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狗咬呂洞賓的典故

狗咬呂洞賓的典故

時間:2022-11-06 06:14: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狗咬呂洞賓的典故,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英漢習語;功能對等理論;翻譯方法

一、功能對等理論

20世紀60年代,尤金?A?奈達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奈達在此書中把翻譯定義為:“所謂翻譯,是指從主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從中可以看出三個要點。首先是“最自然”,指譯文符合目的語表達規范,通順流暢。再者為“最切近”,指意義與原文最接近的譯文。最后是“對等”,指功能對等,這是翻譯的核心與目的。

二、英漢習語的翻譯要求

根據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 詞匯對等,2. 句法對等,3. 篇章對等,4. 文體對等。這就要求譯者能很好把握英漢習語之間的差異,不僅要從詞匯、句法角度分析,而且要從篇章、文體方面深入研究二者之間存在的實質關系。如何實現源語到目的語的忠實且順暢的轉換是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首先,要理解習語的起源和目標語,例如,“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指拿破侖在1815年兵敗滑鐵盧,意味著被徹底擊潰。再者,考慮感彩,例如,特洛伊戰爭中希臘人使用“木馬計”這與漢語中“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

季羨林先生認為,“中華文化這所以能長葆青春,萬靈藥就是翻譯(季羨林,1997:2)”。通過翻譯,中西文化不斷的交融和發展。根據柰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英漢習語的翻譯中,本文簡要對常用的直譯、意譯、增譯法進行簡要的說明。

(一)直譯法

英漢兩種語言有許多相同意的詞,即形式和含義是完全對等的。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譯文能保持源語的內容和形式,特別是喻體,語言風格,地方色彩,我們最好采用直譯的方法。如,病榻(a bed of sickness ) 說話算數的人(a man of one’s word )。英語中則有In English” neck and neck”(并駕齊驅)“a tooth for a tooth”(以牙還牙)。

(二)意譯法

有些習語的比喻意象不能讓讀者能很好地理解,這時就需要用到意譯。與直譯不同,意譯指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求字詞的逐一對應。比如, “無孔不入”,如果將其譯為“get into every hole”,這就不免讓讀者產生困惑。若是直譯不能傳達英語習語所表達的思想,漢語中也沒有現成的同義詞可以借用,就需要考慮意譯。結合上下文,按照這一習語所表達的真實意義,我們將其靈活翻譯為“to take advantage of every weakness.”再如,“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由于英語中并沒有相對應的呂洞賓形象,根據原文內容和喻義,可將其譯為“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person.”

(三)增譯法

增譯,指根據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在直譯的基礎上增解釋性的詞,使譯文盡量保留原文特征,再現原文的風格和韻味。例如:cry wolf-- to give false alarms; to warn of danger where there is none.(虛發警報;慌報險情;危言聳聽。)其來自《伊索寓言》:《牧童和狼》相當于漢語中的“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再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譯為:The wit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surpassed that of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譯文增加了" the master mind ",使英文讀者能更好地理解。

四、結論

功能對等理論已被提出多年。雖然近年來出現了新的翻譯流派和翻譯理論,但是,功能對等理論仍然對翻譯有著巨大影響,特別是在英漢習語的翻譯方面。鑒于習語的特征,譯者可以此靈活采用多種翻譯方法以達到最佳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 Taber. C.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J Leiden, Brill, 1969, P12.

[2]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Publishing House,1993.

第2篇

    關鍵詞: 文化差異; 習語; 文化含義; 翻譯

    Abstract : Idiom is a specific and structurally fixed expression in a certain language. It is formed while the language is being used. It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show a nations’culture. Translation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which is reflected in idioms. It also brings up the principles and ways to translate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Key words : cultural difference ; idiom; cultural meaning ; translation

    什么叫文化? 根據《辭海》的解釋,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有“現代文化之父”之稱的美國人類學家克魯克洪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 既包括顯形式樣又包括隱形式樣, 它具有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 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習語是某種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 包含著大量的習語, 它們或含蓄、幽默,

    或嚴肅、典雅, 不僅言簡意賅, 而且形象生動, 妙趣橫生,

    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以及地理環境的差別, 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 不可分割。習語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本文就英漢習語方面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談談自己的看法。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不同, 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的習語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 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可分為兩類: 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 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意義) 的差異, 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 是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存在于人類文明的任何階段。每個民族、國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朱光潛先生在《談翻譯》一文中說:

    “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想意義??, 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 甚深廣而微妙, 在字典里無從找出, 對文學卻極要緊, 如果我們不熟悉一國的人情風俗和文化背景, 對于文化的這種意義就茫然, 尤其是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美國人類學家鮑阿司指出, 各個社會具有各自獨特的文化, 正由于這樣, 它們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會的風俗、習慣、信仰和社會機制。可見文化的覆蓋面很廣,

    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關系, 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 它反映一個民族豐富的文化現象。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種文化烙印加到語言上。英漢習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 它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及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最能體現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 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 往往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例如“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他在中國讀者的心目中當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讀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許人也,與“臭皮匠”又有什么關系, 若采用直譯的方法, 很難傳遞它所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因此, 只有采取直譯和增譯相結合的方法, 才能使原語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現, 故該句可譯為: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 the mastermind. 還有大量的習語如: “東施效顰”、“杞人憂天”、“名落孫山”、“葉公好龍”、“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呂洞賓, 不識好人心”等等。

    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 也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點)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畫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斬亂麻) 等等。

    2. 宗教信仰方面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出現在英漢語言中。中國是一個以信仰佛教為主的國家,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對中國人的影響根深蒂固, 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相關的習語有很多, 如“借花獻佛”、“緣木求魚”、“閑時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

    等。在我國傳統文化中, 我們有道教的“玉帝”, 佛教的“閻王”, 有神話的“龍王”, 有“開天辟地”的盤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在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

    歐美人信奉基督教, 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辦的。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與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獄去) 這樣的詛咒語。

    對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 在翻譯時應特別留神,

    否則就會出現失當現象。如英國翻譯家大衛·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中劉姥姥說的: “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這句話時, 把它譯成Man proposes , God disposes , 漢語成語巧對英語諺語似乎形神兼備。但由于兩者存在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層的文化差異, 譯文就有使劉姥姥由信佛變成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為嚴格地說, 在此例中的“天”與“God”

    并不完全對應, 若譯成Man proposes , Heaven disposes 似更忠實于原文。

    3. 風俗習慣差異

    英漢習語差異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與“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低微的動物。對中國人來說, 大多數情況下, 狗是令人討厭的東西, 其形象是骯臟、齷齪的。漢語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 如“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膽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中, 狗被認為是心愛的東西或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歐美人愛狗如愛子,

第3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漢翻譯;影響

0 引言

在語言的交流當中,理解對方的語言不僅是對于文字本身的理解,也是對其內容所蘊含的文化底蘊的理解和梳理,語言是一種社會和文化的產物,在英漢的翻譯當中,要求譯者能夠掌握兩種語言背景下的文化差異,進而減少文化差異、思維習慣等對譯文產生的消極影響,利用其積極的影響。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方式,目的是讓另一個群體了解相關的知識,采用直譯,還是意譯,也要根據所要翻譯的資料來定,文學作品盡量要采用意譯,科技文獻要采用直譯,當然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要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盡量在不改變原作者的意思的前提下。符合受眾群體的語言習慣,思維習慣講資料原汁原昧的翻譯。

1 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思維方式是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上是文化差異的表現。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和近代以西歐和北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體系,構成了兩大類型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語言特征,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也能夠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識及不同的文化內涵。

在英語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個幸運兒。)Everyone has his dog.(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漢語里,用狗比喻人多帶貶意,如“走狗”、“賴皮狗”、“狗東西”、“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由于環境、歷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義時,英語和漢語會使用完全不同的顏色詞,例如,blue pictures(黃)、the blue―eye boy(紅人)、green hand(沒有經驗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債)等。中國只有在別人提供了大量的幫助時,才說“謝謝”,而且是真正表示謝意。英美人無論是家庭成員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內之事都需說“Thank you.”這里“謝謝你”只是習慣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謝意。例如,在給英美人上對外漢語課時,每次上完課后,英美學生習慣說“Thank you.”如果回答“謝謝”,中國人往往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把這句話直譯成“It’s my duty.”就會讓英美學生聽起來不那么愉快,因為“It’s my duty.”的含義是“我本不想做,但這是我的職責,所以不得不做。”這與漢語表達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適當的回答應是“It’s my pleasure.”(我很樂意。)或“Don’t mention it.”(沒什么。)以上例子表明,思維方式差異對翻譯有很大的影響。

2 價值觀念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傳統的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每一個社會體系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體系(Value System),這套體系直接影響著人們思維的方式、交往的規則,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指令性的作用。

2.1 謙遜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不同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喜歡謙虛內斂。所以,在中國,人與人相處,習慣于卑己尊人。比如,在接受別人贊譽時,與西方人反應不同,總是說成“做得不夠”或“沒什么”,給人的感覺是受之有愧。同樣,寫文章的標題總愛用淺談、略論、試論、淺析等。中國人在談論自己的事情時,通常表現自謙或自貶,力圖達到“自我”或“超我”的境界,這種貶抑自我的做法令英美人十分費解。按他們的習慣,聽到別人贊揚時應表示感謝或贊同,這樣既是對自我的肯定,也是對他們鑒賞力的尊重。鑒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漢語論文標題中的“初、淺、試”之類的謙辭,譯成英語時可不譯,以避免誤解。相反,在論及有關對方的事情時,中國人總愛抬高對方,也是貶抑自我的一種方式。漢語中的敬辭很多,如“大名”應譯成“your name”,若將“大名”譯成“your great name”,英美人會認為那是譏諷或挖苦。

2.2 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不同

西方文化最重要的觀念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其具體表現是自立精神(self-reliance)和自我實現(self-achievement)o翻譯“American dream”實際上要對美國人不依賴世襲的物質條件和社會地位、個人奮斗的精神進行詮釋。而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忠”、“孝”,是一種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強調整體利益和顧全大局的文化。中國人崇尚“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而英美人信奉“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漢語說“閑人莫入”,首先著眼于他人,英語卻說“The employees only”,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中國人非常注重等級觀念,漢語通常以職務稱呼人,如,李科長、張市長等。英語里除總統、教授、醫生等為數不多的頭銜稱呼外,絕大多數人之間以名字相稱。由于這種文化差異,“這是陳科長”一般不譯成“This is section chief Chen”,而譯成“This is Mr Chen,our section chief”。

3 地理環境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由于所處的地域不同,相應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不同會引起文化上的個性和差異,形成一些獨特的文化概念。這些文化差異都會體現在語言中,對英漢翻譯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東臨大海,西部為高山,所以在中國,“東風”是“春天的風”,“西風”卻是凜冽的。而英國的地理環境與中國相反,英國西臨大西洋,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西風在英國人心中是溫暖宜人的。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就是對溫暖西風的謳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溫暖的風,溫暖的西風,伴隨著百鳥歡唱)。在英漢翻譯中要充分理解這些差異,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國的天氣變化無常,所以人們見面愛談論天氣。“Lovely day, isn’t it?”(天氣多好啊)。而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則會說,“去哪兒啊?”“吃飯了嗎?”。

4 結語

中西方國家因各自受其地理環境及宗教文化因素的影響,已經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語言文化特色。雖然中西方國家語言文化存在著差異,但這些差異都是客觀形成的。當前,在全球經濟形勢下,中西方國家的語言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重要。只有了解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找出兩種語言共同的精神本質,才能進一步促進兩種文化、兩個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因此,在英漢翻譯中,要首先了解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對英漢詞語翻譯、諺語、習語翻譯、句子翻譯的影響,才能為英漢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進一步增進兩個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兩種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以便達到英漢翻譯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4篇

1 生存環境的差異帶來的影響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如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 ;中國人說“道路暢通無阻”,可英國人卻說“The coast is clear”;中國人說“進退維谷”,英國人則說“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sea”。

2 地理環境差異對習語也有重大影響

中國屬大陸性氣候,在漢語的文化氛圍里,東風往往用來代指春天的風,對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無力百花殘”,咱們中國人都能理解其內涵;對于英國人來說,那就比較困難了。英國屬海洋性氣候,東風只能是從歐洲大陸帶來的干燥寒冷氣流,西風才是從海洋吹來的溫暖濕潤的風,有點像我們所說的東風,因而有雪萊筆下的佳作:《西風頌》,“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正是對春的謳歌。漢語中,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3 一些習語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漢語里隨之出現了一些來自佛教或同佛教有關的習語,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原是佛教改惡從善的話;“五體投地”,指得是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這是佛教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漢語里還有些來自道家的習語:“靈丹妙藥”、“脫胎換骨”、“回光返照”等。

封建時代的西方國家,人們都信奉基督教,相信有上帝、天堂、魔鬼、地獄,所以遺留下來許多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習語。作為基督教朝拜地方的教堂,除了一些與圣祭有關的擺設外,教堂里的神職人員在膳食方面一般來說不會有豐富的享受,所以就有了“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一貧如洗)這一習語。歐洲中世紀教權統治時代,天主教會在舉行逐出教會的儀式終了時,主持者吩咐“Bell,book and candle”(收起圣經,熄滅蠟燭,鳴起鐘來),這一習語成了開除教籍的象征。在《圣經》里,Cain由于嫉妒上帝接受了弟弟Abel的供奉而拒絕了自己的,就殺了其弟弟,后人就用The murder of Abel來比喻同室操戈,骨肉相殘。這個典故與中國人所熟知的曹植的《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異曲同工之妙。《圣經》里人物Judas(猶大)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為了一袋金幣出賣了耶穌,而出賣的暗號竟是一個吻,因而有了“a Judaskiss”(看上去對人有好處,實則是有毀滅性的行為)這一習語。源于宗教的習語還有“go to hell”(見鬼去吧),“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wash ones hands of ”(洗手不干),“The Day of Judgment”(末日審判)另外,由《圣經》而產生的諺語、習語、成語也成為婦孺皆知的日常用語。如:“ olive branch” 橄欖枝(和平的象征),“scapegoat” 替罪羊(代人受過的人),“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諺語),指的是上帝向摩西的懲處暴力行為的法則。

4 文學典故給各民族習語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出自中國古典文學的習語有:“老驥伏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國志》。 “水落石出”出自坡的《后赤壁賦》等。英語中與文學典故有關的習語也不少。源出《伊索寓言》的“Fish in troubled water”(渾水摸魚);源出《湯姆叔叔的小屋》中“an Uncle Tom”(湯姆叔叔,指逆來順受的人,尤其是黑人);源出《威尼斯商人》的“a pound of flesh”(合法但極不合理的要求);源出《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商人的故事》中的“to have January chicks”(老年得子);源出美國作家華盛頓o 歐文所著《見聞札記》中的人物Rip Van Winkle(表示“落伍的人”);出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hoist with ones own”(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出自羅馬詩人兼諷刺文學家賀拉斯“Homer sometimes nods”(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論詩》中的一句話:sometimes even the good Homer falls asleep (偉人有時候也會出錯)。

5 源于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的習語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東施效顰” 、“名落孫山” 、“葉公好龍”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于《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弱點) ,Achilles是希臘神話中桀驁不遜的英雄。除腳后跟外,全身刀槍不入。但因腳后跟這一弱點被發現,被最終擊敗。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由拿破侖在1815年的“滑鐵盧”之戰中遇到慘敗而來。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6 不同文化對于動、植物有關的習語的影響

社會物質、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使人們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感受、體驗現實生活,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東西方人對動、植物的愛好有許多不同,這些不同導致成語、諺語、習語的不同。在中國封建社會人們把龍(dragon)和鳳(phoenix)作為皇權的傳統象征。龍代表帝王,鳳代表后妃,毫無貶義。時至今日,這兩種傳說中的動物仍偶爾在傳統的中國圖案中出現。龍是一種象征吉利的動物,所以漢語中常說家長“望子成龍”,即希望孩子長大后能有所成就。

西方人卻認為 dragon(龍)是邪惡的象征,認為龍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應予消滅。在一些描寫圣徒和英雄的傳說中講到和龍這種怪物作斗爭的事跡,多以怪物被殺為結局。最有名的也許是公元700年左右盎格魯一撒克遜人關于貝奧武爾夫事跡的敘事詩。詩中主人公貝奧武爾夫打敗妖怪格倫代爾后,與惡龍搏斗,兩者同歸于盡。這也是為什么“亞洲四小龍”應譯為“four tigers”而不能譯為“four dragons”。

西方人特別喜歡寵物,因此狗與貓是西方人在有關動物的成語中,出現頻率比較多”,如:“cat and dog life ”( 經常吵鬧的生活);“dress like a dog′s dinner”( 穿著極其講究);“love me,love my dog” (愛屋及烏)。中國人也喜歡狗,但狗在漢成語中往往是貶義的,如:狗血噴頭、狗仗人勢、狗尾續貂、狗急跳墻、狗拿耗子、狐群狗黨、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

不同的生存環境使人們對動、植物的喜好有所不同。如海燕在漢語言文學中,多描述或喻為:搏擊長空,在狂風惡浪中奮勇拼博的一種形象。而在西方人眼里,海燕卻預示著災難、暴力糾紛。在牛津詞典中解釋為“ a person whose coming causes (e.g. social or industrial) unrest”.(造成不安的人)。貓頭鷹中國俗稱“夜貓子”,它意味著災難、死亡,而西方人卻把它看作智慧的象征。

英語中有As wise as an owl(象貓頭鷹一樣聰明)這樣的說法,表明講英語的人把貓頭鷹當做智慧的象征。在兒童讀物和漫畫中,貓頭鷹通常很嚴肅、很有頭腦。禽獸間的爭端要貓頭鷹來裁判,緊急關頭找貓頭鷹求教。有時人們認為貓頭鷹不實際,有點蠢,但基本上是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國人對貓頭鷹的看法不同,有些人很迷信,怕看到貓頭鷹或聽到它的叫聲。以為碰上它要倒霉。漢語中的“夜貓子進宅”意味著這家厄運將至,夜貓子就是貓頭鷹。

漢文化中對松、竹、梅的評價特別高,所以才有許多關于它們的成語。例:青梅竹馬、雨后春筍、松鶴延年、胸有成竹、梅妻鶴子、罄竹難書、踏雪尋梅等。而西方大多數人喜歡玫瑰花,在歷史上有著名的“the Wars of the Roses”(紅白玫瑰之戰);“roses all the way”(凡事順利);如果說一切并非盡如人意也用rose,如 “be not all roses”。相愛的戀人表達愛情,通常獻上一束紅玫瑰。

7 思維的共性

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人類的思維畢竟有著共同點,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也是相通的。因此,在英漢原語言中總能看到一些字面意義和文化內涵基本相同的習語。如英語的“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和漢語的“赴湯蹈火”,“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和“一只耳進,另一只耳出”,“merry meet ,merry part”和“好聚好散”,“burn ones boats”和“破釜沉舟”,“Walls have ears”和“隔墻有耳”。

英漢文化在一定范圍內也在相互滲透。漢語習語“丟臉”形象生動,被英美人士借用到英語里,這樣英語里就有了“lose face”這種表達法。關于“紙老虎”一說問世后,被直譯成“paper tiger,在世界上也很流行,久而久之便成了英語中固定的習語。如“armed to the teeth”(武裝到牙齒),“cold war”(冷戰),“show ones cards”(攤牌),“crocodiles tears”(鱷魚的眼淚),“to break the record”(打破記錄),“save ones face”(挽回面子),“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

從以上的諸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語言能充分的體現民族文化,習語的文化特征與其豐富多彩的來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大量的習語都表現出不同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內涵。我們在學習和使用英漢習語時,要敏感地意識到英漢習語之間的文化差異,避免出錯,因為文化錯誤往往比語言錯誤更嚴重。

參考文獻

⑴ 《圣經》中的“創世紀”第8章11節

⑵ 《圣經》中的“利末記”(16章8節)

⑶ 《舊約?出埃及記》

⑷ 張培基.新實用漢譯英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

關鍵詞: 英語諺語 漢語諺語 語言特點

何為諺語?“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s of daily experience.”(諺語是日常經驗的女兒)[1]。漢語諺語是“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深刻的道理”[2]。諺語是一種重要的習語,大部分諺語是人民群眾對長期生活經驗、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總結。諺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經驗和哲理。諺語比喻生動、寓意深刻,用詞精煉,沒有一個多余的詞,單句講究韻律,雙句講究對仗,文體非常口語化,讀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流傳[3]。本文重點分析英漢諺語在語音、語義、詞匯、修辭等方面的語言特點。

1.英漢諺語的語音特點

1.1押韻(Rhyme)

英漢諺語往往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易于上口,經過長期的使用流傳或藝術上的加工,口語化特點很強,易于記憶。

英語諺語的押韻主要體現在元音重復(assonance)和音節尾輔音重復(consonance)上。如:No pains,no gains.(不勞不獲);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見心不煩);Haste makes waste.(欲速則不達);East or west,home is best.(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

漢諺有大量押韻的句子,而且句和句的音節也對稱。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1.2頭韻(Alliteration)

英諺中運用頭韻,重復句中一系列詞的開頭輔音,通過強調字詞的發音,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Many man,many minds.(人多心不齊、萬眾一心。)”中四個詞以輔音[m]開頭,使用頭韻增強了韻律性。再如:Waste not,want not.(勤儉節約,吃穿不缺。);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漢語中雖然沒有“頭韻”,但一個諺語中兩個子句的第一個字相同的情況很多。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漢諺也常用雙聲、疊韻詞來增添語音效果。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風能摧毀山岳,話能鼓舞人民。”

1.3重復(Repetition)

英漢諺語中常重復使用同樣的詞或短語以增強語音效果,使句式更對稱,句子更口語化,便于記憶。但讀者不能僅僅簡單地了解字面意思,必須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含義。如:Far from eye,far from heart.(眼不見心不煩。);Handsome is that handsome does.(行為漂亮才是漂亮。);Never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不要自找麻煩。)。

漢諺與英諺重復的運用情況比較相似,如:“清明時節雨紛紛。”“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這幾句中有連續的重復“蕩蕩、戚戚、紛紛”,也有間隔的重復“善、惡、畫、知”。

2.英漢諺語的語義特點

2.1對等關系

對等語義關系表現形式有兩種:A是B,A不是B。通過“是”或“不是”來表現某種價值觀,英語諺語相對比較多,表達對某種觀念的強調和推崇。如:Money is not everything. (金錢不是一切。);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漢諺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沒有明顯的“是”或“不是”。而且英諺“時間就是金錢”和“知識就是力量”已被漢語借用。

2.2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也有兩種形式:A導致B;假如A則B。A不導致B;假如A則不B。雖然英諺“If Jack is in love,he i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假如杰克沉于愛情,他就不能評價吉爾的美)”和“The tailor makes the man.(裁縫裝扮人。)”中用“if,makes”直截了當地表達出句子的因果關系。但是多數英漢諺語沒有明顯地用“導致、產生、假如、則”等詞表明因果關系。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強扭的瓜不甜。”“吃一塹,長一智。”漢諺一般不說“假如吃一塹,就會長一智”。

2.3比較選擇關系

比較選擇關系是“A比B好”,明確點出兩種對立價值觀,比較后選出一種表示贊同。英諺常用“Better A than B”表示,如:Better bend than break.(屈身比碎身要好些。);Better to do well than to say well.(說得好不如做得好。);Better be a bird in the wood than one in the cage.(寧為樹林中的鳥,不做籠中的鳥。)。

而漢諺一般很少直接說“A比B好”或“寧A,不B”。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一般不說“來得早比來得巧好”;“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也不會說“寧愿先下手,不后下手”。

2.4直接指導關系

直接指導關系形式是:A應該做B;或A不能做B。通過經驗總結直接讓某人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起到指導、勸導或告誡的作用。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鄉隨俗。);Do not live to eat,but eat to live.(不能為了吃而活,而是為了活而吃。);“今日事,今日畢。”“話不要說死,路不要走絕。”。

3.英漢諺語的詞匯特點

3.1數詞的使用

英漢諺語都使用了大量數詞,有的實指,有的虛指。英諺帶“一、二、三”的比較多。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han two in the bush.(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小洞不補,大洞吃苦。);Four eyes see more than two.(集思廣益。);Six feet of earth makes all men equal. (墓穴之中,人人平等。)。

漢諺也是帶“一、二、三”的比較多,之后出現較多的是“十、百、千、萬”,而帶有“四、五、六、七、八、九”雖然有但也不多。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個籬笆三個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四海之內皆兄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千叮嚀,萬囑咐。”“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3.2人名的使用

英漢諺語中常包含來自歷史事件、文學作品、神話傳說等典故的人名,有的也使用普通人的名字。英諺含有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神的名字的比較多,如:①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ne.(巴庫斯淹死的人比涅普頓還多。),巴庫斯和涅普頓分別是羅馬神話中的酒神和海神。②Far from Jupiter,far from thunder.(離朱比特越遠,離雷電就越遠。),朱比特是羅馬神話中主神,兼司雷電云雨。英諺常用Jack代表一般男子,Jill代表女子。③If Jack’s in love,he’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假如杰克沉浸于愛,他不會評價吉爾的美。); ④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成天工作不玩耍,使杰克變成笨小孩。)。

漢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情人眼里出西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其中“項莊、沛公”出自《三國演義》;“呂洞賓、孫悟空、如來佛”來自神話傳說;“西施”是歷史上有名的美女,現在泛指容貌十分美麗的女子;“塞翁、王婆”則是普通人名。

4.英漢諺語的修辭特點

許多諺語中包含著生動形象的比喻,運用明喻、隱喻、借代、對照等修辭手法,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4.1明喻(Simile)

用比喻詞連接兩個事物表達“甲像乙”。英諺常用“like,as,as...so”等比喻詞,如:①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生活沒有目標就像航海沒有指南針。);②Use a book as a bee does flowers.(讀書如蜜蜂采花,吸取其中之精華。);③As the touchstone tries gold,so gold tries men.(像試金石試金那樣,黃金也試人心。)。而漢諺中使用較多的是“如、若、似”。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2隱喻(Metaphor)

有的諺語用暗含比喻意思的比喻詞連接兩個事物來表達“甲是乙”,或者有的根本沒有明顯的比喻詞。如: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Kind hearts are the gardens.(善良的心地是花園。);“人是鐵,飯是鋼,三日不吃餓得慌。”“有錢一條龍,無錢一條蟲。”。

4.3借代(Metonymy)

部分英漢諺語借用一種事物代替與之相關聯、含義相似的另一事物,簡單明了地表明深刻的哲理。如: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兩個腦袋比一個號。);“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借酒澆愁,唯有杜康。”這些諺語中“early bird,heads”分別代替早起勤奮的人和智慧;“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和杜康”則各自象征美女和杜康釀的酒。

4.4擬人(Personification)

擬人是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將人類的某些特征加到抽象的事物或動物上,使表達更生動形象。如英諺“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中“行動”能“說話”了,行動的講話聲音比言語還大,表明“行動勝于言語”。“Time is the best healer.”(時間是最好的醫生。)中“時間”成為了“醫生”。漢諺“失敗乃成功之母。”和“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中“成功之母”和“后浪推”都被人格化了。

4.5夸張(Hyperbole)

以下諺語在事物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夸大事實本身,不是向人傳遞錯誤信息,而是制造一種效果,以更真切地表達含義。①One’s hairs stands on end. (發根豎立,毛骨悚然。);②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 (人倒霉喝涼水都塞牙。);③“一失足成千古恨。”④“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4.6對照(Contrast)

兩個相反的事物或現象同時出現在一條諺語中,能使兩者間的差異或相反的觀念更清楚,增強表達效果。如①Such a life,such a death.(有其生必有其死。);②Industry is a fortune’s right hand,and frugality her left.(勤勞是幸福的右手,節儉是它的左手。);③“失敗乃成功之母。”;④“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英漢諺語經過長期使用、總結和提煉,語言特點明顯。諺語音韻和諧,用詞精煉,通俗易懂,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比喻生動,寓意深刻,民族特色鮮明,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經驗和哲理。理解諺語時應注意上下文語境靈活運用,同時必須注意口語化和藝術性。學習諺語不僅有助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有助于英語學習和中英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王德春,楊素英,黃月圓.漢英諺語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郁福敏,郭珊璉.英漢習語對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版社,1996.

[5]趙桂華.翻譯理論與技巧[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第6篇

關鍵詞:漢英習語 共性 差異性

習語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語言中的固定表達,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習語,在某種程度上說,習語是歷史和文化的沉淀,因此習語一般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語言形式。漢英兩種語言歷史悠久,都有大量豐富多彩、膾炙人口的習語,這些習語是兩個民族各自文化寶庫中絢麗多彩的瑰寶。它們生動形象,機智幽默,寓意深刻,韻味雋永,既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又閃耀著語言藝術的光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語言中的精華,只有了解、掌握一種語言的精華,才能更好的學習和使用語言。通常所說的習語主要包括:成語(idioms)、諺語(proverb)、俗語(colloquialisms)、俚語(slang)、箴言(mottoes)以及典故(allusions)等。本文主要以漢英語言中的這些習語為例展開分析。

一、漢英習語的共性

習語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各個民族在原始時期認識客觀事物時,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一致性,反映在語言中就是習語表達上的近似,比如音律上的和諧,語義上的趨同,結構搭配上的穩定。

(一)音律上的和諧

習語之所以為人們廣泛使用,主要原因就在于它言簡意賅,易懂易記。例如漢語中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習語,英語中的“No pains no gains(不勞無獲)”,“Haste makes waste(欲速則不達)”等習語都富有節奏,瑯瑯上口。并且,習語中還經常通過押韻、重疊、對偶等修辭手法以達到追求語音和諧的效果。

1.押韻。漢語歷來追求聲韻,押韻的例子可謂舉不勝舉。“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點燈省油,耕田愛牛”。英語中也有很多押韻的習語。“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錢能使鬼推磨)”“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見真情)”“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窩)”。

2.重疊。漢語重疊現象也很多,如有形容詞“惡狠很”“氣沖沖”“紅撲撲”;還有成語如“洋洋灑灑”“風風火火”“熙熙攘攘”等。英語中有些習語通過重疊的方法來構成。如“step by step(逐步的)”“neck and neck(并駕齊驅)”“to call a spade a spade(直言不諱)”“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

3.對偶。漢語中的對偶是常用的修辭手法。不管是詩歌、成語,還是俗語中都存在大量的對偶現象。如 “物轉星移”“橫七豎八”“南來北往”“厚此薄彼”“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等;英語中的對偶結構也很多,如“far and near(四面八方)”“more or less(或多或少)”“sooner or later(遲早)”“ups and downs(三起三落)”“more haste,less speed(欲速則不達)”等。

(二)語義上的趨同

習語是意義獨立的完整結構,漢英兩個民族的人民雖然處于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但是由于人類都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物質世界,都受著共同的客觀規律的制約,加上人類思維和情感的通性決定了漢英語言表達在語義上具有一定的同質性。這也是人類理解和文化交流的最根本的基礎。舉例說明漢英習語語義上的對應關系。

漢語:趁熱打鐵 英語: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ather ,like son.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三思而后行。 Look before you leap.

小事聰明,大事糊涂。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

(三)結構搭配上的穩定

所謂結構搭配上的穩定性,指的是組成習語的各個部分(即單詞)是固定的,不可隨意拆開或調換位置。無論漢英語都存在著這樣的特點。

漢語中的“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可以改為“八上七下”;“雪中送炭”,不可以改為“雪中送煤”;“打退堂鼓”,不可改為“打退堂鑼”。

同樣,英語中的“at sixes and sevens(亂七八糟)”,不可換為“at sevens and eights”;“fish in the air(海底撈月)”,不可改為“fish moon in the water”;“neither fish,flesh nor fowl (非驢非馬)”,即不能顛倒詞序改為“neither flesh,fish nor fowl”,也不可改為“neither donkey nor horse”。習語搭配的穩定性不僅體現在不能隨意拆開或更換這一點上,有時還體現在不遵守語法規則和邏輯推理上。如英語中的“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對手)”按照現代英語的語法規則,謂語動詞cut應該加上-s,這一點是與語法規則相違背的。

二、漢英習語的差異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反映了與其相應的文化,一個民族的語言勢必反映該民族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交流上的障礙,即文化差異。習語是一種經過歷史濃縮后攜帶大量文化信息的語言材料,是語言中最能反映思維特征的部分。習語在體現語言的文化差異上,比其他語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一)生存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差異

1.生產農耕方面。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生產活動及居住地域環境密切相關。中國地處亞歐大陸,是地域遼闊的內陸國家,千百年來以農業為主,農業人口占很大比例,人與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漢語習語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以食為天”“面朝黃土背朝天”。

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瀕海,航海業自古以來是其經濟發展的命脈,故有大量與航海漁業有關的習語。為了生存,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也形成了許多相關的習語。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沒有目的就像航海沒羅盤)”“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誰在航行時不冒險,他就永遠不要來到大海上)”,“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要趁風順時)”,“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涓涓流水沉大船)”。

2.自然環境方面。漢英兩個民族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也有不同。如對“東風”和“西風”的理解,漢語中的“東風”象征著進步,蓬勃向上,如“東風夜放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漢語中的“西風”象征著寒冷荒涼,如“東風壓倒西風”。但是英語中,西風從大西洋吹來,吹綠了英倫諸島,所以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里就有對春的謳歌“If wind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又如對夏天的理解,在中國,夏天常于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和“驕陽似火”都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屬北溫帶,夏季正是溫暖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聯系。莎士比亞在他的十四行詩中就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

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有共同之處,但也存在著差異,漢英兩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自己的歷史條件和具體情況。

1.對數字的運用。不同民族對數字的偏好有巨大的差異。西方人崇尚單數,忌諱雙數。如“三”被認為是一個幸運數字,英語中有“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的說法。“七”在西方也是一個神秘的數字。美國著名的波音航空公司的客機都冠以7X7。而在漢語中“三”是很普通的數字,漢語中的“六”“八”被認為是吉祥數字。

2.對顏色詞的運用。顏色詞更清楚地反映了兩種語言的差異。漢語中的“紅茶”,英語卻用“black tea”表示,這是因為中國人著眼于茶水的顏色,而英美人著眼于茶葉的顏色。“紅色”是漢民族喜歡的顏色,節慶日掛紅燈,黨旗、國旗也是紅色,習語中也有“紅紅火火”“紅光滿面”“紅裝素裹”等。西方文化中“紅色”意味著危險,意味著流血,英語中有“be in the red (負債)”等習語。

3.以動物為喻體的詞匯在漢英兩種語言中表現出思維上的極大的不同。“龍”在中國古代是漢民族的圖騰,是神的化身,象征吉祥高貴。因而有“望子成龍”“龍騰虎躍”“龍飛鳳舞”等習語。而在西方人眼里,“龍”是一種災難兇殘的怪獸。英語中有這樣的話:“She is a real dragon.(她兇神惡煞)”。“狗”在西方人的價值觀念中是一種為人鐘愛的動物,是忠實的象征。因此英語中帶狗的習語都含褒義。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 (愛屋及烏)”“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漢語中的“狗”含有貶義,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4.中西方對植物的認知也有不同之處。中國傳統文化對“松、竹、梅”的評價特別高,認為它們高風亮節,不屈不撓,相關習語都給人美好感覺。如“青梅竹馬”“雨后春筍”“松鶴延年”“踏雪尋梅”等。而西方人大多數喜歡玫瑰花,在歷史上有著名的“the Wars of the Roses( 紅白玫瑰之戰)”;凡事順利用“roses all the way”表示;并非盡如人意用“be not all roses”表示。

(三)的差異

漢英兩個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潛移默化地融入了漢英兩種語言中,反映在宗教文化的習語上。中華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佛教傳入我國兩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人世間的一切都由佛祖安排,因此有“五體投地”“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漢語受道教思想影響的習語也不少,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昏極則亂”。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學派在思想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漢語習語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恭敬不如從命”等。而西方許多國家,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強調的是平等。因此西方流行信仰基督教。英語中的很多習語與“God”“Devil”“Hell”“Church”有關。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無所不在)”“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Hell and Tommy(徹底毀滅)”“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落后者遭殃)”。

(四)價值觀的差異

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社會對個人的價值取向存在巨大的差異。相對來說,中國人性格內向,含蓄,習慣容忍;西方人性格外露,好動,直率,富有冒險精神,性格獨立,崇尚抗爭。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人們形成了一種以中庸、明哲保身為特點的處世哲學。在語言中的表現是“安分守己”“知足常樂”“死生由命”“富貴在天”。而西方人則喜歡“變、新、動、異”。他們說“I’ll try”;“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愛情和戰爭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bush (抓到比沒抓到強一倍)”。

三、結語

英漢習語紛繁浩瀚,其共性和差異性歸根到底是認知的相似和文化的差異造成的。習語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被打上了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語言是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文化的交融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必須了解這個民族的這語言,研究承載了大量民族文化積淀的習語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途徑。通過對英漢習語異同的對比,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有助于我們順利地學習語言,更好地交流。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對比語言學論文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2.

[2]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3).

[3]張若蘭.英漢習語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3,(2).

[4]李海燕.論英漢習語中的文化存異與認同現象[J].內蒙古大學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翼城县| 屏边| 正蓝旗| 木里| 汉源县| 德化县| 井研县| 五家渠市| 鱼台县| 丰台区| 航空| 平昌县| 望奎县| 万载县| 岱山县| 集安市| 图片| 祁连县| 麻江县| 洛扎县| 思南县| 紫金县| 梁山县| 桐庐县| 金坛市| 桓仁| 徐水县| 平罗县| 金昌市| 尖扎县| 林甸县| 大化| 大竹县| 剑阁县| 宁阳县| 定襄县| 眉山市| 阜康市| 崇礼县| 长岭县| 留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