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16:25: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震與海嘯的關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04年,大地震引發的印尼海嘯奪去十幾個國家至少22萬人的生命。就在人們對那場災難還心有余悸的時候,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了歷史上規模罕見的地震和海嘯,隨后引發的核電站事故使日本面臨空前的災難。就目前而言,科學上對于地震與海嘯發生的關系仍有許多未知數,海嘯預警依然面臨極大挑戰。什么樣的地震才會引發海嘯?海嘯到底能不能預測?遇到地震和海嘯我們應該如何避險?本刊搜集和推薦了一些與地震、海嘯有關的網絡資源,希望能幫助教師和學生更加了解它們。
太平洋海嘯博物館
太平洋海嘯博物館網站專門面向中小學生開設專區,解答學生提出的一些常見問題。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站了解海嘯發生的原理和預警系統的工作方式,學習有關的詞匯,閱讀論文,查詢權威數據,進行在線測試等。此外網站還介紹了博物館開展的有關項目,海嘯的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圖片、視頻等。
語言:英語
適用年級:小學至高中
適用人群:教師、學生及公眾
資源使用:在線使用或付費下載
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
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的地震災害在線學習部分針對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提供有關的課程、數據、圖片、視頻等資源。網站根據不同受眾的需求設計了不同的教育資源。為兒童提供地震的歷史知識、基本科學原理、在線游戲、動畫演示、圖片資料、避險方法和在線提問等內容。為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學生和教師提供各種與地震有關的新聞資料、教學計劃、圖片、影片、動畫等內容。網站的每個教育資源均標注了所屬類型和適用人群等信息,非常方便使用。
語言:英語
適用年級:幼兒園至高中
適用人群:教師、學生及公眾
資源使用:在線使用或免費下載
中國數字科技館
這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共同建設的基于互聯網傳播的公益性科普服務平臺。致力于匯集掛圖、圖書、論文各類科普資源素材,為社會各界進行科普創作提供幫助和服務。其中包含有關地震與海嘯的內容,如地震與海嘯發生的科學原理、圖示解析、動畫演示等,以及有關的歷史資料。此外,網站還設計了小游戲,通過互動性的體驗讓參與者了解自救與互救的知識。教師也可以使用網站內容豐富課堂教學。
語言:中文
試用年級:小學至高中
適用人群:教師、學生及公眾
資源使用:在線使用或免費注冊后下載
中國科普博覽地震虛擬展館
中國科普博覽網站以中國科學院科學數據庫為基本信息資源,內容包括天、地、生、數、理、化等各個學科。地震虛擬展館的資料主要來自于中國物理學會科普委員會、中國地震局宣傳中心和北京市地震局。網站包括顫動的大地、探索地震的奧妙、地震來了怎么辦、唐山地震自救二十例、地震歷史文物、現代地震研究等6個主要板塊,除了介紹地震的基本原理、主要現象、自救方式等常規科普信息之外,還將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編輯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圖片和動畫,使之成為青少年課外學習的好去處,也同時為成年人繼續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語言:中文
試用年級:小學至高中
適用人群:教師、學生及公眾
資源使用:在線使用
中國地震科普網
該網站由中國地震局主辦、中國地震防御中心承辦,以“探索地震科學奧秘,學習防震減災知識”為宗旨。主頁設有“防震知識”、“影像中心”、“地震事業”、“科普文苑”、“減災縱談”、“地震百科”、“疑難解答”、“在線幫助”、“信息動態”、“最新震情”等10大板塊。除了基本的地震知識和震情播報之外,還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進行地震科普,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影像中心”瀏覽科教片、資料片等,也可以在“疑難問答”板塊進行提問并且留下郵箱收取答復。
語言:中文
試用年級:幼兒園至高中
撼動大地的地震,是由于覆蓋地球表面的多個巖石板塊互相碰撞、變形,并反彈回原初狀態而產生的,這些板塊的厚度有100公里左右。日本位于歐亞大陸的邊緣,在這里,承載著大陸的歐亞板塊、從南方延伸而來的菲律賓板塊、太平洋海底的太平洋板塊,以及承載著日本北海道和東北地區的北美板塊互相傾軋,自古以來就是地震頻發地帶。
截至2011年3月11日發生日本東北大地震(以下簡稱東北地震)為止,留給日本人印象最強烈的地震當屬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它發生在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首都東京。由于那次地震發生的時間是正午時分,因而造成了大規模的火災,火災造成的死傷人數也非常多。
2011年的東北地震,震級達里氏9.0級,在有記載的地震中規模是最大的,地震使日本列島太平洋沿岸的板塊沿南北方向斷裂了500公里之長。地震引發的海嘯襲擊了東北地區沿岸,海浪高度超過10米。截至今年2月10日,本次地震造成的死者總人數為1萬6000人,失蹤者3300人,其中大部分是因海嘯而喪生的。
歷史上,日本東北地區也曾多次遭遇7級以上的地震,并受海嘯侵害。1896年的地震使大約22000人喪生,1933年的地震造成3000人喪生或失蹤。最近的研究揭示,與2011年規模相當的大海嘯,在公元869年也曾發生過。
對于海嘯的恐怖,當地人代代相傳,防災訓練也年年進行,從不懈怠。然而,這個地區沿海有高產的漁場,歷史悠久的漁港隨處可見。畢竟,浪頭達三層樓高的大海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遇上一回,在風平浪靜的年月里,人們不知不覺間就回到了靠近漁港的海濱,并在那里建屋安家。
核電站的事故
東北地震規模之大,無論從人類歷史還是從世界范圍來看都是罕見的,而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泄漏事故,更使這次地震災害雪上加霜。日本有54座核反應堆,它們都建在海濱地帶。這次受海嘯打擊的地區中,除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6個反應堆外,還有其他8個反應堆。遭遇海嘯襲擊后,福島第一核電站有3個反應堆因失去電力供應,冷卻裝置停止工作而毀壞,造成放射性物質大量釋放到環境中。更糟糕的是,4號機組的反應堆恰逢定期檢查,核燃料被搬到反應堆外面,放置燃料的建筑物不幸炸毀。今后,人們需要不停地對該區域進行水冷卻,直到將燃料全部回收為止。
國際上將核電站事故分為9個等級,用0~8之間的數字來表示。福島的事故等級達到了7級,屬非常嚴重的級別。目前,人們仍繼續對核燃料進行冷卻,阻止放射性物質向周圍擴散,可是人類尚不能接近毀壞的反應堆,可能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將其完全分解處理。
地震發生后的第二天,福島第一核電站內覆蓋1號機組的建筑物發生爆炸,并釋放出放射性物質。那天政府發出了命令,讓核電站方圓20公里內的居民往外撤離。此后事故規模進一步擴大,到3月底,20公里范圍已經成為限制進入區域,此后人們便無法進入此地搜索并救出被海嘯襲擊的居民了。
危機在3月份整整持續了一個月,在此期間政府面臨諸多緊急課題,既要準確把握地震、海嘯的為害狀況,對幸存者實施援救,又要快速恢復水、電、煤氣等生活設施。媒體也把更多的版面和采訪力量投入到對核電事故的報道中。
東北地震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它是非常罕見的強震;第二,它在非常大的區域引發了海嘯災害;第三,它引發了核電事故。距地震發生將近一年了,與以往發生在日本的地震相比,這次的災后重建之所以進展緩慢,就是由這些原因造成的。
從地震和海嘯災害中復興
目前地震的災后重建進展如何?截至2011年底,遷移到日本全國各地的災民有33萬5000人。雖然許多人離開臨時避難所,住進了臨時住宅,但并非回到了自己的家。被海嘯夷為平地的地方,至今只不過是清除了瓦礫而已。
這里要把日本東北地區的特點作一描述。東北地區面積約占日本本州島的三分之一左右,這里居住了約1000萬人,占日本全體人口的8%。該地區老齡人口居多,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超過20%,尤其是沿海地區漁業的從業人群呈老齡化趨勢。此次遭受地震和海嘯災害的是該地區的東半部分。
前面已經說過,在歷史上該地區就屢受地震困擾。宮城縣擁有該地區最大的城市仙臺市,該縣就分別于1978年、2003年、2005年和2008年遭遇過7級以上地震的打擊。特別是1978的那次地震造成大量住宅倒塌,這直接導致了日本建筑基準法的修改,也提高了宮城縣此后建設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這次的東北地震雖然震級很大,但是振動的周期長,也就是說,搖晃的幅度大,但是比較緩慢,所以它對建筑物的破壞并不嚴重,不像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里氏7.3級,死者6434人)那樣,使那么多的住宅倒塌。
日本東北大學災害控制研究中心的源榮正人教授根據1978年的經驗,一直扎根于本地區,從事地震工學研究。
源榮教授說:“宮城縣的建筑抗震設計雖然先進,但仍有盲點。我的恩師志賀先生(原東北大學教授)曾經說,所謂災害調查,就是論證損壞物體和未損壞物體的關鍵差異,弄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們命運的不同。根據1978年的教訓,單位建筑面積所擁有的立柱數量很重要。對于這次東北地震造成的災害,就是要論證同為鋼筋水泥建筑,為什么有的被海嘯沖垮了,而有的卻巋然不動。”源榮教授還提出了對于災后重建的希望,他說:“把災后重建向前推進固然重要,但是當災害調查有了進展以后,就應該在災后重建中留下余地,把調查結果應用于重建。”
災后重建急不得,不能盲目而行――早在阪神•淡路大震災時候,人們就從在現場采訪的新聞記者那里聽到了這樣的擔憂聲。有一次在神戶、東北兩地區記者進行意見交換的現場,一位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神戶市從事采訪的記者說:“(神戶的)災后重建速度太快,以至于居民的意愿被忽視了。”
東北大學的今村文彥教授從事海嘯工學研究,他強調,災后重建過程中與當地居民取得認識上的充分一致是很重要的。今村教授的研究室使用各種工學方法模擬海嘯,并建立海嘯災害數據庫。這次東北地震發生后,今村教授研究室迅速作出反應,不僅提供海嘯痕跡數據,還整理受災狀況,針對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區域提出了新的防災對策。這次海嘯中,在浸水深度超過2米的區域,建筑物已損毀得面目全非,因此今村教授建議將這些區域的居民集體移民。然而,移民的決斷,光靠行政自上而下的命令是做不好的。
今村教授說:“科研人員能做的事情,是提出科學、安全的建言。然而地區不同,災后重建所遇到的困難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區域的居民,也有愿意移民的和不愿移民的。不僅如此,原本是同一區域的居民分散到不同的地方避難后,想法也會不同,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做出決定,定會造成后來的彼此不和。最終決定在何時做、怎樣做,是需要仔細考量的。妥協點是需要由當事人來尋找的。”
過去一年里,大到國家級別的災后重建會議,小到各個自治團體之間的對話、各地民眾的對話,今村教授都盡可能地抽空參加,表達自己的專業見解,并承擔歸納整理討論結果的角色。
東北大學是日本東北地區最著名的大學,該大學的許多科研人員都和源榮、今村教授一樣,在受災現場提供咨詢,傾聽災民的聲音,為使人們達成一致意見而不惜花費時間。
醫療環境的復興
為撰寫本文,筆者前往東北大學進行了采訪。在東北大學所在地宮城縣仙臺市,雖然地表上仍隨處可見地震留下的裂縫,但往日的熙攘正在恢復,震災的創傷在市區已不明顯。不過僅在東北大學,就有28棟建筑物需要重建,再加上研究設備的損壞等,直接損失超過900億日元(1億日元相當于800萬元人民幣:譯者注)。
筆者最后采訪的是在東北大學醫學院工作的友人。他是東京人,四年前赴任東北大學,作為醫學院腦科學研究部門的宣傳主管經歷了這場大地震。
大地震當天,東北大學醫學院院長就立即決定接納附近的災民,理由是沿岸地區的醫療設施受到了毀滅性打擊。海嘯過后,海水并沒有退去,人們常在電視屏幕上看到有人在孤零零的屋頂上呼求救援。
在東北大學醫學院,地震發生后雖然水、電、煤氣都中斷了,但大家一邊確認本學院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的平安,一邊啟動應急系統,準備毛毯等物品,收容了從附近趕來避難的民眾。醫學院還預備了醫療服務,以備傷員從受災地區運送而來。
雖然醫學院一開始預計將有大量傷員到來,但實際上由于絕大部分災害是由海嘯引起的,所以基本上只有輕傷或死后被發現這兩種情況。醫學院所做的主要工作不是緊急醫療救援,而是解決長時間避難生活所造成的老年人身體衰弱,以及避免災民的生活方式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出現惡化。
多年來,東北大學醫學部一直在做“病例隊列調查”,對特定的大規模人群的健康狀態、生活習慣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地震發生后,這項研究積累為該地區整體的健康管理發揮了作用。例如,通過長期的全國性兒童環境調查,研究人員把握了嬰兒發育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在大范圍內預測何處將有嬰兒出生。東北地震發生后仍有嬰兒出生,但是數量較少,一般300人以上的避難場所里不到一名。地震發生后通常食物和衣服都處于緊缺狀態,牛奶、尿布等嬰兒用品也難以獲取,此時東北大學的兒童環境調查積累的數據派上了用場。根據這些數據,可以大致預測哪些避難場所需要嬰兒用的食品和衣服,從而能迅速準確地將這些物品送到需要的地方。這都是因為保健士(從事保健指導工作的男性:譯者注)挨家挨戶調查,形成了人際網絡后才能做到的。
在該地區工作的保健士還對受災居民的健康狀態進行了調查。災民們沒有出現營養不良,但是地震后許多人失去了工作,深受失眠困擾,普遍出現了精神健康上的問題。
今后,東北大學將成為重整東北地區醫療環境的重鎮,這也是社會的期待。醫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出來的。東北地區的醫療資源本來就顯得不足,地震后醫療設施關閉,以前在那里工作的醫生也流向了其他地區。為了振興醫療,當地正設法挽留尚在本地區的醫生,由東北大學出面臨時雇用他們,讓他們能繼續行醫并從事研究工作。
分享抗災經驗
從去年3月11日以來,我第一次與被訪的友人進行了推心置腹的暢談。地震發生后,我借助推特(Twitter)等網絡媒體,很快便得知友人安然無恙。然而,東北大學受地震重創,友人本身雖是災民卻仍要不斷地應對各種媒體,所以我一直無法去看望他,也沒有與他聯系。震后一年,災民們因地震和海嘯失去親人的傷痛尚未消停,受災的城鄉也沒有恢復元氣,但是東京等地媒體的關注點卻總是向核電事故一邊倒。作為醫學院的宣傳負責人,我的這位友人對這樣的狀況很擔憂。
地震給建筑物和產業帶來了莫大的損害,要將其恢復如舊尚需許多年月。然而,只要充分發揮迄今積累的經驗和科學技術的作用,重建后的東北地區定將比以前更美好。為了這樣的目標,研究人員和自治團體的成員忘我地工作,把一個個節假日都賠上了。
另一方面,包括失蹤者在內,近2萬個消逝的生命再也無法重回這個世界。生活中失去了他們,東北人的心情再也無法回到過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探望朋友,傾聽他們的訴說,并把他們的想法告訴更多的人,包括中國的民眾。
關鍵詞:海洋環境;海洋工程;光纖傳感技術;原理
一、光纖水聽器在海洋工程中的應用
核潛艇技術與潛射導彈技術在不斷進步,使用產生的噪音也越來越低,壓電聲納的靈敏度已經鄰近極限,探潛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對光纖水聽器進行了精細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于我國的海洋工程具有借鑒意義[1]。國內投資大量資金,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進行研究,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光纖光柵傳感器不僅具有普通傳感器的功能,還能夠根據光波波長的調制機理,不被光源強度的強弱影響。采用特定的技術,可以在一根光纖上串接多個光纖光柵,從而去對陳列式的水聽聲納傳感進行檢測。
(一)光纖光柵水聽器的傳感原理。光纖布拉格光柵水聽聲納,采用的是FBG傳感特性設計,其屬于水中聲波傳感器。其傳感原理是,在特殊的聲壓敏感器上面安裝FBG,聲壓敏感器會收集水中的聲波作用于FBG,導致其發生應變,FBG的周期會被改變中心波長會發生偏移。光纖光柵調節系統能夠精準的測算出波長的變化量,從而去確定水聲信號的變化量。光源會發出帶寬比較寬的光波,進入到光纖光柵內,其會將特定波長的光波進行反射,主要是由于其具有波長選擇性,只要檢測反射光的波長偏移量即可完成傳感過程。
(二)光纖光柵水聽器系統介紹。如下圖1所示,是非平衡M-Z干涉解調光纖光柵水聽器的基本構造圖。其主要是采用非平衡的M-Z干涉結構,使得傳感光柵中的中心波L變化量轉換成為相位的變化值,再進行調解干涉輸出的光波相位信號,從而去得到波長的變化,提升系統探測的靈敏度。圖1中光源發出的寬帶光,通過環行器進入到傳感光柵,再通過光柵反射的窄帶光波進入到非平衡干涉結構,在3X3光纖耦合器形成干涉。
(三)光纖光柵水聽器技術總結。為使得光纖光柵水聽器具有機械與光學的穩定性,需要對光纖光柵進行環境試驗。試驗的過程是,將其放在溫度為90攝氏度,相對濕度為90%的恒溫恒濕溫度箱中2000h;并在-40~85℃的溫度中循環2000次,看其光學性能的變化。若是其光學性能無明顯變化,則證明光纖光柵水聽器具有機械與光學的穩定性。判斷光纖光柵的使用壽命,可以采用加速老化的辦法,根據可以預測光纖光柵反射以及透射率隨時間環境因素的變化關系去進行判斷。光纖光柵水聽器使用的海底環境相對復雜,需要采用適合環境的封裝材料與光纖光柵粘結材料。利用多參量同時測量的方式,能夠消除光纖光柵對溫度、應力等的交叉敏感性。可以采用SLED光源去擴大光纖光柵水聽器的探測范圍,擴大光源的輸出功率,提高檢測信號的強度。光纖光柵水聽器的敏感度,主要是敏感材料的性能來決定,同時也受波長調節系統的靈敏度影響。
二、水位傳感技術與光纖振動
水位傳感技術與光纖振動,主要是應用于海底地震海嘯監測。海底地震監測,屬于超低頻、大移位的振動測量,并且測量區域較為復雜,需要長期的進行監測,過程難度較大,構建海底網絡監測的成本巨大,維護需要耗費的成本較高。但若是海底地震海嘯監測系統一旦建成,會給人類帶來不可估量的利益。光學式地震計與光學式水位計利用的是光纖作為傳播介質,用其建造的海底地震海嘯監測網絡,比其它的地震波檢測儀器功能更加強大。
(一)光纖干涉原理。利用光纖干涉原理建成的傳感器,是目前我國最為先進的測量技術之一,其具有超高的準確性,能夠對海底復雜的環境與海底地震進行全面的監測。全光纖觀測網絡的構成,能夠滿足海底監測的需求,普遍在國際上應用,并且在不斷研發中。光纖干涉式檢波器,主要是利用彈性膜片與彈性順變柱。海底環境的振動變化,或者是壓力會導致膜片與順變柱變形,使得膜片與順變柱耦合的光纖折射率與長度發生改變,從而引起干涉光強度的改變。
(二)光纖干涉檢波系統。光纖干涉檢波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光源發出具有強制信號的連續光,通過長距離的傳輸作用于海底傳感單元內部2X2耦合器;再分成兩道光束進入到光纖干涉臂。若是檢波器對于外界的地震信號進行響應,干涉臂的反饋信號中則會含有振動信息的振動信號;此信號再通過長距離的傳輸,返回到主機內部的光電探測器,經過放大之后,生成電信號由于調制信號,再傳遞給數據收集卡,從而轉化為數字信息;經過分析解調之后得到最終的振頻,以及相關的原始數據。
三、結論
綜上所述,光纖水聽器在海洋工程中的應用,主要包括光纖光柵水聽器的傳感原理,光纖光柵水聽器系統介紹,以及光纖光柵水聽器技術總結。水位傳感技術與光纖振動,通過光纖干涉原理建成的傳感器,能夠實現對海底地震海嘯的監測。
A week after the earthquake, Warner Bros. pulled the Matt Damon thriller Hereafter from Japanese theaters because of an opening scene that 6)depicts a tsunami 7)laying waste to a coastal city. Officials estimate that the real-life quake and tsunami claimed at least 10,000 lives.
A day after 8)withdrawing the film, the Warner Bros. Home Entertainment Group announced that an
9)unspecified portion of sales from the DVD would go toward 10)relief efforts. Additionally, the Walt Disney Co. said it would donate $2.5 million to the American Red Cross to assist in aid to the island.
“You’d like to think that this is how Hollywood would deal with all disasters,” says Jeff Bock, analyst for Exhibitor Relations, which examines box-office and industry trends. “But with a quake, fire, flood and nuclear explosions, it won’t be long before someone tries to sell a movie out of it.”
So far, few seem interested. Clint Eastwood, who directed Hereafter, says he’s fine with having the film pulled from a market that has become 11)crucial to studios.
“The devastation and loss Japan is facing is almost 12)incomprehensible,” Eastwood said in a statement.
Hollywood may be 13)backing away from the story after 14)disastrous attempts to make movies centered around 9/11, Bock says. Very few films about the attacks had any success at the box office.
“Generally, you need time to 15)buffer between movie and tragedy, ” says Brandon Gray, president of Box Office Mojo. “You need stories of heroism and survival. Scenes of devastation and bodies, especially if it’s a real event, won’t 16)cut it.”
But Kevin Tsujihara, head of Warner Bros. home-video division, says filmmaking isn’t a 17)priority. “Our hearts and prayers go out to the people of Japan,” he said in the news release. “We are 18)committed to supporting relief and rebuilding efforts during this difficult time.”
Bock says he doesn’t expect tsunami films for years, given the limited success of war-themed movies. Godzilla注 pictures, for instance, which 19)sprang from World War II atomic bomb attacks, took a decade to reach theaters.
“People aren’t going to be eager to see a movie about this anytime soon,” Bock says. “Look how long it took us to accept Michael Bay doing a movie about Pearl Harbor. And it still wasn’t as popular as Armageddon.”
好萊塢罕有地對日本的地震和海嘯采取了保守做法,但分析家說,他們并不認為這種情況可以持續很久。
在地震發生后的一周,華納兄弟把
馬特?達蒙主演的驚悚片《從今以后》從日本影院撤出,原因是影片開頭有一幕描述了海嘯摧毀一個海濱城市的情景。據官方統計,現實中這場地震和海嘯奪去了至少一萬人的生命。
在撤回電影后的第二天,華納兄弟電影娛樂集團宣布其一部分(數額不公開)的DVD收入將用于救災工作。另外,華特迪士尼公司表示將捐出250萬美元給美國紅十字會,以協助日本的救援工作。
“你會以為這就是好萊塢對待所有災難的方式,”“展影關系”公司的分析師杰夫?博克說。該公司從事電影票房和影業發展趨勢的研究工作。“但地震、火災、洪水再加上核爆,不用多久就會有人以此為賣點去推銷電影。”
到目前為止,似乎沒多少人感興趣。執導《從今以后》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說,對于電影從對制片廠(收入)至關重要的市場撤出,他表示理解。“日本面對的破壞和損失幾乎難以想象,”伊斯特伍德在一份聲明中說道。
博克認為,自從以911事件為主題的電影紛紛慘敗后,好萊塢也許會回避這種(災難)劇情。講述911襲擊的電影沒幾部能夠大賣。
“一般來說,在電影與悲劇之間,你需要時間來緩沖”,“票房魔咒”網站總裁
布蘭登?格雷說。“你需要講述英雄主義和死里逃生的故事。描述劫難和尸體的場景――尤其是真人真事――是成不了事的。”
然而,華納兄弟家庭錄像分部總裁凱文?楚吉哈拉說,拍攝電影不是首要任務。“我們心系日本人民,為他們祈禱,”他在一次新聞中這樣說道。“在這個艱難的時期,我們會致力于支援救災和重建工作。”
關鍵詞:《日本沉沒》;日本災難文化;災難感;憂患意識
災難題材影片作為電影文學的特有的分支,越來越多地關注世界末日的到來和人類如何應對的思考。與歐美國家的災難片一般往往以大團圓的結局(如《后天》等)作為美好憧憬、中國的災難片喚醒人們沉重的記憶(如《唐山大地震》等)不同,日本的災難影片往往從側面陳述了日本所面臨的資源和國土危機,直面日本民族生存的現實。由于空間狹長、資源匱乏、地質災害頻繁給日本民族心理賦予的一種強烈的潛在生存危機,這種伴隨著海嘯、地震等強烈自然災害隨時發生的“災難感”作為一種強烈的存在,貫穿于二戰后的日本流行文化。影片《日本沉沒》根據科幻小說進行改編,通過電腦特技展示了逼真的災難場景,同時又在細微處展示了愛情、親情、倫理。影片反映了日本人的民族危機和憂患意識,顯示了獨具特質的日本災難文化。
一、現實與虛構:災難文化的前世與今生
從兒童漫畫到大制作的影視作品,我們不難看出,日本人似乎很是替未來操心,設想過各種國家滅亡的可能性的各種題材的影片,除了外星人入侵地球、變異動植物怪獸的虛擬科幻場景外,地震、火山、海嘯是電影人關注的焦點。災難文化一直是日本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日本國民性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影片《日本沉沒》一開始便把畫面瞄向日本某縣的一次地震后現場,讓觀眾的災難感伴隨始終。《日本沉沒》是一本于1973年出版、由小松左京著作的日本科幻小說,后來被搬上過銀幕,2006年重新翻拍,制作費超過20億日元。由于地震導致的災難在日本人看來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是今年發生的海嘯卻讓日本人的恐懼感上升至極點。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宮城縣東北部發生里氏9級地震,之后引發海嘯,造成了數以萬計的人員死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甚至引起了日本關東地區的部分島嶼沉沒,讓公眾的眼觀聚焦在《日本沉沒》這部科幻題材的災難影片上。影片《日本沉沒》在特技方面頗下工夫,通過對災難場景的真實再現,諸如火山爆發、潛水艇執行海底任務、大地震、海嘯襲擊以及衛星鳥覽等鏡頭的交替出現,增強了《日本沉沒》的恐懼危機。讓大多數人曾經以為只是在小說中出現的場景成為現實,通過對地震場景的真實模擬再現,加強了觀眾對災難的代人感,使得影片的吸引力大為增強的同時,也向觀眾灌輸了日本災難文化的前世今生。
影片結尾最終以男主人公的自我犧牲成功將日本列島炸成兩塊,阻止了日本繼續沉沒,給活著的人一個并不圓滿的圓滿的結局,帶給日本國民繼續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而電影中的可怕場面,如此令人絕望地在現實當中觸目驚心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才能夠理解日本民族深入骨髓的災難與危機感。日本“3?11”地震讓我們切身體會到現實與虛幻的距離是如此的近。虛構的故事情節終究是依托于客觀的物質世界,《日本沉沒》的悲觀主題反映了日本國民的強烈的災難感和生存的國民危機。
二、強與弱:災難面前的日本民族
災難文化的變現方式多元化,遍布于日本文化的各個層面。《日本沉沒》作為災難片本身而言,并不是一部特別成功的影片。由于試圖在學習歐美災難片制作方式的過程中試圖揉進日本影片特有的表現手法,在結構上顯得倉促與生硬,但是相對比較完美的電腦特技的運用卻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這個民族的集體夢魘。根據地理學的知識,由于日本列島正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震幾乎是每天都在發生;甚至有可能因為巨大的地殼變動,將在百年后的某一天整個日本列島被吸人海底,出現真正的日本沉沒。由于國土面積薄弱,人的生存是日本國民糾結的核心,而災難的本質也恰恰正是人類的生存,因此二戰后的日本流行文化的精髓無處不滲透著災難感。日本民族的精神力量之強是得到公認的,是所有災難題材日本影片的精髓,也是影片《日本沉沒》的重要主旨。日本在電腦特技和動畫制作方面歷來有豐富的經驗和優勢,這一優勢在《日本沉沒》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充分給我們展示了由于地球板塊相對運動,造成日本所在地殼下陷和斷裂,引發了一系列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的震撼場景。
日本“3?11”地震后,日本人表現出淡定、從容、沉穩,令我們肅然起敬。日本國土并沒有完全沉沒,但是,日本民族的災難意識和危機感卻是伴隨共生的,隨時存在。在自然面前,人類作為自然人個人是那么的渺小;但是作為一個民族的全體,日本民族精神卻是令人敬佩的。災難文化影響下的日本民族脫離不了生存的恐懼感,但是也能勇敢地面對天災與人禍。除了渲染日本在面對災難時的悲劇性色彩,影片《日本沉沒》更是給觀眾提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一旦真的日本沉沒了,日本民族將要何去何從,作何選擇?日本不光作為一個民族,而且還是人類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影片中,面臨沉沒的日本最終不得不向國際社會和周邊大陸國家發出呼救信號,懇求他們接受總數高達2000萬的難民,也是這個民族的最后的無助的求救了。《日本沉沒》通過虛擬的科幻動畫殘酷地剖開了日本大眾心中最常見也最脆弱的那一道防線,直面天災。日本政府更是傾全力支持該片的拍攝,甚至出動防衛廳、陸、海、空自衛隊、東京消防廳等機關。官方的支持使得《日本沉沒》帶有一定的政治宣傳教育色彩,而且事實也證明,影片確實發揮了較高的社會價值。一部電影的成功在于它對人的啟發,不可否認的是,影片《日本沉沒》極大地提升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危機意識。
三、“菊與刀”:個人英雄主義與民族精神
日本的民族性有著諸多矛盾的糾結與沖突。日本人比較重視尊卑內外關系,一方面強調絕對地服從于上下層級關系,另一方面有渴望個人英雄主義的價值體現。影片《日本沉沒》通過設置人物沖突、情節發展、畫面切換和色彩移位表現這種沖突與困惑。一方面試圖表現政府在日本沉沒的危急關頭的領導作用,另一方面卻又要借助政府的失職反襯個人的智慧和勇敢果斷,從而引起情節沖突,推動故事的發展,最終以個人犧牲成全國家利益的個人英雄主義的結局收場。在影片的情節推進過程中,恰恰忽視了矛盾沖突的調和,使得影片結構顯得突兀。
《日本沉沒》中小人物的情感、政治上的斗爭、災難場面的刻畫無一不交織著日本國民個人英雄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沖突,既渴望個人的強大實力拯救大眾,又試圖形成集體凝聚力來同舟共濟。地質災難帶來的生存危機感是日本民族的噩夢,伴隨著地震、火山的不斷發生,災難感時刻滲透著日本文化的每一種形式,已經成為日本人心目中揮 之不去的一幅末世圖景。在日本兒童漫畫、科幻電影和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末日到來的預感是日本流行文化的本質,幻想著出現一個能夠拯救全日本、甚至全世界的“奧特曼”,打敗“小怪獸”;所有的拯救題材的災難片最終都會出現一個英雄人物拯救全世界。
然而,同時日本是一個崇尚團結凝聚的國家,因此一般災難文學作品往往較少地表現個人英雄主義,而著重于刻畫充滿凝聚力的日本民族精神。但是,這種思維在災難題材的作品中則飽含著沖突。一方面需要個人英雄主義的出現,另一方面又需要張揚民族精神和集體凝聚力,因而在主題表達和敘事結構上容易出現錯位,從而影響影片的整體價值表達。《日本沉沒》既要體現日本民族在面對世界末日般的自然災害前的全力以赴與永不放棄,展示集體的凝聚力,同時也希望加強對國民的愛國主義教育,凸顯個人犧牲主義。影片的拍攝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在電影主題上不僅著力于故事情節的構造與電腦特技的運用,而且還要表達出社會深層次的內涵與思想,通過情節推動和場景交織,當男主角小野寺最后選擇完成必死無疑的行動計劃投入深海,喻示著當國家、民族、尊嚴、自己所愛的人受到威脅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挺身而出,做一個救國救難的民族英雄,此時需要犧牲小我成全大家,矛盾與沖突的糾結貫穿著影片的始終。
四、愛情與親情:無法掩飾的絕望
愛情與親情是影視藝術發展永恒的主題,影視藝術往往謳歌親情的無私和愛情的偉大,然而災難片中的愛情與親情卻是無法掩飾人類的無助與絕望。《日本沉沒》場面恢弘,過多的運用特技展示災難的殘酷與人類的渺小,因而被部分影評家批評喪失了傳統日本影片的細膩刻畫,但是對于人物的展現仍然不失完美。在摧毀一切的災難面前,除了震撼的視覺沖擊,《日本沉沒》也穿插了諸多親情與愛情交織的畫面,卻流露了無法掩飾的悲觀與絕望。有兩個細節刻畫加深了災難感的深入骨髓,畫面一是男主角勸說母親離開老房子,而母親不愿意丟下有著他父親回憶的老屋。家是親情凝聚的經典,人類的情感歸屬的最終依托,也是每一個人的停留的港灣和漂泊的最終歸屬。“與其要死,不如和你的爸爸一起死在這片土地上。”淡定而樸實的一句話充滿深情,或許讓我們淚流滿面。然而,在無情的自然災害面前,即使曾經充滿著溫馨與甜蜜的回憶,終究將被自然毀滅。所有的一切似乎都為今年的日本大地震所印證。看到相關的新聞報道,有父母在海嘯過后的廢墟中尋找孩子的尸體那令人心碎的一幕。
“敲門的是鄰居,他知道我們并不了解墨西哥灣地區的生活。”奧德里奇描述道,“他就在周六那么晚的時候敲了我家的門,還說:‘你看,你家里還有那么小的孩子――你們真應該撤離了’”
當時,新奧爾良并沒有官方消息要求撤離,但奧德里奇相信了來敲門的鄰居,他趕緊收拾家當,開車帶著全家駛向休斯敦。
“要不是鄰居告訴我們,我們就逃不掉了。”奧德里奇感慨道,“說不定就被颶風困住了。”事實上,當人們接到官方通知說要撤離時,為時已晚。最終,幾千人都沒能撤出。
這次敲門改變了奧德里奇的研究進程,同時也改變了許多專家對災難預防辦法的研究方向。
從社交關系到災難逃生
因為這次在卡特麗娜颶風的經歷,奧德里奇開始思考怎樣通過鄰居的幫助在災難中逃生。他決定到世界各地的受災地點去調查訪問,搜集資料。
奧德里奇發現,政府救援并不是大部分人在災難到來和災后重建工作中的首要救助方式。他收集的數據顯示,雖然政府救助在提供干凈飲用水和恢復電力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大部分緊急響應因為距離太遠而不能及時到達事發現場。反而是社區成員中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決定了災難中救援和災后重建的工作。
當奧德里奇訪問遭遇了2004年大海嘯的一個印尼村落時,他發現災后發展得最好的村民并不是那些最有錢有勢的人,而是那些最了解其他村民、最有社交能力的個人。換而言之,如果你想預言誰將在災難過后生活得最好,你就該去婚禮和葬禮的現場看看,那些總能出現的面孔就是。“這些人和社區生活已經融為一體,他們知道誰去哪兒了,也知道怎么找到能幫他們得到救援的人。”奧德里奇說。
日本的例子
在日本,奧德里奇發現地震之后大部分幸存者并不是被消防車和救護車救下的,而是被鄰居救的。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因為地震發生在清晨,如果你知道你的鄰居在哪睡覺,你就知道該從廢墟的哪個位置挖下去,找到他們,這樣就可以盡早地把他們救出來。”奧德里奇說。
因為他的研究,當今年3月11日日本再次發生強震時,奧德里奇確信好的鄰居會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距離日本北部福島縣160公里處的宮城縣的渡邊通憲為他講述了一件相似的事情。
渡邊的父親癱瘓在床,需要靠儀器維持呼吸。當地震來襲時,電力中斷,機器停止運作。渡邊狂奔出去,他詢問每一個遇見的路人:
“你有沒有發電機,有沒有?有沒有?”
“我一邊跑一邊向人們疾呼,就在我問了幾個人之后,一個我剛剛遇見的人――當然我之前就認識他――他說:‘我家有一個。’于是我說:‘請一定帶上。’”這位43歲的卡車司機說,“于是我拿到了發電機,馬上回到家接上了儀器。”
渡邊的父親得救了,這實屬萬幸。至于當時為什么不打緊急呼救電話,渡邊解釋說:“那時電力中斷了,電話線也壞了,我的手機也不好使,除了我跑出去找人沒有別的辦法了。”
事實上,專業人員不僅在渡邊需要幫助的最早幾分鐘沒有出現,起初的幾天都找不到他們的影子。渡邊找出家里的水和毯子,開始幫助那些無家可歸、被凍得瑟瑟發抖的鄰居。他們在地震過后的幾天內都沒得到援助,所以渡邊做了一個好鄰居應該做的一切,就像患難見真情的朋友那樣。
“我跑到街上,攔住了所有外地開進來的車。”渡邊說,“我想雖然這么做有些冒昧,但我就當做是為他們指路吧――通過這樣我就能看出他們是什么人、帶了些什么,然后我請求他們,‘如果你有什么東西,請留給我們一些。’”
正是這種對社區事務的關切與熟悉,使得鄰里間的這種相互扶助比政府的大規模干預顯得更加有效。
“第二場海嘯”
在亞洲東南部,奧德里奇發現出于善意的非政府組織反而破壞了他們本想幫助的漁民部落。
“捕魚本來是一項‘社交性’的活動。它是有組織的,這種組織關系不是一種等級劃分,而是分工協作。”奧德里奇說,“一旦你送給每個人一艘漁船,那么你就把一個由五個人協作的工作劃分成獨立作業的工作了。”那些曾經一起工作的漁民現在變成了競爭對手,信任毀掉了,爭斗隨之出現。因此,一些當地的活動家把這種情況稱為“第二場海嘯”。
社區不是街道、學校、購物商場的總和,而是居民關系的總和。日本政府似乎領悟到了這點。那里的政府組織建立了街區聚會,以便把社區居民凝聚起來。這種情況永遠不會發生在美國,但是奧德里奇認為我們可以自力更生做點兒什么,我們可以走出家門,從我們的同事中、鄰居中認識更多的朋友,而不僅僅是進行地震等災害的逃生和尋找建筑掩體的操練。
關鍵詞: 災后幼兒 創傷 心理重建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自然的貪婪索取,從而引起自然環境的惡化,導致災害頻發,如干旱、洪災、海嘯、地震等。在我國,當汶川地震摧毀北川縣城時,小懿懿的父母用臂膀為3歲的她撐起了一片生命的空間,使她幸免于難。而當她被解救送到醫院就治后,一條腿被截肢。她躺在病床上,每次醒來都不停地哭喊著要爸爸媽媽。她喊每一位阿姨“媽媽”,喊每一位叔叔“爸爸”。這只是2008年來自四川汶川地震災區的一個孩子,她僅僅是災害對幼兒創傷的一個縮影。聽著那一聲聲的爸爸媽媽,我們的心在顫抖、在流血。往遠了說唐山大地震,據一些專家在對唐山大地震后心理干預的研究顯示,盡管已經過去30多年,但地震對很多唐山人的沖擊到現在還未消失,經歷過大地震的孩子,他們的離婚率遠遠高于其他地方的同齡人。并且,孩子的年齡越小,地震對他們身心的沖擊就越大。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顯示,經歷地震的幼兒,他們長大后的心理健康程度遠遠低于大地震后出生的幼兒。這種由洪水、地震、突發惡性事件造成的傷害叫急性創傷應激。對兒童來說,最多見的反應形式,首先是癡呆、麻木、喪失警覺狀態不知閃躲或逃避,接著會出現驚恐、喊叫、噩夢,而且受傷情景會反復在腦中閃現。如果不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可能會對幸存者特別是幼兒的身心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近年來,在一些遭受颶風、海嘯和地震災害的國家,許多機構、專家,以及志愿者也會在災害發生后趕赴災區,從事兒童心理治療工作。世界衛生組織在2004年底印度洋海嘯發生后立即發表聲明,希望關注災區民眾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幼兒的心理健康。
二、關于災后幼兒心理重建的思考
(一)環境支持
對嬰幼兒來說,安全穩定的心理和物理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有五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在人生開始的幾年里就已經存在,如果這些需要在幼年得不到滿足,嬰幼兒的心理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就會導致人格的發展出現障礙。馬斯洛的理論告訴我們對于災后心理的重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物理環境上的保障。對于災后的幼兒來說物理環境上的保障體現在生理的需要上尤其是其中的衣食的滿足,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廉恥”,說的就是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對人良好心理形成的重要支持保障作用。災后的幼兒生理需求就要靠我們政府的支持和廣大民眾團結一心的合力作用。其次就是安全需要的保障上,這表現在對秩序、穩定與生活保障的需要上,這些在幼兒身上表現尤為突出。例如,幼兒對陌生環境感到害怕,失去父母或家庭環境不安定的幼兒往往容易受驚嚇,缺乏安全感。對于已經經歷了危險,受到了驚嚇的幼兒安全感的缺失表現尤為明顯。因而,對于災后幼兒來說心理的重建必須建立在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滿足之上。
2.心理環境上的支持呵護。對于災后幼兒來說我們不僅要給他們提供必要的生理和安全上的保障,而且要注意心理上重建。對災后幼兒心理的支持、維修和呵護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親情支持。災后盡量幫助幼兒找到親人,如果親人全部罹難,就找過去與孩子接觸過與孩子感情親近、讓幼兒容易信賴的人,如老師、親戚、鄰居、同學等與孩子感情親近、容易信賴的人。如果實在找不到,應該配備固定的輔助人員較長時間地和孩子在一起,使孩子能與之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通過親情的支持來安撫幼兒,增加幼兒的安全感。
其次,積極情緒的感染。作為人心理活動之一的情緒,具有很強的感染性,特別是成人作為孩子榜樣,其情緒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能否形成安全感。如果成人在災難面前恐懼、慌亂,尤其是在遭受損失后悲慟欲絕、消沉怨恨,肯定會給幼兒的心靈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成人在地震后不要在幼兒面前述說災難中的悲慘事件,夸大災情,而應盡量隱瞞災害給家庭造成的巨大財產損失和親人的傷亡情況,應保持冷靜、沉著的積極情緒狀態,為幼兒創設一種安全的心理環境,預防幼兒消極情緒的出現。同時,成人要盡可能保持災前正常的作息起居,給幼兒安排有規律的、適當的活動,比如看書、玩玩具、和幼兒一起做一些親子游戲等,盡量讓幼兒感覺不到災難所帶來的變化,減輕災害對兒童的刺激強度。
再次,正視、悅納、引導幼兒的“退化”行為。2~5歲年齡段的幼兒,一般在遇到創傷后的主要表現是極度依戀,噩夢,夜驚,以及尿床等“退化”行為。這時成人從態度上要正視、悅納、鼓勵幼兒,以此來弱化幼兒的退化行為,同時還可以引導他們逐漸正視與消除由于災難造成的退化行為。
最后,情緒宣泄。研究認為人的不良情緒會以不同的方式宣泄出來,情緒的宣泄會有效地釋放人心中痛苦的能量,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在災難中,幼兒眼里看到房屋的倒塌、山體的滑坡,聽到的是人們驚恐的尖叫、哭喊,甚至有些孩子還在經受著身體上的傷痛,這些都會使有的幼兒在災后有不同的恐懼等不良情緒反映,比如慟哭不止,喊叫,驚恐、噩夢、自我封閉等。對此應該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孩子把恐懼情緒發泄出來。不良情緒的宣泄途徑很多,有訴說、游戲等。通過對不良情緒的宣泄,重建幼兒的心理系統。
(二)應激能力的培養
災難是可怕的,有時又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一把雙刃劍,給我們帶來痛苦、創傷的同時,又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人性的力量與美好。在災難中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與堅強勇敢的品質,這對于幼兒成長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啟示,即培養幼兒應對困境與災難的能力。只有具有了應對災難的能力,幼兒才可能在災難后能從容面對、自助與助人,從而減少災難帶來的創傷。培養幼兒的應激能力,首先必須教授幼兒應對某種災難的知識。讓幼兒認識到災難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處置得當是可以預防和自我保護的。其次,在傳授方法的基礎上,通過游戲或演習來強化對幼兒災難的認識和他們的正確應對方式。最后,通過游戲或演習后,面對一些預期可能發生的情況,我們還應教授他們一些相關的自救或救人措施,如,受傷后如何緊急處理、危急狀況下要懂得舍車抱帥的抉擇等。總之,應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有助于幼兒在災難中避免受到更嚴重的創傷,有利于幼兒災后心理的重建。
參考文獻:
[1]武志紅.借繪畫評估幸存孩子心理,引導打開心扉.廣州日報,2008-05-24.
[2]地震對兒童心理傷害的程度..
[3]華義.汶川地震受災兒童心靈急需關愛..2008-05-19.
━━━━━━━━━━━━━━━━━━━━━━━━━━━━━━━━━
順序號│ 工程關系方 │ 姓名和地址 │ 是否被保險人
───┼─────────┬─┴─────────┬─┴────────
│所有人 │ │
1 ├─────────┼───────────┼──────────
│承包人 │ │
├─────────┼───────────┼──────────
│轉承包人 │ │
├─────────┼───────────┼──────────
│其他關系方 │ │
───┼─────────┴───────────┴──────────
2 │工程名稱及地點
───┼────────────────────────────────
│ 工程期限
3 ├──────────────┬─────────────────
│首批被保險項目運至工地日期 │ 年 月 日
├──────────────┼─────────────────
│ 安裝期限 │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
│ 試車、考核期限 │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
│ 預計工程驗收交接日期 │
───┼──────────────┴─────────────────
│ 物質損失投保項目和投保金額
├────────────────────┬─────┬─────
4 │ 投保項目 │ 投保金額 │ 免賠額
├────────────────────┼─────┼─────
│ (1)建筑工程(包括永久和臨時工程及│ │
│材料) │ │
│ (2)所有人提供的物料及項目 │ │
│ (3)安裝工程項目 │ │
│ (4)建筑用機器、裝置及設備(另附清│ │
│單) │ │
│ (5)場地清理費 │ │
│ (6)工地內現成的建筑物 │ │
│ (7)所有人或承包人在工地上的其他財│ │
│產(列明名稱) │ │
├────────────────────┴─────┴─────
│ 物質損失總投保金額
───┼────────────────────────────────
│ 特種危險賠償限額
├────────────────────┬─────┬─────
5 │ 危險種類 │ 賠償限額 │ 免賠額
├────────────────────┼─────┼─────
│ 地震、海嘯 │ │
├────────────────────┼─────┼─────
│ 洪水、暴雨、風暴 │ │
───┼────────────────────┴─────┴─────
│ 工程詳細情況
6 ├────────────────────┬───────────
│體積:長、高、深度、層數、地下室層數 │
├────────────────────┼───────────
│地基施工方法、挖掘深度 │
├────────────────────┼───────────
│主體工程施工方法 │
├────────────────────┼───────────
│建筑材料 │
├────────────────────┼───────────
│拆除項目 │
───┼────────────────────┴───────────
│ 工地及附近自然條件情況
├────────────────────┬───────────
│ 地形特點 │
├────────────────────┼───────────
7 │ 地質及底土條件 │
├────────────────────┼───────────
│ 地下水位 │
├────────────────────┼───────────
│ 最近的河、潮、海的名稱、距離和以往 │
│ 最低、一般和最高水位 │
├────────────────────┼───────────
│ 以往最大降雨量記錄 │
├────────────────────┼───────────
│ 以往遭受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記錄 │
───┼────────────────────┴───────────
│是否投保第三者責任?如是,請列明下列各項:
│ (1)每次事故的賠償限額及免賠額
8 │ 賠償限額 免賠額
│ a 人身傷害
│ 每人
│ b 財產損失
│ (2)總賠償限額
───┼────────────────────────────────
9 │是否投保證期保險,如是,請列明保證期期限:
───┼────────────────────────────────
10 │被保險人中的任何一方是否已向其他保險公司投保與本工程有關的保險?
│如是,請列明保險公司名稱、保險種類、保險金額和主要保險條件:
━━━━━━━━━━━━━━━━━━━━━━━━━━━━━━━━━━━
請隨同本申請書提供下列文件:
(1)工程合同 投保人簽章
(2)承包金額明細表
(3)工程設計書
(4)工程進程表
(5)工地地質報告
(6)工地略圖
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建筑工程一切險保險單
保險單號:_____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根據投保人第_____號申請書,在投保人繳付約定的保險費后,同意按本保險單條款、附加條款及批單的規定以及明細表所列項目及條件承保建筑工程一切險,特立本保險單為憑。
上述投保申請書為本保險單的組成部分。
明 細 表
━━━━━━━━━━━━━━━━━━━━━━━━━━━━━━━━━━━
投保人姓名和地址 │ 被保險人姓名、地址及其在本工程中的身份
───────────────┼────────────────────
建筑工程名稱和地點 │
───────────────┤
│
───────────────┴────────────────────
物質損失
────────────────────────┬──────┬────
投保項目 │ 投保金額 │ 免賠額
────────────────────────┼──────┼────
1.建筑工程(包括永久和臨時工程及物料) │ │
2.所有人提供的物料及項目 │ │
3.安裝工程項目 │ │
4.建筑用機器、裝置及設備(加附清單) │ │
5.場地清理費 │ │
6.工地內現成的建筑物 │ │
7.所有人或承包人在工地的其他財產(列明名稱) │ │
────────────────────────┴──────┴────
物質損失總保險金額
────────────────────────────────────
特種危險賠償限額
────────────────────────┬──────┬────
危險種類 │ 賠償限額 │ 免賠額
────────────────────────┼──────┼────
地震、海嘯 │ │
────────────────────────┼──────┼────
洪水、暴雨、風雨 │ │
────────────────────────┴──────┴────
第三者責任
────────────────────────┬──────┬────
保險項目 │賠償限額 │免賠額
────────────────────────┼──────┼────
1.人身傷亡 │ │
每 人 │ │
總 額 │ │
2.財產損失 │ │
總賠償限額 │ │
━━━━━━━━━━━━━━━━━━━━━━━━━━━━━━━━━━
注:每次事故引起的損失的賠償限額
━━━━━━━━━━━━━━━━━━━━━━━━━━━━━━━━━━━━
保險期限
───────────────┬────────────────────
建筑期限: │加保的保證期限
自 年 月 日起 │ 自 年 月 日起
至 年 月 日止 │ 至 年 月 日止
───────────────┴────────────────────
保險費總額
────────────────────────────────────
附加條款及/或批文
━━━━━━━━━━━━━━━━━━━━━━━━━━━━━━━━━━━━
保險公司
當地震來臨時
河南周作這樣形容地震來臨時的情形:“辦公室搖晃得很厲害。大地震過后還有很多次余震,就像從過山車下來后的感覺,當時很多員工都覺得惡心反胃,并且沒法站直。后來,大家從電視和廣播中才知道這是一次很大的地震。地震時候員工都是帶著頭盔工作,震后兩個小時公司發了一個通知說五點可以退社回家了,但是公司還是有三成的人員留在社里,因為當時東京地鐵停了,路上也非常堵車,有七成的員工當天走路回家的。”盡管東京電通大廈(Dentsu Tower)高200米左右,但此次大地震并沒有給這座建筑帶來嚴重損壞。地震高發區日本在抗震上特別有經驗:東京建造了12座“彈性建筑”,有較好的抗震性能,電通大廈就是其中一棟。
地震發生當日,海嘯警報響徹整個太平洋海岸。光是地震還不可怕,可怕的還有火災、海嘯以及引起很多國家恐慌的核泄漏等問題。在這段日子里,地震帶給日本的問題接連不斷。河南周作補充道,“這次地震發生在日本的東北地區,日本有47個行政劃分區,有12個地區出現死傷者,相當于日本四分之一的領土遭到嚴重破壞。地震的影響,對于電通還是非常大的。但是目前我們認為,地震對企業影響怎么樣?對公司影響怎么樣?已經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政府和我們個人能為災區的人們做些什么,這個是我們最關注的。這次地震后我們對于來自各國的援助非常感謝,包括中國對日本提供的人力和物力援助。
當災難發生后
3月14日東京電通總部宣布,“3月11日,強烈地震和海嘯襲擊了東北部地區。基于災情的嚴重,電通集團決定將捐贈的救災資金數額提高至1億日元,用于向地震災民提供緊急援助,并幫助重建受損地區。電通公司對此次地震中的受害者表示最深切的慰問,并真誠祈禱受災地區能夠盡快重建。”
此次地震中受到重創的企業很多都是電通的客戶。當記者問及災難帶給電通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時,河南周作并沒有作答,他說:“祖國遇這樣的災難我們非常難過,作為廣告人來講,我們在思考能做些什么,比如說現在東京的電力出了問題,我們就要關掉霓虹燈和戶外廣告牌的燈以節電,這些事情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我們也可以在公益廣告方面做一些事情。我們面臨的問題還很多,比如我們停止戶外廣告和電視廣告的話要得到客戶的許可,報紙和廣播的廣告印刷出來了,但是物流上受到影響等一系列問題,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而災難過后,可怕的不僅僅是災難本身,還要克服人們心里對災難的恐懼。河南周作接著說,“現在電通已經成立了一個抗災的對應部門,正在探討抗災方案。現在日本的電力供應有一些問題,地鐵等交通工具都不通,除了管理層要堅持上班,大部分員工依然堅持在家里工作。想到那些在避難所的災民,取得天然氣和飲水、使用電器都很困難,這個非常時期,我們應該盡量節約用電。對于公司來講,我們必須積聚力量做些什么,當然我們公司也成立了對策委員會,就算只能做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那也是我們電通貢獻的一份力量。”
由災后民眾秩序談電通的管理
災難過后,我們從電視上看到,盡管日本街頭到處是斷壁殘垣,但是消防車、救護車依然暢通無阻,人們自發站成一排,使政府賑災工作能有序進行。
記者曾經看過一本書,是日中市場營銷交流項目中國研修團赴東京電通考察后所著,名為《電通如何成為第一》。以電通為代表的日系廣告公司在經營管理的智慧和技巧,業務運作的方法和經驗等方面確有其獨到之處,而且電通在一些熱點領域、新領域的運作戰略和策略可供業內借鑒。這本書也反映了電通和很多日企一樣善于管理。
河南周作談到,電通的組織管理非常嚴格,“電通是一個上市的企業,大約有6000多個客戶,分布在全球各地。我們有一個信息化的管理方式,確保不會把A客戶的信息漏給B客戶。我們的員工對每個客戶都是單獨對應的,這樣才能與客戶建立起緊密聯系。關于人才教育我們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說我們對新進入公司的員工有兩個月的新人培訓,培訓范圍非常廣泛,包括人事和業務方面的培訓,從各個方面幫助一個從學校剛畢業的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新人在兩個月的培訓期內,要學習很多課程,包括什么是創意,什么是電視和廣播等媒體。這些活動通常是分組進行的,通過這兩個月的時間也能總結出哪位員工適合做創意,哪位員工比較適合從事管理,經歷兩個月的培訓后,員工會被劃分到適合他的工作部門。在電通里即使是做管理的員工,也要懂創意。”不光是新人的教育,電通的教育伴隨著員工的成長。東京電通總部有5000多名員工,員工可以隨時報名參加感興趣的課程,比如最近對數碼感興趣就可以報數碼課程。“日本企業是終身雇傭制,電通人通常都不想主動辭職,這里的氛圍充滿活力,充滿無限的創新,這是一個共同成長的地方,我們都很愛他。我進入電通公司已有20多年,并且我越來越喜歡這個公司。”河南周作笑道。
在日本,電通除挑選有經驗的人入職外,每年還會招收200名大學畢業的新生來培養,而每年有10000多個人來報考,而這200名實習生是如何入選的呢?首先要有一個基本的測試,測試學習能力等,因為廣告這個行業是比較特殊的,需要人與人的交往技巧,所以人際交往能力也在測試范圍內。同時,隨著電通客戶數量的增多,比如做醫療類的客戶,電通需要招聘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才。所以電通每年選撥的200人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電通愿意把他們培養和磨煉成閃閃發光的星星。
“團隊的塑造就是把每個人最優秀最擅長的部分給他提煉出來,然后才能組織成一個強大的團隊。”河南周作說。電通每年有一個傳統的項目――登富士山。這個活動從1925年就開始舉辦,持續了80多年。每年的四月份開始,新入社的員工和新就任管理層的員工,大約有三、四百人一起參加這個活動,電通會有工作人員前一天晚上到達富士山做準備工作,活動組織了這么多年都沒有出現事故。組織登山活動的原因是因為登山是個艱難的過程,站在山腳下,雖然能看到頂點,但是要爬到頂點確很艱苦。這是一個大家努力合作、互相幫助的很好的機會。東京電通還有一個傳統就是每年年中和年末都要發賀卡,年中的賀卡就是從富士山的郵局發出去的客戶問候卡。
電通迄今已有110年的歷史,在戰后的1945年代,日本曾非常歧視廣告人,甚至在大門口寫著拒絕廣告人進入的字樣,我們有受阻的經驗,因此希望把一些工作經驗傳達給中國。我們也在中國學到了很多,因此懷著一種報恩的心態培養中國員工,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得以教學相長。電通和中國教育部聯辦的人才培訓項目已建立了十五年,這是我們對社會的貢獻。北京電通擁有1000多名員工,是中國最大的廣告公司之一,伴隨著中國廣告市場的繁榮,北京電通也在中國取得了收獲。電通作為日本第一的廣告公司和世界第一的廣告公司,有義務為整個廣告市場繁榮做貢獻。我們在日中所做的人才培養的項目中,即使流失了人才也沒關系。因為廣告從業者素質的提高會促進業界整體水平的提高,這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愿意看到的。廣告主是希望競爭強烈,才能拿出好的比高,客戶才會得益。2006年電通籌備并與2007年建立了亞洲4A聯盟(C4A),我們不是只考慮電通能賺多少錢,而是站在了一個更高的高度考慮亞洲廣告如何發展,世界廣告如何發展。
尾記
在采訪接近尾聲時,河南周作對本刊記者表述了他對公司的期許,“希望電通是促進和平并且為和平做出貢獻的廣告公司。廣告行業是只能在和平環境下發展的行業,動蕩時期誰會想去做廣告呢?其實電通與國際奧委會、國際足聯、國際泳聯,國際田聯等體育賽事主辦方有廣泛的合作關系。因為這些賽事都是促進人類和平的,廣告行業應該是促進人與人交往的一個行業。
在采訪結束后數日,河南周作部長又發來了電郵,文中這樣寫道:
“大地震,火災,大海嘯,余震,震源地的不同地震,核電站問題等……水,電,煤氣,廁所等生活線的崩潰。和家人無法取得聯系,對現狀和未來的不安……寒流,疾病,物流中斷,信息不足和信息渠道中斷等……這樣復雜而且連續襲來的慘劇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通過媒體和向受災區派出的救援隊伍不斷向公眾傳達受災區和避難所發出的情況信息,終于了解了受災區的狀況和需求,但由于物流通道被阻擋和無法輸送原油等導致必要的物資無法運輸到避難所。如果不盡一切可能向受災區運輸汽油等燃料,電暖器,飲用水,食品,醫療器械,藥品,衣服,毛毯,紙尿褲,簡易廁所等物品,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悲劇。
現在日本的政府,自治體,企業,NGO,NPO以及普通市民都在盡自己的最大能力來對抗災難。電通,日本廣告業界也在和客戶,媒體緊急商談援助方案。
2014年國考行政能力測試真題
81.雜志對于(),相當于()對于農民
C.傳媒農業D.報紙果農
【答案】A
【解析】請大家留意以下兩組邏輯關系:
(1)“雜志”——“編輯”,“編輯”編寫“雜志”
(2)“蔬菜”_“農民”,“農民”耕種“蔬菜”。
邏輯推理:這是“工作者”與“工作對象”的關系。
邏輯規律二:同義詞與反義詞
2014年國考行政能力測試真題
83.寡對于(),相當于利對于()
A.孤弊B.眾鈍
C.多益D.少害
【答案】B
【解析】本題是考察反義詞,比較簡單
(1)“寡”——“眾”(反義詞)
(2)“利”——“鈍”(反義詞)
85.簽約:解約
A.結婚:離婚B.訂貨:收貨
C.上班下班D.借款:貸款
【答案】A
【解析】簽約——解約(反義詞)、
結婚——離婚(反義詞)
邏輯規律三:從屬關系
2014年國考行政能力測試真題
86.冠心病:傳染病
A.熊貓:哺乳動物B.鯉魚:兩棲動物
C.京劇:豫劇D.細菌:病毒
【答案】B
【解析】這道題是很另類的一道題,題目要求不是尋找“屬于從屬關系的一對詞語”,而是尋找選項中“不屬于從屬關系的一對詞語”。粗心的同學很容易就“上當”了,對此,廣州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師建議同學們即使做“簡單題”,也一定要細心啊。
(1)冠心病是一種疾病,但冠心病并不是一種傳染病的一種,兩者之間沒有從屬關系。
(2)B選項中鯉魚雖然是一種動物,但鯉魚卻不是兩棲動物,鯉魚與兩棲動物之間也沒有從屬關系。所以選B選項。
邏輯規律四:時間的“先后”關系
2014年國考行政能力測試真題
87.考古:文物:博物館
A.培訓:員工:社會B.耕種:莊稼:土地
C.貿易:商品:工廠D.教育:人才:企業
【答案】D
【解析】這是一道涉及時間“先后”關系的題,
(1)題干先是“考古”發現了“文物”,然后“文物”擺放在“博物館”中,幾個詞語之間存在時間的先后關系。
(2)D選項中,“教育”先培養“人才”,然后一部分“人才”走向“企業”,幾個詞語之間也存在時間的先后關系。
邏輯規律五:地理位置的“所屬”關系
2014年國考行政能力測試真題
88.電梯:大廈:城市
A.肥皂:浴室:客廳B.水草:小溪:山谷
C.飛禽:走獸:山林D.奶牛:牛奶:超市
【答案】B
【解析】
(1)“電梯”處于“大廈”之內,“大廈”處于“城市”之內。
(2)B項的關系與此相同:“水草”處于“小溪”之內,“小溪”處于“山谷”之內。
備注:目前對于這道題目的答案也有觀點認為選D,但相對而言,B選項邏輯關系更緊密些。
邏輯規律六:目的關系
2014年國考行政能力測試真題
90.打折:促銷:競爭
A.獎金:獎勵:激勵B.日食:天體:宇宙
C.娛樂:游戲:健康D.京劇:藝術:美感
【答案】A
【解析】題干中后一個詞語是前一個詞語的目的,“打折”的目的是為了“促銷”,“促銷”的目的是為了“競爭”,這三個詞語之間層層推進。
A選項中的“獎金”是為了“獎勵”,“獎勵”的目的是為了“激勵”,而其他選項均沒層層推進的關系,所以排除。正確答案應選A。
邏輯規律七:包含關系
2014年國考行政能力測試真題
77.陽光:紫外線
A.電腦:輻射B.海水:氯化鈉C.混合物:單質D.微波爐:微波
【答案】B
【解析】“陽光”包含“紫外線”,選項B“海水”包含“氯化鈉”。
備注:包含關系,表面上看是比較簡單的,但實際上,戴老師認為這里更多地是考察同學的“常識判斷”,因為“陽光”、“海水”中的包含哪些“成分”,本身就是一種“常識”。一旦未來國考命題難度加大,這類題目就會成為一道難題。
邏輯規律八:功能關系
2014年國考行政能力測試真題
81.時鐘:手表
A.電腦:鼠標B.火車:飛機C.電視機:遙控器D.錄音機:收音
【答案】B
【解析】“時鐘”和“手表”都有計時的“功能”,選項B中,“火車”、“飛機”都是交通工具,具有“運輸”的功能。
邏輯規律九:“計量單位”關系
2014年國考行政能力測試真題
73.溫度計∶攝氏度
A.體積∶立方米B.秒表∶秒
C.考試∶成績D.天平∶重量
【答案】B
【解析】“溫度計”的計量單位是“攝氏度”;B項“秒表”的計量單位是“秒”。
邏輯規律十:因果關系
2014年國考行政能力測試真題
78.食物中毒∶蘑菇
A.礦難∶煤炭B.高血壓∶血壓計
C.球場騷亂∶警察D.海嘯∶地震
【答案】D
【解析】原因與結果的關系。
(1)“蘑菇”——原因
“食物中毒”——結果
(2)“地震”——原因
我們的地球媽媽可漂亮啦!它有高高的雪峰、層層的梯田、茂密的森林、彎
彎的河流、和蔚藍的大海。我們的媽媽多美啊!
這么美麗的家園,可是有些人卻不懂得很好的愛惜它。在某些地區還存在著
濫砍濫伐的現象,它們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卻毫不在乎人類長期生存的地球,
他們沒有想到今天的行為會造成明天的水土流失,使風沙滿天飛舞,使空氣不再
新鮮,水不再碧綠,天不再蔚藍。洪水來了,許多珍稀的動植物不見了,這對我
們人類的生存造成了極大危挾,難道今天的這一番景象是大家想要看到的嗎?我
想不是的。但為什么那些人還要濫砍濫伐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地球與人
類的密切關系。地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星球,破壞地球就是在破壞我們的家園。
地球如若沒有了生命,人類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所以破壞地球就等于縮短人類的
壽命。
看,地球媽媽流淚了,聽,地球媽媽痛哭了。我們趕快替媽媽擦去眼淚,不
但要阻止濫砍濫伐的現象,還要把手中的砍刀換成鐵鍬和水桶,大面積的植樹造
林,保護生態環境。讓我們團結一致,從每個人做起,從每件小事做起。保護我
們的地球媽媽吧!
看,山又青了,水又綠了,鳥兒也飛回來了,媽媽又變得動人了。你看地球
媽媽笑了,我愛地球媽媽。
關鍵詞:城市建設城市管理
城市規劃的風險
城市規劃是以發展眼光、科學論證、專家決策為前提,對城市經濟結構、空間結構、社會結構發展進行規劃。具有指導和規范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綜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龍頭。城市的復雜巨系統特性決定了城市規劃是隨城市發展與運行狀況長期調整、不斷修訂,持續改進和完善的復雜的連續決策過程。城市建設是以規劃為依據,通過建設工程對城市人居環境進行改造,是為管理城市創造良好條件的基礎性、階段性工作,是過程性和周期性比較明顯的一種特殊經濟工作。城市運行就是指與維持城市正常運作相關的各項事宜,主要包括城市公共設施及其所承載服務的管理。城市規劃和建設最終還是為了服務城市運行,服務市民。城市設施在規劃、建設完成并投入運行后方能發揮功能,提供服務,真正為市民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如果說城市規劃是一種專業設計及地方立法行為,城市建設是一種以質量競爭、價格競爭、技術競爭為主要手段的市場經濟行為,參照GBCP和諧三角模型,我們認為城市運行是政府、市場與社會圍繞城市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各要素共同作用于城市而產生的所有動態過程,正是這三者之間的互動推動了城市發展。
我國城市建設首先需要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籌措資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城市建設的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然而,資金是城市建設的“血液”,資金不足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其次要加強城市配套建設,特別重視環境建設,完善城市的服務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現代化城市建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為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服務,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解決居民住房難、行路難、排水難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難題,僅僅是城市環境諸因素中最基本的要求,現代城市還要求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活起來,這就對城市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加強城市建設與城市規劃、城市運行管理的協調和配合,從發揮城市整體功能和可持續發展出發,重視依據規劃、服務運行,做到城市建設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自然災害對城市建設造成的風險
現代化大都市的建設范圍不斷擴大,樓層高度不斷增長,人口密度不斷增加,承受自然災害的避難區域不斷縮小,這給城市居民帶來了潛在的災難隱患。
城市建設者只考慮眼前的社會經濟指標、政績和經濟的暫時繁榮,卻忽略了大都市建設的因果連帶關系。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顯得非常脆弱、無力和悲哀,不知有多少災難歷史值得回顧。近幾年的唐山大地震、印尼海嘯、汶川大地震以及由地震而引發的火山災害、中國南方的雪災、長江和嫩江以及松花江的洪澇災害等等,哪一次自然災害不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城市及城鎮損失最大、最慘重。雖然城市的基礎建設仿佛固若金湯、堅如磐石,但又能抗拒多大的自然災害呢?由自然災害引發的次生災害又有多少呢?然而,又由核泄漏、有害化學物質造成的空氣污染、水質污染、食品污染和疾病的傳播等等,都可造成極其嚴重的不可挽回的重大姓次生災害。
城市建設的范圍,人口密度和就業,生活必需品供給,基礎建設的耐久性和抗震性、抗腐蝕性、抗沖擊性等等都須要加以考慮。眾多的災難數字訴說著城市對自然災害的承載弱點。城市建設的選址、區域的可擴大性、人口密度、建筑材料的合成科學性、就業、生活、災難隔離區等,誰來做綜合分析設計?官員的政績不能建立在民眾哀號的基礎上。控制城區建設范圍,控制人口密度,擴大避難場所,減少城市生活必需品的外供給量,建設城市周圍的基礎產業區,分散城市中心人口的密度,這些都應該是城市建設者們思考的內容。在自然災害中減少人為的損失是大都市發展的要點。
地震是帶給人類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地幔頂端的熔融層和地殼底層巖石的應力變化所形成的大陸板塊漂移,是產生地震災害的主要因素。地球板塊的運動應力聚集與釋放時間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對地震災害的不可預測,使人類在地震面前顯得非常脆弱。地震斷裂帶的延伸是當代科學手段不可預測的。地震伴隨著海嘯所造成的巨大自然災害,是災區城市不可抗拒的。沿海城市更應當考慮綜合性開發。地震伴隨著海嘯的破壞力要比同級別地震高數倍。國際上,由于海嘯對城市的破壞程度還沒有更加科學的設計標準。樓房的破壞承載力在地震的橫波加海浪的巨大沖擊力面前非常脆弱。海岸沿線的城市規模不宜過大,住宅區一定要分散開來,避難區、城市道路要擴大,以減少人為的災害損失。
自然災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類因為名利而互相推諉、不負責任。政治家也好,科學家也好,如果不尊重客觀實際,不顧及公眾的利益,,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對災難預測不能保守偏見,只考慮經濟利益增長、社會穩定,拿人民的生命財產當兒戲,只顧及自身的官位穩定,不顧及社會的公眾利益。城市對自然災害的承載力主要體現在官方的公信力度,構建大城市的標準一定要根據國情來定。城市區域的建設范圍要有標準,人口要有限制,做到城市與農村的均衡發展,就業與城市、就業與農村、人口與土地資源一定要平衡分配,使城市區域抗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到最大限度,城市人口密集度要降低,城市的基礎建設設計點應定位于自然災害的最大程度。
城市建設帶來的社會風險
首先就是城市建設帶來的環境污染,合理布局和組織工業生產在工業區內推廣清潔生產和物質的多重利用,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出,對污染重、耗能高的工業項目嚴禁投資建設。加速企業的污染治理。對有廢水、廢氣、廢渣排放的企業,如賽力特硅藻土有限公司、智達木業有限公司等實施污染物達標排放制度。強化依法監督管理力度,促進企業加大對污染防治的項目建設,嚴厲打擊環保違法行為。
其次是城市建設帶來的人口壓力,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現在每年大約有1.2億左右的人口從農村流動到各大城市。在城鎮化速度加快的同時,以城市現有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到底能否承受如此多的人口,應該如何控制城市的人口總量以保證城市舒適的人居環境,已經成為了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當前,很多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增長主要源于遷移增長。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就業機會相對較多等原因成為了吸引外來人口的主要原因。
結論
我國城市建設和西方國家相比歷史較短,城市規劃往往有所欠缺,在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風險因素都可能是城市建設失敗,因此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評估風險、分析風險,力爭做到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建設。
參考文獻:
[1] 饒會林. 我的城市文化觀[J]城市, 2004, (01) .
[2] 荊其敏. 城市環境與情感世界[J]城市規劃匯刊, 2004, (03) .
[3] 王唯山. 廈門城市空間發展分析[J]城市規劃匯刊, 2004, (06) .
[4] 任云英,田勇,田勇,武真. 城市雕塑與城市空間文化意義的再認識[J]規劃師, 2000, (05) .
[5] 湯黎明,龐曉媚. 關于地方城市規劃法規的思考[J]規劃師, 2005,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