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7 11:11: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散打比賽規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散打;規則;構建
中圖分類號:G85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3612(2007)05-0692-03
散打經過近三十年的探索、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既富于時代性又保持了一定的民 族特色。但競技散打發展至今,其普及程度多限于省(市)散打隊、各種武術館校、體育院系 武術專業等,學校普及率則相對極低。而學校從來就是武術活動和發展的重要場所,特別是 高等院校。散打首先進入高校,并最終進入中小學,對散打的發展無疑具有劃時代的現實意 義。目前高校在新一輪體育教學指導綱要下對體育課程的探索正方興未艾,具有民族特點、 實用性強的散打課程日益受到學生的青睞。但目前高校散打的開展大多采用目前競技散打規 則,對抗激烈、強度大的競技散打顯然不太適合在校大學生,且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如何在 目前競技散打的基礎上開發出適合大學生特點的散打競賽規則就顯得日益緊迫。
本文以目前《武術散手競賽規則》為基礎,結合高校體育精神和項目特征,旨在構建具有民 族特色、可操作性強的大學生散打競賽規則,為進一步在高校安全、健康地開展散打活動提 供依據和參考,更好地推動散打在高校的普及和發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目前散打競賽規則為研究對象,以部分高校散打老師和散打專家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本文系統檢索與查閱了有關格斗對抗項目比賽規則、高校體育教學和武散 打競賽方面的文獻資料。
1.2.2問卷調查法 在查閱文獻資料、調查目前高校散打開展現狀的基礎上,設計了高校散打競賽規則的調查問 卷,分別對12位高校散打專家和13位散打競賽方面的專家進行調查。問卷在發放前進行了信 、效度檢驗,共有10名專家參與了測評,其中有70%專家認為很適合,30%專家認為較適合 ,因而具有有效性。
1.2.3實驗法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清華大學選取散打提高班學生16人和12人進行競賽實驗,檢驗規則的 可行性。
1.2.4專家訪談法根據研究需要,選擇高校散打教師及相關領 導和散打規則方面的專家進行訪談。
2結果與分析
2.1普通高等學校散打規則構建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2.1.1安全性原則對于任何一項體育項目而言,“尊重人的生 命,確保安全的原則”都應當是首要考慮和遵循 的原則1。尤其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大都沒有進行過專業的體育訓練,身體素質相對較差 ,開展散打活動就更需要在妥善的、針對性的規則下進行,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進 行,將潛在傷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直接關系到散打在高校健康、 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散打近三十年的競賽實踐也充分表明,只要規則合理,措施得當,安 全問題是完全可以保障的,高校同樣可以大膽開展這項運動。
2.1.2民族性原則 民族化是散打區別于世界上其它搏擊項目的個性,現代散打規則從制定之日起就具有自己鮮 明的特色,如對比賽時間、比賽場地、得分部位、勝負評定等方面與國際上其他對抗類項目 如拳擊、跆拳道等不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散打也正是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規則的指引下一 步步走向世界的,高校散打規則的制定同樣也應遵循這一原則。
2.1.3保持項目基本特征原則 作為一項民族傳統格斗項目,對抗性是散打和國際上其它搏擊術共同的地方,但它同時又有 自己鮮明的特點。散打的拳法不同于拳擊的技術;散打的腿法也和以腿法為主的跆拳道不同 ;在摔法上,散打也明顯有別于國際上的其它摔跤術,具有"遠踢、近打、貼身摔"的獨特技 術風格。因此,高校散打規則的制定也必須符合散打這一基本特征。
2.1.4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是指規則條款的制定簡單而明確,符合客觀現實。對于高校而言,處于散打推廣的 起步階段,簡單明確就顯得更為重要,越是簡單的就越容易推廣,高校散打規則的構建也應 該充分考慮到這一原則。從另一層意義上說,規則條款的合理性、科學性也必須與它的可操 作性相結合才有意義,裁判法的意義就在于對規則條款和術語進行合理的界定,使其具有操 作性,任何不具備操作性的條款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2.2普通高等學校散打競賽規則構建
2.2.1目前武術散打競賽規則的主要內容
由上表可知,現行散打比賽執行“3局2勝制”的比賽辦法 ,凈打2 min,局間休息1 min。 在場地設置上,散打比賽采用的是傳統的“打擂臺”方式,并對被打下擂臺有較嚴格的判罰 。在使用方法上,散打主要技術是拳法、腿法和摔法。在得分部位上,散打規則規定用允許 的方法擊中對方頭部、軀干、下肢有效得分部位都能得分。在禁擊部位上,散打比賽規則規 定,不允許攻擊后腦、頸部和襠部,比其他對抗性項目禁止攻擊的部位都要少。評定勝負方 面,散打比賽中每一局的得分只作為本局勝負評定的依據而不能帶入下一局比賽,并把下擂 臺作為評定勝負的依據之一。這些條款與拳擊、跆拳道等不盡相同,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散 打項目的民族個性。
2.2.2高校散打比賽的比賽辦法 就競技比賽而言,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運動員的潛力,與比賽辦法有一定關系。目前的散打 規則對提高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曾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但對于大學生而言,無論技術還 是身體素質等方面都不能和專業運動員相比,過長時間的比賽、而體能的相對不足就必然導 致注意力降低、技術運用變形,進一步導致防守力減弱,從而容易發生意外傷害。
從表2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8.0%的人贊成比賽采用每局凈打1 min,局間休息1 min,有20.0 %的人贊成每局凈打2 min,局間休息1 min,主張散打比賽凈打1 min的人占了大多數。特別 對于初級水平的學習者,縮短和控制比賽的時間,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運動員技術的 發揮,提高觀賞性,體現中國散打以快制勝的特點,同時也可以有效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
2.2.3高校散打比賽的體重級別 為了保證公平、公正地競爭,對于格斗對抗類項群,都進行了嚴格的體重分級。就散打而言 ,目前男子散打比賽采用48~90 kg以上級11個級別。這種體重分級能吸引更多的人參 加這項運動,也有利于該項目在國內和國際上的進一步推廣。但對于大學生而言,由于散打 普及程度不高,參與人群有限,且大學生的體重級別絕大多數在52 kg和75 kg級之間,因 此采用11個級別顯然不太符合大學生實際情況。
關于運動員體重分級的調查結果顯示(表10),只有8.0%的人主張男子體重分級應按11個級 別比賽,有16.0%的人認為男子比賽按9個級別比賽,有76.6%的人認為男子比賽按6個級別比 賽。由此可見,大部分人認為目前競技散打比賽體重級別按6個級別比賽較合理。
2.2.4高校散打比賽的可用方法 對于大學生而言,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掌握散打豐富的技法顯然是不現實的,很有必要進行 篩選,其中主要爭議集中在摔法上。摔法不僅學習起來也有一定難度,對場地器材的要求也 比較高,但高校散打比賽取消摔法又不符合項目特點。調查結果也表明,絕大多數專家不同 意取消摔法。
摔法限定使用接腿摔2288.0摔法可以分為接腿摔和進身摔,但就動作表現而言,接腿摔更能體現散打的“快摔”特點。 另外,在實施近身摔法時,由于對手多為雙腳觸地,支撐面大,較容易進行平衡補償,因而 成功的難度相對增加;而運動員在實施接腿摔時,由于對手是單腿觸地,支撐面較小,身體 表現為不穩平衡,較易成功。同時近身摔也是損傷的主要致因之一。可見接腿率更適合初學 者,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這一點,大部分專家給予了充分認可,88.0 %的專家同意摔法限定使用接腿摔。由于在大學學習散打有一定時間限制,限定使用接腿摔 ,不僅使得學習相對容易,效果明顯,還可以有效提高興趣,為樹立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 礎。
2.2.5高校散打比賽的禁用方法 為保障運動員的生命安全,競技比賽項目,特別是對抗類項目,都對運動員的禁用方法作了 明確規定。散打相對其它徒手搏擊項目而言,其擊打部位更為全面,除了要害部位外,幾乎 涵蓋全身。而大學生群體技術水平相對較低,自我保護和防守能力相對較弱,安全問題就更 應提到首要地位。可見,在高校散打比賽中很有必要對技術的禁用方法進行更為嚴格的規定 。其中,頭部是散打比賽中最容易受到打擊和傷害的部位,理所當然也是首先應該受到保護 的部位。
在對頭部擊打方法的調查中,絕大多數專家并不認同“不可打擊頭部”。取消對頭部的打擊 ,不僅使得散打的對抗性大為減弱,且在一定程度上將失去散打的技術特色。其中,在對頭 部的打擊中,腿法的打擊最為嚴重。相關研究也表明,由于腿部打擊力量大,且沒有相應的 保護措施,一旦擊中頭部,很容易造成較大的傷害,尤其高鞭腿對頭部的打擊。鑒于此,應 禁止腿法對頭部的打擊,這一點在調查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72.0%的專家一致同意禁止腿 法打擊頭部。在拳法的調查中,只有20%的專家認同“拳法不可擊頭”的意見。一方面,拳 法的打擊力相對較弱,且可以通過對拳套的改進如增加拳套重量等來降低打擊力,加上其它 相關規定,基本可以將對運動員的損傷降到最低。可見,高校比賽中應禁止腿法對頭部的打 擊,但拳法可以打擊頭。鑒于拳法仍有一定安全隱患,建議對大學生比賽的拳套作進一步改 進,同時在裁判法上做相應的規定,以杜絕嚴重傷害事故的發生,切實保障參賽選手的安全 。
2.2.6高校散打比賽的得分標準 得分條款對技術的運用有很大的導向作用,但目前散打比賽的得分條款對于大學生而言顯得 仍較為復雜,在理解和操作上有一定難度,如先后倒地的得分和判罰,下擂的判罰等。
調查也表明,大部分專家一致認為目前的得分條款不太適合大學生,應有針對性變動,64.0 %的專家同意“拳、腿、摔、下擂均得1分”的條款, 72.0%的專家同意“先后倒地不得分” 條款。這些改變不僅使得散打的評判相對簡潔,易于操作和推廣,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 目前競技散打拳腿摔得分不平衡的局面。
2.2.7高校散打比賽的勝負評定目前散打競賽規則充分考慮了對運動員安全的保障。但就大學生群體而言,一旦遭受重擊 ,如果繼續比賽就很容易造成意外,應立即停止比賽,并判對方獲勝。在關于優勢勝利評定 意見的調查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以的專家同意原有條款不變,84.0%的專家認同這一變動, 認為應在原有條款的基礎上,將原有強制讀秒3次以上及重擊條款改為“被重擊強制讀秒2次 以上或被對方擊倒即判對方獲勝”,以避免更大傷害事故的發生。 表7高校散打比賽關于判定優勢勝利的意見調查選 項選擇人數(共25人)百分比/%原有條款不變728.0被重擊強制讀秒2次以上或被對方擊倒即判對方獲勝2184.0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1) 普通高校男子散打競賽規則的制定應遵循安全性、民族性、保持項目基本特征和可操 作性原則。2) 相對于目前散打競賽規則,高校散打競賽規則應做以下變動:比賽辦法宜采用三局兩 勝制,每局凈打1 min; 設立52~75 kg級6個級別;禁止腿法打擊頭部,摔法限定使用接腿 摔;先后倒地不給分,踢、打、摔、下擂均得1分;優勢勝利評定條款中,將原有強制讀秒3 次以上及重擊條款改為“被重擊強制讀秒2次以上或被對方擊倒即判對方獲勝”。
3.2建議
1) 普通高校男子散打比賽體重級別可根據比賽實際情況進行恰當調整。
2) 高校散打比賽應與武術段位制有機結合起來。
到宋朝時,技擊比賽已初具規模,技擊不只是欣賞娛樂,強身健體,更主要的是要發展技擊,保家衛國。朝廷專門設有考取武狀元的制度,對技擊制定了相應的規則,即不傷及到對方又能充分反映出每個人武功的高低,又具有觀賞性。
例如:在兵器對打時,兩個人各手持一根木桿,木桿的前端用柔軟的布包起來,里面包有白粉,兩人都穿黑色服裝,在規定的時間內對擊,誰的身上白粉多誰就判負,即能比出高低,又沒有危險性。
到清朝至中華民國時期,是武術的鼎盛時期,武術的很多拳種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在武林界形成了各大門派,在技法上達到了更高的水平。所以對技擊比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詳細的規則。比賽沒有門戶之分,沒有體重級別之分,運動員按年齡段來分組,每一組的隊員抓鬮來決定比賽對手,穿上統一服裝,采取了一些防護措施,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來進行比賽。當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所采取的規則還不夠完善,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現今社會是個文明程度很高的社會,武術雖然不能在戰爭中起決定作用,但對軍隊、公安、武警來說還是有它一定的作用,在短兵相接徒手搏斗時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解放后,在黨的領導下,我國非常重視武術的發展,現在尤其重視傳統武術的弘揚。對于武術比賽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要保障運動員的人身安全,其次才是展示武藝。對散打比賽更是要求既沒危險性,又具有競爭性,既有觀賞性,又沒野蠻性。但現今的技擊比賽有多種形式。如散打比賽、武林大會、搏擊賽、散打王爭霸賽等多種形式的比賽,各有各的規則,不完全統一,各自為政,有光膀子,光腳丫,不帶護具,有的還不許打臉,等多種形式。級別的區分也限制在體重上,而且參賽年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樣既反映不出武術的技法,又不具備觀賞性。
中國的武術與外國的技擊不同,外國的拳擊、自由搏擊,跆拳道、泰拳等,它們的技法不夠全面,有的不可用腳,有的不可用手,身法步法也不夠靈活。比起中國武術有很大的差異。中國武術講究的是手、眼、身、法、步,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可以擊打對方,也允許對方擊打身體的任何部位。在對敵搏斗時你不可能要求敵人不打你的某個部位,武術散打要求的是技法與功力的結合,是功夫的展示。
中國武術是一項比較全面的,技術含量非常高的競技運動,講究踢、打、摔、拿,遠了踢,近了打,貼身摔拿,主要以踢打為主。武林行家中有句名言:“巧拿不如拙打”,就是說你在擒拿對方時,對方會有多少下擊打到你。但在不同的敵對斗爭中,根據不同的需要可以采取不同的相應的方法來進行搏斗,如在對敵斗爭時,我們需要不傷害對方,留下一個活口,那我們就要采取擒拿的方法,將敵擒獲。拳擊、跆拳道等就不行了。
中國有中國的特色,有悠久的文明歷史,有內涵深厚的傳統武文化,我們不應該盲目的跟著外國人的屁股走,我們的經濟可以嘗試國際接軌,而武文化的“國際接軌”則是一種倒退了。我們的祖先跨越原始的蠻荒時代,不斷的積累文明底蘊,逐漸形成儒釋道理念,使德藝雙修成為習武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要展現當今武學的不斷發展,就不應該丟掉我們傳統的武文化基礎。只有發揚武術的優良傳統,才能使武術發揚光大。
散打是武術對技擊的稱呼,只有武術才可以稱之謂散打。它是用拳術里的招法和所練的功力在實際交手中隨心所欲靈活運用,充分反映出中國武術的高超與深奧。這是其他任何國家的技擊術所不能相比的,它們都不具備這種高超的技法。
舉個例子,解放前在中華民國時期,也經常舉辦武術散打比賽,當時采用的比賽規則就是不按體重來分級別,而是按年齡段,同一年齡段的人在一個組別,采取抽簽的方式來決定散打對手。在一次比賽中,有一個練八極拳的,1.6米多的小個子,體重只有100多斤,和一個1.8米多體重200多斤的大個子抽簽在一起進行比賽,比賽開始只兩三個照面,小個子賣了個破綻,大個子抓住小個子想扔出去,就在大個子想扔還沒扔的瞬間,小個子用八極拳中打截疆的招法,只一招把大個子打出五六米遠,以一招制勝,這說明武術散打不主要取決于體重,更重要的是技法和功夫的發揮,這才能充分體現出中國武術的特點。換句話說,在敵對斗爭中遇到一個身高強大的對手你就不打了嗎?
吳鐘八極拳研究會2011年4月在天津舉辦了首屆散打邀請賽,大會的比賽規則就是采取了不按體重按年齡段來分組別,穿大會統一制定的服裝,采用露手指的手套等規則進行比賽,并且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現今我國的各種武術散打規則很不規范,也不統一,我們應該統一制定合理的散打規則,使它能更好地把武術的技擊特點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國粹中華武術有更好的發展遠景。所以,本人對武術散打規則有如下幾點建議:
1、運動員的年齡不應該局限,應該適當放寬。(原有18周歲-35周歲,放寬到12周歲-70周歲)
2、運動員應該按年齡段來分組,不應以體重來區分。
3、可以設定無差別級。
4、運動員要穿大會統一制定的全套服裝,軟底膠鞋,不可光膀子、光腳丫。
5、運動員要帶大會提供的特制的露手指手套,可以展現打及擒拿的技法。
6、運動員要帶大會提供的護頭、護胸、護身、護腿等護具。
7、除身體的要害部位外,其他部位均可以擊打,也允許用身體的各個部位擊打對方。
8、比賽采取三局制,每局凈打3分鐘,局間休息一分鐘,以點數來論勝負。
摘 要:通過對“十運會”散打比賽錄像進行統計解析,著重對比賽中的主動進攻組合技術的運用現狀進行研究,分析其運用情況以及與假動作配合的特點,揭示其內在的規律性,為散打進攻組合技術在訓練和理論建設上朝著更有針對性和科學性方向發展,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散打;主動進攻組合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G852.3/2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0-1425-03
A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Combination of Active Attack Technique in Men's Sanda Final in
10th National Games
NI Feng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Zhejiang China)
Abstract:By the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on the video record of Sanda Competition in 10th National Games, the paper conducts a research focusing on combination of active attack used in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s its application and coordinate with false movements. It reveals its internal rule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anda attack combination in training and theory construction developing in a scientific way.
Key words: Sanda; combination of active attack technique; research
眾所周知,散打比賽的過程是一個控制與反控制、發揮與反發揮的過程,運動員一方面要遏制對方技術的發揮,一方面要發揮好自己的技術[1]。高水平的散打比賽水平接近、對抗激烈,其中主動進攻組合技術倍受青睞,因為主動進攻咄咄逼人的氣勢、連續的進攻動作,將會對防守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主動進攻得分后,甚至可導致防守方技術的變形、戰術上的不明確以及自信心的受挫。本文試圖通過對十運會散打比賽中運用各種進攻組合技術的研究,探索運動員運用主動進攻組合技術的方法,同時進一步探索主動進攻組合技術與假動作配合的特點,為運動員訓練主動進攻組合技術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5年十運會散打決賽錄像(男子50 kg、58 kg、67.5 kg、77.5 kg、87.5 kg及87.5 kg以上)等6個級別、96名運動員、共120場、238局比賽。所有運動員都是國內各級別前16名的選手。因此,可以認為文章研究所搜集的主動進攻組合技術可以代表目前國內的高水平。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中國體育期刊目錄查閱、檢索、收集有關散打組合動作教學與訓練的相關資料。
1.2.2 圖像觀察解析 對2005年十運會散打決賽錄像進行圖像觀察,篩選出所有進攻組合技術的圖像,然后將圖像分類,按分類著重對進攻組合技術的運用率、運用成功(即得分的進攻組合)次數和綜合成績的高低等作統計解析。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Microsoft Excel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與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組合技術動作進行分類 分類是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和相同,按照課題研究需要與從屬關系,將資料分成不同類別及層次,從而使眾多繁雜的原始材料條理化和系統化,以便于對事物進行觀察[2]。對事物分類時,應當依據一個標準進行,分類的標準是事物的某一種屬性或關系[3]。為了從不同層次上觀察和分析進攻組合技術動作的運用特點,在本文的研究中,按照散打應用型技術將其分成三類:主動進攻型組合技術、防守反擊型組合技術、反反擊型組合技術。分類后根據比賽錄像按運用率、成功率和綜合成績的高低對進攻組合技術的運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著重對前10個典型主動進攻組合技術動作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分析對實際訓練有幫助的主動進攻型組合動作。
2.2 對三類進攻組合技術運用情況的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主動進攻型,防守反擊型,反反擊型組合技術的對比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在三類應用型組合技術中,主動進攻型組合技術的運用次數是2 463、成功次數是774、種類數是402、總得分是887,都遠遠大于另兩類相關數據。雖然在平均得分上,反反擊型組合技術的平均得分最大,但它的總運用次數只有151次、運用率只有3%。這一對比說明:主動進攻型組合技術不僅僅是評價運動員連續進攻能力的重要指標,而且是散打應用型組合技術中的最優,同時也恰好驗證了武術界常講的:“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這一技擊原理。因此,建議廣大散打教練員在日常訓練中要鼓勵運動員主動、勇敢、果斷地運用組合技術動作進行攻擊,尤其是發動多輪、多層次的組合技術攻擊波,以爭取從心理上徹底摧垮對手的斗志,從而贏得比賽勝利。
2.3 對10個典型主動進攻組合動作的運用次數,得分進行對比分析 結果見表2。
表2 10個典型主動進攻組合動作的運用次數,得分進行對比分析
1)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10個典型的主動進攻組合技術動作中,二次組合有9個,三次組合只有一個,而四、五次組合更本就沒有。因為:(1)在競爭激烈、高水平的散打比賽中,運動員都喜歡采用構成簡單、實用、耗費體力小、容易運用的二次或三次組合動作[4],且二次組合動作的運用處于主體地位。(2) 規則的導向作用。舊的散打規則規定“方法不清楚,效果不明顯不得分;互相踢打不得分,互相踢打時只算開始和結束時的得分”,而2004年新規則又重新規定互打互踢可以得分,條件是運動員運用的方法要很清楚,效果要很明顯。但在實際比賽操作中裁判員還是潛意識地運用舊散打規則,因此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往往選擇一些簡單實用的組合技術作為主要的得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多次數組合技術的選擇與運用。(3) 運動員水平高。進入十運會散打決賽的選手基本上都是健將級,高水平運動員在賽場上思維冷靜、敏捷,出動作講究簡潔實效。而且運動員水平接近及戰術安排,雙方隊員都不可能讓對手多次運用組合技術進行攻擊,一但被動會迅速采用如摟抱、貼身摔等技法阻擊對方的進攻,迫使多次組合技術在擊打中中斷。(4) 比賽的壓力大。全運會散打比賽是當今散打界最重視的比賽,因此運動員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心理上壓力都特別大,尤其是到了半決賽和決賽運動員出動作都比較拘束,甚是小心謹慎,不敢真正放開手腳去搏(除非一方隊員大比分落后,才會冒險、才會主動運用多次組合技術進行連續攻擊),從而抑制了多次組合技術在比賽中的運用。
2) 10個主動進攻組合技術動作中最后一擊由摔法構成的有6個。由于規則規定,在比賽中使用摔法所產生的擊打效果,臺上裁判必須做出相應的評分手勢,不僅得分直觀、清楚,而且在比賽中對手為防止摔壞不得不憋氣,從而消耗大量體力,這正是摔法為何被頻繁運用的原因。同時多次成功的快摔將有效抑制住對方的猛烈進攻,并使對手產生畏懼心理,迫使對手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應有的技擊水平,為自己的勝利創造條件。
3) 從運用次數和得分數上看,高頻率組合不一定是高得分組合。如前沖拳+摔法、前低鞭腿+前貫拳等。因此,在日常訓練中如何對運動員進行有針對性的主動進攻組合技術訓練、尤其是怎樣進行多次組合動作的訓練,以及怎樣與實際比賽中的組合技術發展趨勢相一致,已成為廣大散打教練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2.4 對10個典型主動進攻組合動作與假動作配合運用情況的分析 結果見表3。
表3 對10個主動進攻組合動作與假動作配合的分析
從表3中可以看出:后鞭腿+后貫拳、后鞭腿+摔法、后沖拳+摔法、前沖拳+后沖拳等四種組合技術主要側重于與步法、身法假動作的配合;前貫拳+摔法、前沖拳+后沖拳+摔法等兩種組合技術則比較全面既適合步、身法假動作又適合拳法假動作;前低鞭腿+后沖拳、前低鞭腿+摔法、前低鞭腿+前貫拳等三種組合技術則側重于與腿法假動作的配合;前沖拳+摔法則側重于與拳法假動作的配合;同時研究發現所有的主動進攻型組合技術動作都能與步、身法假動作配合且攻擊效果明顯。
綜合以上對比說明:1) 拳法、腿法假動作主要側重于前手拳和前鞭腿,后手拳和后鞭腿假動作在實際比賽中很少被運用。這是因為運用前手拳和前鞭腿能快速進入實戰距離,距離短、突擊性強,既能進攻得點,又能阻擊防守,快速靈活、精確。它的最大長處是自身平衡不易受到破壞,卻又可以破壞對手身體平衡從而為下一個攻擊做準備,它的不足之處就是力量不大。而后手拳和后鞭腿則屬于重量型的,它的優點就是力量大、速度猛,能給對手致命的打擊,但身體平衡較難,很難做到收發自如。因此,如何在訓練、比賽中提高運動員后手拳和后鞭腿假動作運用的協調性、靈活性及平衡性,已成為散打教練員急需攻克的又一技術難題。2) 步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攻防技術的應用效果。因為徒手的兩人相搏,最終是靠接觸取勝,其中距離感是法寶,而有效的距離主要是通過步法獲得。從散打競賽的技術角度看,取勝的關鍵之一就是步、身法的完美結合。步法是基礎,身法是對步法有效的補充,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3 結論與建議
1) 十運會散打決賽代表目前國內的最高水平,而在比賽中主動進攻組合型在運用率和成功次數上都優于防守反擊型和反反擊型等類型組合,說明主動進攻組合型技術的控制效果明顯,是運動員得點的主要手段。主動進攻組合技術以二、三次組合為主,其中二次組合是最常用的技術,而比賽中成功率最高的組合是后沖拳+摔法、前貫拳+摔法。
2) 步法、身法是假動作技術運用的基礎,拳法、腿法是對它的有效補充。與主動進攻組合技術配對的假動作直接關系到進攻的成功率,運用假動作必須做到靈活多變、因動作而易,不能拘于一格、生搬硬套。
3) 格斗類對抗性項目鼓勵連續不斷的進攻,特別是組合技術的進攻。從比賽觀賞的角度來看,十運會散打決賽低于泰拳、拳擊比賽。建議加大科研力度,豐富完善主動進攻組合技術及相關比賽規則體系,鼓勵運動員在實戰中多運用多次數組合動作,從而提高散打比賽的激烈性、觀賞性、對抗性。
4) 本文的數據統計解析來源于當前最高水平的十運會散打決賽,建議散打教練員根據本文結論選用或創編適合本隊隊員身體條件、技擊特點、習慣的二、三次主動進攻組合技術,并科學地與步法、身法、拳法、腿法等假動作實施優化組合。
參考文獻:
[1] 石華畢,蔡仲林.對散打王爭霸賽主動進攻組合技術運用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0):1428-1430.
[2] 陳小蓉.體育科學研究原理與方法[M].第一版,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6).
[3] 武云化.體育科研實踐與理論[M].第一版,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9).
[4] 蔡瑞廣.散手組合技法訓練及應用[J].搏擊,1997(11):41.
[5] 李士英.散打技術分類及其應用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545-546.
[6] 孫佐楓,李耀生,張文利.競技散打常用組合動作的運用情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8):1149-1150.
Abstract: Basing on the analysis about the National Championships
after Putting the new rules into effect in 2011,the author devotes
the changes of womam Sanda sport’s setup in China and its main causes,forecastes the trends of woman Sanda sport in future and
shares with us his solutions.
關鍵詞新規則女子散打 發展趨勢應對措施
Keywords:new rules, woman Sanda, developingtrend , countermeasure
1 前言中圖分類號:G811.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本文通過對新規則的實施對今年全國錦標賽和冠軍賽所產生的影響,對女子散打項目的發展趨勢做出分析判斷,為今后的訓練工作提供參考。
2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
2.1研究對象
2011年全國女子散打錦標賽和冠軍賽前三名優秀運動員。
2.2 研究方法
2.2.1分析對比法:通過觀看比賽錄像,就比賽的規則,運動員的技戰術變化及現象作分析比較。
2.2.2 統計法:將有關數據進行相關統計處理,得出有關結論。
2.2.3 訪談法:訪問參加全國部分教練員、裁判員、運動員及相關人員。
3 結果與分析
3.1今年全國比賽分析
3.1.1豫、滬、皖傳統三強鼎立的局面被打破
從表1、表2可以看出,統治全國女子散打界傳統三強河南隊、上海隊和安徽隊,由于近兩年江蘇、陜西和吉林等隊的異軍突起,使全國形勢進一步復雜,由三強鼎立變成諸侯爭霸的局面,使十二運會小團體金牌之爭更加殘酷。
3.1.2我國散打發展現狀
散打是起源于中國的交手格斗項目,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雄厚的群眾基礎,散打項目是由場上裁判打點計分,通過對散打技術中拳法、腿法和摔法的技術動作在比賽中的應用統計,拳法技術使用最為頻繁,但多用于試探性進攻及摟抱情況下的無效攻擊,有效得分率較低;腿法、摔法成功率較高,是運動員得分的主要技術手段。有方向性的發展拳法技術,重點發展腿法、摔法技術,使各項技術協調發展才能真正提高取勝概率。雖然散打項目作為競技體育項目在全國七運會上已開始列入正式比賽項目,但這些年來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領導為了把散打推向世界,對比賽規則作了一次次地修改,這也導致了訓練的方法手段一變再變,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作為本項目發展的支撐。雖然我國的散打水平目前還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隨著世界散打水平的提高,在近年的世界大賽上我國運動員特別是在中大級別上受到俄羅斯、伊朗等國的強有力挑戰,甚至無優勢可言。這種情況的產生,在某種角度上已反應了我國散打項目在基礎理論上匱乏的窘境。再加上女運動員的特殊性,更是給訓練負荷的安排和節奏的把握增加了難度。
3.1.3安徽省散打隊發展史
安徽散打隊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和赫赫戰功的隊伍,培養了一大批世界冠軍和全國冠軍,在九、十和十一屆全運上連續三屆都取得了冠軍。這些成績的取得,一是離不開各屆領導的強力支撐;二來是教練員和運動員的敬業拼搏;更為重要的是我隊在對散打項目有著充分的理解,從而使我隊的訓練始終占據在我國的前沿。從“以拳開路、以腿掄分、以摔取勝”到“快速進攻,連續擊打、有效得分、控制對手、積極防反、一切為贏”的訓練指導思想。這些與時俱進的訓練指導思想為我隊這十幾年來保持長盛不衰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3.1.4安徽省女子散打隊成長史
2002年安徽省女子散打隊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艱難起步,在建隊伊始,面對我隊起點低、基礎差、底子薄的現狀,中心領導制定了打破常規,縮短成材周期,進行超常規發展的決策。教研組在對全國形勢和我隊的現狀進行認真分析后決定迎難而上。在我隊隊員基本技術粗糙、沒有比賽經驗的情況下,為了盡快縮短與全國高水平運動員之間的差距,我隊決定以強化體能、拼打意識和頑強作風上作為突破口,以此我隊很快在全國女子散打界占有了一席之地。隨著女子散打隊正式成為十運會比賽項目,全國各省市都加大了投入,比賽更加殘酷和激烈,水平也得到了迅猛地提高。根據這一動態,教研組對本項目的規律和發展趨勢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認為女子散打已向動作簡練實用,拳腿摔組合連貫,技術全面,特長突出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發展趨勢,教研組結合隊伍的現狀,在強化體能、力量的同時,重點是突出實戰對抗能力,并在實戰對抗的過程中向隊員灌輸這一指導思想,使隊員在比賽中能加以運用。為我隊在十一運會上奪得小團體金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1.5新規則的變化對比賽的影響
為了使散打比賽更具觀賞性,體現散打項目強對抗的項目本質,同時也為了擴大金牌的分布面,限制金牌被少數省市過于集中,以此來提高全國對散打項目上的投入和在世界的普及。國家體育總局武管中心在2011年“中俄散打對抗賽”后便召開會議,針對“消極摟抱”“先后倒地”等影響比賽的負面因素作了具體的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在北京確定了“武術散打競賽規則與裁判法修改條款”。隨即,在武漢舉辦的“全國散打教練員崗位培訓班”上,作了詳細、具體的解說,確定今年首次錦標賽即執行新規則。
3.1.5.1將原“運動員消極8秒,中的“8秒”修改為“5秒”。這一改變有效地縮短了雙方的對峙時間,促使進入攻防動作的運用,增加了賽場的緊迫氣氛。特別是“5秒”也被延伸至“場裁”發出“開始”指令后,如未產生進攻動作,即可指定某一方進攻。但是筆者認為“被指定方”在多次謀求進攻均被對方,以遠離退卻,致使“被指定方”無法實施攻擊的情況下,應判對方為“消極5秒”,“被指定方”得1分。
人們沒有看到中國武術的身影,上一次討論武術是否能夠加入奧運大家庭,還是在2013年,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將棒壘球、壁球和摔跤列為最終候選項目,武術、空手道等其他5個備選項目出局,武術進入2020年奧運會的努力再次受挫。
入奧坎坷路
中國人都希望看到武術能夠參加奧運會,這是傳統競技項目加冕的標志。進入奧運會,不僅標志著國際社會的認可,對推動一項運動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中國體育界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讓武術出現在奧運會上,就成為一種戰略。1990年,國際武術聯合會成立,中國武術開始醞釀入奧;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年底,國際武聯正式提出將武術運動列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申請,很可惜,在2002年,國際奧委會第114次全體會議上,僅討論了關于壓縮常規項目的問題,而包括中國武術在內的新增項目不在討論范圍內――這樣,人們在2008年奧運正式比賽中看到武術的愿望,也徹底破滅了。
進入21世紀,國際奧委會對擴充項目不再積極,甚至還會取消一些不太受歡迎的項目,為奧運瘦身、減少預算,才是大趨勢。2005年,國際奧委會對世界普及率不高的項目進行投票,無法獲得一半贊同票的項目將被踢出奧運會,在這次投票中,棒球和壘球被掃地出門。到了2008年,新的《奧林匹克》規定,一個運動大項要想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必須要在申請進入的那屆奧運會前7年確定,那么目前看來,這意味著至少到2024年,武術都不可能進入奧運會。
但是,國際奧委會也給了中國面子,在2005年8月,國際奧委會特批由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和國際武術聯合會主辦、中國武術協會承辦的“北京2008武術比賽”于北京奧運會期間在奧運比賽場館里舉行,打破了“主辦城市在奧運進行期間不能舉辦其他賽事”的規定,因此,在2008奧運期間人們還是看到了武術表演。
這種表演賽聊勝于無,其實,早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中國派出了一支100多人的代表團,成績卻不甚理想,可在比賽場外,中國武術隊的表演卻讓外國人印象深刻,飛叉、雙刀、查拳……武術隊每到一處表演,都引起巨大的轟動。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武術表演,沒有引起轟動,相反,甚至還有一些負面效應。當時,韓國媒體報道,“中國武術就是和舞蹈一樣”,他們使用了“表演賽”這個措辭。
北京時間2013年5月30日凌晨,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在俄羅斯圣彼得堡投票表決,將棒壘球、壁球和摔跤列為2020年夏奧會臨時大項的備選項目,而武術等其他5個候選項目出局,這又一次國人大失所望。但是,這一結果也算正常,在2008年,中國武術界甚至都沒有抓住展示的機會。
對中國武術界來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表演賽,其實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武術沒能展示出可以進入奧運會的面貌,實在讓人可惜,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像能進入奧運的樣子?也許我們可以從柔道和跆拳道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一二。
他山之石
1964年,日本柔道被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但是在此之前,日本已經為此做了很多工作。
柔道的現代化之路,和一個叫嘉納治五郎(1860年12月9日~1938年5月4日)的人分不開。次嘉納治五郎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他在1900年前后辦的外語學校,對吸收中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起了關鍵作用。但是,在今天的日本,嘉納治五郎的名字,主要作為現代柔道的創始人被記住。他從小聰明卻個矮虛弱,因而對武術特別有興趣。到東京上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期間,他找幾位師傅練過傳統柔術,并深入研究了如何利用對方的體重與力氣,以致小個子都能夠把大漢背起來拋出去,換句話說是“柔能制剛”。
畢業以后,嘉納一方面開家塾照顧親戚朋友的孩子們,創立弘文館傳授英語,另一方面為普及現代柔道而設立講道館。嘉納治五郎博采眾家之長,對柔道的前身――柔術進行改良,并制定相關的制度規則,如段位晉升制度、柔道比賽的裁判規則等,把原來流派繁多的柔術統一成為柔道。同時,他還面向日本各界人士推廣柔道,擴大柔道在國內的影響力;推動柔道成為學校的必修課程之一,培養柔道的后繼力量等等。
在對外方面,嘉納治五郎將傳統技術與世界體育接軌,把原來單純的格斗技術升華到集“體育”“勝負”和“修心”為一體的柔道;派遣門人到世界各地開辦道館,將柔道推廣到世界范圍內;成立國際柔道聯盟,舉辦世界錦標賽,實現柔道的國際化。嘉納治五郎還利用自己作為亞洲最早的奧委會成員的身份,提高柔道的國際地位,加快了柔道入奧的進程。盡管他本人在1938年就去世了,但是卻已經把柔道規范化和國際化了。
在傳統社會,每一個國家的人們,都會琢磨出來一些類似武術的技擊術,日本有柔術,韓國有跆拳道。跆拳道始源于花郎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盡管和中國武術的歷史沒法比,但是跆拳道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同樣搶占了先機。
1955年,韓國將國內各種武技統一命名為跆拳道。現代跆拳道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參加比賽為主要目的的競技跆拳道,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跆拳道。競技跆拳道在比賽中禁止用拳擊打對手頭面部,不能使用膝、肘的擊打動作,不能抱摔對手。另一種是被稱為武道的跆拳道,這種跆拳道被人們稱為大眾跆拳道、表演跆拳道等,這些實際上成為了民間的健身項目。
韓國對競技跆拳道進行了規范,不但劃分了級別,還制定了各種比賽的標準,1988年,跆拳道作為奧運會表演項目首次出現在漢城奧運會上,它已經展示了相當完備的競賽體系。到1994年,國際奧委會表決通過跆拳道成為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武術到底缺什么
同是東亞地區的格斗技能,為什么柔道和跆拳道都已經成為奧運會正式的比賽項目,而中國武術卻始終無緣奧運賽場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武術看上去不是“體育”。
中國武術要進奧運會,首先得被“認為”是一項體育運動。但很多人認識武術更多的是從舞臺,從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功夫巨星所拍攝的影視劇作品所來,而非競技賽場上。近年來,為了推廣中國武術,中國武術界頻頻派出武術運動員出國表演,這當然提升了武術的國際影響力,但是久而久之,也給很多人留下了一個印象:武術是一種表演的藝術,而不是體育比賽。
武術比賽,采用的是打分的評比方式,也讓武術比賽缺少了一點搏擊比賽的對抗性和體育比賽的競技性。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奧運競技比賽中,成績是以科學量化的標準來檢驗,對比賽項目的規則細化到了具體的動作上,對哪些動作得分、哪些動作犯規等做了明確的規定,像柔道比賽中,一方把對方控制住,使其在裁判宣布“壓技開始”后25秒鐘內不能擺脫控制,就可得分。
但武術流派之多,規則之復雜,難以標準化、量化,給武術運動進入奧運會制造了一個很大的障礙。雖然中國也出臺《武術競賽規則》,對武術競賽做了一些規定,但是距離奧運會要求的細化規則還有一定的距離。另外,武術的國際影響力雖然越來越大,但是還不夠廣泛,雖然據說有上億人練習太極拳,但也集中在較少的幾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武術一家獨大,世界普及程度不高,是其進入奧運會最大的障礙。因為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的項目設置有明確而嚴格的俗跡閡桓魷钅懇被列為奧運會項目,首要前提是必須在至少75個國家和地區廣泛開展。目前,武術雖然在一些國家地區開展得很好,但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練習武術的人還是太少。
未來在何方
中國武術要想進入奧運會,當務之急是讓它“現代”起來。最近幾年,中國在散打方面的推廣頗為成功。散打比賽,已經有一整套分級和競賽標準,只要是相同體重級別的選手,通過擂臺上的表現,最終可以分出勝負。散打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商業性,已經有一些商業機構投資舉辦比賽。在登封的塔溝武校,就有很多人在練習散打了。
散打是武術嗎?很多人可能會提出質疑。目前武術界采用的是兩分法,把武術分為“散打”和“套路”,所謂套路就是表演性武術,而散打則是競技性的,這種劃分的辦法,和跆拳道差不多。不同的是,“散打”就字面意思來說,不是很強調規則。這可能是一種無奈的現實選擇,在散打這面旗下,不管你練少林拳還是太極拳,都可以用統一的標準進行比賽,這才是最重要的。
摔法是中國武術最基本的技術門類之一,廣義的摔法是指自己站立使對手倒地技術的總稱,可以包括踢倒、打倒、拿倒和摔倒。人們平常說的摔法一般是指摔倒對方的技法,而踢倒、打倒、拿倒一般分別歸到腿法、拳法、拿法里。摔法在徒手搏擊技法之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國武術中摔的技術積累十分厚實,是中國技擊術里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與踢、打、拿共同組成了中國功夫的四大武技。
散推手中的摔法簡言之是交手雙方以近身為前提,在緊密的直接接觸中,隨機變換姿勢、位置,施用固定成招勢的或隨機組合成的動作,破壞對方身體平衡,使對方失去重心而倒地的技術方法。操作原則是:以靜制動、動以處靜、趁勢接力、隨屈就伸、順化避害、引進落空、避鋒藏銳、脫化移形、抽身換影、閃轉走化、以斜克正、以橫破直、以巧制拙、以柔克剛、以剛制柔、剛柔相濟。交手中作到頭腦清醒、隨機應變、及時果斷地采取行動,正確變換戰術和技術就能得勝。
1、武術散推手摔法的幾個特征
摔法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攻防格斗術,通過斗技、斗智、斗勇、斗力,自身保持平衡而將對方摔倒,就可以進一步達到捆綁解押的目的。如屬敵我性質的搏斗,摔時或倒后可加以重刨,如屬抓捕罪犯,可將倒地之敵拿制住后再帶上手拷。
武術散推手摔法以允許踢、打、拿為前提,踢打摔拿相生相克、互轉互濟。以腿腳的勾、別、鎖、絆等,與上肢的抓、拿、推、拉等,或身軀的扛、靠、擠、撞等動作配合運用來摔倒對方。可以是主動摔與被動摔相結合,為完勝奠定基礎。因施技可使對手始料不及、防不勝防,再加上摔技可以是身體重力與肌肉收縮力迭加迸發、勁道遒實多變,可令對手無奈敗北。武術中摔法的技術特點是千百年來在血與汗的實踐中,根據交手技擊規律及實用效果形成的。武術摔法經歷展演練,內容豐富、技法多變,是近身搏斗的主要技法。摔法的技術含量較多,擯棄野蠻,蘊涵中華文明的基因乃至精華。
由于交手雙方都可以自由互相使用踢、打、摔、拿四種不同的擊技動作,交替組合來進攻或防守對手,這就給單純主動使用摔法造成了更大的困難,施技難度更加復雜,散推手摔法使用的見效或成功,必須要走在對方踢、打、拿之前,或是使用對方不宣蹋、打、拿和踢、打不著、拿不住的摔法技術動作。散推手摔法中的摔不同于摔跤中的摔,是摔與打、摔與拿、摔與踢……有機結合,技術含量較高的技法,基本上都是摔中寓打,摔打踢拿相互為契機,往往是在對方重心游離或精神散逸的機會突發手段,使對手茫然倒地。這正是拳法風格的摔,與后來成為獨立領域的摔跤相比,雖然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基本特點此疆彼界的差別比較清楚。
散推手中的摔法以對手倒地的實際效果為前提,不受摔跤項目規則的制約。跤絆是摔跤的主要手段,散推手摔法中有時用靠法,有時用腿法踢倒對方,交手中還可以用拳法放倒對手,靈活度很大,用招不限于類似跤絆的摔法。拳家說的“打人容易摔人難”,是說擊打只要瞧準時機擊中目標即可,而運用摔法跌倒對方就較前者復雜了。除了需要正確的審時度勢、準確把握機會外,還涉及到用勁的技巧,方位等,手法也不象打法那樣直截了當。武術散推手中摔法地使用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技法之一,與單純的摔跤術又有不同,既要求摔倒對方,又要避開、化解或控制對方打擊。
武術散推手中的摔法技術動作要求快速完成,不象摔跤比賽,在一局的比賽時間內,使用任何摔法動作,不受時間上的限制和約束;相對于散打比賽規則要求的“必須在兩秒鐘時間內完成動作的全過程,否則不得分”的要求來說,可能是更快,是按徒手實戰技擊規律要求“必須走在對方前面完成動作的全過程”。因為在你實施摔法的同時,對方可以使用任何一種反摔、拳打、腳踢、擒拿動作。很顯然散推手中要練的摔法,只能是快速見效的技術動作,時間上不宜用一個定量來作標;隹,應該以效果來判明,應當是“走在對方前面為快、恰到好處”。
在實踐應用中,必須抓住稍縱即逝的空擋、破綻,牽逼鎖靠、消掛旋轉,運用杠桿、力偶等力學原理,通過改變其力點、支點,使對方重心越出底基、失去平衡而倒地。同時應當注意各法的使用時機,“趕現成的”最為省勁、贏的干脆,若強以求成,容易弄巧成拙。沒有機會時,通過引誘調動創造機會,使對手送上門來較為省事,得機得勢方能成功。
在散推手中雙方相互攻擊情況下,與摔跤的區別在于搏斗時一般不與對手扭抱糾纏,而是迅速近身,以肩、臀、胯、肘、膝等適宜部位為力點,也可以采用反關節動作或支撐性的手法使對手失去平衡,往往在一抖肩、一擰腰、一轉垮、一墜肘、一落膝之際,將對方瞬間輕捷巧妙的掀翻在地。在摔跌應用上,講究腿上的封逼套抽、掀根管腿、拿跌并用。散推手的摔法講究沾衣跌敵,所謂“沾衣”,一是等對手沾衣,勢盡而力未至之際;二是自身與對手身體無力點相觸,運用螺旋力原理粘衣發勁。關鍵在于如何黏結對手攻擊力點,消化對手攻擊力量,破壞對手身體平衡,以及正確自然的腰部發力和腳步輾轉助力。
散推手的摔法突出散著手摔、快摔、巧摔,不一定非得攥拿、摟抱好對方才能捧,主要是沾身即跌、一觸即摔,突出快和巧,講求以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勝利,不在于拼勁斗狠,采用的是以靜制動、趁勢借力、近身擠靠等多種技法,追求借用對手的力量、順勁摔到對方。在交手中快打巧拼,既是對意志毅力考驗,也是身體素質的比對,更是技能技巧的較量。要善于捕捉時機、果斷進攻,培養機智、果斷、勇敢、頑強等意志質量。在兩人近距離身體接觸中進行競技,對于柔韌、靈活、力量、速度、心理等素質要求較高。在激烈萬變的交手中要求全身各部位協調配合,正確適用技術動作,要用活勁。在雙方相互攻守中要善于靈活地克服阻力,既要有勁,又要會借勁使勁、會用巧勁。用好巧勁借勁,就可以用小力勝大力,所謂“依巧破千斤”。
散摔技術在交手運用過程中,往往將踢摔、打摔、擒摔、靠跌相結合。需要適時針對場上交手情況和對手技術特點,調整自己的應戰策略,當打就打,當摔就摔,當拿就拿,有效地使用各種戰術,爭取主動、牽制對方,調整進攻和防守的節奏,掌握主動權。
武術散推手中的摔法包括有固定把位、無固定把位,先從有固定把位的技法開始學練,爭取早日達到沒有固定把位摔法的層次。摔技有一定基礎后,就可以進行連接拿技爭取完勝的練習。
2、武術散推手摔法的幾個優勢
交手中的拳打腳踢,一般是力度小了不顯示什么效果,力度大到造成形變而受傷才會失去反抗能力,從實踐中可以體認到,控制擊打力度與把握對方人身傷害程度的難度較大;而且拳打腳踢最容易引起對方奮起拼搏,導致相互受傷的后果。而合理使用摔法技術相對容易做到避免人身傷害,不傷人而戰勝對手。運用摔法達到以暴治暴之目的容易做到適度,由于其不是依靠擊打力造成對方軀體形變受傷,主要靠運用持續力造成對手產生位移失去平衡而倒地。摔法力度可以由己方掌握,在人體傷害程度問題上,相對容易
做到不造成傷害后果。被摔倒在地一方,如果經過倒地自我保護能力的訓練,完全可以做到不自我摔傷。
摔法適應于近身搏擊,進身扭摔在一起,打斗中遠距離格斗技術,如直拳、側踹等難有發揮的余地而派不上用場,運用摔法將對手摔倒在地,有利于迅速離開而擺脫險境;將對手摔倒在地還可以有效降低其反抗能力,有利于施用擒拿技術將其牢牢控制,迅速制服襲擊者而獲完全勝利。
散推手中有效的摔法可以給對方心理造成極大的沖擊。熟練的掌握摔法技術、成功地運用摔法動作,在比賽中會給對手在精神上造成很大的壓抑,極大的消耗對手的體力。因為倒地者一般都是為了避免身體受到強烈的震動或砸壓而憋氣,致使肌肉緊張,還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站起來投入下一回合的較量,致使精神、體力都有極大消耗,給身體又一次造成新的緊張,影響下一步的技術發揮。
在見義勇為或警察制服犯罪嫌疑人時,運用摔法將其摔倒在地,被摔倒者輕則泄氣、喪失信心,重則失去攻擊能力或昏迷休克,便于進一步對其控制,如上銬、捆綁以防其逃脫,可帶回伏法。一般人在倒地的瞬間都會本能地用手扶物或撐地,這樣即使罪犯身藏兇器,一下子也來不及去取,可為我方贏得有利時機。而摔法相對于拳法、踢法等擊打動作來說,其對人身傷害沒有那么大,又可以有利于保障嫌疑人在法律意義上的安全,達到文明執法的較高層次。在一般性質不明地打斗中,可避免打傷對方而造成醫藥費等經濟損失。
武術散推手摔法注重引進落空,所謂“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如果摔技不能用引進落空來四兩拔千斤,就會停留在“力大打力小”的層次里徘徊。“有力打無力、大力勝小力”的“力勝”層次,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拼力氣取勝的交手,嚴格地說夠不上“術、技、藝”,如果不是大人打小孩、相差懸殊的話,拼力氣后往往贏的人是筋疲力盡,輸的人是無可奈何,看的人是索然無味,這就是常見得客觀現實。散推手摔技不排除力勝,更追求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摔技如果僅僅依靠力大取勝,那就永遠追求不到自身不用力、借力也摔人的境界。
武術散推手摔法可以作到以小力勝大力。交手中不見得是人高馬大就必然會勝利,散推手摔法主張的是當對手向你進攻時,不要同樣以蠻力強力頂抗,而是“順化借力”、“以最少的力量達到最大的效果”、“順其力而破之”。如利用杠桿原理,以自己肢體或對手肢體的某個部位為支撐點,借助對手進攻的力量,順水推舟地把對手撂倒。這就是一個瘦弱力小的人,可以運用正確的技法,摔倒比自己高大有力對手的原因之一。
3、武術散推手先從摔技開始練起
現實中練習搏擊術,從哪種技法開始練習的都有,大部份拳種從拳打腳踢開始練習,有的專門練習腿法,也有從擒拿開始練習的。任何一門武術,要追求進步、高效,一定是從教學訓練方法改進的科學、高效開始的。武術散推手從摔技開始練習,有其科學的理由,符合運動訓練教學規律、徒手技擊規律。
拳打腳踢主要是依靠擊打力,容易造成對手軀體形變受傷,在訓練實戰中為了避免雙方傷害事故,歷來大都是采取假想性或象征性的“點到為止”,這樣就會由于實踐不足、不能真練,而難以提高技擊水平。每個人生來不具備交手技術,在父傳子、師教徒的傳承訓練過程中,只有不受傷才能天天學,只有天天練才能逐步提高、才能達到較高水平,運用摔法將對方跌倒既能明顯判別出優劣高低,同時比較容易避免擊打對方的直接傷害。武術散推手摔法力度可以由己方掌握,相對容易做到適度,較有把握做到交手訓練和競賽不造成傷害的后果,可以落實安全第一的原則。
武術推手在程式化階段的訓練,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維持身體平衡能力,獲得使對方失去重心而倒地的技術方法。基于你連站都站不住,何談戰勝對方的現實,如果你能使對方重心不穩、失去身體平衡,你就已經接近戰勝對手。摔技經過訓練有了一定功夫,交手伊始就造成對方重心不穩,此時無論使用摔法,還是拿、打、蹋哪一種技法動作,都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是說先從摔技開始練起,可以較為順利地為下一步的拿、打、踢法訓練打下基礎,這樣符合安全、高效的訓練要求和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規律,如果顛倒過來則弊多利少。
單純摔人的摔跤練習與踢、打、拿是分開的,單純顧及摔技則會失去其它技術。和單純以摔人為目的摔跤不同,散推手摔技是和踢、打、拿相統一的,所以先從摔技開始練習,不但不會喪失踢、打、拿的能力,反而會更增加踢、打、拿能力的基礎。摔技的身手步法多變,如果能夠從摔技中逐步去比對、體會武術各門類技術身手步法,就能夠較容易地聯系、掌握到踢、打、拿技法,會更靈活、技術更精準。從摔技開始是以摔技作好拿、打、踢的基礎,不是重摔跌而輕打擊,更不是舍棄拿、打、踢技術而專注于摔技。注重訓練的先后是次第問題,練成之后“覺則無漸次”。踢、打、摔、拿技法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條件和功能,沒有此好彼差或偏于任何一技的問題。
4、武術散推手中的防摔與反摔
許多人認為“防摔”是指防止對方使用摔法,在交手時為了不讓對方使用摔法,別人一進攻就大幅度挪動、迅速跑開,而這恰恰也失去了自己進攻的良機、消極被動,拳家稱之為“逃”。采取“逃跑”的方法,頂多可能是使對方使不了摔法,而自己卻沒有了取勝的機會,在練功中只會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
散推手中的防摔是指防范或破壞對方使用成功或者說使上摔法。在散推手摔法練習中主張不拒絕對方使用摔法,大家都知道交手中的一個必要因素是距離,摔法掌握距離、貼身是關鍵。摔法遠了不適用,只有近身在有效距離范圍內,才好實施有效的摔法。交手技擊規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方身體進來之時,也就是自身進去之時”。進攻方進身主要方法有直進、左或右側進。直進是以中線為主采取直接進身,見效快,但容易遭對方攔截破壞;左或右迂回側進,變化快,對方不易反應。散推手摔法練習中主張放對方進身或引對方進身,利用對方忙著進身、自身同時也相對進去的時機,施用相應技法破壞粉碎對方的摔法;在對方使不上摔法的同時,因對手的變化而自己使上合適的摔法放倒對手,這就是散推手中的反摔。
摔法是使用,防摔是破解,反摔就是攻防陰陽轉換后的摔法使用。防摔與反摔應在思想上有正確認識,平時訓練中高度重視。防摔與反摔成功與否,直接決定攻防效果。摔法是制約對手的重要手段,要想得心應手地使用摔法,必須有過硬的防摔技術,深入掌握了破解摔法的技術,就可以反過來順利地使用摔法。
許多人喜歡拼力氣而采用阻擋、抗摔的方法,交手中互相頂勁抱纏、雙方反復換把、變勁,試圖找到最佳把位發全力摔倒對方,運用所謂的延時阻抗性摔法。如果說在不許踢、打、拿的摔跤中還可以這么使的話,跤界前輩也稱之為“摔笨跤”。而在武術交手時這么使的話,武林前輩稱之為“逆其力破之為拙”。由于延時耗力,在可以自由使用踢、打、摔、拿四種不同擊技動作的武術交手中,在相互擊打過程中是非常危險、難以取勝的。
散推手中的防摔與反摔是在對手進攻時,及時正確感知判斷把握其力的方向、發力時機、借力打力是重點,以旋轉、貼靠、牽拉、推托等將對手摔倒。主要采取順力發力,即順著對手力的方向加力,使其過度、失去重心倒地;或是中途改變其力的方向戰而勝之;還可以待對手力發過后的瞬間、新力未生之時,自己發力將對手摔倒。這樣的摔法可以節省體力,挫對方的銳氣,不失時機巧妙的轉換摔法戰勝對手,訓練了自己對技巧的熟練靈活掌握和應用,提高了自己在瞬間的應變能力和果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