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7 14:46: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藥學研究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張阿琴是中國藥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學生,也是中國藥科大學與南京圣和藥業聯合培養的研究生。今年8月,她進入企業。今后兩年時間,她要在企業完成研究生論文。
結合醫藥行業特點,中國藥科大學探索出一條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中國藥科大學共有89名基地班在讀研究生在企業做碩士論文。
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姚文兵認為,校企聯合培養的研究生是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創新。他們既具備較強的基礎知識,又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在企業能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這種模式可以在應用學科領域廣泛推廣。
到企業做論文
從本科入校,張阿琴他們就是學校的“寶貝”,開始吃“小灶”。
基地班是單招班,兩個班共60人,教學管理由副校長直接負責。校內選拔名師組成兩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做基地班任課老師,課程設置也與其他班不同,有三分之一課程重新設計,有15門是精品課程。
實踐是基地班培養方案的重點。學校要求,基地班本科階段實踐教學占總學時60%以上。早在本科一二年級時,張阿琴就要和同學去企業參觀學習,做調研;三年級要去企業實訓3個月,學生進入企業研發中心、GMP車間、質量部等多個部門輪崗,并以完成一項技術工藝改造作為本科畢業論文。
三年級本科畢業,按照綜合成績排名,60%的學生直接保研。研究生階段,張阿琴選擇繼續留在圣和藥業,鑒于她在企業的出色表現,企業也選擇了她。企業提供的課題是對該公司一個中藥制劑進行主要成分分析與藥效評價。她有兩個導師,“企業導師”指導做實驗,遇到疑難問題找“學校導師”。
一開始,學生、家長都不理解,到企業做論文能保證論文質量嗎?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周長林教授說:“研究生現在屬于應用型人才,博士生才是研究型人才。
研究生就業的方向大多數是面向企業,在企業做課題更適應學生今后的發展。”
“基地班的學生研究生論文都是結合企業做的科研項目,既有創新,又很實用,比校內培養研究生的要求更高。”中國藥科大學教務處處長徐曉媛說,聯合培養的企業都是醫藥行業世界500強、國內50強,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能為學生提供具有創新點的科研課題,導師都具有博士、副研究員以上的學歷和職稱。
“他們畢業后都能獨當一面”
中國藥科大學的目標是,把基地班學生培養成醫藥行業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對于基地班保研,學校制定了一套新的選拔評價機制,學習成績只占一半,綜合素質占20%,企業創業實習成果占30%。學校按照自由申報、綜合排名、企業面試等程序,確定校企聯合培養對象。
聯合培養是個新事物。對企業來說,他們更習慣于招收現成的技術人員。“能為企業解決科研難題,能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可以培養企業急缺人才……”學校到各家合作企業游說,陳述聯合培養的種種好處,幾家企業終于答應嘗試。
一家企業接收了一批學生實訓。第一天,學生弄斷一根線,企業負責人很不高興,當天就想把學生退回去,但3個月下來,企業就想把學生都留下來——企業很看重學生的團隊精神、協調能力,從產品研發、生產、申報等多個環節鍛煉學生能力,希望他們畢業后能留在企業工作。
在聯合培養中,一批優秀學生涌現出來。孫曉泉,是上海中科合臣股份公司聯合培養生,在讀期間承擔了12項研發課題和1項技術改造項目,其中3個項目已經完成研發和中試,一年就為企業創收近千萬元,孫曉泉畢業后擔任了該公司研發主管。夏鳴,江蘇先聲藥業聯合培養生,完成一個三類新藥研究項目,成為企業科研骨干。
目前,基地班已經有56名研究生畢業,大多數留在企業成為技術骨干。先聲藥業陳榮博士說:“他們畢業后都能獨當一面,完全可以單獨組建一個實驗室。”
高校企業學生“三贏”
聯合培養研究生,企業提供經費、場地、科研課題。看起來,企業吃虧了,實際上,許多老師因為學生進入企業,和企業有了更深層次的接觸交流,成為企業高參。
學校成了企業的智囊團和人才庫,校企合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比如,周長林教授的一名研究生在南通秋之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核苷酸的研究,他也在該公司有自己的科研項目。
校企合作也為學校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近5年來,中國藥科大學共獲得新藥證書98本,與威爾曼國際新藥開發中心集團共同合作建立了蘇州工業園區藥科大新藥開發中心,學校社會服務項目4457個,合同經費4.4億元。
關鍵詞: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醫學本科生;協作能力;培養
《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是一門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必修課。課程包括項目立項、開題報告撰寫、預實驗、正式實驗、結項報告撰寫和項目答辯等環節,其中開題報告和結項報告的撰寫,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非常有幫助。《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課程的設立,彌補了當前醫學課程體系結構上的科研能力培養缺陷,改變了醫學生的科研與寫作能力亟待提高的現狀[1]。這為學生學術論文的撰寫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未來的科研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1科研寫作整體布局
1.1立意清晰
項目確立具體方向后,便可進行謀篇布局,所寫內容一定要緊緊圍繞項目立項進行,可以開篇明提項目立意,也可在文末進行必要的總結。立意清晰既包括整篇內容的立意清晰,也包括每一段落有明確清晰的觀點,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圍繞著觀點進行闡釋,從而能更突出主題。學術論文的寫作不需要讓他人猜你寫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應該明確提出觀點。只有綱舉目張,才能使寫作比較容易。對標題的命名,應反映實驗的內容,標題應高度總結,而且能夠具體說明項目的特色,實現概括與特色的統一。
1.2格式具體規范
帶教老師為學生提供開題報告和結項報告模板,規范學術論文的格式,使學生按照已有的模板要求進行論文撰寫,在形式上符合學術論文的要求。具體要求包括字體大小、段落格式、圖表的規范,以及參考文獻格式等。模板內容規定得越具體,學生寫作就越規范。因此,制作較為規范的模板對本科生的論文寫作尤為重要。1.3段落寫作合理對所有的內容進行大綱布局,有合理的觀點闡述,每段內容或采取總分格式,或采用分總格式,明確提出具體觀點。參考文獻的組織應具有邏輯關系,既可有時間先后的推理關系,也可有根據理論進行的邏輯推演。段落的字數要求,每段以300~500字為宜,如果論述內容較多,盡量不出現1000字以上的大段,且以句號貫穿始終,要劃分好具體的寫作義群。
2培養文獻檢索能力
每篇文章一旦確立項目方向后,就可對關鍵詞進行梳理,通過關鍵詞檢索相關的參考文獻。文獻檢索的范圍包括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學會對圖書館相關文獻資源的檢索,專業書籍更為系統地展現文獻資料。數據庫資源相對而言,對某一具體方面論述較多,因此應把圖書館書籍資源與文獻數據庫的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文獻檢索,以使文獻資源系專業。進行參考文獻檢索時,可對關鍵詞進行有機的排列組合,關鍵詞前面的范圍包括主題、提名、關鍵詞、摘要,以及全文等,范圍選擇的不同,搜索的文獻數量則不同,只有進行合理的選擇,才能搜到需要的目標文獻。同時應學會關鍵詞的轉換,如將心肌梗死轉換為缺血性心臟病。學生也可自己進行檢索式的編寫,練習編寫檢索式的方法,對提高檢索效率有很大幫助。
3重點內容的寫作要求
對本科生進行科研文件能力培養時,可下載優秀的科研論文或優秀的碩博論文,供其模仿。開題報告所涉及的立題依據、研究目標及內容、預期結果、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課題主要創新點、進度安排、成員及分工等內容,除立項依據外,其他內容學生均可較容易地模仿研究生論文。結項報告部分與開題報告內容相類似,唯有結果和討論部分學生很難模仿。因此,對開題報告中的立項依據、研究目標及內容、結項報告中的結果和討論進行重點說明。
3.1開題報告的立項依據、研究目標及內容
立項依據應寫項目設立時的意義。如疾病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對發病的意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設置一些相關數據進行支撐,引用最新的臨床調查結果。國內外研究現狀部分,應提出明確觀點,對疾病可簡略寫一下大概情況。也可進行中西醫藥學治療的寫作,先列西醫藥治療的一些弊端,以突出中醫藥的優勢,然后引出課題的實際意義,為項目立項奠定基礎。國內外研究現狀是寫作的難點,如何規劃所寫內容,將文獻中的觀點有機地進行整合,為立項提供必要支撐十分重要。所寫內容要以自己表達的主要觀點為支撐,而不是以參考文獻數量的多少作為支撐,這也是目前本科生論文寫作上存在的很大問題。篇幅的長短和要表達的觀點應該一致,如果是核心內容,所占篇幅就該相應地大。對研究思路的描述,首先應對立項依據和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總結,然后提出研究目標,概述所研究的內容。對研究的具體項目,說明其在研究中的意義,切不可將實驗項目寫得非常具體,只簡明扼要地說出其意義即可。對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而言,研究目標要精煉,研究內容是研究目標的具體化,是研究方法的概述化,是對研究方法的總結和提煉,學生開始寫作時往往分不清什么是研究目標,什么是研究內容,因此寫作前需要做詳細的說明。
3.2結項報告的結果和討論
結項報告前面的立項依據、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以及技術路線圖和實驗方法均與立項依據相似,當然也可根據具體的實驗結果進行調整。結項報告的撰寫應注意對結果的描述和討論部分,實驗結果先以文字進行描述,然后以圖表形式展現,一般情況下先表后圖。表題在表的上方居中,圖題在圖的下方。圖和表都要嚴格按照研究生的要求進行,對結果的描述,切忌出現結論性語句,結果主要描述實驗的客觀事實,不應出現相應的觀點。觀點在討論中體現。討論部分既可以是理論探討,也可以是結果所得出的結論。要求觀點明確,可結合文獻支撐其觀點,有實驗結果的結論和文獻結果,可以進行對比,一致的地方可進一步推出結論。如果實驗結果不一致,要寫明原因,分析是實驗方法的問題還是操作的問題。討論中可適當論述實驗項目的弊端,也可展望下一步如何開展。由于對結項報告進行評分,并納入學期成績考核(占課程成績的30%),故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3]。《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的開設,開題報告和結項報告的撰寫,內容的謀篇布局,從格式到內容的安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組織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文獻搜索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醫學生未來的科研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于雙成,吳運濤,李玉玲.醫學生的科研與寫作能力亟待提高[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2):19-20.
[2]李新民,楊麗萍,李曉冰,等.醫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20):29-30.
1.1人文素養
“素養”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人文素養是相對于科學素養而言,它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①人文知識、方法層面,即對各種人文科學所創造的精神價值的認知與運用水平;②人文精神層面,對常見文化現象所蘊含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特征的把持程度,如氣質、人格等。
1.2醫學人文素養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Luria指出:醫學在本質上具有兩重性,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人學,是科學與人文的有機體,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醫學人文素養,是在醫療實踐過程中醫務人員的內在品質和人文情懷的綜合表現,主要體現在:對患者生命的尊重、對患者尊嚴的維護以及對患者生存價值的關懷;它是醫務人員非技術因素如仁愛之心、社會道德、責任情感等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長期修煉和內化的結果,均關聯著患者的健康與安危。醫學的終極目的是為人類服務,若忽視人的社會性質,醫學技術的發展和使用就會出現見物不見人的現象。人文精神是醫學的核心理念,醫學的使命就是對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的關愛和尊重。
1.3醫學人文與醫學科學的辯證關系
醫學包括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者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互為條件、互為基礎,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如同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共同演繹著醫學事業的發展與醫學人才的進步。任何割裂二者的行為,或只重視其一,不重視其二,顧此失彼,均會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不論是醫學教育、醫學人才培養,還是醫療實踐、醫患關系處理,都要遵循這規律。
1.4臨床研究生醫學人文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
(1)人文知識:熟悉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如心理學、倫理學、哲學、法律、文學、藝術、歷史、宗教等;(2)人文思想:能將學習的人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3)人文方法:能運用人文基本方法去分析、提出和解決醫學及其相關問題;(4)人文精神:在醫療實踐活動中能自覺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精神,注重對患者生存意義和生命價值的人文關懷,這是臨床醫學研究生人文素養的核心和靈魂。
2臨床研究生醫學人文素養教育的現狀
2.1人文課程的局限性
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人文素養教育以課程講授為主要模式。然而,研究生3年學習期間、只有半年時間在校本部集中授課,而且醫學院校開設的人文課程種類十分有限,一般只有大學英語、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自然辯證法、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等幾門課。這種“短時間、少課程”的人文教育模式,往往教學效果不理想,已無法滿足臨床研究生所需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素養要求,亦不適應臨床研究生教育特點。
2.2人文教育內容缺乏實踐針對性
不少臨床醫學研究生的人文知識還是本科階段的陳舊知識,在研究生學習階段,他們需要更新、更高的人文素養能力以幫助解決臨床實踐、社會活動和思想情感中所面臨的價值理念、人際溝通、人文關懷以及職業發展等問題。多數調查研究表明,開設醫學人文課程很有必要,但對研究生成長的幫助呈下降趨勢。這不是說人文課程對臨床研究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沒有意義,而是現階段的課程設計不適應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筆者認為,一方面,人文課程沒有與臨床實踐有效結合,即在醫院尚未建立人文教育基地;另一方面,人文教育沒有貫穿臨床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這既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更是一個認識問題。
2.3人文教育忽視了臨床研究生多樣性背景
臨床研究生的來源參差不齊,有的從本科直接考研的,有的在醫院上班后讀研的。來源不同和背景不同的研究生對學醫的首要目的、個人利益、醫患糾紛等問題的處理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對他們的人文素養教育也必須注意個體差異。現在部分院校的集體授課、無差別指導等形式不能適應研究生個性化的特點,影響人文素養教育的效果。
2.4導師忽略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
多數學校對研究生導師考核只注重科研成果,有關導師職責中沒有硬性規定導師對研究生人文素養負責;因此,不少導師往往忽略了這個方面教育。由于科研成果是評價教學和科研產出的最直接標準,研究生往往成為導師實驗或者項目的主力軍,造成多數研究生認為與導師的關系是“老板雇員型”,如同學之間交流時,把自己的導師通常稱為“我的老板”。最終導致研究生長期在實驗室埋頭做實驗,幾年的研究生學習結束后,一些基本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關懷能力低下。
3醫學人文教育是培養“合格醫生”的必然要求
3.1Engel醫學模式與人文素養
美國紐約州Rochester大學精神病學 和內科學教授Engel于1977年提出了新的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又稱Engel模式。這種模式是從生物、心理、社會等方面來觀察、分析、思考和處理醫學問題的醫學觀和方法論。該模式認為人患病不僅與生物因素有關,還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把患者當作具有生物、心理、社會屬性的有機整體。因此,醫生不僅應該了解健康與疾病問題,還必須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互相作用。Engel模式以“人與健康”為中心,關注人的價值和需求,強調人性化服務和人文關懷,要求臨床醫生必須高度重視患者的思想感情變化,并要真正尊重、理解關愛患者,加強醫患感情溝通,建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這就要求,臨床研究生要想成為合格的醫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還應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
3.2“共同參與型”醫患關系與人文素養
現代醫患關系已由“主動-被動型”轉變成了“共同參與型”,患者主動參與醫生的診療活動。古代西方醫學之父Hippcrates曾經說過,了解什么樣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這句話形象生動的說明了“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重要性。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尊重、理解、關愛和撫慰患者,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博大的仁愛之心。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是培育和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然而,當前醫療市場漸趨于市場化,醫患關系呈現“物化、經濟化和利益化”傾向。患方辱罵、毆打、敲詐醫生,圍攻醫院,更有甚者將醫務人員致殘、致死……一幕幕暴力事件在各地頻頻“上演”,引起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當然構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因素很多,有患方認知差距,也有社會因素等,然而在醫療過程中缺乏對患者的人文關懷,也是構成醫患互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有統計表明:在已經發生的醫療糾紛中,由于醫患溝通不夠導致的糾紛約占2/3。這就要求臨床醫生具備愛心、責任心,為患者提供人性化、個性化的醫療服務,用良好的人文修養和適當的人性關懷及時化解醫患矛盾。
3.3創新能力是醫學人文與醫學科學的共同表達
目前我國臨床研究生教育“重專業、輕人文且二者分離”。研究生大部分時間在醫院各臨床科室輪轉實習,主要學習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沒有系統地將人文知識和醫療實踐整合,最終導致研究生實習質量與臨床效率低下、創新意識和創造性工作能力不足。創新能力是其良好人文素養的體現,沒有人文動力,就沒有工作上的盡心與科研上的創新。研究生皆有創新潛能,但其創新欲望的激發、創新意識的喚醒、創新潛能的開發同時需要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支撐。“創新并不是無中生有的,不存在脫離知識的創新能力,創新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對現有知識的重新組合和突破現有思維的轉換。”人文教育缺失可能會使研究生因知識結構的單一而無法順利進行創新性科研活動。這也是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尷尬,如少數“知名學者”時常出現學術腐敗問題等。因此,我們不能單純使用科研成果的多少作為衡量研究生合格與否的依據。對人文教育不重視,只會抹殺研究生的韌性和個性,使之無法擁有持續的熱情、穩定的情緒、豐富的想象力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成為“缺乏批判思維與獨立創造能力、喪失精神追求”的單向度人(One-DimensionalMan),從而導致研究生在以后的學習和臨床實踐中創新動力不足。
4臨床研究生導師人文教育新機制的創建與探索
4.1確定導師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孫鵬等和宮福清等研究建議,醫藥院校要建立“一貫式、內省化、全維度、雙螺旋”醫學人文教育體系。“一貫式”是指人文教育持續整個研究生教育期間,并延伸至醫學生涯;“內省化”是指將顯性教育成果如知識、能力與隱性教育成份如感悟、體驗、激勵,通過心靈感知和情感震撼,內化為研究生自身的人文素養“;全維度”,是指從研究生培養的方方面面分別構建子體系,形教育的支撐體系“;雙螺旋”是指生命健康的維護既需要研究生高超的專業知識技能,更需要充分的人文關懷精神,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互融合,共同提升研究生“救死扶傷”的綜合素養能力。基于上述人文教育體系,加上導師的地位與作用,即導師制為研究生與導師深度交流提供了有效平臺,研究生在與導師的密切接觸中,能充分感知導師的言傳身教,導師的一言一行、思維方式、道德規范均深刻地影響著研究生。這樣,導師在指導研究生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過程中可以最有效地把人文精神滲透、融合進去,成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主力軍和第一責任人。
4.2完善導師遴選和評價制度
正因為導師是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建立嚴格的導師遴選制度。“學高為師,身正是范”,要培養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導師自身必須有過硬的人文素養。在導師的選拔過程中,不僅要對導師的學術修養和業務水平進行考察,同時也要對導師的職業道德、思想品德、人格品行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判定。作為一名導師不僅應該崇尚學術,追求真理,更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知行合一,為人師表。對于不負責任和學術不端的導師,應立即停止其導師資格。青年導師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已高達近50%。青年導師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一支最有活力的力量,他們自身精力充沛,學歷層次高,創新意識強,對工作充滿激情,對學生飽含愛心,對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但青年導師在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著思想政治素養不夠過硬,育人意識不強,育人方法不得當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加強青年導師的教育與管理,對于將臨床研究生培養為“合格醫生”,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4.3利用導師與研究生交流平臺,開展研究生人文教育
根據醫學人文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在每學期開學初有計劃、針對性地提出6~7項醫學人文討論主題或基于背景的討論專題,研究生在適當的時間就他們感興趣的、與臨床實習和社會實踐密切相關的人文主題與導師進行深度探討,以擺脫目前在醫學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反感的說教式空洞理論以及教師講授、研究生被動聽講的課堂授課模式。期末每位研究生要提交一份醫學人文討論報告或論文,其中優秀的鼓勵發表或參加學術會議交流。從2011年2月開始至今,在我校2010級、2011級和2012級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中實施了該項“平臺人文交流”教育,導師與研究生之間對20多項主題的相關醫學人文問題在實踐背景下面對面地進行了系統、深度探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4導師在指導研究生臨床實踐過程中融合人文教育
臨床實踐是研究生直接、大量接觸患者的時期,有助于幫助他們通過感性認知,深化理性認識,是人文教育效果最明顯的時期之一。在這個時期,研究生人文素養教育的重點要與其臨床工作的特點和內容緊密結合。①培養研究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醫患溝通技巧。語言表達的優劣會影響患者的心理變化,準確、通俗易懂的語言有助于加強醫患溝通、增強醫患互信、減少醫患糾紛。②要使研究生認識到醫療文書的重要性,養成規范應用語言文字、規范書寫醫療文書的習慣,同時,在臨床實踐教學中還要融入法律知識,既維護患者權力又保護自身利益。③培養研究生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思想,全心全意去救死扶傷,用和藹、微笑去溫暖患者,用關愛、自信讓患者及家屬產生信任;廉潔行醫,不以醫謀私。④培養研究生人文關懷意識,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情感,保護患者的隱私,為患者選擇經濟、適當的檢查方法和治療手段。⑤要在查房、手術、搶救等醫療實踐活動,不斷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這些素養往往是通過課堂的說教無法完成的。
4.5導師在指導研究生科學研究中滲透人文教育
研究生是科學研究的新生力量。真實、準確的科研態度既是科學研究的根本需求,也是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但是,近年來研究生中屢屢發生的科學道德失范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擔憂,嚴重影響了學術界的聲譽。挪用或剽竊他人成果、編造或篡改實驗數據、一稿多投等等,這些在以前甚少聽聞的科學道德失范行為如今已司空見慣。作為導師,要在研究生“科學選題、科研實施以及科研總結”全過程中對其進行人文素養教育。指導研究生科研選題時遵循“需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創新性”原則,從戰略上選擇科學研究的主攻方向。研究生要認真書寫科研開題報告,并嚴格履行開題程序,導師及其專家組要審核和批準其開題報告,這樣既讓研究生明確自己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方法與進度,又有利于導師的監督和管理,從源頭上避免重復研究與學術腐敗。科學研究是以誠實守信為基礎的事業,導師要跟蹤研究生實驗實施過程,檢查其科研實驗記錄,是否“真實、準確”記錄,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在實驗過程中杜絕“數據造假”。對研究生論文,導師必須嚴格審查、修改后方能發表和提交。只要導師對研究生的科研過程真正負起了責任,研究生的學術不端行為將會得到有效遏制,與此同時,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團結協作精神、科研水平以及科研創新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
4.6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文教育考核評價機制
[關鍵詞] 膝骨關節炎;補腎活血方;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 R2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5(c)-076-02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膝骨關節炎的確切病因及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臨床上尚無針對其病因的特效治療措施。單純西醫治療往往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目前研究報道,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膝骨關節炎臨床治療上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可有效延緩關節軟骨退變。因此,筆者2005年1月~2009年8月對40例早、中期膝骨關節炎患者采用補腎活血中藥內服加西藥治療,并與僅采用西藥治療的40例患者作對照,進行系統的臨床療效觀察,研究組取得較好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分析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中醫骨傷科門診2005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80例骨關節炎患者中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史以及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嚴重性程度進行配對分組,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4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最小者48歲,最大者70歲,平均(58.7±6.8)歲;病程2個月~6年,29例患者為單膝病變,11例患者為雙膝病變。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齡50~70歲,平均(57.9±6.3)歲;病程3個月~6年,31例患者為單膝病變,9例患者為雙膝病變。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膝構成比等方面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骨及骨關節疾病診斷學》中骨關節炎診斷標準[2]。具體診斷標準如下,①患者有患側關節腫脹、疼痛、關節屈伸不利、關節處壓痛、粗糙的磨擦音等臨床表現,具有晨起較重、疲勞和負重后加重、適度活動后癥狀好轉等特點;②X線片表現:關節邊緣尖銳、關節間隙變窄,伴有不同程度的骨刺形成,軟骨下關節面有硬化或囊性變等改變;③類風濕因子、血清抗O以及血沉等實驗室檢測均在正常范圍之內。
1.3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的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西樂葆膠囊(celecoxib capsules,塞來昔布膠囊);具體用法:每次100 mg,2次/d,4周為1個療程。
1.3.2 研究組的治療 研究組采用西樂葆膠囊加補腎活血方,藥方:杜仲12 g、熟地黃12 g、延胡索12 g、雞血藤12 g、牛膝12 g、三棱10 g、莪術12 g、附子3 g、蝎毒 3 g、仙茅10 g、巴戟天15 g、丹參12 g、紅花6 g。具體用法:1劑/d,水煎服,連服6 d,休息1 d,4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患者均避免負重,盡量休息。
1.4 臨床評價標準
治療2個療程后平均臨床療效。參考參考文獻[3],標準如下,①優:患者正常行走1h以上而膝無關節疼痛感,屈膝達40°以上,伸膝175°以上,膝關節周圍無壓痛;②良:患者可正常行走30min以上,勞累后有膝關節疼痛感,膝關節周圍僅輕度壓痛;③可:患者的疼痛感無明顯減輕,行走時仍有疼痛,膝關節周圍仍有壓痛;④無效:患者經治療后癥狀、體征均無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數據采用SPSS 16.0 統計學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均取α=0.05。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James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可明顯緩解疼痛,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
經2個療程治療后,研究組的優良率為80.00%(32/40),對照組的優良率為57.50%(23/40),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治療中的不良反應
研究組有2例患者出現輕微的胃腸不適、腹脹,停藥后均消失;對照組3例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便秘,停藥后自行緩解。
3討論
膝骨性關節炎(K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壞死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膝骨性關節炎臨床上以中老年發病最常見,又稱為增生性膝關節炎、老年性膝關節炎等。最新的研究認為,膝骨性關節炎是力學因素與生物學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細胞外基質、軟骨細胞以及軟骨下骨質等三者合成與降解失衡的結果。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女性多于男性,其病理特點主要為局灶性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邊緣性骨軟骨骨贅形成和關節畸形等[4]。
膝骨性關節炎在中醫學上歸為“骨痹”的范疇,其發生與長期勞損、年老體衰、外感風寒濕邪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5]。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多以肝腎不足、精血虧損為本;以感受風、寒、濕熱,氣滯血瘀等為標。因為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變性疾病,到目前為止尚無治愈的方法。臨床上的各種治療方法均不是以治愈骨性關節炎為最終目的,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或減輕疼痛等癥狀,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減少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等。
膝骨性關節炎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保守療法)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理療、藥物、注射療法以及中醫中藥治療等,尤其適用于早期及病變輕微的患者。目前最為廣泛的膝骨性關節炎治療手段是促軟骨修復藥物的應用[6],硫酸軟骨素類、透明質酸類和葡糖胺聚合糖類(glycosaminoglycan)、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等是目前臨床常用的幾種藥物[7]。西樂葆膠囊(塞來昔布膠囊)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其是全球第一個突破性COX-2抑制劑(環氧酶-2),臨床上主要用于緩解成人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的癥狀和體征,以及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的輔助治療。大量研究表明,西樂葆是治療中、重度關節炎疼痛和炎癥的首選藥物,因為其具有良好的心血管安全性。膝骨性關節炎的病變成因復雜,因此不同的個體對藥物的敏感性差異很大;因此,藥物治療的主要缺陷是由于個體差異顯著性而致。
中藥治療重在調理,不良反應較少。中藥治療膝骨性關節炎主要以補腎壯骨、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祛風散寒等為主;總之,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應該從整體觀念出發,合理用藥。補腎活血方用:杜仲、熟地黃、延胡索、雞血藤、懷牛膝、三棱、莪術、附子、蝎毒、仙茅、巴戟天、丹參以及紅花等藥材。方用熟地黃、骨碎補、懷牛膝、補骨脂等可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方用雞血藤、水蛭活血破瘀;方用熟地,可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增強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抗血液凝固,降低過氧化脂質,能有效改善陰虛的癥狀;方用附子,具有抗炎,中樞性及外周鎮痛,刺激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2,增強及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方用丹參,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改善微循環等作用;方用延胡索,具有鎮痛及鎮靜催眠的作用;方用仙茅,具有抗炎,促進巨噬細胞的增生及吞噬能力等作用;方用巴戟天,具有抗炎,增強抗疲勞能力等作用;方用全蝎,其性平味辛,具驅風通絡之功效。諸藥合用有滋補腎陽、補益肝腎、活血逐瘀、溫煦肢節、氣化水濕等功效。
本研究臨床結果表明,補腎活血方劑對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與恢復有促進的作用[8]。補腎活血方劑能明顯改善患者膝關節的功能,研究組的優良率與有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De Filippis L,Gulli S,Caliri A,et al.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in osteoarthritis: literature review data from "OASIS" study [J]. Reumatismo,2004,56(3):169-184.
[2]Resnick.骨及骨關節疾病診斷學(二)[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6.
[3]Shahariarre H. Textbook arthroscopic surgery [M]. Philadelphia:JB Lippincot,1984:266-272.
[4]Savkai S,Mikhnevicho E,Dmitrier VS.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issues of text remities in military personnel wit h overload disease[J]. Lik Sprava,2004,9(8):43-46.
[5]闞衛兵,姜玉祥.自擬補腎活血方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廣西中醫藥,2006,29(5):18-19.
[6]姚共和,劉向前,盧敏,等. 膝關節骨關節炎中醫病證診療方案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5,23(12):2125-2127.
[7]劉向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診療方案規范化研究[D]. 湖南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論文,2004:44.
[8]黃海振,陳希,張志海.補腎活血方治療膝骨關節炎35例[J].湖南中醫雜志,2008,24(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