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3 06:46: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藥化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農業院校;農藥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6)04-0127-03
農藥在防治農業病蟲草害、保證農業豐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培養具有現代思想的農藥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當前大部分農業院校都設置了農藥學相關專業,用來培育“三農”急需的農藥學科技工作者。青島農業大學自2005年創辦我國第一個農藥方向藥學專業以來,在深入研究創新“3+1”人才培養模式[1]的基礎上,對農藥學課程體系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與實踐探索。
一、課程設置與時代要求對接
(一)根據學生發展設置課程體系
農藥學專業骨干課程體系由農藥化學、農藥合成、農藥分析、農藥生物測定及農藥應用等課程構成,是一門理論、實驗、實踐緊密結合的“三位一體”的應用型學科。對人才培養來說,專業課課程體系設置尤為重要。因此,我們的改革首先從課程體系的設置開始:改變實驗實踐附屬于理論教學的傳統方式,將實驗課、實踐課獨立設置,加強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科研興趣、實踐能力,做到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高度匹配。另外,傳統的課程體系設置,往往忽視選修課教學,造成畢業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鑒于此,我們加大了選修課教改力度:提高選修課程數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學生自我拓展的空間,為其更好地適應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經過數年的探索與改革,我們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表1)。
(二)“四加一減”,重在技能培養
1.增加選修課:設置農藥方向選修課26門,共848學時,要求最低選修216學時。大量的選修課程設置,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發展空間,有利于其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強項進行選擇,有效應對社會多元化要求。
2.增加實驗課:必修課程實驗與理論比例為1.3∶1.5,二者接近,總的農藥學專業課程體系實驗與理論比例為2.16∶5.02,比例合理。實驗學時有所增加,學生動手能力得到訓練,同時也培養了嚴謹的科學精神。
3.增加實踐課:在校期間農藥學專業實踐課達到6.5周,折合195學時,超過必修理論課學時數,有效解決了當前大學畢業生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增強了學生干事創業的信心。
4.增加畢業實習學時:畢業實習為19.5周,加上第五學期、第六學期開始的科研訓練與課程論文2周,合計21.5周,折合645學時。充足的實踐時間,保證了學生科學思維得到系統訓練,為以后工作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5.減少必修理論課:必修課只開設農藥化學、農藥合成、農藥制劑、農藥分析、農藥生物測定等農藥學體系核心課程,總學時150學時。有利于學生自我設計,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平臺的建設與使用
嚴格地說,農藥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整個課程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必須緊密結合、有效運轉,才能培養出社會適應能力強的農藥學人才。為此,我們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建立了教學實驗室、科研平臺、研究室、實習基地等四個開放式平臺(圖1),并將其有機結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教材體系的選擇與完善
相對于醫藥學等傳統學科來說,農藥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相關教材、教學參考書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農藥學方面的國家規劃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內容滯后等缺陷。為了適應新的時代要求,我們盡一切可能采用農藥學權威著作作為教材,同時有針對性地編寫完善了農藥學課程體系必須的配套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目前,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或即將出版、由孫家隆編著或主編的農藥學教材與教參有:《農藥化學合成基礎》(第一版)《農藥學實驗技術與指導》《現代農藥合成技術》《農藥化學合成基礎》(第二版)《農藥科學使用》《現代農藥應用技術――殺蟲劑卷》《現代農藥應用技術――殺菌劑卷》《現代農藥應用技術――除草劑卷》《現代農藥應用技術――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殺鼠劑卷》《新編農藥品種手冊》《農藥學實驗技術與指導》(第二版)等。其中《農藥化學合成基礎》《農藥學實驗技術與指導》等已經被多所農藥學相關院校采用為教材,《現代農藥合成技術》獲2012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出版物獎一等獎。教材、教參的完善,使學生視野開闊,學習時有一種得心應手的感覺。
三、課堂理論教學多元化,加強思維訓練
“多元化教學”指的是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案例教學、研究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并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式教學方法。
以多媒體教學為主導:全部核心課程(農藥化學、農藥合成、農藥制劑、農藥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選修課的教學,都已采用多媒體教學。我們對多媒體課件的基本要求是:條理清晰、圖表豐富、圖文并茂、動漫結合,講授知識必須和生產實踐、科學研究、學科前沿及學生未來發展相結合,擯棄“填鴨式”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
以研究式教學為核心:這是我們近年來嘗試的一種教學方法。將課堂教授的內容作為一個課題,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向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為以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礎。例如,在講授《農藥化學》課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時,我們將天然的毒扁豆堿作為一個課題,進行先導優化、創制經緯研究;同時將先導優化、生物等排、藥效基團拼接等農藥化學專業科研方法傳授給學生,訓練其發散性思維。以案例教學為依托:這是近年來我們大力推廣的教學手段,即課堂教學以案例的形式進行。通過對案例的剖析與講解,學生較深入地掌握知識要點,并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農藥合成》課中丙溴磷的合成與生產教學中,我們將“丙溴磷的合成與生產”作為一個案例,通過“抽絲剝繭”式的分析,歸納得出如下合成路線圖。[3]
根據合成路線,結合實例解析各種路線的優劣,從而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合成與生產方案的能力。
以網絡教學為輔助:即充分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及青島農業大學農藥學QQ群,與學生全方位互動。在每學期開始前將該學期課堂教學的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學難點疑點分析等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及農藥學QQ群,讓學生提前對該課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地進行預習、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除課堂、課外答疑外,還在網絡平臺和農藥學QQ群上進行答疑教學、作業講解等,做到關鍵知識點課外答辯共用化、公開化,使全體學生受益。
四、重視實驗教學,養成探索精神
(一)精選實驗內容,實用與創新結合。實驗教學應具有連貫性與梯度性,所以我們在設計農藥方向藥學專業培養方案時,學生實驗以操作性和驗證性實驗為主。在此基礎上,我們以提高實驗技能作為《農藥學實驗技術與指導》的選題原則:和實際生產相關聯的綜合性實驗占40%,設計性實驗占40%,與科研相關的研究創新性實驗占20%。力爭每個實驗都有與之對應的工業產品或科研課題,使學生實驗過程中創造力得到有效激發,并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二)獨立實驗,突出能力培養。學生遲早要走出校門,進入社會,成為獨立的社會工作者,自身的動手能力、工作的主動性、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實驗必須一人一組獨立完成。實驗前,在學習與研讀教材、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形成各自的經教師點評與改進的實驗方案;實驗中,規范操作、記錄詳細,力爭做到和科研緊密結合;實驗后,認真歸納總結,形成一份包含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實驗記錄、數據處理、結果與討論、問題與思考等內容的規范性實驗報告文本。
(三)單獨考核,提高重視程度。實驗課程全部與相關理論課教學分離,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獨立計算學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實驗課程的重視程度??己擞蓪嶒灢糠趾推谀┛己藘刹糠謽嫵桑戎貫?0%和40%。實驗部分主要考察實驗準確度和實驗報告的規范性,期末考試則主要考核實驗技術與實驗操作。
五、實踐教學,深入社會
實踐教學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在第六學期進行的農藥學綜合生產實習和假期進行的社會實踐。其中第一階段共4周,進行方式與內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企業,親身參加生產,獲取企業新工藝、新技術等知識信息,解決就業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
實踐教學的第二階段在第六學期后的暑假進行。暑假前,學生自由組成實習小組,在教師指導下進入社會,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槍”的崗位“職工式”的實踐。時間和內容根據學生自我定位的就業方向確定,成績由實習基地專家、學校指導教師共同確定。
經過兩個階段的實踐活動,學校加強了與企業的溝通,學生對農藥工業企業有了整體的認識,對自己的科研訓練、畢業論文方向的選擇及畢業后的發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減少了盲目性;同時,也為產學研協同創新[5]打下基礎。
六、提升科研訓練與畢業論文的質量
科研訓練、畢業論文采用導師負責制:學生、教師雙向選擇,每位教師指導的學生人數不超過6人。為了保持課題研究的連續性,相同的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為同一位導師??蒲杏柧氃诘谄邔W期進行,主要內容為導師指導下的立題、文獻檢索、科研內容的基本素質培養,為第八學期畢業論文的撰寫打基礎。
畢業論文在第八學期進行,學生按照導師下達的任務書首先進行文獻檢索、立題研究,完成立題報告。報告經審查合格后,在導師指導下進行一項農藥學方面的課題研究。課題分為理論型與應用型,以密切聯系農藥學科為要旨。為了保證畢業論文質量,我們加強了檢查力度:三月中旬進行中期檢查,主要查看畢業論文進展狀況及存在問題,六月中旬進行全面的“盲評”與20%的重復率檢索檢查。經數年的堅持,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設師資隊伍,“高、精、尖”全面發展
人才培養,離不開過硬的師資隊伍。應學校要求,從2009年開始加大了在校教師培養和學科專家引進力度。目前,專職農藥學教師17人,結構如表3所示:無論是職稱、學歷及年齡結構,還是訪學與社會實踐經歷,都趨于合理狀態。
高學歷以及職稱、年齡結構的科學性和經歷的廣泛性,保證了師資隊伍建設前瞻性要求,也為藥學專業農藥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提供了質量保證。
論文關鍵詞:有機磷類農藥,固相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
有機磷農藥是一類高效、廣譜的化學殺蟲劑,因其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對地表水和生活飲用水具有極大的危險[1]。而我國水體環境優先控制有機污染物“黑名單”中[2,3]有敵敵畏、樂果、對硫磷、甲基對硫磷、敵百蟲。并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項目中規定了對硫磷、甲基對硫磷、馬拉硫磷、樂果、敵敵畏、敵百蟲、內吸磷、百菌清、阿特拉津的標準限值。
固相萃取技術能更有效、更簡便、更環保地分離富集有機污染物,其在水中痕量的有機磷農藥測定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目前測定有機磷農藥主要采用氣相色譜技術進行分析[5-7],為避免干擾和準確定量,采用氣相色譜/質譜法檢測水中有機磷農藥,內標物進行定量分析。本文利用C18 固相萃取柱富集水樣中有機磷農藥,采用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水中敵敵畏、樂果、甲基對硫磷、對硫磷、馬拉硫磷、內吸磷、阿特拉津等7種有機磷農藥的分析方法。1 實驗部分
1.1 儀器和試劑
Agilent6890/5975B氣相色譜/質譜儀;HP-5MS色譜柱:30m×0.25mm×0.25μm;ReekoAutoSPE-06 全自動固相萃取儀(??苾x器有限公司);固相萃取柱:AgilientODS-C18(500mg),Waters Oasis HLB(500mg),Thermo scientific C18(500mg),Agela C18- SPE(500mg) 。
樣品瓶:1L棕色具塞磨口玻璃瓶;二氯甲烷、甲醇、丙酮:Fisher公司的農殘級溶劑。
有機磷類標準物質:敵敵畏(100mg)、樂果(100mg)、內吸磷(100mg)、阿特拉津(100mg)、馬拉硫磷(100mg)、甲基對硫磷(100mg)、對硫磷(100mg) (均來自Chemservice公司)
有機磷類貯備溶液:取有機磷類標準物質化學論文,放人1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作為有機磷類貯備溶液(約10 mg/mL)。
有機磷類標準中間液(1000mg/L):取有機磷類貯備溶液于10mL容量瓶中,配制成混合標準中間液。內標標準溶液: 菲-D10(濃度為1000mg/L)。
1.2 實驗方法
1.2.1 儀器檢測條件
GC柱溫:100℃(0min),6℃/min升溫到120℃ (1min),30℃/min升溫到180℃ (4min),6℃/min升溫到210℃ ;進樣口溫度:250℃;分流進樣,分流比:1:5,流速:1.5 mL/min;進樣量:1.0 mL。電子轟擊電離源(EI),離子源溫度250 ℃,接口(傳輸線)溫度280 ℃,四極桿質量分析器溫度150 ℃,選擇離子監測模式(SIM),溶劑延遲4.0 min。
1.2.2 水樣制備及固相萃取
條件實驗中:取一定體積有機磷標準溶液中間液加入到500mL水樣中,配置成所需濃度的水樣。
設定自動固相萃取儀的程序,固相萃取C18柱使用前使用甲醇6mL和水10mL活化,活化速度為10mL/min; 進樣500mL水樣,進樣速度為5mL/min;取10mL二氯甲烷洗脫,洗脫速度為3mL/min;洗脫液用高純氮氣吹干,濃縮至1mL,向其中加入10μL內標標準溶液,混勻進氣相色譜/質譜儀分析.
1.3 化合物的定性定量方法
以選擇離子方式采集數據,以保留時間和目標化合物的主要離子的荷質比以及其2~3個主要碎片離子峰的絕對豐度與分子離子峰的(或定量目標離子峰)絕對豐度的百分比與標準品吻合度(如不超過±15%)來定性,用標準溶液的內標標準曲線定量計算樣品種待測化合物的濃度。
表1 氣相色譜/質譜儀分析有機磷農藥的定性依據
序號
英文名稱
中文名稱
保留時間(min)
特征離子(m/z)
1
Dichlorvos
敵敵畏
5.006
109、185、79
2
Demeton-S
內吸磷-S
9.686
88、170、115
3
Dimethoate
樂果
9.751
87、125、143
4
Atrazine
阿特拉津
10.042
200、215、173
5
Methyl Parathion_
甲基對硫磷
12.497
109、125、263
6
Malathion
馬拉硫磷
13.845
125、173、93
7
Parathion
對硫磷
14.192
291、109、97
8
Phenanthrene-D10
菲-D10(內標)
論文摘要 現代農業在推動農產品產量快速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本文從四個方面系統地分析了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提出積極推廣少耕、免耕、作物殘茬覆蓋、合理施肥、節水灌溉和有機農業生產等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上世紀30 年代初, 化肥、農藥的相繼出現并應用于農業生產, 標志著現代農業時代的到來。在現代農業時代,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壤機械化作業強度的不斷提高、作物耐肥品種的推陳出新以及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 共同推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快速增加( 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 。與此同時,現代農業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1 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 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及環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瘜W肥料, 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 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 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 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 從而導致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 在糧田面積減少的同時, 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面積迅速擴大。農民在經濟作物上的投入遠大于糧食作物, 由此帶來的農業化學污染也更為嚴重。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 農產品的品質降低
化肥、農藥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 可以顯著提高植物組織中硝酸鹽和氨基酸的含量, 并使植物的細胞壁機械強度減弱, 從而誘發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不僅如此, 農業化學品的超量施用還可以導致植物收獲物中維生素C、有機酸及可溶性糖等營養成分的降低, 從而導致農產品品質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 植物吸收了殺蟲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后, 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
現代農業對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病、蟲、草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為了盡量減少病、蟲、草害帶來的損失, 不斷增加用藥量和不斷使用農藥新品種成為農民的普遍選擇。殺蟲劑的大量施用給害蟲的天敵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使依靠化學藥劑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努力陷入了一個“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 害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的惡性循環。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現代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土壤的機械化作業強度不斷加大, 由此導致的土壤水蝕和風蝕及環境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農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則是頻繁的土壤作業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徑流加劇等。
化學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養分失調外,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土壤的滲透能力降低等, 致使土壤的生產能力下降。
2 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2.1 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術及作物殘茬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增加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數量, 提高土壤的滲水性, 減少雨季的地表徑流, 提高土壤抗水蝕及風蝕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全方位培肥地力, 從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免耕技術是一項高效低耗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 它不僅適合于水澆地, 更適合于旱地。該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的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 而且使土壤不斷培肥, 土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轉貼于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時期兩方面的內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規律合理進行肥料運籌, 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減少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許多農民群眾為方便起見, 將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種前或播種時做基肥一次施入, 造成肥料的浪費和地下水的污染。這種傳統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 降低生產成本, 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術, 改大水漫灌為溝內滲灌傳統的大田作物灌溉技術多為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 破壞土壤結構, 而且也是造成農業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可節水30%以上, 而且可以降低田間濕度, 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 從而減少殺菌劑及殺蟲劑的使用量, 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 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 不僅便于澆水管理, 而且使灌溉水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60%, 從而減少了水蝕, 保護了土壤。
2.3.2 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脅迫時會產生化學信號并輸送到葉片, 葉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脅迫的信號后會降低氣孔開度或關閉氣孔, 從而減少水分消耗。根據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非充分灌溉技術是農業節水領域的一項新興技術。
于振文等專家( 2001) 對高產小麥高效灌溉技術及其生理基礎進行研究后認為, 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 小麥生育前、中期適度灌溉, 在保證適宜畝穗數和幼穗正常發育的前提下, 適當抑制營養生長; 后期補充灌溉, 延緩根系及功能葉片的衰老, 保證穗粒數和粒重。這樣, 就可以將傳統的3~5水減少為1~2 水, 從而使灌水效益顯著提高。
2.4 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技術
論文摘要 推薦了水稻的幾種重大病蟲害最新的農業、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以及高效、低毒、環保型化學農藥的應用技術。
近年來,雖然科研工作人員不斷培育出水稻抗病蟲新品種,農民也加強了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許多高效農藥在防治水稻病蟲害中也投入了使用,但受氣候、種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態環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水稻重大病蟲害仍然是影響糧食生產的最主要的生物災害[1]。
水稻病蟲害主要以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病毒病等為主。在防治上,要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钡睦砟睿纫行У乜刂撇∠x害的發生危害,保證產量安全,又要有效控制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及農產品污染,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環境安全[2]。
1防治策略
以作物為中心,以重大病蟲害為主攻對象,強化源頭控制和暴發流行區的分區治理,因地制宜協調運用農業、物理、生物、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廣應用生物、物理防治和科學用藥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依賴,努力實現節本增效和可持續控制。
2防治適期和指標
(1)稻縱卷葉螟。①卵孵化高峰期防治,隔7d再防治1次(大發生年份);②2齡幼蟲高峰期前防治(中等發生年份),每百叢3.3cm以下綠色小苞數30個。分蘗期可適當放寬防治指標,以保護天敵和稻田生態環境。
(2)螟蟲。防治二化螟,在分蘗期株枯鞘率3%~5%、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卵塊數達750塊/hm2時用藥;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期卵塊數達600塊/hm2時防治枯心,或三化螟螟卵孵化初期進行防治。
(3)稻飛虱。每百叢平均蟲量分蘗期為1 000頭,孕穗至抽穗期為1 500頭,齊穗至乳熟期為2 000頭以上。掌握在低齡若蟲高峰期防治。
(4)稻瘟病。重點防治水稻易感病品種、敏感時期及老稻瘟病區。發現發病中心、急性病斑或病葉率達到10%時實施藥劑防治,老病區、感病品種種植區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及齊穗期要各打1次保護藥,進行預防。
(5)紋枯病。分蘗盛期病叢率達5%~10%;孕穗期病叢率常規稻達20%左右,雜交稻為30%以上。
3主要推薦防治技術
3.1農業防治
深耕、灌水滅蛹控螟。春季越冬代螟蟲將近化蛹時,利用螟蟲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處理帶蟲稻草,合理安排茬口,及時深耕灌水浸田,浸沒稻樁10d左右,可降低蟲源基數。螟蟲卵孵化始盛期,將田水排至3cm以下,降低蟻螟為害葉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3d,可殺死大量幼蟲。盡量避免單雙季稻混栽,單季稻可適時推遲播種期,雙季稻連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時翻耕灌水深淹沒稻樁。
3.2生物(藥劑)防治
(1)蘇云金桿菌(Bt)制劑防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在水稻生長前期,或田間螟蟲和稻縱卷葉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蘇云金桿菌制劑防治,對螟蟲和稻縱卷葉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保護稻田天敵,維持稻田生態平衡。蘇云金桿菌對蠶高毒,靠近桑園的稻田慎用。
(2)枯草芽孢桿菌制劑防治稻瘟病。在抽穗破口期遇陰雨天氣、葉瘟和苗瘟出現急性病斑或發病中心時,采用枯草芽孢桿菌制劑防治,齊穗后再噴1次,對稻瘟病有良好的預防和防治效果,對作物安全。
(3)寧南霉素防治水稻病毒病。水稻病毒病感病初期,采用寧南霉素與殺蟲劑配合使用,連續用藥3~4次,對病毒病有良好的預防效果。
(4)稻鴨共育技術。鴨子可捕食大部分飛虱及其他害蟲,還可起到踩草、耕耘和刺激水稻健壯生長的作用,減輕稻飛虱、螟蟲、稻水象甲、葉蟬、紋枯病和水生雜草等病蟲草害的危害。
3.3物理防治
(1)利用成蟲的趨光性,成蟲發生期在稻田設置頻振式誘蛾燈捕食與誘殺,可減少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螟蟲和稻癭蚊等害蟲的種群數量。
(2)應用昆蟲化學信息素可誘殺集中連片稻田中的二化螟。
3.4化學藥劑防治
(1)氟蟲腈、敵氟腈、毒死蜱、三唑磷、阿維菌素+噠嗪硫磷或阿維菌素+毒死蜱,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卵孵化盛期施藥。使用時注意,阿維菌素對光穩定性較差,要避免在中午陽光強烈的情況下施藥;對魚高毒,應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對蜜蜂有毒,不要在開花期施用;最后1次施藥距收獲期20d。
(2)丙溴磷、氟鈴脲等昆蟲生長調節劑防治稻縱卷葉螟(低抗區、非桑蠶區可結合應用殺蟲雙等沙蠶毒素類劑)。利用5%銳勁特+40%毒死蜱的高效配方,對控制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和螟蟲具有理想效果。
(3)噻嗪酮、異丙威、速滅威、毒死蜱防治稻飛虱;氟蟲腈+吡蟲啉、或毒死蜱+吡蟲啉防治水稻灰飛虱效果良好。
(4)咪鮮胺、三環唑、春雷霉素等藥劑防治稻瘟病,感病品種和老發病區,連防2次,隔7d 1次。井岡霉素對水噴霧,或潑澆,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或三唑酮農抗120水劑噴霧,防治紋枯病效果良好。紋枯病與稻飛虱同時發生,可選用虱紋靈或阿維菌素加井岡霉素混用。
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要控制氟蟲腈的使用次數,禁止使用高毒農藥和擬除蟲菊酯類農藥,保護稻田生態生物多樣性。
參考文獻
一、蔬菜農藥殘留的概念
農藥殘留(Pesticide residues),是在農業生產中施用農藥后一部分農藥直接或間接殘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產品、水產品中以及土壤和水體中的現象。農藥殘留問題是隨著農藥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而產生的。目前使用的農藥,有些在較短時間內可以通過生物降解成為無害物質,而一些有機氯類農藥卻難以降解,是殘留性強的農藥。蔬菜農藥殘留超標,會直接危及人體的神經系統和肝、腎等重要器官。同時殘留農藥在人體內蓄積,超過一定量度后會導致一些慢性疾病。由于農藥殘留對人類和生物危害很大,各國對農藥的施用都進行嚴格的管理,并對食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作了規定。
二、蔬菜農藥殘留標準
目前,我國與蔬菜有關的強制性國家標準35項,涉及農藥殘留指標58項,農藥52種,名稱如下:對硫磷、馬拉硫磷、甲胺磷、甲拌磷、久效磷、氧化樂果、克百威、涕滅威、六六六、敵敵畏、DDT、樂果、殺螟硫磷、倍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嗪磷、喹硫磷、敵百蟲、亞胺硫磷、毒死蜱、抗蚜威、甲萘威、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順式氰戊菊酯、聯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順式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氟胺氰菊酯、三唑酮、多菌靈、百菌清、睡嗓酮、五氯硝基苯、除蟲脲、滅幼脲、雙甲脒、敵菌靈、異菌脲、代森錳鋅、滅多威、克螨特、腐霉利、乙烯菌核利、甲霜靈、伏殺硫磷、2、4D。
三、蔬菜農藥殘留的危害
目前我國農藥年用量為80-100萬噸,居世界首位。其中劇毒的有機磷類農藥年使用量約占70%,毫克級的有機磷類農藥即可致人畜于死地。當農藥殘留在人體中達到一定的數量,不為人體所分解時,將無法避免地發生各種病變。急性中毒,導致死亡、終身殘疾。亞急性中毒:致癌、致畸(畸胎和畸形兒)和致基因突變(損傷生物的遺傳物質,導致不可逆誘變的作用),損害人體的重要臟器。慢性中毒,農藥殘留更為可怕的是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慢性中毒。慢性中毒作用包括神經、生理、生化、血液、免疫和病理等方面。危及青少年、兒童成長發育,影響胎兒正常發育。導致神經系統失調,破壞人體器官生理功能,內分泌紊亂,引起婦女經血失調及面部生出各種斑痕。引發中老年人各種疾病。 [來源:論文天下 ]
四、減輕蔬菜農藥殘留危害的方法
農藥殘留有兩種形式,一是附著在蔬菜、水果的表面;一種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農藥直接進入蔬菜、水果的根莖葉中。以下幾種方法能有效去除蔬菜農藥殘留:
1、浸泡水洗法
蔬菜污染的農藥品種主要為有機磷類殺蟲劑,有機磷殺蟲劑難溶于水,此種方法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農藥。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它污物和去除殘留農藥基礎方法。一般先用水沖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鐘。果蔬清洗劑可增加農藥的溶出,所以浸泡時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劑。浸泡后要用流水沖洗2-3遍。
2、臭氧降解法
臭氧處理是現在應用較多的一種降解農藥的手段。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在水中有極強的氧化分解能力,臭氧在水中發生還原反應,產生氧化能力極強的單原子氧(O)和羥基(OH?),瞬問可分解水中的有機物質。它可選擇性的與化合物中雜原子發生反應,主要使農藥分子化學鍵斷裂,生成小分子產物揮發或溶于水中。由于大部分農藥本身含有雜原子,所以容易被臭氧降解。它不僅能夠破壞馬拉硫磷、樂果等有機物分子結構中的烯炔、炔烴等碳鏈,而且對其基團有著強烈的氧化作用。這種打斷連接鍵和基團氧化的雙重作用使得上述物質的分子結構發生徹底改變,從而起到解毒、降解農藥殘留的作用。
3、堿水浸泡法
有機磷殺蟲劑在堿性環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次方法是有效的去除農藥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類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將表面物污沖洗干凈,浸泡到堿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堿面5-10克)5-15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3-5遍。
4、有機磷降解酶
論文摘要:摘除番茄幼果上的殘留花瓣和柱頭降低了灰霉病菌的初侵染點,再輔以施用適當農藥壓低苗期和開花前期病情,能有效防治番茄果實的灰霉病。該項技術防治目標明確、成本低、無公害,建議在生產上大力推廣。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的番茄重要病害。該病主要危害番茄果實,首先侵染花瓣和柱頭,進而向果蒂、果柄、果臍和果實的腹部擴展,最后蔓延到果實的其它部位。近年來,隨著保護地番茄大量種植,番茄灰霉病日趨嚴重,一般年份損失20%左右,病重年份50%以上,已成為保護地番茄生產的一個制約因素。由于目前尚沒有發現抗灰霉病的材料和品種,生產上主要依靠化學防控其危害。但由于灰霉菌具有繁殖速度快、遺傳變異大和適應性高的特性,生產上頻繁施藥,導致病菌抗藥性增強,防治效果越來越差,且化學農藥殘留量較大,污染嚴重。
為了探索無公害番茄生產技術,針對番茄灰霉病的危害和侵染特點,筆者于2006年進行了摘除番茄幼果上殘留花瓣及柱頭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試驗研究,現小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地點和材料
試驗于2006年3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鹽城生物工程分院園藝場進行。
供試作物為結果期大棚番茄,品種為中雜9號。
1.2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①:2,4-D蘸花7~10天后摘除番茄幼果上殘留花瓣和柱頭,不施藥;處理②:常規噴藥,從3月中旬起,每隔7~10天,噴施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5%萬霉靈1000倍液,共7次;處理③:2,4-D+50%速克靈粉劑1000倍液蘸花7~10天后摘除番茄幼果上殘留花瓣和柱頭,不施藥;處理④(CK):不摘除番茄幼果上殘留花瓣和柱頭,不施藥。
以上各處理在試驗期間不另施殺菌劑,其它田間管理按常規方法進行。
各處理小區面積25m2(5m×5m),4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從3月下旬起至5月16日,在番茄灰霉病的主要發生期每隔5天用5點取樣法檢查各處理小區病果數并摘除各小區所有病果,檢查時每小區隨機固定5點,每點4株,合計每小區20株,統計全程病果數和采收的好果數,計算病果率和防治效果。
1.3防治成本核算
在番茄盛花期隨機抽樣摘除100個幼果上的殘留花瓣和柱頭,記錄所需時間,再根據667m2采摘果實數,折算其所需工本,比較各處理的防治成本。
2結果與分析
2.1摘除殘留花瓣及柱頭防治效果
試驗表明,①、②、③三種處理均能有效控制番茄灰霉病的病情發展,處理①各小區在病害主要發生期(3月25日至5月20日)的全程病果率為5.17%~10.15%,平均為8.96%;處理②各小區全程病果率為6.32%~10.10%,平均為8.70%;處理③各小區全程病果率為3.63%~7.89%,平均為5.72%,CK各小區全程病果率為38.17%~57.33%,平均為49.66%(詳見表)。處理①和處理②的防治效果經LSD法檢驗后沒有顯著差異,說明采用摘除花瓣及柱頭法防治番茄灰霉病已達到一般殺菌劑的效果,處理③的防治效果顯著,已達88.48%。
2.2摘除殘留花瓣及柱頭防治成本分析
根據測試,摘除667m2幼果上的殘留花瓣約需8個工,以每工25元計,合計成本200元;而采用常規施用農藥方法防治,一般每茬用藥約6~7次,667m2需2.5~3個工,以每工50元計,折合人民幣125~150元,加上農藥成本89~100元,其防治成本略高于摘除殘留花瓣和柱頭的防治成本。
a 現代化農場大批培育的蘋果,賣相好,個頭均勻,價格適中;
b 新疆某偏遠農場種植的有機蘋果,光滑圓潤,價錢是第一種的兩至三倍;
e 城郊老農自家剛摘的蘋果,沒打太多農藥肥料,大小不均,賣相欠佳,價錢也比第一種稍便宜。
你會選哪種?
對于有消費能力,又注重提升生活質量的人來說,第二種是最??紤]的答案。為什么呢?“有機食品沒農藥,吃著放心些!”“我都是專門買給孩子吃的,營養價值高一些吧?!薄爸С汁h保啊,那些整天打農藥化肥的農場,把土地河流都糟蹋了,后代還怎么活!”……
問題是,我們花高價換來的有機食品,真的代表營養、安全和環保嗎?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實現這個初衷?就在有機食品每年以大幅度的增長率占據歐美市場時,一些唱反調的研究開始引起關注。2009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公布了一份歷時50年、長達162頁的研究結果,發現有機食品和常規食品的營養元素并沒有什么區別,后者甚至在某種維生素的含量上超過了有機食品;而2012年9月,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在《內科醫學年鑒》上發表的論文也認為,有機食品跟常規食品的營養價值差不多,只是農殘含量要低一些,但這跟人體健康的關系并不明確。
這些研究發表后,受到的質疑和討論非常熱烈??上е两駷橹?,圍繞著有機食品的真實價值,仍無法蓋棺定論。但至少,當你把圍繞它的爭議都梳理一遍后,下次滿懷豪情地為“有機”掏腰包時,可以更清楚自己買下的到底是什么。
“跟常規蔬果相比,有機蔬果的維生素類、蛋白質、膳食纖維等幾乎相同。”
“這幾年,我的病人總是問我有機食品到底有沒有好處,應不應該買,這搞得我很困惑?!钡录{·布拉瓦塔是斯坦福大學健康政策學院的學者,同時也是一家康護公司的健康主管。為了找到明確的答案,她決定做一次大范圍的學術論文篩查,比較一下過去幾十年里關于有機食品的研究。這項工作很快引發了斯坦福大學其他同事的興趣。于是,十幾名研究人員搜索了1966-2011年間發表的6000多篇比較有機和常規食品的論文,并挑選出相關度最高的240篇進行分析。
最終他們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鑒》上的論文,得出的結論多少讓人意外:“我們沒有找到明確的證據,證明有機食品比常規食品更有營養?!闭撐牡闹饕髡呤访芩埂に古烁窭战榻B,在他們篩選出的調查中,有223篇對比分析了有機和常規食品的主要營養元素,另外17篇則對比了兩種食品的食用者的健康狀況。
“跟常規蔬果相比,有機蔬果的維生素類、蛋白質、膳食纖維等幾乎相同。在檢測過的14種營養物質中,有機蔬果里含量明顯高于常規蔬果的只有兩種:磷和酚類(比如辣椒素)。不過,鑒于比較少人會缺乏磷和酚類,這項發現并沒有特別大的意義?!?/p>
不過,他們也有一些積極的發現。比如在有機牛奶和有機雞肉中,Omega-3脂肪酸的含量是比較高的,這對人體的心臟有好處。有機食品也確實含有更多的苯酚,苯酚中的類黃堿素(flavonoid)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抗氧化物。只是,這些食物中的十八碳烯酸含量也比較高,這種反式脂肪酸對人體是沒有好處的?!傲硗?,這些物質的含量差別并不是特別大,如果要證明這種差別的有效性,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p>
至于對有機食品食用者健康的研究,他們也沒有找到太激動人心的發現?!霸谖覀冋业降?7篇相關論文中,試驗時間長則兩年,短則兩天,樣本數也比較有限,因此數據出入比較大,缺乏有說服力的長期研究。”
對于斯坦福大學的這篇論文,反對者舉出了例子:加州大學的食物化學家阿里森·米歇爾的團隊曾做過長達十年的試驗,發現同樣品種的番茄,在有機和常規的種植方式下,前者所含的兩種抗氧化劑比后者要高出79%和97%。史密斯·斯潘格勒也看過這項研究,但她認為,這項試驗的種植條件比較特殊,番茄的生產從頭到尾都被嚴格控制著,如果放到不同的種植氣候、土壤中,有機番茄是不是還能有這種表現,是很難說的?!八?,有機和普通種植方式對食品營養的影響,還不如特定的土壤氣候環境、種植收割周期等對營養的影響來得大。”
“另外,在許多發達城市,有機食品往往是從遠處的農場千里迢迢運過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包裝、冷藏、運輸和儲存時間的變化,可能已經讓有機食品的營養價值打了折扣。”
至于德納·布拉瓦塔,面對病人關于有機食品的詢問,她有了明確一些的答案:“單從營養價值上來說,有機食品并沒有太特別的地方。但多吃蔬果的健康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你不差錢,吃有機的當然好。但與其省吃儉用每天只買一個有機蘋果,你不如用同樣的價錢,每天多買幾種蔬果吃?!?/p>
有機食品同樣具有毒性
雖然僅從營養成分上看,有機食品似乎沒什么神奇,但它并非沒有讓人稱道之處。就拿斯坦福大學的報告來說,研究人員發現在三千多種有機食品中,只有7%的樣本檢測到了農藥殘留,而在十萬多種常規食品中,檢測出農殘的幾率是38%。此外,常規食品上發現的細菌,更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報告也提到了兩項對兒童健康的研究,發現食用有機食品的孩子體內的農藥殘留確實更低。就在報告發表的下個月,美國兒科學會也對這個問題表了態:在2012年10月的《兒科學》上,兒科學會的專家建議“盡管沒有臨床證據說明有機食品更有營養價值,但它們確實能降低農藥和抗生素的攝入量。鑒于兒童和胎兒的免疫系統并沒有成人完善,兒童和孕婦食用有機食品無疑是比較安全的?!?/p>
安全!低農殘!這對于中國人來說太關鍵了!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買了有機水果在衣服上擦擦就吃,有機蔬菜可以沖一沖就拿去拌沙拉呢?
最好不要上當。
首先,有機食品確實“不能使用人工合成農藥”,但不代表它不使用農藥,只是它用的是“有機農藥”。目前,被美國環境保護署核準使用的有機農藥有195種,它們都是從動物、植物或者天然礦物質中提取的,比如硫磺、敵百蟲、除蟲菊、毒魚藤等。盡管跟人工合成農藥來源不同,但它們同樣具有毒性,也并非完全不殘留,如果不清洗干凈就吃下去,對身體能有好處嗎?
其次,有機蔬果不使用化肥,因此在種植時大多使用植物性堆肥或是動物排泄物。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人畜體內都有病菌和重金屬,會隨著糞便排出,用這些肥料種植出來的蔬果,沾染上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的幾率更高,可能引發食用者的感染甚至死亡。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的全球食品研究主管丹尼斯·艾弗瑞是名激烈的反有機人士,他曾引用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宣稱食用有機食品感染大腸桿菌的危險性是食用普通食品的八倍。
此外也有研究者發現,由于有機農田的蟲害比較難控制,有些植物被咬傷后可能分泌對人體有害的毒素,也更容易被霉菌等感染。而意大利帕爾瑪大學的學者吉蒂尼·S曾在2005年發表過一項研究,他和同事對比了有機牛奶和普通牛奶后,發現有些有機牛奶樣本中的黃曲霉素含量明顯高于普通牛奶,可惜他們并沒有找出具體的原因。
看不見的資源耗費
對于現代化農業對環境的破壞,觸目驚心的例子比比皆是:化肥農藥抗生素泛濫、土地板結貧瘠、河流水道被污染……有機食品的培育,其實是人們回歸傳統,向大自然還債的一種方式。有許多研究和實例證明,有機種植對恢復土壤生命力,調節生態系統有著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把它跟環保聯系起來。
那么,回到買蘋果的例子,如果我買下了來自新疆的有機蘋果,是不是就比買城郊老農的蘋果要環保呢?這是個有趣的論題。
如果從碳排放的角度看,盡管有機蘋果的生產方式對環境友好,但它從遙遠的產地包裝好,千里迢迢地運到我身邊的超市,這個過程所耗費的能源可能已經抵消了它帶來的好處,那么,買城郊老農剛摘下來的蘋果是不是反而環保一點?
而從種植過程所耗費的資源看,有機食品也未必真的更環保。美國羅代爾研究所的專家就曾提出,為了控制蟲害,專門生產大量的有機農藥本身便提高了社會和生態成本。以最常用的除蟲菊為例,為了從除蟲中提煉出足夠的有效成分,滿足每年全球超過兩萬噸的需求,肯亞和秘魯開墾了大量的花田,并靠無數人力每天手工采收一億多朵花。這些花田本身占用了生產農作物的土地,甚至是砍伐森林破壞植被換來的,這對環境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說到消耗的社會成本,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的教授肯·格林有更明確的看法。他和同事曾在2007年向英國環境農業部(DEFRA)提交過一份全面的報告。在報告中,格林和同事比較了150種最常見的食品,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后得出的觀點是:“與集中化大批量產的同類食品相比,有機生產能源利用率不高,消耗的土地可能加重森林和生態系統的負擔?!北热?,報告提到,跟常規牛奶相比,有機牛奶的生產需要增加80%的土地,排放的污染物也增加了一倍。
關鍵詞: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北方地區
無公害蔬菜是指沒有受有害物質污染的蔬菜,是集安全、優質、營養為一體的蔬菜總稱?,F根據北方地區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實踐經驗,將其生產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一、生產條件
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選擇在遠離工廠、醫院等污染源3 000m以外,水質、大氣、土壤無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離帶更為理想。農田灌溉水、土壤、大氣、生活飲用水、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環境質量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論文百事通基地面積應大于5hm2,土地連片便于輪作,運輸方便。基地選定后還應合理規劃,完善排灌設施,健全田間道路網絡,培肥土壤等,創造一個優質、高效、低耗的無公害蔬菜生產生態環境。
二、細化栽培
細化栽培技術就是要根據蔬菜病蟲無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長發育的規律、環境調控與產量形成規律,研究無土栽培、設施栽培、節水灌溉及這些技術的應用與病蟲消長的關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間輪作技術、茬口安排技術、清潔田園技術和引種試驗推廣抗病蟲品種技術的綜合,因地制宜制定(設計)出一套適合當地不同類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種的生產技術規范,供基地生產應用。
三、強化應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術
隨著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的不斷演進,保護、利用天敵,蘇云金桿菌、Bt與病毒復配的復合生物農藥、愛比菌素、農抗120、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等的應用,燈光誘殺、氣味誘殺,利用害蟲對顏色趨性進行誘殺及防蟲網、特種性能膜防病蟲等生物、物理防治技術已日益受到重視,部分已直接取代化學農藥的使用。今后要充分應用已有的技術成果,進一步開發、推廣生物和物理防治技術,力爭擴大取代化學農藥的使用面。
四、病蟲害化學防治技術
優化蔬菜病蟲害化學防治技術,可大幅度提高農藥藥效,既控制病蟲的為害,又可防止農藥在蔬菜產品上的超標殘留??蓮囊韵聨追矫嫒胧郑?/p>
(1)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絕對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
(2)加強病蟲測報,掌握防治適期。蔬菜病蟲種類繁多,發生復雜,要抓住主要病蟲和病蟲發生的主要時期開展測報,一般害蟲的低齡階段和病害的發生初期為防治適期。
(3)對癥下藥。據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記載,我國有蔬菜病害1133種、蔬菜蟲害334種,但各地主栽的蔬菜種類和主要病蟲發生種類并不很多,防治前一定要確診后對癥下藥。
(4)講究施藥技術。實施化學防治時必須把農藥施用到目標物上才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蟲的發生、發展,才能保護蔬菜的正常生長,若施藥“脫靶“就會降低防治效果和造成環境污染。
(5)嚴格按照有關規定控制農藥的使用濃度、使用量、劑型、使用次數、使用方式和依法執行農藥的安全間隔期。
五、施肥措施
(1)重施有機肥,少施化肥。充足的有機肥,能不斷供給蔬菜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質的提高。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要加入發酵劑經過高溫堆積發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田。發酵時將新鮮的糞污裝入塑料袋中堆放或裝入缸中,加入熱水封口,在15℃以上的環境濕度下自然發酵。農作物秸稈加入速腐劑可直接還田,但將其粉碎后,堆腐發酵效果更好。堆腐的方法是每100kg粉碎的秸稈加入速腐劑1~2kg,堆垛后,表面用泥封嚴,一般20d左右成肥。
(2)重施基肥,少施追肥。實踐證明,在相同基肥條件下,追肥用量越大,綠色蔬菜生產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施用純氮225kg/hm2,2/3作基肥,1/3作追肥,深施。
(3)重視化肥的科學施用。一是禁止施用硝態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施氮量應控制在純氮2 250kg/hm2以內。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氨態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層,尿素施于l0cm以下土層。早施有利于作物早發快長,延長肥效,減少硝酸鹽積累。實踐證明,尿素施用前經過一定處理,還可在短期內迅速提高肥效,減少污染。處理方法為:取1份尿素,8~10份干濕適中的田土,混拌均勻后堆放于干爽的室內,下鋪上蓋塑料薄膜,堆悶7~10d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與有機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4)施肥因地、因苗、因季節而異。不同的地質,不同的苗情,不同的季節施肥種類,施肥方法要有所不同,低肥菜地,可施氮肥和有機肥以培肥地力。蔬菜苗期施氮肥利于蔬菜早發快長。夏秋季節氣溫高,硝酸鹽還原酶活性高,不利于硝酸鹽積累,可適量施用氮肥。
論文摘要從深翻改土、灌水與排澇、中耕除草、覆蓋、施肥、搭架及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無公害黑莓生長期管理技術,從而為無公害黑莓的生產提供技術依據。
1深翻改土
黑莓園活土層要求達到40cm左右,通氣狀況良好,根系主要分布層(10~30cm)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以上。根據不同質地的土壤,在黑莓建園時,應采用不同的措施。瘠薄山地、丘陵應在秋冬按黑莓種植的行距開溝凍土,并在溝中填充有機質,如稻麥秸稈、樹葉、枯草等。已建成的黑莓園,深翻要在晚秋修剪上架后至早春發芽前進行,離根近的地方應淺翻,以防損傷根系,離根遠的地方可深翻,保證黑莓園土壤疏松,并含有豐富的有機質。
2灌水與排澇
一般情況下,發芽前后至萌枝發生期(3~4月份)、花后至幼果膨大期(5~6月份)和果實采收后(8月份)遇干旱分別灌水1次,果實成熟期(7月份),如連續干旱,每7~10d應灌水1次,灌水量要以浸透根分布層(15~30cm)為準,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灌水方法除采用地面灌溉外,盡量采用滴灌、穴灌等節水灌溉措施。地勢低洼或地下水位較高的黑莓園,雨水過多時,會發生漬害(黑莓不耐澇),應及時排水。
3中耕除草
定植建園的第1、第2年此項工作較為重要,1年內需中耕除草6~8次,3年后黑莓已成園,1年只需中耕除草3~4次。及時中耕松土,可使土壤調溫保墑,并消滅雜草,從而保證黑莓的良好生長。
4覆蓋
黑莓園覆蓋應在春季施肥、灌水后進行,利用稻草、麥秸等覆蓋于畦面上,覆草厚度為5~8cm,連覆3~4年后淺翻1次。
5施肥
施肥的原則是以優質有機肥料為主,化學肥料為輔,以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及生物活性,同時要避免肥料中的有害物質進入土壤,從而達到控制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
5.1基肥
施基肥一般在晚秋進行,要以經高溫發酵或漚制過的有機肥為主,配少量的化學肥料。有機肥施肥用量按每生產1kg黑莓施1.5~2.0kg計算,施有機肥45~60t/hm2,加磷酸二銨450~525kg/hm2(或尿素300kg/hm2,過磷酸鈣600kg/hm2),硫酸鉀450~600kg/hm2。高產穩產的黑莓園施有機肥可增加到75t/hm2以上,肥料缺乏的地方也應達到1kg果1kg肥的標準。施肥方法有條溝施肥法和全園施肥法。
5.2追肥
追肥應看苗施肥,旺長田,追肥要以磷鉀肥為主,長勢差的田塊,應以氮肥為主。肥料以速效肥為主,一般每年進行3次。第1次施肥在萌芽后萌枝發生時,肥料以氮肥為主,以滿足花期所需養分,促進萌枝生長;第2次在坐果后果實膨大期,應以氮磷肥或復合肥為主,以利于果實發育,同時促進一年生分枝生長;第3次在果實成熟以后(最好結果枝蔓已剪除并清理出園),以復合肥為主,施尿素150kg/hm2,磷酸二銨300kg/hm2,硫酸鉀450~600kg/hm2,以增加樹體養分積累,使枝蔓充實,提高越冬抗寒能力,為來年豐產打下基礎。施肥方法為溝施或穴施,肥料施入后要蓋土,若土壤墑情差,追肥要結合澆水進行。
6搭架及整形修剪
6.1立支架
目前多采用籬壁形支架。在定植當年,沿種植行每隔5~6m立一支柱,支柱長2.5m左右,埋入地下60~70cm,地上1.8~1.9m。在支柱上綁2~3道鐵絲。
6.2修剪
包括夏季摘心、果后去除枯死枝蔓和冬季整形修剪與綁蔓上架三方面。夏季摘心一般在初夏萌枝發生并快速生長的時期,當萌枝高度達到1.0~1.5m時摘心,以促進側枝生長。果后去除枯死枝蔓一般在7~8月份(不同品種有差異),從根部去除上一年萌枝,并小心剪除該萌枝上的側枝,盡量減少對當年生枝蔓的損傷??菟乐舫髴宄龊谳畧@。
7病蟲害防治
全面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要以改善黑莓園生態環境、加強栽培管理為基礎,優先選用農業和生態調控措施,注意保護利用天敵,充分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具體進行防治時,應選用高效生物制劑和低毒化學農藥,并注意輪換用藥,改進施藥技術,最大限度地降低農藥用量,以減少污染和殘留,將病蟲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保證黑莓質量符合無公害標準。
危害黑莓的病蟲很多,但對黑莓造成較大影響的病蟲害不是太多,目前主要有地老虎、赤毛蟲、金龜子(成蟲)、刺蛾等蟲害,嚴重的病害還較少。地老虎掌握其發生規律,可用毒餌誘殺。有些年份,在黑莓產區金龜子成蟲會對黑莓產生極大的危害。利用其趨光性進行誘殺,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其他害蟲,如毛蟲、刺蛾等,可用一些高效低毒農藥進行化學防治??傊莆崭骱οx發生規律,用最小的藥量,最佳防治方法,將害蟲防治在發生初期,就能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農藥按其毒性來分,有高毒、中毒、低毒之別,無公害果品對農藥要求是優先采用低毒農藥,有限度地使用中毒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農藥。為了減少農藥的污染,除了注意選用農藥品種外,還要嚴格控制農藥的施用量,應在有效濃度范圍內,盡量用低濃度進行防治,噴藥次數要根據藥劑的殘效期和病蟲害發生程度來定。不要隨意提高用藥劑量、濃度和次數,應從改進施藥方法和噴藥質量方面來提高藥劑的防治效果。另外,在采果前20d應停止噴灑農藥,以保證果品中無殘留或雖有少量殘留但不超標。
參考文獻
[1]王忠軍,侯國才,杜傳寶.黑莓無公害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8):80-81.
[2]吳文龍,陳岳,閭連飛,等.黑莓栽培技術[J].江蘇林業科技,2004,31(4):37-39.
[3]祁明利,許詳凱.黑莓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1):28.
[4]王煥興.黑莓栽培管理技術[J].山西果樹,2007(3):25-27.
項目來源:塔里木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項目(TDGJ1502)
【分類號】G631
目前,在我國農業植物保護領域中,不規范使用農藥的現象非常普遍。例如:濫用和亂用農藥、盲目混藥、用假藥、加重用藥等[1-4]。培養農民規范、安全用藥,對提高農民的安全用藥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農藥安全使用意識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使用農藥時通過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而形成的安全用藥認知和行為傾向,在人的頭腦中形成一種高度習性[5]。由于大多數植物保護專業學生進入社會后,不管從事農藥銷售行業還是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等,都將是農民安全用藥的直接引導者,因而提高植保專業學生安全用藥意識意義重大。植物化學保護是植物保護專業三大專業主干課程之一,若能將環保意識教育有機融匯于農藥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并通過典型案例教學、大田實地演練等教學手段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科學用藥技術和安全意識,從而有利于學生走上社會后手把手指導農民,攜手推進綠色環保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引導學生樹立合理用藥綠色發展理念
客觀全面地了解農藥優點和缺點是安全用藥意識培養的前提,引導學生樹立合理用藥綠色發展理念是培養安全用藥意識的基石。
1、教育學生認清農藥在植物保護技術中的作用:化學防治的優點是見效快、防治效果高、比較穩定,效益高,特別是當害蟲猖撅時, 一般只有化學防治才能解決問題, 或者要先用化學防治, 快速降低種群數量,保證其它方法(如生物防治)的有效應用。例如當棉蚜大爆發時, 一般只有先用化學防治壓低蟲口密度, 然后再依靠自然天敵等使棉蚜得到長期控制。農田有害生物治理要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主要靠農業生態環境調控和生物天敵制約,化學防治只是起到預防和應急作用,不能從源頭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無論是通過課堂教學、生產實習,還是課題研究,務必使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農藥在植物有害生物綜合防治中扮演的角色,是深刻理解植保方針內涵的首要任務。
2、引導學生養成時刻衡量農藥利弊的習慣:農藥通過消滅有害生物,從而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但農藥噴灑后大部分落入農田土壤中或漂移落至施藥區以外的土壤或水域中,造成環境污染。課堂中要反復例證農藥殘留對環境、生態及我們人類影響,特別是在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中緒論和農藥歸趨的章節,采取討論和圖解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農藥的環境行為,深刻領悟農藥殘留的潛在威脅,以此敦促敦促學生養成用藥前須考慮農藥利弊的習慣,并引導學生加強學習衡量農藥利弊的方法與藥害預防措施。
3、鼓勵學生選擇綠色農藥、樹立綠色防控的理念:由于傳統農藥給環境和人類的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已不適應環境的發展要求,因此,對人類健康安全、對環境友好、超低用量、高選擇性,以及通過綠色工藝流程生產出來的綠色農藥必是未來農藥發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國生物農藥市場銷量已達農藥總量的20%,而要在近十年達到60%的市場占有率仍需快速發展。為鼓勵生物農藥的快速發展,農業部和石化局均對生產農藥的發展出臺了相應的支持政策,化學農藥殘留物受到嚴格監控,一些地方政府還對生物農藥使用者予以高達價格50%的補貼政策。就技術層面而言,業界關注植物體農藥開發,充分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抗蟲作物、抗除草劑作物,通過開發抗蟲抗病的轉基因作物來實現少用農藥,甚至不用農藥的目的,從而減少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植物保護課程教學的課后作業中可以經常圍繞“綠色農藥發展”布置小論文或作業,激勵學生了解當前農藥政策與農藥應用的前沿知識。
二、培養學生植保實踐專業技能
安全用藥不僅體現在思想上,更需要自身的專業實踐技能作支撐,只有培養好學生扎實的植保實踐技能,才有能力在行動中落實安全用藥。
1、結合社會形勢及學生心理變化選擇安全用藥教學方式
根據學校的總體方略,切合實際制定一套完整且貫穿始終的培養方案。對于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從入學教育起便由專業教師在相關知識上進行教育和引導,灌輸和諧植保和綠色環保理念,讓學生充分認識所學專業的挑戰性和發展觀,為進一步學習農藥和綜合防治有機相容打下基礎[6]。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教學中講解實際案例,突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授課期間授課教師主動提出植保生產實例,并加以討論、分析和總結。加大平時成績的考評比例,鼓勵學生提出自己遇到的感興趣的植保專業相關問題,激勵學生與專業老師積極互動,培養學生進行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2)重視學生的科學研究,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教師在“綠色植保”研究方向上正確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申請大學生創新項目、校企聯合項目等,通過項目運行,給予學生更多的前沿知識的指導和自我發展空間,突出創新思維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3)校企聯合培養,引進全新企業培養管理模式,進行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在植保學生生產大實習時,與企業簽訂相關的培養協議,校外實踐讓學生以企業員工的身份進入企業,步入社會,短期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實踐工作能力。制定長效監督檢查機制,學校定期以抽查的形式考核學生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表現能力。
2、將學生植保實踐技能培養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1)理論教學時時滲透實踐例證,讓學生預演實踐:由于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主干課程之一,所以內容與生產密切關聯,如何培養學生理論知識實踐化至關重要。每節課留10分鐘時間進行實例討論,教師搜集與本節課程內容相關的生產實例,拋出問題,讓大家討論并發表意見,最后由教師總結。每章內容結束后抽出一節課時間,隨機抽查學生講解本章的核心內容,敦促每位W生及時總結。課余鼓勵學生咨詢自己身邊發生的植保生產問題,教師應及時分析并給出合理解決方案,激勵學生養成善于關注身邊發生的植保問題的習慣。
(2)試驗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實驗課教師要不斷地啟發學生,讓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追求”者,大力提倡學生采用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實驗操作。在驗教學中,積極踐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模式,由3~5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讓每個小組獨立承擔相同課題下的不同藥劑和不同供試生物的實驗任務。在保證實驗基本原理不變的情況下,充分發揮每個小組長的作用,激發各個小組學生們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當學生們遇到困難時,實驗教師應及時講解實驗原理,引導他們采用正確的方法開展實驗。在實驗進行中,實驗教師應積極地加入到學生們的討論中去,讓學生感同身受,切實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他們的安全用藥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激勵學生樹立用藥環保擔當意識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也是人類發展的根基,安全使用農藥,保護我們人類生存環境是一種社會責任,因此,激發植保學生安全用藥的環保責任擔當意識尤為重要。
1、鼓勵學生樹立環保監督擔當意識:針對已經出現的農藥殘毒問題,各級農藥相關部門及個人要牢固樹立責任意識,敢于擔當,要進一步健全農藥管理機制,規范安全用藥操作方法,鼓勵學生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對農藥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監督,迫使所在農藥企業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重視環境污染問題,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的意識;改變農民“自留地不用藥,生產地狠用藥”的錯誤小民思想。
2、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的法治意識:建議學生觀看共享到班級QQ群里環境保護方面的影片,并在QQ中寫出自己的觀后感。了解“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弊端[7],從而提高學生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和社會責任擔當意識。
3、培養學生的環保責任及自身擔當能力:開展創新試驗的研究,也是對學生進行環保責任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可結合本地情況,每年有計劃的組織學生申報環保方面的大學生創新研究課題,激勵學生查閱大量的農藥環境行為和治理相關資料,幫助學生掌握用藥環保行為。敦促學生在藥效試驗期間,從自身做起,穿好防護服,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制劑并進行精準化施藥,努力提高環保責任自身擔當能力,做環境友好型公民[8]。
四、結語
在當前社會急需環保意識強的應用型人才的背景下, 《植物化學保護學》在理論教學中,通過督促學生認清化學防治在綜合防治中的作用和位置,注重培養學生對綠色農藥的選擇慣性,引導學生樹立合理用藥綠色發展理念;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植保實踐技能,提高學生安全用藥的能力,并敦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環境保護相關的新聞報道,培養學生的環保監督意識、環保法治意識及環保責任擔當意識,使學生進入社會后盡大限度地貢獻自己力量。
參考文獻
[1]Dasgupts S,Meisner C, Huq M.Apinch or a pint? Evidence of pesticide overuse in Bangladesh[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aomics,2007,58(1):91-104.
[2]陳琦.陜西省蘋果種植戶安全用藥行為影響因素分析[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3]魏欣,李世平.蔬菜種植戶農藥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統計與決策, 2002,(24):116-118.
[4]羅巒,周俊杰.農戶安全施藥行為選擇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安仁縣600戶水稻種植戶的調查[J]. 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7):145-150.
[5]楚穎慧,張瑞紅.大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機制綜述[J].鴨綠江,2014,(05):283.
論文關鍵詞:黃脊竹蝗,生活史,規律與習性,藥劑防治,防治時期
黃脊竹蝗(CeraeigkiangguTsai)屬直翅目蝗科(Acrididae)。成蟲和跳蝻咬食竹葉,咬斷小枝,已成為毛竹產區竹林的一種主要食葉性害蟲,常造成大面積毛竹葉被食殆盡,林分衰退,甚至部分立竹死亡。寄主植物有水稻、玉米、蘆葦等禾本科植物。1997年,黃脊竹蝗在東善橋林場東坑分場的Ⅱ林班突發,因來勢迅猛,導致80畝毛竹林分20%立竹死亡,林分衰退,后又多年未發生。自2003年度,該蟲再度復發并連年大面積暴發,2006年東善分場430畝毛竹林也開始發生并危害嚴重,曾采取成蟲期煙霧防治,跳蝻期地面噴霧防治,甚至一年內連續防治3—4次,都達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還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蟲體的抗藥性加大,危害嚴重的林分生物量銳減,部分立竹死亡。為尋找合理的防治方法和有效的防治農藥,我們從2007年開始在東坑毛竹林內進行了黃脊竹蝗生活周期及發生規律和習性的觀察,小面積發生的東善毛竹林下放養草雞覓食蝗蟲的生物防治(成果已在2008年本刊3期發表)、大面積發生的東坑毛竹林多種農藥防治和對照試驗。現將觀察、防治和對照試驗情況初報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黃脊竹蝗生活史及發生規律的觀察
試驗地點選擇在東善橋林場東坑毛竹林內。觀察時間為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跳蝻期(初孵若蟲)的觀察采取林內人工地毯式尋查;成蟲交尾期及交尾后成活期的觀察采取林內每24小時1次的定時觀察、產卵期的觀察采取林內罩控式觀察(即在林內用1㎡口徑、高50㎝紗罩罩住交尾的成蟲,分別進行24小時、48小時、72小時的觀察)。
1.2黃脊竹蝗藥劑防治試驗
1.2.1藥劑:77.5%敵敵畏(南通江山農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全鏟(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4.5%氯氰菊酯(江蘇華裕農化有限公司生產)、8%綠色威雷(紅太陽集團生產,重慶中邦藥業銷售有限公司生產)。
1.2.2藥械:機械:煙霧防治用6HYC—25側背式煙霧機(南通市廣益機電有限公司生產),成蟲
收稿日期:
期水劑竹冠防治用功力大、揚程高的FST—D富士特擔架式機動噴霧機(浙江臺卅市富士特有限公司生產),若蟲期水劑地面防治用3wf—2、6型背負式噴霧機(臨沂亞圣機電有限公司生產)。
1.2.3防治方案
藥劑試驗地點:選在南京市東善橋林場的晉坳片(850畝)、山后片(1070畝)、東坑和西庵片(680畝)三個片區作為三個重復樣地。同時,根據藥劑使用要求和黃脊竹蝗的發生、危害特點,制定如下防治方案:
表1.實驗方案
年份
藥劑
藥械
使用方法
2007
77.8%敵敵畏混4.5%氯氰菊酯
6HYC—25側背式煙霧機
50 g/畝,成蟲期煙霧防治。
2008
77.5%敵敵畏
3wf—2、6型背負式噴霧機
250倍、500倍液2種濃度水劑竹冠噴霧;
2009
77.5%敵敵畏混2%全鏟
3wf—2、6型背負式噴霧機
250倍液蝻期水劑地面噴霧和成蟲期水劑竹冠噴霧
2010
77.8%敵敵畏混2%全鏟
富士特擔架式機動噴霧機
500倍液水劑噴霧防
2010
8%綠色威雷
論文關鍵詞:果樹冬刮皮技術要點與宜忌
冬季,果樹進入休眠期,正是刮皮的大好時機,也是果樹冬管的重要措施之一。果樹冬刮皮不但可以消滅病蟲減少70~80%,病菌減少80%以上,復壯樹勢的有效措施,而且還可以減少生長季用藥1~2次。對減少來年病蟲的危害,提高果園豐產作用極大。
一、果樹冬刮皮技術要點
1、選準適齡果樹
刮皮時要分果樹的種類、樹齡來定。一般來說,15年生以上的梨,10年生以上的桃、柿、李、杏,5年生以上的葡萄都可以刮皮,如達不到以上樹齡的均不得刮皮,否則適得其反,會影響果樹的正常生長。
2、掌握刮皮時間
刮皮的時間一般為12月到次年2月,因為這段時間正是果樹和病蟲的休眠期,刮皮既不影響樹體生長,又可將病蟲一網打盡。
3、注意刮皮方法
刮皮時要用專用的刮皮工具,對果樹的輔養枝、側枝、主枝及中干部等要認真細致地刮,并掌握好刮皮深度。一般梨樹宜深刮到出現紅色內皮為止;桃、李、柿、杏等只能輕輕刮去粗糙外皮,切不可刮露白皮。
四、刮后必須消毒
刮皮后,要結合冬季清園把病蟲枯枝、落葉、落果連同刮下的殘屑一起清除至園外,集中銷毀。并用生石灰1公斤、食鹽2公斤、豆漿餅0.2公斤,加水3公斤,混入50克動植物油拌勻農業論文,然后放入生石灰1份、硫磺2份、水10份熬成的石硫合劑原液0.5公斤,配成涂白劑,涂刷在刮皮部位即可。
二、果樹冬刮皮技的宜忌
1、宜晚忌早 。多數人認為刮皮從落葉到開花前越早越好。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落葉到開花前需經數月時間,早刮皮一方面因幼嫩組織外露,風吹日曬,散失水分,另一方面刮去老翹皮后,相當于人脫去了一層衣服,抗寒能力明顯降低,因此宜在發芽前刮皮為好。
2、宜淺忌深。一部分果農刮皮太深太重,使新鮮無病的保護組織被嚴重破壞,影響樹體正常生長,因此深度以剛好刮除病體,去掉老翹皮為宜,即大樹露白、小樹露綠,無病處不刮。
3、宜細忌粗。不要只刮主干、主枝上成片的老翹皮病體,對一年生以上小枝也要仔細觀察,不放過一個小病瘤,因為綠豆大小的病瘤可產生幾億個菌落,整體樹刮后還要上下反復檢查1遍,達到完全徹底的目的。
4、宜新忌舊。刮皮后不宜用過去效果很好、高殘留、高致人病的福美砷涂或噴,可采用無公害生物農藥腐必清5倍液或用無公害的化學合成的保樹膠、生物膜等涂刷噴灑殺菌保護,特別是保樹膠、生物膜涂在樹體上形成一層膜,病菌不易再入侵和傳染,樹體水分也不易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