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4 01:32: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一歲寶寶營養早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你的寶寶定期體檢了嗎?也許好多媽媽都忽略了這個很重要的環節,只是在寶寶身體不適的時候才帶他們去醫院看病,其實,寶寶和大人一樣,都需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才能及早發現他們身體的各種變化。
不能忽視的定期體檢
孩子從一出生到青春前期,始終都處在一個較為迅速的生長發育過程之中,特別是嬰兒期的孩子,在生理、心理、體格,智力等諸方面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有些變化甚至是細微的,以至于家長并不能意識到;也就是說,即便孩子已經出現了某些方面的問題,家長也很難發現;只有通過保健醫生細致的檢查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才能判斷小兒生長發育是否屬正常。
定期體檢可早期發現孩子體格發育偏離、智力發育落后、精神發育障礙、聽力障礙、視力偏離;鋅缺乏癥、鉛損傷,先心病,缺鐵性貧血,佝僂病等多種疾病。及時發現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預措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階段不同檢點也各有不同
專家建議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要分別進行不同方面的身體檢查和心理測試評估,全面的考察寶寶的身心發育狀況。
專家指導
鮑秀蘭
來自佳億家兒童健康管理體驗中心、協和醫院的指導專家主任醫師,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常務理事和兒童發展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0~1歲兒童
一般檢查(身長,體重、營養狀況評價、身體檢查)、血液檢查(微量元素。血常規、骨堿性磷酸酶)、心理測試(氣質測試)、智力測試(DST)。
專家解密:身長、體重,營養狀況評價、身體檢查以及一些心智上的檢查,是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必備的,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還特別容易出現一些佝僂病之類的疾病,所以血常規、微量元素(鈣鐵鋅鎂銅)、骨堿性磷酸酶這幾項應該做一些,以求早發現問題早處理。
1~3歲兒童
在一般檢查、心理測試、智力測試,血液檢查的基礎上,增加了血鉛、膳食營養計算,眼保健檢查和耳鼻喉保健檢查。
專家解密: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容易出現微量元素的問題外,由于孩子的活動范圍變大、活動增多,血鉛對于孩子的影響出現,所以增加了血鉛這一項檢查,以預防孩子血鉛過高造成鉛損傷。同時,此時孩子已經可以和父母交流,又是一個對外界接觸和學習的時期,一些眼部和耳鼻喉的基本檢查可以預防一些問題造成的溝通,交流,學習障礙,而且此時發現進行治療,也可以防止這些病情對于眼耳鼻喉的功能造成更大的損害。
3~6歲兒童
在1~3歲孩子的檢查基礎上,增加了口腔保健檢查。
專家解說:此時孩子容易有齲齒出現,許多家長都以為將來要換牙,所以關系不大,但其實這可能造成孩子將來牙列不齊影響美觀,還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疾病,例如腸胃病、營養不良,引起齲齒的細菌通過血液還可能侵犯其他器官,引起嚴重疾病,所以從此時開始,定期檢查口腔健康很重要。
6~14兒童
在之前的檢查基礎上,增加散瞳驗光,女生還應增加乳房發育檢查,對性早熟、肥胖兒、矮小、學習困難等現象還可做針對性檢查。
專家解密:此時的孩子進一步成長,許多性早熟、肥胖、矮小的患兒開始出現;同時,隨著學業負擔加重,近視和學習困難成為困擾兒童的兩大疾病,需要警惕。
寶寶體檢頻率
1歲以內的寶寶一般一年體檢四次,分別是3個月一次,5個月一次,8個月一次,12個月一次,有的體檢機構采取的是高密度生長發育監測,一年檢查9次,能更好的監測寶寶的生長發育速率1~3歲是1年體檢兩次,整歲的時候跟半歲的時候。一歲的孩子應該會站了,一歲半的孩子應該會走,如果一歲半的孩子不會走,有問題,兩歲的孩子一般會跳了,三歲孩子會單腳站。如果兩歲的孩子還不會說話的話,也不用特別擔心,起碼會叫爸爸媽媽,能聽懂話也問題不大,一般兩歲半就會說話了,三歲還不會說話就有問題了。3歲以后的孩子,可以每年檢查一次身體,但是遇到身體不適時,一定要及時就醫。
體檢行動step by step
正規的兒童體檢機構會為寶寶設計全套的體檢環節和一些相應的如家長休息區,兒童游戲室、餐廳等設施,方便家長和寶寶休息等待檢查結果。
Step1 準備工作
如需進行血液檢查,寶寶需要空腹,如果體檢中心提供早餐服務,家長就可以省去為孩子準備早餐這個環節。另外,許多體檢中心都有自己的體檢服,所以為了方便寶寶換衣服,體檢時最好穿著方便脫穿的衣服。
Step2 體檢準備
寶寶來到體檢中心后,家長應帶孩子在甄別處聽取醫生的檢查建議,體檢中心的醫生會通過詢問寶寶各方面的狀況,在準確的了解了寶寶的情況后,下一步就要開始進行身體檢查。
Step3 檢查進行時
拿到一張體檢項目單后,如果有需要抽血的項目,可以提前檢查,抽血后,寶寶就可以到餐區去吃早餐了,這樣寶寶就不會因為肚子餓不聽話了。待吃飽后,可以進行后面的檢查項目。 Step4 等待檢查結果
讓寶寶安靜的等待可以第一時間得到的檢查結果,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貼心的體檢中心會為寶寶準備游戲室,家長可以讓孩子在游戲區休息等待,這樣也算是給寶寶的一種安慰。如果有不能檢查當天取得的報告,可以和醫生約好取報告的日期,之后再來取走檢查報告,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拿到檢查結果后,最好讓醫生詳細的講解一下,專業數字只有醫生最為明了。
Step5 檢查結果及時處理
如果發現孩子的某些指標出現了問題,要及時就醫,正規體檢中心的檢測結果都是正規醫院所承認的,如果體檢中心不能解決孩子發生的身體疾病,可以攜帶體檢結果,到正規醫院就醫。
Tips
媽媽推薦體檢中心
Top 3:
No.1 北京佳億家兒童健康管理體驗中心
佳億家兒童健康管理體驗中心的各項服務都很人性化,而且地方比較大,設計得比較適合寶寶們的需要,寶寶體檢的地方私密I生也比較好,專門設有兒童活動區,玩具也比較豐富。服務范圍是0~14歲的兒童,可檢查140余項指標,方式是會員制。這里圍繞兒童健康,實施健康教育――健康甄別――健康評估――健康干預――健康促進五大環節。我家寶寶與體驗中心第一次親密接觸時,就愛上了它們的游戲區。
推薦媽媽,搖籃網友之之媽
No.2 上海浦東新區公利醫院體檢中心
體檢中心環境一流,其完美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個性化理念。這里雖然不是只針對孩子的獨立體檢中心,但是還是很值得信賴的體檢機構。
推薦媽媽豆豆媽
No.3 廣州仁愛醫院
自從生了孩子,吳雅婷把對吃的講究徹底餞行在孩子的飲食中,自制營養花式米糊、自制果汁、手搟面、陽臺種菜……不善做飯的她被鍛煉成為飲食達人。
吳雅婷家里沒有做面食的傳統,對吃面更是不感興趣。但是,兒子特別愛吃面食,“被兒子逼得”,吳雅婷向育兒嫂學了發面蒸饅頭、搟面條、調餡做肉餅,又自學了烤面包、做披薩,成了做面食的一把好手。所有的食物做得小巧而適口,面包做得大小正合適孩子的小手,兩頭尖是為了他便于放進嘴里,稍硬的口感正適合孩子磨牙。“孩子挺愛吃的”,是對媽媽一番辛苦最好的回饋。
學金融的她,把嚴謹、認真融入到全職媽媽的生活中,把孩子的一日三餐打理得既豐富營養,又花樣百出,既配合季節變化,又考慮食材的性味,既照顧孩子的身體發育,又兼顧他的口感和興趣。
她從不強求孩子多吃,只希望孩子吃得輕松愉快。為了讓兒子體會吃飯的樂趣,她發揮創意,蒸雙色饅頭、玫瑰花、卡通形狀的小饅頭,做綠色的菠菜面條。一邊給孩子吃,一邊告訴他“這是圓形、三角形,這是小豬,那是小螃蟹”。
“我覺得孩子的吃特別重要。吃得好,吸收好,精力好,就可以更好的學習。吃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從半歲添加輔食開始,到現在孩子已經1歲,半年來,吳雅婷積累了很多的幼兒飲食經驗,這次她特意定制了1歲寶寶一日三餐的食譜。
孩子的飲食最基本的要求是“清”和“新”,清淡的口味可以保護他們尚未發育完善的味蕾和臟腑,新鮮的食材保障他們吃得安全、健康,素多葷少的搭配符合他們身體的需要。這套食譜以綠色打底,種類豐富,花樣繁多,讓我們充分感受到迎面而來的8月“小清新”。
早餐:玉米小米粥+花式饅頭
早餐用新鮮的玉米碾碎與小米一同煮粥,既有玉米的清甜味兒,也有小米的養胃功效,這也是孩子一生中第一次品嘗金色谷物中陽光的味道。
小米玉米渣粥
原料
新鮮玉米,小米
做法
將玉米碾碎備用。
水燒開再放入小米,熬20分鐘后再加入玉米。
小貼士
將鮮玉米碾碎煮粥,更有利于寶寶消化。
小米等水開再放入。
花色面點
白色和紫色組成的花式饅頭和小豬饅頭,引起孩子的好奇,小小的個頭正好適合孩子的小手,寶寶一邊觀察一邊把營養和色彩吃進肚子。
原料
面粉,干酵母粉,紫薯
做法
1. 紫薯蒸熟放入攪拌機打碎,加發酵粉和面粉,揉勻待用。
2.再準備一個碗,加發酵粉和面粉,揉勻待用。
3.發酵成原面團兩倍大左右。
4.發好的面團再次揉成光面團,進行二次發酵。
5.分別把兩種發好的面團分成大小差不多的劑子,用搟面杖搟成大小差不多的方型薄片,準備放置在下面的片稍微搟大點。
6.兩片面皮重疊對整齊放好,從一邊開始卷成圓柱。
7.用刀切成一個個小饅頭,蓋上保鮮膜再靜置半小時左右。
8.放進開水鍋里,大火蒸二十分鐘左右,關火,過幾分鐘開蓋取出。
小豬面點
用白面團揉成個小球, 再用紫薯面做成眼睛和鼻子,用筷子戳成豬的鼻孔。
小貼士
面團揉成成品大小的1/2 ,因為蒸時候還要發起來些。
除紫薯外,還有很多材料可以利用如芝麻、紅薯、紫米等。
午餐:老鴨湯煮面條+ 魚丸
面條不是袋裝的嬰兒面條,而是讓人無論何時想起來都暖心暖肺的手搟面,它對于北方人來說包含了家和母親的全部含義。柔軟滑溜的口感讓寶寶體會到“手做”的美好。用胡蘿卜和菠菜汁和出的面,搟成的皮,切成的條,將菜的色澤和營養融入了面中。
雙色面條
原料
胡蘿卜,菠菜,面粉
做法
1.將胡蘿卜和菠菜放入攪拌器打汁;
2.過濾出渣子,胡蘿卜汁和菠菜汁備用;
3.分別放入面粉,揉成兩個面團,靜置15分鐘;
4.松弛好的面團搟開,搟成薄的大面片;
5.在面片上撒上面粉,折成幾折,切成細條;
6.切好的面條用手拉拉,可以拉長一些并團成一團;
7.小鍋里燒開水將面條煮開,即可食用。
小貼士
吃不完的面可以曬干便于保存。
菠菜吃前用水焯,去掉草酸。
老鴨薏米冬瓜湯是一款特別適合春夏季節的湯水,有著很清淡鮮甜的味道。用它來煮黃綠雙色面條,那清鮮的滋味伴著淡雅的黃綠色下肚,寶寶的視覺和腸胃一同得到滋養。
老鴨薏米冬瓜湯
原料
老鴨,冬瓜,薏米,姜片,料酒
做法
1.老鴨洗凈,用鍋先小炒一下;
2.冬瓜切塊,不去皮;
3.大火燒開后,放入老鴨和薏米、姜片,撇干凈浮沫,轉中小火煲40分鐘,再放入冬瓜熬20分鐘即可。
小貼士
1.冬瓜一定要連皮一起煲,才會有清熱解暑的功效。但是,記得要用刷子清洗干凈。
2.老鴨下鍋煲湯前要用生姜、白酒炒過,再沖洗干凈,不但可以去掉油膩,還能減少鴨子的臊味。
3.冬瓜比較容易熟,所以要先把老鴨薏米煲到差不多好了的時候,再放冬瓜進去,減少營養的破壞。
吳雅婷主張不給孩子吃太多肉食,一天當中只有午餐會有肉,這樣既能補充孩子下午活動所需熱量,也不會造成腸胃負擔。這一餐魚為主打葷菜。
肉質鮮嫩的魚丸,漂在黑綠相間菜沫湯中,如山水畫一般。孩子對食物的喜好和品味就在這一湯一水、一粥一面中養成,并將伴隨他一生。如同媽媽傳承自外婆的飲食習慣。
魚丸湯
原料
桂魚胸肉1塊、蛋清半只、清水30ml、淀粉,小蔥、麻油,姜塊、白胡椒粉、鹽,黑木耳,綠葉菜少許備用。
做法
1.魚胸肉去魚皮魚刺,將魚肉剁成魚蓉。
2.魚蓉加入白糊椒粉,鹽,麻油,用筷子同一個方向攪拌。
3.分次少量加入蛋清液和清水,直到魚肉變白膨脹。
4.蔥切細,姜片去渣取姜水,放入魚蓉中,繼續打攪。
5.燒開一鍋水,用寶寶的小勺子兩個來回挖出個球。水開時候放入丸子,魚丸飄起,放入黑木耳末和綠菜末,調味出鍋。
小貼士
桂魚刺少,味甘性平,不上火,具有補氣血、益脾胃功效,對寶寶有益。用桂魚或其他魚都可以做。
魚要新鮮,魚丸的口感才更鮮嫩。
用打蛋器可縮短時間和人力。
加入清水和蛋液,讓魚肉更嫩和有黏性,蛋清不能加太多,否則不容易起球。
晚餐:蓮子紅棗核桃粥+番茄pizza
綠生生的蓮蓬是從荷塘中采摘而來。親手剝出白嫩的蓮子,一分為二,去除苦芯。紅棗仔細地去皮去核,取其柔軟的肉,其中足見母親之用心。想必吃飯的孩子也能體會到這過一碗溫熱甜粥中的愛意吧。
蓮子粥
原料
大米、大棗、蓮子,核桃 (紅棗不宜多,多上火)
做法
1.用新鮮蓮子,去芯(不去芯會發苦),或用干蓮子用溫水泡軟。
2.大米淘洗干凈,大棗洗凈去皮,核桃去殼。
3.放入攪拌機攪碎。
4.先把大米旺火煮開后文火熬成粥, 等粥七成熟加入核桃紅棗蓮子。
番茄Pizza
極少的調味料,烤制的方法,讓番茄、橄欖油和乳酪融合出純粹、別致而豐富的味道。人生之初的歡喜無異于對食物的熱愛和嘗試。這款中西合璧的晚餐,也讓孩子初次品嘗到混搭的味道。
主料
低筋面粉100克、干酵母粉6克、溫水150ml、橄欖油18克、鹽6克、蛋黃1個、番茄、干酪各適量。
制作面餅
用溫開水化開干酵母粉(容易發酵)。
面粉過篩,倒入酵母,雞蛋(喜歡可以加入黃油)拌勻,揉成面團。
面團發酵到2倍大,取出再揉,再蓋上二次發酵。(一定要蓋好發酵)。
將發好面團搟成面皮,中間用叉叉出洞。
制作餡料
番茄用開水燙去皮。
將番茄切碎備用。
鍋放入橄欖油放入碎番茄炒熟加入鹽調味(鹽 不要多,一歲左右不要吃太多鹽,小孩肝腎功能不健全,吃鹽多影響發育),炒出番茄汁備用。
將干酪切成碎末備用。
烤制Pizza
面皮放入抹油的烤盤,預熱210℃。
先在面皮上抹上番茄汁,再撒上干酪 。
23歲和69歲最幸福
如果你處于中年并且過得不順,先別絕望,再過一二十年,你會感覺又像年輕人一樣無憂無慮了。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研究者們證明,23歲和69歲是人一生中滿意度最高的頂峰。
該研究發現,人們二十幾歲時對未來生活的滿意度高估10%,讓人失望的生活也還沒開始。之后幾十年來,他們就一直面對生活期待的不斷下降,直到50歲中旬時,達到最低點。之后,人的滿意度又在55歲后再次上升,并在69歲到達頂峰。研究者發現,68歲的人對他們未來的幸福低估了4.5%,這意味著他們不再面對失望。
之前的研究證明,人的滿足感呈現U形,前二十年和退休后的日子是U形的兩個最高點。這項研究觀察了50多個民族,并且不分階級、財產。(《生命時報》)
3D打印胎兒臉部模型
不少準媽媽急切地想看看腹中寶寶長什么樣子,日本媽媽如今能選擇用超聲影像打印寶寶的臉部立體模型。
小恭介(音譯)出生已有兩個月。不過早在出生之前,家里人就已經清楚地知道他的長相。因為他媽媽打印了一個寶寶的臉部模型。相崎的胎兒臉部模型由東京一家醫學工程公司通過3D打印技術制作。該公司發言人介紹,他們可以打印一切可掃描的物體,甚至包括身體組織和器官。打印出來的組織和器官“不僅形似,連質地也可以兼顧,比如讓它硬一些或軟一些”,部分打印作品的質地甚至可以以假亂真。不過,制作“天使之形”的要求比較高,準媽媽必須提供磁共振圖像。鑒于孕期進行磁共振掃描存在一定危險性,該公司已經限制了這項業務的開展。(《新京報》)
西紅柿有六大保健功效
近日,日本美容健康網“美Ranger”總結了吃西紅柿的6個保健功效:
防曬:西紅柿所含的番茄紅素是強抗氧化、抗輻射的生物活性物質,可以有效防止自由基、紫外線及各種外部輻射對皮膚細胞的損害,預防黑色素生成。
護膚:番茄紅素還能發揮強大的抗氧化作用,保護皮膚,同時西紅柿還富含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的維生素C,有助皮膚保持彈性,避免松弛現象。
防暑降溫:西紅柿富含的鉀有利尿作用,能將體內多余的熱量排出體外,起到清涼降溫的效果。
減肥:西紅柿所含的番茄紅素和食物纖維有促進人體代謝、清除腸道殘渣的作用。
消除疲勞:西紅柿富含檸檬酸和蘋果酸,能消除疲勞物質乳酸,防止其在體內蓄積;番茄紅素還能清除活性氧,也有助消除疲勞。
防宿醉:西紅柿所含的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有促進酒精代謝的作用。用西紅柿來佐酒,或喝酒同時喝些西紅柿汁能預防或減輕宿醉。(《騰訊網》)
喝咖啡降自殺率
美國的新研究發現,每天堅持喝適量咖啡能夠使自殺率降低50%。
研究人員針對20萬受訪者進行跟蹤調查,把他們區分為每天喝2杯至4杯咖啡的人群以及不喝咖啡或喝得較少的人群。比較而言,前者的自殺率是后者的一半。研究人員認為,咖啡因能夠作用于腦部神經傳導介質,進而影響情緒,降低罹患抑郁癥和自殺的可能性。不過,研究人員提醒,咖啡有益,飲用仍需適量。(《廣州日報》)
鍛煉出汗 中風減兩成
鍛煉時候出汗是件令人不爽的事。然而,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發現,鍛煉時出汗可以降低腦卒中危險。與每周進行4次中高強度運動(足以出汗)的人相比,不愛運動的人罹患腦卒中或小中風的危險會增加20%。
研究人員對2.7萬名45歲以上的參試者進行了平均5.7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只有堅持每周4次,以同樣強度鍛煉的男性腦卒中危險才會降低。女性參試者中,鍛煉與腦卒中風險降低的關聯性不如男性明顯。(《揚子晚報》)
10萬年后:人類將擁有黃金比例臉和超大的眼睛
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道,藝術家和研究員拉姆(Nickolay Lamm)創作了一組圖片,展示人類在未來10萬年中容貌的進化。人類的樣子被設定為會有更大的腦袋、更大的眼睛和深色皮膚。遺傳學更加進步以后,意味著人類父母會選擇讓子女擁有完美對稱的臉。
拉姆指出,隨著基因工程成為一種常規,“人類容貌的命運將更加由人類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人的前額將隨著我們大腦的變大而繼續變大;眼睛變大是因為人類可能會移居到太陽系的其他星球,由于星球離太陽更遠,所以人們生活在暗光環境里,這一改變是為適應環境;此外因為沒有地球臭氧層的防護,深色皮膚可以減少紫外線帶來的危害。更重要的是,當人類可以完全掌握人類形態遺傳學,將會傾向擁有“黃金比例”和左右完美對稱的臉。(《騰訊網》)
壞消息
世界十大死因排列順序有變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消息稱,根據最新的統計結果,世界十大死因內容和排序目前發生了一些變化。在過去的十年中,十大死因的前六名依次分別是冠心病(12.9%)、中風(11.4%)、下呼吸道感染(5.9%)、慢性阻塞性肺病(5.4%)、腹瀉(3.5%)和艾滋病(2.9%),這一排序沒有變化。但是,第七名至第十名的死因發生較大變化。其中,氣管、支氣管癌和肺癌(2.7%)從2000年的第9名升至第7名;而糖尿病(2.6%)和道路交通事故(2.3%)也分別升至第8名和第9名;早產(2.2%)則從第7名降至第10名。肺結核被(1.8%)擠出死因前十,不過依然列在前十五名中。(《騰訊網》)
不少“洞洞鞋”含致癌物
五顏六色的“洞洞鞋”因造型新穎、輕便舒適深受各國民眾歡迎。不過,德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不少塑料“洞洞鞋”中含致癌物,可能有害身體健康。
研究人員在多種不同價位的塑料“洞洞鞋”中發現大量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環芳香烴,這些物質可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另外,部分塑料鞋中還檢出鉻、鎘、鉛等污染環境的重金屬。為此,專家建議,人們在穿“洞洞鞋”時最好穿上襪子,以防其中的危險化學物質與皮膚直接接觸。(《中國科技網》)
倒班工作不孕風險大
英國的新研究發現,上班時間不固定的女性懷上孩子需要的時間更長,也更有可能出現月經失調。只上夜班的女性懷孕并不會受到影響,但她們出現流產的可能性會增加29%。
研究人員選取了119345 名女性,對她們從1969年以來倒班和生育情況的數據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那些上班時間變化多樣,白天、下午和晚上工作時間混雜在一起的女性,生育力偏低的可能性會高出80%。此外,工作時間不規律的女性出現月經失調的可能性也會高出33%。(《人民網 》)
父母走路慢 可能是抑郁
英國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沒患有抑郁癥的老人相比,患有抑郁癥的老人行走速度較為緩慢。
研究人員選取了4,581名年齡在60歲以上的參與者,在6年內分析了他們的抑郁癥癥狀和步速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與步速處于平均水平的老人相比,步速緩慢的老人患上抑郁癥的風險會增加;抑郁癥的癥狀與步速緩慢之間也存在直接關系。這項研究成果表明,首先,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在身體健康和移動功能方面會出現衰退,這些因素會降低步行速度和對體能形成限制,最終會對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有可能導致抑郁癥。其次,隨著抑郁癥癥狀的增加,老人的身體活動能力也會受到影響,疼痛感增加,疲勞感惡化,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就會降低步行速度。(《山西黃河新聞網》)
養貓易導致自殺性格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養貓的女性更容易實施自殺行為。研究人員稱,貓體內一種稱為“剛地弓形蟲”的寄生蟲很可能是罪魁禍首。
研究人員說,由于出生后3個月內的新生兒不會自己產生對剛地弓形蟲的抗體,因此,對于女性感染剛地弓形蟲以及感染時長的具體確認,是通過對她們的新生孩子的檢驗完成的。如果檢出新生兒體內含有這種抗體,則意味著媽媽在懷孕前已經感染了該種寄生蟲。研究人員補充說,目前暫未能確定弓形蟲導致女性企圖自殺的機理,但發現兩者之間確實存在關聯。因此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中國新聞網》)
吃甜食多警惕腸癌
英國的新研究表明,常吃蛋糕、餅干及含糖飲料可增加患腸癌風險。
研究人員研究了運動水平、飲食、吸煙等風險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他們對同一地區的2000名腸癌患者和3000名普通志愿者進行問卷調查。飲食方面統計出被調查者常吃的食物種類超過170種,包括果蔬、肉類、巧克力等。結果發現,相比高能量食品攝入最少的群體,攝入最多者罹患腸癌的風險增加18%。(《39健康網》)
喝水少 反應慢
英國的研究團隊發現,補足水分能夠提高大腦的認知功能。
試驗中的參試者禁食禁水一晚,然后第二天參加一個評估各種心智能力,如語言技能、視覺靈敏度、學習能力的神經心理測試。第一次測試中他們被提供了水,第二次測試時則沒有,并且參試者用1~10的量表標明了自己的口渴程度。結果發現,測試前喝了一杯水的參試者比沒喝水時的反應時間縮短了14%。而且,口渴程度越高的人,補水后精神方面的提升表現越明顯。這項試驗可以證明,即使輕度脫水也會對大腦功能產生負面影響,而補充水分能促使大腦完成需要快速反應的任務。(《鳳凰網》)
抽煙喝酒易致大腦早衰
英國的新研究發現,抽煙同時酗酒會加速大腦衰老進程,大大降低腦力技能。
該新研究涉及近6500名45~69歲的參試者。參試者回答了有關吸煙習慣和飲酒量方面的問題,并在為期10年的研究中接受了3次大腦功能測試,測試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和數學推理能力、語言流利程度以及短時語言記憶能力等。結果發現,酗酒加吸煙會導致大腦功能衰退加快36%。而且飲酒量越大,大腦衰退速度就越快。在酗酒且吸煙人群中,年齡增加10歲,大腦功能會早衰兩年。而不酗酒不吸煙的人群在步入中老年之后,大腦衰退速度相對較慢。(《中國廣播網》)
秘密
口腔衛生 遠離癡呆
英國的新研究發現,最常見的一種癡呆癥——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腦中一種名為“牙齦卟啉單胞菌”的細菌的含量遠高于普通人,是引發牙周病的一種主要細菌。
研究人員解釋說,雖然這種細菌主要生存于口腔內,但它們可能在咀嚼過程中或牙科手術時進入血液循環并進入腦部。之后,它們會在腦部引發過度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釋放出化學物質“誤殺”腦細胞,造成記憶力喪失、思維混亂等癡呆癥癥狀。雖然目前尚無有效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癥的方法,但注意平時口腔衛生、定期檢查口腔健康狀況對降低患病風險十分重要。(《內蒙古新聞網》)
常犯困或是發病信號
俗話說,“春乏秋困夏打盹”,但如果經常白天犯困、整天睡不醒,很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發病信號。
首先,愛打瞌睡可能是心臟病的信號。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白天愛犯困的老人,特別是老年婦女,與白天精力充沛者相比,心臟病風險增加66%,而且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增高。由于腦細胞活動量大,因此需要充分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由于大腦所需要的血液和營養需要通過心臟泵血輸入,因此心臟功能如果出了問題對腦影響很大。
其次,老犯困要警惕腦血管疾病發生。老年人的腦血管如果發生了硬化、萎縮以及脂質沉積等,就會造成血腦屏障的通透性降低,這樣也會造成腦組織缺氧、缺血的現象。久而久之,可能會患上腦梗死、腦萎縮、腦血栓等腦血管相關疾病。(《中國新聞網》)
夫妻老吵架會折壽
美國一項新研究指出,夫妻吵架不僅會傷害彼此的感情,還會影響雙方的身體健康。
該研究表明,比起經常吵架的夫妻,不吵架的夫妻雙方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久。研究人員對1700名已婚成年人進行了20年的跟蹤調查,檢測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并詢問他們有關爭吵、幸福和生活質量的問題。結果表明,夫妻雙方吵架次數越多,他們的健康情況就越差,也就是說幸福的婚姻是長壽的關鍵因素。(《錢江晚報》)
孩子不吃早餐會變笨
美國休斯頓大學的新研究發現,9~11歲營養良好的孩子中,吃早餐的孩子比不吃早餐的孩子,在某些學習項目中表現更出色,如數學成績能高出40%,并且較少曠課或遲到。
很多家長都以不知道吃什么、沒時間、沒胃口來應付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其實,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平日早餐有粥、雞蛋、牛奶、豆漿、豆腐腦、面條、面包等等,再適當加點新鮮蔬菜、水果,增加維生素、纖維素的攝入,日積月累,身體會明顯受益。(《家庭保健報》)
抑郁的遺傳因素被發現
瑞典最新研究發現,一種特定的酶是影響抑郁和焦慮的遺傳因素。這將成為研發人類抗抑郁癥和焦慮癥藥物的突破口。
人若缺乏CYP2C19酶,患抑郁癥和焦慮癥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導致人對抑郁癥和焦慮癥反應不同的遺傳因素。由于這種酶會發生基因突變,因此不同人攜帶的CYP2C19酶含量也不同。瑞典研究人員將人類的CYP2C19酶注射到實驗鼠的DNA中,隨后觀察的結果顯示,在胚胎階段這些實驗鼠后代大腦中就會存在這種酶,其胚胎發育與普通實驗鼠相比也有所不同。這些實驗鼠后代在成年后,其腦部的海馬體小于普通實驗鼠。行為測試表明,它們變得焦慮,更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新疆天山網》)
脊柱下巴會變形 緣于頻繁用手機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刊文,對使用手機的7大危害進行了歸納總結。
損傷視力。研究顯示,現代人平均每人每天看150次手機,長時間盯著手機會導致眼睛干澀,進而誘發炎癥和感染。
擠壓脊柱。很多人用手機時腦袋及身體會前傾,這導致脊柱頂部的神經受擠壓,頭痛、脖頸僵硬、疲憊的感覺在所難免。
下巴變形。隨著年齡增長,皮膚彈性下降,花數小時低頭看手機,會增加下巴皮膚的下垂。
誘發皮疹。通話時,手機屏幕會變燙,加之手機上細菌數量眾多,可能會誘發皮疹。
傷及聽力。很多耳機并不能與耳朵匹配,會漏音,所以用戶習慣調高音量。久而久之,噪音誘導的聽力損傷就產生了。
干擾睡眠。筆記本和手機易發出干擾人體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的光線。專家建議調低屏幕亮度,且與臉保持至少14英寸(約35厘米)的距離。睡覺時,不要將手機帶上床。
影響社交。專家表示,過度依賴手機等科技設備,對身邊人的忽視程度就越嚴重。在網絡上活躍的人,現實中反而更孤獨。(《南昌晚報網》)
晚上無母親陪 嬰兒缺乏安全感
(配圖轉播到
美國一項研究證明,一歲以下的小孩子,晚上沒有媽媽陪伴,會缺乏安全感。
研究人員在1988到2000年間訪談了美國幾個城市在這三年里出生的五千個孩子的父母。這些孩子在一歲和三歲大的時候也各做過一次心理評估。結果顯示,不滿一歲的孩子,每星期只要有一個晚上沒跟父母在一起,漸漸就會缺乏安全感。研究也發現,晚上沒在媽媽身邊,比沒在爸爸身邊會更缺乏安全感。(《環球網》)
吃糖過多或致后代酗酒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女性懷孕期間吃太多高脂肪與含糖量高的食物,其后代長大后不僅容易超重,酗酒或藥物濫用的風險也較高。
該項研究結果表明,與正常飲食雌鼠產下的后代相比,高脂肪飲食雌鼠產下的后代長大后明顯酒精上癮,其體內與心臟病風險相關的甘油三酸酯水平也高得多。高糖含量飲食雌鼠產下的后代同樣存在酒精上癮問題,并對被濫用的藥物安非他命強烈敏感,即便給予很小的劑量也會極為亢奮。與正常飲食雌鼠的后代相比,高脂肪與高糖含量飲食老鼠的后代體重均要大得多。(《華龍網》)
新發現
葡萄酒抵消運動好處
任何時候喝葡萄酒都很好嗎?不一定。丹麥的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葡萄酒中所含的抗氧化劑白藜蘆醇能夠抵消老人運動后帶來的保健效果。
研究人員讓參試的老人們參加了為期8周的高強度運動。在此期間,一半老人每天攝入250毫克白藜蘆醇;其他老人則服用不含任何抗氧化劑成分的安慰劑。結果顯示,盡管運動改善了老人的心臟健康,但在血壓、血脂及身體氧氣運輸能力方面,白藜蘆醇抵消了運動帶來的積極效果。服用安慰劑的老人,血壓、“壞膽固醇”水而較低。(《光明網》)
不按點睡覺損智商
轉播到騰訊微博
英國的新研究發現:孩子晚上不按時睡覺會導致他們在智商測驗中得分偏低。研究人員選取了1.1萬多名7歲兒童,向他們的父母詢問了孩子在3歲、5歲和7歲時的一些家庭生活習慣,并對他們進行了智商測驗。研究人員認為,就寢時間不規律會擾亂人體的自然節奏,導致睡眠剝奪,從而限制了大腦吸收和保存新信息的能力。這種不良作息習慣會對孩子的生命歷程產生深遠的不良影響。(《環球網》)
能活多久?驗血可知
英國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通過驗血,可以判定一個人能活多長,以及衰老的速度是多快。
研究人員鑒定出血液中含有的22種代謝分子與人體衰老速度、以及老年可能患上的疾病有關。在這22種代謝分子中,有一種被命名為C-glyTrp的分子,與一個人的肺功能、骨密度、血壓和膽固醇水平等有密切的關系。他們認為,C-glyTrp代謝分子的等級,將決定一個人長大后衰老的速度。(《新聞晨報》)
孕婦熬夜 胎兒發育差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女性在懷孕期間睡眠不足,會增加新生兒體重偏輕和出現其他并發癥的風險。
這項新研究選取了約170名懷孕20周的女性,通過10周的觀察后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其免疫功能受損,發生不良妊娠的風險也增大。研究者表示,因為人體免疫過程的運行依賴足量優質的睡眠。如果女性在懷孕期間睡眠周期縮短,會限制人體抵御疾病的能力。此外睡眠不足還會導致抑郁癥,抑郁癥進一步擾亂睡眠模式,使孕婦出現不良生育后果的風險也明顯增大。(《醫藥網》)
新鮮果蔬放冰箱會損失營養
美國的新研究發現,將新鮮果蔬一股腦塞進冰箱可能會損失營養。
該研究發現,只要卷心菜依然交替體驗光照和黑夜,其中化學物質硫代葡萄糖苷(十字花科蔬菜中的一種苦味復合物,具有防癌護心功效)水平在24小時內仍然會發生升降變化。菠菜、生菜、西葫蘆、胡蘿卜、紅薯和藍莓等多種果蔬在收獲之后也會繼續生長。
這項新研究結果表明,儲存果蔬應當考慮其晝夜節律。一些在適宜室溫下能保存的果蔬,比如蘋果、桃、李子、大白菜、土豆、番茄等盡量不放進冰箱,而放在通風涼爽處。同時,在果蔬營養價值達到峰值時,將其冷凍就能讓其“休眠”,從而避免了“生物鐘”現象,能鎖住營養。比如,中午12點左右,卷心菜中的硫代葡萄糖苷水平達到峰值。(《光明網》)
吸煙增加患關節炎風險
英國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吸煙會增加人們患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
研究人員對3.4萬多名54~89歲的參試者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吸煙與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存在關聯,發病危險程度與吸煙時間長短和吸煙數目有關。具體來說,與吸煙1年左右的人相比,吸煙時間超過20年的參試者,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增加1.6倍;與不吸煙者相比,每天抽1~7根香煙的人,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會增加兩倍以上。(《吉林廣播網》)
風雨天容易偏頭痛
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有閃電的天氣,偏頭痛發作率更高。大氣壓和空氣濕度等氣候因素,可能是偏頭痛增加的部分原因,而閃電產生的電磁波可能是誘發偏頭痛的罪魁禍首。加拿大的研究也發現,刮大風是另一種可能誘發偏頭痛的天氣。研究表明,風速超過每小時23英里(約合37公里)的日子里,偏頭痛發作幾率明顯上升。(《千龍網》)
冬春受孕 孩子易早產
項 捷
“媽媽,我要上幼兒園”:“媽媽,我也要在幼兒園吃飯”。對于絕大多數孩子。上幼兒園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兒,甚至許多孩子哭著鬧著不想去幼兒園,需要大人們哄著騙著才去。而對于有些孩子,即使他們多么渴望上幼兒園,多么渴望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在一起玩耍游戲,但由于疾病的原因卻不能去幼兒園或不被幼兒園接納。我們今天的小主人公就是一位得了1型糖尿病的4歲小朋友――乖乖。當入園半個多月的乖乖第一次在幼兒園里吃飯時,她拿著自己的碗,大聲對同學們說:“今天我也在這里吃飯了!”她是多么自豪和開心,她的父母又是多么高興和欣慰。
就像乖乖的母親說的:“醫生告訴我們,我們的孩子只是少了那么一點點胰島素,其他和別的小朋友都一樣。我們只希望得到接納,能夠擁有同一片藍天。”
本期的特別關注欄目我們請來了幾位家長、專家一起來談談兒童糖尿病的相關話題。
聽媽媽講糖寶寶的故事
項 捷
那段想起來就耍流淚的日子
我的孩子出生后一直很正常,說話、行動能力發育得都特好。但在一歲零九個月時,發現她有點精神不好老犯困,送到兒童醫院時已經酮癥酸中毒了,孩子處于昏迷狀態,是經過一級搶救才過來的。醫生告訴我們她得的是1型糖尿病,目前沒有根治的辦法,以后要靠每天注射胰島素生存,我們當時就覺得像天塌下來一樣,心酸傷心得沒法形容,根本沒想到小孩子會得這個病,原以為這是老年人得的病。看著孩子渾身上下插著管子,抽血做治療,孩子畦畦地哭,一歲多的孩子,從小就像嬌寶貝似的,哪受過這罪啊,我那眼淚也像下雨似的,孩子在里頭哭,我在外頭哭。好在盡快控制了這種極度悲傷的情緒,孩子的父親比較理智,立刻去買了一大堆關于糖尿病的書。
后來回想起來,孩子有一段時期其實已經有所謂“三多一少”癥狀了,晚上經常尿床,喝了水就尿,尿完了還要水喝,一個晚上六七片尿墊都濕透了。我們還說她怎么這么能尿啊,這么沒出息。本來大人一天工作挺辛苦,有時要加班到一兩點鐘,晚上還睡不好覺,生氣還揍了兩回屁股,不過也沒覺得孩子尿床有什么不正常。后來帶孩子出去她有點打蔫,不愛走,總愛讓抱著,覺著小孩子都這樣也沒在意。直到孩子帶回姥姥家住了 天,尿在地上的小便沒來得及擦,等再擦時就粘在地上擦不動了,感覺有點不對勁兒。在家里找了片尿糖試紙測下尿,一下子就變黑了,跑到附近的醫院一查,血糖20多,尿酮體2個加號,等趕到兒童醫院時已經急救了。后來我家老公把當時情況記錄下來發在網上,有個新疆的家長看到了,他覺得怎么那么像自己的孩子呀,結果一查還真是,也算幫助他們及早發現了病情。應該說,糖尿病發現得越早、越及時,對孩子的身體傷害也就越小。
掌握糖尿病知識最關鍵
醫院教給你的是一些基本知識,控制還得靠自己。了解糖尿病的知識很關鍵,特別是孩子的家長,在孩子得病后要盡快學習掌握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我們那時候都是趁著孩子睡覺抓緊時間看書。但控制糖尿病又不能完全照搬書本,還要結合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
血糖監測好助手
我個人體會給孩子監測記錄血糖是很重要的,特別是開始別怕麻煩。通過記錄可以摸索到孩子血糖的規律,吃什么東西血糖會升到什么程度,低血糖低到什么程度要加糖。因為孩子本身血糖波動就比成人大得多,單靠觀察外在的表現常不能準確判斷,比如哭鬧,血糖高的時候會哭鬧,低的時候也會,這時就必須通過血糖監測,不能簡單認為是孩子任性。有的家長心疼孩子不愿意去測,其實真心疼孩子就必須去檢測,不測才是毀孩子。現在不愿意讓孩子手指頭受苦,血糖控制不好以后發生并發癥,那痛苦就更大了,費用也更高。我的孩子現在每天都要監測3~4次,得病兩年多了一直這樣測,血糖控制很平穩。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一天也應該測兩次,特別是睡覺前的血糖很重要,因為孩子夜里可能會發生低血糖抽搐。血糖監測是摸索血糖升降規律的好幫手,從而更好地調節孩子的飲食和運動。
情緒也會傳染的
孩子得病,大人受到很大的打擊,難過傷心是必然的,但不要把悲哀過分顯在臉上,那樣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好的影響,好像始終生活在陰影里。過日子么,哭著也是過,笑著也是過,為什么不笑著過每一天呢。你越對生活報以微笑,生活就會回報你微笑,你越是天天愁眉苦臉,生活就越會把不好的東西給你。大人應該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孩子也會向美好的方面去發展。
當記者和乖乖媽說話時,孩子身上的胰島素泵“滴滴”地響起來。面對記者乖乖媽說,“我就告訴乖乖,如果在外面有人聽到聲音問你是什么,你就說電子寵物”。記者不禁暗自佩服乖乖媽化解人們探詢猜疑的智慧與幽默。
我們的孩子只是少了一點胰島素
我記得孩子住院時,醫生說我們的孩子只是比別的孩子缺少一點胰島素,只要輸進去一些就和正常孩子一樣。但現在糖尿病孩子升學、就業還有很多歧視現象存在,比如去年11月媒體報道的山東某醫藥大學讓糖尿病新生退學事件,就特別讓我們糖尿病家屬傷心失望。我們想請媒體幫助呼吁一下,對這些孩子關照一些,接納一些。孩子從小一直本著家長和醫生的教育,你和別的孩子沒什么不同,只是缺少一點胰島素。等到孩子雄心勃勃地上了高中要考大學時,突然告訴他,你跟別人不一樣,你不能上大學,你屬于嚴重內分泌疾病,那對孩子的打擊是巨大而殘酷的,也是非常不公平的,好像我們家長在直欺騙孩子。
我家的孩子要是沒這毛病其實早就送幼兒園了。這樣的孩子往往更希望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過集體生活。我們孩子兩歲半時也到幼兒園報過名,一聽糖尿病需要天天打胰島素,他們雖然沒直接拒絕,說讓我們回家等通知,然后就不通知我們了。為孩子上幼兒園,我也苦惱了好一陣子,孩子4歲多了,后來找熟人托關系才進去的。真的希望社會能夠對這樣的孩子多些接納和包容。
就在記者和乖乖媽聊的時候,孩子的姥姥拿過來許多親手縫制的,用小花裙子改的胰島素泵小口袋,乖乖一個一個地把那些小花布口袋疊好,總共是8個。乖乖拿著一個小花口袋沖著媽媽說:“媽媽,這個放在我那個漂亮裙子上面。”那一刻讓人充滿愛惜。
采訪結束離開乖乖家,傍晚的休閑廣場彩霞滿天,大大小小的孩子們在放風箏、滑旱冰。記者也在心里默默企盼著,祝愿想當畫家的小乖乖將來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七彩天空。
隱瞞的隱憂
李 瑩
我們在走訪中還遇到了一位叫嘟嘟(化名)的小糖尿病患者。嘟嘟今年9歲,患1型糖尿病3年。看上去比同年齡的孩子顯得內向、敏感,一直拒絕與記者面對面交談。聽他媽媽講,嘟嘟患病后擔心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擔心以后不能
像其他同學一樣正常升學,一直隱瞞著病情,甚至至今其他的家庭成員都還不知情。臨到記者走的時候,嘟嘟才含著眼淚對記者說:“阿姨,我的病什么時候才能治好啊?我的病不要告訴別人好嗎?”在場的人聽后無不落淚。對于嘟嘟所擔心的這些問題記者特別走訪了一些在校師生和內分泌科專家。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的黃大夫說,2型糖尿病發展緩慢,防治手段多,對于一般患者來說,只要控制好體重、堅持用藥,病情不會經常反復。1型糖尿病相對比較嚴重,有時候考試緊張、運動量過大都有可能引發并發癥。但是,1型的小患者從小就接受過訓練,已熟知如何進行自救和自我管理,一般不會影響正常學習。但為了隱瞞病情,他們可能會去并不衛生的衛生間注射胰島素,就餐和課外活動時會盡量躲避老師和同學,長此以往,使身心受到嚴重的創傷。
對于目前糖尿病孩子在升學就業中面臨的現狀,北京兒童醫院鞏主任也簡單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1型糖尿病孩子在升學就業上確實受到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社會問題。孩子考上了大學,不能公開打針, 打針被知道了,就會被勸退,我這就有兩例這種情況。雖然我也能部分理解校方的一些考慮,這個孩子在我們學校發生意外怎么辦?低血糖抽搐了怎么辦?但這并非就意味著這是完全合理的,平等受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利。而且一般情況下,1型糖尿病對學習工作生活并無太大影響。而孩子隱瞞病情的代價就是寧可血糖高一點,別出現低血糖,長此以往,血糖控制就不好,反而對自身帶來傷害。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們也是能幫一把就幫一把,制定適合他們的合理的治療方案,有時也給他們開免除軍訓的證明,鞏主任說時也感到非常無奈。
在當前建設和諧社會,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氛圍下,也希望我們的立法機構能夠盡快修訂相關法律,保護糖尿病患者享有醫療和受教育的權力。我們的學校能夠理解關愛像嘟嘟這樣的小患者們,給予他們更多的接納,讓這些受傷的花朵重新綻放笑顏!
解析兒童1型糖尿病誤區
項 捷
兒童糖尿病發病有早有晚,發病早的月子里就發病了,晚的到兒童末期才發病。據鞏主任介紹,兒童糖尿病有3種類型一種是傳統的經典1型糖尿病,是指胰島素的絕對缺乏,必須要用胰島素治療。還有就是兒童2型糖尿病,發病原因與成人差不多,是與肥胖及胰島素抵抗相關的。此外,研究發現,越小發病的常常是特殊類型的糖尿病,既非1型也非2型,這部分大概占到兒童糖尿病的2%~3%。
誤區一:限制飲食就是餓著孩子
說到兒童糖尿病限制飲食,鞏主任認為這里面其實存在很多誤區。實際上是這樣,人的胃口大小是不一樣的,有的飯量大些,有的小些,都是自然形成的狀況。我們所說的限制飲食,不是不給他吃,而是不讓他亂吃。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體重胖瘦、飯量及運動量大小,給他足夠的能量,而不能讓他發胖,讓他在飲食上形成個規律。
如果患兒總喊餓,我們就要分析。有兩種情況,一種可能他真是攝入量不夠,一種可能是他已經習慣了要吃那么多的東西,但不見得他就需要那么多,多余的就會導致發胖。跟孩子溝通時要對他說,大夫不是不讓你吃,你要告訴大夫,你確實餓的情況下大夫會給你調量的,不是要餓著你不給你吃東西。孩子懂了這個道理以后,就愿意和你溝通了,也明白了大夫不是不讓我吃,也就不會總偷著吃了。
家長有時候以為限制飲食就是應該吃一碗,我給他吃半碗。其實不是這樣的,他該吃一碗就給他吃一碗。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吃半碗就夠,有的吃一碗才夠。飲食控制是教育和理解問題,飲食調節非常重要。要弄明白限制飲食不是不讓孩子吃,不是要減少他的攝入量,而是要調整一個合適的量,然后有規律地去做,血糖才能控制得比較平穩。
誤區二:血糖控制要從嚴
對于兒童1型糖尿病血糖的控制,鞏主任覺得兒童糖尿病很難把血糖降到像成人糖尿病那么低的水平。正常人都有一個血糖病,但1型糖尿病血糖波動特別大,醫生給限制過嚴根本難以達到,這樣時間一長從心理上就放棄了。就像設定一個人生目標,如果根本達不到那就沒有意義。另外,太限制飲食發生低血糖次數過多也不好。所以,對孩子的要求跟成人是不一樣的。寬泛點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更容易做到的。但對于個體來講,還是應本著他最低水平設置。
誤區三:做血糖監測就可以防止并發癥
并發癥的發生是有很多因素決定的。不同人的病情是不一樣的。有的患者血糖控制特別難,波動大,也就是說特別脆性。這種患者自身的胰島素水平特別低,幾乎全要靠外源性的供給。因為人工給藥還是相對比較機械,所以血糖容易上下波動,就易出現并發癥。像血管并發癥,血糖變化越大越快,對血管的刺激性越強。鞏主任打個一個非常形象的比方,咱們坐電梯或坐車,車開得不穩老是急剎車,我們就會覺得很不舒服,電梯上下很平穩,而不是急起急落,我們就會覺得舒適,道理是樣的。所以,血糖比較平穩的孩子發生并發癥就會比較晚,甚至不發生。
而對于血糖監測,不僅要求次數,最重要的是要達標,要及時處理不達標的情形。不是說血糖監測我做了就可以防止并發癥了。好多家長都這樣,監測也監測了,可看著血糖監測值卻熟視無睹,高或低也不去管。這就像做作業,不是做完了就可以了,還要看作業完成的怎么樣?做對了沒有?沒做對要及時地修改校正過來。否則這種血糖監測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醫院有個職工,確診1型糖尿病三四十年,現在都挺好,也沒有并發癥。以前國外還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來我們醫院參觀,他本人就是糖尿病患者,有了孩子、孫子,也都挺好的。鞏主任語重心長地說,對于并發癥,要把這種擔心與具體行動結合起來,并持之以恒去做。
誤區四:糖尿病都是遺傳惹的禍
當我們說到有些父母因為孩子檢測出糖尿病而互相猜疑埋怨,甚至造成家庭失和,鞏主任也從科學的角度給我們做了闡述。1型糖尿病雖然有遺傳因素,但遺傳率并不高。除了遺傳,還有環境因素的作用,發病原因比較復雜。有可能攜帶基因并不發病,也有可能在一定的外界環境等因素刺激下就發病了。而且1型糖尿病并非顯性遺傳,即使父母雙方都沒有,孩子也可能有。在我們醫院就診的干余例病例中,只有十幾個患兒有遺傳史。
誤區五:糖尿病會影響生長發育
對于家長都很關心的,孩子這么小得了糖尿病會影響孩子生長發育吧,鞏主任對這種疑問給我們一個非常肯定的答復。以目前的醫療水平,糖尿病還沒有根治的辦法。像胰島移植、干細胞和胰腺移植等都處于研究階段,人類攻克糖尿病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糖尿病還是可以通過現代的醫療手段很好的控制的。
典型的兒童1型糖尿病,只要控制得好,就不會對生長發育有影響,像我們遇到的小患者長到1米7、8的男孩子都有不少。
糖尿病洶涌而來京黑跨省共筑血糖監測大堤壩
2008年4月9日,百年養生健康連鎖機構正式成為北京怡成生物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售后服務中心,負責怡成JPS-6型手持快速血糖監測儀黑龍江省內的售后服務工作。
近年來,糖尿病已成為一種健康災難,侵擾著人們的健康,人們開始談“糖”色變,血糖儀做為糖尿病患者每日監測的工具舉足輕重,如何保證血糖儀的正確使用7如何保證血糖儀的準確監測并記錄患者的血糖指數?就需要強有力的售后指導服務與保障,此次京黑兩地聯手的目的就是為糖尿病人群打造血糖監測的安全堤壩,用監測后的數據來調整血糖,抵御糖尿病合并癥的發生,做好糖尿病患者健康的第道安全防線。
從2008年4月起,糖尿病患者只要是使用怡成JPS-6型手持快速血糖監測儀,出現任何產品質量上的問題,都可以到百年養生健康連鎖服務店面進行更換或維修,為了能達到準確檢測和正確維護,北京怡成公司特意派出了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及指導。
據悉,此次百年養生健康連鎖機構成為黑龍江省地區怡成血糖儀的售后服務中心,代表了百年養生健康連鎖機構與北京怡成公司的合作關系更進一步,形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也意味著將更優質的產品向縱深推廣和售后服務的強有力保障。
兒童2型糖尿病在行動
李長玉
2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正趨于年輕化。正在向兒童、青少年蔓延。美國12~19歲青少年糖尿病發病率,在20世紀80年代比60年代增加了6倍,2000年報告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占糖尿病的1,3。我國北京兒童醫院報告,住院兒童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住院的39%。因此,對兒童2型糖尿病的防治已成為重要課題。
兒童2型糖尿病是如何發病的
與成人一樣,遺傳與環境因素是發病的基本原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進食過多的高糖、高脂飲食,學習負擔的加重,運動的減少,肥胖體重增加,引發胰島素代償性分泌增加,出現胰島素抵抗,胰島功能衰竭血糖增高。從肥胖10糖尿病發病大約3~5年。
兒童2型糖尿病表現有何不同
與1型糖尿病不同,患兒癥狀很少,30%由體檢發現,74%~100%有家族史,85%超重和肥胖,僅30%體重減輕,33%有酮尿、多吃、多飲、多尿,90%患有黑棘皮癥,此癥表現為局部皮膚增厚褶痕,色素沉著,好發于腋下、肘前、頸部、腹股溝。
兒童2型糖尿病與1型糖尿病怎樣區別
診斷步驟應從肥胖開始。肥胖者需查空腹胰島素和空腹C肽,增高者為2型糖尿病。減低者還需查胰島素自身抗體,陽者為1型糖尿病,陰性者為特發型1型糖尿病。消瘦者:胰島素自身抗體陽性,為1型糖尿病。陰性者,若胰島素和c肽增高者為2型糖尿病,降低為特發型1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