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6 00:25: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山界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參考材料:準確分類與有效變通
教參中的參考材料,是教者理解教材、設計教案的寶貴資料,但如果參考材料的運用隨手抄來,不加選擇,就會使教參運用陷入誤區。因此,要保證參考材料運用的針對性和科學性,須對教參中的背景材料認真處理。一是分類。對背景材料要通盤考慮,切實搞清楚哪些是教師用來幫助理解教材的,哪些是學生用來幫助理解教材的,以防止運用中的錯位。二是淺化。對參考材料要進行化繁為簡,化深為淺的變通,做到內容簡潔,文字淺顯,意思明了,使學生能夠接受、理解。三是補充。教參提供的參考材料有限,一般難以滿足課文理解的需要,須因文而異,補充背景。在講授《一面》一課時,筆者就參閱了大量的資料,比如蕭紅的《魯迅先生的懷念》,然后向學生介紹了有關魯迅先生和進步青年的交往,剖析了魯迅和進步青年之間的親密關系及寄托的期望理想,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透徹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有效調整與適當補充
教參中的“教學目標”是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共性確定的,它難以考慮學校、班級的個性。如“全盤照搬”,基礎差的學生就“難以勝任”,基礎好的就“缺乏刺激”。因此,對教參中的“教學目標”要整體把握,科學理解,結合學生實際作難易調適和增刪調整。一是難易調適,根據班級實際,對教學目標進行難易度的調適,如學生水平較高,可提高教學目標,如學生水平較低,可調低教學目標。如七年級下冊的《一面》,教參提出的第三個教學目標是:語言的強烈的感彩。這個要求比較空洞,筆者就把它分解成幾個小項:體會詞語的強烈感彩,能通過朗讀有所共鳴,學會運用大量的褒義詞抒發熱烈的情感。第一點和第二點對于受過良好訓練的學生來說并沒有什么難度,重點訓練的是第三點。在講解完相關段落之后,筆者要求學生以“雨中來的是我的媽媽嗎?真的是她!”為開頭,來續寫一段抒情性文字。這樣變通,就能保證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可行性。二是增刪調適。教學中的“教學目標”在量的控制下都有一定限度,雖然從編者的角度看,這是基本要求,是必須達到的,但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須因本班學生實際而靈活調控,如某個要求,學生已達到則可刪去,如學生一時難以掌握,可稍作后移,如學生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可以,可增加相關的要求。如《老山界》,一教師就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增加了“學習通過環境描寫襯托中心”的寫作方法講授,這樣調整,能最大限度地運用教材,以保證教學要求的確定有的放矢,合理有效。
三、教學重點:根據教材訓練重點和學生特點,靈活確定
教參中的教學重點,是根據教材訓練重點和學生共性特點確定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但對此也只能“參考而已”。如果從教材、教參、學生的聯系分析中看出教學重點的確定是可行的,可直接運用,如發現教學重點確定是“著重訓練第四、五兩個自然段”,從“作者借助具體描寫來表現老麻雀奮不顧身掩護小麻雀的那種為一種偉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中學習圍繞中心具體敘述的方法。這樣變更,就不僅突出了課文理解的重點內容,而且突出了課文理解的重點目標,達到了思想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四、教材分析:深度控制和適度調整
教參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都提出了參考性意見,它為教師準確理解教材提供了依據,但由于教材理解受人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思維習慣的限制,因而理解中的“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顯得不夠。鑒于上述情況, 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提示只能“參考”,不能照搬,要結合實際,進行深度控制和適度調整。一是深度控制。要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確定教材內容的理解度,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要求引導學生感悟舊式教育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閉性和落后性,因為時間相距太遠且沒有親身經歷,學生對舊式教育的弊端一無所知,對這一點只要略知一二就行。二是適度調控,為了在閱讀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創新教育,必須做到適度調控。如《童年的朋友》一文,教參中認為高爾基的外祖母是個樂觀、堅毅的女性,但事實上,脫離了相關的故事背景,這點在課文中變得比較模糊。筆者就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有限的外貌描寫,了解到外祖母雖然年過半百,青春不再,但仍然有著感性、溫柔的心靈,歷盡生活的苦難卻仍然不失幽默感,舉止輕快而敏捷。以此刻畫出她有一顆年輕的心靈,這樣就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教學建議:綜合運用與靈活變更
教參中的“教學建議”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教學程序、教學方法、教學細節的注意點,是教師設計教案的重要依據。為保證運用效果,須結合實際,合理選擇,靈活運用。要用自己的觀點去把教參巧妙地融于教學之中,提高備課質量,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