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3 22:59: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意識形態工作督察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新疆經濟報從小變大、由弱到強的15年,是立志改革,勇闖市場的15年。報系在新聞業務、經營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大膽探索和改革,既堅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了報紙的品位和編輯記者的業務水平,又發展了報系經濟,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新疆經濟報15年所走過的改革之路,對西部尤其是對欠發達地區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一、轉變觀念,大膽進行新聞業務改革
報紙走向市場后,產業經營的趨利性可能會對報紙的意識形態屬性產生影響。針對這個問題,新疆經濟報首先強調堅持政治家辦報,保證報紙的權威性、指導性和服務性。在此基礎上,從市場需求出發,堅持改革創新,在社會效益優先的基礎上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市場份額。為此,新疆經濟報進行了一系列新聞改革。
1.采編與經營嚴格分離
為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采編經營分離制度,新疆經濟報成立了新疆欣文媒體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不僅承擔報系的經營管理職能,還承擔了報系所有的經營業務,包括廣告經營和媒體擴張等,負責為報系提供較為充足的辦報資金。報社編輯記者無須考慮創收,只專注于業務,集中力量辦好報紙,從而實現了嚴格的采編與經營分離,有效禁止了有償新聞等不正之風。
2.堅持新聞改革,既提高宣傳效果又注重報紙的可讀性
根據十多年的新聞改革實踐,新疆經濟報意識到:在報紙改革的過程中,黨報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功能與報紙的商品屬性之間的矛盾客觀存在。只滿足市場需求而不講導向,黨報就不能稱其為黨報,但只注重報紙的宣傳引導功能,淡化新聞性和可讀性便會失去受眾,報紙也達不到好的宣傳效果。為此,新疆經濟報提出了“用商品性來表現黨報的工具性,透過可讀性來實現黨報的宣傳性”的要求。就是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上,注重新聞的可讀性和實用性,報紙內容切合讀者需求,引起人的閱讀興趣,最終達到黨報的宣傳目的。
在具體操作中,新疆經濟報注重把政治宣傳和新聞區分開來,用新聞的形式去表現政治宣傳,將政治宣傳寓于新聞之中,用新聞的語言、新聞的手法,選取其中最重要和切合群眾需求的新聞事實,來提煉新的主題,不讓記者和文秘劃等號,更不能把新聞寫成工作總結。幾年下來,這一要求不僅有效地培養了記者們深入思考和善于挖掘的良好習慣,也大大提高了報紙的可讀性,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3.創新新聞形式
由于社會生活紛繁復雜,新聞素材五光十色,要有效提升黨報的影響力,傳統的黨報新聞采寫套路和新聞形式已經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必須有所創新。幾年來,新疆經濟報不斷吸收和借鑒其它單位的經驗,創新新聞形式,目前已經出現在版面上的新聞形式有政論性新聞、解釋性新聞、問題性新聞、新聞報告、記者感受、新聞觀察、新聞記事、新聞評論、新聞速寫、新聞報道、社會心態透視、社會現象分析、社會問題評議等。記者可以運用多種新聞形式采寫稿件,用多個視角觀察、認識和表現社會的多樣性,使報紙版面內容也變得豐富多彩。
4.重視用新聞評論引導輿論
新疆經濟報十分重視新聞評論,提出了“做好新聞評論與社會轉型期的啟蒙作用”的課題。認為報紙應該在意義層面開拓新聞空間,一個新聞事件發生后,報紙不僅要加以報道,還要通過新聞評論加以引導、解釋,掌握輿論的話語權,用報紙獨立的思考和認識社會的能力去影響受眾。在新聞評論方面,報社做了不少探索,除了在固定的版面設置新聞評論欄目外,還專門開設了獨立的新聞評論版,每周刊出兩期。這些評論內容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豐富了報紙的理性色彩,有效提升了報紙的品位。
5.報紙改版
按照市場的需求,新疆經濟報進行了大規模的改擴版,報紙擴充了版面,并采用全彩印刷,代之而起的是厚題薄文、重彩多圖的新面貌,使報紙形象煥然一新。改版后的新疆經濟報,新聞短了,信息量大了,可讀性、服務性也大為增強,讀者普遍反映有現代報紙的風格。改版后的報紙還打開了零售市場,實現了新疆歷史上黨報進入零售市場零的突破
二、從五個方面著手,加快報系發展,搞好經營管理
1.創辦子報
新疆經濟報一開始只有一份母報,用漢、維吾爾兩種文字出版。1999年3月,報社負債經營辦起了第一張子報《都市消費晨報》,邁出了報業經營的第一步。《都市消費晨報》大膽采用市場化辦報機制,首家在新疆實行送報到戶的自辦發行,迅速占領市場,僅用兩年就成為新疆地區出版量最大的報紙,并在發行量、廣告收入等方面創造了新疆新聞界的一系列之最,經濟效益也連年攀升,2003年廣告收入已占到整個新疆廣告總收入的1/4。后來創辦的其他子報,進一步擴大了報系的影響,提高了經濟效益。
2.與地州聯合辦報
2003年8月,新疆經濟報與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黨委聯辦了《巴音郭勒日報》,與阿克蘇地委聯辦了《阿克蘇報》,新疆經濟報對兩報分別出資850萬元,派出百人分赴兩地州,用報系先進的辦報理念來經營。兩張聯辦的報紙報名不變,地州黨報的性質不變,隸屬關系不變,短短2年,《巴音郭勒日報》發行量便從原來的1萬份左右增加到5萬份,《阿克蘇報》由原來的6000份擴大到2萬份,兩地州的廣告市場很快被打開,新聞報道質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受到當地領導和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3.開拓內地市場
帶著新疆人民的信息和溝通的愿望,新疆經濟報還走進北京,開拓內地市場。除在北京發行《新疆經濟報•西部風特刊》外,報系還在北京主辦世紀青年快報傳媒公司,通過發行報紙,開展經營等形式擴大報系影響,開拓北京市場。
4.走出國門
2004年7月29日,新疆經濟報為了擴大報紙自身的影響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了滿足周邊國家維、漢各民族了解內地信息的需要,分別去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開始發行新疆經濟報漢文版和維文版共4萬份。報社還利用所屬“亞心”網站中亞地區信息,向周邊國家宣傳新疆,宣傳中國。
5.產業化經營
報紙參與市場競爭,自覺按照市場化原則經營,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是新疆經濟報系的發展戰略。為此,新疆經濟報堅持走多元化經營方略,建立了自辦發行隊伍,保證了報紙營銷渠道的暢通,在新疆率先實行廣告制,迅速打開了廣告營銷局面,報系還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對所屬各企業進行改造,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激活了企業的經營,提高了經濟效益。
三、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和制度建設
1.加強人才隊伍培養
新疆經濟報根據報社發展戰略對人才的需求,于2004年12月30日與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成立了新疆經濟報系新聞傳播學院,其目的是為報系儲備既有理論基礎知識又符合實踐要求的媒體采編、經營、發行人才。
新疆經濟報系新聞傳播學院是新聞媒體與學校合作教育的創新,是產學結合辦學方針的典型體現。以往報社從各高校招聘的畢業生,很大一部分不能適應報社的需求,有的甚至經過三五年的培養仍然不能成為可用之材。報系依據自己的用人標準與學校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同合作承擔教學工作,選派優秀編輯、記者及經營管理人員前往學院授課。教學工作突出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突出實踐性、應用性、職業性,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并開創了邊學習邊實踐的教學模式。學院設有模擬編輯部、出版技術部,采寫、編輯內部報紙。學院每年的實習實訓全部由報系知名編輯、記者指導完成,報系所屬報刊成為新聞傳播學院的實訓基地,學生畢業后將擇優安排在新疆經濟報系工作。
2006年5月,新疆經濟報系與學院首批簽約了40名學生畢業后到報系就業,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目前,該學院學生已有四百多篇作品在《新疆經濟報》上發表,學生均能獨立完成采編工作,幾乎每天的經濟報上都能看到學生的作品。新疆經濟報系新聞傳播學院已成為報系發展的人才儲備庫。
2.建立新聞督察制度
編輯記者的業務能力要提高,報社經濟要搞上去,但管理也不能放松。新疆經濟報在1999年便建立了新聞督察制度,目的是樹立報紙的誠信形象,與讀者溝通,傾聽意見,接受批評投訴等,努力防止編輯記者或報社經營人員出現損害報社形象和聲譽的行為。新聞督察制度的建立強化了報社與群眾的聯系,加大了對違規行為的監督和處罰力度,使報社同志的自律能力得到加強,提升了報社的形象。
按新聞宣傳規律搞好黨報的宣傳報道,按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廣告經營活動,注重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三方面并重又相互促進,這是新疆經濟報系改革與發展取得成功的關鍵。實踐證明,新疆經濟報的改革符合新疆地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特點,符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情況,適應了形勢發展,既達到了宣傳效果,也壯大了報系的經濟實力,同時也為廣大讀者喜聞樂見,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四、一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