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3 05:42: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定語從句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本節內容定語從句是基礎語法,基礎語法是語言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知識是為了培養語言技能服務的;通過定語從句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克服高考完型填空和閱讀理解題型中長句的理解困難,可以幫助學生在書面表達中寫對含有定語從句的句子,幫助你高考英語作文得高分,完成高中新課改的能力考查目標。
從初二到高中三共五年的時間里,學生在練習、課本和考試中經常會遇到含有定語從句的句子,它是英語語法學習中的一個難點,掌握了它你就能克服學習中的諸多障礙,在各種各樣的英語考試中助你得高分。因為定語從句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習者減少或防止語言知識運用即在實踐中應用語言知識的錯誤,可以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少走彎路,助他們用較少的時間較好地掌握英語,以達到語言學習的真正目標,實施交際功能。
(2)思維能力目標:定語從句這一語法教學目標強調的是語言形式的表意功能和有效應用,本節課通過學生用定語從句的語法知識來描繪神農架強調語言知識在實際交際中的運用能力的培養。高考定語從句的考查也正是以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立意的。本節課讓學生接觸大量含有定語從句的語言材料,通過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去觀察、發現、提取和加工,進而從中總結歸納出語法規則,這種方法能推動學生主動參與,有利于學生觀察、分析、推測、理解、聯想、對比、判斷、演繹和總結等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3)素質教育目標:①“愛家鄉”意識:本節課通過對我的家鄉美景這一情景教學設置,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并為家鄉及祖國的建設而努力的動機和思想;②“競爭”意識:通過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及小組討論和計分制培養學生搶抓機遇發展自我的能力意識、競爭意識和落后的危機感;③創新意識和能力:本節課以創新立意,利用創新的教學方法,通過開展相關的創新活動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讓他們認識到創新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重要性;④綜合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策略能力、探究能力、交際能力、團結協作能力以及展示自我的意識和能力。
二、學情分析
重難點與學習者: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把句子翻譯成漢語和完成句子練習,是把學生已經學到的定語從句知識應用到完成教學任務中來,是一個知識轉化為能力培養語言技能的過程。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及高考能力考查即交際功能立意的要求,它是我們的教學目的,這一重點教學內容語言技能的培養過程占據了本節課的大部分時間,其目的就是為了突出重點。
漢譯英。完成句子和短文寫作是高考英語得高分經常做的練習,完成句子和短文寫作是學生高考中得分最低的題型,大學生感到困難,故本節課的完成句子和翻譯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由于學生接觸定語從句多年,經過小組討論再通過課后練習的鞏固,學生一定能越過難關。
很多同學特別是基礎差的同學就在一個簡單句的主語后面加上who或which,他們認為這就是含有定語從句的復合句,為此我們要培養學生抓主干和雙句加關系詞的結構意識和習慣。
三、教學方法手段
1、演繹法的弊端
傳統的語法教學過分地強調語法的講解與傳授,削弱了學生語言實踐的現象,這種忽視技能訓練,只重視語言結構的教學方法形式呆板,氣氛沉悶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難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因為傳統的語法教學法采用的演繹法即先講清概念,再呈現語法規則后舉例說明主要用法,再進行練習和擴展,這種方法由理論到實踐直接明了,簡便快捷省時但很容易導致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的教學。
2、語法歸納法的好處
本節課定語從句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師創設情景,再通過小組討論和全體教師參與以及順口溜和歌唱創新方法的使用,使教學從興趣到有趣,將傳統的語法靜態講述式教學變為師生、生生一起活動的動態運用式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激發興趣,發現探究,實踐應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任務型活動等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通過學生翻譯句子完成句子,然后總結出語法現象,走的是一條從實踐到理論的路子,它是通過先讓學生接觸大量含有定語從句的語言材料,再通過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提取、加工,進而從中總結歸納出語法規則,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發現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這就是語法歸納法,它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體現方法的實用性和創新性,符合新課程標準。
本節課采用演繹法與歸納法結合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其它教學法的使用
本節課通過問句Do you love your hometown等句的導入和關于神農架美景的完成句子題和翻譯題的情景設置,這一“情景教學法”的使用就是教師根據定語從句這個語法項目的交際功能去創設運用這個語法項目的情景,將教學與聽說讀寫的活動結合起來,將語法知識的學習與綜合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采用兩項或多項技能綜合運用某個語法結構的“語言知識+技能培養+語言運用”的交融式教學法,在這個教法的指導下教師圍繞描繪神農架的美景這一教學任務和學生感興趣的這一話題去創設使用該語法項目定語從句的語境,去設計該語言形式的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依據創設的語境,通過聽說讀寫活動去熟悉鞏固掌握該語法知識,這就是任務型教學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
4、通過小組討論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學習,降低了學生作為被動學習者焦慮感,真正使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學生探究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思維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交際能力。
5、其它技巧的應用
本節課通過小組討論,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節奏朗讀和歌唱方法的嘗試,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啟發了學生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小組積分競爭和鼓勵學生的評價方式的使用體現了和諧、尊重和鼓勵的理念,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繼而培養了他們的競爭能力和學習能力。
四、教學程序(過程)
1. 教學反思記錄成功的教學經驗及教學亮點,為今后教學提供參考材料,避免教學工作總是在零的基礎上重建。例如,2008年,我把從網上下載的新聞及圖片“First Olympic Delegation arrives in Beijing”給學生看,學生很感興趣、很專注。在幾分鐘的時間里,學生運用英語獲取了信息,訓練了閱讀能力,鞏固了詞匯。于是,我把這個教學設計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在以后的教學中實施運作,大受學生歡迎。回顧教學記錄,一年下來,學生在課堂上了解了Melamine Event, Typhoon Fong Wong, Paralympics, Obama Wins, Swine Flu(H1N1 Flu)等等。結合時事拓展學生視野,提高語用能力,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2. 教學反思記錄不足之處,避免在以后的教學中出現類似的遺憾。我雖然有21年的教學經驗了,但是有時也會為趕進度講得滔滔不絕,違背了語言教學的規律,在教學中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不盡如人意的教學情況。每次我都是通過及時的教學反思,在下一次的備課中及時調整,尋求新的教學方法,力求在授課時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優化教學設計,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3. 教學反思記錄學生的出色表現,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并樹為榜樣。2006年任教高二Book 6 Unit 2 “Poem”,我設計了一個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寫英文詩歌,開展原創優秀詩歌評選。學生一開始信心不足,可是結果讓人驚喜,他們寫出了很多可愛的詩歌。以下是學生評選出來的最受歡迎的一首詩。
A girl who is shy
朱小磊
Gently you stepped into my sight.
Deeply I’ve kept you in my mind.
If I were a bird, you would be my sky.
Your smile is my sunshine.
But…
Each time we met, we just said “Hi” and “Bye”.
Why? Why? Why?
Maybe you are shy.
2009年再一次教這個單元時,我繼續運用寫詩歌的教學設計,并參考2006年的教學反思,加以改進。學生們閱讀了學長們2006年的詩歌后,躍躍欲試,積極參與,之后在課室舉辦了原創英文詩歌展。
4. 教學反思記錄學生疑惑,便于有針對性地設計教案,突破教學難點。我所教的2011屆高三學生對理解長難句感到特別困難,我在設計Book 9 和Book 10的教案時,采用了跟往屆不同的方法授課。教學目標確定為:教會學生一遍讀懂長句。首先把這兩冊課本出現的語法項目(句子成分)和簡單句的基本句型結合起來進行復習,然后在十個單元的教學中采用翻譯訓練法學習新課,通過布置課文英譯中翻譯作業和答疑,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句子成分,學會理解長難句。
【摘 要】隨著多媒體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它對于英語教學活動生動活潑的展開也被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傳統高中英語教學是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就能展開的教學。隨著多媒體的融入會將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變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從而使英語教學更高效,從而達到新課標的教學目標。根據多媒體在英語不同課型的教學實踐,筆者做如下總結。
【關鍵詞】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 多媒體 英語教學
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是面向單詞、語法和應試的英語教學方法。換句話說,英語學習的過程只是來學習英語語言知識,而沒有當做用來交流的語言來學習。語言的交際、交流的功能在無形中被弱化。多媒體英語教學模式注重口語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在情景中學習,教學回歸英語學習的自然本意。當然,英語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課堂閱讀教學的同時要把握好“度”的問題,要找準教材主題的最佳切入點,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把握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多媒體課件具有形象生動、信息量大、交互性強等特點,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有的放矢地選擇恰當的資料,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并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回歸到組織者、指導者的位置。多媒體教學能增大課容量,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刻意追求改革課堂,過多地使用多媒體,英語課就成了課件展示課。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接受重復的信息量過多,那么對教材的素材的獲取量會就會受到限制。教學高二課文First Aid時,教師根據生活經驗展示一些需要采取急救措施的場合,如:遇操場扭傷,吃飯被噎住,玻璃劃傷、溺水等,要求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并討論陳述急救方案;教課文Saving the nature 時則同樣可以展示一些環境污染之類的生活場景,要求學生觀看后發表見解。高中第二冊第四單元attractions這單元,老師可直接放映動畫片美女野獸、過山車、等主題公園的圖片讓學生在笑過之余更迫切地希望了解世界各地主題公園的最吸引眼球的游樂項目,開闊視野,加強學生表達的欲望。
二、注重課堂的實效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板書問題和答案,費時費力,但是思考和解決問題必須在45分鐘內時完成,使得講課效率極低,但是運用多媒體教學則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幻燈片的播放代替寫板書和朗誦,不但節省時間而且表達清楚,在講知識的同時,有關知識點和相關背景資料能及時展現。在較長時間里,教師講課用多媒體展示材料,必然會加強授課的效果。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加強學生寫的技能訓練,或在閱讀訓練后安排寫作練習。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創設場景并提示Key words,要求學生先說后寫。采用多媒體技術可把學生的典型錯誤投影在屏幕上,針對錯誤分析做現場的講解,一目了然,學生的寫作能力便能得到整體提高。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的語法和詞匯,書面教學很難給學生展示寫作各種方法,出現的多種問題,也很難做到教師和學生面批面改這樣就出現了教與學的脫節。由于在英語寫作方面練習實效性比較差,結果收效較小。如果教師充分地使用多媒體進行寫作課堂的教學,并且同時運用傳統的老師精心批改就可以幫助學生短期內迅速提高英語書面表達能力,事半功倍。同時運用多媒體展顯學生平時的寫作卷面,讓學生一目了然的看到自己的卷面在高考閱卷時展現在教師眼前的是整潔還是潦草,這樣的換位做法會提高學生對自身寫作水平要求。
三、結合使用現代與傳統的教法
傳統語法課堂單調、枯燥,也是學生感到最難學的內容。特別是一些語法條例,由于和本族語存有差異,學生們感到不容易記住。但是語法規則是語言構成的支架,又是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語法課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教學法。如果我們試著用多媒體―情境―語法教學模式來講授語法課,配有傳統的學案,使學生在課堂有趣并且大量的練習后,通過學案的紙質的教案形式復習,查漏補缺,那么語法課的學習就會變得有趣、生動易學。例如:定語從句的學習。展示圖片:海嘯、校園的操場、學生的理想,然后給出提示詞:tsunami,Indonesia;revertex playground,play games;然后用定語從句組織句子we love the revertex playground where we have our PE class 。接著進行大量操練。這些練習在學案上同時展現,完成練習,找出不足,記錄筆記以備復習鞏固時需要。
總的來看,英語教學中多媒體英語教學不僅能促進各種課型的高效展開,而且有利于新課標的順利實施。多媒體英語教學擺脫了“應試教育”的部分頑疾,真正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素質教育”理念。教師要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的改革,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英語教學,從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使高效的英語課堂早日變成現實。
關鍵詞:課堂導入;有效性;能力
課堂導入是英語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教師引導學生作好學
習新知識的心理準備、認知準備,并讓學生產生學習期待、參與需要的一種行為。作為中學英語教師,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反思,筆者認為以下幾種導入方式可切實提高英語課堂的有效性。
一、合理問題導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問題導入法是英語教學過程中適用范圍最廣、應用最普遍、操作最簡便的一種導入法。筆者在教新課之前把即將要學的內容通過幾個簡潔而又關鍵的問句引領出來,使學生對該節課的內容有
一個清楚的感知,并積極配合筆者完成在課堂上呈現的知識內容,從而優化課堂教學。
例如,在上NSEFC Module 2 Unit 2 Reading部分時,筆者在教學設計中想出了以下三個問題作為本課的導入:
1.When and where did the first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art?
2.When and where did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start?
3.Do you know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Olympics?
因為在上一節課的Warming up里已經了解了相關知識,所以,學生很自信地回答出了前面兩個問題,而對于第三個問題的一
知半解使他們感知到了這節課的內容,從而快速從容地進入課文的學習。
筆者通過提問“投石問路”,既能了解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順其自然地導入新內容。一組科學、合理、有效的問題設置,能充分體現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承上啟下、溫故知新的原則。這種方法如應用得法,既能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已學知識,又能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從而引導學生去探求新知,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二、新舊銜接導入,有效鞏固學生的已學知識
新舊銜接導入要求教師在設計新課時,充分研究教材,深挖新舊知識的聯系,找準新舊知識之間的契合點。通過鞏固已學知識,創造教授新課的契機。如上NSEFC Module 2 Unit 5 Music這一單元,導入時筆者提供一些相關的詞匯,并運用一些簡單的句型:Do you often go to the concert/opera?Which do you like best,folk music,pop music or waltz?Can you play some music instruments?讓學生根據個人喜好做出選擇,導入新課,在聽說理解中鞏固已學知識,夯實基礎。
三、直觀視覺導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指南》中曾經這樣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在于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內在能源。教師在新課開始前,把與本課相關的教學內容,以實物、掛圖、幻燈片、簡筆畫、錄像課件等視覺形式展現給學生,并借助所呈現的內容,進行情景對話、操練或表演等課堂活動。如上NSEFC Module1
Unit 4 Earthquake這一單元時,筆者剪輯了電影《唐山大地震》里發生地震時的場景片段作為課堂導入,學生受到了視覺上的震撼,激發了他們內心的求知欲望。又如上NSEFC Module 2 Unit 1 Cultural
Relics的Warming up部分時,筆者先用課件呈現了一些珍貴的物
質文化遺產的圖片,緊接著拿出了手工裁剪的大紅“喜”字和一件做工精致的旗袍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頓時熱情高漲,通過直觀的視覺效果,引發了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
四、真實情境導入,有效形成學生的良好情緒
情境教學是愉悅英語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形成積極情緒的重
要形式。學生在最佳情緒下,形成一種向著教師創設情境的目標推進的“力”,進行主動積極地認知學習。例如,高一的第一節英語課,筆者事先在黑板上設計了如下填空:
Name Age
Former school
Character
Favorite song/pop star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friend
在上課開始前三分鐘,筆者根據填空進行自我介紹,自然、親切地向學生展示自我,在真實的情境中師生之間的陌生感因為導
入的因地制宜而淡化了,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中開始了高中的英
語課學習。又如,在學習NSEFC Module 1 Unit 5 定語從句(二)時,筆者本來準備系統地對定語從句知識進行羅列,可走進教室映入眼
簾的一幕是:大部分學生午休剛醒,還處于朦朧狀態,居然還有一個學生睡得正香,于是,我突發奇想,何不借題發揮,通過猜謎的形式來導入定語從句(二),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又可以有效得達到教學的目的。于是筆者開始了這樣的教學:
T:Boys and girls,would you like to begin our class with a guessing game?
(學生一聽猜謎,立刻挺直腰板,精神煥發,準備接招)
T:Now listen to me carefully. There is a student who wears glasses. He is the one who has curly hair and sits at the back of our classroom. And now he is sleeping.
Ss: Liu Kai. That’s Liu Kai.
話音未落,劉凱突然被全班同學的喊聲驚醒,一臉茫然的表
情,頓時引起哄堂大笑。這時學生已經完全進入了上課狀態,接下來的整堂課學生的情緒都非常飽滿,教學效果也非常好。
總之,課堂導入在課堂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能運用自如,則教師、學生都會專注、投入,各自進入角色。導入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學生的不同特征及英語知識現狀,將各種方法精心優化組合,對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學內容,應采用不同的課堂導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學內容,對不同的班級也要有不同的導入設計,切實提高課堂導入的有效性,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任志鴻.志鴻優化設計叢書:優秀教案.南方出版社,2003.
--談會考英語復習
高中會考是國家承認的省級普通高中學業成就考試。它面向全體學生,著重考核高中階段英語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能力,以檢測是否達到畢業及格水平。
高中英語會考的范圍是高中英語第一冊(上)(人教版)至第三冊(上)的教學內容。高中英語會考對考試內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為四個層次,(1)識記 再認或再現已學過的知識或學習內容,達到“知其然”的程度。例如,各種復合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名詞性從句)的句型結構等。(2)理解 對學習內容進行轉換、釋義、匹配等。例如,正確理解單詞在句子中的含義,辨別兼類詞和多義詞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等。(3)應用技術將所學知識用于新的情景。例如,用于所學詞匯、語法、句型造句,并能進行簡單的語言交際等。(4) 對語言知識進行分析、概括、推理和判斷。例如,就所學內容進行口、筆頭問答和復述;在有提示語的條件下,寫出淺近的50~80個詞的短文等。
會考是標準參照性考生。在正常教學條件下,大多數學生只要認真學習都可以達到合格標準。本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深深的體會到高中英語教學,除了提高平時的教學質量外,組織好考前的復習也是學生在英語會考中獲得優秀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高中英語會考復習一般有兩種方法:以課文為中心全面復習和模擬測試。
一、 課文為中心全面復習
1.采用多種復習課文的方法
采用多種復習課文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可按題材、體裁歸類復習;例如,人物類:Carl Marx, Abraham Lincoln, Walt Disney, Charlie Chaplin, Albert Einstein, Martin Luther King Jr., Jia Sixie,Madame Curie, Captain Cook等等用看圖敘述;故事類如At the tailor’s shop, Escape from the zoo, 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 The trick, The Merchant of Venice, We’ve lost our dad!等扮演角色表演; 科技類如Satellites, The telephone in the office, Mobile phones等可借用多媒體網上游覽并用演示講演法等。還可配合短小精悍的情景功能對話以便掌握日常生活交際活動的能力。如,Asking like and dislike; asking partner’s interest and hobby等等。這有利于鞏固基本詞語、培養口語能力、同時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進行課文重點詞、詞組的聽寫和就常見句型進行翻譯練習。
2.精講多練
復習課文要著眼于打基礎,抓基本功訓練。這不在于講,而在于訓練,要精講多練,以練為主。通過聽、說、讀、寫訓練,利用視覺、聽覺、動覺等多種感官,多通道地訓練,掌握知識,培養能力。要注意在口頭練習的基礎上落實到筆頭。如高中第二冊第88課Music以中心詞或詞語讓學生概述課文的內容(Music: two kinds of music; folk music; early performances of music; street music. World music: African music; Indian music; Caribbean music; Jazz),再把它們寫成一段話。
同時結合單元進行語法歸類和聯系,使知識結構系統化和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如語法專項練習中“V. ing形式”的肯定結構(doing)、否定結構(not + doing)、被動結構(being + done)、完成結構的主動形式(having + done)和被動形式(having been done),并能使用這些形式作主語、賓語、狀語、定語、表語等等。例如可以讓學生用doing形式進行中英文互翻:
(1). His coming made us happy.
他的來使我們很高興。
(2). He has finished doing his homework.
他已完成了他的作業。
(3). Hearing the good news, we all jumped with joy.
聽到這個好消息,我們高興得跳起來了。
(4). The boy sitting under the tree is my schoolmate.
坐在樹下的那個男孩是我的校友。
(5). My job is teaching.
我的工作是教書。
(6). Does the old man need a walking stick?
這位老人需要手仗嗎?
(7). I saw a dog carrying a piece of meat and entering your garden.
我看見一只狗叼了一塊肉進了你們的花園。
3.加強常用詞匯復習
很多英語單詞或詞組都是一詞多義,用法靈活多樣,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一個詞與不同的詞搭配,構成不同的意義。如果按照課本的順序把所學的詞匯過一遍,時間是不容許的,學生也難以掌握運用。因此,應以教材為中心,把課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篩選出來,結合句子,創設語境來復習詞的用法,培養學生根據語境推理、判斷單詞或詞組的特定含義的能力。如:
(1). This piece of wood is used to make a chair.(被用來)
這塊木頭將被用來做一把椅子。
(2). He used to get up very late.
他過去起床很遲。(過去常…,與現在進行對比,現在不了)
(3). He is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習慣于…)
他習慣于早起。
4.加強閱讀訓練
大綱規定,高中應側重閱讀能力的培養。會考試題中閱讀占32%,完形填空占16%,兩者合計占總分的48%,可見閱讀的重要性。選擇閱讀材料,題材、體裁要多樣化。如:人物故事、動物傳奇、植物和地理知識;體裁有記敘文、說明文、傳記等等。閱讀方法可以在課堂上有指導的計時閱讀和課外有檢查的泛讀想結合以提高閱讀的質量和數量。
二、模擬測試
在全面復習的基礎上,為了適應會考,可以做一定量的模擬試題。方法可多樣化。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測試,獲得反饋信息。也可以把它當作練習,在課外完成。在一份試題中可以要求學生全部做,也可選擇部分做,把精力用在刀口上。其內容可選用本省的歷屆會考試卷及模擬試題,也可從網上下載其它省的會考試題及模擬試題。也可以 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自己編會考試題,進行強化訓練。這樣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有可能補上學生知識網結構中的缺陷。
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反思性教學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相結合,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果。
反思性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一般認為,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論方面,二是實踐知識。現代社會要求教師能終身學習,使專業能力保持可持續發展,相對而言,教師的理論知識的充實發展較容易實現,常規進修培訓及自學大都以此為目標,但對于教師教學效能的提高來說,更重要的是實踐性知識,而這類知識的獲得和改善靠他人傳授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教師自身的反思。
在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時期,每個教師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必須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認真反思教育教學現狀和教學實踐,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師生共同發展。
(二)反思性教學的方法
1.堅持寫教后記。教后記是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塊,然而近年的教學實踐告訴筆者,寫好教后記不僅是教師責任心的具體表現,更是教師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一種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還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備課質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有利于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查漏補缺;有利于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寫教后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記成功做法。即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做法紀錄下來,有時可能僅僅是一句話,但它對今后的教學將提供最直接的參考。比如,在講分數的表達方式時,針對學生不容易記憶,容易出錯的情況,筆者編了這樣的順口溜:“分子基數詞,分子大于1,分母加s”。發現學生記會了規則后,就不容易寫錯了,筆者立即把這個順口溜紀錄下來,并應用到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深受學生的歡迎。再如,在講解時間狀語從句和條件狀語從句時,學生的時態往往分不清,很容易出現這樣的錯誤:I will go fishing if it will not rain tomorrow.于是筆者歸納了四個字:“主將從現”,讓學生理解并掌握。
(2)記失敗之處。即將處理不當的教學重點,難點,安排不妥的教學內容紀錄下來,使之成為以后教學所應吸取的教訓。例如,在學習現在完成時與since和for引導的時間狀語連用,筆者按常規思路先舉了一些例子:I have taught in this school for ten years.讓學生舉例運用時,學生造了一些錯句子:I have bought the book for 10 days.于是,筆者再講持續性動詞與短暫性動詞的區別,然而學生竟難以接受,總是出錯。筆者轉換思路,先區別兩種動詞,再講解持續性動詞與since和for的連用。這樣做效果要好得多,筆者也將這一教訓寫入了教后記。
(3)記學生問題。即記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迷惑點,作業中暴露的欠缺點及在考試中出現的失分點,并力爭在短時期內有針對性地進行補救。如在講了賓語從句后,筆者將學生的問題整理如下:if與whether作為引導詞是否可以通用?句子“Could you tell me if she is a teacher?”中的“is”沒有改成“was”?Do you know what is in the box?這個句子對嗎?賓語從句的標點符號如何表示?等等。這樣將學生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記錄下來,便于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講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位教師都來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教后記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它能使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進步、不斷提高。
2.堅持同行間互相聽課。傳統的公開課,教師為了應付檢查而刻意“做課”。而本組教師之間的聽課,不是以評價為目的,它是為了開展對教學的研究,為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進行的。無論是聽課者或被聽課者,都是以科研為目的,是為了改進課堂教學實踐,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上課者的說課不能按照“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的順序,按課前準備好的說課稿讀一遍,而應結合課堂教學情境,理性地分析教學活動,分析自己的設想在教學中的體現情況;應回顧教學組織,對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調控技巧、對突發事件的處理等進行總結,展示教學中的成功與失敗之處,還應分析教學效果。
評課者不能像傳統的評課那樣,只說優點,不提缺點;也不是僅僅由評課者將自己的意見簡單地傳達給執教者。而是評課者、執教者、學生三者之間的交流與探討,由評課者提出問題,執教者解釋與說明,評課者作補充或提出不同的觀點,大家各抒己見,進行討論研究,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總結和提煉教學經驗,尋找教學方法的最優化。
通過評價提供的信息,使教師了解到教學中的優勢和問題,促進教師反思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3.堅持及時反饋學生信息。信息反饋是實現教學控制的重要依據,教師應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的反饋信息,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在教學中,學生對自己剛做出的反應記憶猶新,便于回顧,若不及時將信息反饋給學生,就會使學生的錯誤與偏差得不到及時糾正,以致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有的問題可能一錯再錯,難以更正,甚至會導致新的、更大的錯誤,大大地影響新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如果教師不及時掌握反饋的信息,在后續教學中就會產生因不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帶有較大的盲目性,不利于及時調整教學、改進教法。所以,當天作業應當天批閱、當天講評。同時,教師的及時評價能使學生一直處于興奮狀態,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更加努力學習。例如,教定語從句時,重點與難點在于選擇適當的關聯詞,這一語法點對于有的學生來說可能較難,教師可通過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而獲取信息,通過信息反饋來調整教學,以便達到教學目標。
總之,教師要依據學生每天學習情況反饋,反思造成得失的原因,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意義
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多種要素構成的。教學設計是以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系統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計劃,就是課堂教學設計。這樣的設計使諸要素之間聯結起來,有利于促進教學的系統化,有利于提高教師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教師全面、客觀地認識教學,并不斷改進和完善課堂教學。可以說,課堂教學設計是改善課堂教學的一種更高層次的探索,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項必要工作。
英語教學設計就是英語教師根據正確的教學思想和英語教學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英語教學的整個程序及其總體結構、具體環節及其有關層面,預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劃,是英語教師教育思想、思維流程和教學藝術的體現。教學設計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所謂科學,一是要求正確運用教育思想和英語教學原理,既切合教學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性,又反映英語知識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性,兩者相輔相成;二是要求這種思維流程順暢、清晰,富于條理性。思想正確性和思維邏輯性的有機結合,便是英語教學設計科學性的基本內涵。所謂藝術,就是要求英語教學設計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創造性,能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滿足他們的學習欲望,形成師生之間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作為一名中學英語教師,研究和掌握課堂教學設計,是抓好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不論哪種學科,不論哪一種教學設計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序是:
(1) 分析教學任務,闡述教學的預期目標;從學習的需求分析開始,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這樣以解決“為什么”及“學什么”和“教什么”的問題。
(2) 分析學生特征,教師在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不僅要考慮課程、單元及課時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更需考察學生在進行學習之前,對于本課程中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具有什么知識和技能,即對學生初始能力的評定,了解學生的一般特征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和態度,即確定學生的起點狀態。
(3) 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分析學生從起點狀態過渡到終點狀態應掌握的知識、技能或應形成的態度與行為習慣;即學生通過學習應該掌握什么知識和技能。
轉貼于 (4) 確定教學策略,考慮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給學生呈現教材,提供學習指導;考慮怎樣才能實現學習目標或教學目標。解決“怎么學”和“怎么教”的問題,其中應考慮教學媒體的選擇和應用,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媒體或教學資源。
(5) 實行教學設計評價,考慮如何對教學的結果進行科學的測量與評價。考慮用什么方法引起學生的反應并提供反饋;對學和教的行為做出評價,在行為評價時,一方面要以目標為標準進行評價,另一方面評價提供了關于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從而對模式中所有步驟作重新審查,特別應檢驗目標和策略方面的決定。
教學設計與教案區別
教學設計有別于教學計劃和傳統的教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編者寫形式上。教案(是課時教學計劃)僅是實施教學的計劃安排,教案是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實際教學方案,是上課的重要依據。它的編寫呈現單向、線性狀態。教學設計則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對教學過程的解構和重構。課堂教學進程安排上,在以“目標——策略——評價”為主線安排教學進程的同時,出現了“活動——體驗——表現”這一新進程。現代課堂教學更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觀察、運用、討論、質疑、探究中,在情感的體驗中感悟知識、學習知識,完善人格。教學過程更趨向于多維的、開放的形態。它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同時考慮教學的意圖、教學組織中活動的主體(學生、教師,還是由他們共同參與)、行為(探索、思考、討論、操作)和方式、媒體的使用、時間的分配以及對教學效果的預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單位時間內對于教學的活動過程是呈立體或網狀思考狀態,教學諸因素不是沿“教”這條單行線前行,而是在學與教中交錯朝著教學目標行進的。
(2)在編寫內容上。教案通常包括班級、學科、課題、上課時間、課的類型、教學方法、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課的進程和時間分配等。有的還列有教學媒體的使用、作業題、板書設計和課后自我分析等項目。教案主要考慮的是“教”的方案,而不是“學”的方案。教學設計則相當關注“學”的方案。教學設計對“學”有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著眼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客觀地評價和判斷自我學習效果。另外,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為了實現這一功能,教學設計的自我評價是教學設計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時間上,教學設計分為了三個時間段,即課的準備的設計、課的實施中的再次設計(即興發揮和創造)、課后的反思性的設計修正。教學設計更加符合教學規律,容易取得最優教學效果,這一點教案是趕不上的。
(3)對于教學目標的理解和陳述上。兩者體現在目標的維度、目標陳述的主體、目標陳述的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教案中以教師為闡述主體,以教材教法為中心,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只考慮知識技能。教學設計則有較大的變化,教學設計是以教師和學生為闡述主體,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從教學目標設立的維度來看也更加全面,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教學設計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
關鍵詞:高一英語;學習;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7-154-02
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與初中階段有很大差別。高中英語在教材的編排上更加注重“Reading”和“Integrating skills”,每個單元的生詞大約是初中的兩倍甚至三倍,對詞匯的要求也遠高于初中,語法知識學習更深層次,如:定語從句、非謂語動詞、名詞性從句等,課堂上老師傳授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很多知識點學生來不及消化和吸收,這就造成了很多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對英語學習很難適應。此時,學生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會造成自信心受挫,個別學生甚至喪失對英語學習的熱情。筆者從事高中英語教學幾年來,深入到廣大學生當中,處處留心,細致現察,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高中初始階段就要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關鍵。
因此,在高中初始階段幫助和引導學生養成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是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研究,筆者略有一些心得感悟,歸納起來我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簡單開始,常規習慣的培養
習慣一般是指學生為了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他既包含行為習慣,也包括思維習慣。習慣不是先天遺傳的,需要后天花費大量精力長期、反復的訓練,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常規習慣開始,并定期對學生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指導。
規范書寫,給學生一些好的書寫樣本參考臨摹,通過對平時作業、作文的批改糾錯,對不規范書寫的情況要毫不留情的退回,嚴格把關。
提前預習,要求學生課后抽30分鐘左右時間快速閱讀新課文,試著朗讀后面的生詞和詞組,并大致了解其中文意思,為上課做好充分準備。我們一定要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來檢查引導學生預習,使他們在下一課的學習中更從容,做到有的放矢。
多用工具書,英語學習的任何階段,工具書都不可或缺。我們應要求學生購買至少一本英漢雙解詞典,并鼓勵學生養成經常翻閱工具書的習慣,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
做好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求學生準備一個或兩個記錄本專門用于記錄關鍵知識點和一些典型題目,在做好筆記的同時,可以開始總結歸納。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抄寫高考單項選擇題和課文中典型例句,最好能夠背誦默寫,為提高英語寫作能力打下基礎。
朗讀英語,朗讀就是運用重音、節奏、語調等語音手段,把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朗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屬于一種“運動記憶”。只有理解了整個句子的意思,才能夠停頓正確,這可以逐漸激發學生由“讀”過渡到“說”。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和英語早讀時要重視領讀,給學生“先人為主”的朗讀音調印象。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上課習慣
課堂是教學的生命線,教有定則,卻無定法。學生聽課要和老師思維同步,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鐘里,我們要訓練學生嚴格按照自己的指令行動,讓讀就讀,讓記則記,該寫則寫,該練就練,保證順利完成教學內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對重點、難點及關鍵性的知識,精講多練,引導學生拓寬思路,使課堂氣氛既熱烈又嚴肅,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里高效地掌握知識,發揮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成就感,更有興趣地投入學習。培訓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作業和練習是鞏固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訓練和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對于課后練習要學生認真審題,然后反復領會題目的意圖,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三、作業教學重點是理解和練習
作業教學同備課、寫教案一樣也是日常教學的行為之一,它是英語課堂的繼續和延伸,因此,英語作業的布置與批改也就成為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其地位不言而喻。老師一開始就要瞄準高考常見知識點,篩選一些典型的參考題,選擇一本高質量的練習題集,只有讓學生多做題目,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得分能力。同時也要認認真批改作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指導。注意收集學生關于拼寫、語法、句型、理解等方面的普遍錯誤,接下來進行集中講解、討論。
四、做到“三清”,培養學生糾錯訂正的習慣
“三清”指的是單詞清、作業清、句型清,老師要求學生花費一定的時間把當日學到的知識進行復習,根據專家對記憶規律的研究和認識,要通過不斷“重現”來加深記憶痕跡,這樣一般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培養學生養成“三清”的習慣,我們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一定的引導,通過課前提問回顧知識點,以此檢查學生的掌握
對學生而言,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根于錯。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應養成糾錯訂正的習慣,每個學生都要準備一個糾錯簿,把每次作業、考試中出現的錯誤及時認真地進行整理,把錯誤原因弄明白,提高改錯的目的性和自覺性,只有弄懂錯誤才能保證今后不再犯錯。培養學生總結的習慣,就是把最近一段時間自己所學的知識點、句型、短語、錯題以及對英語學習活動的思考、認識和解題經驗教訓,把所見、所思、所悟表達出來,能促使學生英語語感的形成,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五、培養學生的背誦常用句型的習慣
對很多學生來說英語寫作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心里有話,表達不出來。究其原因是學生在平時不注意積累,只有熟練掌握了一定量的句型、短語和詞匯,通過自己仔細琢磨、背誦,在考試中才能做到用詞準確、地道、傳神,取得優異成績。摘抄并背誦一些常用句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可抄讀并未引起現在學生的高度重視,因為抄讀要比其他讀法慢得多。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指定一些
內容,要求學生背誦并默寫,并選擇在早讀時間逐個檢查掌
握情況,給學生壓力,以此引導學生養成背誦的習慣,從而不同程度地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
總之,教師一開始就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些方法引導、課堂教學、作業配置等方式幫助學生養成一種切實高效的英語學習方法,讓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快節奏、容量大的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 張正東. 外語教學技巧新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 關瑜. 學習英語從好習慣開始[J]. 現代教育科學 小學教師,2010 3.
[3] 袁瑞端. 學英語必須要培養哪些好習慣[J] 金色年華,2011 10.
【關鍵詞】“雙主”教學模式 開放英語 問題 策略
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傳媒的發展,開放教育成為成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這種教育形式彌補了傳統教育形式上的一些弊端,擴大了受教育范圍,使不同地域的教育對象可以資源共享,享受同等的教育權,降低了教學成本,提高了教學收益。大學英語是目前所有開放教育本、專科學員必修的學習課程。由于開放教育的特點,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存在著一些問題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隨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模式在開放大學英語教學中被逐步應用,對開放教育中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雙主”驅動下的教學模式在大學開放語教學中還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時獲得成就感,從而消除學生學習英語的抵抗心理。
一、“雙主”教學模式
所謂“雙主”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雙主”(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參與進來共同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它彌補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模式的不足,吸收了西方“以學生為中心”模式的長處,尤其適用于主觀能動性較強的成人教育。在“雙主”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和作用等方面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均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教師的角度看,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設計、引導、組織、調控,根據學生的反饋,靈活實施教學;從學生的角度看,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利用各種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主觀能動性較好地發揮。
二、開放英語實施“雙主”教學模式的問題分析
1.教師的主導意識不強,教學方法簡單。在“雙主”教學模式下,成人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通過教師對學員進行定期集中面授輔導,學員利用網上教學資源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進行。要求教師利用面授輔導的機會,對課程的整體結構及單元知識點和難點進行系統講解,對如何正確使用網絡資源加以說明,對學員的自主學習起到導學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擺脫不了傳統的教學理念,把每次面授課當成傳統英語課組織實施,逐單元講單詞、講練習、講語法,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簡單,教學過程單調,習慣于我說你聽、滿堂灌輸,課堂設計不科學,面授內容不系統,不能很好的發揮面授導學的作用。
另外,師生間交流相對較少。開放教育中,大學英語“雙主”教學模式是通過面授導學,加上學員的自主學習和網上交流討論,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隨著開放教育教學改革,面授課逐漸減少,大學英語每學期的面授課只有四次,且為大班集中授課,很多學員每學期四次面授課甚至都無法保證,部分學員因為工作和家庭原因,來的晚走的早,再加上班級人數較多,所以師生之間直接交流很少;大部分交流都是通過QQ、微信或學平臺進行,而對于不會使用網絡或無法上網的學員來講,就只能靠偶爾的電話聯系,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學員英語基礎薄弱,自主學習意識不強。開放教育面向的是成人教育,入學的門檻不高,學員來源于不同的工作崗位,部分學員年齡偏大,英語單詞量非常少,語法看不懂,普遍存在英語基礎差的現象。對于每次面授課的導學內容,很多學員聽不懂。在這種情況下,學員希望教師從基本的單詞、句型、語法開展教學。對教師的系統導學聽不懂、不愿聽,課后很難進行自主學習。還有的學員,參加學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得文憑,面授時抱著為考試過關而學習的態度,學習指導思想不夠端正,在教師組織實施“雙主”教學模式時,配合不夠,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學習主體作用發揮不好。
3.工學矛盾突出,網上教學資源利用不夠。開放教育中,大學英語“雙主”教學模式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借助現代網絡傳媒技術這個平臺,在教師的導學下,充分利用網上教學資源,學員自主學習。學員要經常上網查閱教師上傳的有關語法知識的教學資料,學會利于網上教學資源,如直播課堂,IP課件等,定期參加BBS和學習小組討論,學會登陸和使用學平臺進行討論學習。開放學員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工作崗位,通常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還要照顧家庭,有的學員還擔任單位負責人,很難抽出更多的時間學習,網上學習、小組討論時間無法保證。另外,學員計算機操作能力存在很大差異,年齡偏大和部分農村學員,計算機操作能力差,網絡使用不熟練,網上教學資源利用不夠,BBS和學習小組等網上教學活動不積極,影響“雙主”教學模式的組織實施。
4.組織教學評價困難。教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科學準確的教學評價,一方面可以使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學評價方法很難適應“雙主”教學模式教學評價。“雙主”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既要求教師對學生評價,又要求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做出評價。比如在開放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根據學員面授課的出勤情況、導學內容的學習情況、網上教學活動的參與情況、語法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等對學員進行綜合評價;同時,學員對教師教學過程的開展情況也要進行及時評價。教師根據師生雙方評價和學生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設計教學組織,取得更好教學效果。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由于開放成人教育的特點,學員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具有較大的自主性,面授課遲到、早退和曠課情況嚴重,電腦操作不熟練,網上活動不能按時參加,加之有的學員不予配合,使評價信息得不到有效反饋,教師難以及時全面搜集掌握,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三、開放英語教學中實施“雙主”教學模式的策略
1.合理設計導學方案。導學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礎上,針對開放學員的學習特點而編寫的一種學習方案,它能較好地解決開放學習集中面授時間少、自主學習時間多的問題。為指導學員自主學習提供了基本遵循,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模式的一種有效載體。在設計導學方案時,首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導學方案是開放學員集中面授學習的主要參考依據,教師在設計導學方案時,要圍繞學生這個學習主體來編寫,使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組織、教學進度、教學重點等方面能夠準確理解把握。其次要明確自主學習的重點。在導學方案中,指導學生了解所學課程的性質、教材特點、課程的學習目標等一系列教學信息,特別對每單元的重難點內容要明確。最后,要強調網上教學資源的使用。在導學方案中,要清楚告訴學員可供使用的網上教學資源,告訴學員相關網址、登陸方法及必學內容;告知學員實時網上教學活動的時間、網址、進入方法和主要內容。比如某一次教學活動,我在導學方案中明確給出下列信息:“活動時間: 年 月 日(周 )晚7:00-8:00 ;討論內容:定語從句用法討論;登陸路徑:江蘇電大在線平臺(2.0版)――我的課程――英語Ⅱ(1)――課程論壇。
2.精心組織集中面授輔導,認真指導學員開展自主學習。開放教育中,大學英語面授輔導課時有限,必須精心組織,最大限度發揮作用。一是精心備課。集中面授前,在認真制定課程教學實施方案和課程導學方案的基礎上,根據面授學時、學員英語入學測試情況和自主學習情況,精心備課,制作教案。突出以學員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設計適合學員英語水平的課堂互動活動。二是了解學員自主學習情況。在集中面授時,教師要了解學員根據導學方案自主學習情況,開展互動交流,收取學員反饋意見。三是重點提示講解。集中面授時間短,因此不能像傳統的授課那樣按計劃學時進行系統的講授,必須有重點的輔導和答疑,傳授學習英語的方法。特別是要根據“雙主”教學模式的特點,多創造互動環境,多采取對話、小組討論、集體討論、學生交流等形式,避免教師唱“獨角戲”。
在集中面授輔導以外,教師要充分運用多種形式,對學員進行輔導,指導學員開展好自主學習。一方面要利用教學網絡,為學員構建一個內容豐富、各種學習資料齊全的教學平臺,將課程教學大綱、教學信息等資料上傳,使學員學習能夠及時查閱相關資料。如江蘇電大2.0平臺和國家開放大學教學平臺,都是很好的平臺;另一方面要通過QQ群、微信、E-mail、BBS等互動交流平臺,和學員開展互動交流,實時為學員自主學習提供咨詢答疑、輔導。
3.科學開展教學評價。根據“雙主”教學模式特點,使評價主體盡量多元化,既有教師對學員的評價,也有學員的自我評價、學員互相評價、小組評價、學員對教師的評價、網上學習系統評價等。公正、合理的評價、監督方法能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其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針對開放教育中面授和自主學習的實際,科學設計形成性考核表:
總之,“雙主”教學模式在開放英語教學中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及時采取措施,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又能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教師精心組織集中面授輔導的同時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師生雙方的積極性發揮出來,就會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付進平,劉聃.高職教育中任務驅動教學法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6).
[2]馮輝.“雙主模式”下的教師博客和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實驗[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3]李偉芳.BEnding Learning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13-104.
關鍵詞:英語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陸赟,任教于
一、問題的提出
科學的評價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傳統的學習評估方式——考試分或排名,并不能完全說明一個學生學習的優劣,分數也不能完整而嚴格地“體現學生的成績”。這一評估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他們日常的學習行為表現,導致很多學生看不到自身努力的成果,進而盲目自卑、焦慮,對外語學習產生畏懼心理,這種消極的情感態度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此種應試教育體制下的評價方式明顯有悖于我國目前提倡的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理想。因此,改革目前不完善的教學評價方式勢在必行,這就使得非測試性評價的地位在評價體系中獲得應有的地位,而該評價手段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動機,提升他們學習的自信心都具有很重大的意義。
英語課堂活動對于提高課堂有效性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英語基本功及組員團隊合作能力。而且,這些課堂的雙邊活動對于提高課堂有效性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然而,盡管很多學生喜歡在課堂內進行師生互動,但是大部分學生卻不知道該如何更好地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完成教師布置的互動任務。多數學生在活動中更習慣用母語將自己的觀點列出,再做一個翻譯過程,而且往往不很重視團隊活動:往往是學習積極主動的學生積極討論,一些后進生卻懶得參與,從而無法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有效性。針對目前這一現狀,為了尋找一個更完善、更人性化的評價機制針對學生參與性進行有效的評估,筆者作了較長的觀察與研究,因此撰寫本文與讀者共同探討。
二、現存評價機制的缺陷及學生英語課堂互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評價機制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有力保障。多數情況下,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通過考試完成的。而非測試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課內外的學習行為、學習策略或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發展潛能進行全面的綜合性的評價。而現有的英語教育理念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原有的終結性評價機制輕視外語課程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現有的英語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但不利于學生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不利于學生優化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現有的英語教學和評價方式受應試教育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知識為本,不太重視真正的以培養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和評價;不能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全面、綜合地培養和評價學生的能力。現有的高中英語教學過多地采用填壓式學習方式,過于強調語言知識的教學,過于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忽視了語言運用能力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這就導致許多學生不愿意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于是就造成學生在英語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了種種問題:
1.表現活動成果的邏輯性差
傳統的英語教學把語言知識放在首位,忽視了口頭表達的感染性以及與聽眾之間的互動。因此,在學生展現團隊成果的這個環節就會出現膽怯,自信不足,太過重視語法規則,而忽視了與聽眾的交流。
2.句式變化單一
口頭表達的內容固然重要,但是語言形式也不容忽視。然而很多同學在presentation中最常出現的句子是同一句式、長短相近,所用句型也多是些there be的句子,而且全都是主語、謂語、賓語、狀語的單一順序,缺少變化,聽起來起來乏味、枯燥,平時學到的很多語法、句法如從句、強調句型、倒裝、虛擬語氣等等在多項選擇題中很順手的東西這時卻派不上用場,仿佛它們只是用來對付書面考試的。
3.詞匯,短語運用能力差
一般來講,中國學生學英語較注重學習語言點,對語言的信息注意不夠,所以很多的詞匯,特別是遇到不會表達的重要信息就停頓在那兒,不會靈活地變通,換另一種表達方式。
4.中英文句式及文化差異分辨不清
英語句子中的狀語可以由很多成份來充當而且位置也很靈活。另外,定語和修飾語、插入語的使用等等都與漢語有很大的差別,而很多同學都是按漢語的習慣來組織句子的,這樣就顯得語言很不地道。
5.參與機會少
由于受課時的限制或者是教學內容過多,教師一般都是以課文講解為主,留給學生深思和討論的課堂活動時間甚至沒有。多數教師只是簡單提一下,把任務布置給同學課后討論完成,而由于可是緊,教師的教學任務又很大,在好不容易完成教學計劃趕上進度后,就很難再抽出時間進行互動,學生只有在教師在上公開課的時候才有機會參與課堂活動。可是,疏于平時的鍛煉,學生之間就缺少默契,在進行課堂活動的時候就表現出自信不足,羞于表現,久而久之,就難以提高課堂的效率。
根據新課程的改革要求,要打破目前學生英語課堂活動的尷尬局面,建立一種新的更科學、更人性化的評價機制,迫在眉睫。
三、非測試性評價體系對提高學生英語課堂互動參與能力的優勢
筆者所在的課題研究小組承擔的這一科研課題從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完善了現存的評價體系。該課題組經過近兩年的精心研究與實踐,已經取得了較為理想的階段性成果,其主要框架如下:
轉貼于 非測試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課內外的學習行為、學習策略或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發展潛能進行全面的綜合性的評價。為了能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英語課堂有效性,雙邊互動參與能力的培養,非測試性評價的范圍在原有的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做了細化。
如果這套評價體系與測試性評價體系相結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課堂活動參與等綜合能力。
筆者通過實驗,親身體驗了該表的優越性,由于限于篇幅,現僅列舉一個教學案例:
在某一次習作課上,筆者組織學生一起,上了一節關于課堂活動參與性的非測試性評價課。本次活動的主題是The advertisements。在講完project關于如何設計一份廣告系列活動的之后,組織全班學生就design an ad campaign的主題進行了分組互動并制作海報。課前備課時候,筆者先分析了非測試評價量化表的各個欄目,哪些是可以充分利用,而且還可以通過打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反復的設計整堂課的教案后,最終決定選用團隊合作下的三個小項目:參與情況,組內創意和團隊互助;成果展現中表情自然,舉止大方,語調自然, 表達得體,互動性強等共8個小項每項5分共計40分。
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先將全班分成6個小組,每組8個成員,并選出組長。接著,進行廣告design,并且提供素材但僅僅局限于所提供的素材進行設計。同時,把評分標準告訴學生來引導學生互相評價,使學習的整個過程都確實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這種需要正是學生在精神上特別強烈需求的。引導學生到評價的過程中,正是為學生提供了發現、研究、探索的空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傾聽別人發言,進行評價交流,深入學習,最終獲得知識,這也正是布魯納所說的“知識的學習”的一種手段。因此學生課堂上的互相評價也是他們展開自主學習的過程。
通過互相評價,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六組學生依次輪流派代表上臺展現成果,聽眾集體打分并相互監督,然后分別按評分標準給組員打分填到量化表上。在學生充分討論好之后,組長整合組員的建議,并且評出最佳創意和最佳廣告。筆者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又達到了團隊互助目的,還幫助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總之,英語課堂活動的參與能力的非測試性評價體系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漸進過程中學習英語,提高英語,享受英語,達成運用標準地道的英語在各種各樣的場合都可以得體地口頭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順利提高英語課堂有效性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禹明.非測試型:英語教學形成性評價[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