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5 03:23: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兒職稱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83例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與觀察組(41例)。對照組中男23例, 女19例, 年齡6個月~12歲, 平均年齡(5.21±1.34)歲, 病程1~5 d, 平均病程(2.4±0.8)d;兩組患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發熱、咳痰、呼吸困難以及肺部干濕啰音等臨床癥狀。觀察組中男21例, 女20例, 年齡5個月~11歲, 平均年齡(4.87±1.62)歲, 病程1~6 d, 平均病程(3.1±0.4)d;本組患兒同樣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發熱、咳痰、呼吸困難以及肺部干濕啰音等臨床癥狀。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臨床癥狀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83例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采取常規治療, 即退熱、止咳化痰、維持呼吸道暢通以及優化呼吸環境等, 在此前提之下, 兩組患兒分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對照組患兒予以頭孢拉定藥物(上海新亞藥業有限公司生產, 國藥準字H31020059)進行治療, 靜脈滴注, 劑量為50~80 mg/(kg·d), 依據病患的實際病情予以7~10 d的治療;對觀察組患兒予以阿奇霉素序貫療法進行治療, 具體操作為:予以10 mg/(kg·次)的阿奇霉素(華北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國藥準字11030103), 1次/d, 持續治療3 d, 且患兒臨床體征改善之后, 再口服阿奇霉素(山東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國藥準字H20020637), 服用10 mg/(kg·次), 1次/d, 持續治療4 d。對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與比較。
1. 3 療效判定標準[2] 患兒經治療后, 其臨床癥狀、臨床體征以及理化檢查等皆恢復到正常狀態, 經X線胸片檢查發現病灶已經完全吸收為治愈;患兒經治療后, 其臨床癥狀、臨床體征以及理化檢查等都趨于正常狀態, 經X線胸片檢查發現病灶得到一定的吸收為有效;患兒經治療后, 其臨床癥狀、臨床體征以及理化檢查等并未發生改變, 甚至有加劇的趨勢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治療后, 觀察組中有35例治愈, 6例有效, 總有效率為100.00%, 對照組中有26例治愈, 11例有效, 5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88.10%,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臨床上, 支氣管肺炎的病理表現為肺部感染炎癥, 且其炎癥將逐步從正常組織向病變組織轉變, 由于肺泡毛細血管表現為擴張充血狀態, 這可能引發炎性滲出或肺泡內水腫, 而在其滲出液內, 含有中性粒細胞以及諸多的病原菌, 假使在肺泡中充滿了滲出物, 那么將造成滲出液蔓延至附近肺部組織, 若病變組織相融合, 且呈片狀, 則將導致肺小葉感染[3]。
當前臨床上對于小兒支氣管肺炎疾病的治療, 雖然有多種治療方法, 然而因為小兒的呼吸系統發育尚未成熟, 支氣管比較的狹小, 且軟骨較軟, 支撐性弱, 缺少彈力組織;同時, 其器官黏膜血管較為豐富, 痰液排除性與纖毛運動功能不強, 繼而致使其管腔分泌物排除能力差, 這就極易引發呼吸道阻塞[4]。在臨床上, 對于序貫療法的定義還尚未確定, 其中, 抗菌藥物的序貫療法一般指的是選用合適的抗菌藥物(半衰期比較長, 生物利用度與注射劑相似)代替注射劑, 繼續對患兒予以治療的一種治療手段, 其是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專業寫作畢業論文和教學教育職稱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相同藥物不同劑型之間的轉變[5]。周德忠[6]的研究中, 其對治療組中的30例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采取了阿奇霉素序貫療法進行治療, 其總有效率為96.7%(29/30), 與對照組80.0%(24/30)相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周德忠[6]的研究結論基本相符, 即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100.00%, 對照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88.1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采取阿奇霉素序貫療法進行治療, 治療效果顯著, 住院時間短, 住院費用少,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郎志存.阿奇霉素靜脈滴注及靜脈滴注-口服序貫療法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1, 33(7):685-687.
[2] 周旭.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臨床分析.中國衛生產業, 2013, 10(36):85-86.
關鍵詞:休閑體育教育;社會發展;理論基礎;反思;建構
一、反思:現代體育教育之目的
美好的生活始終是人們向往的目標。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學見解更深刻明了,他把質樸的生活神圣化。那么,“為生活的體育”也因此可以是崇高的事業,而倘若異化出一種為“體育的生活”來,體育教育又何以面對神圣與崇高呢? 體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人的健康體魄、發展人的完美人格。然而,當前有些體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正與這種教學目的發生偏離。這不禁讓人想起20 世紀初蒙臺梭利所描述的情景:“孩子們像使用針釘在桌子上的蝴蝶一樣,無奈地伸展著那獲得了些貧瘠的無意義的知識的翅膀。”那么,體育教育究竟是“為生活的體育”還是“為體育的生活”呢?
1. 1 學生生活的本性“玩”:為生活的體育
“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相對于工作,人們需要在畢業論文閑暇時間里從事輕松、快樂的活動,而這種活動———玩的效果,就成了人生目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時一個人還需要用玩來調劑生活,消除疲勞,使人能更好、精力充沛地工作。而要“玩得有文化”,就離不開體育。這種“體育”是為了生活的體育。其一,為生活的體育,首先是在生活中進行的自然、自由、自主的體育。學生生活是追求自主、自我的一體化的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空間里伸張著生命的力量、創造著嶄新的智慧和情感世界。因此在生活中進行的體育要把體育的方式、方法、技巧等內容組織起來。體育課中灌輸的內容不等于吸收,體育教育如同灌輸的效果,即必須研究吸收,吸收是自然的、自由的、自主的,而且還伴隨著愉悅的情感,學生身心能否健康發展,關鍵要看體育的思想灌輸效果。
其二,為生活的體育,要以培養人的生活能力為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把終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顯然突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以培養人的生活能力為目標,其實是把人為分析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性指標綜合化、活動化等主體行為實踐化。因此,體育教育不是把體育學科知識“塞進”學生大腦,而是漸進的理解與掌握。
其三,為生活的體育,終究是張揚人的生命活力,闡述終身體育的教育。因為生活的體育是真實、樸素的體育,個性化可以真正釋放人的個性。這種個性淋漓盡致地釋放,可以培養人的完美個性,健全人的人格,使體育課堂真正成為適合學生健康發展的現實生活,使體育終究成為人們終身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 2 體育教育的“育才”目的:為體育的生活
現代體育教育活動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級人群。因此要側重于個性化教育而不是標準化教育,是創新教育而不只是承繼性教育,是開放式教育而不是封閉式教育,是終身教育而不是階段性教育。
其一,為體育的生活,是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生活。這種生活不是“單純的承認”,而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也就失去了選擇性。因為從理論上講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甚至于主張“以人為本”等等只是形式上的提倡,而忽視則是潛在的、也是實質性的。這種“盆景式”的教育形式無疑不利于學生自由自在的成長,也不利于培養出具有鮮明個性和學有專長的學生。
其二,為體育的生活,對于學生而言,可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厭惡的生活。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規定了給予學生的一切東西,但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因此,某些體育課不能適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而是以一種“育才”目的削足適履地適合它。這種體育課沒有考慮學生的身心感受,因而對于教學要遵循學生的生長規律也就無從談起。
其三,為體育的生活,實質上是替代了真正意義的學生生活體育。體育心理學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則是動機原則,即要滿足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和需要。而為體育的生活恰恰丟棄了這種認識,因而學生的體育生活也就成了外在的、間接的動機。
二、建構:休閑體育教育的理論基礎
目前,信息革命使人類的體力勞動降至最低的強度和范圍,知識經濟也使人類的體力失去了在生產力中的重要意義。伴隨而來的是激烈的競爭和沉重的壓力,對學生來說,則面臨著升學、學業、分配等各種壓力,背負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沉重的生活負擔,這可能使得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他們特別需要一種緩解、釋放或轉移這種壓力的方式。而休閑體育無疑是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改變學生只知道學習而不會“玩”的現狀,就要進行休閑體育教育。所謂休閑體育教育是一種通過身體活動謀求個體身心健全發展的集競技性、表現性、娛樂性和教育性為一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一種文明、健康、科學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僅可以促進個體的生活健康、滿足個體需求,而且可以充實學生文化生活,提高學生文化水準,改善生活品位,使學生的生活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休閑體育的本質取向就是為生活的體育,引導學生去熱愛、認識、理解、體驗、學會生活體育。
由此看來,休閑體育教育是一場使人能夠通過休閑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的全面運動;一個使人明確休閑價值取向和休閑目的的過程;碩士論文能夠幫助人們自主地確定休閑在生活中的位置及從休閑的角度認識自己;一種貫穿于從進入幼兒園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終身教育;一種與人們的休閑需求、休閑價值趨向和休閑能力有關的活動;一種通過擴大人們的選擇范圍,使他們獲得令人滿意的、高質量的休閑體驗的活動。休閑體育教育是為適應學生生活需求,讓學生充分吸收體育運動營養助長其生活能力,張揚生命能力并創造美妙生活的活動。它將架起從“為體育的生活”到“為生活的體育”的橋梁。
2. 1 久遠深邃的休閑思想基礎
2. 1. 1 西方休閑思想的演進
亞里士多德的休閑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 休閑是科學和哲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等思想已經成為西方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美國學者凡勃倫1899 年發表的《有閑階級論》告訴我們,近現代工業文明的高度發展在提高了生產效率,使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多,人們在擁有物質財富的同時,有可能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另一方面,社會的現代化壓抑了人類生活的豐富性,造成了人的異化。以恢復人的本真,重新思考休閑為基點,人們開始對傳統信仰和現代文明進行反思。
瑞典天主教哲學家皮珀在《休閑:文化的基礎》中指出休閑有3個特征:第一,休閑是一種精神狀態,它意味著人所保持的平和、寧靜的狀態;第二,休閑是一種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個創造過程中”的機會和能力;第三,休閑是上帝給予人類的“贈品”。他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在于人有了休閑并不是擁有了駕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態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樂,休閑不僅是尋找快樂,也是在尋找生命的意義。
美國學者莫里斯·波瑞特比爾則提出以休閑為中心的教育,認為人們只注意到工作的倫理,卻未曾思考如何發展休閑的理論。他的《挑戰休閑》和《以休閑為基礎的教育》兩本書對休閑影響人類的價值和情感、人的知識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荷蘭學者約翰·赫伊津哈在所著的《游戲的人》一書中,從游戲的角度闡述了游戲與人的文化進化的相關性,他提示人們游戲作為文化的本質和意義對現代文明有著重要價值,人只有在游戲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創造力,游戲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世界。
杰弗瑞·戈比認為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是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的一種基礎。這一定義包括了內在的心理動機,并且有所超越。
2. 1. 2 我國休閑思想的傳承
保健養生的休閑活動是中國體育休閑方式的重要門類。孔子的體育養生之道尤甚之。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體育養生的觀點,他認為體育的功用重在強身健體,修養情志,而不在于競技格斗,爭強好勝,主張身與心的共同鍛煉。在通過體育運動鍛煉身體的活動中,孔子主張動靜結合、量力而行。孔子對體育運動愛好廣泛,除“六藝”外,郊游于泗水之濱“, 登泰山而小天下”,并且對垂釣、游泳、狩獵都具有濃厚的興趣。
而潛隱的道家的教育理念,則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其教育思想的基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天、地、道”更高一個層次的自然,顯然是道家所說的萬事萬物必須遵循的基本點。這里的自然體現了人作為小自然、小系統和諧發展的自然而然和循其天然的意蘊。因此,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理念更注重張揚人的個性的自然和諧,重視個人身體和心理的統一,生物觀賞的生命與內在精神的契合,將追求完美人格作為養生體育的目標注入到身體鍛煉和生命發展之中,從而形成了道家獨特的以內養為核心的自然養生體育觀。
在當代,于光遠先生的“玩學”論,指出了休閑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提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文化,要掌握玩的文化,發展玩的文化”。馬惠娣也談到:“休閑學研究的實質,是對人類命運前途的一種思考,是對幾千年人類文化精神和價值體系發生斷裂的現狀做某些補救工作的一種努力,是試圖對休閑與人生價值的思索,重新理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標,進而促進人的自省”。所有這些,均為發展休閑體育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2. 2 時代進步的休閑社會基礎
2. 2. 1 豐富的物質財富讓體育休閑普遍化
物質財富的豐裕程度決定了人們體育休閑的多少或是有無。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人均GDP 只有三四百元,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高達60 %左右,享受體育休閑還是一種奢望;目前我國城市人均收入醫學論文已經達到了1000 美元,而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 200 美元,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40 %左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人的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后,必然會產生高層次的需求。人們解決了基本的吃、住、穿的問題后,有了向高層次精神消費的需求。物質財富的不斷增加,將會帶來更加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體育設施、豐富多彩的體育休閑內容、舒適的體育休閑環境;同時,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也會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增加,人們有時間、有能力、有精力、有機會享受體育休閑生活,使我國居民進入“普遍有閑的社會”。
2. 2. 2 充裕的休閑時間使體育休閑日常化
休閑時間是指不受其他條件限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去利用、享受或消磨的時間,即“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而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就是勞動時間的縮短和休閑時間的增加。衡量人們生活質量高低的標準不是勞動時間的增加,而是休閑時間的延長。馬克思曾經深刻地指出:以勞動時間作為財富的尺度,表明財富是建立在貧困基礎之上的;當自由時間成為財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時,財富的價值尺度將由勞動時間轉為自由時間。隨著新工時制和3 個長假日的實施,我國居民全年法定節假日達到了144天。這為人們體育旅游、身體鍛煉等休閑放松活動提供了時間保證。特別是近年來,把清明、端午、重陽、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呼聲越來越高,如此發展,我國居民的休閑時間將會不斷增加,人們參與休閑體育的時間將會有保證。
2. 3 人本視野下的休閑生活基礎
席勒曾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而休閑體育所倡導的走進自然、娛樂身心、放松心情、釋放個性正是人本思想“回歸自我”的最好闡釋。人的能力在物質生產領域總是只能有限地發展,而在藝術等精神活動領域則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發展。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 自由王國只是有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是在“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所以,在享受休閑時間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一切興趣、才能、創造性的思維空間,將會使人們在價值取向上達到人類生活的本質目的———全面自由發展。
由此看來,休閑體育教育提供的不是一條憤世嫉俗的現代意義上的逃避之路,而是一條回歸之路,即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來,返回到一種崇高而和諧的狀態上來。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會真正地成為自我并因此而變得“更好”和更幸福。正如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休閑研究專家約翰·凱利的觀點:休閑應被理解為一種“成為人”的過程,是一個完成個人與社會發展任務的主要的存在空間,是人的一生中一個持久的、重要的發展舞臺。“成為人”就意味著擺脫“必需”后的自由,探索和諧與美的原則,承認生活理性和感性,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統一,與他人一起行動,使生活內容充滿朝氣并促進自由與自我創造。
三、發展休閑體育教育的設想
休閑體育教育是人類為了把握余暇、培養休閑能力而進行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包括提供信息以確保人們懂得抓住現有的或潛在的休閑機遇;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幫助人們發展智力的、社會的和具體的技能;闡明休閑體育興趣和價值的意義,職稱論文向人們提供引導和勸告,培養興趣和生活價值能與那些最值得讓人追求的活動相吻合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學校開展休閑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是提高學校教育整體效益的需要,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實現從“為體育的生活”到“為生活的體育”觀念轉變的需要。
3. 1 完善學科結構,開設休閑體育教育專業
休閑體育是一門文化,它與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關,因此,應當把它當成一門學問進行深入研究。不僅要進行學科課程學習,還要進行休閑教育活動。因為休閑體育教育本質上屬于素質教育范疇,它是一種“自由組合”的主體性教育范式。教育效果的實現主要有賴于它的自主教育機制、養成教育機制和事例機制,并相應地表現為認知內化功能、養成訓練功能和素質整合功能。因此,休閑體育教育可以大大彌補學科課程教育社會實踐薄弱之重要缺憾。
3. 2 設立專門機構,開展休閑體育專項研究
休閑體育研究應快于休閑體育課程的發展,只有理論研究的指導才能推動課程建設的不斷發展。但由于長期以來,人們的休閑活動受到實踐的限制,狹隘的勞動觀念阻礙了休閑體育的發展,也因此導致了休閑體育研究的相對落后。于光遠說:“我國對于體育競賽是很重視的,但體育以外的競賽和游戲研究得很不夠”,英語論文也指明了該領域與社會發展不和諧的現狀。同時,也面臨著沒有形成系統的研究框架,沒有專門的機構來組織管理等諸多困難,使目前的研究還只是描述性、個別性的,還缺乏系統的、實證性研究。因此,設立專門機構,開展專項研究是休閑體育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3. 3 加強宣傳力度,確立休閑體育社會地位
“健康第一”是體育基礎教育改革總的指導思想,它涉及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5 個領域目標,應該說這與休閑體育所倡導的身心健康的宗旨是一致的。但社會上述存有陳舊的消極思想和對休閑體育的錯誤或模糊認識。休閑作為“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它倡導一種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加強休閑體育的宣傳力度,留學生論文擴大休閑體育生活影響,使人們明白進行休閑體育的重要性。
3. 4 加強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休閑體育人文關懷
現階段,體育工作的重點是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因此,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主體的多元化的休閑體育服務體系,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體育需求,市場滿足人們群眾消費能力的多樣化、差別化休閑體育需求的格局,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休閑體育教育的普及與提高也要關注小城鎮、農村等欠發達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 學會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03.
[2 ] 楊啟亮. 為生活的教育和為教育的生活[J ] . 江西教育科研,2002 , (12) :8~10.
[3 ] 吳貽剛. 中外休閑體育研究的現狀與問題[J ] .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 , (3) :39~41.
[4 ] 張廣瑞,宋瑞. 關于休閑的研究[J ] . 社會學家,2001 ,5(9) :17~20.
[5 ] 凡勃倫,著;蔡受百,譯. 有閑階級論[M] .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0~54.
[6 ] 約瑟夫·皮珀,著;劉森堯,譯. 休閑———文化的基礎[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
[7 ] 杰弗瑞·戈比,著;康箏,譯. 你生命中的休閑[M]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8 ] 于光遠. 論普遍有限的社會[M] .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112.
[9 ] 馬惠娣,劉耳. 西方休閑學研究述評[J ] .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 , (5) :45~49.
[10 ] 顏廷銳,毛飛. 小康中國[M] .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27.
[11 ] 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25.
[12 ] 牛犢. 論余暇[J ] . 體育與科學,1990 , (1)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