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0 08:19: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非公黨建工作交流材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三問三講三爭做”專題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是:一問自己當初入黨為什么,講理想,爭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二問自己今天在黨做什么,講宗旨,爭做群眾的貼心人;三問自己將來為黨留什么,講奉獻,爭做干事創業的帶頭人。以下是應屆畢業生學習網的小編為您準備的關于關于三問三講三爭做剖析材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處弛則百處懈。”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三問三講三爭做”專題教育活動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必須從嚴要求。思想上從嚴,這次活動集中2個月時間,時間雖短,但它不是走形式、走過場,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嚴格按照要求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開展,標準要高,要求要嚴;組織上從嚴,按照活動環節和時間節點從嚴組織實施,使每名黨員、干部都進行一次思想上的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整改上從嚴,對于在活動中查擺的個性問題,督促本人認真整改;對于共性問題,及時總結,提出解決措施,不能只查不改、不了了之。各單位要借活動之力攻黨建工作之難,以活動為契機,探索黨員隊伍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方式。
“嚴”在“實”中求,“治”在“實”中得。“三問三講三爭做”專題教育活動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必須從實推動。專題學習從實,專題教育活動不走過場首先是學習不走過場,尤其要把xx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學深、學懂、學透,作為武裝頭腦的強大思想武器,通過學習固本培元,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剖析材料從實,每名黨員對照“三問三講三爭做”主要內容,根據個人崗位、職責,逐一查擺,深刻剖析思想,撰寫剖析材料,做到準、像、實;討論交流從實,每名黨員在談論交流時要逐一發言,查擺那些觸及思想、意識和靈魂深處的問題,真正紅紅臉、出出汗、排排毒;專項承諾從實,結合黨員承諾制和崗位實際,進行專項承諾,并將承諾事項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實踐活動從實,機關黨員結合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工作,深入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農村黨員以聯系戶為重點,開展為民服務活動;社區黨員結合美麗社區建設,開展“我為社區添光彩”活動;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員結合崗位特點,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村“兩委班子”專題教育活動從實,為村級組織換屆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風不難化也,自上及下而風行。”“三問三講三爭做”專題教育活動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必須領導帶頭。只有領導干部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活動才有說服力、感召力。各級領導干部要以普通黨員身份把自己擺進去,帶頭認真學習,帶頭深入剖析,帶頭討論交流,帶頭作出承諾,帶頭開展活動,形成領導示范、上行下效的良好局面。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相信在“三問三講三爭做”專題教育活動中,廣大西青黨員干部定將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形成共識中凝聚力量,在激發活力中迸發智慧,為轉型發展、富民強區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
一、廊坊民營經濟概況
民營經濟在廊坊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已經成為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廊坊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良好的投資環境、開放包容的姿態顯示出無窮的魅力,一大批本土精英迅速崛起,涌現出新奧、中太、榮盛、華夏、匯福、福成等多家知名民營企業和產值過百億的龍頭企業,打造了“梅花”、“華日”等諸多中國名牌,全市民營企業轉型步伐明顯加快。2010年,100余家耗能高、排放超標的企業被關停,520余家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業,通過設備更新、深挖潛力、提高工藝、完善管理,以最短的時間實現了轉型升級;全市民營企業用于科技投入的資金超過10億元,同比增加50%;電子信息、商務休閑、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產業群迅速隆起,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超過110%,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首度達到20%,成為全市第一支柱產業。統計顯示,民營經濟在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安排就業等方面均占到了80%以上。
二、助推民營經濟發展方式快速轉變的主要做法
1.思想引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我們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在思想引導上的優勢,進一步統一了全市民營企業家做好企業轉型升級的信心和決心。我們組織召開了800多名非公經濟人士參加的“學新奧、比創新、促轉型”活動動員大會,市委書記趙世洪親自做動員部署,為企業家講了轉型升級的第一課。我們建立了市委、市政府黨員領導干部與包括民營企業家在內的黨外人士交友制度,通過定期座談、考察、培訓等形式,引導企業家了解全球發展形勢、適應廊坊發展趨勢、強化自覺站位行業高端的發展意識,促使他們首先從思想上認識到不轉型環境難以承受,不轉型資源難以支撐,不轉型企業難以發展,從而增強了轉型升級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2.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國家、省關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努力做到對民營經濟“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開、政策上放寬、發展上放膽、工作上放手”,為民營經濟拓寬發展的空間。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了民營經濟發展規劃座談會,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工商局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與民營企業家代表就不斷優化廊坊發展軟環境,大力推進二次全民創業,進行深入座談交流。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組織開展了“千企萬人”大調研活動,通過大量走訪、座談、問卷,共提煉涉及企業發展環境、政務環境、城鄉規劃、城市配套等12個類別207條問題和建議,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責成相關部門逐項解決落實,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3.典型示范。大力培樹、宣傳優秀轉型企業的經驗和做法,在引導全市民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們以河北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在全省民營企業中開展“學新奧、比創新、促轉型”活動為契機,協助新奧集團總結、提煉、挖掘“創新是靈魂、轉型是關鍵、人才是保證、文化是源泉”的新奧經驗,并先后組織民營企業家2000多人次到新奧集團參觀學習,讓更多的企業家親眼目睹、親身感受新奧以創新促轉型的巨大成果。我們成立了新奧經驗宣講團,先后深入到全市10個縣(市、區)的上百家企業面授新奧經驗,還應邀到石家莊、張家口、秦皇島等地宣講,進行學習交流,使新奧經驗惠及更多的民營企業。我們召開了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表彰大會,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對全市76名政治上有覺悟、經濟上有實力、社會上有影響、對人民有貢獻的民營企業家進行了表彰。受表彰的民營企業都是“學新奧、比創新、促轉型”活動開展得好,企業能夠健康發展的典型。在此基礎上,實施品牌建設示范工程,按照“叫得響、干得好、立得住”的標準,在全市培樹了112家不同行業、不同側面的典型企業,作為轉型的標桿企業,組織全市民營企業開展與行業高端和領軍企業對標行動,引導民營企業加大科研技改投入力度,鼓勵企業研發和培育一批質量好、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
4.資金幫扶。融資難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市委、市政府努力為民營經濟搭建擔保機構的服務平臺,積極引進民間資本投資,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開展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租賃融資、項目融資,幫助具備上市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先后組織銀企對接活動17次,推動華夏銀行、廊坊農村信用合作社、工商銀行與民營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70家民營企業融資230億元。同時發揮行業商會(協會)的作用,成立行業企業信用擔保組織3個。我們服務民營企業幫助解決“融資難”的做法,被新華社內參以《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廊坊樣本”》為題刊發。
5.技術引領??萍紕撔率瞧髽I轉型發展的不竭動力。多年來,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與科技部門廣泛合作,依托中科廊坊科技谷、清華科技園、新奧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基地,實施借引戰略,定期邀請國內知名高校院所到廊坊舉辦科技展示、項目,促進域內企業與京津科研機構聯系合作,使廊坊成為京津科技成果的轉化基地。目前全市90%的規模以上企業與京津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引進科研成果500多項。與此同時,積極引領民營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國家級研發機構4家、省級研發機構14家、市級研發機構30家,培養引進研發人才3000多人,大大提高了民營企業創新轉型能力。6.素質提升。民營企業家是企業的創造者、決策者、指揮者、組織者,企業家素質決定企業發展水平,也決定著一個地方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我們把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通過企業家沙龍等培訓、考察機制,促進了民營企業家素質提升,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適應現代企業發展需要的“廊商”團隊。一是舉辦沙龍,定期培訓。自2008年10月開始,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發起舉辦了“廊坊市企業家沙龍”,目前已成功舉辦24期,培訓企業家5000余人次,市委書記趙世洪,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經濟學家魏杰、趙曉、溫元凱等先后走進沙龍授課,就中小企業怎樣練內功、促轉型、求發展,生動講述,鼓勵引導;二是舉辦研修班,重點培訓。全市先后在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杭州大學舉辦了6期近300名民營企業家參加的低碳經濟高級研修班,對民營企業家進行短期封閉式系統培訓;三是組織外出參觀考察,開拓視野。先后組織民營企業家到蒙牛、聯想和江浙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成功轉型企業參觀學習,與牛根生、柳傳志等著名企業家面對面進行交流,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經營模式和企業文化。多項舉措進一步提升了民營企業家素質,使民營企業家充分認識到必須轉型,思考怎樣轉型,做到成功轉型。
三、幾點經驗和體會
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在民營企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某些自我禁錮企業發展的思想。因為調整產業結構就意味著改變、意味著風險,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調整產業結構就可能是要進行二次創業。如果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和百折不撓、敢為人先的頑強意志是很難做到的。因此,要解除部分民營企業主安于小打小鬧、小富即安、作坊式生產、家庭式管理等狹隘的小農意識的束縛,進一步樹立敢想、敢干、敢闖、敢冒的勇氣和膽識,以思想的大解放、認識的大提升、理念的大創新,奠定民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思想基礎。
2.加強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是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廊坊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一批敢為人先、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民營企業家的不懈努力。這些民營企業家綜合素質好,無論在企業發展理念、發展戰略,還是在經營管理、駕馭市場能力等方面水平高。如新奧、華夏、匯福等民營企業面對日趨嚴峻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加大戰略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資本創新力度,努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了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我們在助推全市民營經濟發展方式快速轉變的過程中,提出了培育“廊商精神”、打造“廊商團隊”的目標,努力造就一支懂經營、善管理、適應現代市場要求的高素質民營企業家隊伍。
3.加強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實現民營經濟發展方式快速轉變的關鍵。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產業技術革命和結構調整的趨勢。在未來的發展競爭中,民營企業如果想真正做大做強,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走“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路子。因此,要大力加強技術研發,深化產學研結合,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要加快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特別是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積極應用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促進相關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和升級。要推進節能減排,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優化能源結構,推廣節能增效,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4.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實現民營經濟發展方式快速轉變的保證。新一輪地區發展的競爭,已經從微觀企業為主,升級為政府營造環境為主。哪里環境好,資金就往哪里投,項目就往哪里放,人才就往哪里走。近年來,我市在優化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領導對民營經濟高看厚愛,按照打造“京津冀最好、環渤海一流”的軟環境建設目標,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寬松、更加優越的發展條件,同時也為民營經濟實現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有效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