯網將不再是第四媒體,它將成為主旋律。全世界的媒體都將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這對我們來說是機遇大于挑戰還是挑戰大于機遇?

王晨在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從新媒體發展來看,我與西方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世界各國都把互聯網作為提高對外傳播能力、擴大國家影響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載體,采取各種措施謀求優勢地位,擴大在網絡空間的影響,搶占文化傳播的制高點。

王晨強調,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是順應世界傳媒發展趨勢,實現我國媒體跨越式發展的需要;是更好地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需要;是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是打破西方輿論壟斷,促進世界信息傳播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需要。

提高國際傳播力,首先要打造強勢媒體,強勢媒體的核心是人,要擁有一大批知己知彼的跨國際傳播人才,我們來得及培養嗎?在會議期間,筆者就這個問題采訪了著名媒體人曹景行,他斬釘截鐵的回答,跨國際傳播人才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在實際工作當中鍛煉出來的,鳳凰人就是最好的例證。

說到練,筆者立刻想到了一本書――《拉里?金溝通現場》,美國布萊克曼教授曾經這樣對華裔主持人潘杰客說,如果你想了解美國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和學習語言并希望進入美國的主流社會,你就必須跟蹤這檔節目――“拉里?金溝通現場”。拉里‘金是溝通領域的一面旗幟。他之所以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是因為他不恥下問、善于溝通和尊重每一位嘉賓。他認為成功交談的基礎是:“真誠、態度得體、對交談的對方感興趣、對別人敞開心扉。”

讀了這本書之后,筆者深深體會到,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家與家之間,近到人與人之間,所有的成功因素都在溝通中產生,所有的失敗因素也在溝通中釀成,所有的冤仇與禍根都是在溝通當中集結的。記者是溝通者,要想做好對外傳播,首先要學會如何與陌生人溝通。

關于如何與陌生人溝通的問題,在研討會茶歇期間,筆者采訪了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國際譯聯第一副主席黃友義。他是一位行走在東西方之間的官員和學者,經常與各種各樣的外國人打交道,他對此有深刻的體會。黃友義說:“對外傳播的關鍵是要讓外國人對我們的意見和觀點聽得明白,接受的了,說到底是爭取人心的工作。

各國之間文化差異很大,千萬不要以為我們對外國人的了解比外國人對我們的了解就一定多。可能我們對外國經濟、科教、歷史、風土人情方面了解很多,但對他們的心理活動及認識世界的觀點未必了解得充分了,且不說外國人之間因地緣、語言、歷史的不同也有很大差別,就是同一個國家的外國人也都極大的不同。”黃友義強調,“要做好對外傳播,就要下功夫了解外國人的思維習慣、話語體系和文化背景,只有真正理解了他們‘為什么這樣想’,才能清楚我們應該怎么說。而要做到這一點,非下苦功夫不可。靠忽悠打動不了外國受眾,因此,對外傳播研究的一個主要基礎領域是研究外國人的思維習慣,搞清楚我們每說一句話他們會有什么反應,就像下棋一樣,對外交流要能分析預測到對方的反應,從而制定有效的應對和交流策略。”

黃友義的回答讓筆者想起了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一段話,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

第10篇

青春在這里閃光成長從這里開始

高二(5)班是一個目標明確、團結友愛、拼搏向上、班風和諧、學風嚴謹的先進班集體,在各方面都能嚴格要求,在各種活動中均有出色表現,在各方面都能在年級、學校中起到表率作用。高二(5)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發展能力的天地、展示才華的舞臺,青春在這里閃光,成長從這里開始。

一、做心靈的領路人凝聚班集體團隊精神。

“任何一個組織要想生存、成功,首先必須擁有一套完整的理念作為一切政策和行動的最高準則。其次,必須遵守那些信念。”一個優秀班集體必須有共同目標,有堅強的領導核心,有正確的輿論、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有嚴密的管理制度。沒有目標,就沒有前進的方向,引導全班學生一起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奮斗。近期目標:創建優秀班集體。中期目標做到個人利益服從班級利益,集體朝氣蓬勃不斷前進。長期目標做到自信自強,團結協作,勤奮拼搏。力爭做到低起點,小坡度,勤奮斗,大發展。根據目標班級制定了連續三年的口號.高一:“選擇了高中,就選擇了吃苦:選擇了高中,就選擇了拼搏;選擇了高中,就選擇了攀登。”高二:“信勤奮,不信天命;信積累,不信速成;信他人,更信自己;信機遇,更信準備。高三:“超越自我,永不放棄,成為強者”

班級總體規劃思路:l、三年一盤棋的管理思路,每年上一個臺階,帶領集體進入一個新的層次。2、做好每學期,每個月,每一周,每一天的計劃,使學生天天有進步,周周有驚喜,月月有收獲,期期有飛躍。3、建立班級的規章制度,并不斷補充,發展,完善這些內容。4、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學生爭取更多榮譽。5、抓住契機,找準突破口,精心設計,實施有創意的主題活動。6、高一注重做好初高中銜接工作以班風促學風;高二狠抓會考,防止分化,以學風促班風;高三注重心理疏導迎接高考。7、日常班級管理工作做到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

二、搭建學生參與平臺,建立自主型班級管理模式,為學生搭建實現夢想的舞臺。

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主動參與、全體參與和全程參與,做班級的主人,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尊重、信任和重用。自主型班級管理就是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班級建設,他們的群策群力使班級各方面工作,每個角落充滿生機和活力。校訓、班規、窗明幾凈,黑板清晰,標語端正,獎狀和錦旗高懸,學生自己填詞譜曲的班歌,激勵學生斗志,振奮學生精神。濃厚的文化氛圍,豐富的精神生活,為同學們的“激情高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豐富多彩活動中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負責。在制定班級管理方案時,所有的同學都有管理的崗位,扮演一定角色,做到“事事有入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使學生們在集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感受到了自己是集體的一員,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成功的快樂。而且還增強他們對集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加快集體前進步伐。我積極創造條件,廣開各種渠道,在活動中讓學生充當主角,給學生提供自我管理、施展才華的舞臺。1、推行“值日班長制”班集體全員管理模式。

高二(5)班每位學生輪流當“值日班長”,負責一天的全權事務,并詳細記錄當天班級的好人好事和不良現象,填好《班級日志》,每天向班干部核心組織匯報當天的情況,每周發表值日感想和建議。班干部成員每次都認真對待值日班長的匯報,有記錄、有分析、有指導、有鼓勵,使每位同學確實感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從而能積極動腦筋、想辦法,改進班級的工作,使班級工作一步一個臺階地達到自主型班級管理模式的理想境界。

2、班會課成為學生自我教育的主渠道。

高二(5)班的學生擁有班會的設計權、組織權、發言權,是班會的主人,班主任、班干部及宣傳委員充當參謀和顧問,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由于學生的更多參與,使班會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班會的內容和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實現了教育生活化,從而達到了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的目的。

3、充分發揮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調節的自我教育體系。

教育理論認為:評價具有導向、檢驗、診斷、發現等作用,通過評價可以區分優劣,明辨是非,從而達到引導、控制行為過程的目的。班級管理中制定出“思想品德量化評定方案”,還在他評的同時,增加了自評環節。由學生自己評價自己。自我評價促使了學生對自身的行為的自我認識,及時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及時調整自我、修正自我。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省,提高學生自我認識水平。把每個星期的最后一天定為“反省日”,學生在這一天認真反思,肯定成績,找出不足,并定出下一個星期的奮斗目標。同時,我再加以正確引導,使學生認識到:學習上不積極進取,紀律上自由散漫等,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所以需要每個人戰勝自我,改正自我。

4、在社會實踐中,體驗社會,培養責任感與社會道德意識。

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社會需要,培養責任,從而用自覺的行為適應社會。高二(5)班同學在雙休日到社區、農村、開發區讓去接觸社會,感受社會,認識社會。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到道德的社會價值,懂得了道德是互利的這樣一個道理,激發他們約束自我的自覺性。利用雙休日全班同學去我縣最貧困的深山區觀光和體驗生活,此地是革命老區,那里山水秀麗民風樸素,但是經濟相對落后,人民生活還很貧困,來到西溝里村,參觀了那里的民舍,低矮的房子,辛苦勞作的農民,簡陋的小學校舍和我們的五中校園簡直是兩個世界,有的同學還是第一次到山村,親歷了當地的生活,感受到自己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事后每個同學在周記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好多同學的家長都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決心以樸素的精神努力學好知識建設家鄉改變家鄉。

三、高二(5)班是個心育大課堂、小社會。

高中學生課業負擔重,心理壓力大,高二是防止學生分化的關鍵時期。班級設立了“悄悄話”心理健康教育信箱,由10名耐心、認真、善于做心理工作的同學及班干部為主的知音信箱主持人及全體同學以匿名的形式進行書信及電子郵件進行交流,幫助解答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并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特殊生建立心理健康個案,為廣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增強耐挫折的能力,健全人格,提供了平臺。在班級的心理健康信箱的帶動下,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開放日、學校家庭聯系冊等多種形式,帶動影響家長端正思想、轉變觀念、形成健康和諧的家庭精神環境。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通過網上交流,同學們以朋友的身份排解學生之間成長中的煩惱。把高二(5)班的管理員QQ號或電子信箱的網址提供給學生,為師生、生生交流互動提供方便。還建立了班級主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把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的內容掛到班級主頁上,為學生的閱讀提供較好的網絡平臺,同時建設了有關班級德育工作的欄目,進行交流互動,《青春無悔》、《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辛酸父親來信撞擊的學生缺乏責任感的心靈》等諸多優秀的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撞擊著學生的心靈,激勵著他們健康的成長。

趙同學在高中入學剛剛兩個月,親生母親和繼父吵架服毒自殺,就在最絕望傷心時,班內三名班干部中午不回家和她共餐、公園散步、開導、晚上帶班主任家一起吃住,近半個月的苦心沒有白費,一個16歲的女孩面對生活的無情沒有被催倒,勇敢接受現實,并多次代表班集體參加各類大型活動,取得優異成績。許雷同學單親家庭,外地戶口,沒有錢上學,同學們每人從5元到50元不等給予捐助。家長、同學非常感動,家長親自來班級宣讀感謝信。周圍社區衛生環境差,高二(5)班的同學們犧牲休息時間進行社區服務,為了表達對教師、學校無私的奉獻的感激,常年承擔起為教師辦公室打水、打掃屋子的工作,受到當地居民、教師、同學、領導高度評價。王運超同學骨折到河北省王家樓住院,我帶著班里51個同學的祝愿親自打車看望。濃濃的人情味把51顆滾燙的心連在一起。

四、班集體榮譽感塑造了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高二(5)班。

集體榮譽感是一種無形且有效的約束力量,一個形成了集體榮譽感的班級,誰做了有損于集體榮譽的事,誰就受到集體輿論的譴責,從而使每一位學生感到,做了損害集體榮譽的事是一種恥辱。這就促使他們為維護集體利益,服從集體需要,去努力彌補自己的弱點或缺點。同時,集體榮譽感又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力量。誰能為集體爭光,誰就會得到同學們的尊敬和愛戴。它促使每一個班級成員自覺地為維護和爭取集體榮譽。班內的陳同、宋健是兩名活潑好動的男生,一天早晨,兩名同學掃完清潔區,距離早讀還有五、六分鐘,由于早晨沒吃飯,跑到食堂買飯,當趕回來的時候已打早讀鈴,被德育老師記一次遲到,每人扣五分,遭到班主任的嚴厲批評是小,班級千分賽扣分,給班級丟臉是大。兩人內心很愧疚,下早讀他倆趕緊找到德育老師表示道歉,并強烈要求為學校門口檢查打板車事件,以此換取不要給班扣分。老師看在他倆集體榮譽這樣強,積極成全。全班同學深受啟發。同時班主任也為班集體中同學的集體精神而倍受鼓舞。一個奮發向上,團結友愛的班集體,能充分地激發每個學生內心的集體榮譽感。一些平時表現一般甚至比較落后的學生,生活在這樣的集體里,也會很快地發生轉變,這就是集體榮譽感所表現出來的感召力。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只有融入這個集體才能發揮自己的智慧。八十年代的中國女排是中國的一面旗幟,他不是郎平一個人優秀而是教練和全體隊員優秀,整個隊伍強大。要知道主攻手沒有一傳、二傳,副攻手的配合,就打不出漂亮的球......只有班集體的強大才能促進每個同學的成長。高二(5)班曾兩次評為校級優秀班集體、一次評為縣級優秀班集體、并被推薦為市級優秀班集體、心理活動課、德育活動課兩次校一等獎、北京市高中生名著表演團體三等獎、縣一等獎、千分賽一等獎、運動會、會操比賽、一二.九合唱節等大型活動中多次獲的獎勵和獎狀。

青春是短暫的,成績是過去的。每一項成績都是大家用汗水和智慧澆灌而成的,高二(5)班全體同學會在共同分享歡樂的同時,總結經驗,互相鼓勵,向下一個更高的目標奮進。過去兩年的輝煌令人難忘,即將踏上新征程的高二(5)班會銘記昨天的輝煌,繼續開拓新的篇章,在即將到來的20****年我們會創造一個更加和諧健康、積極奮進、敢為人先、與時俱進激情勃發的高三(5)班,用更加優異的成績報效領導的關懷、教師的幫助、同學們的合作與拼搏。

附:

班級獲獎情況:1、2004年8月:中學生社會活動實踐活動(軍訓)獲校級優秀方陣。2、2004年9月:校級運動會第二名。3、2004年10月:《我愛我的班集體》演講比賽校級三等獎。4、2004年11月:校級學科知識競賽第一。5、2004年12月:一二.九合唱節校級第二、優秀組織獎。6、20****年1月:校優秀班集體。7、20****年3月:《文明禮儀伴我行》校級德育活動課一等獎。8、20****年4月:校級籃球聯賽第一。9、20****年4月:代表學校高中學生為全縣教師展示英語教學課堂效果。10、20****年5月:縣級高中生外國名著表演一等獎。11、20****年9月:校級運動會文化氛圍創意突出。12、20****年10月:校級文明禮儀伴我行演講比賽三等獎。13、20****年11月:校級會操比賽三等獎。14、20****年12月:校級德育活動課《讓文明禮儀之花布滿青春的足跡》一等獎。15、20****年12月:校級班級千分賽一等獎。16、20****年2月:校級優秀班集體。17、20****年3月:社區服務獲好評。18、20****年3月:北京市高中生外國名著表演三等獎。19、20****年3月:校級英語能力競賽一等獎。20、20****年4月:推薦為****縣優秀班集體。并推薦為市級優秀班集體。

學生縣級以上獲獎情況:1、趙晶、朱迪、馬靜靜等同學在學科競賽中獲全國二、三等獎。2、張英才、閆春光、段明旭等人獲北京市高中生名著表演比賽中獲三等獎、****縣一等獎。3、馬靜靜、獲春雷杯三等獎獎。4、朱迪同學獲得陽光學子獎學金。

第11篇

自從黨的十六大提出關于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精神之后,各地形成了一股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設熱潮,一些省市還提出了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或文化強市的口號。文化,被提到一個空前的高度。不過,我們也注意到,由于對文化的認識有差異或態度立場有問題,導致在實際的文化建設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些也許是與我們的初衷相左的。

文化強省的常見誤區

在討論“文化強省”這個命題時,人們首先會遇到一個問題:是要“建設一個文化的強省”呢,還是要“用文化來建設一個經濟強省”?文化本身就是強大的可以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同時,文化也是人類發展和追求的目標,是社會前進的終極性目的之一。所以,只要認真去做,那么,無論是“建設一個文化的強省”,還是“用文化來建設一個經濟強省”都是正確的。

但是,我們經常看到,在許多地方只是把文化單純作為經濟的裝飾品來對待。比如說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舉辦某某節,打的是文化的旗號,卻對文化沒有任何投入和建設,只起個花瓶作用。這是對文化的極大侮辱和財力的浪費。類似情況是把文化作為經濟的附庸,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這與前面的一致,但稍好一點點,至少有了文化活動的形式,比如研討會之類。但通常是把外行當主賓招待,甚至有的在學術研討會上把論文都發給經濟單位和行政部門的人等,鬧出很大的笑話。

多數情況下的認識誤區是只重視物質不重視精神,只重視形式不重視實質。就是只關心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而不關心文化事業,這是經濟效益第一、功利主義、追求政績的心理使然。只關心演了多少戲、培養了多少演員、出了多少好書,其實質是為得了多少獎,而得獎的目的還是為了彰顯政績,為了做給上級看,這是文化繁榮假象的主因之一。有些省一再聲稱自己的文化產業發達,自己的出版、報刊、影視等方面成果驚人,但社會上卻對這些省份的這些產業一無所知。原因正在于那些所謂的文化產品沒有文化內涵,沒有產生文化產品應有的社會影響力,因而只有數據的意義沒有實質的意義。

另一種普遍現象是缺乏整體規劃,追求短期利益。首先表現在對景區的開發、歷史遺存的開發方面,各干各的,沒有區域的合作,不能長時間留住客人;亂造假景觀;用現代設施破壞原有自然景觀的環境;地方與部門之間為爭經濟利益而形成管理混亂假象等。其次,影視、書報刊等現代文化產業缺乏系統的人文規劃和價值規劃,只以短期經濟贏利為目標,結果讓最有可能形成文化產業的領域卻往往形不成產業鏈,沒有開發的主題與相互鏈接的精神紐帶,形不成強勢產品。結果,連最初想追求的經濟利益也得不到。

存在這些誤區,最根本的是沒有把文化作為一種長期的符合人類發展方向和社會發展方向的選擇,而只是權宜之計,是為了趕某種潮流而做的現實選擇。這就是功利主義的思維方式,一味地想賺錢,促進經濟發展,但卻很少考慮文化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很少把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同等看待。這樣,所謂發展文化的計劃規劃和成果總結,往往是空洞的政治與政策,沒有任何文化含量。在不了解文化,不愿意發展文化和建設文化的前提下,應當老老實實地搞經濟搞政治,而不必打出文化的旗號來。

文化強省的根本:把文化建設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

必須承認,文化不是附屬品,不是為其他什么目的服務的,文化不是為了實現其他目標而使用的手段。經濟可以是目的,政治也可以是目的,同樣,文化也是目的。

與政治、經濟目的不同的是,文化的目的是與人自身的目的相一致的。人類的政治、經濟活動總是有階段性的,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不停地變化,從而不停地形成和產生暫時性的目標與利益。而作為人的成長過程的人類文化總是與人的全面發展相一致,與人的最終利益相一致,它的形成、發展、積累與成熟,則是緩慢、漸進但卻并不轉換方向的一種永恒的過程。文化是一種“無目的的有目的”,它通過淘汰、篩選和遺忘,使人類形成和保留自己的優點與優勢,遺棄自己的缺點與劣勢,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共生共榮。

如果能夠理解文化的這種自然屬性和時間功能,這樣就會更愿意放棄對待文化的功利主義態度,就會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把文化建設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說法。因為,文化建設不是為了一個什么暫時的目的,而是為了人的長久發展。所以,如果不計較暫時的利益和政績,而把文化建設當作人的生存的必須,那么很有可能既能取得長期的利益也會取得短期的利益。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內在活力被激發出來了,人對社會對環境對歷史的責任意識也被激發出來了,將會以主動熱情自覺的態度參與到文化建設過程中去。

品格、精神、形象:文化的靈魂

由于文化產業建設的利益誘惑,目前各地形成了一股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設熱潮,許多區域文化和尋根文化的論著以及有關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開發的項目已經綻露風姿。一些地方為了爭搶名人故里和名人祖籍地而大打筆墨官司。文化,正在從專業人員的象牙塔里出來,走近大眾。

不過,現在人們過多地把目光盯在旅游開發、戲劇表演或文化活動方面,好像多推出一些文化產品就成了文化強省。這個認識是不正確的。文化決不只是戲曲,不是文物,不是城市群,也不是給各行各業評獎。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精神特點暨精神傳統,是精神的生長過程和生長方式。

文化是有靈魂的。特別是對于有著地域色彩的“文化強省”這樣的命題,就更需要找到自己的地域文化的靈魂。所謂文化強省的一個內涵問題,就是你向社會向人群提供了或能夠提供怎樣的文化內容,使人家感受到你是一個文化強省。所以,要建設或要成為文化強省,首要的問題是對自身文化品格的認識和培育。比如說現有的文化是不是一種開放的文化?它在這個時代還有哪些先進性,或者有哪些落后的東西?它的整體形象是什么樣子?

第12篇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 地測管理 專業特色

論文摘要:文中作者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將地測科定位于技術型井下生產輔助單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如何加強地測管理工作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管理、經營管理及樹立開放意識,提倡創新精神等進行了簡述。

1地測科性質及定位:技術型井下生產輔助單位

地測科從工作性質及在礦山中的作用來說技術含量較高,而且是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的地方。如我科16 名干部中,14名干部畢業于各級各類院校,其中10名本科生,一名大專生,三名中專生。工人文化素質相對其它基層單位也較高。井下生產輔助單位就是除繪圖組外,其它各專業人員均從事井下作業,而且服務重點是采、掘,開一線單位,為總工程師室、調度室及相關領導當好參謀。位置找準了,余下的就是如何突出專業特色,發揮好作用。

2突出專業特色,發揮積極作用

2.1地測專業特色

測量專業是尖兵,地質專業是眼睛,儲量專業是管家,水文專業是礦井保護神,繪圖專業是一面鏡子,鉆探是手段。測量從理論到實踐都講究精密,現有的礦山測量儀器已完全能滿足礦山建設工程的各種需要;而地質專業則是實踐的科學,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貼近實際。幾年來,地質專業中的探測技術:地質雷達、瑞利波、三維地震、二維地震、巷道坑透儀等發展非常迅速,但仍須臾離不開地質基礎工作。同時,地質工作又是水文工作、儲量工作的基礎,正象各專業都離不開測量基礎數據一樣。從含水賦存狀態到出水通道都要依賴地質工作發展水平;地質損失、“三下”壓煤、防水煤柱及三量管理應是儲量管理的核心內容;而繪圖則是把幾個專業的精華部分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完美的表達出來:鉆探工作則是地質工作的一種手段,又是水文工作、儲量工作的一枚探針。

2.2發揮專業作用,要突出樹立三種意識開放意識: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相互聯系的、發展的。只有眼睛向外,走出去學習,手心向下,深入實踐,才會豐富發展本專業,并且實現專業作用的擴展,跟上時展的步伐,專業才會有生命力。

創新意識:不拘囿于先人。勇于打破封閉;勇于打破條條框框;勇于將新技術、新儀器、設備、新理論應用于實踐。

全局意識:過份強調某專業如何重要和過份強調地測專業都是有害的。重要與否要靠工作實績說話,一項工作離不開你,而你也發揮了超凡作用才會重要。

3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

3.1人員管理

人員素質培養及人員合理使用。要對各專業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專業規程,規章措施的全面培訓。通過技術培訓、技術比武使職工隊伍素質得以全面提高,避免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同時對隊、組長崗位進行后備力量配置,以便于隊伍管理及建設。建立起與減人提效的競爭激勵機制相配套的措施,使地測隊伍向精干高效邁進。

人員利益分配一定要與績效大小相結合。工資、獎金分配按相關原則,突出效益,兼顧公平;要堅持走公開、民主的道路,接受群眾監督;關心職工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力爭幫助解決。培養優秀人才,對有發展前途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要倍加珍惜,創造機會讓鍛煉,增強其本領。通過召開技術例會、研討會,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培養其能力,使其盡快成才。

營造寬松環境,地測專業知識分子比較集中,要想發揮其作用,就必須思想上關心他們,生活上照顧他們,工作上幫助他們,做到人盡其才,而不是壓抑他們,更不能打擊冒尖戶。要摒除專業間相互輕視的陋習,鏟除一切幫派苗頭,使專業人員全身心地愉快地投身到各項工作當中去。

3.2平衡上下左右關系

既然地測專業是全礦一盤棋中的一枚棋子,那么就應發揮其作用。首先要擺正位置,對采、掘、開生產單位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生產單位的需要就是我們工作的核心,想生產之所想,急生產之所急,決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落實到實踐中。同時要給總工程師室、調度室及有關領導當好參謀。特別要注意在提出問題時要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供給領導參考,不可給領導出難題。對本單位工作性質、成績、問題進行有理有利有節而又有實事求是地進行宣傳,使單位生存于一個有利的空間之中。

3.3安全生產及質量標準化工作

地測工作中的安全生產重點應放在測量貫通、防治水、采、掘、開工程過構造帶及鉆探運輸、進尺期間的人身安全上。測量貫通,過構造帶,人身保安通過細心工作是完全可以杜絕安全事故的。防治水工作由于未知的因素多,手段落后,仍需努力。有水患報不出來,常常成災,造成十分可怕的后果;無水報成有水患,又后嚴重妨礙工程進展,損害地測工作形象,為此要將工作提前并且做深做細。質量標準化工作是和現代化礦井建設、企業升級一起從八十年代末起步的,但只有這項工作是最有生命力的,因為它確實有助于安全生產及日常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因此要嚴格貫徹執行其工作標準,以利地測工作健康發展。

3.4技術服務

技術服務除日常生產外,還應把科技立項做為重頭戲來抓,以利礦山健康發展,著眼于資源管理等有效利用、重點工程貫通質量、重大地質構造探測及防治水工程的建設。幾年來我單位與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唐山分院、西安分院、重慶分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等院校均進行了有效合作,產生了很好效果,取得了突出的經濟效益。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又把服務煤質、服務銷售擺在了工作重點上,每個工作面圈出后,通過做大量調研工作,繪制出所有有關煤質要素的地質綜合圖,開拓了專業服務新領域,任何事物發展都如逆水行舟,地測專業發展也不例外,停止不前就要被淘汰。

3.5經營工作及對外創收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盛区| 新沂市| 城固县| 冷水江市| 宝丰县| 娄底市| 乐亭县| 永定县| 平昌县| 株洲县| 泸水县| 阿勒泰市| 武隆县| 肇州县| 德保县| 婺源县| 蓬安县| 泸西县| 女性| 孝感市| 德昌县| 会泽县| 中宁县| 龙海市| 临沭县| 古田县| 板桥市| 珲春市| 永泰县| 五河县| 太仆寺旗| 亳州市| 开原市| 扎鲁特旗| 平昌县| 滕州市| 大厂| 黄平县| 竹溪县| 东阳市| 博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