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8 15:34: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家電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14 年12 月9 日,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組織召開第五屆六次理事會暨十一次常務理事會。本次會議共有62 家理事單位、4 個地方協會共101 位代表到會。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家電業走勢
在本次會議上,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邀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做了《2015 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的主題發言。任興洲表示,改革開放30 多年來,中國GDP 年均增長為9.8%,而自2012 年起,形勢發生了變化。2012 年,GDP 增長7.8%,2013 年為7.7%,2014 年前三季度為7.4%。經濟增長明顯進入新階段,這個新階段被定義為新常態。“所謂新常態,是指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具有明顯新特征的發展階段,而且今后一段時期都將穩定保持這種狀態。”任興洲說,“所有在前三十年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都在發生變化,經濟增長速度慢下來是規律使然。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有效益的增長。”任興洲表示,在經濟新常態下,要優化經濟結構,經濟增長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轉變為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通過自主創新形成新競爭優勢,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任興洲認為,2014 年,中國經濟運行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明顯特點。一是經濟總體上在合理區間之內,但下行趨勢明顯。二是投資下行顯著,房地產投資回落較快。三是消費增速相對平穩,出口增速先抑后揚。四是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逐月回升,預示著制造業的企穩態勢。五是貨幣信貸增長平穩。其中,呈現出的積極變化是: 農業繼續保持增產,產業結構進一步趨向優化,需求結構繼續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體增長相對平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就業形勢總體良好。對于2015 年經濟走勢,任興洲認為,中國經濟將仍處于調整期,增速不會太高;三大需求中,投資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消費增速相對平穩,出口可能會出現前高后低的態勢;經濟結構調整會繼續出現積極變化;局部風險會有所顯現,但總體可控。
除宏觀經濟分析之外,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信息部主任胡曉紅對整個家電行業的運行形勢進行了回顧和展望。胡曉紅在發言中提到,從國際環境上看,2014 年全球經濟復蘇步伐艱難,發達經濟體仍然缺乏強勁增長的動力;新興經濟體處于資金外流、股市下跌、貨幣貶值及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局面,市場需求受到重大影響。國內市場則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轉型期,國內經濟保持低位趨穩的新常態,家電行業在宏觀經濟環境、補貼政策退出及住宅產業低迷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下,市場增長動力不足。2014 年,大部分家電產品銷量增長緩慢,其中大家電行業深陷向增長困境。但是,2014 年,家電消費升級仍保持良好態勢,高端產品比重穩步上升,制造技術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升級,產品結構持續優化,環境健康類產品快速增長。至于2015 年,胡曉紅認為,影響2015 年家電市場的主要因素有家電業的消費透支、部分地區住宅市場的相對過剩、國際市場的消費升級對中國低端產品出口的沖擊以及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基于此,胡曉紅認為,2015 年,國內外市場動力不足將在2015年延續,當前多種產品高庫存的局面將對2015 年產能正常釋放構成不利影響,消費升級將繼續成為推動家電業發展的主要動力,預計2015 年主要產品出口將保持相對穩定的小幅增長,數字化、智能化的科技革命以及互聯網將在更深層次影響家電業的產業變革。
除此之外,奧維咨詢和中怡康也分別對家電渠道發展趨勢和“兩凈”( 空氣凈化器和凈水器) 市場進行了分析。浙江星星家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文勇、博西家用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偉慶、加西貝拉壓縮機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金松、寧波方太廚具有限公司研發副總裁諸永定、杭州老板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裁趙繼宏等都在會議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思路。
協會工作2014 年總結和2015 年計劃在本次會議上,姜風匯報了中國家用電器協會2014 年工作總結和2015 年重點工作計劃。
姜風表示,2014 年,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按照第五屆五次理事會討論制定的工作計劃,在全體會員的大力支持下,認真履行各項義務,較好地完成了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有效溝通,促進行業內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洞察行業發展趨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任務。姜風表示,2014年,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針對行業內日趨重視智能化發展, 打造多層次技術交流平臺,聚焦智能家電,推動技術創新;積極參與了廢棄家電回收處理政策、標準化領域以及節能環保方面的相關工作;重視行業統計和專題研究工作,制作完成了《家電參考》、《中國家電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4 年中國家用電器行業生產能耗與產品能效調查報告》等研究報告,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信息和政策咨詢;成功舉辦了第13 屆中國家電博覽會( AWE ) ;積極開展各項國際交流活動,如參加國際家電制造商協會圓桌會議( IRHMA) 等;充分利用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旗下的媒體《電器》雜志社和中國家電網開展行業宣傳。2014年,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成立的各個專委會也繼續圍繞各自行業的焦點問題展開工作。除此之外,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還積極開拓新的工作領域,如成立消費指導部,推進消費者教育工作,開展培訓工作等。另外,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通過加強團隊建設,提升了協會的整體形象和凝聚力。2014 年6 月,民政部向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頒發了“中國社會組織評估等級證書”,中國家用電器協會被評為最高等級——5A 級社會組織。
對于2015 年,姜風表示,這一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計劃將拉開準備序幕,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將根據產業發展的實際特點,組織編寫< 關于中國家電產業" 十三五" 發展的建議>,為產業發展和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專業支持和參考。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還將繼續密切關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電子電氣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節能領跑者制度”等各項政策、法規的出臺和進展,幫助企業及時了解信息,并向有關部門反饋企業意見,維護行業利益。同時,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還將繼續推動智能家電的技術交流與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加強行業統計和調查,完成年度報告和其他專項研究;繼續做好標準化、培訓、消費者教育、國際交流、辦好2015 年中國家電博覽會。
曾經以電視作為市場敲門磚的日系企業,早在努力抹去市場對其作出的“家電企業”定位,多元化已經成為了普遍選擇。現在,退出家電制造業的日企到底去了哪里?
否認電視業務收縮
“這只是個900人的工廠,而且產品只供給日本市場。這個事情其實非常小,對中國市場根本沒有影響。”12月5日,東芝相關負責人對記者確認了大連工廠將停工并終止運營的消息。
此前,東芝中國在其官網公告,宣布主要供應日本市場的電視生產基地大連東芝電視有限公司將于今年12月末停產并停止經營。
這已經是一個多月內,東芝砍掉的第二個海外液晶電視生產基地。10月29日東芝宣布,將位于波蘭的主要供應歐洲市場的液晶電視生產基地,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臺灣代工巨頭仁寶,交易據悉將在明年1月完成。
關閉大連工廠并不是突然的決定,東芝早已宣布計劃關停三個海外電視工廠中的兩個,而關閉后,東芝在海外也將僅有印尼一處液晶電視生產基地。
關閉電視工廠的目的依然是為了盈利。東芝表示,通過這次中國生產基地的調整,將進一步削減固定成本,以達成2013年下半年度實現盈利的目標。此外,東芝還計劃在本財年結束前,對電視業務部門裁員50%。
但東芝并不認為自己接連瘦身電視業務之舉,是在進行電視業務的收縮。東芝相關負責人對記者強調,全球的液晶電視銷量現在都在減少,東芝只是根據市場的變化,對影像業務進行整合,而不是收縮。
然而市場的變化卻不僅僅在歐美,東芝電視在日本本土的銷售也遭遇停滯。
今年5月8日,東芝了2012財年報告,其中電視業務出現了5億美元的虧損。財報將虧損的原因歸結于,日本國內電視以及PC市場不斷縮窄,導致2012年銷售量出現大幅滑落。而在今年剛不久的半年報中,東芝表示由于液晶電視以北美為中心出現減收,電視與PC業務已出現了將近100億日元(約0.98億美元)的虧損。
集體退出制造業
事實上,關閉海外電視工廠的并不僅僅只有東芝,進入微利時代的電視業務,普遍成為了導致日企虧損的重災區,而在虧損中掙扎已久的日本消費電子巨頭關掉海外電視工廠的舉動已經屢見不鮮。
索尼早在2009年和2010年,便分別將位于墨西哥和斯洛伐克的兩家電視工廠賣給了鴻海;而仁寶也早在2009年便成為夏普在臺灣的代工企業;今年4月,便有消息稱夏普打算賣掉自己在海外的全部四家電視工廠,其中包括南京工廠;10月31日,松下董事會正式宣布退出等離子市場,而此前早已停工的上海等離子電視組裝工廠則在去年11月便進行了停工清算,并將相關資產遷移到了松下在山東的液晶電視生產工廠。
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些日本消費電子巨頭們并不打算完全退出電視業務,他們打算徹底退出的只是電視制造業。盡管今年以來日本品牌在全球彩電市場中的份額繼續下滑,但份額卻不容小覷。
日本總務省在今年10月23日了一份國際競爭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日系液晶電視的全球市場占有率為25.3%,等離子電視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則為23.2%。
在此情況下,代工成為日本消費電子巨頭們電視業務資產輕量化的普遍選擇。
據東芝此前公告,東芝視頻業務的海外生產委托比例將由目前的40%提升到2014年度的70%。其中由大連生產的供應日本市場的機型將陸續轉為代工生產,而東芝在國內的電視生產則早已由TCL貼牌代工。
東芝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東芝在2010年就和TCL合資成立東芝視頻公司,負責東芝電視在國內的銷售。
一直在重組電視業務的索尼,退出制造業的程度則早已超過東芝。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索尼電視有70%-80%都是通過ODM貼牌代工的。“國內市場上的索尼電視,大部分都是富士康在煙臺的電視生產基地生產的,富士康在東莞的工廠也有一部分。”
而夏普在中國則早已和南京的中電熊貓合作,建起夏普在中國的唯一一個平板電視組裝工廠。而在2012年與鴻海達成合作后,原夏普大中華區CEO菅野信行就曾表示,以后部分夏普中國的電視將由鴻海公司負責組裝。
“輕資產運營能降低物流和生產成本,減少開支,減輕電視業務帶來的包袱。”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卓賽君對記者表示,關閉海外工廠使用代工的輕資產運營,對于全球電視銷量下降又陷入虧損的日企們來說,與砍掉虧損業務有本質區別。“減肥和割闌尾怎么能一樣呢?”
日企去哪兒了
曾經以電視作為市場敲門磚的日系企業,早在努力抹去市場對其作出的“家電企業”定位,多元化已經成為了這些巨頭的普遍選擇。
“東芝其實并不能算是一個家電企業。東芝在中國有基礎設施、電子元器件、數碼以及家電四塊業務。而家電在全球業務的比例也就是10%左右。”東芝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東芝2012年財報顯示,其總營收為58003億日元,而家電收入則只有5915億日元,確實只占一成左右。
東芝在關停大連工廠的同時,宣布以35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的固態硬盤制造商OCZ;東芝在福州馬尾投資1.8億元興建的中國照明生產總部目前正在建設之中,預計明年投產;而對于大連工廠空置的廠房和土地,東芝表示,將考慮用作醫療器械和工業電機等產品的生產基地。
堅守消費電子領域的索尼也早已將自己的業務延伸至產業鏈的上下游,包括內容制作,移動、影像、游戲成為三大核心電子業務領域。而在2013財年半年報中,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索尼銷售收入增長的重要原因。
夏普的2013年到2015年的中期經營計劃中,健康醫療、機器人、智能住宅汽車、水和空氣安心工程和教育領域,成為新確定的發展領域。
【關鍵詞】 傳統媒體 新媒體 融合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更新,信息的獲取渠道逐漸擴大,接受信息傳播的速度也逐漸迅猛加速,從交換信息的層面考慮,誰先獲得最新信息,誰就能掌握更多的時代話語權。新媒體作為當代的時代寵兒,其應如何與傳統媒體之間揚長避短,兩者應如何互補優勢,都值得我們探究和思考。
一、新媒體
1.1認識新媒體
新媒體又被稱為網絡媒體或數字媒體,它建立在互聯網與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可以發揮媒體傳播功能的媒介綜合。
新媒體主要以互動性為基本特征,其目前主要包括智能手機媒體、網絡媒體、智能電視等媒體形態。
1.2新媒體的發展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應用也跟隨著普及壯大,進而大幅度提升了人們生活、生產的便利性,新媒體的應用也從開始的高端向普通受眾擴大,如互聯網、電子書刊等逐漸出現在普通人生活中。在3G技術出現之后,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型業務已成為了新媒體未來發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1、以網絡媒體為例,在近些年來,互聯網早已遍布全球,其信息量傳播速度讓所有用戶感到震撼。
來自一家互聯網流量檢測機構在2014年公布的,關于全球互聯網產業數據顯示:在2014年全球網民超過30億,約占全球總人口的46%,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而在接下來的發展中,網民的數量依舊在迅速增長,其單位動則億萬計算,互聯網帶給人們的經濟價值和生活便利程度不可估量。
2、以手機媒體為例,無論舊式還是新型智能手機都在轉變人們生活方式。人們通過智能手機視線天涯咫尺的完美交流,不僅能獲取國內外的最新信息,而且可以通過智能手機軟件,支付跟自身有關的服務和貨物費用。
根據一家國家電信聯盟巨頭的調查報告顯示,在2014年全球手機用戶突破50億,幾乎超過了全球人口的八成以上,手機現今已成為人們現實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新型智能手機在手機用戶中的普及率已經超過80%,各種寬帶手機用戶和手機寬帶應用都以幾何級倍數增長著。
1.3對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比較分析
要把握媒介決不能將某一種媒介單獨看待,而應以動態眼光分析。
從不同媒體組成的媒體綜合中將新舊媒體提取出來,探究其自身相對其他媒體的特點。變化中發展,比較中產生是媒介傳播工具的主要特性。將以網絡和手機為標志的新媒體與以電視報紙為標志的傳統媒體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分別提取出雙方獨特優勢。
1.3.1權威性上存在差異
媒介權威性是該媒介要實現媒介可信度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媒介傳播的載體不同,受到其在受眾、傳播內容等影響導致結果不同,也隨之具備了不同權威性;從信息傳播媒介本身分析,時間、空間不同也會導致不同媒體的權威性存在差異。
傳統媒體發展多年,其信息來源渠道和把關驗收的人員素質都較正規完善,因此具備了較高權威性。
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等新媒體因其具備獨特互動性,在當今各種媒體媒介中脫穎而出,但也正因為這個特性讓其權威性難以提升。網絡和手機上的信息可能于任何地點和任何人物,其來源性錯綜復雜,其可信度也自然因為信息者素質的不均勻而難以保障。
1.3.2在覆蓋域上存在差異
媒體覆蓋域是指其特定的傳播范圍和對象。報紙的覆蓋域因受到傳遞時間、發行區域、信息時限等因素影響覆蓋率相比較其他媒體表現較差。傳統媒體的傳播范圍非常廣泛,以電視媒體為例,在衛星直播電視節目產生之后,在我國目前的電視人口覆蓋率已經超過了98%。網絡媒體借助現有通信設施在極短時間內覆蓋域已經達到接進電視覆蓋率的水平。
電視、互聯網均覆蓋域均達到很高的水平,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型媒體傳輸網絡規模效應也開始產生,在通信研發技術不斷更新的大背景下,其覆蓋域也得到質的提升。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種媒介的傳播網絡和傳播介質對其覆蓋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1.3.3在即時性方面存在差異
即時性是信息進行速度衡量的重要指標,期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的信息即時性相對較差,往往先經過大量的采編、校對和印刷、等過程。傳統媒體中的電視媒體與報紙媒體相比即時性也較一般,這是因為在信息播出時往往要先進行信息編排。不過近年來由于通信技術先進程度越來越高,傳統媒體的即時性也得以提升。
智能手機媒體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在新聞獲取權限上存在缺失,再加上其來源也一般為網絡或傳統媒體,所以其信息的即時性也較為滯后。而網絡媒體由于天然的覆蓋性和適應性,每個人都能選擇是否將信息即時上傳,通過網路手段信息的和傳遞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即時性也成為網絡媒體的顯著特征。
1.3.4在信息容量上存在差異
傳統媒體中報紙媒體的信息容量很容易受到版面限制,而電視媒體的信息容量則容易受時間限制,所以傳統媒體的信息容量非常有限。
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起初的信息容量也相對有限,但隨著3G、4G等新型技術的不斷研發,智能手機媒體信息海量存儲時代已經出現。
關鍵詞:數據挖掘;企業應用;電信客戶分群;客戶流失預測
中圖分類號:TP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7)03-10620-02
1 引言
隨著國內電信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電信運營商的經營模式逐漸從“技術驅動”向“市場驅動”、“客戶驅動”轉化。這就要求運營商要采取以客戶為中心的策略,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提供多樣化、層次化、個性化的服務解決方案。因此,客戶關系管理成了電信運營商增加收入和利潤,提高客戶滿意度、忠誠度的有效工具。在客戶關系管理的流程中,為了準確、及時地進行經營決策,必須充分獲取并利用相關的數據信息對決策過程進行輔助支持。另外,面對用戶的多樣化、層次化、個性化的需求,大眾化營銷已經失去了它的優勢,基于客戶信息、客戶價值和行為的深入的數據分析的洞察力營銷、精確化營銷的理念逐漸被各大電信運營商所
接受,并渴望通過從數據中挖掘價值來減少營銷成本、提高營銷效益。近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數據挖掘技術成為實現這些目標的必要手段。
數據挖掘是從海量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有用信息和知識的過程。它可以幫助企業對數據進行微觀、中觀乃至宏觀的統計、分析、綜合和推理,從而利用已有數據預測未來,幫助企業贏得競爭優勢。例如,利用數據挖掘可以對企業的海量數據進行客戶分析,包括客戶類型、各類客戶的需求傾向、購買行為預測和客戶信用政策分析、客戶流失分析等;進行市場研究,包括商品市場占有率預測、市場拓展計劃仿真;進行經營策略研究,包括經營成本與收入分析、風險控制、欺詐行為甄別等。
數據挖掘旨在從數據庫中提取正確的、非平常的、未知的、有潛在應用價值的并最終可為用戶理解的模式。它的出現為自動和智能地把海量的數據轉化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識提供了手段。數據挖掘涉及到諸如機器學習、模式識別、統計學、數據庫和人工智能等等眾多學科,是數據庫理論和機器學習的交叉學科。
2 數據挖掘主要的一些應用
(1)關聯分析:其目的就是挖掘出隱藏在數據間的相互關系。例如,買電腦的顧客同時會買某種軟件,這就是一條關聯規則。
(2)時序模式:通過時間序列搜索出重復發生概率較高的模式,這里強調時間序列的影響。例如,購買了激光打印機的人中,半年后80%的人會買新硒鼓。
(3)分類:找出一個類別的概念描述,它代表了這類數據的整體信息。分類數據挖掘中應用最多的任務。
(4)聚類:按一定規則將數據分為一系列有意義的子集。同一聚類中,個體之間的差距較小;不同聚類中,個體之間的距離偏大。聚類和分類有著很大的區別:分類時,我們總是事先知道哪些屬性是重要的,我們總是將重要的、有影響力的屬性作為分類的依據;而聚類時,我們事先根本不知道哪些屬性起作用,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到那些起關鍵作用的屬性。
(5)偏差分析:從數據庫中找出異常數據,比如欺詐行為的發現。
(6)預測:利用歷史數據找出規律,建立模型,并用此模型預測未來數據的種類、特征等。
在國內外,數據挖掘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 目前國內企業實現數據挖掘的困難在于缺少數據積累、難于構建業務模型、各類人員之間的溝通存在障礙、缺少有經驗的實施者、初期資金投入較大。而在國外,數據挖掘首先在金融、證券、電信、零售業等數據密集型行業實施,因為這些行業信息化程度比較高,數據庫中已經保留了大量數據資源。 有數據表明,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人類積累的數據量以每月高于15%的速度增加,如果不借助強有力的挖掘工具,僅依靠人的能力來理解這些數據是不可能的。數據挖掘的前景被人們普遍看好。國際知名調查機構Gartner Group在高級技術調查報告中,將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列為“未來三到五年內將對工業產生深遠影響的五大關鍵技術”之首,還將并行處理體系和數據挖掘列為未來五年內投資焦點的十大新興技術前兩位。Gartner的調查報告預計:到2010年,數據挖掘在相關市場的應用將從目前少于5%增加到超過80%。美國銀行家協會預測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技術在美國商業銀行的應用增長率是14.9%。
數據挖掘目前在電信行業也已得到廣泛應用,比如:
(1)客戶消費模式分析
客戶消費模式分析(如固話話費行為分析)是對客戶歷年來長話、市話、信息臺的大量詳單、數據以及客戶檔案資料等相關數據進行關聯分析,結合客戶的分類,可以從消費能力、消費習慣、消費周期等諸方面對客戶的話費行為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而為固話運營商的相關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2)客戶市場推廣分析
客戶市場推廣分析(如優惠策略預測仿真)是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實現優惠策略的仿真,根據數據挖掘模型進行模擬計費和模擬出賬,其仿真結果可以揭示優惠策略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相應的調整優化,以達到優惠促銷活動的收益最大化。
(3)客戶欠費分析和動態防欺詐
通過數據挖掘,總結各種騙費、欠費行為的內在規律,并建立一套欺詐和欠費行為的規則庫。當客戶的話費行為與該庫中規則吻合時,系統可以提示運營商相關部門采取措施,從而降低運營商的損失風險。
(4)客戶流失分析
根據已有的客戶流失數據,建立客戶屬性、服務屬性、客戶消費情況等數據與客戶流失概率相關聯的數學模型,找出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并給出明確的數學公式。然后根據此模型來監控客戶流失的可能性,如果客戶流失的可能性過高,則通過促銷等手段來提高客戶忠誠度,防止客戶流失的發生。這就徹底改變了以往電信運營商在成功獲得客戶以后無法監控客戶流失、無法有效實現客戶關懷的狀況。
各運營支撐系統所積累的海量歷史數據是企業的一筆寶貴財富,誰能正確地挖掘與分析隱含在數據中的知識,誰就能更好地向用戶提品與服務,從而在競爭中獲勝。數據挖掘正是充分利用這些寶貴資源從中提取知識的一種技術。在國外,英國電信選用了SPSS的數據挖掘產品Clementine,為其“商業高速公路”活動分析數據和建立探索模型,更好地了解了這些客戶的行為特征,向銷售人員提供最佳客戶的清單,直郵活動回應率提高了100%。美國西部電信利用銷售活動管理軟件,連同SAS的Enterprise Miner一起,既消除了銷售人員對全部客戶數據進行評分的負擔,也減少了手工干預所造成的人為錯誤,公司的市場營銷周期大為縮短,使企業得到了更高的營銷投資回報。麻薩諸賽州Lightbridge公司用數據挖掘技術中的分類回歸樹為英格蘭一家主要電話公司建立和部署了一個分析客戶流失的預測模型,使得公司能及時發現高價值的流失客戶并且能夠及時采取挽留的措施,極大降低了電話公司客戶流失率。比利時國家電信使用數據倉庫建立顧客信息系統,通過實施客戶欺騙檢測,能夠很快發現反常電話以及欺騙性的打電話方式,并能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之前終止這種欺騙行為。
某電信運營商實施數據挖掘應用有非常好的基礎,某電信運營商在ITSP規劃指導下,于2004年3月啟動數據倉庫項目,并于2005年6月完成項目初驗。建立了企業統一數據視圖和統一統計口徑的數據倉庫為數據挖掘提供了進行廣泛的數據分析的基礎。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的協同工作,一方面,可以迎合和簡化數據挖掘過程中的重要步驟,提高數據挖掘的效率和能力,確保數據挖掘中數據來源的廣泛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數據挖掘技術已經成為數據倉庫應用中極為重要和相對獨立的方面和工具。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的融合與互動發展為廣大渴望從數據“奴隸”到數據“主人”轉變的企業最終用戶提供了通途。另外,該電信也已經在數據挖掘應用方面作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嘗試。數據倉庫的建設期間,數據挖掘應用也在其地市電信分公司進行了試點工作,在客戶流失預測和客戶分群分面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該公司于2005年1月20日在某市啟動基于數據挖掘的客戶分群應用的MR項目試點,4月1日完成試點客戶分群,隨后用一個月時間在另一試點進行了推廣,目前已于8月30日通過了MR試點初驗。通過客戶分群,根據客戶可能的行為和潛在的價值對客戶進行分類,針對每一類客戶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為市場決策管理者和市場經營工作提供及時、準確、科學的輔助決策依據,能夠有效提高企業資源的利用率,節省了企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獲取最佳投資回報率。MR在該省的試點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與以往類似的營銷活動相比,MR營銷活動的成功率有明顯提高。比如在寧波試點選擇參與營銷的三個戰略分群中,其中針對ARPU值下降趨勢的目標客戶群,營銷成功率達到61.73%,共成功2344個客戶,預計共可增加/挽回收入159.51萬元。實施MR后,某試點10000號的平均成功率提高了15%,呼叫效率提升了51.2%,呼叫周期縮短了26%。隨著MR試點項目的成功,基于客戶分群的數據挖掘應用的推廣工作也在全省各本地網全面展開,同時在該市進一步開展了客戶流失預測的試點研究工作。
3 結束語
然而,目前我們在數據挖掘的應用方面,還只限于客戶分群和流失預測,而且這兩方面的應用還只是處在初級階段;關聯分析與交叉銷售、異常點探測與防欺詐、優惠策略的仿真、時序模式的應用、事件監控與事件營銷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還是空白。而且數據挖掘的各類應用還沒有形成一個規范的體系,數據挖掘應用與渠道系統及CRM之間還沒有建立起相互融合的關系,難以做到系統化、規模化、流程化的應用。數據挖掘應用的拓展與推廣一個方面是數據倉庫建設的價值的重要挖掘與體現;另一方面數據挖掘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其它數據分析方法無法替代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在解決企業的經營與決策等方面難題時發揮獨特的魅力,數據挖掘應用拓展與推廣的意義與價值也越來越被企業的有識之士所關注。2006年作為中國電信的數據倉庫應用年,借此東風,該省電信公司適時進行數據挖掘應用的拓展與推廣的研究,建立起基于數據倉庫的數據挖掘應用的系統的方法論、規范的推廣流程和高效的實施平臺,必定對于充分利用數據倉庫的基礎優勢,深入挖掘數據倉庫的建設效益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茍茹辛.電信企業數據倉庫建設[J].郵電規劃, 2003年第5期.
[2]Jiawei Han,Micheline Kamber.著.范明.等.譯.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3]David Hand,Heikki Mannila,Padhraic Smyth.著.張銀奎.等.譯.數據挖掘原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2.
[4]王珊.等.數據倉庫技術與聯機分析處理[M].科學出版社,1998.6.
根據美國尼爾森公司2012年發表的報告,2012年美國家庭電視用戶數為1.147億戶,相當于美國家庭用戶總數的97%,這與2011年的1.159億戶(相當于美國家庭用戶總數的99%)有所減少。美國人口在增長,但沒有電視的家庭用戶數,卻占到總數的3%,這很令人吃驚。
現在美國有線電視用戶的數量,仍在持續減少,據市場研究公司SNL的調查報告,在2012年7~9月期間,美國有線電視用戶數的市場占有率為57%,這與2009年的64%有明顯地回落。現在美國的CATV、衛星電視及電信公司提供的IPTV,合計約占到家庭總數的90%。SNL調查發現,在美國家庭擁有高清晰度電視接收機的用戶已經達到總數的三分之二。根據尼爾森于近日在美國公布的調查,HDTV家庭的數量約為8300萬臺,擁有高清晰度電視的家庭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14%,美國HDTV家庭普及率已達75%。擁有一臺以上高清電視的家庭,占到庭總數的40%。尼爾森公司預計未來家庭中,更換高清電視的用戶還會增長。SNL公司預測,在美國3D兼容電視機10年后,大約一半的美國電視家庭會擁有。2012年3D電視的保有量,將占家庭電視用戶總數的5.4%,到2017年將增長5倍,占電視用戶總數的24%,到2022年,將占到電視用戶總數的50.4%,剩余的49.6%則為高清晰度電視家庭用戶。
關于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在2012年的1-3月期間,平均是4小時38分,這與2011年同期的4小時47分相比,下降了9分鐘。
美國2012年年中推出的“移動數字電視(美國版手機電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其中許多消費者希望“在戶外收視電視節目”,根據最近由當地電視臺和電視網絡等成立的振興移動數字電視聯盟“MVC”所做的問卷調查,有68%的居民回答,假若移動數字電視開播的話,“電視視聽時間會增加”。
在美國電視機可能連接到互聯網的家庭所占比例,已經接近五分之二。根據美國Rajchman調查公司最近公布的報告,家里至少有一個電視可能連接到互聯網的用戶,已占到電視用戶總數的38%,而在2011年同期則為30%,比兩年前的24%,有穩步增長。證據表明,電視和互聯網的融合日益明顯。
美國Rikuman(LRG)公司最近透露,美國家庭電視擁有一個以上的DVR(數字視頻錄像機)用戶達到744%,與2005年的8%普及率相比,迅速飆升。通過DVR可以輕松錄制節目,而不會被電視節目表捆綁,利用時移觀看“在最喜歡的時間、觀看最喜愛的節目”,時移看電視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DVR(數字視頻錄像機),讓觀看錄制的節目時能跳過CM(廣告短片)。
據IHS Screen Digest統計,2012年第二季度美國付費電視用戶數量是1.009億戶,比第一季度的1.012億減少34.8萬個。據Nielsen公司于2012年5月8日公布的調查,美國在2011年,有近300萬戶有線電視用戶,已經與有線電視公司解除合約。用戶減少,原于經濟形勢趨于黯淡,加之來自Netfilx等over-the-top(OTT)對手的競爭加劇。
現在人們如何看電視,有了更多的選擇,電視強勁增長已經達到頂峰。在觀看電視顯著減少的背后,是一般家庭中DVR(數字視頻錄像機)的普及和錄制視頻節目的增加。此外,人們用游戲機、平板電腦和PC等觀看視頻的時間也在增加。
依據尼爾森(Nielsen)調查,過去每月收看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平均為153小時,每月收看包括錄制的視頻點播節目時間為27小時。此外,在互聯網上觀看視頻的平均時間為24小時。另—方面,用智能手機觀看視頻的時間為四個小時,這幾乎沒有變化。
美國電視現狀
電視節目制作與配送
美國進行電視節目制作與配送的是電視臺,截至2011年1月30日。美國電視臺總數有1,782個。其中VHF電視臺有466個,UHF有1,316個。非商業和商業電視臺并存,但主要集中在商業服務方面。
作為電:況節目制作與配送的經營者,主要商業服務者有4大電視網,即ABC(美國廣播公司)公司、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網)公司,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公司及FOX(福克斯廣播公司)公司。除了這四家擁有和經營的電視臺和網絡外,還有各地區獨立的電視臺存在。
此外,在2006年1月,CBS旗下的UPN(聯合派拉蒙網絡)和時代華納旗下的WB(華納兄弟公司),對電視臺資產進行了整合,作為第五大地面電視網絡的CW誕生了。此外,在2006年9月,作為第6大電視網福克斯新的“myTV”也誕生了。
衛星電視
美國衛星電視現有兩大公司,即DirecTV公司和Dish Network Corp(DISH)公司。此外,他們在海外也有市場。DirecTV已開始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共和國及其它幾個中美洲國家提供服務;而Dish Network目前僅在美國和墨西哥經營業務。
DirecTV公司1977年成為休斯電子公司的子公司,于1994年6月開始提供商業衛星電視服務。在2004年3月,把名字改變為Hughes Electronic Corporation(休斯電子)。其后,他們收購了與USSB(美國衛星廣播公司)所分享的衛星直播業務,成為了美國最大的衛星電視公司,DirecTV提供的是高清數字傳輸信號。截至2012年第三季末,DirecTV的美國用戶總數達1998萬,成為僅次于Comcast公司的美國第二大付費電視信號提供商。
在2011年第二季末,Dish Network Corp(DISH)公司的用戶數量減少了大約13.5萬戶,下跌至大約1406萬戶,它是美國第三大付費電視信號提供商。
衛星電視公司的優勢是技術升級快,高清晰度頻道多,不足的是提供三網融合業務困難,容易受環境影響。
有線電視
依據NCTA的統計,美國家庭有線電視用戶的數量,在2011年3月底約有5960萬戶,家庭普及率為46.2%。在1998年,美國有線電視的家庭覆蓋率曾經達到了98%的,家庭的普及率也達到了77%。有線電視公司,多是多系統運營商(MSO)。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企業并購的進展,有些多系統運營商的用戶數,也出現了有超過1000萬戶的公司。三網融合業務是有線電視公司的強項。
根據有線電視行業組織NCTA的統計,從2007年左右開始,就呈下降趨勢,詳見圖1。
付費電視市場竟爭格局
從2007年開始,美國付費電視市場就呈現出由有線電視運營商提供的有線電視、電信運營商提供的IPTV服務和衛星電視運營商提供的衛星電視并存局面,它們進行著激烈的競爭。
電信運營商提供的IPTV,主要有Verizon的FioS TV和AT&T的U-Verse。
應該指出的是,根據IHS公司的“IHS Screen Digest U.S.Media Intelligence Service”(電影研究報告)報告,美國AT&T的U—verse和Verizon的FiOS,兩項IPTV業務的用戶數合計,到2011年末接近800萬戶,并還在繼續增加。
美國付費電視市場狀況,詳見圖2。
OTT TV在付費電視市場中的地位
在寬帶接入服務中,用戶能接從NETFLIX、Hulu和Amazon Instant Video等網站免費或低成本收看視頻服務,受到人們的青睞,這種趨勢,造成了有線電視用戶的流失。
事實上,在美國使用流媒體服務的OTT TV用戶數,在持續增長,如Netflix和Hulu的用戶數增長都很迅速。特別是NETFLIX,詳見圖3。
圖3是Netflix公司自2007年以來開始的流媒體服務(包括DVD租賃服務用戶和海外業務)的總用戶數發展曲線。Netflix公司在2011年年底,僅在美國的流媒體服務中,其用戶數就達到了2176萬戶,市場占有率為83%。
對智能電視進行內容分銷的公司,如Netflix和Hulu等的配送平臺,在未來將繼續增長。對智能電視采取最卓越的策略,可以說就是Nefflix公司吧。它不僅對電視,而且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視以外的設備,也進行視頻配送,在過去兩年內,用戶數增加了1000萬。
內容提供商是一些公司。如上所述的Hulu,將公映一個月后的電影制作成DVD。以流媒體形式,同Netflix公司(美國最大的在線DVD租賃商)進行合作。在網上進行銷售。此外,進行職業籃球聯賽和職業棒球大聯盟轉播的NBA等的職業體育組織,和紐約時報,aNN等著名的內容持有者,也直接向智能電視提供配送服務。
用戶是如何觀賞流媒體服務,現以Netflix網站進行說明,詳見圖4。
從圖4中可知,在電視機上觀看Netflix公司視頻,要通過PC或游戲機等介入。
智能電視
智能電視在美國已炒作多年,但時至今日,還遠未形成市場規模。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電視機都是數字電視機,也可以說就是第一代智能電視機。據統計,進入到2011年,在美國市場上出售的智能電視機主流是55英寸。為了對美國智能電視進行深入了解,有必要了解電視以外的設備、內容提供和商業廣告等周邊的行業狀況。因數字設備的普及,向電視以外的設備進行配送成為可能,不過,美國的電子商店,用電視以外的設備去欣賞視頻和音樂的產品,出售的很多也都是數碼設備。美國行業團體預測,由2011年開始,在其后的四年內,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將以三倍于電視機的數量(約三億臺),進行普及。問題是在這三億臺中,視頻和音樂是如何進行消費的?誰提供項目配送?通過該媒體消費是怎樣的商業模式?換句話說,在討論智能電視中,不得不探討電視以外新誕生的視頻內容市場,及其新的商業運作模式。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電視機還太簡單,其“智能功能”也未獲得消費者的青睞,這將是今后發展的重點。今后智能電視機等產品,也會將無線網絡技術列為為基本配備。
美國電視廣告其市場占有率達30%的份額。當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可欣賞視頻服務時,不知道電視臺是否還能保持原來的市場份額?
美國的“SMART TV”會不會消失
2011年在芝加哥舉行的“THE CABLE SHOW 2011”會議,當時對內置IPTV功能、廣播與通信融合用的智能電視“Smart TV”的研發、實用化非常活躍,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讓人有一種消失了的感覺。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英特爾自從推出Smart TV概念后,在2012年3月,英特爾公司就曾和媒體公司接觸,商談在2012年底前取得節目轉播權。時至2013年1月,電視節目轉播權日程仍未敲定。有人預測英特爾將在201 3年中之前開始這項服務;也有人預測,英特爾的網絡電視服務也有可能推遲至2013年第四季度,因為英特爾在與擁有電視頻道的主要娛樂公司簽訂電視節目內容授權協議上。遭到延誤。目前美國家庭中仍有大量模擬電視機,這是Smart TV發展遇到的最大障礙。
現在美國家用模擬電視機終端,都是通過數字STB或者IPTV業務專用STB,收看數字電視節目。由于美國廣播電視數字化,目前電視用戶中的模擬電視機,已由有線電視公司或衛星公司,向用戶免費提供STB,去收看電視節目。
蘋果電視
近曰,蒂姆·庫克在接受NBC電視臺采訪時暗示,蘋果目前正極度專注于重新定義電視機,而且對下一代Apple TV產品,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大的計劃。來自美國的分析預測,蘋果將在2013年推出新款iPhone和iPad產品的同時,也將推出蘋果電視機。Apple TV最受矚目的是,新設計將大幅簡化,且能更順暢整合網絡和有線電視內容。蘋果的媒體收入幾乎全來自iTunes和App商店收取的30%手續費。同時,蘋果公司成功運作的網絡商店對APPle TV有怎么樣支持,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Google TV
Google TV內置了Google的搜索技術,輸入簡單的文字即可查找電視節目、網絡、YouTube、在訂閱的視頻網絡里,查找某個視頻。由于GoogleTV是基于開源的Android和Chrome制作的。這也使得Google TV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盡管現有的Android Market應用可以運行在Google TV之上,但Google希望開發者們在拿到API之后針對Google TV的大屏幕和與電視的緊密整合,開發出更多有趣的應用。
Google早已經跟索尼和羅技公司制作出了Google TV的原型機,還包括與藍光播放器和機頂盒的整合,并已于2010年秋季,在Best Buy發售。
電視機因使用谷歌電視機標準而呈現出多樣化,智能電視機在美國不僅有韓國三星電子的產品,而且也有日本消費類電子產品制造商的產品在銷售。如東芝的NET TV和松下的VlERA Connect。東芝、三星已經開發出自己標準的智能電視機,同時也在采用谷歌TV標準。
另外,先前谷歌公司以125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公司的移動部門。因摩托羅拉移動是開發移動終端和有線電視機頂盒的制造商,這就有可能使谷歌公司將能夠生產出Google TV的旗艦機型產品。
目前公開的有關經營智能電視企業的數據還不多,但采用谷歌電視標準銷售產品的羅技公司,由2010年10月~12月,GoogleTV的銷售額達到了2300萬美元,但到了2011年一月至三月,銷售額卻減少了500萬美元。
目前美國智能電視的發展,關鍵不在于電視機,而在于信息源渠道不通,今后如伺突破這個瓶頸,值得期待。
網絡·開放
所謂網絡開放,是指有線電視網和移動網,從網絡到終端和應用程序的開放。美國對網絡開放,目前正逐漸展開。美國的移動電話網和有線電視網絡,原本都是一個封閉的網絡。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對模擬電視停播后空出的頻段,規定一部分用于發放移動通信營業執照,要求經營者網絡有開放的義務。
如果強有力的內容供應商能在移動網上自由的展開業務,移動電話公司的收入將減少。因移動電話網絡投資巨大,因此天生就有“搭網絡便車是不允許的”,這是網絡開放性的最大阻力。反過來這些策略會阻礙移動服務的充實和普及。沖破移動電話網的圍墻花園的轉折點,發生在蘋果公司的iPhone和RIM的黑莓系列產品問世。RIM公司(Research In Motion公司),把限于企業應用的黑莓智能手機。變成面向廣大市民的商品,一般消費者成為了手機e—mail和瀏覽器的使用者。還有,蘋果的iTunes/iPod/iPhone,它還提供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從內容到移動終端集成于一身,把傳統音樂手機“服務笨拙和不方便”的印象,完全驅散開了。同時iPod/iPhone還內置Wi—Fi芯片,使嵌入式設備開始風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AT&T在與Verizon無線競爭中,就是靠銷售iPhone實施“開放終端和應用程序”,產生了潘多拉效應,并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作為嵌入式設備中的例子,還有亞馬遜最近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Sprint Nextel公司的內置移動數據服務,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連接到亞馬遜服務器,對電子書進行下載。此外,在美國2012年消費電子展上,松下公司也展出了內嵌入Wi—Fi芯片的LUMIX數碼相機,它經由T-Mobile USA的熱點或Wi-Fi家庭網絡,可把照片直接投放到谷歌公司的Picasa Web Alburns(照片共享服務)。
另一方面,為了使移動應用程序有競爭力,一般應用程序開發者,可以自由的對移動應用程序進行開發和搭載。例如,蘋果iPhone手機的出現,Verizon無線失去了對音樂的獨占服務。開放后,如微軟和MTV等公司,將會提供一個極好的音樂應用程序,競爭效應也更加促進優質的服務和更低的價格。
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全國消費電子展,有著41年輝煌的歷史,歷來都是CATV行業的領導者作基調演講。美國CATV行業的市場規模,在2007年達到747萬美元。CATV網絡為HFC(光纖同軸電纜混合),除提供廣播電視外,還提供電信服務和高速上網。Comcast是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公司,有超過1萬個VOD(視頻點播)節目,和超過150個HD頻道的節目(高清晰度電視),在增值服務方面,也是本行業的領導者。
對于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因CATV在美國非常普及,視頻制品和家庭網絡產品是不可缺少的,該行業中科學亞特蘭大(思科系統公司的一個部門)和摩托羅拉是市場中的老大,它們獨霸機頂盒市場,一般家電生產廠和家電供應商,都無緣有線電視市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CES主席布萊恩-羅伯茨,在演講中要求網絡開放性,同時他也要求消費類電子產品制造商和零售商,也要開放。網絡開放性是美國政府的一貫主張,不僅康卡斯特公司,就是CATV整個行業,也都參與了Tru2Way標準的制訂工作,并成立了Tru2Way標準化組織。在不久的將來,用戶將能從消費電子產品零售商店購買Tru2Way產品。
1移動互聯網與高校
2009年新年伊始,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分別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家電信運營商發放了3G牌照,之后三家運營商分別推出了G3、天翼、沃等3G業務品牌,宣告中國互聯網的3G時代正式拉開大幕。
剛剛過去的2011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經達到3.56億人,占總體網民的比例接近七成。智能手機的跨越式發展大大提升了用戶使用手機上網的體驗,手機上網逐漸成了PC上網的延伸,傳統互聯網用戶逐漸開始大范圍向手機網絡融合,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開始進入快速增長的規模化發展階段。
過去幾年,隨著電信運營商無線網絡資費的下降,中國手機互聯網網民規模得到了快速的增長。隨著3G技術的普及推廣,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了手機上網這一方式。其中,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無疑是移動互聯網的主要受眾群體,三家運營商也都不約而同地把高校作為重點市場拓展目標。從目前市場占有率情況來看,中國移動的用戶絕對數量是最大的,穩居市場老大的位置。在三家必爭的高校通信市場上,中國移動幾乎占據了全國超過一半的高校資源。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高校得以有條件充分合理地利用移動互聯網這個平臺,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按照辦公自動化的思路,將一些應用系統從電腦擴展到手機上,改善辦公流程,加強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優化圖書資源。
2移動互聯網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
2.1掌上辦公
掌上辦公就是指利用運營商的無線網絡,把傳統的OA辦公系統從電腦延伸到手機等無線設備上,實現在掌上辦公。通過掌上辦公系統,領導無論在工作場所或是外出途中,都可以方便地簽閱文件、審批流程;員工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都可以方便地查閱信息,收發郵件,查看通知公告,從而大幅提高辦公效率,節約辦公成本。掌上辦公實現的主要功能包括公文處理、通知公告、郵件收發、流程申辦等。
掌上辦公由0A辦公系統、移動互聯網、手機三大部分組成。目前,由于受移動網絡和手機性能的約束,OA系統的功能暫時還不能在手機上完全實現移動化。可以對實時性要求高的功能優先實現,涉及大數據量的功能則留待后期改進。掌上辦公OA的主要實現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通過手機WAP實現,通過特定的技術,讓WEB網頁可以在手機WAP中顯示;第二種是由開發者開發OA手機客戶端,用戶在手機上下載安裝客戶端,安裝以后即可使用;第三種是使用第三方中間件,在服務器端進行適配開發,對原有OA系統無需改變。三種方式各有優勢,用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進行選擇。
2.2移動教學管理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根本,教學管理是教育的重要環節,是保證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部分。隨著教育需求的不斷細化,對教學管理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經部署了比較成熟的教務管理系統,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數據庫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高校教學管理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但是,傳統的教務管理系統由于受到計算機數量和分布情況的限制,教學管理效率和自動化水平相對較低。當前,隨著手機性能的提高,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通訊資費的降低,手機、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為手機在現代教學管理實際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將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相結合,應用于教務管理系統中,升級為全新的移動教務管理系統,將更大地發揮教務管理系統的功能,提高教學管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在移動教務管理系統中,用戶既可以通過電腦接入,也可以通過手機接入與系統交互,從而使系統具有更高的實時性、交互性,提高了系統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將終端從電腦擴展到智能手機的新型教務管理系統,增加了終端和用戶的數量,擴展了系統的覆蓋和應用范圍。教師與學生可以及時通過隨身攜帶的手機將各種信息提交給系統,縮短了信息與接收的時間,提高了教學管理的效率。同時,教務管理人員通過手機接入系統后臺,也可以實時地了解系統運行的情況,掌握系統最新的狀態,確保系統的安全性。
有些高校在移動教務管理系統的實際應用方面已經先行一步,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有調查數據顯示,在結合手機訪問的移動教務管理系統試運行后,學生選課的周期從3-4天縮短至1-2天,選課成功率更是由原來的96%左右上升到接近100%。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教務管理系統在選課這一重要教學環節,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與此同時,在成績管理方面,該系統一樣表現不俗,不僅提高了成績錄入的效率,還提高了錄入成績的準確率。
2.3移動學生管理系統
移動學生管理系統就是把傳統的學生管理系統,從電腦上延伸到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移動學生管理系統包括日常管理、招生管理、學生公寓管理、思想教育管理、評獎評優管理、學生資助管理、違紀處分管理、對外交流管理、勤工助學管理、心理健康管理、學生保險管理、社團活動管理、學生就業管理、畢業生管理等子系統,實現了學生工作管理公共服務信息等的標準化、應用性和共享管理,為各級用戶提供了綜合數據信息的集成共享環境。
學生管理移動網絡化之后,學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方便地利用移動通訊網絡,真正實現辦公自動化、無紙化,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及時地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極大提高了工作效能。更重要的是,移動互聯網拓寬了學生管理工作渠道,創新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方式和途徑。
令人鼓舞的是,上海大學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學生對手機用于日常管理持比較歡迎的態度。如用手機訪問網上圖書館、辦理獎學金申請、學籍變動申請、住宿變動申請、選舉投票、訂購火車票、申請后勤服務、校內電子支付等各類校園服務功能,避免了以往來回奔波于各個部門的苦惱,學生表示會積極接受。總之,隨著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越來越普及,合理地讓手機進入學生管理系統,參與學生的日常管理,成為高校學生管理中可行性極高的一種手段。
2.4移動數字圖書館
長期以來,傳統圖書館對讀者提供數字資源服務,大都是采用電子閱覽室集中服務的方式。這種方式局限性大,服務對象有限。
移動數字圖書館作為現代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一種嶄新的服務系統,是依托目前比較成熟的無線移動網絡、互聯網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使人們不受時間、地點和空間的限制,通過使用各種移動設備來方便靈活地進行圖書館圖書信息的查詢、瀏覽與獲取的一種新興的圖書館信息服務。移動數字圖書館是數字圖書館的一個分支,它具備數字圖書館的一般特征,同時還要具備“可移動”的特征。這種“可移動”的特征表現在,普通用戶和讀者可以不必依賴于PC來實現數字資源的瀏覽、下載和閱讀,用戶和讀者可以通過手機等便攜數字圖書閱讀設備來瀏覽、下載、閱讀和欣賞數字資源的一整套系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不再是高校師生借閱圖書的唯一場所,通過移動互聯網拓展服務范圍與內容是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之一。隨著移動、智能手機在校園內普及,高校圖書館應抓住機遇,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搭建移動數字圖書館平臺,積極開展手機閱讀服務。
目前,國內較為成熟的商用移動數字圖書館系統是書生移動數字圖書館,已有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中科大圖書館等高校圖書館部署試用了書生移動數字圖書館系統。
信息消費成新的增長點
作為對信息產品或信息服務的最終使用,信息消費包括信息產品消費與信息服務消費兩大類。數據是最好的佐證。2013年上半年,我國三大信息產品的內銷量均呈增長趨勢,尤其是移動通信手持機的內銷量,更是突破2.6億,凸顯了移動消費在整個信息消費中的拉動作用,標志著移動化正成為我國信息消費的發展大勢。這將為寬帶戰略的實施和4G的應用奠定堅實的終端消費基礎,有助于實現信息消費的重點突破。
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已達萬億級水平,超過五萬億,帶動消費增長的效應得到凸顯。可以預料,電子商務對消費市場的需求擴張,將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據全球最大的戰略咨詢機構麥肯錫公司測算,網絡消費每新增一美元,就會帶動近半美元的增量消費。到2020年,網絡零售有可能為中國帶來4%~7%的新增個人消費。
統計發現,2013年上半年信息消費有20.7%的增速,雖然低于商品房銷售額43.2%的增速,但遠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4%的增速,也高于家電消費15.3%和汽車銷量12.34%的增速。
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升。然而,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果采用人均住戶最終消費支出、人均信息和通訊技術支出以及國際互聯網用戶指標來分別表征國民生活水平及社會信息化程度,那么,我國信息消費仍處于相當低的水準。
目前,我國信息消費市場的發展目標已然清晰:到2015年,使信息消費規模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不過,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信息消費還面臨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有待提升、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弱、市場準入門檻高、配套政策不健全、體制機制不適應等不少問題。例如,中國的互聯網網速平均速率僅1.774M,排名全球第71位,仍處于“低速寬帶”階段。
信息消費提升空間相當廣闊
2013—2015年,將是我國智能移動終端換代的高峰期,市場銷售額預計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三年累計銷售額將達到兩萬億元以上。2013—2015年,將有60%的電視更新換代為智能電視,三年累計銷售額將達到1.6萬億元。預計到2015年,3G用戶數將超過4.5億戶,寬帶用戶數將達到3.7億戶,網民總規模超過八億。龐大的用戶規模,將奠定信息消費的堅實基礎。2011年,我國寬帶接入及互聯網信息服務消費為2830億元,數字內容消費規模約為3292億元。據此測算,2012—2015年,二者累計將達到2.5萬億元以上。
實際上,近期國際上普遍看好中國信息消費市場。素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在2013年互聯網趨勢報告中稱,2012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商品總成交額超過亞馬遜與eBay之和;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iOS和安卓用戶數超過美國,用戶在互聯網上花費的時間也多于美國。該報告還提到了國內打車應用軟件、電商實時物流、新浪微博商業化等案例。
以電子商務為例,麥肯錫最新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2012年的電子商務銷售額幾乎與美國并列世界第一。麥肯錫在其報告中指出,電子商務不僅會成為商場的替代品,甚至會吸引消費者購買更多東西,尤其是在實體零售商相對較少的中小城市。
2013年7月初,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詢機構埃森哲公司了《2013年移動互聯網觀察》全球調查,從中可以看出信息消費的動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由移動運營商來提供云服務,他們愿為高速網絡支付更高費用并期待“一攬子”移動通信服務。
該調查顯示,在中國,71%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由其移動通信運營商提供云服務;而選擇移動設備制造商提供云服務的比例只占33%。當被問及更偏好于接受由哪類公司提供的集音視頻通話、信息、電子郵件及移動設備應用為一體的“一攬子”通信服務時,31%的受訪者首選“設備制造商”,在新興市場,這一比例為42%;亦有高達39%的中國受訪者作出這一選擇。目前,移動支付行為在受訪者的移動設備上十分普遍。81%的中國受訪者正在使用或者未來一年中打算使用移動支付功能,遠遠超出新興市場66%的平均比例。此外,高達95%的中國受訪者稱,如果移動互聯網的數據連接速度和質量得到提升,他們會經常用手機進行網絡通話。
新近崛起的美國移動技術公司——高通公司首席執行官保羅·雅各布在2013“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以“生而移動”為主題,描繪了移動技術應用對人類生活的進一步影響:每天有多達100萬款新智能手機加入到移動網絡中,幾乎是每天新生兒數量的兩倍;全球移動互聯上網設備總量將會在 2015 年達到250 億臺,遠遠超過全球人口總和。移動的觸角,使它不再僅僅是一個行業或一個技術平臺,而是成為人類的一部分基因,無線移動技術對人們生活體驗的改變,已經遠遠超越智能手機,進入家庭、汽車和醫療保健等領域。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手機應用商店超過100家,手機應用開發超過100萬,應用持續下載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移動互聯網正在向生產、生活領域深度滲透,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信息消費的三大主體及其良性互動
促進信息消費,需要進一步明確信息消費的主體。信息消費的主體不僅應該包括自然人,還應該將組織、企業等法人作為信息消費的主體進行研究。與自然人消費者相比,組織、企業等法人實體在信息消費的過程中,無論在消費的質與量上,還是在信息消費的方式與途徑上,均有明顯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構成了信息產品與服務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形成了信息消費的多主體性。而信息消費的發展,則離不開信息消費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
與信息產品與服務的三大類別相對應,消費者個人、企業和政府,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信息消費的三大主體。
消費者個人作為信息消費主體,主要涉及消費類信息產品與服務,也就是以生活類信息消費為主。作為最貼近生活部分的個人信息消費,拉動經濟的潛力可期。作為直接消費和終端消費,個人對于消費類信息產品的使用和接受消費類信息服務的行為,是信息消費的起點與歸宿;滿足消費者個人對于信息消費不斷增長的需求,是促進信息消費的根本目的。
企業是信息消費的又一重要主題。企業信息消費的精髓,在于生產流程的改變和改造,提升的產值來自于新創造出的經濟形態,以及舊行業的效率提升。2005年,我國制造業的信息化投入僅為281億元;2012年,這一數字已超過60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保持在15%左右。這一數據表明,除了個人消費者之外,企業也是信息消費的重要主體之一。企業通過將信息技術和產品應用融入其核心業務流程中,可以提升企業的現代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兩化融合”,幫助我國企業在轉型升級之路上穩步前行。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要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改造傳統產業的經營模式和業態,激發出新的市場活力。電子商務的發展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實例。2012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高達八萬億元,其中網絡零售1.3萬億元。預計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將超過18萬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將達到三萬億元。電子商務的本質,就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改變傳統的批發、零售等流通模式,并借此衍生出新的模式與商業價值。
信息技術可以改變的行業還有很多,比如最近一段時間受到廣泛關注的互聯網金融就是其中之一。余額寶上線十幾天,就沉淀了數百億元資金。這預示著,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市場與產業室主任史煒認為,信息消費一定要著眼于未來的增量消費群,要準確定位出未來信息服務還有哪些新的業態和內容,特別是針對非普通百姓的商企客戶的服務。只有這樣,才可能在實現信息消費增長的同時,企業的收入也同步增長,從而形成大規模、多元化、全新的增量收入體系,這是信息消費重新成為拉動國民收入的根本之路。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則指出,要促進信息消費在應用領域進一步開拓,實現消費體系多元化,這才是信息消費發展的規律,而不能僅限于“信息的消費”。
政府作為信息消費主體,首要的是進行公共信息消費,即從事由政府所主導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信息化,以及電子政務、物聯網等信息化應用平臺建設。
政府信息消費,實質是政府信息消費者在信息需求的引導下,消費政府信息產品及服務的行為。正因為如此,政府信息消費者其實包括政府機構和社會公眾。不僅政府機構運作過程中需要消費大量的政府信息,而且社會上的各個單位和個人在工作、生活中,也需要消費政府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必然促使政府信息消費的質量與效益進一步提高。因此,科學引導政府機構和社會公眾消費政府信息,提高其信息消費力,是促進電子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一大重要舉措。作為提升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的重要環節,電子政務有利于促進公共信息資源的共享和開發利用。不言而喻的是,提升電子政務發展水平,是促進信息消費的題中應有之意。
近年來,我國政府門戶網站迅速增加,網頁內容日益豐富,其中政策傳遞、服務查詢,公文處理,政府規劃等,都在以電子政務的形式穩步推進。然而,據《2012年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排在193個聯合國成員國的第78位。作為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如此靠后的排名,不能不令國人深感遺憾。
在促進信息消費的過程中,有必要實現政府信息資源的市場化。具體而言,政府機構應按照市場規律開放政府信息資源;政府信息機構應按市場需求開發信息產品;政府信息資源的建設和開發可采用市場化的手段,委托給社會信息機構來實施;政府信息產品應按市場規律充分流動,供企業與消費者個人使用。
總之,信息消費的主體有個人消費者, 也有信息產品的生產者和公共信息的管理者。消費者、生產者和管理者進行信息消費的目的與作用各不相同。 生產者購買信息是作為投入要素參與生產,是中間產品, 目的是獲得利潤。但是作為消費者,目的是效用最大化而不是利潤最大化, 消費的信息或服務是最終消費品。就企業而言, 它既可以是消費者, 也可以是生產者。就政府而言, 它既可以是消費者, 也可以是生產者,還可以是管理者。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網絡傳播的發展,用戶生產內容(UGC)日益成為常態,個人消費者也能夠成為信息的生產者之一。的確,信息消費并非網絡游戲、網上購物那么簡單,除了常見的個人信息消費,還包括企業信息消費和公共信息消費。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促進信息消費,需要三大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對于個人而言,亟待在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服務為主體的“體驗+消費”的新型模式下,進一步提升信息消費的數量與質量,為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對于企業而言,亟待信息消費的蓬勃發展有效提升我國傳統產業的盈利水平,推動產業鏈向“產品+內容+服務”的方向延伸,為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而不懈努力;對于政府而言,則亟待明確促進信息消費的重點導向,扶持一些特殊的能夠產生信息消費的平臺,推動信息消費商業模式的創新,推動實體經濟同虛擬經濟之間盡可能有機結合,確保公民個人信息消費權益的全面實現和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有效提升,并在提高自身管理信息消費水準的基礎上,保障公共信息消費的安全與效益,為全社會信息消費的良性循環保駕護航。
鏈接
信息消費是一套經濟學理論,該理論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分成商品、貨幣和消費三要素。該理論很好地揭示了三要素之間的動態關系,使得人們可以運用這樣的關系去調控宏觀或微觀的經濟活動,提高經濟活動效率,降低經濟活動的信用風險。
信息消費的一般過程:
一是信息需求。信息消費過程始于信息需求。
二是信息占有。信息占有通過獲取信息物質載體形態而最終獲取信息精神內容的信息消費環節。
頁巖氣開發牽動世界能源格局;太陽能電池轉化率再攀新高;國家點火裝置研究目標轉向研究核武器。
田學科 (《科技日報》駐美國記者)8月,美國對頁巖氣的開采已占天然氣開采總量的約四分之一,據稱到2035年這一比例將提高到約50%。而到2015年美國將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生產國。有外媒評論,美國的頁巖氣成功開發極有可能成為全球頁巖油氣開發的“引擎”,驅動能源產業出現一場革命。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將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由2011年的8.6%提高到10.6%,新電池含有能吸收可見光和紅外線的兩層光伏薄膜,可用于建筑物墻壁和窗戶;佛羅里達大學嘗試對石墨烯材料摻雜三氟甲基磺酰胺,處理后的石墨烯太陽能電池能量轉化率高達8.6%,創造了全新的轉換紀錄;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利用納米技術制成了轉換效率可達18.2%的黑硅太陽能電池,首次證明借助納米結構的半導體也能制成性能良好低成本的太陽能電池;萊斯大學利用納米粒子可直接將太陽能轉換成蒸汽,甚至可從冰水產生蒸汽,并擁有24%的綜合能效;而使用新概念設計出的一種由砷化鎵制成的太陽能電池模型,已取得了高達28.3%的轉化效率;用鎢絲制造的設備可直接利用陽光的熱能發電,其光電轉化效率高達37%,性能優于目前最好的硅基太陽能電池。
科學家利用光以波的形式流過金屬表面并與金屬相互作用原理,設計出一種新焊接技術,依據表面等離子體光子學采用一束簡單的光將納米線焊接在一起,有望促成新式電子設備和太陽能設備的出現;麻省理工學院找到一種可降低硅厚度的新途徑,在保持電池高效的基礎上最高變薄90%,從而降低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制造成本。
3月,由國家點火裝置所發射出的激光在經過最后一個聚焦透鏡后達到2.03兆焦,成為世界上首個2兆焦能量的紫外激光,即使在經過光學損耗后,其射于靶室正中心的激光也高達1.875兆焦,成為目前最亮的“人造太陽”。而12月,國家點火裝置扭轉研究方向,焦點由“能源”變為了“核武器”。眾多物理學家情感和理智都難以接受而對這一決議大加批評,認為政府考慮輕率,對核聚變能源的探索將使美國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站穩腳跟,更有可能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而現在卻選擇了保持自己威懾力的武器庫。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等機構首次演示了利用熱管冷卻小型核反應堆,借助平頂裂變實驗產生了24瓦電力,并驅動了內華達國家安全網站設備的斯特林引擎,總花費不到100萬美元。這次成功演示證明,可靠的小型核反應堆有望被用作新型太空飛行動力系統。
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開發出用于電解水的催化劑,采用相對廉價的材料解決了從清潔水中獲取氫氣的問題,研發的鎳鉬氮化物催化劑為納米片狀結構,開啟了新的有效氫催化模式;薩瓦那河國家實驗室利用含三氫化鋁的輕型材料制成了小型儲氫容器,該材料具有極高的儲氫能力,還具有較低的質量和有利的放電狀態。實驗證明其氫釋放率適合為小型商用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為未來大規模制造便攜式發電系統鋪平了道路,在軍用和商用領域都可能得到應用;羅徹斯特大學將一種納米晶體與廉價的鎳催化劑結合,改進了一種光照制氫系統,穩定性強、能持續生產氫氣且成本低廉。
為解決核廢料存儲問題,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晶體化合物“圣母大學硼酸釷-1(NDTB-1)”,能安全地吸收核廢料中放射性離子。一旦這些放射性粒子被捕捉到,其可以與同樣大小的、帶電荷更多的材料相交換,將核廢料回收再利用,這為核廢料“變身”清潔燃料掃清了障礙。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利用一種對人類無害的病毒,開發出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的技術。其利用特別設計的病毒涂在電極上,用手指輕敲郵票大小的電極,病毒即會將敲擊的力量轉換成電流。新技術首次向個人發電機、在納米器件中使用驅動器及基于濾過性毒菌的電子設備邁出富有前景的一步;佐治亞理工學院開發出一種透明的柔性摩擦發電機,這種微型發電機能“感覺”到一根羽毛飄落下來產生的壓力,能將散步這類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用來制造自供電的觸摸屏,在電子產品、環境監測以及醫療設備制造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萊斯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幾乎可以噴涂在任何物體表面上的鋰離子電池。這種可充電電池組成的噴漆,每一層都代表著傳統電池的組件;倫斯勒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將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石墨烯制成一張紙,用激光或照相機閃光燈的閃光震擊,將其弄成“千瘡百孔”狀,致使該片材內部結構間隔擴大,以允許更多的電解質“潤濕”及鋰離子電池中的鋰離子獲得高速率通道的性能。這種石墨烯陽極材料比如今鋰離子電池中慣用的石墨陽極充電或放電速度快10倍,甚至在超過1000個充電/放電周期后仍能成功運行。
英 國
政府仍支持核電;公布碳捕獲與儲存項目(CCS)計劃路線圖;推出《英國生物能源戰略》。
劉海英 (《科技日報》駐英國記者)自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核電站事故后,英國關于核能的爭論久久不歇,直至2011年10月福島核事故最終調查報告表明核能對于英國來說是安全亦是不可或缺的。此后,英國政府開始鼓勵核能領域的研究,新建核電站項目再次步入視野。雖然在2月底,時為世界上最老的現役核電站――英國奧爾德伯里核電站正式退役,但其后英國Horizon核電項目的國際招標表明了英國對核電的支持態度。
4月,英國在首個CCS路線圖中提出,投入10億英鎊啟動新一輪的CCS招標計劃;投資1.25億英鎊資助CCS技術研發,其中包括投入1300萬英鎊建立英國CCS研究中心。
4月下旬,英國政府在第三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期間推出《英國生物能源戰略》,并在10月出資200萬英鎊鼓勵企業進行生物能源技術研發。
除繼續加強海上風能的建設投入外,英國開始關注潮汐能的利用。1月,政府宣布英國西南部為英國第一個海洋能源區,立志將此地區建成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典范;4月,能源與氣候變化部啟動海洋能源陣列示范項目,出資2000萬英鎊支持兩個潮汐能商業化前的示范項目。
7月,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技術,從納米水平研究了氧化鈣基材料的碳捕獲和水合過程,有望帶來一種可大規模使用且經濟高效的碳捕獲和存儲方法;9月,研究人員借助一種名為羅爾斯通氏菌的細菌,將廢棄食用油作為原料生產可降解塑料,這一技術工業化生產后可大大減少環境污染;11月,包括英國科學家在內的一國際研究團隊研制出一種新型催化劑,可在150攝氏度這個相對較低溫度下直接將甲醇轉化為氫,且產生很少的一氧化碳,這一催化劑可能成為制備用于手機等設備的小型、高效燃料電池的關鍵。
俄羅斯
研制acetam的火箭發動機新燃料;啟動“北極浮動大學”科研考察活動;投資發展便攜式移動電源項目。
張浩 (《科技日報》駐俄羅斯記者)2月,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創新中心對外表示,研制出一種稱為acetam的火箭發動機新燃料。這種燃料能顯著提高火箭的動力載荷效率和經濟性,使用該燃料的運載火箭能將運往地球同步軌道的負載量提高近30%,同時增強高超音速宇宙飛行器的發射動力。使用新燃料的火箭發動機將逐漸取代煤油―氧發動機,發射成本每年可節約數十億盧布。
8月,由俄地理學會組織的“北極浮動大學”科研考察活動正式啟動。考察隊前往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進行生態環境考察,對兩個島嶼展開環境清理,同時為俄羅斯水文氣象和環境監測局收集重要數據,以便氣象學家們對近期冬季天氣作出最高準確性的預測。該考察活動得到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贊賞,普京提議地理學會每年都組織浮動大學的北極科研考察活動。
9月,俄羅斯國家納米技術公司決定向一家美國企業擁有的便攜式移動電源項目投資2500萬美元,以發展燃料電池技術。這種移動電源使用的燃料為儲存在小盒中的液體丁烷,借助于化學反應可以通過USB接口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MP3播放器等電子產品充電。與鋰電池相比,這種基于燃料電池技術的便攜式移動電源更為高效可靠。
10月,俄羅斯按照合同完成了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首次供貨,即提供環向場線圈所用的超導線。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實驗裝置,被視為是人類解決未來能源問題的希望。超導線構成的環向超導磁體是ITER實驗堆裝置的關鍵部件之一。
法 國
用鈷合成兩種可替代鉑催化劑的新材料;第二代生物燃料生產技術取得突破。
李釗 (《科技日報》駐法國記者)10月,原子能委員會、國家科研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成功合成兩種可在中性環境下工作的鈷催化劑,其中一種由鈷納米粒子組成,它具有兩種不同形態,可分別對生成氫氣和產生氧氣的反應起催化作用。該催化劑可在兩種形態間相互轉換,成為不含貴金屬的可轉換催化劑。這種使用鈷合成兩種可以替代鉑催化劑的新材料,使氫能源制取低成本化成為可能。
9月13日,法國生物技術公司Deinove宣布,成功分離出一種稱作“奇球菌”的菌株,能在不需要酶、酵母或抗生素等添加劑的情況下,直接將復雜的生物原料分解成單糖并轉化成乙醇。這種可用來生產第二代生物乙醇的細菌菌株,能簡化生產過程并降低生產成本。
德 國
組建“可再生能源平臺”;大力發展海上風場;LED/OLED技術發展迅速;推進國家電動汽車平臺,擴建電動汽車加氫站。
李山(《科技日報》駐德國記者)4月,聯邦環境部(BMU)組建了由“能源轉型”政策實施過程中相關方共同參與的“可再生能源平臺”。目前,德國由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已占總電力供給的20%,而2020年的目標是35%。
德國風電裝機總量接近3萬兆瓦,已經成為德國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自2001年11月以來,德國共批準建設28座海上風電園,目前還有84座待批,而到2030年的目標是海上風電園裝機容量達2500萬千瓦。
不萊梅大學開發出一種智能控制系統,可以使風力發電設備更好地適應多變的風力強度,降低故障率。此外,德國還在進行高溫超導(THS)輸電試驗,計劃在埃森市中心兩座變電站之間鋪設世界最長(1公里)的高溫超導輸電電路。
歐司朗公司(OSRAM)制造出高性能藍白光LED原型硅芯片,首次成功利用硅晶圓基板取代藍寶石基板制作LED芯片;研究人員還研發出了新型超高亮度LED食品均勻照明技術以及可模擬風過云移、光線變幻的自然狀態的特殊房頂光源;巴斯夫公司與飛利浦公司合作將透明有機發光二極管和太陽能電池技術用到汽車車頂照明中,使其既可作車輛透視天窗,又能利用太陽能進行充電;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在純有機分子的基礎上,利用成本低得多的材料研發出了“單線態收獲”的新電致發光方法。
通過國家電動汽車平臺(NPE)的穩步推進,重點加強電池的研究和開發。相關創新包括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發的模塊化智能電動汽車,以及弗勞恩霍協會研發的,可在45分鐘內將常用的電動汽車電池充電至80%,并可集成到電動車上的三段式充電裝置;德國開始擴建電動汽車加氫站,將從現有的14座擴建到50座。從而初步形成網絡化覆蓋,能夠為全國多達5萬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提供加氫服務。
最大的生物煉油示范廠投入運行,利用生物技術實現了秸稈粉碎到植物纖維酶分解到糖發酵的完整轉換過程,年產1000噸乙醇,且碳排放呈中性。
研究人員開發出水體細菌和微生物快速檢測新技術,可直接在現場使用,一個小時內即可檢測確定水體內細菌和微生物含量;在開發二氧化碳微生物轉化技術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從褐煤發電廠煙道中篩選出29種能高效轉化溫室氣體并具有良好成長性的微生物。
日 本
目前的無線充電技術,大都需要把充電設備和充電器進行物理接觸,或者可以離開充電器幾厘米,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相信未來無線充電的距離可能會更長。根據愛爾蘭調查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的市場規模預測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非接觸充電相關市場規模將達到71.61億美元。
第一款真正意義的非接觸式充電的產品―Palm推出的Palm Pre,配備“點金石”的無線充電底座,手機放上去就可以充電。而近期英特爾推出的超極本無線充電解決方案和諾基亞Lumia 920無線充電則完全拋棄線纜的無線充電方案,引起市場和用戶的更多關注。因為最近幾年隨著大家個人電子設備的增加,人們對無線充電的需求開始大大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推廣“無線充電”這一技術,各種無線充電技術標準也就逐漸進入人們視線中。目前,無線充電領域的技術標準呈現Power Matters Alliance、WPC和A4WP三足鼎立的態勢,但由于這三大標準各自為戰,無線充電技術的產品化進程始終無法在市場上全面推廣。
標準分散或重演近場通信老路
目前,無線充電技術共有3大標準:Duracell Powermat所采用的“Power Matters Alliance”標準獲得了Google、AT & T和星巴克支持;諾基亞、L G電子等公司采用的是“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的Qi標準,而三星與其他19家公司則支持“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以下簡稱“A4WP”)”標準。
從市場應用來看,由于寶潔、星巴克等消費企業與Duracell Powermat有著或明或暗的關系,所以P o w e r MattersAlliance標準目前的市場表現相對最好,也在致力于為符合IEEE協會標準的手機和電子設備打造無線供電標準,星巴克則計劃在波士頓地區17家門店進行Duracell Powermat無線充電試點。另外Duracell Powermat公司也提供為現有設備增加無線充電功能的產品。Duracell Powermat同時還參與了另外一個無線充電標準A4WP的建設和推廣,A4WP是Alliancefor Wireless Power標準的簡稱,該聯盟還包括IDT、Ever WinIndustries、GillIndustries、PeikerAcustic、SKTelecom、高通、三星等成員,引入“電磁諧振無線充電”技術,可以實現稍遠距離的無線充電。
第三種無線充電標準則是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PowerConsortium,簡稱WPC)推出的“無線充電”標準―Qi標準,這個標準最大的優勢是便捷性和通用性,只要支持Qi標準的產品就都可以用Qi無線充電器充電,因此,這個標準的參與者數量是最多的,包括飛利浦、HTC、諾基亞、三星、索尼愛立信、百思買等知名企業都已是聯盟的成員,我們開頭提到的Lumia 920,以及諾基亞Lumia 820以及Google Nexus 4也都使用了這一標準。
利益糾葛 兼容性或成最細瓶頸
無線充電的技術源頭來自無線電力輸送,工作原理是通過電磁感應或諧振等技術應用,當電流通過線圈后產生磁場、形成電壓,有了電壓之后便會產生電流進行充電。三大標準中,PMA和WPC采用電磁感應式技術,A4WP則采用電磁諧振式技術,除了技術方式不義之外,同樣采用電磁感應式的PMA和WPC也存在標準的差別,這也使得這三大標準的排斥性,和當初的近場通信技術一樣,因為投身這一技術的上游企業和專利利益集團較多,又沒有一個集團能夠完全占領整個市場,因此業界始終無法達成共識推出一個統一的技術標準,致使各家無線充電設備不兼容。知名市場研究公司IDC項目總監威廉?斯托菲亞(William Stofega)對此表示:“這樣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實在太令人頭疼了。”更頭疼的移動終端廠商,在標準未統一之前它們不可能孤注一擲投入單獨的某一個標準上,所以它們只能到處拜山頭,盡量與不同標準建立合作關系,為未來無線充電標準統一做好技術儲備,這也造成目前終端產品標準混亂的原因之一。
從目前終端商用產品看,WPC的Qi無疑是最早獲得手機廠商支持的標準,無論是早期Palm 還是如今的Lumia和Nexus都是基于該標準。不過高通和三星力挺的A4WP標準大有后來居上的架勢,兩大巨頭在移動市場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足以改變目前落后的局勢,加上今年下半年英特爾會推出基于該標準為手機無線充電超極本產品,如果這三大廠商在今年鼎力協作A4WP超越其他兩大標準并非不可能。
標準的混亂同樣讓消費者產生了混亂,大多數用戶關心的電磁輻射和充電距離無法得到統一的答案。根據無線充電聯盟的規范文件,目前無線充電產品的工作頻率設定在50~60Hz這一范圍,理論上其電磁輻射水平和普通小家電相當,低于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頒布的對于公眾接觸產品的電磁場接觸限值,ICNIRP也曾發表聲明稱:“目前尚無實質證據顯示在ICNIRP限值水平或以下的輻射環境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包括引發癌癥)。”另一個則是無線充電距離的問題,電磁感應式必須在專用的充電面板上,而電磁諧振式則不需要,不過會隨著距離的增加效率逐漸降低。
解決如今市場亂象的問題唯一的方法是盡快統一無線充電標準,不過從目前情況看無線充電標準可能要到明年才會最終制定,而最終的標準很可能取決于目前這三大標準今年在市場上的表現和市場推廣進程。誰將獲得無線充電標戰役的最終勝利,2013年我們拭目以待。
延續經典設計 應用更沉穩
從英特爾第一代超極本開始,三星一直在超極本產品上持續發力,獨特的“機翼”造型設計和精致的制作工藝,讓其成為超極本市場上不可忽視的力量。本次推出的NP540U超極本,是三星首款擁有觸摸功能的超極本產品,其外形設計幾乎與上一代NP530U超極本一樣。整機外殼全部采用金屬灰色,配合個性的簡潔機身線條設計和A面金屬拉絲面板,勾勒出三星5系列的獨特金屬時尚風。雖然外形看上去和NP530U相似,但將NP540U上手掂量后發現比以前更具分量了,測試重量接近1.7kg.,比NP530U多出了0.18kg,增加重量為觸控組件,畢竟觸摸屏需要防護玻璃加持,否則使用壽命將大幅降低。實際使用中,1.7kg的重量并不會給用戶帶來太大的負擔,當然如果對重量有極其嚴苛的需求,可以選擇更小尺寸的產品。
雖然A面和D面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打開NP540U超極本,在B面觸摸屏幕上有了明顯的不同,金屬灰色邊框變成純黑色邊框,搭配觸摸屏幕的防護玻璃,整體觀感與Macbook Pro類似,不同的是在屏幕的上沿和下沿都加裝了防護橡膠條,即可在閉合屏幕時緩沖壓力,又能保護屏幕不被C面凸出物劃傷,更重要的是保證手指滑動屏幕時不會產生損傷。和我們智能手機一樣,實際使用時NP540U觸摸屏同樣面臨指紋污染的問題,所以當我們使用觸控操作時要注意手指汗液、油污的問題,避免在屏幕上留下污跡,影響視覺觀感。
為滿足用戶對金屬質感的要求,NP540U的C面采用整塊金屬拉絲材質,比之前NP530U的兩段式設計更加美觀,右上側獨特的凹槽鏤空電源開關鍵更是引人側目,讓人產生馬上按下的沖動。精致的全尺寸巧克力鍵盤和大面積觸控板帶來不錯的按鍵和操控手感,表面的磨砂處理也讓手指的觸感也更為細膩。
升級觸摸屏 Win8體驗更佳
三星5系列超極本一直以主流消費市場為目標,所以在配置并沒有一味追高,更注重產品的平衡和體驗。NP540U超極本采用目前主流的第三代英特爾智能酷睿處理器i5-3317U和4GB DDR3內存組合,建議加裝4GB內存,加快大程序載入速度。考慮到主流用戶的對存儲容量和速度的要求,NP540U采用24GB固態緩沖硬盤和500GB機械硬盤混合搭配方案,由于Windows 8系統的全新系統加速支持,NP540U能夠更快速的開機和關機,程序啟動加載速度也大幅度提升,是適用大多數用戶的優秀解決方案。
13.3英寸多點觸摸屏的加入無疑是NP540U超極本最大的亮點,1366×768像素分辨率提供了精準的觸控定位,300 nit高亮背光也彌補了因為加載觸摸逐漸帶來的亮度損失。這塊屏幕在我們測試和觀賞電影時表現出不錯的的色彩還原能力,只是視角略窄不利于旁觀用戶觀賞。觸摸屏讓變形超極本能夠變身為平板應用,而普通超極本又能有什么樣的應用變化?在以觸摸應用為主的Windows 8系統Metro界面中,順滑的指尖互動和準確定位在操作中游刃有余,配合Windows 8的手勢操作也的確能夠拋開鍵鼠操作,成為輕松易用的觸控瀏覽娛樂平臺,在商務展示和應用中也更加便捷,不用再到處移動鼠標操作,直接在屏幕上用指尖完成點擊、拖動和翻頁等操作,配合新版Office更可以直接修改完成創意PPT。當然觸控應用并不能完全覆蓋到超極本的所有功能中,面對注重輸入效率和高精準定位的應用,鍵盤依然是首選。由于NP540U的開合角度只有150°,所以我們只能以肘關節為支點在屏幕上進行操作,所以長時間觸控操作會對支撐點有一點的影響。
觸摸屏的加入并沒有給NP540U機身厚度帶來過多的影響,整機厚度依然保持在18mm以下的水準,同時提供了豐富的擴展接口設置,2個USB 2.0和1個USB 3.0接口,標準HDMI接口和Mini D-Sub視頻輸出,折疊式設計的有線RJ45網絡接口,這樣的配置絲毫不遜于任何一款主流筆記本,以應對使用中不同的情況。
【關鍵詞】大學生 電子消費 網購 前景分析
一、引言
在當今社會,互聯網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聯網創造的新的商業模式即電子消費不止打破了傳統商業模式中的時間、地域、環境等的限制,同時能夠使消費者尤其是接受新鮮事物能力極強的大學生更方便地進行消費信息搜集和產品獲取。其中電子消費廣義上講是指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人們在虛擬網絡環境下進行的工作、生活、娛樂消費等等。
伴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嘣齔ぃ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國網民數量不斷增加,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中國的電子消費已經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
為具體分析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消費問題,特進行了相關研究。本文結構如下:第二部分是調查分析的設計方案和實施過程,第三部分是調查總結與分析,第四部分是問題及解決對策,第五部分是前景展望。
二、研究設計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形式,對各年級在讀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達到較為詳細的了解當今大學生的電子消費情況。本次調查共發放200份問卷,回收195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95份。統計結果以此數據為本次調查報告的最終數據。此次調查問卷《大學生電子消費現狀調查表》采用無記名方式調查,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年級、性別、家庭所在地等基本信息;二是生活費、電子消費支出、電子消費頻率等電子消費總體狀況的調查;三是電子消費方式、途徑、對電子消費的態度、滿意度等等較為詳細的調查。
(二)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在收回的195份有效問卷調查對象中,男生為98份,女生為97份,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比例。再從家庭居住地情況來看,內地和沿海地區學生比例大約為57.44%和42.56%。月消費500以下的同學占4.62%,月消費在500到1000元的占47.18%,月消費在1000到1500占36.41%,月消費1500以上的占11.79%。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大學生電子消費的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有電子消費經驗的176人,占被調查人數的90.26%;沒有但也有愿意嘗試電子消費的有14人,占被調查人數的7.18%,沒有在電子消費的經驗而且不愿意嘗試的有5人,占被調查人數的2.56%。電子消費既方便又快捷,既有豐富的商品和服務,并且十分的節省時間,只要有一臺能接入網絡的電子設備,無論是手機或者電腦,都可以極其便捷的享受現代的娛樂生活,再加上商品和服務比起傳統商業模式而言相對便宜,所以追求高效并有個性化的大學生越來越歡迎電子消費。
(二)電子消費的主要類型
本次調查表明,有電子消費經歷的學生中,經常消費的商品和服務主要以生活娛樂的需要為主。參加調查的大學生有62.56%的同學常購買服裝、鞋子等;學生的44.62%經常購買零食、小吃等食品類商品;經常在美團網、拉手網等等各種團購類網站進行聚餐、旅游、ktv等娛樂消費的學生大約有57.95%;大概有30.26%的同學也喜歡在網上進行各種化妝品的消費;上述四類消費說明傳統的“吃穿用”市場已經不能滿足同學們日益增長的需求,而電子消費的興起則給予同學們更大的選擇空間和更多的消費項目。大約有12.31%的學生經常購買課本、書籍(包含在像起點中文網等各種連載小說類網站以充值方式閱讀電子書籍);大學生33.33%的人在網上購買手機話費、軟件、游戲充值等虛擬商品和服務,還有18.46%的大學生的會經常購買數碼產品、小家電等等。
(三)電子消費的途徑
根據調查顯示,大學生經常使用的電子消費途徑分別是淘寶網(82.56%),天貓(47.69%),京東商城(23.08%),當當網(12.31%),亞馬遜(7.69%),美團網(25.13%),糯米網(10.77%),拉手網(9.23%),也有很多同學正在使用滴滴打車等結合微信之類手機移動平臺的服務項目。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首選的電子消費途徑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網站。在每個類的網站,大學生的選擇都集中在一些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的網站。這種現象反映較為明顯的是小商品網購市場,淘寶網和天貓商城的使用頻率大大高于其他網站,有大約82.56%的同學都經常在淘寶的平臺上購物,并且天貓商城是淘寶旗下的B2C網站,在原淘寶商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天貓,其很大一部分客源都是直接來自于淘寶網,所以淘寶網在電子消費市場中的寡頭地位是很明顯的。如今電子消費市場準入門檻已經在逐步降低,很多企業可以競爭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消費者聚集程度高,反映在大學的調查表明,只有那些排在了前幾名的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聲譽才高,才可以吸引到人流量的絕大多數,然后達到了更多客戶所需的規模,企業才能發展,才贏得了最后的成功。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本地服務類團購網站和依托手機平臺的電子服務類項目正越來越受大學生歡迎,當今大學生課余時間無論是聚餐、KTV還是去周邊景點旅游,都喜歡參加本地團購網站的活動,團購行業發展短短幾年,已經實現了極大的成功,商家們紛紛在網站推出自己的活動,并且對比傳統消費模式更是給與一定的折扣以吸引顧客,便捷的支付手段、優惠的折扣和對于這種電子消費的新鮮感也讓大學生踴躍體驗;如今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掌上網絡平臺的興起,也使傳統網絡平臺上的電子消費行業向手機轉移,再結合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務,產生了以滴滴打車為代表的手機平臺的生活服務,無論是周圍各個超市的優惠券、餐廳的優惠活動、出門打車,甚至是交水電費、煤氣費都可以在手機上通過關注微信獲取相關信息并消費,目前大學生群體正是手機平臺的重要目標群體,在手機終端的消費也日益提高。
四、問題以及措施
(一)支付安全問題
由于電子消費是在虛擬世界中進行安全的支付交易,大多數的交易是在支付寶、財付通等支付平臺的支持下進行,這必然使得高校學生必須關注支付安全,如有遺失、網上銀行密碼泄露、電腦有病毒或者被黑客盜取銀行卡信息等,這些情況確實是電子消費的重要隱患。雖然根據本次統計調查的結果,在校大學生大多在虛擬平臺上只消費價格便宜的商品或者服務,而且只有10.77%的同學表示曾遇到過支付安全的問題,但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支付安全來說也應該是電子消費的前提。據很多同學反映,他們經常使用的支付平臺所綁定的銀行卡并不是專門辦理的,卡里只留下少量金額用于電子消費,而是平時經常作為存放生活費甚至學費使用的銀行卡。這樣的話,一旦被盜取,那么損失很可能是一學期學費或者大量的生活費,這也是學生群體所不能承受的。
2013年,360安全中心的《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安全發展趨勢》指出,木馬、釣魚欺詐網站是中國網民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其中釣魚網站呈現快速增長勢頭,2012年,360互聯網安全中心截獲新增釣魚網站87.3萬個(以Host計算)較2011年增長73.9%,釣魚網站的云查詢攔截數量為81.0億次,較2011年增長了273.3%,是同期掛馬網頁攔截量的近200倍。可以看到支付安全性已經越來越成為相當嚴峻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電子商務經營者應廣泛征求意見,出臺內部自我的管理機制,為企業和消費者的交易做出安全的保障。
(二)物流問題
電子消費其最大的特點是快速便捷,在決定電子消費產業的發展上面物流起著至至關重要的作用,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中57.44%的受訪者在選擇進行電子消費之前比較關注具體的物流情況,而更有62.56%的受訪者表示在以往的消費中曾出現物流緩慢甚至運送中物品損壞的情況。
快遞業隨著我國快速的電子消費產業發展而日益興旺,快遞作為電子消費購物的主要渠道,承擔著消費者和線上商家之間的橋梁作用,為了規范物流業的發展,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物流行業應強化服務質量培訓教育,正確認識顧客對服務質量的期望,建立完善的服務補救機制。通常在服務不滿意的顧客中只有4%會直接對公司講,不滿意的顧客將把他們的經歷告訴10~20人;抱怨得到解決的顧客會對5個人講他的經歷。但4%抱怨的顧客比96%不抱怨的顧客更可能繼續購買;如果問題得到解決,那些抱怨的顧客中將有60%會繼續購買;如果問題得到盡快解決,這一比例上升到95%。因而,物流企業要重視客戶的意見,進行及時的服務補救。
服務補救策略包括:跟蹤并預期補救良機。主動地查找潛在的服務失誤。最有效的補救就是要授予員工解決問題的權力,承認問題的存在,向顧客道歉,并將問題當面解決。完善的物流體系是適應快速的網絡交易發展的必要條件,為了電子消費產業的更好更快發展,為了加大力度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物流企業的規范必然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個人信息泄露問題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也日益成為電子消費產業順利發展所需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在本次調查中大概有32.31%的同學表示曾經在進行電子消費中個人信息被泄露,從而接到推銷電話、短信,甚至是詐騙電話等等。
根據《2013年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整體上,我國信息安全環境不容樂觀,有74.1%的網民在過去半年內遇到過信息安全問題,總人數達4.38億。手機垃圾短信/騷擾短信、騷擾電話發生比例仍然較高,在整體網民中發生比例分別達59.2%、49.0%;其次為手機欺詐/誘騙信息,發生比例為36.3%;再次為手機惡意軟件,發生比例達23.9%;其它方面,假冒網站/詐騙網站發生比例為21.6%,中病毒或木馬發生比例為17.6%,個人信息泄露發生比例為13.4%,賬號或密碼被盜發生比例為8.9%。信息安全事件對人們的影響較大。遭受安全事件的人群中,50.4%的人認為“花費時間和精力”,有28.2%的人學習或工作受到了影響,13.1%的人重要資料或聯系人信息丟失,還有8.8%的人經濟受到了損失。過去半年因電腦網上購物發生安全問題的網民數占整體電腦端網民的4.0%,影響人口達2010.6萬人。因電腦購物發生安全事故人群中,發生較多的是遇到欺詐信息,發生比例達75.0%;其次為假冒網站/詐騙網站,比例為60.7%;其它方面,個人信息泄露和賬號密碼被盜分別為42.9%、23.8%,中病毒或木馬的情況為22.6%。
由于個人信息泄露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往往僅僅是騷擾電話或短信,也沒有引起同學們足夠的重視,但是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個人信息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不法分子利用個人信息來違法犯罪所造成的后果會相當嚴重,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更多的需要我們自身的謹慎;政府也需要及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現今層出不窮的泄露個人信息的違法活動得到遏制。
五、大學生電子消費前景展望
在當今全球范圍內,電子消費行業正在以迅猛的發展和前所未有的速度,不但使人們以前習慣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顛覆性變化。同樣地,電子消費對我國當今綜合國力的發展、社會各產業結構提質增效的改革,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綜合來看,大學生電子消費具有以下幾個趨勢。
(一)電子消費的普遍化
我國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將日臻完善,三網合一潮流勢不可擋,高速寬帶互聯網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移動通訊將成為進行電子商務的主要媒介。電子商務的支撐環境逐步趨向規范和完善。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電子消費企業將取代單純依靠“網站加電話短信和電子郵件”的方式,網絡消費將從網絡提供商的虛擬平臺,過渡到企業經營的核心業務流程,進一步發展的電子消費模式也將更具互動性和實時性。針對個人生活娛樂而言,電子消費涉及到的深度也將不斷擴大,比如說各種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接入網絡的數碼產品等等,利用數碼終端來提供數量豐富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產品和服務一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進來。
(二)電子消費的特色化
電子消費行業的特色化趨勢將開發兩個方向,首先是信息的定制,如今流行的以微信為代表的手機終端的應用為互聯網定制信息提供了可能,同時也預示著巨大的商機,比如目前在大學生別流行的以《萬萬沒想到》、《不吐不快》、《暴走漫畫》等為代表的各種特色短片、視頻、漫畫,從這些產品中衍生出來的廣告、周邊等更是構成了極大的文化產業,消費者不僅可以定制自己感興趣的相關資訊,而且還會使每個人能夠參與到各種相關訊息的創意設計、生產、傳播過程中。第二個是需要個性化的實物商品,電子消費行業利用信息的快速傳遞從而能夠及時獲取大學生的消費意向,從而使消費者的喜好能迅速傳遞到商品的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去。因此,對于所有面向大學生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活動,可以提供豐富的個人特色服務是未來電子消費行業的發展趨勢。
(三)電子消費的前沿化
一種新的商品或服務能不能很受消費者歡迎,能不能創建一個熱銷的局面,事實上,在前期的開發階段就已經被基本決定。因為,如果一種新上市的產品或服務可以匹配或引領消費潮流,所以毋庸置疑,這款產品或服務一定會被消費者追捧,這一特點早就已經在許多以工業設計為導向的行業,如家電、汽車、IT數a等行業被無數次證明。
如果具體到市場上的產品,我們可能會更清晰,比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來自日本索尼的walkman音樂播放器一經上市,立刻成為當時全世界青年爭相購買的產品,享有全球聲譽,引領了當時流行音樂產業的大變革。而目前電子消費行業深受大學生這一最年輕、最樂于體驗最新的商品和服務的群體歡迎。所以,一款新的商品或服務一定會首先在電子消費平臺上推出,并贏得年輕群體的歡迎,以便在未來可以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
[2]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安全發展趨勢[R].北京:360互聯網安全中心,2013.
[3]張春霞.論物流企業如何改進服務質量[J].商業經濟,2005(5):103-104.
關鍵詞:嵌入式軟件開發;C語言;課程改革
0.引言
C語言程序設計作為程序設計語言的入門基礎課程,是各高校理工科專業中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普遍選擇。作為一門理工科通識課程,其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對C語言中各種語言成分的學習,初步認識計算機程序設計及進行程序設計的過程,掌握基本的程序設計思想與方法。作為通識類課程,目前各院校通常將該門課程的教學安排在一年級,每周3-4學時(含實驗),講授內容主要包含C語言的數據類型與表達式、程序結構、函數、指針、鏈表、文件等。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由于學時限制或學生接受程度等原因,常常需要對部分教學內容(如多級指針、文件操作、位操作等)進行削減,無形中降低了課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作為通識類課程,這樣的削減影響不太大。而對于信息類專業(計算機、電子、自動化等)而言,僅掌握通識教育中所講授的部分是遠遠不夠的。
嵌入式系統開發是信息類專業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進入21世紀以來,融合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半導體技術、電子技術及各行業領域具體應用的嵌入式系統,已在工業控制、交通管理、信息家電、智能家居、環境監測、電子商務、機器人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一般說來,嵌入式系統是指以應用為中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軟硬件可剪裁,適用于心用領域,對功能、可靠性、成本、體積、功耗等有嚴格要求的專用計算機系統。由于在成本、功耗、體積等方面的限制,對嵌入式系統中的軟件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嵌入式軟件開發是在特定的硬件平臺上進行,需要使用具有較強硬件操作能力的編程語言。由于C語言是具備了這一特質的高級語言,成為嵌入式系統開發的最佳選擇。
調查顯示,在信息類專業中,電子類本科專業教學計劃與嵌入式系統教學要求相脫節,電子類本科學生的軟件基礎也較弱。在這樣的背景下,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進行相應改革,以適應嵌入式系統開發人才培養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
1.嵌入式軟件開發對C語言的需求
在適用于嵌入式系統開發的3類主要語言中,C語言占有超過70%的份額。開發嵌入式軟件,除掌握C語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主要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1)指針。
指針作為C語言的主要特點,其使用十分靈活,因而也很難完全掌握。它可用于指向不同類型的普通變量、數組、字符串,甚至函數。在嵌入式軟件開發中對各類不同指針(數組指針、指針數組、指向結構體的指針、多級指針)的使用十分普遍。因此,指針相關內容的教學必須足夠深入。
2)位操作。
C語言有別于其他高級語言的一個特點是可直接對硬件進行操作。指針和位操作是這一特點得以實現的工具。通過6種位操作符,可直接對內存、寄存器或I/O端口的字節進行測試、置換或移位處理。熟練掌握位操作符的使用,是進行嵌入式軟件開發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在一些國內高校普遍選用的經典C語言教材(如文獻[4])中,由于定位于普適教育,并未包含位操作部分的內容。
3)文件讀寫。
嵌入式系統中“一切皆文件”,系統的運行以文件讀/寫方式進行操作。理解文件系統的構成、掌握基本的文件操作方法也是進行嵌入式軟件開發必須掌握的技能。
4)宏定義。
在嵌入式軟件中使用宏定義,不僅可防止代碼出錯,提高可移植性、可讀性,而且是產生內嵌代碼的唯一方法,可用于替代函數調用,從而達到嵌入式系統性能要求。
以上4個方面的內容,在通識型的C語言課程中,由于課時和學生程度等原因,都不能進行針對性的特別訓練。學生在進入嵌入式系統開發階段后,顯然會成為程序設計知識方面的短板。
2.課程改革思路
基于上一節的認識,我們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提出了下面的調整思路。
2.1課程設置
作為通識課程的C語言程序設計通常安排在一年級或二年級上學期完成。信息類專業的學生在大學三年級開始進入嵌入式系統開發相關課程時,不可避免地對已學過的C語言的知識會有一定程度的遺忘。
針對嵌入式系統開發的要求,考慮將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劃分為2個階段。第1階段為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每周3學時,可在大學一年級下學期或二年級上學期開設;第2階段為嵌入式系統C語言程序設計,每周2學時,作為嵌入式系統開發方向的選修課,可在大學三年級上與其他嵌入式系統相關課程,如嵌入式系統、嵌入式操作系統一起開設。這樣設置一方面滿足了在低年級完成程序設計類通識課程的要求,使學生不必過早接觸C語言中較為深入、復雜的部分;另一方面,通過將與嵌入式軟件開發密切相關的知識適當推后,確保了嵌入式系統開發各門課程問的知識聯系。
2.2教學內容的劃分
由于將課程劃分為基礎部分和面向嵌入式系統開發的提高部分,則可將C語言的一般基礎(基本語句、控制結構、數組、函數、指針、結構體)劃人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課程中,通過這部分的學習使學生掌握C語言的基本理論知識并具備基本的編程技能,達到程序設計類課程的通識教育水平。
對于與嵌入式開發密切相關的知識,將在嵌入式系統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講授,主要包括:宏定義、位操作、文件操作和復雜指針運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圍繞嵌入式軟件開發實例展開,深入講解各知識點的應用。通過嵌入式系統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更深入地理解和領會C語言的精華思想,同時具備基于嵌入式平臺進行軟件開發的能力。
2.3實驗內容
任何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大量的實踐,實驗是學習C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前面對課程的劃分,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課程中可開設的實驗項目如表1所示。
實驗1在學習了C語言的數據類型、運算符、表達式和輸入/輸出之后進行,目的在于使學生熟悉C語言的編譯環境,逐步認識C語言語句的基本構成。實驗2涵蓋了程序的3種基本結構,便于學生統一認識關系、邏輯運算和程序結構。實驗3-6分別對應于數組、函數、指針和結構體各章節的內容,重點掌握這些語言成分的定義及使用方法。實驗7將綜合運用本課程中的知識,完成一個較小的、具備一定功能的小型軟件的開發。
嵌入式系統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實驗內容則圍繞一個嵌入式軟件開發實例展開,實例由任課教師選定。根據所選實例,實驗內容可包含以下項目(如表2所示)。
實驗1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熟悉嵌入式系統的軟件開發環境,主要介紹嵌入式Linux下的c語言編譯工具。實驗2-5則根據所選實例,選取特定的模塊有針對性地進行文件操作、宏定義、位運算及復雜指針運用方面的練習。
2.4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調整
毋庸諱言,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各高校中普遍存在學風怠惰現象,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下。如何提升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興趣,是每一名教師都要面對的問題。在多年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接到學生的反饋意見最多的是“上課聽得懂,下來不會自己編程”。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兩種:一是學生盡管在課堂上聽了課,課下并未及時回顧整理并主動思考;二是在理論課堂上一講到底,學生要等到實驗課時才真正動手體會講過的知識,往往不能及時動手練習,進而影響消化吸收。針對第一種情況,我們采取了每一堂課以提問開始的方式,提問內容主要是對之前所學內容的回顧和脈絡梳理,同時還留出了一定的課堂練習時間,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學生課下及時復習的作用,也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而對于第二種原因,可嘗試采取將理論課堂搬至機房的方式,在完成一個知識點的講授后布置即時練習,讓學生能及時體驗和理解。但當機房容量有限而班級較大時,并不適用,這樣的情形如何處理?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
關鍵詞之一:平臺
領域熱詞:生態系統、數據、信息運營商、云計算
2011年最熱的關鍵詞恐怕非平臺莫屬。原因很簡單,一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幾乎都與平臺息息相關。
在芯片層,ARM架構已經占據移動設備的大部分份額,對曾經無可爭議的霸主Intel造成極大壓力。在操作系統層,Windows 8和Mac OS X Lion兩個新版本的用戶界面已經不約而同地受到移動設備的強烈影響。iOS和Android兩大移動平臺迅速崛起。
崛起的平臺之間硝煙彌漫的,平臺之戰不可避免:2011年5月Google董事長Eric Schmidt在AllThingsD D9會議上提出了“四駕馬車論”,稱未來十年驅動創新的主要力量將是Google、Apple、Amazon和Facebook四家公司,它們將史無前例地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除了這四大之外,他還提到PayPal和Twitter作為候補,卻明確將微軟排除在外。
最終,平臺/生態系統/信息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將是數據的競爭。“數據是云計算時代的石油”,誰能擁有更多數據并能做各種深入分析、善于運用,支持平臺本身發展的決策,誰就將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之二:移動
領域熱詞:創業、盈利、平臺、應用、黃金時代
2011年,是移動互聯網的井噴之年,移動互聯網正展現出其對未來的統治力。但任何時代都逃不開“盈者通吃”的叢林法則,市場上的利潤往往只被少數寡頭所瓜分,雖然開發者創業蔚然成風,然而據艾媒咨詢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手機應用開發者實現盈利的僅占13.7%,主要以依附企業本身(如騰訊公司的開發者)或者個人研發應用產品依靠廣告獲利為主;虧損的占64.5%,持平的為20.8%。曾經的藍海已經變得危機四伏,紅海時代來臨。
國內大多數開發者似乎都走上了一條擁擠的單行道。表現在以下四點:游戲成為第一選擇、積累用戶數成為首要目標、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同質化嚴重。雖然與傳統互聯網相比,移動互聯網創業的優勢之一就是其創業成本較低,然而目前移動互聯網的創業成本也在不斷增加:人才成本、推廣成本、運營成本。業界生態系統紊亂:糟糕的應用商店、混亂的付費市場、讓人不知所措的流量。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產權、構建產品文化、用戶品質化、步步為營等結合在一起就成了取勝之匙。
移動互聯網的井噴時代,紅海赤潮來襲,驚濤駭浪遮掩了沒有先發優勢的開發者們的視線。但只要擁有正確的方向,小心規避暗礁,就能持續向前。2011年的中國移動互聯網,數以萬記的開發者們遠航,波瀾壯闊的時代,就在前方。
關鍵詞之三:創業
領域熱詞:社會化、電子商務、云計算、手機游戲
2011年的中國互聯網創業,有大筆的資金,有創業氛圍濃厚的咖啡廳,有分布在各地的孵化器和創業基地,有眾多的天使投資人,更有許多充滿激情的程序員創業者。很熱鬧,也很瀟灑。如果要為2011年中國互聯網創業列出幾個關鍵字,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會是: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本不是一個新興的市場,但2011年,謝謝中國3G網絡的迅猛發展,iPhone/iPad繼續改變著世界,Android手機的品牌化和價格平民化,移動應用商店模式的流行,移動互聯網為眾多創業者開辟了一個更新、更廣闊也更開放的實踐空間。
回顧2011年創業熱點表現在以下七大方面:社會化、“簽到”服務、移動通信、電子商務、圖片、云服務/云計算、手機游戲。蘋果App Store模式讓運營商走下神壇,也給了開發者、創業者更開放的商業和發展空間。而中國互聯網經過10年的沉淀,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大環境,的確可以說在2011年再次迎來了創業熱潮。
創業公司的產品同質化嚴重,而中國許多投資者們在移動互聯網投資中也在跟著硅谷投資者們的風。眾多天使投資者的出現對整個行業是件大好事。而真正有創業經驗的天使投資人仍然很少;反思2011年開發者的創業故事,除了資金,創業者們需要更好的導師。
2012年也許是NFC近場通信的元年。2011年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很熱鬧但缺乏亮點;2012年,平淡一些、多些理性相信會更好。
關鍵詞之四:大數據
領域熱詞:存儲、傳輸、HBase、流式計算、實時計算、圖形計算
IDC報告稱2011年全球將產生1.9ZB(1ZB=10億TB)的數據,并將2012年稱之為“Big Data”年,可見大數據處理的重要性;目前Facebook、淘寶等一線互聯網公司都已經進入數據化運營的時代。大數據處理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改進用戶體驗、發掘數據價值、指導業務運營,基于此目的我們從數據的傳輸、存儲、計算、展現四個角度來盤點一下大型互聯網公司2011年的大數據處理方式。
其中,傳輸表現在:在高并發持續產生大數據量的情況下,數據的收集、傳輸、裝載也就成了一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解決此類問題的常規做法是采用消息隊列方式,按照主題/點對點的方式進行數據的分發和消費,這類消息系統對性能、實時性、順序性、可靠性、可用性、吞吐量都有較高的要求。存儲:大數據處理的一個難點就是如何把大量的數據存儲和組織起來,便于快速讀寫,由于數據量過大,已經遠遠超過單機和常規的磁盤陣列的存儲能力,因此各種分布式存儲系統應運而生:列存儲數據庫領域、K/V型數據庫領域、文檔數據庫領域、圖形數據庫領域、其他。計算:海量數據計算主要有以下幾種常用場景:流式計算、實時計算、圖形計算、離線計算(持續計算/批處理)等。展現與交互:數據分析最終需要很好地呈現給業務人員以及反饋給其他業務系統,因此最終數據的元數據管理、安全授權、交互格式、查詢方式和優化等需要著重考慮。
大數據處理產生的價值將深入影響到互聯網企業的運營、運維,相關項目也越來越多,但沒有銀彈,需要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做出選擇。
關鍵詞之五:編程語言
領域熱詞:Objective-C、Dart、Ceylon、Lua
從2011年12月TIOBE編程語言排行榜的統計數據來看,應用范圍最廣的編程語言依然是老牌的Java和C。季軍C++與排在第四位的C#則差距不大,并且C#近期還一直保持著不錯的增長勢頭,或許在新的一年里會很快超越C++的排名。從2011年編程語言統計趨勢來看,在iPhone、iPad等iOS平臺應用快速增長的帶動下,目前TIOBE排名第五位的Objective-C相對2010年的使用率增長了3.56%,排在各編程語言年度增長率的首位,2011年度最佳編程語言獎項應非Objective-C莫屬。在C語言基礎上添加面向對象拓展的Objective-C語言,已發展成為蘋果手機、平板電腦和個人電腦等各iOS平臺上應用開發的主力語言。
在新興編程語言方面,剛剛過去的2011年不乏亮-點。Google于10月在GOTO技術開發大會上的Dart語言,無疑是年度最耀眼的黑馬,從10月首次進入TIOBE榜單的100名開外,到12月排名一躍升至60余位。
從目前Web應用終端發展趨勢來看,移動設備、平板電腦等不同平臺、不同規格的顯示終端為Web應用開發帶來了更為復雜的兼容性測試需求。運行在JVM之上的Ceylon更加側重于解決企業級應用開發與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保持代碼良好可讀性的同時,進一步降低開發入門難度。
作為一門深受Java語言影響的JVM語言,Ceylon由熟知Java語言的專家設計。是否會出現用Ceylon語言設計的殺手級開發框架或是成功案例,幫助Ceylon語言從實驗走向成熟,成為真正有潛力趕超Java的企業級開發語言?非常期待。
一直處于小眾使用的輕量級腳本語言Lua,在2011年展示出了值得稱道的亮點和突破。
2011年,不少新興的編程語言帶給開發者耳目一新的感覺,這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充滿了期待,期待涌現出更多更優秀的編程語言和開發框架,讓我們體驗更為愉悅的編程開發之旅。
關鍵詞之六:喬布斯
領域熱詞:蘋果、死亡、App Store、iPhone、iPad
簡單的在谷歌上搜一下“喬布斯”三個字,在短短的0.23秒內能找到22,900,000條結果。當你讀到這篇文章,似乎會覺得它像是往大海中加一桶水那樣顯得多余。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一點,無論哪個年度十大熱詞的榜單,必然會有“喬布斯”三個字位列其中。
2011年10月5日,一個人的逝世突然成為大家談論的焦點。在很多關于喬布斯報道的文章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字眼:“我們失去了他,蘋果失去了他,世界失去了他。”在喬布斯展現出非凡成就之前,早期許多觀察家都低估了他掌控大企業、戰略大方向的能力。喬布斯的每一次重大抉擇,都要面臨巨大壓力。每一次的力挽狂瀾,都是謀略的結晶。從一開始,喬布斯就希望制造出優雅而簡單的蘋果電腦,希望它們像是使用打字機甚至是烤面包機一樣簡單。他是改變世界的天才,憑敏銳的觸覺和過人的智慧,勇于變革,不斷創新,引領全球資訊科技和電子產品的潮流。
喬布斯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序幕,讓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應用商店、云計算、版權數字內容分發和手勢觸摸操作等概念技術在大眾中普及。喬布斯舉重若輕的優雅同樣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去面對生活的重擔。
來分享一些喬布斯的經典語錄:
關于產品設計
“創意來自于我們對1000種東西說不,從而確保我們不會誤入歧途或陷入太多瑣碎的事務。我們總是在思考我們能夠進入的新市場,但是只有學會拒絕你才能集中精力關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這就是我的秘訣——專注和簡單。簡單比復雜更難,你必須努力讓你的想法變得清晰明了,讓它變得簡單。但是,到最后,你會發現它值得你去做。因為一旦你做到了簡單,你就能搬動大山。”
“我們把屏幕上的按鍵設計得如此完美,就是為了讓你情不自禁地點擊它們。”
關于死亡
“記住,每個人都會很快死去。所有外部的期望、驕傲、對尷尬或失敗的恐懼,在死亡面前,這一切都會消失殆盡,只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永遠記住你將會死去,這一點將能幫助你跌入患得患失的陷阱。你本來就是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你也將赤條條地離開這個世界。想到這里,你也就沒有什么理由不遵從你內心的想法了。”
關于工作
“成為墳墓中最有錢的人,對我來說毫無意義;晚上上床睡覺前能夠說聲我們已漂亮地干完活兒,這對于我來說妙不可言。”
關于創新
“創新來自于人們走廊上的交流,或午夜的電話,或意識到自己思維方式的漏洞。創新來自于某個人臨時召集的六人會議,他認為自己明白了世界上最酷最新的事物,而且想知道其他人如何看待。”
關鍵詞之七:用戶體驗
領域熱詞:移動化、社交化、跨學科、核心競爭力
剛剛過去的2011年,可以說是用戶體驗行業飛速發展的之年。這個趨勢可以體現在業界對用戶體驗的重視程度、用戶體驗從業人員能力的提升等諸多方面。與此同時,這個行業也面臨著如何把握機遇、充分發揮對產品影響力等挑戰。
工業界的現狀是,越來越多的人,包括高層管理者,更加重視用戶體驗。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產品同質化日益增強的環境下,一個成功的產品決定成功的因素更多地取決于產品的設計、配置以及營銷策略等是否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使用的各種需求。這些需求可能是效率和準確性,也可能包括易用性、趣味性甚至刺激性。對這些維度的把握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市場學等人文范疇,遠遠超出了傳統技術的關注范圍。
縱觀各種企業的成功路徑,我們可以看到兩類不同的理念和操作模式。一類公司以產品和業務創新為驅動力,具有比較獨立完整的研發體系和長期投入。這類企業居于少數,但它們是各個行業的領頭羊,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能夠占據主動,獲得最大的收益。另一類公司是跟隨型的。基于于上述宏觀趨勢,有些領先的公司已經從總體策略上提出了“用戶體驗牽引產品”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基本含義是首先通過了解用戶需求,勾畫用戶體驗的愿景,再圍繞愿景去規劃和設計產品。
用戶體驗行業近期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如何提高影響力。我們很多主流企業的文化還是過分強調技術導向,對于用戶體驗的理解還停留在視覺的美觀程度等表面層次。用戶體驗行業,作為在中國的一個新興行業,在當今眾多企業強調用戶體驗的環境下,擁有最佳的發展機遇,潛力無疑是巨大的。
關鍵詞之八:并購
熱點事件:Google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微軟收購Skype、EA收購PopCap、人人網收購56網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IT領域進入新的紀元——由春秋入戰國。所謂春秋,群雄爭霸,各占山頭;所謂戰國,兼并四起,合縱連橫。為人才,為技術,并購開始了。
讓我們先說說國外的并購事件。隨著從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復蘇,各大企業的并購活動在歐美國家逐漸活躍起來。移動和通信產業成為最耀眼的主角。
最惹人注目的要數Google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Google收購DoubleClick、AdMob的交易均已獲得了批準。微軟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高通31億美元收購Atheros。CenturyLink以25億美元收購Savvis。SAP以34億美元收購美國云計算服務公司SuccessFactors。惠普以102億美元收購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EA宣布以6.5億美元現金和1億美元股票的價格,收購《植物大戰僵尸》和《寶石迷陣》等游戲的開發商PopCap。國人常講,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合本來平常,但在國內IT領域,慣性思維不會用收購解決問題,而是自己也做一個產品來參與競爭。所以這一年國內收購事件會格外受到注目。下面我們分別詳述。
人人網以8000萬美元收購視頻網站56網。華友世紀宣布與視頻網站酷6網股權合并。華為5.3億美元全資并購華賽。百度收購了創新工場旗下的魔圖精靈團隊。回顧一年來國內IT領域的并購,讓人感到頭疼的是大多是資本重組(并非說這樣沒有益處),很少有讓人激動的、因技術和人才引起的收購。是的,在國內,優質的整合資源、促進行業優化發展的收購如此彌足珍貴。
關鍵詞之九:創新
“創新”是IT領域永不過時的buzz word。那么,回顧2011年,當我們談論創新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新的產品,特別是大公司推出的,總是能吸引更多的關注與討論。“創新”,是對它們最高的褒獎。Google了2011年度全球熱門搜索關鍵字排行榜Google Zeitgeist。在全球熱詞榜單上,有三個IT名詞闖入前十,它們是Battlefield 3、iPhone 4S和iPhone 5。在中國的Google Zeitgeist榜單上,一款今年新推出的產品名列其中,那就是騰訊推出的微信。
當我們談到“創新”這個詞,總是希望它代表的產品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絕無耳聞。然而事實上,在相當理想的情況下,創新與山寨的界限也模糊難辨。
微軟推出的Windows Phone 7和Windows 8創新性的UI設計Metro,在2011年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究其創新動力,在Windows Phone 7方面,iOS和Android平臺在移動市場日益壯大,面對不斷增長的移動用戶數量和甚至不斷被侵蝕的桌面市場,這是微軟為沖進智能手機市場不得不做的改變。但有Android多次被訴專利侵權的警鑒在前,甚至連設計元素雷同都會引來官司纏身,創新是微軟不得不走的一條路。與傳統產業不創新尚可以坐吃山空幾年不同,互聯網行業往往需要不斷推出新的產品,才能維持自身的關注度和市值。Facebook平臺上的Zynga,推出游戲的速度非常之快,因為每一款游戲都會有用戶疲勞的閾值(想想國內早被冷落的偷菜),必須推出新游戲才能吸引用戶的興趣。
開疆擴土到另外的領域,后來者往往需要有創新的產品才能搶得先來者的份額。屢次進入社交平臺領域的Google就是這方面的例證。在2011年實現跨界發展的還有一個大公司——Amazon,它推出了傳聞已久的自家的平板電腦Kindle Fire。
創新是保持IT企業青春的靈丹妙藥,沒有創新的公司是無法真正延續發展的。在一片喧喧擾擾的2011年的創新之聲中,我們至少可以做出一個結論:做出好的創新產品的公司,的確得到不錯的回報。
關鍵詞之十:泡沫
領域熱詞:云計算、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團購、SNS
“泡沫”入選2011年度關鍵詞,源于可能大家都有的一個很直接的感受:這個行業太浮躁了。很多領域短時間里聚集了太多說不清道理(來歷)的人氣,面子上非常繁榮興旺,里子卻或許隱含著虛妄不實。泡沫也許源于一個不錯的點子,也許起于極小一部分狂熱愛好者的追捧。云計算是個好東西,以此為基礎,全球大大小小的互聯網公司們衍生出許多新的創業模式,在節約能源、集約效率方面也都是未來的趨向。猶如跑馬圈地,云計算在國內的發展態勢讓人心生隱憂。繁榮耶?泡沫耶?
iPhone手機和App Store的成功,引發產業震動,大家都沿著蘋果開創的成熟模式邁進,Google、微軟、黑莓都開展了自己的應用商店,使出渾身解數吸引開發者。在國內,移動互聯網喧囂聲在外,暗自琢磨下來卻有不賺錢的尷尬。據統計,中國手機應用開發者近百萬,虧損的占了六成,與家大業大的巨頭相比,他們無力燒錢,或者說他們沒有做好燒錢的準備。
憑借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非常久遠。一款產品能否脫穎而出憑借的是其母公司的集團作戰、后援支持,以達到網絡效應并形成行業壟斷。對于國內而言,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著大量公司存在,他們拿著僅有Logo不同的商業計劃。很顯然,無論想法多么與眾不同,每一領域能被人提及的勝出者的名字只有一個,因而大部分公司會失敗。
泡沫的基本特征即市場價格脫離實際價值大幅上漲。當一款產品獲得沒有足夠用戶的認可,但仍然受到吹捧,我們似乎就可以冷眼旁觀看它揮霍完資產的燃盡圖。無論是它們自己堆肥,還是擊鼓傳炮仗,我們知道,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見《程序員》雜志2012年1月刊。(編選: 來源:csdn)
《關于2010-2011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系列研究報告定制的通知》
依托擁有的100余位國內知名專業分析師、特約研究員,以及院校專家教授、知名企業CEO、頂尖實戰專家,每年度編制近百份電商主題研究報告,并接受企業定制各項報告,承接政府部門、行業協會與企業委托的課題研究、項目申報等專業研究工作,并擁有領先的電子商務行業數據監測系統來實現對行業運行的數據監測、分析。
作為國內專業電子商務研究機構,包括B2B領域的阿里巴巴、網盛生意寶、中國制造網、慧聰網、環球資源、金銀島、一達通、敦煌網等企業;B2C領域的京東商城、當當網、卓越亞馬遜、新蛋中國、紅孩子、凡客誠品(VANCL)、麥考林(麥網)、庫巴購物網、蘇寧易購、淘寶網、拍拍網、eBay易趣網、樂酷天、百度有啊、樂淘網、銀泰網、珂蘭鉆石網等;支付領域的支付寶、財付通、環迅支付、百付寶、銀聯電子支付、快錢、易寶支付等;還有移動電子商務領域的中科聚盟、新網互聯、匯海科技、億美軟通、天下互聯、新網互聯、用友偉庫等,以及團購領域的拉手網、美團網、F團、窩窩團、阿丫團、24券、愛幫網、糯米網、騰訊“QQ”團、酷團網、大眾點評網、淘寶“聚劃算”等電子商務各領域典型企業,均為中心的重點研究與監測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