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診斷學論文

中醫診斷學論文

時間:2022-02-12 12:58: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診斷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診斷學論文

第1篇

統一性

論文摘要:中醫脈學理論潛在著統一的思維模型及數學模型;其模型性承載于太極模型、三才模型、五行模型;這種模型概念的遷變反映著中醫脈學理論的逐漸形成與完善;模型中醫學認為,中醫理論特點是“以模塑理”、“按模索病”。先有一套完整的模型理論,然后再嚴格按照模型建立其脈學理論。

模型中醫學是從思維模型、數學模型研究中醫理論形成、發展和演進的一門邊緣性學科[1]。中醫診斷學是以統一的思維模型、數學模型用于人體不同部位的醫學診斷,例如:舌、脈、眼、耳等,它們都是診斷疾病的窗口,是用來觀察人體內在變化的,即中醫所謂的“司外揣內”[2]。同理,中醫以診脈為主要診斷特點的脈學理論,亦產生于一種模型思維,如太極、三才、五行等三大模型思維。脈學理論恰恰是嫁接了這種思維模型,并結合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脈學理論體系。今論述如下,以期斧正。

1. 脈學的太極模型

太極模型,反映的是表達整體意義上的“基元”演化思維。它的基元性,決定了從每個基元部位均可反映著相似的全身或其他基元源的演化發生的模型表達。一節脈,就是一個基元部位,所以,它相似的反映著全身或每個其他基元部位潛在的脈象模型表達。

中醫脈學定位,腕部的“寸口”,就是一段潛含著全身任何相對獨立生命單元均有的演化“基元”部位,它與太極思維相吻合。所謂太極,極端也,唯一也,基元也。在“極”端處,陰陽混元一體,陰陽高度統一,陰陽屬性在此“極點”并且顯示不出來。這正是太極思維模型的原初意義。每一段相對獨立的一股脈,均對應著“太極”思維模型。它反映著人體生命信息完整意義上的泛指代。

2. 脈學的三才模型

所謂三才模型,是生命奇數演生律中高于基元太極模型演化的第二個模型,就是“一源三歧”的模型。它反映著一個表達“基元”整體意義上的太極脈位,再以三才模型(即一分為三)演化出與該模型對應的三大脈位表達。三才模型,使中醫脈學太極模型的“基元”脈位,遞演出“寸、關、尺”三部拭脈法。這為將人體或器官按模型論從上到下進行“三位”機械定位,打下了基礎。反映了脈學理論從太極模型,向三才模型演進軌跡。

3. 脈學的五行模型

五行模型,也是生命奇數演生律中的一個解值,一個比三才還要完備、細化的解值,即“一源五歧”的五值演化模型。反映著三才模型再進一步的演替和細化,成為與五行思維模型相匹配的所謂“金、木、水、火、土”五部拭脈法。五行,在傳統中醫學里機械地代表五臟。其實,只是代表五大類脈勢功能態。而兩手的“寸、關、尺”合二為一,就構成了更高級的五行模型脈學定位法。中醫用五臟,來代表人體五大功能態的生命意義。如“寸位”表達上焦肺心,“關位”表達中焦肝膽、脾胃,“尺位”表達下焦腎。其實,“寸、關、尺”只是腕部“基元”脈按三才模型演化出的三段子代“基元”脈位,與太極模型相對應。只是兩手的子代“寸、關、尺”合和為五行模型的“五位”定脈法。太極、三才、五行,反映著中醫脈學理論“按模塑理”的演變。反映著中醫理論本質上就是模型中醫。

4.結論

中醫的脈學理論博大而精深,她根據模型思維的“太極、三才、五行”演變而來。并將生命學上,完整意義上的人體,機械地與這些模型思維對應,產生了脈演診斷。先有模型思維在先,然后再是按模型創造中醫脈學理論。反映出了中醫脈學演化模型高度統一。這正是中醫模型診斷學的奧意,將有另文發表。

參考文獻

[1] 王全年, 李秀美.模型中醫學 [M].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2

第2篇

醫學有中西之分,然醫德要求卻是共通的。全國醫學院校學生在入學之初都會莊嚴宣誓《中國醫學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當我步入神圣醫學學府的時刻,謹莊嚴宣誓…”,該誓詞吸收了《希波克拉底誓詞》、《日內瓦宣言》等醫師誓詞中的部分主要精神,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由中國官方頒布實施的針對醫學生的習醫行為規范。崗前培訓,特別是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要使學生端正工作態度,明確導致醫療糾紛的危險性、責任及其職責范圍。通過實習前崗前培訓,使學生認識其角色的特殊性,認識到醫務工作者對患者、社會應具有的責任和使命感。長期以來,中醫院校醫學生在這方面做的都比較好,很多學生對《大醫精誠》、《傷寒論•序》等篇章都可出口成誦,對歷代諸位大醫的高尚言行都欽佩景仰,這深深影響了他們的道德素養。

2中西醫學思維模式的融合

中醫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偏重非邏輯思維,認識上是整體觀、動態觀和天人相應觀的結合,理論上是醫理、哲理、倫理的結合。實踐中是醫療、護理和預防的結合,這些基本上代表了中醫學的主體特征和特色。西醫學是在近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還原論的思維模式,用微觀的變化解釋宏觀現象的本質,注重分析局部病理組織細胞的改變,觀察細微而準確。中西醫學的這種差別,使得醫學生在臨床學習和實踐中要在不同思維模式之間不斷轉換。我們觀察發現,中醫院校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因主要是以中醫教學為主,學生大多數接受的是傳統中醫的思維方法,其理論體系與西醫完全不同。在思維模式上,中醫學就具有籠統、思辨、注重宏觀整體而疏于微觀分析的特點。同時中醫院校學生在校學習的五年學制里,要學習中醫和西醫兩大理論體系,課程設置幾乎是中醫課程與西醫課程各半,對西醫基礎理論也不可能像西醫院校學生一樣扎實,這直接導致了對診斷、循證醫學和檢驗醫學的不重視和不熟悉。表現在臨床工作中,部分帶教醫師較少開化驗單,對化驗單結果認識不清、分析不夠,顯然這不能稱為一名合格的“現代中醫”。在開展實驗診斷教學中,要正視區別,尊重中醫思維,根據中醫診斷的需要重點介紹實驗診斷的基本原理和特點,達到西醫診斷學服務現代中醫臨床和研究的目的。

3邏輯思維的訓練

中醫院校醫學生初到臨床時,因所學知識的局限和個人興趣的不同,往往會產生兩種偏激的觀點:“中醫無用論”或是“西醫無用論”。對于中醫望聞問切方法和知識,妄自菲薄或過分自矜,這都不利于進一步提高。作為帶教老師,首先自己要樹立正確的醫學觀念,引導學生恰當認識中西醫里的各種概念,認清中西醫的優勢和不足。臨床檢驗醫學特殊性在于其對西醫知識和理化知識的要求較高,這對于習慣于中醫思維的醫學生具有一定難度,特別是有些醫學生高中時是文科生,化學和物理知識欠缺,這就要求帶教老師要加強學生邏輯性、還原論思維訓練,同時考慮每位學生的情況,適當補充講解基礎檢驗原理知識,以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

4多種教學手段

學生在理論學習中往往都只是了解一些理論知識,對許多病理生理現象,體征無直觀、真實感受和體會。“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現代醫學檢驗教學的需要。在教學中,帶教老師要盡量多利用教具、多媒體等使抽象的概念簡單化、形象化、具體化。同時通過臨床實際案例的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對枯燥的檢驗知識的探索和分析。同時,課堂教育和臨床見習帶教穿插結合,避免大課堂式的知識灌輸,及時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講究技巧,注重方法,在臨床的帶教中,不僅傳授臨床知識,還要成為一名引路人,引導其進行深入學習和領會,培養學生對臨床學習的興趣。

5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

實驗診斷學是一門實際操作性非常強的學科,對動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醫學生在校期間的精力主要是理論學習,動手機會少,尤其是中醫院校學生,對現代檢驗檢查儀器更加陌生,而如今越來越多的檢驗項目都在自動分析儀上進行測定。這就需要帶教老師首先需要對儀器的基本原理、操作過程和注意事項詳細講解和示范,養成其規范操作的良好習慣。具體細節如機器的開關機及操縱順序;移液器垂直滴加與斜角度滴加的不同;在拿取包被板時,要避免接觸包被板底層,尤其不能裸手,以免手部汗漬等黏附包被板,在洗板時不能將包被板浸入水中導致底部干凈程度降低等,這些細節有的在儀器設備的使用說明書中有詳細記載,而更多的時候是需要帶教老師從實際中嚴格要求和演示,使學生獲得直觀的認識和理解。

6質量控制的強化

質量是檢驗科的各項工作的關鍵,被譽為“檢驗醫學的生命線,檢驗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臨床診斷與治療,關系到患者生命健康。初來實習的醫學生對于質控的認識幾乎為零,因此要進行質控知識的培訓,尤其是判斷分析失控原因及糾偏過程。失控后的處理很重要,在失控的時候,對應的一批檢驗標本必須進行抽檢或重新檢測。在這方面從一開始就要做到嚴謹、嚴格要求學生。檢驗醫學的特殊性在于其各個環節都要嚴格遵循操作規范,否則將嚴重影響結果的可靠性。如無菌觀念的樹立,加樣頭不允許手直接接觸,當在裝載加樣頭時,換戴干凈一次性手套,避免戴著已接觸患者標本的手套進行加樣頭的裝載,加樣時不能接觸到加樣頭的下端等等。再如試劑的使用,應當注意溫度平衡等等。由于中醫學具有模糊、籠統的特點,中醫院校學生在這些方面做得較差,應當特別注意強調。

7科研能力

第3篇

0引言

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歸納總結人類教育活動的科學理論與實踐,探索解決教育活動產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教育問題,從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而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以及養生康復等內容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

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又具有社會科學特性,同時受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是多學科交叉互滲透的產物。因此,中醫學教育又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因此,需要我們從最初的醫學生涯開始中去培養,從中醫學教學的各個環節與方面,去尋求更好的教研途徑與方法。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怎樣構建現代中醫學教育體系進行深入思考。

1中醫學教學現狀及實行研究性現代教學的必要性

現行中醫教育思想中,仍然是承傳知識、闡經釋義、服從經典、適應“真理”觀占主導地位,忽視獨立思考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強調“規格規范規模”的辦學思想指導下,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模式單一,教材越編越厚、教學手段機械、簡單的重復,中醫學發展緩慢。迄今為止,全國大多數中醫高等院校仍遵從從學習醫古文、中醫學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傷寒論、內經選讀等基礎學習后,學習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中醫臨床學科;他們同時還得學習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西醫診斷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婦科、西醫兒科等西醫課程。與此同時,他們還得學習英語,花費大量時間忙于英語過級考試。在匆匆忙忙的一年不到的臨床實習時間里,還得準備畢業論文、畢業考試、參加全國各地大大小小形形的招聘會、毛遂自薦找工作。這樣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中醫學生跳過了傳統的師帶徒過程,中醫學教育又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正因如此,國內許多中醫學或者西醫學、或者西學中、中學西的有識之士開始反思,我們中國的國粹、中醫的教育到底該走什么樣的路才能更好地傳承。山東中醫藥大學劉桂榮指出:中醫學的發展需要現代化的教育。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洪斌教授更是明確提出:應當將傳統醫學引入現代教育模式。這些呼聲都體現了中醫學教育未來之路:中醫學的發展需要現代化的教育。

2現代中醫學研究性教學體系構建的幾點思考

2.1基礎理論階段的課程教學模式圍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人文素質開展

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原本就是教育的任務。不論何種教學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傳授課本知識本身,而是指引學生有高層次的思維方法。中醫學教育也應當如此。因此,從最初的中醫學基礎課程學習開始,應當始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鼓勵學生加強人文素質培養,在這些基礎上才談得上掌握中醫學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

2.2開展課堂中醫學雙語教學

要實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傳播,必然需要以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橋梁,需要能夠與外進行溝通的國際化人才。因此,中醫學雙語教學對培養國家化中醫藥人才,使祖國醫學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中醫學院校應該多開展積極學習英語的環境,盡量創造用英語交流的語言環境,使學生逐步養成主動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

2.3現代教學技術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網絡化的社會。在既往“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乏味單調,而現代的多媒體技術融圖片、聲音、動畫于一體,聲情并茂,強烈刺激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能把學生引入到較好的學習狀態之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借助網絡及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能極大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2.4臨床實踐教學模式

相比較其他學科,包括西醫學的臨床實習,中醫學更加強調臨床中西醫學知識的學習與傳統師帶徒的結合。師承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形式的有機結合,是普通高等中醫藥教育的一種補充形式。實踐證明:師承教育的提倡和實施,成為現行中醫院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在中醫學臨床實踐教學中,可開展多種模式,例如:臨床帶教教師制、教學查房、臨床經驗教學法、病房病案討論、定期舉辦臨床小講座或專題講座等,強化基礎知識在臨床的運用,從而使學生能從課本的文字轉化到治病、治病人。

2.5醫學文獻檢索的運用

怎樣運用醫學文獻檢索是多數中醫院校學生的軟肋,因此在教育培養中,應完善加強該方面的培養。

2.6中醫學科研思路與方法的學習

較之西醫院校的學生,科研能力也是中醫院校學生的軟肋。應加強中醫學科研思路與方法的學習。

3小結

第4篇

1 病證癥診療體系的提出

1.1 癥、證、病的概念與關系

中醫學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是通過辨癥、辨證、辨病三個方面來進行的,要建立中醫診療體系,必須首先澄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關系。“癥”包括癥狀與體征,是機體患病時所表現的各個現象。“證”是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某階段的病位與病性等本質所作的概括。“病”是對疾病全過程的特征與規律等本質所作的概括。“癥”、“證”、“病”三者, 含義各不相同, 但都統一于“疾病”總概念之中, 都是由疾病的病理本質所決定。癥是辨證、 辨病的主要依據, 病的本質一般規定著病的表現和證的變動。病代表疾病全過程的根本矛盾, 證代表病變當前階段的主要矛盾。病的全過程可以形成不同的證, 而同一證又可見于不同的病之中, 因而病與證之間是縱橫交錯的關系。

1.2 病證癥相結合的中醫診療體系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點與精華,尤其是近40年來更是大力倡導,占據中醫臨床的主導地位,成為一種公認的診療模式。但辨證論治并非診療的唯一途徑,過分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勢必忽略對病認識的深化,辨證論治的局限性也日益顯露。因而很多醫家提出了應當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相結合[1,2],并從診斷、病機、治療等方面闡述了辨病論治的重要性。同時,癥狀不僅是辨證與診病的主要依據,有時還成為病變中診療的關鍵,且疾病過程中還會出現并發癥等情況需要加以處理,因而實際上還存在著辨癥論治。早在80年代,蔣紅玉等曾有“三辨論治”的命題[3],最近歐陽先生著有《中醫癥病證三聯診療》一書[4],黃培生亦有“新的中醫診療體系設想”的論文[5]。為此,我們特提出建立“病證癥相結合的中醫診療體系”,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的頒布,已基本建立了病證體系的框架[6]。中醫學這一完整診療體系的建立,將加深中醫學對疾病的全面認識與正確處理,促進中醫學對病、證、癥之診斷、治療、方藥等的系統研究,從而有利于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醫學現在還有辨體質而治(察體論治)、病因辨治、因人因地因時診治、方證論治等提法。雖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醫診療的基本思路,但并非中醫診療的主導思想和主要特征,究其實質,仍屬于辨證論治的范疇,如“辨體論治”主要是強調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氣郁質等素體特征,臨床時應據之而進行論治,但“證”是邪正關系綜合反應的結果,患者之所以會形成陽虛證、痰濕證等,本身就包括了體質的因素在內,故可融于本體系之中。

2 三種辨治的淵源與存在問題

2.1 辨證論治的沿革與存在的問題

辨證論治的形成、發展和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經》為辨證論治奠定了理論基礎,自張仲景以來的歷代醫家,分別從六經、臟腑、經絡、八綱、病因、氣血津液、衛氣營血、三焦等不同角度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各自的經驗,形成了諸多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近現代又開展了辨證論治規范化和微觀化的研究,加深了對辨證論治規律與本質的認識。雖然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診療疾病時應遵循的基本方法,是中醫理論的精髓,但至今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如:①歸類辨證論治的方法有七八種之多,相互錯雜而不統一;②證只是病變某階段的本質,而對疾病全過程的本質認識不足,缺乏診療的預見性;③有的病情缺少主觀癥狀,而客觀檢查卻有病變,從而形成無癥可辨;④有的病情雖有一定的癥狀與體征,但病變的位置與性質仍難以明確,形成無證可辨;⑤雖然辨證正確而似無誤,但按證論治卻無效;⑥過分強調辨證論治,則束縛了其它認識的發展,如所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實際上形成重證輕病的誤導,而視病為可有可無。

2.2 辨病論治的沿革與存在的問題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病的概念,《內經》已提出了300余種病名,《金匱要略》、《諸病源候論》等都是論病為主的著作。因此可以說,中醫對“病”的認識早于對 證的認識,診療的主要目標就是針對“病”,“證”只是對內臟疾病難以認識其本質的情況下,而據全身表現進行診療的補充措施。

盡管中醫辨病論治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由于各種原因卻對病本質的認識存在不足和針對病進行的治療缺乏有效手段。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中醫學的診察手段原始,通過“望聞問切”所獲得的病情資料有限,只能起到“司外揣內”的作用,難以認識疾病內在本質,因而許多病名,尤其是內科疾病,不少是據癥狀而命名,而癥狀只是現象,難以明確規定疾病的內涵與外延,因而成為中醫診斷的極大薄弱環節。

另一方面,是過分地強調和依靠辨證論治,而視辨病為可有可無,因而未重視對疾病規律的認識與總結,未重視針對病的治法與方藥的探討,在現有中醫以病為綱的著作中,很難找出真正針對病進行治療的有效治法與方藥。特別是近代中西醫的病證結合,實際上取消了中醫的病,更不利于中醫對病的診療的深入研究,形成用西醫方法診病、治病,用中醫方法只是辨證、治證。

2.3 辨癥論治的沿革與存在的問題

雖然古代無“癥”字,僅有證字,而為癥證通用。然而在遠古時期,應當說最初只是對癥治療,即解除痛苦,還不可能對疾病的本質——病與證作出明確的診斷。事實上所謂“審證求因”,其本義應是指探求出現癥狀的原因,即據癥求因。辨證的本義也是辨癥,證據也,辨證論治是根據癥狀的不同特點而采取不同的治療。同時,中醫臨床上總結、積累了豐富的針對癥進行診療的有效方法和方藥。

由于中醫學對內臟疾病認識不夠,往往是以癥代病,并未真正形成對癥狀的鑒別診斷。特別是有一種錯誤的觀點,把對癥治療看成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認為是診療水平低下的表現,甚至當作是醫療活動的缺點。因而妨礙了對辨癥論治的深入研究。同時癥本身也欠規范,存在著一癥多名或一名多癥等現象,給臨床帶來困難。

3 三種診療體系的必要性

3.1 辨證論治的優點、必要性

辨證論治的科學性與必要性,幾千年來的醫療實踐,已為中醫界所公認,主要是能從整體上把握病變過程中邪正斗爭的狀況,根據每個具體病情進行靈活處理,其優越性無須贅述。然而現在中醫臨床上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往往是以西醫的病作為診斷,辨出西醫病后,再據其所列證型而對號入座地進行治療,真正按中醫學理論進行分析、體現辨證論治的精髓不夠。

3.2 辨病論治的優點、必要性

由于辨病能夠把握疾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變化規律,同種疾病應當具有共同的病因、病理、病狀、演變、預后等本質與特征,應有共同的治療規律和治法方藥,因而辨病論治具有疾病的共性突出,治療的針對性強等特點。所以中醫學不僅要提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還應補充同病同治、異病異治或異證同治、同證異治,如此則更有利于對病變的全面、深刻認識。

3.3 辨癥論治的優點及必要性

癥的出現是疾病本質的外現,它是醫生認識疾病的航標和紐帶,是辨病和辨證的主要依據。臨床上對癥的變化性和多樣性不可不辨。辨癥論治具有應急性的優點,臨床上一般是以病為本、以癥為標,但標本各有緩急,對于大失血、劇痛、尿閉等嚴重、危急癥,有時已成為整個病情的關鍵,即急者為先,此時需要采用止血、止痛、導尿等急則治其標的方法,解決緊急情況;辨癥論治還要求具有靈活性,治法、主方確定以后的所謂“加減靈活在變通”,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就是根據主癥而加減用藥;此外,辨癥論治還具有實用性強的優點,臨床上有時病、證一時難以明確,而病情又不能不進行診療,此時則只能根據主癥進行暫時性診斷,并作出恰當治療。如“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等針灸療法,實際在相當程度上是對癥處理。

4 病證癥診療體系的重點研究內容

4.1 辨證論治的重點研究內容

首先應當對現有的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進行分析,同時還要對與辨證論治相關的診療方法,如辨體論治等進行挖掘整理,認識其各自的特 點與相互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整理歸納而建立起統一的辨證體系;其次是要明確構成證名診斷的基本要素,如辨病位與辨病因病性等,并確定辨證的主要項目,如心、肝、脾、濕、痰、氣虛、血瘀等;第三是要根據辨證基本內容,規范已有的和臨床上常見的各種證候名稱;第四是制定每一規范證候的診斷標準,包括常見癥狀、體征及必要的檢測指標等;第五是確定與每一規范證候相對應的治法、方藥、針灸等療法;第六是按規范證名進行診斷與治療方藥及療效的統計處理、分析校正,從而建立起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

4.2 辨病論治的重點研究內容

首先是建立起中醫學的疾病體系,如克服以頭痛、發熱、咳嗽等以癥為病的現象,確定和分化病種,建立中醫系統內科學,對外科等病種則應規范病名;其次是制定各病的診斷標準,包括發病學資料、病因、主要表現、檢測指標、轉歸預后等;第三是統計研究單病種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轉歸等特點與規律,包括各病的常見證型及演變等,總結病與證之間的相互關系;第四是總結、尋找和研究創立針對病進行治療的專法、專方、專藥等,從而加深對病的認識,建立起辨病論治的完整體系;第五是探討盡管證名相同,但由于病種不同,其治療方藥的差異性,深化病證結合的認識。

4.3 辨癥論治的重點研究內容

首先是要為辨癥論治正名,充分認識辨癥論治的意義;第二是癥名的規范,現存在著一癥多名,或多癥一名,其間是非難辨,應予統一;第三是建立常見癥狀的鑒別診斷學,即每一主癥可見于那些病、證,其診斷與鑒別的依據應當加以明確;第四是進而確定每一癥狀對有關病、有關證的貢獻度,即對各癥與病、證間的診斷關系進行計量刻畫,建立起中醫計量診斷學;第五是清理治法、方劑、藥物、針灸等中涉及針對癥的提法,如止血、消腫、平喘、退熱、透疹等,規范治法功效等用語;第六是整理歸納針對癥進行治療的有效常用方、常用藥、針灸、外治等療法。

4.4 病證結合的診療方法

“病”與“證”是不同的診斷概念,是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疾病本質作出判斷。通過病名診斷,可以確定該病全過程的病理特點與規律;通過辨證診斷,可以確定疾病在某一階段的病理性質。兩者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只有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才有利于對疾病本質的全面認識。 在對病癥診療時,或在辨病論治,確定專方、專藥的基礎上,根據疾病階段性的不同,辨別證候的寒熱虛實等性質,進行加減用藥;或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將治療疾病的有效專法、專藥等運用始終。如癉病類疾病的病理實質為熱,故清熱祛邪為其治療大法,而不同的癉病又各有相應的方藥,如肺癉(熱病)之麻杏石甘湯、肝癉(熱病)之茵陳蒿湯、膽癉之大柴胡湯、腎癉之八正散等。又如肺癆,一方面是尋找以殺滅癆蟲為主的基本方藥,另一方面是根據辨證的結果,或以清熱為主,或以養陰為主,或以益氣為主,各隨其證而治之。通過研究,若能完成以上任務,則中醫病證癥相結合的診療體系已基本建立。臨床時不僅要進行辨證論治,并且一定要結合辨病論治,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辨癥論治,三者可有主次,但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參考文獻

1 謝建軍.略論中醫辨病論治的重要性.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1(3):11~12

2 朱文鋒,陽 曉,王行寬.辨病論治體系初探.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6):2~5

3 蔣玉紅,劉安國.論中醫“三辨論治”新模式. 中國醫藥學報,1996,11(增):91~94

4 歐陽.中醫癥病證三聯診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第5篇

任何一門科學在發展進程中都存在繼承和發展兩個方面的因素,但對于中醫學來說似乎發展顯得尤為迫切,文章就目前中醫學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而需要發展談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 中醫學; 辨證論治; 唯物主義

中國醫藥學有數千年的歷史,其基本理論形成于秦漢時期,是歷代中國人與疾病斗爭的實踐經驗的總結,為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功績。但隨著西方醫學的涌入,中醫本來的診治疾病病種及就診人群逐漸被“蠶食”,中醫原有的壟斷地位已不復存在,那么中醫學如何應對目前既成事實的局面?中醫學和其他科學門類一樣,都存在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但從中醫學現在所處的境遇分析,發展要重于繼承,在發展中求生存,本文試圖從中醫學亟待發展的幾個領域談談筆者的一點點薄見,以飧同仁。

1 中醫學基本理論發展的亟待性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基石是《黃帝內經》,其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療成就和醫療經驗,是目前現存最早的中醫學典籍,盡管距今歷時近兩千年,其基本理論對當今中醫學的發展仍舊起重要的指導和導向作用,其吸納了當時中國自然科學、哲學、天文、地理、歷法、氣象等多方面科學成就,漸漸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以氣血為物質基礎,以經絡溝通內外,配以六腑、形體諸竅,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輔以“天人相應”,“自身統一”的辨證法思想,來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同時突兀“辨證論治”為特色的診療體系,其理論博大精深,堪為當時的醫學奇跡。后世中醫學臨床實踐證明,《黃帝內經》及以此為基礎的一系列中醫理論體系無疑是正確的、科學的,就當時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來講具有一定的超前意義,其間活人無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功績。

但中醫學由于受到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辨證法的深刻影響,以“陰陽學說”來概括世界上萬事萬物(包括人體)矛盾雙方的對立,以“五行學說”來闡明世界的本原和相互關系,進而拓展到人體的“五臟”“六腑”“五官”、形體、情志等的關系,因而在思維邏輯上難以擺脫表面性、直觀性、機械性和猜測性,并且對人體錯綜復雜的生理病理變化的看法過于簡單化和隨意化,同時理論又抽象、晦澀,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如由于肺位最高,故稱“華蓋之臟”,那么就有了“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的“肺為首當其沖”之說;又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故易被外邪侵襲,故肺又為“嬌臟”,至于肺葉何以“嬌嫩”的更深層次原因則無以說明。再者,如果對只有大腦才有情志活動這個常識不曾持否定意見的話,那么肝、心、脾、肺、腎的在志歸屬分別為怒、喜、思、悲、恐的觀點,就不能不讓當代之人費解不已。中醫學對很多組織、器官的定位也是功能上或概念性上,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對于它的位置張介賓在《類經·藏象類》中是這樣定義的:“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府也”,這種定義未免有些牽強。又如,最具中醫學特色的經絡理論,它是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但其解剖位置、物質實體至今無從定論,盡管可以用目前科技水平尚達不到定位其存在的水平為藉口,但也可以從另一角度表明中醫學抽象性、玄妙性、模糊性、表象性、猜測性之所在。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發展都是建立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之上,從那時至明清時期近兩千年的歷史中,應該承認中醫學理論一直在逐漸發展和完善,其間著名醫者層出不窮,醫學典籍可謂是汗牛充棟,但從本質上講中醫學基本理論仍未從根本上突破《內經》范疇。真理是絕對的,但也是相對的、發展的,世界上沒有終極的理論,中醫學亦然。畢竟《黃帝內經》誕生于特定的歷史時代,具有濃厚的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法色彩,那么時至21世紀的今天應該對中醫基本理論的繼承采取“揚棄”的態度,只有如此中醫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2 中醫診斷手段的局限性

中醫學診斷疾病的手段基本是“望、聞、問、切”,簡稱“四診”,就是通過醫生的感覺系統來察知就診者的正常和異常表現,收集病情資料,通過醫生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等中醫學辨證思維的運用,獲取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質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等材料,力求透過現象來抓住本質,給出正確診斷,其診斷疾病的重要理論支撐就是“司外揣內”“見微知著”“知常衡變”。“司外揣內”就是通過審察患者外部的表現來推測機體內在的病變,此與現行的控制論、信息論、“黑箱”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見微知著”近似于生物全息理論;“知常衡變”也是現代哲學認識事物及現代醫學診斷鑒別疾病常用方法。同時,中醫學在疾病診斷過程中重視整體審察,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性,收集病情資料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重視諸多外在表現在反應疾病內在本質的作用和地位,綜合權衡,防止以面蓋全;疾病診斷力求“病癥結合”,既注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又不忽視疾病發展變化的全過程特點和規律。因此,中醫學在病情資料的采集及診斷思維過程都具有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具有掌握病情資料的客觀性(依賴患者的客觀表現)、思維邏輯的合理性、診斷結果的正確性等等積極因素,這正是中醫學歷經兩千余年一直被視為人類健康保護神的有力保證。

轉貼于

盡管中醫診與斷的科學性毋容質疑,但其局限性也隨著西方醫學的涌入而日益凸顯。首先中醫診斷學診斷手段的落后性。中醫學自其誕生之日至今的漫長歲月里,診斷手段幾乎無任何革命性變化,即望、聞、問、切。在科學發展仍處于落后、萌芽時期的古代,用望、聞、問、切尚可理解,且在當時應該說尚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尤其在科學已日新月異的今天,中醫病情資料的采集手段還墨守陳規、對現在科學技術發展仍無動于衷,仿佛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能與科學同步,勢必被科學所淘汰;可作對比的現在醫學主流――西醫,在其發展之初,醫生耳朵貼近患者皮膚來了解患者體內的聲音的變化,接著改良為聽筒、聽診器,乃至發展為X線透視、CT、核磁共振等技術的應用,可見西醫的診斷技術緊緊跟隨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采用一切能利用的技術手段來延伸醫生的“眼睛”、“耳朵”,因而西醫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而革新。直至目前,西醫診療手段與其產生發展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語了。相比之下的中醫,仿佛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充耳不聞”,我行我素,自保一方“凈土”,因此其診斷手段自其始至今無突破性進展,那么其相對于西醫的落后就不足為怪了。

此外,中醫以“四診”為主要手段的“診”法,以中醫辨證思維為邏輯方式的“斷”法具有濃厚的主觀主義色彩。中醫診斷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石就是“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表明中醫診斷的方法就是捕捉疾病的外在臨床表現而揣摩機體內部病變的本質。“望、聞、問、切”四種診法其實質就是通過醫生的感官系統去體會疾病的外在表現,那么感覺器官對疾病外在表現的感受往往因人而異,醫生的心態、臨床經驗、身體健康狀況、感覺的偏差、環境變化等等不確定的因素均可影響,因此在這么多的不確定因素下采集的病情資料很難確保是基于客觀、疾病本質的檢查所得。而且,中醫學的“斷”就是在中醫邏輯思維的指導下的“辨證”,寓于其中的主導因素仍難以擺脫主觀因素的羈絆,也就是說中醫學整個診斷過程過多地依賴人的主觀思維活動,而客觀因素的制約度很少,其結果勢必導致主觀臆斷的可能性增加。

給疾病診斷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做到反映疾病本質,以便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療方案,但中醫學對疾病的診斷往往也過于表面化、膚淺化。因為其診斷的病名基本是疾病某個臨床癥狀或病位,如水腫、內傷發熱、癃閉、眩暈、黃疸、泄瀉、不寐、肺癰、心悸、腹痛、胃痛、頭痛等等,故此這些診斷很難反映疾病的本質,因而對制定治療方案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因此中醫學就有“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理念。值得思索的是如果同一個疾病可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或不同的疾病可采用同一治療方案,那么這樣的診斷還有多大的價值?

3 中醫治療措施的保守性

中醫學的治療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辨證基礎之上,其治法涵蓋“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方法,而且此八法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為用。對于具體方藥講究“君、臣、佐、使”,既可針對主證進行治療,同時又兼顧次要表現或兼證,并且在同一方劑中可以運用藥性完全相反的藥物,達到“佐制”作用,這是西醫治療難以想象的,正是這些方面的優勢,使得中醫藥有時產生不可思議的療效,治愈了許多西醫界頗感棘手的疾病,這也是中醫藥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重要佐證。而且,中醫藥還有一個重大優勢就是中藥(除少數外)基本都是天然藥物,副作用少,這也是中醫藥為許多患者青睞的重要原因。

中藥不是一點毒性都沒有,這個觀點慢慢為醫患雙方所共識,但比起化學藥物,其毒副作用相對要小得多(少數劇毒中藥除外),因而中藥比西藥要更安全,除了中醫藥可靠的療效外,正是由于這方面的優勢,中醫藥是許多患者就診的重要選擇。但中藥湯劑入口太苦,使許多患者望而卻步,尤其是年輕患者,雖然中藥劑型還包括片劑、針劑等等,可目前中藥主要給藥途徑仍就是湯劑,這也是中醫藥就診人群逐漸縮小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中藥方劑劑型改革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市場上能購得的中藥丸劑、片劑、膏劑、散劑、丹劑、針劑等也不少,但仍沒有形成中藥給藥的主流,而且質量也良莠不齊,很多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另一方面能打入國際市場的中藥丸、片、針劑更是鳳毛麟角,嚴重影響中醫藥行業的國際化進程。

眾所周知,與西醫比較中醫藥在治療急性疾病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藥可選擇針劑太少,因為水針劑在體內作用時間要比口服藥要快,口服藥通過胃腸道的吸收、肝臟首過作用,達到血液循環至少需要20 min的時間,而且中藥的煎煮又要耗費一定的時間,而急性疾病患者的治療往往是爭分奪秒,20 min或更多時間的耗費往往為病情不能容許;另一方面,中藥方劑所含成分復雜,因而作用效果較為廣泛,所以又被稱為中藥的“散彈效應”,但“散彈效應”帶來負面代價就是疾病治療的針對性不強,中醫藥理論中本來就有“力專則效洪”的說法,作用面廣泛就無異于“無的放矢”了。因此,如何提高中藥方劑作用“靶點”的準確性和縮短單次用藥的起效時間,是中醫藥治療方面突破的重要指針。

4 中醫人要迫切加強創新思維

縱觀中醫藥兩千來的發展歷程,中醫藥一直沒有擺脫《內經》的思維模式。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到質變、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現代科學知識更是以加速度的形勢發展,人們形容為“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而中醫藥的發展似乎永遠處于“量變”之中,而且這種量變的步伐過于緩慢,其根本原因就是中醫人思想觀念的保守性、封閉性、排他性。

中醫藥的發展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是如何擺正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沒有繼承的創新中醫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導致中醫的滅亡;但沒有創新的繼承中醫學就會固步自封、泥古復古,知識漸老,最后為時代所淘汰,漸漸消亡。因此,中醫學的發展之路在于繼承和創新雙管齊下,缺一不可,但從目前中醫的發展來看,是創新不足,繼承有余。其實中醫學自古就有厚古薄今的傳統,太注重經典及考證,如《內經》《傷寒論》等的注者達數百家,考身世、考故里、考學術淵源、考流派、考字句文法等等。漢代醫學宗師張仲景有一句名言:“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至今為許多中醫人視為座右銘,因而絕大多數歷代中醫人對于“古訓”,敬若天命而不敢輕易“篡改”,現在依然。目前,在中醫論文或理論探討文章中,動輒“《內經》云……”或“仲景云……”等,從古代醫家古籍中尋章擇句,斷章取義,尋求理論依據,仿佛《內經》就是終極真理,與《內經》不同“政見者”,就值得懷疑或否定。“中醫治病往后看,查查古人怎么辦;西醫治病向前看,看看有何新進展”[1],這句話是目前中西醫思維最大不同之處,也是西醫逐漸“蠶食”中醫就診人群和治療病種的重要原因。

現在又有人倡議加強中醫學人文因素的研究。誠然,中醫學的起源和發展與中國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醫學是在悠悠數千年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起來的,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因此研究中醫學的人文因素對于揭示中醫學的發展規律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如果把中醫學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無異議的話,那么其發展就應該遵從自然科學的發展規律。單從中醫學文化層面去咀嚼、挖掘,很難想象能揣摩出什么中醫學的“突破”來;另一方面,中醫人文因素的研究不是什么新課題、新思路,自古有之,從某個角度說中醫學發展史就是中國文化發展史,多少年來不是研究太少了,而是研究的夠透徹、夠詳盡了,還能研究出什么“新大陸”?

以上是筆者對中醫發展存在問題的一點點拙見,但不意味著否定中醫,中醫有中醫的優勢,西醫有西醫的局限性,提出中醫的不足,目的是希望中醫能更好更快地發展。總之,世界上沒有終極的理論,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只有不斷的創新、發展,才能漸近完善,西醫亦然,中醫亦然。

第6篇

關鍵詞:科研課題;案例法;創新思維;中醫科研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2)07-1620-02

收稿日期:2012-02-02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JXJG-08-9-23)

作者簡介:王萍(1981-),男,江西萍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醫對復雜性疾病防治的基礎與臨床。

通訊作者:楊海燕(1979-),女,江西撫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醫診斷學的教學與科研。 培養創新型人才日益成為各醫學院校追求的目標,尤其是強調對醫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是其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集中體現。然而,醫學生在其本科甚至研究生階段所學習到的有關科研方法和技術的內容,大多分散在不同的學科課程中,且既零散又不全面,難以滿足需要。從對一些醫學畢業生的追蹤調查發現,缺乏醫學研究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是其所共有的主要缺陷,以致于畢業后選擇繼續深造時(如研究生教育)才發現不知如何選擇研究方向,以致于畢業后從事臨床等工作時竟不知如何從事科研甚或完全沒有科研意識。如此現狀,無不是醫學教育的遺憾。目前,針對本科階段的實驗教學大多還停留在復制一個實驗過程,盡管也進行了一些科研實踐教學的創新嘗試,又大多陷入純粹的掌握技術操作的層面。

筆者研究團隊認為本科階段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創新能力相比較于掌握某一具體技術而言更為關鍵,因為這對于學生今后從事科研活動有著終身受益的影響。尤其是中醫學,整個理論體系可以說就是由無數個科學命題構成的。如何讓本科生在學習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能認識到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這些科學命題,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持續保持一種發掘這些科學內涵的念頭,無疑對中醫學的發展和創新有積極意義。筆者研究團隊主要通過典型科研案例的剖析,讓學生于實際科研案例中融匯中醫學和現代醫學的基本知識并激發其科研創新思維能力。

研究實施兩年以來,通過以選修課的形式組織實施獲得了一定的經驗,初步研究結果表明,以科研課題案例分析形式的教學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能力,彌補現有教學構架的不足。現在就有關實施過程和結果報道如下。

1 課程教學實施前針對學生有關中醫科研素質的現狀調查

首先對中醫藥專業學生當前的基本科研素質進行了一次調查,基本科研素質是創新素質的前提,若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質,就不用談及科研創新了。

1.1 對中醫科研所包含文獻研究、(基礎)實驗研究、臨床研究等領域的理解 本次調查收回的有效問卷中130人次認為實驗研究屬于中醫科研范疇,112人次認為臨床研究也屬于中醫科研范疇,但只有39人次認為文獻研究也屬于中醫科研的內容。

1.2 對臨床醫師是否進行科研的認同度調查 93%的調查對象同意臨床醫師也從事科研的觀點,只有7%的人認為臨床醫師只是診治疾病。進一步的調查顯示,有效問卷中143人次認為科研意識能有助于醫師的水平提升,71人次認為醫師要成為醫家就必需具備科研意識與能力,只有少數人認為臨床醫師可以不用考慮科研的事情。

1.3 對教學實驗課中的一般實驗是否屬于科研的認識情況調查 此調查中,表示不認同的僅僅只有25%的人,大部分75%的人認為教學實驗課的一般實驗應該屬于科研。

1.4 對有關“五行湯”材料的認識調查 本調查項目的目的在于分析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思維方式。3次調查的總體結果與單次調查的結果趨勢相同,即認同“五行湯”材料敘述的占大部分(91人),另外的42人對材料的敘述表示了質疑。

在表示認同的學生當中,小部分僅表明態度,大部分認同的學生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感嘆簡單中竟能孕育神奇,并運用中醫五行理論解釋了五行湯的合理性;還有一部分認同者,根據五行湯的這一現象進一步思考,提出了一些延伸的想法,比如可以推廣到其他的食品藥品方面。

在表示質疑的學生當中,大部分對五行湯的療效以及背后中醫五行理論提出了質疑,其他的質疑觀點表示五行湯不符合中醫的配伍規律和因人制宜的思想、可能夸大效果、組成不夠完善需優化組成或有不良作用等。

2 課程后調查與論文情況

2.1 課程教學實踐后有關中醫科研素質的調查 本調查項主要反映學生在課程學習前后中醫科研(實驗)基本素質有無改變。從收回的有效調查問卷可知,幾乎所有學生均表示對中醫科研的理解與學習前比較有改變。

“有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獲得了一些具體的科研知識;對中醫科研所包含的內容有一定的理解。如:中醫科研并不是虛無縹緲的,可以有具體的東西;中醫科研并不是高深莫測,也可以離生活很近;理清了中醫科研的范疇,即中醫科研并不是單純的驗證,不僅僅是臨床療效研究,不僅僅是實驗研究,不僅僅是藥物研究,也不僅僅是文獻研究、鉆故紙堆。

2.2 課程教學實踐對以后的學習或工作中樹立科研意識有無影響的調查 收回的114份有效問卷調查中106人認為與開課前比較其科研意識有很大的改變,對以后的學習和工作肯定有積極影響。

第7篇

1.1確定課程特點,分析重點難點,有的放矢中醫藥膳學主要涉及到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烹飪工藝學、中藥學等課程。本課程是在中醫藥基礎理論課程開設后的又一門中醫藥類課程。課程系統闡述了中醫藥膳學的發展簡史、藥膳的特點、藥膳制作的基本技能、各種常用食物的功效和應用、以及常見藥膳的組成、效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本課程主要掌握中醫藥膳學的概念、特點、基本理論;掌握藥膳原料中食物類原料的糧食類、蔬菜類、果品類、畜禽肉類等常用食物和藥物的性能、功效、主治以及應用方面的注意事項,掌握藥膳配方中解表類、清熱類、瀉下類、溫里祛寒類、祛風濕類、利水祛濕類、化痰止咳平喘類等15類常見藥膳的配方、功效,掌握其制作的原則;熟悉常用藥膳的產品設計方法、制作的主要程序和應用方面的宜忌。中醫藥膳學課程的內容多,學時緊,而案例教學耗時較多,不可能廣泛應用于各章,只能根據教材內容與教學大綱的培養標準要求有選擇性地運用。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藥膳制作的基本技能及常見藥膳的組成、功效等知識點為授課的重點內容,確定以藥膳制作、常見藥膳配方講解作為案例教學的重點。中醫藥膳學課程內容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包括緒論部分、中醫藥膳的特點、分類與應用原則、基本理論、制作的基本技能,分配8學時,以傳統注入教學方法為主,講清概念和中醫基本理論;中篇講解藥膳原料,涵蓋食物原料和藥物原料,分配21學時,以傳統注入教學方法結合開放實訓室,讓學生課后多看多認藥材原料;下篇主要講解藥膳配方,包括解表類、清熱類、瀉下類、溫里祛寒類、祛風濕類、利水祛濕類、化痰止咳平喘類等15類藥膳,分配22學時,以案例教學法進行講授。

1.2剖析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學生在大二下學期開展中醫藥膳學課程的學習。經過中醫藥學概論的學習,掌握了一些中醫學基礎、中藥學知識。而日常的醫學常識只能讓學生對少數常見病的部分癥狀有膚淺的認識,如熱感的咽喉腫痛、口臭、痰黃、牙疼等,泄瀉的腹痛、大便溏稀等。然而卻缺乏系統的、實質的概念及臨床表現的掌握,更不具備正確的分析思維和理解能力。如何讓學生在本門課程中能夠輕松、始終充滿興趣、卓有成效地學習是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的問題。1.3拓寬資源收集渠道,精益求情本課程教師在收集案例時,除了教師現有的資料外,通過聯系福建省各大醫療衛生機構,了解各醫院中醫科有無對住院病人配備營養餐。如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省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等。另外,福建以中藥為主的藥品銷售企業中也有涉及中醫養生,如回春養生館等。

2案例編寫制作

2.1案例收集調研結合案例設計因素,將收集到的資料遵循常見、典型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類選擇。在選定的教材內容范圍內,從正式出版的教材、著作、各級中醫藥及藥膳學術期刊雜志及臨床工作中療效較好的藥膳中有針對性地篩選例子,要求常用、制作簡單藥膳配方、疾病癥狀鮮明典型,辨證依據較完整、辨證思路清晰、具有教學意義的案例,突出特色。比如,苦菜小腸湯,苦菜(又名敗醬草)在福建本土是常用藥食同用之食材,春夏季節常常食用,主要功效清熱解毒。糯米阿膠粥主要功效養血安胎,臨床應用于治療先兆流產。

2.2案例編寫案例編寫需要選擇典型、有代表性、知識面緊扣大綱的案例,一個案例圍繞一個主題,與相關章節的內容相一致。案例來源于臨床實際,通過模擬工作場景,讓學生提前有下臨床的感覺,加強學以致用的效果。案例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及醫學知識程度,符合醫學營養專業的教學需要。案例要圍繞授課知識的難點和重點,有代表性地進行設計,通過科學設計的案例,引起學生對中醫藥膳學的興趣,同時激發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編寫的案例包括5方面內容:①癥狀或病史,②檢查,③診斷,④藥膳舉例,⑤討論。簡單扼要,清晰描述主要癥狀,結合與病史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或無),根據臨床醫生的診斷結果,選擇恰當的藥膳,對藥膳進行方解,一次2個左右,進行對比,。最后,進行討論,一般有3~4個提問,討論的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案例舉例:患者,男性,21歲。鼻塞,流黃濁涕,咳嗽,咽紅干痛。口干渴,咯痰黃稠。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診斷:風熱感冒。推薦藥膳:銀花薄荷飲,甘蔗荸薺湯。討論:①風熱感冒主發的季節。②推薦藥膳的主要原料和制作工藝。③查閱文獻簡述風熱感冒患者的飲食原則和禁忌。④查閱文獻收集推薦藥膳的改良方有哪些。每章以2~4個案例為宜,案例內容上要能滿足課前自學、課中討論和課后鞏固的不同需要,與教學各環節相互銜接,因此可設計課堂討論和課外思考等形式的案例;并且考慮到內容前后連貫,可以前一章節的案例討論中包含著后一章節的內容,進行知識點過渡。

3案例實施

開課前向學生說明案例教學的概念、意義與注意事項;介紹學校圖書館數據庫的使用、文獻檢索的方法、資料的收集等知識;并根據學生寢室的分布情況,以方便學生課后進行討論的原則將學生以宿舍為單位進行分組,確定小組負責人。教師在準備上新課之前,選擇一個合適的案例,學生帶著疑問對新課內容進行預習,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采取的教學過程(以一節課40min算)是①案例引導,②教師精講教材內容(30min),③課堂討論,④小組代表發言,⑤教師總結。通過3~5min的案例引導,教師通過精講教材,主次有所側重,然后,通過討論,各小組發言,陳述本組觀點,或加時進行辯論,控制在5min左右。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節奏,駕馭好課堂熱烈的氣氛。最后時間,教師進行總結,將案例的知識點進行條理性講授,對各組觀點進行梳理點評,方便學生進一步鞏固該部分的知識,完成內容教學。通過學生對案例的分析進行理論層次的提升,使其能切實掌握正確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課程考核,包括:理論考核(30%)+實訓考核(30%)+綜合技能考試(40%)。理論考試沿用題庫出題,進行隨機抽題機考,主要考核基礎理論知識。實訓考核以抽簽方式進行,教師準備8張藥膳方,任選一張,由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藥膳的制作。綜合技能考試一般都以患有某種疾病的患者為對象,如高血壓。限定一日三餐的金額,保證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由學生進行自主設計。該案例內容豐富,可設置多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沒有特定的答案,要求學生課后查閱資料,獨立思考或討論后,以書面論文形式完成,教師改閱、評價。目的是鍛煉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

4案例評價

案例的評價是案例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案例設計編寫完成后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通過課后和同學交流及學生對課程評價,反映案例教學的各方面意見,教師根據反映的意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對案例教學進行有的放矢、修改和完善。筆者連續3年分別在2009級、2010級和2011級醫藥營養專業進行中醫藥膳學案例教學的探索和實踐,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從9個方面對案例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價,結果見表1。筆者認為,在中醫藥膳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并動手實踐,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掌握中醫藥膳學的中醫理論和操作技能,在案例的討論和實踐過程中,通過分工、協作、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綜上所述,中醫藥膳學的案例教學必須遵循精心備課、選擇重點、精選案例、精講教材、因勢利導、操作示范、啟發思考、反復練習、解疑答惑、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案例討論等多種方式全面實施才能保證其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可以嘗試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配合,如傳統注入教學法、啟發回顧式教學法、主題式教學法等,取長補短,才能真正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5實施特點

5.1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案例教學是開發學生潛能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目前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注入式的教學方式,自學能力普遍比較欠缺。大學的教育,不單單是傳授知識的教育,也是培養能力的教育,應該著重培養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等等。通過案例教學,要求學生課前的認真準備,才能回答案例后面的提問,才能準備好分析和建議方案等,通過小組討論,才能發現對方組的問題,及時指出,加以解決,這樣才會在課堂上有積極的表現。通過考核案例,學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疾病,學會關心家人和朋友。所以,通過中醫藥膳學的案例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有所幫助的。

5.2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案例教學的效果取決于教師的水平,要求教師有感染學生的熱情,有控制班級氣氛的能力,有廣博的知識和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以及有要點概括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中醫藥膳學主要涉及中醫基礎理論、診斷學、中藥學、營養學、食品工藝學、烹飪學等學科的知識。而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主要以中醫專業為主,這就要求教師在中醫中藥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和掌握營養學、食品工藝學、烹飪學的理論和技能。教師為了實現自身廣泛深厚的基礎知識和扎實系統的專業知識,必須通過教學發現自身不足,利用下臨床、進修等方式進行完善。在備課中,熟知教材,查閱資料,對教材內容做到熟練和精通,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第8篇

——正方形性格和真實八十一難

陳宣章

一三六、成果鑒定

我轉業到紡一醫院后,立即給中國醫科大學張蔭昌教授寫信。

張蔭昌教授于1988年7月23日給紡一醫院發信:“貴院病理科陳宣章同志原在四〇三醫院時,我們曾經就‘模糊數學’如何應用到胃癌癌前病變的研究中進行了探討。我認為陳醫生這方面的技術可以有所發揮,但由四〇三醫院方面的不理解,一直沒有搞成。現既已轉到貴院,并為陳醫師創造了條件,也支持他搞這次研究,我歡迎他參加我承擔的‘七五’課題,也愿意提供一些經費。”“暑期中有些工作要進行階段總結(七五課題)。9月上旬中旬去意大利德國開會。十月下旬去日本開會。估計在這兩個會之間可能有時間,或陳醫師來沈,或我去上海。”“先回信表達一下我的想法,供參考,并請轉陳醫師問候。他給我來信,我未能及時給他回信,表示歉意。”

醫院領導認為:協助外單位搞研究不如自己為主搞課題研究。于是我在醫院中,又對卵巢粘液性囊腺瘤的研究進一步作“微機診斷”的研究。

這是受到北京關幼波肝病微機診斷的影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教授關幼波是一代名醫、著名中醫肝病專家。他的門生用模糊數學研究關幼波的診斷、治療,并用微機進行模擬,非常成功。病人經過微機診斷并開出處方,又經過關幼波診斷并開出處方,兩者之間基本符合。這就是說,可以同時有許許多多關幼波在不同地方為肝病患者服務;當關幼波仙逝后,他的診斷思維能夠繼續為肝病患者服務。這項成果獲得北京市科研成果二等獎。

我在《中華醫學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卵巢粘液性囊腺瘤模糊數學分類的研究”基礎上,著手搞“微機診斷”。1991年4月19日,上海市紡織局科研處、教衛處組織鑒定會。

鑒定委員會名單:(四位病理專家,四位數學專家,一位醫學科學技術情報專家)

主任委員: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病理教研室王瑞年教授

副主任委員:上海醫科大學數學教研室主任孫偉民副教授

委員:上海醫學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情報研究室主任孫可元研究員

中國醫學生物數學會副理事長、浙江醫科大學數學教研室主任周懷梧教授

上海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病理科副主任沈銘昌教授

上海醫科大學病理教研室徐元鼎教授

上海鐵道醫學院腫瘤研究所病理室主任李義清教授

第二軍醫大學數理教研室談祥柏教授

上海中醫學院數學教研室主任賀銀華副教授

鑒定會參加人員:紡織局副局長肖義家;紡織局教衛處處長、上海紡織醫藥衛生學會會長賈銘驍;紡織局教衛處副處長、上海紡織醫藥衛生學會常務副會長陳范良;紡織局科研處高級工程師周玉麟;紡織局教衛處孫九惠、李一鳴;紡織局情報中心陳文娟;紡一醫院院長葉季*、副院長范永*、黨委副書記孫碧*、醫教科科長蔣兆*;紡二醫院院長胡永偉;紡三醫院院長趙關林、病理科負責人莊麗卿。

應用報告單位:上海醫科大學病理科偉;普陀區中心醫院病理科主任葉莘;普陀區嬰幼保健院病理科許星官。

解放日報記者許菊芬。

我與微機室顧建光、病理科袁*一起提供的研究報告及8個附件(微機軟件另附),還提供了上海腫瘤醫院病理科、普陀區中心醫院病理科和普陀區嬰幼保健院病理科三份應用報告。為了了解國際醫學界在同類課題上有沒有科研報告,我在上海醫科大學聯機檢索室經過衛星聯機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四篇,“未檢索到有關模糊數學及其模式判別用于卵巢腫瘤病理學診斷的論文報道”(證明000324)。

鑒定委員會的鑒定意見:“……本課題將模糊數學、病理診斷和微機三結合,創立了一種定量病理學診斷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填補了病理定量診斷的一項空白。經國際聯機檢索,未檢索到類似論文報道。經鑒定委員會討論,一致認為本課題是一項具有一定探索及開發前景的研究,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并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通過鑒定后,1991年10月頒發上海市科技成果證書(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上海市科技成果完成者(第一完成人)證書(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并刊登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公報》1991年第二期。1992年4月頒發局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993年8月1日頒發《獲獎證書》(第920160號)。

《解放日報》1991年5月14日刊登報道。

論文刊登在《數理醫藥學雜志》1993年第二期。

我的創新研究與傳統的病理思維有明顯的沖突。在鑒定委員會討論時,就有一位病理專家說:“如果用微機診斷,還要我們這些老專家干什么?這不是搶我們的飯碗嗎?”當時的鑒定委員會還是以壓倒多數通過了鑒定。但是,社會上的大多數病理醫生不懂高等數學,更不懂模糊數學。盡管國內有張蔭昌、王瑞年、雷道年、于佩良等等許多病理專家支持,但是推廣不容易,反對的更多。尤其是后來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為了經濟效益,同行成冤家,更加被排斥。

紡織局教衛處問我,進一步向上申報科技成果,是報紡織部還是上海衛生局?我想:紡織部中,醫學是冷門,而上海紡織局是紡織部的最大下屬,部級科技成果很容易得到。但是,我的科技成果主要是推廣,還是申報上海衛生局吧。結果,被上海病理界扔進了廢紙簍。

一三七、為什么

我為什么會創立模糊計量病理診斷學?這是逼出來的。從我改行搞病理,就發現一個常見又被人們熟視無睹的問題:病理診斷差異。

這不是病理診斷與臨床診斷的差異,而是病理診斷與病理診斷的差異。前者在小醫院中因為領導重臨床、輕醫技造成。但是醫學界公認病理診斷是“金標準”,尤其是病理尸體解剖診斷與法醫一樣是最后診斷,不容置疑。在病理診斷與臨床診斷發生差異時,以病理診斷為準。有的臨床醫生過度自信,手術臺上就肯定良惡性。403醫院徐良*的乳腺癌就是明證。我在遼南地區病理讀片會上獲悉:蓋縣人民醫院外科醫生手術臺上就肯定乳腺腫塊是良性,說不用做病理,因為病人是熟人,省得再付費。病人家屬中有位有頭腦的人說:“還是做個切片化驗吧,不在乎這一點錢。”結果真是乳腺癌。所以,手術標本不做病理診斷是大忌。

我在大連鐵路醫院進修時,有個老干部肝臟腫瘤,手術后發現是“轉移性類癌”,但是找不到原發病灶。追查病史,病人曾經做過闌尾手術,而沒有進行病理診斷。肝“轉移性類癌”的原發病灶大多是闌尾類癌,而闌尾類癌常常被臨床醫生誤診為慢性闌尾炎。

病理診斷與病理診斷的差異有三種:

1。空間差異:一個腫瘤標本取材時僅取一片或幾片;一個腫瘤不同部位的病變常常是不同的。大連鐵路醫院那例肺癌肉瘤就是明證。不同部位都是惡性還好說,有的腫瘤僅有局部癌變,假如取材時未取到,就會漏診。大連第一人民醫院曾經發生一事:婦產科送檢卵巢腫瘤時,切去一半送外院作病理,結果兩個醫院發生病理診斷的差異:本院報告良性,外院報告惡性,于是就是一場風波。結果經多個專家會診,正好那半個腫瘤有癌變。

所以,我在病理科總是制訂“取材規范”:每一種標本取何處、取幾塊、取多么大都有規定,不準少取,不準亂取,不準小取。有的病理醫生為了討好技術員,總想少取一些,取小一點;因為福爾馬林(甲醛溶液)刺眼、嗆鼻而且有致癌作用,有的病理醫生為了取材快一點結束,就亂取,不認真檢查標本。這樣很容易漏診。

另外,臨床取材手段的限制(診斷刮宮、內窺鏡活檢等等)也是一個因素。

2。人間差異:一張切片經過不同病理專家讀片,病理診斷常常不同。這在有些切片上發生率非常高,例如:胃粘膜上皮異型增生的診斷,專家之間的診斷差異發生率竟達60%。這就是張蔭昌、王瑞年、雷道年、于佩良等等許多病理專家感到困惑而認真研究的原因。

人間差異發生的客觀內因是:①診斷標準不一致;②診斷標準有彈性;③對各項診斷指標判斷有差異;④診斷思維模式不同;⑤讀片細致程度或制片技術影響。

如果不正確對待專家之間的爭議,極易引起醫療糾紛。

3。時間差異:同一病理醫生對同一病理切片在不同時間作出不同診斷。這種情況甚至發生在權威人士。在病理回顧性復查研究中,這種特殊的診斷差異很多見。其中的原因很多,這里不作詳細介紹。

有專家進行試驗:把若干張胃粘膜上皮異型增生的病理切片編號請幾名病理專家診斷。再把切片重新編號,還是這幾位專家診斷。結果兩次診斷的差異竟然達到29%。

第9篇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4-0103-05

由于中醫診斷主要根據醫生的經驗來決定,因此,在臨床施治過程中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等問題。在中醫診斷領域引進數據挖掘技術,不但符合現在多學科交叉發展的潮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無疑也是中醫客觀化進程中的又一催化劑。作為一門融合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數理統計等方法的新型學科技術,數據挖掘在克服人類本身認知和思維長度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海量臨床數據,通過模擬臨床診斷推理過程來挖掘臨床診斷數據中繁雜的證、癥關系,對尋求中醫專家的辨證規律有重要價值。目前,在該領域涉及到的數據挖掘方法較多,主要有貝葉斯網絡、人工神經網絡、粗糙集理論、關聯分析、決策樹、聚類分析、判別分析、支持向量機、多標記學習、隨機森林等。筆者現對這些方法的相關應用綜述如下。

1 常見數據挖掘方法

1.1 貝葉斯網絡

貝葉斯網絡是通過簡明的圖形方式結合統計理論來定性表示變量間復雜因果或概率關系的一種數據分析方法,包括網絡集和概率集兩部分。該方法具強大的執行高效推理任務的功能,能充分利用先驗知識,而使其在診斷領域的應用價值極大。在解決中醫定量診斷問題上,其體現出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揭示眾多癥癥之間以及癥與證間的復雜關系,探究證候的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定量確定其診斷價值,這有助于確定證候診斷的標準和規范,而且建立的證候診斷模型以概率形式給出診斷結果,能有效輔助專家作出決策。因此,該方法對促進中醫診斷學發展所做的貢獻不可忽視。張氏等[1]對255例肺癌患者證候以癥狀之間的關聯性及關聯強度為基礎,利用貝葉斯網絡概括出了肺癌的證候要素,包括病機要素9個、病位要素5個及病機要素之主要癥狀與次要癥狀。曲氏等[2]對611例抑郁癥患者的中醫證候進行了研究,采用貝葉斯網絡對抑郁癥中醫癥狀進行評定,發現擬定的中醫證型包含了抑郁癥的核心癥狀和周邊癥狀的不同組合方式,體現了抑郁癥臨床多變的證候特點。范氏等[3]對收集到的1512例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的臨床數據采用基于聚類的貝葉斯網絡模型,提取出了RA的7項主特征及4型的類特征,為中醫辨證分型及RA中醫診斷標準提供了臨床依據。龔氏等[4]對2501例2型糖尿病的臨床數據運用該方法分析,發現空腹血糖異常患者及糖化血紅蛋白異常患者均以陰虛熱盛多見,而餐后2 h血糖異常患者則以陰虛多見。王氏等[5]應用此方法通過分析474例血瘀證臨床診斷數據進行血瘀證定量診斷,發現了血瘀證的7個關鍵癥狀,并與此同時建立“是否血瘀證”的分類器模型,經交叉驗證發現此分類器診斷準確率達96.6%。郭氏等[6]認為,證候的復雜性表現為證候各因素之間的高維高階性,他們運用貝葉斯網絡技術對肺系疾病證候構成因素之間關聯形式進行了研究,發現各因素間的聯結形式是線性相關與非線性相關并存的,它們相互交織,形成復雜的網絡結構,表現出典型的非線性特征。

1.2 人工神經網絡

人工神經網絡是在對人腦神經網絡結構認識理解的基礎上人工構造的新型信息處理系統。目前的神經網絡模型有:用于分類、預測和模式識別的前饋式神經網絡模型,用于聯想記憶和優化計算的反饋式神經網絡模型,以及用于聚類的自組織映射方法。其中前饋式神經網絡模型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神經網絡之一。對于將其應用于中醫診斷領域,陳氏[7]認為,中醫學辨證施治本質上就是對眾多數據信息進行處理并提取規律的過程,而人工神經網絡恰恰具備較好獲得數據規律的能力。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的優勢主要體現于其黑箱結構,這賦予人工神經網絡強大的非線性擬合能力,使其能夠任意精度逼近非線性函數。

但不足的是,在中醫研究中,人工神經網絡不能進行變量篩選,對其得到的結果也只是局部最優而非全局最優。如李氏等[8]對142例脾氣虛弱及肺脾氣虛證HIV/AIDS患者的主要實驗指標、四診信息的主要癥狀和舌象運用Clementine中的特征選擇節點進行篩選,建立脾氣虛弱和肺脾氣虛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發現該模型能較好地診斷艾滋病患者脾氣虛弱和肺脾氣虛證型,其樣本模型訓練集診斷的正確率和測試集診斷的正確率分別為87.25%和80.00%。傅氏等[9]認為,運用數據驅動模式建立中風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將為進行繁雜多變的中風證候的動態研究、掌握證候的動態演變規律及在不同時點進行療效評價提供一個新的探索方向。許氏等[10]通過對心血管疾病中醫臨床信息數據庫中的臨床信息和證候類別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人工神經網絡尤其是OCON網絡對該病常見的中醫證型的識別率最高,其中心氣虛證和心陽虛證分別高達92.4%、82.9%。有研究運用人工神經網絡分析RA、糖尿病腎病(DN),分別建立RA和DN證候的BP網絡模型,并采用三倍交叉驗證的方法,發現這2種模型平均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0.72%、92.21%[11-12]。余氏[13]通過文獻資料和臨床資料收集選用人工神經網絡等方法開展2型糖尿病證候診斷標準模型建立及對比研究,所建模型在臨床數據測試樣本的正確辨識率為73%。

1.3 粗糙集理論

粗糙集理論主要用于分析研究不完備數據,這是繼概率論、模糊集、灰色理論之后又一個刻畫不確定、不完備系統的有力數學工具。基于其具有能有效處理各種不確定、不完備信息的強大能力,有研究者認為將其用于分析中醫癥狀-辨證要素間相關性,建立定性定量標準,有很大前景[14]。其最大優點在于不需要問題所需處理數據之外的任何先驗信息,能夠在保留關鍵信息的前提下求得知識的最小表達式。因此,將粗糙集理論引入中醫,運用到中醫診斷上,將可能是實現中醫診斷智能化的又一個發展方向。

陳氏等[15]以450例老年人細菌性肺炎患者在就診過程中的285項指標為研究對象,采用粗糙集方法對已經過初始數據處理的各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得到7種中老年肺炎的證候診斷標準,為療效評價指標提供了客觀依據。陳氏等[16]從與原發性高血壓相關的古今醫案中收集237例病案,對其癥狀和體征進行數據預處理,運用基于粗糙集理論的KDD決策分析系統Rosetta軟件約簡病證屬性,獲取到了原發性高血壓肝陽上亢證的專家知識,為進一步研究原發性高血壓肝陽上亢證奠定基礎。劉氏[17]運用粗糙集理論對脾胃系疾病的證候診斷進行相關研究,建立了可進行辨證分型的計算機軟件,并通過這一軟件量化標準來判斷患者所屬證候,為治療脾胃系疾病辨證提供可靠依據。謝氏[18]建立了一個基于粗集理論的中醫診斷專家系統模型,以模擬中醫專家診斷的過程。秦氏等[19]把粗糙集應用于中醫類風濕證候診斷,并在類風濕病的各證候診斷上應用。

1.4 關聯分析

在數據挖掘方法中,關聯分析常用來挖掘特征之間或者數據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對給定的事務數據庫找出滿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關聯規則。與其他數據分析方法不同的是,關聯規則的引入,可以從大量貌似繁雜癥與證的數據中,找到隱形的關聯,極大促進中醫診斷學的發展;并且其所得結果清晰有用,同時支持間接數據挖掘;可處理變長的數據,為尋找診斷數據中的隱性關聯帶來了方便,其計算的消耗量也可以預見[20]。

肖氏等[21]設計了一種基于遺傳算法的正相關關聯規則挖掘算法,發現胃部不適癥狀與處方、證候重要關聯關系。陳氏等[22]通過對400例肝硬變患者進行關聯分析,找出符合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并形成規則的中醫證候氣滯/氣郁證和血瘀證,這表明肝硬變和氣滯證、血瘀證之間關聯度非常高。鐘氏等[20]采用關聯規則的分析算法,探求胃炎癥狀與“中虛氣滯”辨證之間的關系,得到在中虛氣滯證中,口干欲飲這個癥狀對辨證的影響最大。

1.5 決策樹

決策樹算法是一種逼近離散值函數的方法,常用來形成分類器和預測模型,是建立在信息論基礎之上對數據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岳氏[23]通過選取300例確診為小兒肺炎患者的數據為基礎,成功構建了基于決策樹算法的小兒肺炎指紋辨證分類模型,準確率達84.5%。鐘氏等[20]從中醫胃炎數據中篩選出“中虛氣滯”的病歷,通過決策樹,以“中虛氣滯”為目標屬性,根據病歷中癥狀辨證是否與目標屬性相同設置“yes”和“no”兩值,再通過設置的訓練樣例運用ID3算法構建決策樹,以判斷未知中醫證型的病例是否歸屬“中虛氣滯”。查氏等[24]將397例已確診活動期RA患者隨機分為中藥和西藥治療組,通過對其初診中西醫癥狀及檢查結果采用決策樹進行證病信息和療效的相關關系探索,得出可從證候信息的角度獲得藥物治療的最佳適應證,從而實現個體化治療。徐氏等[25]對406例慢性胃炎病例用bootstrap抽樣擴增,采用基于信息熵的決策樹c4.5算法建立中醫辨證模型,測試集模型分類符合率為81.25%。

1.6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的實質就是聚集數據成類,使類間的相似性最小,而盡可能增大類內的相似性。其優點是:作為一種探索性的統計分析方法,聚類分析方法可以在對數據沒有先驗知識的情況下對數據資料進行分類,根據數據的內在相似或相關程度,可使得類別內數據“差異”盡可能小,類別間“差異”盡可能大,對中醫藥領域中的癥狀組合規律、證候規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于中醫證候復雜程度較大,聚類分析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存在的局限性表現在:①多結果,主觀性大。此分析方法無法根據數據內部特點自主確定分為幾類,需要研究者依據其學科知識和經驗來確定到底聚為幾類、聚到哪一類為最佳;此外,選擇不同的類間距離和變量間距離的定義方法,結果將大有不同,因此,多次嘗試、反復分析對于此類分析方法來說是必須的。②單分配,即變量只能被聚到某一類。在研究癥狀的聚類問題時,中醫的一個癥狀常需要能被聚到不同的類中,但聚類分析只能將一個癥狀歸入某一個類別里面。

李氏等[26]應用系統聚類的方法對276例乙肝后肝硬化的癥狀、體征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乙肝后肝硬化基本中醫證候有濕熱內蘊證、肝腎陰虛證、肝郁脾虛證、脾虛濕盛證、脾腎陽虛證、血瘀證、氣(陽)虛證共7類。盧氏等[27]通過制定“中醫證候臨床觀察表”,對106例兒童中間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進行中醫證候調查,采用聚類分析等統計學方法得出廣州地區中間型β地中海貧血患兒中醫證候分布特點為氣血兩虛證>肝腎陰虛證>脾腎陽虛證>陰陽兩虛證,這為進一步規范化辨證論治提供了一定依據。何氏等[28]采用臨床流行病學的方法,對143例冠心病PIC術后患者的癥狀、體征等臨床資料進行了聚類分析,得出冠心病PIC術后患者證候分為氣虛痰濁、腎虛血瘀、肝氣郁結、脾氣虧虛、心氣虧虛、氣陰虧虛共6類。黃氏等[29]應用變量聚類分析的數理統計方法,對慢性疲勞綜合征(CFS)進行了中醫辨證分型,并對收集到的237例CFS患者的癥狀、舌象和脈象等臨床資料進行了變量聚類分析,得出變量聚類分析能幫助CFS在中醫證候中合理分為精髓空虛、陰液虧虛、脾腎陽虛和肝火亢盛共4型,解釋比例為61.68%。

1.7 判別分析

與其他統計學方法不同的是,判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線性組合,使其可用最優化的模型來概括分類之間的差異。該方法常用來根據已知數據的分類情況判斷未知待分析數據的歸屬問題等,在證候的研究方面應用最廣。

胡氏等[30]根據所收集的413例亞健康失眠患者的中醫證型對證候變量進行逐步判別分析,建立判別函數式,得出亞健康失眠中醫證型判別函數與臨床診斷吻合良好,逐一回代法判別總一致率達81.1%。夏氏等[31]對77例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CAA)患者進行辨證分型分組,應用逐步判別分析方法建立CAA中醫證型判別方程,篩選出了與判別方程最相關的6個免疫學和血常規指標。酈氏等[32]以腦梗死中醫證型標準化研究結果為基礎,采用逐步判別分析,建立了腦梗死各證型與觀察指標間的數學判別方程。趙氏等[33]對收集符合RA診斷標準的患者按照辨證對變量進行逐步判別分析,建立了一個具有較好的判別效果的判別模型。薛氏等[34]選用已進行頻數分析的文獻207篇進行肝病證候的判別分析,認為肝郁脾虛證辨證標準難以脫離疾病特點。

1.8 支持向量機

支持向量機是基于統計學習和結構風險最小化原則的學習機器,可以通過核函數將低維輸入空間的數據特征投射到高維數據控件,并求得最優分類的超平面。該算法的關鍵思想是利用核函數把一個復雜的分類任務映射,使之轉化成一個線性可分問題。在許多實際學習問題中,它允許擴大的空間維數非常大,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無窮大,能較好地解決小樣本、非線性、高維數和局部最小等問題。支持向量機方法較適用于中醫診斷數據的現狀和對中醫臨床經驗的總結。

徐氏等[35]以中醫心系503個樣本為例,利用支持向量機進行中醫心系證候分類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在證候分類中能達到較高的準確率。王氏等[36]以名醫診治冠心病典型醫案115例建立冠心病名醫診療數據庫,運用支持向量機方法提取到名醫診治冠心病8個主要證候要素并確定其定量診斷,闡釋了證候要素應證組合規律。殷氏等[37]對舌診數據進行主成分提取,分別建立Logistic回歸和支持向量機模型,發現在小樣本情況下支持向量機模型更優,敏感度達92.8%,特異度達92.3%。楊氏等[38]精選1個家系虛寒證的相關基因信息,選擇間接比較實驗方案進行基因芯片實驗,對5例虛寒證和5例正常人差異表達基因的表達值進行建模,使用支持向量機、K近鄰分類法等方法,將家系中其他人樣本帶入,發現其能夠正確判別。在舌象診斷鑒別上,謝氏[39]依據支持向量機理論,以徑向基函數作為核函數構造多分類分類器,將舌象的特征參數作為輸入樣本,對病證進行分類,并以肝病病證分類做了仿真。

1.9 多標記學習方法

與其他分類方法不同的是,多標記學習方法的每個研究對象不再對應于單一的概念標記,而是由單個示例(屬性向量)表示并對應于多個概念標記,即一個樣本和多個類標相關聯。鑒于現實社會涉及到的很多真實對象往往都具多語義、多分類目標性,如疾病的證候、證型,待分類的文檔、網頁,生物信息學中的基因等,因此,多標記學習方法的成熟對促進這些領域的發展也就顯得十分重要。然而該方法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不能充分利用各訓練樣本所含概念標記之間的相關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習系統的泛化能力;此外,由于其存在復雜程度較大,運用該方法進行研究尚存在降維方法和特征選擇方法較少的不足。

針對中醫臨床證候兼夾的多標記特點,研究人員首次將多標記學習算法引入到中醫問診的客觀化研究。該研究將多標記學習結合頻次分析,應用于冠心病的問診證候模型建立,有效提高了診斷模型的識別率;在此基礎上,還結合中醫數據特點,提出了多標記學習算法(REAL),并結合信息增益等特征選擇方法,挑選出常見證候的20個最優特征,顯著提高了慢性胃炎的證候的識別率[40-41]。邵氏等[42]運用多標記學習結合混合優化的特征選擇算法(HOML),用于冠心病中醫問診數據分析,建立了中醫冠心病數據模型,并獲得了冠心病問診癥狀的最優特征子集。

1.10 隨機森林

隨機森林是決策樹算法的一種改進,其綜合思想是組合多棵bootstrap樣本建立的決策樹的預測,通過投票給出有效的錯判率估計、分類器強度、相關性和變量的重要性等指標。該方法對每個被分析的數據都給出了重要性的評分,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有效的特征變量的挑選,降低數據維度。隨機森林作為一種自然的非線性建模工具,具有很高的預測準確率,能很好地容忍異常值和噪聲,不易出現過擬合,降低分類錯誤率;也不會出現在bootstrap樣本中的OOB數據,還能為樣本提供一個數據內部估計,可用來高效估計組合分類器中的泛化誤差,有助于理解分類精度以及如何提高精度。

洪氏等[43]通過引入隨機森林方法,對《慢性疲勞(CF)中醫臨床癥狀分級量化表》中的95個癥狀進行數據編碼,選取CF常見證候要素的主要癥狀并衡量癥狀對各證候要素的貢獻程度,得到了CF脾虛證、心虛證、肝郁證以及氣虛證4個證候要素的癥狀集,將各癥狀集作為模型輸入,各模型預測準確率分別為96.13%、94.75%、95.89%、94.26%。鄒氏等[44]借用特定脾虛證臨床數據集證明基于特征提取的分類集成模型比其他集成方法具更低的錯誤率,認為特征提取在降低錯誤率上作出了明顯的貢獻,但其結果是否適用于其他小樣本數據尚未證實。王氏等[45]通過文獻調研,推測使用隨機森林提取亞健康關鍵癥狀或指標可幫助亞健康狀態的判斷。

2 討論

中醫臨床診斷數據存在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證候夾兼、數據多而繁雜、各數據之間的關系藏而不現。因此,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綜合運用數理統計分析方法以進一步挖掘四診以及證候之間的隱性關聯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數理統計方法研究發展正處于高峰期的信息化時代,如何根據待分析的數據庫的特點選擇正確恰當的方法是當前數據挖掘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一個樣本量較大的數據庫,當需要進行一定的數據分類時,可能有必要對上述方法進行探索。聚類分析可滿足對數據進行一定的癥狀的組合、證候規律的挖掘;若是在已知數據的分類情況下需要對待分析數據進行分類,判別分析恰有這方面的優勢;決策樹則在實現數據分類挖掘過程中的可視化方面凸顯其優勢;隨機森林可在決策樹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有效特征變量的提取率,同時還能避免數據預處理過程中的過擬合現象。當然,在臨床數據分析過程中也經常出現數據樣本量較小、維度較高等現象,支持向量機方法在中醫領域的引進則為這些數據的分析帶來新的契機。除了對數據進行分類挖掘外,數據之間的關聯討論也是數據分析必不可少的,尤其在中醫診斷中探討各癥、證之間的關聯領域的應用;在隱性關聯分析的眾多分析方法中,多標記學習法有效解決了證候夾兼的現象;粗糙集理論有利于建立定量定向標準;人工神經網絡在識別證型上主要體現其強大的非線性擬合能力;此外,在探究癥與證關系上,貝葉斯網絡還是診斷領域的常用之法,該方法還可幫助我們進一步探討癥狀集中的主次癥。

總之,集各種數據挖掘方法之長于一體來對某一數據庫進行挖掘分析將為中醫界數據挖掘技術的成熟帶來不可預料的進展。目前,大部分數據挖掘方法都只是被單一采用,即使有同時運用多種挖掘方法進行數據分析,也只是對某一數據系統運用多種方法相互比較,所獲得的結果效用度較小。多重方法相互交融、相互補充、綜合運用于某一數據分析系統中的研究在在中醫領域尚不很成熟,或許可以成為數據挖掘在中醫藥研究中的進一步的模式和規則,為數理統計在中醫藥知識的創新和發展中開辟一條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張霆,陳波,馬勝林,等.基于貝葉斯網絡的肺癌證候研究[C]//慶祝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成立三十周年論文集粹.杭州: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2011:50-52.

[2] 曲森,啟盛,包祖曉.貝葉斯網絡模型在中醫證候研究中的應用[C]//世界中聯第三屆中醫、中西醫結合老年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北京:世界中醫聯合會,2010:61-63.

[3] 范建平,李常洪,吳美琴,等.貝葉斯網絡在中醫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8,11(6):143-150.

[4] 龔燕冰,倪青,高思華,等.Ⅱ型糖尿病主要理化指標與中醫證候相關性的貝葉斯網絡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1):3l-33.

[5] 王學偉,瞿海斌,王階.一種基于數據挖掘的中醫定量診斷方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1):4-7.

[6] 郭蕾,王學偉,王永炎,等.論高維高階與證候的復雜性[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2):76-78.

[7] 陳偉青.淺論人工神經網絡在中醫學上的應用[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 2004,19(11):12-13.

[8] 李玉森,施學忠,楊永利,等.人工神經網絡在HIV/AIDS患者主要虛證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5):1269-1271.

[9] 傅勤慧,裴建,惠建榮,等.中風證候動態研究現狀與展望:數據與模型驅動模式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1,9(12):1292-1300.

[10] 許朝霞,王憶勤,顏建軍,等.基于支持向量機和人工神經網絡的心血管疾病中醫證候分類識別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4(8):539-543.

[11] 白云靜,申洪波,孟慶剛.基于共軛梯度下降算法的類風濕性關節炎BP神經網絡癥候模型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3):96-97.

[12] 白云靜,申洪波,孟慶剛,等.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中醫證候非線性建模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7):3-4.

[13] 余學慶.基于智能計算的2型糖尿病中醫證候診斷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

[14] 晏峻峰,朱文鋒.粗糙集理論在中醫證素辨證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2):90-93.

[15] 陳楚湘,沈建京,陳冰,等.運用粗糙集理論建立中老年肺炎中醫癥候診斷標準[C]//第二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上海: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2010:40-42.

[16] 陳素玲,付爽,高云,等.基于粗糙集理論的原發性高血壓肝陽上亢證辨證系統的建立[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4(3):201-203.

[17] 劉泉.粗糙集在脾胃系疾病中醫辨證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學院,2008.

[18] 謝國明.基于粗集理論的中醫診斷模型的建立[J].數理醫藥學雜志, 2005,18(4):302-304.

[19] 秦中廣,毛宗源,鄧兆智.粗糙集在中醫類風濕證候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01,20(4):357-363.

[20] 鐘穎,胡雪蕾,陸建峰.基于關聯規則和決策樹的中醫胃炎診斷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15(8):97-99.

[21] 肖光磊,陸建峰,李文林,等.正相關關聯規則及其在中醫藥中的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0,46(6):227-233.

[22] 陳明,楊慧芳,余蕾.基于關聯規則的肝硬變辨證數據挖掘研究[J].河南中醫雜志,2009,29(3):258-260.

[23] 岳路.決策樹算法在小兒肺炎中醫臨床診斷中的研究與應用[D].濟南:山東大學,2011.

[24] 查青林,何羿婷,喻建平,等.基于決策樹分析方法探索類風濕性關節炎證病信息與療效的相關關系[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10):871-986.

[25] 徐蕾,賀佳,孟虹,等.基于信息熵的決策樹在慢性胃炎中醫辨證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統計,2004,21(6):329-331.

[26] 李毅,劉艷,寇小妮,等.乙肝后肝硬化癥狀學聚類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2,18(2):14-16.

[27] 盧焯明,錢新華.以聚類分析法研究兒童中間型β地中海貧血的中醫證候分布規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3):607-611.

[28] 何慶勇,王階.基于聚類分析的冠心病介入術后中醫證候分類及診斷[J].中醫雜志,2008,49(10):918-921.

[29] 黃小波,李宗信,陳文強,等.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中醫證候聚類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10):592-594.

[30] 胡萬華,陳克龍,趙娜,等.亞健康失眠患者中醫證型的判別分析[J].中醫雜志,2012,53(2):142-144.

[31] 夏樂敏,王運律.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中醫證型判別方程的建立與使用[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2):409-411.

[32] 酈永平,溫淑云.腦梗死證型量化分級的判別方程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1):81-82.

[33] 趙寶利,黃可兒,趙敏.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辨證分型的判別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1):240-242.

[34] 薛飛飛,汪南.基于判別分析的肝病肝郁脾虛證證候特點的文獻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6):1260-1263.

[35] 徐,王億勤,鄧峰.基于SVM的中醫心系證候分類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0,12(5):713.

[36] 王階,吳榮,周雪忠.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名老中醫治療冠心病證候要素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1(8):540.

[37] 殷彬,方思行.脾虛證診斷的數學模型[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6(3):363-367.

[38] 楊麗萍,黃睿,張洛欣,等.用特征功能模塊法挖掘一個虛寒證家系的基因表達譜[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5):683-685.

[39] 謝錚桂.基于多分類支持向量機的中醫舌診診斷的研究[J].計算機與數字工程,2008,36(11):60.

[40] Liu GP, Li GZ, Wang YQ. Modelling of inquiry diagnosi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CM by using multi-label learning[J].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0,10:37.

[41] Liu GP, Yan JJ, Wang YQ, et al. Application of multi-label learning using the relevant feature for each label (REAL) algorithm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gastritis[J]. 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2,6:3-5.

[42] 邵歡,李國正,劉國萍,等.多標記中醫問診數據的癥狀選擇[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1,41(11):1372-1387.

[43] 洪燕珠,周昌樂,張志楓,等.基于隨機森林法的慢性疲勞證候要素特征癥狀的選擇[J].中醫雜志,2010,51(7):634-638.

[44] 鄒永杰,周繼鵬,王桂香,等.基于特征提取的分類集成在脾虛證診斷中的應用[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0,27(3):22-25.

第10篇

【作者簡介】

徐貴成,男,研究生學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從事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及科研工作十幾年,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對高血壓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腦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頗有心得,療效滿意。臨床注重整體調整,突出中醫特色,強調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統一。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等國家級雜志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編《高血壓病》專著1部,參編《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中醫內科臨床手冊》等醫學著作8部。指導研究生13名。

通 心絡膠囊作為防治心腦血管病的中成藥,早已被廣泛應用。通心絡膠囊能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的奧秘因素很多,而最重要的一點還在于一個“絡”字和一個“通”字。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的通路。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統稱。經,有路徑的意思,經脈是經絡系統的縱行干線。絡,有網絡的意思,絡脈是經脈的分支,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在。承載著經脈中運行的氣血并將其敷布滲灌到臟腑組織,營養代謝全身。因此,絡脈通暢無滯、氣血運行正常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而在各種體內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導致絡脈郁滯或瘀阻,氣血運行不暢或梗塞就會發病。

如病在心之絡脈,就會出現胸悶胸痛,心悸氣短,活動后加重,如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如病在腦之絡脈,就會出現眩暈頭痛,健忘耳鳴,甚則中風偏癱,失語昏迷,如短暫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腦出血等。由于絡病具有“久病入絡”、“久痛入絡”、“久瘀入絡”以及“易滯易瘀”、“易入難出”等病變特點,因此,絡病之治非一般活血通脈之法所能解決。

中醫理論指出,“痛則不通”、“不通則痛”。而對于因絡病所致心腦血管病,同樣應以“通”為主,使之血運通暢,功能恢復。由于絡病之上述特點,通法應用著實講究,遣方用藥須能深入絡脈,直達病所。通心絡膠囊就是具有此類通絡作用的經典代表。

通心絡膠囊以中醫絡病理論為指導,將人參、水蛭、全蝎、土鱉蟲、蜈蚣、蟬蛻、赤芍、冰片等益氣通絡、辛香通絡、化瘀通絡、搜風通絡藥物有機組方,強大的通絡作用,對絡病病因和絡病引起的繼發性病理改變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通心絡膠囊能夠降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保護血管內皮,抗動脈硬化,擴張冠脈,解除冠脈痙攣,增加冠脈側支循環,保護腦組織缺血區微血管,改善缺血區血循環,縮小梗死灶面積,提高腦梗死療效。憑借血液保護、血管保護、心腦缺血保護三重保護作用,通心絡膠囊用于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腦梗死,短暫腦缺血發作,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病的防治,取得了顯著臨床療效和多項重大科研成果。

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心腦血管病的防治研究日新月異,而對他汀類藥物和阿司匹林的研究成為了熱點和焦點。

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具有調脂、抗炎、血管內皮保護等作用,可顯著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穩定斑塊、延緩或逆轉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但不具備抗凝、緩解血管痙攣、調節全身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NEI)及微血管保護等作用。通心絡膠囊調脂、穩定斑塊、延緩斑塊進展的作用與辛伐他汀相當,且抗炎及內皮保護作用還優于辛伐他汀。二藥合用,不僅加強了調脂、抗炎、血管保護作用,而且還可通過調節全身NEI網絡平衡達到斬斷病因,截斷病勢,多靶點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目的。

阿司匹林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藥物,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但使用不當易引起胃部不適或消化道出血。部分患者雖長期口服仍然發生血栓栓塞事件或者實驗室指標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即阿司匹林抵抗。研究發現,通心絡膠囊可通過抑制纖溶系統,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渠道來發揮抗凝、抗血栓作用,且可減少阿司匹林抵抗,亦未發現引起出血及消化道潰瘍等不良反應。

由此可見,通心絡膠囊不僅具有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的諸多藥理作用,而且其血液保護、血管保護、心腦缺血保護的三重保護作用,對防治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和發展更具優勢。

第11篇

作者:郝彧劉毅

本文對醫藥高校自建特色數據庫的用戶友好情況進行了調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自建特色數據庫是否有明顯標識;自建特色數據庫校外訪問情況,是否受到校園IP限制,可否進行下載;自建特色數據庫是否具備檢索功能;用戶的易獲取程度。在數據庫標識方面,具有明顯標識的醫藥高校圖書館只有28家,占總數的62.2%。且標識名稱不同,以自建數據庫最多,共有13家,另有特色資源、特色數據庫等表述方式。在校外訪問情況方面,根據統計,147個數據庫中只有62個數據庫可訪問,其他均有IP限制,可下載全文的只有5家圖書館的8個數據庫,占總數的5.4%。在檢索功能方面,再可訪問的62個數據庫中具有檢索功能的數據庫有45個,但具有高級檢索功能的數據庫只有11個。在易獲取程度方面,圖書館將特色數據庫欄目鏈接放在圖書館首頁,一目了然,定義為一級;圖書館將自建特色數據庫欄目放在數字資源或電子資源項下,需要進入后才能看到,定義為二級;圖書館自建特色數據庫則散落在數字資源或電子資源項下,沒有集中表明,用戶尋找相關資料有一定困難,定義為三級。除此之外也存在將學位論文庫、學科導航庫等自建數據庫,單獨列出,沒有列入自建數據庫欄目下的情況,這里就不予統計了。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仍有37.8%的醫藥高校圖書館沒能將自建數據庫系統的歸類標明,增加了用戶獲取的難度。西醫高校圖書館與中醫高校圖書館自建特色數據庫各有特色由于辦學特色不同,兩種不同高校所建特色數據庫也有所不同。通過分析圖1、圖2不難發現,西醫高校圖書館自建特色數據庫平均值為2.7個,而中醫高校則為4.2個,比西醫高校多出1.5個,而其中主要由于中醫高校古籍資源豐富,以館藏為基礎的古籍特色數據庫及中藥方劑數據庫較多,占中醫高校自建特色數據庫總數的63.2%。而西醫高校圖書館則根據本校學科特色多側重于病癥與醫療手段方面專題數據庫的建設,如大連醫科大學的超生醫學專題數據庫、行為科學專題數據庫、美容醫學專題數據庫等。

醫藥高校圖書館自建特色數據庫存在的問題

數據庫內容特色不足,缺乏深層次開發從自建特色數據庫主題分析不難看出,學位論文,教師著作論文因其數據易搜集、版權無爭議等優勢成為首選建庫內容,但這些內容尤其是已發表的論文,與中國知網等商業數據庫的內容重復較多,特色性不強。以體現學科特色,地域特色作為衡量標準,雖然不少圖書館根據自己的館藏及學科特色進行了建設,但是對數據的深加工不夠,只是將文獻內容簡單的羅列,沒能對已有的特色內容進行歸納挖掘,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區域發展不均衡,資源共享度不高按照我國的區域劃分,在調查的70所醫藥高校圖書館中有39所位于我國東部地區、12所處于中部地區、19所處于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平均自建特色數據庫數為2.5個,中西部地區分別為1.1個和1.9個,明顯低于東部地區。這大部分是由于東西部發展不均衡造成的,但這種不均衡是可以通過資源共享來解決的。然而由自建特色數據庫用戶友好情況調查可知,很多醫藥高校的自建特色數據庫只供校園網用戶使用,在調查中只有42.1%的自建特色數據庫可以校外訪問,這其中還包括有一些數據庫只能訪問部分內容,可下載全文的數據庫更是少之又少。如福建中醫藥大學在自建特色數據庫介紹中就明確指出只供校園網用戶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自建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方針和建設目標,使特色數據庫無法為社會及其他高校服務。自建特色數據庫“特殊性”不顯著通過自建特色數據庫用戶友好情況調查,在圖書館首頁上標有“自建特色數據庫”、“特色數據庫”等明顯自建特色數據標識的不到一半;有些圖書館建有“自建數據庫”、“特色數據庫”欄目,但要到“電子資源”、“數字資源”欄目下才能看到;還有一些圖書館沒有“自建數據庫”欄目,而是將自建特色數據庫分散分布在各個欄目下,不方便讀者查閱、了解本館的特色資源,一些自建特色數據庫較少的圖書館尤為明顯。如福建中醫藥大學的“福建中醫藥大學博碩士論文庫”在“學位論文”欄目下,“古籍工具書專題庫”和“館藏古籍專題庫”在“綜合”欄目下,只有打開按照資源分類的“其他”才能看到“閩港澳臺中草藥圖譜數據庫”。其他的自建特色數據庫則要打開“所有數據庫”選項才能看到。這些自建特色數據庫按照資源或其他類型分布,沒有突出特色數據庫的“特殊性”,不便于用戶了解圖書館所特有的文獻資源。數據庫系統不完備,更新維護緩慢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自建特色數據庫沒有簡介或使用幫助,檢索功能簡單,具有高級檢索功能的數據庫只有11個,大部分自建特色數據庫只能進行簡單檢索,甚至有的數據庫根本沒有檢索功能,只能進行瀏覽。與此同時,自建特色數據庫建成后的維護工作長期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很多數據庫的內容自建成后就未進行過更新,如牡丹江醫學院的心腦血管疾病數據庫、遺傳數據庫、腫瘤數據庫及牡丹江醫學院學報數據庫更新的截止時間仍為2009年。

完善醫藥高校自建特色數據庫的措施

突出學科特色,重視品質提高數據庫主題要突出特色性,這是特色數據庫的生命力所在,是其存在的價值。[4]醫藥高校的專業特色突出,應根據本校學科特色或地域特色進行選題。同時應避免“閉門造庫”,要注重選題前期調研工作,要對本校特色館藏、重點學科,用戶需求進行詳細調查,邀請重點學科專家對特色數據庫的主題進行論證。對數據庫要實行質量監控,嚴格篩選入庫信息,對信息的權威性、特色性、實用性等多方面進行考核,建立完備的評價系統,為用戶提供一定維度和深度、足以反映學科前沿水平和熱點的信息。應注重對信息資源的深加工,通過定向性開發、實效性開發、連續性開發的手段,形成真正的有特色的信息產品。如中醫高校圖書館可選擇古籍經典,傳統醫療手段(針灸推拿等),中藥方劑等特色內容;西藥高校則可選擇重點學科,以病癥或診斷學科為切入點,建設的載體可不僅局限于文獻型,也可依托圖像、音頻及視頻等多媒體等載體建立特色數據庫。增強合作意識,加強共建共享加強橫向聯系,在本區域分享其他領域的共建共享成果,如積極加入各省市的高校教育文獻信息中心TALIS,JALIS等;加強縱向合作,在醫學專業領域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如各西醫高校與西醫醫院為一支,中醫高校與中醫醫院為一支,根據自身的重點學科和特色資源的建設基礎進行合理分配、資源共享,有效避免數據庫低水平重復建設。與此同時,已建成的特色數據庫應打破封閉,增強開放,通過此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東西部醫學信息資源的差距。注重宣傳推廣,提高特色數據庫利用率數據庫的價值體現在為人所用,在當今不缺乏信息的時代,要吸引用戶使用,首先要讓用戶知道。因此要通過各種途徑,對特色數據庫進行推廣宣傳。首先應借助圖書館主頁這個讀者了解圖書館資源的平臺,突出自建特色數據庫的“特殊性”,從方便用戶查閱角度出發,在圖書館主頁給予自建特色數據庫明確的標識,引起用戶注意;其次可針對特色數據庫開展培訓講座深入院系宣傳等方式,提高數據庫利用率。完善數據庫功能,及時更新維護強大的檢索系統,友好的檢索界面,可以為用戶節省時間,檢索字段越多越便于使用,如主題詞,題名,摘要,作者,全文,年份等等,可根據自建特色數據庫特點給予豐富字段;各個字段之間可以實現AND、OR、NO的邏輯組配,并實現在一次檢索結果基礎上的多次循環檢索。在完善檢索功能的同時,還應重視數據庫的更新與維護,更新和維護是保持數據庫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在數據庫的使用過程中,要注重收集用戶對數據庫使用的反饋信息,監測數據庫的利用率和系統運行情況,對數據庫系統進行不斷完善,避免出現無法打開或鏈接錯誤等情況的發生。除此之外,要不斷為數據庫充實新的資料信息,保持數據庫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建議提高圖書館館員的計算機、外語及對文獻信息資源加工的能力,選取專人負責各個自建特色數據庫的更新維護,保證自建特色數據庫資源的實時性和準確性,使其最大程度發揮作用語圖書館正在逐步進行數字化建設。各高校圖書館只有建設特色數據庫,突出學科特長及優勢,才能使圖書館在數字化建設中占有一席之地。建設特色數據庫,其最終目的是讓用戶快捷、準確、有效地獲取和利用圖書館的特色信息資源。如果數據庫不能充分的被用戶利用,則成為了一種資源浪費。因此,首先要加強我國醫藥高校特色數據庫建設的合作,促進醫藥高校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其次應不斷完善特色數據庫的功能并持之以恒的做好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宣傳推廣工作。唯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特色數據庫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才能實現特色數據庫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第12篇

關鍵詞:醫學英語:涵蓋面;“內容型”教學;實踐訓練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1-0160-02

國家教育部〔2005〕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提高大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建立個性化教學體系,切實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本著“學以致用”的精神,近年來英語教學以“實用”為原則開啟了專業英語教育教學的新局面。各大中醫院校也開始了醫學專業英語教育的探索之路。醫學與語言的結合,中醫與英語的融匯,專業與工具的應用成為中醫院校專業英語的研究熱點。中醫院校醫學英語以全面培養學生“五項”(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為基礎,教學模式的構建,教育團隊的建設,教材設備的完善等方面還在研究中,特別是確定明確的涵蓋范圍,設置相應的教學環節,構建全面實用并具有競爭力的教學模式是目前中醫院校專業英語面臨的首要問題。

醫學專業英語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在全球背景下推動中醫藥發展的基礎上制定出“內容型”教學模式,其涵蓋面包括對于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實踐訓練的界定與規劃。

一、教學目標

中醫院校醫學專業英語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一般要求”“較高要求”“更高要求”三個層次上的“五項”能力得到綜合全面的提高,是學生能夠在科研與臨床上運用醫學英語解決相關專業問題,系統地掌握醫學英語,以增強職業競爭力和科學研究力。

二、教學對象

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為例,醫學英語教學對象目前是七年制本碩和五年制英語方向(針推、中醫)的學生。一般在大三下學期或大四兩個學期開設醫學英語的兩門課程:中醫英語和西醫英語。近年來各個高校都開展了公共英語特色化教學改革。2012年4月21日在青島舉辦的“全國中醫西醫教學與教材研討會”上,各大高校專家紛紛提出了“公共英語專業化”的試改提議,這一議題預示了未來大學英語教學的轉型路線。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也確立了“專業化”這一改革方向,教學對象將逐步擴大到所有臨床相關專業,并擴充學時數以保證醫學英語授課內容的充實與完整。

三、教學模式

依據確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我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做出了改革和調整。在原有教材《中醫基礎》(TCM Basics)、《中醫診斷學ABC》(Diagnostics of TCM)和《醫學英語基礎教程》(英文版)的基礎上,還在編充能夠滿足“五項”教學的配套教材,如《西醫英語教程ABC》(ABC Medical English)、《中醫英語教程ABC》(ABC Medical English of TCM)、《針灸學ABC》(ABC Acupuncture)等多部教材。學校還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網絡平臺來支持課件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對于教材的擴編和補充是確定“內容型”學習模式的基礎。“內容型”教學模式是通過運用目標語把語言學習和學科學習結合起來,并通過對學科的學習來獲取語言能力。這種模式打破了醫學英語教學與醫學專業知識學習的壁壘,兼顧并融合了語言與專業兩個系統。這種模式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日本較早地開展了綜合性的醫學英語教學,推廣“內容型”的學習模式:討論式學習,病例分析,教學查房,多媒體教學,角色扮演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日本德島大學醫學院每周舉行3次醫學英語講座,內容可為個人的研究進展,也可為《Cell》《Nature》等刊物的論文思路[1]。這些訓練使醫學生的醫學英語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興趣。

中醫英語與西醫英語為醫學專業英語教學的兩大板塊,在“內容型”的教學模式下,兩者兼顧綜合性培養學生的“五項”能力。西醫英語教學中,詞匯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們研發了以“詞素”為中心的“思維導圖總結”法,在實際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鞏固了學生對醫學詞匯的記憶和掌握,為閱讀和翻譯等項目奠定了基礎。在中醫英語教學中,特別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中醫學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受到中國古典哲學和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其語言和表達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國哲學思維和文學術語表達。在講解中,闡述和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引導學生進入文化語境,這對中醫英語詞匯的記憶,理論的理解,實際的運用都至關重要。中醫雖然在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上與西醫具有較大差異,但兩者都是研究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都是為防病治病。

四、教學方法

在“內容型”學習模式的理念下,我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考學一體,比較聯系和實踐訓練等幾種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教育狀況和需求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材料,應用合適的學習策略,自我檢測評價學習效果。其理論基礎是基于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和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 psychology)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語言在教學中要以學習者為中心 [2] 。這種構建主義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進行自我監督和調控,并引發約束機制的認知行為。在教材的編寫和課程的設置中,為了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還配套了“啟發式”的“內容型”學習內容。如“問題導入” “話題討論” “情景對話”以及課后的研討、報告、團隊作業等。考學一體則以提高學習效率,加大學習強度的方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對所掌握的知識迅速反應,設置與授課內容相對的多元隨堂考試模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比較聯系法將中西醫文化背景及詞匯的共性與區別進行比較聯系,詞匯是“五項”的基礎,這一方法特別適用于詞匯的記憶,也突出了以詞素為中心,以文化為背景的“內容型”學習模式之要義。比較聯系法特別適用于易混詞匯、一詞多義以及系列詞組的記憶。如介紹“氣”時,把中醫學中涉及的各種氣放在一起講解,“正氣”的表達有:healthy energy; innate vitality qi; vital qi等,“邪氣”的表達有:evil energy;evil factors; pathogenic factor等 [3] 。同時比較這些表達之間的不同,以加強區別和記憶。其他一些具體的學習和教學方法我們還在探討實踐中。

五、實踐訓練

實踐訓練對“五項”提出了新的要求,實踐是掌握一門技能的最終途徑,在詞匯的基礎上,可以側重鍛煉翻譯、口語等實際語言運用能力。中醫院校醫學英語的專業與語言結合特色就體現在實踐的過程中。科研、會議、臨床將是實現實踐訓練的三大途徑,其對五項的側重要求也有不同(如圖)。

科研方面,閱讀和寫作是重點和難點,要求的級別是“更高要求”。中醫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更是兩種文化的融合 [4] 。目前,醫學生的醫學英語水平嚴重阻礙了其對國際前沿學術成果的閱讀、翻譯、理解,用英語在國際期刊上也有很大困難,科研能力因醫學英語受到很大局限。所以在科研上鼓勵學生多閱讀學習英語論文,直接接觸一手科研成果,組成科研小組定期交流、討論。美國當代翻譯理論家奈達(E.A.Nida)把翻譯看成交際活動,運用交際學理論,將通訊論和信息論用于翻譯研究[5]。由此“合作原則”成為醫學英語攻破科研翻譯與閱讀的重要方法。聽力和口語可在臨床與會議中采取情境模式。在前期的基礎教學中,我們會讓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新聞英語聽說訓練,在奠定了良好的聽說基礎后,再將醫學專業英語運用到臨床與會議的情境中。會議強調聽的理解與說的表達,涉及比較專業的學術名詞和前沿的學術理論。而臨床則是將基礎的詞匯、口語運用在與病患交流、病例書寫等方面。寫作是在聽、說、讀、譯過程中通過積累與模仿而逐漸培養的一種能力,科研論文、病例書寫、會議記錄、讀書摘要等都是寫作的訓練項目。這些訓練可安排在醫學生大四、大五兩年的學習實踐中,而基礎課程則提前到大二、大三的課時安排中。充實教學內容,拉長教學戰線,豐富教學層次,加強實戰效果一直是我校醫學英語改革的努力方向。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研究總結出中醫院校“西為中用”的教育原則,“內容型”教學的教育模式,確定了以培養學生“五項”綜合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目標。在教學中運用了多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提供了科研、會議、臨床三大實踐途徑,即保證了醫學英語的基礎教學,又在實踐中鞏固和提高了醫學英語的教學效果,建立起涵蓋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模式,實踐訓練幾大內容的統一的教育系統,這一涵蓋面的確立指明了中醫院校醫學英語的發展方向,并讓我們確定了今后要完善的具體配套內容。

參考文獻:

[1]程井軍,馬駿.中醫院校醫學英語專業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改革芻議[J]. 長江大學學報,2011, 1 (8): 203.

[2]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

ford:Pergamon,1981.

[3]柳月娟. 中醫院專業英語教學的幾點體會[J].中國民間民族醫藥,2011(5): 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县| 奉新县| 岢岚县| 浮山县| 叙永县| 金阳县| 汨罗市| 荃湾区| 托里县| 旬邑县| 绵竹市| 绥中县| 吉林市| 太保市| 大厂| 镇坪县| 北辰区| 昆明市| 息烽县| 琼海市| 蚌埠市| 乐陵市| 共和县| 深州市| 鄯善县| 富阳市| 旬邑县| 鱼台县| 金塔县| 广汉市| 兰溪市| 本溪| 蒙自县| 武汉市| 永吉县| 嵩明县| 宝清县| 吉木萨尔县| 巫溪县| 鄱阳县| 页游|